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焦虑症成因解析

焦虑症成因解析

焦虑症成因解析
焦虑症成因解析

“焦虑症”成因的多方解析

——从精神分析论、行为论、认知论三个观点出发

焦虑是一种预期到某种危险或痛苦境遇即将发生时的一种适应反应或为生物学的防御现象,具有重要的适应功能。然而,如同许多生理心理反应一样,如果反应过度,便是不正常了。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称为焦虑症状,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的话,就会诊断为“焦虑症”,也称为“焦虑障碍”。

焦虑症包括几种具体形式,其中主要有泛虑症、恐惧症和强迫症。下面,我将从精神分析论、行为论、认知论三个主流观点出发简要解析这三种焦虑症的成因。

一.泛虑症

泛虑症,又称“广泛性焦虑障碍”或“慢性焦虑”,是焦虑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它是以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为特征。其紧张不安、担心或烦恼与现实很不相称。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运动性紧张和过分警惕,如颤动,胸部紧压等局部不适感及心慌、呼吸加快、面色苍白、出汗、尿频、尿急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症状。在慢性焦虑症的基础上可有惊恐发作。广泛性焦虑发作持续较久,且焦虑程度时有波动,病人终日紧张敏感、心烦意乱、坐立不安、容易激惹。

成因:

1. 精神分析论

精神分析论认为,自我与本能冲动之间无意识的矛盾冲突是泛虑症的根源。本我中性或攻击的欲望力求在自我中表现出来,而自我因为无意识地害怕被惩罚,不允许这些冲动表现出来,从而导致了一种飘忽不定的焦虑或无名焦虑。其与恐惧症的不同在于,恐惧症成功运用了防御机制,以某些外在对象代替了焦虑;而泛虑症患者没有形成合适的防御机制,无法成功应付自己的焦虑,未能是指被某些外在对象代替,从而使得焦虑几乎持续存在。由于这种焦虑的根源是无意识的,因而患者意识不到焦虑的真正原因。

精神分析论特别强调童年期的心理体验被压抑在潜意识中,成年后一旦因特殊境遇或压力激发,便成为意识层面的焦虑。在泛虑症中,自我易于被压制是由于幼年成长的失败使其受到削弱。分离和丧失可能是这种失败的重要原因,因为童年早期的焦虑是与同母亲分离相连的。儿童通常是通过与父母间的安全关系来克服这种焦虑的,如果他们得不到这种安全感,在成年后体验分离时就容易出现焦虑。弗洛伊德认为在童年后期,焦虑与同父亲的竞争有关,他使用了术语“阉割焦虑”,并将竞争描述为奥狄浦斯冲突。未能成功的渡过这一发育阶段也被认为是成年后易于出现焦虑的另一个原因。

行为论认为,泛虑症的形成与恐怖症类似,也是经过条件反射形成的,只是条件刺激的范围更加广泛而已。然而,纯粹的行为观点难以全面解释泛虑症的演化过程。因为目前人们认为泛虑症的本质是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不测事件的担忧,而不是行为主义观点所认为的对已存在的内外刺激的忧虑。

3. 认知论

认知论认为,泛虑症的产生是由于对问题不必要地忧虑和对潜在的威胁环境过分关注所致。此理论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泛虑症患者易于对应激事件感到不可控性或不可预测性,不可控的知觉是焦虑的核心特征,而这种思维倾向的形成与患者在过去生活中经历了若干不可控的重要事件有关。

第二,如果人们对危险做出过度评价,焦虑反应与客观情景不对称,则将形成病理性的焦虑反应人们之所以产生对“危险”的过渡评价,其深层的原因主要在于早年经验形成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使人们倾向于以功能失调的方式过度消极的评价内外信息,形成以“不好”为主题的负性自动化想法,如“别人会嘲笑我”等,从而激活“焦虑程序”。

第三,研究发现,泛虑症患者在加工混合有危险的外界信息时,倾向于把注意力自动投向于环境中具有威胁含义的信息,并且要比正常人更容易对模糊的信息以一种危险的方式作出评价。这一认知模式必然加重患者当时的情绪反应,若患者当时已经处于焦虑状态,那么他的焦虑就会更加严重。

二.恐惧症

恐惧症,又称“恐惧性焦虑障碍”或恐怖症,是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强烈的恐惧情绪。它具有与泛虑症相同的核心症状,但这些症状仅见于特殊的情境之中。在某些恐惧障碍中,这些场景很少出现,因此患者大多时间都没有焦虑。而另一些恐惧障碍中,则有许多情境都可引起焦虑,结果是焦虑的出现次数较多,但即使这样也还有一些不引起焦虑的情境。恐惧障碍还有两个特征:患者回避引起焦虑的情境,以及当将要遭遇这些情境时体验到的预期焦虑。引起焦虑的情境包括环境(如拥挤的地方)、物体(如蜘蛛)和自然现象(如打雷)。患者知道自己的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或不合理的,但这种认知并不能影响到恐惧症的发生。

成因:

1. 精神分析论

精神分析论认为,恐惧是对抗焦虑的一种防御性反应,而焦虑的根源在于童年期发生的心灵创伤和冲突被压抑进了潜意识层面。由于害怕被这种无意识的本能冲动所支配,便通过置换的防御机制将其附于外界物体或情景上。这些外界物体或情景同样具有引起冲动、诱发焦虑的作用,然而他们通常是能够远离的,通过附加的回避机制,患者便能避免严重的焦虑。

事实上,虽然此理论可以解释一部分病例,但无法对所有恐惧症做出合理解释,且许多学者也不认同这一观点。

行为论认为,特定恐惧是由相关的学习引起的。少数特定恐惧症似乎是在成人期以这种方式而起病的,即与高度的应激体验有关,例如对马的恐惧可能来自曾遭遇脱缰之马的危险。有些特定恐惧症可能是通过观察而获得的,如儿童可能通过观察母亲或其他亲人对某种物体和情境的恐惧反应而形成特定恐惧症。认知因素包括对恐惧场景的预期焦虑,以及对恐惧刺激物的选择性注意。

3.认知论

认知论认为,恐惧症患者总是高估害怕情境和事物的危险性,过分担心某一消极事物将会发生。这一原理对社交恐惧症能做出很好的解释。

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社交行为在客观上完全可以是恰当的,但他们往往做出不恰当的评价,如“我总是说不好话”等。在社交过程中,患者的自我贬低起了重要作用。不少患者本来就是缺乏自信或倾向于自卑的人;还有一些患者对自己要求过高,希望以超群的口才和举止得到所有人的称赞和喜欢,这就不可避免的反复造成自我挫败,终于见人就紧张害怕。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缺乏社交技巧和不合适的行为是社交恐惧的原因。为更多人接受的观点是把社交技巧和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强调认知和行为的相互作用。

三.强迫症

强迫症,又称“强迫-冲动性障碍”,突出症状是一种主观的强迫行为感觉(而这必须被抵抗),如做某些事情、反复考虑一种想法、回忆一种体验或思考一个抽象的主题。不情愿的思维包括词汇或观念的强迫、思维的反复或思绪不断,患者知道这是不恰当或无意义的。患者意识到强迫的冲动或意念与人格相异,但又来自于自身。强迫动作可能为相似的仪式动作用来减轻焦虑,如用洗手来对付被污染。患者努力驱散不受欢迎的思维或冲动,因而可引起严重的内心冲突,伴有严重的焦虑。

成因:

1. 精神分析论

精神分析论认为,强迫症患者之所以会顽固地重复强迫行为,是因为一种防御机制:引起强迫行为的思想有时候极为可怕,如杀人、自杀、性强暴等,一旦付诸行动,后果不堪设想,为此,强迫症患者对自己的这类思想感到恐惧、焦虑,而逃避恐惧和焦虑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进行某一行为,以提防自己将可怕的思想付诸行动。这个观点切合于许多有攻击和性幻想的强迫症患者,他们压制自己的攻击和性冲动。有观点认为,为了回避与生殖器和恋母阶段有关的冲动而退化到发育的肛门期,就可能出现强迫症状。这种观点体现在强迫患者常过分关注排泄功能和脏物。

尽管此观点使人们关注此障碍的某些方面而非仅仅是那些明显的症状,然而,作为对强迫障碍的一种解释它仅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内是令人信服的。

2. 行为论

行为论认为,两阶段学习理论能解释该症状发生和持续的机制。强迫观念是焦虑刺激和该观念之间建立了条件联系的结果,这是第一阶段。如果患者能够发现某一行为能缓解这种

焦虑,则在第二阶段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是该行为强化,从而反复出现,形成了强迫行为或仪式性动作。

但临床上发现,并非所有强迫行为都能减轻焦虑,因此,这一解释也仅适用于一部分患者。

3. 认知论

认知论认为,患者对强迫思维的反应好像是他们要对不能接受的某种想法的后果负责,例如伤害别人的结果。可能是这种责任感导致通过强迫行为、回避和寻求反复保证,这些过度的努力来避免可能的结果。这个理论还没有被证实,但它有助于引人关注此障碍除了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其它方面。

另有观点认为,强迫症患者认知加工机制存在偏差,即患者对危险事件作过度的负性认知或错误推理,这会妨碍他们对信息的正确加工。如果情景缺乏安全的信息,即便此情景并不危险,也会导致患者感到危险。结果是,重复那些安全的仪式化行为来减少焦虑。

另一项研究表明,当一些正常被试者被要求压制不必要的想法时,他们反而在随后更关注这些想法。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消极情绪下压制某些想法,可能导致想法与消极情绪产生某种关联,即当消极情绪出现时,就会出现某种想法,而这种想法出现时,就会导致消极情绪的出现。当试图压制某种强烈的情绪时,可能导致某种想法出现,并伴随负性情绪的加强,最终导致焦虑加重。而正常人与强迫症患者的区别在于,强迫症患者有更强烈的对抗念头或不能接受某种想法。

总结

在以精神分析论、行为论、认知论三个不同的观点分析了几种典型焦虑症的成因后,我感到三种理论体系各有特色——精神分析论基于本能冲动和欲望作为人心理动力的作用,善于用“防御机制”解释病态行为;行为论使用客观实证方法研究心理过程,强调变态心理的习得性;而认知论则强调认知改变在心理障碍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这三种理论在解释各自的病例时都能很好地自圆其说,但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完美涵盖所有病症的成因。这反映了每种理论都有各自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也体现出人心理疾病成因的复杂性。由此可见,我们在分析某种心理现象时,要学会从不同的观点出发,利用各种理论体系的长处,尽可能全面分析问题。

感想

其实我初三开始就对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学说非常感兴趣,稍许读了一些弗洛伊德的著作和大学的变态心理学教材,立志想要成为一名心理医生。然而由于父母的反对和国内大环境的影响,我最终进入了临床医学专业,努力当上一名生理上的医生。在繁忙的医学课程之余,选修课无疑是我弥补未进入心理系学习这一遗憾的最好途径。

这门课程使我意识到,之前崇拜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原来有这么多局限性,而现在心理学流派已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了;且心理学这一领域涉及范围之广,与生活结合之紧密,远远超出我之前所感兴趣的变态心理学的范畴。

另外,我感到没有选择心理专业并不会影响心理学原理对我日常生活的帮助:比如认识记忆的规律可以帮助我制定更好的复习计划,应对厚厚的医学书籍。而且医学本身与心理学关系极为密切,人作为一个思想和肉体的结合体,不可能只关注其器质上的病变,而忽视其心理体验。学习心理学对医学生来说,不但能培养辩证思维,能在诊断疾病时更全面地考虑致病心理因素的可能性,还有助于和患者更好地交流与相处,从个体层面缓解如今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医患关系。

青少年焦虑症的表现及成因

青少年焦虑症的表现及成因 焦虑症又称焦虑障碍,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 焦虑症的临床表现有三组症状: 1、紧张不安和焦虑的心境; 2、伴发的心理症状,如注意困难、记忆不良、对声敏感和易激惹; 3、伴发的躯体症状,如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亢进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速、胸闷、骨骼、肌肉紧张、口干、两手湿冷;副交感性症状如多尿、腹泻乃至大小便不自主排出、毛发竖起等也可能同时出现。 焦虑成因复杂后果不同 青少年学习焦虑症,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不尽相同,比如过分看重成绩和分数,考试过分紧张不安等。 都市学堂心理专家表示,简单地说,学习焦虑基本上是压力形成的。来自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自身的压力,达到学生心理难以负荷的程度,就会衍生出焦虑。目前社会上普遍认同的衡量学生的方法是一种误导,并不是只有成绩最重要,成绩不应该成为衡量学生“好”与“坏”的唯一标准,应该被培养和考量的 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抗挫折能力。 从学生自身方面看,有些孩子天生就是焦虑型,遇事容易焦虑;有些受后天 影响,比如父母教养不当,环境引发不适应,认知偏差等也可能引起焦虑。如果 学生父母中有遇事易慌张焦虑的,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专家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以内适当地感觉焦虑,是正常的,但是焦虑情绪一旦达到影响学习和生活的程度,就应该注意调节和治疗了。学习焦虑达到一定程度,可能引起严重自责心理,甚至更严重后果。无论哪一种程度的学习焦虑,如果不及时调节和控制,都会对学生的性格和人格产生影响。轻则悲观、优柔寡断,造成忧郁型人格,或者易发脾气与人起冲突,成为冲动型人格; 重则可能终身患有强迫症,乃至产生精神疾病甚至心理崩溃。 有社会学家指出,一个个体的心理状况,不只是个体自身的问题,与整个社会的进步程度和社会安定本身密切相关。如果无法培养出心理健全的学生,是教育的最大失败。青少年的体质、智力发展固然重要,心智的健全更重要。 青少年焦虑症的心理治疗 相关的具体治疗方法有很多,下面介绍一下支持性心理治疗。 耐心的听患者诉说,对他们的痛苦适当表示同情,消除他们的顾虑,以帮助控制他们感到不安全和失败的心情;也可以帮助消除各种不利因素,如适应环境困难或适应较慢的青少年,要让他们有足够时间去适应,并且要防止太多的环境变迁。支持疗法通过对患者给予指导、保证、劝解、疏导和调整环境等,以加强青少年心理活动的防御能力,控制和恢复对环境的适应平衡。 首先,引导患者认识心理疾病的性质为功能性而非器质性,是可以治愈的,以消除病人的疑虑; 第二,部分患者有心理因素为诱因,则指导他们正确对待病因,进而去除病

高中生考试焦虑成因及其对策

高中生考试焦虑成因及其对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学生的竞争亦是如此,尤其是在面对升学的压力时表现得更为明显。我们常看到,有些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升学考试中名落孙山,面临考试,有的学生头痛、失眠甚至晕场等。考试焦虑成了当代中学生常见的问题,它不但制约学生在考试中的正常发挥,使学生平时的努力学习付诸东流,还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我了解了学生的考试焦虑现状,分析了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调适学生的考试心理并积极调适学生的考试焦虑情绪,对促进我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考试焦虑的内涵 对于考试焦虑的理解,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考试焦虑是处于无助或者紊乱的一种情绪,有的认为考试焦虑是一种习惯性、条件性的情绪反应,也有的认为考试焦虑是与注意、认知和评价相联系的紧张情绪状态。总之,考试焦虑是焦虑的一种特殊形式,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是在应试情境里激发,受个体认知和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而产生的心理反应状态。考试焦虑是当代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其主要特征是担心自己的形象和自我效能感降低,尤其是担心在他人心目中地位的降低,同时伴随认知阻塞和明显的身体或心理不适。考试焦虑其实有一个度,适度的焦虑是有利的,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张力,激活思维,增强学习动机,但本文所提到的考试焦虑是

过度的。学生长期处于过度考试焦虑之中,会引起许多心理疾病,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路不清晰,情绪难以稳定,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杀、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也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如神经衰弱、失眠、头痛、心悸、盗汗等)。 二、考试焦虑的成因分析 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考试焦虑的心理问题,我认为,造成学生对考试过分焦虑主要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 1.遗传素质和人格影响 现代遗传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的特点决定着神经系统和生物化学变化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决定着大脑皮层分析与综合的特点,从而制约着个体心理活动的进行和发展。由于每个人受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而在神经类型的强弱上有所不同,所以,每个人对刺激产生的紧张程度有所区别。神经系统比较脆弱的人,对环境刺激极易产生紧张反应,而神经系统较强的人即便对较强的刺激,也只产生微弱的反应。人格是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一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人特点。有些高中生长期处于不良环境的阴影下,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高中阶段)已逐步形成了某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如“焦虑型人格”等。具有这种人格特点的人性格内向,害怕被取笑、嘲弄和羞辱,自感无能,对社交过分焦虑和担心,怕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拒绝。 2.考试动机和自我期望

大学生焦虑心理的成因及其应对方式分析

大学生焦虑心理的成因及其应对方式分析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探讨当前影响大学生焦虑的一些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帮助大学生正确地从焦虑中走出,健康地学习和生活。并且可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焦虑形成原因应对方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个人在社会情境中所感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焦虑心理越来越增加,它不但影响个人的成败,同时也关系于个人的行为适应与心理健康,使我们不得不特别重视与研究这个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在一定比例上的高校都有过大学生自杀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与成才,而且关系着国家的前途与未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存在的焦虑问题,探索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原因,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心理活动效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全面、充实、和谐、主动地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大学生焦虑的形成原因

(一)适应困难。因生活和学习适应困难而产生焦虑,这是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情况。大学生远离家乡和亲朋好友,异地求学读书,失去了父母亲友的直接呵护和疼爱,原来的依赖心理一下子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另一方面,大学生还面临着一种对当地文化适应的问题,尤其是来自异地的学生。学习上的不适应也是促使焦虑产生的又一原因。学习内容上,老师课堂上讲的不多,课下自己要自学的内容很多,大学生无所适从;时间支配上,学校除了一天安排的几节课,其余时间有学生支配,而一直习惯与被老师安排的大学生,不会支配自己的时间;学习方法上,习惯于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导致心理焦虑,并伴随各种紧张症状,尤其会出现特定的考试焦虑现象。 (二)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出现的北大才子卖猪肉事件,广州数千名大学生争抢卖猪肉工作事件等,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农村普遍出现了关于大学生卖猪肉的各种负面舆论,造成很多人认为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如“读大学没用”等舆论。严重伤害了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无用、无能、对不起父母。这种焦虑普遍存在大学生的心里。而舆论导向过多、过频的转向,甚至前后矛盾,则更使得大学生不知所措,增加其焦虑心理的发生。 (三)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关系失调是大学生心理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心理学上,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相互交往中,

不明原因的长时间提心吊胆、肌肉紧张,可能是焦虑症!

不明原因的长时间提心吊胆、肌肉紧张,可能是焦虑症! 香港著名作词人林夕在一次采访中说道:焦虑症大概折磨了我四五年,我开始失眠,肌肉紧绷,好像整天有一只无形的手扣着我的喉咙,每天起床肩膀就开始紧张,无法放松,看到电脑就害怕,不想写歌词,就会逃避。 焦虑障碍就是我们常说的焦虑症,这个在生活中并不陌生的词语,你了解多少呢? 1焦虑障碍是什么? 一般人可能体会不到焦虑症患者的这种感受。焦虑障碍,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焦虑情绪是不一样的。 焦虑情绪是人类的基本感受,指有一定原因、可以理解、反应适度,偶尔担心一些偶然事件,例如考试或失恋,可能会让你感到沮丧。一定程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水平,促使人们投入行动,提高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一种保护性反应。 而焦虑障碍则是指无明确焦虑因素,致焦虑因素和反应不相称,一种持久的、难以摆脱的、对未发生或不确定的事件的担心、紧张、大祸临头感;伴有各种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症状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影响人的社会功能或生活质量。比如,不明原因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肌肉紧张、运动型不安等等。 患者往往认识到自己的担忧是过度的和不恰当的,但不能控制,易波动,常呈慢性,与抑郁共病。 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焦虑障碍涵盖5项主要疾病。 ① 广泛性焦虑(GAD) ② 强迫症(OCD) ③ 惊恐障碍(PD) ④ 恐惧症其包括社交恐惧症(SAD) ⑤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2焦虑障碍的成因 焦虑障碍的病因目前包括三方面的理论观点: 神经生物学理论 神经生物学理论,家族中有焦虑症患者的人本身就具有更高的患病风险。 同时脑内神经递质像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等失去平衡是引起焦虑症的重要因素,这些都需要我们好好关注。

关于焦虑心理成因的精神分析

关于焦虑心理成因的精神分析 " [论文关键词]焦虑精神分析潜意识冲突 [论文摘要]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析创伤性事件的重复强化、内心冲突的潜意识压抑以及家庭综合环境对焦虑心理形成的影响,对于个体焦虑心理的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焦虑是指因遭受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通常是由紧张、忧虑、烦恼、恐惧、焦急等众多感受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情绪状态。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其表现形式有因感到不明原因的、无明确对象的紧张不安、焦虑烦躁等精神性焦虑,还有表现出肌肉紧张、出汗、心悸、呼吸急促等的躯体焦虑。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个体焦虑心理源于儿童早期经历的内心冲突与防御,综合的家庭环境因素更是形成焦虑的重要原因。 创伤性事件的重复与强化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危险情境可导致其焦虑心理的产生。在发展早期,儿童控制和释放能量的心理功能相对较弱,最容易产生创伤感。伴随创伤感出现的心理体验就是焦虑。特别在幼儿时期,当母亲离开时,幼儿就会产生创伤体验,因为他们各种

需要的满足都要依赖母亲。随着幼儿的成长及各种心理功能的完善,特别是感知、记忆功能的完善,幼儿逐渐把母亲的离开识别为一种创伤感出现的前奏或信号。也就是说,当母亲离开时,儿童就会感受到一种危险的情境,因而产生焦虑体验。父母的爱是儿童本能需要满足的先决条件,丧失父母的爱与关怀意味着本能需要将无法获得满足。因此,失去父母的爱与关怀的可能也被儿童知觉为危险情境,与此相联系的焦虑也就成为“分离焦虑”。在现代一些家庭中,儿童的父母由于特殊原因如工作特别忙而无暇顾及家庭,未能使他们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得到充分发展。如果父母特别是母亲常以简单、粗暴甚至冷漠的做法对待儿童,这更易给儿童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导致其内心不断体验失去母爱的创伤情境,从而形成焦虑心理。 内心冲突的潜意识压抑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存在潜意识,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和影响着人的意识和行为,并且成为人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潜意识是个体不能知觉的精神活动,它由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之后的多种欲望构成。这部分欲望由于得不到社会通行的标准的认同,只好压抑到潜意识中。它们虽不能被个体本人意识到,但却并未消失,而是在潜意识中继续活动,力图渗透到意识中以获得满足。这个过程中的潜意识会遇到意识强烈的抗拒,但潜意识并不因意识的压抑而屈服,它们之间不断的活动构成了潜意识的冲突,冲突的结果就引发了焦虑。

考试焦虑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考试焦虑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所谓考试焦虑,顾名思义,它是个体应对考试情境出现的一种焦虑反应,我们可以把它描述为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以及其他相关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程度不同的情绪表出来的心理、生理状态。它也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消极的作用。考试是在竞争状态与一定压力条件下进行的教育与心理活动,所以大多数学生在应试的时候都会产生焦虑。适度的考试焦虑,对唤起大脑皮层的兴奋,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是有积极作用的,但过度的考试焦虑则会导致学生认知能力的,干扰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影响学习成绩,并对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目前,学生中存在的严重考试焦虑是许多学生受考试行为困扰的一种主要原因。 一、学生考试焦虑的表现 (一)考前焦虑 表现为持续的焦躁不安。学生心中总惦记着考试,常会感到自己什么都没学会,缺乏信心,精神紧张,情绪烦躁,学习时精力分散,效率低下。 (二)考中焦虑 表现为怯场、晕场等。过度焦虑常使学生信心不足,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有限的时间内,时而想到考不好大家将如何看待自己,时而又对考场上的偶然刺激特别敏感,思维处于混沌僵滞状态,回忆过程受阻。

(三)考后焦虑 表现为忐忑不安。如果考遭了,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即使自己不会老是挂记着,也会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考试恐惧,厌恶考试,逃避考试。 当然,考试焦虑在每个考生身上的表现是复杂和不稳定的,因时、因地而异,有的学生的焦虑是一时性的,只在某一阶段出现;而有的学生的焦虑是经常性、习惯性的,考试焦虑的危害也是极为明显的。考试焦虑干扰学生的心理过程,影响学生对所需信息的提取,造成错答、漏答或无法作答等现象。而且过度考试焦虑对身体健康会产生破坏性影响,常常会导致考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诸如心慌、出汗、头昏、失眠、厌食、尿频等现象。 因此,开展考试焦虑的应用研究,探求减轻学生考试焦虑的对策,帮助学生适应学习、提高学习效益、维护和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考试焦虑的原因 (1)心理压力过大。有些教师或家长对学生期望过高,提出不适当的要求,如每门课要考多少分、力争考上某某大学等,会造成学生心理负荷过重;或者错误地夸大考试与个人得失及前途的关系,过分渲染考试失败的情景等,都会使学生在过大的压力下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2)个性差异。青少年神经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不够平衡,易产生焦虑。另外,心理健全者不易产生焦虑,即使有了焦虑,对行为的消极影响也较小;神经类型脆弱者,就容易产生焦虑,对行为的消极影响亦较大;自信的人不易焦虑,而缺乏自信、总是害怕遇到难题、

焦虑症的病因

焦虑症的病因 焦虑是人们对情境中的一些特殊刺激而产生的正常心理反应,只是每个人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或程度不同。只有当焦虑原因不存在或不明显,焦虑症状很突出而其他症状不突出,焦虑的持续时间及程度均超过一定的范围,以致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时,才可以认为患了焦虑,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焦虑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焦虑症这种心理疾病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普遍,许多现代人都患有焦虑,致病的原因各不相同,所患的焦虑症也是各种各样。很多人由于对自己的症状不了解而未能对自身的症状进行正确的诊断,从而耽误了治疗,最终使自己终生都活在了焦虑症的阴影之中。那么要想对焦虑症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就要对焦虑的原因进行一定的了解,下面南宁江岭医院失眠科专家为大家具体介绍焦虑的原因。 (1)、遗传因素: 多年来的研究证明,焦虑症倾向作为一种人格特征,至少有一部分是由遗传决定的;引起焦虑症直接原因是社会或环境因素,但其潜在的原因是遗传;惊恐障碍与广泛性焦虑具有不同的遗传病因学背景。(2)、生化及内分泌因素: 焦虑症患者血中乳酸盐含量增高,而血中乳酸盐含量可能与焦虑发作有关,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同时焦虑症患者肾上腺素能系统、多巴胺、5-HT及R氨基丁酸4种神经递质系统在脑的不同部位存在着

不同水平相互作用,这种复杂的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作用,借助于第二信使在亚细胞水平加以整合在脑和身体的各部位引起不同的变化,形成广泛性焦虑的各种临床表现在对有关受体研究中也发现惊恐发作出现心悸、颤抖、多汗等症状均为肾上腺素受体大量兴奋的征象,而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有减轻惊恐发作与焦虑的作用。(3)、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病人的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而引发。 (4)、认知过程:或者是思维,在焦虑症状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病人比一般人更倾向于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更倾向于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通过上文对于焦虑的原因的相关介绍,相信广大读者对焦虑的原因这一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了解了焦虑的原因之后,就要和自身的病症进行对比,从而找出自己的焦虑的原因,之后再针对病因对其进行有效地治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自身焦虑症的治疗快速而有效。 专家指出:焦虑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它在现在社会中越来越流行,日常我们对于紧急时间的焦虑情绪的反应并不属于,只有当人们的焦虑情绪超过了一定的界限与持续时间,才会被判断为焦虑症这种心理疾病,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引起注意。那么焦虑症成因都有哪些?下面就为您具体介绍。 1.焦虑症成因之环境因素: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或未知的充满风险

高中生考试焦虑成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高中生考试焦虑成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胡平新 一、问题的提出 1、考试焦虑心理影响学生的考场发挥。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在考试中能否正常发挥的因素主要有知识因素、考试焦虑因素,而教师和学生往往对考试焦虑因素往往缺少足够的重视。实际上,考试,尤其是带有竞争性的重大考试,不仅取决于学生在智育方面的准备程度,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更需要有考试心理技能方面的训练与准备。对学生来说,对考试的过度焦虑可导致心理紊乱,应试者的注意中心将转移到对基本情感的必要保护上来,而不是直接专注于考试内容。处于这样一种被动防卫的状态,学生就很难客观地面对考试情境。感觉的敏锐性下降,对知识的回忆途径受阻,注意力无法集中。 2、高中生存在考试焦虑心理。我们常常发现,面对同样的考试,有的学生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有的学生则紧张焦虑,烦躁不安,不知所措。有的平时成绩平平而考试时能爆出“冷门”,考出连老师也未曾预料到的好成绩;有的平时“拔尖”的学生则也常常考得“一蹋糊涂”,究其原因,后者是因为心理焦虑所导致。 3、对本校高中生的考试焦虑心理研究缺乏。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近来一直是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这方面的文章也比较丰富,如葵锦良《中学生自我心理调节》、马燕荣《中学生作弊心理及对策初探》、《浅议高中学生厌学心理形成及对策初探》等,但针对高中生考试焦虑心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少。我校高中学生的考试焦虑心理情况少人问津。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研究,非常必要。通过研究,寻求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活力和创造性、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考试焦虑:是指学生在考试时产生的焦虑和紧张、担心、忧虑的心理现象。是在一定的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映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成因:是指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这种心理障碍的原因。 解决方案:通过心理学手段和一定的途径探索预防和治疗学生的考试焦虑的方法,进而帮助学生们从困惑中摆脱出来。

拖拉和焦虑的心理成因

拖拉和焦虑的心理成因 百科2009-10-22 16:31 阅读78997 评论471 字号:大中小几十年前,提起拖拉的第一反应大概是指拖拉机,如果有人要说自己是拖拉高手,肯定被人刮目相看。而如今,恐怕等来的却是心理医生那张表情凝重的脸——他会告诉你拖拉也是一种病。 你是否常常做事时总是拖到那个“deadline”?我相信大多数的人曾经在生活中不止一 次的告诉自己:我明天再做它,我还有时间,或者是明天以后的某个时间。每个人都知道拖拉不好,那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去拖拉呢? “你为什么拖拉?”关于这个问题,人们回答得最多的是“因为懒”。这样说对拖拉症患者实在不够公平,事实上,即便情况最严重的拖拉者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也是有动力和精力的。懒惰、缺乏条理或者其他的一些性格因素并不是造成拖拉的原因。 更多的心理医生和学者认为,能导致人们去拖延事情的因素主要有: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害怕改变,完美主义,害怕失败,混乱无序等等。 Denis Waitley认为“拖拉是防备行为的一种过敏形式”。“这种形式的目的在于保护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也就是说,拖拉发生在我们担心自己的价值感与独立感受到威胁的时候。只有在自然驱动力和富有成效的活动受到威胁或压迫的时候我们才会表现出懒 惰。”Theodore Rubin在他的著作《同情与自我憎恶》中提出,是害怕失败、害怕有缺憾(完美主义)以及害怕无法实现的预期(茫然)阻止了我们继续为实现可以达到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拖拉,是一种处理由启动或完成任何任务、决策所引起的焦虑的机制。也可以理解为拖拉是有机个体为了应对焦虑情绪而产生的一种行为方式。通俗点说,拖拉就是一种坏习惯,把事情推托到以后干是它的主要特征。拖拉是施展给自己的障眼法。最容易拖拉的人,也就是那些最害怕困难、批评、失败以及担心专注于一个项目而失去其他机会的人。

大学生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大学生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进入大学后,必修和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都让刚步入大学的年轻人感到不安。也因为如此大量的考试也成为避不开的话题。而在考试前大多数学生烦躁不安、注意力很不集中;考试中心慌、出汗、走神乃至漏答、错答,而考试结束后也常常忧心忡忡。而这些都是考试焦虑的表征,然而大学生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学校因素 社会衡量一所学校的标准,是看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这就导致学校拼命追求升学率,安排了名目繁多的考试,学生们始终处于应考状态。成绩好的学生担心自己考试失利,差的学生担心考试不及格,中游的学生又怕自己成绩不稳定。但最终都是害怕考试失败,不能取得优异成绩。所以,许多学生产生了焦虑心理。 家庭因素 由于受陈旧的人才观的影响,大多数家长都会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极力向孩子们施加压力,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安排补习、家教,还时常给子女“忆苦思甜”。有时候看到自己孩子的成绩不理想时,就难免会有责罚。因此,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的肩上总是背负着父母给他的重担。每当拿起试卷时,家长期待的目光便浮现在眼前,没考试,先紧张,以致考试时不能正常发挥。长此以往,形成条件反射,产生焦虑心理。

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企业的竞争已逐步转化为人才的竞争。于是,社会对学历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更多的人渴望接受高等教育。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市高考学生人数连年增长,现在,高考又取消了年龄的限制,虽然各高校已加大了扩招力度,但却还远远跟不上考生的增长速度。因此,高考竞争还将更加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将水涨船高。这就在无形中又给我们学生增加了压力。 学生自身的因素 学生对天天重复的学习——吃饭——就寝的老一套生活方式往往感到腻烦,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也会产生厌烦感。在厌烦感起主导作用的心理机制下,大脑对外界的刺激常处于“休眠”状态,学什么都学不进去,因而更增大了心理焦虑程度。 这四大因素就是大学生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也正是这四大压力带来的困扰让很多大学生在考试前以及考试中,考试后才造成焦虑产生的原因。 我们身边几乎人人都会焦虑,学生因害怕明天的一场考试而焦虑难耐;员工为个人在企业中的业绩评估而忧心忡忡;老师为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授课水平而寝食难安……各行各业的人都有焦虑情绪,因为一个人不可能远离问题,逃避困难,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原是一种思想的寄托。但是这种焦虑情绪会随着问题的解决而渐渐地消失。可是偏偏有一些人,终日处于这种焦虑而不能自拔,其实这就不单纯是焦虑情绪了,也许已经演变成焦虑症了。那么焦虑症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看完这个你就知道中度焦虑症严重吗

看完这个你就知道中度焦虑症严重吗 中度焦虑症严重吗: 中度焦虑症在临床上并不罕见,近年来其患率逐年不断攀升,由于目前尚无有效治愈焦虑症的疗法,加上多数焦虑症患者对自身病情的不了解与过度担忧,导致了该病焦虑症患者普遍伴有较重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RSHWHO渡氧专项脑细胞修复工程,针对“脑细胞疲劳、失眠、焦虑”的,集合六个国家(法国、中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的科研成果,锁定了影响脑疲劳、神经紧张、抑郁、焦虑、失眠的脑部核心要素。富含121种营养和微量元素,其中活性成分54项,含生物活性的十缩氨基酸,对压力症状缓解功效已经在临床研究上得到证实,在安全性和起效时间等方面确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因此,重视加强对焦虑症患者的护理干预,非常重要。 常规护理组接受常规护理。亲情护理组在上述条件下接受亲情护理联合常规护理 ①安排家属探视,给予焦虑症患者情感支持。 ②和患者沟通,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以及建立合理思维模式,建立应对方式。 ③建立良好的病房氛围,促使病房患者之间互相交流,并诉说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促使患者更好表达自身的负面情绪。 ④心理护理。指导患者倾听音乐和腹式呼吸进行自我放松,并及时回答患者的疑问,充分尊重患者,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⑤家庭支持。指导患者家属多关心和照顾患者,定期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对患者疾病的认知,并更好配合临床工作的开展。⑥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其通过看电视和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患者对于疾病的注意力。 RSHWHO渡氧提出了脑营养平衡学说: 从所周知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GABA、褪黑素针对失眠、焦虑等有效果,为什么直接补充症状没有明显改善? 1、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GABA、褪黑素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相对平衡,必需符合人体的营养平衡需求,不可忽视的是不同人种,用量也会不同。比如褪黑素,很多国家用量是中国规范用量的N倍,而褪黑素过量反而会引发抑郁、焦虑,影响性功能。再比如多巴胺过量相当于吸食能上瘾的违禁品。 2、RSHWHO渡氧脑健康平衡营养是121种营养和微量元素组成的,其中54项活性成分,通过修复下丘脑、脑垂体、松果体、皮质醇来改善脑细胞和神经元链接,预防脑萎缩,从源头上修复脑功能,恢复大脑生成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褪黑素等重要物质的能力。

当代中学生考试焦虑成因及其对策学习资料

当代中学生考试焦虑成因及其对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学生的竞争亦是如此,尤其是在面对升学的压力时表现得更为明显。我们常看到,有些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升学考试中名落孙山,面临考试,有的学生头痛、失眠甚至晕场等。考试焦虑成了当代中学生常见的问题,它不但制约学生在考试中的正常发挥,使学生平时的努力学习付诸东流,还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我了解了学生的考试焦虑现状,分析了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调适学生的考试心理并积极调适学生的考试焦虑情绪,对促进我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考试焦虑的内涵 对于考试焦虑的理解,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考试焦虑是处于无助或者紊乱的一种情绪,有的认为考试焦虑是一种习惯性、条件性的情绪反应,也有的认为考试焦虑是与注意、认知和评价相联系的紧张情绪状态。总之,考试焦虑是焦虑的一种特殊形式,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是在应试情境里激发,受个体认知和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而产生的心理反应状态。考试焦虑是当代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其主要特征是担心自己的形象和自我效能感降低,尤其是担心在他人心目中地位的降低,同时伴随认知阻塞和明显的身体或心理不适。考试焦虑其实有一个度,适度的焦虑是有利的,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张力,激活思维,增强学习动机,但本文所提到的考试焦虑是过度的。学生长期处于过度考试焦虑之中,会引起许多心理疾病,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路不清晰,情绪难以稳定,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杀、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也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如神经衰弱、失眠、头痛、心悸、盗汗等)。 二、考试焦虑的成因分析 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考试焦虑的心理问题,我认为,造成学生对考试过分焦虑主要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 1.遗传素质和人格影响 现代遗传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的特点决定着神经系统和生物化学变化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决定着大脑皮层分析与综合的特点,从而制约着个体心理活动的进行和发展。由于每个人受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而在神经类型的强弱上有所不同,所以,每个人对刺激产生的紧张程度有所区别。神经系统比较脆弱的人,对环境刺激极易产生紧张反应,而神经系统较强的人即便对较强的刺激,也只产生微弱的反应。人格是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一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人特点。有些高中生长期处于不良环境的阴影下,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高中阶段)已逐步形成了某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如“焦虑型人格”等。具有这种人格特点的人性格内向,害怕被取笑、嘲弄和羞辱,自感无能,对社交过分焦虑和担心,怕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拒绝。 2.考试动机和自我期望 考试动机是考生应考的内部动力,但过强的动机会引起高度焦虑和紧张,从而影响考试时的状态。保持适度的考试焦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但过度的考试焦虑则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考试期望是考生在动机的支配下,自我确定的考试结果的预期值或目标。高中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对当前生存的竞争、择业的竞争已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能感受到目前的学习成绩会直接影响到将来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机遇。但是这种自我意识有时候又尚不明确,容易对

大学生心理焦虑的成因及自我调适-文档资料

大学生心理焦虑的成因及自我调适 基金项目]本文系滨州学院科学基金项目(人文社科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 BZXYRW20050)7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复杂。面对着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的过高期望,每名大学生都经历着学业的加重、人际关系的障碍、升学就业的困惑、青春期的烦恼等问题的困扰。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休学、退学,乃至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屡见不鲜,极其严重地影响到了其健康成长。分析大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焦虑的成因,及时予以调整,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一些自我调适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大学生心理焦虑综合症的成因分析 焦虑是一种在困难、挫折、打击面前出现的,包括自尊心 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意外事件的打击、失败感和愧疚感交织而成的紧张、不安、焦急、郁闷、忧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状态。 大学生心理焦虑是指受内外环境的强烈影响或意外事件的打击所产生的情绪上的波动和生理上的变化,持续时间过长,会使人产生情绪上的焦虑和紧张、痛苦和愤懑,甚至会使人灰心失望、痛不欲生、精神崩溃、一蹶不起,逐渐郁积为焦虑综合症和其他心理疾病。 1.由于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心理焦虑。入学后的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条件、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面对新的集体、

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有些学生茫然无措,产生失落感、压抑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 2.由于自我认知失调而产生的郁闷焦虑。有些学生在中学 时多是学业上的成功者,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为自己设立过高的目标,对自我的认识往往高于实际或别人的评价,由此产生自傲心理,表现为清高自傲,或盛气凌人,或过分地争强好胜。当这些学生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时,强烈的自尊与失落相冲突,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消极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缺少安全感和自信心,表现为胆小退缩或自我封闭。 3.由于学业负担过重而产生的学习焦虑。面对着社会、家 庭、学校和自身的过高期望,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有的同学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出现了学习焦虑。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理解力减弱,记忆力明显下降;晚上难以入眠,大脑昏昏沉沉;整天心慌意乱,茶饭不思,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下滑、精神上焦虑不安等。 4.由于难以协调人际关系而产生的社交焦虑。人际关系已 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敏感问题,由于大学生身处异地,更渴望交往。但如何与来自天南海北,具有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文化修养和个性各异的同学交往,有的学生不知所措,容易产生冲动、急躁、嫉妒、猜疑、社交恐怖等现象,随之出现难以排解的焦虑感、压抑感、孤独感。 5.由于交友心理困惑而产生的情感焦虑。青春期的情绪和 情感不稳定,使大学生渴望被爱和被异性关注的情感难以遏制,他们找异性伴侣,谈情说爱几乎成为时尚。但在现实中,他们往往对爱情的本质理解不深,加之影视、网络等对性爱的过度渲染以及一些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个别学生不能正确区分和对待爱情与友情、爱情与学习的关系。诱发出的心理冲突导致情感焦虑,一旦失控,就会以病态的、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

焦虑症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焦虑症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1、性格因素 不良的性格特征,也是会引起焦虑症发作的,对身体不适容易紧张、焦虑产生自卑、自信心不足,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等不良性格因素,对 焦虑症的形成也是有很大作用的。 2、生物因素 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分泌水平的急剧变化,也是对焦虑症的发 作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 3、遗传因素 焦虑症的发作跟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从大量的焦虑症患病情况上 来看,焦虑症的发作跟家族遗传是有一定关系的,而且与患者的血缘 关系越近,焦虑症的患病率也是越高的。 4、精神心理因素 遭遇一些重大生活事件时,如亲人离去、天灾人祸、朋友背叛、 家庭纠纷等等,给人的精神心理状态造成极大的冲击,特别对于一些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来说,更是容易出现焦虑症的症状的。 治疗焦虑症的方法 1、如何治疗焦虑症 1.1、药物治疗 医生一般会根据患者病情、身体情况、经济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建议服药1~2年左右。停药及加量请咨询医生,不可自行调整 药物治疗方案。在服药期间,注意和医生保持联系,出现副作用或其 他问题及时解决。 使用原则:间断服药原则,焦虑严重时临时口服,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小剂量原则,小剂量管用就不用大剂量;定期换药的原则,如果病

情需要长期服用,3~4周就更换另一种安定类药物,可以有效避免依赖的产生。 1.2、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指临床医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应用有关心理学和医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和帮助患者改变行 为习惯、认知应对方式等。药物治疗是治标,心理治疗是治本,两者 缺一不可。 2、什么是焦虑症 焦虑通常指一种情绪反应,是人们面对环境中一些即将来临、可能发生的灾祸或重大生活事件时,机体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复合情绪反应。引起焦虑的躯体疾病中,25%是继发于神经系统疾病,25%是内分泌原因,12%是循环系统疾病、慢性感染等,14%是其他科疾病 的误诊。焦虑症的发病年龄大多在16~40岁,尤以20岁左右多见, 女性多于男性。 3、焦虑症怎样自我调节 3.1、自我松弛 也就是从紧张情绪中解脱出来。比如:你在精神稍好的情况下,去想象种种可能的危险情景,让最弱的情景首先出现。并重复出现,你 慢慢便会想到任何危险情景或整个过程都不再体验到焦虑。此时便 算终止。 3.2、自我反省 发病时你只知道痛苦焦虑,而不知其因。因此在此种情况下,你必须进行自我反省,把潜意识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诉说出来。必要时可以发泄,发泄后症状一般可消失。 3.3、自我刺激 焦虑性神经症患者发病后,脑中总是胡思乱想,坐立不安,百思不得其解,痛苦异常。此时,患者可采用自我刺激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从心理学角度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症的对策

从心理学角度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症的对策 考试焦虑已经被公认为是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的一个常见因素,很多学生平时学习很优秀,但是真正到重要的考试总是无法考出应有水平,考试失败的反复打击,对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何缓解高中生的考试焦虑症,让学生轻松、自信地迎接考试呢?笔者总结了自己的教育工作经验,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探究。 一、考试焦虑的定义与表现 1.考试焦虑的定义。考试焦虑又称为考试恐惧,是指因考试压力而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另外,还有学者从行为方面解释考试焦虑:我们在接受测验或置身于相似的情境中时,会对可能发生的负面后果或失败给予过度关注,伴随这一过程而出现的一系列现象的、生理的以及行为的反应就叫做考试焦虑。总之,考试焦虑被看做是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一种负面情绪。其主要表现有: (1)从心理角度来讲,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的学生记忆力普遍下降,并且注意力不集中。在考试过程中,这类学生不能集中精力答题,反而将注意力放在考试时间、监考老师、其他同学的答题速度甚至考试成绩上。 (2)生理表现更加明显,比如呼吸不畅,盗汗,心跳加速,坐立不安,消化机能减退,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失眠,等等

2.考试焦虑的影响。作为一种负面情绪,这种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不能通过考试显示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从而耽误了升学、毕业等。另外,考试焦虑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长时间的考试焦虑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出现自卑或自闭症状。同时,长期的肌肉僵硬也会引起全身肌肉酸痛,长期失眠还能引起头痛或精神衰弱。 二、考试焦虑的原因目前,在应试教育的杠杆作用下,中学都是采取题海战术,不断给学生灌输知识。另外,由于升学的原因,教师会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施加压力,农村的家长把上大学作为孩子的唯一出路,城市的家长也希望孩子通过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让很多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面临挨打挨骂,这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焦虑,还有恐惧。 1.自信心不足。自信是帮助一个人成功的强大动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Robert Rosenthal 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从某个班级的花名册中随意挑选了几个名字,并且告诉老师这些学生经过测试智商较高。之后,老师便关注并鼓励他们,这些学生也由于有了自信而努力学习。八个月之后,那些“高智商”学生的成绩竟有了惊人的进步,这个实验证实了自信的重要性。 2.人格因素的影响。有些考生性格比较内向拘谨,自控力和应变力差,遇到考试就会紧张担忧,易引起考试焦虑症和怯场;有些考生过分自尊,但又对自己缺乏信心,担心考试失败有损自己的形象和前

浅谈高中生常见心理焦虑原因与应对方式

浅谈高中生常见心理焦虑原因及应对方式摘要: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中学生面临升学、就业的选择,压力十分大;父母往往也给予了较高的期望。来自社会、家庭、教师以及自身的压力,使情绪调控能力仍然比较弱的中学生,很容易发生情绪困扰,继而出现紧张、焦虑忧郁等情绪状态。其中高中学生的焦虑问题犹为普遍和突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属未完全成熟而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这个时期是学生个体发育发展的最宝贵最富特色的时期。同时也是人生的“暴风雨时期”、“危险期”。他们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认识自我和选择自身的必展方向,在他们的头脑中经常思考着“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义”、“生活的理想”、“爱情与事业“等一类的问题。而面对现实,理想又是那么遥远。面对人生现实又是那么复杂,内心充满着矛盾,表现出了着急,担心的焦虑心理。 焦虑的心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及身心健康。其危害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因此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共同来分析引发学生焦虑的原因,探求有效的方法,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学习生活环境。 高中生在情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心理特点,并非孤立存在,它们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影响其心理发展的各种矛盾。这些矛盾集中反映了他们发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研究这些矛盾可以更好地认识其心理发展规律。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焦虑原因应对方式 正文:现在人们关于焦虑的科学概念是这样定义的:焦虑是人们经历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或心理状态,是指即将面临或预期可能发生的问题和痛楚所产生的悲伤、忧虑及不安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主要伴以紧张和恐怖的情绪,并有明显的生理表现。 适度的焦虑是健康生活的必要保证,是促进人趋于健康、趋于最高效率的力量。弱的焦虑是人们适应环境的防卫性情绪。强烈的焦虑情绪,会使个体的心理出现种种不良表现:有攻击的欲望和行为;有自责的行为,逃避社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功能下降,思路不清晰,做出决定困难,影响个体的工作和生活。焦虑还影响人们的生理状态:焦虑的人有失眠的表现,食欲不振,体质下降很快,出汗,惊恐,肤色蜡黄或苍白,循环系统易于出现混乱,头发易于变白,或头发过多地脱落,身体瘦弱,衰老加快。 本调查研究将从高中生焦虑的原因研究入手,探讨高中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焦虑产生的原因及相关对策,以进一步作好学校学生的心理辅导,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也为对焦虑进行干预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本校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个班,共计210个学生。被试的平均年龄为16.48岁,范围是15—19

焦虑与焦虑症的区别

焦虑与焦虑症的区别 二者看似相似,实则区别很大。焦虑属于人类的一种常见情绪,而焦虑症则属于一种心理疾病。那么,我们该如何区别焦虑与焦虑症呢? 焦虑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一般人都有过程度不同的焦虑体验,焦虑是人大脑中一种固有的“程序”,每当人们觉察到某种潜在威胁时它就“启动”,提醒自己未雨绸缪,及早防范,避开危险。从这点看,焦虑反应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绝大多数焦虑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属于正常焦虑。所谓正常焦虑是指“合理”和“不过分”的焦虑,所谓“合理”是指有原因,通常是生活事件;“不过分”指焦虑的严重程度与引起焦虑的原因性质和严重程度一致,而异常焦虑是指“不合理”和“过分”。二者的区别在于正常焦虑都有一定的原因,而且可以理解和反应适度;而异常焦虑不但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过强、过长,与个人和现实的实际情况不相称,而且情绪反应的强烈异乎寻常最终不能自控,必须获得医学帮助。还有些人无明显原因而不适当地焦虑,焦虑的程度严重,持续时间过长,而且多次服药试图解除焦虑,并导致社会或生理功能损害,为此病人明显感到痛苦,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若这样的话,则可能是患了焦虑症。 焦虑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不同的个体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包括情绪症状(紧张不安和不愉快、易激惹);运动症状(运动性紧张或不安);自主神经症状(心前区不适、心悸、心跳加快、气促、呼吸困难、窒息感、面红或苍白、胃部或腹部不适、腹泻、尿频);警觉性增高(入睡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对光和声音敏感)。 焦虑对人的工作、学习及机体的生理功能等各方面产生影响,轻度或适度的焦虑,使大脑和整个机体处于适当的觉醒水平或兴奋状态,思维敏捷,判断准确,迅速做出决定,使机体保持充沛的体力;中度或中度以上的焦虑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发展为焦虑障碍。 由上可知,焦虑与焦虑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轻度的焦虑情绪有益于人的思维发散,对人是一种激励;然而,过度的焦虑便会演化为焦虑症,从而给人带来影响和伤害,因此,我们不得不事先做好焦虑症的防治措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