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秋九年级科学上册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7节核能导学案浙教版精

2018年秋九年级科学上册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7节核能导学案浙教版精

第7节核能

1

探究点一核能

] [情景展示

结合图片内容,你能获得哪些知识?] [问题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原子核在转变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称为核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获得核能的途径探究点二

]

[情景展示

[结合图片内容,你知道获得核能的途径有哪些吗?问题探究]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核裂变就是质量较大的原子] 获得核能主要有核裂变和核聚变两条途径,[归纳提升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两个新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现象。而核聚变则正238)核(比如铀结合成质量

较大的新原子核,同时释放出能量好相反,是由质量较小的原子核()比如氘、氚的现象,太阳内部的能量就是核聚变产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知道人类对核能的利用吗?继续探究]

2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原子核的裂变反应持续而缓慢地进人类能够按需要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归纳提升]

这样的核能就可以为人类和平建设服务。可控制地进行核反核能有控制地平稳释放,行,应的装置称为核反应堆。核电站就是利用核反应堆提供的能量,使水变成蒸汽,再利用高温高压的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的。原子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以控制,在短时间内形成雪原子弹就是运用这个原理制造的。崩式的裂变反应,就会放出巨大能量而产生猛烈的核爆炸,人类目前没有找到实用的控制核聚变反应的方式,所以,直到现在人类还不能和平利用核聚变的能量。氢弹就是根据聚变的原理制造的,它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三放射线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如图所示是放射性物质的标志,你知道有关放射线的知识吗?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X射线是最常见也是最为人所知的放射线,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宇宙中还有很多放射线,如α、β、γ射线等。放射性现象在工、农业生产,医疗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伽马刀就是利用γ射线的穿透性来治疗疾病的。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3

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

4

第五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案(人教版初三) (7)

第五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案(人教版初三)(7)教材分析: 教材从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中,列举出生活中的能量守恒实例来加强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明白各种形式的能是能够相互转化的. ●明白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列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觉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通过讨论体会能量可不能凭空消逝,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对物理规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通过学生讨论锤炼学生分析咨询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强调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差不多定律.难点: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运算一些物理习题;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讲明能是如何样转化的. 教学器材:教材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明白物体的动能和热能,是由物体的机械能运动情形决定的能量,内能跟物体 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形有关。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物体的机械 运动差不多上物质运动的形式,由于运动形式不同,与之相联系的能量也不相同。 进行新课 (1)自然界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能量。尽管各种能量我们还没有系统地学习,但在日 常生活中我们也有所了解,如跟电现象相联系的电能,跟光现象有关的光能,跟原子核 的变化有关的核能,跟化学反应有关的化学能等。 (2)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能够相互转化和转移〔列举学生所熟悉的事例, 讲明各种形式的能的转化和转移〕。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内能转移到低温物体。 运动的甲钢球碰击静止的乙钢球,甲球的机械能转移到乙球。在这种转移的过程中能量 形式没有变。 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也是普遍存在的。小朋友滑滑梯,由于摩擦而使机械能转化 为内能;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水力发电中,水的机械能转 化为电能;在火力发电厂,燃料燃烧开释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在核电站,核能转化 为电能;电流通过电热器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电流通过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有关能量转化的事例同学们一定能举出许多,课本图2-17中画出了一些农常用的生活、 生产设备。请同学分析在使用图中设备时能量的转化。 (3)在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大量事实证明,在普遍存在

14-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学案

14.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学习目标: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2、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学习重点:能量守恒定律学习难点:区别能量转移和转化 中考考点:本节内容在中考中的考查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以基础题为主。经常出现以下两个命题点:(1)分析一些事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2)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物理现象一、知识回顾 1.热机是把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的机器;在热机里,用来做_______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__________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效率. 2.内燃机的特点是:燃料在_______燃烧,生成_______的燃气,燃气推动活塞____,将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冲程组成,内燃机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_______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_______冲程. 3. 如下图所示,试管内装有水,橡皮塞塞住管口,加热使水沸腾,水沸腾后看到 的现象是,在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________ ;_______就是根据 这种道理制成的. 4.__________ 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的单位是____,符号是____。. 5.汽油机在某个冲程中,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 此冲程是()A.吸气冲程 B.压缩冲程 C.做功冲程 D.排气冲程 6.在下图所示的内燃机工作的一个循环中,其四个冲程的顺序应当 是()A.乙甲丁丙 B.甲乙丙丁 C.乙丁甲丙 D.甲乙丁丙 7.关于热机错误的说法是()A.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机器叫热机B.蒸 汽机、内燃机、燃气轮机、喷气发动机都叫热机 C.一切热机的工作过程都包括四个冲程 D.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8.关于燃料的热值,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燃料的热值与燃料的燃烧情况有关 B.容易燃烧的燃料,热值一定大 C.煤的热值比干木柴大,燃烧煤放出的热量一定比燃烧干木柴放出的热量多 D.0.5 g汽油和2 kg汽油,它们的热值是一样的 9. 已知干木柴的热值是1.2×107 J/kg,完全燃烧0.7 kg干木柴能放出多少热量?假设这些热量全部被水吸收,能使多少千克水的温度由20 ℃升高到70 ℃?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二、探究活动:实验演示如图所示,把一个底端密闭的薄壁金属管固定在桌上, 管里放一些酒精,管口用塞子塞紧,用绳子在管外绕几圈并迅速地来回拉动,一会看到塞子被弹起。你知道这个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移和转化的吗? 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能量既不会凭空___,也不会凭空____,它只会从 __转 化为________,或者从一个物体_____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_______。 2.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在_____下转化,电动机带动水泵抽水是___能转化成___能,植物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是能转化为____能,燃料燃烧时发热是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 3.在摩擦生热的现象中,___能转化为___能,如克服摩擦做了100 J的功,就有____J的___能转化为_____能。人类对各种能源的利用,都是通过___ 或者 _ ___来实现的。 三、随堂练习 1. 如图展示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设想,其大意是:上面水池中的水 流下来,冲击叶轮转动;叶轮带动打磨轮和水泵的轴转动;人利用打 磨轮打磨工件,同时,运转的水泵又把流到下面水池中的水抽到上面 的水池中……,只要一开始在上面水池中注满水,就能通过水的上下 循环,使机器不停地工作.①你认为,上面水池中流下来的水,能否 被水泵全部抽送到上面水池中?并说明理由: ②这个设想曾得到不少人的赞许,并把这个装置誉为“永动机”。请 运用你掌握的知识,说明这个装置是否真能“永动”? 四、当堂达标1.下列事例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A.用打气筒给自行车内胎打气 B.用火箭发射人造卫星 C.古人使用的钻木取火 D.开水倒入杯中逐渐冷却2.自由运动的滚摆,每次上升的高度逐渐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机械能守恒B.能量正在消失 C.只存在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D.减少的那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但总的的能量守恒 3.一辆汽车在关闭油门后继续在水平方向上向前移动,从能的转化来看,它是[ ] A.动能不变 B.机械能不变 C.动能转化为势能 D.动能转化为内能4.我国大力发展火力发电,火电厂进的是“煤”,出的是“电”,在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A.化学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B.化学能→重力势能→动能→电能 C.机械能→内能→化学能→电能 D.内能→化学能→机械能→电能5.写出下列现象中能量的转化或能量的转移关系。 ①木炭燃烧发出光和热。; ②冬天双手互相摩擦感觉暖和。; ③用钢锉锉工件,工件发热。; ④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工作。; ⑤点燃爆竹后,爆竹腾空而起。; ⑥给蓄电池充电。; ⑦热水瓶中的水蒸气把瓶塞冲起。; ⑧风吹动帆船前进。; ⑨人跑动时,身体发热出汗。;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观评课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观评课 董剑2018-06-22 10:52 本人听了冯培娟老师执教的《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受益匪浅。本节课是初中科学功和能章节的重难点,涉及能量在转化和转移中的守恒以及方向性这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性、抽象性和推理性的特征。冯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在课上,老师、学生、听课教师都能快乐的学习和参与,尤其是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冯老师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准确地定位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和探究知识,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和能举出生活中能量转化和转移守恒的例子;2、初步形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自然现象的意识,了解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由此展开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合理,环环相扣 冯老师依据新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教学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整个课堂设计层次分明、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三、教学过程,跌宕起伏

(一)创设情境,巧妙激趣 情境是连接学生与书本知识的桥梁,它可以缩短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时空距离,可以帮助教师把学生带入其境,探寻其理。冯老师抓住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征,创设了贴近生活的情境:能否使用永动车解决雾霾的天气?学生由此展开讨论,但大部分的学生不明白永动车的工作原理。并以此设置悬念,引入课题,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要求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要求学”。 (二)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本节课的设计是在合理考虑学生对能量转化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开展,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回顾压缩气体、气体对外做功、电视机、采用冷敷降体温的生活现象,说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普遍意义。通过学生比较分析这些生活实例在内容上的共同点,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这样的事实: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即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这不仅加深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拓展思维的深广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与实践能力,而且发展综合疏理与归纳能力等的目标,促进学生学能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探究,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冯老师能针对学生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点、知识结合点、思维汇聚点等作为设问设计的主要依据;通过设问,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单一走向综合、由显见走向灵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让学生进行猜测“矿泉水瓶的速度为什么会越来越快?”。有交流合作学习和互相补充,如“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内能,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依据又是什么?”。有学生参与体验,如

初中物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案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各种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知道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3、列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4、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强调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定律。 教学难点: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计算一些物理习题;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能是怎样转化的。 二、资料准备:教材分析: 教材从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中,列举出生活中的能量守恒实例来加强教学。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物体的动能和热能,是由物体的机械能运动情况决定的能量,内能跟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物体的机械运动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由于运动形式不同,与之相联系的能量也不相同。 环节二:进行新课 的事例,说明各种形式的能的转化和转移)。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内能转移到低温物体。运动的甲钢球碰击静止的乙钢球,甲球的机械能转移到乙球。在这种转移的过程中能量形式没有变。 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也是普遍存在的。小朋友滑滑梯,由于摩擦而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水力发电中,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火力发电厂,燃料燃烧释放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在核电站,核能转化为电能;电流通过电热器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电流通过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有关能量转化的事例同学们一定能举出许多,课本图2-17中画出了一些农常用的生活、生产设备。请同学分析在使用图中设备时能量的转化。 (3)在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大量事实证明,在普遍存在的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消耗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就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多少热量(减少多少内能),低温物体就吸收多少热量(增加多少内能);克服摩擦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机械能转化为能量,但能量的总量不变。就是说某物体损失的能量等于几个物体得到几个物体得到的能量的总和。例如,把烧热的金属块,投到冷水中,冷水,盛水的容器以及周围的空气等,都要吸收热量,它们所吸收的热量总和跟金属块放出的热量相等。再如水电站里,水从高处流下,损失了机械能,一方面由于推动发电机转动而转化为电能,一方面水跟水轮机、管道摩擦而转化为内能。那么水的机械能的损失等于产生的电能和内能的总和。 以上规律是人类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直到19世纪,才确立了这个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棗能量的转化守恒定律。通常把它表述为: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

九年级科学上册 专题5内能 浙教版

专题5 内能 知识点的把握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4.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5.了解热量的概念。 6.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物体吸热、放热与哪些因素有关。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命题方向 本专题的中考热点是:分子动理论、内能的概念及改变方法、比热容的概念及建立概念的过程,热值的概念、热量的计算、热机以及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等。本专题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联系密切,因此本专题中考的特点是:除对基本知识进行考查外,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和科技发展创设问题情景,分析和解决常见现象,考查同学们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题目占有较大的比例,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仍将是今后中考命题的热点之一。本专题试题主要以填空、选择、计算简答、探究应用等题型出现。 考试重点 一、分子动理论 学习本考点,我们要明确的重点内容有: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用分子热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主要的考题有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等。 对于这个考点要搞清以下几点:(1)注意区别分子的运动和宏观的机械运动。(2)扩散现象不仅可以在同种状态物体之间进行,也可以在不同状态物体之间进行。(3)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另外还需记住一些常见的扩散现象。 【例1】 (2006山东临沂) 有些房间是用一种含有甲醛的板材装饰的,甲醛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进入这种房间就会闻到甲醛的气味,这说明甲醛分子是的。所以人们要选用环保材料装饰房间。 解析: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闻到甲醛的气味,正是由于甲醛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此题是对新课标“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目标的落实。 答案:永不停息的运动(填不停的运动、运动等都给分) 【例2】 (2005湖北宜昌) 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扫地时尘埃在空中飞舞 B.八月桂花飘香 C.酒精瓶盖打开可以嗅到酒精气味 D.堆煤的墙角时间久了会变黑 解析:尘埃飞舞是细小尘粒的运动,不是分子运动。B、C是气体物质的扩散现象,而D是固体物质的扩散现象,B、C、D这三种现象都可说明分子的运动。此题是对新课标“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目标的落实。 答案:A 二、内能及其改变方法 学习本考点,我们要明确的重点内容有:内能的概念及决定内能大小的因素,改变内能的途径。主要题型有选择题与填空题。 对内能的考查在各省市中考中出现率很高,主要集中在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改变内能的方法、内能的改变与温度的关系这三点上。因此解题时应注意:(1)正确区分机械运动和热运动,机械能和内能。内能与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与物体机械运动的情况无关。具有内能的物体,不一定具有机械能;具有机械能的物体一定具有内能。(2)比较两物体内能大小时,不能只考虑温度一个因素,还应考虑物体质量、体积、状态等因素。(3)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一个物体的内能增加了,可能是通过做功,也可能是通过吸收热量。 【例3】 (2006山西太原) 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舱外大气压比舱内气压低。要使舱内获得新鲜空气,必须使用压缩机把空气从舱外压进舱内。在这个过程中,压缩机对空气做功,空气的( ) A.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B.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C.温度升高内能减少

初中物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2.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3.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 2.通过学生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建立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思维方法打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以能量为线索,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能量的转移和转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最后突出能量守恒定律及应用的重要性。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从更深层次上反映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习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本节内容由两部分内容组成,“能量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本节重点,能量的转化和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是本节难点。 三、教学策略 先从学生熟悉的能量入手,比如内能、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在扩展到光能、电能、化学能等,同时结合图片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能量转化过程示意图需要在学生们充分讨论后再填写,答案不要求统一,合理就行。在学生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做好探究实验,讲解能量守恒定律时,要突出定律的物理意义,即“转化”和“守恒”。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黑塑料袋、水、温度计、太阳能电池、小电扇、钢笔杆、碎纸屑、乒乓球、小球撞击演示器。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九年级上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全

九上生物知识点 一、食物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 1、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能释放热量 2、不同点:体内氧化是一个缓慢的氧化过程,能量是逐步释放的; 体外燃烧是一个剧烈的氧化过程,迅速地放出热量。 实验:测试食物能量的实验结论:花生仁(脂肪)是较好的能量来源。 热量价――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的产生的能量。 三大营养物质的热量价蛋白质:16.7千焦/克糖类:16.7千焦/克脂肪:37.7千焦/克 二、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作用 1、食物中的营养素主要有水、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粗纤维等7大类。 2、七大营养素的作用。 (1)糖类:①是人体细胞最重要的供能物质;②人体细胞的—种组成成分。 (2)蛋白质:①是细胞生长和修补的主要原料;②可以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部分能量;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3)脂肪:生物体贮存能量的物质。 (4)水:①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②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5)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但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6)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除维生素D外,其他维生素人体均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7)粗纤维:来源于植物性食物,由纤维素组成,不能被消化吸收,但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排便等。 牙齿是人取食和消化的重要器官,能切割、撕裂、捣碎和磨细食物。人的牙的总数为28颗~32颗。

(1)牙的组成 牙冠——牙被牙釉质所覆盖的部分,也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 牙颈——牙冠和牙根的交界处称为牙颈。 牙根——牙被牙骨质所覆盖的部分。 (2)牙的分类 ①从成分上分: 牙本质——构成牙的主要成分。 牙骨质——牙根的表面。 牙髓腔——由牙本质围成,内有牙髓,为富有神经、血管的结缔组织。 4.2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三类大分子物质最终消化产物。 ①淀粉 → 葡萄糖 ②蛋白质 → 氨基酸 ③脂肪 → 甘油与脂肪酸 3、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具有的特点) ①小肠很长②内壁有许多皱襞③小肠内壁有绒毛④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⑤小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4、七大营养素在消化道被吸收的情况: 胃:酒精和少量的水 小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维生素、无机盐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部分维生素 5、消化分为两类: 物理性消化:牙齿――切、撕、磨(咀嚼) 胃――搅拌 小肠――蠕动 胆汁――乳化作用 化学性消化:各种消化液中的消化酶的作用 实验: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实验方法:对照实验。 酶的特点:多样性、高效性、专一性 酶的催化条件:温度、PH 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一、 酶 (1) 酶的概念 (2) 酶的作用特点 (3) 酶缺乏或不足,会导致代谢紊乱,甚至出现疾病,如白化病。 ???? ????? ? ?????????? ???????????????? ???????? ?????盐酸和胃蛋白酶胃腺:分泌胃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肠腺:分泌肠液,含有小消化腺消化酶肝脏:分泌胆汁,不含多种消化酶胰腺:分泌胰液,含有 有唾液淀粉酶等唾液腺:分泌唾液,含大消化腺消化腺肛门大肠部位小肠:消化道中最长的部位胃:消化道中最膨大的 食道咽口腔消化道消化系统

第五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案(人教版初三)

第五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案(人教版初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明白各种形式的能是能够相互转化的. ●明白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列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觉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能量 之间的相互转化. ●通过讨论体会能量可不能凭空消逝,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 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对物理规律有一个感性 的认识. ●通过学生讨论锤炼学生分析咨询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强调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差不多定律. 难点: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运算一些物理习题;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讲明能是如何样转化的.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明白物体的动能和热能,是由物体的机械能运动情形决定的能量, 内能跟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形有关。物体内部分 子的热运动,物体的机械运动差不多上物质运动的形式,由于运动形式不

同,与之相联系的能量也不相同。 进行新课 (1)自然界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能量。尽管各种能量我们还没有系统地学习,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所了解,如跟电现象相联系的电能,跟光现象有关的光能,跟原子核的变化有关的核能,跟化学反应有关的化学能等。 (2)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能够相互转化和转移〔列举学生所熟悉的事例,讲明各种形式的能的转化和转移〕。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内能转移到低温物体。运动的甲钢球碰击静止的乙钢球,甲球的机械能转移到乙球。在这种转移的过程中能量形式没有变。 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也是普遍存在的。小朋友滑滑梯,由于摩擦而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水力发电中,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火力发电厂,燃料燃烧开释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在核电站,核能转化为电能;电流通过电热器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电流通过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有关能量转化的事例同学们一定能举出许多,课本图2-17中画出了一些农常用的生活、生产设备。请同学分析在使用图中设备时能量的转化。 (3)在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大量事实证明,在普遍存在的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消耗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就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多少热量〔减少多少内能〕,低温物体就吸取多少热量〔增加多少内能〕;克服摩擦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机械能转化为能量,但能量的总量不变。确实是讲某物体缺失的能量等于几个物体得到几个物体得到的能量的总和。例如,把烧热的金属块,投到冷水中,冷水,盛水的容器以及周围的空气等,都要吸取热量,它们所吸取的热量总和跟金属块放出的热量相等。再如水电站里,水从高处流下,缺失了机械能,一方面由于推动发电机转动而转化为电能,一方面水跟水轮机、管道摩擦而转化为内能。那么水的机械能的缺失等于产生的电能和内能的总和。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 天津市汇森中学李宁 一、学情分析: 我校的九年级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学习热情高,求知欲望强。 学生在本册教材前面已经学过一些能的形式,学习了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换及机械能的守恒;内能的改变。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能量转化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本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学习作了较为全面的铺垫。 另外,在生产生活中到处都有能的形式与转化,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 二、学习内容分析: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是新课程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前面分别学习了机械能和内能,本章共有三节:热机、热机的效率、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材从自然界中的各种能量形式的描述,能量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出发,从而引出能量转化及守恒定律。因此本节内容是全章的理论基础,也是前面分别阐明能量现象的总结。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列举各种形式的能量。 2.能列举各种能量之间的转化及同种能量之间的转移。 3.知道不同能量形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4.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通过合作、交流、编故事、小实验和成果展示等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转化的例子,让学生认识能量转化的普遍性,体会科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归纳能力。 3.培养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4.初步形成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自然现象的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能量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 难点:能量在转化与转移中守恒。

能量的守恒与转化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 2.能简单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3. 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二、教学重点 1. 各种形式的能的转化 2. 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1.区别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 2.能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应用 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电能、机械能、光能、内能、化学能等常规能源的基础上,对生活中常见能量转化与转移进行粗略的分析与总结,学生很容易把转化的方向弄反;容易把能量守恒理解为局部的 四、教学过程 (一)能量的转化 (1)自然界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能量。 (2)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 演示1:划火柴 演示2:用铁锤敲打铁丝 方法点拨:在判断能量是如何转化时,可先找出是哪一种形式的能量减少了,哪一种形式的能量增加了,增加的那一种形式的能量就是由减少的那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的。 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子分析: 1. 小朋友滑滑梯; 2. 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 3. 在水力发电中; 4. 在火力发电厂; 5. 电流通过电热器时; 6. 电流通过电动机。有关能量转化的事例同学们一定能举出许多,请同学分析课件中的图片的能量转化… (二)能量的转移 演示3:把铁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运动的甲钢球撞击静止的乙钢球,甲球的机械能转移到乙球。在这种转移的过程中能量形式没有变。 (三)能量守恒定律 演示3:滚摆实验 问:滚摆越滚越低的过程中,机械能发生了什么变化?减少的机械能到哪里去了呢? 大量事实证明,在普遍存在的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消耗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就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 科学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直到19世纪,才确立了这个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讲解:尽管有的时候,物体某种形式的能量,可能转移到几个物体或转化成

14.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学案(个案)

14.3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学习人】【班级】【学习日期】 学习目标: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2、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3、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 一、温故互查 1、热机的压缩冲程是能转化成能;做功冲程是能转化成能。 2、燃料燃烧是能转化成能。 3、既然机械能和内能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其他形式的能之间是不是也可以相互转化呢? 二、学习探究 设问导读:问题1: 能量的转化(阅读课本P27回答下列问题) 1.小组讨论完成课本“想想做做”中的问题: (1)来回迅速摩擦双手,会感到手变热,说明机械运动现象和现象有联系,在这个过程中,能转化为能。 (2)黑塑料袋内盛水,插入温度计后系好,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说明光现象和现象有联系,在这个过程中,能转化为能。 (3)将连在小电扇上的太阳电池对着阳光,小电扇会转动,说明光现象与现象之间有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先是转化为能,然后能转为能。 (4)用钢笔杆在头发或毛衣上摩擦后再靠近细小的纸片,纸片会被吸起,表明钢笔杆带了电,这个实验说明了力现象与现象有联系,在这个过程中,能转化为能。 (5)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和你的生活常识在下图各箭头位置填上他们之间能量转化的方法或用具。

2、阅读教材P28想想议议,完成下列问题。 为什么它们的高度会逐渐降低?是否丢失了能量?你认为减少的机械能到哪里去了? 问题2:能量的守恒(阅读课本P28-29,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各种能量的改变过程中,看似能量减少了,其实只是能量成了其他形式的能或到了其他物体。 2、科学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发现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的。大量事实证明,任何一种形式的能在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中,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3、能量既不会凭空,也不会凭空,它只会从一种形式为其他形式,或从一个物体到其他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 4、永动机不能制成的原因是什么?。自学检测: 1、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是可以______________的。 2、摩擦生热,是转化为;水轮机发电是转化为,电水壶烧水是转化为水的。 三、巩固练习: 1、在庆祝小强生日的晚会上,同学们为他点燃了生日蜡烛,并拍手唱歌祝贺,同学们拍手时伴随有能产生,蜡烛燃烧时能转化为能和光能。 2、当水壶中的水烧开时,壶盖会被顶起,从能量转化的观点看,这是水蒸气的 能转化为壶盖的能。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只适用于物体内能的变化 B、只要有能的转化和转移,就一定遵从能量守恒定律 C、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人们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有力武器 D、任何一种形式的能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中,消耗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就能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而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 4、《深圳商报》2004年3月11日报道:近日一种新型太阳能公共卫生间落户北京东郊民巷,该卫生间的能源全部由位于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板提供,它还能将多余的能量储存在蓄电池里。这种能量转化和储存的方式是 ( ) A、太阳能转化为内能,再转化为电能。 B、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化学能。 C、太阳能转化为内能,再转化为化学能。 D、大阳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光能。

科学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1节物质的变化 1、化学变化的实质: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物理变化中肯定没有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物理变化。(蜡烛的燃烧是化学变化,熔化是物理变化)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气味等。 化学性质:酸性、碱性、可燃性(H2、CO2、CH4、酒精、汽油)、助燃性(O2)、氧化性(O2、CuO等)、还原性(C、H2、CO)等 2、探索物质变化的方法 ①物体的形状会发生变化;(物理变化) ②物质混合时会产生沉淀;(化学变化) ③物质颜色的变化;(化学变化) ④物质变化时有气体产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都有可能) ⑤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状态发生变化。(物理变化) 3、CuSO4·H2O=CuSO4+H2O CuSO4+H2O=CuSO4·5H2O (蓝色晶体) (白色粉末) 白色粉末遇水变蓝,此变化用以检验某些反应生成物中是否有水生成,检验蛋白质的存在,重金属铜的中毒,农药波尔多液【Ca(OH)2、CuSO4】杀虫剂。 4、硫氰化钾检验三价铁离子Fe3+ 5、电离: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而形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第2节物质的酸碱性 1、生活中常见的酸:食醋里含有醋酸,人的胃液里含有盐酸,水果中含有柠檬酸。 2、酸: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3、酸碱性(大约的)酸碱 酸碱指示剂:紫色石磊试液红色蓝色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红色检测范围PH:8~10 酸碱度(确定值):PH试纸(比色卡)或PH计 步骤: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许待测液,滴在试纸上,稍候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4、盐酸能使鸡蛋壳变软:2HCl+CaCO3=CaCl2+H2O+CO2↑ 5、盐酸硫酸与铁锈反应:6HCl+Fe2O3=2FeCl3+3H2O Fe+2HCl=2FeCl2+H2↑ H2SO4+Fe2O3=2FeSO4+H2O Zn+H2SO4=ZnSO4+H2↑ 6、盐酸硫酸与氧化铜反应:2HCl+CuO=CuCl2+H2O (黑色)H2SO4+CuO=CuSO4+H2O 7、蓝色絮状沉淀溶解:Cu(OH)2+H2SO4=CuSO4+2H2O 生成白色沉淀:BaCl2+H2SO4=BaSO4↓+2HCl 第3节常见的酸 1、酸的共性: ①酸能使指示剂变色; ②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③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④酸能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案[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案[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导学案 课前预习 读课本,解答下列问题: 1、自然界中有哪些能量?它们分别对应于哪些运动形式? 2、各种能量之间都可以直接转化吗? 3、能量既不会,它只会从一种形式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而在和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课堂导学 教学目标 ☆与技能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2.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3.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2.通过学生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建立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思维方法打基础。 3.通过学生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强调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定律。学习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计算一些物理习题。 学习难点: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能是怎样转化的。器材:黑色的塑料袋,温度计,小电机,太阳能电池,碎纸屑,乒乓球等 新课导学 一、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刀具在砂轮上磨削时,刀具发热是因为通过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暖气片上放有一瓶冷水,过一段时间后水变热,这是通过热量传递使这瓶水内能增加。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内能为什么增加了?是凭空产生的还是由其他形式能转化来的?在学生讨论 的基础上,引出本课的课题 二、能的转化 1、想想做做:按照书中的操作,观察发生的现象,说一说发生了那些能量的转化。

2013年人教版最新教材九年级物理全册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学案

第三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列举各种形式的能量。 2.能列举各种能量之间的转化及同种能量之间的转移。 3.知道不同能量形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重点难点】 重点:能量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 难点:能量在转化与转移中守恒。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各种形式能量 【课本预习】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都是。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探索,发现是非常普遍的,在一定 条件下,各种形式的是可以:摩擦生热,转化为; 水电站里水轮机带动发电机,转化为;电动机带动水泵把水送到高处,转化为;植物吸收,转化为;燃料燃烧,转化为。 能量守恒定律 1、在秋千和小球的运动中,看似减少了,其实是在运动过程中,有部分转化成了。例如, 小球在跳动过程中会。 2、能量守恒定律:既不会,也不会,它只会从转化为, 或者转移到,而在和过程中,的总量保持不变。3、定律是自然界最、最的之一。大到,小到,无论 是的问题还是、、、的问题,所有转化的过程,都服从 。 4、任何一部机器,只能使从转化为,而不能无中生有地制造。 【情景创设】 一、常见的能量形式及其转化 1.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能,如______________、内能、_____________ 、光能、化学能等。 2.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现象中的能量转化。 (1)摩擦生热:_____________ 能转化为______________能; (2)热机的做功冲程:_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__能; (3)电动机转动:_____________ 能转化为_____________能; (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____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____能; (5)燃料燃烧放热:___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__能. 二、能量的转移 1.学生动手做实验。让一个运动着的球去碰撞另一个静止的球,观察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2.情景问答。一杯热开水放在桌面上,一会儿水变凉了,请学生分析水的内能为何减少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练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五、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从能量的角度分析如图16-5-1所示的滚摆和单摆上下的运动情况,它们共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6-5-1 解析:滚摆和单摆向下运动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向上运动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它们可以反复上下运动,共同表明: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到这一点,可以让学生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自然界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答案: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把一个薄壁金属管固定在桌上,里面放一些酒精,用塞子塞紧,拿一根绳子在管外绕几圈,并迅速地来回拉动绳子,过一会儿,你会看到塞子跳了起来,如图16-5-2所示。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这个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6-5-2 解析:绳子与金属管摩擦,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高温筒壁对酒精加热,这是能量的转移;高温酒精推动塞子做功,使塞子跳起,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存在着内能和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也存在着能量的转移。能答出“内能和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即可。 答案:内能和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 3.能量既不会凭空___________,也不会凭空___________,它只会从一种形式___________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___________到另一个物体,而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___________。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解析:能量守恒定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预习,让学生找到能量守恒定律中的关键词语,为学习新课作好准备。 答案:消灭产生转化转移转化转移不变 4.你知道自然界中哪些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举例说明: 如:发光的电灯,电能转化为光能。 解析:让学生自己列举能量转化的例子,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在学习中通过归纳法分析问题积累材料。学生列举的例子可多可少,教师只要应用归纳法略加指点,即可水到渠成地得出能量守恒定律。 答案: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植物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煤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电动机车运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等等。

最新九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最新九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知识要点 一、酸的通性 1、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 2、酸+ 碱--- 盐+ 水(复分解反应) ①用胃舒平中和过多胃酸 3HCl + Al(OH)3==== AlCl3+ 3H2O . ②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Cu(OH)2+ H2SO4 === CuSO4+ 2H2O . 3、金属氧化物+酸---- 盐+ 水(复分解反应) ①用盐酸除铁锈Fe2O3+ 6HCl === 2FeCl3+ 3H2O ②变黑的铜丝和稀硫酸反应 CuO + H2SO4==== CuSO4+ H2O 4、金属单质+ 酸---- 盐+ 氢气(置换反应) ①生锈铁钉在足量盐酸中产生气泡Fe + H2SO4= FeSO4+ H2↑ ②实验室制氢气 Zn + H2SO4= ZnSO4+ H2↑ 5、酸+ 盐----- 另一种酸+ 另一种盐(复分解反应) ①检验氢氧化钠已变质(加盐酸)Na2CO3+ 2HCl === 2NaCl + H2O + CO2↑ ②检验盐酸中的氯离子HCl + AgNO3=== AgCl↓+ HNO3 ③检验硫酸中的硫酸根离子H2SO4+ BaCl2==== BaSO4↓+ 2HCl 二、碱的通性 1、碱能使紫色石蕊变蓝色,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2、酸+ 碱-----盐+ 水(复分解反应) ①用烧碱中和石油中的硫酸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3、非金属氧化物+碱--- 盐+ 水 ①氢氧化钠放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Na2CO3+ H2O ②用烧碱溶液吸收工厂二氧化硫2NaOH + SO2== Na2SO3+ H2O 4、碱+ 盐----另一种碱+ 另一种盐(复分解反应) ①配制的波尔多液农药不能久置Ca(OH)2+ CuSO4==== Cu(OH)2↓+ CaSO4 ②氯化铁与烧碱反应3NaOH + FeCl3==== Fe(OH)3↓+ 3NaCl 三、金属的性质 1、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2、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Fe3O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