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总结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总结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总结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总结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总结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总结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总结201X年是市场监管职能与质监职能合并的改革之年,上半年则是职能融合、人员磨合的过渡时期。我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市质监局和区市场监管局的工作部署,主动作为,科学监管,求实创新,提能增效,在机构改革这一特殊时期,仍保持管理不松,人心不散,工作不断,监管不软,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良好进展。现将上半年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推进质量提升战略,服务经济发展大局

(一)围绕“质优宁波”建设新要求,构建质量强区战略新格局。通过走访调研和借力媒体,大力宣传“质优宁波”的精神内涵,强化质量工作核心地位,营造质量强区工作氛围。认真研究制定我区质量强区建设201X年行动方案和考核细则,确立经济、社会、城乡、生态和政府服务五大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全区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服务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组织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企业中高层培训,张宁辉副区长亲自到会作动员讲话,全国质量奖评审组组长龚晓明老师现场授课,8个街道、4个相关部门和43家企业共计百余人参加了培训,并取得了预期效果。排摸重点优势企业,构建质量培育梯队,形成分类指导方案。上半年全区新增5家企业申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导入项目,5家企业顺利通过相关验收,新增3家企业申报区长质量奖,1家企业申报市长质量奖。至此,全区24家规上企业中有效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共计9家,覆盖率37.5%;获得各级政府质

量奖的共计6家,占比25%,开展质量损失率统计的共计7家,占比29%。

(二)围绕“浙江制造”建设新思路,提升品牌带动战略新水平。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选择博洋、维科等龙头企业开展“浙江制造”建设的宣贯和品牌创建活动。加大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联系区域经济特点,把服务业作为主攻方向,把优势产品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并在重点品牌企业中配合开展品牌价值跟踪评价、工业产品质量指标定期反馈和“首席质量官”等制度。上半年新申报宁波市名牌1个,系宁波GQY视讯有限公司的拼接显示系统。辖区企业中共计浙江名牌10家,宁波名牌4家,涉及10个行业的16个产品,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良性态势。

(三)围绕“标准创新推进工程”新实践,实现标准化建设新突破。积极鼓励、组织企事业单位参加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浙江制造”标准等制(修)订以及各级各类标准化活动。继续在服务业推行“五个一”工作机制,联系**产业特点,重点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方面,通过标准化试点项目的确立,提升一个行业、一个产业集群的整体标准化水平,指导区民政部门实施《社区社会工作通用标准》。确立了由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牵头,南门街道柳锦社区承建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市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帮助修订完善《便民服务中心工作通用标准》,指导实施标准化服务流程,目前此项目已被批准立项,成为继81890民生服务标准化、博洋家纺“家纺电子商务”标准化以及九龙物流运输服务业标准化之后的我区第四个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截止目前,**辖区共有13家企业主持或参与制修订45项国家标准和24项行业标准,今年1-5月企业标准备案20个,

比去年同期增长82%。其中专利转换为标准的占到15%。标准化工作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行业构成来看,都实现了质的突破。同期办理企事业单位代码证3557个,同比增长24.7%。

二、完善执法监管体系,落实安全责任

(一)依托多元共治工作机制,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一是落实联动监管制度。组织召开了特种设备安全工作联席会议。8个街道和10个部门分管安全工作领导参加,对年度工作进行了总结和部署。加强对街道安监所履行“建立台账、实施巡查、排查隐患、宣传教育”的“四有”任务的检查督导,通过定期联合检查、“三非”排查整治、隐患治理通报、巡查信息上报、联合宣传培训以及事故应急演练等多种载体互动,形成区局、街道两级联动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积极推进与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特种设备行业协会的三方联动协作,依靠技术支撑手段,增强快速反应能力。

二是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制定201X年**区特种设备全面检查单位名单和重点监控设备名单,把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统一纳入全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试行特种设备安全问题约谈制度,促进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积极开展叉车专项整治、电梯安全大会战、蓝剑3号特种设备专项检查以及停用、超期、不合格三类设备集中清理等专项行动,加强南站等交通重点工程和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等重点部位的专项监察,消除安全隐患严防较大以上事故发生。

三是强化队伍教育培训。深入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宣传教育活动,组织街道安监所人员和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人员近100余人开展安全知识培训。今年1-5月,共

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52家,办理设备报停、报废和变更188台,气瓶登记142个,处理投诉举报案件8起,新领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登记证59人,补证1人,全区特种设备定期检验率保持100%,安全隐患整治率为100%,未发生人员死亡或重伤的安全责任事故,较好地守住了安全监管的底线和红线。

(二)首推电商产品“落地执法”机制,开拓产品质量监管新领域。针对备受关注的电商产品质量问题,遵循“网上发现、源头追溯、落地查处”的工作原则,大胆先行先试,探索建立电子商务产品落地执法机制。“地毯式”摸排辖区在天猫、京东等知名平台开设网店的生产企业名单,同时结合举报投诉、上级转办等线索,对企业名单实行动态监管。把容易出现色牢度、纤维成分、染料、甲醛等不合格情况的商品作为抽查重点,制定了电商产品定期抽检计划,落实购样专项资金,实行匿名采样。经检验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立即深入企业实体仓库抽样,及时转为立案处理。这一创新举措得到张宁辉副区长肯定,并在上报的材料中作出了重要批示。上半年电商平台网上抽样36批次,目前正在送检中。此外,围绕民生健康安全主题,开展了“蓝剑一号、二号、“纤维保健康”等系列专项行动,以及儿童用品、有机产品认证、移动信息终端国家强制性认证、定量包装、计量器具等专项执法检查。截止5月底,共出动执法人员200余人次,检查企业100余家,立案1起,结案4起。其中万元以上案件3起,涉案货值30.1万元,罚没款15.5万元,未出现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错案责任追究案件

三、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巩固群教活动成果

(一)狠抓廉政预警教育,防止“四风”问题回潮。组织干部职工观看了“风清气正好扬帆”**区廉政文化专场展演,在处级以上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开展“领导干部插手土地转让,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领域问题,领导干部利益冲突和利益输送问题,农村基层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三项问题的对照自查,通过走访调研、征求意见、述职述廉、问廉问效谈话等多种载体,确保干部一身正气,远离“四风”。

(二)严格质监队伍管理,提升依法履职能力。围绕打造一支有资质、懂业务、知规范、会操作的一线监管队伍,完善落实内训机制,采取案件交流、卷宗观摩,优秀案卷评审等活动,提升执法人员实战能力。继续落实岗位绩效对账考核制度和一周工作公布制度,对干部实行“日考勤、周记录、月对账、季考评、年测评”的绩效对账考核方式,以简报形式每周对各科、室、队主要工作情况进行汇总、通报,激发干部勤政务实,远离“懒政”。

(三)丰富群工活动内涵,深化质监文化建设。

一是积极组织参加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在支部中开展“筑坚强堡垒、当服务先锋”活动,组织支部党员观看红色电影,参加红色之旅,重温入党誓言。与县学社区结对共建,积极参加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慰问结对困难户、爱心捐款等,不断增强机关党组织和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增进与基层群众的感情,树立良好形象。

二是定期开展职能服务工作。“3.15”消费者权益日、“5.20”世界计量日等活动中,组织人员在社区、企业、学校等场所开展了质量、计量等应用常识的宣传活动,为老百姓提供血压计、电子秤检定检修、眼镜维修和清理以及医疗初步检查等服务。支部在今年5月份

组建团队代表区局参加全区微型党课比赛,荣获了二等奖。在总结回顾上半年工作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质监工作与区委、区政府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不少差距。一些工作没有真正贴近政府中心工作,质量工作成效较难显现;质量监管和市场管理工作的融合只是初步的体制融合,两者的职能融合还需探索;质量基层监管力量相对薄弱,质量安全监管所需资源和经费保障力度尚需加强等等。四、201X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抓质量,促提升。继续围绕“质优宁波”、“质优**”建设,完善质量强区体制机制,创新质量工作思路举措。重点开好质量强区建设推进会,扎实做好区长质量奖评定工作,重视对质量奖预申报企业的工作指导,完善评审程序,确保评审工作公正公平。做好201X年卓越绩效管理各类项目的确立、推进工作,开展标准化试点项目的后续跟进和新确立项目的启动实施,扎实开展质量月活动。

(二)强监管,守底线。严格落实质监部门安全监察职责和行业主管部门“一岗双责”,建立安全监察和检验检测、行业协会三方协作机制,发挥检验检测技术支撑作用,深化工作联动、信息联通,形成合力。把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统一纳入全市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督促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积极开展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分类分级监管工作,按照标准对企业开展分级、分等评价和分类监管,实施企业质量安全承诺制度,继续做好安全节能管理标杆锅炉房创建工作。按照局201X年综合行政执法专项计划,在民意反映较集中的几个领域中开展公众参与执法检查活动,进一步深化电子商务企业的监管,总结经验,扩大抽检产品的覆盖面、增加抽检产品的批次,逐步实现电子商务产品落地查处常态化。组织辖区电子商务企业开展

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督促企业从源头抓质量,促进我区“电商换市”工作健康发展。

(三)强队伍,聚合力。以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用理念和制度统一干部思想,稳定队伍人心,整合人力优势,凝聚工作合力,尽职尽责守好质量安全监管每一班岗,确保“三定方案”出台前后的平稳过渡和顺利对接。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有效载体,增强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在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上见实效,在守纪律讲规矩、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上见实效,在真抓实干、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上见实效。

附送:

质量控制及施工管理在天然气工程中的应用

质量控制及施工管理在天然气工程中的应用

进行第二次检测,保障材料能够正常投入使用。在施工中,可根据施工环境,业主要求,施工特点,施工人员及材料等因素,选择化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3)加强工程施工督查力度。强化责任制施工质量检测体系。成立专业验收小组,负责对工程进行分项验收及综合验收。

3.3工程隐患的质量控制工程竣工验收后,要认真做好工程质量记录,并总结出相应的评估报告,对工程中存在隐患的地段和环节,要在竣工资料上予以注明,并安排日常巡线人员进行监控,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理预案。

(1)根据不同的工程记录,定期对工程质量薄弱环节进行监控检测。

(2)提升运营维护队伍素质,增强安全意识,不要等到出事了再去想办法解决,要将工程存在的隐患实时进行排除。结语:天然气工程的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一系列安全控制体系需要在整个工程项目开始前建立,以此保证工程质量,使整个工程从设计到施工到竣工,整个阶段可以安全有序的进行。它是保障全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部分,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步伐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内容简介:

政府补贴对养猪农户养殖规模变动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

这一系列的补贴政策无疑大大鼓舞了养殖户(场)业主饲养能繁母猪、促进生猪养殖的积极性,但是究竟对促进养殖农户扩大养殖规模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这一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对政府补贴政策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政府补贴对养猪农户养殖规模变动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

这一系列的补贴政策无疑大大鼓舞了养殖户(场)业主饲养能繁母猪、促进生猪养殖的积极性,但是究竟对促进养殖农户扩大养殖规模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这一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对政府补贴政策所产生效果的思考和研究。1 文献综述散养户与规模化养殖户相比,由于在疫病防控、猪肉质量保证、稳定投入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即使散养户的数量大也对增加生猪的供应量帮助不大,因此为了增加生猪供给量必须提高规模化养猪户所占的比例。对于如何扩大养殖规模,国内的研究仍以定性研究为主,如姜冰等定性分析了中国发展规模化

养猪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张颖等认为选择优良品种猪、坚持预防为主的防疫原则、提供营养全面的饲料等措施可以提高规模化养猪的经济效益;齐秀华等分析后认为,提高管理水平、防疫、品种等可以显著提高规模化养猪的经济效益;李桦等对养猪农户规模变动效益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后认为,户主年龄、收入满意度、合作社和政府服务可以显著影响到规模变动效益。但是这些研究均没有涉及到政府实施的生猪补贴政策。国内专家学者们对政府补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植业上,如王姣等利用PMP模型对中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虽然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不大但是可以明显提高农户的种植业收入;吴连翠通过对粮食主产区安徽省农户的调查研究发现,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和物质资本投入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万敏等通过对湖北省5县市的调研发现,种植业惠农补贴政策能够起到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但是相关措施不配套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补贴政策的效应。上述研究表明,政府补贴对种植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相关的政府补贴对生猪养殖业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些补贴能否达到政府所期望的效果,除了政府补贴外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到生猪的养殖规模,为了研究这些问题,本研究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实地调查的数据,同时结合养殖农户养猪的内外环境因素,以政府补贴对养猪农户规模变动意愿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2 数据来源及样本分析

1 数据来源本研究的研究数据来源于课题组于201X年7~8月份对四川省资阳市生猪养殖农户的调查。由于能繁母猪补贴是政府对生猪养殖补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研究选择能繁母猪补贴作为政府

补贴的替代变量。之所以选择四川省资阳市作为调查地点,主要是因为四川省不仅是养猪大省而且是政府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工作开展得较好的省份,同时,资阳市的养猪农户的数量较大,因此调查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政府补贴对养殖规模变动的影响。本次调查采用了农户问卷调查和个人深度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问卷内容包括养猪农户的家庭人口特征、养猪状况及疫病状况、借贷情况、收入状况、所获得的公共支持状况等问题。调查地点为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宝台镇和祥符镇的4个自然村。抽样方法为随机抽样法,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4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

7.5%。在开展问卷调查的同时,调查人员还对养猪农户进行了个人访谈,以求更深入地了解农户的生计现状。在调查中,调查人员发现,很多农户家中的养猪栏空置或被挪作他用。在与农户访谈时了解到,201X年以前资阳当地农村基本家家户户都养有生猪,但到了201X 年调查时期很多散养农户已放弃了养猪。当被问及放弃的原因,大部分养殖农户都反映饲料成本太高,养猪的利润太低。而对于本研究所探究的政府给予的生猪补贴,大部分养猪农户反映都听说过,而当地的政府补贴主要是能繁母猪补贴,而非养肥猪补贴。因此本研究用是否购买能繁母猪获补贴作为政府补贴的替代变量,用是否愿意扩大养殖规模作为养殖规模变动意愿的替代变量。

2 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2 样本的收入特征考虑到养殖农户的规模变动根本原因是利益的推动,因此本次调查涉及到家庭主要劳动力数量、养殖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和收入满意度3个变量。被访农户的劳动力数量平均值为

3.2

4,而且绝大部分调查对象没有雇佣人工,仍以家庭成员为劳动力。养殖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集中在50%~80%,这说明养殖农户的家庭收入仍是以养殖收入为主;收入满意度为

88,这说明大部分的养殖农户认为养殖收入在可接受范围内。

3 养殖环境特征本次调研地点为养殖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因此这些地方都有养殖培训和政府提供的各项支持政策。政府所提供的支持政策主要有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生猪疫病防控、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化饲养场及农业贷款等,但很多养猪农户反映政府所提供的支持政策存在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3 研究假设的提出本研究将养猪农户作为理性人来进行分析,养猪农户是否扩大规模取决于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扩大或缩小规模所获得的生产效益。因此设定养猪农户的规模效益函数:

D(R)=P{N RM}

(1)式中,R为养猪农户养殖规模变动前的净收益;M为养猪农户养殖规模变动前的规模数;N为养猪农户养殖规模变动后的规模数;E为养猪农户变动规模后的预期收益;C为养猪农户变动规模后的成本投入。

(1)式表明养猪农户只有在变动规模后的净收益不小于变动前的净收益时才愿意变动养殖规模。因此可以提高养猪农户收益的因素将对养猪农户扩大养殖规模起到促进作用。由于养猪农户的净收益受到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的共同影响。因此本研究从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两方面选取了15个变量来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假设1:

养猪农户资源拥有量对扩大养殖规模起正向作用。假设2:

养猪农户收入对扩大养殖规模起正向作用。假设3:

政府补贴对扩大养殖规模起正向作用。养猪农户的资源拥有量主要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养猪农户收入包括养猪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和收入满意度;政府补贴主要是指能繁母猪补贴。3 实证分析

3.1 模型构建对于以分类数据为主的离散型数据,采用概率模型(Logit、Probit和Tobit)比较理想。由于采用的数据是以分类数据为主的离散型数据,因此本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模型来分析政府补贴对规模变动意愿的影响。

3.2 变量说明本研究将因变量(养猪农户扩大养殖规模的意愿)分为想要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和不想扩大生猪养殖规模两大类;将解释变量分为养猪农户个人特征变量、养猪农户生产变量、养猪农户经济特征变量、所获公共支持变量四大类,其中每个大类变量又分别选取若干可测度的具体变量作为替代变量。具体的变量说明及相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可能影响方向如表1所示。

3.3 模型估计结果

3.4 结果分析由表2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对规模变动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共有6个,分别是年龄、婚姻状况、养猪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收入满意度、养殖培训、政府补贴,这也说明本研究的三个假设都得到了验证。

2)养猪农户收入。养猪农户收入主要包括养猪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和养猪收入满意度两个变量。养猪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和养猪收入满意度分别通过了5%和10%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养猪收入所占

比例越高、收入满意度越高越希望通过扩大生猪养殖规模来获得更高的收益。

3)政府补贴。从模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政府补贴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并且回归系数为正。这说明如果政府进行补贴,养猪农户倾向于扩大养殖规模;如果政府不提供补贴,养猪农户更倾向于保持养殖规模不变甚至缩小养殖规模。由于被调查的养猪农户大部分为小规模养殖和散养,政府的能繁母猪补贴(每年每头100元)对他们来说属于较大的额外收入,因此政府的生猪补贴对养殖规模变动意愿就起到了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受教育程度和近一年是否发生疫病这两个变量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本研究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所致:

①被调查农户的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平均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水平,因此整体的文化程度对养殖规模变动意愿的显著性影响不大;

②由于被调查对象养殖规模集中在小规模养殖和散养,对这些养殖农户来说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对疫病认识不足等问题,因此养殖农户关注点就集中在生猪价格、饲料价格等直接影响到收入的因素,生猪疫病这种概率性事件反而被选择性忽略,这就造成近一年是否发生疫病对规模变动意愿显著性影响不大。

4 结论及建议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政府补贴和其他因素共同影响到养猪农户的规模变动意愿。有政府补贴、养殖农户的年龄较轻、婚姻状况为已婚、收入满意度高和养猪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大等对养殖农户扩大养殖规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相反的是,养猪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和养殖场近一年的疫病状况对农户扩大养殖规

模意愿影响不大。因此,为了提高养猪农户的养殖规模、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高生猪供给量,政府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完善生猪补贴政策、养殖保险政策等相关政府支持,同时保证执行力度,促使养猪农户扩大其养猪规模;第

二,通过建立地区养殖规划、提供优惠的养殖贷款等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养殖队伍中来,利用年轻人的冲劲、干劲等来保证和扩大生猪养殖规模;第

三,政府不仅要重视生猪疫病防控还要加大对生猪常发疫病防治的宣传工作,引起养殖农户对生猪疫病的重视,从而保证生猪养殖户免受大规模的损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周边成为了各种人群众聚集的地方,由于高校周边的特殊性和社会治理相对滞后性,高校周边安全隐患突出。这既有高校自身教育的因素,也有社会治理不到位的因素。为此,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创新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周边成为了各种人群众聚集的地方,由于高校周边的特殊性和社会治理相对滞后性,高校周边安全隐患突出。这既有高校自身教育的因素,也有社会治理不到位的因素。为此,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

高校周边安全隐患创新治理路径高校周边环境是指以高校校园为中心,受到高校辐射带动,并与高校相互影响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总和。高校周边环境是因高校而存在,反过来对高校的改革发展

又产生影响。高校周边良好的环境,能有效地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反之,则直接影响高校的安全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就当前高校周边安全隐患和治理路径创新做一粗浅探析。

一、高校周边安全隐患主要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逐步进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的剧增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最直接的一个表征。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高校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高校成为了一个“商机无限”的地方,因此,高校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吸铁石”,吸引了各式各样人群的到来。大量人口的聚集和相对滞后的社会治理,使得高校周边的安全隐患比较突出。高校师生人身安全存在隐患。高校的聚集功能十分明显,一方面,高校把各类优秀人才和学生招进校园,另一方面各类捕捉“商机”的人员也聚集到校园周围。聚集在高校周围的人员十分复杂,有当地居民,也有外来人员;有经商的、打工的,也有社会闲散人员,还有一些流窜人员、复杂人群的聚集,使得校园周边环境十分复杂。这些人员中,由于目的不同,或是为了经济利益的争夺,或是为了土地权属的争议,或是为了个人权益的争纷,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矛盾激化引发的冲突,对高校和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带来了隐患。在校园周边,林立的各种网吧、酒吧、歌舞厅、小旅馆、出租房等存在着无证经营的情况,经营者与高校学生之间由些细小矛盾引起的打架斗殴现象也时有发生;还有一些经营者为降低成本,没有按要求安装和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设备,特别是消防设施,这给在这些场所消费的学生人身和财产上的安全带来了隐患。更有甚者,如社会闲散人员、流窜人员,在高校周边游荡,时刻都威胁到高校师生的安全,尤其是位于城乡接合部的高校,师生遭到勒索、敲诈、抢劫、

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食品安全存在隐患。饮食消费是高校学生最主要消费,高校学生消费的特点是希望得到“物美价廉”的食品。由于高校学生人数众多,需要各异,对食品的要求是花样多、变化快,这对于首先要保证不同收入家庭的学生均能有饭吃、不能随意涨价的学校食堂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无论是人工成本、原料成本等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时刻变化的需求,这为校园周边的餐饮业带来了“无限商机”。校园周边的小餐馆、大排档,甚至流动摊点以其花样多、口味好、价格低吸引了学生的到来,但是这样的就餐环境条件卫生差,有的摊点就是几块木板搭起来的,许多摊点是无证经营、无卫生许可,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有些商贩为谋取私利,购买变质大米、过期鱼肉、地沟油等原料,存在着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隐患,且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责任也无从追究,即便追查到相关责任人,他们也无力赔偿。交通安全存在隐患。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新校区,新校区大多位于公共交通不便的城郊接合部。这些地方,交通运输条件简陋,道路设施不完善,有的校园周边人流量大的地方没有人行道、没有路灯、没有隔离栏,有些交通标示也不清晰,加之过往车辆车速快,使得交通安全隐患十分突出。此外,由于学校提供给学生往返学校与市区的交通工具有限,这就为“黑车”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一些农用三轮车、摩托车均投入了运送学生的行列,由于这些车辆不具备客运资质,一些司机又属无证驾驶,且这些车辆安全性差,极易出现交通事故,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驾驶人员也无赔偿能力,学生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精神文化产品存在隐患。在高校新校区校园周边,由于远离城区,大学生需求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网络文化等精神文化产品明显不够,不少商贩也窥见为大

学生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所带来的利益,于是,网吧、卡拉OK厅、棋牌室、桌球室、书店等在高校校园周边建成落地,这些场所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为了降低成本,谋取更多利益,一些商贩没有严格按照国家对精神文化产品经营管理的规定从事经营活动,反而用一些黄、赌、毒的文化产品来吸引正处于成长期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危害。由于这些场所和产品主要流通于城郊接合部的高校校园周边,相关的部门监管力量不足,难以做到实时监控,更多的是收到举报后进行一两次清理,但这些场所和产品的成本低,即便进行了清理,又很快“死灰复燃”,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也存在隐患。

二、高校周边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高校周边环境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有十分着重要的影响,虽然有关各方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也给予了重视,但高校周边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综合分析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下几个方面:

高校周边环境十分复杂。高校周边的复杂环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复杂,高校校园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交叉渗透,空气、水源、地质环境一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高校与周边共用的水电网、通信网、公共交通及公共卫生环境等,使高校不可能脱离周边环境而成为独立的象牙塔。二是社会环境复杂,高校周边有居民区、商业区,有的高校周边还有工业区、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不同的区域,功能不同,也就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环境;由于市区用地紧张,还有些高校或新校区不得不建在远离市区的小城镇或城郊接合部,这些区域社会治安管理力量和措施相对不足,校园周边环境比较复杂。三是人员情况复杂,校园周边人员各式各样,有当地居民,有固定场所

的经商者,也有流动的小商小贩;有有证经营者,也有无证经营者;还有流动人口、社会闲杂人员,甚至流窜人员,复杂的人员情况给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带来诸多难题。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不顺。这一方面来自政府思想上的认识,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认为自身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建设上,而对高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甚至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认为学校周边环境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与地方政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在工作上被动应付,没有真正把学校周边环境的事情当大事来抓;另一方面是措施不力,有些地方政府认为,高校周边环境整治,主要是治安问题,由公安机关一家处理就行了,但涉及交通、卫生、工商、税务、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时,公安机关又无能为力。而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往往“口头上很重视,实际上不重视”、“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不重要”,这使得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很难落到实处,长期以来,高校保卫部门安全防范的管理权限仅限于校园内部,在整治周边环境时,由于没有执法地位和执法权限而显得有心无力。

三、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有关各方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主动探索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创新机制体制,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的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大格局。以机制建设为抓手,整合各方资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大格局。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首先建立由地方党委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研究、推进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

其次,把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纳入目标管理体制中,进行目标考核与评估,把考核评估的结果作为评价部门和个人年度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表现优秀、成效显著的部门或个人给予表彰,对于工作推进不力的部门或个人给予批评通报,督促其整改,对给工作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部门或个人的责任。再次,加强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检查督查,突出问题导向,通过现场办公会、现场推进会的形式,发现问题当场研究、当场解决,提高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创新内容与方法,强化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要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增强教育的效果。高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多用身边的案例来教育学生,多教学生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安全防范知识,力求在教育内容上吸引学生;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案例分析、讨论,情景表演,多媒体技术展示和实践演练等,力求在教育方法上吸引学生;在教育的时间节点上,要注意一些特定的时间,如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每学期开学和放假前,以及节假日前后,要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创新硬件与软件,提高高校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实效性。要加强高校校园周边的硬件、软件建设,进一步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力度,维护高校周边的安全稳定。在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要抓好校园保卫人员的培养、管理和使用,特别是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益;要加强管理,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增强主人翁意识。二是要建立一支由当地执法部门、社区干部、高校保卫人员等组成联合工作队伍,定期或不定期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校园周

边环境的治理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地方党委政府要在公共安全、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下大力气,从硬件方面提高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各司其职,加大技防建设力度,加强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实现校内外信息一体化建设,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提到一个新台阶,强化信息技术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中的功能。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地方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各方面的资源,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高校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参考文献】童金元.高校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X林生.高校周边环境现状问题与治理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X

关键词:

审计质量是审计职业的生命,审计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也就没有人敢去相信和依赖经其审计过的财务报表,为此,各国为确保审计质量都采取了很多措施。我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第七条虽然规定,“审计机关办理审计事

关键词:

建筑学,施工管理

浅析输气管道能耗统计分析与优化

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天然气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进而大口径、长输天然气管道的建设规模也逐年扩大。天然气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