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霉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霉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霉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霉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7年11月6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霉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姓名:丁志康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了解四类常见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基本原理

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的多(约为3-10μ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镜即可观察。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下列三种:

1.直接制片观察法:是将培养物置于乳酸石碳酸棉蓝染色液中, 制成霉菌制片镜检。用此染色制成的霉菌制片的特点是:细胞不变形;具有防腐作用,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能防止孢子飞散;染色的蓝色能增强反差。必要时,还可用树胶封固,制成永久标本长期保存。

2.载玻片培养观察法: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就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显微镜下观察。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培养物。

3.玻璃纸培养观察法:玻璃纸是一种透明的半透膜,将灭菌的玻璃纸覆盖在琼脂平板表面,然后将霉菌接种于玻璃纸上,经培养,霉菌在玻璃纸上生长形成菌苔。观察时,揭下玻璃纸,固定在载玻片上直接镜检。这种方法既能保持霉菌的自然生长状态,也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期的形态特征。

本次试验使用的是第二种方法,即载玻片培养观察法。

三、器材

1、菌种:曲霉,青霉,根霉和毛霉培养2-5d的马铃薯斜面培养物。

2、培养基:土豆琼脂培养基。

3、溶液或试剂:蒸馏水。

4、仪器或其他用具:无菌吸管,平皿,载玻片,盖玻片,U形玻棒,解剖针,解剖刀,镊子,95%乙醇以

及显微镜等。

四、操作步骤

(1)、培养小室的灭菌:在平皿皿底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再放一U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载玻片和两块盖玻片,盖上皿盖、包扎后于121℃灭菌30min,烘干备用。

(2)、琼脂块的制作:取已灭菌的马铃薯琼脂培养基6~7mL注入另一灭菌平

皿中,使之凝固成薄层。用解剖刀切成0.5~1cm2的琼脂块,并将其移至上述培养

室中的载玻片上(每片放两块,如右图)。

(3)、接种:用尖细的接种针挑取少量的孢子接种于琼脂块边缘上,用无菌镊

子将盖玻片覆盖在琼脂块上。(接种量要少,尽可能将分散的孢子接种在琼脂块边

缘上,否则培养后菌丝过于稠密影响观察。)

(4)、培养:先在平皿的滤纸上加10mL左右灭菌的纯净水(用于保持平皿内的

湿度),盖上皿盖,28℃培养。

(5)、镜检:根据需要可以在不同的培养时间内取出载玻片置于低倍镜下观察,

必要时换高倍镜。

五、实验结果

1.实验照片

毛霉(10×10,示繁殖菌丝及孢子囊) 根霉(10×10,示孢子囊及假根)

青霉(10×40,示分生孢子)黑曲霉(10×10,示足细胞及孢子囊)

六、思考题

(1)你主要根据那些形态特征来区分上述四种霉菌?

①菌丝:毛霉与根霉菌丝无隔,而青霉与黑曲霉的菌丝有隔。

②菌落:毛霉的菌落气生菌丝极发达,延伸范围大,菌丝蓬松,颜色相对较白;根霉的菌落气生菌丝也很发达,但较毛霉少,菌丝灰色或褐色,在菌落表面有时能看到黑色小点;青霉的菌落相对较小,气生菌丝不发达,颜色呈青绿色,边缘青白色;黑曲霉的菌落也相对较小,气生菌丝不发达,颜色呈黑褐色或棕褐色。

③菌种特征:青霉的孢子囊呈帚状,孢子为一连串的分生孢子;黑曲霉的孢子囊为球形,分生孢子分布在孢子囊外,且黑曲霉在繁殖菌丝与营养菌丝连接处常有一膨大的足细胞;毛霉与根霉的孢子囊都为球形,但根霉具有假根,而毛霉没有。

(2)根据载玻片培养观察法的基本原理,你认为上述操作过程中的哪些步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改进或可用其他的代替方法?

①实验中为了保湿在平皿中加入的是无菌水,但是用20%的甘油保湿效果会更好,用量也更少,不易洒出,建议用甘油替代无菌水保湿。

②培养用的琼脂块需要足够薄才利于观察,这对实验者对平板中培养基量的把握的要求比较高,建议可以改成涂层法,即用滴管吸取少量未凝固的培养基滴加到载玻片上,之后均匀涂抹开,涂出两个区域代替两片琼脂块,凝固后接种并盖上盖玻片。

(3)你认为在显微镜下,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①大小:这四者在显微镜下大小有显著差异,酵母菌与霉菌很大,低倍镜就可见,放线菌较小,需要高倍镜,而细菌必须在油镜下才可看见。

②形态:霉菌与放线菌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都是缠绕的菌丝体,而酵母菌看到的是一个个卵圆形的个体,细菌则形态多样,大多为球状、杆状、螺旋状、链状等。

七、附:马铃薯培养基1000mL配料表

马铃薯:200g

蔗糖:20 g

琼脂: 15~20 g

水:1000 mL

pH: 自然

*马铃薯去皮,切成块煮沸半小时,然后用纱布过滤,再加糖及琼脂,溶化后补足水至1000 mL。121℃灭菌30min。

实验五 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五霉菌的形态观察、微生物的测微与计数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霉菌的形态特征及鉴别依据。 2.学习使用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3.了解血球计数板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学习使用血球记数板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4.总结并掌握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霉菌定义及用途 ?霉菌不是真菌分类中的名词,而是丝状真菌的统称。 ?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与食品的关系密切,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最早利用的一 种微生物,如早期进行的酱和酱油的制作等。 ?霉菌也可以使食品发生腐败变质或产生毒素,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2.霉菌特征 ?霉菌可产生分支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 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的多(约3-10um),常是细菌菌体宽 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镜即可观察。 3.霉菌的菌落 ?松:由于霉菌的菌丝较粗较长,菌丝体疏松,因而形成的菌落也比较疏松,呈绒毛 状、棉絮状或蜘蛛网状; ?大:菌落形态较大,一般比细菌和放线菌的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有时会长满整个 培养皿; ?干:外观干燥,不透明; ?挑:菌落与培养基间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 ?颜色:由于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颜色不同,不同的霉菌菌落表面呈现不同的 颜色,菌落正反面、边缘与中心颜色常不一致。 同一种霉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或不同的培养条件下所形成的菌落特征可能有所不同。但同一种霉菌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和培养基上所形成的菌落特征相对稳定。菌落特征是霉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4、霉菌的菌丝形态 ?构成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菌丝的宽度一般为3-10μm,比放线菌菌丝宽 很多倍,其菌可伸长并产生分枝。 许多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称为菌丝体。

霉菌形态观察实验

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配制合成马铃薯培养基(PDA)的一般方法。 2.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3.了解并掌握四类霉菌(根霉、毛霉、曲霉、青霉)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1.霉菌 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 3-10μm ),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节课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 2.载玻片培养法(小培养法) 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小块(约1cm2)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的培养物。 三.实验器材 1.菌种:曲霉 ( Aspergillus sp. ) ,青霉(Penicillium sp.),根霉( Rhizopus sp. ) 和毛霉(Mucor sp. )培养 2-5d 的斜面 培养物。 2. 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PDA) 3. 仪器或其他用具:超净台,无菌吸管,接种环,酒精灯,平皿,载玻片, 盖玻片, U 型玻棒,解剖刀,镊子, 50% 乙醇, 20% 的甘油,滤纸片,以及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 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培养法) 1.培养小室的准备及灭菌 在平皿皿底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再放一 U 形玻棒,其上放一块洁净载玻片和两块盖玻片,盖上皿盖、包扎后于 110 ℃ 灭菌 20-30min ,不烘干,备用。 2.琼脂块的制作 取已灭菌的马铃薯培养基(PDA)无菌操作注入两个已灭菌平皿中,使之凝固成薄层。用解剖刀切成 0.5-1cm2的琼脂块,并用镊子将其移 至上述培养小室中的载玻片上(每片放两块 )。 3.接种

科学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1 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实验一:取小石头、木块、橡皮、针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把水槽放在展台上,从袋中取出泡沫、回形针、萝卜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2、把小石块、橡皮、泡沫块、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结论:木块、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科学实验报告单2 实验名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实验目的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型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一套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 实验过程:实验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实验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科学实验报告单3 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实验一:找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用上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即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2、取一个量杯,装入200毫升的水,记录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结论:实心橡皮泥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体积也不变,橡皮泥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科学实验报告单4 实验名称造一艘小船 实验目的比较哪种船载物多 实验材料水槽、若干橡皮泥、若干垫子、玻璃弹子、有关图片 实验过程一、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年级科学上水及空气实验报告单.doc

精品文档 实验报告单 时间2013.12.10 实验名称水和食用油的比较实验目的比较水与食用油的异同,了解液体的共同特点 实验器材水、食用油、塑料杯、滴管、玻璃、蜡光纸、木条我的猜测:水的流动速度快,食用油的流动速度慢。水没有颜色,食用油有颜色 实 我的实验步骤: 1、用眼睛观察水和食用油的颜色和透明度 2、分别把水和食用油滴在玻璃上,然后进行观察 3 、将水倒入油中然后进行观察 4 、用鼻子闻它们的气味 验 5、分别把水和食用油滴在蜡光纸上,然后观察现象 过 程观察到的现象: 1、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度好,体积比食用油重,流动速度快 2、食用油有颜色、有气味,透明度差,流动速度慢,体积比水轻 3 、它们都是液体,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水没有颜色、食用油有颜色,水透明,食用油不透明。水流动快,食用油流动慢。水渗透实验 性较弱,食用油渗透性强。 结论 疑问为什么水的渗透性小,蜡光纸的渗透性小 指导教师评定等级(含日期)2013.12.10 实验报告单

时间2013.12.16实验名称谁流得快一些实验目的不同液体的黏度不同,流动速度也就不同 实验器材 1 小杯水、一小杯油、 1 小杯洗洁精、三个滴管、一张实验记录表我的猜测:洗洁精流得最慢,其它两种速度相同。 实 我的实验步骤: 1、设计水、油、洗洁精的流动比赛 2、确定在玻璃片上流动的比赛方法 3 、分组实验,做好观察记录 验 过 程观察到的现象:水的流动速度最快,其次是油,最后是洗洁精 实验 黏度大,流动速度慢,黏度小流动速度快 结论 疑问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液体流动速度的快慢 指导教师评定等级(含日期) 实验报告单 时间2013.12.22实验名称比较水的多少实验目的能运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溶器中水的多少,能正确使用量筒量出水的多少

霉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7年11月6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霉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姓名:丁志康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了解四类常见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基本原理 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的多(约为3-10μ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镜即可观察。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下列三种: 1. 直接制片观察法:是将培养物置于乳酸石碳酸棉蓝染色液中,制成霉菌制片镜检。用此染色制成的霉菌制片的特点是:细胞不变形;具有防腐作用,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能防止孢子飞散;染色的蓝色能增强反差。必要时,还可用树胶封固,制成永久标本长期保存。 2.载玻片培养观察法: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就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显微镜下观察。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培养物。 3.玻璃纸培养观察法:玻璃纸是一种透明的半透膜,将灭菌的玻璃纸覆盖在琼脂平板表面,然后将霉菌接种于玻璃纸上,经培养,霉菌在玻璃纸上生长形成菌苔。观察时,揭下玻璃纸,固定在载玻片上直接镜检。这种方法既能保持霉菌的自然生长状态,也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期的形态特征。

霉菌的培养和观察

实验七——霉菌的培养和观察 生命科学学院生科四班 张行润 200900140177 摘要 通过在一定固定环境下培养根霉,毛霉,黑曲霉,青霉四种霉菌,先通过菌种的外形对其有一个“宏观”的认识,然后再在显微镜低倍或高倍镜下分别观察四种菌的形态,孢子囊及孢子形态,菌丝形态等方面。发现根霉,黑曲霉和青霉菌丝均有横隔;青霉的分生孢子小梗呈扫帚状等现象。 关键词 土豆培养基(PDA)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载片培养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 方法; 2)了解常见霉菌(根霉、毛霉、曲霉、 青霉、黑曲霉)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霉菌的菌丝体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繁殖菌丝组成,其菌丝比细菌及放线菌粗几倍到几十倍。可以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来观察,通过无菌操作将薄层培养基琼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使菌丝体在盖玻片和载玻片之间的培养基中生长,将培养物直接置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霉菌自然生长状态并可连续观察不同时期发育期的菌体结构特征的变化。 对霉菌也可以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液进行染色,石炭酸可以杀死菌体及孢子并可以防腐,乳酸可以保持菌体不变形,棉蓝使菌体着色。同时,这种霉菌制片不易干燥,能防止孢子飞散,用树胶封固后可制成永久标本长期保存。 三、实验材料及步骤 2.1 实验材料 根霉(Rhizopus),毛霉(Mucor),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Penicillium),土豆琼脂培养基(PDA),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显微镜,小刀,U形管等。 2.2 实验步骤 1.配置培养基: 根据原料用量配置土豆培养基。配置时,先急火煮沸,在温火加热20min,若有浑浊出现,则需过滤,然

霉菌的形态观察

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了解四类常见霉菌(曲霉、毛霉、青霉、根霉)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1、霉菌 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 3~10μm ),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2、观察方法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次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3、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的培养物。 三、【实验器材】 1、菌种:曲霉 ( Aspergillus sp. ) ,青霉,根霉 ( Rhizopus sp. ) ,毛霉( Mucor sp. ),培养 7d 的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物 2、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简称PDA)(配方见附表) 3、仪器或其他用具:平皿,载玻片,盖玻片,无菌吸管,U 型玻棒,解剖刀,镊子, 50%乙醇,20%甘油,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等 四、【操作步骤】 1、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1)、培养小室的灭菌:在平皿皿底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再放一U形 玻棒,其上放一洁净载玻片和两块盖玻片,盖上皿盖,包 扎后于110℃灭菌20~30分钟,烘干备用。 (2)、琼脂薄片的制作:取已灭菌的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各6~7ml 注入另两个灭菌 平皿中,使之凝固成薄层。通过无菌操作,用解剖刀将其 切成 1cmx1cm的琼脂块,并将其移至上述培养室中的载玻 片上(每片放两块 )。 (3)、接种:通过无菌操作,用接种环从斜面培养物上挑取很少量的孢子,接种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水和空气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时 间 2013.12.10 实验名称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实验目的 比较水与食用油的异同,了解液体的共同特点 实验器材水、食用油、塑料杯、滴管、玻璃、蜡光纸、木条 我的猜测:水的流动速度快,食用油的流动速度慢。水没有颜色,食用油有颜色 我的实验步骤:1、用眼睛观察水和食用油的颜色和透明度 实 2、分别把水和食用油滴在玻璃上,然后进行观察 3、将水倒入油中然后进行观察 4、用鼻子闻它们的气味 5、分别把水和食用油滴在蜡光纸上,然后观察现象验   过 观察到的现象:1、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度好,体积比食用油重,流动速度快 2、食用油有颜色、有气味,透明度差,流动速度慢,体积比水轻 程 3、它们都是液体,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实验结论 水没有颜色、食用油有颜色,水透明,食用油不透明。水流动快,食用油流动慢。水渗 透性较弱,食用油渗透性强。 疑问 为什么水的渗透性小,蜡光纸的渗透性小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含日期) 2013.12.10 实验报告单 时 间 2013.12.16 实验名称 谁流得快一些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实验四 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四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目的要求 1、观察酵母菌、老菌的个全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2、学会用水浸法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技术。 3、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细胞的构造和繁殖方式的特点。 二、实验材料 1、接种针、接种杯、酒精杯、载玻片、盖玻片、吸管。 2、0.1%美蓝液、乳酸-石炭酸液(配方见附录)。 3、菌种啤酒酵母、假丝酵母、黑根霉、毛霉、青霉、木霉、曲霉。 三、方法步骤 (一)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酵终菌是单细胞真核核微生物,细胞核和细胞质有明显分化,个体比细菌大得多,有的能形成假菌丝。繁殖方式较复杂,无性繁殖以出芽生殖为主,有性繁殖是通过接合产生子囊孢子。 1、酵母菌的形态与出芽生殖的观察在载片上滴一滴蒸馏水,以无菌操作,用接种环挑取少许啤酒酵母置于载片上蒸馏水中,取一块盖片,小心地将盖玻片一端与菌液接触,然后缓慢地将盖玻片放下;这样可避免产生气泡。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酵母细胞的形状、大小、构造、内含物及出芽方式。 2、子囊孢子的观察将啤酒酵母接种于麦芽汁液体培养中,于28-30℃培养24小时,连续传代3-4次,最后转接到培养子囊孢子的培养基上(也可用肉法蛋白胨培养基)。25-28℃培养3天左右,涂片

染色(按芽孢染色法)观察子囊孢子开关和特点,并注意每一个子囊内的孢子数等。 3、假丝酵母观察用划线法将假丝酵母接种在麦芽汁平板上。在划线部分加盖玻于25-30℃培养3天先观察菌落边缘,再取下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呈树枝状分枝的假菌丝细胞的形状,或将皿盖打开,直接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在低倍镜下观察。 4、酵母菌菌落观察取啤酒酵母、假丝酵母、园酵母以三点点植法接种于麦芽汁平板上,于28-30℃坟3天。观察菌落表面、高度、边缘、质地和颜色等。 5、酵母菌死活的检查在载片上加一滴0.1%美蓝,把酵母培养液滴加在美蓝液上,加盖玻片观察,死细胞为兰色,活细胞无色。 (二)霉菌形态观察 霉菌形态比细菌、酵母菌复杂,个体比较大,具有分枝的菌丝体和分化的繁殖器官。在观察时要注意细胞的大小,菌丝构造和繁殖方式。菌丝体有无隔膜,营养菌丝有无假根,无性孢子是怎样着生在孢子梗上及有性孢子如何生成。 由于霉菌菌丝较粗大,孢子很容易飞出,如果放在水中观察时容易收缩变形,所以在制标本时不用水,而用乳酸-石炭酸溶液,使细胞不致变形,并有杀菌作用。 1、取培养有青老、木霉、毛霉、曲霉的平皿,挑取一团菌丝,置于滴有一滴乳酸-石炭酸液的载片上,加盖玻片,由于霉菌是由菌丝组成的,许多菌丝交错在一起形成菌丝体。在高倍镜下观察菌丝分隔情况,分成孢子着生情况(要求辨认分生孢子子梗、顶囊、小梗及

水的沸腾实验报告单

班级姓名桌号日期实验 内容 观察水的沸腾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 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铁夹、铁圈(或三脚架)、温度计、烧杯、石棉网、水等 实验步骤实验分工: 计时员观察气泡员观察温度员记录员作图员 (1)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水,放到有石棉网的铁架上,用夹子夹住温度计的吊绳,并将温度计调到适当位置,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当水温上升到90℃时,计时员每隔10s让观察温度员 .....观察一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员将温度记录到下面的表格中。 (3)观察气泡员观察水中开始出现气泡时(即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怎样变化?出现大量气泡后(即沸腾后),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怎样变化? (4)继续每隔10s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后再记录2min。 (5)沸腾后将酒精灯移走,观察水是否还会继续沸腾;再用酒精灯继续加热,观察水是否沸腾。(6)作图员根据实验记录数据绘制水沸腾时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7)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8)实验完毕,整理器材。 实验记录 附实验记录表格: 时间t/s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t/℃ 时间t/s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温度t/℃ 时间t/s 220 230 240 250 260 270 280 290 300 310 320 温度t/℃

实验五 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五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了解常见霉菌(根霉、毛霉、曲霉、青霉、红曲霉、白地霉)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实验材料 1.菌种:根霉(Rhizopus sp.)、毛霉(Mucor sp.)、曲霉(Aspergillus sp.)、青霉(Penicillium sp.)、红曲霉(Monascus sp.)的平板培养物,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摇瓶培养液。 2.培养基:土豆琼脂培养基(PDA)或察氏培养基。 3.溶液或试剂: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 4.其他:无菌吸管,平皿,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针,显微镜等。 三、实验原理 霉菌菌丝比较粗大(菌丝和孢子的直径达到3~10μm),通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而可用低倍、高倍镜观察。霉菌菌丝细胞容易收缩变形,孢子容易飞扬,在制备霉菌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溶液作为介质,具有不使细胞变形,可杀菌防腐,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等优点。若加入棉蓝,又具有一定的染色效果。 霉菌的有些结构在制片过程中易被破坏,影响观察,可采用载片培养法。此法便于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尤其适用于根霉的假根、曲霉的足细胞及分生孢子链等结构的着生和生长情况的观察。并且还可以在同一标本上观察到微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的形态。 四、操作步骤 (一)一般观察法: 1.点种培养:用接种针沾取斜面少许孢子在无菌的察氏培养基中央穿刺接种(倒置培养皿 穿刺接种),30℃下培养7~10天,形成巨大菌落培养物。 2.直接制片:在载玻片中央加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于洁净,打开霉菌平板培养物, 用解剖针从菌落的边缘挑取少量带有孢子的菌丝,放入载玻片的染液中,细心地把菌丝挑散开,加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呈兰色,颜色的深度随菌龄的增加而减弱。 观察根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无横隔、假根、孢子囊柄、孢子囊、囊轴、囊托、孢子囊孢子及厚垣孢子。 观察毛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无横隔、孢子囊柄、囊轴、孢子囊孢子及后垣孢子。 观察曲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横隔、足细胞、分生孢子梗、顶囊、小梗(形状、层数及着生情况)、分生孢子。 观察青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横隔、分生孢子梗、帚状枝(小梗的轮数及对称性)、分生孢子。 观察红曲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横隔、分生孢子着生情况、闭囊壳、子囊孢子。(二)载玻片湿室培养观察法 也称载片培养法,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载片培养法制备的标本片可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这种培养观察方法保持了霉菌的自然生长状态,尤其适用于根霉的假根、匍匐菌丝,曲霉的足细胞的观察,并且还可在同一标本片上观察霉菌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

霉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实验五霉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并观察其形态特征。 2.掌握常用的霉菌制片方法 二、基本原理 霉菌菌丝较粗大,细胞易收缩变形,而且孢子很容易飞散,所以制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此染色液制成的霉菌标本片其特点是:(a)细胞不变形;(b)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c)溶液本身呈蓝色,有一定染色效果。 霉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常用载玻片观察,此法是接种霉菌孢子于载玻片上的适宜培养基上,培养后用显微镜观察。此外,为了得到清晰、完整、保持自然状态的霉菌形态还可利用玻璃纸透析培养法进行观察。此法是利用玻璃纸的半透膜特性及透光性,将霉菌生长在覆盖于琼脂培养基表面的玻璃纸上,然后将长菌的玻璃纸剪取一小片,贴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三、器材 曲霉(Aspergillussp.),青霉(Penicillium sp.),根霉(Rhizopus sp.),毛霉(Mucor sp.); 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20%甘油,查氏培养基平板,马铃薯培养基;无菌吸管,载玻片,盖玻片,U形棒,解剖刀,玻璃纸,滤纸等。 四、操作步骤 1.一般观察法 于洁净载玻片上,滴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用解剖针从霉菌菌落的边缘处取小量带有孢子的菌丝置染色液中,再细心地将菌丝挑散开,然后小心地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置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必要时再换高倍镜。 2.载玻片观察法 (1)将略小于培养皿底内径的滤纸放入皿内,再放上U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的载玻片,然后将二个盖玻片分别斜立在载玻片的两端,盖上皿盖,把数套(根据需要而定)如此装置的培养皿叠起,包扎好,用1.05kg/cm2,121.3℃灭菌20分钟或干热灭菌,备用。 (2)将6—7ml灭菌的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倒入直径为9cm的灭菌平皿中,待凝固后,用无菌解剖刀切成0.5—1cm2的琼脂块,用刀尖铲起琼脂块放在已灭菌的培养皿内的载玻片上,每片上放置2块。 (3)用灭菌的尖细接种针或装有柄的缝衣针,取(肉眼方能看见的)一点霉菌孢子,轻轻点在琼脂块的边缘上,用无菌镊子夹着立在载玻片旁的盖玻片盖在琼脂块上,再盖上皿盖。

实验七 霉菌的培养和观察

实验七霉菌的培养和观察 摘要 通过在一定固定环境下培养根霉,毛霉,曲霉,青霉四种霉菌,先通过菌种的外形对其有一个“宏观”的认识,然后再在显微镜低倍或高倍镜下分别观察四种菌的形态,孢子囊及孢子形态,菌丝形态等方面。发现根霉,曲霉和青霉菌丝均有横隔;青霉的分生孢子小梗呈扫帚状等现象。 关键词 土豆培养基(PDA)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载片培养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了解四类霉菌(根霉、毛霉、黑曲霉、青霉)的基本形态。 二、实验原理 霉菌菌丝体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繁殖菌丝组成,其菌丝比细菌及放线菌粗几倍到几十倍。可以采取直接制片和透明胶带法观察,也可以采取载玻片培养观察法,通过无菌操作将薄层培养基琼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使菌丝体在盖玻片和载玻片之间的培养基中生长,将培养物直接置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霉菌自然生长状态并可连续观察不同发育期的菌体结构特征变化。对霉菌可利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液进行染色,盖上盖玻片后制成霉菌制片镜检。石炭酸可以杀死菌体及孢子并可防腐,乳酸可保持菌体不变形,棉蓝使菌体着色。同时,这种霉菌制片不易干燥,能防止

孢子飞散,用树胶封固后可制成永久标本长期保存。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根霉(Rhizopus),毛霉(Mucor),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Penicillium) 2、试剂 马铃薯20g,蔗糖2g,琼脂2g,水100mL,20%甘油等。 3、仪器 分析天平,玻璃棒,三角瓶,小烧杯,加热器,漏斗,纱布,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U 型玻棒,解剖刀,镊子,接种环,移液管,酒精灯,显微镜等。 四、实验内容 (1)配制马铃薯培养基 配制200ml马铃薯培养基(PDA),其成分配比及配制方法见附录。灭菌后无菌操作,取培养基分别倒少量于灭菌培养皿中,使之凝固成薄层。再将这一层培养基用解剖刀切割为若干1cm2左右的琼脂块。(2)制作小室及接种培养 ①制作:在平皿底部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在其上放一U 型玻棒。在玻棒上放上一块载玻片。取方形琼脂块,将其移至载玻片上,载玻片两端各放置一块。

五下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级:姓名:日期:年月日 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一:取小石头、木块、橡皮、针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 1、把水槽放在展台上,从袋中取出泡沫、回形针、萝卜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2、把小石块、橡皮、泡沫块、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 一、八分之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结论:木块、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班级:姓名: 日期:年月日 实验名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实验目的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型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一套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 实验过程: 实验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实验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实验结论: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3 班级:姓名:日期:年月日 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一:找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 1、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用上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即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2、取一个量杯,装入200毫升的水,记录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结论: 实心橡皮泥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体积也不变,橡皮泥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 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科学实验报告单4

霉菌的形态观察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



姓名 科目
系年级 题目 霉菌的形态观察
学号 同组者:
组别
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配制马铃薯培养基(PDA)的一般方法。 2.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3.了解并掌握四类霉菌(根霉、毛霉、曲霉、青霉)的基本形态。 二.实验原理 1.霉菌 霉菌是可产生复杂分枝的菌丝体,其菌丝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 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菌丝体(尤其是 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 3~10μ m ) ,常是 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 因此, 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本实验采用毛霉、 青霉,曲霉,根霉四种常见的霉菌作为菌种进行观察。 2.小室培养法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 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次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 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 沿琼脂边缘接种后盖上盖玻片 培养, 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培养一定 时间后, 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 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的培养物。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曲霉(Aspergillus sp.) ,青霉(Penicillium sp.) ,毛霉( Mucor sp. ) 和根霉(Rhizopus sp.)培养 48h 的马铃薯琼脂(PDA)斜面培养物。 2.培养基及试剂 马铃薯琼脂(PDA) ,20%甘油(无菌) ,乙醇。 3.仪器及其它用品 无菌操作台,解剖刀,镊子,无菌吸管,U 型玻璃棒,普通光学显微镜,擦镜 纸,绸布,酒精灯,载玻片,接种针,培养皿等。 四.操作步骤 1. 培养基的配制 按附录所示配方称取 PDA 各组分,先将马铃薯去皮,切成小块称取 20g 煮沸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课题实验名称 实验 实验组数班级 实验类别 实验 实验教师时间 实验 准备 规范 操作 要点 观察 到的 现象 结论

实验通知单 课题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实验名称 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实验班级 六年级 实验类别 B 实验组数 10 实验时间 任课教师 实验 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 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规范操作要点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备注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 ,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

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 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实验通知单 课题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实验名称 实验班级 六年级 实验类别 B 实验组数 10 实验时间 任课教师 实验 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规范操作要点 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 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

实验七霉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

实验七、霉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 09生科三班一组郜思齐 200900140026 2010-11-10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霉菌形态观察法。 (2)了解四类霉菌的基本形态。 二、实验原理 霉菌菌丝体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繁殖菌丝组成,其菌丝比细菌及放线菌粗几倍到几十倍。可以采取直接制片和透明胶带法观察,也可以采取载玻片培养观察法,通过无菌操作将薄层培养基琼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改上载玻片培养,使菌丝体在盖玻片和载玻片之间的培养基中生长,将培养物直接置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霉菌自然生长状态并可连续观察不同发育期的菌体结构特征变化。对霉菌可利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液进行染色盖上盖玻片后制成霉菌制片镜检。石炭酸可以杀死菌体及孢子并可防腐,乳酸可保持菌体不变形,棉蓝使菌体着色。同时,这种霉菌制片不易干燥,能防止孢子飞散,用树胶封固后可制成永久标本长期保存。 三、实验器材 菌种:曲霉,毛霉,青霉,根霉。 仪器:分析天平,玻璃棒,三角瓶,小烧杯,加热器,漏斗,纱布,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U 型玻棒,解剖刀,镊子,接种环,移液管,酒精灯,显微镜等。 试剂:马铃薯20g,蔗糖2g,琼脂2g,水100mL,20%甘油等。 四、实验内容 (1)配制马铃薯培养基 配制200ml马铃薯培养基(PDA),其成分配比及配制方法见附录一。灭菌后无菌操作取培养基分别倒少量于灭菌培养皿中,使之凝固成薄层。再将这一层培养基用解剖刀切割为若干1cm2左右的琼脂块。

(2)制作小室及接种培养 1 制作:在平皿底部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在其上放一U型玻棒。在玻棒上放上一块载玻片。取方形琼脂块,将其移至载玻片上, 载玻片两端各放置一块。 2 接种:用接种环挑取很少量的菌落接种于琼脂块的边缘上,用无菌镊 子将盖玻片覆盖在琼脂块上。 3 培养:无菌操作在培养小室中滤纸片上滴加2~3ml灭菌甘油,盖上皿 盖,于27℃正置培养。 (3)镜检观察 从培养箱中取出载玻片在低倍镜下观察并记录四种霉菌菌丝体及孢子的形态特征,必要时可换高倍镜观察。 (4)注意事项 ①灭菌时盖玻片最好分开包,载玻片、盖玻片不要和平皿接触,防止粘在一起。 ②倒薄片时培养基倒入占平皿底部?即可,然后摇动平皿即可使培养基铺满底部。 3 接种时尽可能将菌种接在琼脂块边缘,避免培养后菌丝过于密集影响观 察。 4 接种时确认有菌接上即可,接菌量不宜过多,会导致菌丝过密难以观察。 五、实验结果 菌种根霉毛霉曲霉青霉 菌落形态外圈白色,内部暗 灰白色疏松絮状黑色疏松 外圈白色,内部 绿色

霉菌的形态观察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题目:霉菌的形态观察 姓名:学号:年级班级:组别: 同组者:时间: 【实验器材】 1.菌种 曲霉( Aspergillus sp. ) ,青霉,根霉( Rhizopus sp. ) 和毛霉(Mucor sp. )培养2~5d 的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物。 2.培养基 马铃薯培养基(简称PDA) 3.仪器或其他用具 无菌吸管,平皿,载玻片,盖玻片,U型玻棒,解剖刀,镊子,50%乙醇,20%的甘油以及显微镜等。 【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了解四类常见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基本原理】 霉菌菌丝体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繁殖菌丝组成,其菌丝比细菌及放线菌粗几倍到几十倍。可以采取直接制片和透明胶带法观察,也可以采取载玻片培养观察法,通过无菌操作将薄层培养基琼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使菌丝体在盖玻片和载玻片之间的培养基之间的培养基中生长,将培养物直接置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霉菌自然生长状态并可连续观察不同发育期的菌体结构特征变化。 【操作步骤】 1.培养小室的灭菌 在平皿皿底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再放一U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载玻片和两块盖玻片,盖上皿盖、包扎后于110℃灭菌20~30min,烘干备用。2.琼脂块制备 通过无菌操作,用解剖刀由马铃薯琼脂薄层平板上切下1cm2左右的琼脂块,将其移至培养小室的载玻片上,每片两块。 3.接种 通过无菌操作,用接种针从黑曲霉或黑根霉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物中挑取很少量孢子,接种于小室中琼脂块边缘上,将盖玻片覆盖在琼脂块上。 4.培养 通过无菌操作,在培养小室中圆滤纸片上加3~5mL灭菌的20%甘油(用于保持湿度),盖上皿盖,于28℃培养7天。 5.镜检 取出载玻片用低倍镜和高倍镜镜检。 【实验结果】

3.霉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4学时教程文件

实验三霉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并掌握观察放线菌、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 初步了解放线菌和四类常见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1. 霉菌(真核微生物): 霉菌是一类可产生菌丝体的真核微生物的统称。霉菌的菌落形态较大,质地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菌落与培养基间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反面,边缘与中心的颜色、构造通常不一致,有霉味。霉菌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包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菌丝的孢子较大,在低倍镜下即可清晰观察到有隔或无隔菌丝和孢子及巨大的孢子囊。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放线菌粗的多,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霉菌菌丝较粗大,细胞易收缩变形,而且孢子很容易飞散,所以制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此染色液制成的霉菌标本片特点是:(a)细胞不变形;(b)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c)溶液本身呈蓝色,有一定染色效果。霉菌的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常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曲霉形态特征:表面灰绿色,菌体有许多复杂的分枝菌丝构成。营养菌丝具有分隔;气生菌丝的一部分形成长而粗糙的分生孢子梗,顶端产生烧瓶形或近球形顶囊,表面产生许多小梗,小梗上着生成串的表面粗糙的球形分生孢子。 根霉形态特征:匍匐菌丝弧形,无色,向四周蔓延。 放线菌形态特征:呈菌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显微镜下呈紫红色。 青霉形态特征:菌丝初期白色,颜色逐渐由白转变为绿或蓝,菌丝有隔膜。

气生菌丝特化成子实体,子实体类型为分生孢子头。 霉菌的培养和观察方法: (1)载玻片培养观察法:无菌操作将培养基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有限的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的培养物。 (2)玻璃纸培养观察法:与放线菌的玻璃纸培养观察方法相似,这种方法用于观察不同生长阶段霉菌的形态,也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3)直接制片观察法:用解剖针挑取少量培养物置于预先滴加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中,制成霉菌制片镜检。 2. 放线菌(原核微生物) 放线菌是由不同长短、纤细的菌丝所形成的单细胞菌丝体。菌丝体分为两部分,即潜入培养基中的营养菌丝(或称基内菌丝,简称基丝)和生长在培养基以上的气生菌丝(简称气丝)。有些气生菌丝分化成孢子丝,呈螺旋形、波浪形或分枝状等,孢子常呈圆形、椭圆形或杆状。能否产生气生菌丝及孢子的形状和颜色常作为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放线菌的菌落形态特征为:形成干燥、不透明、表面呈致密丝绒状,上有一层彩色“干粉”的菌落。菌落与培养基连接紧密,难以挑取,菌落正反面颜色不一致,在菌落边缘的琼脂平板上有变形的现象,有泥腥味。 放线菌在显微镜下一般气丝在上,基丝在下,气丝色暗,基丝较透明。有的放线菌只产生基丝而无气丝。放线菌的培养和观察方法: (1)扦片法:在放线菌平板上扦上盖玻片后培养,使放线菌菌丝沿着培养基表面与盖玻片的交接处生长而附着在盖玻片上。观察时用镊子拔出盖玻片,擦

微生物实验:酵母菌与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四酵母菌与霉菌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 1. 2. 3. 4.观察酵母菌的形态与结构并掌握其特征。 观察霉菌的菌落特征,学会霉菌的一般制作方法。 观察并掌握各种霉菌的个体形态及生长繁殖方式。 进一步熟悉xx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一般呈圆形、椭圆形,无性繁殖以芽孢为主,也有少数是裂殖,有些酵母菌能产生囊孢子,有的能形成假菌丝。酵母菌的菌落似细菌菌落,但较大且厚,多呈白色,少数为红色。酵母菌在液体中生长可形成菌膜、菌环、沉淀和浑浊。酵母菌的细菌结构较完善,即有壁、膜、质、核等结构。酵母菌的细胞形态、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均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酵母活细胞新陈代谢旺盛,活力强,还原力也强,若无毒的染料进入细胞,既被还原脱色,但死细胞及代谢作用缓慢的老弱细胞无此还原力。美兰是无毒染料,且能被活细胞还原成无色,故可用来区别细胞的死活。 霉菌是一些小型丝状真菌、单细胞(根霉、毛霉)或多细胞(曲霉、青霉),其细胞结构与酵母类似,同属真核细胞。 霉菌形态较复杂,个体较大,具有分枝的菌丝体和分化的繁殖器官。其菌丝分为气生菌丝与营养菌丝(菌丝比放线菌粗得多)观察时请注意菌丝是否具有横膈膜、有无假根、无性繁殖时形成何种孢子,孢子着生方式以及孢子头的构造等,以区别各种不同霉菌的形态。 霉菌菌落由分枝状菌丝组成,较疏松,呈毛状、棉絮状、绒毛状或毡状。由于不同霉菌形成的孢子均有不同颜色、构造、性状,故菌落表面呈现出不同

的结构和色泽特征。菌丝一般呈白色或灰白色,菌落中心的菌丝较老,先产生孢子,故常形成同心圆。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面包酵母、根霉、曲霉、青霉。 2.仪器: xx。 3.其它: 生理盐水、乳酸酚棉兰染液、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美兰、镊子、大头针。 四.步骤与方法 1.酵母菌细胞形态观察 (1)制片: 用接种环挑取一环面包酵母菌种于载玻片上的一滴美兰染液中混匀,盖上盖玻片静置4~5分钟。盖时先将盖玻片的一边与液滴接触,然后慢慢放下,避免产生气泡。 (2)镜检: 用高倍镜观察,光线弱些,绘图表示个体细胞的大小、形状、芽孢或裂殖情况,并观察死活酵母情况。 2.霉菌的形态观察 (1)制片方法: 在洁净的载玻片加一滴乳酸酚棉兰染液,用大头针或镊子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