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民环境知情权法律保护研究

公民环境知情权法律保护研究

公民环境知情权法律保护研究
公民环境知情权法律保护研究

论文提要:

本文通过对近期我国环境事件的分析找出政府在处理环境事件时的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政府在环境信息公开方面的不足。根据找出的问题分析公民在城镇化进程中可能存在的困境,其中本文将诠释环境知情权的概念,考察环境知情权在其他国家以及我国现阶段的立法现状,也会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公民环境知情权缺失的具体原因,借此来阐述公民环境知情权的重要性。同时,本文会重点分析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信息公开对于公民环境知情权实现及保障的重要性,而且会指出由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缺失或者不足而导致公民环境知情权得不到足够保护的具体表现和原因。通过上述分析后,本文最后部分会针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方面的改善提出本文一些建议,希望能够找出一些办法来改善政府信息公开,进而更好的实现公民的环境知情权,促进城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公民环境知情权法律保护

一、问题的提出

《参考消息》2013年5月6日的一则报道称,我国近来的一些有关环境安全的事件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也吸引了其他国家相关媒体的注意力⑴。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5月4日报道,从云南昆明PX项目遭到公众抗议以及成都的官员近来一直忙于防止公众抗议附近修建炼油厂这两个最新的例子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反对兴建规划中的工业项目,官员们认为大型工业项目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公众担心这些项目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兴建工业项目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必需的一个环节,特别对于一些落后地区更为重要。我们知道,城镇化不仅仅意味着兴建工业项目,还包括人口集中、耕地集中等很多环节。一旦这样做了,城镇化必然会导致环境问题,这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所能够做的是怎样在城镇化进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就云南昆明的PX事件来说,一开始政府不愿意透露有关PX项目的相关环境评估文件,到后来主动公布相关信息以及邀请公众参与座谈并渐渐使得公众对PX项目有了一定了解,再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公众希望通过理智的途径去表达自己对于PX项目的观点,这其中经历了一个痛苦但有意义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使得这一事件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需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和保护公众权利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与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⑵但从这个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问题。城镇化是政府主导的一项事业,从2007年厦门的PX事件到现在的昆明PX事件已经过去了六年了,我们在这期间一直强调,为了避免群体性事件发生,政府必须及时有效的公布相关信息,但现在这样的事情还在不断的发生。我们不得不问: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能够确保涉及公民环境知情权相关信息的及时有效公开吗?

二、困境:城镇化进程中的公民环境知情权

环境知情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知悉、获取与环境相关的一系列信息的权利。⑶环境知情权是知情权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公民的政治与民事基本权利之一。现代环境法产生于工业发达国家,大体经历了产生阶段(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针对环境污染控制立法)、发展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大量环境保护立法)和完备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

现在对自然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结合起来的综合性环境立法)三大阶段。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了有关保护公民环境知情权的立法活动,世界各国主要采用了三种模式:第一,宪法规定。如俄罗斯和挪威。第二,专门的环境法典中规定。如法国《环境法典》第110.1条规定,"人人有权获取有关环境的各种信息,其中主要包括有关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危险物质以及危险行为的信息"。加拿大《环境保护法》第2条规定,"加拿大政府应当向加拿大人民提供加拿大环境状况的信息。"第三,有关环境信息的专门单独立法。如1994年7月8日德国公布了《环境信息法》。1993年,奥地利议会通过了《环境信息法》(联邦立法公报1993年495号),该两部法律都明确规定了政府有向社会公众公布环境信息的义务,把环境知情权作为公民的一项法定权利。我国于198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并在此后的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中对有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规范。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国家建设的重点从大城市转向中小城市以及乡镇的城区,大批的农民从农村转向城镇,工业项目从沿海转向内陆,从发达地区转向欠发达地区。人口的集中及工业的转移,使得城郊以及小城镇的环境承载能力受到极大的冲击,居民生活产生的生活污染、城镇建设污染、工业排放对环境的污染等急剧上升。面对这样的环境保护局面,公民的环境知情权显得特别重要。我国公众对于环境保护普遍信心不足,尽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性以及环境与人类其他财产的密切关联性,并且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在口头上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当保护环境,但是一旦落实到行动上却相差很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行为往往集中在个人的生存空间,即一些能迅速带来改善效果并获得利益的环境保护行为大受推崇,而有意识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并用于日常生活或主动参加公益环境保护活动等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钱物的环境保护行为则少人问津。⑷

公民环境知情权既是公民参与当地政府乃至国家环境管理的前提,也是环境保护的必要民主程序。而环境知情权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权利主体的信息拥有度,这种拥有度将决定权利主体的话语权和言说能力,言说能力又决定了权利主体通过交流而采取集体行动的能力。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息就是权力。⑹在我国目前现有的机制体制下,由于公民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以及非政府环保组织的不健全,使得公民环境知情权的实现主要依赖于通过自身与政府的主动和被动的接触,也就是通过政府的信息公开来实现。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中虽然有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这样专门性的规定,但不是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就是不为公众所知,特别是基层老百姓,他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主要通过自己从媒体获得以及更重要的是从政府公开的信息中获得。另外一些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如涉及建设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其中有关于公众参与涉及影响公众自身生活环境的环境影响评价总体规定,但对于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信息公开却没有具体规定。⑺这就使得一些地方政府找到了挡箭牌,往往在出现问题或群众反对时,以某某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涉及国家秘密以及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予以公开等理由加以搪塞。

法律法规的不到位、地方政府发展理念以地区GDP为准、企业只重经济效益不重环境保护、公民环境知情权保护意识的缺失加之政府宣传没有起到好的导向作用,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事件甚至是环境事故时有发生,一些污染企业都是在当地群众不知情的情形下亦或是当地群众期盼的情形下不断地涌现。而当这些不当措施导致的环境问题或环境事故影响到城镇居民的生活甚至生命时,当地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保持政府形象、推卸自身责任等原因,更不愿意将相关信息加以公开,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忽视了公民的环境

知情权,也激化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矛盾。

三、重要性:政府信息公开对公民环境知情权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而所有的资源中人力与环境是重中之重。离开了人力,发展就失去了主导者,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环境资源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⑻离开了环境,发展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发展同样也无意义可言。政府是社会发展的主导者,公民也是社会发展的主导者之一,但公民更多是充当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形象。政府作为主导者,其所获得的信息远远超过公民个人所能获得的信息,政府对于信息的公开与否、公开数量、公开范围等等对于公民的环境知情权起到关键性作用。

在现阶段的中国,公民环境知情权的保障依赖于法律法规,依赖于自身素质的提高,更依赖于各级政府部门,确切的说,更依赖于各级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公民想主动获得其所生活地区的重要环境信息,就需要向政府部门索取。当出现影响公民生活的环境事件发生时或新建的工业项目需要环境评价时,公民要在政府相关部门公布相应环境信息时才能被动获得这些信息,也就是说,公民是通过与当地政府的直接或者间接接触才能实现自身的环境知情权。

近年来,城镇化进程中的拆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方政府与群众的矛盾,也也引发了一些群体性事件。为了缓解这一矛盾,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特别是在政府信息公开这一块,地方政府做的越来越好。老百姓现在通过各级政府的信息公开可以知道自己的住房什么时候拆迁、拆迁用途、拆迁赔偿标准以及安置住房情况等。这些措施方便了老百姓,增加了政府公信力以及政府群众工作经验,维护了社会稳定。但城镇化不仅会带来拆迁问题,更重要的是环境问题。拆迁产生的灰尘和垃圾等会污染生活环境,拆迁后的重建以及安置房的建设都会带来一些列的环境问题,拆迁在很多地方是为了兴建企业,而企业可能对环境的污染也许更为严重,特别是小城镇所兴建的工业园区都是在居民生活区域附近,难以真正达到法律规定的安全距离。一旦这些企业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甚至是事故,公众肯定会把矛头指向政府,如果政府此前的信息公开工作没有做好的话,想要事后信息公开弥补或得到公众的认同是十分困难的,这样不仅使得公民的环境知情权难以得到维护,也有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影响社会稳定。

政府信息公开对公民环境知情权的影响还体现在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环境知情权之间是一个循环的系统。公民要向政府申请公开信息说明公民的某些权力是受到限制的,而这些限制应当由法律加以明确规定,因为立法者在任何对于公民自由权力加以限制的情形时,必须要让公民能了解其义务之所在,尽量使得不确定的法律规范范围能在立法阶段加以确认,而不得使不确定的法律概念任由行政机关全盘加以支配,以确保公民权利不受国家恣意的侵害。⑼政府信息如果能够及时有效地公开,公民就能在第一时间获得相应的环境信息,根据自身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改善政府的举措,保障了自身环境知情权的同时也促进了政府工作的改善,政府工作的改善又会进一步促进政府的信息公开。而如果政府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信息公开或者故意隐瞒一些应当公开的信息的话,公民就难以及时获得相关环境信息,也就无法表达自己的见解,当问题出现时,公民就会自然而然的认为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不及时而导致的问题,因为这些信息只有政府才知道。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公民环境知情权受到了侵害,政府的信息公开也无法得到改进,据此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四、改善之道: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来保障公民环境知情权

公民的环境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权利,也是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不可忽视的一项公民权利。公民环境知情权实现的优劣程度决定着城镇化发展的进度,而有效实现与保障公民环境知情权关键在于政府的信息公开。通过完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可以让公民充分了解和参与与自身生活环境相关的活动中去,进而实现自己的环境知情权。通过完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可以让公民第一时间了解相关环境信息,对于对自身不利的或侵害自身权益的环境活动采取救济手段,进而有效地实现对侵害公民相关环境权益的民事救济,而且环境侵权的民事救济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民法社会化民法社会化的产生使得民事救济在环境侵权救济领域孕育而生,具有了现实可能性,为环境侵权民事救济提供了坚实的法学理论依据。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建议将如下几方面完善并写入相关法律法规中去。

首先,政府决策应当做到真正的公开。我们不应要求政府所有决策都要公开,因为有些决策只涉及到一小部分人甚至只涉及到国家秘密。但现在的情况是大部分地方政府的决策就领导班子说的算,当公众知道时,这些决策已经成形了。一些涉及公众生活环境的决策,如大型工业企业或可能产生污染的企业的兴建,只有在动工时或完工投入生产时公众才知晓,前期的调研、讨论以及决策都不为公众所知。一旦这样的企业建成,其必将对公众生活的环境造成影响甚至是破坏。这就要求政府在做决策时,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相关规定,将这一类的决策从调研阶段到讨论阶段再到决策阶段均形成书面材料或者视频资料,通过网络、手机、电视等媒体向公众公开,并且要允许公众对于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旁听和发表意见权,同时也要积极主动的邀请公众参与到决策的全过程中去。政府的决策公开要做到让公众对于决策的全过程有所了解并能够适时与适当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其次,变被动公开为主动公开。现有关于公开环境信息的法律法规既有规定政府主动公开的也有规定公民可以申请公开的,但实践中政府主动公开的只是一些无关痛痒的东西,对于关键的信息只是作为内部文件加以传阅,即使有那么极少数的公众申请公开相关信息,得到的也只是多一些的无关痛痒的信息。政府想要得到公众的认同,想要一直作为社会发展的领导者,就必须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变被动为主动,环境信息公开也不例外。这要求政府部门对于不关乎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的环境信息要通过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等新兴媒体让公众所知悉,让公众对于涉及该环境信息的整个过程具有可参与性,即通过建立真正意义的参与环境信息公众信息库等方式来明确公众对于环境信息公开过程的全程参与。同时,政府应当把环境信息公开作为考核相关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一个重要标准予以明确,进而调动部门以及个人对于保障与实现公民环境知情权工作的主动性。

再次,落实环境影响评价环节的信息公开。在中国,现阶段只有大型企业的兴建真正涉及到环境影响评价,而在欧美发达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已经深入到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但就我国目前城镇化进程中仅有的地方政府对于新建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公开来看,地方政府也是做的不尽如人意。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GDP,为了实现考核目标,为了不放走能够带来税收的"财神爷",盲目引进企业,对于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过场,不要说公众,就连政府非环保部门的公务人员也只是听过环境影响评价而不知道它到底是怎样一件事情。落实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公开,政府要对企业做到真正的环境影响评价而不是走过场,参与评价过程的人员都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对违规人员的惩罚与倒查机制要形成制度。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应通过媒体予以公开,公开的内容应包含所有的信息,包括反对方面的意见。地方政府要敢于放弃GDP标准,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对于大部分人反对兴建的企业或者环境影响评价不达标的企业,即使其对地方经济会做出一定贡献,也应大胆予以放弃,

但前提是让公众真正了解相关环境知识,而不要像PX项目那样让公众误解。

最后,通过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以及鼓励公民参与环境保护来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宣传要形成规章制度,具体可以让环境保护进校园,从幼儿园到高中,指定环境保护工作人员每个月讲授一次环境保护课,以学生来带动家长,进而带动全社会来更多的了解环境保护知识。要让环境保护进小区,因为城镇化使得公众的居住点相对集中,在小区中宣传环境保护具有先天性的优越性。小区的环境保护宣传要以物业公司为主导者,通过发放传单、张贴漫画、播放广播等途径加以宣传。当公众对于环境保护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其对于环境知情权的获得就会更加强烈,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也会增强。地方政府在涉及公众生活环境的决策过程中以及对新建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都应邀请普通公众参与,随机抽取一些公众参与听证、座谈、研讨会等,并形成一定的制度,切实尊重普通公众的意见,这也是一种政府信息公开方式的有益探索。通过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及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可以让政府意识到当出现环境事件或事故时,公众不是随便就能够应付的,从而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断改进与提高自身能力,应对公众更多更高的要求,更好更及时地做好信息公开,取得公众的信任。(李明)

参考文献:

1.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汪劲:《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王锡锌:《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4.刘天齐主编:《环境保护通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陈慈阳:《环境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版。

6.汪习根、陈炎光:《论知情权》,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2期。

7.朱谦:《抗争中的环境信息应该及时公开》,载《法学》2008年第1期。

8.宋成:《我国环境知情权保护的问题与措施探讨》,载《法学之窗》2009年第7期。

环境权人权属性

环境权人权属性 一、环境权解读 蔡守秋教授将环境权界定为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就其赖以生存、发展的 环境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承担的基本义务,即:环境法律关系主体有 享有适宜环境的权利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1周训芳教授认为环境权是人人有在适宜于人类健康的环境中生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 权利。2 环境权理论为世界所普遍接受体现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 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中,该宣言庄严宣布:"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 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实的生活条件的 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个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 严责任。"在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 宣言》再次重申了环境权:"人类处于普受注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 的权利。"3 我个人认为周训芳教授的定义比较具体,从精神和物质的角度对环境 权实行界定,且与国际会议的宣言表述存有相通之处。他的定义是与 环境权的内容密切相关的,更强调了其个性,个人比较倾向于这种表述。下文我们将结合环境权的内容、特征等结合来实行理解。 二、环境权的内容 蔡守秋教授认为环境权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环境权一般指公民的 环境权,即公民有享受适宜的自然环境的权利,广义环境权泛指一切 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特殊法人-国家)在其生存的自 然环境方面所享有的权利及承担的义务,即国家、机关、团体和厂矿 等企事业单位的公民,都有使用、享受其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权利,也都有保护自然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的义务。4

周训芳教授认为环境权包括良好环境权和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权两 个方面。良好环境权是人类的精神性权利,是当代和未来时代的人类 个体和整体生活在一个适合于人类健康和福利的环境中的权利。包括 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清洁产品权、环境审美权、环境教育权、环 境文化权、户外休闲权等。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权主要是当代人类对自 然环境的财产权利以及从事与自然资源相关的财产性活动的权利,包 括(但不限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权、渔业资源捕捞权、狩猎权、采 药权、伐木权、航运权、探矿权、采矿权、放牧权、生物物种基因权、生态资源收益权、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权。5 而吕忠梅教授认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公民个人生存和健康直接相 关并与个人生活密切联系的阳光权、通风权、眺望权、安静权、达滨权、嫌烟权等;二是既与公民个人生存和健康直接相关又与公益性或 与公共性密切联系的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风景权、环境美学权、 历史文化遗产瞻仰权等。6 虽然学者们对环境权内容的理解各异,但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环境权 是以营造更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为终极使命的,不可避免 得带有很强的"人类整体主观性"。周训芳教授关于环境权的分类是以 人类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为着眼点,而吕忠梅教授则以私益和公益作为 衡量的尺度,即使如此,他们在关于具体内容的表述上却有如此相似 之处,且不说清洁环境权、清洁水权的完全一致,单单看周教授的"环 境审美权""环境文化权"以及吕教授的"风景权""环境美学权"就具有完 全的人类主观的烙印。如果说空气质量和水的质量能够有具体的评价 标准(无论其是否被认为是合理的和公正有效的),那么环境是否是 美的?怎样的环境才是有文化氛围的环境,才能满足人们过更高层次 生活的追求?这些完全取决于个人意识,是个人的心灵体验,所谓"横 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此看来我们无法希求人人都为同 样的环境叫好,更不可能站在非人生命体的角度上去看待周围的一切,环境权只能是人眼看世界的工具和产物。

论我国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论我国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院(系、部)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薄一帆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2014年06月20

学术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人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摘要 随着社会上越来越多隐私侵权案例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开始对隐私权的探讨和重视。世界各国对公民隐私权保护都有相关的立法,然而,我国法律在隐私权保护方面的立法显然不足,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隐私权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法律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缺乏力度,对隐私权的保护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只是使隐私权初见于成文法律,利用了名誉权等的法律规定予以调整。问题在于这只是间接保护,而不是直接保护,往往让受害人处于尴尬的境地,而在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中,都确认了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自我隐私保护的观念也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程度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法制和文明程度。因此探讨如何完善保护我国公民隐私权的法律制度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公民隐私权;法律保护;立法;

目录 摘要........................................................................................................................................... I 一、隐私权的涵义及特征.. (1) (一)隐私权的涵义 (1) (二)隐私权的特征 (1) 二、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现状 (1) (一)隐私权保护的方式 (2) (二)我国隐私权发展存在的问题 (2) 1、隐私权的保护的立法制度不完善。 (2) 2、执法人员对公民的隐私权保护观念淡薄。 (2) 3、对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侵权人承担的民事责任方式不明确。 (2) 4、对于隐私权的界限没有一定的认识。 (3) 三、我国公民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完善 (3) (一)完善隐私权的立法制度 (4) 1、在宪法中明确隐私权的概念。 (4) 2、制定有关隐私权保护的单行法律规范。 (4) (二)在民事法律中明确隐私权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利。 (4) (三)提高执法人员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的观念 (4) (四)规范隐私权保护的内容与范围 (4) (五)提高公民的隐私权意识 (5) 结论 (5) 参考文献 (6)

论公民环境权的实现(一)

论公民环境权的实现(一) 摘要:厦门PX项目是一个有巨大经济利益预期的项目,但在当地大多数公民保护环境的呼声中最终败下阵来。由此事件引发的有关公民环境权相关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公民环境权是一种特殊的新型人权,我国原有的权利救济方式对其并不适用,因而这种权利一直未得到足够的保护。着重讨论在行政规划中如何实现公民环境权,并提出观点:政府公共治理理念的更新、规划过程的透明化和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参与是公民环境权实现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厦门PX项目;公民环境权;实现 1厦门PX项目事件 2007年3月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等105名政协委员联名签署提案,建议厦门PX项目迁址,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此“厦门PX”引起媒体和民众的广泛关注。 PX(Paraxylene,对二甲苯)是生产PTA(精对苯二甲酸,广泛用于纺织)的上游原料。由台资翔鹭集团旗下腾龙芳烃企业投资的厦门海沧区PX项目,是厦门目前最大的化工项目。2004年2月,该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并在2005年11月正式开工,原计划于2008年投入生产,每年工业产值有望达人民币800亿元。 随着PX项目建设的加快,厦门市民反对的呼声越来越烈,大量有关该项目靠近人口稠密区,存在爆炸或泄漏等安全隐患(这种危险性并未得到明确证实)的信息通过网络、手机短信、媒体等形式被广泛传播。2007年6月1日和2日,超过5000名厦门市民在厦门市政府门前表达反对诉求,厦门市政府被迫宣布该项目缓建,并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进行环境影响评估。2007年12月5日,厦门市政府公开的环评结论认为海沧南部空间狭小,区域空间布局存在冲突,在海沧南部的规划应在“石化工业区”和“城市次中心”之间确定一个首要的发展方向。同年12月底厦门举行的市民代表座谈会上,大多数市民代表再度表达了反对意见。 此后,福建省和厦门市政府决定顺从民意,停止建设PX工厂,将该项目迁往漳州古雷半岛兴建;厦门市将赔偿翔鹭集团损失,并在发改委批准后进行迁址工程。 2公民环境权的相关理论 环境权是指人类或其他有关主体对于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物质因素所享有的各种权利以及由此所承担的在他们之间产生的各种义务。公民环境权既不是财产权也不是人格权,而是由生存权发展而来的、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尊重基础上的新型人权。它具有自然性、不可缺乏性、不可替代性、不可转让性、稳定性、母体性等。本文所指的公民环境权是从国内实现机制讨论的,其主体只限于“公民”,不包括“国家环境权”与“法人环境权”。 公民环境权的内容包括实体权和程序权两方面。实体权是指与公民自身利益相关的权利,具体有: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采光权、通风权、眺望权、优美环境享受权等。程序权主要 是指公民有环境知情权、环境事务参与权、环境监督权等。 公民环境权理论提出后,其内容在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实践中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映:美国和日本的立法中是最先确认该权利的,另外如南斯拉夫、葡萄牙、波兰和俄罗斯等,已经将其上升为宪法中的一项基本人权,瑞典、希腊等国则在宪法中体现了保护公民权的内容。我国在《宪法》第26条中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这是以国家义务的形式总体确认了公民的环境权,但我国宪法的规定是不可以作为裁 判依据用于具体的案件的。 公民环境权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是因为该权利与其他公民基本权利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第一,公民环境权不是一项纯粹的民事权利,而是一项公法意义上的权利,环境权保护对象如空气和水等是无主物,是人类共有财产,没有人对其享有所有权,公民对于环境要

国外个人信息保护或隐私保护法规汇总

国外在企业收集、利用公众信息方面的 政策、措施、规定、法规。 一、美国 1.《隐私权法》 1974 年12 月31 日, 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隐私权法》(Privacy Act)1, 1979 年, 美国第96届国会修订《联邦行政程序法》时将其编入《美国法典》。该法又称《私生活秘密法》, 是美国行政法中保护公民隐私权和了解权的一项重要法律。就“行政机关”对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公开和保密问题作出详细规定, 以此规范联邦政府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 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隐私权之间的矛盾。2该法中的“行政机关”, 包括联邦政府的行政各部、军事部门、政府公司、政府控制的公司, 以及行政部门的其他机构, 包括总统执行机构在内。该法也适用于不受总统控制的独立行政机关, 但国会、隶属于国会的机关和法院、州和地方政府的行政机关不适用该法。该法中的“记录”, 是指包含在某一记录系统中的个人记录。个人记录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的姓名或其他标识而记载的一项或一组信息”。其中, “其他标识”包括别名、相片、指纹、音纹、社会保障号码、护照号码、汽车执照号码, 以及其他一切能够用于识别某一特定个人的标识。个人记录涉及教育、经济活动、医疗史、工作履历以及其他一切关于个人情况的记载。 《隐私权法》规定了行政机关“记录”的收集、登记、公开、保存等方面应遵守的准则。 2.《电子通讯隐私法》 到目前为止,美国并没有一部综合性法典对个人信息的隐私权提供保护,主1https://www.doczj.com/doc/d610376942.html,/foia/privacy/index.html

要依靠联邦和州政府制定的各种类型的隐私和安全条例。其中最为重要的条例是1986 年颁布的《电子通讯隐私法》(The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Privacy Act,简称ECPA)3。 尽管《电子通讯隐私法》还存在不足,但它是目前有关保护网络上的个人信息最全面的一部数据保护立法。《电子通讯隐私法》涵盖了声音通讯、文本和数字化形象的传输等所有形式的数字化通讯,它不仅禁止政府部门未经授权的窃听,而且禁止所有个人和企业对通讯内容的窃听,同时还禁止对存贮于电脑系统中的通讯信息未经授权的访问及对传输中的信息未经授权的拦截。 3.《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 of 1999,也就是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Gramm-Leach-Bliley Act,GLB Act)4,它规定了金融机构处理个人私密信息的方式。这部法案包括三部分:金融秘密规则(Financial Privacy Rule),它管理私密金融信息的收集和公开;安全维护规则(Safeguards Rule),它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实行安全计划来保护这些信息;借口防备规定(Pretexting provisions),它禁止使用借口的行为(使用虚假的借口来访问私密信息)。这部法律还要求金融机构给顾客一个书面的保密协议,以说明他们的信息共享机制。 4、《儿童在线隐私权保护法案》 The 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简称COPPA5,它规定网站经营者必须向父母提供隐私权保护政策的通知,以儿童为目标的网站必须在网站主页上或是从儿童处收集信息的每一网页上提供链接连接到此通知。它还详细规定了网站对13 岁以下儿童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3摘自https://www.doczj.com/doc/d610376942.html,/ywdt/txt/2010-01/25/content_3357265.htm 4https://www.doczj.com/doc/d610376942.html,/privacy/privacyinitiatives/glbact.html

环境知情权的概念

浅析环境知情权的概念 摘要:通过分析环境知情权权利属性,结合其历史和发展进程,根据法定权利属性要义,紧扣“环境”和“知情”的含义,进行界定。认为环境知情权是公众知晓、了解和认识有关政府和企业环境信息的权利,而环境信息是关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有影响的环境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的信息。是一种获得环境信息和实现环境信息了解、知晓的实体性权利。 关键词:环境知情权;法定权利;环境 ①权利的三种形态: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实有权利。这一过程中,法定权利是应有权利和实有权利的桥梁,而法的社会学的重心是从社会实现层面来研究法律现象,法定权利的实现必须经得起社会实践层面的考验。载林孝文.自论法定权利的实现——以法社会学为视角[j].湘潭大学学报,2008,32(5)。 收稿日期:2011-12-20 作者简介:谢锐(1987-),男,江西赣州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环境法研究。 关于环境知情权的概念,学者的探索和争议一直没有间断。蔡守秋认为环境知情权是环境权的派生权利,认为环境权的内容包括了环境的使用权、知情权、参与权、请求权,将环境知情权涵盖于环境权中[1]。吕忠梅认为环境知情权的实现并不受国域范围的局限,代表国民获取本国或者世界范围内有关环境状况、国家环境管理状

况等环境信息的权利。同时也认为环境知情权具备知情权的性质,但是本质上属于环境权[2]。王明远从公共当局和公众的角度,认为环境知情权是指公众适当获取与环境有关的资料的权利,属于环境权的内容,也是实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性权利。这些资料一般是由公共当局所掌握的,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报告以及一定区域内的污染物质排放信息等等资料[3]。朱谦则认为环境知情权是公众享有的获知各种环境信息的权利,属于知情权的范畴。从以上代表性学者关于环境知情权概念定义看,有两点共识:首先,肯定环境知情权有存在的必要,确立环境知情权是国际化趋势。其次,肯定了环境知情权的权利的内容一般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行使的行为,可以概括为对于环境有关的信息获取。而对于环境知情权的争议也很明显,首先,环境知情权的主体具体范围,各学者的定义还存在差异,有国民、公众当局和公众等等几种代表性用语。其次,是环境信息的差别,有表示是关本国或世界的环境状况,也有表示有关公共当局的、或者各种环境信息的等等,再者是环境知情权的属性之争,尤其是环境权与知情权属性之争最为激烈。因此,对于其概念尚没有统一的论断,大多是学者基于自身认识而表达的观点。本文通过分析环境知情权权利属性,结合其历史和发展进程,根据法定权利属性要义,紧扣“环境”和“知情”的含义,进行界定。 一、环境知情权属于法定权利

公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公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序言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类的正常生活。全球性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现象也日趋明显。2015—2016学年冬季短学期期间,我们开展了全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采访,了解公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态度和观点;同时,在采访过程中普及、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升公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这个理念深入人心。调查采访之后,我们将整理这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结果并分析其产生原因,也提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关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借以监督企业节能减排,提升企业的环保意识。为保护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建设做好铺垫。 1.调查对象基本状况 1.1调查对象性别比例 在调查的人中,男女的人数几乎是相同的,男女的人数比例各占百分之五十。 1.2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在调查的人中,18岁以下的占9%,18—30岁的人占66%,30—50岁的人是占14%,50岁以上的人所占的比例是11%。总的来说,所调查的人的年龄分布在18—50岁之间。在接受采访的人群中,中青年人占的比重最高,而他们又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对社会影响较大,这一调查比例较好的反映了社会人群对社会的影响构成情况。 1.3调查对象地域分布 在调查的人中,城镇人数占51%,乡村人数占49%,二者几乎是相同的,城镇和

乡村的的比例基本各占一半。 2.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 2.1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的定义 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构成之一。包括我国公民对于污染、公共卫生等的环保意识,对于动物保护的意识程度,对于环保、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的认知程度等。 2.2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的状况 (1)在对污染与破坏环境的行为的看法这个问题上,调查对象大都表示了自己周边的生态环境存在污染现象。其中有87人表示“感觉不好”,占87%;有10人表示“没有感觉”,占总体的10%;有3人表示“没感觉”,占3%。 表2-1污染与破坏环境的行为的看法 (2)在对当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状况如何这个问题上,调查对象对待存在环境污染的态度是:调查显示共有63人认为当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非常严重”,占63%;有23人认为“不太严重”,占23%;有8人认为“没问题”,有6表示“不知道”,共占14%。 表2-2当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状况

患者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患者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摘要】本文提出了患者隐私权是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但在医疗活动中侵犯患者隐私权的行为时有发生,针对这样的问题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疗工作者都可以寻求法律的途径得以解决。 【关键词】患者隐私隐私权法律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公民要求人身权利受到保护的愿望日益突出。隐私权是公民人身权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公民的专属权利。而患者隐私权受侵害的例子屡见不鲜,由此也引发出相关问题,隐私权的保护正备受关注。笔者期望对于患者隐私权的法律能更加完善,这不仅是对于患者的保护,其概念和保护范围的明确还是对于从事医疗活动的义务工作者的约束和保护。 一、患者隐私权的范围 隐私权是公民享有的人格权, 它的受保护程度常常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一种反映, 体现了现代人类自治、自律、维护自我权利的基本要求。近几年来, 我国立法、司法等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对隐私权的保护予以高度重视, 但相关纠纷时有发生。[1]患者隐私权是隐私权的一种, 是相对于一般隐私权来说的, 它是指患者对仅与个体相关的信息、生活资讯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预的权利。[ 2]患者是一个人因生病而去医院诊断治疗时的特定称谓,患者隐私主要以与疾病相关的信息为主,且由于自身疾病,不得不到医院进行诊治,向医生提供相关信息,这也必然会涉及到患者的隐私。这些都使得患者隐私又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公民隐私。 根据患者隐私权的定义分析,一般情况下患者的隐私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直接相关的患者个人隐私信息,如个人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家族遗传病史、传染病接触史、患者身体相关部位甚至敏感部位、生理状态、身体缺陷、体征等;2、患者的身世和历史秘密,包括患者的出生、血缘关系,如系非婚生子女、养子女、生育史、婚恋史及其它特殊经历;3、诊疗过程中形成的疾病资料,如病历、化验结果、检查结果;4、确诊后的疾病、治疗史、药物史过敏史、治疗方案、治疗情况、康复情况等;5、与疾病的诊疗没有直接关系但患者必须提供的个人信息,如患者的姓名、年龄、肖像、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电话号码、邮箱等;6、患者前往医院就诊本身也属于个人隐私。[3] 归纳起来就是三个方面,即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没有直接关系的患者个人隐私信息,和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直接相关的患者个人信息隐私,以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形成的疾病资料。 患者有权利,在不妨碍他人与社会利益的情况下,在自己内心与身体内存在不愿意让别人知晓的秘密。在医疗过程中,义务工作者应当努力保护患者的相关隐私,不使其泄露给他人。 二、患者隐私权的现状 近年来,在医疗过程中,患者隐私权由于医疗设施不健全和医疗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不高等原因,个人的隐私受到威胁。患者本身承受了疾病带来的压力,而隐私被“曝光”更是加大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从此引发的诉讼和案件也层出不穷。患者隐私权被侵犯的情形大体有

探究环境权的基本权利属性

探究环境权的基本权利属性 一、基本权利的内涵 基本权利在法定权利体系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所谓基本,意味着不可或缺、不可代替、不可变更、独立非衍生,不可轻易放弃、不可剥夺等特性,而这与人权之特质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基本权利与人权之间天然地存在着一种与其他法定权利更为密切的关系。人权是基于先于国家的事实直接从人性中推导出来的。它独立于每个实证化的人类所创制的法律秩序,就此而言人权是超实证化的权利。而基本权则是这样一些基本的权利,宪法认可为自由、平等、政治、司法保障的权利,是实证化的合宪性权利。基本权的特征是基础性、实证性和宪政主义。从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基本权利和人权不是一个层次的权利,其立足于人权,甚至可以说起是人权进行法律转化的最好途径,这是因为宪法在法律体系中位阶最高,被称之为根本法,其对具体法律部门具有辐射效力,宪法所规定的权利自然是人所享有的权利体系中最根本的权利,所以人权作为自然权利、道德权利要想为法律固定从而成有法定权利的话,很明显地位超然的宪法是第一选择,也就是说基本权利是人权宪法实证化的权利,是对人权的最直接转化,或者可以说基本权利是将人权用宪法语言进行的翻译。这是对基本权利最为常见的表述,人权和宪法成为其最核心的内容。但是基本权利与人权在内容上并不是一定重合,因为基本权利是实证权利,将人权纳入宪法之中还要考虑其权利的特性以及实际的需

要,毕竟人权存在很大的模糊性,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甚至不同教育背景的人都会对人权有不同的理解,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还会不断涌现新的人权类型,所以宪法不可能囊括所有的人权类型而且宪法中也不是仅仅规定人权的内容,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符合国情的规定。当然基本权利还有其他表述,例如基本权利开始被看作是先于国家和高于国家的存在,传统的法律与权利的关系就发生了逆转。个人的权利不再是立法者的创造物,相反,法律和国家权力要从保障基本权利中去获得正当性。从这个角度上讲,基本权利是作为自然权利出现的,而自然权利与人权之间经常被混用,甚至人权被看成是自然权利的现代表述,基本权利与人权之间几乎不存在差别,但是不管基本权利被定位为自然权利还是宪法权利,其都被赋予了强烈的自然法色彩。本文在这里对基本权利采用的是第一种表述,即为宪法所规定的权利。基本权利不是只意味着自然人享有了某种权利,我们对基本权利的关注主要在于它的双重属性,即主观权利和客观规范。主观权利是指个人可以对抗国家,要求国家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这是因为虽然国家一直是以神圣的、中立的、维护社会公益的面目出现,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国家和社会也不是同一个概念,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更何况还可能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执行者出于种种目的首先执行者为公务人的同时也是经济人,趋利避害是其本性,尽管存在各种规则来制约这种本性,但是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执行者经常还是会优先考虑本部门利益、本人利益,其次还存在违法现象,例如寻租和腐败而导致行政权力被滥用或不用从而侵害了公民权益,所以应

论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论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法学李新超指导老师秦健荣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上越来越多隐私侵权案例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开始对隐私、隐私权的探讨和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自我隐私保护的观念也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然而我国现行法律同其他国家相比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的乏力,又往往让受害人的权利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同时一些新形势隐私权侵犯现象在不断出现。故用法律手段直接保护公民隐私权就成为理论界和实践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探讨如何完善保护我国公民隐私权的法律制度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公民;隐私权;特征;立法保护 由于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对隐私权法律保护有所不周,公民尊重他人隐私和自我隐私保护的意识比较淡薄,侵害隐私权的现象比较普遍,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此,加强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对于我们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倡导创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鉴于此,笔者试运用所学的一点浅薄的知识,在借鉴国外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完善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作如下浅显的看法和意见。 一、隐私权的涵义及特征 (一)隐私权的涵义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项人格权。 隐私权是一种具体的人格权,根据各国的学理理论可将其内容概括为以下几项: 1.隐私隐瞒权。又称保密权,它首先包括公民对身体隐秘部位的保密权,这是公民一项最根本的隐私权,从上述隐私权的特征可知,隐私权是一种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人格权,故权利主体有隐瞒的权利,是维护自身人格利益的需要。这种隐私权专指自己对自己的隐私有不向任何他人告知的权利。 2.隐私利用权。这种利用权是指公民对自己个人资讯进行积极利用,以满足

我国网络环境中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

我国网络环境中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 摘要:网络交易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方式,与传统交易方式相比,其具有方便快捷、价格透明、信息开放等显著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使得这种交易方式在短时间内得以兴起并 快速得到发展。然而,由于网络环境虚拟性等特点,易发生诸如支付安全、质量保障、售后 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网络交易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如何保障网 络交易中消费者的基本权益,推动网络交易健康发展,已然成为一个急需解决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从消费者基本权益之一的知情权出发,旨在通过对网络环境中消费者知情权的分析 与探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网络消费者网络交易知情权信息披露制度完善 目录 摘要I 目录Ⅱ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时代,网络交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商务手段,开拓了新的市场, 产生了巨大的效应。但网络交易在日常商业活动中的应用仿佛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以其成本低、效率高、速度快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中,越来越广泛地得到消费者认可;另一 方面,在网络交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形,成为其发展的阻碍,亦对消 费者权益保护提出严峻的挑战。 一、我国网络环境中的消费者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或Electronic-Business),是一种交易方式的描述,它主要通 过电信和电脑网络进行商品交换。但是关于“电子商务”的概念,至今尚无定论。国际经济合 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电子商务的定义是:发生在因特网上包含企业之间(B to B)、企业与 消费者(B to C)之闻的商业交易。加拿大电子商务协会的定义3则较为具体:电子商务是通过 数字通讯进行商品、服务的买卖及资金的转移,还包括公司间和公司内利用电子邮件、电子 数据交换、文件传输、传真、电视会议、远程计算机联网所能实现的全部功能(如市场营销、 金融结算、销售和商务谈判等)。而网络交易与电子商务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在电子商务初期,网络交易几乎就是电子商务的全部,但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日渐完善,网 络交易便成为只是电子商务的一部分。概括地讲,电子商务就是商业和贸易伙伴之间运用现 代通信和信息共享技术以达到商贸活动的目的。而网络交易,是指通过相关网站,在网络上 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活动。 对于电子商务的分类,学界目前意见较为统一,将其分为三种模式:B TO B(单位对单位的 电子商务模式),B TO C(单位对个人的电子商务模式,如书籍和音像制品零售业的当当网、卓越网的经营模式),C TO C(个人对个人的电子商务模式,如淘宝网、E﹒BAY的经营模式)。其中,可以明确的是,在B TO C的模式中涉及到消费者的保护,而在B TO B的模式 及C TO C的模式中是否涉及到消费者的保护却存有争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

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调查研究

武汉工程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调查研究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4年9月2日

目录索引 内容摘要 (3) 一、被调查对象基本状况 (5) 1.1被调查对象性别比例 (5) 1.2被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5) 1.3被调查对象文化程度 (5) 二、生态环境 (5) 2.1定义 (5) 2.2恶化原因 (6) 2.3生态问题 (7) 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7) 3.1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 (7) 3.2建立适合现阶段生态环境建设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8) 3.3正确对待自然生态资源,实行绿色经济 (9) 3.4提倡绿色消费,节约物质资源。 (9) 四、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建议 (9) 五、公民生态环境意识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内容摘要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好坏影响着人类生活的质量。而如今,生态环境却因为人类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出现了很多不好的情况。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而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 关键字:生态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意识

社会实践(调查)信息反馈表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籍贯:调查时间:2014.8.23 地点: 调查人签名: 2014年 8 月 23 日

一、被调查对象基本状况 1.1被调查对象性别比例 在调查的人中,男女的人数几乎是相同的,男女的人数比例各占百分之五十。 1.2被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在调查过程中,20岁以下的占27%,20—30岁的人占41%,30—40岁的人是占18%,40岁以上的人所占的比例是14%。总的来说,所调查的人的年龄分布在15—50岁之间。 1.3被调查对象文化程度 从被调查人的知识方面来看,大多数人的教育程度是中学,其中的大多数人是到初高中就没有再读了,剩下的人是正处在初中高中阶段;其次多的是小学读完就没有读的;剩下的是大学毕业和处在大学阶段的人。 二、生态环境 2.1定义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

公民环境权及其保护

公民环境权与法人环境权、国家环境权相对应而存在。它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全球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及人类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而提出的。关于公民环境权内容,有的学者认为:它包括实体权和程序权两方面内容。所谓实体权,是与公民自身利益相关的权利,具体有: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采光权、通风权、眺望权、优美环境享受权等。所谓程序权,主要指公民有环境知情权、环境事务参与权、环境监督权等。公民环境权是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项新型公民权利,它独立于公民财产权,人身权而自成体系,应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同人身权、物权、债权和继承权并行写入民法,其价值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它顺应可持续性发展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人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过程,环境的损害,常伴随着一时物质利益的出现而产生,这与人们日益追求舒适、健康、优美的生存空间相悖,也不利于后代的持续发展和权益公正。因此,加强公民环境权的法律地位是维护人类公平、正义的最集中体现之一。其二,它有利于提高公民环境权利意识。当前,侵害公民环境权的现象比比皆是,而由于公民环境权意识普遍薄弱,侵权行为得不到应有制止或惩罚,权利所受侵害得不到或惩罚,权利所受侵害得不到应有恢复或补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侵权势头,明确公民环境权,对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至关重要。其三,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保证公民享有和追求高质量的生存空间。我国是成文法国家,立法状况直接决定着法制进程。当前,我国因无系统的公民环境法而使环境权的保护无法可依,加强公民环境权立法势在必行。其四,有利于预防、遏制、惩罚侵犯公民环境权的行为。其五,有利于健全我国的法律体系,促进法治建设。公民环境权法是传统民法和环境保护法交叉形成的新型法学分支,属于民法调整范畴。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公民环境权法相对发达。例如美国的《清洁水法》、《清洁空气法》、《综合环境影响赔偿和责任法》等。我国应结合自己的国情,尽快出台《公民环境权法》。公民环境权所受侵害及其保护研究在我国,对环境权损害的分类一般根据环境损害的因素进行,诸如大气污染损害、水污染损害、噪音污染损害、固体污染损害、海洋污染损害、放射性污染损害等。并且立法上也遵循这种思路,分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但笔者认为,这种划分方法有很大局限性,表现在:(一)在侵害公民环境权的事件中,由于法律关系主体类别或地位不同,从而使损害事由,侵权特征,侵权行为和侵权结果及其影响产生很大差异,为更好保护公民环境权,可能导致其归责原则、举证责任不同,传统环境分类与此很不适应。(二)环境损害因素多样,且常常多种因素混合在一起,仅按上述分类对公民环境权的保护十分不利。(三)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环境损害因素不断涌现,同时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许多原先不认为是环境侵害的行为,现在可能为人们所无法容忍,依上述分类,造成法律保护的严重滞后。[!--empirenews.page--]综上,笔者试图对其作如下分类:按侵权主体不同,分一般自然人的侵权和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侵权两大类:理由:①前一种侵权行为,加害人和受害人在地位上可以互换,更具平等性;后一种侵权通常在经济地位及经济实力上非普遍公民所能及,当事人双方很难对等抗衡。②前一种侵权行为,侵害对象一般是单个主体或有限主体,影响面小,危害消除较容易;而后一种侵权则侵害的是社会群体,危害性较大,波及范围广,潜在性持续性较强。③前一种侵害的损害结果、损害经过、损害程度一般较明显,而后一种侵权,案情通常十分复杂,且涉及复杂的科技问题,损害原因损害结果的发生、过程往往模糊。由于上述原因,致使这两种侵害的行为在处理过程中有很大差异,所以这种分类方法,更符合一般分类规律,同时,这也避免了单纯靠枚举侵害事由而引起的局限性。关于侵害公民环境权的处理及其保护,笔者想就如下问题重点探讨。(一)归责原则。随着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的深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公害事件频频发生,人们对权利的保护要求日渐提高。许多国家诸如日本、韩国、英美等国家均将无过错责任原则作为侵害公民环境权的归责原则。而在我国,无过错责任原则仅仅适用于特殊民事侵权,而一般情况下,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真题2016年10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真题2016年10月 第Ⅰ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对环境和环境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是______ A.环境法学 B.环境科学 C.自然科学 D.社会科学 答案:B 2. “可持续发展”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国家行动以及国际合作的关键词,始于______ A.1909年在巴黎召开的“保护自然国际大会” B.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C.1982年在内罗毕召开的“人类环境特别会议” D.1992年召开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 答案:D [解答] 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整合型的环境保护理念基本形成,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的出现。在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国家行动以及国际合作的关键词。 3. 下列法律文件制定于整合型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时期的是______ A.美国《清洁空气法》 B.美国《公共汽车尾气控制法》 C.日本《烟煤控制法》 D.日本《森林法》

答案:A [解答] 整合型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时期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公共汽车尾气控制法》制定于1936年,日本《烟煤控制法》制定于1962年,《森林法》制定于1898年,均早于整合型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时期。 4. 下列属于我国污染防治立法的是______ A.《水法》 B.《森林法》 C.《环境保护法》 D.《海洋环境保护法》 答案:D [解答] 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我国已经颁行了《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水法》和《森林法》均属于自然资源法律,《环境保护法》属于综合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 5. 环境公益诉讼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______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答案:A [解答] 环境公益诉讼是20世纪70年代源于美国公民诉讼的一种新的诉讼形态,其宗旨不在于通过诉讼维护专属于原告的利益,而在于通过私人诉讼保护因私人或政府机关的违法行为而受损的环境公共利益。 6. 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确立下来,是在______ A.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 B.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 C.2003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上

浅析公民环境权(一)

浅析公民环境权(一) 论文关键词:环境权实体性权利生态性权利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品质,而在经济日益腾飞的今天,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凸显,也逐渐成为了威胁人类生活健康的一大因素。在面临环境问题的情况之下,人们希望诉诸法律得以保障自己的权利,可却因为法院的不予受理被拒之门外。这种矛盾激起了人们对司法制度的批评,同样也促使人们对公民环境权作进一步的思考。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工商业的急剧发展,人类对环境野蛮的、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致使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泛滥。面对逐渐减少的能源,不断恶劣的生存环境,人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具有不可再生性和有限性的环境资源,一经破坏便不可恢复。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避免人类因自己的错误行为而使整个地球遭受覆灭的劫难,环境保护的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而在现代社会权利法定原则下,环境权的法律化是使环境权利得到保障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担当环境管理职责的法律依据。因此,对于环境权这一概念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公民环境权的由来 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形下,人们关注的仅仅是生存的问题;而现在,当人们在具备相当能力满足温饱的情况下,大家关注的焦点逐渐转移到生活的质量方面。而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环境权的提出绝非偶然。 1960年,原西德一位医生向欧洲人权委员会提出控告,认为向北海倾倒放射性废物的行为违反了《欧洲人权条约》中关于清洁卫生的环境的规定,从而引发了是否要把环境权追加到欧洲人权清单的大讨论。在联合国大会组织下,西方国家展开了关于公民要求保护环境,要求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的法律依据的大讨论,引起世界瞩目。1966年,联合国大会第一次公开讨论关于人类生存环境问题,在各成员过充分发表意见之后,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专门的会议研讨关于环境保护的会议,这便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的由来。 七十年代初,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的国际法学者雷诺·卡辛向海牙研究院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要将现有的人权原则加以扩展,以包括健康和优雅的环境权在内,人类有免受污染和在清洁的空气和水中生存的相应权利。卡辛认为,环境权具体应包括保证有足够的软水、纯净 的空气等,最终保证人类得以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生存。 1970年3月,国际社会科学评议会在东京召开了"公害问题国际座谈会",会后发表的《东京宣言》指出:"我们请求,把每个人享有其健康和福利等要素不受侵害的环境的权利和当代传给后代的遗产应是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从而更为明确地提出了环境权的要求。 1970年9月,在新泻市召开了日本律师联合会第十三次拥护人权大会。会上,大阪律师协会的仁藤一、池尾隆良两位律师作了题为“公害对策基本法的争议点”的报告。首次提出了“环境权”的问题。他们认为,支配环境的权能应属于居民共同拥有,谁都可以自由且平等地加以利用,环境权是以《宪法》第25条中生存权的规定为根据的基本人权之一,应把它作为人格权的一种来加以把握。 这一新的权利概念的提出,成为了公众瞩目的焦点,引起了居民运动的负责人、法学界等各方面的极大反响。然而环境权为世界所接受充分地表现在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中,该《宣言》第一条庄严宣告:“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①甚至,日本著名学者松昌悦曾指出,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把环境权作为基本人权规定下来;环境权作为一项新的人权,是继法国《人权宣言》、《苏联宪法》、《世界人权宣言》之后人权历史发展的第四里程碑。

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相关法律条文有哪些

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相关法律条文有哪些 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这里的“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包括用宣扬他人隐私的方式,而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也当然地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宪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而公民的某些个人生活规律也属于个人隐私,本条确保了公民的日常生活不被非法干扰,也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公民的生活隐私权; 宪法第四十条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私拆信件和窃听电话,都是侵犯通信秘密的行为,宪法通过禁止这些行为,从而对公民的隐私权予以保护。 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第一款规定:“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第二百五十二条规定:“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二百五十三条第一款规定:“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以上规定,都是宪法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精神在刑事领域的具体延伸,为保护公民隐私权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刑法保障。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离婚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另外,人民法院组织法第七条也对为保护公民隐私而不公开审理作了规定。这些规定其实是对公民隐私权最明显的司法保护。 重庆律师https://www.doczj.com/doc/d610376942.html,/chongqing 东莞律师https://www.doczj.com/doc/d610376942.html,/donggua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