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成都街名文化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成都街名文化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资料册

成都街名文化探寻

1.文庙街:全国普遍修建文庙,专祀孔子,始于[唐代]。唐以前,则皆奉祀周公。汉景帝(公元前156~141年)时,文翁(本名文党翁,江西人,[汉代]人修史,省略“党”字,于是以文翁之名流传)为蜀郡守,创建周公礼殿,为保护书籍,用石料修筑,号称“石室”。此殿历[两汉]、[三国]、[西晋]各代,[东晋]桓温伐蜀时,都还亲自看见过。这条街原名文翁坊,是以街口立有纪念文翁的牌楼而得名,后经战乱,殿毁而坊亦圯,唐人于其故址建孔庙,兴学宫。学宫各代相承,[清代]为锦江书院。[清末]改学堂,为成都府中学。辛亥革命后,称成都联合中学。之后,改为石室中学。1949年后为成都市第四中学。文庙迄今未毁尽,现以文庙的方位,分为前、后、西三街。

2.文圣街:成都古时为蜀都,设郡守。唐玄宗幸蜀,升为南京,郡守也随之升为京尹。同城又设成都县令。到了[宋代],又将广平县衙移入城内,改广平为华阳县。从此,成都城内便有一个郡(后又改为府)衙和两个县衙。郡有郡学,县有县学,郡、县又各建自己的文庙,郡守、县令各率其直属的学生到郡、县文庙内祭奠孔子。这样,成都便有三座文庙。成都东南属华阳县,文庙建在石室巷(旧名何公巷,因[明代]成都教授何公夫妇殉职,在学署内掩葬而得名)口。成都西北属成都县,文圣街便是成都县文庙所在地。令我不解的是白家塘辖区还有一个文庙街。文庙因系大祀,不象佛庙道观,可以随便修建。成都是一府两县所在地,只能有三座文庙。为什么多出一个文庙街来,有待实地考询。

3.武圣街:神是人封的。武圣和文圣一样,亦随朝代的变迁而变换。在[唐代],对武将的祀典,以姜尚太公为首。[南宋]孝宗(公元1163年)以后,供奉岳(飞)忠武王为武圣。到了[清代],不再供奉岳飞了,改祀关(羽)壮缪侯。但公道在人心,关羽虽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流行而受人敬仰,而岳飞更以光复中华的民族英雄而受人尊崇。进入民国,关、岳并祀,在南门二巷子立关岳庙。与文圣街接近的武圣街,是专祀关羽的关庙。

4.大慈寺街:学佛人多言玄奘法师在成都大慈寺受戒,但无充分根据。文献记载,大慈寺建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是年,唐肃宗迎其父玄宗回长安,这座佛庙是肃宗敕建的。匾额御书“大圣慈寺”四字。规模极大,占东门小半城。旧时传说,此处原是佛寺,肃宗虽在甘肃灵武即皇帝位,而削平“安禄山之乱”则是以成都为复兴基地,想当然是受佛力的庇护。于是将旧寺扩建,并御题匾额,希后代加以保护。其后,果然生效,他的后人唐武宗李炎崇道教,灭佛教,史称“会昌灭法”。因大慈寺的匾额是他先人御笔,不在除毁之列。直到[宋代],房屋甚多,竟成了大市场,壁书、壁画更使海内名流倾倒。寺庙大部毁于战乱的[明代]末年,文物壁画也随之付之一炬。今天尚能看到的殿宇,是清唐熙(公元1662~1722)年间重建,其规模已远远不能与昔日相比了。

5.喇嘛寺街:清时,班禅、达赖每年要遣使向中央政府进贡,路经成都即住此寺中。尼泊尔、不丹、廓尔喀的使者路过成都,亦在此寺接待。寺中所奉之佛为宗喀巴,非释迦牟尼,与西藏、青海、蒙古相同。

6.和平街:旧名骆公祠街,再前为子龙塘街。相传为[蜀汉]赵云故第所在地。

我曾亲见塘坎砌青石,大书“汉赵顺平侯洗马池”八个字。池上有亭馆假山,种梅树百株,为当时士大夫宴集之地。清同治年间,太平天国欲取西蜀,清廷擢升湖南巡抚骆秉境为四川总督,辅以湘军系统的文人刘蓉来川镇摄,率军消灭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于大渡河畔。骆以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官拜协办大学士。死后,在子龙塘侧建祠(相传骆死之夕,有陨石坠子龙塘),遂改街名为骆公祠街。骆秉璋是个大刽子手,将该街改为和平街是顺乎民心的。但是,若把它恢复为子龙塘街,以纪念蜀汉名将赵云,一定会更受群众欢迎。

7.康庄街:旧名康公庙街。元末,战乱中,省城残破极重。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作了大明开国皇帝以后,分封他的儿子们为王。如:封第四子朱棣为燕王,驻北京;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驻成都等。当时朱椿年纪很小,又最为朱元璋所喜爱。受封以后,朱元璋仍旧留他在南京宫中,而叫一个姓康的太监,先到成都,为朱椿营建宫室,并嘱咐修好点。康太监奉了圣旨,驰赴成都,大兴土木,务为豪华堂皇,制拟京师,连筑城的基土,也认为成都的不够坚实,要从汉中传驿运来。数年之间,从[明代]国库中花了大量钱财。而康太监还自恃圣旨在手,继续软索硬要。户部无法,便上奏朱元璋,说康太监把国库都花空虚了。朱大怒,以为是康中饱了,便敕他自尽。帝命难违,康便服毒而死。等到诸藩就国之后,各个藩府年年都在闹培修费。唯独成都没有这项报销,并且雨再大也不受水淹。这才发觉康太监修的蜀王府,奠基的工夫用得深,钱虽花在看不见的地方,却可一劳永逸。及至朱椿长大,来成都就藩,发现康太监为他修的宫殿,如此富丽雄伟,必然要用那么多的钱,朱元璋说他贪污,敕他死,显然是冤枉。于是,便为康太监修了一座祠堂来悼念他,取名“康公庙”,遗址就在今天的康公庙街。

8.鎣华寺街:相传彭县鎣华山有一个学佛的人,心极慈悲,乘驴行而不施鞭策。成正果后,善男信女为他立庙,号“鎣华祖师”。成都亦立了庙,在东较场附近。[清末],该庙被军队占为兵营,哥老会众又在外东三官堂街购地新建一庙,石柱为楹,以为奉祀。成城中学创办时,租其殿为礼堂,至今如故,这就是现在的成都第十九中学。

9.三官堂街:三官堂为道观,亦称“三元宫”。道家以天、地、水府为“三元”,又号“三官”,街以建三官堂得名。至于三元巷则是科举时代,希望出状元、会元、解元,乃祝愿之意,与神庙无关。

10.五岳宫街:“岳”为山之尊。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汉文帝名刘恒,汉代人避讳,改称常山),中岳嵩山,合称五岳。古代以三公之礼,祭五岳之神,所谓“五岳秩皆三公”(韩愈诗),那是很庄重的,是街为五岳宫所在地,今庙毁街存。

11.纯阳观街:纯阳观是供奉“八仙”之一吕洞宾的道观。唐末,进士吕岩(洞宾)弃官学道,道号“纯阳子”,取道书“有一分阴气,不得成仙;有一分阳气,不得成鬼”之意。初仅邯郸有吕洞宾祠,[清末]慈禧专权,满汉文武大臣及国人皆以为非。慈禧乃假托自己系纯阳下凡,应享受万民烟火,一班谄佞之臣也纷纷上书大拍马屁。于是慈禧下令全国大中城市皆修“纯阳观”,列入祀典,则遍天下都有纯阳观了。成都的纯阳观规模甚大,占地四条街,有房产上百间。

12.城隍庙街与城隍巷:祭祀“水”与“庸”(与墉同)的典礼,《礼记》有记载。“水”即隍,即池。“庸”即城,古代的城墙濠沟,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御工事,所以古人造神以祀之,称城隍。成都有三座城隍庙。郡城隍庙(即府城隍庙),在东大街,街未以庙命名。成都、华阳两县各有各的城隍庙。城隍庙街的城隍庙属华阳县,成都县的城隍庙所在地,则称城隍巷,以示区别。

13.报恩寺街:即宋公桥街,又名茗粥街。[明代]初年的大文学家宋濂(字潜溪),曾经教过太子和诸王读书,他是宰相李善长的亲家。后因李善长出了祸事,宋受株连,判为死罪,后得到马皇后的解救,谪贬四川夔州,不久遂死。蜀王是他的学生,将宋濂的尸体迎来成都,葬于静居寺侧,并改静居寺为报恩寺(又称潜溪祠)祭祀宋濂,以表学生报答师恩的诚意。[清代],为华阳县的书院。号潜溪书院。有小桥,称宋公桥。桥头有不少慈善人家施茶,施稀饭,故人们又称之为茗粥街。

14.昭忠祠街:昭忠祠是[清代]专祀内外各战役中死烈的文武官吏的祠堂,经朝廷批准,才能入祠。

15.忠烈祠街:忠烈祠建于[民国]初年,是专为纪念辛亥革命、保路运动中牺牲的烈士而设的祠堂。当时的军政府设有“稽勋局”,负责调查审核,合格者才能入祠。该祠由专制时代的“会府”改建。会府是省城的大官们聚会朝拜皇帝的地方,供奉着木刻九龙牌位。上写:“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十一个金字。是街旧称会府街,后改称忠烈祠街。

16.奎星楼街:中国的旧星象家说,奎星是“二十八宿”之一,一共有五个星点,经常疏散排列。如五星相聚,则为文教昌明之象。又说,北斗七星,第一颗称魁星,所以科举时代中了状元,谓之“大魁天下”。“奎”“魁”读音相近,于是奎宿与魁星也分不清了,奎星楼,魁星阁也成了一回事。“魁”从斗、鬼声,是谐音字。于是世俗塑造的魁星佬,都是凶神恶煞的鬼象,还手持朱笔,摆出一副点状元的架势呢!

17.惜字宫街和字库街:北齐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说:文军是“古圣贤心迹”,所以字纸不可秽用,废弃的字纸,应于焚化,可见敬惜字纸的风气,由来已久。惜字宫是供奉传说中的汉字发明者仓颉的庙宇。焚化字纸,别有字库。惜字宫街和字库街,皆因此得名。

18.放生池街:佛教信徙讲究放生,以修来世。他们购地凿池,将水产动物放生于池内,让它们自由成活。放生池外筑墙高隔,前面的街墙上有石刻对联:“放乎中流随物性,生之者众见天机”。池上亭榭的联文是:“荷芰夏尤佳,淼淼漫漫三十庙;龟鱼晓无数,堂堂策策百千头。”池今已平。

19.黉门街:黉门是学宫,旧时称士子考上秀才为“身入黉门”。[清末]停科举,两湖总督张之洞怕传统的国家从此衰废,奏请清廷的文化较高的省份创办“存古学堂”一所,取秀才应考,八年才得毕业。四川省在成都南门外买得杨昭勇侯赐等为堂址,招生开学,命这里为黉门街。[民国]改“存古学堂”为“国学院”,待亦易名为国学巷。

20.慈惠堂街:慈惠堂创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堂门有全金大匾额,为“慈惠堂”三大字,是省会办的慈善机关。有田数百庙作为办堂的基金,政府每月有津贴,收养孤贫四百余人,以一候补道员负责主办。[民国]十四、五年(1925~26年)间,改官办为绅办,于是恭请“五老七贤”中的尹仲锡先生为总理,全权负责承办。尹承办二十多年,采取措施变单纯消费机构为若干个生产机构,在原来的基础上,创造出价值百万元以上的财产田八千亩,街房无算。抗日战争中,纳养沦陷区的难民、难童以及弃婴达八千余人,尹先生劳瘁至死。之所以把这条街列入以祠庙命名类,是因为堂创立以前,是一道观,庙内塑有灵官神像,俗传极为灵验。凡遭纠纷事件,官府还判不明息不了的官司,只要说一声到灵官神前赌咒,无理的人惧怕神仙显灵,便默默认输了。

21.帘官公所街:科举时代,各州县学子赴省城考举人,谓之乡试,[明代]初年的正副考官,是聘请名士担任,官职高低,在所不计。以后认为这样不够威严隆重,便由皇帝钦差大主考、副主考,赴各省主持乡试。虽然主考官不管行政事务,专阅试卷,决定去取,但是像四川这样的大省,有一万多名考生,连试三场,各作文十三艺,如此大量的试卷,断非两位主考官在个把月内可以看得完的。这就必须有同考官先行分阅,选拔优异的文卷上呈,谓之“荐卷”。正副主考再就“荐卷”审阅,然后会同公议,择优录取。这些同考官,是从外地“实缺知县”中,选择资历高、负文名的人,临时调来当差的。到省城时,便招待在帘官公所内,由总督对他进行一次考试,从中选取内帘官十三房,专阅试卷。外帘官无定额,负责办理收卷及校对、誊录(考生的本卷初不直呈,必由外帘官雇人誊抄一道,以免考官从字迹上认出是何人的试卷而循私舞弊)等事务。那第这些考官为什么称为帘官呢?因为考官进场阅卷以后,便垂帘与外界隔绝,免生弊窦,因而称为“帘官”。帘官公所用现代话说就是接待考官的招待所。

22.燕鲁公所街:河北省简称燕(亦称冀),山东省简称鲁,燕鲁公所是在这两省合建的会馆。规模较大,式样也好。[清代],皇帝派来主持乡试的正、副主考官到成都,地方行政官员为他洗尘、饯行和做生,都在这里举行。迎、送倒容易理解,为什么还做生呢?未必每科的正、副主考官统统都生在那一个月内吗?这里面有个公开的秘密。那时,凡是钦差大臣,不管是从成都过路,还是专程来省内查案,公毕回京,地方上的大官们,都要送他点礼,塞他点包袱,望他回奏时说些好话,这叫“包荒”。那么,只管审卷衡文的主考官,不问政下,地方官怕他什么呢?怕就怕在他官衔上带有“钦差”二字。他虽不问政事,但回京后必然要向皇帝销差。万一皇帝随便问起:“你们把某省的民情吏治所见所闻奏来我听。”这中间是否公道正直便难说了。所以,便借做生为名,馈送寿礼。据说每人所得也不过几百两银子,但比过年时给灶王爷敬麦芽糖,请他“上天言好事”所花的钱要多得多了。

23.江南馆街:前清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归一个总督管辖,称谓“江南总督”。因江苏并不在长江之南,又改称“两江总督”。但江南之名,流传既久,所以三省人合建的会馆仍叫江南会馆。开始时,三省会馆各了各,这条街便叫三道会馆街。以后合为一所,统称江南会馆,街也因馆而易名。过去本省的人不能做本省的行政官员(武官则可),叫做“避籍”。人死外乡,必归葬故里。一时不能归葬,只好将灵柩停放在会馆里,有的停放达十年之久。所以经常有会馆闹鬼的传闻,而又以江南馆最甚。各个会馆都要选本省历史上乡望最高者当神供奉,

有的不只一尊。如山西馆供关羽,燕鲁公所供孔、孟二夫子。而江南会馆的神位极多,戏台多达七座,随时都在办神会──演戏。名谓乐神实为乐人,冠盖云集,在成都堪称“冠军”。光绪(1875~1908)年间,江苏盱眙人吴棠任四川总督,特遣人从江苏昆山训练一部唱昆曲的科生,来成都供官场宴乐,号“舒颐班”,取开口而笑之义。这个班子以后便永远留在成都,与川剧融合,对川剧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24.湖广馆街:即现在的东风路二段。1949年前的智育电影院,就是这个会馆改建,今为红旗剧场。

25.陕西街:为陕西会馆所在地。[清代]以来,四川的大商业,多由“陕帮”垄断,财力雄厚,会馆宏敞,街道也宽。今馆废,街亦因不在交通线上而冷落了。

26.贵州馆街:贵州省以贫瘠著称,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之说,所以会馆也小。后来贵州人李世杰、丁宝桢先后任四川总督,为了争体面,对旧会馆扩而大之,戏台、耳楼都盖得很精整。辛亥革命时,巡防军哗变,四川藩库所存的几万两白银,遭乱兵洗劫。军政府成立,尹昌衡任都督,经费无着。川剧名旦杨素兰,捐田六十庙助军。当时的袁世凯政府,曾颁发勋章(嘉乐章)表示奖励。杨素兰受勋之日在贵州馆演出《游园》。尹都督多喝了几杯,竟将杨拉下台来,迫其伴酒,台上台下,一片喧闹。警察总督杨维认为尹昌衡失仪,扣他一个月的薪俸,作为处罚。

27.天祥寺街:天祥寺供奉的是文天祥。广东沿海一带,是文天祥抗击元军之地,蜀人也建寺庙祭祀,使我悟得浩然正气的人物,如苏东坡所说:“其神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中,无乎不是。”祀文天祥的祠庙,北京和外地称“文丞相祠”。“文信公祠”,或“文忠烈公祠”,唯独成都直呼“天祥”,更显得亲切。

28.四圣祠街:详见“四圣祠 Sishengci Street”。

29.川主庙街:各省各地皆有“土主庙”,奉祀开辟本土有功的或附会与此地有关的名人。四川许多地方奉大禹为“川主”,重庆为古巴国,祀巴满。成都的川主庙则祀李冰。

30.小关庙街:成都的关庙不少,少城内更多。在大城除山西馆奉关羽外,还有老关庙和小关庙。过去军人强占庙产变卖,把老关庙卖给豪家建宅第,改老关庙街为玉泉街,取《三国演义》“关云长玉泉山显圣”之说以留痕迹,故今仅有小关庙街了。

31.玉皇观街:原是道家的庙宇,供玉皇大帝,很宽广。[清末]办学,往往利用庙宇改建。“客籍学堂”就是利用这所庙宇改建的。当时各省的府厅州县都在办学,学生各以其籍贯就学。省城的大官都是外省人,所以特办一所客籍学堂,收少爷公子们读书。后来改名“宾萌学堂”。“宾萌”二字出自墨子,“宾”训宾,“萌”训民,较“客籍”典雅。这个学堂民国初年停办,又在此地创办四川省立第一中学,后迁到少城西胜街新校舍,此外又办宾萌公学。宾萌又停,改为尚志学院。现在是市二中的校址。

32.马王庙街:马王庙在成都之所以有点名气,是因为门首有一副很精彩的对联。联文是:卜王道其昌乎,歌天马来从西极;此房星之精也,有苍龙见于东方。

33.文殊院街:旧佛院毁于明末战乱,[清代]逐渐恢复。[清末]罗思举任四川提督时,以护法神自任,募款大修,四十八根大石柱,从淮州(金堂县淮口镇)运来,因城门窄狭不能通过,在此门城墙拆豁口,才得辇入城内。文殊院石幢上刻有罗思举的名字,因风化看不清了。这座庙可算是成都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一座佛庙。

34.三圣街和三圣祠街:四川人崇敬刘(备)关(羽)张(飞),偏州下邑,都建有庙。省城旧时还有三义庙,在提督街,也是奉祀刘、关、张的。

35.张爷庙街:张飞是杀猪匠出身,出自[宋代]平话。《三国演义考证》一书,更有详细记载。所以各乡县的屠宰行业,都建有张爷庙,专祭张飞。成都的张爷庙也是屠宰业所建。

36.坛神庙:旧时里巷,经常有“庆坛”(庆乐坛神)之典,男觋、女巫,持幡跳掷,以湖南一代最盛行。坛神庙与其它庙观不同的是,庙内没有塑神像,用大红纸一张,写了一些神名。据说祖师为赵公明,出自《封神榜》,所以有赵玄坛之称。

37.督院街:明、清制度,一省总揽民政的最高官员,称为巡抚,别称抚台、抚院、抚军、中丞。明代的巡抚是兼兵部右侍郎和都察院副御史的虚衔,故又称部院,都督。明朝住成都的巡抚办公地点在将军衙门(现人民公园西侧),当时叫督院。清代,顺治初(公元1653左右)设四川巡扶,先往皇城(现人民南路展览馆)也应叫督院。雍正九年(1731)设四川总督,督府初设重庆,后迁成都南府街设总督行署。总督系地方最高长官,别称制军、制台,管一省或两省的军民要政。四川有了总督,巡抚一职便觉多余,不久四川总督兼巡抚的衙门由南府街迁城中偏东南位置新建,街因总督兼巡无所在(现省人民政府)而得名。这条街,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反帝反封建的历史见证。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成都郊区红灯罩起义领袖廖九妹(廖观音)从仁寿县起义,攻破成都南门,杀到督院街,差点攻进督部大堂,震撼了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宣统三年(1911),四川人民保路运动风起云涌,四川总督、大刽子手赵尔丰于九月七日在这条街,对手无寸外地人的请愿群从开枪,酿成震惊中外的“保路死难”事件。辛亥革命中,赵尔丰又在这条街被抓到皇城砍了脑壳,宣告了满清王朝在四川统治的彻底垮台。四川反对袁世凯窃国称帝的通电由这条街发出。三十年代四川军阀混战时期,走马灯似的督军下野、督办上台,闹得乌烟瘴气,无不以抢夺这条街为目标。四七年十二月二八日,地下党领导的进步学生运动高喊“要民主、要自由、反饥饿、反内战”口号,冲进伪省政府,占据一天,面对面斗争了国民党鹰犬严啸虎,沉重打击了国民常反动统治的气焰。四八年四月九日,在这条街上又爆发了伪省政府主席王陵基屠杀进步学生的“四九”惨案。几百年来,这条街岗哨林立,刀枪耀眼,阴森得很。四九年底,光明降临成都,督院街终于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府。保存这条街名,不仅它是中国漫长历史的见证,也是进行历史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38.藩署街:因街有藩台衙门而得名。明、清制度,主管一省财赋和人事的官员叫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即上承天子命令宣布政教,下喻黎民,权力仅次于巡抚。民间视之如同诸侯,故称布政使司为藩台。明朝在四川的藩台衙门在城北武担山前,故其旁至今仍留着藩署街地名。清代仍在旧址建藩署衙门,康熙六年(1667),迁城西将军衙门处,现院内两棵大白果(银杏)树,就归法时种植的。康熙五十七年1718),将军衙门一带划入少城,避住满、蒙官员兵丁,藩署迁至城中书院街附近新建,占地甚广。在其旁不远处,又建臬台衙门。清制,主管一省司法的衙门叫提刑按察使司,简称臬司。主管官员叫按察使,简称臬台。“臬”是“圭臬”即标准的意思,意为量刑用法以此为准绳。臬台衙门因要关押犯人,纵深很深,位置在春熙路现市第一人民医院处,深达半条街。藩司、臬司统叫两司,但只有藩署街名留传下来。

39.藩库街:藩台既主管官吏线粮就得有相应库房收藏版籍图书、钱粮布帛,故在藩署街之北建广济库,设布库大使,司出纳,号藩库厅,街亦因此得名。[明清]制度,一省首府收藏的银钱粮布,应保证城闭城三月不闹饥荒,所以全街都是风火高墙库房和厅官衙门、库丁营帐,由此派生得名。清代晚叶,外强勒索,割地赔款,四川每年上万银两由此汇聚递解押京。辛亥革命时,曾在此街发生清兵入城抢掠藩库纵火事件,附近居民亦被洗劫一空,造成“打启发,抢藩库”惨案。

40.总府街:[明清]制度,一省最高长官叫巡抚,但遇有军事行动时。常跨省行事,故在几省巡抚之中任命一名为总督(仍兼本省巡抚)。军事行动结束,总督之职撤消。清初,四川未设总督。康熙年间,为筹划进兵西藏,曾暂设总督兼四川巡抚,在巡抚衙门之外另建总督衙门(现东风饭店位置)。不久,总督之职撤销,街名留存。

41.提督街:[明清]制度,省以下的武将官阶从上至下为:提督、总兵(镇台)、副将(协台)、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季(副把总)。提督是一省最高的军事指挥官,归总督和巡抚管辖。但在战乱之阮,有兵则有权。如清乾隆(1736-1795)时,岳钟琪任四川提督,就署理过总督。道光时1820-1851)杨遇春亦以提督衔实授陕甘总督。武人有此大权,衙门也就崇宠壮丽,兵卫森严。像提督街,街面宽阔,马道、箭道、辕门、旗竿,井然有序。提督衙门在辛亥革命后已废置,改为“中城公园”,后又改“中山公园”,到1949年前,已沦为兵勇烟娼会聚之所,投机倒把市场和枪毙人犯的杀场。解放后,填平废坑,栽培花木,改为名副其实的劳动人民文化宫。

42.中山街:这条小巷与辛亥革命并无关联,其南之提督衙门改为“中山公园”,这条雀市小巷也改为“中山”街用以纪念孙中山先生。

43.指挥街:[明代]在各省省会设有“卫都指挥使”,衙署叫指挥使署,职责是募集、演练兵员,保卫省城治安,类似以后的警备司令。街因衙门得名。[清代]废除卫都指挥使,街名沿用。

44.前卫街:明初,朱元璋分封儿子们到各地任藩王,监督当地军政官员,王位世代相袭。朱椿分到成都,号蜀王,住皇城。王府卫队共有五卫,前卫队驻扎在这条街。因此得名。

45.学道街:[明代]主持一省学政和考试的主考官称学政,又叫提学道、学院、学台。到[清代],为尊重教育,将学台职称更为“钦差提督学院”。名义在一省百官之上,但因无军政实权,实际担任此职的官阶品位又在巡抚之下,渐渐也就靠边站了。其衙门名提学署(现省教育厅)街因此得名。这条街及附近的古卧龙桥、青石桥等街,自宋以后千多年来,都有木版印刷书店开设,前门卖书,后门设厂(木版刻印拓片成书)。全川以至云南、西康、贵州等地需要经史子集一类书籍,大多由此街印出运送。一进此街,便有薰薰学风之感。

46.盐道街:[明清]制度,对盐、茶等人民生活必需品,因产地稀少或产量集中,为生产必需,概由商产官销,价格划一,远赔近赚。自贡市产盐,蒙山产茶,盐需供应全川乃至西南,茶则包销康藏,所以设有相当于道台级的盐茶道衙门。这座衙门是雍正(1723-1735)时在[宋代]转运司的西园故址上修建的,名盐茶道署,后焚于火,乾隆七年(1741)时重建。由于这是只赚不赔的大肥缺,每年过手费用甚大,因此,官衙修得特别讲究,高屋重阁,修竹葱笼,幽径深墙,劲松苍翠。现为盐道街中学。

47.正府街:成都府知府衙门所在地,知府管辖十六州县,即成(都)华(阳)简(阳)崇(宁)汉(广汉),温(江)郫(县)崇(庆)新(繁)灌(县),新(津)新(都)彭(县)双(流)什(邡),金堂县十六县,当时没有市政府一级机构,各省省城,都有首府首县。成都府和成都县、华阳县即为四川的首府首县。府县本身已有不少事要办,每天还得承办总督、巡抚交下来的军政事宜,所以在[清代],每天一早,天还未亮,成都知府,成都、华阳知县,就带着人夫轿马飞奔上院(指总督衙门,位置偏南,因称南院)。后面跟着一大堆人,挑着衣服箱子、伙食担子,以备添衣进餐。原因在于见总督之后,要承办之事可能甚多,就在督院签押房办公,到深夜才能回衙。成都府本身的内外公务,则由辅佐知府的同知、通判等承办主稿、问案事宜。成都、华阳两县的事,则由辅佐知县的县丞、典史等官员承办。即使这样,府县之事繁杂,仍忙不过来,于是成都府又设立办事处,故除有正府街的府衙门外,另在东府街、南府街、西府街设立府衙(正府街偏北,故不设北府街)承办公务。遇到重大案件,辅佐官员承办不了,才提交知府判断。在旧时,有的人在府衙打了几年官司,过堂若干遍,真到判决下来,还没见过知府呢。

48. 署前街:因街北有[明代]藩署衙门(武担山处)而得名。街内有明、清时的成都县衙,县官是七品芝麻官,比不上声威显赫的二品官总督,故有官衙而无街名,可见封建等级观念何等浓厚。成都县衙位置原为[汉代]大文学家扬雄故宅,1949年后一度为八一小学。街东与正府街相邻,正府街东口为华阳县衙署,原为[五代]前蜀王衍(920年左右)飞鸾阁故址,在[明代]是通判署,清雍正六年(1728)改为华阳县衙署。[清代]有民谚:“正府街,成都府,成都、华阳两衙署;喊冤递状一通鼓”。意思是相邻两街,三座衙门相联,在一处击堂鼓,三处都能听到.

49. 厅署街:明制,中央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第一把手,称为尚书,俗称堂官,每部有两员副手,称为侍郎,俗称厅官。坐堂议事时,堂官居中,厅官坐到左右。到省、府、州、县,巡抚、知府、知州、知县等称为正印官,俗称正堂,辅佐官员称为厅官,俗称右堂。这类小官也有衙门,距正堂官衙不远,

故以厅署衙门命名,街也因此得名。

50. 都司巷:都避是[清代]武将的职称。成都都司任务是管理治安,负责侦缉盗贼,扑灭火灾,街因有都司衙门而得名。又一说都城隍上任,走到这里,五鼓鸡鸣,故在此修有都司庙,留下都司巷街名。

51.将军衙门街:[清代]的军事重地,都驻扎有满、蒙八旗军队,设都统或将军统摄。将军品位,高于都统,慧满、蒙大员不得被任命。清代初只在四川设副都统,节制满、蒙八旗兵。衙署在今商业场街内。乾隆四十一年(1776)因四川疆域辽阔乃改设将军。成都将军,还管辖松(松潘)建(建昌即今西昌市)镇的文武之权,负责对少数民族地区军政事宜。将军对四川、成都的军政事宜,虽不具体过问,但朝廷对将军的信任,一般是超过由汉族人员担任的总督、巡抚的。但到十九世纪太平天国起义后,满旗官兵耽于逸乐,不能抵御,当时,四川将军兼总督完颜崇实(现杜甫草堂留有他写的匾额),自认才干不如来川督命的汉员骆秉璋,于是自甘专任将军,将总督之权委之于骆。自此,将军一职,直到满清灭亡,都是闲职。将军的官衙,称将军衙门。现已改为招待所。

52.马道街:在城东、南、北,原有六条马道,供马队走马练习之用。现在的马道街,原名平安桥南街,靠近城中西华门处。[清代]各大衙署最初都在城池西南角的少城。文武官员上衙均骑马(后文官才改坐轿),这条街乃进出少城必经之地,故名马道。辛亥革命后,城市人口增加,扩建为街道,取名马道街。清化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时,各县武生到省城赶考,也在这里骑马、射箭、举石、盘刀,总会吸引很多人赶来观看,热闹非常。

53. 走马街:街的拐弯处是清化都督衙门,城北、城西官员上院的马队在此街停下,官员进见都督后,徒步回来在此上马,因而得名。另一说法是此街民房上塑有泥马二匹,清初一夜,并未下雨,忽走掉一匹,故留此街名。

54. 城守街:清制省城治安警卫事宜由游击办理。游击在武官品位中,高于都司。所辖兵丁,白日在街巡逻,夜晚守护城门,类似武装警察,职权甚大,可以入民宅搜捕罪人。游击衙门又叫城防守御衙门(省图书馆后门位置),街弈因此得名。

55.东、西马棚街:在少城内。原系四川将军统率满、蒙骑兵养马之志。棚为篾棚,高大宽敞,无一住户。现在街房,均是辛亥革命后陆续修建的。

56. 较场坝街、点将台街及东、南、西北较场:这些地名顾名思义可为驻扎军队的地方。[清代]以前,城内驻军均在东、南、西、北较场,官衙兵署仅少量兵丁。较场内除官兵营帐住房外,主要陈设刀、弓、石及马,供练习武艺之用,因此,较场均系开阔平地。[清代]中叶,枪炮装备到军队,东较场即辟为靶场。为适应野战,在城外设有较场坝临时军营和点将台。这些永久性设施为街名奠定了基础。成都又系省会首府,驻军较多,故较场坝、点将台地名不止一处,街名则各限一条。成都四个较场,历史悠久,都有不少可传之事,甚至可以写出专著,介绍沿革和佳话。东较场,在城东北角,靠近四圣祠教会医院(现市第二人民医院)。成都人民曾在此爆发过打李子逐洋人的反帝教案(参见《成都风物》第二辑),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抗日战争前后,蒋介石为掩强拉民夫补充兵

员罪名,在此设立过戒(大)烟所。表面上是集中吸大烟游民戒烟,实际上派兵到城乡拉丁捆绑押送到此,再集中外调。壮丁们在此绳捆索绑,日饮两餐稀饭,睡稻草地铺,常遭毒打,惨不忍睹,多次发生壮丁半夜偷偷跳下城墙摔死摔伤的惨剧。南较场,在城西角。李(吉力)人著《大波》中,曾生动地记术了辛亥革命前在这里的开运动会,学生与士兵、警察发生争执,大打出手的事件。现在已改为工厂区西较场,在城南角,与南较场相邻。横贯成都的金水河流经营地前面。自[明代]抗倭名将谭纶主蜀督兵疏浚金河之后,以兵丁协助民工疏浚金河、御河即成惯例。在[清代],每遇夏季暴雨季节,西较场军队要昼夜守护通惠门水门,安放闸板,防止江水淤灌成都。这在以鱼肉百姓、吸民脂膏怕清兵来说,算是唯一的不逆民意的好事。在西较场,还另有一趣事:1918年,四川人民备受军阀割据之苦。当时贵州人戴戡任四川省长兼督军,统带黔军压抑川军。川军不服,在成都西较场掀起打戴戡的浪潮。戴的黔军驻在皇城,自持有子弹库,丰裕仓,可资防守,为开阔射界,放火把皇城周围的后宰门,皮房街,顺城街一带烧毁,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为惩罚戴戡,川军在西较场城墙上架炮,一炮打中皇城子弹库,摧毁戴戡赖以持强的依据,戴只好弃城逃跑,自杀于仁寿县秦皇寺。戴戡的炮兵也曾轰击过川军营地,但命中极差。当时有首竹枝词嘲笑说:“放火烧城太害民,偏偏难拔蜀军营,一炮打在草堂寺,半是惊人半笑人。”北较场,在城西北角。场内武担山,是有名古迹。公元前三世纪住下,统治西蜀的是奴隶社会的开明王朝。开明王曾娶甘肃武都女为妃。王妃来成都后不服水土,不久便香消玉陨。蜀王命武丁(劳役奴隶)到武都担土回来为其垒坟为山,故名武担山。山上立有开明石镜。这座青冢和石镜,二千多年来,曾引得司马相如、杜甫、李白、苏轼、陆游等著名文士诗人留下不朽的诗篇。开明石镜虽在[宋代]以后湮没,山仍屹立。现山上有六角七层石塔,周总理、朱德、陈毅、贺龙等同志曾登临高塔,俯瞰蓉城胜景。北较场在公元前三世纪的开明王朝时期,是成都城的墓葬区。公元前316年,秦灭开明蜀国建成都大城,这里仍未划入城内。以后各代,成都历经扩建,北较场才划进城内,成为兵营。1934年,蒋介石借口围追堵截红军,军政势力打入四川,在此建立黄埔军较分校。北较场成为训练反动军官的大本营。1949年,我解放大军进军西南时,蒋介石还龟缩在北较场内,发出了“西南防线固若金汤”的垂死叫嚣。就在他板命叫嚷要“誓死保卫西南边陲”的时候,解放大军从三面逼近成都,蒋介石不得不于12月9日从北较场逃到新津,坐飞机逃向台湾,从而结束了蒋家王朝对四川三十多年的罪恶统治。北较场也获得新生,回到人民手中。

57. 锦官驿街:此街系通往川东驿站的起点。走山路第二站为龙泉驿,走水路则为二江驿(现中兴场附近)。成都古名锦官城,故名锦官驿。又一说为[唐代]监造、检验蜀锦衙门所在地在此街,发往外地的蜀锦由引起运,故而得名。西蜀产蚕缫丝由来已久,《淮南子》说蜀字与蚕状相类,[春秋]前古蜀王有名蚕丛的,公元前八世纪至五世纪,古蜀国的蚕丝业已很发达,并远销中原大地和东南亚。成都南郊的锦江,江水清冽,濯锦尤艳。唐代建锦官城(在今南门万里桥外右侧)设锦官监制蜀锦,城内设锦官衙门。

58. 椒子街:系东门外靠北一条小街。街名来历,传说有二,一为街内有棵油兰树,果实名山胡椒,可以下药,故名椒子街。一为[宋代]以前,全国通用货币,最早为实物交换,后为贝壳、骨牙、石料等作为交换媒介。[春秋](公元前

776~476年)诸侯各国以铜铸币,与金银同为流行货币,以后又有了铁币。但钱币重量重,不易携带。[宋代](960~1279)张乖岩帅蜀时,用兑票形式,以布印安代钱流通,称为“飞钱”,又名交子,即作交易用的筹码。后以纸印的飞钱也叫交子。这在货币史上是一重大革命,是世界用钞票的鼻祖,在世界上是流通纸币的第一。这条街位置在进出成都的咽喉,货币钱庄较多,招商旅店不少,使用“交子”普及,故名“交子街”,讹音“椒子街”。

59. 紫泉街:这条街街名演变较大。因靠近椒子街,监近锦江,取水方便,开有制纸手工业作坊。纸制出后,用以印纸交子。[汉代]王莽曾发行铜币,称为“泉货”。交子又叫“纸泉”,不叫“纸钱”。因以草纸打孔的纸钱用来追荐亡人焚烧在阴曹使用,为避不祥,故纸币不叫“纸钱”而叫“纸泉”。是否如此解释,因明未战乱城毁,无以为考。到[清代],这条街系郊外墓葬区及猪牛市场,又脏又臭,住户不多。后住户增多,扩成市街,常遭火灾。为取吉利,四川人翰林顾汝修将这条街取为茝泉街。茝读纸,即香草。定名时,取茝压臭,取泉压火。茝字不好认,谐音为芷,故一度命名为“芷泉街”。芷字也不认,又谐紫,留名紫泉街。顾汝修曾任过驻越南使节,出入府廷时,身后有人撑打黄伞,以示中华象征。他在成都居住的街,取名为黄伞巷。

60. 锦官驿街:此街系通往川东驿站的起点。走山路第二站为龙泉驿,走水路则为二江驿(现中兴场附近)。成都古名锦官城,故名锦官驿。又一说为[唐代]监造、检验蜀锦衙门所在地在此街,发往外地的蜀锦由引起运,故而得名。西蜀产蚕缫丝由来已久,《淮南子》说蜀字与蚕状相类,[春秋]前古蜀王有名蚕丛的,公元前八世纪至五世纪,古蜀国的蚕丝业已很发达,并远销中原大地和东南亚。成都南郊的锦江,江水清冽,濯锦尤艳。唐代建锦官城(在今南门万里桥外右侧)设锦官监制蜀锦,城内设锦官衙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