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古诗文鉴赏

初一古诗文鉴赏

初一古诗文鉴赏
初一古诗文鉴赏

古文鉴赏

一、讲解初一语文主要考点

(1)积累与运用:字音字形、成语、病句、排序、传统文化常识;小故事大道理、综合探究(读书学习)、古诗文默写、名著阅读;(2)古诗阅读、文言文(3)现代文、小作文、大作文。

二、指明难点:【诗歌鉴赏】

(1)体裁:律诗、绝句

(2)题材:(学过的古诗)《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

(3)意象:古诗中出现的景物;

意境:意象营造出来的气氛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雄奇优美、生机勃勃等

画面:用自己的话语解释诗句。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4)“炼”字:

A.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诗中为什么要用某个字?说说某字在诗中的作用?

B.解题方式:

①解释原意+②代入诗句解释诗句意+③明确修辞手法(判断是否有修辞手法)+④本句诗表现的情感

(5)表现手法:

A.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B.常见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哀衬乐......

C.解题方式: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阐运用)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析效果)

(6)修辞手法:

A.公式: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

B.解题方式:①本句运用......的修辞手法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的特点③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7)思想感情术语:

思乡、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试题解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以动衬静,既描写了乌鸦栖树的情形,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由被秋露打湿的庭中桂花联想到月中桂树,这句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C.“不知秋思落谁家”,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各不相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

D.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押a韵,韵脚分别是“鸦”“花”“家”。

E.诗歌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从作者一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

【答案】CE

【解析】C项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E项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2.诗歌第二句中“冷”字有何妙处?

【答案】“冷”字有寒冷、冷清之意,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既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解析】炼字题

变式设问:①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④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答题方法:公式:释义+手法(修辞或表现)+诗人表达的情感。

模式: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在结构上起…作用)。

3.诗中写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答案】诗中写了庭院中被月光照得发白的地面,栖息在树上的鸦雀、冷露、桂花等景物,作用是渲染了中秋望月环境的凄清、孤寂,加重了思乡怀人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意长的意境。

【解析】

意象题:

1.找出诗中描绘的意象;

2.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或内涵;

3.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意境题: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或指出描写的具体景象、意象)。

2.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译文: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

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为南宋诗人苏轼所作七言律诗,全诗只有四句,却寓情于景、字字情语,经得住再三玩味。

B.最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初冬夜饮》“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的诗说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而苏东坡的诗感慨的是人生的短促。

C.第三句“一株雪”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作者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变成了“一株雪”,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

D.第一句描绘了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春色的景象,诗人以“雪”比喻梨花,衬托出梨花色彩之美。

E.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说明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体现梨花品格的高尚。

【答案】AD

【解析】A项苏轼是北宋诗人,七言绝句。D项以“雪”比喻梨花,在诗中第三句,而非第一句。

2.“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答案】(1)①运用了对比和动态描写。②色彩的对比:色彩深浅组合,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③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对比,动态描写,言之成理即可)(3分)

【解析】表现手法题

公式: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

模式: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点——析——评)

3.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结合全诗,分析该词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①惆怅,诗人惆怅的是春光易逝,人生短促。②一、二句写梨花已盛开,柳叶已深

青,柳絮纷飞之景,说明时至暮春,盛极而衰,春天已一去不返,含有伤春的惆怅之情。③从“满城”到“一株”是写梨花凋谢之快,有春光易逝的含义。④最后一句写如此盛景,人生难得看过几回,由梨花盛开感到人生的短促,由此感到无限感慨与惆怅。

【解析】感情分析题

公式:诗词感情(作者心情)+理由(能说明该感情的意象[间接考查点]+表现这种感情的动词、形容词或名词)【此公式是对已知情感的分析】

模式: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补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嘉祐进士。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

四、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主要考题:实词、虚词、句子翻译、文本内容理解

(二)考试形式: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诫子书》《狼》《寓言两则》)

(三)必掌握内容:课内文言文实词翻译、虚词、思想感情

主要回顾虚词用法:

②逐字翻译(恰当组词)

五、文言文对比阅读

(1)《诫子书》对比阅读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黾勉⑴辞世⑵,使汝等幼而饥寒……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⑶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⑷将有限也。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注】⑴黾勉:勉力⑵辞世:指弃官隐居⑶缅求:远求⑷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夫君子之行.。()

⑵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⑶每以家弊.。()

⑷至心尚.之。()

2.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患病以.来,渐就衰损。

B.虽.不能尔。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汝其.慎哉。/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故时有物外之.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⑵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4.乙文画曲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同为家书,甲乙两文分别对孩子寄寓哪些深情厚望?

参考答案

1.⑴操守,品德⑵消失,逝去⑶贫困⑷尊崇,崇尚

2.D

3.⑴如果不恬静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力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实现远大目标。⑵读书有了收获,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4.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痛,对孩子的愧疚,对孩子的殷切期盼。

5.⑴甲文从静心学习,俭朴养德方面告诫孩子治学做人的道理。⑵乙文劝勉儿子们要互相关爱、和睦相处;不慕名利,坚守道德操守。

【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乙】告诉严、俟、份、佚、侮诸子:天地赋予人类以生命,有生必定有死。自古至今,即便是圣贤之人,谁又能逃脱死亡呢?子夏曾经说过:“死生之数自有命定,富贵与否在于天意。”孔子四友之辈的学生,亲身受到孔子的教诲。子夏之所以讲这样的话,岂不是因为人的穷困和显达不可非分地追求,长寿与短命永远不可能在命定之外求得的缘故吗?

我已经年过五十,年少时即受穷苦,家中常常贫乏,不得不在外四处奔波。我性格刚直,无逢迎取巧之能,与社会人事多不相合。自己为自己考虑,那样下去必然会留下祸患。于是我努力使自己辞去官场世俗事务,因而也使你们从小就过着贫穷饥寒的生活。我曾被王霸贤妻的话所感动,自己穿着破棉袄,又何必为儿子不如别人而惭愧呢?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我只遗憾没有求仲、羊仲那样的邻居,家中没有像老莱子妻那样的夫人,怀抱着这样的苦心,内心很是惭愧。

我少年时曾学习弹琴、读书,间或喜欢悠闲清静,打开书卷,心有所得,便高兴得连饭也忘记吃了。看到树木枝叶交错成荫,听见候鸟不同的鸣声,我也十分高兴。我常常说,五六月里,在北窗下面躺着,遇到凉风一阵阵吹过,便自认为是伏轰氏以前的古人了。我的思想单纯,见识稀少,认为这样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时光逐渐逝去,逢迎取巧那一套我仍十分生疏。要想恢复过去的那种生活,希望又是多么渺茫!

自从患病以来,身体逐渐衰老,亲戚朋友们不嫌弃我,常常拿来药物给我医治,我担心自己的寿命将不会很长了。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这些事情总是牵挂着我的心,可是又有什么可说的呢!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鲍叔和管仲分钱财时,互不猜忌;归生和伍举久别重逢,便在路边铺上荆条坐下畅叙旧情;于是才使得管仲在失败之中转向成功,伍举在逃亡之后回国立下功劳。他们并非亲兄弟尚且能够这样,何况你们是同一父亲的儿子呢!颖川的韩元长,是汉未的一位名士,身居卿佐的官职,享年八十岁,兄弟在一起生活,直到去世。济北的汇稚春,是晋代一位品行高尚的人,他们家七代没有分家,共同拥有财产,但全家人没有不满意的。《诗经》上说:“对古人崇高的道德则敬仰若高山,对古人的高尚行为则效法和遵行。”虽然我们达不到那样高的境界,但应当以至诚之心崇尚他们的美德。你们要谨慎做人啊,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

【备份】

(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夫学须静

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①行:操行。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⑤淫漫:荒淫,怠惰。⑥励精:振奋精神。⑦意:意志。⑧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

....,守之以浅者()非学无以广.才()悲守穷庐.()2.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夫.君子之行()险躁则.不能冶性()

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参考答案】

1.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扩展屋子辅佐

2. 在因为放在句首作发语词,无实意就

3.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

4.(1)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2)(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

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

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并用谦逊的品行来保有它的人,必会得到荣耀;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显赫,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贵;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谨慎吗?

(二)《狼》对比阅读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

C. 狼不敢前.跑号如前.状

D.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

2.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既而.奄奄僵卧

B.其一犬坐于.前/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

C.又数刀毙之./久之.不动

D.屠乃奔倚其.下/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 B

2. B

3. B

4. 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两个牧童从树上爬下来细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5. 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因为甲文中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解析

1. A项,前句句意为:故意让小狼嗥叫。故,故意。后句句意为: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故,原来。选项加点字的意思不完全相同。B项,前句句意为: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意,神情。后句句意为:神情非常惊慌。意,神情。选项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C项,前句句意为:狼不敢上前。前,上前。后句句意为:和前面一样连抓带嚎。前,前面的。选项加点字的意思不完全相同。D项,前句句意为:两棵树之间大约相隔几十步远。去,距离。后句句意为:一只狼径直离开。去,离开。选项加点字的意思不完全相同。

2. 停顿:指在说话或朗读时,在语句前后以及中间所作的间歇,其作用在于使句子结构层次分明,也为了充分表达感情,朗读停顿一般是以意思为单位的。A项,句意为: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从句法成分上看,“其一”是主语,“犬坐于前”是谓语,应在中间停顿。正确停顿为“其一/犬坐于前”。选项停顿划分无误。B项,句意为:另一棵树上的牧童也扭着小狼让它哀鸣。从句意上看,“其一竖”是主语,指另一棵树上的牧童,“又在彼树”是在另一棵树上,“致小狼鸣急”是“扭着小狼让它哀鸣”。正确的停顿为“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选项停顿划分有误。C项,句意为:想要从通道进入,从后面攻

击屠户。从句意上看,“隧入”指从通道进入,是一个整体,在“隧入”前后各有停顿。正确的停顿为“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选项停顿划分无误。D项,句意为:最后奄奄一息地僵卧在地上。“既而”是副词,副词后有停顿。正确的停顿为“既而/奄奄僵卧”。选项停顿划分无误。

3. B项,错在都运用了比喻修辞,甲文中,将狼比作狗一样坐着,乙文并未运用喻修辞手法,选项赏析有误。A、C、D项赏析无误。

4. 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意为: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耳:语气助词,罢了。②句意为:两个牧童从树上爬下来细看,大狼已经断气了。竖:牧童。

5.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在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这两篇文言文体现的特征。在甲文中,屠夫为保护自己,找机会杀掉两只凶猛的狼,行为出于自保;乙文中,两个牧童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戏弄狼妈妈致其死亡,行为无意义。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三)《穿井得一人》对比阅读

【甲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文】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的陪太子去吧)”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溉汲

..(打水浇田)穿.井(挖掘,开凿)王信.之乎(相信)谓.魏王曰(对……说)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③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④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如今赵国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

3.选文《穿井得一人》和《三人成虎》,甲文中的丁氏和乙文中的庞葱各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传言,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

角色:

丁氏——由于他的交代不清导致谣言的散播,尽管不是有意,但他的确是谣言的源头;

庞葱——深知人言的可畏,尤其因为空间距离无法自证清白的谣言的可怕,所以在魏王派他随太子远质邯郸前,防微杜渐的给魏王打了预防针,可惜还是没能改变结局,可谓智者和有远见者。

态度:

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但是“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证)精神;

魏王——尽管有庞葱的预防针,尽管庞葱已经将谣言的可畏解说得极其到位,但还是“三人成虎”,由此看出他的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

我们:谣言止于智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信谣、不传谣,提高自身素质。

(4)《杞人忧天》对比阅读

【甲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

【乙文】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倘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

忧天地崩坠

..(崩塌陷落)因往晓.之(开导)只使

..(即使)中伤.(伤害)

舍然(

...“舍”通“释”,解除,消除;消除疑虑的样子)希.(通“稀”,少有)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②奈地坏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陷下去怎么办?

③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会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④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臣只为陛下能在安乐的时候想到国家危亡而高兴。

3.杞人忧天,太宗忧国,请你谈谈两者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都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特质。

异:杞人——正面说,居安思危,目光长远,有忧患意识,反面看,庸人自扰,自寻烦恼;太宗——目光长远,居安思危,为此广开言路、从善如流,难得的将忧患意识贯彻落实到行动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