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低渗透油藏大型压裂技术与应用

特低渗透油藏大型压裂技术与应用

特低渗透油藏大型压裂技术与应用
特低渗透油藏大型压裂技术与应用

价值工程

器,使过电压保护系统趋于复杂,且成本升高,因而在实际中通常采

用不平衡保护技术代替。这一技术的原理是检测一组电容器中正常部分与受损部分之间在电流和电压等指标方面的差异,将这种差异作为保护的动作量,其数值大于整定值时,保护动作自动切除故障电容器组。

电容器组的接线方式不同,构成不平衡保护的方式也不相同,

其中主要有零序电流保护、

零序电压保护和差压保护。在线路正常运行情况下或者接地系统无故障时,三相电流或电压的向量和为零或者只有很小的不平衡电流;而当线路运行不正常或者接地系统发生故障时,零序电流和零序电压二次回路将出现较大电流和电压,使保护装置动作并发出信号或切除故障回路。

目前在城市电路系统或者主网变电站中,大部分采用的不平衡电压保护,是将电容器组的三相电压互感器二次头尾相接(A 相非

极性端连接B 相极性端,

B 相非极性端连接

C 相极性端),并从A 相极性端和C 相非极性端引出二次线形成差电压回路,将此电压接入保护装置来判别,使之动作并发出信号或者切除故障回路。

不平衡保护技术的要点包括了八个方面:①与熔断器保护相配合,这样可以保证在整组电容器切除之前故障电容器便已被检出并切除,保证电容器系统的正常运行;②不平衡保护技术应具备相当的灵敏度,当由于单台电容器的切除引起剩余电容器的过电压低于5%时,应发出信号,而过电压超过额定电压1.1倍时,则应跳闸和闭锁。③不平衡保护的动作延时要较短,以便减小由于电容器内部燃弧型故障造成的损坏,防止剩余电容器的

过电压时间超过允许的限度。该延时应该足够短,

以防止在单相或者断相故障时不平衡保护中的电流互感器或电压互感器以及保护

继电器等设备受到过电压的损害。④不平衡保护的动作时间要选择恰当,防止在出现涌流、外电路发生接地故障、雷击、临近设备的投

切、

断路器三相合闸不同步等情况下出现的短时间不平衡,造成不平衡保护误动作,在一般情况下,电容器组的不平衡保护可以采用0.5s 的延时。⑤不平衡保护回路应该加设谐波滤过器,限制谐波电压的影响,而对于电容器组中性点可能出现的暂态过电压也应该采取保护措施。⑥不平衡保护应具有闭锁功能,动作跳闸的同时,应闭锁电容器组的自动投入,防止将故障的电容器组再次投入使用。⑦不平衡保护的动作值应大于由于系统和电容器公差引起的固有不平衡。⑧所有中性点不平衡检测接线,都应检测三相电压和电流的不平衡,以保证在每相中失去相同数量的电容器产生的过电压都能检测出来,除此之外,由于不平衡检测不能反应高压系统产生的过电压,因而不平衡保护系统必须要能承受系统高过电压。

电力电容器作为现代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技术的研究对于未来电气工程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目前我国的电容保护技术还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只要我们积极探索与创新,以电流和电压保护为两个基准出发点,以不平衡保护等新技术作为引导,相信电力电容器的保护技术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宋德萱.电容系统保护综述.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2]涂全波.现代线路保护实践教程.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3]汪芳.查尔斯.柯里亚.电气工程中的细节.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9.[4]刘冠军等.电容器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李成笃.现代城市电力维护系统改革的几点思考.昌吉学院学报,2008.

0引言

特低渗透油藏孔喉细小,渗透率低[(1~10)×10-3μm 2],渗流阻力大,油井自然产能低甚至无自然产能[1]。目前,特低渗透油藏主要有

三种传统的开发方式[1~5]

①直井弹性开发。对直井弹性开发来说,为保持单井控制储量规模必然要采取较大的井距,但较大的井距必然造成井间形不成有效驱替,因此基本属单井衰竭式开发,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经济效益差;②小井距注采开发方式。小井距注采开发虽能形成井间驱替,但较大的井网密度必然造成开发投资过大,

单控储量太低,加之注水见效后容易发生水淹,开发效益也较差;③

水平井分段压裂开发方式。近年探索的水平井分段压裂方式尚不能实现注水开发,仍属单井衰竭式开采,加之单井投资较大、技术应用尚待完善,也难实现有效动用。总体上,特低渗油藏效益开发的技术瓶颈尚未取得突破。通过对特地渗透油藏开发技术调研和反复论证,认为要实现特低渗油藏高效开发,就必须立足注水开发;而且注水开发要有效益。要想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一是少打井;二是大幅提高单井产能。要少打井有两种方式,即要么拉大排距,要么拉大井距,而特低渗油藏渗流半径小,拉大排距势必造成储量失控,因此拉大井距成为减少钻井的唯一选择。要保持大井距间有效渗流并有效提高产能,就必须实施大型压裂改造,在井间形成长裂缝渗流通道;要在井间形成较长的裂缝渗流通道,井排需沿地应力方向部署,对

排上油、

水井实施大型压裂,并要尽可能通过工艺优化,减少次要方向裂缝的产生,迫使主裂缝沿地应力方向尽可能延伸至设计距离,且——————————————————————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10年开发风险控制评价项目“垦利油

田富112块沙三下复杂断块油藏开发风险评价研究”

(编号:50-2010-js-00054)。

作者简介:李科(1978-),男,四川泸州人,工程师,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

工程专业,现从事压裂、酸化、钻井等技术研究和推广及管理工作。

特低渗透油藏大型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Large-scale Fracturing Technology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李科①Li Ke ;胡罡②Hu Gang

(①中国石化胜利油田黄河钻井总公司北方分公司,东营257015;②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东营257015)

(①North Company of Huanghe Drilling Company of Shengli Oilfield ,Sinopec ,Dongying 257015,China ;

②Geolog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ititute of Shengli Oilfield ,Sinopec ,Dongying 257015,China )

摘要:通过对特地渗透油藏开发技术调研和反复论证,认为“定向、定量地造长缝”的大型压裂技术是实现特低渗油藏效益开发的关键。针对

富112块沙三下段特低渗透砂岩地层,应用stimplan 整体压裂优化模拟软件开展了压裂工艺技术优化研究。实践证明,大型压裂技术不仅解决了

富112块沙三下段油藏的开发难题,而且对实现特低渗透油藏效益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Abstract: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argument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technology of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the Large-scale fracturing technology which can form long fissure directionaly and guantitatively is considered as the key technology of the economic benefit development technology of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With the example of the parameters of Fu112Block ultra-low permeability oil reservoir,the Large-scale fracturing technology was studied and optimized using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STIMPLAN)of Systematic Fracturing for Reservoir.Field application shows that the Large -scale fracturing technology both applies to Fu112Block reservoir and may have reference value to the ultra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for economic benefit development.

关键词:特低渗透;大型压裂;工艺技术;应用效果Key words:ultra-low permeability ;Large-scale fractur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 effect

中图分类号:TE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1-0026-02

·26·

低渗透油藏合理井距的确定方法

低渗透油藏合理井距的确定方法 孤东采油厂新滩试采矿 裴书泉 摘要:为了经济有效地开发低渗透油藏,合理井网密度的确定是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低渗油田开发存在的问题,井网井距对低渗油田开发的影响,确定了低渗透油藏的开采原则,给出了经济极限和经济最佳井距的计算公式,总结了技术合理井距的多种方法。当技术合理井距大于经济极限井距时,应取技术合理井距,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了计算,计算出了合理井距,并分析了合理井距与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为低渗油田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低渗;井网;井距;渗流规律; 1引言 低渗透油田广泛分布于全国各个油区,具有丰富的储量资源。胜利油区从“六五”以来,平均每年新增探明低渗透储量1000~2000万吨。2003年上报探明储量为2325万吨(占2003年度上报探明地质储量的21%),成为胜利油田的重要的增储阵地之一。截至到2003年底为止,胜利油田低渗透油田共上报探明储量5.87×8 10t ,占胜利油田上报探明储量的13.3%。其中,已开发低渗透油田储量为4.11×8 10t ,占胜利油田已开发储量的11.37%。未开发低渗透油田储量为1.76×8 10t ,占胜利油田未开发储量的30%。胜利油区低渗藏具有埋藏深,储量丰度低,平面和纵向上非均质严重等不利因素,与国内其他油区的低渗透油藏相比,其开发效果相对较差。 合理井网密度的确定是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普遍的确定方法是,从水驱控制程度、原油最终采收率、采油速度、驱替压力梯度、有效渗透率与探测半径、类比、三维数值模拟以及动态分析等8个方面与井网密度之间的关系。 2低渗透油藏井距井网对开发的影响 2.1井距对开发低渗透油藏的影响 众所周知,低渗透油层一般连续性差,渗流阻力大,必须缩小井距,加大井网密度,才能提高井网对油层的控制程度,使油井见到较好的注水效果。 不少低渗透油田采用以加密井网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措施,改变了低产低效的被动局面,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根据地下实际情况,许多低渗透油田都需要缩小井距,加密井网。但过去油价偏低,都因经济效益而未能进行加密调整。现在油价已经开放,基本保持正常状态,为加大井网密度,改善和开发好低渗透油田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当然,也不是说井距越小越好,密度越大越好,还是要根据油田实际情况,以达到较高油层连通程度和水驱控制程度,较高的采收率和较好的开发效果为原则。同时还要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 今年来,各油田都进行了经济最佳井网密度和极限井网密度的研究和测算。有关低渗透油田的资料数据如表2-1。长庆油田在编制安赛油田坪桥区开发方案时,根据新的价格和费用,对不同井网密度的技术和经济指标做过初步计算:简单数据见表2-2和图2-1。

国内大型压裂技术的应用与发展_张光生

第41卷第1期 辽 宁 化 工 Vol.41,No. 1 2012年1月 Liaoning Chemical Industry January,2012 收稿日期: 2011-09-19 国内大型压裂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张光生1,2,王维波1,杨冬玉1,廖 晶2,张红丽3,王雷波4,王华军1 (1. 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5; 2. 河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地质实验室, 河南 南阳 473132; 3. 中国石油川庆钻探长庆钻井公司第二工程项目部, 甘肃 庆阳 745100; 4. 北京恩瑞达科技有限公司压裂套管堵漏项目部, 北京 100192) 摘 要:大型压裂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已有十余年时间,但大型压裂目前尚无明确的界定标准。国内近年来形成了低渗透薄互层油藏大型压裂、大型酸化压裂改造、大型加砂压裂、低伤害大型压裂等一系列成熟的大型压裂技术。大型压裂具有地质条件复杂多样、机组功率大、施工规模大、增产效果显著等特点,在今后很长时期内将继续担当低渗透油气层勘探试油,新井投产和油层改造的重任。 关 键 词:大型压裂;低渗;薄互层油藏;裂缝;酸化压裂 中图分类号:TE 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935(2012)01-0046-05 1 中小规模压裂向大型压裂的变化 水力压裂凭借由地面向井内泵注液体的能量,使油层破裂,继而填以支撑剂,形成并保持裂缝,从而改善油气层导流能力,以达到油水井增产增注的目的。水力压裂技术是人们在认识地层、开发油气资源的长期实践中逐步总结出来的成果。 1947年7月世界第一口压裂井在美国堪萨斯州Hugoton 气田Kelpper 1井成功压裂[1] ,至今已有上百万井次的压裂作业。1954年中国开始应用水力压裂,20世纪70年代逐步对油层水力压裂基本原理、压裂工艺、压裂液、支撑剂、压裂工具、压裂设备、压裂施工中的事故预防和处理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五十多年来,水力压裂技术已由简单的、低液量、低排量压裂增产方法发展成为一项标准的开采工艺技术。最初的压裂作业,液量一般只有几立方米,而现代大型压裂作业液量已达几百立方米,支撑剂达上百吨。 大型压裂(Massive Hydraulic Fracturing,MHF)是相对于中小规模的压裂而言,虽然目前没有文献或者资料对大型压裂做出明确界定,但公开出版的文献中普遍将压裂液用量400 m 3 以上、加砂量50 m 3 以上、最高施工泵压60 MPa 以上,同时动用了数台较大功率机组且有较大排量和较长作业时间的压裂作业称为大型压裂。20世纪90年代国内开始实施大型压裂施工,迄今已完全具备大型、超大型压裂的技术能力。如果能制定明确的大型压裂标准,无疑将有利于行业技术实力的量化比较和品牌形象的树立。 2 国内大型压裂技术应用现状 2.1 应用现状 为研究致密气藏而发展起来的的水力压裂技术,其作业规模从小型发展到大型甚至超大型已成为压裂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近年来将其广泛应用于油气藏增产改造,并取得良好增产效果。胜利、新疆、四川等油气田,屡屡以压裂液用量、加砂量、最高施工泵压等关键参数,不断刷新和创造国内大型压裂规模纪录。表1汇总了近年来国内部分大型压裂井况与施工参数。 大型压裂不仅应用于低渗透薄互层砂岩油藏、低孔-特低渗薄互层油藏、低渗砂砾岩油藏、潜山裂缝性变质岩油藏、火山岩油藏、致密页岩气藏、低压气藏、低渗透砂岩气藏等,而且也用于碳酸盐岩油气藏酸压改造,以及煤层气压裂[2,3] 。 2.2 主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1)低渗透薄互层油藏大型压裂技术 ① 二维流动的拟三维裂缝扩展模拟技术[4] 大型压裂技术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裂缝内过高的压力容易克服遮挡层岩石应力,使水力压裂的裂缝沿长、宽、高三个方向同时延伸。低渗透薄互层砂岩油藏隔层薄、强度低,裂缝的长高比往往小于4,以前只考虑流体一维流动的拟三维裂缝扩展模型就不够真实。根据低渗薄互层油藏大型压裂的特点,在适当假设的基础上,应用线弹性断裂理论,建立流体沿着裂缝高度和长度方向流动的拟三维裂缝扩展

简述低渗透油藏开发业务流程

低渗透油藏开发业务流程 自己的神 (长江大学软件工程石油应用方向荆州434023) 摘要:低渗透油藏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油藏,正逐渐成为我国油田开发的主体,其原油产量占国内总产量比例逐年上升。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低渗透油藏的特点,并结合低渗透油藏具体地质、开发特征重点介绍了低渗透油藏开发流程,最后结合我国低渗透油藏具体特征介绍了几点改善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思路。旨在通过本文增强油田现场工做人员、为低渗透油田开采服务的人员、及油田开发初级学习者对低渗透油田开发流程的认识。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开发;业务流程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作为重要能源物质和化工原料的石油在国计民生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石油资源总量排名世界第八,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的石油供给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巨大的石油需求驱动下,我国对石油勘探和开发的投入逐渐增大,油田的勘探和开发程度也得到很大提高。 国内的油田大多数已投入生产多年,产能高的油藏已进入开发中后期。在这种背景下,特殊油藏的开发显得越来越重要,低渗透油藏在我国原油供给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探明未动用石油地质储量中,低渗透储量所占比例高达60%以上。我国陆地发现并探明的低渗透油藏共300个,地质储量占40亿吨,广泛分布于全国已勘探开发的21个油区,其中新疆地区最多,其次依次为大庆、胜利、吉林、辽河、大港、中原、延长、长庆、吐哈、华北等油田[1]。最近20年来,低渗透油气产量持续增长,其在产量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08年,中国低渗透原油产量0. 71 ×108 t (包括低渗透稠油),占全国总产量的37. 6 %。低渗透产量比例逐年上升,近三年分别为34. 8 % , 36 % ,37. 6 %。低渗透资源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正在成为开发的主体[2]。因此认识我国低渗透油藏的特点、了解低渗透油藏开发的业务流程和渗透油藏开发的前景对于石油相关专业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低渗透油藏的特点 低渗透油藏是指渗透率比较低的油藏。世界上对低渗透油藏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不同国

关于水力压裂设备及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关于水力压裂设备及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水力压裂技术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设备和技术应用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全球各地的石油开采中也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是目前仍在广泛应用的评价认识储层的一种重要方法,水力压裂技术也是油田煤矿等产业生产中确保安全、降低危险的重要技术。近年来,水力压裂的几部发展很快,在压裂设备材料上也有了较大突破,压裂技术在油田勘探开发应用中和其他行业的应用中的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 【关键词】水力压裂;发展现状;趋势 随着技术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施工对压裂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压裂设备性能、压裂液等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压裂技术应用也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水力压裂设备和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笔者在此对水力压裂技术的发展应用现状和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具体内容如下。 一、水力压裂设备技术的发展应用现状 (一)端部脱砂压裂技术 现代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发展应用速度快,各种新技术工艺也都得到了综合运用,过去压裂设备和技术主要应用于低渗透油田,现在应用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在国内许多大型油田的中高渗透地层中不但应用了压裂设备和技术,且在技术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压裂技术应用于中高渗透地层时,实现短宽型的裂缝能够更好的控制油气层的开发,所以端部脱砂压裂技术应运而生,并在应用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近年来端部脱砂压裂技术在浅层、中深地层、高渗透以及松软地层都得到了应用,该技术的相关设备也在应用中得到了不断的改进。 (二)重复压裂技术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出现越来越多的失效井和产量下降的压裂井,二重复压裂技术正是针对该类油井改造和提高产量的有效技术措施。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对重复压裂设备和技术的研究都很重视,经过实践检验其应用效果也十分显著,重复压裂的成功率能够达到75%左右。在美国还有油田企业在应用重复压裂技术的同时还采用了先进的强制闭合技术和端部脱砂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重复压裂技术设备能够用于改造低渗透和中渗透的油层,在直井、大斜度井以及水平井中都具有很高的应用效果,对提高产能具有很好的作用。 (三)高渗层防砂压裂技术 高渗层防砂压裂技术不但能够实现高渗透油藏的压裂,还能够同时完成充填防砂作业。传统的砾石充填防砂技术很容易造成对高渗透油层的破坏,导致导流能力下降,而高渗透防砂压裂技术是结合的端部脱砂技术,使裂缝中的支撑剂浓

薄互层低渗透油藏整体压裂开发技术

薄互层低渗透油藏整体压裂开发技术 薄互层低渗透油藏整体压裂开发技术 摘要:针对薄互层低渗透油藏储层薄、微裂缝发育的特点,通过开展地应力与人工裂缝扩展研究、压裂裂缝参数优化、压裂工艺技术优化等研究,在滨南油田滨660块实施整体压裂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薄互层低渗油藏高效开发探索了新的道路。 关键词:薄互层;低渗透油藏;整体压裂;地应力 一、薄互层油藏概况 滨南薄互层油藏主要分布在滨南油田,其中滨660块构造位置位于东营凹陷西北边缘,滨南――利津二级断裂带西段,滨649滚动背斜北台阶,其北部隔单家寺油田为滨县凸起,东北部隔利津油田为陈家庄凸起,东南临利津洼陷。主要含油层系沙四上,埋深2863-3096米,含油面积1.99km2,地质储量235万吨,平均单井有效厚度18m。 1、薄互层油藏地质特征 (1)层多,单层厚度薄,平面上广泛分布 滨660块沙四段属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沉积,纵向上含油井段长,油层多,单层厚度小。沙四上划分为2个砂组,并对含油的1、2砂组精细划分为6个小层,在100m含油井段内视分层系数最多达16层/井,最小为6层/井,平均9层/井。 (2)岩性复杂,储层物性差 沙四段岩性主要为浅灰色泥岩、白云质泥岩、劣质油页岩与粉细砂岩的不等厚互层,夹有薄层白云质砂岩,平均孔隙度15.2%,渗透率11.7×10-3um2,为低孔低渗透储层。 (3)常温常压油藏,原油性好 沙四段油层埋深一般2863-3096米,平均2800m,地层温度117℃,温度梯度3.44℃/100m,原始地层压力29.05MPa,压力系数为0.968,属于常温常压系统。 2、薄互层特低渗透油藏开发难点 (1)自然产能低,常规压裂有效期短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低渗透油气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勘探开发潜力。近20年来,在低渗透砂岩、海相碳酸盐岩、火山岩勘探方面取得了很大发现,形成了国际一流的开发配套技术。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成熟技术有注水、压裂、注气等,储层精细描述和保护油气层是开发关键。多分支井技术、地震裂缝成像和裂缝诊断技术、新型压裂技术、注气提高采收率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日趋成熟。本文主要介绍了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发展趋势 1 前 言 在中国特有的以陆相沉积为主的含油气盆地中,普遍具有储层物性较差的特点,相应发育了丰富的低渗透油气资源。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中国低渗透油藏的勘探开发取得了很大的突破。通过持续不断的开发技术攻关和创新,中国的低渗透资源实现了规模有效开发,形成了国际一流的低渗透开发配套技术系列。在中国油气产量构成中低渗透产量的比例逐步上升,地位越来越重要。 低渗透油藏通常具有低丰度、低压、低产“三低”特点,其有效开发难度很大。低渗储层中油气富集区,特别是裂缝发育带和相对高产区带的识别评价、开发方案优化、钻采工艺、储层改造、油井产量、开采成本、已开发油田的综合调整等技术经济问题,制约着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和高效开发。如何经济有效地开发低渗透油气藏已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难题。 国外低渗透油田开发中,已广泛应用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主要技术有注水保持地层能量、压裂改造油层和注气等,储层地质研究和保护油层措施是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小井眼技术、水平井、多分支井技术和CO2泡沫酸化压裂新技术应用,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单井产量,实现了低渗透油田少井高产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2 低渗透油藏的特点 2.1 低渗透的概念 严格来讲,低渗透是针对储层的概念,一般是指渗透性能低的储层,国外一般将低渗透储层称之为致密储层。而进一步延伸和概念拓展,低渗透一词又包含了低渗透油气藏和低渗透油气资源的概念,现在讲到低渗透一词,其普遍的含义是指低渗透油气藏。具体来说低渗透油气田是指油层孔隙度低、喉道小、流体渗

低渗透油藏开发存在问题、开发难点及开发新思路

低渗透油藏开发存在问题、开发难点及开发新思路2009-01-01 12:00 低渗透油藏在勘探阶段就要依靠储层改造提高产能,几乎全部新井都需要压裂投产。结合胜利低渗油藏的特点和国内外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的新进展,科学规划近期乃至未来5~10年的技术发展方向,关系到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动用,关系到胜利油田的稳定发展大局。 国际上把渗透率在0.1毫达西至50毫达西之间的油藏界定为低渗透油藏。20世纪80年代,我国仅陕北地区就探明低渗透油藏储量数亿吨,其平均有效渗透率只有0.49毫达西,而当时能够成功开发的只是渗透率为10毫达西以上的油藏。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低渗透油藏——盐湖沉积低渗透油藏,它除了具有渗透率低的特点外,还常常因为结盐结垢导致油水井作业频繁、井况恶化等。但是,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老区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开发动用低渗、特低渗油藏成为我国陆上石油工业增储上产的必经之路。 在低渗透油藏开发方面,我国石油地质科技人员经过长期的探索与研究,形成了地层裂缝描述、全过程油层保护、高孔密射孔、整体压裂改造、小井距密井网等一系列技术。但在裂缝描述、渗流机理研究、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配套工艺技术研究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的需要,低渗透油藏储量动用程度、水驱采收率还比较低。因此,进一步探索动用低渗透油藏,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低渗透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个油田,从发现到投入开发,人们对它的认识是有限的。但是,随着大规模开发的进行,为了便于管理,按初期对油藏的认识,人为地划分开发单元在所难免。而接下来的地质研究和油水井动静态研究,也随之按人为划分的单元展开。这就等于把一个局限性的认识关进一个特制的笼子里,进行局限性的研究。在勘探开发过程中,随着地质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这种人为划分的单元与油藏分布的实际状况存在很大差别。人为划分的单元,绝大部分情况下把本来连片的油藏割裂开来,使地质研究乃至地质认识出现局限性,直接导致油藏认识的不完整性,成为制约低渗透油藏开发的瓶颈之一。因此,加快开发低渗透油藏,就要重新按照油藏分布划分开发单元,继而进行整体的地质研究,使低渗透油藏开发成为老油田稳产的主战场。 对于低渗透油藏的特殊性研究,直接关系到它的开发效果。近年来,国内外地质科研人员对低渗透油藏做了大量研究。通过实验,推导出了低渗透油层的渗流数学方程,总结了低渗透油层中油、水非线性渗流特征及其规律,这为低渗油藏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胜利油田通过引入压力梯度函数改造达西定律,开发了“非线性渗流三维二相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成为准确描述低渗透油藏渗流特殊性的利器。 一方面,在油层认识上,其测井响应特征及解释标准与常规油层差异性大,随着低渗透油藏的不断开发和开发工艺的不断提高,逐渐发现有些井原本测井解释为干层,但经过压裂试油获得了工业油流甚至高产。因此有必要重新制定油层划分标准,进行储量复算,重新认识低渗透油藏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对开发配套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盐的强腐蚀作用、盐塑性流动作用造成套管损坏严重,可溶性盐类重结晶在储层孔隙中结盐结垢,钙芒硝矿物见水极易溶解析出石膏、结硫酸钙垢,造成地层伤害,导致井况恶化。采用掺水解盐的方法可以缓解井筒结盐,但不

压裂软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压裂软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孟庆民 (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摘要:压裂是目前低渗透油田主导的增产措施,压裂相关的软件技术发展的也非常迅速。压裂软技术贯穿于从整体开发-单井设计-压后返排优化全过程,是技术人员的重要工具,通过软件,可以更加深入的认识油藏和评价施工效果。通过对常用的压裂优化软件的使用经验,分析了压裂软件的现状及发展,探讨了目前软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步压裂软件的发展趋势,并对压裂优化软件的发展提出了看法。 主题词:压裂软件 整体压裂 单井设计 发展趋势 1 压裂软件现状 压裂是低渗透油藏重要增产措施,压裂设计软件是优选油层改造措施和优化设计措施的基本手段。目前压裂优化软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由区块整体压裂设计、单井压裂优化设计、施工实时监测和分析等三类组成。 目前,区块整体压裂优化设计软件主要有3种优化设计方法,即优化采收率法、净现值法和累计增产量法。优化采收率法最为科学,但是由于涉及油田开发方面的许多比较复杂的因素和问题,实际上难以做到真正的目标优化。净现值法涉及裂缝模型因素和油田开采经济分析问题,裂缝模拟的准确性和经济分析模型的可靠性均会对优化结果产生影响。累计增产量法着重分析油层内有效裂缝对增产量的影响,避开了裂缝模型、裂缝具体形状(主要指高度变化等)和经济分析因素。这类软件主要用以确定地层是否适合整体压裂改造,优选裂缝规模以及预测整体压裂效果。目前整体压裂软件主要是国内的中国石油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开发的,可以完成五点、反九点、矩形井网的优化。 单井压裂设计软件主要以国外的产品为主,如FracproPT、E-StimPlan、Terrfrac、GOHFER、Meyer,国内有西南石油大学开发的3D-HFODS软件。压裂设计软件一般包括压裂设计、酸压设计、压裂充填设计、小型压裂分析、产能预测、经济评价、液体/支撑剂库等功能。压裂裂缝模型从二维发展到了全三维,从简单的井身结构优化发展到了复杂结构的水平井优化。FracproPT软件系统是拟三维压裂软件工具,提供支撑剂和酸化压裂增产的设计、模拟、分析、执行和优化功能。FracproPT的独特技术是它的实时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其中包括灵活的,根据裂缝分析可进行校正的裂缝模型;以及压裂处理后进行生产分析和经济优化的油藏模拟功能。FracproPT2007版本(10.4.57)支持水平井的压裂设计模拟,而且可以和油藏模拟软件作接口,模拟压裂后产能变化。E-StimPlan是由压裂专家K.G. Nolte、Mike Smith先生创建的NSI公司开发的全三维压

压裂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压裂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长城钻探工程技术公司) 在近年油气探明储量中,低渗透储量所占比例上升速度在逐年加大。低渗透油气藏渗透率、孔隙度低,非均质性强,绝大多数油气井必须实施压裂增产措施后方见产能,压裂增产技术在低渗透油气藏开发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1、压裂技术发展历程 自1947年美国Kansas的Houghton油田成功进行世界第一口井压裂试验以来,经过60多年的发展,压裂技术从工艺、压裂材料到压裂设备都得到快速的发展,已成为提高单井产量及改善油气田开发效果的重要手段。压裂从开始的单井小型压裂发展到目前的区块体积压裂,其发展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1]:(1)1947年-1970年:单井小型压裂。压裂设备大多为水泥车,压裂施工规模比较小,压裂以解除近井周围污染为主,在玉门等油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970年-1990年:中型压裂。通过引进千型压裂车组,压裂施工规模得到提高,形成长缝增大了储层改造体积,提高了低渗透油层的导流能力,这期间压裂技术推动了大港等油田的开发。 (3)1990年-1999年:整体压裂。压裂技术开始以油藏整体为单元,在低渗透油气藏形成了整体压裂技术,支撑剂和压裂液得到规模化应用,大幅度提高储层的导流能力,整体压裂技术在长庆等油田开发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4)1999年-2005年:开发压裂。考虑井距、井排与裂缝长度的关系,形成最优开发井网,从油藏系统出发,应用开发压裂技术进一步提高区块整体改造体积,在大庆、长庆等油田开始推广应用。 (5)2005年-今:广义的体积压裂。从过去的限流法压裂到现在的直井细分层压裂、水平井分段压裂,增大储层改造体积,提高了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效果。 2、压裂技术发展现状 经过五个阶段的发展,压裂技术日趋完善,形成了三维压裂设计软件和压裂井动态预测模型,研制出环保的清洁压裂液体系和低密度支撑剂体系,配备高性能、大功率的压裂车组,使压裂技术成为低渗透油气藏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2.1 压裂工艺和技术 2.1.1 区块开发压裂技术

压裂技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应用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87578380.html, 压裂技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应用研究作者:杨凡 来源:《石油研究》2019年第13期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油气资源的持续开采,低渗透油藏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低渗透油藏具有油气含量丰富、储藏的类型比较多、分布广泛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是,低渗透油藏同时具有渗透率较低、丰度低、产能低等多种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油气生产的安全和油田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提高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是目前油气开发企业所面对的共同课题,本文对采用压裂技术提高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进行分析,以供借鉴。 关键词:压裂技术; 低渗透油藏; 采收率 1 引言 我国是油气资源大国之一、也是油气的生产大国和消耗大国,近年来,随着油气资源的持续开发,低渗透油藏所占比重在不断提高,由于低渗透油田具有渗透率低、丰度低、产能低等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油气开发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对提高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的方法进行研究,对促进油田开发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低渗透油藏的概念 我们把渗透率在(0.1~50)×10-3μm2的油藏称为低渗透油藏,其储层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非均质性、低渗透率、地下细微裂缝比较多、裂缝发育不全、液体流动所受到的阻力较大、液液面和液固面相互之间的作用力比较大的特点,使油气藏的生产状态极不稳定、产量低、甚至是不压裂就无法生产等问题,致使油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都受到了影响[1]。目前提 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的主要方法是压裂,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3 壓裂技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方法 3.1 定向井分段压裂技术 定向井是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常规技术手段,也是比较成熟的开发手段。但是在压裂作业过程中,常规的压裂技术难以达到理想的采收效果,而定向井分段压裂技术的应用对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定向井分段压裂技术是指在定向井压裂作业时同时实施两段以上的压裂技术,通过分段压裂,能够在油藏平面上形成数条相互独立并且平行分布的人工裂缝,达到扩大泄流体积和在油藏纵向上可以充分动用储层并实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采用定向井分段压裂技术开发低渗透油田,储层越厚单井的采收率提高就越明显。在工艺技术方面,应对每条裂缝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2019年精选文档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 0 引言 低渗透是针对储层的概念,一般指渗透性能低的储层,国外一般将低渗透储层称为致密储层[1-3] 。进一步延伸和概念拓展,低渗透一词又包含了低渗透油气藏和低渗透油气资源的概念。现在讲到低渗透一词,其普遍的含义是指低渗透油气藏。具体来说低渗透油气田是指油层孔隙度低、喉道小、流体渗透能力差、产能低,通常需要进行油藏改造才能维持正常生产的油气田。目前低渗透储层的岩石类型包括砂岩、粉砂岩、砂质碳酸岩、灰岩、白云岩以及白垩等,但主要以致密砂岩储层为主。 低渗透油田一般具有储层渗透率低、丰度低、单井产能低,与中高渗透油田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低渗透油层连续性差,砂体发育规模小,井距过大,水驱控制程度低; 2)储层渗透低,流度低,孔隙喉道半径小,存在“启动生产压差现象”,渗流阻力和压力消耗特别大; 3)低渗透油层见水后,采液和采油指数急剧下降,对油田稳产造成严重威胁; 4)储量丰度低,含油饱和度低,自然产能低,压裂投产后产量递减较快,无稳产期。 低渗透油气田与高渗油气田相比,其储层特性、伤害机理、流动规

律不仅仅是量的变化,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在开发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①油藏表征准确度差,渗流机理尚未研究清楚;②对油层伤害的敏感度强;③储层能量低,单井产量低;④基质中的油难以开采。归结起来是成本、效益和风险问题。 1 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 1.1油气藏表征技术 油藏表征是对油藏各种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表征以至预测的技术。现代油藏表征技术是国外进行剩余油分布预测和开发决策等生产优化的最主要技术。技术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目前向着精细化方向发展。 油气藏表征主要包括野外露头天然裂缝描述技术、成像与常规测井裂缝描述、储层生产动态测试资料表征、三维地震、四维地震、井间地震和井间电磁波等油气藏表征、三维可视化、综合地质研究技术。油藏描述技术是对油气藏特征进行定性与定量描述、预测是进行剩余油分布预测和开发决策主要技术。由于决策的内容不同油藏描述技术和方法也不同描述内容和精度有差别。对进入中后期开发的老油田以确定剩余油分布为目的的油气藏描述必须通过集成化的精细表征提供准确的剩余油分布状况指导油气田调整挖潜改善开发效果。 1.2低渗油藏钻井技术包括气体钻井、雾化钻井、泡沫钻井和欠 平衡钻井技术等。 欠平衡钻井亦称为欠平衡压力钻井这一概念早在20 世纪初就已提出但是直至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井控技术和井控设备出现才使防止井喷成为可能这种钻井技术也得以发展和应用。在美国和加拿大欠平衡钻井已经成为钻井技术发展的热点并越来越多地与水平井、多分支井及小井

浅谈限流法压裂技术及应用

浅谈限流法压裂技术及应用 【摘要】限流法分层压裂技术是指当一口井中具有多个压裂目的层,且各层间破裂压力又有一定差别时,通过严格限制各油层的炮眼数量和直径,尽可能地提高施工中的注入排量,利用先压开层吸收压裂液时产生的炮眼摩阻,大幅度提高井底压力,进而迫使压裂液分流,使各目的层按破裂压力的低高顺序相继被压开,最后一次加砂同时支撑所有裂缝的工艺,以达到所有油水层全部开发的目的。 【关键词】限流法压力压裂液 1 引言 限流法分层压裂是一种油水井压裂技术,它主要用于未射孔的新井。其特点是射孔方案必须和压裂施工相一致,射孔方案是压裂方案的一部分。各小层射孔数量,总的射孔数量以及孔眼直径都必须根据地面所提供的最大施工排量、施工管柱结构、最大破裂压力差异值,以及各目的层的物理参数来确定,施工过程中的最大炮眼摩阻必须大于最大破裂压力差异值,以最后确定压裂方案。 2 工艺技术的研究 2.1 水平裂缝条件下射孔方案的确定 在水平裂缝条件下,主裂缝水平延伸,层间隔层对裂缝有很好的遮挡作用,裂缝在纵向上不穿透层间隔层,各目的层都具有独立的裂缝系统。因此,限流法压裂时,应尽可能地将每个目的层都射孔,使之与井筒连通。射孔方案应根据限流压裂工艺和油层条件,与压裂方案同时确定。基本方法和步骤如下: (1)根据压裂设备原来水马力能达到的情况、压裂管柱和全井压裂目的层数量及分布情况进行压裂层段划分。一方面要力求采用尽可能少的压裂层段完成全井压裂,另一方面又要确保在设备能提供的水马力条件下,尽可能压开层段内地各目的层。 (2)分析各层段内地压裂目的层的最大破裂压力差异值,确定相应层段在压裂过程中需要带最小炮眼摩阻值。 (3)用试算法确定压裂层段的射孔炮眼总数。 (4)根据各小层的物性及厚度、综合考虑各小层的布孔数量。 (5)射孔炮眼位置应定点于油层物性最好部位,以保证裂缝的有效性。 2.2 垂直裂缝条件下射孔方案的确定

低渗透油藏开发难点分析及开发对策研究

低渗透油藏开发难点分析及开发对策研究 摘要:低渗透油藏是针对储层物性特征的概念,一般是指渗透性能较低的储层,国外一般将低渗透储层称之为致密储层。低渗透一词又包含了低渗透油气藏和低渗透油气资源,但一般是指低渗透油气藏。在进行当前低渗透油藏开发难点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低渗透油藏开发的管理和技术对策研究。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开发难点开发对策研究 0引言 低渗透油藏在勘探阶段就要依靠储层改造提高产能,几乎全部新井都需要压裂投产。结合胜利油田低渗油藏的特点和国内外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的新进展,科学规划近期乃至未来5~10年的技术发展方向,关系到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动用,关系到胜利油田的稳定发展大局。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老区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开发动用低渗、特低渗油藏成为陆上油田增储上产的必经之路。 在低渗透油藏开发方面,我国石油地质科技人员经过长期的探索与研究,形成了地层裂缝描述、全过程油层保护、高孔密射孔、整体压裂改造、小井距密井网等一系列技术。但在裂缝描述、渗流机理研究、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配套工艺技术研究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的需要,低渗透油藏储量动用程度、水驱采收率还比较低。 1低渗透油藏开发难点分析 优化和完善注采井网,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重要途径,而合理调整注采井网的首要前提,是了解和掌握低渗透油藏开发现状。国内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与国外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这里列举了目前普遍存在的四个问题。 1.1 注采井网部署未考虑沉积微相类型和分布特征 沉积微相研究是井网部署的地质依据。但由于初期人为划分开发单元,沉积微相研究也以人为划分的油田或开发单元展开,导致编制开发方案针对各开发单元主体部位,缺乏整体考虑。 1.2 注采井网未考虑裂缝分布 由于目前对裂缝分布认识的局限性,对油田注入水流线推进规律认识不清,注采调整过程中,注采井网部署未考虑裂缝分布,油田注水开发后,注入水沿裂缝突进,造成主线上油井含水上升快,甚至暴性水淹,油井产量下降快。同时,侧向油井见效差,甚至注水不见效,长期低产低液。

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与高效开发配套技术

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与高效开发配套技术p 纯梁采油厂所管油田处东营凹陷边缘,构造复杂、油藏类型多、储层岩型复杂,渗透率差异大,尤其是纯化、梁家楼主力老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地下矛盾日益激化,原油自然递减幅度加大,产量曾一度呈现大幅度下滑趋势。其中:梁家楼油田1971年投入开发,自1991年开始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近年来,针对梁家楼油田不同区块存在的问题及开发中暴露出的不同矛盾,突出科技在原油稳产与上产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依靠科技寻找储量,深挖老油田上产潜力。新区按照“新老结合、深浅兼顾、抓整拾零”的工作思路,充分运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约束反演、储层综合分析评价等技术成果,保持储采平衡,为实现稳产和上产奠定了物质基础。老区借助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精细油藏研究,不断加深地下油水变换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 1、剩余油分布规律与产能影响因素 1.1 剩余油分布规律 (1)局部井网控制程度低的区域。各主力油层剩余油细分到小层后,油砂体分布零散,注采系统不完善,注采井网不能很好地控制全部含油砂体,注水有效率低。因此,各主力油层平面上剩余储量主要分布在井网注水波及不到的区域。(2)裂缝影响局部水淹区域。受应力方向和裂缝展布方向影响,部分主力小层发生局部水淹,注入水以点状向周围推进,总体上北东-南西向更容易发生水淹,(3)各主力小层剩余油集中在边角地带。储层非均质性差异区域。在平面上和纵向上,由于储层岩性和物性的差异及水驱开发不均衡的矛盾各小层间采出程度差异大,主力小层虽然动用程度大,其地质储量大,剩余可采储量也比较大。 1.2 产能影响因素 (1)各开发单元渗透率低,天然能量弱,产量递减快,注水后递减速度减缓,可见到明显效果。(2)开发期内含水上升率的高低对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起决定作用。 (3)利用相渗曲线推算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随含水变化规律,认为随含水上升无因次采油指数下降快,低含水期为该块的主要采油期,要尽量延长无水、低含水采油期,以提高采收率。(4)弹性开发阶段地层能量下降比较快,注水开发后,油藏压力传导慢,造成油井受效慢,压力逐年下降,水井压力不断提高。(5)随注水时间的增加,启动压力相应增加,且渗透率低,压力扩散慢;注水初期注入水利用率较低,随着注采井网逐渐完善,注入水利用率提高。 2、配套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2.1 完善注采井网,精细注采调配

低渗透油田开发资料

目录 一、国内国外低渗透油田开发现状? (1) 二、低渗透油田地质特点有哪些? (6) 三、朝阳沟油田目前开发现状、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对策? (9) 四、提高采收率原理是什么?主要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有哪些? 其提高采收率机理是什么? (17) 五、外围难采储量如何经济有效动用? 要实现经济有效动用需要哪些技术攻关? (23) 六、如何搞好技术创新与应用,实现油田可持续发展? (26) 七、低渗透油田(朝阳沟油田)注水开发技术方法? (32) 八、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的内容及成果应用有哪几个方面? (37) 九、多学科油藏研究? (41) 十、油藏评价的方法(模式)有哪些?主要应用的技术? (42) 十一、“百井工程”的内容以及在零散、复杂、规摸小的 油藏评价中的作用? (44) 十二、水驱开发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技术有哪些? (45) 十三、目前三次采油技术主要有哪些?哪些具有应用潜力 (48) 十四、油田开发合理采油速度、合理储采比受哪些因素,如何界定? (51) 十五、油田开发合理注水压力、合理注采比是如何界定? (53) 十六、区块分类治理的原则、思路和目标? (54) 十七、油田分几个开发阶段,不同阶段的调整方法有哪些? (55) 十八、如何确定注水开发中技术调控指标? (57) 十九、裂缝对低渗透油田的利弊? (58) 二十、低渗透油田怎样进行合理井网部署? (59) 二十一、如何进行低效井治理? (60)

一、国内国外低渗透油田开发现状 1、低渗透油田的划分 世界上对低渗透油田并无统一固定的标准和界限,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石油资源状况和技术经济条件而制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生产特征,按照油层平均渗透率把低渗透油田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一般低渗透油田,油层平均渗透率为10.1~50×10-3μm2,油井一般能够达到工业油流标准,但产量太低,需采取压裂措施提高生产能力,才能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第二类为特低渗透油田,油层平均渗透率为1.1~10.0×10-3μm2,一般束缚水饱和度较高,必须采取较大型的压裂改造和其他相应措施,才能有效地投入工业开发; 第三类为超低渗透油田,油层平均渗透率为0.1~1.0×10-3μm2,油层非常致密,束缚水饱和度很高,基本没有自然产能,一般不具备工业开发价值。 2、国内低渗透油田储量动用情况 2004年,我国探明低渗透油层的石油地质储量为52.1×108t,动用的低渗透油田地质储量约26.0×108t,动用程度为50%。从我国每年提交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看,低渗透油田地质储量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1989年探明低渗透油层的石油地质储量为9989×104t,占当年总探明储量的27.1%。1990年探明低渗透油层的石油地质储量为21214×104t,占当年总探明储量的45.9%;1995年探明低渗透油层的石油地质储量为30796×104t,占当年总探明储量的72.7%,年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中大约三分之二为低渗透油层储量。可见,今后低渗透难采储量的开发所占的比重逐年加大,如何经济有效做好难采储量的评价、动用和开发理论技术的研究是我们攻关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从我国近些年来对低渗透油田的研究和开发水平看,有了较大的进展和提高, - 1 -

对于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的分析

对于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8-06-19T16:39:48.0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1期作者:曹娜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石油勘探开发力度的不断增强,国内从事石油行业的工作人员对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力度也相应增强。 大庆油田第九采油厂敖古拉作业区技术队黑龙江省大庆市 163000 摘要:随着我国石油勘探开发力度的不断增强,国内从事石油行业的工作人员对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力度也相应增强。而低渗透油藏具备的某些特性对油气田的有效开发与使用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可以说,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低渗透油气藏,俨然成为了现阶段从事石油行业工作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于此,文章主要对低渗透油藏的储层特性、开发特点、开发技术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与表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工艺方法; 前言: 随着我国油气勘测开发理论与开发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使得国内油气开发领域的建设规模不断拓展。现阶段,以低渗透油藏为代表的油田已经大范围地分布在全国各个油田地区当中。低渗透油藏主要是指油层储层渗透率较低且丰度低的油田,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油田具备的单井产能也相对较低。最重要的是,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这类油藏往往普遍存在着综合含水上升的情况,使得原油产量明显降低,不利于油田企业经济效益的长远发展。针对于此,要求从事于油田行业的工作人员应该利用有效的工艺技术改善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增加剩余油采收率,进而提高原油产量。 1低渗透油藏储层特性的相关分析 第一,储层物性较差,砂岩粒度含量多且分布广。砂岩的颗粒多表现为分选性差、杂物较多且含有的胶结物较多等特点,内部结构也多表现为严重的非均质性[1]。 第二,孔隙通道半径要比一般的油藏要小、孔隙之间呈现的曲折性比较明显,且内外表层的粗糙度要比其它的要大。孔隙多以中孔和小孔为主,内外结构的粗糙度较高。 第三,处于储层内的流体在和岩石进行深入接触之后,往往会受到物理作用与化学作用的影响而发生一些变化。如地层矿度化水与岩石中的特定物质进行接触后,会引发岩石内部结构中的孔隙道出现变细变窄的情况,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孔隙道会被严重堵塞,导致储集层的渗透率严重下降[2]。 第四,油层束缚水的饱和度要比高渗透层的油藏高得多。一般来说,低渗透油藏原始具备的含水饱和度可以维持在30%-60%,部分甚至可以达到60%以上。这与一般的渗透层的油藏相比,区别较大。 2低渗透油藏具备的开发特点 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对低渗透油藏具备的开发特点进行总结与归纳,大致可以将其具备的开发特点,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 第一,启动压力与渗透率互成反比例关系。即渗透率越低,对应的启动压力越大,反之则相反。 第二,采收率与渗透率互成正比例关系。即渗透率越低,对应的采收率越低,反之则相反[3]。 第三,内层结构存在不规则的天然裂缝,在受到外界一定压力之后,会加大地层非均质的特性,不利于后期的开采效果。 第四,油层储层渗透率较低且丰度低,具备的单井产能也相对较低。实际采油的速率比较慢,基本上都低于1.5%。 第五,储层水水动力呈现出来的连通性极差,单井可控制泄油的范围比较小,给正式泄油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4]。 3对于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的探究 3.1 科学布置井网,确保裂缝与地应力场分布的合理性 为了实现科学化的布置井网,确保裂缝与地应力场分布的合理性。我们应该从地应力、压裂造缝以及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改善。首先,在地应力研究方面,我们应该细致地研究地应力的分布规律,明确储层流体动态的特性。一般来说,在地应力的研究方面,工作人员更加倾向于利用水力压裂法、声发射法等技术进行研究。 其次,在压裂造缝的研究方面,我们可以将压裂造缝的形成情况分为两大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如分为追踪天然裂缝与分析岩石新裂缝。利用将裂缝走向与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相互平行的方法提高泄油的力度,增加单井产能。最后,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方面,我们可以基于分析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与油藏有关的数学模型,有效预测油藏的最新动态,全方位地提升油藏开发的经济效益[5]。 3.2 早期注水开发技术 目前国内的低渗透油藏在弹性采收率与溶解气驱采收率方面都普遍呈现较低的问题,在实际开采的过程中遭遇的难度较大。针对于此,我们可以利用早期注水的开发方式,确保低层压力,获得较高的弹性采收率与溶解气驱采收率。在实际利用早期注水开发技术的时候,工作人员对于部分弹性能较大的油田或者处于异常高压状态的油田,可以适当地推迟规定注水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增加最终的采收率,以便从根本上改善低渗透油藏弹性采收率与溶解气驱采收率较低的现状。另外结合相关研究也可知,伴随着上覆压力的持续上升,低渗透油藏自身的渗透率与孔隙度会发生严重降低。由此可知,低渗透油藏必须实行早期注水的工作,确保后期开采的渗透效果。 3.3 压裂改造开发技术 低渗透油藏具备的自然产能较低,无法达到工业石油的相关标准。必须实行压裂改造工作才能够有效提升开发力度与运用效果。因此我们可以说,压裂改造开发技术是确保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根本途径。现阶段,国内应用的整体压裂开发技术是我国近些年来在低渗透油藏开采方面实现的一项重大突破,这项技术的全面实行标志着我国低渗透油藏在开采技术方面得到了有效创新,是油田总体开发方案核心部分。 针对低渗透油藏的压裂工艺,我们可以根据工艺性质的不同,将其具体涵盖为限流法压裂工艺技术、二氧化碳压裂工艺技术以及复合压裂工艺技术等。一般来说,压裂改造储层渗透性的主要机理为:利用压裂改造技术将井底储集层的裂缝进行改善,使其形成具有一定规则长度与宽度的裂缝,且这些裂缝在性质上最好可以呈现出填砂裂缝的特点。在此种机理的作用下,储集层会改变原本的渗透性,且也会有效改变储集流体的流向。最重要的是,储集层中的储集流体的压力也会发生适当改变,有效完善与优化了井网的布置效果。 3.4 酸化技术与增压注水调剖技术 酸化技术作为提高油井产能的补充手段,可以在特殊井位中强化低渗透油井的开采率。一般来说,酸化工艺技术作用于低渗透油藏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