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考研word版

植物考研word版

植物考研word版
植物考研word版

090706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跨考教育编辑悉心为您整理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介绍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一、专业介绍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是园林的二级学科之一。

1、研究方向

(01)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及生物技术

(02)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及利用

(03)园林植物栽培及生理

(04)园林植物采后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05)园林植物应用与园林生态

(06)城市生物多样性

(07)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略有不同,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

2、培养目标

掌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水平。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应用先进的信息工具,能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专业文献、撰写论文摘要,并进行一般的专业交流。具有独立承担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科研、教学、生产管理和技术推广等工作的能力,治学严谨,事实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③314 数学 (农)或315化学(农)

④851园林植物学

(注:以上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也有所不同)

二、推荐院校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专业硕士全国较强的招生单位有:

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

三、就业前景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专业就业前景看好。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园林植物生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城乡环境的绿化美化更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园林专业是造福人类、前景无限的专业。具有园艺植物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园艺企业经济管理等才能的园艺专业研究生,无疑会成为就业市场中令人羡慕的抢手人才。

四、就业方向

(1)园林方向就业范围:

毕业生可在城建部门、园林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城市绿地系统、各类公园、风景区、工矿区、庭院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以及园林植物的繁育、花卉生产等的教学研究工作。

就业方向:

1、各省市园林绿化、景观类设计、施工企业

2、房产类开发公司

3、各省市园林局等行政或行业主管部门

4、建筑行业类企业

5、大型企事业单位自身绿化管理部门

6、园林类教学、科研机构

7、园林监理类

8、市政工程类

9、公园、风景区管理部门从事园林监督、管理类工作

10、旅游规划、研究部门

11、装饰工程类

12、苗圃类工作

(2)园艺方向就业范围:

毕业生可进入城市园林系统、花卉生产企业、贸易公司等相关部门,能够胜任教学、科研、管理、绿化设计与施工等工作。

就业方向:

1、花卉育种、栽培与生产企业

2、花卉贸易企业

3、房地产公司

4、教学、科研机构

5、小区、学校、机关单位物业部门

6、盆景花卉公司或花卉市场

7、风景区或公园

8、园林管理部门

9、宾馆、饭店

10、花卉生物技术企业

(3)未来规划:

未来职业生涯中,该专业学生可以考取景观设计师和园林/绿化工程师,被称为园林“金领”。

五、相近专业

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专业有: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六、课程设置(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1.学位课

外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野生园林植物资源调查采集、花卉品种分类学、植物配置与造景;

2.选修课

园林现代科技发展专题、植物生理大实验、现代化切花栽培技术、草坪与地被概论、花卉采后生理及保鲜技术、园林植物开花生理与调节、植物显微技术、细胞遗传学、试验设、分子遗传学、植物组织培养、电镜原理和实践、土壤理化分析、植物拉丁文、插花艺术与理论、高级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核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植物地理学、园林设计、数量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城市生态学、地形地貌学、景观生态学、美学概论、森林生态学、森林旅游。

以上信息由跨考教育考研培训为您提供。

查看全部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 2012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

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01花卉资源与育种

02花卉生物技术

03园林植物栽培养护与管理

04花卉生产理论与技术05园林植物应用与园林生态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14数学(农)或315化

学(农)

④839园林植物

复试:园林植物

参考书目:

1.园林树木学

2.园林花卉

3.园林草坪与地被

同等学力加试:

科目一:园林植物遗传育

种;

科目二:园林树木学

839 园林植物

1.陈有民主编《园林树

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2.张天麟编著《园林树

木1200种》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 2005

3.刘燕主编《园林花卉

学(第二版)》中国林业

出版社 2009.1

4.吴涤新主编《花卉应

用与设计》中国农业出

版社 1994

5.董丽主编《园林花卉

应用设计》中国林业出

版社 2003

6.杨秀珍主编《园林草坪与地被》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年

7.胡中华主编《草坪与地被植物》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

8.孙吉雄主编《草坪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B等(13个):青岛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浙江林学院、长江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农学院、吉林农业大学

研究方向01观赏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02观赏植物栽培生理与生物技术 03 观赏植物发育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04观赏植物采后与逆境生理

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14 数学(农)或315化学(农)④414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复试规则暂无信息参考书目暂无信息

研究方向01园林植物种质资源 02园林植物育种 03园林植物生理生态 04园林植物应用

及园林规划设计

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314数学(农)或315化学(农)

④819园林植物

复试规则园林植物学,选考小语种者须征得导师同意

参考书目《花卉学》北京林业大学花卉组编中国林业出版社《园林树木学》陈有民主

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华中农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招生情况考研基础信息收起

研究方向01.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及生物技术 02.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及利用 03.园林植物栽培及生理 04.园林植物采后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05.园林植物应用与园林生态 06.城市生物多样性 07.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初试科目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14数学(农)或315化学(农)④851园林植物学复试科目:园林专业综合(一)同01方向同01方向同01方向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14数学(农)或315化学(农)④838森林生态学复试科目:园林专业综合(二)或园林设计同05方向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14数学(农)或315化学(农)④501园林设计(考六小时,自带绘图版、

幅图A1纸张及绘图工具)复试科目:风景园林综合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招生情况

考研基础信息收起

研究方向01.园林植物种质资源 02.园林植物应用 03.园林植物栽培管理

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14数学(农)或315

化学(农)④810园林树木学(含花卉学)

复试规则复试笔试科目: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含园林苗圃)同等学历加试科目:①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管理②花卉应用设计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植物生态学

1.与植物密切相关的生态条件(生态因子)包括水条件__温度条件__主条啤__空气和风__土壤条件___地形条件__生物条件_和_人类影响___等八类。 2.以水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有___旱生植物__中生植物_____湿生植物___和___水生植物 3.水生植物因其生长和水层深浅不同,可分为汽水植物____浮水植物____、和__挺水植物___ 4.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度条件的要求有_最适点__最低点__和_最高点_称为温度三基点。 5.由于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和要求不同,植物可分为___酸性土植物____中性土植物__和___碱性土植髓__三大生态类型。 6.对某一特殊的生态环境有指示作用的植物称为___三指示植物___ 7.温热多雨地区的森林,常常包括____乔木层_灌木层_____草本层_和____地被层_等层次。 8.同一生活型不同种的组合称为____层片 9.植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活周期性变化的起止日期称为___物侯期__________________。 10.群落在不同季节的外貌,称为______季相 11.植物种间关系的形式有_____竞争、寄主、共主、附生、种间结合_ 12.中国植被可分为如下八个区域: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区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亚热夸常绿阔叶林区域、热带季雨林和雨林区域、温带草原区域、温带荒漠区域、青藏高原植被区域 13.群落最上层的优势种对群落的外貌、结构具决定意义,特称__建群种 1.何谓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的任务是什么? 2.何谓生态条件? 3.某植物从播种到出苗期间的平均温度为18"C,经历7天,该作物从播种到出苗的有效 积温是多少? 4.植物从播种到出苗,当月均温度为15℃时,需15天才能出苗,问此阶段棉花的活动积 温为多少? 5.樟不过长江,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的原因是什么? 6.为什么西藏高原的白菜,萝卜比其它地区的要7.简述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8.为了合理利用光,生产上采用了哪些措施? 9.禾谷类作物由南方向北方引种,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10.简述土壤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11.以稻为例说明稻的不同生态型。 12.植物群落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3.决定植物群落外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4.何谓群落结构?植物群落有哪些结构特征? 15.何谓植物群落的演替?群落演替的类型有哪些 16.植物群落旱生演替有哪几个阶段? 17.举例简述水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 18.在桦林中,若出现较多的云杉幼苗,桦林植物群落可能出现什么变化?为什么? 19.地球上常见的植物群落有哪些? 20.我国的植被分为哪几个植被区域?湖北省、湖南省属什么植被区域? 21.植被区域命名的原则是怎样的? 22.举例说明我国植被群落的分类单位。 23.群丛命名的根据是什么? 1.答;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植物生态学的使命是利用植物生态学的原理,揭示植物和环境之间正常的或失常的关系.掌握自然规律,以便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治理和保护环境,使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达到最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答:在植物的周围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只有那些在植物生长的不同时间或地点,对植物的代谢直接或间接地发生密切联系的条件,如对植物特征、特性的产生,类型的形成,分布的限制,具有深刻影响作用的环境条件,才能称为生态条件。如水份、光照、温度、空气、风、土壤、地形、生物等生态条3.答:根据有效积温的公式计算:K=(18一10)×7=56(℃) 4.答:根据活动积温的公式计算:K(15—0)×15=225(℃) 5答:樟不过长江、云杉不能栽种在华北平原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温度的限制。樟不 越长江,是受到长江以北低温的限制,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是受到华北平 原的高温限制。这表明温度条件是限制植物南北分布的主要因素。 6.答:植物生长的呋慢幸要求有一定的温度条件外,还要求有一定的昼夜温差。 昼夜温差比较显著的地巨千毛芝的生长和产品芒更量有良好的影响。西藏高原地 区的昼夜温差大。白天的高温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夜间的低温使植物的呼吸 作用减弱,因此白天产生的光合产物积累得较多。因此植物生长快而大,品质好。 7.答:太阳光在绿色植物芝兰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植物的生活中需要利 用光能进行物质生产,把二氧化碳和水加工成糖和淀争。三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需 要。植物的一切产量都是依靠这种作用而取得的。此外.尤其是影响植物生长和 发育厂一个重要生态条件。因为光的强弱和光的波长官目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器官 的分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植Q:器言芝形态和组织结构。而且,日照时间的 长短,还限制着很多植物的发育。由此看来,光对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因 此,在生产活动中如何提高植物对阳光的利用率,使植物生产更多的有机物质, 这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8.答:生产上为了协调植物与光芒关系.满毛植物对光的需要,合理利用光能,充 分发挥植物的生产潜力,采用了合理密植、间套复种这些提高作物对日光能利用 的有效措施。 9答:禾谷类作物由南方向北方引种。往往会出现生育期延长,发育推迟的现象。 因为南方为短日照、高温条件,到北方后变为长日照、低湿条件。使禾谷类作物 出现生育期延长,发育推迟的现象。因此应先选引早熟类型或对光、温反应迟钝 的品种,以免发生以上现象。 10答: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地。土壤能经常不断地为植物提供一定数量的水 分,养料、温度和空气。植物要在土壤里扎根和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肥沃土壤是 植物丰产的基础。改善土壤条件,提高土壤肥力,是作物增产的重要保证。 11答:根据稻对温度、光照、土壤水分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而分别形成对这些条 件的特殊要求.从而声生了不同类型的生态型。如籼稻和粳稻是不同类型的温度 生态型。早稻、中稻、晚稻是不同类型的光照生态型:陆稻、水稻是不同类型的 土壤生态型。 12.答:植物群落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有关群落的外貌与结构,群落的生态与动 态,群落的分类与打芒等有关基本内容。 13.答;群落外貌是指群落的外表形态和相貌,它是群落和外界环境条件长期适 应的结果。而群落外蓑三要取决于植物种类的形态习性或长相,生活型或生长型, (特别是优势种的生活型)叶形以及周期性等几方面.因此群落的外貌特征主要反映 在群落的高度、种类组成、季相变化、成层现象、树冠类型、颜色、树皮特征、 芽的位置、类型、叶子形态、生活能力、以及变态根等因素有关。 14.答:销构是指群落所有种类及其个体在空间中的配置状态。结构是群落的一 个重要特征,它反映了群落对环境的适应、动态和机能。群落的结构特征包括群 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和同生群。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 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垂直结构主要包括群落的地上成层现象,地 下成层现象与阶的特点。群落的水平结构,反映出不同群落在空间水平分化或镶 嵌现象的情况。时间结构反映出不同群落因组成成员不尽相同,群落在时间上的 周期变化或更替情况不一样。同生群能反映出群落的重要生态结构特征。 15.答;植物群落演替是指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 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替现象.植物 群落演替有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个类型。原生演替即植物群落的演替是从操迪 上‘芒芦簧譬:生演替即植物群落是从被破坏的群落中开始的演替。 16.答:群落旱生演替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首先在岩石上出现的是地衣檀 QF举摹;纂二簧孟.田蓍募植物阶段;第三阶段,即草本植物群落阶段;第四阶 段,即木本植物群落阶段, 17.答:水生植物群落演替共有六个阶段,其简单过程为冲口低等藻、菖植物巧 弓三浮爵植物阶段一如轮藻等沉水植物阶段一如睡莲、莲、芡实等浮叶根生植物 阶段一如芦苇、香薄,予百等羹荩植物阶段一如莎草、禾本科等湿生草本植物阶 段+木本植物阶段。 18.答:在桦林群落中,若出现较多的云杉幼苗,今后以择卞为建群种缩植物群 落,将可能变为以云杉为建群种的植物群落所代替。因为云杉比桦树耐阴.当云 杉处在苗期耐对棒树影响不大,当云杉生长超过桦树时,由于桦树不如云杉耐阴, 所以很快衰弱下去,而云杉生长得更好.成为以云杉为建群种的群落了。这说明 植物群落形成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应运用植物群落的知识把握群落变化 的方向和速度,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19.答:地球上常见的植物群落有热带雨林群落,红树林群落,雨绿木本群落, 硬叶木本群落.夏绿木木群落,针叶木本群落,雨绿干燥草本群落,夏绿干燥草 本群落,中生草本群落,湿生草本群落,水生草本崔落.冻荒漠群落等。 20.答:《中国植被》将我国植被区域划分为八个植被区域。即:寒温带针叶林区 域,温带针叶筒卜逞交林区域,暖湿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热带季雨林区域,温带草原区域,温带荒羹巨壤.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湖北、 湖南两省均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21.答:植被区域的划分是按照热量带加上占优势的地带性植被型或其组合.再 加上区域QF食名万式命名,如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22.我国植物科学工作者,将植物群落分为三个“级”,即植被型(为高级单位), 群系(为中级单位)和群丛(为基本单位)。在每个“级”之上设辅助单位“组”, 级以上设"亚型"为分类单位的补充。例如: 植被型组如针叶林,阔叶林等植较茎如寒温带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等 植被亚型如山地杨桦林,河岸落叶阔叶林群系组如温带松林,石栎林等 群系如大针茅草原,芨芨草草甸等亚群系如羊草十中生杂草类 群丛组如杜鹃、落叶松林群丛如羊草十大针茅十寸草苔草原 23.答:群丛命名一般以优势种为根据,通常依照群落的层次由上而下地依次写 出各层的优势种。如狗尾草十马唐群落。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 1 页共1 页

高级植物生态学试题

《高级植物(生理)生态学》课程考试试题 生命科学学院周晓丽学号:G2004477 一、名词解释(30分) 1.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相等时的光强。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低于阳生植物,C3植物低于C4植物。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2.CO2饱和点和CO2补偿点 CO2饱和点:CO2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环境中CO2的浓度称二氧化碳饱和点。 CO2补偿点: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相等时外界环境中的CO2浓度,就是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 3.量子产率与羧化效率 量子产率:体系吸收每一个光子所引发的某种事件的数目。符号为ψ,Y。积分量子产率为Ф=事件数/吸收光子数。对于光化学反应,ψ=反应物消耗(或产物产生)的数量/吸收光子数量。微分量子产率为φ=(d[x]/dt)/n。式中d[x]/dt为某可测量量的变率,n为单位时间内所吸收的光子数(摩尔或爱因斯坦)。ψ可用于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反应。 羧化效率:在低CO2浓度条件下,CO2浓度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直线的斜率(CE)受羧化酶活性和量的限制。因而,CE被称为羧化效率。CE值大,则表示Rubisco的羧化效率较高。 4.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植株绿叶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是反映作物群体大小的较好的动态指标。 5.植物的碳同位素区异:主要指C3、C4在植物体内的不同含量。

二、简答题(40分) 1、画图示意光合速率的光响应曲线,并标示出暗呼吸、光补偿点和光饱和 点。 光和响应曲线 2、如何理解叶绿素荧光动力学中的F V/F m和NPQ,它们在分析植物光合生 理分析有何意义? 调制叶绿素荧光全称脉冲-振幅-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叶绿素荧光,我们国内一般简称调制叶绿素荧光,测量调制叶绿素荧光的仪器叫调制荧光仪,或叫PAM。 调制叶绿素荧光(PAM)是研究光合作用的强大工具,与光合放氧、气体交换并称为光合作用测量的三大技术。由于其测量快速、简单、可靠、且测量过程对样品生长基本无影响,目前已成为光合作用领域发表文献最多的技术。 调制叶绿素荧光仪的工作原理 1983年,WALZ公司首席科学家,德国乌兹堡大学教授Ulrich Schreiber 博士利用调制技术和饱和脉冲技术,设计制造了全世界第一台脉冲振幅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荧光仪——PAM-101/102/103。 所谓调制技术,就是说用于激发荧光的测量光具有一定的调制(开/关)频

植物生态学

植物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德国,HAECKEL,1866);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美国Odum,1983);生态学是研究影响有机体分布与多度的科学(加拿大Krebs,1985)。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 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 区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生态学前沿科学领域与热点问题: (1)生物多样性的起源、维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机制 (2)生态系统服务 (3)生态健康与生态修复 (4)全球变化 (5)生态环境变迁与重大疫病和人群健康效应 (6)转基因生物释放的生态效应 (7)生态入侵 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窆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 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 第二章植物的生存环境 生态系统中,连接生命物资和非生命物质的枢纽正是由绿色植物所组成的植被。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的生物及其周围的物理环境所组成的总体,是生活物质及其生命活动的产物所集中的圈层。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区域环境:由于地球环境的非均一性而形成的区域环境,各个区域都是气候和地

植物生态学含植物学

《植物生态学》(含植物学)考试大纲 注:请考生以考试大纲为复习依据。(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中所列“852植物生态学”,包含“植物学”。)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植物学(含植物生态学)是自然保护区学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报考自然保护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出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参考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植物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植物的多样性。 第二章植物细胞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细胞壁的组成和变化;细胞周期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和主要的变化。 第三章植物组织 组织的概念;组织的类型及特点;维管组织、维管束、维管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种子的构造和类型及种子萌发过程和种子休眠类型及机理。根、芽、茎、叶的类型,构造与生长发育;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变态的概念和变态的种类)。种子植物的营养繁殖及应用。 第五章种子植物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及生殖过程 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花的结构和发育;开花传粉、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裸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大、小孢子叶球的产生和发育;雌、雄配子体的发生、发育过程;传粉与受精;胚、胚乳的发育及种子的形成。(注意与被子植物的区别) 第六章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植物的分类单位、命名和生物界的划分,植物各基本类群的特点、相互之间的联系及进化历程中的地位。 第七章被子植物分类基础 1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基础知识:茎的生长习性;单、复叶的区别及复叶类型;雌、雄蕊类型、子房位置、胎座类型;花序类型、果实类型;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2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及重要区别点: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朗奎斯特系统。 3被子植物分科概述:常见的科的识别要点;蔷薇科、豆科、菊科、禾本科等大科的亚科之间的区别;特点相近科的区别。 第二部分植物生态学部分 第一章环境与生态因子 植物的环境及相关概念,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最新版本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尺度: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3/2自疏法则: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 生态型: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 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 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频度: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生活型谱:群落内每类生活型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排列成一个系列. 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 植被型:指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似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 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毕业论文植物生态学

第四章.风毛菊属植物的繁殖分配和性分配 4.1前言 4.1.1植物的资源分配 植物生长的过程,总的来说,就是要从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获得并且利用资源,并在这个过程 中对资源进行一定的分配。其分配的模式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为了权衡其生长过程中的各个 重要的方面(生长、繁殖、防御等)而不断进化和变化的。没有一个有机体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把 所有的方面都做的很好,因为植物所能获得和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在植物对其资源分配的 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分配的冲突与矛盾。因此植物必须在此矛盾中寻求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同 样的资源,如果植物用来形成花,那么于此同时,这些资源便不可以再形成植物的叶、茎。同样,大量的资源如果分配给了生殖结构,那么分配给其他功能的资源,如分配给生长功能的资源,便会相应的减少。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权衡过程,对这一些问题,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解决方案,也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活史。总而言之,生活史的对策就是植物在不同功能之间对资源分配的 权衡的结果,而这种任何形式的生活史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就构成了生活史理论中的一个比较重要 的“不可兼顾”思想,或是称作为“权衡”思想。权衡可以分为三种意义上的权衡:生理权衡,是指对有机体内有限的资源有直接竞争关系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功能之间的权衡;微观进化权衡,是 指一个性状其适合度的增加必然是伴随着另外一个性状的适合度的减少;宏观进化权衡,是指性 状之间在独立的系统发育中的相关变化(张景光,2005)。 生活史理论试图来寻找在不同条件下植物的各种分配策略,我们假设有限的资源在生长、生存、繁殖之间来分配,因此,在这三个功能之间会存在对资源的竞争关系,即“权衡”关系。每一 种在这三个功能之间达成的权衡关系,都会造成不同的资源分配模式。我们目前对植物的资源分 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的性分配和植物的繁殖分配上,植物的性分配理论主要是研究资源在雌 雄两个功能之间的最佳分配比,植物的繁殖分配是生活史理论研究的核心之一,主要是研究植物 所获得的资源在植物的繁殖功能中的投入程度和繁殖功能的投入资源占总资源的比例。 4.1.2植物的性分配 在很早以前,达尔文就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发现了植物中繁殖功能存在着权衡现象,当一种 繁殖功能的投入减少时,这一部分减少了的投入会转入到另一种繁殖功能当中去。达尔文的这一 发现被 Chranov 进一步的扩展为植物的性分配理论。这个理论是假定雌雄功能之间存在着trade-off,意思是指植物在性别投入中,对一种性别投入的增多必然是意味着对另一种性别投入的减少。性分配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有:(1)在两性体的植物种群内,没有人工介入而由自然选择所维持的 平衡性比率问题。(2)对一种性转换者的性转换时间和转换顺序问题 (3)不同的个体对雌雄功能的 分配方式问题(4)性分配的进化稳定性问题(5)自然环境对个体雌雄功能分配的影响问题。归结起

植物生态学 第9章 习题作业与答案

第9章化学生态学与中药材的质量 一、名词解释 1.植物化感作用:是指一种活体植物产生并以挥发、淋溶、分泌和分解等方式向环境释放次生代谢物而影响邻近伴生植物生长发育的化学生态学现象。 2.化学生态学:研究活着的生物间、或生物世界与矿物世界之间化学联系的科学。 3.连作障碍:是指在正常的管理措施下,同一块地连续多茬种植相同作物造成作物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生育状况变差、病虫害发生频繁的现象. 二、简答题 1简述药用植物野生抚育及其基本方式。 答:药用植物野生抚育(wild medicinal plants tending)根据药用植物生长特性及对生态环境 条件的要求,在其原生或相类似的环境中,人为或自然增加种群数量,使其资源量达到能为 人们采集利用,并能继续保持群落平衡的一种药材生产方式。药用植物野生抚育的基本方 式有: 封禁、人工管理、人工补种、仿野生栽培等。 2.简述地道药材产地时有变动的原因。 答:地道药材产地时有变动的原因有: (1)随着用药经验的积累,对不同药材的认识有变动, (2)新产地之产品的质量超过原产地的产品,那么产地就会随之变动。 (3)一些药材随着引种扩种,野生变家栽及栽培技术的改进和新的优良品种的培育,会出现 新的产地。 三、问答题 1.试述药用植物的化学生态学现象及其生产中的应用 答:化学生态学是生物和生物、生物和环境之间都普遍存在着通过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相互作 用关系。药用植物的药效活性成分,大多是药用植物次生代谢化合物,而药用植物的次生代 谢物是药用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环境(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次生代谢产 物在植物提高自身抗性和生存竞争能力、协调与环境关系方面充当重要的角色,其产生和变 化比初生代谢产物与环境有着更强的相关性和对应性。药用植物的产品品质与化学生态学的 密切相关。从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分析人手,进行药用植物化学生态学 研究,揭示影响药材有效成分的主导因子及其与药材质量之间的量化关系,对确定中药材的 适生区域,实现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和制定标准操作规程(SOP)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化学生态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1)在化肥的施用和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如:化肥农药引起的土壤退化、病虫草害抗性和 环境污染等问题;应用药用植物体内合成的分次生代谢物具有抵御天敌侵害、增强抗病性等 作用的特点,选育抗病虫害品种。等等 2)在药用植物种植制度上的应用:应用化感作用这种复杂的化学生态现象,合理安排药用 植物的种植方式。A 将互惠互利的药用植物轮间作,避免化学排斥的药用植物种植在一起。B运用化学生态学有助于揭示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的机制,解决连作障碍和自毒作用, 3)化学生态学在植物化学信息通讯上的作用及应用

《植物生态学》(含植物学)考试大纲

《植物生态学》 (含植物学)考试大纲 注:请考生以考试大纲为复习依据。(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中所列“852植物生态学”,包含“植物学”。)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植物学(含植物生态学)是自然保护区学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报考自然保护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出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参考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植物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植物的多样性。 第二章植物细胞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细胞壁的组成和变化;细胞周期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和主要的变化。 第三章植物组织 组织的概念;组织的类型及特点;维管组织、维管束、维管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种子的构造和类型及种子萌发过程和种子休眠类型及机理。根、芽、茎、叶的类型,构造与生长发育;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变态的概念和变态的种类)。种子植物的营养繁殖及应用。 第五章种子植物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及生殖过程 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花的结构和发育;开花传粉、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裸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大、小孢子叶球的产生和发育;雌、雄配

子体的发生、发育过程;传粉与受精;胚、胚乳的发育及种子的形成。(注意与被子植物的区别) 第六章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植物的分类单位、命名和生物界的划分,植物各基本类群的特点、相互之间的联系及进化历程中的地位。 第七章被子植物分类基础 1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基础知识:茎的生长习性;单、复叶的区别及复叶类型;雌、雄蕊类型、子房位置、胎座类型;花序类型、果实类型;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2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及重要区别点: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朗奎斯特系统。 3被子植物分科概述:常见的科的识别要点;蔷薇科、豆科、菊科、禾本科等大科的亚科之间的区别;特点相近科的区别。 第二部分植物生态学部分 第一章环境与生态因子 植物的环境及相关概念,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 第二章植物与环境 光的性质及其对植物的生态效应。温度的有关概念,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水及其变化规律,水与植物的生态关系。土壤的组成及其生态意义。地形及其基本类型、地形要素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第三章植物种群生态学 有关种群的定义,种群的一般特征;种间关系和种群动态;种的进化与选择。 第四章植物群落生态学 植物群落的概念;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群落的结构与动态(演替);植物群落的分类与分布规律。 第五章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有关概念和一般特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有关概念及其过程。

植物生态学

第一章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3.群落: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同一地域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 6.生态学的发展趋势:传统领域的理论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宏观和微观方向拓展;进化、古生态;模型、实验;应用生态学大力开展;全球合作 7.环境对植物的限制作用“耐受性”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内稳态” 8.耐受性定律(Shelford)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会导致该生物的衰退和不能生存。 (1)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 (2)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子耐受限度不同。 (3)不同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是不同的。 (4)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时,对其他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会下降。 9.最小因子定律(Liebig)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10.限制因子定律(Blackman),又称木桶理论:任何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就会影响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 –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完全停止; –在最适状态下,显示生理状态的最大观测值; –在最大状态之上,生理现象又停止了。 11.生态幅:一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耐受性的上下限之间的范围,为生态幅。 12.适应主要机理-内稳态:适应的基础:内稳态机制的变化 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增加生态因子的耐受程度,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 第二章 1.气候因子: 包括光、温度、水分、空气等,其中光因子又可分为光强度、光性质和光周期性等,这些因子对植物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发育、生物量以及地理分布都有不同作用。温度因子可分为平均温度、积温、节律性变温和非节律性变温,它们对植物生长发育、引种和地理分布均有很大作用。水分因子由于降水性质(雨、雪、雾、露、雹)、数量以及季节分配不同可分为若干因子。气候因子又称地理因子,因为它们随地理位置或海拔高度改变而不同,如温度的纬度变化、雨量的地理分布等都会影响植物生态分布。 2.土壤因子: 如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土壤生物等。土壤物理性质因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土壤结构而异。土壤化学性质可细分为土壤酸度、土壤盐碱性、土壤有机质等。土壤是气候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产物,所以它本身必然受到气候因子和生物因子的影响,同时也对生长在土壤上的植物发生作用。因此,不同的土类有其相应的植被类型。 3.生物因子: 植物生长发育除与无机环境有密切关系外,还与动物、微生物及植物密切相关。动物可以为植物授粉、传播种子;植物之间的相互竞争、共生、寄生等关系以及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等都会影响到植物生长发育。 4.地形因子: 地形因子是间接因子,其本身对植物没有直接影响,但通过地形变化(如坡向、海拔高度、盆地、丘陵、平原等)影响到气候因子和土壤因子的变化,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植物生态学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的关系 课程名称植物生态学 姓名杨冬爽学号 2014102142 专业植物学年级 2014级 院、所生命科学学院年月日 2015年9月1日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

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的关系 一、旱生植物与水生植物 植物由于外界生态因素的影响,逐渐演化出各种各样的形态和结构来适应所生长的环境。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植物生长周围水分的供应状况。因此,依照植物与水分的关系,可以将植物分为旱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但是不同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同一的小生境,它们克服特殊环境的不利条件的方法,可能也很不一样。 光合作用的综合关系”。而它们的形态结构也就随着这些生理上的要求,发生某些相适应的变化。 一般在严重缺水和强烈光照下生长的植物,植株往往变得粗壮矮化。地上气生部分发育出种种防止过份失水的结构,而地下根系则深入土层,或者形成了储水的地下器官。另一方面,茎干上的叶子变小或丧失以后,幼枝或幼茎就替代了叶子的作用,在它们的皮层细胞或其他组织中可具有丰富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 另外,沙漠地区的很多木本植物,由于长期适应干旱的结果,多成灌木丛,这在沙漠上生长有很多优越性。 1.1旱生植物叶的异常 叶子是有花植物的一种主要进行蒸腾作用的器官,所以旱生植物的叶子为了减少蒸腾,其相适应的结构变化最为明显,这在上一世纪已引起了很多植物学家们的注意,马克西莫夫(1925,1931)总结了前人的工作,指出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植物,在缺水条件下,蒸腾作用将减少到最低限度。如前面所说的,很多沙生植物的叶子已退化,或只有少数叶子存留,幼往往代替了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就如仙人掌一样。叶片退化,,茎肥厚多汁。 目前一般认为引起叶子表现出旱性,大致有三点:1)水分的缺乏;2)强烈的光照;3)氮素的缺乏。沙漠地区生长的植物,常常缺乏这三者,因此叶子的旱性结构也表现得最为突出。这样叶子重要的形态和结构变化,约有下列一些方面: 叶子具有旱性结构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叶表面积和它的体积的比例减小。很多工作者还指出叶子外表面的减少,往往伴有某些内部结构的改变,例如叶子细胞变小,细胞壁增厚,维管系统密度的增大,栅栏组织的发育增加,海绵组织相应减少,因此光合作用的能力也随之增加。

植物生态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西南大学 《植物生态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高洁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2015年编制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植物生态学 (英文): Plant Ecology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农学、生物技术、植物科学技术、园林、植物保护、

农村区域发展、资源与环境等专业 开课学期:第4学期 课程学时:36学时 课程学分:2学分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植物学或生物学 并修课程:与生物相关专业课程均可 课程简介: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以数理化、植物学、生物学等课程为基础,是植物生产类、生物学类、环境生态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剖析,使学生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上,掌握植物与外界环境因子及其它生物因子之间的生态关系,了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规律,植物在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上的演变规律,深刻认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在此基础上探讨人类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改良环境,修复受损生态系统,为创造美好环境而努力。 选用教材: 《植物生态学》. 姜汉侨,段昌群,杨树华,王崇云,苏文华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版 参考书目: 1.《植物生态学》. 杨允菲祝廷成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版。 2.《基础生态学》.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3.《生态学》. 李博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版。 二、课程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熟悉植物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植物与环境、植物种群与群落等经典生态学理论体系,了解生态环境系统的组成,认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分析群落、种群、个体、分子等不同层次上植物的生态现象,每个层次的概念和基础理论,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同时了解当代生态学发展的动态,Meta种群、构件理论、生物入侵及转基因植物等前沿及热点问题,扩大知识面,树立和增强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植物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Biosphere: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lithosphere)的上层、全部水圈(hydrosphere)和大气圈(atmosphere)的下层。 Population: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Community:栖息在同一地域中所有生物的复合体。 Ecosystem:指同一地域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Ecological Pattern: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非随机性 Process:产生格局的原因 Scale:某一现象(格局)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Spatial scale (空间尺度)Temporal scale(时间尺度) Heterogeneity:环境条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非均匀性Spatial heterogeneity(空间异质性)Temporal heterogeneity(时间异质性) Scaling: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或知识来推测其他尺度上的变化规律Scaling up(尺度上推)Scaling down(尺度下推) 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要素 key factor:在诸多生态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因子判别: 因子间的关系,对生物的作用limiting factor:在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综合作用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如果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很广,而且这种因子又非常稳定,那么这种因子就不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如果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很窄,而且这种因子又易于变化,那么这种因子就很可能是限制因子 Acclimation:自然环境条件或实验条件下生物调整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过程 Ecotype: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长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遗传分化后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life form:不同生物种长期适应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而在形态外貌上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类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 life form spectrum:某一地区或某一群落中各类生活型植物的数量比率关系。通常用各类生活型植物的数量占所有植物数量的百分比表示。 growth form:可看做生活型的一类分类方法,多以茎的形态为第一区分标志,再遵从叶和分枝等形态细分。 convergent adaptation:不同种类的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从而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形成相同的生活型 divergent adaptation:指一群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有机体,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从而形成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产生不同的生态型 ecological amplitude: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phenotypic Plasticity:同一基因型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不同的表型的能力或现象。 law of minimum:植物的生长起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营养的量。 law of tolerance: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被植物色素吸收具有生理活性的波段。

植物生态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及其贡献

植物生态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及其贡献 蒋高明 每年面试生态学的考生,导师们经常会随意说出一些中外科学家的名字,让考生说出 他们的代表性工作,以判断学生对专业领域了解的情况;或者随机让考生自己说出一些人名来,避免为难学生。从笔者观察的情况看,这一着经常令很多考生“难堪”,尽管他们的专业课程可以考到95分以上。其实,一些名字在好一些的教科书上都是要介绍的,只是学生们不太留意。植物生态学一些专家的名字,在我们这样年龄的老师眼里,都是“如雷贯耳”的,可就是这样级别的人物,我们让考生随意举出两三个来,考生们也不知道。有些学生只知道他们报考的老师的名字,不是说他们的导师不重要,而是相对于我们的问题,年轻导师们也都还是初入道的副研究员或副教授。 在国内外,一些知名的植物生态学家对植物生态学的发起与成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中的有些人通过对自然界中生命与环境关系的观察与思考,建立了植物生态学学科体系;有的通过自己的严谨的实验,丰富了植物生态学的理论;有的人则试图解决困绕人类生存的若干环境问题而提出了符合生态学法则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出现的植物生态学家贡献不同,难以列举很多,仅就国内外各时期较有影响的植物生态学家介绍如下(在世的没有列在这里)。排名以姓氏(拼音)的英文字母顺序为准: 布郎-布兰克(Braun-Blanquet J.) 法国植物生态学家,法瑞学派的代表人物。研究的 对象是地中海和阿尔卑斯山区以及受到人为破坏的植被,该学派的特点是在植物群落分析上强调区系成分,以特征种为群落生态和分类的依据。其代表性的著作是《植物社会学》(1932). 克莱门茨(Clements F. F.) 美国植物生态学家,首次提出了生物群区(biome)概念,并将这一概念作为生物群体的基本单位。然而他最著名的贡献,是提出了植物群落演替学说,以及植物群落分布气候顶极(climatic climax)或单元顶极(mono climax) 理论。他的研究和学说为后来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打下了基础。总结性专著有《植物的演替》(1916)、《植物演替和指示植物》(1928)、以及与Weaver合著的《植物生态学》(1925)等。 苏卡却夫(Cykaq?b B. H.) 前苏联地植物学家。于1942和1945年提出按照演替的主导因子而划分群落演替类型,如群落发生演替、内因生态发生演替、外因生态演替和地因生态演替等。苏卡却夫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几乎与坦斯勒同时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态系统的含义相似,他提出了“生物地理群落”概念(1940-1945),即生物地理群落是地球表面的 一个地段,在这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群落和其所在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土壤圈都是相适应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同样的特征,即生物地理群落由生物群落(植物群落和动 物群落)和所在生物环境(土壤环境和气候环境)。这一观点实质上就是生态系统的理论。 考勒斯(Cowles) 美国植物生态学家,在生态学由个体的观察向群体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开拓的工作。1899著《密执根湖沙丘植被的生态关系》,此后逐渐植物生态学的研究由描述到定量,由静态到动态,由局部到整体,由考察到实验。他提出了演替的理论,并且发展了顶极群落的思想。 黑克尔(Haeckel E.) (1834-1919) 德国动物学家,“生态学”词汇的创始人。oecologie 中的希腊词根oikos意为房子或住所,logos即学科或讨论。1866他给生态学下的简洁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这一概念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沿用、信守不渝。 侯学煜(1912-1991) 中国植物生态学家, 中国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的创始人之一。早年从事植物与土壤关系研究,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植被分区或分类中的指示植物的观点。前苏联著名地植物学家苏卡乔夫将根据这一观点将侯氏做为生态系统土壤顶极的代表人物。1978以来,在大量事实调查的基础上,对国内当时流行的“以粮为纲”的做法提出 质疑,反对毁林开垦、草原开荒、围湖造田、向海要粮。并就自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提出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