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炎德英才大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湖南省炎德英才大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湖南省炎德英才大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湖南省炎德英才大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炎德英才大联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近代社会新因素的下层市民文艺和上层浪漫思潮,在明末发展到极致后遭受了本不应有的挫折。李自成的失败带来了满清帝国的建立,落后的少数民族总是更易接受和强制推行保守、反动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资本主义因素在清初被全面打了下去,在那几位所谓"雄才大略"的君主的漫长统治时期,巩固传统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全面闭关自守的儒家正统理论,成了明确的国家指导思想。从社会氛围、思想状貌、观念心理到文艺各个领域,都相当清楚地反射出这种倒退性的严重变易。与明代那种突破传统的解放潮流相反,清代盛极一时的是全面的复古主义、禁欲主义、伪古典主义。作为明代新文艺思潮基础的市民文艺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而为伤感文学。《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则是这一变易的重要杰作。

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明清文艺思潮三个不同阶段。在第三阶段(乾隆),时代离解放浪潮相去已远,眼前是闹哄哄而又死沉沉的封建统治的回光返照。复古主义已把一切弄得乌烟瘴气、麻木不仁,明末清初的民主民族的伟大思想早成陈迹,失去理论头脑的考据成了支配人间的学问。"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那是多么黑暗的世界啊。像戴震这样先进的思想家也只能以考据名世,得不到人们的任何了解,他自己视为最重要的哲学著作痛斥宋儒"以理杀人"的《孟子字义疏证》,连他儿子在编集子时也把它排斥在外,视为无足轻重。那是没有曙光、长夜漫漫、终于使中国落在欧洲后面的十八世纪的封建末世。在文艺领域,真正作为这个封建末世的总结的要算中国文学的无上珍宝《红楼梦》了。

无论是爱情主题说、政治小说说、色空观念说,都似乎没有很好地把握住上述具有深刻根基的感伤主义思潮在《红楼梦》里的升华。其实,正是这种思潮使《红楼梦》带有异彩。笼罩在宝黛爱情的欢乐、元妃省亲的豪华、暗示政治变故带来巨大惨痛之上的,不正是那如轻烟如梦幻、时而又如急管繁弦似的沉重哀伤和喟叹么?还是鲁迅的几句话比较精粹: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这不正是人生空幻么?尽管号称"康乾盛世",这个社会行程的回光返照毕竟经不住内在腐朽,一切在富丽堂皇中,在笑语歌声中,在钟鸣鼎食、金玉装潢中,无声无息而不可救药地垮下来、烂下去,所能看到的正是这种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糜烂、卑劣和腐朽,它的不可避免的没落败亡。严峻的批判现实主义于是成熟了。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这样,创作方法在这里达到了与外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相比美的辉煌高度,然而也同样带着没有出路、没有革命理想,带着浓厚的挽歌色调。

《儒林外史》也是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它把理想寄托在那几个儒生、隐士的苍白形象上,如同《红楼梦》只能让贾宝玉去做和尚,解脱在所谓色空议论中一样,这些都正是《桃花扇》归结为渔樵的人生空幻感的延续和发展。它们充满了"梦醒了无路可走"的苦痛、悲伤和求索。但是,它们的美学价值却已不在感伤,而在对社会生活具体地描述、揭发和批判。《红楼梦》终于成了百读不厌的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注】觌面:见面。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自成的失败,使落后的满族接受并且强制推行了保守、反动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从而导致复古主义、禁欲主义等盛极一时。

B. 清朝前期,从社会氛围、思想状貌、观念心理到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相当清楚地反射出国家指导思想发生了倒退性严重变易。

C. 清代统治者推行复古主义,把一切弄得乌烟瘴气、麻木不仁,以致出现了"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的谋"这样黑暗的情形。

D. 《红楼梦》的创作方法能与外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媲美,但是这部作品带有浓厚的挽歌色调,也不能给人指明出路。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康乾盛世"时的繁荣,其实是中国封建社会行程的回光返照,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因素被打压,中国的发展落在了欧洲的后面。

B. 作为近代社会新因素的下层市民文艺,是明代新文艺思潮的基础,它有着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和钦羡,是一种现实主义。

C. 《儒林外史》把理想寄托在几个儒生、隐土的苍白形象上,《红楼梦》最终让宝玉出了家,都延续和发展了《桃花扇》的人生空幻感。

D. 《红楼梦》应该定位于深刻的感伤主义,爱情主题说、政治小说说、色空观念说,都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这一使之带有异彩的主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戴震只能够以考据名世,他自己视为最重要的哲学著作的《孟子字义疏证》被他儿子视为无足轻重,那个时代民主思想之匮乏可见一斑。

B. 《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这三部作品,分别是明清文艺思潮的三个不同阶段即市民文艺、上层浪漫主义、伤感文学的代表作。

C. 在鲁迅看来,表面繁华的贾府已经布满悲凉的雾气,然而能够感觉到这种隐隐变化的、并从中体验到人生无常之悲苦的只有宝玉一人。

D. 《桃花扇》带有感伤这样的美学价值,《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则不在感伤,而在对社会生活进行具体地描述、揭发和批判。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身处广州的陈寅恪自然是被劝说离开大陆重量级人物中的重点。的

然而事情并不顺利,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杭立武多次尝试均碰了钉子。9月的一天,杭携当时的财政部长一起去找中山大学副校长陈序经,请他协助劝说陈寅恪,说是只要陈寅恪能答应去香港就马上给十万港币和一套新房。陈序经没好气地回答说:“你给十万我给十五万,我盖新房子给他们住。”自然,陈寅恪本人也没走的意思。据说同年已为台大校长的傅斯年也曾多次电催陈寅恪赴台,也是了无所获。交代材料有云:“香港是英帝国主义殖民地。殖民地的生活是我平生所鄙视的,所以我也不去香港,愿留在国内。”陈寅恪素来不说假话,而且又是交代材料,所以说引文内容应该是肺腑之言。

据学生的回忆,陈寅恪在成都华西坝居住时,牛津大学曾有一位高级讲师雷德来访,重申牛津过去的邀请,陈寅恪谢绝了。后来他对石泉说:“狐死必首丘,我老了,愿意死在中国。”陈家自一代豪杰陈宝箴到晚清公子陈散原再到不世英才陈寅恪,虽都曾逢种种变故而至命运多舛,但衷心爱国的家风一脉绵延,代代相传,从未或坠。后来的助手黄萱说:“他希望祖国能早日繁荣富强起来的愿望是很强烈的。因此我认为他的去留问题,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下来的。他留下来,反映了对旧中国的失望和对新中国的期望。我从来没有听到他对决定不离开大陆说过后悔的话。”

黄在陈寅恪身边工作有一十四年之久,她的话应该可信。是否对旧中国失望、对新中国有所期望我们姑且不论,但有一点无疑非常明确:对家国深沉凝重的爱恋是陈寅恪所以留居大陆的根本原因。这大约没有问题。

就这样,陈寅恪在一个距离北京非常遥远,但相去台北更加“遥远”的海滨城市留居了下来,在美丽的岭南大学生活和工作了起来:“无端来作岭南人,朱橘黄蕉斗岁新。食蛤哪知今日事,买花弥惜去年春。”

眷恋故国的陈寅恪最终没有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大陆。他的生命注定要在康南海的故地绽放新的光华。

平心而论,建国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陈寅恪的生活较解放前好了许多,生活情况和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而这些都直接地与来自高层的关心相关甚密。种种资料显示,陈毅之外,关心垂顾陈寅恪的上层领导人还有周恩来、朱德、林伯梁等人。竺可桢的日记就清楚记录了一次周恩来亲自过问陈寅恪的记录,应该是在1954年1月28日科学院在政务院作报告的一次会议上,总理在总结中强调“要团结一切爱国分子,如陈寅恪,要考虑科学家待遇”云云。就在同一个月,当年日本弘文馆同窗,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的林伯梁在广州中大登陈宅看望了陈寅恪。20年代初曾留学德国的朱德元帅1958年到中大时也曾向接待者关切地询问陈寅恪的情况。另据陆东所著《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大约在建国初几年还有这样的有关陈寅恪的“神话”流传:其一,50年代毛泽东率代表团赴苏联访问,闲谈时斯大林打听陈寅恪这个人,并说读过此人的历史著作,毛答应回国后查找,后来查知陈寅恪在中大,便嘱咐广东省政府注意优待;其二,周恩来有一次在正式场合说过,光是凭陈寅恪不去台湾这一点,陈寅恪的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

(选自《史学泰斗陈寅恪传》,有删改)

4. 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国内知识界的一些名流不停地劝导陈寅恪离开广州,到香港或台湾去,都被他拒绝。

B. 面对包括英国牛津大学在内的盛情邀请,陈寅恪最终选择了留在广州,因为他不喜欢生活在殖民地国家。

C. 陈寅恪没有离开中国大陆,这表明了他对家国的深沉爱恋,他在康有为的故乡绽放了自己新的生命光华。

D. 解放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陈寅恪的生活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对人才的尊重。

5. 根据原文中的信息,以下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传记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为背景,多方位地表现了陈寅恪忠贞于学术的精神和崇尚自由独立的学者风范。

B. 传记简洁地叙述了陈家自祖辈以来形成的优良的家族传统,从另外一个层面揭示了陈寅恪不离开大陆的原因。

C. 作者为了体现传记的真实性,引用了大量确凿的史料来做佐证,比如周恩来过问陈寅恪、斯大林打听陈寅恪等。

D. 为了突出人物的形象,文章借后来赴台的杭立武、傅斯年、陈序经等人劝说陈寅恪离开大陆的不同态度来加以衬托。

6. 在陈寅恪身上,你觉得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猪头李

许宗耀

金堤上有个劁猪①匠,姓李,人称猪头李。在金提及金堤周围的村落,猪头李的一句话对一头猪的命运有绝对的决定权。劁了的,活个一年两年便被宰了;留着的娶妻或生子,能活个十年八载。

猪头李到哪村劁猪,小猪仔叫唤,小孩子也围在周围叫唤,抢猪蛋子不说,还喊“猪头李”,猪头李也不恼,照样给猪蛋子。孩子抢了猪蛋子,撒上盐,用麻叶包几层,放柴火锅底烧,麻叶烧焦取出来,开,猪蛋子外焦里媺。猪头李当时很受孩子待见。

一个夏天,猪头李游村串乡来到金堤外毛庄。毛庄前不挨村后不挨店,孤村一个,地处老黄河河身,流沙多,一起风,沙就聚堆,到处都是一两丈高的沙土岗,土岗上草木丛生,一人穿过,凄凉阴森。

干完活,天已擦黑,有一个人过来拍拍猪头李的肩膀说:毛司令叫你。毛司令是金堤一带的土匪头儿,有百十号人、几十杆枪,跟豫北最大的土匪头儿王三祝是换帖朋友,在金堤是人见人怕的人物。猪头李收拾好东西,来到毛司令家。毛司令见面就哈哈笑:兄弟,你可来了,酒席我已经摆好了,我儿子从市里捎来的马家烧坊的好酒“一马平川”,今个可得醉了!

原来毛司令是惦记猪蛋子!毛司令打小就爱吃猪蛋子,尤其爱吃撒上盐用麻叶包着在锅底烧出来的猎蛋子。猪头李的爹劁猪的时候,毛司令没少和同伴抢猪蛋子。

当即安排人去烧猪蛋子,四五个人就喝开了。约莫近三更时分,几个人都已酒气熏天。毛司令说:五子,喊几个兄弟起来,干活。又拉住猪头李说:兄弟,今个儿让你开开眼,见埋过活人吗?

没……没见过,我胆小,就不去了。猪头李说。

你哪天不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还怕啥!今个儿让你看看兄弟的营生!

月黑风高,毛司令带队,十来个人,有四个人抬着一个麻袋,一起来到庄外土岗深处。兄弟,见过倒栽葱吗?毛司令问。

倒栽葱是一种埋活人的法,很残酷。挖一个竖直及腰的圆洞,将人头朝下放入,漏屁股在外,用土埋实,待人一放屁,齐了,人被活活悠死。

猪头李说:毛司令,天这么黑,我也看不清,还是挖个坑扔里算了。

天也晚了,听兄弟的。毛司令吩咐抓紧挖坑。挖好一个二三尺的深坑,从麻袋里倒出一个汉子,汉子双手反剪绑着,嘴里塞了破布,被一脚瑞到坑里。

等等,既然埋他,让他睡舒服些。猪头李边说边跳到坑里。没想到你操刀的还这么磨叽。毛司令嗤笑道。

猪头李正了下汉子的头,顺势塞眉头下一个大坷垃,一拍汉子的屁股,说,趴好!顺势一摸汉子反剪的手,湿水细麻绳拴着,偷偷拔出劁猪刀,猛往中间一划,绳嘣的开了,汉子含糊地叫了一声。

猪头李,你在劁人呢!众人笑道。

我看人死了没,指了一把。猪头李也笑道,爬出坑,和众人一起埋土,将地面推平,回去睡觉。

第二天,猪头李照样劁猪。

直过了几年,也没听说被埋汉子的事。反正那时候死个人如同死个狗死个鸡,没多大声息。后来,解放军从太行山南下。毛司令带领一帮人企图抵抗,全被剿灭。猪头李想起被埋的汉子,不由地叹息:活不活,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1948年,工作组进村,队长姓韩,是一个高大的汉子,见有人劁猪,非常激动,一问旁人,劁猪人是猪头李,急忙上去拉住猪头李:你认识我吗?

猪头李一脸茫然,摇摇头说:不认识。

韩队长伸出右手,手背上有一道十来厘米的疤痕:这个伤疤是你划的!猪头李还是一脸茫然:领导,你认错人了,我不认识你。

后来,成立农会,韩队长让猪头李当主任。猪头李说:我斗大的字儿不认识一个,让别人当吧。猪头李怎么推辞也推辞不掉,当了副主任。再后来,县里成立农畜牧委员会,在韩队长的推荐下,猪头李作为畜牧稀有人才去上班,成了公家人。我见到猎头李时,是在他们村驻队,他早已从畜牧局副局长位子上退下来,在家养老,每天步履蹒跚地拖把藤椅立在门口看风景,有时候嘴巴下还滴拉着哈喇子。

这时,要有人说他就是猪头李,劁猪时身手如何矫捷,年轻人一定认为是讲笑话。

(选自《小小说月刊》)【注】①劁猪:阉割猪的睾丸或卵巢,一种去势手术。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叙述了猪头李从年轻时劁猪的辉煌时光到年老退休时的悠闲惬意。猪头李虽是劁猪出身,却能坐上畜牧局副局长位子,凭借的不仅是他的善良,还有当年被救者的推荐。

B. 猪头李虽是操刀者,却十分胆小,见不得血腥场面,毛司令残酷的倒栽葱埋人法,让猪头李不敢目睹直视,只好推说晚上看不清,其实是因为太胆小,没见过那样场面。

C. 文中细节描写比较成功,比如猪头李给汉子眉头下垫坷垃,这样就可以让汉子有口气,松了手可以支撑身体,慢慢弓身体,可以爬出来。韩队长的逃生也就合情合理。

D. 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主人公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经历,却充分体现了他的精神品质。毛司令与猪头李后来的不同际遇也折射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思想。

8. 文中画线句子是对“毛庄”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小说以猪头李在家养老滴拉着哈喇子,年轻人无人相信他当年劁猪时身手矫健结尾,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罗侨,字维升,吉水人。性纯静,寡嗜欲。受业张元祯,讲学里中。举弘治十二年进士,除新会知县,有惠爱。

正德初,入为大理右评事。五年四月,京师早,上疏曰:“臣间人道理则阴阳和,政事失则灾沴作。顷因京师久早,隆下特沛德音,释逋戍之囚,弛株连之禁,而斋祷经旬,雨泽尚滞。臣窃以为天心仁爱未

已也。陸下视朝,或至日昃

..,狎侮群小,号呶达旦,其何以承天心基大业乎!文网日密,诛求峻急。盗贼白昼系人,百姓流移载道,元气索然。科道知之而不敢言,内阁言之而不敢尽,此壅蔵之大患也。古者进退大臣,必有体貌,黥劓之罪不上大夫。愿陸下慎逸游,屏玩好,放弃小人,召还旧德,与在廷臣工,宵劓图治,并敕法司慎守成律。即有律轻情重者,亦必奏请裁决,毋擅有轻重。度可上弭天变,下收人心。”时朝士久以言为讳。侨疏上,自揣必死,輿様待命。刘瑾大怒,矯中旨诘责数百言,令廷臣议罪。大学士李东阳力救,得改原籍教职。其秋,瑾败,侨寻召复官,引病去。宸濠反,王守仁起兵古安,侨首赴义。

世宗即位,即家授台州知府。建忠节祠祀方孝孺延布布衣张尺询民间疾苦岁时循行阡陌课农桑讲明冦婚丧祭礼境内大治。嘉靖二年举行卓异。都御史姚镆上书讼侨日:“人臣犯颜进谏,自古为难。曩‘八党’弄权,逆瑾乱政,廷臣结舌,全躯自保。而给事中刘掞、评事罗侨殉国忘身,发摘时弊,幸存余息。遭遇圣朝,谓宜显加奖擢,用厉具臣。乃侨知台州,掞知长沙,使怀忠竭节之士淹于常调,臣窃为朝廷惜之。”帝纳其言,擢侨广东左参政,侨辞。部牒敦趣,不得已之官。逾年,遂谢病归。

侨教行谊,动则古人。罗洪先居丧,不废讲学,侨以为非礼,遗书责之。其峭直如此。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七》)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建忠节祠/祀方孝孺/延布衣/张尺询民间疾苦/岁时循行/阡陌课农桑/讲明冠婚丧祭礼/境内大治。

B. 建忠节祠/祀方孝孺/延布衣张尺/询民间疾苦/岁时循行/阡陌课农桑/讲明冠婚丧祭礼/境内大治。

C. 建忠节祠/祀方孝孺/延布衣张尺/询民间疾苦/岁时循行阡陌/课农桑/讲明冠婚丧祭礼/境内大治。

D. 建忠节祠/祀方孝孺/延布衣/张尺询民间疾苦/岁时循行阡陌/课农桑/讲明冠婚丧祭礼/境内大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日昃”,指太阳偏西,表时间。“日昃”相当于十二时辰中的“未时”,大约为现在的下午一点至三点。

B. “黥劓”,古代刑罚名。“黥”,墨刑,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劓”,劓刑,受刑人被割耳朵。

C. “輿梓”,古代把棺材装在车上随行,表示有罪当死或就死之意。过去常用“面缚輿梓”表示放弃抵抗。

D. “牒”,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原指用竹或木制成的短简。将短简编连在一起也称牒。

1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罗侨善理政务,政绩突出。任新会县知县时,有仁惠爱民的政绩;担任台州知府期间,境内治理得很好,政绩考核卓越。

B. 罗侨敢于直言,不避生死。担任大理右评事时,面对朝中大臣缄默不语,明哲保身的情形,他不顾自身安危指出时政弊端。

C. 罗侨举止得体,讲究礼法。他行事效法古人,罗洪先居丧期间,仍然不停止讲学,罗侨认为这样做不合礼法,就写信指责他。

D. 罗侨胸怀忠诚,受同僚认可。刘瑾欲治罗侨的罪,李东阳据理力争使之免罪:姚镆认为罗侨是怀忠尽节之士,应得到提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科道知之而不敢言,内阁言之而不敢尽,此壅蔵之大患也。

(2)遭遇圣朝,谓宜显加奖擢,用厉具臣。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州桥①

王安石

州桥踏月想山椒②,回首哀湍③未觉遥。

今夜重闻旧鸣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州桥④

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注】①州桥:位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本诗为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回想旧游汴京所作。②山椒:

山顶。指在王安石金陵住宅不远处的钟山。③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④州桥:与王

诗所永为同一座桥。此诗为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诗人奉命出使金国经过当时被金占领的汴京时所作。

14. 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诗先写于州桥踏月,思念家乡,后写在家乡赏月,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而忆及汴京。

B. 王诗中两次写到州桥和溪流,时空转换,交叉渲染,写出了人事的变迁和情感的变化。

C. 范诗通过两个典型细节“等”“询”,将强烈感情浓缩于此,真切而炽热,撼人心灵。

D. 范诗末句用一个“真”字作结,真切写出了被金占领区“父老”的哀怨、思念与失望。

15. 这两首诗虽内容各异,但都体现了一个“思”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思”的异同。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道遥游》一文中用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来比喻生命的短暂,总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的句子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驾车出游,先后写了出游方式、游历经过、游中所见和游中所感,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游中所感。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洞村始建于清光绪元年。(),故被称为“珍珠洞”。该洞弯曲延伸数千米,洞中有水、水中有洞,

奇特的自然景观让人_____,堪称“苗乡屏边第一洞”。各种奇形怪状的钟乳石遍布洞中,珍珠厅、珍珠瀑

布、皇宫珠帘等景点______,洞内道路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忽宽忽窄、忽平忽陡,_____。穿行于洞中,

时而可以看见清澈的水潭,时而可以听见“叮咚、叮咚”的滴水声音和蝙蝠、岩燕的鸣叫,犹如天上仙境、

人间美景汇集一洞。”“玊母娘娘藏珍珠”“¨金鲤鱼跳龙门”等美丽传说让珍珠洞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来到石洞村,不仅能够欣赏奇特的自然美景,还能够体验_____的苗族文化。学习神奇的苗家医术,观

赏精美的苗族服饰和“十字绣”,共同欢跳“芦笙舞”,品尝苗家美味的“剁鸡身”,畅饮醇香的“竹筒

酒”,真正感受到“菜是生态的、饭是七彩的、酒是飘香的、人是好客的、歌舞是民族的”。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有一个喀斯特地貌溶洞立在村旁,其洞壁砂石奇特,光线照射其上仿佛漫天珍珠闪闪发光

B. 有一个喀斯特地貌溶洞立在村旁,其洞壁砂石奇特,闪闪发光,光线照射仿佛漫天珍珠

C. 村旁有一个喀斯特地貌溶洞,其洞壁砂石奇特,光线照射其上仿佛漫天珍珠闪闪发光

D. 村旁有一个喀斯特地貌溶洞,其洞壁砂石奇特,闪闪发光,光线照射仿佛漫天珍珠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叹为观止 琳琅满目 变化无常 多姿多彩

B. 叹为观止 美不胜收 变化无穷 多姿多彩

C. 击节叹赏 美不胜收 变化无常 五光十色

D. 击节叹赏 琳琅满目 变化无穷 五光十色

19. 阅读下面文字,由此可以推出的一项是

1981年,当全世界认为野生朱已经灭绝时,在中国又重新发现7只野生朱鹮,现在国内朱鹮数量已达1617只。目前全世界的朱鹮都是由当年的7只繁育而来。由于近亲繁殖严重,朱鹮成为世界濒危鸟类中遗传多样性最低的物种。这会导致种群抗病率降低、患病致死率上升,尤其是抵抗禽流感等致命性疾病能力极低。

A. 近亲繁殖不利于物种进化,将遭到自然的淘汰。

B. 遗传多样性对于朱鹮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C. 朱鹮数量有明显上升,其灭绝风险进一步减小。

D. 想要拯救朱鹮,务必要发展人工培育和养殖技术。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由于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_____。要知道,滥用抗生素,可引起许多不良的后果。因为抗生素虽然可以治病,____。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而造成耳聋;青霉素可引起皮疹和药物热,甚至过敏性休克。因此强调___,重视抗生素的副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21.铺天盖地的大众化广告常使人们感到乏味与麻木。但一些独具创意的广告也会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 觉。请阐释下面这则广告的深意并说明理由。

深意: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 的的

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①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②孟子:“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③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④罗受?罗兰:“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全的、正常的、和请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

③奥古斯丁:“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和”字主要含义有:相安、协调、团结、和平、平息争端等。“和”是中国哲学中的一种理想境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读了上面五段有关“和”的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选择其中一段或几段文字,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