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 词类下——虚词

第三节 词类下——虚词

第三节 词类下——虚词
第三节 词类下——虚词

第三节词类下——虚词

教学重难点:

1.虚词的特点

2.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的类别及语法特点

3.词的兼类

和词序一样,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之一。

虚词的共同特点有三,一是依附于实词和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二是不能单独成句,不能但对作句法成分;三是不能重叠。原因在于虚词无词汇意义。

虚词是个封闭的类,数量不多,但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学习时要逐个记住,研究时要逐个研究。现代汉语的虚词主要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四类。

一、介词

介词是用在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合成介词短语来修饰谓词性词语的词,介词表示时间、处所、方向、方式、手段、施事、受事、对象、原因、目的等。

1.语法特征

(1)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同名词性词语(或其代词)组合成介词短语,修饰谓词性成分,作状语或补语。语义和结构上对后面的宾语起介引作用。例如:

[跟老师]谈谈倒〈在地上〉

[沿着河边]走跑〈到食堂〉

[把脏水]倒掉死〈于癌症〉

[为荣誉]战斗飞〈向远方〉

介词“对、对于、关于”等组成的介词短语加上“的”后,可以作定语修饰名词。例如:

(对当前国际形势)的认识

(对于改进机关办事效率)的建议

(关于美学)的研究

(关于合资建设高速公路)的提案

(2)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大多数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例如“把”、“被”、“以”、“从”、“连”、“由”、“关于”、“至于”等,现在仍有一些介词兼属动词,例如“在”、“给”、“比”、“用”、“向”、“朝”、“为了”等。

2.分类

(1)施受介词

施受介词用于引出施事者或受事者。施受介词主要包括“把、被、叫、让、给、由、将、归、管”等。例如:

一道闪电把整个窗户都照亮了。(引出受事)

她双脚跳起把流氓臭骂了一通。(引出受事)

政府还给我们募集了一百件棉袄,二百条棉裤。(引出受事)

鞋袜和裤管被露水浸得湿淋淋的。(引出施事)

与孩子们在一起,叫人轻松得很,开心得很。(引出施事)(2)方式介词

方式介词用于引出动作的方式、方法、工具等。方式介词主要包括“用、以、凭、靠、按、据、拿、按照、遵照、依照、根据、通过、本着”等。例如:我们的生活要靠劳动,不能单靠政府救济。

他常以一种欣赏的心态看着孩子们做游戏。

公司应该按照市场行情及时进行价格调整。

这个数字主要是根据企业规划和投资总额确定的。

通过这次摸底考试,他发现了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

(3)时间、处所介词

时间、处所介词用于引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方向、起点或终点,主要包括“自、打、从、在、到、当、于、往、向、朝、自从、打从、趁着、沿着、顺着”例如:

厂里的头儿们似乎全都变成了公关先生,从早到晚忙于接待。

鲁迅先生的这篇杂文写于三十年代早期。

他撩起窗帘一角朝外望了望,天还完全黑着。

他俩肩并肩从村中的小路上向山道里走去。

自从这事发生后,他就病了。

他们沿着河边,慢慢向上游方向走去。

(4)对象介词

对象介词用于引出动作所关涉的对象或范围。对象介词主要包括:“对、对于、关于、至于、跟、和、与、同、替、比、较、除了”等。例如:

对于国家,安定是第一位的,是压倒一切的最高原则。

关于公司兼并的计划,现在已经变为既成事实了。

至于公司方面,也准备出台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我开始深深地同情起她来,再不跟她顶嘴作对。

我替他还清了所有的债务。

我们除了向这位村长打听外,别无选择。

(5)原因、目的介词

原因、目的介词用于引出动作的起因、后果或者目的。原因、目的介词主要有“因、因为、由于、为、为了、为着”等。例如:

大家都为这件事感到高兴。(原因)

据说是因健康原因退下来的。(原因)

由于紧张,我变得语无论次,脸也胀得通红。(原因)

专家委员会为一个细节问题讨论了整整一个下午。(目的)

为着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需要相应的改革。(目的)

3.介词与动词的辨析

现代汉语的介词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由于虚化程度不同,除了一部分专门介词外,大部分介词保留着动词的功能,兼属介词和动词两种词类。例如:在:我整整在床上躺了三天。(介词)

他在图书馆。(动词)

比:我比你更了解市场行情。(介词)

咱们比比看。(动词)

让:让顺道的人捎去。(介词)

谁都得让他三分。(动词)

通过:许多病都可以通过按摩得以解除。(介词)

顺利通过了考试。(动词)

区分介词和动词时应注意两点:

(1)如果这个词与后面的成分组合起来能作谓语(谓语中心),就是动词;不能作谓语(谓语中心)的是介词。例如:

好几个月了,一家人连滴油都没沾过。—→*好几个月了,一家人连滴油。例句中“连”与后面的成分“一滴油”组合起来不能做谓语或谓语中心,因此“连”是介词。

(2)介词不能重叠,后面不能加动态助词“着、了、过”;动词既可以重叠,也可加动态助词。

4.几个介词的用法

(1)“对”与“对于”

“对”≥“对于”。“对”与“对于”一般可以通用,能用“对于”的地方也能用“对”,但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都能用“对于”,“对”的使用更加广泛,而且“对”还保留着较强的动词性。例如:

对于我来说,这是很大的一笔开支。—→对我来说,这是很大的一笔开支。

对于这种状况,他们感到出乎意料。—→对这种状况,他们感到出乎意料。

命运却总是对这孩子那么不公。—→*命运却总是对于这孩子那么不公。

你会对这块土地产生亲切的感觉。—→*你会对于这块土地产生亲切的感觉。

(2)“关于”和“对于”

①“关于”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对于”用来指出对象。例如:

周围不断有各种途径传来的关于下岗职工的事儿。

辞职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能算是什么小事。

②“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时,放在主语前后均可;“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通常放在主语前面。

对于这个问题党委要进一步研究。→党委对于这个问题要进一步研究。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辞职都不能算是什么小事。→辞职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能算是什么小事。

关于国外的研究动态,我了解一些。→*我关于国外的研究动态,了解一些。

关于扩招,我们正在制定相关政策。→*我们关于扩招,正在制定相关政策。

③“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作标题;“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只有加上名词后才能作标题。

关于凝聚态物理

对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建议

对于当前中亚地区形势的几点看法

二、连词

连词是起连接作用,用来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等语法单位的词。

1.语法特征

连词具有纯连接性,只起连接作用,把两个或几个语法单位连接起来,组成

更大的语法单位,连词本身没有修饰、限制或补充的作用,不作句子成分。例如:风声和雨声逐渐加大,越来越猛烈。(单句,作主语的组成部分)

硬件跟软件他都很精通。(单句,作主语的组成部分)

共同的经营理念与创业目标是我们正常合作的基础。(单句,作主语的

当然这过程常有落泪和辛酸的事,或者有时还有无可奈何的事发生。(选择复句)

你不仅是咱们地区的状元,而且还是全省的第三名哩。(递进复句)

因为这草都枯萎了,所以踩在脚下更感到柔软。(因果复句)

2.分类

(1)连接词或短语的连词

连接词或短语的连词主要有“和、跟、同、与、或、及”等,表示并列、选择或递进关系。

①“和”

“和”主要连接体词性成分,有时连接谓词性成分。例如:

煤球和炉子是屋里除了办公桌椅之外的全部用具。(连接名词,作主语)

他现在还不清楚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过程。(连接名词,作宾语)

会议讨论和通过了明年的财务预算草案。(连接动词,作动语)

雨后的村庄更显得安详和寂寥。(连接形容词,作宾语)

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好好学习和认真研究。(连接谓词短语,作动语)

②“跟”

“跟”连接名词或代词,表示并列关系,有北方口语色彩。例如:小李跟我都是山东人。

硬件跟软件他都很精通。

茶壶跟茶叶你都放哪儿去了?

③“同”

“同”连接名词或代词,表示并列关系,有南方口语色彩。例如:键盘同鼠标已经到货。

我、小张、小李同他都住在学校。

他同陆教授两个人,一起参加过不少全国性的学术会议。

④“与”

“与”主要连接体词性成分,表示并列关系,一般用于书面语,尤其常用于书名和标题。例如:

《动词与名词的语义关系》

《语言教学与研究》

《电流与磁场》

父亲与母亲共同生活了将近六十年。

有机化学与物理化学是这家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

成绩的获得依靠的是大家不懈的努力与精诚的团结。

⑤“或”

“或”连接体词或谓词性成分,表示选择关系。例如:

伟人们常常企图用纪念碑或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芳。

他开着自己的车在城市里干净或肮脏的大街小巷跑来跑去。

他没到哪家独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去挣大钱,却当起了出租车司机。

听说交的钱都归买下那路段的香港人或台湾人所得。

谁活得好或谁活得不好,全凭活的人自己感受。

⑥“及”

“及”连接体词性成分,表示并列关系。“及”前后成分的地位不平等,后面的成分是次要的。例如:

他将那些堆放在桌子上的资料及软盘清理了一下。

在亲戚及街坊邻居的帮助下我哥哥念了两年高中。

她几次向好几个孤儿及一群无家可归的乞丐们施舍钱物。

“及”连接三个以上成分时,放在最后一个成分之前。例如:

所有的山谷、森林及河流,都披上了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他把在外国洗盘子、送外卖及修草坪所赚的美元全部掏了出来。

煤炭、钢铁、化工及轻工是我国主要的传统支柱产业。

(2)连接分句或句子的连词

连接分句或句子的连词,表示分句或句子间的顺承、选择、取舍、递进、解说、条件、因果、假设、让步等逻辑关系。

①表顺承关系:跟着、接着、从而、而后、然后、于是。例如:

他提出了猛、快、巧的口号,接着详细讲解了具体的要求。

有人端正心态,勇敢地去面对现实,从而摆脱了原有的种种困难。

他拔了一大束野花,然后走到那一片坟地里,把花束搁在师傅的坟头。

他心里又烦又乱,于是赶紧借洗漱之机清醒了一下自己的头脑。

买卖双方在他的说合下皆大欢喜,于是老乔也很高兴。

②表选择关系:不然、要不、要不然、否则、不是、就是。例如:

他也该有女朋友了,不然会影响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你必须斜着上升,否则这点惯力一刹那就用完,滑雪板就会突然停止。

他们惹恼的不是这几名工人,而是他们所拥有的广大群众和真理。

我得把事情搞清楚,要不我这心里总是堵得慌。

回去把粮食、土地老老实实地分给群众,要不然老百姓饶不了你们。

③表取舍关系:与其、宁、不如、毋宁(无宁、勿宁)。例如:

与其呆在家里梦想发财,还不如早些拿起牛鞭粪桶置个家业。

与其那样“撒芝麻盐”,还不如先给老家那儿减少一个吃国家救济款的人。

侦察不如打仗痛快,打仗像剃光头一样,三下五去二,一根毛不剩。

④表递进关系:不但、不单、不光、不独、不特、不只、非但、非独、尚且、而且、并且、况且、而况、何况、进而、及至、乃至、甚至、反倒、反而。例如:

他当年不但受到了大会小会的批判,还险些被开除党籍。

折磨本人不算,还要折磨他的亲人,不光折磨肉体,还要折磨精神。

有许多工人非但没为自己的家庭“创”什么“收”,反而还赔了钱。

一日三餐每天才不到4元钱,况且总还要买些生活和学习用品。

小家伙根本不怕,反倒威胁我道:走着瞧,看谁治谁。

⑤表解说关系:例如、比如、譬如、比方、就是、就是说、即、总之。例如:

他总要去想一些与现实不相干的事,比如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

夫妻之间,很多事情可以通融,比方家务活谁多干点谁少干点,不应该

斤斤计较。

校园里最好的建筑,几乎都冠以某某名字,就是说都是某某人赞助而建的。

总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⑥表条件关系:只有、只要、一旦、一经、但凡、除非、好在、幸亏、幸而、幸好、亏。例如:

只有找出生产效率低的原因,才能按期完成加工订货的生产任务。

一旦觉察到了对方的尴尬,两人都惶惑不安起来,尽力地克制自己。

这事一经师生相传和媒体披露,一时间校内外沸沸扬扬,众说不一。

但凡大酒店便都有吸引公款消费的高招,除了山珍海味就是生猛海鲜。

除非让父亲提前退休,他去顶替招工,否则他觉得自己永远也没指望迈进公家的门。

⑦表因果关系:既然、既是、因为、因、由于、惟其。例如:

既然你不同意这样做,那就算了。

因为连这种草都枯萎了,所以那些娇嫩的菜苗也没有什么指望了。

由于他们国家政治生活的不正常,社会许多方面都处在动荡与混乱之中。

由于厂里的供暖管道常出问题,车间里的暖气热三天,凉五天。

⑧表假设关系:如果、假设/假如/假若/假使/倘若/倘使/要是/若是/若/万一。例如:

如果所谓集体、法人的利益总是“重如山”,个人的利益总是“轻如毛”,那么消费者永远改变不了被损害的地位。

假如细细地闻,你就会发现酒里蕴含着一种幽幽的香气。

倘若回到老家,这种机会几乎就是天方夜谭。

要是几天不回去看看女儿,他就心慌意乱,什么事也干不成!

⑨表让步关系:虽然、虽、虽说、虽说是、虽则、尽管、固然、诚然。例如:

虽然没有在土地上劳动过,但他知道在这贫瘠的山区当个农民意味着什么。

虽说在黑市上光卖出那指标便可净获上万元钱,可他不能做这等违法之事。

他虽说是残疾人,但从来很要强。

尽管他父亲是个汽车司机,但是他从来没有开过车。

这固然有社会上的问题,难道与学校本身管理疏漏无关吗?

(3)连接词语或分句的连词

“而、而且、并、并且、或者、只有、不管、无论”等连词既可以连接词或短语,也可以连接分句。例如:

这种皮革表面光滑而且柔软。

我的手突然停住了,并且紧张地发现自己的手在颤抖。

只有最后这个方案才算切实可行。

只有铁路修好了,这些木材才能运出去。

无论干部还是群众,都由衷地欢迎县委“改朝换代”。

3.连词与介词的辨析

介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但介词在介词短语中是两个实质性结构成分中(介词+名词性词语)的一个;而连词在实质性结构中只起连接作用。下面以“和”

为例谈谈如何区别介词和连词。

(1)当“和”作介词的时候,“和”前后的成分不能互换。例如“我和他提起过你”,“和”前后的成分互换后,句子意思就发生改变(他和我提起过你),而且“我”可以省略(和他提起过你),前面可以加上副词性修饰成分(“我刚刚和他提起过你”),后面可以有停顿。

(2)当“和”作连词的时候,“和”前后的成分可以互换。例如“我和他都没上过学”,“和”前后成分互换后,句子的意思基本不变(他和我都没上过学),而且“我”不能省略(*和我都上过学),前面不能加副词性修饰成分(*我刚刚和他都没上过学),后面不能停顿。

4.连词与副词的辨析

副词可以单独作句子成分,充当状语修饰形容词或动词;连词可以连接各类词、短语、分句或句子,但不能作句子成分,只表示前后成分之间的某种关系。

连接分句或句子的连词经常与关联副词配合使用,例如“只有……才……/如果……就……/除非……才……”等。可以出现在主语前的是连词,只能出现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具有修饰作用的是关联副词。例如:

如果你到那天能来,那么我就告诉你真相。

“如果”和“那么”出现在主语前,连接两个分句,是连词;“就”出现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修饰动词,且具有一定的连接作用,是关联副词。

三、助词

助词是附着在词、短语、分句或句子上,表示各种附加语法意义的词。

1.语法特征

助词最主要的语法特征是附着在某个语法单位上,表示结构、时态、领属等方面的附加语法意义,一般读轻声。由于助词总是跟某种语法意义相联系,因此往往成为某种词类或语法结构的标志。例如“着”一般表示行为状态的持续,是动词的标志。

2.分类

助词按照不同的语法意义可以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比况助词、表数助词。

(1)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

“的、地、得”都读de(轻声),它们的分工是书面上的。定语后面的de 写成“的”,状语后面的de写成“地”,补语前面的de写成“得”。

①“的”

“的”是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例如:

清新的空气、暂时的苦难、安然自得的姿态、比爱情更娇贵的东西

他的才华和眼光、张开的嘴巴、阴云密布的傍晚、喝茶的时候、外面的大雨

“的”能构成名词性“的字短语”。例如:

我的、他的、男的、捡的、红的、黑的、吃的、喝的

大的、主要的、过去的、塑料的、踢球的、看热闹的

书面语中双音节定语修饰单音节中心语,有时使用古汉语中的结构助词“之”。例如:

小康之家、幸福之路、违法之事、侧隐之心、彼此之间、高明之处

②“地”

“地”是状语的标志,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例如:

谦虚地表示、严肃地处理、眼睁睁地看着、不动声色地说

急匆匆地跑、雨不停地下、历史地考察、有组织地进行调查

③“得”

“得”是补语的标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引出状态补语或程度补语。例如:

跑得很快、决定得了、讲得眉飞色舞理、讲解得宽泛一点、洗得干干净净

变得坚强起来、活得悠哉悠哉、惊讶得顿时呆坐在椅子上

④“所”

“所”用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例如:

所得、所见、所想、所思、所知、所发现、所料、所需

“所”还常用在以下三种格式中:

A.与“被”、“为”配合使用,组成“被/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如:

为好奇心所驱使、不被形而上学所羁绊、已为实践所证明、被假所蒙蔽B.用在作定语的主谓短语中间。例如:

我去过的国家→我所去过的国家

他抱有的幻想→他所抱有的幻想

他喜欢的衣服→他所喜欢的衣服

他收到的通知书→他所收到的通知书

C.用在由“有/无”构成的述宾短语中。例如:

有所准备、有所改进、有所依靠、有所增加

无所作为、无所顾虑、无所不为、无所用心

(2)动态助词

动态助词表示动作进程状态。汉语中的动态助词主要有“着、了、过、看、的、来、来着、着呢”。

①“着”

“着”附着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着”附着在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深。例如:

河里的青蛙纷纷跳上岸,没命地向两岸的庄稼地和公路上蹦窜着。

他开着车倾听着轻盈的沙沙沙声,时常在车后无人时,忍不住哼上两句小曲。

那天晚上,母亲一手搂着小丽霞,一手搂着儿子,一边流泪。

她凭全家唯有的一头驴,耕作着贫瘠的田地。

他只好咬着牙去见那帮他这辈子都不想见的家伙。

②“了”

“了”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变化的实现。动作或性状的发生跟时间没有必然联系,所以“了”不受时间限制。例如:

他呆坐了半天,接连吸了三支烟,仍缓不过神儿来。

他落地时向前扑倒在稀泥堆上,双手和衣服都沾了稀泥。

手里的马勺犹豫了半天,终于还是没有舀水。

他静悄悄地坐在墓地上,难受地闭住了眼睛。

夜已深,热闹了一阵的乡亲们终于都走了。

③“过”

“过”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曾经发生过这样的动作或具有这样的性状。例如:

最近他在报纸上发表过两三篇诗歌和散文。

他上过几年学,理解事情无疑要比父亲开阔一些。

几十里路程,他记不清遇过多少个炎炎烈日,多少次刺骨寒风。

他们这儿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前几天冷过一阵,这两天又暖和起来了。

这么多年来我从没见过他这么高兴过。

④“看”(读轻声)

表示尝试态,常用在动词重叠式或加上时量、动量补语的动词后面。例如:你先走两步看。

让我想想看。

大家再动动脑筋看。

不行的话,先退一步看。

⑤“的”

用在动词和宾语之间,带有肯定和判断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例如:

他昨天到的北京。

我们是按规定做的处理。

你在哪儿读的大学?

你从哪个食堂买的饭?

⑥“来”和“来着”

用于句末,表示曾经发生什么过事情或事情发生在不久之前。例如:上个星期你是不是去青岛来?

你忘了小时侯老师怎么教我们来?

你昨天干什么来着?

他刚才还在这儿来着,怎么一转眼就不见人影了?

⑦“着呢”

用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后面,强调性状的程度和现实性持续,略带夸张意味。例如:

他神气着呢!

他以前胖着呢!

珠穆朗玛峰高着呢!

以前可不是这样的,生意好着呢!

几百元的卖牛钱与几千元学费之间差得远着呢!

(3)比况助词

比况助词附着在名词性或谓词性词语后面,构成比况短语,表示比喻。常见的比况助词有“似的、一般、一样”等。例如:

他就像丢了魂儿似的。

导演像说京剧道白似的冲着演员大喊。

他咧着嘴直笑,高兴得孩子一般。

他驱车在大街上,随着流水一样的车河,东西南北地奔波。

他熄了发动机,像猎犬一样警惕地观察着四周。

(4)表数助词

①表复数

“们”附着在指人的普通名词、人称代词或联合短语后面,表示复数。例如:我们、你们、他们、咱们、人们、兄弟们、孩子们、朋友们

同志们、干部们、战士们、老师同学们、哥哥姐姐们、爷爷奶奶们注意:加“们”的名词不一定是复数,例如“爷们、哥们、娘们”等表示单数。不加“们”的名词不一定表示单数,例如“这个班的学生到齐了”。

表示确定数目的短语后不加“们”:*二十个学生们/*五个工人们。

数量不确定的短语后可加“们”,例如“一群学生们、各位代表们、各位先生们”。

指人的专有名词后加“们”表示一类人的意思。例如:李白杜甫们、焦裕禄们、王进喜们、郎平们。

指物的专有名词后加“们”可是事物拟人化。例如:老鼠们、大象们、燕子们、猴子们、星星们。

②表概数

“多、来”放在数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例如:

五十多(元)、二百多(里)、四千多(公里)、五万六千多(个)

十来(次)、三十来(斤)、六十来(个)、一千来(米)

其中“多”也可以放在量词后面。例如:

一碗多、两米多、五斤多、四亩多、六年多

四、语气词

语气词是用在句尾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和停顿的词,有的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舒缓停顿或强调的语气。

1.语法特征

(1)语气词具有很强的附着性,一般附着在句尾(少数放在句中,后面有停顿),表达各种语气,增强表达的效果。例如:

昨天晚上我已经检查过三遍啦。(语气词“啦”表示陈述语气)

今年有二十岁了吧?(语气词“吧”表示推测疑问语气)(2)语气词除了表达语气意义外,有时还能起一定的语法作用。一般来说,大多数实词和短语加上语调就能成句,但有时还要求加上语气词才能成句。例如:他把衣服晒干了。(语气词“了”具有成句作用)

都中学生了,还这么不懂事。(语气词“了”具有成句作用)

2.分类

根据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可以将语气词分为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语气词。

(1)句中语气词

句中语气词主要有“啊、吧、了、呢、么”等。

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也含有列举、假设或引起注意等意思。例如:语言啊、文学啊、理论啊、计算机啊、外语啊,都是基础课。(表示列举)。

等他一来啊,咱就出发。(表示假设语气)

你要用呢,就提前说一声。(表示假设语气)

他要愿意呢,就回个电话;不愿意呢,就算了。(表示假设语气)

他啊,从小就爱到处跑。(引起听话人的注意)

你这个孩子啊,什么时候才能理解父母的心情呢?(引起听话人的注意)(2)句末语气词

根据所表示语气的不同,句末语气词可以分为四类:

①表陈述语气:的、了、吧、呢、啊、着、也好、啦、呗、喽。例如:

其实学习计算机除了下苦功夫勤学多练之外可什么窍门也没有啊。

钱不够了,就只好先不买呗。

②表疑问语气:吗、呢、吧、啊。例如:

今天可真够冷的,有零下三十度吧?

以后再也别忘了啊?

③表祈使语气:吧、了、啊。例如:

还是再试试吧。

你可小心,别上他的当啊!

④表感叹语气:啊。例如: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啊!

他能考上大学可真不容易啊!

(3)最常用的语气词

上述语气词中最常用的是“吗”、“呢”、“吧”、“啊”、“的”、“了”等。其他一些语气词,有的使用得比较少,有的由于连用而产生连读音变,例如“啦”是“了”与“啊”的合音,“哪”是“呢”与“啊”的合音。

①“吗”

“吗”用于疑问句,表示可疑而要求证实的语气。例如:

你对完成这个任务有把握吗?

这两句话不是前后矛盾吗?

这几年工资不是一直都在增加吗?

你能给我们解释一下生成语法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吗?

“吗”与“难道”、“必须”、“果然”、“真的”等副词配合使用,表示质问、责备的语气。例如:

你难道愿意这样稀里糊涂地生活下去吗?

难道全应该归罪于这个可怜的女孩吗?

你真的不明白吗?

②“呢”

“呢”用于疑问句,表示深究追问的语气。例如:

连年的战乱,天灾人祸,那一代人是怎么熬过来的呢?

谁知他在这城市的哪个角落里呢?

“呢”用于陈述句,表示事实不容置疑,略带夸张语气,有时则表示持续的状态。例如:

外面还在下雪呢。

根雕是他的绝活,曾被选送到北京参加过国际展览呢。

“呢”可与“大概”、“大约”、“顶多”、“至多”、“最多”、“至少”、“最少”、“然后”、“最后”等副词搭配使用。例如:

被他一个人贪污挥霍的公款差不多有三十多万呢!

这种乌龟至少能活一二十年呢!

“吧”用于疑问句,表示半信半疑、带有揣测的语气。例如:

现在说不定已经过了12点了吧?

今天可真够热的,有零上三十度吧?

“吧”用于祈使句,表示商量、请求、催促、建议等语气。例如:我很忙,你若是没什么事儿就请回吧。

您今天就放他一马吧。

“吧”常与“大概”、“也许”、“没有”、“差不多”等语气副词搭配使用。例如:

大概是火车来晚了吧?

工人们也许很快就会了解事实真相吧?

你今年还没有毕业吧?

一个大学生每年的各种开销加起来差不多要上万元吧。

④“啊”

“啊”用于疑问句,使疑问语气变得较为舒缓。例如:

今天开会是讨论岗位津贴还是讨论机构改革啊?

你以为用这么个玩意儿,就能收买我的良心啊?

“啊”用于陈述句,表示恳切提醒或申明解释的语气。例如:

你身上的担子不轻啊。

她当时一个人躲在门后哭得好伤心啊!

“啊”用于祈使句,表示请求、催促、命令、警告等语气。例如:慢慢说,说清楚点儿啊。

你可得好好儿干啊。

“啊”还可用在单独使用的某些副词后面,帮助副词成为非主谓句。例如:赶紧啊、快点啊、一块儿啊、正好啊

“啊”常受前面一个音节韵母尾音的影响而发生音变,变为ia、ua、na、nga、ra等读音,写成不同的汉字。具体变化情况,详见下表。

“的”用于陈述句,加强肯定语气或表示事情已经发生。例如:外面正下着雨,你出去会淋着的。(肯定性推测判断)

一个细细的小脖颈是支不住天的。(肯定性推测判断)

是他来让我领取报名表格的。(提供已然的判断)

我是坐飞机去的。(提供已然的判断)

都说师范大学的学生好找家教,可我觉得也挺难的。(根据已然事实得出的判断)

“了”用于陈述句末表示动作、变化已经实现或即将出现。

应当注意的是句末语气词“了”只表示语气,并不表示是否完成。因此,既可以是已然的事情,也可能是未然的事情。例如:

水井边围的人越来越多了。(已然)

他们家后来变得比别人家更贫困了。(已然)

只剩下两个名额了。(已然)

低沉的嗡嗡声不断从远方的天空传来,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未然)“了”用于祈使句,表示有结果,起成句煞尾的作用。例如:

去把衣服洗了。(未然)

把这碗饭吃了。(未然)

3.语气词的连用

几个语气词可以连用。连用的语气词之间没有结构关系,处于不同的层次,分别表示不同的语气,句末的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是全句语气的重点。例如:你们今天都怎么了啊?

他们的事就这么决定了吧。

你小子还真有两下,这么揉掐几下蛮舒服的啊!

根据你的检测,这次实验成功是可以肯定的了。

真要能一个月赚上千儿八百的,吃饭问题不就不用发愁了吗。

这可是意味着要出卖全厂工人的最根本利益了呀!

第一个例句中连用的两个语气词“了啊”,“了”表示动作或行为已经发生变化,“啊”表示舒缓的疑问语气。因此整个句子是一个疑问句。其他例子同样要以句末的语气词作为判断句子语气类型的根据。

语气词的连用是有层次关系的。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最基本的语气词有“的、了、呢、吧、吗、啊”6个。根据它们在句子中连用时的前后顺序,将它们排列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的”表示陈述语气。“他是了解我们的。”

第二层:“了”表示陈述语气。“我来了好几天了。”

表示祈使语气。“你别去了!”

第三层:“呢”表示陈述语气。“今天天气才好呢。”

表示疑问语气。“他怎么还不来呢?”

“吧”表示疑问语气。“你饿了吧?”

表示祈使语气。“上来吧!”

“吗”表示疑问语气。“这是你的书吗?”

“啊”表示感叹语气。“真棒啊!”“多整齐呀!”“真气人哪!”“真高哇!”

表示疑问语气。“你是谁呀?”“来不来呀?”“去不去呀?”

表示陈述语气。“他不太想去呀。”“我可不是这么说的呀。”

表示祈使语气。“快来呀!”“快去呀!”“快去做作业呀!”

第一第二层连用:“的了”

第一第三层连用:“的呢”、“的吧”、“的吗”、“的啊”

第二第三层连用:“了呢”、“了吧”、“了吗”、“了啊”

语气词连用时,如果后一个语气词是以元音开头的,两个语气词常常合为一个语气词。例如:

么+啊→吗(嘛)、呢+啊→哪、了+啊→啦、了+哟→喽、吧+诶→呗

4.语气词与助词的辨析

(1)语气词“的”与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有时也出现在句末,容易与经常出现在句末的语气词“的”混淆。例如:

那样说是可以的。(语气词)

她是北京的。(结构助词)

区分“的”是语气词还是结构助词时,应注意三点:

①看去掉后能不能影响句子结构和意义表达

语气词“的”连同前面的“是”去掉的话,仍然成句,不会影响原句的基本意思。例如:

那样说是可以的。—→那样说可以。

结构助词“的”是构成“的字短语”与前面的“是”搭配使用,所以不能省略。例如:

她是北京的。—→*她北京。

②看后面是否能够加上适当的名词

处于句末的结构助词“的”后面可以加上适当的名词。

她是北京的。—→她是北京的居民/学生/干部。

语气词“的”后面不能添加相应名词。

③看否定词的位置

否定副词能加在“是”前面,证明“是”是判断动词,句末的“的”是结构助词。

她是北京的。—→她不是北京的。

否定副词只能加在“是”后面,证明“是”是副词,句末的“的”是语气词。

那样说是可以的。—→那样说是不可以的。

有时候孤立的一个句子会有歧义,因此还要根据具体语境和语义表达进行辨别。例如:

他是要走的。—→他要走。(“是”“的”可省略,原句中“是”重读,句末“的”是语气词)

—→他是要走的人。(“是”轻读,稍停顿,后面可加上名词,句末“的”是结构助词)

(2)语气词“了”与助词“了”

二者的读音和书写形式相同,但语法意义和语法作用不同。

语气词“了”用于句末,前面可以是名词性成分,例如“她上大学了”。

动态助词“了”经常用于句中,而且紧跟在动词之后,表示情况的变化已经实现,例如“这部电影我看了三遍”。这句话也可以加上句末语气词说成“这部电影我看了三遍了。”句种有两个“了”,各是不同的词类:句中的是助词、句末的是语气词。

有时紧跟在动词后的“了”也出现在句末,是语气词还是助词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①如果“了”表示情况变化,或表达祈使语气,并不表示动作的变化已经实现,这时的“了”是语气词,而不是助词。例如:

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未然的事实)

我再也不能让父母为自己的事儿操心了。(未然的事实)

快点把饭吃了。(未然的事实)

去把衣服洗了。(未然的事实)

②如果“了”表示事态发生已经发生变化或动作行为已经实现,这时的“了”是助词兼具语气词的作用。例如:

她几天前就回家了。(已然的事实)

那些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已然的事实)

高老汉一大早就出去赶集去了。(已然的事实)

我已经很长时间没见过她了。(已然的事实)

五、词类小结

1.词类的划分

见教材42页,英语、汉语词的语法功能不同,要注意主次的区分。

2.兼类词

(1)定义

兼类词是兼具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的词。词的兼类现象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的兼类居多。常见的兼类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兼属动词和名词:决定、建议、代表、领导、工作、通知、总结、指示

兼属名词和形容词:精神、困难、道德、矛盾、麻烦、科学

兼属动词和形容词:端正、丰富、明白、深入、明确、深入、讲究

兼属动词和介词:在、给、比、用、向、朝、到、跟、叫、管、通过、为了例如:

讲究:有钱人捐钱一般是讲究回报的。(动词)

新房布置得很讲究。(形容词)

领导:政府派来的检查组是领导“反腐倡廉”的。(动词)

经理正同几位中层领导谈话。(名词)

决定:他决定找一个隐蔽地方,吃上一顿再说。(动词)

这些因素绝不会影响他的决定。(名词)

通过:我们系的研究生都顺利通过了中期筛选。(动词)

通过这次大检查,发现了许多管理方面的漏洞。(介词)(2)判断

判断兼类词应注意同一性原则,即将读音相同、意义有联系而分属不同词类的词看作兼类词,应注意与同音词或词的活用相区别。

①兼类词不同于同音词

二者相同之处:语音形式相同;词类或意义不同。

二者的不同之处:兼类词所兼不同词类的词汇意义之间存在较密切的相关性;同音词只有语音相同,而词汇意义不相关。例如:

兼类词:科学是客观的真理。

规范、科学、合理和有效地使每一分捐款发挥作用。

两句话中的“科学”读音相同,分别具备名词和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第一个“科学”经常作主语和宾语,第二个“科学”经常作状语,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而且两个“科学”的词汇意义相关,因而是兼属动词和形容词的兼类词。

同音词:拜读您的大作。

枪声大作。

前一个“大作”是称呼对方著作的敬辞,后一个“大作”是“猛烈发作”的

意思,两个“大作”只能算作同音词,而不是兼类词。

意义相关而读音相近但不同,也不是兼类词。例如:

近音词:水凉了。

水凉一凉再喝吧。

前一个“凉”(liang阳平)与后一个“凉”(liang阴平),意义相关,分属形容词和动词,但语音形式不同,也不能看作兼类词。

②词的活用不是兼类词

词的兼类与词的活用不同。词的活用是指出于修辞的需要,把一个词临时当作其它类的词使用,使该词临时具备了其他词类的语法功能。例如:咱们总算夫妻了一场。

其中“夫妻”本是名词,在这句话里出于表达上的需要,临时活用作“动词”。离开这句话,“夫妻”仍然是名词。

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鲁迅《社戏》)这句话中的后一个“胖”就属于形容词临时活用作动词。

第二章 翻译技巧:词法翻译法

一、词的选择和意义引申 考研翻译的过程和核心解题策略 一、理解应以原文,拆分语法结构 二、改变原文顺序,组合汉语译文 词义选择和词义引申 词义的选择和词义引申是考研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技巧。 1.在1994年72)题a leader of the new school contends 中,school 是“学派”的意思,而不是“学校”的意思; 2.在1996年74)题elegant system 中,elegent是“完美,完善”的意思,而不是“优雅”的意思; 3.在2001年75)题And home appliances will become so smart that ...中,smart 是“智能化”的意思,而不是“聪明”的意思; 4.在2003年75)题like the concept of set in mathematics 中,set 是“集,集合”,而不是“一套,放置”等意思; 5.在2004年62)题we are obliged to them 中,obliged是“感谢,感激”,而不是“被迫”的意思。 词义的选择 例1.I’ll see her home tonight. 今晚我送她回家。 例2. India is the home of elephants. 印度是大象的生长地。 例3.He’s at home with the classics. 他精通古典文学。 例4.New homes are for sale. 新房出售。 例5.She’s at home where she is. 她在哪儿都自由自在。 例6.Maternity homr costs in America have gone up sharply. 美国妇产医院收费已经急剧上涨。 例7.Much is produced here for home market. 这里为国内市场生产了许多产品。 例8.He looks on London as his home. 他把伦敦看成是他的故乡。 在翻译时,词义的选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词性确定词义 forecast有“预报,预测”的意思,用作动词和用作名词时意思相同。 increase作动词时,表示“增加,增长,增进”的意思,用作名词时主要还是这些意思。book 这个单词,在作名词时,意思是“书,书籍”;用作动词却表示“预定,预约”的意思。

第3课时·虚词“且”

第3课时 虚词:且 1、将近,几乎 ①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②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资治通鉴》 ③去后且三年。——《壮悔堂文集》 2、将,将要 ①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淮南子》 ②以为且噬己矣。——《三戒·黔之驴》 ③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④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大铁椎传》 3、暂且,姑且 ①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谭嗣同传》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4、又,而且 ①连拜且泣。——《唐语林·雅量》 ②而向者之香且甘者。——《春酒堂遗书·芋老人传》 ③贼能且众。——《大铁椎传》 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5、尚且,况且 ①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②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国志》 ③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世说新语·自新》 6、假如 ①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 ②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心理描写 一、定义 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 二、作用 1、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2、也可以让文章更生动,有新意,并且能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让文章更充实。 三、方法 1、直接描写式 这是最为常见的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人物心理描写法,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想”字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前,或出现在心理

词类(下)

第三节词类(下) 1. 虚词概说 2. 介词 3. 连词 4. 助词 5. 语气词 6. 虚词小结 7.词类小结 A. 用鼠标点击某课目标题,即可播放该课目。 B. 课后在播放状态下点击下次课标题前的小圆窗, 使中间出现黑圆点,可帮助记忆授课起点。 说明8. 练习 第词类( 下)

第三节词类(下) 一、虚词概说 1.什么是虚词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词。 2.虚词的共同特点: (1)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只能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 (2)数量少,封闭性强,在一定时期内,其数量基本没有增减; (3)能量大,是决定汉语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其主要作用 是连结和附着。 (4)不能重叠。 3.学习和研究方法: 不同于实词,往往不能做整类的研究,而要学习和研究某个虚词的具体用法。

1、介词及其作用 通俗地说,介词就是在词与词之间起介绍作用的词。例如: (一)介词proposition 教室学习 在]状 中 介词短语介词是放在名词性词语前,与之组成“介词短语”,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方法等意义的虚词。 ?介词短语 作状语表处所 ?飞机飞向上海。 || 主谓 < 中补 介词短语介词短语 作补语表方向 ?一本关于鲁迅的书 ) 定 中)定中 介词短语 量词短语 介词短语作定语表对象介词短语的功能:?经常作状语;?还能作补语; ?有时也可以做定语。 作定语时在介词短语后要加

2、介词的种类 表时间、处所、方向:朝、趁、从、打、当、当着、到、顺着、往、向、沿、由、沿着、于、在、至、自、自从;表方式、方法、依据:按、按照、本着、趁着、根据、将、经过、据、靠、拿、凭、通过、依、依照、以、用、照、遵照;表对象:范围:对、对于、给、跟、关于、和、连、替、同、为、与、至于; 表原因、目的:为、为了、为着、因、由于; 表处置:把、将、给; 表被动:被、叫、给、让; 表排除:除、除了; 表比较:比。 请思考:上面橘红色的介词很像哪一类词?像动词。

第三节 虚词

第三节词类(下)——虚词 虚词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汉语由于缺乏印欧语言那样的词性变化,许多语法意义要靠虚词来表示。例如,表示动作的完成须在动词后加“了”;表示动作的持续须在动词后附上“着”;表示并列常在前后两项之间加上“和”或“并”;表示偏正关系常在偏项与正项之间加上“的”或“地”。因此,掌握每一类虚词的语法意义,了解每一个虚词的用法,对准确地表达思想和理解话语都有很大的帮助。汉语虚词的用法有灵活的一面,也有固定的一面。所谓灵活的一面是指加不加虚词意思差不多。如“他的哥哥”和“他哥哥”、“玻璃被打破了”与“玻璃打破了”意思差不多。所谓固定的一面是指加不加虚词意思不一样。如“爸爸的妈妈”和“爸爸妈妈”、“吃了饭”和“吃饭”意思不一样。 虚词是一个封闭的类,也就是比起实词来数量少一些,可以穷尽。一般说,虚词的意义比较空,只表语法意义。在短语或句子里不做句法成分,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表达实词与实词或实词与虚词之间的语法关系,起附着、连接作用。根据这个作用,一般把虚词分为四类。即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 一、介词 (一)介词的含义及分类 现代汉语的介词都是从古代汉语的动词虚化而来的,有的已经彻底虚化如“把,被”,有的还没有彻底虚化,动词和介词并用,差别不很大。如: 比:我比你高(介词) /我们比一比(动词) 朝:朝他走来(介词) /房子朝南向北(动词) 1.施受介词 用于引出施事者或受事者。施受介词主要包括:把被叫让给由将归管 例如:一道闪电把整个窗户都照亮了。她双脚跳起把大队书记臭骂了一通。 2.方式介词 方式介词用于引出动作的方式、方法、工具等。主要包括:用以凭靠按据拿 例如:我们的生活要靠劳动,不能单靠政府救济。公司应该按照市场行情及时进行价格调整。 3.时间、方所介词 时间、方所介词用于引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方向、起点或终点,主要包括:自打从在到当于往向朝自从打从趁着沿着顺着 例如:鲁迅先生的这篇杂文写于三十年代早期。自从这事发生后,他就病了。 4.对象介词 用于引出动作所关涉的对象或范围。主要包括:对对于关于至于和与同替 例如:我替他还清了所有的债务。我们除了向这位村长摇头外,别无选择。 5.因果介词 用于引出动作的起因或后果。因果介词主要有:因因为由于为了为着为 例如:大家都为这件事感到高兴。家中的顶梁柱因车祸去世。 (6)表示排除:除除了除去除非 (二)介词的语法特征 1.介词没有词形上的变化,不能重叠,也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2.一般说来,介词本身也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作谓语。个别例外,“从”可以。如“从哪儿来?”“从昆明。” 3.介词后边总要带上一个实词性成分(通常是名词性成分),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的功能是作状语、定语和补语。如: 把书(放好)被老师(批评)对走私活动(必须严厉打击)从北京(出发)/比他 (高)等到天亮坐在椅子上走向共产主义来自上海生于1960年。

基础篇——第二章 词性与成分

本章概述 虽然在很多语法书上,词性/词类都是开篇的内容,但其重要性并没有完全被学习者所认知。如果将语法体系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词性/词类毫无疑问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基。语法的最高单位是句子,句子由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构成,这一点众所周知。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成分的词性,其实各成分都有其相对固定的词性。随着讲解的深入,相信读者会对下图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词性/词类 传统语法书将词分为十大类:即名词(noun)、代词(pronoun)、形容词(adjective)、副词(adverb)、动词(verb)、数词(numeral)、冠词(article)、介词(preposition)、连词(conjunctions)和感叹词(interjection)。笔者将这十类词分成了三组。 第一组:非语法重点 本组包含代词、数词和感叹词。其中感叹词可以忽略,而代词与数词的重点在于“识记”,其理解难度不大,本书不做详解。 第二组:四大实词

所谓“实词”,是指可以单独在句子中作成分的词。 四种重要的实词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核心实词和修饰性实词,核心实词包括名词和动词(分别构成主语与谓语),修饰性实词包括形容词和副词,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第三组:三大虚词 所谓“虚词”,是指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的词。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出现,连词需要连接两个词语、短语或者句子,冠词需要和名词一起出现。虚词是英语组合语句的重要方式之一。 注意:

大部分英文词在词性转换的时候会涉及到词形的变化,但汉字并没有词形的变化。 二、成分 成分是语法体系的重点,它衔接词类和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语法书虽然大多都对成分进行了讲解,但无一例外地将其复杂化,绝大部分学生自此开始在语法的世界里迷失自我,丧失信心与兴趣。实际上大部情况下,成分都有较为固定的词性: 通过这个表格,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主语和宾语=名词,谓语=动词,定语=形容词,状语=副词,只是叫法不同而已,一个是在句子中的称呼,一个是在句子外的称呼。虽然等式并不绝对成立,但是在初级篇中简化这种关系非常有益于语法体系的建立。

第二章词类研究2

第二章词类研究 本章教学内容: 一、汉语词类问题是个老大难问题 二、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 三、词类划分中需明确的几个问题 四、各家词类数目多少简析 五、关于词的兼类和难处理的词 第一节汉语词类问题是个老大难问题 一、汉语词类研究出现过三次高潮: 第一次是30年代文法革新讨论: (1)究竟实行“一线制”还是“双轴制”?词类与句成分是两码事还是合二为一? (2)划分词类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方光焘“广义形态说” 陈望道“功能说” 第二次是50年代关于汉语词类问题的讨论: (1)汉语有没有形态? (2)汉语有没有词类分别? (3)如果有词类划分,其划分标准又是什么? (4)划分标准是一个还是几个?几个标准中哪个是主要的?几个标准同时使用呢,还是一次以用一个为主? 传统语法词类观-结构主义词类观 第三次是80年代对汉语词类问题进行再认识: (1)试图提出解决词类问题的新途径; (2)建立起有层次的词类系统; (3)提出确定词性的具体方法; (4)对词类进行定量分析与研究。 二、词类问题为何仍是老大难问题? 第一、我们对词类的认识,来自西方印欧语言学。 汉语: a词没有形态标记、形态变化, b词类跟句子成分基本上是一对多 c不少句法结构关系难以判断 “容易 ..掌握” “便于 ..掌握”

述宾还是偏正? 第二、共时平面上的词存在着不同的历史层次和领域层次。 “金” 日常用语无机化学专业书报 “金子”金不能跟这些元素化合 “金戒指”汞比金还重 “金的”加入0.01克金 区别词名词 第三、更根本的原因 在于以往讨论汉语词类问题时,大家都只举些典型例子,没有对汉语的词进行全面的考察。 第二节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 ·词类:词的语法分类——按照其各自语法功能不同而分出来的类别。 ·可是这一认识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一、句成分标准 ·即以词在句子中担任的职务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 ·马建忠《马氏文通》:双标制 字有定义,则有定类 字无定义,故无定类, 欲知其类,必依其句中位置来定。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双轨制 下定义用的是词类别义,分析时却全部改用句成分标准。 “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词有定类只是词典上的词类,语法中的词类必须入句才能显示。 ·傅东华:一线制 句成分与词类合二为一,全面对等。 本质上否认了汉语有词类 马氏→黎氏→傅氏 部分词全体词最为彻底

第二章 词性及其在句中的成分

第二章词类及其在句中的成分 一、词性 英语词汇按其功能通常分为十大类。而根据其句法功能和形式特征,这十类词又可以分为实词(notional word)和虚词(form word)。 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都具有实际意义,可以在句子中独立担当成分,所以叫实词;冠词、介词、连词、感叹词都没有具体意义,不能在句子中担当成分,所以叫虚词。 二、实词的主要用法 1. 名词: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在句中可作主语、宾语、表语、补语、定语、同位语等。 ①The man bought a car yesterday. ( man和car分别充当主语和宾语) ②She was made monitor. ( monitor充当补语) ③The boy student is from Canada. (boy作定语修饰主语student; Canada作介词from的宾语) ④Lily, a teacher, is interesting. (Lily作主语;teacher是Lily的同位语) 温馨提示 名词有时候还可以作状语或独立成分。 Wait a minute!(作状语,修饰的词wait) Kendy, could you please close the window? (作独立成分) 试一试 用下划线标出句中的名词 ①David wants to learn English well. ②Tim is considered a good student. ③The air conditioner works well. ④Flu, a common disease, has no cure. 2. 代词 代词可分为7大类:

虚词(三)“若”“ 所”“ 为”20150115

阳江市一中高三语文小练习(二十三) 虚词(三)“若”“所”“为” 2015年1月14日 编校:李棠霞黄润娇 班别姓名学号成绩 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3分,共15小题,45分。 1. 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②执事聪明文章,与孟轲、杨雄相若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④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⑧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 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2.下列句子中“若”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②若臣,则不可以入矣 ③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④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⑤若使烛之武见秦君⑥予我千金,吾生若 ⑦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⑧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④⑤ D.⑦⑧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若”与例句中的“若”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B.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C.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下列句子中“若”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若入前为寿 A.若夫乘天地之正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D.天若有情天亦老 5.下列句中“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 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A. 其视下矣,亦若是则已矣 B. 不见若影,大类女郎也 C.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D.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6.下列的“所”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 例: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A.乐土乐土,爰(yuán)得我所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7.对句子中“所”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②太祖所乘马被创 ③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今庆已死十年所(庆,阳庆,人名)⑥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A.②③B.①②C.④⑤D.③⑥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人必有所不为,而后能有所为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 C.为仲卿母所遣D.置人所罾鱼腹中 9.与“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中“所”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秋毫不敢有所近 B.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C. 不数十步,回望女与羊,俱亡所见矣。 D. 以其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

语言学第二章

第二章音系学 1.语言的声音媒介 语言的形式有声音和文字。在这两种媒介中,声音是语言最基本的媒介,是第一性的。这是因为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声音媒介早于文字。文字是对声音的记录。在日常交际中,大量信息是通过口头交际来完成的,只有在无法进行口头交际的情况下人们才使用文字形式。除此之外,人们是通过声音媒介来习得自己的母语的。 2. 语音学 2.1什么是语音学 语音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的声音媒介,即人类语言中使用的全部语音。 语音学有三个分支:发声语音学、听觉语音学和声学语音学。它们各有自己的侧重点但又互有联系。发声语音学主要研究语言使用者是如何使用发音器官发出语音,并对所发出的音进行分类。听觉语音学主要是从受话人的角度来研究语音,即语音是如何被受话人感知和理解的。声学语音学主要研究语音的物理特性。通过对语音声波的研究,声学语音学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最为重要的结论,所说出的这些通常被认为是同一个话语,如果从声音的物理特性上去分析,其实它们的声波并不相同,只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太小,是人耳所不能辨别的。如果它们的声波相同,这只是一种巧合。因此,语音的等同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理想。 2.2发音器官 人类的发音器官存在于咽腔、口腔和鼻腔腔内。咽腔内最重要的发音器官是位于喉头的声带,发音时声带在气流的冲击下发生颤动决定了声音的浊音化(voicing)。浊音化是所有元音以及部分辅音,如[b],[g],[m]等所具有的特性。声带不发生颤动所发出的音是清音,如[t],[k],[f]等。声带颤动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高低。口腔中发音器官最多,有舌头、小舌、软腭、硬腭、齿龈隆骨、牙齿和嘴唇。其中舌头是最灵活、最重要的发音器官。发音时,来自肺部的气流在口腔中受到不同的阻碍,从而发出不同的音。 鼻腔和口腔相通。发音时软腭后移关闭鼻腔,气流只能从口腔通过,所发出的音没有鼻音化。但当鼻腔通道打开,允许气流从鼻腔通过,所发出来的音便是鼻音。 2.3音标——宽式和严式标音法 音标是在国际上被广为接受的一套对语音进行标音的标准符号体系。标音分为宽式和严式标音法。宽式标音法是用一个符号来表示一个语音的标音方式。严式标音法是一种使用变音符号的标音方式,旨在记录同一个音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下所发生的细微的变化,如在star 和tar中的/t/的发音就不一样,前者/t/是不送气音,后者/t/是送气音。这些细微区别只有通过严式标音法才能表示。 2.4英语语音的分类 英语中的语音根据气流的受阻情况分为元音和辅音。气流没有受到任何阻碍所发出的音是元音;气流在口腔里受到不同方式的阻碍所发出的音是辅音。 2.4.1英语辅音的分类 根据发音方式,英语的辅音可以分为: 1)爆破音:发爆破音时,气流开始完全受阻,然后突然释放,如[p],[b],[t],[d],[k],[g] 2)摩擦音:发摩擦音时,气流部分受阻,气流从狭窄的通道挤出,产生摩擦,如[f],[v],[s],[z],[ θ],[ T ], [∫], [ V ], [h] 3)塞擦音:发塞擦音时,气流开始完全受阻,然后气流从狭窄通道缓慢释放,并伴有摩擦发生,如:[t∫], [dV ] 4)流音:在发流音时,受阻的气流从舌头与上部(roof of the mouth)形成的通道释放出,

文言虚词 3

文言虚词 一、之 1、用作代词,在句子中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多数可译作“他(们)”或“它(们)”,有时也可译为“这”“这些”。如: ①是非贿得之。(之:代之东西。) ②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之:代指雁荡诸峰。) ③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之:这。) 2、用作助词,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如: ①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 ②参与新政者,有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也。 ③与言皇上无权,西后阻扰之事。 3、用作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使主谓两部分取消了独立性,成为短语或形分句。翻译时可以不译。如: ①初,君之始入京也。 ②今而知皇上之真无权也。 4、用作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往”。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往,到。) 二、其 1、用作代词,在句中充当定语,可译作“他(们)的”或“它(们)的”,有时也可译作“那(些)”。如: 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其:代指史可法。) 2、用作代词,在句中充当主谓词组的主语,可译作“他(们)”、“它(们)”、“自己”。如:皇上欲大用康先生,而上畏西后,不敢行其志。(其:他) 3、用作语气副词,用在动词前面,在句中表示推断、拟测、期望等语气,可译作“大概”、“难道”、“希望”、“恐怕”等。也可不译。如: ①其皆出于此乎。(其:大概。)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其:难道。) 4、用作语气助词,无义,不译。如: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三、以 1、用作介词,与名词构成介宾词组,在句中充当状语,起到把名词介绍给动词谓语的作用,用来表示与这个动作有关的工具,方法,原因,对象,时间等。如: 奉宣室以何年?(以:在。) 2、用作连词。如: 奏流水以何惭?(以:可不译) 四、于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的有关地点、方面和境地,可译作“在”、“从”、“自”、“到”等。如: ①樊哙覆其盾于地 ②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

现代汉语第二章

1 第 2 章语法 2 1.语法和语法体系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规律 ·语音、词汇、语法三大部分构成了语言的主体。是语言的三大要素。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语法是组词造句的规则。 3 4 ·任何语言都具有语法,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规律。每一种语言都要遵从一定的 组词造句规则。 ·词语组合成句子不是任意的,有某种规则在起作用:如果符合这个规则,句子就合 符规范,否则就不合规范。 5 ·弟弟很聪明。 · *弟弟聪明很 · *很弟弟聪明 · *很聪明弟弟 · *聪明很弟弟 · *聪明弟弟很 6 语法的两种含义 ·一种语言的结构规律的总和叫语法结构。 ·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叫语法学。 ·我们平时所说的“语法”,事实上具有两个含义: ·1.说话写文章要合语法。 ·2.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语法。 ·前一句中的“语法”是指语言的结构规则本身。 ·后一句中的“语法”是指研究语法规则的科学,即“语法学”。 7 语法研究什么? ·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词法:主要是指词的构成、变化和分类规律; ·句法:主要是指短语和句子等语法单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包括短语结构规则、句 法结构规则、句子类型等内容。 8 关于汉语语法的研究 ·我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语法的著作是《马氏文通》(1898年),作 者马建忠。使原附属于“经学、训诂学”的语法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方语 法学的附庸”。 ·《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创建现代汉语语法体系。 9 汉语语法的演变

·语法的变化比起语音、词汇来要缓慢得多。因为它是一个由各种抽象规则交织成的 有紧密联系的体系。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陈涉者,阳城人也。今天星期天。 ·汉语词序的发展变化 ·现代汉语的偏正结构“小名+大名”,例如“桑树”“凤凰山”。但古代汉语中有相反的词序:《左传》:丘舆、丘获、城颖、城濮、城隶 语法单位和句法成分 语法单位和句法成分 ·句法成分是短语和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 ·句子成分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又称为中心词分析法,是传统语法学分析句法结构的方法。这种方 法在汉语中的运用主要以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和50年代的“暂拟汉语语法教 学系统”为代表。 ·句子成分分析法从句子的语法意义出发,对句子的结构部分进行功能分析。它以句 子内部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意义为依据,在分析过程中,先找主干,再找枝叶。也 叫多分法。 语法单位和句法成分 ·直接成分分析法又称为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分析直接成分间的组合来揭示句子构造 层次的分析方法。俗称二分法,通称层次分析法。 ·直接成分分析法的重要特点是认为句子的构造是有层次的,句子中的词并不是都处 在一个平面上,这种方法主要是对句子的语法结构逐层二分,依次找出各层次上的 直接组成成分,一般分析到不能再切分为止。 八种句法成分 语法事实 语法词法——构词法、词类 语法学短语 句法 句子 2.汉语词类 ·词类划分的标准 ·(一)语法功能 ·1.词在句子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 ·2.词与词的组合能力。

英语词类汇总(名冠代数)

第一章名词 1.某些动物名词 fish鱼,deer鹿,sheep绵羊,works(工厂),means手段,Swiss瑞士人,Chinese中国人2.只有复数形式的名词 trousers裤子,pants裤子,shorts短裤 glasses眼镜,compasses圆规,scales天平,pliers钳子,clips剪子 3.“某国人”的复数有三种类型: (1)Chinese,Japanese,Swiss 三国人单数复数同形,不需加s; (2)Englishman,Frenchman,Dutchman复数要把man 变为men; (3)其他各国人以–an,-ian收尾的均直接加s.如:Americans,Australians,Indians等. 常见的不可数名词 1.最常见的不可数名词有: advice(建议), baggage(妇女), change(零钱), furniture(家具), hair(头发)homework (家庭作业), information(消息), knowledge(知识;了解), luggage(行李), money(钱), news(新闻;消息;新情况), progress(前进;行进), traffic(交通;非法交易;来往) 2、其它不可数名词还有: absence, age, anger, courage, energy, equipment, experience, failure, fear, food, fun, health, ice, industry, kindness, labour, luck, marriage, music, nature, paper, peace, pleasure, power, pride, rain, research, respect, safety, salt, sand, silence, sleep, strength, snow, technology, time, trade, transport, travel, trust, truth, waste, water, wealth, weather, wind, work(工作) 注:液体,肉类,抽象名词,米饭,钱,知识

第二章 翻译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翻译的基本概念 1.翻译的定义 ?宋僧法云《翻译名义集》:“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我国给翻译下定义第一人) 近代: ?语言文字角度:韦氏新大学词典 To turn into one’s own language or another language ?意义角度:牛津高阶词典 Give the meaning of (sth. Said or written) in another language ?内容与形式角度:前苏联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费达罗夫 翻译是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了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信息角度:信息论20世纪中叶创立后奈达 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信息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包括意义,思想内容,感情,修辞,文体,风格,文化及其形式。 ?思想或思维角度:张培基 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整体地 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文化角度:王克非 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 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宏观角度:奈达早年明确提出“翻译是科学”后又认为“翻译是艺术” 对翻译定义的总结 ?作为术语使用的翻译: 翻译研究(包括理论应用,宏观微观,描述性规约性研究) 翻译产品(方式----归化异化杂合化,种类,评判标准--- 作者?译者?读者?中心) 翻译行为(外部环境----权力,意识形态,文化;内部因素----原作者,译者,读者,文本)

?以前的翻译定义过于狭窄,未涉及对翻译行为的界定。 ?翻译的新定义: 以原文和原文作者的意图为起点,受译文读者需求,译者翻译目的,译入语文化所制约的语言转换。(严格意义,内向型,大部分) 以原文为参照,受赞助者,译文读者需求,译者翻译目的,译入语文化所制约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宽泛意义,外向型,特殊如外宣) 2.翻译的分类 ?根据翻译手段:口译、笔译、机器翻译 ?根据翻译语言:著名语言学家雅各布森 言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言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符号翻译(semiotic translation) ?翻译题材:政论文、应用文、科技文、文学 3.翻译的标准 ?严复“信达雅”: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鲁迅“信译”: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方面,一则力求易懂,一则保持原作丰姿。?傅雷“神似”说: 两国文字词类句法构造文法习惯修辞格律俗语皆不同,故表达思想的方式观点角度传统信仰社会背景也不同,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钱钟书“化境”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许渊冲“优势竞赛论”: 翻译要能扬长避短,发挥译文语言优势,忠实于原文内容,通顺的译文形式可以当做文学翻译的标准 ?香港学者蔡思德:信达贴

现代汉语2复习大纲(语法语用部分)

现代汉语2复习大纲(语法语用部分)

《现代汉语》复习大纲 (语法、语用部分) 一、总体框架: 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法概述 第二章词类和功能分析法 第三章短语结构和层次分析法 第四章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第五章歧义现象分析 第六章复句(排除多重复句) 第七章语用 二、各章的重点 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法概述 一、什么是语法 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则。 二、语法的基本特征 ①抽象性——语法是从无数具体的语法结构组合中概括、抽象出来规则。 ②生成性——根据语法规则可以产生出无限合法的结构(包括句子)。 ③递归性——指在语言单位的组合过程中,语法规

则可以反复地无限地使用。 ④系统性——语法是一个严密的系统网络。 ⑤民族性——指一种语言的语法区别于别种语言语法的个性。 三、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汉语语法最根本的总特点是: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主要借助于语序、虚词等其他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 这一总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 ②虚词的运用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有重要作用。 ③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④短语的结构跟句子的结构以及词的结构基本一致。 第二章词类和功能分析法 一、词类的划分标准 充当句子成分

的能力 语法功能实词与实词的组合能力 词与词的组合能力 实词与虚词的组合能力 形态标志三标准形态 形态变化 意义——指语法上同类词所具有的概括意义和类别意义 ●在汉语词类的划分中,语法功能是主要标准,形态和意义只能作为辅助和参考的标准。 二、汉语的词类体系 主体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实词数代词:数词、量词、代词 修饰词:副词、区别词词类声音词:叹词、拟声词

第三节 词类下——虚词

第三节词类下——虚词 教学重难点: 1.虚词的特点 2.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的类别及语法特点 3.词的兼类 和词序一样,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之一。 虚词的共同特点有三,一是依附于实词和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二是不能单独成句,不能但对作句法成分;三是不能重叠。原因在于虚词无词汇意义。 虚词是个封闭的类,数量不多,但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学习时要逐个记住,研究时要逐个研究。现代汉语的虚词主要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四类。 一、介词 介词是用在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合成介词短语来修饰谓词性词语的词,介词表示时间、处所、方向、方式、手段、施事、受事、对象、原因、目的等。 1.语法特征 (1)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同名词性词语(或其代词)组合成介词短语,修饰谓词性成分,作状语或补语。语义和结构上对后面的宾语起介引作用。例如: [跟老师]谈谈倒〈在地上〉 [沿着河边]走跑〈到食堂〉 [把脏水]倒掉死〈于癌症〉 [为荣誉]战斗飞〈向远方〉 介词“对、对于、关于”等组成的介词短语加上“的”后,可以作定语修饰名词。例如: (对当前国际形势)的认识 (对于改进机关办事效率)的建议 (关于美学)的研究 (关于合资建设高速公路)的提案 (2)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大多数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例如“把”、“被”、“以”、“从”、“连”、“由”、“关于”、“至于”等,现在仍有一些介词兼属动词,例如“在”、“给”、“比”、“用”、“向”、“朝”、“为了”等。 2.分类 (1)施受介词 施受介词用于引出施事者或受事者。施受介词主要包括“把、被、叫、让、给、由、将、归、管”等。例如: 一道闪电把整个窗户都照亮了。(引出受事) 她双脚跳起把流氓臭骂了一通。(引出受事) 政府还给我们募集了一百件棉袄,二百条棉裤。(引出受事) 鞋袜和裤管被露水浸得湿淋淋的。(引出施事) 与孩子们在一起,叫人轻松得很,开心得很。(引出施事)(2)方式介词

初中文言文虚词3(为、于)

初中文言文虚词(三) 一、“为”的用法 学生姓名: (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 1、表示被动,译作“被”。 ①、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2、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 “向”“对”)(《桃花源记》)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①、于是为长安郡约车百乘(《触龙说赵太后》) ②为楚造云梯之械。(wèi,“给”) 4、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②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èi,“当”) 5、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①、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6、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 (二)、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 ③为宫室、器皿。(雕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 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 (三)、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 六“于”的用法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授课教师:熊老师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