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定义和地位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定义和地位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定义和地位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定义和地位

浅析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途径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使农民“小群体”对接“大龙头”和“大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好层次迈进的根本途径。着眼于以工业化抓农业和解决农产品“卖难”,坚持“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保增收”,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镇有合作公司、县有合作集团、产业有协会”的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和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

一、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涵义和类型

(一) 农民经济合作的涵义

农民经济合作的本质是农民之间的相互合作帮助,是“集体互助协作”。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共同工作,即农民之间的一种互助行为。二是为了共同目的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这是利用集体力量进行自助。在人类社会中,群体性互助协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合作行为就会存在。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农民既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又要面对来自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完全依靠个人能力往往难以抵御,只能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指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增加加入组

织的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方面的互助合作,按照一定的章程进行共同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的互助性经济合作组织。

(二) 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组织形式

1,“农户 +公司”模式

该模式是由企业(非农公司)提供资金、技术、管理、农民提供土地、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将企业和农户有机结合,用市场经济牵动,以高科技、高投入、高速度为手段实现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以达到区域内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该模式有三层含义:一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农民和企业(非农企业)的合作,让农民在有利可图和利益相关的前提下与企业(非农公司)走到一起,从而改变过去农户分散经营的状况,建立起新的经济实体;二是产供销一条龙,即在农业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实现合理分工,使生产和经营能有效地转化为社会化的劳动;三是贸工农一体化,不仅从事农业生产,更主要的是发展农产品的深度加工,进而促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进程。

结合我国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该模式可采取以下三种形式:一是由企业(非农公司)投放资金、提供技术,当地农民提供土地和劳动力,联合进行种植业、养殖业的开发;二是由企业或非农公司组建起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提供信息并负责生产基地建设,以贸易带动农副产品的色和国内产;三是由非农公司或企业投放资金,提供技术、管理,组建起以农副产品加工、保鲜为主体的工厂,当地农民负责生产基地建设,既提供原料有派人参加工厂的劳动和管理。“农户+公司”这一组织由于拥有灵通的市场信息、现代的加工手段、较发达的科技力量,能够有效地解决分散经营的弊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专业农协模式

专业农协模式是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解决农业分散经营弊端的又一有力措施。它是以特定农产品生产者为对象,主要进行农产品贩卖和农业技术指导的互助合作性经济组织。从依托对象来说,我国现存的各类专业农协有的是依托大户、有的是依托企业(养殖场或工厂),有的则依托科技服务部门。其产生过程一般都是由发起者草拟章程,吸收会员,召开成立大会,讨论通过章程选举,产生理事会、理事长,理事长下设若干职能小组,最后由职能小组主持协会正常运行。

3,股份合作模式

股份合作企业是指两个以上的劳动者或投资者,按照章程或协议,以资金、实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作为股份,自愿组织起来,依法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服务活动,实行民主管理,按劳分配和按股分配相结合,并留有公共积累的企业法人或经济实体。据农业部【1992】农企字24号文件《关于推行和完善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的通知》,股份合作制融股份制与合作制与一体,是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具体也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组织形式。

股份合作制虽然是一项企业制度的创新,但其产生却源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率先引入股份制,实现与合作制结合。通过农户的联合,股份合作制改变了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使一家一户难以办到的事情成为可能,使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工业,由小生产转变为大生产,由粗放经营变为集约经营,由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极大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村合作社模式

农村合作社是以促进社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目标,以互助合作社为基础,广大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民群众所有的非官方的经济组织。它是党和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起着为农民发展市场经济提供组织者和后盾的作用。

二、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作用

(一)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是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中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公报我国目前有超过2亿多农户生活在农村,并以从事农业生产或相关的工副业生产经营为主业,不

可能让这些小农户都独立地去角逐市场、承受风险,因此农村市场主体的建设是其中的关键。农户围绕发展专业化生产,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形成规模效益,符合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符合广大农民的内在需求。

(二)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需要

自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改革后所面临的形势,农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对接,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为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近年来,国家积极支持了农业龙

头企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企业以盈利为目标,在与农民发展经济关系的产业链中既合作又竞争,并总是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与要保护农民增收、构建有利于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的需要有差距。因此,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通过发展农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的联系桥梁,不仅能较好地填充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断层”,还可以有效地协调公司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降低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的交易成本,从而实现公司企业

与农户利益的“双赢”,实现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经济稳定而持续地增长。

(三)经济合作组织是农民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可靠收入的必要途径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集体采购和包销产品及服务,为农民提供“交货权”和公共服务,这就提供了生产经营风险分散和利益保护的工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供需形势千变万化,经常会出现买难、卖难和价格大幅波动等现象,单打独斗的农民由于生产经营规模过小,在与工商企业和国际商业集团做交易或竞争目标市场过程中也很难与之相抗衡,也很难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以及获取或分享二三产业的增值利润。

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使分散的农民在保持产权独立的前提下组织起来,成为团队,形成与中间商和企业主抗衡的力量,在贸易上增强了谈判地位和利益保护能力。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联合,还使农民可能分享到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增加收入。

(四)经济合作组织是解决农村消费安全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农村消费安全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一是消费市场欺诈现象严重,假冒伪劣品通过各种渠道销往农村;二是农资市场各类违法问题突出,坑农案件频发;三是假劣商品留下安全隐患,造成人员死伤突出;四是由于基层市场监管力量不足等,有关消费侵权案件发生后维权困难。针对这些问题,除了制定严厉的惩罚制假售假企业和个人的法律制度,加强农村基层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对市场的监管外,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发展合作组织,提高农民消费的组织化程度,引导统一和集中采购。这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对农资和其他相关消费产品的分散购买问题,减少消费安全风险,而且有利于事后维权。

(五)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是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要使我国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农产品有能力与国外的大合作社、大集团进行竞争,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从世界各国经验看,各类合作组织是世界各国农民最普遍、最受欢迎的组织方式,农产品通过合作社集中加工、贮运、销售,不仅把增值的加工、销售利润给了农民,提高了农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且使家庭农场生产与大市场有机地连结起来,大大提高了农民在市场经营中的谈判地位和竞争能力。根据WTO 规则,各国政府宏观调控手段要实现与国际接轨,可调控的内容集中于“绿箱政策”、“黄箱政策”等方面。与此相适应,也必须具有与政府宏观调控相对应的组织工具,否则就会陷入被动。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今后我国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

策理应更多地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加以实施。此外,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也是政府与国外进行农产品贸易谈判时持有的一个极具分量

的筹码。

三、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建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设想自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以来,各级

政府在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应政策予以支持,但迄今为止,仍没有取得大

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在我国仍处在发展的初期,普遍缺乏组建和管理经验;组织规模偏小,带动作用有限;农民参与热情不高,合作意识淡薄;政府对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支持方式与合作组织发展的内在需求之间不协调等。

(一)农民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从农民方面看, 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内在需求不足。不少农民认为现在主要应发挥家庭经营的积极性,把合作经济与家庭经营对立起来;我国农民有传统分散经营、自产自销的小农习惯, 所以对合作表现出不积极;目前农民经济组织规模小,所产生的效益不明显,农民的侥幸心理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很大一部分农民不是带头或出资来创建组织,而是持有观望或是等到别人办好了“搭便车”的心理(?)。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农民组织发展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在工作中没有将农民经济组织摆在应有的位置。有的领导认为乡有乡经济合作社,行政村有村经济合作社,还有供销社、信用合作社,认为没有必要再搞农民经济组织;有的认为兴办新型农民经

济组织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不宜多管,放任自流,无所作为,忘记了

对农民组织发展的引导职能。

(二)政府部门干预不适当

农民经济组织是农民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而联合起来的,其发展

应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由于受到农民自身素质的限制,在农民经济组织成立之初由政府引导扶持创建是很有必要的,但

是在以后的运作中政府应该把自主权还给农民,而我国相当部分的政

府部门对待农民经济组织存在着政府角色定位不适当的问题。一些政府在发展农民经济组织过程中,不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脱离实际

地插手农民组织的决策、经营、管理等内部事务,用行政手段强迫任

命组织的负责人,而在应该对农民经济组织进行的政策上的优惠、财

政上的资助、教育和技术上的帮助等方面的扶持和引导力度还不够, 扶持政策和措施不健全、不到位。同时,缺乏一支具有较高理论和实

践水平的宣传教育队伍,向全社会和广大农民进行合作制教育和宣传, 并对已办的农民经济组织进行指导。

(三)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规范

一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缺乏较为完善的制度约束,有的甚至

是既无章程又无具体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运作很不规范,这种状

况既影响了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又对农户造成了负面影响,

从而制约了组织的健康发展;部分组织成员合作意识不强,成员之间

的信任度不高,不愿共担风险;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服务意识不强,

服务手段滞后,影响了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一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没

有从维护其成员的利益出发,只是停留在生产环节或技术层面的简单

合作上,没有从根本上把农户组织起来并将其带入市场,更谈不上组

织起来共同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

(四)资金短缺

一是现有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规模普遍较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 成员与组织之间联系不紧密, 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多数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尚处于合作的初级阶段,普遍存在着重盈利轻服

务、重分配轻积累的现象,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三

是绝大多数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和主管部门拨付,资金匮乏,服务职能难以发挥,缺乏凝聚力。

(五)组织成员素质偏低

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小农意识浓厚, 市场观念淡薄。据

统计, 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七年,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

盲占40. 3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 07%,高中文化程变的仅占11.62%, 系统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重不到5%。如此低的文化素质参与农民经济组织显然适应不了发展要求。一方面缺乏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组织者、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农民整体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很难较快地接受新的市场观念、管理思想和科技知识,而且农民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还存在着大量的违约现象。

(六)缺乏合法的法人地位

由于现行法律对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性质、任务和发展方向规定

不明确,使其合法地位受到市场和农户的质疑,开展活动十分困难;

而且由于现有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受多头管理与制约,形成登记与管

理两张皮,严重制约了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四、关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议

(一)建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原则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原则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

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也必须坚持家庭承包

经营, 在不改变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的财产所有权的基础上, 积极发展各种农民经济组织。

1,坚持民主自愿原则

发展农民经济组织, 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民办, 就

是指农民经济组织应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由农民自愿自主地参加组

织。民管, 就是指农民经济组织应由农民自己管理,实行民主管理、

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充分保障成员对组织内部各项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民受益, 就是指农民经济组织要按照惠顾返还原则, 增加成员收入, 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2,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的农业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政策条件

差异很大, 要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发展, 切勿一哄而上。

3,坚持多种形式发展的原则

农民可以入股形式开展紧密的合作, 也可以入会形式松散、半松

散的合作;可以开展单项的技术、信息合作, 也可以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合作与贸易服务;可以在本地、本专业范围内开展合作与联

合, 也可以跨地域、跨所有制开展合作与联合。鼓励支持农村能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乡镇基层农业技术经济推广服务部门和推广服务人员、农业科研院所等, 发挥其在资金、技术、信息、流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发起或参与兴办各类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二)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1,作为农业信息化的主导的政府应制定全国的农业信息化体系框架,制订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技术标准和市场的规范准则,对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农业信息发布、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等农村公共产品加快支持力度。同时,还应推动相关企业、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和农业生产者在开发与科研方面的合作与协调。

2,政府应引导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规范发展,扶持其发展壮大。一是规范政府行为,二是培育合作组织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下搞合作,三是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四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另外,各级政府要正确处理好放手发展和积极引导的关系,千方百计把农民的合作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舆论上、组织上、政策上支持农民实行联合与合作。

3,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要顺利实现农业信息化,发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积极作用,关键是广泛开展农民教育,搭建长效的农民培训体系,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只有农民的参与能力提高了,参与意识觉醒了,农业信息化才会得逐步实现,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才会顺利发挥作用。

4,优化法律环境。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撑和保障。经济合作组织立法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无法依法成立、依法运行,其经营活动也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2006 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法》为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法制环境。但其中有一些条款不够恰当,例如关于融资的问题等,还需进一步完善。

5,优化舆论环境。要把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内涵和作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一是针对广大农民进行有关经济合作的教育培训,使广大农民消除人民公社时期的心理阴影,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全新的认识。二是涉农部门从领导到基层技术服务人员都要加强学习,提高对经济合作的认识。

(三)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提供持续高效的金融创新服务

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全国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正处于一个大发展的关键时刻。要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商机和业务发展机遇,适应新农村建设对金融的新任务、新要求,大力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大力拓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范围,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的、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实现经济、金融的互惠双赢。

1,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开放、有序、竞争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来支撑。今后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组织,改变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单打独斗”,“一社”难支

“三农”的窘况,建立多种形式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并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中国银监会“降低门槛、放宽准入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村镇银行的出现、农行的“返乡”、邮储银行的“破土”、农发行的转轨、开发行的介入、农信社改革的深入、外资银行的渗透,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将会出现“群雄并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多样化、多层次的新局面。

2,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关键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提供多样化的现代金融服务。今后金融机构间的竞争,不是对客户的竞争,而是对产品开发的竞争,对提供优质服务的竞争,因为只有受到农民欢迎的创新产品才能赢得市场。所以,大型农业机械设备按揭贷款、农产品套期保值贷款、农业订单贷款、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贷款、地方资源开发贷款、科技农业生产推广贷款、农村消费贷款、农民进城务工贷款、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等。其次,创新结算和中间业务。加快建立城乡通用的现代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推广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以及保函、信用证、银行卡等业务;探索开办网上银行、个人理财、信息咨询、代收代付、担保等服务;筹办国际结算、外汇业务。

3,创新农村、农业保险业务。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补贴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引导建立互助保险组织;设立再保险

公司,对涉农保险业务实行再保险。

4,创新农村融资渠道,积极吸引直接投资,正确引导民间融资,稳妥发展信托租赁,开拓农村资本市场,发行农业开发债券,培育农产品期货市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等。三是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及农民经济合作组织,需要金融立法创新,优化金融支农的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追溯过去,农村金融的困境源自于金融制度安排上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创新。所以,当前政府部门要加快研究制定《农业信贷法》、《合作金融法》、《农村金融服务促进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法》等配套金融法律、法规、条例等,明确金融机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支农责任、权利与义务,县域金融机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要将吸收存款一定比例投放当地使用,对新增当地的支农贷款给予减免税收优惠政策,从法律和政策层面保障农业长期发展的资金投入。要以推动农村文明信用工程为切入点,创造和改善有利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和农村信贷投入的金融生态环境。

(四)多渠道解决资金短缺的发展瓶颈

突破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资金短缺的瓶颈,应重点尝试两种途径。一是依靠组织自身运作获取资金。要允许投资者以农用机械、劳务等多种形式进行出资,允许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行低风险性、认购自由的投资股金,为其提供比较可靠的融资渠道。二是利用外力获取资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应借助国家财税、金融等宏观调控手段以及其他市场投资主体的参与等外力扶助,拓宽筹资渠道。各级政府应对本地区符合条件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行财政扶持,通过将政府支农资金和

社会资金、合作组织资金结合起来的方式,增大政府支农资金的拉动力,在政策性贷款、贴息等方面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给予支持。同时设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项发展基金并将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重点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以及新机具的引进、示范和推广,鼓励农产品的联合营销和共创品牌。

五、结语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要发展壮大,在宏观方面应改善外部环境,完善政府相关政策,按照“引导不参与,扶持不包办,规范不干预”的原则,实现政府宏观调控。在微观方面,应按照合作组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借鉴股份合作制的优点,明确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完善和创新合作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同时,要增强经济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化解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与市场风险,必须建立利益目标整合机制和利益风险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秦岭.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综述[J].扬州大学学报.2007 .第94-99页.[2]马守则.我国农业社会化组织形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

[3]段小平.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

[4] 吕伯承.关于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 J] .前沿, 2006( 12)第7-12页.

[5]杨艳君.新时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选择与思考[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第17-20页.

[6]王景新.乡村新兴合作经济组织的崛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第5页.

[7] 黄祖辉、徐旭初、冯冠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的探讨.中国农村经济.2002.3.第6页.

[8]王勇.发展经营型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 .经济研究参考,2006.

[9]危朝安.大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J ] .农村经营管理.2008.

(完整版)文化产业的定义_百度文库.

文化产业的概念 一、文化产业的定义 文化产业有种种不同的定义。就所提供产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特定的制度环境中,文化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属性之外,还具有某些特殊的社会和意识形态属性。这是我们理解文化产业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如果将文化产业臵于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代世界经济背景下,我们又可看到,近十几年以来,文化产业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越来越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富现代意义、与高科技尤其数码技术发展最紧密结合的产业,并且越来越反过来影响和改变着传统文化产业的面貌。由此我们认为,现代文化产业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群”,它们奠立于大规模复制技术之上,履行最广泛传播的功能,经商业动机的刺激和经济链条的中介,迅速向传统文化艺术的原创和保存两个基本环节渗透:将原创变成资源开发,将保存变成展示,并将整个过程奠定在现代知识产权之上。 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从行业门类上,把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旅游、教育等看做文化产业的主体或核心行业;把传统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电影电视创作甚至工业与建筑设计,以及艺术博览 场馆、图书馆等看做文化产业正在争夺的前沿;把广告业和咨询业等看做是它成功开拓的边疆。 出于中国国情和第一本《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操作便利的需要,(我们还考虑到文化产业传统的行业管理归属,以上所说的产业门类将与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信息产业部、国家旅游局等主管部门的业务大致对应。按照时下的说法,这是一个“中等”的文化产业概念。应该说,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还很不充分,其全部丰富性尚未充分展开,因此它的范围必定还会发生变化,相信这种变化将

生态产业的基本概念

生态产业的基本概念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应用生态工程的方法。突出了整体预防、生态效率、环境战略、全生命周期等重要概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的一种高效的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很明显生态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及“现代产业”,但又是“传统产业”及“现代产业”的继承和发展。 生态产业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生态学。产业生态学也是一门“研究可持续能力的科学”产业生态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R.Frosch 等模拟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过程所开展的“工业代谢研究”。工业代谢是模拟生物和自然生态系统代谢功能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其实现代工业生产过程就是一个将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转化为产品和废物的代谢过程。199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与贝尔实验室共同组织了首次“产业生态学”论坛,对产业生态学的概念、内涵和方法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贝尔实验室的

C.Kumar认为:“产业生态学是对产业活动及其产品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是继经济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发展的第3代产业。生态产业是包含工业、农业、居民区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况的一个有机系统。通过自然生态系统形成物流和能量的转化,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之间共生的网络。生态产业,横跨初级生产部门、次级生产部门、服务部门,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第三产业)。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生态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集团型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是生态产业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纵向结合,将不同行业的生产工艺横向耦合,将生产基地与周边环境纳入整个生态系统统一管理,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向系统外的零排放。以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而不是产品或利润为生产目标,谋求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的多样化,增加而不是减少就业机会,有灵敏的内外信息网络和专家网络,能适应市场及环境变化随时改变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工人不再是机器的奴隶,而是一专多能的产业过程的自觉设计者和调控者。企业发展的多样性与优势度,开放度与自主度,力度与柔度,速度与稳度达到有机的结合,污染负效益变为资源正效益。生产产业建设需要在技术、体制和文化领域开展一场深刻的革命。 1生态工业 中世纪以来,人本主义思潮的泛滥,导致了以蒸汽机的诞生与利

文化产业的概念和内涵

文化产业的概念和内涵 文化产业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至今国际上仍未形成对文化产业的统一定义。“从总体上看,文化产业可以区分为作为哲学政治观念的“理论-意识形态文化产业”和作为经济制度、发展模式的操作性应用性文化产业两大部分。”[10] 学院派的理论工作者主要关注观念形态的“理论-意识形态文化产业”研究,侧重于从哲学政治观念的意识形态角度得出文化产业的定义。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法兰克福学派。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出版了《启蒙的辩证法》,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工业”(Cultural Industry)的概念。这里的“industry”是作为单数来使用的,指的是作为意识形态生产的大众文化活动。不过,法兰克福学派对与“文化工业”相联系的大众文化却是持批评态度的。阿多诺和奥克海默认为,文化产品在工厂中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标准化、规格化的方式被大量生产出来,并通过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消费者,最终使文化不再扮演否定意识的角色,反而成为统治者营造满足现状的社会的控制工具。虽然法兰克福学派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对文化工业进行了否定性的批判,但法兰克福学派对于“文化元素一旦与现代科技结合形成工业体系,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的力量”这一现象的揭示,不仅创造了一个新的概念,而且也预示着一个巨大的新产业的诞生。目前,文化产业与高科技产业一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具有前景的两大产业之一[11]。 社会经济实践操作者和研究者更关注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联的应用文化产业的探索,侧重于从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角度得出文化产业的定义。由此出发,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不同国家或地区往往从自身优势和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等实用功能方面来理解“文化产业”的定义,在总体上通用的文化产业总称之后,又有版权产业、内容产业、创意产业等主要概念。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日下公人从经济学理论出发,对文化产业做出定义和阐释:“文化产业的目的就是创造一种文化符号,然后销售这种文化和文化符号”。这个定义既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也体现了哲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结合。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用“版权产业”来说明文化产业的状况,将文化产业视为“可商品化的信息内容产品业”。其“版权产业”分为核心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分销版权产业、版权相关产业等。1997年,芬兰在《文化产业最终报告》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基于意义内容的生产活动”。它强调内容生产,而不再提工业标准,称“内容产业”,包括建筑、艺术、书报刊、广电、摄影、音像制作分销、游戏及康乐服务等。英国政府将文化产业称为创意产业,是指“那些发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能够通过应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12]它强调创造者个人的创造力,同时又倾向于各国政策性的设计、规划和推动。其范围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及古玩市场、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音像、互动性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电视广播等13个行业。作为社会经济实践操作的文化产业是一个总括性、包容性的综合概念。在英语中变成了复数(Cultural Industries),它是以产业或产品对象的总的“文化”的性质作出的分类。“从当代应用文化产业来看,文化产业具有一般产业所必备的某些属性。就其所提供产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而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产业界定

组织过程资产

组织过程资产 组织过程资产包括任何或全部与过程相关的资产,可来自任一或所有参与项目的组织,用于帮助项目成功。这些过程资产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计划、政策、程序和指南。过程资产还包括组织的知识库,如经验教训和历史信息。组织过程资产可能包括完整的进度计划、风险数据和挣值数据。项目团队成员通常有责任在项目全过程中对组织过程资产进行必要的更新和补充。组织过程资产可分成以下两大类。 一.流程与程序 组织的工作流程与程序,包括(但不限于): 1, 组织的标准流程,例如,标准、政策(如安全与健康政策、伦理政策和项目管理政策)、标准的产品与项目生命周期,以及质量政策与程序(如过程审计、改进目标、核对表和组织所使用的标准化的流程定义); 2,标准化的指南、工作指示、建议书评价准则和绩效测量准则; 3,模板(如风险模板、工作分解结构模板、项目进度网络图模板以及合同模板); 4,根据项目的具体需要,“剪裁”组织标准流程的指南与准则; 5,组织对沟通的规定(如具体可用的沟通技术、许可的沟通媒介、记录保存政策以及安全要求) 6, 项目收尾指南或要求(如项目终期审计、项目评价、产品确认以及验收标准); 7,财务控制程序(如定期报告、费用与支付审查、会计编码以及标准合同条款); 8,问题与缺陷管理程序,包括对问题与缺陷的控制、识别与处理,以及对相关行动的跟踪; 9,变更控制程序,包括修改公司标准、政策、计划和程序(或任何项目文件)所需遵循的步骤,以及如何批准和确认变更。风险控制程序,包括风险的类别、概率的定义和风险的后果,以及概率影响矩阵; 10,排序、批准与签发工作授权的程序。 2.共享知识库 组织用来存取信息的共享知识库,包括(但不限于): 1,过程测量数据库,用来收集与提供过程和产品的测量数据; 2,项目档案(如范围、成本、进度与质量基准,绩效测量基准,项目日历,项目进度网络图,风险登记册,风险应对计划和风险影响评价); 3,历史信息与经验教训知识库(如项目记录与文件、完整的项目收尾信息与文件、关于以往项目选择决策与绩效的信息,以及关于风险管理工作的信息); 4, 问题与缺陷管理数据库,包括问题与缺陷的状态、控制情况、解决方案,以及相关行动的结果 5, 配置管理知识库,包括公司标准、政策、程序和项目文件的各种版本与基准;

CMMI5文档之组织标准过程维护规程

组织标准软件过程维护规程 文档编号:FHI_CMMI_OPD_PRD_OSPMT 文档信息:组织标准软件过程维护规程 文档名称:组织标准软件过程维护规程 文档类别:CMMI规程 密级:内部秘密 版本信息:1.1 建立日期:2016-1-8 创建人:EPG 批准人:李庆林 批准日期:2016.2.25 存放位置:集成公司组织资产库/组织标准过程 编辑软件:Microsoft Office 2003 中文版

文档修订记录

目录 1简介 (4) 1.1目的 (4) 1.2适用范围 (4) 1.3术语表 (4) 1.4参考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2过程总体描述.. (5) 2.1过程概述 (5) 2.2过程结构描述 (5) 3过程元素描述 (6) 3.1开发标准组织过程 (6) 3.2工作组成员及EPG成员制定组织标准软件过程的工时 (8) 3.3评审与批准组织标准软件过程 (8) 3.4维护组织标准软件过程 (9) 3.5发布组织标准软件过程 (12) 4附录 (14) 4.1附录A-过程元素表 (14) 4.2附录B-过程元素表 (16)

1简介 1.1目的 依据CMMI级的关键过程域“组织过程定义”的要求,开发和维护一组有用的软件过程资产,这些资产供本公司所有软件开发项目享用,以便统一稳定和改进各类项目的软件开发过程性能,并以收集和积累财富在应用中产生的信息与项目组创造性的应用经验,不断改进财富库的内容,使组织长期受益。 过程资产包括有: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对批准使用的软件生命周期的描述,组织标准软件过程的裁剪指南、组织软件过程数据库和软件过程文档库。 另外一个目的是为了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和规范建立过程资产,故本规程是组织标准软件过程和相关过程财富制定、评审批准、维护、发布和废除的文档化规程,过程财富的描述另见相关规程。1.2适用范围 本过程适用于公司软件部内的组织标准软件过程及相关过程资产的管理。 1.3术语表 1.过程类别:我们将现有的和以后需要增加的组织标准软件过程按属性不同分为开发过程、支 持过程、组织过程、管理过程四大类,并对这四类进行细化; 2.组织标准软件过程:组织标准软件过程是基本过程的可操作的定义,在组织中建立一个针对 所有软件项目的共用的软件过程。它是由多个过程元素组合而成,包含了所有项目的软件过 程均会包含的软件过程元素; 3.过程元素:过程元素是指一个软件过程描述的构成元素。每个过程元素包括一组妥善定义的、 有限制的、紧密相关的活动(如软件估计元素、软件设计元素等)。过程元素的描述可以是 待填充的样板、待完成的片段、待推敲的抽象、待修改的或已使用的无须修改的完整描述。 过程元素的内容包括标题、输入、入口标准、任务、职责、使用的模板和规程、度量、出口 标准、输出等; 4.过程流程图:将一个组织的标准的软件过程分解成若干个过程元素,把这些过程元素间的关 联关系用流程图进行描述; 5.过程元素框图:过程元素框图是对过程元素所有要素及所要执行活动用一种标准流程图的格 式来表达的形式; 6.输入:任务开始之前输入的产品; 7.入口准则:任务开始之前应该被满足的条件; 8.任务:做些什么,谁做,怎么做,什么时间做等内容;是描述一个过程元素时的核心内容; 9.出口准则:可以认为某过程元素已经执行完毕时应该被满足的条件; 10.输出:任务结果后输出的产品; 11.职责:执行任务中的人员的角色和职责;

产业价值再定义(精)

产业价值再定义 在照明市场里,独特的天花板文化屏蔽了来自海外巨头的激烈竞争,本土企业要真正赢得本土市场,还需要独特的模式支撑。从传统的照明产品提供商转型为照明解决方案提供者,雷士实现了价值链上的角色升级。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作者:王婷从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开始,电灯成为了人类照明的主要工具,这不但由此缔造了世界级企业GE,也由此撬动起一个庞大的为人类带来光明的照明产业。 不过与众多海外巨头先天占据先机,并由此形成持续优势壁垒的产业不同,照明产业的独特性还受制于特殊的“本土化要素”——不同区域市场里,由于建筑物结构和天花板高度所带来的差异,延缓了产业巨头全球化的步伐。想象一下,在欧美高堂阔院的建筑风格下相得益彰的华贵吊灯,如果挂在大多数中国家庭的两居室中该显得多么地局促不安。因此,照明产业的跨国巨头,它们的注意力则放在了自己更擅长的事情——光源的研发上,毕竟光源之于灯具,好比CUP之于电脑,它是灯具的“心”。 因此,独特的天花板文化屏蔽了来自海外巨头的激烈竞争,让中国企业在照明市场里凭借着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得以顺利地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这对于雷士来说,还不足够。它们将对市场的理解推进了一步:不仅仅要为消费者需求制造相应型号或种类的灯具,而是应该指引消费者灯具应该在怎样的环境下使用,并由此为消费者开发出满足其需求的各种型号或种类的灯具。他们在中国市场中定义和发掘“商业照明”这一细分市场,并且通过对渠道的开发、利用和盈利模式的修正,雷士从传统的照明产品提供商转型为照明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实现了价值链上的角色升级。 还原以客户为中心 人类对光明的需求,不断推动着照明行业的发展。目前,电光源仍然是世界照明系统的主体,自其发明以来已经历了130多年的发展,目前其品种已超过3000种,规格达到5万多种。由于光源是让灯实现照明功能的主体,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世界主要照明企业都将研发的重点放在光源研发和创新上。而随着节能环保趋势的日益增强,占领优质光源的研发先机,也成为很多照明企业占据行业高位的契机。 成立于1891年的飞利浦公司,最初就是一家从事碳灯丝光源生产的厂家,它的主要客户中,有一些早期的电力公司,他们在自己的能源供应合同里包含了光源的提供。经过100多

项目规划过程定义

目的 产生项目计划书,让项目在切实可行的方案中执行。 角色与职责 角色职责 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策划工作,编制项目计划书 项目组成员?参与项目策划活动,评审并承诺与自己工作相关的计划领域专家、技术专家?为项目策划提供相关的专业支持和指导 ?全程监督项目策划过程是否符合组织的标准,并编写质量保 PPQA工程师 证计划 配置管理员?负责将项目计划的成果置于适当的配置环境下, 高层经理?负责批准项目计划 ?为项目组制定项目计划提供相应的支持,评审并认可项目计 客户代表 划中与客户相关的内容 入口准则 项目目标已经确定,且项目启动。 已经指定了项目经理和项目组成员。 用户需求已被文档化,并得到确认。 输入 已文档化的客户初始需求、《项目合同》(可裁剪,不是必须的)、组织级的 项目过程 执行关系 阶段是线性的,有优先次序的 流程图

执行步骤 步骤一:定义范围 定义范围 选择项目生命周期及建立项目已定义过程 WBS划分 项目估计 制定项目计划 整合项目计划 评审和批准 项目计划

目的:通过客户的初始需求,确定项目的范围。 由项目经理组织需求分析员、系统架构师与客户代表进行以下工作: (1)深入研究客户初始需求,分析以下内容: ①项目的制约因素,包括:项目的成本、时间、质量。 ②项目的边界,包括:“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③确定产品的验收标准,产品的验收标准是可量化,可测量的。 ④明确产品的行业规范、达标性能。 (2)根据公司的环境因素分析出项目所需的人力资源,硬件资源,市场情况等因素 (3)项目经理根据定义的范围编制初步的项目计划书 步骤二:选择项目生命周期及建立项目已定义过程 目的:更有效的对项目进行管理控制,是WBS划分的重要依据。 由项目经理组织需求分析员、系统架构师进行以下工作: (1)确定项目的特征,包括: 类型内容 需求类型需求是否容易被定义或熟知 需求是否可以在早期被完整定义需求功能是否复杂 项目风险项目是否组织中的新方向是否有可重用部件 可用的项目资源不足问题 项目类型项目是已有系统的一个升级版还是重新开发项目的规模大小 项目时间长短 用户类型客户代表是否在项目期间参与 客户代表是否是技术和业务领域的专家客户是否希望全程跟踪项目的进度

项目管理过程定义

项目管理过程定义 当前版本V2.2 发布日期2013-03-20

版本修订人修订日期修订内容审核人批准人V1.0 程琳2011-08-04 创建文档EPG 仝永波 V2.0 刘霏2012-08-30 增加项目策划过程 活动,修改敏捷迭 代过程活动内容。 EPG 仝永波 V2.1 刘霏2012-10-24 修订“项目管理计 划评审”的描述 EPG 仝永波 V2.2 刘霏2013-3-5 修改里程碑评审方 式,将估算基准功 能选择“最小功能” 修改为“典型功 能”。 EPG 顾滢滢 说明: 1.修订日期格式统一为:yyyy-mm-dd 2.修订内容中简要记录每次修订涉及的章节及内容。

目录 1. 目的 (4) 2. 适用范围 (4) 3. 定义、术语及说明 (4) 4. 主要角色与职责 (4) 5. 入口准则 (5) 6. 输入 (5) 7. 活动 (6) 7.1. 流程图 (6) 7.2. 工作流程 (8) 7.2.1. 项目策划 (8) 7.2.2. 敏捷迭代 (10) 7.2.3. 里程碑评审 (13) 8. 输出 (13) 9. 出口准则 (13) 10. 本过程裁剪规定 (14) 附录1 项目整体估算细则(功能类比估算法) (15) 附录2 迭代任务估算细则 (17) 附录3项目数据管理规程 (20) 附录4禅道迭代建立细则 (21) 附录5迭代中任务贴条细则 (22)

1.目的 本文档用于指导和规范项目管理工作,涵盖了项目策划、迭代过程管理、项目监控等内容。 2.适用范围 本文档适用于普信恒业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技术 部所有软件项目。 3.定义、术语及说明 ?迭代:敏捷过程术语。指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逼 近所需的项目目标。 ?QA:Quality Assurance(质量工程师) 4.主要角色与职责 流程中的主要活动采用RACI模型对涉及的角色及其职责进行描述,其中: ?R(Responsible)代表执行:负责执行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角色。?A(Accountable)代表责任:对任务负全责的角色。 ?C(Consulted)代表商议:在任务实施前或实施中提供指定性意 见的人员。 ?I(Informed)代表告知:及时被通知结果的人员,不必向其咨询、 Task Roles 产品经理项目经理项目团队QA 高层经理

水利行业相关定义与概念

国家县级以上行政区划: 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50个地区(州、盟);661个市,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83个;县级市374个;1636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852个市辖区。 总计:省级34个,地级333个,县级2862个。 水务一体化: 水务,即涉水事务。水务一体化即涉水事务统一管理。亦即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统一管理。它是加快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产物。 水平衡测试: 水平衡测试是对用水单位进行科学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进一步做好城市节约用水工作的基础。水平衡也称水量平衡,是指在一个确定的用水系统内,输入水量之和等于输出水量之和。水资源变化量(△S)=|P+R入-E-R出| 降水(P),径流流入(R入)。蒸发 (E),径流流出(R出)。 水平衡测试是加强用水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节约有水和合理用水的一项基础工作。它涉及到用水单位管理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技术性。通过水平衡测试应达到以下目的: 掌握单位用水现状。如水系管网分布情况,各类用水设备、设施、仪器、仪表分布及运转状态,用水总量和各用水单元之间的定量关系,获取准确的实测数据。 对单位用水现状进行合理化分析。依据掌握的资料和获取的数据进行计

算、分析、评价有关用水技术经济指标,找出薄弱环节和节水潜力,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技术、管理措施和规划。 找出单位用水管网和设施的泄漏点,并采取修复措施,堵塞跑、冒、滴、漏。 健全单位用水三级计量仪表。既能保证水平衡测试量化指标的准确性,又为今后的用水计量和考核提供技术保障。 可以较准确地把用水指标层层分解下达到各用水单元,把计划用水纳入各级承包责任制或目标管理计划,定期考核,调动各方面的节水积极性。 建立用水档案,在水平衡测试工作中,搜集的有关资料,原始记录和实测数据,按照有关要求,进行处理、分析和计算,形成一套完整详实的包括有图、表、文字材料在内的用水档案。 通过水平衡测试提高单位管理人员的节水意识,单位节水管理节水水平和业务技术素质。 为制定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量指标提供了较准确的基础数据。 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型社会是倡导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提高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并将其贯穿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全面实行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社会。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参与下,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为保障,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的合理用水和高效益用水。 1998年,为了加大节水工作的力度,水利部提出了开展跨世纪节水行动。从2000年开始,这项工作得到了财政部的重视和支持,将跨世纪节水行动项目

组织过程定义

组织过程定义:CMMI模型过程域系列学习中文版 2010-01-11 作者:founder_cmmi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d912764685.html, ORGANIZATIONAL PROCESS DEFINITION +IPPD 组织过程定义+IPPD A Process Management Process Area at Maturity Level 3 组织管理过程域的成熟度第三级Purpose 目的 组织过程定义(简称OPD)的目的在于建立和维护可用的组织过程资产和工作环境标准。Introductory Notes 简介 组织过程资产能够使组织之间拥有一致的过程性能,并为组织累积性、长期性的效益提供基础。组织过程资产库用于收集数据项,由组织维护,以供组织人员及项目使用。收集的数据项包括:过程与过程元素的描述、生命周期模型的描述、过程裁剪指南、过程相关的文件、数据。组织过程资产库通过在组织间共享最佳实践与经验教训,来支持组织学习与过程改进。 依据组织的标准过程,项目将其裁剪为自己的已定义过程。其他的组织过程资产用于支持裁剪及执行已定义过程。工作环境标准用于指导建立项目的工作环境。 标准过程由其他过程(也就是子过程)或过程元素组成。过程元素是过程定义的基本单位(如原子),它描述了协调一致执行工作所包含的活动与任务。过程架构提供在标准过程中连接过程元素的规范。组织标准过程可能包含多种过程架构。 特定目标和特定实践 SG 1 Establish Organizational Process Assets 建立组织过程资产 建立并维护组织过程资产。 SP 1.1 Establish Standard Processes 建立标准过程 建立并维护组织标准过程集。 在企业中,标准过程可定义成多个等级,并可按一定的等级方式相互关联。例如,一个企业的标准过程,可由各个组织(如部门或场所)进行裁剪,以建立他们自己的标准过程。标准过程也可按各个组织的商业领域或产品线裁剪而成。因此,尽管某些组织可能只有单一层级的标准过程,但“组织标准过程”可以参照组织级所建立的标准过程,以及较低等级所建立的标准过程。 可能需要多种标准过程,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领域、生命周期模型、方法和工具。组织标准过程包含过程元素(例如,估计工作产品规模的元素),这些元素在一个或多个过程架构中相互关联,而这些架构描述了过程元素之间的关联关系。 组织标准过程通常包含技术、管理、行政、支持及组织的过程。 组织标准过程应广泛地涵盖组织与项目所需的全部过程,包括在成熟度第二级过程域中强调的那些过程。 典型的工作产品 1.组织标准过程集 子实践

行研基础:行业的概念及分类

行研基础:行业的概念及分类 一、行业的概念 (一)行业的定义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行业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行业的发展必然遵循由低级的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利用和低级的人工劳务输出,逐步转向规模经济、科技密集型、金融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知识经济型,从输出自然资源,逐步转向输出工业产品、知识产权、高科技人才等。 行业的英文解释是walks of life,简而言之,就是职业的类别。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影响行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的影响力度,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判断行业投资价值,揭示行业风向,为各组织机构提供投资决策或投资依据。 (二)行业与企业、产业的关系 行业一般是指其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

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如汽车行业、服装行业、机械行业、医药行业、家电行业、快递行业等,是反映以生产要素组合为特征的各类经济活动。 企业一般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 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是对各类行业在社会生产力布局中发挥不同作用的称谓。1985年,我国国家统计局明确把产业划分为三大产业。把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定为第一产业,把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煤气)和建筑业定为第二产业。把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各行业定为第三产业。这是我国政府关于经济结构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与举措。 总体来说,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基础单位,由提供同类型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共同组成行业,多种行业形成了产业。

组织过程焦点过程

受控状态:发放号: 组织过程焦点过程 版号:E/0 2012年7月20日发布 2012年8月1日实施保定金迪地下管线探测工程有限公司

文件更改摘要: 日期版本号修订说明修订人审核人批准人2012-4-10 V0.1 创建王向坤付强 2012-5-25 V1.0 第一次发布王向坤付强周京涛2012-7-20 V2.0 第二次发布王向坤付强周京涛2012-10-8 V2.1 修改试运行时长刘文倩付强周京涛

目录 1 目的/方针..................................................... - 3 - 2 范围.......................................................... - 3 - 3 术语.......................................................... - 3 - 4 角色与职责.................................................... - 3 - 5 入口准则...................................................... - 3 - 6 输入.......................................................... - 3 - 7 流程图........................................................ - 3 - 8 主要活动...................................................... - 4 - 8.1 识别过程改进 ............................................ - 4 - 8.2 过程改进策划 ............................................ - 5 - 8.3 过程改进实施 ............................................ - 5 - 8.4 评估组织过程 ............................................ - 6 - 9 输出.......................................................... - 6 - 10 出口准则..................................................... - 7 - 11 引用文档..................................................... - 7 - 12 使用模板..................................................... - 7 -

产业第三产业定义(精)

什么是产业?人们的认识水平总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对于产业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产业”一词最早由重农学派提出,特指农业。在人类迈入资本主义大生产时代后,产业主要是指工业,在英文中,产业与工业的表示方式都是industry。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曾将产业表述为从事物质性产品生产的行业,并被人们长期普遍接受为惟一的定义,也正是因为“物质性生产行业”的定位,广电媒体始终没有被赋予产业的属性,而一直尊居“事业的宝座”。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服务业和各种非生产性产业的迅速发展,产业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不再专指物质产品生产部门而是指“生产同类产品(或服务)及其可替代品(或服务)的企业群在同一市场上的相互关系的集合”。[6]人们也开始对广电媒体进行重新定位,把它当作一个产业进行经营,经营的内容包括“广告经营、节目经营、信息经营、技术经营、劳务经营、混合经营”。[7]因而,可以从产业的角度给广电产业下个定义:即生产、制作、经营、播放以广播电视节目(信息)或提供广电文化服务为主的企业组织及其在市场上的相互关系的集合。同时,“‘产业’是一个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企业)和宏观经济的整体(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它既是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也是根据某一标准对国民经济进行划分的一部分。”[8]根据现行产业的划分标准,广电业属于第三产业。 产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看,产业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大到部门,小到行业都可以称之为产业。从狭义上看,由于工业在产业发展中占有特殊位置,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过程密切相关,产业有时指工业部门。产业经济学中研究的产业是广义的产业,泛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 产业的概念介于微观经济细胞(企业和家庭消费者)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若干“集合”。现代经济社会中,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居于不同层次的经济单位,企业和家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小的经济单位。整个国民经济又称为最大的经济单位;介于二者之间的经济单位是大小不同、数目繁多的,因具有某种同一属性而组合到一起的企业集合,又可看成是国民经济按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这就是产业。

组织过程定义过程

缺陷管理流程

版本历史

目录 1引言 (1) 1.1 文档用途 (1) 1.2 适用范围 (1) 1.3 名词术语 (1) 2过程目的 ...................................................................................... 错误!未定义书签。3角色和职责. (1) 4过程概述 (2) 5说明 (3) 5.1 B UG属性 (4) 5.2 B UG状态 (4) 5.3 填写规则 (6) 5.4 QA检查要点 (6) 6附录 (14)

1引言 1.1文档用途 本文档用于Bug管理,包括Bug提出、修正、关闭等过程,用于指导产品、开发、测试等工程师在Bug提出、修正、关闭过程的规范性,保证在整个过程中的一致性,便于互相沟通。 1.2适用范围 本过程适用于公司内部存在Bug管理流程的项目。 1.3名词术语 无。 2角色和职责

3过程概述

Bug 处理流程 测试 开发人员 产品、UI 延迟 开始 进行中 已处理 重新打开 关闭 创建bug 创建bug 创建bug 开始 开始进行 进行中 关闭 通过->关闭问题 验证通过? 失败-恢复开启问题 产品确认? 关闭 理解无误 重新打开已处理 解决问题 延迟 当前版本完成不了 开始 开始 bug 流转 Bug 流转 开始进行 重新打开 开始进行 分配->更改经办人 进行中 开始进行 已处理 停止进行开始进行 开始进行 延期处理 已解决 很难复现 重复问题 设计如此无需修复 外部原因 已解决 重复问题 很难重现 设计如此 无需修复 延期处理 已解决 已解决 重复问题很难复现设计如此 无需修复 延期处理 外部原因 注意:对于测试组提出的Bug 、需求方提出的Bug 、以及需求等引起的Bug 都适用于本流程。 4 说明

CMMI3-PA解读 (组织过程定义培训)_V2

组织过程定义OPD 培训 授课说明OPD: Organizational Process Definition ?保持课堂安静 ?手机设置为震动 ?任何人可以提议休息 ?签到

课程目的 ?理解组织过程定义的目标与内容?组织过程定义与其他过程域的关系?了解组织过程定义的应用

议程 ?组织过程定义的目的?与其他过程域的关系?组织过程定义的内部结构?特定目标与特性实践?练习 ?共性目标与共性目标?组织过程定义过程的示例

组织过程定义的目的 z“组织过程定义”的目的是建立并维护可用的组织过程财富。 z组织的过程财富是那些与过程的描述、实施和改进有关的制品(例如,方针、过程描述和过程实施支持工具);包括过程和过程要素的描述、生存周期模型的描述、过程剪裁指南、过程相关的文档以及数据等。 z它们以共享"最佳实践"过程财富的形式支持整个组织的过程改进和吸收经验教训。

议程 ?组织过程定义的目的?与其他过程域的关系?组织过程定义的内部结构?特定目标与特性实践?练习 ?共性目标与共性目标?组织过程定义过程的示例

基础过程类PAs ? OPF OPD Resources and Coordination OT Std Process and Other Assets Training for Projects and Support Groups in Std Process and Assets Organization’s process needs and objectives Std Process and Other Assets Senior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business objectives Project Management, Support, and Engineering process areas Training needs Improvement information (e.g., lessons learned, data, artifacts) Process Improvement Proposals; Participation in defining, assessing, and deploying processes

产业发展基金的基本概念、特点及运作模式

产业发展基金的基本概念、特点 及运作模式2015年9月15日 (文章,严禁抄袭) 产业发展基金又称产业投资基金。目前,我国的法律机构和金融监管机关尚无对产业发展基金的明确定义。根据国家发改委曾起草的《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来看,产业发展基金是指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即通过向多数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自任基金管理人或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委托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资产,从事创业投资、企业重组投资等实业投资。根据目标企业所处阶段不同,产业基金分种子期(早期产业基金)、成长期产业基金和重组产业基金等。 一、产业发展基金的特点 与单纯的投资行为相比,产业发展基金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产业发基金定位于实业投资,其投资对象是产业尤其是高成长性产业中的创业企业的股权。即产业发展基金是通过直接投资企业来发展企业,通过发展企业来实现自身的增值。 2.产业发展基金是一种专家管理型资本。它不仅为企业直接提供资本金支持,而且提供特有的资本经营、增值服务,与单纯的投资行为有着明显区别。 3.产业发展基金是一种专业化、机构化、组织化管理的创业资本。它通过专业化的创业资本经营机构,实现了创业资本经营主体的专业化和机构化,因而是创业资本的最高状态。 4.产业发展基金的运作是融资与投资结合的过程,属于买方金融。与一般的商业银行不同,产业发展基金的运作首先是要筹集一笔资金,而这笔资金是以权益资本形式存在的,然后以所筹集的资金购买刚刚经营或已经经营的企业的资产,并为企业提供资本经营服务,其利润主要来自资产买卖的差价,而不是股权的分红。

产业的概念与定义

1产业的概念 1.1观点总结 在英文中,产业(Industry)既可以指工业,又可以泛指国民经济中的各个具体产业部门,如工业、农业、服务业,或者更具体的行业部门,如钢铁业、纺织业、食品业、造船业等。 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而言,每个部门都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某种意义上每个部门也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 早期西方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概念的定义是指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企业(具有紧密替代弹性)的集合。后来的研究者均在这一基础上对产业概念的界定问题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认为产业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集合概念,是属于中观层次的经济学范畴。对于微观经济中的单个企业来说,产业是具有相同性质企业群体的集合;对于宏观经济而言,产业是国民经济基于共同标准而划分的部分。 (1)《辞海》 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尽管它们的经营方式、经营形态、企业模式和流通环节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经营对象和经营范围是围绕着共同产品而展开的,并且可以在构成业态的各个行业内部完成各自的循环。 (2)杨治 “产业”概念是居于微观经济的的细胞(企业和家计)与宏观经济的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产业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 (3)苏东水 产业,即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4)杨公朴 在产业组织层面上,“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 当研究整体经济复杂运行中的企业间错综复杂的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或者说当需要考察整个产业的状况,以及不同产业间的结构与关联时,“产业”可以界定为“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 (5)简新华 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

产业园区的概念

产业园区的概念 概念 产业园区这一现象最早于19世纪末作为一种促进、规划和管理工业发展的手段在工业化国家出现。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产业园区主要有英国的Manchester工业中心和美国的Stanford工业园。 根据当前我国各地的产业园区设立和建设情况,结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对产业园区可作出这样的定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通过行政或市场化等多种手段,划出一块区域,制定长期和短期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设和完善适于工业企业进驻和发展的各种环境,聚集大量企业或产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约化程度高、产业特色鲜明、集群优势明显、功能布局完整的现代化产业分工协作区和实施工业化的有效载体,包括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特色工业小区、技术示范区等。 功能 1. 资源集聚功能 2. 企业孵化功能 3. 技术渗透功能 4. 示范带动功能 5. 外围辐射功能 产业集群发展集中-集聚-集群集中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 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 园内企业因为地理上的集中而形成了有别于分散的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即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优势和基于议价能力提升的成本优势。但是,由于集中仅仅是整个集群过程的最初状态初步地表现出集群的地理集中性特点,产业关联及其薄弱,不能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协作和产业链关系 产业层面的集群优势几乎为零。同时园区企业对地域的嵌入性和依附性不强。 因此,处于集中阶段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利用空间上集中的已基本形成了园区经济总量上的规模 赋予了集群企业一定的竞争优势 但难以较好发挥集群的外部规模效应。 集聚 产业园区由集中而集聚的提升,是产业园区向集群方向发展的中间阶段,在此提升过程中,园区企业依托的主要是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市场规范和服务配套要素,四者构成了园区企业向某一产业集聚的基本条件。由此,在具备了上述四大要素的企业集中的园区中,产业具备了明显的行业特征,产业园区的发展指向了特定的产业,从而形成集聚。 此时,产业园区的竞争优势逐步扩大,生产效率优势一方面表现为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专业分工引起的效率提升,产业园区内的产业协作增强,企业间的合作规模扩大,使得成本优势覆盖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部分。 集群 集群是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而集群形成的基本要件除了上述两阶段的要素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环境、集群特色、产业配套及创新企业家群体四大要素。 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中,例如中关村、硅谷、新竹等,都具备了地理集中性、根植性、柔性精专、合作网络性、创新性、自组织性等特征 创新体系逐步形成 产业园区的发展进入新的层次。同时,产业园区也不再是集中于集聚状态下的“松脚型”的产业园区 而是嵌入本地社会文化中的园区集群。 辐射接受中心-向内辐射中心-向外辐射中心 辐射接受中心 在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层次上,园区进入集群发展阶段,相对集聚,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产业 显示出较好的产业链效应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但是 辐射接受中心往往只实现了产业园区的生产加工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