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爱心和智慧托起孩子们的幸福--邓仁勇的学习体会

用爱心和智慧托起孩子们的幸福--邓仁勇的学习体会

用爱心和智慧托起孩子们的幸福--邓仁勇的学习体会
用爱心和智慧托起孩子们的幸福--邓仁勇的学习体会

用爱心和智慧托起孩子们的幸福

——赴四川大学教育研修实践班学习体会

仪陇县环山小学校邓仁勇

有幸于10月10日至20日赴四川大学参加了由仪陇县教育局、四川省教育学会和中教频媒教育培训中心共同举办的“教育研修实践班”培训学习。十天来,聆听了中央教科所程方平博士、重庆谢家湾小学教师李晓琼、北师大和芝加哥大学联合培养的发展心理学博士程跃、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重庆市江北区教科院院长李大圣、成都市教科院义务研究室主任杨霖、《校长》杂志编辑部主任唐亮、北京市顺义区教科所所长赵文增、广东教育学会教研部课题指导专家王蓓蓓、中央教科所博士后李松林、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刘文江、北京市大兴二小校长兰祖军、武侯区教科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长徐猛和四川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谢谦共计十四位专家的主题报告,参与了培训班组织的所有分组实践研究活动,担任了培训班的宣传委员,撰写了近二万字的新闻报道,访问了所有专家及其重点推荐的名校名师网络资源,反复研究了所有授课专家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深刻反省了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认真思考了自己专业成长的努力方向。十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受很深,收获颇多。为了再次从学习中吸取营养、获得能量和影响带动更多朋友,现将本次的学习总结如下:

一、拥有正能量是促进教师获得成长的最基本因素。

何谓“正能量”?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在自己的专著《正

能量》中告诉我们,正能量是指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十天的学习中,所有专家的报告内容、推心置腹的收获体会和恰到好处的精彩故事无不传递着正能量。

中央教科所程方平博士在研究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中国教育改革的国家思想与民间探索和中小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后,提出了响当当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家来自学校,普通学校摸索的教育教学经验更有普世价值,真正的教育家出自一线教师和校长。”程博士的观点传递了正能量。

程跃博士从一个医学硕士变成一位中美联合培养的发展心理学博士,他的新著《潜能发展心理学》被教育心理学界称为“将改变教育发展走向”的最新理论,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跨越。为研究、实践和推广自己的“潜能发展心理学”,实现自己更大的梦想和人生价值,创办了北京金色摇篮潜能教育集团和北京金色摇篮全程实验小学,两所教育机构在他“因教育才,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指引下,通过以他为首的教育团队努力下一步步走向辉煌。从程跃博士的身上,我看到了正能量的积极作用。

刘希娅31岁时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城乡结合部学校校长升任重庆市重点小学校长,为彻底改变谢家湾小学“省重”不重的窘况,上任伊始大刀阔斧地改变了学校的育人氛围和校园环境,摒弃了过去一些不合理的文化氛围,短短几天时间让“省重”不重的谢家湾小学焕然一新,这需要刘希娅校长巨大的勇气与魄力,她的故事让人振奋,感人至深。为了实现谢家湾小学新的跨越和个人的专业成长,她提出了“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和“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主题型学校文化建设,在她颇具责

任感的课程理念、无声胜有声的教师文化和潜移默化的学生文化感召下,短短不到十年时间让谢家湾小学成为闻名全国的重庆市名校,这是正能量。

重庆市江北区教科院院长、西南大学硕士生导师李大圣在《“卓越课堂”建设引发的思考》主题报告中,告诉大家许多充满正能量的教育思想。她认为课堂是教育的“阿喀琉斯脚踵”,学校发展之本应以教师发展为本,要变课堂首先应该改变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一定要有责任感;她认为观照课堂须用复杂性理论视野,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是万能的,任何一个学习科目和学习领域都是复杂的,教师课堂教学应该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的落脚点不是教而是学;关于“卓越课堂”,李教授认为教育一定要为孩子服务,因为人的内在积极性和内驱力是最重要的正能量,她要求大家一定要全心全意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工作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始终着眼于有意义的学习,始终坚持以提升学生学习和生命品质为核心;李教授认为“卓越课堂”必须建立教学整体观,因为达成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内涵,课堂师生之间的交往是教学的本质,有效教学就是能够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交往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学的针对性是有效教学的充分条件,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是连接教与学的纽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巨大的潜能,让孩子们自觉自愿地付出额外的努力,教师的教一定要量学生之力而为之,“教”最终是为“不教”,课堂上一定要将传授知识与训练思维能力相结合,坚持实现教学活

动与学生自我探索共振,努力促使学生学会使用自己的“猎枪”,只有这样才能教学相长,教师应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思想动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努力让孩子学会自已学习,没有体面的教师就一定没有珍贵的教育;李教授认为“卓越课堂”中,教促成了高水平的学,“变”最终是为了“不变”,她希望大家“痛下决心,回归常识,守住根本,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教育‘不变’的本义立场思考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方法,努力给予孩子们课堂的温度、力度和价值尺度,从而实现自己的‘卓越课堂’。”

《校长》杂志编辑部主任、中教频媒发展中心主任唐亮笔下的三位校长更是“正能量”的典型代表。贵州省实验中学刘隆华校长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对教育独有的情怀和坚持不懈的执著追求,让“危机四伏,四面楚戈”的贵州省实验中学焕发生机活动,成为贵州省名符其实的省级重点中学;没有办学场地、只有学生的贵州省贵阳市行知科技职业学校校长杨洪昌,带着“多办一所学校,减少一所监狱”的初衷,辗转反侧几易校址,与学生同甘共苦,用爱心鼓舞学生,用陶行知思想指导自己,他认为“教育没有拒绝的权利,教师没有嫌弃的理由,学生中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资格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在杨校长及其团队的努力下,行知学校的“差生”上大学比比皆是,如今的行知学校早已轰动全国、享誉海内外;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2001由一名语文教师直接升任学校校长,他认为“我们的教师似乎从来不肯与孩子们‘闹’着玩,有时候实在是太‘认真’了,总是把孩子视为成人,站在成人角度审视孩子类似‘闹着玩’的错误,结果就是‘上纲上线’,就是道德品质大是大非的问

题,其实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习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与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李校长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不仅自己非常喜欢阅读,还给学生许多阅读的时间和机会,几次工作调动搬家时,他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李校长办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对渴望成功的孩子而言,这句话充满了无数正能量。

十天的学习期间,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这些故事一次次地感动和鼓舞着我,在脑海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如果我们也像他们那样时刻拥有正能量,我们的学生也一定会更加幸福和快乐,仪陇教育也一定会更有希望。

二、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过去,教师总是埋怨学生脑子笨、能力差,学生也总是认为老师的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和缺乏吸引力。渐渐地,彼此间的“不协调”成了制约课堂教学的“瓶颈”。在这种背景下,孩子们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教师则因无法从课堂和孩子身上看到希望,继而失去激情和信心。如何解决师生之间这种“背道而驰”和相互“内耗”的矛盾呢?十天的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教师务必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务必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如何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如何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除前面已经提到的重庆市江北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大圣重要的教育思想外,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义务教育室主任杨霖和中央教科所博士后李松林教授更系统、完整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杨霖在《改变教育由认识儿童开始》的报告中指出:教师应把“以人的发展为本”作为自己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育人为本呼唤教育真正回到“人”,教育者应遵“道”而行,教育的“道”就在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只有发现儿童之后,才是真正的教育之始;教师应将“教学科”转向为“教孩子”和“教孩子学科”;一个教师的儿童观决定着自己的教育观,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关爱活动。

杨霖指出:教育需要实实在在去做,而不是说出来的;我们的学科教师缺乏“人”的教育,教师应教会学生团队、合作、倾听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良好的情商;教育的耐心来自于对孩子的了解,反思我们的教育,一直从道德评判的角度看待学生,用成人的思维判断儿童,这违背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儿童在本义上是指自由者和探索者,学校和教师应站在儿童的角度打造和建设学校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童心意味着创造性,更意味着独特的思维,尊重儿童,从儿童的视角寻找教育的途径,教师既要从姿态上与儿童接近,还应变成儿童,用儿童的视角和思维教育儿童,因为教师的儿童观决定了自己的教育观。

从孩子的视角和思维看学习,这就是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当然这仅是教好孩子学科知识的良好开端。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关于这个问题,中央教科所博士后、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李松林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

他在《转变学科教材理解方式的深度教学》的主题报告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了全面理解教材、科学把握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一针见血

地道破了当前教师把握、处理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以及由此带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严重影响和缺失;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理解学科教材的方式、目的、角度、深度和重点。

李教授认为: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根源乃是教师的学科教材理解方式及其水准,科学、全面、多维度、赋予思想的教材理解力不仅真正让学生受益,也能促进教师自身的快速成长。分析理解学科教材时,如果只注重“双基”而忽略学科知识的“多维度”,只看见学科知识的“外表”而忽视学科教材的内涵、内核和本质,只关注“具体”的、“局部”的教材而忽略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关于知识的知识,就会导致课堂教学“意义不足”、“营养不良”、“过程丧失”、“残价值缺”,继而影响学生课堂学习,使其在课堂学习中出现五大问题,一是“肤浅”,由于教师缺乏对教材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导致学生仅获得了限于“符号形式”的肤浅知识,缺少对知识“逻辑结构”的认识和“意义结构”的理解;二是“零散”,由于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整合和通盘考量,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零散”,“零散”而缺乏整合的知识是没有力量,对学生也没有多少帮助,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知识面”和“知识块”,使学生具有结构性思维;三是“空洞”,因为课堂的实践训练缺乏彻底的理论,有效彻底的训练应该努力关注“技术”、“方法”、“思想”、“精神”四个层面;四是“狭隘”,主要表现在“视野、角度的狭隘”和“思维方法的狭隘”;五是“死板”,主要表现在学生无法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

李教授认为,教师应该把“知识的知识”教给学生,分析研究学科教材时,应该基于“多维的内核——整体”模式开展研究,从学科知识的“目

标维度”、“内容维度”、“行为维度”和“水平维度”出发,把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找出来,即: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基本结构,尤其是学科知识的“实用价值”、“科学价值”和“育人价值”。他认为:激发学生心灵的根本部位是情感和思维,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态度、习惯、精神和价值观,努力使学生动情动脑地学习和参与,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视野、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习惯,通过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于培养学生“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李教授指出:学科思想方法乃是学科的精髓与灵魂,学科基本结构乃是教材的线索与逻辑。他希望大家从学科历史、学科哲学、学科价值和学科本质四个角度去捕捉和寻找学科的思想方法,从知识结构与方法结构两个渠道努力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结构,尤其注重培养三个方面的知识结构和三个方面的方法结构,即:“前后知识”的逻辑关系、“左右知识”的并列关系和“上下知识”的层次关系,学科思维方法、学科研究方法和学科学习方法。

关于理解把握教材的内容,他希望大家注重理解知识的类型与水平、知识的性质与价值、学科的要求与结构和课程的理念与精神。他认为知识与元知识包括五种类型和五个水平,即: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思想性知识与价值性知识等五个方面的类型,经验性水平、概念性水平、方法水平、思想水平和价值水平等五个方面的水平。关于知识的性质与价值,应注重理解知识的发展价值、生活价值和学术价值。在学科的要求与结构方面,应注重理解学科的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三个方面的

要求,注重理解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质结构、句法结构和组织结构。李教授认为,绝大多数教师在理解教材和实施课堂教学时,仅仅停留在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两个层面,仅仅停留在经验性水平与概念性水平两个学科水平上,而忽略了后三种重要的知识类型与知识水平,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真正、全面和必需的学科知识,所以无法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效果。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李教授要求大家必须做到两个“同时”,即:让学生同时学到五种类型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在五个水平上学习知识,只有两个“同时”双管齐下,才能使学生真正学懂学科知识。他告诉大家,理解是学科能力发展的首要基础,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四个环节,即:学科经验积累,结构性知识的增长,方法、思想和价值观的渗透,教师只有组织有针对性的、满足两个“同时”的强化性训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

对于如何理解学科教材,李教授要求大家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双基”转向“多维”,从“表层”转向“内核”,从“局部”转向“整体”。注重理解的“深透度”、“简洁度”、“准确度”和“联络点”。注重研究理解的角度是否满足三个“转变”、是否抓住了学科知识的“精髓点”与“结构面”、是否抓住了前后知识的联络点、新旧知识的联络点和学科与实际的联络点。

对于如何把握基本的新课堂教学策略这个问题,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委员会主任、课堂教学改革指导专家刘文江教授在《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教学策略》这个报告中,借助大量真实的课例设计和参与式“数字游戏”,要求大家课堂教学设计时应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简明可测”、“协调统一”、

“科学合理”的新课程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贴近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教会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理性思维——具体实践”这个探索过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培养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精要点拨”和适时启发诱导的方式,训练孩子们的思维能力;通过引用“陶行知先生武汉大学‘独具匠心’”的演讲和叶圣陶1963年给北师大中文系学生的一段讲话材料,告诉大家课堂教学时要千方百计创造一切条件,努力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课堂上要“惜时如命,惜字如金”,主要讲解学科知识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嫁接点、思路、规律、方法等七个方面,而对学生已经掌握的、需要自主合作探究解决的、超出学生认知范畴的、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四个方面,一定要大胆放弃;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解放学生、激发学生和发展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让孩子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在体验中提高能力。

不难看出,所有专家的报告中均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务必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显然这是教好学生学科知识的基本点,否则教师的教学就是“纸上谈兵”和“拔苗助长”;其次,教师不仅应该教给学生知识点,更应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面,这既是学好基础知识的基本要求,更是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必然之路;第三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科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促使孩子们爱学习和会学习。

三、勤于阅读和钻研,努力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

工作中,我们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和问题,有些可以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但更多需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探索才能达到最终目的,正如激烈的商业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教师就应该如商人般努力使自己成为研究型和专家型的“商人”。

如何才能使自己专家型和研究型的教师呢?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赵文增、广东教育学会教研部课题指导专家王蓓蓓和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徐猛三位专家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赵所长在《教育科研的方法》这个报告中,希望大家用“旁征博引”和“咬文嚼字”的办法,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拓展自己的教育知识。关于中小学教师如何掌握科研方法这个问题,赵主任送给大家教育科研五把“剑”,分别是:“看剑(见)”——发现研究问题之剑;“借剑(鉴)”——学习他人成果之剑;“构剑(建)”——设计研究方案之剑;“实剑(践)”——落实研究方案之剑;“推剑(荐)”——展示研究收获之剑。关于如何提升自己科研能力这个问题,赵所长希望大家记住四位“处长”和多吃五条“鱼(于)”。这四位“处长”分别是:站在“高处”的“高处长”、落在“实处”的“实处长”、探在“深处”的“深处长”和创在“新处”的“新处长”。多吃五条“鱼(于)”是指:勤鱼(于)学习;善鱼(于)思考;勇鱼(于)实践;富鱼(于)积累;乐鱼(于)总结。报告的最后,他希望大家成为教育的“四者”,即:教育的实践者——实施教育的人;教育的研究者——探索教育的人;教育的采摘者——收获教育的人;教育的品尝者——享受教育的人。

徐猛所长在报告中指出:名师的成长需要寻找一种专业方向并进行持久的研究,需要教师强大的成长自觉性,需要坚持不懈和“笔耕不辍”的精神。他认为一个渴望成功的老师需要同时具备“心”和“志”,只有不断地坚持读书、实践、思考、总结和写作这五节环节,才能实现个人成长的“天时”、“地利”和“人和”。

徐所长告诉大家:为实现以教育情感、专业认知、理性实践为主要特征的专业提升,形成个人教育理念或教学主张为目的,武侯区实施了在实践情境中与导师和同伴一起参与的常态化、持续化、任务化、个性化的反思性、实验性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了以提高思维品质,开拓教育视野,促进深度思考为目的“通识性理论培训课程”学习;围绕学科“核心知识与能力”进行的、旨在加深学科及其教学理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序列课程,由学科负责人设计序列化的培训课程,邀请学科专家讲学并开展对话,配合专家讲座主题进行的课堂研讨;为突破学习难点,围绕学科培训中的核心问题、学科教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派学员到高等院校参加的专题性短期培训;为聚焦实践知识,拓展教育视野,派学员到名校在名师带领下进行的情境化学习、研讨和实践;为紧跟发展热点,拓展专业视野,组织名师参加高水平的学术论坛、教学观摩学习;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取项目研究、创新实验、专题阅读等其他方式的研修学习。

为聚焦个人的“教学主张”,武侯区组织实施了个人学习活动,包括:核心理念的阅读、大量的课例研究、重点的课题研究、学习成果的积累、“主张的力量”学术演讲比赛、“寻找有主张的课堂”海选活动;为形成武侯区学科“一线专家库”,组织在环境中、任务中“浸泡”的个性成长

经历学习,包括:教学指导、学校视导、教研活动策划组织、专题讲座、公开课赛课、武侯新生代名师论坛。

在工作机制方面,武侯区坚持了课堂视导制度,即:每周安排一个学科的一名学员上一节常态课,提前一周由领导小组办公室通知落实学员,邀请专家和相关班主任到学校听课,学科组其他成员参加听课并与专家一起进行课堂点评、指导、研讨;二是坚持学月汇总制度,即:学科负责人、班委、学员按月填报“浸泡式”研修月报表,及时掌握各学科和学员的研修情况;三是坚持阶段汇报制度,即:每学期组织一次研修班学习情况集中汇报活动,班委和学员代表就本学期的培训活动开展情况、学习与发展情况向全体学员进行汇报,此项活动与通识性培训一起举行;四是坚持年度展评制度,即:每学年末对学员的学习成果(包括论文、课题、课例等)组织进行一次集中展评活动,对优秀成果给予奖励,形成学员年度优秀成果集;五是坚持动态管理制度,即:对学员参加研修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学习任务的实际情况等进行动态监督,对参加研修不积极的学员进行淘汰。按照10%的比例淘汰学员,并进行通报。若因自身原因不愿或无法参加研修的,可以自愿为原则提出申请退出研修班学习,由所在学校校长、研修班班主任签字同意后,交领导小组办公室。制订学员和学科负责人奖励办法,对参加和组织研修活动积极,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好的学员和学科负责人给予奖励,并优先选派外出学习。

从武侯区名师成长的历程中不难看出,“勤于阅读”、“笔耕不辍”和“坚持研究”是多么的重要,他们严格的管理、培训制度告诉自己一个不争的事实,成为一位名师是多么的不容易,也使自己深刻地领会到如何才

能成为一位名符其实的知名教师,就是应该学会和勤于钻研,努力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

四、创新工作思维,改变工作方法

何谓“创新思维”?姚本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中指出: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然而,习惯了常规思维的我们,在解决很多问题时方法呆板,导致自己费力不讨好,结果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中无疑更会让我们失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通过十天的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和如何克服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个人认为这些方法对自己的英语教学十分有帮助。

一是学会了任务型驱动,二是知道了什么是体验式参与,三是认识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四是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无限魅力,五是感知到“无声胜有声”的巨大作用,六是体会到严密的游戏规则对推动工作进程的巨大力量。

本次培训的对象全是成年人,主办方结合培训对象的具体情况,一是在课程设置上采用菜单式的原则,从满足全体培训对象成长需要出发,以提高全体培训对象教育研修实践能力为目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为防止全体培训对象的“听觉疲劳”,所有专家在报告中均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学习内容的具体需要,坚持贯彻执行“学以致用”的重要精神,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给大家辅以任务驱动,让大家结合所学知识,通过

“体验式”参与的途径,开展讨论、研究和展示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将枯燥的理论学习落实在实践研究上,专家们“独具匠心”的上课方式让人启迪,值得学习借鉴。特别是刘文江教授讲完如何观课评课后,组织大家进行视频观课评课活动时严密的游戏规则颇有吸引力,他要求每一组必须对所观视频课给出“1+1”评论,即一个值得学习的优点和一条需要改进的建议,尤其是“后面小组不允许重复前面小组已经谈到的优缺点”这一规则耐人寻味,评课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一边认真分享,一边勾画出前面小组已经提到的方面,每当后面小组有重复前面小组观点的痕迹时,现场那种“热闹非凡”和“强烈抗议”的指责声,似乎让大家回到了学生时代,俨然忘记自己是一位老师,油然而生的高兴劲儿早已将疲劳抛至九宵云外。如果将专家们这种“独具匠心”的安排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信学生一定会更加投入,他们的学习也一定会更加高效。

至于“无声胜有声”,北京市大兴二小兰祖军校长和四川大学谢谦院长给了我这个重要的启示,他们重要的思想对于教师从事德育教育和学生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关于这点后面还将专门阐述。

五、用中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时过境迁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过时,作为一个教师,就应该博览群书,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和教育工作,武装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特别在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打造适合孩子认知习惯和满足孩子心理需要的学习文化氛围,就是在推行“以人为本”这一重要教育思想,这种尊重孩子

认知规律的举措既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又能潜移默化影响和教育孩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谢家湾小学,刘希娅校长凭借“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和“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主体校园文化,通过推行部颁课程设置方案和适合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文化,就是潜移默化要求老师应该如园丁般培育校园里的花朵,要求全体学生勇敢、自信和全面发展。

在台湾,学校将楼梯设置成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滑道”,有意让孩子们爬树,他们通过一定的游戏规则让孩子从小既能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又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形成“规矩”,孩子们通过“滑梯”和“爬树”练习实践,既能够锻炼身体,更能够感悟到学校学习的快乐。

在北京市大兴二小,兰祖军校长用实际行动带动感染全体师生,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师生,兰校长认为:“学校文化是超越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更高层次的自觉追求,它体现了教育理想、人文关怀、行为准则、创造激情……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长期的,犹如滴水穿石。学校应该构建高品位的“文化‘化’人”,让师生在文化场中受文化的熏陶、滋养、浸润。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校应该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学校文化的精髓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他相信“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学生伦理素养、习惯养成、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基础、道德信念、人格熏陶的培养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十天的学习体会远不止如此,因为“十天影响一生”。但愿“不虚此行”的十天学习会带给我们更大的收获与感悟,教育永远不是说出来的,

只要“学以致用”就能促使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向专家学习,做一个脚踏实地的好学生,我们的教育就会有希望,因为改变仪陇教育,既是每一个仪陇教育人的追求,更是我们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一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