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论文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论文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论文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论文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论文 让课堂在随机生成中变得精彩 文彭红梅 摘要课程改革的今天,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 题,已经成为每个老师非常关注的教学热点问题。 老师们已经改变了观念,理念上非常注重对课堂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 的处理,但是当真正遇到课堂生成的问题时,究竟该如何面对又都是一线 教师的困惑,那如何对待课堂预设中随机出现的生成,让它成为课堂的精 彩之处,这是值得大家深思和探索的。 精美的预设应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 学。 预设与生成,教师运筹帷幄,会让语文课堂更显精彩。 关键词课堂;预设;生成 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已经五个年头了。 纵观现在改革初期的课堂教学,教师轻车熟路地驾驭课堂,轻松流畅 地完成教学任务, 几近完美的教学, 也是自己幻想能拥有这样的课堂效果。 但总觉得课堂上少了些什么。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育、教学和

教师。 预设、生成这些新名词也频频出现。 什么是预设呢?说简单点,预设其实就是一个教师课前备课所需做的 多方面的工作。 它表现在课前、课堂、结果上。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性、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教学预设具有目标明 确、结构严密、操作性强等特点。 何谓生成?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过程以学生为 主体,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 学活动的过程。 动态生成的特点为即时性、随机性,生成性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 的指导。 这一理念的产生使一线教师改变了教学观念,我也是其中一位。 我开始重新审视课堂教学带着精美的预设走入课堂,如愿地完成预设 任务,就如行云流水一样让人赏心悦目,但总觉得课堂上如果能随机生成 一些亮点,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那就是锦上添花的课堂。 所以,在预设过程中,需要教学工作者尽可能地把问题考虑全面,主 观上竭尽所有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才能很好地抓住生成给教学所带来的契机。 认真分析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使 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新观念、新问题。

因此,教师把精心预设看做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捕捉教学中 的即时生成,据此调节教学行为,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 使课堂成为孩子个性张扬的天空。 【案例描述】 《登上企鹅岛》一课是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少年儿童跟随南极考察队来到南极大陆的所见 所闻。 主要介绍了在企鹅岛上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企鹅,写出了企鹅的有趣和 可爱。 我设计的课堂思路是先让学生观看白雪皑皑的南极世界和憨态可掬 的企鹅,产生兴趣,再抓住重点词句解读企鹅可爱的原因,最后表达对企 鹅的喜爱。 实际课堂教学中,当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企鹅进行理解时, 很多孩子都是对企鹅性格特征的理解,有的抓住词、句来理解,有的看画 面来理解,有的用原文的语句来回答。 如,有的说我喜欢岛上最温顺的帽带儿企鹅、最漂亮的金企鹅、最凶 猛的阿德雷企鹅……我又启发式地追问谁能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礼貌的帽带 儿企鹅会说些什么, 凶猛的阿德雷企鹅看见我们会说些什么……根据我的预 设, 孩子们应该争先恐后地回答……但事实上只有一两个学生说, 而且语言 重复。 我的脑子一懵,课前的预设、激发的一系列话语一下子不知从哪说起 了。

怎么办?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班的小喜鹊平时她的问题总是很多,而且 课上就像只喜鹊一样很活跃,同时也很惹人喜爱,所以在这里我用了昵称 突然举起小手说老师,我想用表演的方法让大家了解凶猛的阿德雷企鹅。 此时, 我的头轰的一声, 甚至头上都要流下了汗水, 因为课堂设计中, 并没有这个环节。 顿时我陷入了短暂的抉择中,自己的思想在激烈地斗争,让她表演没 有十足的把握,不让表演望着那恳切的目光,又有些于心不忍,而且这是 公开课,一旦表演出错后果不堪设想,而且也未必能完成教学任务。 看着那双清澈透明的眼睛,在停顿几秒后,我做了决定,最终我选择 了后者。 我清了清嗓子,稳稳情绪,说好哇,真没想到你还想用表演的方式, 表现阿德雷企鹅的性格。 小麻雀欣然地走出座位,叫上几个愿意和她合作的同学表演。 望着她们笨拙的动作,可爱的样子,在表演结束的时候,我率先给她 们鼓掌,同时也博得了后面听课老师的掌声。 接下来的课堂是行云流水,异常顺利,语言竟不是自己备好的,而是 顺口而出,这节课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反思】 事实证明,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的学生完全走进预定教学目标或设计, 很容易身陷山穷水尽之境,但我们不要急于求成,而应善于接过学生抛来 的彩球,迅速地在预设和生成之间寻找、铺设一条连接的台阶,沿着他们 的思路,给予他们一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也许,他们就有可能有柳暗花

明又一村的学习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 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比如,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要求,而我错过机会,只按照自己预设的教 学流程进行, 我想那也许也是一节不错的课, 但课堂只觉平静得像一湖水。 然而正是这出其不意的插曲,使平静的湖面泛起涟漪,同时我根据预 设灵活地作一调整,以此将计就计,让听课者看到了课堂的另一面,也正 是这激发了我的思维,使接下来的课堂显得更加顺利。 精心准备的预设就成为精彩的生成,使课堂更显生命的活力。 【感悟】 教学预设是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做准备,精心预设的内容不一定能 全部生成,那是否意味着学生没有生成的预设就是没有价值?反之,非预 设生成的内容是否就和你的预设毫无联系,完全割裂了呢?答案当然是否 定的。 是预设的生成也好,还是未生成的预设,都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千变万 化难以预测。 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固然让教者少了些创新思维,而意料之外的突发 奇想也是情理之中的。 教学的过程本来就是学生从不懂到懂、 从错到对、 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我们一线的老师要在课前精心预设,在课堂上提倡生成期待生成,不 要回避生成惧怕生成,要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限度地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面对课堂出现的各类生成,首先要做的应是把教材、学生钻研透彻, 这是应变生成的基础;其次要摆正心态,定位好师生的角色地位,把学生 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敢于展现一个真实自然的课堂;最后要善于经常总 结经验、反思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从而在课堂上真正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总体而言,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堂资源,预 设才能富有成效。 同时,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 成的关系,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在随机生成中绽放光彩,让每节课都因随机 生成而变得精彩。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石桥小学




小学语文课改经验论文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有声语言的讲解而“察其容”,而且还会通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教学气氛,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一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课堂气氛。 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教师的那一刻,教师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具体来说,要做到:①用微笑面对学生。微笑是人际交流中一种最好的方式,微笑让学生对教师没有惧怕感,课堂气氛温和。如果教师板着脸孔,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学生感到压抑,学习有紧张感,课堂气氛变得生硬、冷漠,不利于教学的开展。②给予学生鼓励。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学也如此,教师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别,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获得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放下严厉的批评、呵责,多鼓励、表扬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闪光点,给予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语言、表情,对学生的刺激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③多给学生肯定的目光,鼓励的目光。多夸奖孩子们“好极了”“你真棒”等,教师还可奖励学生小红花、作业本等物品,这样让课堂气氛积极向上,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学生这样才能不断进取,有旺盛的学习兴趣。

我对课改的几点建议

我对课改的几点建议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是以老师教,学生学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所以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注意: 1.教学准备要充分。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进行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事列、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 2.要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3.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主学习要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学习为主要目的。 总之,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才能真正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素质教育才会落到实处。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体会

第九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浅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体会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学段:小学学科:语文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教师的角色的到重新确立,也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特点,教师专业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有所改变。关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语文教育专家们在各种媒体上已经发表了多篇论文,论述深刻,阐释清晰。因而,本文主要是结合本地的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实践,第一,谈谈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认识,第二,就实现课程目标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教师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专业素质教学新课程 课改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我们知道,课程目标对于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改革语文教学,首先要对语文课程目标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而当我们把《课标》精神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结合起来思考时,就会对语文课程目标有一个准确的认识──那就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我们知道,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而整个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不同学科的具体目标来完成,所以,语文课程目标是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相一致的。《基础教

课程改革探究论文

课程改革探究论文 一、经营课堂有利于克服教师的“同质化”,赋予课堂以生机与活力 课改以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己任,张扬学生个性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有个性,而教学无个性、千人一面的教师焉能培养出个性鲜明的学生?然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同质化”倾向十分明显,思维的雷同,教学的趋同,已经极为普遍。同样一段教学材料,大家把它演绎得大同小异,如出一辙。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成长背景中有着极为深刻、难以抹平的“应试教育”的痕迹;二是教师来源过于单一,一个地方、一所学校、一个教研组的教师多为本地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同出一门”“近亲繁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视野的封闭;三是教师工作之后过多地受到“集体备课”的干扰,在急功近利的管理机制下,“集体备课”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短、平、快”地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法,却无论如何不利于教师个性化教学水平的提升,这是一种“缺钙”的教师生长方式,使得教师职前教育中“同门化”的先天不足雪上加霜,一旦“先天不足”与“后天缺钙”产生迭加效应,那么,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的缺损便不可避免,这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和重视。笔者以为: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执教,会演绎出完全不一样的风采,这是对课堂的一种经营;

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上得差不多,则是对课堂的一种扭曲。 本来,作为独立个体的教师,独立的思考、理解和判断是最为可贵的一种品质。从西方辞源上追溯,课程之所以与“跑道”同义,就在于“制度课程”往往不及“体验课程”更接近课程的本质。当人们认识到“体验课程”的真实含义与科学价值的时候,提倡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与加工,使之更加符合自己、学生、课堂教学环境的需要,便成为应有之义。 在课程改革春风的吹拂下,课程统驭下的教材逐渐走下了“神坛”,不再是被师生顶礼膜拜、神圣不可侵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圣经”了,而是可供加工、处理、改造、使用的课程素材之一,只有与教师、学生和环境交互,才能发挥作用。至于教师自身,不再被课程“奴役”,不再是“制度课程”俯首帖耳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介入、开发、创生课程的主人,拥有课程开发的权力,亦拥有完善课程的机会。课程因为有了教师的实施而得到发展,课程的编制过程因此便延伸到了课堂之中。 “经营课堂”就是教师开发课程、创生课程的途径。教师已有的缄默知识、独特的经验积累和自己的理解感悟等都可以融会贯通于课堂之中,与学生的个体经验发生碰撞和交汇,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共同体”便可以呼之欲出。唯其如此,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和魅力课堂的理想境界离我们就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 论文

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当我们迎来21世纪的曙光时,意味着新的征程的开始。新的世纪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在20世纪末我国领导人敏锐地观察到先前的教育体制不能适应我国的教育事业,不能更好地培养中国新一代的接班人。因此,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的初衷,于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概况与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实施以来,经历了准备、启动、推进、总结、调整等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并取得了成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党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课程改革从总体上已由试验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六项改革目标正在逐步实现。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新课程已经在小学和初中初始年级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在改革中教师们注意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是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留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在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调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情况去发现知识,经历知识发展的过程,并对其进行内化,适当的时候

新课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杨丽 我认为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 面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工作:一、构建新型的适应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学模式;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立足于课堂;三、全面营造和谐教育、和谐校园、和谐班级的氛围,构建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体系;四、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愉快学习和擅于学习,把学习转化成学生生存的自身需求;五、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其中改革重点是教师的角色转换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 一、教师的角色转换 课程改革是一次“教育角色”的急剧转型,因此原来的教师专业结构需要接受新课程的挑战。从根本上说是对教师实践知识的的特殊要求。因为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面临实际问题考验的是实践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等都需要通过实践性知识发挥作用。 正是因为新课程改革既给现代教师带来了契机,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所以,教师应更新观念,提高自身修养,促进自我专业的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新课程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有:更新教育观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拓宽知识结构,形成完备的知识素养、发展教育教学能力,形成科学素养。因此,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专业成长内容也应该有所改变。 首先,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课程改革打破了教师已经习惯的常规教育的教学模式,给教师造成了渴望了解新知识达的强烈动机;同时,课程改革以新的课程理念整合原有的课程教学,倡导新的课程形态以及新的教学方式,从外部给教师提出了专业发展要求,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这推动着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发展的活动,从而提升自身专业形象和素质。 其次,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课程改革要对原有的课程与教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这样,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技能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再次,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规途径是在职进修,教师一般不存在很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

新课改课堂教学100条建议

新课改课堂教学100条建议 1、现在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由苦学变乐学,由学会变会学。教法改革服从人才素质培养,以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 2、教学改革要实现几个转变: (1)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水平培养; (2)变单纯抓智育为德智体全面发展; (3)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 (4)变平均发展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5)变重教法轻学法为教法学法同步改革。 3、现代教学改革应具备的新观点: (1)新教育思想发展的动态观点,持续更新教学思想,持续丰富教学思想。 (2)要有全面发展的整体观点,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 (3)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4)要有重视实践的观点,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 (5)要有教书育人的观点,以培养四有人才为宗旨。 4、我们必须掌握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没有无教育的教学。要发挥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功能,坚持教书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5、当代各种先进教学流派的共同特点是:以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以创造条件使学生持续获得学习成功机会为主要原则,以引导学生走自学之路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手段,以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水平为教学思想的核心。 6、现代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以研究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及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为追求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以思想来克服,心理问题以心理来强化,知识问题以知识来补救,水平问题以水平来培养。凡是先进教学法,都是把提升学生素质放到首位。 7、成功的教学,首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没有热爱便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全部技巧。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热爱。 8、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要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是为了主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改计划教学内容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改 计划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改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第三次全教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探索出一条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新路径;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工作思路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陈静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

基础教育改革课程论文

教学管理探析 姓名 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一、以质量为中心实行全面管理 ························································································· - 1 - 二、教的管理························································································································ - 1 - 1、教师素质提高··········································································································· - 2 - 2、教学环节的管理······································································································· - 2 - 三、学的管理························································································································ - 3 - 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 - 3 - 2、被动不如主动··········································································································· - 4 - 参考文献································································································································ - 5 - 摘要:教学工作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要提高质量必须靠管理,教学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它由多个要素构成,要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也要靠管理。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对教和学的众多环节实行控制,取得效益还要靠管理。管理是一门科学,要想搞好教学管理,必须认真探索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之路,几年来我们在教学管理的科学化道路上进行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管理方法,它们概括起来有四条:一是以质量为中心实行全面管理;二是以规范化为内容实行制度化管理;三是健全检查、评价、激励机制,实行效率管理;四是以民主和科研为手段实行科学管理。 关键词:全面管理、教的管理、学的管理 一、以质量为中心实行全面管理 在教学管理中必须树立质量中心观念和全面管理观念,因为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的目的,也是教学管理追求的目标,还是检验教学管理效果的标准,所以质量应该成为管理的中心。而质量的提高又必须通过全面管理来实现。质量是教学各项工作的综合效果的表现,离开了全面的管理,就不可能有质量的提高。因此,以质量为中心实行全面管理应该成为教学管理的一大原则。 什么叫全面管理?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系统的两大要素,教和学是教学工作的两个基本方面,教学质量由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决定,因此,全面管理就是既要抓教的管理,又要抓学的管理,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教的管理

小学语文新课改论文

小学语文新课改论文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中国小学教育网 点击数: 6397 更新时间:2007-9-23 小学语文新课改论文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如果说,在诸多教学活动中有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的话,那就是公开课;如果说,有一种课型能使各种教学观点相互碰撞,能引发上课教师、听课教师深入思考,广泛讨论的话,那就是公开课。公开课的现场观摩不仅仅是活动的展示,活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活动的过程;各校遴选做课教师的过程,就是组织广大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做课的过程,是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提出研究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怎样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怎样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问题上,当前形成了这样一来一种共识: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在这方面,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重人文轻语言是现象,根子出在对“语文”的理解上,出在对语文教学、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上。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首当其任的任。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特点是“小”,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质,还有基础性的特征。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都没有准确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因此,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一线教师不仅关注理论上如何澄清,而且关心在操作层面怎样落实。 关于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由于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的行动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作引领,还顺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往往已经理解了,甚至发表了精当的见解,老师还不断地问,学生只好强打起精神答,磨来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有人认为,导致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一是教学目标中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二是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重内容,轻形式;三是教学实施中非语文活动多,冲击了语文训练。总之,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要把语文课上得更有语文味儿,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课程改革的认识及建议

关于课改工作的认识及合理化建议 ——凤凰镇中心小学谢丹在传统的教学中,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普遍现象;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而如今的高效课堂课改模式就是一种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为此,一定要进行新课程改革,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自己也在课改的路上摸索实践着。 近期,我认真拜读了《高效课堂22条》一书,书中有一个灰色的笑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有一个在地震中失去了双亲的孩子,他的眼睛里盛满了哀伤,他深陷在痛苦里,面部扭曲,手里还拄着一个拐杖,可以想象地震给他带来的伤害还没有痊愈,为了减轻他的痛苦,作者问他“地震难道就没带给你一点非痛苦的记忆吗?”在这种状况下他竟然破涕为笑了,眼睛里闪烁着少年的纯真,告诉记者:有的,不用上学了。这让我想到我读书时学的一篇课文《捕蛇者说》,在文中讲述了人们为了生存,为了应付苛捐杂税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毒蛇。在地震面前,孩子们感到高兴的事情居然是不用上学,这就是

在这个太平盛世之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的说法下学生最真实的感受,可想而知现在的教育体制真的是有问题的。 是的,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说的好“教育必须培育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有“唤醒”学生的力量.”现在的教育还是功利的应试教育体制,教育只能以其内容的片面性,行为的短期性,目标的功利性制造出新一代的“伤仲永”。中国有这么多的状元为什么就不能有更多的本土“诺贝尔”呢?更有趣的是据“2007年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的调查数据,所有的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在学术领域,在杰出政治家中同样没有高考“状元”,看来是我们过高的估计了状元的前途,学生在高考中的优越性并不能代表什么。既然这样,到今天为止我们为什么还要围绕着高考的分数转呢?我认为我们对学生不能只进行“何以为生”的教育,更应该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 自从2001 6 月我国开始实行基础教育改革之后,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是顺应世界知识经济创新的要求,也是顺应我国 21 世纪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是顺应我国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样是顺应我国新的历史教材的变化而进行的一项改革。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设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从而教育出真正的国家栋梁。 我个人认为课改的任务是:(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

浅谈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论文 课程代码:0456 课程名称:当代中外小学教育、教学及其改革 学习中心太原学习中心 姓名王小华 学号 132025102004 专业教育管理 年级 浅谈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趋势 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困境,由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的升学压力,“学历至上”的教

育观念,学校管理体制对教学试验的限制,教材为主导的教研和教学评价,教师素质的限制等。根据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条件和对策,政府已关注教育公平和均衡化发展问题,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使学校和教师有开发课程和教材的空间,人们开始认识反思性教学和教育行动研究,教师培训要突出教师职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专业团体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引导、带领、监控作用。那么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教育成了重要的武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最终要依靠教育,要教育出新一代的人,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怎样顺应时代的发展,当代世界基础教育改革已形成了一股涌动的潮流。我看需要把控好以下五个中心。 一、以全民学习为中心 课程改革的结果。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学校、更爱学习;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文化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评价制度开始建立;支持、关注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促进教材质量不断提高的教材多样化格局初步形成…… 在“2020年教育战略”中提出,面对全球教育面临的挑战,未来教育的目标应从促进“全民教育”转变为促进“全民学习”。“全民学习”目标的提出是在获得入学机会的基础上更强调受教育的结果,有利于在促进教育机会公平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教育结果的公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制定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的概念性文件中曾指出:增加入学机会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并未带来教育质量和教育针对性的提高,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面临教育质量危机,大部分发达国家也并没有为所有学习者提供有质量的教育。 当前,来自贫困家庭的年轻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代表严重不足,那些不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减少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国家,也不可能在高等教育阶段解决这一问题。 因此,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几乎都指向提高教育质量。 二、以学生为中心 联邦教育部长邓肯说:“如果我们不倾听学生的声音,我们的教育将难以进步。”不少学生提出,学生应该有更多发言权来评价教师,考试应该更符合社会生活的需要等。俄联邦教育与科学部部长安德烈·富尔先科宣布,新的联邦高中教育标准草案规定,学生不仅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学习不同的科目,而且还可自行选择学习不同的课程水平。 我们经过多年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临汾市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采用“景山特色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五套教材:课本、课外阅读、练习册、寒暑假作业、写字本等。以集中识字为起点;以阅读名家名篇为主体;以作文为中心,以写“随文”为主要形式,读写结合,学用一致。 学生到学校来读书,首先要认字,也就是要学会掌握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是不是学生认了字,学会了把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写到纸上就学会了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了呢?也不是!因为书面文字语言是与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并不完全相同的另一种民族语言的形式。当然,这不是说民族的书面语言与民族的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没有任何的连带关系,而是说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是无法直接地转化为书面文字语言的。直接的转化带来的是日常生活口头语言表现能力的丧失,而不是升华了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 在人类的语言中,口头语言永远是表现力最丰富的一种语言形式。口头语言的最大特征是它的直接性和整体性,它的直接性是由于发话者和听话者同处于一个时空结构中,它的整体性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和心智等所有感觉、感受器官同时发挥作用的结果。在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中,发话者不但以自己的嘴巴说话,同时还以自己的手势、眼神、表情、姿态、动作说话,即使是声音,它的节奏的快慢、旋律的变化、声音的高低大小粗细等等因素是同时得到呈现的,它表达的不仅仅是“意思”,同时也是欲望、感情、情绪和意志。听话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精品名师资料

打破传统模式,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摘要: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目前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改革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因此,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是学生成为教育教学主体的方法。希望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关键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生教育教学主体 正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逐渐意识到要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实现既定的目标。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边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手段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教学。这就使得教学的质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要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我认为想要提升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发展。皮亚杰说过:“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知识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勤奋学习而有感到厌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机遇,创设条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这就意味着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向学生,从本质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论文参考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论文参考 一、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源于积极主动的预习习惯,只有学生自主地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学习才能变成自觉行为。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从中年级开始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但我认为预习并不是摘几个词语,让学生回家解释,或者让学生给课文分分段、写写段落大意,而应该重在让学生养成一种观念与习惯。如使学生明白理解词语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联系上下文,你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可以用笔在书上写下来,有什么疑问,也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尽力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调动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创设良好的情境进行导入 优质的教学情境,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多媒体具有声形并茂的特征,可以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找春天》一文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出春天风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就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迷人的春光,并配上学生爱听的儿歌《春天在哪里》,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自然点题,引出《找春天》一文。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在美景和音乐的渲染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效果甚佳。 三、尊重学生学习需求

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兴趣的导火索,而兴趣则是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动力源泉。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我在教学中曾尝试过“直观演示、巧设悬念、旁征博引”等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学生不仅兴趣未减,而且情趣高昂,争先恐后地回答。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一直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变成学生自由体验、自由探索、自由展示才华的大舞台。因此在进行新课前,我总是鼓励学生去寻找和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课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进行资源共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参与兴趣非常浓厚,久而久之,课前寻找便成了学生的习惯,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五、教会学生通读课文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文章题目好比眼睛,是文章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的精华。因此,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把题目所反映出的内容说出来,把自己想要知道的内容或不理解的内容作为问题,并从文章中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就会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读得认真、读得细致。另外,在指导学通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校课改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2016年上半年课题小结 本课题的实施已经到了攻艰阶段了,课题的实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阶段性成效,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有效地推动本课题的实施,让学校课改工作开展起来有方向,有着力点,现就各学校针对本课题实施的现状及课题组深入课堂调研的情况进行小结,对下一步学校实施本课题提一些建议,具体如下: 一、所做的工作: 1、邀请省市专家、省特级教师来我县讲学,指导课题的实施(见附件一)。 在学期初,我们先后邀请了省教研室宁显庆主任等专家,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张珂等特级教师来 2、举行了全县各学科的课改优质课竞赛(见附件二)。 3、继续举办各学科的课改大讲堂,发挥榜样的作用(见附件三)。 4、继续完善学校综合评估内容。 二、本阶段取得的成果。 在全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本课题实施的各项工作都收获了累累硕果,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课改改变教育观念。 县教育局自2014年推进深化课改以来,更加重视了过程管理考核,逐步取消小考,把小考改为抽考,中考成绩的比重也大幅下调,这无疑给学校松了教学质量的“紧箍咒”。学校也从以前的唯教学成绩第一的观念中解放出来,重视加强日常的过程管理。教师的教学已不再是“灌输式”“添鸭式”,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有效发挥。对于学生来说,学校不再是作业、作业、再作业的代名词,而是逐步成为一个让他们向往的乐园。总而言之,这是从追求教学成绩到追求教育

质量的转变,这样的转变,既是我县深化课改的初衷,也是新课标的要求,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2、课改提升办学品质。 教育局加强了课程设置管理,学校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方面也重视起来了。学生的社团活动搞起来了,兴趣小组抓起来了,阅读习惯的养成也被提到了教学议程,现在,无论走那哪所学校,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悠扬的唱歌声,都能看到体育课操场上挥洒汗水的健儿,美术课教室里专注绘画的小画家。在践行课改的道路上,涌现出了以信丰九小、大阿中心小学、小河中心小学为代表的课改先进学校,以信丰七中、信丰四中、虎山中学、金盆山学校、信丰一小、大桥中心小学、新田中心小学、万隆中心小学、铁石口中心上学、大塘中心小学等为代表的课改“后起之秀”,他们肯课改、会课改,坚持课改,把课改的理念运用到办学的理念中,学校不再是追求考试分数的地方,而是育人的场所,办学品质得到极大提升。 3、课改锤炼教师素质。 走进教师办公室,老师们谈论的话题不再只是这道题怎么解?周末要布置几次家庭作业了,而班级管理如何自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习方法如何传授?学习习惯如何养成?健全人格如何塑造等话题也被搬到谈资里来。以黎洪玉、陈桂莲、陈青、刘春玉、曾敏明、邹秀秀等为代表的课改优秀教师积极投身课改,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作教育的目标,为全县广大教师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三、当前学校实施本课题还存在的问题。 1、学校层面。 各学校抓课题的力度不一,课改的成效也参差不齐,整体呈现城区比乡镇好,小学比中学好的现状。少数学校校长不想抓课改,一谈课改就说师资紧,没能手,也不敢抓课改,担心课改后成绩差,压力大,只是简单地把课改工作交待给副校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 新课改的以后,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为了使全体教师能领会新课程思想,迅速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意识转变,使新课程培训上一个新台阶,我校通过远程培训,网上观看新课改的录像讲座,我们进一步走入了新课程,从中获取了许多课改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意识到课改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学实践去实现、去完善,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