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TCP多线程非阻塞文件传输(文件流形式传输,支持对多客户进行 超大文件的传输)

TCP多线程非阻塞文件传输(文件流形式传输,支持对多客户进行 超大文件的传输)

TCP多线程非阻塞文件传输(文件流形式传输,支持对多客户进行 超大文件的传输)
TCP多线程非阻塞文件传输(文件流形式传输,支持对多客户进行 超大文件的传输)

服务器端: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

#pragma comment(lib,"ws2_32.lib")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PORT 2000

#define addr_s "127.0.0.1"

#define M 1024

typedef struct

{

char my_type[10];

int size;

char buff[M];

}my_data;

int n;

typedef list list_data;

//list_data accept_list[20]={};

//int size = 0;

typedef struct

{

SOCKET accept_fd;

list_data accept_list;

}accept_data;

DWORD WINAPI Send_proc(LPVOID p_data); DWORD WINAPI myread_proc(LPVOID p_data); DWORD WINAPI my_accept_proc(LPVOID p_data);

fd_set fdr_w;

timeval tv;

class Run_thread

{

public:

void Init_Socket();

void tcp_server_ready();

static void Create_thread();

private:

fd_set fdr_w;

timeval tv;

int retval;

SOCKET fd;

};

DWORD WINAPI Send_proc(LPVOID p_data)

{

Run_thread send_thread;

send_thread.Init_Socket();

send_thread.tcp_server_ready();

return 0;

}

DWORD WINAPI myaccept_proc(LPVOID p_data)

{

HANDLE hThread_read;

SOCKET fd = *((SOCKET*)p_data);

printf("用户已经连接,准备发送数据\n");

list_data my_list;

hThread_read=CreateThread(NULL,0,myread_proc,(LPVOID)&my_list,0,NULL);

CloseHandle(hThread_read);

Sleep(10);

printf("开始发送时链表的大小为size= %d",my_list.size());

while(1)

{

FD_ZERO(&fdr_w);

FD_SET(fd,&fdr_w);

https://www.doczj.com/doc/d210562371.html,_sec = 10;

https://www.doczj.com/doc/d210562371.html,_usec = 0;

// printf("链表的大小为:size=%d",my_list.size());

if

(select(0,NULL,&fdr_w,NULL,&tv)>0&&FD_ISSET(fd,&fdr_w)&&my_list.size())

{

// 一次性发送完一包数据

int totalsendlen = 0;

printf("!!!!!!!!!!!!!!!!!!!!!!!!!!!!!!!!!!!!!!!!!!!!!!!!!!!!!!!!!!!!!!!!!!!!!!!!!!!!!!!!!!!!!!!!!!!!!!!!!!!!!!! !!!!!!!!!!!!!!!!!!!!!!!!\n");

printf("链表的size=%d",my_list.size());

while (totalsendlen

{

printf("发送一次数据\n");

int

sendedlen=send(fd,(char*)(&(*my_list.begin())+totalsendlen),sizeof(*(my_list.begin()))-totalsend len,0);

if (sendedlen==SOCKET_ERROR)

{

int nerrcode = WSAGetLastError();

/*if (nerrcode == WSAENOBUFS)

{

Sleep(10);

}*/

if (nerrcode == WSAETIMEDOUT)

perror("发送超时"),exit(0);//超时

else

perror("发送错误"),exit(-1);//错误;

}

else

totalsendlen += sendedlen;

}

my_list.erase(my_list.begin());

printf("my_list.size()=%d\n",my_list.size());

}

}

return 0;

}

DWORD WINAPI myread_proc(LPVOID p_data)

{

printf("读线程已经启动\n");

FILE* fp;

if ((fp=fopen("D://Me.zip","rb"))==NULL)

{

printf("打开文件失败!\n");

exit(-1);

}

fseek(fp,0L,2);

long filelength=ftell(fp);

printf("文件大小是fp=%d\n",filelength);

//算出文件包的个数

if (0==filelength%M)

{

n=filelength/M;

printf("预计发送次数n=%d\n",n);

}

else

{

n=filelength/M+1;

printf("预计发送次数n=%d\n",n);

}

fseek(fp,0L,0);

my_data new_data;

//list_data my_list = (*(list_data*)p_data);

// list_data my_list =accept_list[size];

while (1)

{

//初始化结构体

memset(new_data.my_type,0,sizeof(new_data.my_type));

strcpy(new_data.my_type,"song");

memset(new_data.buff,0,M);

//往链表后添加元素

if((*(list_data*)p_data).size()<20)

{

new_data.size=fread(new_data.buff,1,M,fp);

(*(list_data*)p_data).push_back(new_data);

printf("读入链表后链表的大小为my_list.size()=%d\n",(*(list_data*)p_data).size());

printf("new_data.size=%d\n",new_data.size);

--n;

}

else

{

Sleep(3);

}

if (!new_data.size)

{

printf("new_data.size=%d\n",new_data.size);

break;

}

}

Sleep(10);

fclose(fp);

printf("文件读取成功!\n");

return 0;

}

void Run_thread::Create_thread()

{

HANDLE hThread1;

hThread1 =CreateThread(NULL,2048,Send_proc,NULL,0,NULL);

CloseHandle(hThread1);

printf("线程创建成功\n");

}

void Run_thread::Init_Socket()

{

WSADATA WSAData;

if(WSAStartup(MAKEWORD(2,2),&WSAData))

{

printf("初始化socket失败\n");

exit(-1);

}

if(LOBYTE(WSAData.wVersion)!=2||HIBYTE(WSAData.wVersion)!=2)

{

WSACleanup();

exit(-1);

}

}

void Run_thread::tcp_server_ready()

{

SOCKET sockfd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0);

if(sockfd==-1)perror("socket"),exit(-1);

//准备通信地址

SOCKADDR_IN server;

serve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sin_port = htons(PORT);

server.sin_addr.S_un.S_addr = inet_addr(addr_s);

//绑定

int res = bind(sockfd,(SOCKADDR*)&server,sizeof(server));

if (res==-1)perror("bind"),exit(-1);

printf("bind ok\n");

listen(sockfd,5);

SOCKADDR_IN from;

int len = sizeof(SOCKADDR_IN);

while (1)

{

/*FD_ZERO(&fdr_w);

FD_SET(sockfd,&fdr_w);

https://www.doczj.com/doc/d210562371.html,_sec = 2;

https://www.doczj.com/doc/d210562371.html,_usec = 0;

if (select(sockfd + 1,&fdr_w,NULL,NULL,&tv)>0 && FD_ISSET(sockfd,&fdr_w))

{*/

fd = accept(sockfd,(SOCKADDR*)&from,&len);

printf("accept返回的fd的大小是%d \n",fd);

if (-1==fd)

{

printf("连接错误\n");

continue;

}

else

{

printf("acept ok!\n");

}

//}

//每个客户端连接后创建一个新的线程

printf("accept返回的fd的大小是%d \n",fd);

HANDLE hThread_accept;

hThread_accept=CreateThread(NULL,0,myaccept_proc,(LPVOID)&fd,0,NULL);

CloseHandle(hThread_accept);

}

printf("文件发送完成\n");

closesocket(fd);

closesocket(sockfd);

WSACleanup();

}

int _tmain(int argc, _TCHAR* argv[])

{

::MessageBoxA(0,"","",MB_OK);

Run_thread::Create_thread();

while (1)

{

Sleep(400);

}

return 0;

}

客户端: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

#pragma comment(lib,"ws2_32.lib")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 1024

typedef struct my_data

{

char my_type[10];

int size;

char buff[M];

}my_data;

DWORD WINAPI Recv_proc(LPVOID p_data);

void Create_thread()

{

HANDLE hThread1;

hThread1 = CreateThread(NULL,2048,Recv_proc,NULL,0,NULL);

CloseHandle(hThread1);

printf("线程创建成功\n");

}

class Run_thread

{

public:

void Init_Socket();

void tcp_client_ready();

void select_recv();

private:

fd_set fdr_w;

timeval tv;

int retval;

SOCKET sockfd;

};

int _tmain(int argc, _TCHAR* argv[])

{

Create_thread();

while (1)

{

Sleep(400);

}

return 0;

}

DWORD WINAPI Recv_proc(LPVOID p_data)

{

Run_thread recv_thread;

recv_thread.Init_Socket();

recv_thread.tcp_client_ready();

return 0;

}

void Run_thread::Init_Socket()

{

WSADATA WSAData;

if (WSAStartup(MAKEWORD(2,2),&WSAData))

{

printf("initalizationing eror\n");

WSACleanup();

exit(0);

}

if(LOBYTE(WSAData.wVersion)!=2||HIBYTE(WSAData.wVersion)!=2) {

WSACleanup();

exit(0);

}

}

void Run_thread::tcp_client_ready()

{

sockfd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0);

if (sockfd == -1)perror("socket"),exit(-1);

SOCKADDR_IN client;

client.sin_family =AF_INET;

client.sin_port = htons(2000);

client.sin_addr.S_un.S_addr = inet_addr("127.0.0.1");

int res = connect(sockfd,(SOCKADDR*)&client,sizeof(client));

if (!res)

{

printf("connect ok!\n");

}

else if (res==SOCKET_ERROR)

{

printf("连接错误%d\n",WSAGetLastError());

}

ofstream ofs("mmm.zip",ios::binary);

if(!ofs)perror("创建文件失败"),exit(-1);

char* type_name="song";

//Sleep(9000);

my_data data;

while (1)

{

FD_ZERO(&fdr_w);

FD_SET(sockfd,&fdr_w);

https://www.doczj.com/doc/d210562371.html,_sec = 2;

https://www.doczj.com/doc/d210562371.html,_usec = 0;

int nrecvedlength = 0;

if (select(0,&fdr_w,NULL,NULL,&tv)>0&&FD_ISSET(sockfd,&fdr_w))

{

int totalrecv = 0;

memset((char*)&data,0,sizeof(data));

while (totalrecv

{

nrecvedlength = recv(sockfd,(char*)(&data+totalrecv),sizeof(data)-totalrecv,0);

if (nrecvedlength==SOCKET_ERROR)

{

int nerrcode = WSAGetLastError();

if (nerrcode == WSAETIMEDOUT)

perror("发送超时"),exit(0);//超时

else

perror("发送错误"),exit(-1);//错误

}

else

totalrecv += nrecvedlength;

}

if (!strcmp(data.my_type,type_name))

{

int size=data.size;

ofs.write(data.buff,size);

printf("写入%d字节数据\n",size);

}

}

if (!nrecvedlength)

{

break;

}

}

printf("接收文件成功\n");

closesocket(sockfd);

ofs.close();

WSACleanup();

}

解决多线程中11个常见问题

并发危险 解决多线程代码中的11 个常见的问题 Joe Duffy 本文将介绍以下内容:?基本并发概念 ?并发问题和抑制措施 ?实现安全性的模式?横切概念本文使用了以下技术: 多线程、.NET Framework 目录 数据争用 忘记同步 粒度错误 读写撕裂 无锁定重新排序 重新进入 死锁 锁保护 戳记 两步舞曲 优先级反转 实现安全性的模式 不变性 纯度 隔离 并发现象无处不在。服务器端程序长久以来都必须负责处理基本并发编程模型,而随着多核处理器的日益普及,客户端程序也将需要执行一些任务。随着并发操作的不断增加,有关确保安全的问题也浮现出来。也就是说,在面对大量逻辑并发操作和不断变化的物理硬件并行性程度时,程序必须继续保持同样级别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与对应的顺序代码相比,正确设计的并发代码还必须遵循一些额外的规则。对内存的读写以及对共享资源的访问必须使用同步机制进行管制,以防发生冲突。另外,通常有必要对线程进行协调以协同完成某项工作。 这些附加要求所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可以从根本上确保线程始终保持一致并且保证其顺利向前推进。同步和协调对时间的依赖性很强,这就导致了它们具有不确定性,难于进行预测和测试。 这些属性之所以让人觉得有些困难,只是因为人们的思路还未转变过来。没有可供学习的专门API,也没有可进行复制和粘贴的代码段。实际上的确有一组基础概念需要您学习和适应。很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语言和库会隐藏一些概念,但如果您现在就开始执行并发操作,则不会遇到这种情况。本

文将介绍需要注意的一些较为常见的挑战,并针对您在软件中如何运用它们给出一些建议。 首先我将讨论在并发程序中经常会出错的一类问题。我把它们称为“安全隐患”,因为它们很容易发现并且后果通常比较严重。这些危险会导致您的程序因崩溃或内存问题而中断。 当从多个线程并发访问数据时会发生数据争用(或竞争条件)。特别是,在一个或多个线程写入一段数据的同时,如果有一个或多个线程也在读取这段数据,则会发生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Windows 程序(如C++ 和Microsoft .NET Framework 之类的程序)基本上都基于共享内存概念,进程中的所有线程均可访问驻留在同一虚拟地址空间中的数据。静态变量和堆分配可用于共享。请考虑下面这个典型的例子: static class Counter { internal static int s_curr = 0; internal static int GetNext() { return s_curr++; } } Counter 的目标可能是想为GetNext 的每个调用分发一个新的唯一数字。但是,如果程序中的两个线程同时调用GetNext,则这两个线程可能被赋予相同的数字。原因是s_curr++ 编译包括三个独立的步骤: 1.将当前值从共享的s_curr 变量读入处理器寄存器。 2.递增该寄存器。 3.将寄存器值重新写入共享s_curr 变量。 按照这种顺序执行的两个线程可能会在本地从s_curr 读取了相同的值(比如42)并将其递增到某个值(比如43),然后发布相同的结果值。这样一来,GetNext 将为这两个线程返回相同的数字,导致算法中断。虽然简单语句s_curr++ 看似不可分割,但实际却并非如此。 忘记同步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数据争用情况:同步被完全遗忘。这种争用很少有良性的情况,也就是说虽然它们是正确的,但大部分都是因为这种正确性的根基存在问题。 这种问题通常不是很明显。例如,某个对象可能是某个大型复杂对象图表的一部分,而该图表恰好可使用静态变量访问,或在创建新线程或将工作排入线程池时通过将某个对象作为闭包的一部分进行传递可变为共享图表。 当对象(图表)从私有变为共享时,一定要多加注意。这称为发布,在后面的隔离上下文中会对此加以讨论。反之称为私有化,即对象(图表)再次从共享变为私有。 对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案是添加正确的同步。在计数器示例中,我可以使用简单的联锁: static class Counter { internal static volatile int s_curr = 0; internal static int GetNext() { return Interlocked.Increment(ref s_curr);

文件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JISHOU UNIVERSITY 专业课课程论文 文件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题目: 作者: 学号: 所属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总评分: 完成时间:

文件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互联网的一大特点是实现信息共享,文件传输是信息共享的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随之出现了许多FTP服务器来共享一些信息资源,编写一个操作简单,方便的FTP客户端来下载这些资源受到了人们的极大的欢迎。 FTP是一种用于在网上传输文件的协议,从原理上说,FTP是一个客户/服务器模式的应用协议。它用两个连接来实现:一个是控制连接,用来连接服务器和实现文件操作;一个是数据连接,用来实现数据传输。FTP的实现核心是命令/应答模式,FTP客户端将用户的所有FTP相关请求都转化为FTP服务器可识别的命令,然后发送到服务器,并接收和处理执行完毕后服务器传回的应答。 本程序是一个小型FTP服务器系统,实现了FTP服务器所应该具备的大多数功能,包括用户的登录,文件的上传、下载、删除,选择数据传输模式、目录选择等,并给出相应的提示。通过该程序的开发,基本上实现了一个FTP服务器所应该具有的功能,能够解释一般的FTP命令,并且符合RFC59规范。 本程序采用VC++6.0作为开发工具,设计步骤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 关键词:客户端;服务器;下载;上传;FTP

目录 第一章引言 (1) 1.1课题背景及意义 (1) 1.2课题研究现状 (1) 1.3研究内容 (2) 第二章FTP协议与原理 (3) 2.1 FTP简介 (3) 2.2 FTP的工作原理 (3) 2.3 FTP运行原理 (4) 2.4 FTP文件传输连接类型 (4) 第三章开发环境及工具介绍 (6) 3.1 C语言概述 (6) 3.2 VC++介绍 (6) 3.3 VC++6.0集成环境介绍 (6) 第四章FTP服务器需求分析 (8) 4.1 FTP文件传输的需求 (8) 4.2应解决的问题 (9) 4.3功能分析 (9) 第五章系统设计与实现 (10) 5.1功能要求 (10) 5.2开发工具 (10) 5.3主要功能与实现 (11) 5.4 菜单栏功能模块 (11) 5.5 查看功能模块 (13) 第六章系统测试 (18) 6.1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与不足 (18) 6.2 采用的测试类型 (18) 6.3 测试的过程与结果分析 (18) 总结 (20) 参考文献 (21)

多线程传输文件.

c++实现文件传输之三:断点续传与多线程传输 继木马编程DIY的上两篇,现在我们开始讨论断点续传与多线程文件传输的实现.其实这两项功能是下载软件所 必不可少的功能了,现在我们把它加到自己的木马中来感受感受.提到多线程下载,首先向网络蚂蚁的作者 洪以容前辈致敬,正是由于网络蚂蚁而使得多线程下载被关注并流行起来.在这本篇文章中我们将简单的实现 支持断点续传和多线程传输的程序.为了更清晰的说明问题,我们将断点续传与多线程传输分别用两个程序来实现 多线程传输实现 实现原理 将源文件按长度为分为N块文件,然后开辟N个线程,每个线程传输一块,最后合并所有线线程文件.比如 一个文件500M我们按长度可以分5个线程传输.第一线程从0-100M,第二线程从 100M-200M......最后合并5个线程文件. 实现流程 1.客户端向服务端请求文件信息(名称,长度) 2.客户端跟据文件长度开辟N个线程连接服务端 3.服务端开辟新的线程与客户端通信并传输文件 4.客户端将每线程数据保存到一个文件 5.合并所有线程文件 编码实现 大体说来就是按以上步骤进行,详细的实现和一些要点,我们跟据以上流程在编码中实现 结构定义 在通信过程中需要传递的信息包括文件名称,文件长度,文件偏移,操作指令等信息,为了方便操作我们定义如下结构 代码: typedef struct { char Name[100]; //文件名称 int FileLen; //文件长度 int CMD; //操作指令 int seek; //线程开始位置 SOCKET sockid; }FILEINFO;

1.请求文件信息 客户端代码如下 代码: FILEINFO fi; memset((char*)&fi,0,sizeof(fi)); fi.CMD=1; //得到文件信息 if(send(client,(char*)&fi,sizeof(fi),0)==SOCKET_ERROR) { cout<<"Send Get FileInfo Error\n"; } 服务端代码如下 while(true) { SOCKET client; if(client=accept(server,(sockaddr *)&clientaddr,&len)) { FILEINFO RecvFileInfo; memset((char*)&RecvFileInfo,0,sizeof(RecvFileInfo)); if(recv(client,(char*)&RecvFileInfo,sizeof(RecvFileInfo),0)==SOCKET_ER ROR) { cout<<"The Clinet Socket is Closed\n"; break; }else { EnterCriticalSection(&CS); //进入临界区 memcpy((char*)&TempFileInfo,(char*)&RecvFileInfo,sizeof(RecvFile Info)); switch(TempFileInfo.CMD) { case 1: GetInfoProc (client); break; case 2: TempFileInfo.sockid=client; CreateThread(NULL,NULL,GetFileProc,NULL,NULL,NUL L); break; } LeaveCriticalSection(&CS); //离开临界区 }

基于多线程的高性能服务器程序的设计

基于多线程的高性能服务器程序的设计 摘要:随着网络应用的迅猛发展,高性能服务器程序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地位。 文中基于多线程设计了高性能服务器程序,从而对处理客户端的并发请求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文中首先介绍了IOCP模型的原理,接着分别运用Select 模型和IOCP模型对高性能服务器程序的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设计方法,通过比较时间、CPU的利用率和内存的使用率等参数,得出IOCP在设计服务器上提供了最佳的系统性能。最后提出了高性能服务器程序的设计方案。 关键字:Select 模型;IOCP模型;并发控制;事件;流的控制 1引言 目前很多服务器程序都是采用“一对一”处理模式,即一个客户占用一个线程,基于这种模式的服务器程序在框架上设计很简单,但是由于采用的是“一客户/一线程”的模式,所以这种服务器程序对于上千客户的请求连接,其在性能上就显得很低,在系统资源上的开销也很大。由于操作系统必须为大量的线程进行调度,从而会损耗大量的系统资源,另外互斥控制也会显得很困难,死锁发生的频率也会大幅度的增大。 现如今高性能服务器程序的设计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性能服务器程序的主要作用是能够高效的处理大量并发客户的请求,并且快速及时的处理客户的数据,同时将部分应答信息回传给客户端。要设计好一个性能优良的服务器程序,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如CPU的使用率、Memory的开销等。要想做到高效处理并发用户的请求,服务器程序就需要解决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处理并发客户的连接请求,二是对并发数据的处理。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根据处理器内核的数量,来创建等量的工作线程,并结合IOCP(Input/Output Completion Port,IOCP))模型,以及操作系统的线程调度机制。文中采用多线程并结合IOCP模型对高性能的服务器程序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 IOCP模型原理 IOCP(I/O Completion Port 输入/输出完成端口)是一种能够合理利用与管理多线程的机制。它是迄今为止Windows平台上最为复杂的一种I/O模型,当应用程序必须一次管理多个套接字时,完成端口模型提供了最好的系统性能,这个模型也提供了最好的伸缩性,非常适合用来处理上百、上千个客户。 IOCP模型提供了一个高效复杂的内核对象,该对象通过指定数量的线程,可

TCP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设计报告

湖北工业大学 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TCP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10计科2班 学号:11 姓名:吕红杰 指导老师:涂军

一.设计题目 发送和接收TCP数据包 二.设计要求 1.正确理解题意; 2.具有良好的编程规范和适当的注释; 3.有详细的文档,文档中应包括设计题目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思路、程序流程图、程序清单、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设计中待解决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三.需求分析 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层协议。TCP协议工作在网络层IP协议的基础上。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设计一个发送和接收TCP数据包的程序,其功能是填充一个TCP数据包,发送给目的主机,并在目的主机接收此TCP数据包,将数据字段显示显示在标准输出上。 四.具体设计 1.创建一个原始套接字,并设置IP头选项 SOCKET sock; sock = socket(AF_INET,SOCK_RAW,IPPROTO_IP); 或者: sock=WSASoccket(AF_INET,SOCK_RAW,IPPROTO_IP,NULL,0,WSA_FLAG_OVERLAPPE D); 这里,设置了SOCK_RAW标志,表示我们声明的是一个原始套接字类型。 为使用发送接收超时设置,必须将标志位置位置为WSA_FLAG_OVERLAPPED。在本课程设计中,发送TCP包时隐藏了自己的IP地址,因此我们要自己填充IP头,

设置IP头操作选项。其中flag设置为ture,并设定 IP_HDRINCL 选项,表明自己来构造IP头。 setsockopt(sock, IPPROTO_IP, IP_HDRINCL, (char *)&Flag, sizeof(Flag)); int timeout=1000; setsockopt(sock, SOL_SOCKET,SO_SNDTIMEO,(char*)&timeout, sizeof(timeout)); 在这里我们使用基本套接字SOL_SOCKET,设置SO_SNDTIMEO表示使用发送超时设置,超时时间设置为1000ms。 2.构造IP头和TCP头 这里, IP头和TCP头以及TCP伪部的构造请参考下面它们的数据结构。typedef struct _iphdr 算校验和的子函数 在填充数据包的过程中,需要调用计算校验和的函数checksum两次,分别用于校验IP头和TCP头部(加上伪头部),其实现代码如下: USHORT checksum(USHORT *buffer, int size) { unsigned long cksum=0; while(size >1) { cksum+=*buffer++; size -=sizeof(USHORT); } if(size ) { cksum += *(UCHAR*)buffer; } cksum = (cksum >> 16) + (cksum & 0xffff); cksum += (cksum >>16);

TCP论文文件传输论文

TCP论文文件传输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linux下基于tcp协议的文件的传输系统的流程与设计。在传输的过程中,服务器(server)上使用了线程池技术实现了多线程的设计,并使用openssl 对所传输文件数据进行加解密,以保证文件传输过程中安全性的需求。 关键词:tcp;文件传输;线程池;openssl tcp-based secure file transmission system design and research liu xianqiang,lin hui,huang chengmao (school of 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technology,chengdu610054,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file transmission system processes and design,base on tcp protocol in linux.in the transmission process,the server uses the thread pool technology to achieve the multi-threaded design,and using openssl library to ensure security of the data encryption during file tarnsmission. keywords:tcp;file transmission;thread

(完整)实验一-文件传输协议设计要点

实验一:文件传输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目录 1.实验设计目的和要求 2.背景知识 3.课程设计分析 4.程序清单 5.运行结果 6.总结

1.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 文件传输是各种计算机的网络的基本功能,文件传送协议是一种最基本的应用层协议。它是按照客户或服务器模式进行的工作,提供交式的访问。是INTERNRT使用最广泛的协议之一。以及深入了解计算机网络是建立在TCP/IP网络体系结构上。 用 socket 编程接口编写俩个程序,分别为客户程序和服务器程序 1.掌握TCP/IP 网络应用程序基本的设计方法; 2.用socket 编程接口编写两个程序,分别为客户程序(client.c)和服务器程序(server.c); 3.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装订后的课程设计说明书不少于10面(含封面、任务书、目录、正文、参考文献、成绩评定表、封底)。 2.背景知识 第一个FTP的RFC由A.K.Bhushan 在1971年提出,同时由MIT 与Harvard实验实现,RFC 172提供了主机间文件传输的一个用户级协议。长期发展过程由于底层协议从NCP改变为TCP,RFC765定义了采用TCP的FCP. FTP协议在今天已经发展成熟,应用也越来越广很多开发的比较成熟的FTP 客户端软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课程设计分析 Server端Client端 创建ServerSocket对象,在某端口提供监听服务Client端 等待来自Client端的服务请求 接受Client端的请求,用返回的创建Socket对象,向Server Socket建立连接的监听端口请求 通过向Socket中读写数据来通过向新的Socket中读写数 与Client端通信据来与Server端通信 关闭Socket,结束与Server端的通信关闭

基于SOCKET的多线程下载工具的开发

2011年8月第8期电子测试 ELECTRONIC TEST Aug.2011 No.8 基于SOCKET的多线程下载工具的开发 周学威,闫鑫,赵榉云,杨薇 (中北大学 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西 太原 030051)摘要:在Windows编程中,为了提高代码的时、空效率,广泛采取多线程技术。本文以多线程技术的应用为研究背景,实现了多线程的一个应用:多线程文件下载。该下载工具以VC++6.0为开发平台,利用Windows 套接字函数进行网络编程,实现了基于HTTP协议的文件下载过程,并通过创建和编写线程函数实现了文件的多线程下载工具的开发。利用该下载工具可以对网上的文档、图片、歌曲等各种文件实现多线程下载。经测试表明,该下载工具使文件的下载速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关键词:多线程;HTTP协议;Windows套接字函数 中图分类号: TN915.85 文献标识码: A Development of multi-thread downlodeing tool based on socket Zhou Xuewei, Yan Xin, Zhao Juyun, Yang Wei (Key Laboratory of Instrumentation Science & Dynamic Measurement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Ministry of Education, Taiyuan 03005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code’s efficiency both in time and space, Multi-thread technology widely used on Windows programs. This thesis’s background was the apply of the multithreading technology, realize an application of multithreading technology: The Multi-Thread download file . This tool used VC++6.0 as the development space and windows socket function to finish the process, realizing the file download based on 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al, And by creating and writing thread function realize the file multi-thread downloading tools development.To avail these multithreading download instrument could download the different kinds of file by multithreading in net, such as the documents、pictures、songs and so on .The test shows that the download tools make file download speed effectively improved. Keywords: multi-thread; 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al; Windows socket function 0 引言 多线程就是允许单个程序创建多个并行执行的线程来 完成各自的任务,它在多任务和实时处理等方面具有重要 意义,特别是在网络应用程序中,可以提高带宽利用率和 程序反应速度[1]。为了达到下载大型网站的目的,在编写离 线浏览软件的过程中,需要下载大量的Web文件,其中一 个技术要点就是多线程下载问题。是否具有“多线程下载” 技术、甚至能支持多少个下载线程都成了人们评测下载软 件的要素[2]。本文以SOCKET技术为依托,基于VC++6.0 环境,采用HTTP协议,通过编写客户端应用程序,对文 件的多线程下载进行了设计与实现。 1 设计思路 多线程下载的前提是网络的连通和通信软件与协议

用多线程同步方法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操作系统课设)

. 题目用多线程同步方法解决生产者-消费 者问题(Producer-Consumer Problem)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软件工程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目录 目录 (1) 课程设计任务书 (2) 正文 (2) 1.设计目的与要求 (2) 1.1设计目的 (2) 1.2设计要求 (2) 2.设计思想及系统平台 (2) 2.1设计思想 (2) 2.2系统平台及使用语言 (2) 3.详细算法描述 (3) 4.源程序清单 (5) 5.运行结果与运行情况 (10) 6.调试过程 (15) 7.总结 (15) 本科生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16)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题目: 用多线程同步方法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Producer-Consumer Problem) 初始条件: 1.操作系统:Linux 2.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 3.有界缓冲区内设有20个存储单元,其初值为0。放入/取出的数据项按增序设定为1-20这20个整型数。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 求) 1.技术要求: 1)为每个生产者/消费者产生一个线程,设计正确的同步算法 2)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有界缓冲区进行操作后,即时显示有界缓冲区的当前全部内容、当前指针位置和生产者/消费者线程的自定义标识符。 3)生产者和消费者各有两个以上。 4)多个生产者或多个消费者之间须共享对缓冲区进行操作的函数代码。 2.设计说明书内容要求: 1)设计题目与要求 2)总的设计思想及系统平台、语言、工具等。 3)数据结构与模块说明(功能与流程图) 4)给出用户名、源程序名、目标程序名和源程序及其运行结果。(要注明存储各个程序及其运行结果的主机IP地址和目录。) 5)运行结果与运行情况 (提示: (1)有界缓冲区可用数组实现。 (2)编译命令可用:cc -lpthread -o 目标文件名源文件名 (3)多线程编程方法参见附件。) 3. 调试报告: 1)调试记录 2)自我评析和总结 上机时间安排: 18周一~ 五 08:0 - 12:00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p2p实现多线程文件传输

p2p实现多线程文件传输 2007年09月17日星期一 11:21 什么是P2P技术呢?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peer在英语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等意义。因此,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P2P技术自面市以来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最近几年,P2P技术更是发展迅速。目前,业界对P2P的定义还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法,Intel将P2P技术定义为“通过系统间的直接交换达成计算机资源与信息的共享”,这些资源与服务包括信息交换、处理器时钟、缓存和磁盘空间等。IBM则对P2P赋予了更广阔的定义,把它看成是由若干互联协作的计算机构成的系统并具备如下若干特性之一:系统依存于边缘化(非中央式服务器)设备的主动协作,每个成员直接从其他成员而不是从服务器的参与中受益;系统中成员同时扮演服务器与客户端的角色;系统应用的用户能够意识到彼此的存在而构成一个虚拟或实际的群体。 简单地说,P2P技术是一种用于不同PC用户之间、不经过中继设备直接交换数据或服务的技术,其网络通信方式如图一所示。它打破了传统的Client/Server模式,在对等网络中,每个节点的地位都是相同的,具备客户端和服务器双重特性,可以同时作为服务使用者和服务提供者。由于P2P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存储模式将由目前的“内容位于中心”模式转变为“内容位于边缘”模式,改变Internet现在的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将权力交还给用户。 目前,在网络电视、文件共享、分布式计算、网络安全、在线交流甚至是企业计算与电子商务等应用领域P2P都显露出很强的技术优势。简单的说,P2P直接将人们联系起来,让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交互。P2P使得网络上的沟通变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P2P就是人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交换文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连接到服务器去浏览与下载。P2P看起来似乎很新,但是正如B2C、B2B是将现实世界中很平常的东西移植到互联网上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按照P2P模式面对面地或者通过电话交流和沟通。 P2P的本质思想是,整个网络中不存在中心节点(或中心服务器)。在P2P结构中,每一个节点(Peer)大都同时具有信息消费者、信息提供者和信息通讯者等三方面的功能,在P2P 网络中每一个节点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在P2P工作方式中,每一个客户终端既是客户机,又是服务器。它弱化了服务器的作用,将信息数量、成本资源都向互联网各点均匀分布,也就是所谓的“边缘化”的趋势,消除了单个资源带来的瓶颈,可以控制和实现网络上各节点的负荷平衡。P2P技术不仅能利用服务器的资源,同时能合理地使用用户计算机的空闲资源。用户在享受媒体节目的同时,也在利用自身计算机所空闲的资源为其他用户提供着服务。所以,使用P2P技术提供高质量和大容量的流媒体服务系统成为可能。 P2P技术在网络电视中的应用 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它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今网络飞速发展的趋势,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IPTV既不同于传统的模拟式有线电视,也不同于经典的数字电视。传统的和经典的数字电视都具有频分制、定时、单向广播等特点;尽管经典的数字电视相对于模拟电视有许多技术革新,但只是信号形式的改变,而没有触及媒体内容的传播方式。

基于TCP协议的简单即时通信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TCP协议的网络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网络通信,由于其具有实时性、跨平台性、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而受到广泛的使用。设计并实现一个能够处理多用户进行实时、安全的即时通信系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即时通信的底层通信是通过SOCKET套接字接口实现的。当前的主流UNIX系统和微软的WINDOWS系统都在内核提供了对SOCKET字接口的支持。使用这个统一的接口,可以编写一个可移植的TCP/IP通信程序。使信息能够在INTERNET上可靠的传输。 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局域网内的简单即时通信系统,系统采用C/S模式,底层通信通过SOCKET套接字接口实现,服务器负责客户端的登录验证,好友信息的保存和心跳报文的发送。客户端采用P2P方式实现消息传递,并能实现文件的传输。本文首先讨论了同步套接字,异步套接字,多线程并发执行任务等;然后阐述了客户端、服务器如何使用XML序列化的消息进行通信。 关键词:即时通信;文件传输;套接字;TCP协议 Abstract :Instant messages have several advantages such as real-time, cross-platform, cheap and efficient. To design a Multi-user IM (instant message) architecture is very i mportant in both theory and realism. Instant message based on TCP/IP protocol that is realized by socket interface. Almost all UNIX operation systems and Microsoft's win dows operation systems provide support of socket in the kernel. Using the uniform int erface, we can develop a portable program of TCP/IP, which help us transfer informati on in Internet safely and credibly. The system uses the client/server(C/S) mode. The server tak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 e login message of client, the saving of friend message and Message heartbeat. The tra nsmission of the basic messages of the customer end will be designed on P2P architec ture. This thesis explains how the client and server communicate via serializing XML message. Key words: Instant Message; File Transfer; Socket; TCP protocol

linux文件传输项目文档

局域网文件传输系统项目说明 需求说明: 1,开发平台 1.1linux x86 64 1.2支持Debian Ubuntu 1.3支持rhel,centos,Fedora 2,功能说明 1.1文件上传与下载,讲指定文件上传到服务器,或从服务器下载文件到指定位置 1.2文件浏览,浏览本地文件以及服务器端文件 1.3概要 功能说明 1.3.1客户端 主要任务: 1)分析用户输入的命令 2)根据命令向服务器端发出请求 3)等待服务器返回的结果 表1_1 命令含义与请求码 用户输入的命令命令含义对应的请求码 get 从服务器得到文件GET put 向服务器传输文件PUT cd 进入客户端的目录不需要与服务端通信,因此无请求 !cd 进入服务器端目录CD ls 列出客户端当前的内 不需要与服务端通信因此无请求 容 !ls 列出服务器端当前的 LS 内容 connect 连接服务器发出连接请求,不需要服务器额外处理 bye 退出程序BYE 表1_2 命令的格式 命令的名称格式说明 get get arg1 arg2。arg1:源文件arg2:本地路径。arg1,arg2都是绝对路径put put arg1 arg1。arg1:本地文件arg1:目标路径。arg1 arg2都是绝对路径!cd !cd arg1。arg1:指定的服务器目录。绝对路径 !ls !ls arg1。arg1:指定的目录。绝对路径 connect connect arg1。arg1:点分十进制IP地址 cd cd arg1。arg1:客户端的指定目录,绝对路径 ls ls arg1。arg1:客户端指定目录,绝对路径 bye bye。

基于tcp协议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TCP协议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杨秀森 (贵州师范大学机电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号:0914********) 摘要:通信协议(communications protocol)是指双方实体完成通信或服务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和约定。协议定义了数据单元使用的格式,信息单元应该包含的信息与含义,连接方式,信息发送和接收的时序,从而确保网络中数据顺利地传送到确定的地方。通信的底层通信是通过SOCKET套接字接口实现的。当前的主流UNIX系统和微软的WINDOWS系统都在内核提供了对SOCKET字接口的支持。使用这个统一的接口,可以编写一个可移植的TCP通信程序。 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局域网内的简单即时通信系统,系统采用C/S模式,底层通信通过SOCKET套接字接口实现,服务器负责客户端的登录验证,好友信息的保存和心跳报文的发送。客户端采用P2P方式实现消息传递,并能实现文件的传输。本文首先讨论了同步套接字,异步套接字,多线程并发执行任务等;然后阐述了客户端、服务器如何使用XML序列化的消息进行通信。 关键词:TCP协议;通信协议系统;套接字;文件传输;C/S模式; The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Based on TCP Protocol Communication Yang Xiu S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number: 0914********) Abstrac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 communications protocol ) refers to both entities to complete communication or service must follow the rules and conventions. The protocol defines a data unit format, information unit should contain information and meaning, connection mod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timing, thereby ensuring that the network data smoothly transmitted to determine place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is through the SOCKET socket interface implementation. The current mainstream UNIX system and Microsoft WINDOWS system in the kernel provides to SOCKET interface support. Using the unified interface, can be prepared in a transplantable TCP communication program. This paper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based on a simple LAN instant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 system adopts C/S model, the underlying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SOCKET socket interface

用多线程同步方法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操作系统课设)

用多线程同步方法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操作系统课设)

题目 用多线程同步方法解决生产者-消费 者问题(Producer-Consume r Problem) 学院 物理学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班级08电信本一班姓名 指导教师 2010 年12 月日

目录 目录 0 课程设计任务书 (1) 正文 (3) 1.设计目的与要求 (3) 1.1设计目的 (3) 1.2设计要求 (3) 2.设计思想及系统平台 (3) 2.1设计思想 (3) 2.2系统平台及使用语言 (3) 3.详细算法描述 (4) 4.源程序清单 (7) 5.运行结果与运行情况 (12) 6.调试过程 (16) 7.总结 (16)

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 用多线程同步方法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Producer-Consumer Problem) 初始条件: 1.操作系统:Linux 2.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 3.有界缓冲区内设有20个存储单元,其初 值为0。放入/取出的数据项按增序设定为 1-20这20个整型数。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1.技术要求: 1)为每个生产者/消费者产生一个线程,设计正确的同步算法 2)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有界缓冲区进行操作后,即时显示有界缓冲区的当前全部 内容、当前指针位置和生产者/消费者

线程的自定义标识符。 3)生产者和消费者各有两个以上。 4)多个生产者或多个消费者之间须共享对缓冲区进行操作的函数代码。 2.设计说明书内容要求: 1)设计题目与要求 2)总的设计思想及系统平台、语言、工具 等。 3)数据结构与模块说明(功能与流程图) 4)给出用户名、源程序名、目标程序名和源程序及其运行结果。(要注明存储各个 程序及其运行结果的主机IP地址和目 录。) 5)运行结果与运行情况 (提示: (1)有界缓冲区可用数组实现。 (2)编译命令可用:cc -lpthread -o 目标文件名源文件名 (3)多线程编程方法参见附件。) 3. 调试报告: 1)调试记录 2)自我评析和总结

java多线程写入同一文件

[代码][Java]代码 多个线程将数据写入队列当中,然后单线程再去处理写入到文件。觉得很巧妙,于是自己动手实现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package com.thread; import java.io.File; import java.io.FileNotFoundException; import java.io.FileOutputStream;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ConcurrentLinkedQueue; /** * 多线程下写文件 * @author owen.huang * */ /** * 将要写入文件的数据存入队列中 */ class Creater implements Runnable{ private ConcurrentLinkedQueue queue; private String contents; public Creater(){} public Creater(ConcurrentLinkedQueue queue, String contents){ this.queue = queue; this.contents = contents; } public void run() { try { Thread.sleep(1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queue.add(contents); } } /**

文件传输协议的简单设计与实现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题目名称文件传输协议的简单设计与实现学生学院 专业班级____ 学号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 2010年1月5日

设计摘要 关键词:SOCKET编程,FTPclient/server程序 摘要:本课程设计包含了文件传输协议的简单设计与实现。 文件传送是各种计算机网络实现的基本功能,文件传送协议是一种最基本的应用层协议按照客户/服务器的模式进行工作,提供交互式的访问,是INTERNET使用最广泛的协议之一。文件传输协议的简单设计与实现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实验环境TCP/IP 网络体系结构之上,使用socket 编程接口编写两个程序,分别为客户程序(client.c)和服务器程序(server.c),实现下述命令功能:get , put, pwd, dir, cd, ?, quit 等,利用了已有网络环境设计并实现简单应用层协议。 本设计包括了具体设计任务,基本思路及所涉及的相关理论,设计流程图,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解决办法,实验运行结果,核心程序,个人体会及建议等。

目录 1、文件传输协议的简单设计与实现------------------------------18 1. 1 具体设计任务----------------------------------------------18 1.2 基本思路及所涉及的相关理论--------------------------------18 1.2.1基本思路-------------------------------------------------18 2.2.2 相关理论--------------------------------------------18 1.3设计流程图------------------------------------------------19 1.4实验运行情况----------------------------------------------19 1.5 核心程序--------------------------------------------------22 2.5.1 服务器(sever)程序---------------------------------22 2.5.2 客户(client)程序----------------------------------29 1.6心得体会-----------------------------------------------------------------------------37 参考文献--------------------------------------------------------3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