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9生长激素生物的活性地测定方法-中国的药品检验实用实用标准操作地要求地要求规范2018年版

129生长激素生物的活性地测定方法-中国的药品检验实用实用标准操作地要求地要求规范2018年版

129生长激素生物的活性地测定方法-中国的药品检验实用实用标准操作地要求地要求规范2018年版
129生长激素生物的活性地测定方法-中国的药品检验实用实用标准操作地要求地要求规范2018年版

生长激素生物活性的测定方法

一、去垂体大白鼠体重法

1 实验材料及用具

1.1 天平精度0.01mg 供试品称量用

精度1mg 试剂称量用

精度0.1g 大鼠称重用

1.2 实验用具手术板、注射器(1ml,精度0.01ml)、吸管、移液管、带塞玻璃小瓶、烧杯、玻璃棒、量筒、脱脂棉。

1.3 手术器械手术剪、直镊、眼科剪、眼科直镊、眼科弯剪、牙科钻、钻头、抽滤瓶、真空泵、牙科刮勺、止血钳。

1.4 试剂氯化钠、牛血清白蛋白、乌拉坦。

2 溶液配制

2.1 生理盐水称取氯化钠适量,加水配成0.9%的溶液。

2.2 牛血清白蛋白的生理盐水溶液,称取牛血清白蛋白适量,加生理盐水配成0.1%的牛血清白蛋白的生理盐水溶液,简称溶媒。

2.3 乌拉坦溶液称取乌拉坦适量,加生理盐水配成25%的乌拉坦溶液。

2.4 标准品溶液

2.4.1 实验当日,取生长激素标准品,放置至室温。

2.4.2 割开安瓶(注意勿使内容物损失)立即按标示效价精确加以定量溶媒将全部内容物洗出,使成1.0IU/ml的标准品溶液;亦可精密加入适量溶媒使溶解,混合均匀,精密吸取适量,用溶媒配制成1.0IU/ml的标准品溶液。

2.5 标准品稀释液

2.5.1 按《中国药典》附录生长激素生物检定法的要求,选择标准品高(d S2)、低(d S1)2组剂量及剂距。

2.5.2 计算2组剂量稀释液浓度及大鼠6天内皮下注射的总毫升数,一般高浓度稀释液可配成每1ml中含0.10~0.25IU(随季节、动物品系和来源不同),低浓度稀释液可配成每1ml中含0.025~0.06IU,高、低两浓度比值r=1:0.25,每鼠皮下注射每天0.5ml/次,连续6天,每组至少8只,例如:

高浓度稀释液d S2=0.1IU/ml×0.5ml/(天.鼠)×6天×8鼠/组=2.4IU/组,

即0.1IU/ml高浓度稀释液24ml

低浓度稀释液d S1=0.025IU/ml×0.5ml/(天.鼠)×6天×8鼠/组=0.6IU/组,

即0.025IU/ml低浓度稀释液24ml

2.5.3 精密量取1.0IU/ml标准品溶液适量,置50ml烧杯中,加入溶媒适量成标准品

d S2稀释液(如0.1IU/ml)。

2.5.4 同法用d S2标准品稀释液(如0.1IU/ml)配制成低浓度稀释液d S1溶液。

2.6 供试品溶液按生长激素供试品的标示效价或估计效价(A T)配制溶液。

2.6.1 粉末

2.6.1.1 取生长激素粉末,放置至室温。

2.6.1.2 迅速精密取适量,置带塞玻璃瓶中。

2.6.1.3 将称量的毫克数,乘以标示单位数,得总单位数。

2.6.1.4 精确加以定量的溶媒配成1.0IU/ml的供试品溶液。

2.6.1.5 精密量取上述溶液适量,同标准品溶液的释液方法,加溶媒生理盐水配成相应的高(d T2)、低(d T1)两浓度供试品溶液。

2.6.2 注射用粉针

2.6.2.1 取供试品放置至室温。

2.6.2.2 割开安瓶(注意勿使内容物损失)立即精确定量加溶媒将全部的内容物洗出,使成1.0IU/ml的供试品溶液。

2.6.2.3 精密量取上述溶液适量,同标准品溶液的释液方法,加溶媒配成相应的高、低两浓度供试品溶液。

2.6.2.4 将标准品和供试品高、低浓度稀释液按每天剂量分装入带塞玻璃瓶中并密封,置-15℃以下保存。

3 实验动物同一来源、品系,出生26~28天,体重60~80g,同一性别、健康的大白鼠,试验前2~3周无菌条件下,25%乌拉坦溶液(0.3ml/100g鼠)腹腔注射麻醉,手术摘除脑垂体,迅速缝合,每只鼠编号记录体重,手术后于清洁级以上动物室饲养使其恢复,备用。

4 检查法

4.1 准备鼠盒,标明组别。

4.2 实验当日称量体重,剔除体重变化大于手术后一周时±10%的大白鼠。

4.3 选择体重合格大白鼠按体重随机分组,每组8只,每只鼠编号并记录体重,正常供给饲料及饮水。

4.4 每天临用时将配好的标准品或供试品稀释液在注射前取出融化,放置至室温。

4.5 按组别分别给以标准品或供试品高、低2种浓度稀释液,每鼠0.5ml,每天1次,连续6天,每天应该安排在相同的时间内注射,或分6次注射的间隔时间应接近。

4.6 皮下注射勿使药液溢出,每次注射要调换部位,如第一次给药自一侧颈部皮下进针,第二次,第三次在另一侧或中央进针,将药液注入不同部位,每次注射后清洁鼠盒。

4.7 最后一次注射后24!h,按给药次序脱颈处死大鼠。

4.8 称大鼠体重。

4.9 对可疑大鼠可进行尸检,切开蝶鞍区,肉眼检查有无垂体残留,剔除有垂体残存的动物。

5 实验结果计算

5.1 计算每只动物反应值(y),即体重变化y=给药后体重-给药前体重。

5.2 将反应值实验结果按“生物检定统计法”(《中国药典》附录ⅪV)中的量反应平行线测定随机设计法列表的格式整理。

5.3 按量反应平行线测定(2.2)法或(2.2.2)法随机设计处理结果。

5.3.1 编制程序,用计算机计算效价、实验误差。可靠性测验应通过,本法可信限率FL(%)不得大于50%。

5.3.2 计算也可用手算进行可靠性测试,实验结果成立者,进行以下计算。计算M、R、P T、S m、FL、FL%。

5.4 实验结果中出现的特大、特小等特异反应值,按《中国药典》规定判断其是否可以剔除,个别剂量组缺失的数据,如符合药典附录要求,按所规定的方法补足。

6 结果判断

6.1 生长激素(2.2)法或(2.2.2)法的可靠性测验应为剂间,回归变异项非常显著,偏离平行,二次曲线,反相二次曲线不显著,否则实验结果不成立。对实验结果不成立者应做以下检查。

6.1.1 检查实验操作包括溶液配制,注射,对实验动物的照顾等是否符合本法的实验要求。

6.1.2 剂间、回归不显著,S、T或U的反应不在对数剂量-反应值线范围内,应根据反应结果,重新调整剂量复试。

6.1.3 可靠性测验通过,实验结果成立,若试品间变异显著时,可根据S和T各剂量组的反应情况调整剂量以减小实验误差。

6.1.4 T或U各剂量组反应值明显高于S剂量组时,可调低T或U的剂量,或提高T 或U的估计效价。

6.1.5 T或U各剂量组反应值明显低于S剂量组时,可调高T或U的剂量,或降低T 或U的估计效价。

6.2 实验误差(FL%)的判断按药典规定,FL%超过者,可做以下处理。

6.2.1 检查动物来源,实验操作,对动物的照顾等是否符合本法的实验要求。

6.2.2 重复实验。

6.2.3 按规定将几次实验结果合并计算,求得合并计算的效价及实验误差,应符合规定。

二、去垂体大白鼠胫骨法

本法与去垂体大白鼠体重法的标准品与供试品溶液配制与稀释、检定法和实验结果计算一致,并常与体重法同步进行。增加和不同之处有以下。

1 实验材料及用具

1.1 试剂甲醛、丙酮、硝酸银、硫代硫酸钠、乙醇,其它与体重法相同。

1.2 实验用具刀片、载玻片、腊板、带有测微尺的光学显微镜,60W台灯,其它与体重法相同。

2 溶液配制

2.1 甲醛称取甲醛适量,加水配成10%的溶液。

2.2 硝酸银称取硝酸银适量,加水配成2%的溶液。

2.3 硫代硫酸钠称取硫代硫酸钠适量,加水配成10%的溶液。

2.5 乙醇量取乙醇适量,加水配成80%的溶液。

3 检定法

3.1 体重法实验结束后,处死的大鼠取下左右二只后腿。

3.2 剪开皮肤及肌肉,剥离出胫骨并标号。

3.3 将胫骨从近心端顶部中间沿矢状面切开并置10%甲醛保存。

3.4 脱蛋白将胫骨水洗10min后,置丙酮中10min。

3.5 染色将胫骨水洗3min,置2%硝酸银中染色2min。

3.6 水洗一次后置水中台灯下强光照射至胫骨变棕黑色。

3.7 固定将胫骨置10%硫代硫酸钠中固定30s。

3.8 保鲜将胫骨置80%乙醇中供测量用。

3.9 切片将胫骨沿刨面切1mm左右薄片。

3.10 薄片置光学显微镜下测量胫骨骨骺板宽度作为反应值。

4 实验结果计算与体重法一致。

注意事项:

1. 动物取幼年(体重60~80g)大白鼠,以消除内源性生长激素的干扰;一般用雄性,较为敏感。

2. 垂体切除术

麻醉:25%乌拉坦溶液(一般0.3ml/100g鼠重),要求浅麻,术后即能苏醒。

钻孔:大白鼠平躺于大鼠架上,固定4肢及嘴部,沿颈部中线近下腭处,用剪刀剪一长约1~2cm的切口,将领下腺向左右两侧分开,右侧处皮用止血镊夹住后,向外侧拉开,即可清楚见到覆盖于气管的胸甲状肌,在此肌左侧近咽部处,用眼科弯镊层层分离肌肉直到触及骨板。然后用小锐匙或用眼科弯镊夹住小棉球除净附着于骨板上的肌肉,在咽部正下方、

左右两听囊之间,可触到一“┬”形突起,用小棉球将“┬”形附近及突起部位的肌肉全部擦干净,即可清楚地见到“┬”形突起。在横突起上有一条深蓝色横肉线(蝶枕软骨联合),在此横线上方1mm中间处用探针刺一小凹孔,然后将手钻(用牙科钻头,固定在用过的圆珠笔芯上)固定于此凹孔处,轻轻旋转手钻,避免用力过度和下压,尤其在第一层骨片被钻破后,进行第二层骨片钻孔时,尤需注意。当手上感觉孔已钻通,即用一小针进入孔内试探,若无任何阻碍,则进行垂体吸取,钻孔以与横线相切最为理想。

垂体吸取将一端与抽气瓶相连的垂体吸取管对准钻孔,开动抽气泵,吸取垂体,待垂体吸出后,用棉球擦干血液,立即将皮肤切口缝合,并给动物编号、称重。同一批实验的动物,垂体切除术应在3天内完成。

在切除手术过程中,如动物出现窒息现象,可立即用一玻璃吹管插入动物喉部,有节奏的向气管内吹气,进行抢救。

环境:要求二级实验室以上并室温在24~26℃,否则需注射青霉素抗感染。

饲养:术后大白鼠喂饲标准饲料并饮5%葡萄糖水至少3天。

剔除:去垂体手术后第1周为恢复期,从第2周起称重并记录,并每隔1天称重1次直至给药实验前,及时剔除掉体重变化大于手术后第2周的第一天±10%的大白鼠,即选择给药实验前大鼠体重变化小于手术后第2周第一天体重±10%的合格健康动物,按体重均匀随机分组。

3. 胫骨法切片、染色、测量实验条件应一致,用带有测微尺的光学显微镜测量骨骺板宽度。

起草人:李湛军(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复核人:周建平(北京市药品检验所)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版释放度检查法

文件内容: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2) 2、引用标准 (2) 3、简介 (2) 4、仪器装置 (2) 5、第一法用于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 (2) 6、第二法用于肠溶制剂 (4) 7、第三法用于透皮贴剂 (6) 8、更改信息 (6) 颁发部门:

分发清单: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释放度的测定方法和结果判定,使其规范化、标准化,并描述了更改信息。 本程序适用于释放度的测定。 2 引用标准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D“释放度测定法”、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释放度测定法”。 2010年版P 276 3 简介 释放度测定法系指测定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在规定条件下释放的速率和程度。它是评价药物质量的一个指标,是模拟体内消化道条件,用规定的仪器,在规定的温度、介质、搅拌速率等条件下,对制剂进行药物释放速率试验,用以监测产品的生产工艺,以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收载三种测定方法:第一法用于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第二法用于肠溶制剂,第三法用于透皮贴剂。 凡检查释放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4 仪器装置 4.1第一法与第二法均采用溶出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C)项下所示的仪器装置。 4.2用于透皮贴剂的第三法,其搅拌桨与溶出杯按溶出度测定法第二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C第二法),并与网碟组成其桨碟装置。 4.2.1网碟用不锈钢制成,分上层和下层网碟,其形状和尺寸见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D项下所示附图。

4.2.2搅拌桨的下端与上层网碟的距离应为25mm±2mm,将透皮贴剂固定于两层碟片的中央,释放面向上,再将网碟水平置于溶出杯下部,并使贴剂与桨叶底部平行。 5 第一法用于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 5.1测定法 照各品种中“释放度”项下方法测定,在规定取样时间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不大于0.8μm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和滤过应在30秒内完成,并及时补充相同温度相同体积的释放介质,按照各品种项的规定的测定方法测定,计算出每片(粒)的释放量和6片(粒)的平均释放量。 5.2结果判定 5.2.1除另有规定外,符合下述条件之一者,可判为符合规定: (1)6片(粒)中,每片(粒)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按标示量计算,均不超出规定范围. (2)6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如有1~2片(粒)超出规定范围,但未超出规定范围10%,且每个时间点测得的平均释放量未超出规定范围; (3)6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如有1~2片(粒)超出规定范围,其中仅有1片(粒)超出规定范围,但未超出规定范围20%,且其平均释放量未超出规定范围,应另取6片(粒)复试;初、复试的12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平均释放量,如有1~3片(粒)超出规定范围,其中仅有1片(粒)超出规定范围10%,但未超出规定范围20%,且平均释放量未超出规定范围; 5.2.2除另有规定外,判为不符合规定者,举例如下: (1)6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有1片超出规定范围20%; (2)6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有2片(粒)超出规定范围10%; (3)6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有3片(粒)超出规定范围; (4)6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平均释放量有1个时间点超出规定范围; (5)初、复试的12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平均释放量有4片(粒)超出规定范围。 (6)初、复试的12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有2片(粒)超出规定范围10%。 (7)初、复试的12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有1片(粒)超出规定范围20%。

化验室操作规范

院士工作站、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部、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化验室管理规范

院士工作站、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部、工程技术中心 2012年1月1日发布2012年2月1日实施 实验室、化验室操作规范 一、化验室操作规范 1、化验室所有人员必须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得随意违反公 司的上下班和午休制度,并保持良好的仪容仪表,实验室一律着工 作服,不允许随意着装,外来访问人员也须穿戴工作服和防护工具 后方可进入化验室 2、化验室应制定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药品管理、使用制度, 玻璃器皿管理、使用制度,并依托安全制度和环境安全条件的要求 进行操作,本化验室人员应严格遵守,认真执行

院士工作站、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部、工程技术中心 3、进入化验室必须穿戴工作服和相关防护用品,非化验室人员不得 随意进入化验室,并严格执行化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4、化验室内物品摆放整齐,试剂定期检查并有明确标签,仪器定期 检查、维修、保养,严禁在冰箱、烤箱和烘箱内存放、加工私人食 品 5、各种仪器应建立请领消耗记录,贵重仪器有使用记录,破损遗失 应填写报告;药品、器材非经允许不得转让、外借,更不得私自拿 出厂区 6、禁止在化验室吸烟、会客、喧哗、进餐,化验室内不得带入私人 物品,离开化验室前应检查水、电、空调、门窗等,对有害、污染、 有毒和腐蚀和废弃品都要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7、化验室负责人应督促本制度严格执行,并根据情况进行奖惩,出 现问题立即报告,对因个人失职所造成的重大安全事故应视情节轻 重给予处罚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二、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 1、实验室具备下列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气象色谱仪、 水分仪、PH计、玻璃器皿腐蚀仪、密度计、分析天平、高低温运 动粘度仪、各种烘箱、普通天平、冰箱、镏程仪、沸点仪器等多种 仪器,详见《化验室设备台账》 2、化验室所使用的仪器、容器应符合标准要求,保证准确可靠 3、化验室仪器安放合理,贵重仪器由专人负责保管维护,建立重要仪 器的《贵重仪器使用维护档案》,保养、维修、说明书及使用登记 本,做到经常维修、保养和检查,精密仪器不得随意移动,若有仪 器需要维修处理时,不得随意拆卸,应写出报告通知化验室管理人 员,经部门领导同意后方可进行报修 4、各种仪器(冰箱、烘箱除外)在使用完毕后立即切断电源、旋钮复 位,仔细检查后方可离去

营业场所药品陈列及检查操作规程药店新版GSP认证

营业场所药品陈列及检查操作规程药店新版 G S P认证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营业场所药品陈列及检查操作规程 一、目的 为依法经营,做好店堂内药品陈列及检查工作,特制定本规程。 二、引用标准及制定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 (2)《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及其实施细则。 三、操作规程 (一)药品陈列 1、质量管理员按照药品剂型、用途以及储存要求分类陈列;设置醒目标志,类别标签要求字迹清晰、放置准确;药品陈列于销售区域柜台或货架上,摆放整齐有序,避免阳光直射。 2、药品分类要求:处方药、非处方药分区陈列,并有处方药、非处方药专用标识;处方药不得采用开架自选的方式陈列和销售;外用药设置外用药品专柜;拆零销售的药品集中存放于拆零专柜;特殊管理的药品和国家有专门管理要求的药品不得陈列,按有关要求专人负责;冷藏药品放置在冷藏设备中,按规定对温度进行监测和记录,并保证存放温度符合要求;中药饮片柜斗谱书写正名正字;装斗前认真复核,防止错斗、串斗;定期清斗,防止饮片生虫、发霉、变质;不同批号的饮片装斗前必须清斗并填写清斗记录;非药品在专区陈列,与药品区域明显隔离,并有醒目标志。 (二)陈列药品检查方法

1、药品养护员依据陈列药品的流动情况,制定养护检查计划,对陈列药品每一个月检查一次,并认真填写“陈列药品检查记录”。 2、药品养护:药品养护员在质量养护检查中,依据陈列药品的外观质量变化情况,抽样进行外观质量的检查;抽样的药品依照“药品外观质量检查要点”,按照药品剂型逐一检查,检查合格的药品填写好“陈列药品检查记录”可继续上架销售;质量有问题或有疑问的品种要立即下柜停止销售,并详细记录,同时上报质量管理员进行复查。 3、中药饮片养护:中药饮片要按其特性分类存放,药斗要做到一货一斗,不得错斗、串斗;新进饮片装斗前要填写“清斗记录”,按要求真实、准确记录相关项目;养护员每月检查药斗内饮片质量,防止发生生虫、霉变、走油、结串、串药等现象;夏防季节,对易变质饮片要每天检查;如有变化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并如实填写“中药饮片检查记录”。 4、药品效期管理:药品养护员根据每月对陈列药品的检查,填报“近效期药品催售表”;一式三份,质量负责人、养护员各一份,柜组一份,质量负责人督促营业员按照“先进先出、近期先出”的原则进行销售;养护员每月对近效期商品进行核查,在“近效期药品催销表”上如实记录已售、退货结论。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年版22凝胶剂

凝胶剂 凝胶剂(《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I U)系指药物与能形成凝胶的辅料制成均一、混悬或乳状液型的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除另有规定外,凝胶剂限局部用于皮肤及体腔。 凝胶剂应均匀、细腻,在常温时保持胶状,不干涸或液化;除品种项下规定的检验项目外,还应检查“装量”、“无菌”或“微生物限度”;混悬型凝胶剂还应检查“粒度”。 “装量”检查法 1 简述 1.1 凝胶剂系多剂量包装的制剂,除另有规定外,装量按最低装量检查法检查。 1.2 本项检查目的在于控制标示装量为500g(ml)或500g(ml)以下凝胶剂的最低装量。 2 仪器与用具 2.1 天平感量0.1g(适用装量大于50g)或0.01g(适用装量小于或等于50g)。 2.2 注射器(包括注射针头)规格50ml以下,预经标化(容量包括注射针头)。 2.3 量筒(量入型)50~500ml,预经标化。 3 操作方法 3.1 重量法(适用于标示装量以重量计者) 3.1.1 取供试品5个(标示装量为50g以上者3个),除去外盖和标签,容器外壁用适宜的方法清洁并干燥,分别精密称定重量。 3.1.2 除去内容物,容器内壁用适宜的溶剂洗净并干燥,再分别精密称定空容器的重量,求出每个容器内容物的装量与平均装量(均取三位有效数字)。 3.2 容量法(适用于标示装量以容量计者) 3.2.1 取标示装量为50ml或50ml以下的供试品5个,摇匀,小心开启容器,将内容物分别用相应体积的干燥注射器抽尽,排除空气;或取标示装量为50ml以上的供试品3个,摇匀,小心开启容器,将内容物分别倾入相应体积的干燥量筒中,并将容器倒置15min,尽量倾净。 3.2.2 读取每个容器内容物的装量,并求其平均装量(均取三位有效数字)。 3.3 复试在上述结果中,按5.3项下附表的规定,如其平均装量符合规定,但仅有一个容器内容物的装量不符合规定,应另取供试品,照3.1或3.2项下方法进行复试。 4 注意事项 采用容量法检查时,所用注射器或量筒必须洁净、干燥,并经定期校正;其最大刻度值应与供试品的标示装量相一致,或不超过标示装量的2倍。 内容物应摇匀、抽尽或尽量倾净,以免影响数据的准确。 5 记录与计算 5.1 记录室温、抽取供试品的个数及标示装量。 5.2 记录每次称量数据或每个容器的装量,并求出平均装量。如经复试,应记录复试的全部数据。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9版释放度检查法 (1)

检验操作程序 文件编号:页号:1/6 释放度测定标准操作程序版本号: 生效日期: 文件内容: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2) 2、引用标准 (2) 3、简介 (2) 4、仪器装置 (2) 5、第一法用于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 (2) 6、第二法用于肠溶制剂 (4) 7、第三法用于透皮贴剂 (6) 8、更改信息 (6) 颁发部门: 分发清单: 编写人审核人审核人审核人批准人部门质量部QC 质量部QC 质量部QC 质量部QA 质量副总姓名 签名 日期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释放度的测定方法和结果判定,使其规范化、标准化,并描述了更改信息。 本程序适用于释放度的测定。

2 引用标准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D“释放度测定法”、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释放度测定法”。 范2010年版P 276 3 简介 释放度测定法系指测定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在规定条件下释放的速率和程度。它是评价药物质量的一个指标,是模拟体内消化道条件,用规定的仪器,在规定的温度、介质、搅拌速率等条件下,对制剂进行药物释放速率试验,用以监测产品的生产工艺,以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收载三种测定方法:第一法用于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第二法用于肠溶制剂,第三法用于透皮贴剂。 凡检查释放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4 仪器装置 4.1第一法与第二法均采用溶出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C)项下所示的仪器装置。 4.2用于透皮贴剂的第三法,其搅拌桨与溶出杯按溶出度测定法第二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C第二法),并与网碟组成其桨碟装置。 ,分上层和下层网碟,其形状和尺寸见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D项下所示附图。 ,将透皮贴剂固定于两层碟片的中央,释放面向上,再将网碟水平置于溶出杯下部,并使贴剂与桨叶底部平行。 5 第一法用于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 5.1测定法 照各品种中“释放度”项下方法测定,在规定取样时间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不大于0.8μm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和滤过应在30秒内完成,并及时补充相同温度相同 体积的释放介质,按照各品种项的规定的测定方法测定,计算出每片(粒)的释放量和6片(粒)的平均释放量。 5.2结果判定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年版 滴定液 1.0 简述 1. 1 滴定液系指在容量分析中用于滴定被测物质含量的标准溶液,具有 准确的浓度(取4 位有效数字)。 1. 2 滴定液的浓度以“mol/L”表示,其基本单元应符合药典规定。 1. 3 滴定液的浓度值与其名义值之比,称为“_F”值,常用于容量分析 中的计算。 1 . 4 本操作规范适用于《中国药典》20 1 0年版二部附录X V F“滴定 液”的配制与标定。 2 .0仪器与用具 2 . 1 分析天平其分度值(感量)应为O . l m g或小于O.lmg;毫克组砝码 需经校正,并列有校正表备用。 2.2 10、2 5和5 0 m l滴定管应附有该滴定管的校正曲线或校正值。2.3 10、15、2 0和2 5 m l移液管其真实容量应经校准,并附有校正值。 2.4 2 5 0 m l和1 0 0 0 m l量瓶应符合国家A 级标准,或附有校正值。 3.0 试药与试液 3 . 1 均应按照《中国药典》附录X V F“滴定液”项下的规定取用。 3 . 2 基准试剂应有专人负责保管与领用。 4.0 配制 滴定液的配制方法有间接配制法与直接配制法两种,应根据规定选用,并应遵循下列有关规定。 4.1所用溶剂“水”,系指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在未注明有其他要求时, 应符合《中国药典》“纯化水”项下的规定。 4.2采用间接配制法时,溶质与溶剂的取用量均应根据规定量进行称取或 量取,并且制成后滴定液的浓度值应为其名义值的0 . 9 5?1.05;如在标定中发现其浓度值超出其名义值的0 . 9 5?1.05范围时,应加人适量的溶质或溶剂予以调整。当配制量大于1000ml时,其溶质与溶剂的取用量均应按比例增加。 4.3采用直接配制法时,其溶质应采用“基准试剂”,并按规定条件干燥 至恒重后称取,取用量应为精密称定(精确至4 ?5 位有效数字),并置1000ml量瓶中,加溶剂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配制过程中应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标准操作规程

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建立一个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范围:适用于本企业生产的所有品种,本企业所有洁净生产区域,QC微生物限度检查室,洁净工作室等。 责任者:QC主任、化验员。 规程: 本规程引至《中国药典》2000年版。 1. 概述:微生物限度检查系指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辅料受到微生物污染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包括染菌量及控制菌的检查。我公司QC设无菌操作室,用于微生物限度检查。无菌操作室的管理及使用制度见本文附录一。 2. 抽样:供试品应按批号随即抽样,一般抽样量为检验用量(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的3倍。抽样时,凡发现有异常可疑的样品,应缺陷选用疑问的样品,但因机构损伤明显破裂的包装不得作为样品,凡已能从药品、瓶口(外盖内侧及瓶口周围)外观看出长螨、长霉、虫蛀及变质的药品,可直接判为不合格,无需要再抽样检验。 3. 供试品的保存:供试品在检验之前,应保存在阴凉干燥处,以防供试品中的污染菌因保藏条件所引起致死、损伤或繁殖。供试品在检验之前,应该保持原有包装状态,严禁开启,包装已开启的样品不得作为供试品。 4. 检查: . 使用设备:电热恒温培养箱、电热恒温水温箱、试管、刻度吸管、量筒、三角瓶、培养皿、试管架、注射器、针头、注射器盒、研钵、75%酒精棉球、紫外灯(365nm波长)。 . 检查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严防再污染。使用设备、仪器、人员及无菌操作室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见本文附录二。除另有规定外,供试品制备成供试液后,均在均匀状态取样。制成供试液后,应该在60分钟内注皿操作完毕。 标准操作规程 . 培养:除另有规定外,本检查法中细菌培养温度为30-35℃,霉菌、酵母菌培养温

澄清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规范澄清度检查法的检验操作,确保检验结果的正确 范围:澄清度检查法的检验 1.简述 澄清度是检查药品溶液的浑浊程度,即浊度。药品溶液中如存在细微颗粒,当直射光通过溶液时,可引致光散射和光吸收的现象,致使溶液微显浑浊;所以澄清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品的质量和生产工艺水平。澄清度检查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IX B)是用规定级号的浊度标准溶液与供试品溶液比较,以判定药品溶液的澄清度或其浑浊程度。 2.仪器与用具 2.1 比浊用玻璃管内径 15~ 16mm,平底,具塞,以无色硬质中性玻璃制成,要求供试管与标准管的内径、标线刻度(距管底为40mm)一致。 2.2 伞棚灯用澄明度检查装置(见注射剂标准操作规程中的澄明度检查法项下),照度为1000 lx。 3.试药与试液 3.1 硫酸肼和乌洛托品均应符合中国药典规定。 3.2 浊度标准贮备液的制备称取硫酸肼1.00g置100ml量瓶中,加水适量使溶解,必要时可在40℃的水浴中温热溶解,并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4~6小时;取此溶液与等容量的10%乌洛托品溶液混合,摇匀,于25℃避光静置24小时,即得。本液置冷处避光保存,可在两个月内使用,用前摇匀。 3.3 浊度标准原液的制备取浊度标准贮备液15.0ml,置1000ml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取适量、置1cm吸收池中,照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IV A) 在550nm的波长处测定,其吸收度应在0.12~0.15范围内。本液应在24小时内使用,用前摇匀。 3.4 浊度标准液的制备取浊度标准原液与水,按下表配制,即得。本液应临用时制备,使用前充分摇匀。 4.操作方法 4.1除另有规定外,将一定浓度的供试品溶液与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浊度标准液,分别置于配对的比浊用玻璃管中,液面高度为40mm,在浊度标准液制备5分钟后,同置黑色背景上,在漫射光下从比色管上方向下观察,比较,或置于伞棚灯下,照度为 1000 LX,从水平方向观察比较,用以检查溶液的澄清度或其浑浊程度。 4.2在进行比较时,如供试品溶液管的浊度接近标准管时,应将比浊管交换位置后再行观察。 5.注意事项 5.1制备澄清度检查用的浊度标准贮备液、原液和标准液,均应用澄清的水(可用0.45μm孔径滤膜或G5垂熔玻璃漏斗滤过而得)。 5.2浊度标准贮备液、浊度标准原液、浊度标准液,均应按规定制备、使用,否则影响结果。 5.3温度对浊度标准贮备液的制备影响显著,因此规定两液混合时的反应温度应保持在25±1℃。 5.4 用于配制供试品溶液的水,均应为注射用水或新沸放冷的澄清水。 5.5 供试品溶液配制后,应在5分钟内进行检视。

最新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及标准操作规程

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高危药品是指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易危害人体的药品。特点是出现的差错可能不常见,而一旦发生则后果非常严重,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为促进该药品的合理使用,减少不良反应,由本院药学部、医务部、护理部联合制订如下管理制度。 1、参考美国医疗安全协会(ISMP)的分类,结合我院实际用药情况,由医务处、护理 部及药剂科共同制定《本院高危药品目录》、《管理制度》和《高危药品滴速要求及注意事项》,并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通过后执行。 2、定期半年对高危药品目录进行更新,新引进高危险药品要经过充分论证,引进后要及 时将药品信息告知临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确保用药安全。 3、医院信息系统药品信息备注栏中注明“高危”。 4、药库、各调剂部门、病区小药柜对高危药品应设置专门的存放药架,不得与其他药品 混合存放。高危药品存放架应设置专用标识(“高危药品”)提醒医务工作人员注意。 5、加强高危药品的效期管理,保持先进先出,保持安全有效。药剂人员在调配高危药品 时,要严格审查处方,对不合格的处方,拒绝调配。调配和发放要实行双人复核,确保发放准确无误。发药时做到单独发放。护士领药时单独摆放。 6、高危险药品使用前要进行充分的安全性论证,有确切适应症时才能使用。 7、医生应严格按照法定给药途径和标准给药浓度给药。超出标准给药浓度的医嘱医生须 加签字。 8、护理人员执行高危药品医嘱时应注明高危,双人核对后给药。高危药品在使用时,护 士严格执行给药的三查八对原则。 9、药师定期和临床医护人员沟通,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加强高危险药品的不良反应监 测,并定期总结汇总,及时反馈给临床医护人员。 10、定期排查医院内使用药品中与高危药品的外观相似、发音相似的药品清单,并采取相 应的防范措施。 11、追踪检查:对全院所有科室的病房小药柜、抢救车中的高危药品药每月一次按批号进 行检查。

化验室安全操作规范标准

化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一、玻璃仪器的安全使用 1.玻璃仪器在使用前要详细检查,有裂纹或损坏的不准使用。 2.搬取装有液体1升以上的瓶子时,必须一手握住颈部,一手托瓶底,不准单独握住 颈部以防负荷大、重而崩裂脱落,较大的瓶子宜放在瓶架上搬取。 3.装碱性液的瓶子,宜使用胶皮塞,以免腐蚀粘住。 4.清洗装过腐蚀性、危险性物质的器具,必须将危险物质除净后,再用水清洗干净。 5.非耐热器皿和广口瓶、量筒、表面皿、称量瓶等,禁止用火直接加热,不得在器皿 内进行放热的溶液操作,如有水珠应放在烘箱中烘干。 6.注意勿使玻璃棒和瓷器局部受热、受冷。例如在加热、冷却设备的操作过程中,防 止器皿局部急剧的温度变化而破裂。 7. 使用分离漏斗或其它密闭玻璃容器摇振挥发性液体时,应经常不断的放出仪器中的 气体,以免瓶塞冲出或爆裂 二、电器设备的安全使用 1.严格遵守电器作业安全规定,非电工严禁从事电器作业。检修电器设备、线路、开关、照明、安装临时电源作业,均应由电工承担。 2.仪器设备,必须有可靠的安全接地,推上电闸时要扣紧,拉下电闸时要彻底,推进 必须快速。 3.在同一电源上,不能同时使用过多仪器设备,以免造成负荷过大。 4.使用电器设备时,要检查电源电压是否与使用设备的电压相符。 5.绝缘不合格,导线裸露或破裂,发现漏电的电器设备仪器,不准使用,要尽快修理。 6.如电器设备的线路一旦发热或温度超过规定,而发生故障,应立即切断电源,由电工检修。 7.电器设备应严防受潮,禁止用湿布擦拭电源开关。如有水珠附上,禁止拉、合电闸。 8.在加热器的附近,不得放置易爆物品,当用电炉加热的容器破裂时,必须切断电源,然后再进行处理。 9..当室内有易燃易爆气体和蒸汽时,必须分析合格后,方可给电器设备和仪器送电。10在有易燃易爆气体、粉尘的室内,所用的电器设备和照明应符合防爆要求。 11.发现有人触电时,应先切断电源,并立即进行抢救。

胶囊剂“装量差异”检查法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 2010年版

“装量差异”检查法 1 简述 1.1本法适用于胶囊剂的装量差异检查。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胶 囊剂可不进行装量差异检查。 1.2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空胶囊容积、粉末的流动性以及工艺、设备 等原因,可引起胶囊剂内容物装量的差异。本项检查的目的在于控制各粒装量的一致性,保证用药剂量的准确。 2仪器与用具 2.1分析天平感量0.1mg(适用于平均装量0.30g以下的胶囊剂)或 感量1mg(适用于平均装量0.30g或0.30g以上的胶囊剂)。 2.2扁形称量瓶。 2.3小毛刷。 2.4剪刀或刀片。 2.5弯头或平头手术镊。 3操作方法 3.1硬胶囊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20粒,分别精密称定每粒重量 后,取开囊帽,倾出内容物(不得损失囊壳),用小毛刷或其他适宜用具将囊壳(包括囊体和囊帽)内外拭净,并依次精密称定每一囊壳重量,即可求出每粒内容物的装量和平均装量。 3.2 软胶囊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20粒,分别精密称定每粒重量 后,依次放置于固定位置;分别用剪刀或刀片划破囊壳,倾出内容物(不得损失囊壳),用乙醚等易挥发性溶剂洗净,置通风处使

溶剂自然挥尽,再依次精密称定每一囊壳重量,即可求出每粒内容物的装量和平均装量。 4 注意事项 4.1 每粒胶囊的两次称量中,应注意编号顺序以及囊体和囊帽的对号,不得混淆。 4.2 洗涤软胶囊壳应用与水不混溶又易挥发的有机溶剂,其中以乙醚最好。挥散溶剂时,应在通风处使自然挥散,不得加热或长时间置干燥处,以免囊壳失水。 4.3 在称量前后,均应仔细查对胶囊数。称量过程中,应避免用手直接接触供试品。已取出的胶囊,不得再放回供试品原包装容器内。 5 记录与计算 5.1 依次记录每粒胶囊极其自身囊壳的称量数据。 5.2 根据每粒胶囊重量与囊壳重量之差求算每粒内容物重量,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5.3 每粒内容物重量之和除以20,得每粒平均装量(?m),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5.4 按下表规定的装量差异限度,求出允许装量范围(?m±?mX装量差异限度)。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年版72费休氏水分测定法[1]

费休氏水分测定法 1 简述 费休氏水分测定法是利用碘在吡啶和甲醇溶液中氧化二氧化硫时需要定量的水参加反应的原理来测定样品中的水分含量,本法可适用任何可溶解于费休氏试液但不与费休氏试液起化学反应的药品的水分测定,故对遇热易破坏的样品仍能用本法测定。 基本反应为: SO I2+SO2+H2O→2HI+- 3 SO生成氢碘酸吡上述反应是可逆的,但有吡啶存在时,无水吡啶能定量地吸收HI和- 3 啶和亚硫酸吡啶。 C5H5N·I2+C5H5N·SO2+C5H5N+H2O→2C5H5N·HI+C5H5N·SO3亚硫酸吡啶亦不稳定,能与水发生副反应,消耗一部分水,因而干扰测定。 C5H5N·SO3+H2O→C5H5NHSO4H 加入无水甲醇可使亚硫酸吡啶转变成稳定的甲基硫酸氢吡啶,避免了上述副反应的发生。 C5H5N·SO3+CH3OH→C5H5NHSO4CH3 滴定的总反应为: C5H5N.I2+C5H5N.SO2+C5H5N+CH3OH +H2O→2C5H5N.HI+C5H5NHSO4CH3 (1) 由上式可知,吡啶与甲醇不仅作为溶剂,而且参与滴定反应,此外,吡啶还可以与二氧化硫结合降低其蒸气压,使其在溶液中保持比较稳定的浓度。 1.1 容量滴定法根据碘和二氧化硫在吡啶和甲醇溶液中能与水起定量反应的原理;由滴定溶液颜色变化(由淡黄色变为红棕色)或用永停滴定法指示终点;利用纯水首先标定出每1ml费休氏试液相当于水的重量(mg);再根据样品与费休氏试液的反应计算出样品中的水分含量。 1.2 库仑滴定法与容量滴定法相同,库仑滴定法也是根据碘和二氧化硫在吡啶(有些型号仪器改用无臭味的有机胺代替吡啶)和甲醇溶液中能与水起定量反应的原理来进行测定的。 与容量滴定法不同,在库仑滴定法中,碘是由含碘化物的电解液在电解池阳极电解发生碘。 2I-→I2+2e- (2) 只要滴定池中存在水,发生的碘就会按反应(1)进行反应。当所有的水都反应完毕,阳极电解液中会剩余少许过量的碘。此时,双铂电极就能检测出过量的碘,并停止产生碘,根据法拉第定理,产生碘的数量与流过的电流和时间成正比。在反应(1)中,碘和水以1:1反应。1mol水(18.0g)对应于2×96487(C),也就是说,每毫克水会消耗掉10.72C的电量,当电源固定时,根据电解至终点的时间即可计算出水分含量,本法尤其适合于药品中微量水分(0.0001%~0.1%)的测定,并具有很高的精确度。而且含水量是根据电解电流和电解时间计算,只须加入供试品前,先将电解液通电流电解至碘刚生成少许,停止电解,再加入供试品继续电解即可,不需用标准水标定滴定液。 用库仑滴定法测完水分的操作,见各仪器的操作规程。以下仅介绍容量滴定法的操作规程。 2 仪器与用具 2.1 实验条件与要求:由于费休氏试液吸水性强,因此在配制、标定及滴定中所用仪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9年版98异常毒性检查法word精品文档4页

异常毒性检查法 1 简述 1.1 本法适用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Ⅺ C异常毒性检查法。 1.2 异常毒性有别于药物本身所具有的毒性特征,是指由生产过程中引入或其他原因所导致的毒性反应。 1.3 异常毒性检查法系将一定剂量的供试品溶液注入小鼠体内或口服给药,在规定时间内观察小鼠出现的死亡情况,以判定供试品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供试品如不合格表明药品中含有超过正常产品毒性的毒性杂质,临床用药将可能增加急性不良反应。 2 实验材料和用具 2.1 天平精度0.01mg或0.5mg,供试品、试剂称量用;精度0.1g,小鼠称量用。 2.2 实验用具小鼠固定装置(包括小鼠固定器、支架)、注射器(1ml 以下,精度 0.01ml)、高压蒸汽灭菌器、秒表、大称量瓶、吸管、移液管和小烧杯。 2.3 试剂 75%乙醇、灭菌注射用水、氯化钠注射液或其它规定的溶剂。 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除另有规定外,用氯化钠注射液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浓度制成供试品溶液。 3.1 原料药 3.1.1 精密称取适量,置适宜容器中。

3.1.2 按规定浓度,加精密量取的一定量溶剂,搅拌使溶解。 3.2 注射液 3.2.1 用75%乙醇棉球消毒安瓿颈部或瓶塞。 3.2.2 精密量取一定量药液,置适宜容器中。 3.2.3 按规定浓度,加精密量取的一定量溶剂,混匀。 3.3 粉针剂 3.3.1 用75%乙醇棉球消毒安瓿颈部或小瓶瓶塞。 3.3.2 加入一定量规定的溶媒配成所需浓度,混匀。 除另有规定,如上述供试品不能完全溶解,应在使用时摇匀。 4 实验动物实验用的动物应从具备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资质的单位购进,供试用的小鼠应同一来源同品系,雌者无孕,健康无伤,毛色光滑,眼睛红亮、活泼,体重17~20g,在试验前及试验的观察期内,均应按正常饲养条件饲养。做过实验的小鼠,不得重复使用。 5 用具的灭菌试验用玻璃容器、注射器、针头等与供试品及动物接触的用具,一般情况下应置高压蒸汽灭菌器内,121℃湿热灭菌30min。 6 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上述小鼠5只,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给药途径,每只小鼠分别给予供试品溶液0.5ml,给药途径分以下几种。 6.1 静脉注射 6.1.1 捏住小鼠将其提起放入固定器内,固定,使鼠尾暴露在外。 6.1.2 扭转鼠尾,使静脉向上,取75%乙醇棉球擦拭注射部位,使其扩张并消毒。

药品检验操作规程

片剂 片剂(《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I A)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匀压制而成的圆片状或异形片状的固体制剂。片剂以口服普通片(也包括糖衣片、薄膜衣片)为主,另有含片、舌下片、口腔贴片、咀嚼片、分散片、可溶片、泡腾片、阴道片、阴道泡腾片、缓释片、控释片与肠溶片(包括肠溶衣片和结肠定位肠溶衣片)等。 对片剂的质量要求除外观应完整光洁、色泽均匀,有适宜的硬度和耐磨性,以及药典品种项下规定的检验项目外,还应检查“重量差异”和“崩解时限”。此外,阴道片应检查“融变时限”,阴道泡腾片应检查“发泡量”,分散片应检查“分散均匀性”,口腔贴片、阴道片、阴道泡腾片和外用可溶片等局部用片剂应检查“微生物限度’’。非包衣片,除另有规定外,应符合片剂脆碎度检查法的要求。 “重量差异”检查法 1 简述 1.1 本法适用于片剂的重量差异检查。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片剂,一般不再进行重量差异的检查。 1.2在片剂生产中,由于颗粒的均匀度和流动性,以及工艺、设备和管理等原因,都会引起片剂重量差异。本项检查的目的在于控制各片重量的一致性,保证用药剂量的准确。 2 仪器与用具 2.1 分析天平感量0.1mg(适用于平均片重0.30g以下的片剂)或感量1mg(适用于平均片重0. 30g或0.30g以上的片剂)。 2.2 扁形称量瓶。 2.3弯头或平头手术镊。 3 操作方法 3.1 取空称量瓶,精密称定重量;再取供试品20片,置此称量瓶中,精密称定。两次称量值之差即为20片供试品的总重量,除以20,得平均片重(m)。 3.2 从已称定总重量的20片供试品中,依次用镊子取出1片,分别精密称定重量,得各片重量。 4 注意事项 4.1 在称量前后,均应仔细查对药片数。称量过程中,应避免用手直接接触供试品。已取出的药片,不得再放回供试品原包装容器内。 4.2 遇有检出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药片,宜另器保存,供必要时的复核用。 4.3糖衣片应在包衣前检查片芯的重量差异,符合规定后方可包衣。包衣后不再检查重量差异。 4.4 薄膜衣片在包衣后也应检查重量差异。

(2015版药典)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检验标准操作规程,规范检验操作,确保检验结果准确。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有采用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测定的供试品。 3. 责任者:QC检验员、QC经理。 4. 正文: 4.1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 4.1.1 简述 微生物计数法系用于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细菌和真菌的计数。 当本法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辅料等是否符合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时,应按下述规定进行检验,包括样品的取样量和结果的判断等。除另有规定外,本法不适用于活菌制剂的检查。 本检查法可采用替代的微生物检查法,包括自动检测方法,但必须证明替代方法等效于药典规定的检查方法。 微生物计数试验应在受控洁净环境下的局部洁净度不低于B 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单向流空气区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进行监测。 如供试品有抗菌活性,应尽可能去除或中和。供试品检查时, 若使用了中和剂或灭活剂,应确认其有效性及对微生物无毒性。 供试液制备时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剂,应确认其对微生物无毒性以及与所使用中和剂或灭活剂的相容性。 4.1.2计数方法

计数方法包括平皿法、薄膜过滤法和最可能数法(Most-Probable-NumberMethod,简称MPN 法)。MPN 法用于微生物计数时精确度较差,但对于某些微生物污染量很小的供试品,MPN 法可能是更适合的方法。 供试品检查时, 应根据供试品理化特性和微生物限度标准等因素选择计数方法,所选的方法必须具备检测充足样品量的能力,以保证所获得的试验结果能够判断供试品是否符合规定。所选方法的适用性须经确认。 4.1.3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供试品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供试品微生物计数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 供试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计数。 若检验程序或产品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计数方法应重新进行适用性试验。 表1 试验菌液的制备和使用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版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一、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 1简述 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是检测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原、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也是用于评价生产企业的药用原料、辅料、设备、器具、工艺流程、环境和操作者的卫生状况的重要手段和依据。 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均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这是活菌计数的方法之一。以在琼脂平板上的细菌、霉菌和酵母菌形成一个独立可见的菌落为计数依据。该法测定结果只反映在该规定条件下所生长的细菌(为一群嗜中温、需氧和兼性厌氧菌)、霉菌和酵母菌的菌落数。一个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的菌落均可由一个或多个菌细胞生长繁殖而成。因此供试品中所测得的菌落数,实际为菌落形成单位数(colony forming unity,cfu)。 2设备、仪器 微生物限度检查应有单独的洁净实验室,每个洁净实验室应有独立的净化空气系统。操作间与缓冲间之间应有样品传递舱,出入操作间和缓冲间的门不应直对。洁净实验室内的温度应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最好在40%~60%。操作间安装空气除菌过滤层流装置。洁净度不应低于10000级,局部洁净度为100级。操作间或净化工作台的洁净空气应保持对环境形成正压,不低于10Pa,操作间与缓冲间也应保持相对正压,不低于5Pa。 操作间和净化工作台采用沉降菌数测定(Ⅱ法)检测其洁净度,分别应达到10000级和100级。在每次操作前、后用0.1%苯扎溴铵溶液擦拭操作台,然后启动层流净化装置。 吸管、培养皿洗净后用牛皮纸包扎,高压蒸汽121℃灭菌30min,烘干备用。 3培养基制备: 采用干燥培养基,按说明配制,在2h内灭菌,避免细菌繁殖。灭菌后的培养基应保存在2~25℃,防止被污染,在3周内用毕。制备好的培养基放置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水分散失及染菌。采用微波炉加热熔化琼脂培养基,已熔化的培养基应8h内一次用完,剩余培养基不宜再用。 4供试品抽样、检验量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其抽样量应为检验用量(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的3~5倍量(以备复试或留样观察)。所有剂型的检验量均需取自2个以上包装单位,固体制剂检验量为10g。检查沙门菌的供试品,其检验量应增加20g或20ml(其中10g或10ml用于阳性对照试验)。

【医疗药品管理】30种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

30种药品检验仪器自检和操作规程1.仪器自检规程 1.净化工作台和净化空调器 2.半自动青霉素电位滴定仪 3.四道生理记录仪 2.仪器操作规程 1.高压消毒锅 2.AE-240电子天平 3.AEL-200电子天平 4.ZRS-6型智能溶出试验仪 5.ZRS-4型智能溶出试验仪 6.BP-9300高分子杂质分析仪 7.ZY-300A型抑菌圈测量仪 8.AD-2.5型电子体重秤 9.LDZ4-0.8型自动平衡微型离心机

10.ZRY-2智能热原仪 11.MS-302多媒体化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12.ZYT-1型自动永停滴定仪 13.智能崩解试验仪ZBS-6B型14.Waters 高效液相色谱仪 15.501/486/U6K/746 HPLC仪 16、DL?熔点测定仪 17.pHS-3C型酸度计 18.旋转式粘度计 19.紫外分光光度计UV-2401PC 20.紫外分光光度计UV-160 21.天平的操作规程与维护保养 22.折光计 23.韦氏比重秤 24.TLC操作规程

25.TLC照相操作规程 26.显微镜的使用规程及日常维护 27. DWNER`SMANUAL 纯水器 一、仪器自检规程 1、净化工作台和净化空调器 1.1 技术指标: 1)净化工作台的操作台面空间的尘粒数和沉降菌应符合GMP100级的规定 2)净化空调器的空间的尘粒数和沉降菌应符合GMP10000级的规定 1.2 检定方法 1)检定前仪器应先打开20~30分钟使平衡 2)用尘粒计数器测定空间的尘粒数(0.5μ和5μ),做好记录 3)用平皿计数法测定30分钟的沉降菌,做好记录 1.3 以上二项若达不到规定要求,应及时进行处理(清洗过滤无纺布或清洁无菌室等) 1.4 检定周期 1)净化工作台:必要时或半年

(完整版)2019版药品检验操作规范--硫酸盐检查法

硫酸盐检查法(2019版) 1 简述 1.1本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802)适用于药品中微量硫酸盐的限度检查。 1.2本法的原理为微量硫酸盐在盐酸酸性溶液中与氯化钡作用生成硫酸 钡浑浊液,与一定量的标准硫酸钾溶液在同一操作条件下生成的浑浊液比较。 2 仪器与用具 纳氏比色管50ml 3 试药与试剂 标准硫酸钾溶液称取硫酸钾0.181g,置1000ml量瓶中,加水适量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100ug的SO4)。 4 操作方法 4.1 除另有规定外,取各品种项下规定量的供试品,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水溶解使成约40ml(溶液如显碱性,可滴加盐酸使遇pH试纸显中性);溶液如不澄清,应滤过;加稀盐酸2ml,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 4.2 取该品种项下规定量的标准硫酸钾溶液,置另一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水使成约40ml,加稀盐酸2ml,摇匀,即得对照品溶液。 4.3 于供试品溶液与对照溶液中,分别加入25%氯化钡溶液5ml,用水稀释使成50ml,充分摇匀,放置10分钟,同置黑色背景上,从比色管上方向下观察,比较所产生的浑浊。 4.4 供试品溶液如带颜色,除另有规定外,可取供试品溶液两份,分别置

50ml纳氏比色管中,一份加25%氯化钡溶液5ml,摇匀,放置10分钟,如显浑浊,可反复滤过,至滤液完全澄清,再加规定量的标准硫酸钾溶液与水适量使成50ml,摇匀,放置10分钟,作为对照溶液;另一份加25%氯化钡溶液5ml与水适量使成50ml,摇匀,放置10分钟,同置黑色背景上,从比色管上方向下观察,比较所产生的浑浊。 5 记录与计算 记录实验室的室温、取样量、标准硫酸钾溶液的溶度和所取毫升数,以及比较所产生浑浊的观察结果。 6 结果与判定 供试品管所产生的浑浊不浓于对照管产生的浑浊,判为符合规定;如供试品管所产生的浑浊浓于对照管产生的浑浊,则判为不符合规定。 7 注意事项 7.1 供试品溶液与对照溶液在加入25%氯化钡溶液后,应充分摇匀,以免影响浊度。 7.2 供试品溶液如需过滤,应预先用盐酸酸化的水洗净滤纸中可能带来的硫酸盐,再滤过供试品溶液,使其澄清。 7.3 25%氯化钡溶液存放时间过久,如有沉淀析出,即不能使用,应予重配。 7.4 环境温度会影响产生的浊度,温度低于10℃时产生浑浊慢、少且不稳定,测定温度控制在25℃左右为宜。 7.5 应将供试品管与对照管同置黑色背景上,自上向下观察浊度,较易判断。必要时,可变换供试品管和对照管的位置后观察。 7.6 纳氏比色管应选择玻璃外表面无划痕、无瑕疵;管的内径和刻度线的

药品检验操作规程

药品检验操作规程

一.目的:建立磺胺喹噁啉钠可溶性粉检验的标准操作程序,使操作过程规范化。 二.范围:适用于磺胺喹噁啉钠可溶性粉的检验操作。 三.责任者:QC主管、检验人员 四.正文 1.性状 取本品观察,本品为白色或微黄色粉末。具有以上任何一种性状均符合规定。 2.鉴别 2.1芳香第一胺类的鉴别反应 2.1.1仪器及试剂天平、刻度吸管、漏斗、恒温干燥箱、可控温电 炉、烧杯、滴管、漏斗架;醋酸、稀盐酸、亚硝酸钠溶液 (0.1mol/L)、碱性β-萘酚试液。 2.1.2操作方法及结果判断 取本品约1g,加水25ml溶解后,加醋酸2ml,即析出黄色沉淀 ;滤过,沉淀用水洗涤,在105℃干燥1小时,取干燥后沉淀50mg,加稀盐酸1ml,必要时缓缓煮沸使溶解,放冷,加0.1mol/L亚硝酸钠溶液3滴,滴加碱性β-萘酚试液3滴,生成由橙黄到猩红色沉淀,则判符合规定,反之,则判不符合规定。

2.2最大吸收 2.2.1仪器及试剂紫外分光光度计、容量瓶、电子天平、烧杯、 0.01mol/L氢氧化钠溶液。 2.2.2操作方法及结果判定 取2.1.2项下105℃干燥1小时的沉淀,加0.01mol/L氢氧化钠溶液制成每1ml中含5μg的溶液,照紫外分光光度法操作规程(SOP-JT00200)测定,在230~350nm的波长范围内测定,在252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吸收度约0.55。则判符合规定,反之,则判不符合规定。 2.3钠盐鉴别反应 2.3.1仪器及试剂铂丝、酒精灯、镊子、试管、滴管、试管架;盐 酸、醋酸氧铀锌试液。 2.3.2操作方法及结果判断 2.3.2.1取铂丝,用盐酸湿润后,蘸取本品的水溶液在无色火焰中燃烧, 火焰显鲜黄色。则判符 合规定,反之,则判不符合规定。 2.3.2.2取本品水溶液,加醋酸氧铀锌试液,生成黄色沉淀,则判符合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