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康心理学笔记

健康心理学笔记

健康心理学笔记
健康心理学笔记

健康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人类有关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发展

第一节什么是健康

一、健康的意义

健康是个人做为个体和社会成员完成全部生活的能力(一种让我们实现全部潜能的生活能力)。

健康意义已经不局限为一已之私事,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是人力资本的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二、健康的内容

健康三维:世卫组织《组织法》宣言中提出了健康三维概念,即“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

意义:极大扩展了健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建立了全面健康观的框架体系。

三、健康的结构

健康连续体:健康与疾病并非完全独立的两个概念,彼此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叠,两者都可有不同的程度,综合的统一体。不同个体不同时期处于连续的统一体的特定范围。

意义:使人们除关注健康和疾病两端点外,也同时关注中间状态--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第三状态、中间状态、诱病状态);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又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此时机体虽无明确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减退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多由人体生理机能或代谢机能低下、退化或老化所致。标志着对疾病的预防策略从治疗向预防的根本性转变。

健康连续体的不足:是一种双极结构,透露着躯体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更高水平追求。不过现实中不乏身残志坚者(乐观和坚定会使身残志坚者生活更好,身心相互分离、交互作用、彼此促进或消减)。因此躯体、心理健康应该是即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的两个维度(注:生理维度、功能维度)。

四、健康的测量

(一)健康评价标准

1、群体健康的评价标准。

主要看四项指标:平均寿命、患病率、就诊率、死亡率。死亡率和发病率进行分类的唯一国际标准《国际疾病分类》ICD(对疾病、有关健康问题以及疾病和操作的外部原因进行分类),ICD-10

是所有一般流行病学及许多卫生管理用途的唯一国际标准诊断分类。

沙利文指出,估计一个人寿命长短时应把寿命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种种生理功能完备的时间;另一部分是某些生理功能丧失的时间,这样可以得出平均健康寿命。

2、个体健康的评价标准。

主要看个人身体各主要系统、器官功能是否正常,有无疾病,体质状况和体力水平如何等。

主要通过自我报告、医生经验判断、仪器检查等手段测量。

(二)生活质量及其评价

定义:(世卫)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是指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

涉及6领域:身体机能;心理状态;独立能力;社会关系;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

方法:访谈法、观察法、测量法。最常用量表测评法,量表有三类:普适性量表、疾病专用、领域专用。

意义:生活质量评价的应用,使健康测量发生了从物质到精神、从客观到主观的转变。人们开始重视一些正向健康指标,如主观健康感、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等。生活质量评价不仅从人的生物属性出发,而且将人作为社会的人来对待,重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状况,并能从正性和负性两方面表现健康的积极和消极的因素。

(三)健康成份测量新框架:ICF

影响到健康本身的状况(疾病、疾患、损伤、中毒及外部原因)被ICD-10所编码,而对个人健康状况的长期影响(如功能、残疾、活动及社会参与能力、环境因素等)则被“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所编码。从概念上从把侧重疾病的结局分类(前身)转变为健康的成分的

分类。

ICF健康成分分为两个部分(功能和残疾、背景性因素)的四种情况:身体功能和结构与损伤;活动与活动受限(功能的个体方面);参与与参与受限(功能的社会方面);背景性因素。

ICF使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核心概念是: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健康状况和背景性因素间交互作用和复杂联系的结果。交互作用是独特的,不是一一对应的,也是双向的,一个方面可导致多个方面的变化。不能简单的从一种损伤或多种损伤去推测能力受限或活动表现的局限。

意义:1、ICF建立在交互作用模式基础上,将功能和残疾作为一种交互作用和演进的过程,为研究和临床以及其它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角度方法。

2、ICF建立在残疾性的社会模式基础上。从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角度出发,将残疾性作为一种社会问题,认为残疾性不仅是个人的特性,也是社会环境形成的一种复合状态。健康是一种实现全部潜能的能力。对残疾问题的管理强调社会集体行动,要求改善环境以使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个坐轮椅的人没有坡道而无法到达办公室时,ICF干预的重点是建筑物改

建,而不是人被迫去别的地方)。ICF反对将残疾定义为一种隔离的少数人群的特征的观点,通过采用ICF作为政策和法律的框架,各国不仅是采用了一种新工具,也认同了关于健康的融合、平等和人道的观点。

第二节关于疾病的医学研究发展脉络

一、疾病的医学研究发展脉络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一)早期疾病的超自然/魔法理论

人类早期,心与身被视为一个整体,邪魔入侵或冒犯神灵往往导致疾病,大多治疗的目的是使被冒犯的神灵恢复平静或使邪魔离开。超自然信仰可以带来安慰。颅骨环钻术古老的医学方法之一,即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种宗教仪式。

(二)希波克拉底的贡献:疾病的物质理论

希波克拉底是西方医学之父,人类医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古希腊医学黄金时代的缔造者。

把疾病看成自然现象,使人们摆脱了神秘主义的魔法理论。

1、把癫痫看成一种自然现象,开启了疾病是一种自然现象的认识源头。

2、认为废物污染过的土地会向空气排出有毒气体,可引起疾病,从环境卫生的角度指明了疾病的预防之道。

3、另一大贡献是关于疾病和治疗的整体理论--体液学说,体液平衡即健康。疾病最早的系统性理论,是疾病的物质理论。不仅认识到了躯体功能在健康中的作用,同时认为这些因素对心理(人格)也会产生影响,是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体现。有学者把此阶段称“自然哲学阶段”。

(三)中世纪:医疗实践宗教化

神秘主义和鬼神论主导了疾病的概念,被看成上帝对邪魔的惩罚,治疗常采用鞭打以祛邪,医生的作用带上了牧师的职能,治疗与宗教活动混为一体。教会认为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创造物,

不能做为科学研究对象,解剖被严格禁止。

(四)文艺复兴至今:医学的生物化

文艺复兴推动自然科学和技术进步,医学也摆脱了神学的桎梏,开始进入实证阶段。这一阶段的医学模式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先后经历了器官病理学、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以及从另一角度补充和深化的细菌理论及基因与分子生物学。

为摧毁过去健康领域的迷信观念,身心二元论受到现代医学高度重视(身心互不影响,躯体疾病由生物学因素所致,只能生物学方法治,医生负责;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是心理因素所致,哲学家和神学家主管)。

(五)疾病研究的新模式:生物心理学研究

生物医学的贡献:利用疫苗征服了许多感染性疾病;还发明了抗生素,使人们有了对抗细菌性感染的有力武器;对基因图谱的研究,更是从根本上预防和干预各种遗传性的疾病。生物医学对于人类健康功不可没。

生物医学的不足:其一,简单地认为没有细胞损害或生理病理改变就是健康,反之则是疾病。

因而在诊断和治疗中,只考虑生物学上的变化,只注意躯体的功能障碍,而忽略患者心理社会功能的变化。其二,在很大程度上关心的只是病痛而不是真正的健康,关心的只是延长生命的数量而不是提升生命的质量。其三,更多地强调治疗而不是预防和保健。

随着现代心理学发展,特别是弗洛伊德对转换性癔症的研究,研究者开辟出了心身医学。以此为代表的生物心理学研究,使人们突破了生物学的单纯视野。深刻认识到,人是完整的人,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是多因素(包括心理、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健康观和整体健康模式正日益成为现代心身医学的理论观。

21世纪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在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向病人为中心发展;等等。

21世纪的医学将不再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的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第二章健康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健康心理学的基本界定

一、健康心理学的确立

人类疾病和死亡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染性和营养不良患者减少,慢性疾病越来越引人注目,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中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作用尤为突出。医疗领域的人员也越来越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作用。这样的背景下,健康心理学得以确立。

1978年抛开的美国心理学大会批准健康心理学成为APA第38分支。

二、健康心理学的目标

1、科学研究特定疾病的原因或缘起,即它们的病因学。(尤其对疾病的心理、行为和社会起源感兴趣)

2、增进健康。(关注如何使人们进行增进健康的行为)

3、防治疾病。(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利健康的因素;帮助已患病者调整状态,适应其疾病并遵守困难的治疗方案)

4、促进公众健康政策,改善健康保障体系。(研究卫生机构和卫生专业人员对人们心理行为的影响,为他们改进服务、提高服务成效提供建议)

三、健康心理学的定义及分析

定义:融教育、科学和职业等多种功能为一身,在健康的促进和维护、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功能失调相关病因的辨别以及健康服务体系的分析和促进、健康政策的形成等方面有独特贡献的心理学学科。

重点:健康心理学针对的是躯体健康和生病问题,而非精神健康和病态问题;十分强调健康的促进和维护、社会关注的持续性、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卫生保健费用的控制等问题,特别是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来进行相应的改善;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分析和促进健康服务体系和健康政策的形成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关注健康、生病和相关功能失调的病因和诊断的联系。

根本目的:在于研究人的行为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并用此消除消极的行为,倡导积极的健康行为,使人们达到最佳健康水平。

四、健康心理学者的主要工作范畴

主要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1.研究。识别影响健康维护及增加疾病危险的心理过程;研究如何发挥健康心理学的教育和干

预角色,如何开展和评估促进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项目;研究如何对干预、治疗的结果进行评估的问题,以往过分关注客观指标而忽略了对象的主观评价。

2.教学。主要在各类医学、护理和公共卫生学校的教室展开,还可以在社区保健机构进行,也

会深入政府机构,为卫生保健方面的决策提供信息。

3.应用。健康心理学的临床技能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为患者提供直接的

干预;还可以提供间接的咨询。

第二节健康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一、从“正常死亡”到“非正常死亡”

死亡人群以老年人为主,以此为住所制定医疗保健政策,重点就在于如何减少老年人的死亡和治疗老年人易发生的疾病,显然不利于预防年轻人的死亡。马克·拉兰德提出非正常死亡的概念-70岁以前的死亡。拉兰德认为,减少非正常死亡的最有效办法,是将注意力放在影响疾病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因素上,而不是生物学因素上,并根据这种思想制定预防疾病的各种措施。

意义:对非正常死亡的关注,突出了心理社会因素,特点是生活方式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意义,有利于预防为主,尤其是防止年轻人死亡的医疗保健政策的制订。

二、从“治疗”到“预防”,从“疾病”到“健康”

生物医学追求治疗效果,并取得了很多重大突破,但这主要归功于早期检出率的升高而不是治疗手段的进步。另外,过去对死亡率的重视超过疾病发生率,虽然医学使许多致死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降低了,但致死因素却仍然存在,并对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有着重大影响。只有尽可能维持人们的健康状态、使个体远离慢性疾病的负担和压力,生活质量才能提高。

Gerald Caplan界定了三级预防:一级预防(防患于未然,通过培养分享习惯防止疾病发生);二级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三级预防(限制症状的严重程度、缩短病程、防止复发来减少某一疾病的残留影响)。

意义:早期预防和干预对于延缓疾病发生、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都有助益。但实践中三级预防却仍然是最为普遍的形式。

妨碍预防的因素:主观方面(认识上的盲点和误区;情绪上的防御性(忌医)、低效能感和无奈;

行为上的旅途、功利性和惰性),客观方面(医疗体系不完善;社会团体的利益牵制;公众意识和公共设施的缺位)。

预防工作需要借助生物医学确定健康高危因素,并发展技术以实现预防和免疫。不过心理、社会

和行为因素的作用似乎更为突出,健康心理学特别关注人们的认识、体验和行为在维护、促进和预防中的意义,发展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健康促进等新理念和新方法。

从关注疾病转向关注健康是健康心理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与其它相关医学分支的一个最主要区别。

三、从“生理因素”到“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病人角色三层属性:疾病(disease器官功能和品质性病变的客观症状和体征);病感(illness 心理上主观的不适感);病患(sickness难以履行社会责任)。生物医学只关注第一层面,限制了疾病诊断、治疗的禅师和思路,且会导致非人性化的操作,引起医患关系紧张。

BSP(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提出(Engel),标志着医学领域开始将注意力从疾病转向病人,不但要考虑人自身的生理机制,而且要考虑人自身所形成的内环境和人生存过程所依赖的外环境(包括社会因素及社会体系:医疗保健体系),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相结合的医学模式。

意义:提高了健康的标准(不再仅是身体方面);改变了医患关系(人本主义);深化了对疾病的认识(考虑身心社会交互作用);拓展了治疗方式(身心同治)。此外,对健康人BSP提示应该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角度去了解、增进健康。

BSP引入系统论,层次性,改变任何一层次都会引起所有其它层次变化。BSP的发展--整体健康模式-健康服务新范式:力图重新获得人道医疗,尊重完整个人的综合运动;疾病是整体素质不好的表现,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所致;强调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密切相关,强调个体有道德、有涵养、能调控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三特点:(强调心理事件和个人价值系统的重要性、重新认识责任感对个体的价值、重新认识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四、毕生发展的观点

人一生中健康在不断变化,与健康相关的重要因素也在发生变化,预防目标和干预重点也不同。

不同年龄疾病谱、死亡谱不同;对相同疾病的耐受力和恢复力不同;干预重点不同(不同年龄个体的认知能力、自控能力的不同也影响到行为)。

第三节健康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

一、心身医学(注:医学内容的扩展,引入心理学)

心身失调的研究朝两个方向:一个从心理动力学观点研究,强调未解决的无意识中的矛盾和冲突导致心身失调;另一个从心理生理学观点研究,认为情绪应激与身体疾病有关。

区别:心身医学着重探讨心身疾病的心理学机制及心理干预方法;而健康心理学着重于探讨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二、行为医学(注:行为主义对医学的渗透)

综合行为主义理论和生物医学知识来探讨健康与疾病问题的学科。

区别:行为医学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侧重于行为主义,研究对象主要是病人,着重探讨疾病防治问题;而健康心理学把广泛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作为自己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对象更多是健康的人,更侧重于应用心理科学方法增进人们的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

关系:心身医学、行为医学和健康心理学有相似的目标和研究内容,分享知识、技术与成果,相互独立主要基于组织意义。区别主要是各自成员自我训练方式,行为医学最广泛,汇集各种学科原理与知识;心身医学的经典范式是应用医学的原理尤其是精神病学方法进行研究;健康心理学是心理学分支,直接从其它心理学分支借鉴原理和方法。

三、临床心理学(注:心理学的应用,心理学中的“医学”)

临床心理学关注心身失调和身心失调。整合科学(主要是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以理解、预测

及减轻失调、残疾和不适,并促进人类适应、调整及个人成长。

关系:均属心理学分支,理论基础相同,工作部分重叠。

区别: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有心理问题的人,更关注心理问题或心理问题的躯体化,工作重点是心理病理的评估和干预--三级预防,强调诊断标准及咨询和治疗技术,主要在医院的精神科;健康心理学则侧重于健康人群和躯体疾病病人,集中在躯体的完满或疾病,工作上更关注一级预防,重在培养人们健康行为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心理学更加全面地关照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康复、愈后整个过程中心理影响因素或影响心理的因素,应该是所有医护人员都要具备的基础知识。

四、医学心理学(注:医学技艺的扩展,为医学服务的心理学)

与心身医学比较而言,心身医学稍偏重医学方面一点。

常被定义为医学的分支,致力于操控病人的艺术。侧重探讨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的关系,研究实践方法大都与临床心理学相同,但侧重心理的生物学方面,推动力来自医学而非心理学。

(在我国,医学心理学是各医学院校必修课程,成了心理学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所有分支学科的总称,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都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

区别:与心身医学和健康心理学间区别大体相似。同时也可以说,行为医学和健康心理学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医学心理学的工作范围。

五、心理卫生

区别:健康心理学更多以身体健康做为核心而关注作为其前因或是后果的心理因素,心理学是一种视角、研究和干预问题的取向;而心理卫生领域,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就是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身。

六、总结:健康心理学(注:健康生活的实践)

健康心理学与以上学科即有交叠与各有侧重。健康心理学的区分与其它的重要特征:着重于健康人群和躯体疾病病人,着重于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且更关系治于未病的预防思想。

第四节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流行病学方法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通过对人群疾病和状态的诊断、测量和比较进行,流行病学的方法是健康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起点。

(一)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变量

死亡率:一段时期内人口中的死亡比率。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可用做描述疾病分布。

罹患率:同发病率一样测量新发病例,常用于较小范围内或短期内的流行,观察以日、三日、周、旬、月为周期,常用于疾病流行或爆发时的病因调查。

流行率:又称现患率或串病率,指某一时期内某种疾病存在的数量(新旧总数)与同期观察人口数的比率。

相对危险(RR):对某一标记特征与疾病的联系的测量,具有某种危险因素的人的发病率与不具有某种危险因素的人的发病率的比例。

(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式

一般分为四类:描述性研究(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分析性(病例对照组、队列研究);实验性;理论性(数学建模)。描述性和分析性通常被称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法。

1、现况研究

基础性研究方法。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疾病的描述性资料,以描述疾病的分布及观察某些因素与疾病的关联。亦可称横断面或患病

率调查。

目的:描述疾病分布;描述某些因素与疾病关联;为评价防治措施提供信息;为疾病监测或其它类型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

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倚:选择性偏倚、无应答偏倚、幸存者偏倚、信息偏倚(各环节)。

2、生态学调查:

亦称对比调查研究。在群体水平上研究因素与疾病间的关系。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情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分两种:

1)生态比较研究:(比较不同人群某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探索原因)。

2)生态趋势研究:(连续观察不同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发生率或死亡率,了解变动趋势。可对生态比较研究中获得的病因通过干预措施前后比较,主要用于疾病监测)生态学研究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出结果快。但要注意生态学谬误。

3、病例对照研究:

分析流行病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类型之一。选择病人作为病例,选择没患但与患者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等搜集即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是一种回顾性仍会果查因的方法。

4、队列研究:

基本原理是,按照研究开始时人群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将人群分为暴躁组和非暴躁组,随访观察一定时间,收集发病情况,比较两组发病率(或死亡率)。又译为定群研究、也称随访研究或发病率研究。三种类型:

1)回顾性队列研究:(开始时,暴露和疾病均已发生,根据已有资料来确定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研究死亡和疾病发展,可靠性取决于历史资料的完整和准确)

2)前瞻性队列研究:(对有可疑危险因素的人和没有的人进行追踪比较,适宜做因果推论,但时间长、易失访,可行性差):

3)双向性队列研究:(在回顾性队列研究后继续进行前瞻性队队列研究,适宜评价对人体健康同时具有短期效应和长期作用的暴露因素)。

5、流行病数学模型

又称数学流行病学和理论流行病学,使用数学公式明确和定量地表达病因、宿主和环境之间构成的疾病流行规律,同时从理论上探讨不同防治措施的效应。需在已知疾病的流行过程、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及相互制约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并以实际的流行过程进行检验和修正

第五节健康心理学在中国

一、中国古代健康心理学思想

中国健康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个性(内守、形神、恬淡、阴阳、仁智)、情绪(内五行与情绪生克、以情制情)、生活方式(顺应天地、节制有度、动静适宜)与健康的关系,“治未病”(未病先防、先安未病之脏、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预防思想,整体观念(系统观、系统治、身心同治、天人合一)和辩证诊治(系统论)等健康心理学思想在古代哲学家的论述及历代医学思想家的著作中都有体现。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的健康心理学才刚刚起步。

第三章健康行为、健康促进、健康管理

第一节行为与健康

一、相关概念

1、健康行为:是人们为了增强或保持健康状态所采取的行为。主要包括:减少或消除有健康危

险的行为;积极的行为;以及遵医行为。

2、健康习惯:是与健康行为有关的一系列行为,这些行为已经根深蒂固,并且常常下意识地自动表现出来。一般童年时形成,约十一二岁稳定下来。

3、生活方式:是个体所作的影响健康的各种决定的总合。造成疾病的最重要的原因及一般的死亡原因都与个体的生活方式有关,是健康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生活方式自己可以控制,对于疾病预防和改善颇具意义。

4、危险行为:是与健康行为相对的,有损于当前或未来健康的。青春期是危险行为的一个易感期。

二、健康行为的意义

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与绝大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密切相关,感情性疾病、意外伤害、职业伤害等的预防和控制也与生活方式关系紧密。而且行为是可改变的,因此健康心理学特别关注与健康相关联的行为。

意义:健康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降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死亡率;能延缓死亡时间,提高个人寿命和人口的平均寿命;可以推迟慢性疾病所致的并发症的出现;成功的行为矫治可以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发行,从而缩减大量用于健康和行为方面的费用。

三、健康行为的相关理论

(一)教育呼吁理论

观点:如果人们获得了正确的信息,将会改变健康习惯。因此,健康教育是让众从事健康行为的有效途径。

局限:不过欲望和偏爱影响着人们对新信息的有效性和有用性作的判断,对负面信息可能进行自我防御性的加工。

(二)健康信念模式

观点:人们是否进行预防疾病的行为,直接取决于他们所作的两个判断:一个是评估自己对特定健康问题所感受到的威胁,另一个则是对采取预防行为的好处和障碍进行衡量。是最广泛被研究和最被接受的理论。相关的几种信念:疾病严重性的信念;疾病易感性;健康行为好处;健康行为障碍。

(三)Ajzen计划行为理论

观点:试图把态度和行为联系起来,认为行为是个体行为意图的直接结果。关于某种特定行为的态度(对行为结果的信念)、关于行为的主观标准以及行为控制感三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行为意图,并且最终促成了行为改变。

局限:意图和行为只有中等程度的相关,人们并不总是做他们计划要做的事,本理论局限之处。

(四)原型/意愿理论

观点:对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来说,健康行为往往是对社会情境所做的反应。该理论引入了两个新的结构来解释个体的健康行为:行为意愿(会受重要他人影响以及曾经参与经历的强化,特点:反应性而非熟虑、不自主)和社会原型(个体的自我概念与原型的匹配会对个体产生引导)。

(五)社会整合理论

观点:突出了家庭在鼓励健康行为和反对高危险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婚姻和做父母通过社会控制机制对健康行为具有正性影响,婚姻和做父母是目的在于将个体综合进社会并且提供意义感、目标以及社会义务的社会关系。社会系统提供一些方式来影人们使之从事社会希望的行为并减少非常规的和偏离正常的行为,个体把社会准则同化之后,社会机制也可能成为个体的内在要求。

(六)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模型

观点:有目的的行为改变要历经5个阶段:无意图期、意图期、准备期、行动期、维持期(消除行为6个月以上进入维持期)。每阶段个体的心理社会特征各不相同,有效的干预策略要与每阶段的重要特征相匹配,以帮助他们进展到下一阶段。

(七)预防采纳的过程模型

观点:是对阶段理论的改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在健康增进的阶段间取得进展。认为人们采纳预防性的健康行为的过程中会经历七个不连续的阶段:忽视、乐观偏向、卷入、无改变、想要改变、践行、维持。其中1(无意识)、3(意识但未考虑个人意义)、4(已决定不改变)是阶段理论中的无意图期的情况分解。

第二节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一、基本概念

世卫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列为当前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三大措施之一,避免人们因无知而付出健康代价。是解决当今社会卫生问题的首先对策。

(一)健康教育

定义:是帮助并鼓励人们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每个人都尽力做好本身和集体应作的努力,并知道在必要时寻求适当的帮助。

核心是使人们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作用在于通过卫生知识的普及与提高使人们确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健康的价值观,即要求人们懂得维护健康的重要,树立信心和信念,在此基石上建立或改变行为,也就是知信行。

区别:有很强的科学性,也有很强的实践性,强调“知、信、行”,强调行为的改变,有别于以防病和卫生知识传播为主的一般教育与卫生宣传。

(二)健康促进

定义: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政策、法规、组织等)支持的综合体。是把个人选择与社会对健康的责任综合起来,以创造更健康的未来的一种人和环境之间的调节策略。

区别:对象是健康的人,采取的是有益健康的行为,比较积极,不同于相对消极的疾病预防。

大大超出健康教育的范围。是构建在行为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预防医学、社会科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基础上的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体系。从两方面扩展了传统卫生保健的意义:第一方面是从针对高危人群的一般方法扩展到以社会为基础,针对全体人群,更关注整个环境改变的多水平多策略的方法;第二个方面是它不仅只针对一个特定的疾病问题,同时由于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元的,它也可以是针对贫困、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

二、健康促进的策略

《渥太华宣言》指出,健康促进涉及五个主要策略和活动领域。

1、制定能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创造支持的环境。3、加强社区的行动。4、发展个人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渥太华宣言》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健康促进途径:健康场所,强调建立可操作性网络的计划去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来促进健康,如健康学校、健康促进医院、健康工作场所、健康城市。健康可以通过对健康促进环境的精心设计与维护而获得。

四、健康促进模式

健康促进模式(HPM)是健康促进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包含3组健康促进行为决定因素,即个人特征及经验、特定行为认知及情感、行为结果。人们是否执行健康促进行为绝非仅靠意愿,而是与个人的认知、经验、环境、健康需求性有关。

五、健康促进规划设计程序

组成:健康促进规划由设计、实施和评价三部分组成。

模式:应用最广泛的首推劳伦斯·格林(Lawrence W.Green)提出的PRECEDE-PROCEED模式。是从结果入手的程序,用演绎方式进行思考,为规划设计、执行及评价提供一个连续的步骤和阶段。

阶段和步骤:第一阶段是诊断期和需求评估期,即PRECEDE期,指教育及环境诊断和评价中倾向性、促成性及强化性等因素的运用。第二阶段是执行期,即PROCEED期,指执行教育/环境干预中政策、法规和组织手段的应用。包含九步骤:社会诊断、流行病学诊断;行为与环境诊断;教育与组织评断;管理与政策诊断;过程评价;近期效果评价;中期;远期。

参照PP模式,一般将规划设计分成以下几个程序。

1、社区需求的评估(相当于步骤1、2):社区诊断(找出需要和问题)、流行病学诊断(找出重点和原因)。

2、确定优先项目(相当于步骤3):重要性、可行性、有效性、社会效益。

3、确定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相当于步骤3、4):明确、具体、可测量。

4、教育策略和干预规划的制定(相当于步骤4、5):

制定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时必须仔细围绕影响健康行为的三类因素来综合考虑,即倾向因素(先于行为,知识、态度、信念、价值观等)、促成因素(使动机或愿望得以实现的因素,技能、资源等)、强化因素(干预行为后强化某种行为的因素,奖惩、鼓励或抑制,多指与个体行为有

直接影响的人)。

X、之后是规划的执行(步骤6)与规划的评估(7、8、9)。

六、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我国城市健康教育工作起始于80年代。1990年以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及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国城市实现“2000年初级卫生保健”规划》都推动了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

2005年,依据世卫《国家健康促进行动规划框架》,卫生部制定了《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以规范和指导全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第三节健康管理

一、健康管理的概念

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不断上升、医疗费用不堪重负以及沉重家庭和社会负担,促进了现代医学服务模式从单纯的医生诊断病人和治疗病人发展到对整个人群的健康和疾病进行管理。侧重为数众多的慢性疾病高危人群,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低利用的人群。

定义: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才能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

具体做法是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和为个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使他们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理念是以预防为主,防未病之病。健康管理是一种新的理念,也是一种新的工作模式,更是一套完善、周密的服务程序,被广泛应用在医疗保险领域及对个人或单位职工提供服务。

意义:已证明能有效地降低个人的健康风险,同时降低医疗开支。

二、健康管理的过程及内容

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收集个人健康信息(基础)、评价个人健康与疾病危险性(核心)、实施个人健康计划及健康改善指导(目的,与一般健康教育和促进不同,健康管理的干预是个性化的)。

四、美国健康管理的类型

六种:

1、生活方式管理

2、需求管理(利用远程病人管理方式指导个体恰当地利用当地各种医疗服务)

3、疾病管理(着眼于一种特定疾病)

4、灾难性病伤服务(为患癌症等灾难性病伤的病人及家庭提供各种医疗服务)

5、残疾管理(减少工作地发生残疾事故的频度和费用代价,减少残疾造成的劳动和生活

能力下降)

6、综合人群的健康管理(协调不同的健康管理策略来对个体提供更为全面的健康和福利管理)

五、我国健康管理的发展

2000年SARS危机和2005年国家健康管理师职业的设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和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的成立等。都从制度上和组织上推动了我国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

第四章饮食与健康

第一节健康的与不健康的饮食行为

一、营养学的目标

关于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需要考虑一些前提。不同个体对食物的耐受性不同;所谓健康饮食标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健康饮食标准经常需要调整;饮食的健康水平不仅是生理指标,也成为社会文化现象。

中国人的饮食:城乡膳食质量比过去提高,动物性、奶类及油脂类的摄入均有增加,奶类、豆类摄入量仍然偏低。城市居民谷类、蔬菜、水果的消费量出现了下降趋势,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摄入量明显上升,有营养摄入失衡的现象。现在的中国人因为动物性食物摄入偏高而受到许多健康问题困扰。

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饮食行为和人的健康密切相关,不健康的饮食和许多疾病有高度相关。

二、合理的饮食建议

健康的饮食包括均衡地摄取各种躯体必须的营养物质。中国营养学会根据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体质特点制定了一个适合中国人的健康饮食结构建议,即中国人的“膳食金字塔”。包含谷物类(300-500克每天)、蔬菜水果(分别为400-500克和100-200克)、肉类(125-200克)、奶制品(100克)、和豆制品(50克)以及油脂类(25以下)。含量指食物生重。

三、饮食和疾病

美国十大死亡原因中有五种心脏病、癌症、中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与饮食有关。地中海饮食(以粗粮、果蔬为主)可降低代谢综合征(MD)患病率。

第二节体重标准与测量方法

一、标准体重的计算标准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造成最主要的健康风险是体重异常,其中以肥胖症最为常见。超重和肥胖人群已接近总人口的1/4,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疾患。

中国人的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数/身高米数的平方。BMI超过24为超重,超过28为肥胖。

儿童标准体重简便计算方法:1--6个月:出生体重千克数+月龄*0.6。7--12个月:出生体重千克数+月龄*0.6。1岁以上:8+年龄*2。

判断标准:除了生理性的判断之外,还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

个体差异:体重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存在个体差异,不同时刻也会有一定变化,再加上地理位置、季节、气候等原因对体重的存量也有一定影响。

标准体重含义:因个体差异及其它因素的影响,难以用一个恒定值表示,而应当是一个数值范围,

我们把这个数值范围称之为正常值域,一般在标准体重加减10%以内的范围都属于正常。

二、皮褶测量

特点:可以精确的评价躯体不同部位的脂肪分布。

常用的方法是用两脚规测量肱三头肌部位和肩胛骨下方的皮褶,测得双层脂肪的厚度。男性肥胖的临界值是45毫米,女性是69毫米。

三、腰臀比

简称WHR,简单但有高鉴别力的测量方法。测量肚脐以上至胃之间的腰围,以及臀部最大周围,然后用腰围比臀围所得的值。女性大于0.8,男性大于0.95为肥胖。

特点:能够准确地预测由于肥胖引起的健康危险。

腰臀比与健康关系:WHR越大,风险越高,因为腹部的脂肪沉积更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男性式肥胖:粗腰小臀式的脂肪分布,或称腹式肥胖。男性中多见。与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相关。

女性式肥胖:脂肪在臀部沉积,没有男性式肥胖的健康风险因素。当女性与男性拥有同样的健康风险时,女性往往比男性更胖。

第三节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以及神经性呕吐。儿童进食期拒食、偏食,以及异食症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神经性厌食和贪食症。

一、神经性厌食症

症状:神经性厌食症和贪食症都表现为强迫性行为,即不能抗拒的拒绝进食或暴饮暴食。常见于女性,多见于城市高收入人群中。

诊断标准:P102。略:明显体重减轻;自己故意造成体重减轻;常可有病理性怕胖;常可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广泛内分泌紊乱;症状至少已三个月;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

病因:与人格特征、家庭特点等有相关。是多方面的,包括了个体心理的、生理的、社会的方面。

治疗策略:主要是试图增加患者的饮食,恢复正常体重,旨在帮助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家庭疗法、行为疗法、药物治疗。

二、贪食症

症状: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以及暴食行为。常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常采一些极端措施来防治发胖。可与神经性厌食症交替出现,具有相似的病理心理机制,性别年龄分布上也相近。多是厌食症延续者。

诊断标准:P104。略:持续的难以控制的进食和渴求食物的优势观念;用极端方法抵消发胖作用;

常有病理性怕胖;常有神经性厌食症既往史;发作性暴食至少每周两次持续三月;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以及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继发的暴食。

病因:遗传、生物学、家庭、社会。应激认知(认知歪曲)内容与普通人有区别。

治疗模式:药物(阿片受体阻断剂)、认知-行为治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在此处比行为疗法更有效)。

第四节肥胖与减肥策略

一、肥胖症

定义:如果躯体摄入了过量的热量和营养,没有被消耗掉,在体内以形式沉积下来就导致了肥胖。

原因:过量进食是导致肥胖的根本原因。

儿童期肥胖主要是脂肪细胞数量增加型肥胖,即使是通过减少进食量也不会使细胞的数量减少,因此不能通过控制进食来达到减肥,且随着年龄增加细胞的体积也会增长,导致肥胖加剧。且这种肥胖是不能改善的,儿童期预防肥胖关乎一生的健康。

成年后肥胖多属于脂肪细胞体积增加型,可以通过饮食控制、增加热量消耗来实现减肥。成年人如果长期饮食过多,脂肪沉积量过度增加,也会导致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加。成年人肥胖时间较长,程度较重,要想恢复到正常体重也是很困难的。

人一生有三个脂肪细胞数量增加期,妊娠期的后三个月;3个月到1岁;青春期。而体积增加主要是从出生到6岁,增约一倍。

肥胖影响美观外,更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骨骼和关节、皮肤的疾病。且大多数疾病都随着肥胖程度的加剧而体现出更高的发病率。

二、肥胖的类型

Mervyn Willard制定了一个肥胖症的分类标准,指出有7种不同类型的肥胖,各自具有不同的病因,并且应该相应地采取不同治疗手段。代谢性;环境型(生活方式的某些变量有关,如工作活动少);

内分泌型(通常有甲状腺机能减退);食欲调节障碍性(下丘脑控制系统受损);脂肪细胞增长型;强迫性进食障碍;药源性。

肥胖的心理社会原因:某些时期偏胖往往是有能力获得充足食物的一个标志并影响审美取向。环境型肥胖、强迫性进食障碍是心理冲突和情绪障碍导致。心理社会因素、生活方式还决定着能否成功控制肥胖并维持效果。

三、减肥的策略

1、节食减肥

极简单又经济。调查发现,节食成功减肥者90%又恢复。需要认真规划节食计划,另外,效果的维持还赖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达到初步效果后还要继续维持过度性计划;重视饮食动机对节食效果的影响;必需考虑不同的生活周期(例如生长发育阶段)人对食物的需求是不同的,要谨慎制定。

失败的原因:对食物的数量估计有误;对每天摄入热量的估计有误。进食方式也影响节食效果,过快的进食速度会加剧脂肪沉积,宜少食多餐、慢食。

2、药物减肥

许多减肥药存在明显危害。

四、运动与体重

控制饮食加上适合的运动是控制体会的理想手段。

作用:运动可以消耗掉人体内多余的能量,促进脂肪的分解,因而达到减肥的目的。运动还有一个直接的效果就是能够增加肥肉工作的能力和效果,此外,还使得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发生根本性功能改善,提升躯体的整体效能。运动还可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但在从事体育锻炼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是否能够坚持不懈。长期坚持的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更加有益。

影响因素:医生建议很重要,此外,影响锻炼的坚持的原因:个人因素(对锻炼的态度、对从事一段锻炼的效能的评价等)、社会环境因素(家庭成员支持、锻炼便捷性、同伴的影响等)、锻炼计划本身的特点(经济及时间投入、强度、难度、趣味性等)。

第五章吸烟行为与健康

第一节人类吸烟的历史

一、人类吸烟的历史

烟草原产于美洲,吸烟习俗也起源于美洲,同宗教有关。烟草种植和吸烟的习惯最早是随着西班牙的航海家被带到了欧洲。人类最初将烟草作为一种有益的或具有特殊神力的药物看待,只是到了20世纪40~50年代才开始认识到吸烟的对健康的危害,世界各地的禁烟运动逐渐开始发展起来。

烟草传入中国,一种说法是明朝万历年间由吕宋传入台湾、福建,以及由利玛窦传入广东,是由西班牙人的航海活动造成。另一说法是更早些时由葡萄牙人传入广东。

二、禁烟运动

到了20世纪40~5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吸烟的对健康的危害,禁烟运动在美国起源于香烟广告和因引而引起的民事纠纷。一系列连续的,并且是巨额的索赔案件显示出美国的抑制吸烟运动的高涨。

抑制吸烟的公众运动正在从美国开始并蔓延到世界各地。

三、吸烟行为在中国的现状

中国城乡居民的总体吸烟率呈缓慢下降趋势。总体吸烟率大约是24%~33%,其中男性是52%~57%,女性为1.5%~6.4%。男性吸烟率随年龄上升,40~49岁最高,此后下滑,女性则随年龄稳步缓慢提高。

性别、年龄、职业、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差异影响吸烟率,其中经济收入、文化程度为保护性因素。我国青少年吸烟率相当高。

美国男性吸烟率(22.7%)比中国低,女性(17.4%)则比中国高,总体(20%)比中国低。

第二节吸烟危害健康

一、吸烟的危害

烟草的燃烧可以产生尼古丁(改变机体代谢,破坏巨噬细胞;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液脂肪酸含量,导致动脉硬化危险)、一氧化碳(取代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增加心脏负担;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淀,增加高血脂、冠心病的可能)、烟焦油(引起支气管和肺损伤)等刺激性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来说都是有毒的,因此,吸烟有害躯体健康。吸烟的危害主要来自烟草中所含的尼古丁,以及烟草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此外还有大量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直接或间接攻击细胞膜成分,导致疾病,诱发癌变)。

众多研究都已经表明,吸烟是导致人患肺癌、喉癌和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其他疾病,如肺气肿、胃肠道溃疡、胃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以及胰腺癌、膀胱癌、肾癌等癌症都和吸烟关系密切。吸烟减短寿命,影响精子质量,孕妇吸烟影响胎儿健康。

第三节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吸烟行为的生理因素

人对吸烟行为的依赖主要包括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两个方面。

烟草引起的成瘾问题在生理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一是烟碱(尼古丁)本身的药理作用;二是脑神经系统的活动特征(尼古丁扰乱大脑中正常多巴胺代谢而产生了药物依赖);三是吸烟者的某些遗传特质。

尼古丁低度到中度剂量时是兴奋剂,机体会产生耐受性,需要更多摄入维持兴奋,大剂量尼古丁会结合过多乙酰胆碱而产生抑制作用,产生精神萎靡、疲倦、乏力等症状。生理依赖来自尼古丁引起的生化反应使人生产的兴奋感和愉悦感。

二、影响吸烟行为的心理因素

吸烟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来自社会学习(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关于吸烟行为的认知态度和已经形成的情景-吸烟联结)以及人格特征(神经质和紧张、焦虑、应激耐受性低、心理社会资源少)。

吸烟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生理、心理、社会)共同影响的结果,不同的个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一。

第四节戒烟

一、戒烟的困难

90%的戒烟者不能成功,只有2~3%能保持一年以上不吸烟。障碍首先来自吸烟者身心对吸烟行为的依赖。包括:对香烟渴求、停止吸烟时主观幸福感的损失、戒烟后情绪易激惹以及相信戒烟后体重会增加等。

心理方面:主观幸福感的损失和吸烟者不得不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生活方式的改变会让人体会到压力。

生理方面:尼古丁的药理作用在吸烟者生理上产生的反应是使得吸烟者依赖香烟的重要原因。相反的是,由于吸烟导致的健康危害往往是慢性的,吸烟者沉浸在吸烟的生理刺激中时通常不会意识到吸烟的危险。

社会方面:来自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戒烟失败的重要原因。压力(西方,缓解负性情绪)、社交(中国,强化正性情绪)。对中国吸烟者,社会交往情境是诱使重新吸烟的主要原因。

二、戒烟的阶段

吸烟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生理、心理、社会)共同影响的结果,要抵制或戒除吸烟行为也需要从多角度入手,成功的戒烟行为是一个整合了认知、决策、情绪以及动机等多种心理机制的系统性活动。

许多研究者都提出,成功地戒除烟瘾需要经历几个与认知、决策、情绪和动机相联系的阶段。其中以Prochaska和Diclemente的五阶段模型(即第三章第一节中第三小题中的“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模型”)最为著名。

1.计划前(肤浅认识,尚无意愿)。

2.计划(开始认真思考,从思考到实际行动常需六个月,往

往犹豫不决,许多人在此阶段即放弃)。3.准备(决定行动,做出承诺,承诺也会带来压力,处于趋-避动机冲突导致的焦虑中,通常一个月,要做出进退决定)。4.行动(开始后六个月)。5.维持(开始六个月后)。

三、戒烟的临床干预手段

戒烟的临床手段包括药物干预、行为治疗、认知-团体疗法等手段。此外,一些结合中医治疗手段的戒烟措施也开始在国内外推行。

1.药物干预。主要采用尼古丁口香糖、尼古丁滴鼻液以及尼古丁贴片,使机体摄入替代吸烟行为,

疗效不明显。

2.行为治疗。主要有强化法(显效快,强化停止时复吸率高)、自我监控(不需要干预就能达到

减少吸烟的目的,但往往不能彻底)、情境-吸烟行为去联结法(短期75%,保持率30%到40%)。

3.认知-团体疗法。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吸烟者对吸烟的认知态度,建立一套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药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全方位但以认知为核心)积极调节吸烟者的主动戒烟意识,要求个体做出承诺,并通过团体互相支持、鼓励、监督。适用于几乎所有吸烟者。

4.针灸治疗。针刺穴位调节内环境。简便经济、损伤小、无副作用。见效快,复吸率高,需要定

期重复治疗。

四、禁烟是全社会的责任

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吸烟都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控制吸烟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

社会机构努力的途径:1.向公众宣传吸烟的危害。2.让公众意识到,吸烟是少数人不正常行为。

3.不断地对公共政策制定者施加影响。4.做吸烟广告。

社会机构努力的手段、原则:1.防止吸烟要和个人健康教育、学校教育及个人发展咨询联系起来。2.在公众中形成吸烟是消极行为的观念。3.把不吸烟当作是符合社会交往礼仪的好习惯。4.

公众人物树立不吸烟模范形象。5.鼓励戒烟同时介绍积极的替代性生活方式。6.促进戒烟时,强调停止吸烟的好处,而不是将来可能的危害。7.戒烟训练针对不同对象专门设计。

第六章酗酒与健康

第一节酗酒的定义

一、酗酒的定义

有害饮酒行为通常被称为酗酒,可以是指一次性大量饮酒或者反复性的大量饮酒,也可以是指对饮酒失去控制。

定义:酗酒是一种原属性的慢性疾病,遗传、心理、社会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其发展和表现。这种疾病常常呈现出进展性和致使性。其特点是对饮酒行为不能自控;思想关注于酒;饮酒不计后果;患者有明显的思维障碍。每一种症状可以是持续性的或周期性的。

这个定义建立在疾病概念基础上,改变了过去人们只是将酗酒当作一种习惯的传统看法;并强调酗酒不是某种疾病的状态而是疾病本身。而病因包括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因素。

二、酗酒的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精神病诊断标准CCMD-3,慢性酒精中毒、发作性酒狂和酒精成瘾等症状和药物成瘾都被归结为反复使用某种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躯体和心理症状。反复使用某种精神活性物质,导致躯体和心理方面对某种物质的强烈渴求和耐受性。导致对这种物质的使用极大的优先于其它重要活动,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慢性酒精中毒:每天大量饮酒并持续多年。发作性酒狂:明显地显示出饮酒的周期性。标准:病程至少一年,并符合以下两条(强烈欲望;开始结束及用量上控制力差、节制失败;明知有害仍继续;

耐受性增;用时有快感或必需用同一物质消除戒断反应;戒断症状;导致放弃其它活动或爱好)。

美国精神病诊断系统DSM-IV与酗酒相关的概念:

酒依赖:需符合七条(耐受性增;戒断症状;用量失控、长期使用;节制失败;为此消耗时间;

社会功能受损;不顾后果使用)。相比中国标准,把不顾后果和用量失控拆成了两条,少了使用时产生快感一条。

酒滥用:慢性有害饮酒,不适合酒依赖诊断标准(耐受性和戒断症状),四个标准(社会功能受损;危害情况下饮酒;时常有违法行为;不顾社会及心理的不良后果)。

酒精中毒(醉酒):是饮酒后的暂时状态,再现为语言含糊、运动失调、反应迟钝、注意力和记忆力受损等。此外,最主要的标准是异常行为表现,攻击性增加、不当的性接触等。

酒戒断:长时间大量饮酒后突然停止时出现的不适症状。典型的有出汗、心率加快、手震颤、恶心、失眠、易激惹、焦虑、感知扭曲等,临床诊断符合上述两种即可。

三、酒精中毒的法律标准

在司法的角度上,国际上通行的方法是使用血液中酒精浓度(BAC)作为酒精中毒的量化指标,可通过呼吸分析器进行简便而精确的测定。BAC是以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来衡量的。

对酒精吸收和代谢有很大个体差异,还有一些变量也会影响机体对酒精的吸收,因此,司法标准采用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而不是饮酒的数量来衡量。

BAC 0.05 中枢神经受影响,头轻、自制力下降。0.1 扩大到低级中枢,感知功能变弱,精

神动力受损,反应时间和协调性。0.2 感觉和运动能力明显受抑制,丧失活动能力。0.3意识恍惚不能意识周围环境。0.4 中枢认知功能几乎丧失,昏迷。0.5 极度死亡危险。

第二节酒精的生理作用

一、酒精的神经生化作用

许多人认为酒精是兴奋剂,实际上酒精是中枢神经抑制剂。

酒精会作用于阿片肽,干扰它的合成而改变它在大脑中的浓度。酒精代谢后的产物作为阿片肽的代替物作用于其受体部位,产生舒适感。

酒精可能对一些神经递质产生作用,包括GABA、5-羟色胺(SERT)、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加压素以及其它一些物质。

二、酒精的代谢和对免疫的影响

酒精代谢主要通过肝脏(每小时使BAC降低0.02%),大量饮酒将致肝脏受到极大损伤。

改变正常的食物代谢。酒精即乙醇能提供所需能量的50%,因此降低食物摄入。还会打破正常进食规律和节奏,降低胃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储存和排泄。长期饮酒将致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症状。还会造成脂肪储存方式的改变和免疫功能抑制。会使脂肪的分解降低。

酒精导致骨髓中细胞形成受到抑制,胸腺和脾萎缩,这种萎缩直接影响T细胞更新。干扰中性粒细胞向感染部位的转移。饮酒导致营养不良也许才是免疫抑制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饮酒与健康

一、饮酒和躯体健康

适当饮酒有益于健康,但酒滥用则会带来许多相关问题,比如:车祸、外伤、抑郁、家庭内暴力、婚姻问题、旷工、躯体疾病(包括肝脏和胰腺疾病、高血压、中风、胃溃疡、胃炎、偏头痛、腰背痛、脑梗塞、脑损害等)以及心理和社会性损害等。

少量饮酒降低许多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大量饮酒则会升高。对男性生殖功能也有损害。适量饮酒对心血管疾病具有保护作用。

二、饮酒与心理健康

大多有害饮酒都是起源于心理问题或者与心理问题高度相关。

长期饮酒给个体心理和社会功能损害,直接影响饮酒者的身心健康、婚姻、家庭和各种社会功能的正常实现。

而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广泛性大脑损害及智力受损。

青少年对饮酒的期望对其饮酒行为有显著调节作用。

三、妇女饮酒和胎儿的健康

妇女饮酒的一个主要危害是对胎儿健康的损害。可能导致流产或低体重儿。智力滞常危险也极大升高,因为:酒精减少胚胎供氧量,影响胚胎大脑发育;酒精吸收会改变大脑中神经元的生长。

饮酒的母亲可能生出酒精综合征的婴儿(FAS)。婴儿酒精综合征的症状包括低智商、警觉性低、多动、精细和粗大动作的协调性差,损害是终身的且不可逆转。

第四节酗酒的病因

一、遗传因素

科学家已经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证实了酗酒具有遗传学基础。父亲或母亲都可能把酗酒行为遗传给

儿子,却不会给女儿。酗酒的遗传度,男性是0.357,女性是0.262。

二、心理因素

酗酒的基因型可能是通过个体心理功能来表现的,酗酒者脑电波有某种异常表现,表明酗酒者对事件意义的评估能力和对神经资源的行为能力下降。

饮酒和焦虑、抑郁和失眠有相关;但无法解释互相的因果关系。

酗酒可能与某些遗传性的心理易感性有关,表现为儿童时期的行为和注意障碍等。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期待效应作为一种认知变量在酗酒行为的影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期待效应也还和性格变量互相影响。

三、家庭因素

研究者也发现人格以及家庭因素与酗酒行为之间存在联系(酗酒常发生在较低社会阶层,父母往往也是酗酒者)。

第五节对酗酒行为的治疗

一、完全戒除饮酒和适量饮酒之争

戒酒治疗存在两种观念,一种认为应该完全戒除;另一种则认为只要到达有控制的饮酒就是可以接受的成功。对于女性、较年轻、职业稳定、社会状况稳定的酗酒者采用适量饮酒的策略会收到较好效果。

二、治疗方法

对酗酒行为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生物医疗技术(如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技术(如厌恶疗法)、小组治疗、环境治疗(如嗜酒者匿名互助协会)等技术。

1.药物疗法:通过戒洒药物使饮酒者产生恶心、呕吐、心跳加快、出汗等反应,从而使酒精引起

的快感消失。表面上是生物医疗模式,作用过程与心理治疗的厌恶疗法一致。

局限:只是辅助手段,并不是治疗的全部,仅靠药物作为治疗途径往往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会有毒副作用;使用药物戒洒过程中存在监督和控制问题;戒洒药物在每个人身上引起的药理反应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有些人无效。

2.厌恶疗法:颇为流行,使用催吐剂引起恶心、呕吐等反应,同时进行心理训练,使酗酒者将恶

心和饮酒建立联系,形成有助于抑制饮酒行为的条件反射。

局限:收获快,好景不长,复发率高。通常在医疗机构中进行,费用高。形成条件反射的速度和联结强度受个体差异影响,治疗效果不稳定。还有对呕吐的控制、清理和处理等。

如果配合系统脱敏(渐进式,更易被接受,强调达到目标后的强化,更易巩固)的方法会有更理想的效果。但系统脱敏周期长。

3.嗜酒者匿名互助协会:疗效最成功,75~90%。

第七章高风险行为与艾滋病

第一节艾滋病的定义和症状

一、艾滋病的定义

艾滋病(AIDS)是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它本身在不会致死,但仍然是死亡率很高的致死性疾病,它通过损害人的免疫系统而导致死亡,目前人类还没有有效治疗艾滋病的方法。主要

临床表现是严重的病菌感染或恶性肿瘤。

HIV病毒实际上一种转录RNA,通过改变正常细胞的遗传信息而使该细胞发生病变。T4(免疫应答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因表面有许多CD4受体所以是HIV的易感对象。进而致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并导致机会感染(即条件致病因素,免疫正常时不能致病,减低时才能致病,90%艾滋病人死因)。

此外,HIV也会损害神经细胞,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艾滋病性痴呆综合征。还会导致内分泌问题。

二、艾滋病的分类和症状

艾滋病的三种类型:A(无症状期或急性期,表现出一个或较少症状)、B(症状期,表现出HIV 典型症状)、C(最严重病期)。

根据病人淋巴细胞数量下降的速率和血液中可检测到的病毒数量等指标将艾滋病的病程分成急性症状期、临床潜伏期和症状期等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淋巴CD4T数量迅速下降到一半左右,这是急性症状。病人首先表现的是一些急性感染症状,常致误诊,并易不察觉的情况下传染给他人。

一些部分感染早期可能出现发烧、头晕、无力、咽痛、关节疼痛、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有些人还可发生腹泻。一到两周后就会消失,转入无症状潜伏期,血清抗体检查呈阳性,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携带者,简称带毒者,有很强的传染性,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第二阶段:免疫系统会努力地产生免疫应答,淋巴细胞会有一定幅度回升。由于免疫系统的抵抗,艾滋病毒无法检测,临床上也没有症状,可能长达十年之久。

第三阶段:当机体淋巴细胞继续减少,临床症状和机会感染不可避免地出现,到达临床症状期,平均两年内死亡。

条件性感染可引起脑(神经系统)、肺(呼吸道)、胃肠道(消化道)和其它部位的病变及症状。

1.一般性症状:持续发烧、虚弱、盗汗、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严重。

2.呼吸道: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

3.消化道:厌食、呕吐、腹泻、严重时便血。

4.神经系统: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风、偏瘫、痴呆等。

5.皮肤和粘膜损害:弥漫性丘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粘膜炎症及溃烂。

6.肿瘤: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

发病前一到四年大多会单独出现各种口腔症状。白色念球菌感染、毛状白斑、牙周病、卡波希氏肉瘤。

第二节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传播

二、艾滋病的传播

艾滋病病毒是导致艾滋病的直接原因,但高危行为则与艾滋病的传播有密切关系。如高危性行为(无保护的性行为、多个性伙伴)、使用不洁的注射针头、母婴传播等,这些行为本身并不会导致艾滋病,但会增加接触艾滋病病毒的机会,因此,艾滋病又被认为是一种行为疾病。

交换媒介:三种,血液(输血、外伤、共用针头)、性交时交换的体液(无论同异性)、通过胎盘母婴传递的体液(胎盘;分娩时的羊水;哺乳)。几乎不会通过其它途径传播,如唾液、蚊子,家人感染风险很小。

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在办公室、餐厅等场所和艾滋病人进行日常的接触并不会感染病毒。而艾滋病病毒可以很容易地被肥皂或漂白剂等普通清洁剂杀死。

第三节与艾滋病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

一、社会心理因素与高风险行为

社会心理因素对艾滋病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某些心理因素,如态度、信念等与人参与感染艾滋病的高风险行为有关。其二,在被诊断为艾滋病之后,病人的整个社会功能和个体情绪体验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对艾滋病的治疗、护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此外,还会深刻地影响艾滋病患者和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个人健康信念和风险评估对艾滋病的影响:当人们意识到某个行为可能产生不健康的结局时就会自然地尽量避免,并积极投入健康保护行为。大多人往往过高估计他人染病的危险而过低估计自己感染的风险,健康信念往往会将人的行为引向错误的方向,如有人认为只有同性恋才会感染艾滋病。

对性活动的态度与避孕套的使用:性活动的决策往往受到众多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性活动的态度和艾滋病预防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预防障碍:错误的认知、不易感染的自我感觉、有关性的观念。

二、艾滋病和心理健康

艾滋病人承受的精神压力也是导致或加速其死亡的原因。损害患者的精神、情绪和认知。抑郁、焦虑;25%可达重度抑郁,中度以上占60%;睡眠障碍,特别是失眠;晚期容易出现艾滋病性痴呆,20%;

自杀倾向。

确诊后面临一系列重大生活变化,造成巨大精神压力,由此而造成的应激或抑郁会严重影响患者和其亲属的生活质量。社会的歧视与孤立;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导致精神痛苦;躯体不适;自身形象的毁坏;经济压力。

第四节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关怀

一、心理关怀

对艾滋病患者除了进行药物治疗以外,“情感疗法”的作用不可忽视,即向艾滋病患者提供心理关怀和情感支持。这即是出于人道广义的关怀,也是促使艾滋病患者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保护他人免受感染的必要手段。

可以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推迟发病、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治疗中依从性,达到更好治疗效果;使患者主动回避高危行为,并采取预防措施保持他人;还有助于患者家庭关系的和谐。

方法有:心理咨询;小组治疗;同伴教育。

二、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是针对艾滋病人的一种心理关怀方式,它是以医疗机构为主体的、集治疗和心理慰藉为一体的艾滋病患者的临终护理计划。推行这样的计划是对艾滋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的尊重,是在实践层次上体现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履行公平医疗的承诺。有三个层次。

1.生理关怀(此时关怀不为治病,而是减轻痛苦,尊重病人心愿,保持良好生活环境,保留人的

自尊和充实,让病人有自尊的面对死亡)

2.心理关怀(临终前都处在沮丧阶段,给予理解、尊重,他们特别希望得到亲人的理解与关爱,

做家属的思想工作是重点)

3.心灵关怀(起源于宗教,中国主要通过文化诠释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让人反思。且给生者以生

命意义的启迪)

第八章应激:来源及影响

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89分试卷和答案)

(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培养个体科学的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是(C) (A) 德育 (B) 智育 (C) 体育 (D) 美育 2. (B)是由于受到干扰而使人不能达到目标时所产生的体验 (A) 快乐 (B) 愤怒 (C) 恐惧 (D) 悲哀 3. 合理变通的方式中的(B)是指改变外部信息刺激的强度,减少关注反倒自然 (A) 回避 (B) 淡化 (C) 转视 (D) 换位 4. 虚荣心是一种常见的心态,因为虚荣心与(A)有关 (A) 自尊 (B) 自信 (C) 自爱 (D) 自卑 5.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人际关系(A) (A) 父母 (B) 同学 (C) 师生 (D) 同事 6. 人格的独特性是指(D) (A) 人格受生物规律制约 (B) 人格不是指单一的人格特质,也不是指许多人格特质的机械拼凑或简单堆积,而是指个人身心各方面多种特质的整合 (C) 个人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质不能算是他的人格特质,只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特质才能算是他的人格特质 (D) 人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7.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交往时要注意运用(B)的艺术 (A) 行动 (B) 语音 (C) 肢体 (D) 金钱 8. (C)作为一种体验性的心理过程,就像我们心灵的晴雨表,反映着我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A) 挫折 (B) 意识 (C) 情绪 (D) 人际关系 9. 挫折锻炼的实质是获得(D),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A) 信息 (B) 感受 (C) 锻炼 (D) 挫折经验

10. 当你把目标选定为(C)时,你将发现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目标,你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实现它 (A) 变化 (B) 固定 (C) 完美 (D) 长远 11. (B)是一种感到无力应对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A) 焦虑 (B) 忧郁 (C) 冷漠 (D) 易怒 12. (B)是专业技术人员中极为常见的心理障碍。它的特点是容易兴奋,迅速疲倦,并常常伴有各种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A) 焦虑症 (B) 神经衰弱 (C) 疑病症 (D) 强迫症 13. 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B)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冲突双方的关系 (A) 本我 (B) 自我 (C) 超我 (D) 人 14. 抑郁症通常指的是情绪障碍,是一种以(B)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A) 强迫观念 (B) 心境低落 (C) 焦虑 (D) 神经衰弱 15. 具有高度的自由选择与很强的内在动机的活动称为(A) (A) 休闲活动 (B) 必需的非工作活动 (C) 自由时间的活动 (D) 必须的工作活动 16. (A)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A) 激情 (B) 应激 (C) 心境 (D) 意识 17. 那些不是合理的变通方式(B) (A) 求实 (B) 斗争 (C) 补偿(D) 升华 18. 自卑心理的表现不包括(D) (A) 常采用炫耀、夸张甚至戏剧性的手法来引人注意 (B) 大脑皮层长期处于抑制状态 (C) 做事缺乏信心,没有自信 (D) 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19. 营造和谐共事的环境不包括(B) (A) 待人以诚 (B) 八面玲珑 (C) 直抒坦言 (D) 坦荡处事 20. 心理问题成因中不包括(C) (A) 生活环境 (B) 经济环境 (C) 饮食 (D) 竞争程度 21. 心理因素引起的挫折不包括(D)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四章-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试题解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四章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试题解[日期:2008-12-26]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 [字体:大中小] 一、选择题 1.( )是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A.健康 B.心理健康 C.人格完整 D.情绪稳定2.进人大学意味着一种独立,周围人会用一种看待成人的眼光来看大学生,对他们生活的独立性、社会的责任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表明( )。 A.生活环境的变化 B.人际环境的变化 C.学习内容及方法的变化 D.角色地位的变化 3.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怯懦、偏执及性格上的一些缺陷表明其人际交往中的( )。

二、填空题 1.心理健康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 );其二是能( ),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2.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 )和较充分的( )。 3.心理卫生是以增进人们的( )为目的的。 4.大学新生面临的变化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 )的变化;二是( )的变化;三是( )的变化;四是角色地位的变化。 5.大学生的( )是指影响大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经常伴有焦虑感的种种心理因素。 6.消除过度的考试焦虑,可以从( )、( )、学习掌握必要的应试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906c.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有:追求平等、( )、( )。

8.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最主要是培养学生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和正确的( )。 9.要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就得学会( )自己和他人,克服认知偏见。 10.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辅导,就是帮助他们调整个人的( ),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将来在社会中扮演积极有意义的角色的同时,使个人的潜能得以发展,拥有一个充实而满足的人生。 11.为了提高学生的( )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读书、做笔记,利用图书资料,制定切实的学习计划并合理安排课余时间。 12.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行为具有( )性和( )性,即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行为能始终受到意识的控制。 13.团体咨询辅导着重解决一些学生共性的( ),并对此进行一些针对性的( )。 14.大学生学习障碍是( )、( )、( )三方面多种不良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020年(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考试试题

(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考试试题

09年11月三级考试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试题 单选: 32、产生于主观空间内的幻觉是()。 (A)真性幻觉(B)假性幻觉 (C)主观幻觉(D)脑内幻觉 33、人于经历压力事件时且不感到孤独无助,这可能是()。 (A)认知支持系统的作用(B)心理调节能力强 (C)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D)压力适应能力强 53、正常和异常的心理活动是()。 (A)能够互相转化的(B)无法进行分析的 (C)能够直接测量的(D)无法间接测量的 54、兴奋性思维联想障碍的壹种常见形式是()。 (A)思维奔逸(B)思维散漫 (C)被洞悉感(D)妄想心境 74、心理健康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各类()。 (A)心理不健康状态(B)异常心理状态 (C)功能性机能失调(D)神经过程紊乱 多选: 90、焦虑性人格障碍的特点是()。 (A)总是感到不安(B)对他人意见过分敏感 (C)壹贯猜疑偏执(D)习惯性夸大潜于危险

104、正常心理活动能保证我们()。 (A)顺利适应环境(B)维持生理机能 (C)进行人际交往(D)认识客观世界 107、对症状的自知是指求助者()。 (A)能否提供和咨询密切联系的资料 (B)能否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 (C)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怎样解释 (D)对自己经历的重大事件怎样解释 117、意志缺乏者的临床症状包括()。 (A)精神活动不协调(B)自知力不完整 (C)缺乏应有的主动性(D)生活极端懒散 技能考试部分案例四: 壹般资料:刘某,女性,l9岁,大学壹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刘某由其父母带到心理咨询室,他们反映自己的孩子总说上大学后追求者不断,受此影响,现已不能正常学习。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和刘某的壹段鉴别谈话: 心理咨询师:你能说说是些什么人追求你吗?。 刘某:太多了,我均受不了,无论上课仍是走于路上男同学均盯着我见,均喜欢我,说我漂亮,连老师也喜欢我,我们班的辅导员对我特别好,均结婚了,仍说要和我谈恋爱。 心理咨询师:你怎么知道辅导员对你特别好? 刘某:我去教室,他就到教室等我,有时仍专门于路边等我,我有时没下课,他

健康心理学总复习

健康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合理化(p53) “合理化”,指对自己的失败,以一种表面合理的借口为理由,以减轻内心紧张的方法,如功课不好而诡称教师给分不公。 2、心理健康(p86) 是指知能高度发挥、心情感觉愉快、生命充满活力、勇于面对人生的和谐状态,而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比较性多于绝对性,可以持续努力使个体更臻于健康。 3、分析式心理治疗(p374) 或称领悟式心理治疗,即对患者作精神分析,找出病因及根源,以达心理重建的治疗目的。 4、休闲(p124) 意指远离工作的自由时间,可从事任何户内或户外活动,包括任何我们自由选择想做的活动。 5、月晕效应(p97) 对他人作错误判断,将人们少数的优点或缺点,以偏概全地当他是好人或坏人。 6、人际关系(p93):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及心理距离。 7、自我意识(p181) 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我的一切,包括自我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人际关系,简言之,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个人身心活动的觉察。 8、环境治疗 是指采取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干预,来消除对病患的正常生活造成损害的社会因素,并联合有效的人力资源,以共同处理有关病患所遭遇的各种问题,建立和维持对病患有益的环境条件。 9、生涯发展(p134) 是指以自我概念为核心的一连串的计划、选择与发展的历程,强调个人经验的整合、对工作的认同,并规划有目标的人生。 10、单对型核心家庭(p173):即新婚夫妇尚未生育。 11、适应(p47) 是指有机体想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与环境发生调和作用的过程,它是一种动态的、交互的,有弹性的历程。 12、压力(p333):个体面对不能处理或破坏其生活和谐的刺激事件所表现的行为模式。 13、自我评价(p186):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确立今日心理健康基础的是美国耶鲁大学的(毕尔士)。 2、现代社会大众心理健康维护工作可分为(初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三个层次。 3、人类行为的整个适应过程分为(行为的动机与需求、遭遇阻碍与冲突、形成挫折情境、产生行为适应)。 4、在人体的各个器官中,被称为压力中心的是(下视丘)。 5、弗洛伊德认为焦虑可分为(客观焦虑或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 6、DSM-Ⅲ将常见的心理失常分为(恐惧症)、(抑郁症)、(适应障碍)、(反社会人格)、(精神分裂症)。 7、人际交往的先决条件为:(善用第一印象)、(避免错误印象)、(克服害羞)。 8、人际交往的相似性包括(态度)、(价值观)、(社会条件)、(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吸引。 9、生涯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有(“自觉”)。 10、性与爱的观点有三种分别是(传统式“性”观点)、(温和式“性”观点)和(开放式“性”观点)。 11、婚姻关系的价值观可分为(关系中心型夫妇)、(工作中心型夫妇)和(混合型夫妇)三类夫妇。 12、当面临“两难”或“两可”的选择时,可采用(希望策略)、(逃避策略)、(安全策略)和(兼顾策略)。

最新《护理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教学提纲

2018级高护4班《护理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 班别: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成绩: 1.心理学是研究() A. 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B.除精神病人心理以外的心理现象的科学C.除动物以外的心理现象的科学D.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2. 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因素不包括() A. 现代人心身素质降低B.心脑血管病等已成为人类主要死亡原因 C.社会发展对人的适应要求提高D.现代人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3. 事先将各种需要调查的内容列成调查表,以当面或邮寄等方式供被调查者填写,收集后对结果逐条进行分析。在护理心理学中这种研究方法称为() A.测验法 B. 问卷法C.访谈法D.以上都是 4. 人的心理是() A.人脑的功能 B.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C.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D.以上都是 5.不属于人的社会化影响因素的是() A.遗传B.家庭C.学校D.社会文化 6.认知过程包括() A.感觉、知觉、记忆、意志、思维B.知记忆、注意、情绪、思维 C.感觉、记忆、思维、想象、兴趣 D.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 7.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以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种现象称为()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感觉相互作用D.联觉 8.联觉是指() A. 在刺激持续作用下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B.刺激停止作用后短暂保留的感觉印象C.不同利激作用于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D.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9.知觉包括的类型有() A.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B.平衡党、运动觉、机体觉、听觉C.视知觉、深度知觉、大小知觉、痛觉D.空间知觉、深度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 10.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称为() A.再认 B. 回忆C.保持D.识记 11.艾滨浩斯对遗忘的研究发现() A.遗忘趋势先快后慢,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B.遗忘趋势先慢后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C.遗忘趋势先快后慢,记忆量持续减少D.遗忘趋势先慢后少、记忆量持续减少 12. 想象是在人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其基本素材是() A. 表象B.感知映象C.思维D.联想 13.与情感比较,情绪的特点是() A.持久而稳定B.短暂而深刻C.持久而强烈 D. 短暂而激动 14.一个术前患者既想通过手术解除病痛,又担心手术会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这种动机冲突是()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双重趋避冲突 15.张飞、李達等人物表现为遇事冲动、性情直率、敢作敢为,其气质类型属于()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 16.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追求成就的需要属于() A.生理与安全的需要B.归属与爱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17. 一个已经断奶的儿童,在母亲生了小弟弟或小妹妹后要求用奶瓶喝奶,这种自我防机制是() A.转移 B. 退行C.投射D.升华 18.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的形成和巩固具有促进作用的过程是() A. 强化B.泛化C.形成D.学习 19.埃利斯的ABC理论中B因素是指() A.刺激事件B.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C. 信念D.生物因素 20.贝克的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说认为,生活事件导致情绪和行为反应最重要的因素是() A.生活事件的性质B.生活事件的量C.个体的认知因素 D. 个体对刺激的反应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1.【单选题】心理学是在( )模式下研究人的问题的。 A、简单 B、健康 C、通约 D、一般 我的答案:C得分 2【单选题】学习心理学要追求( )、不要苛求( )。 A、正确有效 B、有效正确 C、真理逻辑 D、逻辑真理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3【单选题】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迄今是( )的局面。 A、稳步向前 B、曲折坎坷 C、百花齐放 D、停滞不前 我的答案:C得分:0.0分 4【判断题】心理学的研究跟其他学科不一样,是因为它研究的是复杂多面的“人”。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判断题】科学不代表真实,只是行走在逼近真实的道路上。 我的答案:√ 6【多选题】我们能理解美国人“嗷嗷”是在学狗叫,是因为( ) A、美国人养大狗 B、关于狗叫声形成了通约 C、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标准 D、中国人较聪明 我的答案:ABC得分:16.6分 7【判断题】你理解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身。( )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8【判断题】客观是被所有人都能够感知的那个现实。 我的答案:√ 9【判断题】心理学认为人过分强调表达自己某种特质时恰恰说明这个人缺少这种特质。(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0【判断题】马丁·布伯的前半生主要致力于用哲学的方法研究宗教。(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1【判断题】不要用对别人的感受去评价对方,也不要用别人对你的感受评价自己。(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2【判断题】完全凭自己的好恶去评价一个人,就失去了社会的客观标准。(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3【判断题】心理学史研究人类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幸福的科学。(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4【单选题】被称为西方哲学奠基者的是( )。 A、柏拉图 B、德谟克利特 C、苏格拉底 D、普罗泰戈拉 我的答案:C得分:10.0分 15【单选题】毕达哥拉斯认为()是人类高级智慧的体现。 A、文字 B、情感 C、哲学 D、民主 我的答案:D得分:10.0分 16【单选题】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是( )。 A、德谟克利特 B、希波克拉底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我的答案:B得分:10.0分 17【单选题】马丁·布伯是( )家 A、政治 B、历史学 C、宗教哲学 D、军事 我的答案:C得分:10.0分

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的定义 ?健康心理学是研究在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问题上的心理因素作用规律的科学。 健康心理学:一个工作的定义 心理学在健康领域的主要意义在于保持健康而不是生病之后治疗疾病。在这点上,心理学与医学和医疗的原则是相同的,与医学不同的是:医学研究的是特异性疾病,而心理学则关注于广义的行为而不是特异性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心理学对健康的贡献在于改变一些与慢性疾病有关的行为。除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以外,心理学家还运用一定手段和技术来减轻疼痛、降低应激、提高医疗服务、帮助病人和他的家庭成员共同抵抗疾病。 - Taylor(1990)健康心理学的主要对象和任务 ?健康人群 ?与健康和疾病病源有关的行为卫生的研究 ?为积极开展预防性措施开展研究 健康心理学讲课提纲 一、健康心理学概述 建立科学的健康观 ?健康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健康行为促进的理论和途径 有关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疾病(Disease) 身体某些功能的失调或身体某些器官的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种生理状况。这种异常是可以观察测量的,主要是生物因素所致。 ?生病(illness) 是指人们承受疾病的一种状态。 ?生病行为或病感行为(illness behavior)-社会因素 表现出“病了”。症状是疾病最先可视的征兆。当症状出现,个体评估症状,获取医疗帮助和得到家庭支持的过程 格林伯格“健康-疾病连续体“ 健康与疾病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统一体。 健康与疾病的关系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 生理健康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是健康的核心成分 亚健康状态 健康和疾病是连续体,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点,在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间,还存在一种非健康也非疾病的状态,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亦称“第三态”或“灰色状态。 亚健康状态症状 ?突发性精力不足 ?疲劳困乏,精神不振 ?注意力难以集中,心神恍惚 ?胸闷、心悸

健康心理学论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

健康心理学复习题.doc

健康心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适应:有机体想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与环境发生调和作用的过程,它是一种动态的、交互的、有弹 性的历程,不仅是单向的,而且是双向的或多向的历程。 2.合理化:即歪曲现实,指对自己的失败,以一种表面合理的借口为理由,以减轻内心紧张的方法,如 功课不好而诡称教师给分不公,假艺术为名,行色情之实等,有可分为:投射、酸葡萄、甜柠檬。3.心理健康:只能高度发挥、心情感觉愉快、生命充满活力、用于面对人生的和谐状态,而不仅是免于 心理疾病而已,比较性多于绝对性,可以持续努力使个体更臻于健康。 4.压力:个体面对不能处理或破坏其生活和谐的刺激事件所表现得行为模式,其身心历程包含压力来源、 认知评估及焦虑反应三部分。 5.分析式心理治疗:又称领悟式心理治疗,即对患者作精神分析,找出病因及根据,以达心理重建的治 疗目的。 6.环境治疗:采取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干预,来消除对病患的正常生活造成损害的社会因素,并联合有 效的人力资源,以共同处理有关病患所遭遇的各种问题,建立和维持对病患有益的环境条件。 7.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及心理距离,它反应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之心理状态, 因此,人及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8.月晕效应:对他人作错误判断,将人们少数的优点或缺点,以偏概全地当他是好人或坏人。 9.休闲:远离工作的自由时间,可从事任何户内或户外活动,包括任何我们自由选择想做的活动,除了 工作与卫生活动以外,休闲的目的在于自我狡猾,并追求人生崇高境界与陶冶。 10.生涯发展:以自我概念为核心的一连串的计划、选择与发展的历程,强调个人经验的整合、对工作的 认同,并规划有目标的人生。 11.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我的一切,包括自我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人际关 系。简言之,就是对自己个人身心活动的觉察,由于个人能洞察自己的一切,因而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与调节,并形成对自己固有的态度,如自尊自爱或自卑自怜。 12.单对型核心家庭:新婚夫妇尚未生育。 13.夫妻关系:以性爱为基础,同时包括经济、法律、伦理、道德、精神及心理等关系,其维系不能单靠 法律等社会因素加以保障,更主要的是基于爱,要靠双方共同的感情、道德、心理因素及社会舆论约束等,以增进和谐。 14.自我评价: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315]《健康心理学》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代码: 1315 学年学季:20192 单项选择题 1、错误归因的冲突是() .一方可能有一个客观的理由,而且知觉到冲突的存在,但是却不直接针对真正的问题本.双方存在客观分歧,而且双方都准确知觉了这种分歧。 .存在客观分歧,但是双方对这种分歧并没有什么感觉。 .存在客观分歧,但是双方对这种分歧并没有准确的知觉,是由于双方对事物的不同归因 导致的冲突。 2、Barker等给家庭主妇试用不同颜色的颗粒状洗涤剂。当颗粒颜色从白色换成黄色时,主妇的反应是() .这种洗涤剂效果很好 .抱怨这种洗涤剂洗不干净衣服 .洗衣服过程变得更浪漫了 .这种洗涤剂使手变得粗糙了 3、下面属于B型人格的特征是() .从来不曾有时间上的紧迫感以及其他类似的不适感 .总是试图做两件以上的事情 .感觉无助、无望 .缺乏耐性 4、导致美国人死亡的10大疾病,排第一位的是() .心脏病 .各种事故 .癌症 .中风 5、在新市民心理档案中,心理健康状况档案的内容包括() .以上内容都包括。 .心理测试量表、量表的结果分析、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等。 .职工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既往病史等。 .新市民每次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的相关内容。 6、再婚家庭是指()

.配偶的双方或一方曾有过婚姻的经历而重新组成的家庭 .男女双方未经法定的结婚程序而长期居住在一起、由同居关系组成的家庭 .由父母中的一方单独抚养未成年孩子的家庭 .夫妻双方达成不要孩子的共识而没有孩子的家庭 7、居住区周围的交通噪声使邻里间的交往() .增加 .不变 .以上都有可能 .减少 8、去人性化关系() . B. 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 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 .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在工作中不但不能发挥身才能,而且每天做的都是枯燥无味的琐事。 .在择业中对职业的理解和对自我职业能力的全方位评估,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与职业展中的反映。 .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9、小学生学校适应是指() .小学生人生的目标不明确,自我控制力差、缺乏远大的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小学生经过长时间连续紧张的学习后由于身心过度疲劳所导致的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儿童在学校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 .由一组学习技能缺陷构成的发展性心理障碍,表现为听、说、读、写、算术、空间等能的习得与应用上的缺陷。 10、夫妻间避免婚姻倦怠感的方法有() .夫妻间要学会商量着办事。 .降低对对方的期待。 .以上选项都正确。 .重新发现对方的长处或闪光点。 11、引导中学生形成健康上网习惯的有效措施包括() . D. 重塑自信 .以上措施都需要 .正确引导 .有效治疗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心理健康——幸福你我他 1、阳光心态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 2、心理健康是____,而不是____。 3、黑色区描述的是心理状态的____。 4、心理健康的人往往具有____、____、____的情绪,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 5、台湾患脑瘫的黄美廉经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获得成功,她的经典名言是:____________。 6、个体因受过去成功经验或过度赞扬的影响而产生对自己的能力等认识偏高的现象成为____。 7、____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8、防止过激反应,如自杀、自伤、或攻击行为是____的主要目的。 9、心理危机通常为自限性,多于____周内消失。 10、____创造生活,消极的心态毁灭生活。 11、处于心理白色区就是____,处于黑色区则是心理变态,而处于灰色区则界于上述两者之间。 12、消极思维模式的____,即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能力也没有,一味地打击自己,使自己无法振作。 13、一味地狂妄自大、目空一切或怨天尤人、自暴自弃都是____的表现。 14、____是指与入学考试、智能测验、学业测验等相关的焦虑,它是一种急性焦虑。 15、出现心理问题虽不是什么好事,但也完全不必如临大敌,疑神疑鬼,应当____。 16、每个人在其一生的发展中都可能遇到由突发事件引起____。 17、“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时间束缚自我的方式,消极思维模式的____。 18、追求成功、幸福的人们的三大生活主题是拥有____、成全美好的人格、拥有成功的人际关系。 19、成功的道路是由____铺成的。 20、____是一种健康、积极、进取、充满关爱的心态。 1、健康、积极、进取、充满关爱 2、一个过程、结果 3、心理变态 4、积极、乐观、稳定 5、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6、光环效应 7、自我同一性 8、心理危机干预 9、1-4 10、积极的心态 11、心理健康 12、自我否定 13、心理不健康 14、考试焦虑 15、坦然面对 16、心理危机 17、永远长在 18、健康的心理 19、目标 20、阳光心态 二、判断题(10题) 1、阳光心态的人就是没有黑暗和悲伤的时刻。 2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 3、把心理危机当成一种心理疾病来处理。 4、心理健康对人生成败的影响不大。 5、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有一条绝对的分界线。 6、心理健康不是一个静态不变的结果。 7、一切心态健康的人都是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 8、大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已经很稳定,大多数人的内心体验很平稳。 9、大学生的智力发展非常好,不存在智力低的问题。 10、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安全感、归属感与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选择题(5题) 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结果使自己长期生活在痛苦、沮丧甚至绝望的心态中而不能自拔。这说的是消极心理的____(a )

《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第一章健康心理学概述 一、填空题: 1、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善状态,而非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缺乏。” 2、汤纳特尔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的解释:“健康是个体在现实可能状态下获得最佳完善感。” 3、我国学者认为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所获得的一种稳定、和谐、和完善的状态。 4、健康的七个维度分别是健康的生理、情绪健康社会、社会、智力、精神、职业、和环境。 5、影响健康的因素有:生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生活因素、和其他生理因素。 6、健康心理学的理论渊源有: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认识的理论。 7、社会技能包括:交往技能、合作技能以及在不同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技能。 8、缺乏社会技能的人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9、影响健康的因素有:生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生活因素、和其他的心理环境因素等。 10、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变迁、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文化氛围、职业等。 二、选择题:请选择最健康的行为模式 1、每周有多少天吃早餐? A.6——7天 B.4——5天 C.2——3天 D.0——1天(A) 2、下面的哪一个描述最符合你的日常饮食方式? A.当自己饿的时候总是吃快餐食品 B.每天有一次是固定进餐,其它时间是快餐 C.每天有2次是固定进餐,其它时间是快餐 D. 每天有3次是固定进餐,其它时间是快餐 E. 每天有3次是固定进餐,没有吃快餐习惯(E) 3、在固定时间进餐的时候,至少有或都有下面列出的4种食物: A.2种肉类食物 B.2种奶、蛋类食物 C.4种谷物类食物 D.4种水果、蔬菜类食物(A) 4、这样的情况,每周内有几天? A.6——7天 B.4——5天 C.2——3天 D.0——1天(C) 5、下面的哪一个描述最适合你的饮食行为? A.从没有超重,因此从没有减肥 B.自己体重超重10磅,但是没有减肥 C.当超重的时候,疯狂减肥,使体重快速下降 D.当超重的时候,通过锻炼或减少食物来逐渐减肥 E.当超重的时候,通过锻炼和减少食物来逐渐减肥(A) 6、每晚平均睡眠时间是多少? A.10个小时以上 B.9——10个小时 C.7——8个小时 D.5——6个小时 E.0——4个小时(C) 7、下面哪一个描述最适合你的喝酒情况? A.不喝酒 B.每天喝酒1次以下 C.每天喝酒2次以下 D. 周末每天喝酒2次以上,其它时间每天喝酒2次以下 E.很多情况下,每天喝酒都是2次以上(B) 8、下面的哪一个描述最适合你的药物使用情况? A、想用就用,从没有超重,因此从没有减肥 B、觉得自己需要的时候才用 C、按照医学要求和指导用药 D、很少吃药(D) 9、下面的哪一个描述最符合你的抽烟行为? A、不抽烟 B、每天抽烟1包以内 C、每天抽烟1——2包 D、每天抽烟2包以上(B) 10、每周做多少次野外锻炼,如游泳、骑自行车、慢跑? A、不超过1次 B、1次 C、2次 D、3——4次 E、5次以上(C) 11、你每周做其它身体锻炼多少次? A、不超过1次 B、1次 C、2次 D、3——4次 E、5次以上(D) 12、你刷牙的情况如何? A、每次吃完饭都刷牙 B、每天2次 C、每天1次 D、每天少于1次(B) 13、你看牙医的情况如何? A、从没有 B、2——3年1次 C、每年1次 D、半年1次(C) 14、你做身体检查的情况如何? A、从没有,或只有在自己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做 B、仅做POP测试或其它检查 C、3——5年检查1次 D、至少2年1 次(A) 15、在吃食物或药物之前查看标签、说明的情况如何? A、总是查看 B、经常查看 C、有时查看 D、很少查看(B) 16、每周有多少次使用各种手段缓解自己的紧张?如皮肤放松、锻炼、听音乐、或其它减缓紧张的技术? A、6——7次 B、4——5次 C、2——3次 D、0——1次(B) 17、下面的哪一个描述最符合你的亲密人际关系? A、没有朋友 B、有一个朋友,但是自己并不能和对方共享真实情感 C、有这样的朋友关系,自己有时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 D、 有这样的朋友关系,自己一直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B) 18、你每天吃含脂肪和胆固醇高的食物的次数如何? A、0次 B、1——2次 C、3——4次 D、5次以上(A) 19、限制自己较多使用食用盐的情况如何? A、总是限制 B、经常限制 C、有时限制 D、很少限制(C) 20、自己做乳房(女性)或睾丸(男性)自我检查的情况如何? A、每个月1次 B、每2——6个月1次 C、6个月以上1次 D、从不检查(A) 第二章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填空题 1、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身体、智力、情绪的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 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才是心理健康。 2、中国学者认为: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于人处,正视环境,热爱生活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是心理健康的人。 3、符合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十条标准的高度健康的人,在人群中的百分比是10%。 4、一般健康者,在人群中的百分比为70%。 5、轻度失调者,在人群中的百分比为15%。 6、严重病态心理者,在人群中的百分比为不到5%。 7、心理问题是心理异常的不严重状态,往往是心理异常的早期症状。 8、过分追求公平的人,常常处于争斗状态。 9、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常常处于达不到而放弃的状态。 10、寻求赞许的人,常常处于依赖的状态。 11、心理冲突激烈的人,常常处于斗争的状态。 第三章健康心理学的理论渊源 一、填空题 1、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处在挫折和冲突的情境时,在其出现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摆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 稳定的一种适应性。 2、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后果(C)不是由引发事件(A)引起,而是由它对事件的信念关系(B)所引起。 3、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费洛伊德。 4、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有三种冲突使现代人更多的产生失败感,即:本我的冲突、自我的冲突、超我的冲突。 5、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压抑和心理冲突是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6、“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再给我一些安定的环境。只要满足这两点,不和婴儿的才能、个性、本能及其父母的血统、职业 如何,我都能将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我所需要的任何一种人。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乞丐和小偷。”这段话是行为主义者华生说的。

常州-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试卷(83分-82分卷)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考试83分卷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 (A) 自我实现 (B) 和谐人际关系 (C) 保持人格完整 (D) 保持协调情绪 [分值:1.0] 2. 与人交流的误区是() (A)人们在耐心地倾听了别人的话语之后,常常不注意给予对方充分的回应 (B)以沟通双方的内心世界为目的,尊重对方 (C)在交流中保持敏感与自省,言语恰当 (D)听比说更重要 [分值:1.0] 3. 强迫观念指的是( ) (A)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B)外部强加于自己的错误观念 (C)头脑中反复出现,但又难以摆脱的固定观念 (D)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信念 [ 4. ()主张顺应自然、为所当为,协调欲望和压抑之间的相互拮抗关系。 (A)行为疗法 (B)森田疗法 (C)生物反馈疗法 (D)认知疗法 [分值:1.0] 5. “以德报怨”说的是人际交往中的() (A)宽容原则 (B)尊重原则 (C)互利原则 (D)保持原则 [分值:1.0] 6. 当你把目标选定为()时,你将发现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目标,你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实现它 (A) 变化 (B) 固定 (C) 完美 (D) 长远 [分值:1.0]

7. 构成挫折的因素是() (A)挫折源和挫折感 (B)情绪和心态好坏 (C)人际关系是否广泛 (D)婚姻家庭是否和谐 [8. 以下不利于睡眠的是() (A)睡房较暗 (B)定时运动 (C)每晚定时上床睡觉 (D)临睡前运动 [分值:1.0] 9. 培养个体良好的行为习惯是() (A) 德育 (B) 智育 (C) 体育 (D) 美育 [分值:1.0] 10. 比较好地解释了人们为什么有时体力充沛、精神焕发,有时却浑身困乏、记忆力下降的理论是() (A) 体力节律理论 (B) 情绪节律理论 (C) 智力节律理论 (D) 人体生物钟理论 [分值:1.0] 11.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带来() (A) 安全感 (B) 幸福感 (C) 归属感 (D) 失落感 [分值:1.0] 12. “三人行必有吾师”、“多闻择其善而从之”,主张() (A) 主张自我约束 (B) 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 (C) 强调自我发展 (D) 主张自知知人 [分值:1.0] 13. 如果看到他人的成功和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倾向的强化属于() (A)直接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心理健康教案-完整版

心理健康促成长 【课题】心理健康促成长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功能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成长过程中的意义,让学生正确理解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心理自助的意识。 【设计思路】 通过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讨论,引出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在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过程中,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功能及对我们成长的意义几个方面逐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们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对成长的意义。 难点:树立心理自助的意识,学会自我心理维护。 【教学方法】 教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体验学习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谈一谈: 我们该怎样正确利用心理测试?怎样区别哪些心理测试是科学的,哪些是不科学的? 七八班班主任:徐憬

心理健康哆唻咪 74班马瑞 【课题】心理健康哆唻咪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消除对心理健康认识的误区,让学生们对心理健康有正确的理解,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对待心理问题。 【设计思路】 通过对健康概念的了解,引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在讲解心理健康知识的过程中,从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及如何正确理解心理健康几个方面逐层深入,循序渐进,最后使学生懂得心理健康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有了心理问题要及时调节或寻求帮助。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难点: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正确对待心理问题,懂得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流动的过程,有了心理问题要及时调节或寻求帮助。 【教学方法】 教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体验学习法。 【教学过程】

健康心理学.

第一次 判断题 1.俄国杰出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错误) 1.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自发的、偶发的行为,因多次受到行为后刺激物的强化而形成固定的联系。(正确)1.汤纳特尔(R.J.Donatell)将健康分为三个级别,每个级别又有水平的高低。(正确) 1.古希腊哲学家希波拉底认为,疾病是一种自然现象,他用“体液说”来解释疾病的原因。(正确) 2.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在环境和学习过程,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正确) 3.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错误) 2.大部分中世纪的医生都反对强调巫术、鬼神论以及其他神秘主义的治疗方法。(错误) 5.格林伯格用“健康——疾病连续体”来表达和分析健康水平,不同的健康水平都可以在连续谱线上找到对应的位置。(正确) 8.哈恩的七维健康理论中,健康的智力维度是指人们的人际能力和人际敏感性。(错误) 3.健康心理学是心理学与预防医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前沿学科,属于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正确) 2.亚健康是一种疾病状态。(错误) 4.健康心理学也开展干预工作,帮助人们保持健康、战胜疾病。(正确) 2.世界卫生组织于1948年把健康定义为:“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缺陷,还是一种在生物、心理和社会功能上保持完好的状态。”(正确) 4.亚健康是出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第三状态”。(正确) 4.经典条件反射是指自发的、偶发的行为,因多次受到行为后刺激物的强化而形成固定的联系(错误) 2.健康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致力于探讨心理因素在人们维持健康、生病及病后反应中的影响。(正确) 10.解决各种因素影响健康的作用机制以及人们保护自己远离病痛的具体方式,既依赖于健康心理学工作者自身的努力,也需要与其他相关领域研究者积极合作。(正确) 5.健康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实验法的优点之一是,研究者在实验中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有计划地引起或改变某种急需研究的心理现象,不必消极等待它们自然发生。(正确) 1.从心理角度上看,人体是一个互相依靠的器官系统,主要的器官系统有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错误) 3.健康和疾病是截然二分的两种状态。(错误) 4.心理动力学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和超我的矛盾达到自我不能协调的程度,就会以病理的形式表现出来。(正确) 3.健康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观察法是记录、精确描述心理活动外部表现的研究方法。(错误) 6.萨尔特根据巴甫洛夫学说,提出精神病行为是习得的,治疗应关注患者现在的行为,确定现在就可以完全改变过去的影响。(错误) 5.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的消退作用是指在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与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射。(错误) 5.亚健康状态如不及时调整,可能转化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严重者可导致过劳死。(正确)3.一旦罹患慢性疾病除医疗协助外,还要训练患者自我照顾并改善生活型态。(正确) 2.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应该每天都吃白米、白面。(错误) 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认为,自我实现的倾向是生命的驱动力量,它使人更加复杂化,更具有自主性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成为心理健康的人,或“机能完善的人”。(错误) 5.健康心理学工作者在帮助贫困人群与医护人员沟通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可以帮助贫困人群消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