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1、北京人能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和保存火种,过着群体生活;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2、半坡居民是黄河流域的代表,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使用磨制石器、陶器,过着农耕生活;河姆渡居民是长江流域的代表,居住在干栏式房屋,种植

水稻,使用磨制石器、陶器,过着农耕生活。

3、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生活历史的重要依据,

4、距今四五千年,黄河流域的炎帝、黄帝两个部落结成联盟,形成华夏族,炎帝、黄帝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5、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6、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7、商朝时期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8、分封制是西周巩固统治,依据血缘关系和功劳,形成天子和诸侯的权力义务的等级制度。

9、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一系列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10、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在岷江修筑的具有防洪灌溉水运作用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

11、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善于从正反两方面

思考问题。战国时期的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12、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即”仁者爱人“他的思想整理成《论语》。在教育方面,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战国时期的孟子,主

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荀子主张实行”礼治“。

13、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14、法家的韩非子主张改革,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15、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巩固

统治,在政治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三司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地方设郡县)、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思想

上焚书坑儒、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等措施。

16、汉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在政治上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经济上盐铁官营专卖、铸币权收归国有、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击匈奴等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17、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往来,

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18、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道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主要

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

19、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皇帝到汉武

帝约3000年的史实。“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0、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术,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

21、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后世称他为“医圣“;东汉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和”五禽戏“

22、曹丕在北方建立魏国,刘备在蜀中建立蜀汉,孙权在东南建立吴国,三国鼎

力局面形成

23、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话、穿汉衣、改汉姓、同汉婚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5、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第七位,领先世界千年;

26、东汉时期,著名书法家有钟繇和胡昭;东晋的王羲之,代表作《兰亭集序》

尊称为“书圣“。

27、农历也称夏历,以太阳运行定年,以月亮运行定月,把一年分成二十四节气

以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等事。

中国古代史(下册)

1.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2.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4.唐太宗唐玄宗统治局面分别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5.唐朝,农业方面出现了新式生产工具,如曲辕犁(耕作工具)和简车(灌溉工具);手工业方面,如唐三彩。

6.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7.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古印度)取经,遍访天竺,著有《大唐西域史》,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8.唐玄宗统治后期,安禄山等人一起发动叛变,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9.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宋朝统治。宋太祖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割除武将转权的积弊,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10.辽宋西夏金时期,出现民族政权并立的阶段特征。

11.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广州、泉州造船术世界领先;从越南引进占城稻,长江流域与太湖流域一带成为粮仓。

1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结束于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北方)转移到长江流域(南方)。

13.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北宋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14.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的。

15.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16.唐朝时,中国人已发明了火药。到宋代,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

社会的变革。

17.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

18.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完成全国统一。

19.元朝时推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掌握全国的行政事务。

20.元朝在西藏设宣政院直接统辖。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

21.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设“三司”,直属中央;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实行八股取士。

22.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3.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到东南沿海抗倭,使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解除。

24.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本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25.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它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6.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27.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同时又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28.故宫(紫禁城),明朝朱棣时修建,是北京城的核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宏达、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29.1662年,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据的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第一个行省。

30.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雍正帝:1727年始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31.巩固西北边疆:乾隆帝时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加强了西北地区的管辖。

32.雍正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设立,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33.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

34.清朝统治着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这一对外政策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35.清朝道光年间多种地方戏在北京汇聚、融合、发展而成“京剧”。

36.中国古代朝代顺序: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朝、唐朝、宋辽夏金、元朝、明朝、清朝。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1840年至1919年为旧民主主义时期;1919年至1949年新民主主义时期)

1.1839年,林则徐下令在虎门销毁鸦片,虎门销烟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2.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共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3)甲午中日战争中在黄海战役中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邓世昌。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和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4.中国人民探索近代化的历程

洋务运动(60-90)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1898年)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辛亥革命(1911.10)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1915年)促进人民思想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

条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准备

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从科技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推进、逐

渐深入的过程

5.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称为戊戌变法。揭开该运动序幕的事件是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6.三个不平等条约内容:

(1)中英《南京条约》

时间:1842年

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应变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协商。

(2)中日《马关条约》

时间:1895年

内容: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4个通商口岸;日本人可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3)《辛丑条约》

时间:1901年

内容:中国向各国赔白银4.5亿两,拆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7.194年,孙中山成立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8.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历史上称这次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的潮流的闸门。

9.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中华民国成立,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春,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10.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1915年底,护国战争爆发。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11.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12.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前期斗争中心在北京,

主力为学生;后期斗争中心在上海,主力为工人。这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

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3.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后转到嘉兴南湖游船)召开,宣告了中国共

产党的诞生,它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5.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之后,在广州黄埔建立了黄埔军校。

16.为推翻军阀统治,统一全国,1926年,开始北伐。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北伐的主要战场是湖南、湖北,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17.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1949年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统治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18.长征经历:

南昌起义(1927.8) 1927年8月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创

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秋收起义(1927.9)毛泽东决定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

革命道路

井冈山会师(1928.4)毛泽东创建中共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毛泽东、

朱德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支队伍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遵义会议(1935.1)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

性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的胜利(1936) 1935年10月,中共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

蒋台堡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19.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开始了抗日战争。

20.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史称“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1.1937年的“七七事变”,全国性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22.1937年12月,攻陷南京,进行南京大屠杀。

23.国共合作抗日:1938年,李宗仁指挥下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取得的重大胜利;1940年的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24.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结束。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取得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家地位得到提高。

中国古代史知识要点

中国古代史复习要点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1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1)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2)地点:云南元谋县 2、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打制);猎取动物,从事采集;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生活 (4)身体特征:具备了人类的基本特征,但保留了一些猿类的特点。 3、山顶洞人 (1)时间:距今约1万8千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用兽皮缝制衣服;有爱美的意识;过着氏族公社生活。 考点2.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1、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7000年 (2)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工具:使用新石器(磨制),骨,木,陶质工具,(耒,耜,锄等) (4)生产:采集渔猎;原始农业(水稻);饲养家畜. (5)生活:居住在木头建造的房子里(干栏式) 2、半坡遗址——黄河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6000多年 (2)地点:陕西西安半坡 (3)工具:广泛使用新石器 (4)生产:原始农业(种植粟,麻,蔬菜);畜牧业;制陶(彩陶),用麻纺织麻布。(5)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6)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3、大汶口遗址 (1)时间:距今6000年——4000年

(2)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3)生产:种植粟,饲养家畜,制作陶器 (4)经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小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反映出的问题:第一,二者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他们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从中可以看出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他们在发展原始农耕经济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考点3.远古的传说 1、炎帝.黄帝的传说 (1)时间.地域:4000多年前,炎帝.黄帝生活在黄河流域,蚩尤部落生活在东方。 (2)贡献:炎帝神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发明陶器;尝百草。 黄帝轩辕氏:创制历法;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发明铜器. 车船。 (3)黄帝在阪泉战败炎帝。黄炎联盟在涿鹿战败蚩尤,构成华夏族主干。 2、禅让的传说 (1)禅让: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办法 (2)顺序:尧舜禹 3、大禹治水的传说(疏导) 小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在古代,“传说”与“史实”本来没有严格区别,近代科学思想的兴起,人们开始把被考古资料证实了的某个朝代称为“历史”,把这个朝代的文献称为该朝代“历史资料”,把这些“历史资料”记载的该朝代的事情称为“史实”。把尚未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朝代称为“传说时代”,把有关这个时代的文献称为“传说资料”,把这些传说资料记载的事迹叫做“传说”。“传说”和“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考点1 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中国古代史基本时间顺序

中国古代史基本时间顺序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 夏商周的更替和政治制度(考点1) 夏、商、西周的更替 复习过程: 1、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是当时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产物。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曾论述到:“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只有在公社瓦解的地方,人民才靠自身的力量继续向前迈进,他们最初的经济进步就在于利用奴隶劳动来提高和进一步发展生产。……甚至对奴隶来说,这也是一种进步,因为成为大批奴隶来源的战俘以前都被杀掉,而在更早的时候甚至被吃掉,现在至少能保全生命了。” 2、关于“禅让制”和世袭制问题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军事民主制度。“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

从“禅让制”到“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是阶级对立的结果,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分封的目的: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②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③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④分封的作用: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拓展了 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最终导致王室衰微,列国纷争的后果,逐渐形成诸候割据的状态。 ⑤分封制崩溃:春秋时期。 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2)、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①它始于商朝,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②因耕地阡陌纵横,象“井”字形状,故称为井田。 ③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 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 ④从生产方式上,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 ⑤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需要,出现了私田。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 (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①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 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井田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③两种制度都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4)、分封制、井田制与奴隶制国家的盛衰 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完善的奴隶制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和井田制相互影响,二者的存在成为西用奴隶制国家兴盛的支柱。 西周末年以后,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局面的出现表明分封制的瓦解。在丧失政治保证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下,井田制在春秋后期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制度度存在的经济基础最终瓦解,新的封建经济基础随之产生。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制度的瓦解。 4、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和国人暴动的性质: 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的斗争都是反抗奴隶制国家暴虐统治的正义斗争,也是奴隶主贵族争权夺利的斗争。“国人”是平民,举行暴动的是平民和奴隶,“国人暴动”是平民和奴隶的反抗斗争。 夏、商、周的经济(考点2) 复习过程: 1、夏、商、西周三代的农、牧业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和原因。 ①农业是政治统治的基础,是君王恣意淫乐的物质保障,三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 ②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确立是促进三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

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研要点整理

1、为什么说我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考古工作者在我国境内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猿人遗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 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元谋人,是我国已发现的较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目前仅发现属于同一个体的两颗上颌侧门齿化石,牙齿硕大、粗壮,较为原始。 陕西蓝田县陈家窝和公王岭的蓝田人遗址。距今约80万-65万年。出土有残破头盖骨一具,上、下颌骨各一具,有牙齿十余枚。其特征是眉脊骨特别粗壮,骨壁厚,前额低平,牙齿硕大,脑壳较厚,脑量较小。头骨枕部宽阔而圆钝,外形轮廓呈楔形,说明蓝田猿人的体质还比较原始。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遗址,是猿人阶段资料最丰富的遗址。从1927年开始,经过多次大规模的发掘,发现包括六个较完整的头盖骨在内的大量面骨、下颌骨、四肢骨和牙齿化石,分属于四十多个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个体。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是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中国猿人在体质上有什么特征? 中国猿人在体质上有如下特征:颅骨很厚,颅穹窿长而低,额骨偏平,后倾,眉骨粗大前突,下颌骨粗大而明显地向前突出,牙齿大而粗壮,肢骨骨壁较厚,髓腔较小。 1、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母系氏族制或母权制,是指世系按母方来确认和计算,成员死后财产归母方血缘家族继承的一种制度。母系氏族公社有三个特点: (1)一个村落就是一个氏族。考古工作者在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如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等处都发现了原始村落。说明,母系氏族阶段的人们已经定居。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标志,即图腾。图腾相当于族徽,或为动物,或为植物,或为无生物。此时姓氏也可能已经出现。这些都反映出氏族公社的血缘性。 (2)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由于当时实行按性别、按年龄的自然分工,青壮年男子主要从事带有偶然性的狩猎、捕鱼和防御猛兽等活动,而妇女主要从事比较稳定的采集和原始农业,对氏族集团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实行族外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成员的世系和财产,只能按母方确定。因此,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历史学家之所以把这一历史时期称为“母系氏族公社”,就是这个缘故。 (3)氏族首领由公选产生,没有特权,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因而当时尚无私有观念。氏族首领不脱离生产,氏族事务由大家决定。仰韶文化村落中的大房子,可能就是氏族的会议厅。文献记载:“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刑法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君书?画策》)。这些记载,大概说得就是母系氏族全盛时期的状况。 2、我国有哪些重要的母系氏族公社文化遗存? 我国母系氏族公社的遗址遍布全国各地,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六千余处。这些遗址,主要分展于六个文化系统: (1)裴里岗文化:中心在河南新郑县裴李岗西北7.5公里处。文化层不厚,主要有一些灰源墓葬和器物群。同类文化在登封、郑县等地也有发现。年代约在公元前5千年以前。 (2)磁山文化:首次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西南20公里的磁山,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华北平原最初被认识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有手制的陶器、琢制的磨盘等。 (3)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建国以来,已发现遗址千余处。以陕西关中、河南大部、山西及河北南部为中心,远及甘肃青海东部、河套平原、河北北部及湖北西北部。其中西安半坡遗址和陕县庙底沟遗址最为著名。

以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1、政治:(1)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2)从原始公有制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3)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确立;(4)从分封制到县制、郡县制的产生,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1)农业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开始确立,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2)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兴盛起来,集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封建城市兴起;(3)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开始形成。 3、思想文化:(1)现代汉字的前身甲骨文出现,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奠定了基础;(2)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儒、道、法等主要思想流派均已出现;(3)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底蕴的文学艺术(如《诗经》、《离骚》)和传统科技(如天文历法和中医学)起步奠基。 (二)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1、政治:(1)统一局面的形成(秦灭六国)和巩固(汉武帝大一统);(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和巩固(汉);(3)拓展疆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如秦在越族地区设三郡、汉设西域都护)。 2、经济上:(1)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的交流;(2)重农抑商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重要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形成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确立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实行文化专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巩固统一的要求;(2)封建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创立了太学和形成了地方教育系统。(3)科技文化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1、政治:(1)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西晋的短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多次局部统一,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民族融合);(2)政权更替频繁;(3)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4)士族制度盛行,成为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 2、经济:(1)北方的经济几经破坏,几经恢复,延缓了发展的速度;(2)江南经济开发,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3)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思想文化:(1)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2)佛教盛行,佛教文化发展;(3)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四)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 1、政治:(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时间相对较长;(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3)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2、经济:(1)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繁荣;(2)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3)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兼收并蓄,科技成就世界领先;(2)教育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吴中四杰”:明初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均为吴人,故称“吴中四杰”,以比拟“初唐四杰”。高启成就最高(1)诗作多表现当时战乱生活。《吴越纪游·过奉口战场》“白骨横马前”、“前行尽空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2)诗中表现出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精神境界。《青丘子歌》将自己塑造成降谪人世的“仙卿”,“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放达孤傲,体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3)登览怀古之作较有特点。《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其代表作。“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才气横溢、笔力豪健而不锋芒毕露,词句俊逸清秀而不事藻饰,具有俊秀自然之美。宋濂,字景濂,号潜溪:1“以道为文”的主张,2、“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2简朴清雅。 台阁体:词气安闲,雍容典。自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在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是“台阁体”。台阁体指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诗文内容贫乏,多为应制之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台阁体流行的原因:1)处境优裕,多怀有受朝廷礼遇而产生感恩心理2)国力强盛3)限制思想自由。茶陵派: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主张从文学本身立场出发去探讨诗歌艺术审美特征。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 前七子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正德年间,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体体。反对台阁习气与理学风气,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李梦阳提出文学应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论调,以为“真诗乃在民间”,反映了前七子文学观念由雅向俗转变的一种特征,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强调模拟,食古不化。重视时政题材,表现民间生活。后七子:明代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其成员除李、王外,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王世贞影响最大。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重视“篇法”、“句法”,对当时的唐宋派文人“惮于修辞,理胜相掩”的现象提出了批评。3后七子创作难脱蹈袭的窠臼。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文坛出现了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卓然自成一家)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提倡唐宋文风。推崇韩愈、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王慎中、唐顺之对曾巩推崇备至。茅坤编成《唐宋八大家文钞》。主张文以明道,道是指儒家道德原则。他们创作中较为成功的作品是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如唐顺之的《叙广右战功》。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归有光的散文善于捕捉日常生活,富有感情色彩,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记叙平常事件,或书写亲人之情,具有描写质朴自然、书写真切感人的特点。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童心说”(叛逆色彩,反抗精神)天下之至文皆出于童心。所谓“童心”即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创作都因是作者本然的情感和欲望的真实表现。创作要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割断与道学的联系。3对公安派的性灵说有直接的影响。文艺观:反对贵古轻今;强调文学要真实,反对虚假;文学作品是作家激情之作,反对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公安派在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提出“性灵说”。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摆脱儒家道理的束缚,保持人性的活泼、纯真。这一说法受到了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的流露于表现。所谓“任情而发,尚能通宇人之喜怒哀乐嗜好和情欲。”为“可喜”的“真声”。意味着独特的个性表现,表现出人的独特创造。创作特色(如袁宏道《戏题斋壁》“举眼尽无欢垂头私自鄙”《感怀诗》“上书金商门,傍人笑我迂”即为代表。信手拈来,深入浅出,含有生活的哲理和情趣;风格明朗流丽,活泼清新;语言庄谐杂作,饶有风趣。缺陷:矫枉过正,写作率意而为,难免流于浅俗,如“禄食渐渐多,牙齿渐渐稀…”。除诗歌之外,公安派的散文创作成就也较高,是晚明小品的代表。影响深远。竟陵派继公安派之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钟、谭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看重向古人学习,达到一种所谓“灵”而“厚”的创作境界。提出“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创作要求。如钟惺《宿乌龙潭》诗。3竟陵派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和公安派的浅俗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晚明小品文体制序、记、跋、传、

历史本科_中国古代史重点_名词解释_简答(三毛整理)

中国古代史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大索貌阅:隋文帝开皇五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 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徭役。查出不实,流配里长、党长,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以防包容隐庇。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2、输籍定样:隋文帝开皇五年采用高颖的建议,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 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根据标准定百姓户等,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百姓不能逃税,官员不能任情舞弊。由于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佃户的剥削,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3、《开皇律》:隋文帝开皇三年命苏威、牛弘等修订新律,制成《开皇律》。《开皇律》十 二篇,刑名分死、流、徒、杖、笞五等。在改定过程中废除了枭首、宫刑等酷刑,修订时又减去死罪81条、流罪154条,徒、杖千余条,只留500条刑律。改定后的《开皇律》法行宽平的原则适应了新王朝建立之初的政治需要。但制定《开皇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所以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开皇律》发展北齐的重罪十条而制定“十恶“之条,十恶不赦。《开皇律》继承了中国封建法制的基本精神,所以也为历代封建法典所沿袭。 4、玄武门之变:唐王朝建立后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之争的结果。武德九年(626年),在统 一战争中势力迅速膨胀的秦王李世民帅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设伏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射杀,并挟持唐高宗发动夺权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得到统治实权并夺得皇位,是为唐太宗。 5、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开始实施的中央官制。三省是尚书、内史(唐中书)、门下,三 省负责国家政务,互相牵制,内史省是决策机关,长官监、令;门下省是审议机关,长官纳言;尚书省是行政机构,长官令、左右仆射,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民部,唐户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是为六部。三省长官同向皇帝负责,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帝集权。决策与执行机构分开,对于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6、《氏族志》:唐初,世族门第观念在人们意识中广有市场,皇室所属陇西世族在声望和 历史传统上均不及以崔、卢,李、郑为首的山东士族。太宗为了抬高皇权的地位,令高士廉等人刊正姓氏修订《氏族志》。重修后的《氏族志》以李唐皇族为首,一部分做官的庶族地主获得了士族名分,而山东士族进一步受到打击。《氏族志》的修订以削弱山东士族为目的,对新兴的庶族地主有利,对皇权的加强有利。 7、开元之治: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姚崇、张九龄、韩休等人为宰相,针对时弊进行 以下改革:①裁汰冗官,整顿吏治;②抑制食封贵族;③压制佛教势力;④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⑤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⑥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因为以上各项改革,开元年间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8、二王八司马事件:唐后期宦官专权严重,威胁皇权,也遭到朝臣反对。永贞元年,顺宗 重用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十人对弊政进行改革,剥夺宦官权力,但接掌军权的关键性措施因宦官集团反对未能成功。同年八月,以权阉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与未皋等内外呼应,迫使顺宗让位与太子李纯。宦官得势后,“二王”被被贬,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时称“八司马”。整个事件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它以反宦官专权的失败而告终。

2019高考前选择题专练之中国古代史(可编辑修改word版)

【题组24】 名校模拟题之中国古代史 1、据《周礼》记载,大司马的属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ft林川泽之阻”;大司徒的属官土训“掌道(解释)地图,以诏地事”,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这一记载反映出西周 A.中央集权开始萌芽B.分权制约意识巳经出现 C.国家专营局面形成 D.地图绘制已有相当水平 2.对于秦始皇“焚书”事件,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为“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而东汉王充在《论衡·书解》中则记述为“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据此可知 A.两种记述因差异过大均不足为信 B.历史记述会因依据不同而相异 C. 各种历史记述都需通过考古实证 D.时间性决定历史记述的真实度 3.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集权政治的趋向B.宗法观念的消亡 C.生产技术的进步D.礼乐制度的完善 4、《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5、白狄鲜虞建立的中ft国处于赵、燕、魏三国之间。在河北平ft中ft 1 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ft王方壶铭文中也说“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由此可知中ft 国文化 A.认为民生是影响统治稳定的关键因素 B.体现了其对华夏先进文化的认同国 C.反映出分封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D.将教化民众作为治国的主要内容好 6、.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 说成为主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交融的加快B.宗法观念的增强 C.变法运动的推动D.自然科学的进步 7、《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当时 A.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B.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 C.土地制度出现了根本变革D.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 【题组25】 1.图4 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考试必备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选择、填空: 1、开皇九年正月,隋攻入建康,灭掉了陈朝。 2、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融 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3、隋王朝的统治基础是以关陇士族集团为核心的南北士族地主阶级。 4、三省六部制度,自隋定型。三省之名在魏晋时早已存在,而三省并立,各有分工,三省长官共同向皇帝负责则 始于隋。 5、隋朝在府兵制度上的改革,使府兵制进一步与均田制结合起来,从而巩固了府兵制。 6、开皇三年,隋文帝命苏威、牛弘等进行修订,制成《开皇律》。制定《开皇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的需要和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开皇律》继承了中国封建法制的基本精神,所以也为历代封建法典所沿袭。《唐律》就是直接沿袭《开皇律》而来的。 7、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是以九品中正制为考核。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进士科的创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 始。 8、杨坚集团在夺取政权后,首先是确保统治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隋代的均田令,扩大了品官授田数量,实质上 就是利用法令强行扩大贵族官僚的地产。 9、开皇元年(581年),杨坚称帝后立即颁布均田令。隋初曾实行均田,但主要是解决官僚的永业田,此即所谓“方 蒙爵土”;而民田问题尚未全面推开,故出现“民田不赡”的现象。 10、“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既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士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 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11、大业元年,营建东都,于宫城东建含嘉仓,据考古发掘,含嘉仓已探出粮窖259个,大窖可储粮一万数千石, 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唐朝建国20年,隋朝的库藏尚未用尽,隋代仓储之丰实是前所未有的,它为后代封建史家所艳称。 12、隋代工匠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提炼或控制胎料和釉料中铁的成分的方法,因此烧造出色调比较稳定的 白瓷。 13、造桥技术:河北省宁晋县著名的安济桥(又名赵州桥),隋代杰出工匠李春设计的。 14、隋炀帝时,日本开始采用汉人的衣冠制度。 15、隋炀帝的暴政主要表现为役赋繁重和刑法苛暴两方面。他即位后,隋朝的国力、武功达到极盛,他修建东都, 开凿运河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深远的意义。 16、隋炀帝穷兵黩武,频繁发动对外战争。隋炀帝即位后,凭借着国家的富强,威胁高丽王高元来朝,高元不理, 炀帝即以此为借口,连续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大规模战争。 17、隋炀帝为了张扬国威而连年出巡,他曾三下江都,六巡北塞。 18、大业七年十月,山东(首先爆发)邹平王薄起义于长白山,王薄起义具有明显的反徭役、反兵役的性质。 19、隋末农民起义的各地义军逐渐汇合,在617年前后形成三支主要力量:一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二为窦 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三为杜伏威,辅公袥领导的江淮义军。 20、正当农民起义勃兴之时,一些地主官僚也乘时起兵。首先是礼部尚书杨玄感于大业九年起兵黎阳,进围东都。 21、隋朝自开皇元年(581年)建立,到大业十四年(618年)灭亡,前后历时37年。 22、唐朝中央政权的主要机构仍然是三省六部制,在地方上,唐朝仍实行州、县两级制。 23、唐高祖时,命裴寂等人以隋《开皇律》为基础,与武德七年(624年)损益而成《武德律》。太宗时对《武德 律》加以修订,修成《贞观律》,至此,《唐律》基本形成。高宗时,以《武德律》《贞观律》为蓝本,修成《永徽律》,后又对《永徽律》作出具体解释,撰成《疏议》30卷,后《疏议》附于律文之后正式颁行,形成流传至今的《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2020届九年级历史中考中国古代史重点知识梳理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一、科学技术: (一)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1.夏朝时,我国已出现了青铜器,(青铜是铜锡合金)。 2.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最著名的青铜器有最精美的四羊方尊和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司母戊鼎。 (二)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领先世界近一千年。六上p133祖冲之像、古代骨算筹(三)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 1.东汉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让病人服用后,失去知觉,进行开刀等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能强身健体。P98导引图,p99华佗像 2.东汉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被后世尊称为“医圣”。P98张仲景名言。P99张仲景像 3.明朝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这部书内容丰富,考订详细,附有大量的插图,后来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六下P125李时珍塑像 (四)知道《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1.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写的《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技术和方法,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六上P134贾思勰塑像

2.明朝末年的科学家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六下P125天工开物封面及插图。P127天工开物开矿技术 (五)以都江堰、地动仪、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在造福人民。六上P44李冰塑像;p45称赞李冰的诗 2.东汉科学家张衡制造了一种仪器,能测定地震方向,叫做地动仪,是世界公认最早的地震仪器。六上p97地动仪复原模型和震动示意图 3.长城(1)秦长城:秦朝时,秦始皇派蒙恬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绵延万余里,用来防御匈奴,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六上p69秦朝疆域图秦长城图示 (2)明长城:万里长城自秦始皇修建后,许多朝代不断修整。明朝又大规模修筑,达到完善地步,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今天能够看到的长城大多是明长城。六下p124明长城示意图 4.大运河(1)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时,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到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他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六下p4隋朝大运河图 (2)元世祖忽必烈为了便利南粮北运,令人开凿了两段新河,与原有的运河联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P68元朝运河和海运航线 5.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七百多年。六下p33赵州桥雕刻。P37赵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梳理清晰版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梳理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先秦(商周)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 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铁器牛耕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百家争鸣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2017年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上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中考考点:1、秦兼并六国、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2、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 3、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二、基础知识复习: (一)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六国: ⑴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东方六国。 ⑵人物:赢政⑶都城:咸阳。 ⑷影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愿望,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⑴目的:适应统一的新形势,加强封建统治。 ⑵措施: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这一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3、思想上:焚书坑儒①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②内容: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它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后又把暗中批评他的儒生在咸阳活埋。 ③影响(或评价):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必要的,但“焚书坑儒”这种做法是既残暴又愚蠢的,它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郭沫若:“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4、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 5、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6、军事上:北修长城抵御匈奴,南平越疆修灵渠 ⑴目的:为抵御匈奴,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 ⑵人物:秦始皇、蒙恬。⑶起止: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⑷地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同时,也是秦暴政的 历史见证。 7、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8、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二)大一统的汉朝 1、文景之治 (1)出现原因: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兵役和徭役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②奖励耕作,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③提倡节俭,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 (2)表现:①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②国家的粮仓丰满③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出现的这种局面,叫文景之治) 2、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上: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 ⑴背景: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势力相当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权。 ⑵措施: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准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⑶影响: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⑴背景:诸子百家各派人物聚集诸侯门下,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⑵目的: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政权。⑶提出者:董仲舒。 ⑷内涵: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排斥。 ⑸相关措施: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太学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 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三)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⑴西域的地理位置:今天的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⑵经过:①第一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时间:公元前138年。结果:未达到预期目

中国古代史总结资料

中国古代史总结

中国古代史 一、政治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 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 春秋战国:初现雏形 秦:确立形成 汉唐宋元:加强完善 明清:空前强化 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元,强化于明清 3.秦国商鞅变法 社会转型,质跃 4.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融合,汉化 5.北宋王安石变法 封建社会中期,调整 6.秦始皇 统一,建制,功过 7.唐太宗 贞观之治,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 8.康熙帝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9.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三公九卿制 两汉:汉武帝任用身边亲信,设中朝、外朝 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中书门下:参知政事(行政权)、枢密使(军政权)、三司使(财政权)元:中书省、宣政院 明:废宰相权分六部、内阁 清: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10.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西汉: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以州为监察区,设置刺史 东汉:州郡县 隋:州县

唐:道州县、藩镇割据 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路州县 元:行省制度、路府州县、宣慰司 明清:废行省设三司 11.关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问题 ⑴注意分析、理解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存在着的两对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君权不断扩大;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⑵评价: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基本上是起积极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应辩证地评价;元朝的行省制度,应充分肯定其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的积极作用;明清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虽然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抵制外来侵略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科技文化的进步,阻碍了社会进步,基本上起的是消极作用 12.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核心) 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影响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13.“大一统”政治推动中华民族的形成 ⑴秦汉时期“大一统”政治形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⑵秦汉时期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有共同的经济、共同的地域、共同的文化的中华民族基本形成,中华民族形成反过来巩固“大一统”政治 ⑶江南经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14.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的贡献 ⑴元朝统治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有特殊的地位 ⑵清朝统治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15.古代杰出君主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大有作为 ⑴秦始皇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作出贡献 ⑵唐太宗为促进民族团结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⑷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大学中国古代史下复习资料

户调式 凡丁男之户,每年每户缴纳绢3匹、棉3斤、丁女及次丁之户,折半输纳,边郡纳2/3,远郡纳1/3。少数民族交賨布,户一匹,远者一丈。户纳绢3匹、棉3斤。这是同类每户应交户调的平均数,每户实际交多少,要根据各户的土地、房屋、桑树等数量和质量的评定,划为九等,然后按家产的等级分类交纳。 府兵制(西魏、北周时期) 府兵制创立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设8柱国12大将军、24开府将军,统24军。早期府兵自相督率自带弓刀,不编户贯,将领无论何族均用鲜卑赐姓,军人也从主帅之姓,带有知兵。府兵的户籍由军府—称为折冲府,折冲一词取于古语“折冲于樽俎之间”,有不战而胜之意。和平时期府兵耕地种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战一般不能长期在外也很少远征作战,更不能随意更换原驻屯地。战事结束后各地府兵仍归本镇,重新纳入当地折冲将军的管辖下。这种兵役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解决自三国、南北朝以来军队成为将领个人私产的局面,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势力重新抬头,此外还结合了屯田制,有利于农业生产,减轻国家军费开支,部分解决了后勤供给问题,也扩大了兵源。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 “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持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大运河 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洛阳和杭州的大运河。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带人开通济渠,由洛阳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同年,又征发淮南人开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水。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关陇集团 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当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般就称之为关陇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输籍定样 开皇五年,隋文帝实行该法,又称“输籍法”。规定每年五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三党五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指定税额,并将各户赢缴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百姓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所定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