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

浅析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

浅析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
浅析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

浅析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问题

【摘要】近年来,随着世界贸易迅速发展,全球资本市场飞速转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已成为不抗拒的历

史潮流。对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各国国内经济规则和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了

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国际化的趋势已成为必然。本文旨在对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的相

关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应对会计国际化提出对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会计国际化

一、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之间的关系

(一)会计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必然推动会计走向国际化第一,会计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

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当今世界的资本市场已经打

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全球化、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一不可避免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中

国必须进入国际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金融全球化和投资全球化,这就要求

会计能够为国内外企业提供真实、可靠、能够满足各方利益的经济信息,以便更好地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

成果,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推动会计走向国际化。

第二,资本市场发展,企业实现跨国经营要求会计走向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企业

将目光投向了更有发展潜力的国外市场,将其资本市场拓展至国外,甚至实现跨国经营。跨国合并和资本市场向

外扩张的趋势,客观要求企业需要了解其他国家的会计政策,了解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也要求跨国公

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如果会计核算不统一,定会给不同国家的投资者带来不

同的麻烦。因此各国之间的经济信息尽量减少差异的不可比性和分歧,协商规范的一致性才有利于经济事项的调

整和处理,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二)会计国际化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会计国际化通过对会计政策、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准则等国际化,并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

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使会计成功与国际接轨。会计国际化减少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的金融、投资全球化和资本市场扩张等产生的贸易摩擦和贸易限制,促进生产要素与经济资源的合理组合与配置

,使各国公司能够更好地经营管理,从而为经济全球化创造更多合作与机会,大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二、经济全球化对会计国际化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

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会计国际化是伴生于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趋势,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树立经济全

球化观念的同时,也应确立会计发展的国际化观念。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变化瞬息万变,要求企业必须尽快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不断调

整经营战略,处理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事务,掌握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而这一传递者就是会计。跨国公司、大

型公司的不断涌现导致企业组织形式和经济业务类型不断多元化,这些要求会计理论和事务具有及时的适应性和

规范性,而这也客观上要求我国会计向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惯例靠拢,因此加快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二)经济全球化提升我国会计教育质量,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会计国际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会计国际化要求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人才,对与之

相配套的会计教育的要求也就不断加强,因此这一现象反映在我国,便是会计教育正朝着高等教育的方向发展。

为顺应经济全球化下会计国际化的潮流,近年来我国会计教育领域逐渐向外开放,会计的高

等教育也在信息化、

科技化、网络化趋势的推动下逐渐国际化,国内的会计教育机构通过开班培训、网络授课等方式提供会计教育服

务,而国外一些会计认证考试也开始逐步走向国内,如英国的ACCA、加拿大的CGA等。会计教育质量的提升使得会

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迅速提高,以便为经济全球化下的会计国际化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

人才。

(三)经济全球化推动我国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

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虽然已经初步完善建立,但仍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

日益加强,现有的法律规范体系体现出立法前瞻性、稳定性与内部协调性较差,虚假会计信息及法律责任不够完

善等不足,有的方面甚至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度产生冲突。因此,建立健全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加强对相关

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建设,不仅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是规范我国会计行业相关行为的重要保证。

4.2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问题

会计国际化就是会计的国际协调过程。我国的会计国际化就是以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为动力,通过学习、借鉴

,使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逐步协调、相互融合的过程。

4.2.1中西会计环境的差异

目前,我国会计制度及实务与国际惯例仍存在着较大差距,造成这一差距的基本原因是中西会计环境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因素:法律环境对会计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力。可以说,不同的法律造就不同的会计体制。

(2)政治因素: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决定了不同的会计模式。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相应地政府行为对会

计的影响十分重大;而西方是以私有制为主体,会计体系自然要服从于维护资本所有者的私有财产和权益的基本

要求。

(3)经济因素。经济是直接影响会计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法规法则很不

完善,政府过度干预企

业经济活动的现象仍很普遍。

(4)教育因素:教育水平和专业教育状况对会计实务有着重要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普遍较高,会计人

员的素质也相对较高。相比之下,我国受教育的专业人员的数量和结构都与西方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高素质、

高层次的会计人才仍十分缺乏。

4.2.2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化

要缩小中西会计间的差距,解决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间的矛盾,协调是基本的途径。一些国际性组织,如欧盟以

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都在积极地推动国际会计协调化的发展。作为WT0成员国的一员,我国逐步与国际会计

接轨协调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会计规范体系的统一。目前我国会计的直接规范体系包括三个层次: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WTO

协定要求所有会员国的法规应与WT0的国际规范一致。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发布了若干项具体会计准则,但大部

分仅局限于上市公司,其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仍有一定差异,不利于国际间企业经营状况的比较分析,也不利于

来华投资的外商了解经营状况。我国原有的分行业会计制度的存在又使不同行业的企业可以按不同的制度来提供

会计信息,也造成了信息使用者的极大不便。这些都与WT0要求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实行国际间的公平竞争的基

本原则不相适应。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统一的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内容的会计规范体系。

(2)会计计量理论的重塑。随着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的投入将更集中在人员培训、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广告

策划、内部管理系统的沟通等活动中,这样,企业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的价值估价和摊销问题便成为企业会计计

量的重心课题;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企业间的无纸交易日益频繁,这种无纸交易的计量和核算问题也形成了企业

会计计量的又一新课题。诸如此类问题的大量出现,都迫切要求重塑我国传统的会计计量理论。

(3)会计组织机构的健全。为了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必

须按照国际惯例,仿效发达国家企业内部财会机构设置的做法,依据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健全我国企

业的会计体系。一是必须将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部门分立;二是必须尽快提高企业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在会计体

系中的地位,健全二者的职能机构,充分发挥它们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三是在财务会计中将税务会计分立出来

,努力做好税务会计工作;四是加强企业内审职能。我国会计的国际化不仅影响了会计理论体系,还产生了许

多新的经济业务,使我国会计面临着许多创新。

(1)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更多地取决于人力资源。企业必将特别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

、利用和维护,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核算也将随之受到重视,人力资源会计将成为一项新的业务在企业中实施

(2)当今正值知识经济时代,从会计角度来看,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是无形资产占企业资产比重的显著增加。因此

,无形资产的计量、核算、反映又成为我国企业将要开拓的一个新的业务领域。

(3)企业要想长期生存与发展,除最大限额地追求利润外,还必须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如环境保护、职工福利和劳

动保护、职工培训、社区服务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从长远来看又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

基本条件,因此,企业必须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反映。

三、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及道路

第一,树立正确的会计国际化观念,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国际化进程中来。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必须认识到会计国际化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会计国际化的观

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来,使我国会计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第二,加深与其他领域、其他国家间的沟通合作与交流。任何一个领域都不可能独自实现自身的国际化发展

。要想应对会计国际化发展趋势,就必加强与其他相关领域,其他具有相似特征的国家开展沟通、对话和合作,

实现会计资源的共享利用和合理配置,提升我国在国际会计中的影响力,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实现互利共

赢,从而在会计国际化发展中站稳脚跟。

第三,完善会计法律体系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完善的会计法律、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是会计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我国应尽快完善会计准则体系,提高会计准则质量,建立健全一套

既与世界接轨,又能体现中国特色的会计法律体系;另一方面,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的

培养,使我国会计人才更好地满足国际会计需要。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世界经济体系下,我们只有积

极地参与到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当中来,与其他相关领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分享经济全球

化带来的好处,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我国经济才能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我国会计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才能越

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李玫.探析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J].经济管理信息,2011,(07).

[2]方春芹.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J].知识经济,2013,(16).

[3]季晓东.经济全球化与会计国际化若干问题初步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01).

[4]韦群林,张亦军.论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

而资本在全球中的流动对我国的会计制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使我国的会计与国际接轨成为会计学者讨论的

一个重点内容。

《知识经济》2013年16期

经济全球化与会计国际化

方春芹

【摘要】:世界贸易迅速发展,全球资本市场飞速转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已成为不抗拒的历史潮流。作为经

济环境中的会计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国际化的浪潮中。本文围绕经济全球化与会计国际化二者展开论述,并具体阐述

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相应的对策。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分类号】:F233

【正文快照】:

一、经济全球化与会计国际化的辩证关系(一)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和最突出的特征,关于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不同学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进行定义。如从生产国际化层面来看,1995年

出版的英国科林斯商务词典就将经济全球化定义为:“国际化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会计国际化;会计准则

一.经济全球化与会计国际化的关系

1.经济全球化是会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和客观条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和跨国公司不断涌现,这些公司在不同的国家的经营利润

需要最后进行比较和汇总。但是,众所周知,不同国家的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制度是不一样的,这样产生的利润

也会造成很大的差距,从而使上缴的税金也会差很多,最终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如1993年奔驰公司在纽约证券交

易所上市,如果按照德国的会计方法来编制会计报表,表现为盈利,但是如果按纽约核算方法来编制,则变为亏

损。这样一盈一亏差距很大,由此可见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制度的一致性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多么的重要。我国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许多国内公司开始走出去,在国外投资,同时,许多外资企业也大量的入住中国,不

管这些公司的规模大小,都需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来进行财务分析。如果会计核算的方法没有得到统一,

那么就会为不同国家的投资者带来很大的困扰。因此,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的减少会计核算带来的计量差异,

通过沟通、协商、统一建立各国都能认可的会计制度,才能加强信息的可比性。

2.会计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会计国际化,是指为了满足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国在会计政策和会计实务的处理过程中应该采用国际上

通用的会计惯例,从而达到各国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和统一。其主要包括会计政策惯例国际化、会计管理

体制国际化、会计教育管理国际化、执业会计惯例的国际化等等。在会计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跨国公司作为一

种新的组织形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资金市场的国际化及证券委员会、国际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努力为

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外在条件。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会计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从上世纪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它改变了国际资本的流动规模和形式,使得不同的资源在全球范

围内得到合理的配置,各个国家在经济上不断的相互依赖,最终形成一个无疆界经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会计领

域的影响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将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扩大到全球领域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也是会计环境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因此,在建立经济全球化这一观念的同时还应该树立会计国际化的观念。会计国际化是伴

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发

展的,随着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业务的复杂多变等都对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从客观上推动了

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同时,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与各国的经济往来也越来越频繁,

西方国家先进的文化理论不断的渗入到我国的文化中,同样我国的会计文化业不例外的与国际会计文化得到了融

合,如在会计观念上,会计人员应该树立竞争意识、风险意识,遵从国际惯例等,在会计的价值观上,更加强调

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行业判断等。

2.加速我国会计和教育服务领域的开放程度

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我国的许多服务领域将对外开放,包括会计服务及教育服务这两个领域。一方面

,会计服务领域,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成为国外会计公司尤其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争夺对象。世界

著名的国际会计公司,它们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技术管理、良好的信誉等在我国的许多大城市都设立

了相应的机构,抢占我国的会计审计市场,这就要求国内的注册会计师机构应该进行相应的整合重组,建立规范

的管理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等。另一方面,在教育服务领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的传播

也越来越便捷。我国的教育业将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及全球化的加快而慢慢走向国际化,国外的一些教育机构纷

纷进驻中国,不仅开办了实体学校也建立了“远程教育”;同时,许多国外的认证考试逐渐走俏,如,英国的

ACCA,加拿大的CGA等。

3.加快我国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市场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会计领域的许多法律、法规制定的相对较晚,但

是基本的会计法规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现有的会计体系呈现出不严谨、不

完全的特点,甚至在有的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度产生冲突。因此,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必须建立健

全会计法规体系,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建设,使我国的会计法律建设能与国际会计接轨。

三.结论

总之,会计的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我国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现有的会计制度,在制定过程中,

应该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制度,当然并不是盲目的照搬全抄,与我国现实情况不符的会计制度我们还是应该摒弃的

。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同时,我国还应该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先进

的会计理念,一方面适应会计国际化的潮流,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的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季晓东. 经济全球化与会计国际化若干问题初步研究.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5(1).

[2]冯淑萍. 关于我国当年环境下的会计国际化问题. 会计研究. 先进的会计理念,一方面适应会计国际化的潮流

,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的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季晓东. 经济全球化与会计国际化若干问题初步研究.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5(1).

[2]冯淑萍. 关于我国当年环境下的会计国际化问题. 会计研究. 2003(2).

[3]伍中信,杜晶.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会计改革.管理世界.2002(4).

[4]李端. 经济全球化与会计国际化. 冶金财会. 2005(12).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会计国际化问题探讨

《铁道工程学报》2003年第3期| 叶保洲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公司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襄樊441003

摘要:本文阐述了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分析;分析了会计的双重属性以及会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论证了在经济全球化下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及其可能性;重点讨论了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问题,分析了我国会计国

际化的现状,指出中西会计环境的差异是造成我国会计与国际间差异的基本原因,并强调要建立新的会计理论体系

以适应国际会计的发展.

当今世界经济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经济体系。随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国际贸易

和经济往来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因此,会计国际化问题已成为当今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的

一项重要课题。

1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分析

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并维护生产国际化、贸易、金融与投资自由化,推进贸易、服务、资本最大限度

地自由流动,重要表现是:

(1)世界市场壁垒大幅减少,准入门槛大幅降低,各种生产要素将更顺畅无阻地按比较优势的原则从区域优化配置

迈向全球化配置,促进了公平、公正、合理

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2)市场领域的扩大,激化了愈演愈烈的竞争行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法则,基基本原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

存。经济全球化不仅要扩大贸易范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要实现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这是经济

全球化的最终目标。

2会计的国际共性与国家特性的矛盾统一

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它具有双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

指会计应该及时地、公正地披露相关和可靠

?收稿日期2003—05—05叶保洲会计师男1969年出生

的信息,它要求会计信息系统采取国际先进的技术方

法来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使得会计的发展趋于国际化。

社会属性产生于会计的经济后果,会计以财务报告方

式向外提供通用的财务信息,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契约

是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因而会计信息的披露会导致

利益集团之间产权发生变动。各方总是希望会计准则

对自身有利,因而各利益集团会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进

行干预。这就使得会计准则跟一个国家的社会环境密

切相关,即会计具有国家化的特点。因此,会计的双重

属性形成了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之间的矛盾。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

加不可阻挡,这使得会计国家化和国际化的矛盾日益

突出。会计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着会计国家化,会

计国家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会计国际化。但从长

远发展看,会计国际化是发展的总趋势,国家化必然服

从于国际化。因此,我们只能在承认会计国际化和国家

化并存,正确处理好国际化与国家化关系的前提下,逐

步实行国际化与国家化的双向协调,解决会计国际化

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会计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国家的会计由国家化向国际化

发展的动态过程,是通过协调来实现的。

3.1会计国际化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往来的日益扩大,跨国筹资与投资的日益频繁,会计国际

化已成为当前形势所趋。主要体现在:

(1)跨国公司的出现。随着资本的集中和经营活动

的扩展,西方国家的许多大型企业纷纷转向跨国经营。

他们通过输出资金和技术,在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

设立工厂或子公司,借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廉价生产资

料和劳动力,以及广阔的消费市场;跨国公司为加强跨

国经营活动的管理,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包

括统一可比的会计报告体系。但是,不同的子公司所在

国的会计准则和实务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给跨国公司

内部会计报表的合并、分析和利用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从而影响了公司经营管理的效率;同时,。因此,会计的

国际协调化就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

(2)国际间投资活动的兴起。随着国际竞争进一步

加剧,任何国家的企业想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就必须面对国际市场。于是,除跨国公司外,其他形式

的直接或间接的跨国投资也获得长足的发展。那么,各

国会计准则与实务的差异必然造成投资者在使用有关

外国公司的财务报告上的极大不便,不利于投资者的

投资决策。因此,为了适应国际间投资活动的加速发

展,促进资本的流动,必然要求会计的国际协调化。

(3)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贸易双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状况,以及对方

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税收和会计制度。同时,

还必须面临境外货款往来、信用证担保、外汇结算等会

计实务问题。那么,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会计制度差异必

然成为双方贸易往来的一大障碍。因此,国际贸易的发

展也要求会计的国际化。

(4)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近年来,跨国上市和发行

证券等国际性筹资活动日益增多,资本市场的国际化

程度不断提高。为了确保资本市场的正常运作,各国均

实施必要管制,规范资本市场所需的信息披露,上市公

司及其证券发行必须遵循既定的资本市场对会计报告

和信息披露的规范要求。因此,不同国家间会计与报告

制度的差异必将导致企业进入跨国资本市场的困难,

也难以满足各国资本市场对境外公司以及跨国资本流

动的监督和管理的需要。所以必然要求会计国际化以

适应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需要。

3.2会计国际化的可能性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各国间交往的加深,又为会

计国际化的可行性创造了如下条件。

(1)经济运行方式趋同。目前,世界各国大多采用

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它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特

点,即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经济运行

方式的趋同化,使国与国之间可以进行会计交流与合

作,为会计的国际协调创造了条件。

(2)各国政府和组织日益认识到开展会计准则的

国际协调对促进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

义,开始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官方组织与民间组织开展

的会计国际协调活动。在制订和修订本国会计准则时,

也充分借鉴和采用国际通用的会计惯例。这为会计国

际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3)各国间交往的日益加深。各国之间政治、经济、

法律、文化、教育与科技等交流日趋频繁,为会计国际

化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外部环境。

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我国经济与各国经济在更大

5结束语

国有大型施工企业在走向国际工程市场过程中,首先面对的是由英美日等发达国家主导的、已形成的一整套国际

惯例与规范的市场机制,因此国有施工企业必须提高对项目合同和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管好合同,培养优

秀的项目经理,对于顺利实施国际工程项目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必需的,必须引起我们的

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何伯森主编.国际工程合同与合同管理[M].

[2]梁槛.菲迪克合同条件及施工合同管理[J].

[3]中国企业国际化管理课题组.企业人力资源国际化管理方法[M].

浅谈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发展的利弊 摘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也面临着其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经济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发展利弊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都逐渐地被卷入全球经济大循环中。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更优方式的重新配置。强势国家因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而受益,弱势国家则可能丧失原来支配的资源和市场而被边缘化。【1】所以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有利的,它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给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创新带来了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有一定问题,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目前经济全球化引起世界更多国家的关注,下面是我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的一些认识。 首先先以中国加入WTO后的变化为例。2002年中国加入WTO前进出口同比增幅仅7.5%,从2002年加入起中国外贸猛然提速。200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21.8%,2003年增长37.1%,2004年1~10月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1.8%,预计全年外贸总额将突破1.1万亿美元大官,将超过日本成为仅词语美、德两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3年全球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 为15.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为13%,德国为9%,中国不到6%,2004年中国将达7%左右。按照近3年的增长速度或稍低一点,在今后几年中,中国将在贸易总额上超过德国,在出口总额上超过美国,2010年后不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这一预测是建立在中国 经济又很高的外贸依存度至上的,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将占GDP的70%,远远高出美国、日本、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大国,日本对外贸易占GDP的最高年份之有36%。【2】再从电信市场来说,中国的电信企业重组,形成了新的电信竞争,老百姓也从中受益不少,五年前的电话初装费就是几千块,电话在家庭的普及率还不太高,现在一般农村家庭都可以装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在世界上也可以说是普及率较高的国家。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8.19亿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8.3%和33.9%;互联网上网 人数达1.23亿,其中宽带上网人数达到7700万。争取到2010年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0亿户,互联网用户达到2亿户。中国是世界上通信领域最大的市场,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服务最大的市场,并且逐渐超越美国,成为宽带用户最多的国家。【3】 由此可见,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全球化的根本动力,而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包含中国在内的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然而我们都知道,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中国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也增多了中国需要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也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造成了严重冲击。【4】 毕竟经济全球化之后受到伤害的依然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就拿我们中国来说,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在去年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说,截至14年11月初,全球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101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 亿美元,这是2002年以来,我国年度遭受贸易调查首次突破100起大关。除了显性的贸易保护外,发达国家开始利用技术、气候、碳关税等实施隐性贸易保护的意图也更加明显。【5】

全球化利弊

全球化利弊 经济全球化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 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竞争舞台。然而, 经济全球化衬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有很大差别。所以必须分析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带来的利弊, 这样有助于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这一进程中把握机遇、避开风险, 从而才能健康地发展 。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和不可抗拒的客观现实。经济全球化是福还是祸, 是利还是弊?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作出不尽相同的回答。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学术界的观点不尽一致。国际上基本认可的“经济全球化”, 是指生产要素不断走向世界范围的优化配置、经济利益相互交错和各国的经济运行机制日益走向一致的一种趋势。其总体特征是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就全球传播范围来说,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可概括为六个主要方面。一是国际贸易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二是世界性的分工已经形成, 生产活动已经全球化。三是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 资本流动已经国际化。四是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 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五是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跨国公司是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六是世界经济体系不断扩大,全球经济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究竟应该怎样对待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论坛前主席施瓦布的一番话很有指导性。他说,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现实,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既然经济全球化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 既然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每一个国家都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都必须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 以兴利除弊, 达到既能分享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又能够尽量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益 一、发展中国家的一朵血玫瑰 国内现在有一种观点, 经济全球化只会对发达国家有利, 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没有多大益处的, 似乎可以看作“悲观论”他们更关注的是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效应。这个问题用“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话来回答, 也不合适衡量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与得失, 关键是经济全球化究竟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哪些机遇滞来了哪些风险或者说冲击。事实上, 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不失时机地快速融人经济全球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得资金和技术, 并得到生产和管理上的帮助和协作, 从而提高了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中国和东南亚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益于经济全球化而实现了经济持续和高速发展。因此, 从总体说,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因此在不同程度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这主要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机会。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 ( 2850亿美元, 比上一年增长了17.5%而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成本在6年间增加了6倍。在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构成中, 国际私人资本构成中, 国际私人资本已占85%。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第二,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更快更多地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今天, 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某种程度上会加速或延缓国家经济的发展, 而且是倍增或倍减的关系。谁拥有尖端的高新技术, 谁就

思修-经济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1.正确认识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树立民族自信心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只有积极、勇敢的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竞争,才能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安全,这些都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作为一个国民,需要有全球战略的眼光,用理性而积极的心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在竞争中,力争互利双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发展中国家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不断开放市场,发达国家一方面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他的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政治观、文化观以及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更应该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促进祖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事业的发展。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该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坚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一定能够像过去一样,再次创造辉煌。我们要放眼世界,心系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使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高于一切,只有祖国繁荣,我们才能自豪;只有祖国昌盛,我们才能幸福。每一个公民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永远联结在一起。 2.正确处理好民族利益与世界利益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现阶段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关心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与威胁:如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问题,粮食耕地问题,水资源供应问题,反恐、贩毒、卫生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等等。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一方面,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也应该放眼世界致力于解决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为国际尽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力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处理好爱国与做好本职工作的关系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思想观念和觉悟,更是一种行动。爱国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建设初期,华罗庚、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爱国科学家,他们放弃海外优厚的物质条件,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历尽艰辛毅然回到祖国,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作为当代公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用实际行动报效自己的祖国。

谈论电视全球化过程中文化认同的稳定性(一)

谈论电视全球化过程中文化认同的稳定性(一) 【论文关键词】:文化认同;接近性;刻板印象;文化偏见【论文摘要】:自20世纪以来,"全球化"正以前所未有之势进入每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议程,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传统媒体中影响最大的电视,也席卷进了全球化的风暴之中。文章主要是从文化认同这个方面,来分析电视全球化过程中也有稳定性的一面。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20世纪末期明显加快。电视传媒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同样面临着全球化问题。电视作为全球化时代的风向标,对整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日益成为一种影响政治的社会公器。 从世界范围来看,自1984年美国新闻总署开办世界电视网,首次把电视节目推向全球以来,美国的三大广播网、英国BBC、德国官方的卫星电视台,以及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西方国家相继实施了发展卫星电视的全球战略。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马来西亚和拉美的一些国家也纷纷发射和租用卫星,进行节目跨国乃至跨州覆盖。 而以我国为例,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顺利加入,电视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人们也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外国的电视节目或受到外国电视文化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的下,国内的许多研究者们纷纷高呼"狼来了",呼吁建构电视文化主权。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也有些人对外国的电视节目持完全排斥的观点,认为在这些节目面前,受众没有任何抵抗力。文章就单从文化认同这个方面出发,来批判这种观点的不合理之处。 首先要明了的是文化认同的概念。文化认同(culturalidentity)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形成归属感(senseofbelonging)及内心的承诺(commitment),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1] 文化认同往往以某种象征而与不同的民族、历史、传统和观念联系起来,成为集体动员的符号和标志。如国旗的布料与颜色与其他的布料和颜色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可是一旦获得文化象征的地位,它就具有了某种魔力,代表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认同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具有特殊的功能。有了文化认同的保护,即使在外来文化猛烈袭击的今天,本土文化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崩溃。 一般而言,在电视全球化过程中,文化认同的稳定性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本土节目吸引力 新闻价值具有"五性"原则,其中包括接近性。接近性又分为地理性接近和心理性接近。2]文化产品也是一样。本土文化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于它们拥有文化相近性,熟悉的语言及文化背景使本土传媒产品更容易被受众理解和产生共鸣。一般而言,在文化层次相当的情况下,观众对本土的电视节目总是有所偏爱的,只有当他们发现外国的电视节目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比本土电视节目要优越时,观众才可能放弃本土的电视节目而选择外来的。不少研究表明,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主要都是本土生产的。在亚洲7个国家中,名列前20名的电视节目绝大多数都是本土制作的。3] 在我国,本土节目吸引力主要体现在民生新闻和方言节目两个节目形式中。这两种节目都是近几年兴起的节目形式。这两种节目的收视率都创下了新高。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与受众的生活接近,有着共同的生活基础,同处于一个文化环境中,自然就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 民生新闻中有很大部分是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琐事,而且这些琐事经常与观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江汉风》就是这样的一档民生新闻。虽然它只是荆州电视台这样一个市级电视台的一个子栏目,却是江汉平原家喻户晓的一个电视新闻品牌。自从2004年改革以来,它以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根据AC尼尔森的调查数据显示,《江汉风》在荆州地区所能收看到的所有节目中收视率排名位居第一,在荆州地区特别是偏远的农村,不知道《焦点访谈》的大有人在,没看过《江汉风》的则寥寥无几。为什么在荆州,一个地区电视台的新闻栏目压倒了众多名牌新闻栏目呢?编排合理形式多样功不可没,但最主要的还是内容的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因素 1、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资 2、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 资本的进入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外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剩 余劳动力就业问题5、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完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和金融深化6、资本的进入有利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转型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 1、大量外资的进入容易造成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女0 1995年墨西哥爆发了重大的国际债务危机。 2、外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3、经济全球化使发 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4、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 机性和风险度,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较虚弱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6、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 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7、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 经济主权 利;1.使商品、服务资本等各种要素流动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大幅减少,加快了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 2.促使各国参与国际分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的转移和资源的配置。 3.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 4.推动了全球竞争,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等调整 弊:1.各国经济依赖性大幅度提高,经济危机一旦发生,其传导必定很快。 2.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日益严峻。 3.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集团集中祝您学习愉快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利弊分析 背景: 中国是世界只带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人类发源地之一。很久以 前就有了劳动剩余,从而产生了商品交易,而中国也是世界商品交易 发展最早的地区之前。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世界很长 段时期,特别是在唐朝时期达到了繁荣的最顶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世界开始逐渐联系为一个整体,西方各国大力发 展外向型经济,促使西方经济的飞跃。而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朝执政时 期,当时的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实习闭关锁国政策,致使中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还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吗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还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吗? 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的联系不断增强,世界日益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跨国组织很多,许多原来被视作为国家界限的东西也被打破了。于是有些学者认为,在今天还要大讲爱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不是与时代不大合拍?一个国家的人也可以到另一个国家去工作和寻求发展,这是很正当的。我们很多同学也在考托福,准备出国留学。对于他们来说,是应该做一个爱国者,还是做一个“世界公民”。 历史表明,现代化的过程本身就包括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深刻矛盾。如何使这两者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张力,始终是各民族和国家所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仍然要强调爱国主义教育,而且必须把它放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中去思考。 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弘扬内在统一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果说,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走向现代化都离不开本土资源和内在动力,那么就可以说,爱国主义是各个民族或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最基本的本土资源和最核心的内在动力,它是实现现代化和传统、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辩证统一的思想基础。之所以这样讲,是由爱国主义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决定的。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爱国主义在实质上表现为个人与国家或民族间的一种价值关系,表现为一定民族在对待个人利益同国家或民族整体利益之间关系所持有的根本观念和态度。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它才获得了全新的性质,成为一种新型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作为处理个人同国家或民族利益关系的价值准则所提出的价值导向是确定的,这就是把国家或民族利益摆在首要地位,并认定个人的价值只能在为国家或民族利益而奋斗奉献的过程之中实现,只有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才能获得关于个人素质、个人能力、个人品格、个人发展完善标准等诸多涉及人的内在需求问题的合理解答和实现途径,而这一过程,也就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优良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得以形成和涵育护持的历史过程。 民族精神,一般地说,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优良传统所蕴涵的、通过其民族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而显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或精神状态。具体而言,通常指的是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_张汝伦

#经济全球化与价值冲突#(5哲学研究62001年第2期)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 张汝伦 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已作为现实来到我们身边。发展经济的国策决定中国注定会欢迎和全力投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然而,这却使近代以来一直没有真正解决的文化认同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是否已无须认同?如果不是,我们的文化认同在哪里?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经济的互相依赖性增加。0这个过程当然会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但它非但不能造成文化一体化,反而会刺激各种文化认同的发展。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和其它生活方式的同化趋势,使人们不能不反躬自问:/我是谁?我到底要什么?文明的意义何在?0同样,人们也会问,在全球化时代,是什么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什么是中国文化?它的意义在哪里?这些就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问题。 虽然认同的确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认同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在微观层面上,认同是人类行为与动力的持久源泉,它坚定了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又从他们与他人的关系中,派生出生命的意义。在宏观层面,认同是一个更深的个人意义的代码,它将个人与最一般层面的社会意义相联系。社会学家常常将认同视为共有的信仰与情感,和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角色与身份。它是涂尔干称之为/集体良知0的东西,是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从政治学上讲,认同是形成国家,建立国家和现代化、民主政治过程的政治资源。民族认同则包括民族本质,国家的核心情感与象征。这些为大众所认同,他们在此基础上一起生活,一致行动,保卫他们的共同认同。民族认同也规定了国家是什么,国家做什么,和一种独特的国家使命感。民族认同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参与实现人类普遍的安全需求的手段。1 传统中国没有认同问题,或者说,认同不是一个问题。传统中国的认同是天下、国家、文化三位一体。天下不是一个空间概念,也不等于世界,它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古代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文化,天下即喻指中国文化的普世性。中国人不但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普世的,而且也是最优秀的。正是这种文化中心论,使中国人认为自己处于世界的中心。/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0o宋代理学家石介这段话涉及的并非自然的空间,而是形而上的文化的空间。相应地,著名的/夷夏之辨0也不是种族或血统之辨,而是文化和文明之辨。因此,夷

2020秋高中历史专题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4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课时分层作业人民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四)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练] 1. 20世纪40年代某国际会议通过的决议写道:“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取消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等。”这次会议召开的主要目 的是() 【导学号:97372098】 A. 确立美国经济优势地位 B. 援助并发展西欧的经济 C. 拓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筹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优势显而易见,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援助 并发展西欧的经济,故B项错误;C项是该会议召开后带来的客观效果,排除。] 2 .下图所示国际机构成立的初衷是() A. 致力于战后的亚洲经济复兴 B. 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 C. 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 D. 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B [根据题干图片“ WORLD BANK勺信息,可判断该组织是世界银行,它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故选B项。] 3?国际奥委会第125届全会通过投票,最终日本的东京成功获得了2020年第32届夏季奥 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如果日本为筹建奥运会会场需要贷款,应该申请的机构是() A. 国际奥委会 B.世界贸易组织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银行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后期主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与技术援助,促进 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以日本应该向世界银行贷款,故选D项。] 4 .“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 一个大国的工具” (1947年联合国大会苏联代表发言),据此判断布雷顿森林体系()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利弊分析 背景: 中国是世界只带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人类发源地之一。很久以前就有了劳动剩余,从而产生了商品交易,而中国也是世界商品交易发展最早的地区之前。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世界很长一段时期,特别是在唐朝时期达到了繁荣的最顶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世界开始逐渐联系为一个整体,西方各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使西方经济的飞跃。而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朝执政时期,当时的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实习闭关锁国政策,致使中国的经济开始落后于世界的发达水平。从此开始中国很长的一段时间处于抵抗外来侵略的抗战时期,而经济也发展缓慢。直到建国初期,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在对于恢复歹势中国的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中国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发展却又缓慢起来。直到1978年,中国政府开始改革开放,对内改革,转变成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也多国建立毛衣关系;真是这一历史性的政策,促使了中国经济的从此的飞跃。而正在中国经济飞跃时,世界经济逐渐联系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全球化在90年代以后快速发展。它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 正面效益: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更有方式的重新配置。发达国家因为或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而受益,弱势国家则很有可能会丧失原有的资源和市场而被边缘化。而美国作为经济势力最强、技术进步领先的国家是最大受益者,而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受益国。融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既可以发挥廉价劳动力和市场潜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也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和就业压力大等方面的劣势。中国作为人口第一大国有着极其明显的优势。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诸多利益,一、人口众多曾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最大障碍,从而引发的就业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中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来国内建厂,大大增加的就业岗位,为中国的就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二、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这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于改进国类的生产技术带来了很大帮助,在经济全球化的席卷中,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与优秀的人才资源。三、世界经济联系为一个整体,扩大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系列的对外贸易也开展了起来,特别是对沿海城市的飞跃创造了契机。四、经济全球化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品,世界各国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也出现在中国的市场上供中国消费者选择,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 负面效益:

经济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 ——谈中欧关系问题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古往今来,爱国主义一直是人们所提倡的优良品质,它支撑中华民族走过风风雨雨数千载屹立不倒,其内涵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停的变化。在如今经济全球化潮流覆盖全世界的时代里,爱国主义就理所当然的和经济全球化联系在了一起,所以今天我想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来浅谈中欧关系及国民爱国方式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世界经济都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同时也影响到了各国的政治、文化和国民生活。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处在这样一个潮流里,自然需要和很多国家打交道,而和世界上和最大的经济政治集团欧盟打交道就显得必不可少且举足轻重了。 中国与欧盟在多方面上有着密切的合作,中国需要向欧盟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体系,而欧盟则需要中国来拉动经济发展。在当前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阴霾下,中欧合作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显得重要和突出。 在合作的同时,当然也会产生摩擦,比如法国接见达赖、欧盟对中国商品实施反倾销等。这些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欧友谊,也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使中国人民有点抵触欧盟。 虽然有摩擦,但中欧关系还是以合作为主题的,双方密不可分,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实现了双赢的局面。而且中欧关系在世界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唯有中欧关系良好稳步发展,才能使世界经济复苏,步入正轨。 所以中国人民应该重新评价爱国主义的含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不应该过于激进,意气用事,比如对法、对日的打砸事件,这样不仅不能缓解国家间的关系,保持经济较快发展,而且会影响地方经济,影响人民生活,甚至使国家关系恶化。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我认为我们应该服从国家的安排,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根据国家的要求做好自己的事情,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中国的经济实力更上一层楼,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世界之林中屹立不倒,永远辉煌。 2013年11月28日 物理学院一班 薛焓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2至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题目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科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姓名易三才 专业产业经济学 入学年月2012 年9月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摘要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西方各种文化产品纷至沓来,在给人们提供多样化文化体验的同时,也把其承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进了国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与碰撞,也使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问题凸显了出来。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目录 一、文化认同综述 (1) (一) 文化认同概念 (1) (二) 文化认同类型 (1) (三) 全球化条件下文化认同的意义 (2) 二、国家认同综述 (2) (一) 国家认同概念 (2) (二) 国家认同分类 (3) (三) 全球化条件下国家认同的意义 (4) 三、全球化条件下强化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4) (一)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认同 (5) (二) 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的构建 (6) 1.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政治认同 (6) 2. 通过中国历史教育强化历史认同 (6) 参考文献 (7)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一、文化认同综述 (一)文化认同概念 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二)文化认同类型 当关涉个体如何处理与他者的关系问题,大致而言有两种处理方式和认同类型:一是健康的自我认同,二是扭曲的自我认同。 健康的自我认同,也可以称之为开放性认同。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认同,在这种认同状态中人的“一致性”与“自我性”处于和谐状态,个体拒绝自我的封闭与孤立,与他者互动成为自我成长的动力,自我在不断认识他者的基础上建构起健康的自我概念,他人的优长成为自我成长的促进因素,群体不会泯灭个体,求同也不会消除个性;个体以基于“主体间性”的交流、沟通来促成自我认同的变化与更新。 扭曲的自我认同,创伤性记忆、从众心理、自我中心性思维等人格因素,社会体制、意识形态宣传、商业文化等社会因素,种种内外

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认同

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认同” 学号:XXXXXXXX 姓名:XXX XXXXXXXXX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同国际接轨”是经济领域多年来的话题。但是在文化领域内,这一口号是需要质疑的。历史文化是一条国脉,后人应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传统的文化,能否成为文化的传统?今天我们能否始终认同自己的文化,进而让全世界中华人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认同,就像西方人认同上帝,阿拉伯认同真主一样。本文将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三个现象对不同文化碰撞而产生矛盾时是应该认同外来文化还是坚持本土文化进行讨论。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哈日,哈韩,民族文化的冷落,文化战略“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黑格尔曾经用“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来定义文化,充分说明了文化的重要性。积5000年文明史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基本价值的认同,如认同“轩辕黄帝”为自己民族的共同祖先,认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为自己民族的风俗,认同汉语汉字为国家通行的语言文字,认同“龙”、“长城”、“黄河”等为自己民族的标志,这些最基本但最有意义的认同所形成的“文化认同”,汇集到一点就是——“我们都是中国人”。然而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已经十分丰富的今天我们身边却也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现象。 一.当代青年的哈日,哈韩现象日益盛行 哈日哈韩的中国城市少年,套着夸张的肥大衣裤,踩着滑轮在大街上呼啸而过,路边的店面是节奏感很强的歌曲。向中国学习的韩国文化,向美国学习的日本文化,已经渗透到不同的省份。韩国的餐饮店、服饰店开到了城市的大街小巷,注重匠人文化的日本,动漫和数码产品精良得让人无法拒绝。《大长今》在中国热播后,我们推出中国版的大长今《女人不哭》。七夕是“中国情人节”,“中国式圣诞夜”的疯狂,我们已经丧失了自己对文化的认知。

经济全球化利弊的中国

经济全球化利弊 “经济全球化”一词最早产生于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有着曲折的发展历程,现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普遍现象。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就被动的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中,经济全球化带给中国的大多是消极的。在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中国共产党及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不断的探讨和思考着怎么样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新中国的成立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30年中,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及影响下,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努力积极的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全球化乃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带给国家的极大的机遇,但同时也会给国家带来新的挑战和难题。全球化经济对中国必然有着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经济全球化对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是一柄“双刃剑”,因为在这旧的不公平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中,根本就没有的得到改变的情况下发展而来的。在当今世界上,西方的发达国家一直处于主导的地位,他们在经济、科技及国际竞争中,有着相当大的优势。因为西方的发达国家是很多国际经济组织的创建者及操纵者,因此西方的发达国家控制着世界的经济发展,并且西方发达国家也强行的把这些意志及主观强加给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在面对西方国家的巨大压迫下,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都很难在确保本国的经济安全的保障。因此经济全球化使得贫富两极分化更加的严重。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中所说,“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因此,经济全球化对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是一柄“双刃剑”,即使经济全球化让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抓住了机会,并加速了发展,同时也拉近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但是经济全球化给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带来的还是更多的困难、问题及挑战。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 从积极方面来说,它具有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以寻求相应的位置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从目前来说,生产要素韵流动主要以资本、技术、劳动力(包括人才)的流动为主。而这些生产要素的流动又主要是以对外投资的形式进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生产要素全球化流动的直接原因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这是有利于资源配置的。资源从效益低的地方配置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

《世界民族》2008年第2期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 * 范可 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论证,文化概念可以导致一种对文化本质主义意义上的理 解。因此,重新领会美国人类学独创的文化相对主义,对于日益全球化的今日世界意义至关重大。基于同一文化基础上所产生的认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现代性语境下各种力量互动的产物。在建构认同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对“他者”的建构,因为认同必须通过对“他者”的排斥而得以体现。正因为在对文化的理解上有可能产生歧义,以及认同所具有的“排他性”,本文赞赏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因为该理念所具有的文化之间相互欣赏的态度,正是我们这个日益多元的世界所必须的。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化 文化认同 文化自觉全球化与“克里奥尔化”的世界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我们所生活的星球日益卷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社会科学领域里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开始于地理大发现的15世纪,①其间历经了几个世界霸权的兴衰,渐次发展到今日的多极世界。学者们给出了关于全球化的诸多定义,其中的许多定义都集中在经济层面,把全球化定义为一种单面向的、伴随着殖民地争夺而来的经济扩张。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各国渐次卷入,形成一种全球性的世界经济体系。当今的一些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则关注高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交通成本的降低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提出全球化更多地体现在资讯的四通八达所引发的一系列现象。因此,有人将全球化定义为世界范围内不同地方之间社会关系的“密集化”,即发生在某一地方的事情很可能是因为距离遥远的 某一地方所发生的事情的影响所致。②这种说法虽然无法带给我们对全球化之本质的理解, 但却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地球上不同地方之间的空间距离因全球化的推进正在日益失去原有的一些意义。这种状况将最终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这是引发当今国际学术界聚焦全球化及其相关现象的本质问题。尽管原先有些西方思想家对全球化持有某种乐观的信心,③但是,“9·11”惨剧的发生,使得许多人不再作如此想。全球化及其相伴现象给一些国家和社会带1 *①② ③本文为国家985工程南京大学“宗教与文化创新基地”子课题项目成果之一。 参见费孝通:《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对文化的思考》,载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5年,第387—400页;E r i c Wo l f ,E u r o p e w i t ht h e P e o p l e w i t h o u t H i s t o r y ,B e r k e l e y ,U n i v e r s i t yo f C a l i f o r n i aP r e s s ,1982;A n t h o n y G i d d e n s ,R u na w a y W o r l d :H o w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i s R e s h a p i n g o u r L i v e s ,N e wY o r k ,R o u t l e d g e ,2000。 参见A n t h o n yG i d d e n s ,T h e C o n s e q u e n c e s o f M o d e r n i t y ,S t a n f o r d ,S t a n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1990。参见B r y a nT u r n e r ,“T h eE n c l a v e S o c i e t y :T o w a r d sa S o c i o l o g yo f I m m o b i l i t y ”,i nE u r o p e a nJ o u r n a l o f S o c i a l T h e o r y ,2007,v o l .10(2):287-303。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专题十七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线索: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二战后至今) 第一阶段(1945-20世纪60年代末) 特征: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体系。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末) 特征: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特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体系形成的背景: 1、大危机及二战使原有的世界经济体系遭到重创,需要重建 2、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使各国认识到为了世界和平,需建立协调机制,重建经济秩序 3、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变化,欧洲实力下降,失去主导世界的能力 4、战后美国实力最强,欲按自己的意愿重建世界经济秩序,确立世界经济霸权。(二)体系的内容:

2、国际贸易体系(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原因: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增强,积极倡导 (2)经过:1947年,美中等23个国家签订了官帽总协定。 (3)宗旨:降低关税,较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4)性质:是一个多边协定,但实际是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国家经济贸易组织。 (5)作用:建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是美国对外扩张的一个工具 (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 1、积极: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使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顺应了全球化的趋势,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2、消极:美国拥有特殊地位,有利于美国经济对外扩张。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背景: 1、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到非一国所能控制的程度;、 2、世界经济多极化日趋发展 3、国际政治走向缓和,经济竞争日益加剧,促使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以应对国际竞争。 4、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商品、资本、劳务等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主要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欧洲联盟 (1)成立过程: ①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④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外贸政策,共同体还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还朝着 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和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 ⑤1991年,欧共体通过《欧洲联盟条约》,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⑥1993年欧盟正式诞生。欧洲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和军事领域。 ⑦2002年欧元正式启用。 (2)性质: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 (3)影响:①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 ②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形成原因:①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推动; ②欧洲一体化对美国的挑战; ③美、加、墨三国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实现自身的发展 (2)形成标志:1992年,美、加、墨三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组织。该协定从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性质: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4)影响: ①三国间的经济交流大大加强,便于它们充分发挥优势,实现经济上的互补; ②推动了三国的经济发展,为三国贸易的扩大和生产的合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对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