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克和千克的认识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克和千克的认识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克和千克的认识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克和千克的认识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18—20页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克与千克的认识”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虽说这一知识在教材中初次呈现,但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购买物品的时候就初步感知了克和千克的知识,另外,此年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自学、应用、拓展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二、教学目标

本着遵循《标准》理念,基于对教材与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及主动合作的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进率。难点: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四、教学设想: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重组了教材,运用活动的教学形态,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身感悟中学习新知,多种实物进入课堂,为学生探索新知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电脑课件、挂面学生准备: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台秤、各种食品。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出示1kg的挂面,400g的挂面各一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捆挂面重吗?

生:大捆的重(1kg的)

师:是不是这样呢?谁来掂一掂告诉大家结果?

生:学生争先恐后的掂,汇报结果,都认为大捆的重。

师:通过掂一掂,大家的说得很正确,那怎样才能知道他们究竟有多

重呢?

生:看包装袋上的净含量。

师:这种办法不错,现在找一名同学读一读这两捆挂面的净含量(生读师大屏幕出示两个净含量)

师:看到这两捆挂面的净含量,你想说些什么?

生1:kg,g是什么意思?

生2:为什么数大的反而比数小的挂面轻呢?

师:谁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一些学生举手)

生1:g表示克,kg表示千克。(生答师板书)

生2:kg用来表示较重的物体的质量,g用来表示较轻的物体的质量。所以1kg的挂面重。

师:回答得太好了!看来他们平时很注意观察,很善于积累知识,希望我们都向他们学习。

师:克和千克它们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体的轻重,称为物体的质量。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克和千克。(完成课题)

[这一环节教师设计得非常巧妙,也很有新意,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究欲望。]

(二)、操作体验,建立概念

活动一: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桌上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他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生:用秤称。

师:那这些秤你们认识吗?(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我在蔬菜商店见过电子秤。

生2:我在副食品商店见过盘秤。

生3:我家有磅秤,用来称化肥。

生4:我们每年体检时,见过体重秤。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

师:谁会使用这两种秤,(出示弹簧秤和台秤)你能来量一量吗?边量要边给大家介绍秤的使用方法。

生1:(举起弹簧秤)弹簧秤最小刻度是0,最大刻度是50,后面单位是g,也就是这个弹簧秤只能量0——50g范围内的任何物品。

生2:这个弹簧秤每个小格表示1克,每个大格10克。

生3:使用时,弹簧秤要垂直拿起来,把物品轻轻的挂在秤钩上。

师:弹簧秤大家都会使用了,那台秤呢?谁来介绍一下。

生1:上面的盘子叫做托盘,把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里。

生2:要先看下面的刻度盘是用kg做单位,最多能称10kg。

生3:比如把这串葡萄放到托盘里,指针指到1,这串葡萄就是1千克。

师:同学们说得太清楚了,老师都会用了,但我认为无论使用哪种秤,比如盘秤,手要离托盘远一些。以免称量不准。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刚才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弹簧秤用来称较轻的物品,台秤用来称较重的物品。

[这一环节安排得非常必要,也非常合理,既奠定基础,又让数学学习回归生活。]

活动二、认识克

(1)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角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有什么感觉?

(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

生:(很轻)

(2)称一称

师:要想知道究竟有多轻?怎么办?

生:用秤量

师:选择什么秤呢?

生:弹簧秤

师:那我们现在就用弹簧秤称一称吧!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再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

师:1克真的是好轻。1角硬币约1克重,1克相当于1角硬币的质量。

(3)找一找

师:生活中大约1克重的物品很多,谁能说一说?

生1:两根皮套大约1克。

生2:3粒黑豆、3个曲别针大约1克。

师:我们可以和1角硬币进行比较寻找1克的物品。

(4)猜一猜

师:同学们不用称,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克?猜完之后再称一称看对不对?

生1:我们组5粒黄豆。

生2:我们组7粒黄豆是1克。

师:为什么同是黄豆,各小组多少不一样呢?

生:黄豆大小不一样,个数也不一样。

师:太好了,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物品体会1克的质量。

[使学生经历了体验1克质量的全过程,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活动三、克与千克

1、感知10克、100克

师:1个1角硬币约重1克,10个1角硬币呢?(10克)把组内10个硬币放一起互相掂一掂,感受10克质量。

师:你知道一个鸡蛋有多重吗?你们掂一掂、猜一猜、再称一称。生:量出大约50克。

师:2个鸡蛋大约多少克?(100克),把两个鸡蛋放到手里掂一掂。感受100克有多重。

师:看你们带来的食品袋上的净含量是多少?掂一掂(感受几十克的质量)称一称(看包装与实际质量是否一致)

生1:亲亲虾条净含量:26千克

生2:可比克薯片60克

生3:DiD逗20克

生4:酱乌梅45克……

生5:我发现意大利干面净含量是45克,可是量完之后只有40克。师:有时称量的结果和净含量差得多,说明商家有欺诈行为,我们买时要掂一掂。

2、感受1000克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看看质量标注是多少?(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要想称一称这两袋盐,用刚才使用的弹簧秤合适吗?为什么?师:那好,现在用台秤称一称两袋盐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读一遍,注意两个单位的不同读法,要区分开。

[这一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建立克和千克关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活动四:体验千克

(1)掂一掂

师:那么我们再掂一掂两袋盐,感受1千克有多重。

师:掂过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师:确实1千克和1克比,重很多。

师:请记住这个感觉,现在我就要考考你们的感觉准不准?

(2)估一估

师:(出示1千克的沙果,1千克饼干)找几组同学掂一掂,估一估它们的质量。(生估计出几种答案)

师:意见不统一,我们来称一称吧!

(生测量发现一样重。)

师:其实是一样重的,我们掂时一定要和1千克给你们的感觉进行对比。

师:你能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

生1:6个苹果

生2:1袋饼干。

生3:2包面条。

生4:一袋500克的薯条,2个50克的火腿肠,一捆400克挂面。……

师:请各小组组长把你们组称出来的1千克物品举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师:为什么呀?

生:轻的东西就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

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竖大拇指)。

(3)比一比

师:看老师这有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为什么?生:一样重,因为他们都是1千克。

师:请各小组同学拿出自己的书包,先估计一下有多重,再来称一称。(小组活动,并记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育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用品的好习惯。)师:两袋盐、书包是用千克做单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用千克做单

位?

生:买西瓜,买菜……

师;这些东西用千克做单位,可平时我们却经常用到斤,你们知道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简要介绍:1千克=1公斤,1斤=500克)

师:还有什么用千克做单位?

生:体重

师:你知道你自己的体重吗?让我们来称一称。(找胖、中、瘦各一名)

生1:(胖)45千克

生2:(中)32千克

生3:(瘦)25千克

师:看来我班同学体重的差距很大,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饮食。 [这一环节,教师把数学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高

1、猜一猜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猜奖品游戏,老师的百宝箱里今天又藏了很多礼物,如果你想得到要先猜一猜它有多重,或在给出的数据后面填出单位,或进行单位换算。谁猜得准就奖给谁。(教师摸出一件物品,让学生掂一掂,猜一猜,最后出示答案,奖给猜得准的,做的对的同学)2、分一分

奶奶买了很多食品,请大宝、小宝两兄弟帮忙提回家。大宝能提13千克,小宝能提11千克。想一想,他们应该怎样分工才能把所有的东西一起提回家?各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一袋大米10千克 小白菜1000克 菠萝2千克

一壶油6千克 一条鱼3千克 黄瓜2000克

[练习具有应用性和开放性,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三维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进行自我评价。

生1: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生2:称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称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

生3:1千克等于1000克。

生4:… …

师:以后我们再买物品时,先掂一掂、估计一下它的质量,然后再看

标签和称量。比较一下自己估计的准不准。我们要想真正成

为“克”和“千克”的好朋友。就要在生活中多观察,多体验,希望我们都能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小学数学《斐波那契数列课题》教学设计

《斐波那契数列的应用》课题设计 一、课题的确定: 孩子们小学六年学习了六年的数学,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有的同学是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计算,而有的同学是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应用于生活,却从来没有亲身体会感受过数学的神奇,有没有一个课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特别是让学生亲自体会感受一下数学的美,感受大自然的造物的神奇呢?我思考再三最终确定了研究课题《斐波那契数列的应用》。 二、课题的布置与指导: 《斐波那契数列的应用》是数学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数列,课本是作为一段阅读材料呈现的,以《兔子的繁殖》为例介绍了斐波那契数列的产生,我本节课确定的目标主要是通过研究让孩子们领略学习数学的目的,感受一下数学本身的魅力以及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我是从四个方面来布置的课题研究任务:1、以《兔子的繁殖》为例,研究数列的产生,每个小组都要进行研究。前一天进行了布置,第二天我们就进行了交流汇报,孩子们研究的不错。于是又接着分组布置了任务:第一小组:从计算的角度研究斐波那契数列的秘密。第二三小组: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去观察是否有斐波那契数列。孩子们真的是很善于思考,第二小组潘珂在爸爸领着去花棚里买花时,发现了花瓣里的斐波那契现象,而另一个同学惠鹏程却在住的小区里发现了植物叶序也存在着斐波那契现象。第三小组的费枫舒在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时看到了正在削菠萝的阿姨,产生了兴趣蹲在那一个多小时发现了菠萝里的斐波那契现象。而惠荣薪则是在一次上课快迟到了,大步流星的迈楼梯,突发奇想研究研究台阶的迈法,和她的小伙伴发现了楼梯里的斐波那契的秘密,组成了课题研究的第四小组。我把孩子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汇总,考虑到时间有限,最终确定了把数列的产生不纳入到本节课的汇报当中。 三、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大家喜欢数学吗?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天天在学习数学,那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吗?其实根本原因有三:计算、应用、激发灵感。数学是一门研究规律的科学,我们通过学习数学可以提高我们的逻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详细完整版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详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文安县高头小学:刘丽娟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学习内容。本节课学习的就是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是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实际观念)。 本班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以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充分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并在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预测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悟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生活意识。教材准备 2分硬币1个,小正方体2个,回形针5枚,1元硬币1个,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 请大家一手拿书,一手拿铅笔闭上眼睛掂一掂有什么不一样那个重一些 我们所说的重量其实准确的应该叫做质量。看来物体的质量有轻有重,你知道计量物体质量的单位有那些呢(克,千克,斤,两,公斤,吨) 2明确目标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知道称物体的方法。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预期效果 凭我们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加上你的细心体会一定能把今天的任务完成的很好。 二、拓展教学 任务一

二年级数学《克与千克》教案

二年级数学《克与千克》教案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85-88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初步感知: 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感知1克的重量 (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 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 (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 感知1千克的重量 (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那么重1千克的物体还用天平来称合适吗? (2)认识盘秤、弹簧秤: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指向2时表示几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最多能称几千克的物品?指针指向小1,应是多少呢?小5呢?1千克后的小5呢?(Kg表示什么?g表示什么?) (3)用准备好的秤,小组来秤一秤1千克盐后汇报,任意称你身边的物体。指名再来秤1千克的水果,装在塑料袋里掂一掂,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4)下面每个人都一手拿盐,一手拿2分的硬币,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同学。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国际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了称较重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小明却遇到了一道难题,你们愿意用你学的知识帮帮他吗?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六小学王利珍 【教学设计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数学 2、《克与千克》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85-87“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轻和重,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㈡过程与方法 1、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主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2、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关键点】: 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难点: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关键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更好地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 【教学方法】: 调查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猜想验证法、多媒体辅助法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两袋糖各500克,盐1千克、500克各一袋,弹簧秤,电子秤,天平,鸡蛋等。 (学生用)六人一组: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质量,一个2分硬币约1克、一个乒乓球、两袋糖各500克、一袋盐1千克等。

开题报告.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课题

一、研究背景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大主题之一,也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2006年12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下达了由中央教科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之后,中央教科所在全国遴选课题实验区。2007年4月,合肥市教育局组成课题组积极向中央教科所申报“有效推进合肥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课题,2007年4月13日,该课题经中央教科所“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总课题组批准立项。为了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快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结合我校教师教育实际,2007年11月,我校整合研究力量,组成有研究能力的课题组,积极向合肥市教育局、瑶海区教育局申报子课题《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很快得到了合肥市教育局、瑶海区教育局课题组批准立项,这是上级领导对我校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市、区课题组对我校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同时也使我们教师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能否在思想上、行动上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切实搞好教师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完成本次课程改革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面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入研究、探索并最终构建适合我校实际、有效促进教师专业

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式,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增强广大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目标 (一)全面提高我校教师专业素质。通过课题研究,在我校催生一批具有高专业素质的教育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拔尖人才队伍不断加强。 (二)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氛围;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明确学校的科学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努力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再提升。通过课题研究,努力成为学习型学校。 四、研究内容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指标是什么?有效教 学如何设计与实施?有效教学如何评价?有效教学的反思如何进 行?如何重建有效教学的管理制度等等,这些被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是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问题,在课题研究中要深入研讨。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借鉴法。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与千克教案

教案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了解起点 2、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课件呈现超市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这些物品有多重?分别用什么做单位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两个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揭示课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观念 (一)感知1克的质量 1、猜一猜 通过一袋牛奶糖18克,内装6颗,得知1颗奶糖是3克。每位学生拿出1颗掂一掂,感受3克牛奶糖有多重。在另一只手上放一枚2分硬币,与一颗牛奶糖的轻重比较,猜一猜这枚2分硬币可能有几克。(师:是不是一克呢?用秤来称验证) 认识各种秤,指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秤。 2、称一称。 (1)简单介绍电子秤,并引导克用字母g表示。 (2)用电子秤称一枚2分硬币,得知电子秤屏幕上显示还是“0”设疑激发学生思考,能用什么方法得到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称两枚硬币,称出“2克”由此得出2分硬币重1克。 3、掂一掂 闭眼感受一枚2分硬币(1克)的轻重,交流感受。 4、找一找 把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找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学生在物品盘中找一找并汇报。(如:一个钮扣、6个黄豆、2个花生米、两个回形针等)让学生介绍找到1克物品的方法,老师适时进行小结。为什么1克的黄豆个数多?而1克的花生米个数少呢?

5、小结 (二)感知比1克重的物品质量 1、盘子里除了有1克的物品,还有哪些物品呢?让学生估三种物品的质量,根据自己估计的质量,按从轻到重的顺序进行排列,再用电子秤分别称,验证估的结果,若有误修正排列情况,直到正确。(一个果冻、一个面包、一包茶叶) 2、掂一掂 从三种物品中,找到最重的物品(100克)组内轮流掂一掂,感受100克有多重。 (三)发现1千克和1000克的关系 1、算一算 一个物品100克。再逐个递增,计算出10个100克的总质量是1000克。(一起数到1000克) 2、称一称 指名学生拎一拎,再放在台秤上称,问:怎么台秤上显示的是数字“1”呢?启发学生发现台秤上的1指的是1千克。(简单介绍台秤)顺势介绍千克可用字母kg表示。 3、设疑激思 同样的10个物品数出来是1000克,而放在台秤上显示的是1千克,想一想:1千克和1000克有什么关系?它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 4、读一读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关系。 (四)感知1千克物品的质量 1、小组活动 找大约1千克的物品:把找到的物品放到台秤上称;再轮流拎一拎感受1千克有多重。 2、代表汇报 介绍并展示本组找到的1千克物品是什么,说说自己拎1千克的感受。(例:2袋盐、5个苹果、一袋洗衣粉、一桶面条等) 3、拓展思维 1千克面条和装1千克的食品相比,哪个重些? 通过议一议,称一称得出结论:它们质量一样。由此说明:比较物体的轻重时,不能

小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杨英庄小学六年级王志娟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55–58页,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 2、让学生自己尝试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及观察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使学生充分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特征及关系。 【教学准备】圆的认识的课件、圆形的物体、圆形纸片、圆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平静的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面丢进一颗小石子(播放水纹),你们发现了什么? 2、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伴随着优美的音乐,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圆形的瓷盘及剪纸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这些现象中,你们找到圆了吗?

3、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谁来说说? 4、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提出学习问题 师: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在黑板上面一个圆?(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 师:看着黑板上这么大的一个圆,你有什么问题想说吗? 生: ①我想知道什么是圆? ②圆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③圆的周长怎么求? ④圆的面积怎么求? ⑤圆的性质、特点都是什么? ⑥我真羡慕老师,也想在本上画一个大圆,我想了解它的画法。 师:你们的思维太开阔了,想了解这么多的内容,我们归纳起来,就是什么是圆,各部分名称……那么现在就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一个 一个攻破它。 三、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1、导: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公开课用)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西宁市五四小学薛刚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p85-86 练习十八1、2、3题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有重的客观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于“克和千克”已经有所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感觉,动手操作让学生逐步感知克和千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表象,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出示主题图)前几天,这几位小朋友陪家长去超市买了一些物品,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6个苹果重1千克;一盒饼干重110克;一桶豆油重5千克;师:老师还调查收集了一些同样的数据:一盒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45克,小明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茶叶450克,一袋大米是10千克。(PPT出示)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受1克有多重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我们发的小正方体,用手掂一掂,感觉一下。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轻,非常轻,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克和千克》教案1

《克和千克》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

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克 (1)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对,所以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3、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微型课题研究课教学设计

微型课题研究课教学设计 1.课题名称“活动单导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策略的研究 2.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调查分析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教学方法。 (2)、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教学模式,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 3.研究方法 资料文献法 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教学实验法 4.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第 1 课勾股定理 5.教学目标 6. 教学准备 7.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4规律猜想→直达快车集中规律,概括描述,关注焦点。 活动5数字验证→拼图效果 通过剪拼赵爽弦图证明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激发 探索精神。 活动6实践应用→拓展提高巩固应用培养实践技能。 活动7 回顾小结→整体感知回顾、反思、交流。 8.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活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 国际数学家大会,这就是本届大会 会徽的图案. 它象一个转动的风 车,挥舞着手臂,欢迎来自世界各 国的数学家们. (1)你见过这个图案吗? (2)听说过“勾股定理”吗? (1)教师说明: 这个图案是我国汉代的赵爽在用来证明勾 股定理的“赵爽弦图”加工而来的。 教师应重点关注: a.学生对“赵爽弦图”及勾股定理的历史是 否感兴趣。 b.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了解程度。 通过欣赏图片, 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自然引出 本节课的课题。 活动2故事场景→发现新知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 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 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 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三 边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 地面图18.1-1 同学们,请你也来观察下图中的地 面,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2)教师讲述故事、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情景、提出问题: 你是怎样观察这个砖铺的现场的? (从基本砖铺材料、图形单元、位置形态 进行观察:铺设材料是正方形砖块,其中 丰富的图案都是由等腰Rt△色块作为基本 单元构成。) A B 由于对角线的作用,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或 者手工拼图可以发现用等腰直角三角形拼 正方形的基本方法(充分展示出了等腰直 角三角形与正方形的结构关系)。 (3)在课堂上开展分组活动,让学生亲手操 作:对正方形进行剪切、拼贴然后再将它 们关联(由正方形的边长关系到等腰直角 三角形)起来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现 ----合围(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 长建立正方形,而且它们之间有面积关 通过讲传说故 事来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引导 学生进入学习 状态。 分别以等腰直 角三角形的三 边为边长建立 正方形,不仅能 体现出数形结 合的思想还能 启发我们进一 步地讨论直角 三角形的有关 性质。

《克和千克》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克的认识教案 克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天平(自制天平)、两个苹果、一个梨(两个苹果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些()一个2分币、一些黄豆、15个图钉(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苹果,一个梨和一个2分币( 教学过程 1(新课 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或播放视频:谁重谁轻: 下载),掂一掂(再提问:“哪个重一些,”(学生意见不一() 教师:究竟哪个重些,哪个轻些,光靠手掂很难说准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 位“裁判”来帮忙(出示天平),这位公平的裁判就叫做“天平”( (出示天平图或播放视频:天平的结构: 下载)边指点边讲解:天平像一位“机器人”,它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可以上下摆动,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指向中间的刻度线;如果左边物品的重量比右边重,指针就向左偏;如果右边物品的重量比较重,指针就向右偏( 教师演示(或播放视频:天平的使用: 下载):先拿出两个苹果,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个盘里,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并指出:当指针在标尺中间时,天平两端平衡,表示两个苹果重量相等( 教师指出:天平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提问: “这个2分币有多重,”说明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 板书:克(

“1克有多重,” 向学生介绍1克的砝码(并说明用天平称东西重量时需要用砝码(一般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东西,右边盘内放置砝码( 教师将一个2分币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边盘内,让学生观察天平上指针的情况(或播放视频:称硬币: 下载)(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指针指在标尺中间,天平平衡,表示这个2分币与1克砝码同样重( “那么这个2分币重多少克,”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2分币,用手掂一掂( “现在我们来称出1克黄豆(” 教师从天平左边的盘子里取出2分币放入黄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针指在标尺的中间,天平平衡( 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 请一位学生来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 接着把1克黄豆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拿出15个图钉:“这里有15个图钉,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多重(” 教师在天平左边的盘子里放入图钉,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放到10克,使天平平衡( “15个图钉有多重,” 接着把10克图钉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按照称图钉的方法,称1支粉笔、1本数学教科书、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称其他物品如乒乓球、铅笔等(有些物品称完之后,仍让学生掂一掂,如数学教科书(

克和千克公开课 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公开课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执教:黎昌富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称量物品经常用到的秤称。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法制渗透点:(渗透法制教育点:一克冰毒就会让人坠入深渊。《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包庇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以及为犯罪分子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或者犯罪所得财物的;)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1000克=1千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台秤、2分硬币、花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环节目标:唤醒学生经验,从生活中开始提取学习资料。)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学生上来掂一掂,说说感觉有什么不同?) 师:看来物品有轻有重,(板书:轻、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板书:质量)。那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呢?(可以用秤称)二、认识秤,揭示课题。(环节目标: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并从生活中提取出质量单位,做好正式学习的铺垫。) 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认识些什么秤?(课件出示:常见的秤)用秤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课前老师请小朋友们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质量,谁来汇报? 师:听了,看了,你发现它们的单位名称有什么不同?(板书:单位。)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三、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环节目标: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能初步估量1千克和几千克。会使用盘秤称重。) 师:(出示盘秤)这就是盘秤。观察一下盘秤,你们有什么发现?师:是这样的,当我们用盘秤称东西的时候,当指针指到1就表示1千克。下面,我们就来称1千克的东西吧。(称1千克的东西:6本数学书,两袋盐……)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及案例课题报告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及案例》课题报告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实验研究课题组 执笔:柯小刚周清菊 一、问题的提出 “小班化教育”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我国于20世纪末开始在部分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进行实验和可行性研究。 从已有的资料和信息可以发现:小班化教育最为发达的美国,其研究主要是从缩小班级规模,如何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大众化方面,体现政府对教育的监督和管理;在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和设计方面则主要体现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实践。在我国小班化教育较为发达的上海,除侧重于班级规模的缩小外,还重点研究了小班化教育中,教学流程管理、教学环境设置、兴趣爱好培养、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问题。这些前人的研究极大的丰富了小班化教育的理论,也积累了某些方面的优秀经验。但如何在小班化教育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设计改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影响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设计对小班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有何影响等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和系统的总结。我校从1999年开始对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探索和研究。2002年《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及案例》被省教科所立项,旨在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小班化教育理论,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增强我校办学效益。 二、研究目的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及案例》这一研究课题的实施与开展,不仅对小班化教育理论的丰富有一定的意义,它对整个现代教育观念、教学组织形式和基础教育质量提高都有相当的作用。 课堂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课堂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

程。课堂教学设计把课堂教学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之间的本质联系,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为: 1、通过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的前端设计是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保证,是教师素质的体现。通过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可丰富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可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前提下,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实用性与艺术性,从而体现教育的科学艺术化。 2、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研究顺应了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要使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落到实处,除了制度保证、教师素质外,还需要一定的外在组织形式,而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则能兼顾这一点,它将比大班(班级人数多的班)有更好的效果。 3、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发展和丰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原则,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不同班级学生的学力差异、情感差异及学法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使不同层级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发展,最好的办法和措施就是通过小班化分层教学,而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则可较容易的对学生进行分层和分组,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还可以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并通过培优补差设计,体现因材施教和教育的公平性理念。 4、小班化教育课堂设计研究可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创建高规格的民办教育学校品牌。 在多数公立学校还没有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前提下,民办学校采取小班化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出来,而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与探索则可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学校生源的稳定,为民办学校创建有特色和高规格高品质的学校品牌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课题组开展实验研究,就是通过案例来探讨: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对教

数学教案-千克和克的认识

数学教案-千克和克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l、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

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克与千克教案及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例题1、例题2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https://www.doczj.com/doc/d87522249.html,]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https://www.doczj.com/doc/d87522249.html,]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https://www.doczj.com/doc/d87522249.html,]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四、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以下是一份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1克和1千克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会运用建立起来的质量观估一估。 课前准备: 1、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学生带两袋食盐, 2、一台盘称、一个天平、一些1角硬币 3、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进一步建立“轻”“重”的观念 1、背一背

三名同学,一名同学分别背另外两名同学, 观察:从这一游戏当中,你看出了什么?(一轻一重) 2、想一想 飞行员和小蚂蚁同时从飞机上飞下来,飞行员安然无恙,小蚂 蚁为什么死了?(小蚂蚁很轻) 3、掂一掂 请同学们一手举起一本书,一手举起一支笔,有什么感觉? (书重本轻) 二、建立“克”的观念 1、建立1克的观念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1个1角的硬币,掂掂有什么感觉?(轻) 2、称一称 1)、简单介绍天平及它的使用方法,并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 量的过程。 1个1角的硬币很轻很轻。再轻也有质量,使用的单位是“克”。生活中常用天平来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使用它时:先调节螺母,使天平平衡,指针对准0刻度线。左边的盘子里放要称的物品(放上 一枚一角硬币),天平往一边倾斜,说明这枚硬币的重量,重多少呢?比较轻的物体,移动游码,使左右两边平衡,晃动的指针对准0,读出游码上的刻度,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晃动的指针对准0,把砝码的质量加起来就是物体的质量。2)、称一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研究》课题-教学设计公开课

教学经验点滴,与大家共享!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研究》课题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 几年来,我校坚持以“改革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课堂教改”为主线,并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在区教育委教学研究室的指导下,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力求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从知识的层面上认识课堂教学,还从人文的角度研究课堂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实践证明,课题研究能有效地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发展,对传统教育中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改革,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及迫切要求。然而,从目前实际教学情况而言,“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式教学”,少数几个“尖子生”占领课堂,多数学生当“看客”等现象仍是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发展受到禁锢,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受到压抑。因此,我们申报了小学语文阅 教学经验点滴,与大家共享! 读教学方法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提出:

阅读, 是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各民族共享的、持续时间最长久的、最价廉物美的情趣性活动。通过阅读, 人们可以了解各种社会与自然的情况, 可以感知各种复杂的心灵与现象, 可以完成各种类型的交际活动, 也可以品味各 种各样的人生体验与发现, 甚至可以借此打发孤独寂寞的闲暇时光。对个人而言, 阅读既是生活的拐杖, 也是工作的帮手, 还是消遣的良伴; 对社会而言, 阅读既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也是信息沟通的桥梁, 还是知识传承的方式; 对国家而言,阅读既是民族和谐相处的润滑剂, 也是国民素质焕发的清醒剂, 还是国力整体提升的强心剂。可以这样说, 一个不会阅读的人, 他的生命质量是低下的; 一个不爱阅读的民族, 她的发展后劲是欠缺的; 一个不尚阅读的国家, 它的竞争实力是萎靡的。正因为这样, 世界各国人民无不注重发展自己的阅读兴趣, 世界各国政府也无不注重改善国家的阅读环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报告也明确提出: 作为一个世界公民, 最起码的受教育要求是让自己学会听、说、读、写、算等五大本领, 而其中排在第一位的要求又是通过接受阅读训练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体系里, 阅读训练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重视与关照。长久以来, 各国都纷纷形成了各自的阅读理念, 并且在阅读教材编写、阅读训练操作、阅读成效评价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各国的语言不同, 国家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也不一样, 就使得 教学经验点滴,与大家共享!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课题方案说明

学生阅读教学研究课题方案 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教学大纲规定:阅读教学是小学 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和终身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马笑霞:《阅读教学心理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 2、曹忠华:《让“培养习惯”成为教师的课堂自觉》,《教学与管理》2009 年12期 3、刘颂堂《.创新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 4、安恩平《阅读教学中的探究与实践》]J].教师教育科研,2006 (05): 21 5、《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例谈》《教育评论》2000年第5期 &《语文课程标准》 7、《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广州市教育局教学

研究室 8、《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策略》王定铜广东教育出版社 9、《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吴亚西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0、《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汪潮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 5、研究内容 1、通过课内外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 教会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性,自动性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在培养学生的习惯时,不同年段的侧重点不同: 低年级段重点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每天阅读的习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等的习惯。 中年级段重点培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的习惯。 高年级段重点培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有序、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等。 3、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策略: (1)提出要求,指导预习(2)以笔助思,激发潜能;(3)激发兴趣,指导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