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职业中毒(2020年10月整理).pdf

急性职业中毒(2020年10月整理).pdf

急性职业中毒(2020年10月整理).pdf
急性职业中毒(2020年10月整理).pdf

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急性职业中毒和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目的

为初步建立开县急性职业中毒应急处理体系,规范应急处置工作,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最大限度预防和有效减少急性职业中毒对人民生命健康造成的危害,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开县突发重大职业中毒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

(三)开县急性职业中毒现状及趋势

根据我县现状,特别是工业园区的进一步发展,我县工业化程度加快,而且大部分工人来自农村,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存在着自我防护意识差,流动性大等隐患,所以急性职业中毒可能性加大。

(四)遵循原则

预防为主、科学应对;常抓不懈、减少危害;反应迅速、落实措施。

(五)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开县发生的急性职业中毒医疗卫生应急处理。

二、急性职业中毒分级

根据中毒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及造成人员伤

亡以及事故的危害程度,将急性职业中毒由重到轻划分为特别重大突发职业中毒(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共4个等级。

1、一般突发职业中毒事件(Ⅳ级):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2、较大突发职业中毒事件(Ⅲ级):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5人以下。

3、重大突发职业中毒事件(Ⅱ级):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及以上。

4、特别重大突发职业中毒事件(Ⅰ级):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

三、组织机构和职责

(一)急性职业中毒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成立开县疾控中心急性职业中毒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下设现场应急处置小组、监测检验小组、后勤保障小组。

1、领导小组

组长:中心主任

副组长:中心副主任

2、现场应急处置小组

组长: 卫生监测科科长

成员: 卫生监测科成员

3、监测检验小组

组长: 检验科科长

成员: 检验成员

4、后勤保障组

组长:总务科科长

成员:总务科成员。

(二)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启动应急预案,协助县卫生局对发生在我县的急性职业中毒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现场应急处置小组的主要职责:负责辖区内急性职业中毒的现场调查及紧急处置;组织开展职业中毒危险性评价和预警工作;组织开展有害作业防护措施的效果评价工作;

监测检验小组的主要职责: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造成伤害和职业相关疾病监测检验工作;

后勤保障小组的主要职责:做好急性职业中毒应急处置的交通、通讯保障及应急物资储备工作。

四、监测和报告

(一)监测

制定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计划,在全县建立职业中毒事件的监测、报告系统,科学分析、综合评价监测数据,及时发现急性职业中毒或隐患。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在对检测结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工作场所危害因素的种类、危害程度、防护措施及防护效果进行评价,确定危害类别,为工作场所分类管理和危害因素治理提供依据,发现和报告存在的急性职业中毒事故隐患。

(二)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市、县人民政府及卫生局报告职业中毒事件及其隐患,有权向上级政府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职业中毒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职业中毒事件。

1、报告内容

急性职业中毒的报告内容包括:报告时间、报告人、报

告单位(联系电话、联络人姓名)、中毒事件发生单位的名称及地址、中毒事件发生的地点及时间、可能引起中毒的毒物及其数量、中毒人员就诊医院、主要临床表现、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事件发生时的气象情况以及中毒事件处理情况。

2、报告程序和时限

用人单位在发生急性职业中毒后应立即报告我中心(卫生局指定的接报单位)。我中心在接到报告后应尽快开展调查并核实情况,确定真实性,并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市疾控中心和县卫生局报告,并随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3、报告范围和形式

(1)电话报告。我中心在接到报告后对急性职业中毒核实无误后,应立即以电话形式报告县卫生局。

(2)网络直报。除电话报告县卫生局,条件成熟时可进行网络直报。

(3)书面报告

初步报告:我中心应在到达现场后2小时内完成现场初步调查,并将事件的初步调查和处理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告县卫生局。

进程报告:从初次报告后当天起,每24小时将事件的发展和调查处理工作进程进行一次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①事件简要情况(接报时间、发生单位及地址、事件发生经过);

②中毒患者情况(发病时间、接触人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中毒主要表现、就诊地点、救治情况);③企业情况(工艺流程、使用毒物名称、种类、数量、存在方式);④事件发生时,发生地地理环境、气象情况,周围居民居住地等有关情况;⑤样品采集情况(包括患者的血液和尿液,毒物、

空气、水源等样品);⑥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效果(隔离区、防护区、人员疏散、中毒人员救治、环境污染等状况);⑦中毒事件初步结论。

结案报告:在对中毒事件调查处理结束(结案)后24小时内,我中心应对本起事件的发生、发展、处置、后果等进行全面地汇总和评价,以书面形式向县卫生局进行最终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①中毒事件概况、接报过程、中毒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中毒、死亡的人数、临床表现等情况;

②调查人员的组成、调查对象的确定与选择、调查的样本数、调查的内容、方法及数据处理等;③中毒事件发生单位的基本情况、事件发生时中毒现场的各个生产活动状况;现场和实验室的检测方法和检测结果;④中毒事件的结论,包括中毒事件发生单位、中毒人数及救治结果,毒物种类、名称等。

其他报告:①接到影响范围跨越辖区的急性职业中毒报告后,应当立即通知有关辖区的卫生局,并及时向市卫生局报告②中毒事件发生死亡病例或者可能涉及刑事犯罪的,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告中毒事件发生地的公安部门。

五、应急响应程序

(一)应急响应原则

发生急性中毒卫生事件时,要根据急性中毒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分析事件发展趋势和控制效果,对事态和影响不断扩大的事件,应及时提高响应级别;对范围有限、不会进一步扩散的事件,应相应降低响应级别。急性中毒卫生事件处置要采取边调查、边核实、边处置、边抢救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二)应急响应措施

接到急性职业中毒报告后,我中心立即启动县级急性职

业中毒应急行动组,及时向县卫生局报告事件基本情况。当中毒事件超出本级处置能力时,要及时请求上级支援。

现场卫生学调查:我中心急性职业中毒应急处理小组负责现场卫生学调查,确定引起中毒事件的毒物;对中毒医学原因和危害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向现场救援者提供救援建议;向公众、企业管理机构提出建议,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1、调查准备。①信息资料收集。根据急性职业中毒的报告内容迅速收集有关文献资料;②检查现场调查包是否配备完好(快速检测仪器、采样装备、现场调查表、现场记录表、照相机、录音机等);③个体防护装备和通讯工具;④拟订调查计划,确定调查组成员及负责人,安排现场调查工作中的组织分工。

2、调查内容。①到达中毒现场后,应与处理中毒事件的现场指挥部取得联系,获得配合。若现场尚未得到控制,应根据获悉的资料和调查到的资料,立即就事件现场控制措施、中毒患者人数统计、检伤以及急救处理、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现场隔离带设置、人员疏散等提出建议,并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开展调查。调查人员要在正确的个体防护下开展工作。若中毒事件已经得到控制,应先了解中毒事件概况(时间、地点、中毒人数、救治情况),再进行现场勘查。

②现场勘查。了解现场环境状况、生产工艺流程及相关资料,在现场对可疑毒物进行浓度检测并采集样品留实验室分析(现场空气或其他样品的毒物浓度即便已被稀释也应测定,有时也可事后模拟现场进行检测作为参考)。③调查现场中毒者及其他相关人员,了解中毒事件发生经过,中毒人员接触毒物时间、地点、方式,中毒人员姓名、性别、工种,中毒的主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抢救经过。同时向临床救治单位进一步了解相关资料(事件发生过程、抢救经过、

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并采取患者的生物样品留待检测。④现场调查时应注意:现场安全和自我保护;仔细观察倾听各方面意见,作好记录;必要时进行现场拍照和录音。

3、样品采集。采样前,必须了解事件发生过程和发生地情况。采样时,应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选择合适的采样容器和采样工具,防止污染,采集的样品量应当足够满足多次重复检测。采集样本包括环境样品、生物样本。

4、现场快速检测。为及时了解发生急性职业中毒的原因,并为急性职业中毒的诊断提供依据,要进行现场快速检测工作,对中毒现场的空气及可能造成中毒的水或物质进行必要的现场快速检测,不能进行现场快速测定的项目,现场采样后,应及时送有关机构进行检验分析。对中毒现场已被破坏或已遭改变的,必要时须进行模拟测试。

5、现场个体防护。所有进入中毒现场参加应急处理的工作人员都应采取个体防护。根据有害物质的类别和空气中的浓度分别选用相应的个体防护装备。

(三)应急响应终止

应急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引起急性职业中毒的原因已经清楚并已消除,中毒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已得到有效控制,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控制在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职业接触限值范围内,经过毒物急性中毒最长潜伏期后,接触人员中未出现新的中毒患者而原有患者病情稳定,应终止应急响应措施。

(四)应急个人防护

进入中毒现场的人员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加强个人防护,根据实际情况佩带防毒面具或防护服装等防护用品。

进入有刺激性气体环境的人员,要佩带个人防毒面具;进入有窒息性气体环境的人员要佩带防毒面具和氧气;进入

有易燃物质、气体环境的人员要佩带防毒面具和氧气:身穿防火服装,必要时,依靠安检和消防人员进行工作;对生命及健康有即时危险的现场环境(即在三十分钟内即发生的不可修复和不可逆转的危害的地方)及到化学事故中心地带参加救援的队员(或其他到此区域的人员)均需达到A级(窒息性或刺激性毒物等)或B级(不挥发的有毒固体或液体)防护要求,对不明毒源的事件现场救援者均要达到A级要求。

临床急救人员多需要拥有C级个体防护装置。对于治疗已经脱离污染的受害人的急救人员,其受害人所携带的毒物量不足以对其造成威胁的情况下,也需达到C级防护标准。对任何危险性物质所需的保护及装备类型的选取取决于危害物的性质及其接触时间,一般分以下类别:A级:可对周围环境中的气体与液体提供最完善保护。它是一套完全封闭的、防化学品的服装,手套及靴子,以及一套隔绝式呼吸防护装置。在有毒气体对皮肤危害不严重时,仅用于呼吸防护。B级:与A级不同,它包括一套不封闭的、防溅洒的、抗化学品的服装,它可以对液体提供如A级—样的保护,但不是密封的。C级:它包括一种防溅洒的服装、配有面部完全被覆盖过滤式防护装置。仅限于衣裤相连的工作服或其他工作服、靴子及手套。需要注意的是,C级防护所用的面具的炭罐是需要定期更新的,超过时限的炭罐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每个面具的保护时间不同,这和毒物的种类、浓度、使用者的活动情况等有关,所以要及时更换。保护用品的选择要根据毒物种类及现场毒物浓度来决定。

六、急性职业中毒应急处理的保障

(一)技术保障

1、职业中毒防控体系:建立以疾控中心为主,全县各医疗单位共同参与,提供全面的职业病防治技术服务和应急

处理技术支持。

2、科研和对外交流:积极开展急性中毒环境检测、早期监护、中毒救治、流行病学以及急性职业中毒预警、应急管理方面科研工作。加强对外交流,及时掌握国内外急性职业中毒的新毒物、新病种、新动态,引进国内外急性职业中毒应急处理先进的检测技术、救治方法和管理模式。

(二)应急物质储备

必备的应急处理设备(根据国家化学中毒医疗救治一类基地配备标准)现场检测设备:急救防护装置A级、急救防护装置B级、气体检测仪、毒物检测箱、可移动(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仪。

七、宣传教育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宣传手册、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对企业员工、社会公众开展健康教育,广泛宣传急性职业中毒防治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应对急性职业中毒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八、后期处置

(一)效果坪价

1、撰写急性职业中毒和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理报告。

2、撰写职业卫生学调查报告。

3、资料整理存档。

(二)解除条件

1、职业中毒事故发生的原因已经查明。

2、职业中毒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3、发生职业中毒伤员得到及时治疗。

4、请示同意后,通过新闻媒体报道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处理结果。

根据事件的控制效果、评估结果,请示市卫生局、县政府同意后,可宣布解除应急状况。解除应急状况后,组织有关专家、技术部门对整个应急处理过程进行综合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

九、附则

(一)预案管理与更新

根据形势变化、实施中发现的问题修订更新本预案。

(二)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由我中心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三)名词术语

急性职业中毒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从事职业活动的工作人员一次或短时间大量接触外源性化学物,造成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而引起职业人群中毒的事件。

另外一种分级方法是将中毒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及造成人员的伤亡和危害程度,急性职业中毒事件由重到轻划分为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3个等级。重大事件指一次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的,较大事件指一次中毒10-49人或死亡1—4人的,一般事件指一次中毒9人以下、无死亡病例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