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提出覆盖农科核心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相应的培养平台,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善了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了一批管理制度,并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该模式特色鲜明,在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它是一系列构成要素的有机组合,表现为持续和不断再现的人才培养活动。从这一概念出发,人才培养模式构成的要素主要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五大要素。因此,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围绕这五大要素进行展开。

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针对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研究型农业大学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农业与生命科学学科优势,以本科人才培养特区及相关管理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构建了涵盖农业基础生物科学、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农林经济管理等农科核心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如何培养农科核心专业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构建了一套完备的体系。

1.以“两班一区”为基础,构建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有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载体。围绕农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依托农业和生命科学学科优势,在农业基础生物科学、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农林经济管理等农科核心专业设立了“基地班”、“强化班”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特区(简称“两班一区”)。

从1997年开始,我校试办生物科学与技术基地班,旨在为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农科优势专业培养优秀研究生生源和后备科研人才,并为现代农业生物高技术产业输送高级专门人才。2002年和2005年,教育部批准我校正式设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专业点”,随后学校加强了“生物技术基地班”和“理科基地生物班”建设。“基地班”按照“3+1+2”模式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前3学年完成本科阶段主要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篇一:拔尖人才培养打算 学校自一九九二年一月四日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打算以来,我校青年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阻碍的青年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为进一步加大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力度,依照《东北林业大学名师英才工程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校十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进展规划,学校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十五期间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打算。现就选拔培养拔尖人才工作重新规定如下: 一、培养目标 学校通过拔尖人才重点培养打算的实施,力争用5年的时刻选拔出80名左右年轻的优秀人才作为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和扶持,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学校重点建设的各学科领域都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同时使他们都成为本学科领域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从而保证我校重点建设的各个学科能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二、选拔条件 1.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求实、科学民主的治学作风。 2.团结容人,有与同代人及隔代人合作共事的品行和献身教育、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 3.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开拓创新,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非常大的进展潜力和培养前途。 4.掌握两门外语,其中一门能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 5.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事教学活动。 6.具有博士学位,职称为副高职以上。 7.躯体健康,精力充沛,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8.在具备上述各项条件的同时,还须具备以下任意两条: ⑴ 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发明制造、教学成果)三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三等奖2项。以上各奖均应是获得证书并在课题中承担要紧任务者。 ⑵近5年独立撰写并正式出版有学术价值的专著或主编过由专业指导委员会批准出版的本学科全国统编教材1部。 ⑶近5年在国际闻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或在国内本学科领域最具权威的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或所发表的论文有一篇被sci收录,有3篇被ei收录的。以上所发表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惠州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选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为选题的大体范围,申请者可以在本选题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申报选题。重点资助项目主要在立项项目中择优选择。 项目立项起始时间可从本年度项目实际研究的开始时间算起。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通常为一年,重点项目的研究周期可适当延长;教学改革项目可以按实际见效时间设计周期,通常为两年。 教学研究项目结项至少应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研论文(增刊除外);教学改革项目结项需要提交教学改革项目完成与绩效评价报告、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改论文(增刊除外)。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经验。本类选题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突出创新特色与推广应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流人才培养的优越环境或基地。重点研究我校现有人才培养的特点、问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资源配置,提出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等为一体的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1-1.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1-2.我校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研究(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情况) ※1-3.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 ※1-4.基于职业化、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等某个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实践 1-6.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7.中文专业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1-8.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1-9.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一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还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行业背景及需求分析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的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确立,宝鸡市“关于加快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眉县关于引进高端技术产业,兴建信息化产业园区五年规划蓝图的绘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学历教育提供的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陕西省2011年计算机职位需求3万多个。伴随我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数千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县信息产业建设,我校将重点建设计算机专业,培养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以应对人力资源岗位空缺的不利局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推行并完善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两年建设期内,主要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资格准入政策,实施毕业生的“一书多证”制度,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紧密,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示范专业。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加强校本教材、实训教材开发,建设核心课程2门,特色课程2门。完成相关实习实训教材编写。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在已有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网络实验室和教学环境条件的建设,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到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利用2年时间,培养出1名平面设计和1名网络技术专业带头人,4名核心骨干教师7名双师型教师、4名兼职教师。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同时聘请本专业优秀的校外兼课教师。将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专业办学的首位,树立“专业办学,师资为先”的理念。力争组建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专业方向明确、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逐年派遣师资到产学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或技术实践,或参加专业性的技术研讨会,或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力

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依托校企合作开放性办学平台(包括研究院所),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办学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形成“双主体、三段式、六步骤、六递进”的“2366”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双主体”即以学校和企业为两个实施主体。 “三段式”即将整个人才培养期划分为“以验带学”、“以训促学”和“以习强学”三个阶段,达到“练与教、做与学、导与做”的三合一。 其中,“以验带学”阶段,主要在学校进行实施,辅以新生入学后 的企业参观学习,对专业基础和公共基础课程采用验证性、应用性实验 方式,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在实验中来熟练基本技能,掌握基础性知识,实现“练中教、教中练”合一。 “以训促学”阶段,主要在学校和合作企业双重环境进行实施,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采用实用性、综合性项目载体,以专兼教师为主,在教学模拟生产性实训中,促进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实现“做中学,学中教”合一。 “以习强学”阶段,主要在学校进行实施,以生产性任务为载体,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导,在企业的轮岗实习、顶岗实习中,强化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就业能力培养,实现“做中导、导中做”合一。 “六步骤”即依据三年学制中的六个学期为实施节点,以实践教学组织实施为主线,细分为参观体验、基础训练、专项实训、综合实训、轮岗见习、顶岗实习六个步骤环节。 “六递进”即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对应“六步骤”实践操作过程, 将职业能力培养设计成由低到高的递进层次,形成集认知能力、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国家职业资格初级或中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中级或高级技能于一体的目标培养体系。 专业2366”人才培养模式图见下图所示。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摘自教育规划纲要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首先,要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立足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学生。其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和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积极作用,努力解决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问题。 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只有与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人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要善于从实践中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通过完善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等制度,增强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教育的悲剧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为此,要探索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多种教学形式,形成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要特别关注学习上的“优异生”和“后进生”两类学生。对优异学生,要改进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对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的学生要实施个性化的培养。对学业困难学生,则要建立相应的帮助机制,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推进素质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刘有耀,蒋林,杜慧敏,张丽果,巩稼民,刘继红 西安邮电大学陕西西安710121 摘要: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根据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对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目的要素、内容要素和方法要素进行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制定了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了螺旋式上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协同项目驱动的研究式教学方法,完善并建设了多样化的实践环境和工程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经过部分专业的实践,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良好。 关键词:人才培养培养理念培养思路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一、引言 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重塑,新的历史条件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水平以及工业竞争能力[1,2]。我国确立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基础[3]。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就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类型[4]。同时,我国地方高校约占整个高校的90%,工程人才培养又约占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半左右[5]。因此,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6]。 然而,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5,7,8]:1)人才培养体系中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传统基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简单叠加造成课堂讲授的越来越多,教会学生的越来越少;灌输的知识量越大,学生离实际工程应用越远。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按照传统学科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造成学生间接经验越来越多,直接经验越来越少;自成体系的课程越多,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越少,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不良。 3)教学科研脱节,科研干扰、弱化本科教学问题。教学与科研脱节的现象普遍,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越高,投入本科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越少,科研促进教学的机制亟待强化。 4)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能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急需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 5)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高校自我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产学研协同的工程教育模式亟待创新。 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5]。西安邮电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普通地方高等学校,以培养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针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学校承担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项目,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1 本文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TS12509)”、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践行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13BZ42)”和“高等学校基于“教研统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13BY69)”、陕西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部分研究成果。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现状与建议)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现状与建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放异彩的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一方面造成传统产业的劳动力过剩,另一方面又使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创新型人才短缺都已成为制约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围绕创新型人才的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而且愈演愈烈。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拔尖人才的竞争。 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为3200万人,研发人员的总数已达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2位,研究和发展总经费也居世界第6位,可是创新综合指数在世界上排名第28位,属中等偏下的水平,这说明我们的人才创新能力不够强。2005年,钱学森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当然,就国家而言,在科技政策法规、科技投资体制、科技管理制度、科技人才政策等宏观管理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大学的人才培养值得反思?中小学基础教育难道就不值得反思吗? 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国外基础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相当热度。因材施教突出因材,是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美国在普及大众教育的同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始终相当重视,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教育法案,要求联邦政府提供奖学金培养数学、外语等学生。后来成立了天才教育处,联邦办公室和全国研究中心,国家因材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先后颁布了天才儿童教育法,优异学生支付法案等保障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俄罗斯也富有经验,1996年起俄罗斯拨出专款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韩国2006年发布了总统令,因才教育振兴法实施令,2007年建立了18所科技高中。可见世界各国对科技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愈来愈重视,把对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视为应对新技术革命及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在教育理论界,让有天赋、能力突出的孩子得到适合于他们自己发展潜力的教育机会,从而实现高端教育公平,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国际天才教育的关注视野和重点正在实现三种转变:从“谁是天才”转向“天才是怎样思维的”;从“单向认知的提高”转向“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从“散乱单一的课程结构”转向“综合性课程的统一规划”。 而在国内随着知识经济的初显端倪,国家对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渴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领导人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这种需求,国内教育界也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如中科大少年班、北京八中的超常教育、人大附中的少年科学院、新乡一中少年班等,但总体来讲,属于零散的、自发的研究和探索,始终游离于正规教育体系之外,很多时候常常沦为教育中的弱势群体。我校(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是河南省唯一一家经省教育厅批准创办二十多年超常教育实验班,在二十多年超常教育实验中始终坚持“打牢基础,开发潜能,张扬个性,全面发展”办学理念。在创新拔尖人才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结合我校经历谈一下我们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看法。 一》要重视学生个性教育,促使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 有人认为我国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而唯独没有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更谈不上发展个性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很强,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我国选手屡创佳绩。然而也不可否认,正是这种教育培养出的一代又一代学生在国际高科技竞争面前,没有多少立足之地。近些年来,重大科技创新很少,国家级科技成果呈现出负增长的态势;在我国自己培养出的学生中,很少有世界级大师出现,也从未培养出诸如诺贝尔奖之类的获得者,这不能不在很大

典型案例1人才培养模式

典型案例一 产教融合创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施背景 如何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是示范性特色专业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在积淀,一直在成长,针对目前高职会计专业重理论、轻实践,传统学科式培养等种种弊端,我们积极探索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主要目标 本专业以开放的办学思路,利用广阔的社会资源,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会计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强化、五阶段、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理实一体,德技双馨,校企共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特征,体现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三强化”策略序化课程,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平台之上保证“五阶段”实践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条件,全面带动专业建设与改革。 三、实施过程 (一)设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流程 本专业注重健全过程监控,积极通过开展学校与企业,乃至家长的调研、走访、座谈和制度试行等,完善适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共管制度,特别是在非毕业综合实习阶段的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体系、校内学习和校外实际工作一致性的教学监控制度、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素质教育制度等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设计流程说明: 1.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深入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2.针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开展会计职业岗位群分析; 3.制定初步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并进行行业专家论证; 4.依据会计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教学内容; 5.确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报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评审; 6.校企共同全面、全员、全程监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 与实施,并考核评价。 图1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流程图 (二)调研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及职业岗位群分布 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初期,广泛的社会调研十分必要。进行实地调研时,本专业直接深入到企业与被访者接触,当面提问并记录对方的回答。小组座谈会时,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和资深的专业教师开座谈会,积极征求各位专家对专业教学标准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的内容涉及会计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

新形势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有企业缺少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充分重视 许多国有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够,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缺少对培训回报率的合理预期。有的企业认为人才培养是一份耗时耗力的工作,觉得人才培训对于企业来说可有可无,常以工作任务重、经费不足等理由,人为缩减培训费用。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在战略和投资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不重视,忽略了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投资效益,而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单纯将人才培训作为培训机构的工作内容,没有在人才培训的工作中发挥相应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能力不强 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大型国际化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几乎都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除了具备基本的管理技能、领导能力外,还拥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完整的法律法规知识等,能够制定部门的工作计划。而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恰恰缺少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有待加强,不能够制定出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缺少借助企业文化营造氛围的能力,缺少必要的协调沟通能力,不能够起到良好的引导和培训作用,不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缺少可执行性和连续性 在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中,企业的计划性和执行性不强,没有明确的培训规划,培训工作的开展更是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的国有企业甚至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而进行走过场式的培训,这种教条式的培训模式通常起不到很好的培训效果。此外,人力资源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许多国有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都是短期的、孤立的,而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说只有持续性的培训才能实现预期效果,从根本上提升员工的综合素养和技能。 (四)人力资源培训工作针对性不强 ⒈需求识别不到位。培训需求分析和识别与企业战略目标、绩效及职工的职业发展结合不紧密。专业部门对业务培训需求、逐级管理者对下属培训需求关注程度不够,不能及时发现下属员工培训需求,指导、督促职工进行针对性培训。职工自身培训需求不足,提升动力不明显。 ⒉培训内容策划不到位。目前很多国有企业在岗位族群的任职资格、能力素质和职业发展方面的体系没有建立,使培训的基础依据不足,缺少针对不同岗位族群上岗标准、职业发展的模块化、标准化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呈现分散、系统性差的特点。课程、课件没有实现标准化管理,资源没有共享。 (五)人力资源培训手段不能满足需求 企业发展加速,工作节奏加快,大规模的脱产(半脱产)培训组织难度越来越大,“工学矛盾”日益突出,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员工自身培训需求将逐步增大,企业现有的培训渠道、设施、手段无法已无法满足培训需要。致使很多培训项目无法达到预期培训效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六)人力资源培训结果与企业用人结合不紧密 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工作的难点,同样也是企业面临的工作难点,目前很多企业的评估手段不能充分反映职工培训效果和实际运用程度。培训效果评估方法有待创新,目前主要采取“理论考试”、“问卷调查”、“跟踪评估”等方式进行,未能与企业员工实际工作技能的提高、业绩的改善紧密结合。培训结果没有与单位、业务的绩效挂钩;没有与职工的绩效、岗位变动挂钩;没有与培训实施单位、授课教师的绩效挂钩。由于没有考核机制的约束,员工在培训期间的学习劲头不足,有的员工参加培训的目的不够明确,只是简单的按公司安排“凑数”,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培训结束后学不到有价值的东西,这就使得国有企业的培训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不利于发挥人力资源培训的真正价值。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依据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效果是企业当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部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培训管理的质量。 (一)企业应该拟定科学的招聘方案 企业应该依据自身的人才需求结构制定科学化、规范化的招聘方案,在招聘中可以实行聘任制。国有企业应该从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入手,招聘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的人才,增加人才储备。国有企业的人才招聘可以实施多种方式,如推荐制、聘任制、社会招聘的方式都可以采用,进一步严格和规范招聘流程,这有利于后期的人才管理和培训,提升企业的人才优势。 (二)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职能与员工的职业规划有机融合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企业培训的范围已经突破了传统限制,培训的性质、职能、宗旨、对象都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要发挥人力资源培训的潜能,要不断进行培训开发体系的职能拓展。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要紧紧结合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职业规划,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进步和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把人力资源计划、组织战略规划与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有效结合,并且准确反馈员工潜能的评测结果,依据结果为员工指引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给予员工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建立分层分类的员工职业化培训体系 新形势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吴晓东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3)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管理越来越科学化、规范化,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对于国有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发挥与人才培养模式是密切相关的,选择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吴晓东:新形势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34 ··

(完整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根据我省实际,就职业教育而言,应该如何主动地适应市场,找准位置,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我校多年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做法,进一步就“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各位同仁探讨和交流。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 程的总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当前就业;二是后续发展。为此,职业学校应当着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后续能力为目的,加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我校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专业开发设置、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指导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等几方面入手: 一、按市场需要开发设置专业 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己任,以就业为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必须首先面对市场,根据本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相关的专业。我校在专业设置时还充分考虑到:一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

力和人才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二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三是以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培养目标;四是在专业开发过程中,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密切的沟通。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开发新专业以提高活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五是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相应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 二、建立灵活适用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根据一个或几个相关职业群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从众多知识、能力要求中筛选出来并按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内容及其实施过程。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其实施过程的落脚点。课程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从业者所必备的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是为学生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设置的职教课程应强调以职业分析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 我校对已开设专业所相关的职业进行分析,并以职业分析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组织,以“必须”和“够用”为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在职业分析中既考虑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即要兼顾未来若干年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在确保当前就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就业的后续力。职业分析是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是把完成一项工作的工作内容、劳动组织关系、所需要的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裴红霞 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1、我国拔尖创新人才严重匮乏。在世界一流科学家中,我国仅占总数的4.2%,是美国的1/10。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5%左右。我国的专利转化率不足15%,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达70%以上。缺少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具有创造能力和国际水平的领军人物,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育领域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很有必要。 从诺贝尔奖来看,英国剑桥大学拥有8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拥有40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诞生过8位美国总统;美国加州理工学院31人32次获得诺贝尔奖,平均每1000名毕业生出一个诺贝尔奖。8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的华裔,除了2位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其他6位均在美国读完中学和大学。百年历史的清华、北大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虽然我们不能因为拿不到诺贝尔奖就矮化我们的教育,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扎实考试分数高但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2、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振聋发聩!当今教育前所未有地被提高到全社会所高度关注的领域,尽管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然而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下,“应试教育”倾向仍没有根本好转,严重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在中西教育比较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从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传统教育对比看:从《孔子讲学图》中可以看出孔子总是居于高台或中心位置,学生们则凝神静气,倾听着老师的点拨,因此培养出的学生是唯师、唯书、唯上。从油画《雅典学派》中看出在画上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边走边进行激烈的争论,他们的手势一上一下,表明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原则性分歧。培养出的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具有批判能力。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报告记录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师生综合素质 2007 ——四川省射洪县柳树中学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特色学校 建设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学校办学思路坚持“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的宗旨,明确学校办学方向,牢固把握四川省教育现代化发展脉搏,从自身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和实践、深化改革、丰富内涵,着力抓好学校特色建设,培育精神文化,提升办学品位,全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农村示范高中。 二、总体设想 (奋斗目标) 我校围绕“特色就是灵魂”为发展宗旨,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创建特色学校实验工作的通知》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要求各办公室在教育部的工作精神指示下、在学校行政和党委的工作意见指行下,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实际,确立学期训练目标,勾勒三年发展规划,加强年段学生的训练工作,开展全校性的特色创建活动,以赛促练,以练促学,在训练比赛的基础上,努力使各班逐步形成“特色品牌班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全心打造学校特色建设品牌,全力提升学校优质、优效教育质量。

三、组织机构 组长:向小平 副组长:陈大志何道瑞李吉年杨国才 成员:文丰兵张森林周发树李果李兰英杨帆丁文见 三、具体纲要(实施途径) 柳中领导班子大胆决策,决心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下功夫,于是制定了分三版块走的策略: 第一:自主学习,轻负高效,探索“271”课改新模式,努力培养考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的苗子,初中为本校高中培养优质学生。 第二:探索艺体特长生的培养之路。 第三:探索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清晰的思路,引领学校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大步迈进。正确的思路,还离不开周全的策略。 分三个板块,分述如下: 第一板块:自主学习,轻负高效,探索“271”课改新模式的 发展规划 (一)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 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人,没有德,对国家、社会有害无益,德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良好的德对学习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原则,我校的德育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追求和谐;以活动为载体,追求生动;以习惯为重点,追求实效;以机制为保障,追求规范。”我们的德育核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预期目标:满足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深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调研并制订相关管理制度。 验收要点: 1.通过企业调研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员工队伍、用工需求、用工计划、岗位技能要求,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评价报告。 2.建立有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的管理办法。 3.继续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长效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4.签订与企业的长期培养合作协议。 5.学校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共同承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研究。 6.坚持毕业生双证制度。提高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争取达到95%。 二课程体系: 预期目标: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优化课程体系机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建设精品课程;改革各类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考核方式,突出能力考核;开发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验收要点: 1.修订可行性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 2.加强精品课建设,计划在2015年之前完成三门专业主干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3.加强与课程配套的网络课程建设,建设2个以上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4.专业模块:CAD/CAM模块、数控车模块、数控铣模块、加工中心模块教学和考

核全部在实训室进行。 5.完善教学资源库。 6.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钳工工艺学?,形成与企业对接的课程体系。 三、教学模式改革: 预期目标: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本校的特色。在理论、实践教学中实行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岗位教学法。力争使教学成果在同类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中得到推广。 验收要点: 1.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普通课实行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专业课实行项目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3.课件、教案、教学录像的资料库。 4.继续探索网络教学平台及记录。 四、评价模式: 预期目标:依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修改本专业教师考核方案。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学校整体办学的功能和社会效益。 验收要点: 1.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善教学计划。 2.形成与企业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接的评价标准。 3.与企业共同制定培训内容和培训项目。 4.建立满足社会与企业用工人员综合素质、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要求的考核标准。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国际经验。本文拟从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两方面详细分析目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点及今后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热点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扩招后,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挑战。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便是解决教育质量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因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成为国内教学改革的热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点 人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知,没有统一,但从根本上讲其认识还是有一致之处的,那就是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有机统一,即它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入手,在实施过程中又是全方位、系统的改革。 (一)培养目标方面 自从1998年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于2004年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培养目标方面,各高校都改变了过去精英教育阶段以单一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做法,而从本校、本地区实际出发,制定出了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1.研究型人才 目前高等教育虽然进入大众化阶段,但大众化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精英高等教育机构来完成的。因此,教育部要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进入“985工程”和部分进入“211工程”的高等院校要坚持精英教育标准,培养研究型人才。许多定位于研究型的重点大学都在坚持精英教育理念,把高素质、高水平,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等特点的各个行业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作为本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北京大学提出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能够在各个行业起到引领作用的顶尖专业人才。 2.高级基础型人才 基础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为迎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彰显特色办学之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彰显特色办学之道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特色教育巡礼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航空乘务专业的学生还未毕业离校就被用人单位定购一空,动漫创意专业学生在国家和省市各类大赛中频频获奖,演艺传媒专业学生参加各类大型社会演出博彩众多……诸如此类关于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的新闻不断出现,各种媒体聚焦争相报道。经过十年的办学发展,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现今已有八届毕业生,向国家输送了上万名人才,遍及长三角地区和周边各地,成为文化艺术领域内的主力军,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动手能力过硬,实践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用人单位在评价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毕业学子时,都不约而同地竖起了大拇指:“我们所需要的,就是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培养的这种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前不久,学院03级校友返校,也都感言江影教学模式得法、毕业后好就业、工作上手快。而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的就业之所以得到用人单位和校友们的一致好评,则正是源自于学院独创的特色育人模式。 特色理念:顺时应势谋发展 办学理念是学院发展的灵魂。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也必然发生一场根本性变革。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作为一所专门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高校,审时度势,大胆创新,积极向实践学习,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利用民办院校办学机制灵活自主的优越性,在能力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上作出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形成一套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打造中国最具特色专科院校。2012年12月25日,教育部相关部门领导亲临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授予“全国特色教育示范单位”殊荣。 特色教学:专业门类凸亮点 学院秉承“品质+能力”的育人宗旨,依据能力型应用人才的教学目标,把培养“集导编演管能力于一体的演艺人才”、培养“集采编播制能力于一体的传媒人才”、培养“集语言形体礼仪服务规范于一体的航空旅游人才”、培养“集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