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完整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完整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完整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完整版】

QQ 2228011688

次文档是【完整版】

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知识要点:

1、物理实验的显著特点,是在一定条件下,物理现象可以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2、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

3、长度测量仪器: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

4、质量测量仪器:托盘天平和砝码。

5、时间测量仪器:秒表(停表)。

6、温度测量仪器:温度计。

7、力的测量仪器: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

8、体积测量仪器:量筒。

9、电的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

10、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合作。

11、生活中的易拉罐,饮料瓶,塑料袋,泡沫块,气球等都是做实验的好材料。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知识要点:

????1.国际单位制(SI):为了利于国际间的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单位:

????基本单位:米,符号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换算关系:1Km=103m????1dm=10-1m????1cm=10-2m ?????????????1mm=10-3m?? ?1μm=10-6m????1nm=10-9m

????3.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4.分度值:测量仪器的最小刻度值叫分度值。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5.量程: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范围即刻度尺最大的读数叫量程。

????6.科学测量要点:

????(1)合理选择测量仪器

????(2)正确操作与读数

????(3)科学处理数据

????7.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2)使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量的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

????(3)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

????(4)记录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5)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齐平

????(6)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刻度范围的度数

????(7)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靠放在玻璃杯边上

????(8)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9.量筒的读数方法:读数时,视线要平视,对准液面的凹部(不包括水银)????10.测量误差:测得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11.减小误差的方法之一: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12.累积法:测量不能直接用测量仪器测出来的微小量时,通常采用先测出这个微小量的若干倍数的值,然后除以它的倍数,求出微小量。

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

知识要点: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扩散:

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会发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3、分子热运动:

物质分子的运动随温度而变化,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这种分子的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

4、电磁运动:

电能产生磁;磁又能产生电。这些现象都属于电磁运动。

5、原子内部运动:

原子虽小,但是内部在不停的运动着,并且内部运动相当复杂。我们可以通过物质发光、放射性及通过加速器使电子、质子或加速后与原子碰撞来获取原子内部运动的信息。

6、有关概念介绍: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扩散:由于微粒(分子、原子等)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物质迁移现象。扩散现象能充分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分子: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

??原子放射性: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

??原子核裂变: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质量相近的较小原子核的现象。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电流:导体中的电荷向一定方向移动,就会形成电流。

??磁场:在磁体的周围存在着一种能传递磁极间相互作用的物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叫做磁场。

??电磁铁:是一个带有铁芯的螺线管,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

认识物质世界的能量

知识要点:

??1、能量: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运动物体具有能量。

??2、光能:光具有能量,光能是最常见的能量。

??3、太阳能:太阳能以光和热的形式到达地球,是地球上能量的主要来源。

??4、机械能: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

??5、内能:物体内部分子做热运动,具有内能。

??6、电能:发电厂、电网供应电能。电能是使用最方便的能量,可以完成各种各样的事情。??7、化学能:能燃烧的物体具有化学能。

??8、核能:当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聚变时就释放出核能。

??9、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转化,能量转化过程就是从一种运动形态转变成另一种运动形态的过程。

??10、人类对能量的利用,就是把某种形式的能量按人们的需要有控制地加以转化的过程。??11、环保型能源: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和核能称为环保性能源,又称为绿色能源。声现象

知识要点梳理

1.产生声音的原因

要点诠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振动可以发声,液体、气体振动也可以发声。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传播的条件

要点诠释: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声音在传播时需要通过介质传递声波。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慢,而且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

3、声速

要点诠释: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例如: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等。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回声现象也是因为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从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这个过程中,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声源到障碍物间距离的两倍,或者用声速乘以回声时间的一半可求出声源到障碍物间距离。

人耳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4.听到声音需要三个阶段:

要点诠释:发声体发出声音→介质传声→耳朵听声。其中任何一个阶段被阻断,都将听不到声音。人耳听觉障碍如果是传导障碍,一般可用骨传导来帮助听到声音。

5、双耳效应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判断出声音传来的方位,立体声音乐就是利用了双耳效应使人有身临演奏现场的感觉的。

6.音调、响度、音色

要点诠释: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单位是赫兹;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同一音调的声音响度可能不同。同样,同一响度的声音音调也可能不同;由于不同的物体材料与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即使不同的物体发出的音调、响度都相同,但它们还是有区别,这就是音色的不同。当同一物体结构发生变化时音色也会发生变化。

7.次声波、超声波

要点诠释:人的听觉频率在20赫兹—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叫超声波.次声波传播的距离远,有的动物对低频的波有很好的反应,地震、火山喷发、海啸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一些机器工作时,也会产生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有的次声波对人体的健康有害.

8.噪声及来源

要点诠释: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来源: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9.减弱噪声的途径

要点诠释: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10.声音的利用

要点诠释: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声呐测海深、绘制海底地图;医学:听诊器、

B超等;超声探伤、地震预测,利用声音还可以传递能量:利用声波清洗钟表;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水母、萤火虫等是自然光源,电灯、烛焰、霓虹灯、手电筒、火把是人造光源。光源是指自身发光的物体,有些物体本身不发光,但由于他们能反射太阳光或其他光源射出的光,好像他们也在发光一样,如月亮和所有的行星,它们并不是物理学所指的光源。

2、光是如何传播的

与声源发出声音,经过传播进入人耳一样,光源发出的光也要经过传播射入人眼,被人眼的视觉神经所感知,我们就看到了光线。那么光在传播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呢?

A.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在太空中没有空气,处于真空状态,但是太阳光可以传到地球上来,说明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用激光笔照射充满气体的烧杯(或可乐瓶)、盛有混浊溶液的烧杯、透明的磨砂玻璃,我们都可以看到一条红色的直线,这说明光在这三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我们可以看到光线发生了偏折,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将不再直进。经过大量的实验可以证明: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注意:光的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3、光的传播速度

A.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在物理学中用字母c表示。通常在我们的计算中,真空中的光速为:

B.在空气中光的速度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十分接近,通常处理问题时,在空气中的光速我们也认为是:

C.光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中的速度大,光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固体中的速度大,光在水中的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D.光年指的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路程,是距离的单位。

1光年=9.4608×1012km

在度量天文学距离时,数字常常很大,所以我们常用“天文数字”来形容特别大的数量。对于天文学的距离若用“米”作单位,要写满一张纸,但若用光年作单位,就简洁、方便了很多。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

A、光遇到水面、玻璃面以及其他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reflection),像这样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又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传播现象叫光的反射。

B、在反射现象中,理解好以下几个概念:

“一点”、“二角”、“三线”

“一点”---指入射点,用字母“O”表示

“二角”---指入射角i和反射角r。

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三线”---指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B、法线NO。

法线是通过入射点作的垂直于反射面的虚线,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入的,没有具体的物理含义,但在确定入射角、反射角时,法线就很关键了。

2、光的反射定律

A、探究:

提出问题----光在发生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竖直的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0N垂直于镜面。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AO和反射光OB的径迹。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两次。用量角器测量NO两侧的角i和角r。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

角i

角r

第一次

?

?

第二次

?

?

第三次

?

?

B、内容: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说明:

①光在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在做光路图时,有一条入射光线,就有一条反射光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一一对应。

②定律的存在条件是两种物质的界面上,光从一种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并在入射点处发生反射,而不是在其他处。

③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方向移动,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方向移动,入射角减小,反射角减小。当入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入射时,入射角为00,反射角也为00。(光路图如右图)

C、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如下图,AO是入射光线,OB是反射光线,现使若光线沿着BO方向入射,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以证明反射光线将沿着OA方向射出。这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下面有一副对联,请同学们试着写出横批:

“你在镜中看我,我在镜中看你”,同学们想出来了吗?对了,就是:

光路可逆

你我

在在

镜镜

中中

看看

我你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是向着不同方向的,这种反射就叫做漫反射

▲问:由于漫反射的反射光线是向着不同方向的,那么漫反射是不是就不遵守反射定律了呢?

物体表面情况不同,对光的反射不同,但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对于每一条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光关系同样是遵守反射定律的。

日常见到的绝大部分反射面都会发射漫反射,由于漫反射才能够使我们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教室里的黑板用毛玻璃、电影幕用粗布,都是为了是各个方向的人都能看到,而黑板用久了,会出现“反光”现象,就是因为发射了镜面反射,使有些方向反射光线较强,从而看不见黑板上的字。

透镜生活中的透镜

一、透镜

1、透镜的有关概念及特征

透镜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按其厚薄的形状可分为两类:凸透镜和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如图甲所示;边缘厚中间薄的透镜叫凹透镜,如图乙所示。凸透镜可以用光学符号“”来表示,凹透镜可以用光学符号“”来表示。

A、主光轴和光心

主光轴:通过透镜的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主光轴,每个透镜都有一条主光轴。主光轴简称主轴。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用字母“0”表示,可以认为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B、焦点和焦距

1)凸透镜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用字母F表示)且对称.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字母f 表示)凸透镜两侧焦距相等。

2)凹透镜

凹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主轴上的一点,这一点叫凹透镜的虚焦点。

2、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提出问题: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

猜想: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实验器材:凸透镜、老花镜、凹透镜、白纸板、直尺

实验步骤:

1、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将白纸板与凸透镜平行放置在另一侧

2、前后移动凸透镜,观察白纸板上的光斑形状的变化

3、移动凸透镜直至光斑的最小、最亮,测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并记录

4、换老花镜和凹透镜重复以上两步骤

现象记录

光通过凸透镜在纸板上形成的光斑是一个小的、亮(刺眼)的圆形光斑

该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__________cm(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光通过凹透镜在纸板上形成的光斑形状是一个大的、较暗的圆形光斑

实验结论: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说明:

①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是由于光线通过它的两侧表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

②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光线通过后偏折得厉害);

③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④“会聚作用”并不等于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都是会聚光束,“发散作用”并不等于通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都是发散光束。光线经凸透镜或凹透镜折射后的光束可以是会聚光束、平行光束或发散光束。

小资料:实验室提供的透镜是用玻璃做材料的,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实验室提供的透镜之外,同学们还可以选用其他材料自制透镜。例如:我们可以找一个废旧的灯泡,拆开,将玻璃罩里注入一定量的水,就做成了一个“水透镜”;我们还可以以冰为原料制作出“冰透镜”,在《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旅行家们就是用“冰透镜”来生火。同学们测一测自制透镜的焦距吧。

温度与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1.温度的概念及单位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用来对物体的冷热程度作精确、定量的描述。

温度的单位:

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度,把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1等份叫1摄氏度,用符号来表示。

2.三种常见温度计

(1)实验用温度计:用在实验室测温度,它的刻度范围一般是,因为做实验时需要测量的温度变化范围较大。它的最小刻度值为。

(2)体温计:用作测量体温,它的刻度范围是之间,低于和高于时,人已无法生存。它的最小刻度是。

(3)寒暑表:用来测气温,它的刻度范围是。因为我国大部地区冬天室外温度不低于,夏天不高于。它的最小刻度是。

3.温度计的基本构造

(1)常用温度计

玻璃外壳、玻璃泡、液体(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毛细管、刻度及单位符号。

(2)体温计

它的玻璃泡容积更大,玻璃管内径更细,对于微小的体温变化能显示出较长的水银柱变化,因此测量结果更精确。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细的缩口,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升到上面玻璃管里,读体温计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仍指示原来的温度,所以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而普通温度计则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要使体温计中已经升上去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可以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甩。

4.固态、液态、气态: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晶体都在一定的温度下熔化,也在一定的温度下凝固;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液态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在相同条件下,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例如冰的熔点是,水的凝固点也是。非晶体(如松香)在加热过程中,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最后全部成为液态,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液态的非晶体(如沥青)随着温度的降低,逐渐变稠、变粘、变硬,最后成为固体,也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所以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

6.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要达到熔点;(2)要继续吸热。

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要达到凝固点;(2)要继续放热。

7.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都是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2)在熔化过程中都需要吸热。

(2)不同点

1)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即晶体升高到一定温度时,才能熔化;非晶体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逐渐由固态变成液态。

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晶体全部熔化为液态后才继续升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也要吸热,同时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不同。如图1,晶体的熔化图象是一条折线,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是一条曲线。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知识要点精析:

1.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物体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2.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和联系

蒸发和沸腾的联系:它们都是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即都属于汽化现象,液体在蒸发和沸腾的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

蒸发和沸腾的区别:(1)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而沸腾是液体在一定温度(沸点)下才能发生的汽化现象;(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而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要加快液体的蒸发,可以通过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来实现。要减少液体的蒸发,就采取相反的措施。

4.液化现象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跟汽化过程正好相反。

5.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教材中的“沸点表”注明的条件是“在标准大气压下”,这说明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的

气压有关系。实验表明: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在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例如用高压锅做饭时,饭熟得快,就是因为高压锅内的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使水的沸点高于的缘故。

6.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低温度。当温度降到足够低,即降到它的沸点时,所有的气体都可以被液化。例如在温度降低到时,很难被液化的氦气也被液化了,而有些气体则容易液化,如水蒸气在温度降到这样的高温时,就液化成水了。

(2)压缩体积也能使气体液化。液化的压强的越大,就越容易液化。如常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靠压缩体积使压强增大制成的。

注意:只要温度降到足够低,一切气体都能被液化

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

采用先降低温度到某一数值以下,再压缩体积,任何气体都被液化了。

7.理解“白气”和“白雾”

水蒸气和空气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凡是看得见的“白气”、“白雾”都不再是水蒸气,而是由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小水珠)。在一般情况下,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即形成“白气”,附着在物体表面形成水滴。夜间气温下降,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凝结在空中的尘埃上形成“雾”,凝结在地面物体上则形成“露”。

8.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升华和凝华均不经过液态。

9.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在烧瓶中放少量固态的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固态的碘没有熔化成液态的碘,而是直接变成了碘蒸气。停止加热后,碘蒸气并不液化,而是直接附着在烧瓶上形成固态的碘。前者是升华现象,后者是凝华现象。

又如,放在衣箱里的樟脑球变小,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白炽灯用久灯丝变细等都属于升华现象;自然界中“霜”的形成,冬天玻璃上的“窗花”,灯泡用久了变黑等都属于凝华现象。

质量

知识要点:

质量的概念和单位: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通常用符号m表示。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还有吨(t)、克(g)、毫克(mg)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t=103kg1g=10-3kg1mg=10-6kg,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质量的测量:

1、在日常生活中常用杆秤、案秤、台秤、电子秤等工具测量质量,实验室中用天平测质量。

2、天平的使用

先调整,后测量,最后读数

调整分三步:

(1)水平放置;

(2)游码回零:用镊子把游码轻轻拨至零位。

(3)调横梁平衡,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或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相等即意味着横梁平衡。

测量也分三步:

1、放被测物于天平左盘。

2、加砝码:估计一下被测物的质量大小,用镊子夹取适当的砝码轻放入右盘中,直到指针能在分度盘刻度范围内摆动。

3、移游码:用镊子轻拨游码,使指针在中央刻度线两侧摆动幅度相等,或者静止在中央刻度线上。

读数: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刻度值。

使用天平时的注意事项:

1、不准称超过天平称量范围的物体。

2、取放砝码或移游码时要用镊子;不准用手拿。

3、保持天平清洁、干燥。

密度

知识要点:

一、密度的概念

1、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用符号ρ表示。密度与颜色、形态、软硬等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确定的密度。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可以通过密度区分不同物质。

2、密度的公式:

3、密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用:千克/米3(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常用的单位有:克/厘米3(g/cm3)。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g/cm3=103kg/m3。

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项目

质量m

体积V

密度ρ

同种物质增大

增大

不变

减小

减小

不变

不同种物质相同

大的

大的

相同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

《电压电阻》复习精要 一、电压 (一)、电压的作用 1、电压是形成电流 ..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 ....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 电源 ..是提供电压的装置。(填空)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 ..(或电路两端有电压) ②电路是连通 ..的。 注:说电压时,要说"xxx"两端 ..的电压,说电流时,要说通过 .."x x x" .....的电流。 (二)、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V.常用单位:kV mV 、μV 换算关系:1K v=1000V .........1V=1000m V .........1.m V=1000 .......μ.V. 2、记住一些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1.5V ....一节蓄电池2V..家庭 电压220V ....安全电压不高于 ...36V (三)、电压测量: 1、仪器:电压表,符号:V. 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3、使用规则:两要、一不、二看清 二要: ①电压表要并联 ..在电路中。 (.1.、.但是当电压表不小心串联到电路中时 ................发生的状况是:电压表的 ........... 时数有很大的偏转,约等于电源的电压。在测小灯泡的试验中,讲 .............................V. 表和 ..A.表反接的状 .....况是电压表有时数,电流表无时数。都不会损坏 .....................) 2.、.当电压表之间只是有一段导线没有任何用电器的时候,我们认为............................ 此时电压表是没有时数的。所以在电路中电压表没有时数我们分析............................. 电路状况可以考虑和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是短路的。 .......................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一不: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连实物图一定要先选量程) .............二看清: ①一要看清电压表的量程 .. ②二要看清电压表的分度值 ... Ⅰ危害: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 还会被打弯甚至烧坏 ..电压表。(四)、电流表、电压表的比较: 电流表电压表 异符号 A V 连接串联并联 直接连接电源不能能 量程0.6A 3A 3V 15V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全汇总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

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2.速度: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摩擦力(基础) 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物理 重难点突破 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 摩擦力(基础)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理解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测量滑动摩擦力; 3.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4.知道摩擦力的利用和防止; 5.能用平衡的观点解决有关摩擦力的问题。 【要点梳理】 要点一、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滑动摩擦力。 2.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测量:利用弹簧测力计可以粗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要点诠释: 1.摩擦力的实际作用点是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 2.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接触面粗糙;(2)接触并挤压;(3)相对运动。 3.测量滑动摩擦力时,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 4.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的区别: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往往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要点二、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在本实验中,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多个,所以实验探究过程中我们要用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之间的关系时,要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因素不变,而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要保持压力等因素不变。 2.提出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可能有,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实验器材:木块、弹簧测力计、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长木板两块、砝码。 4.实验步骤: (1)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水平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2)在木块上面放一个砝码,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摩擦力。 (3)换用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的长木板,保持木块上的砝码不变,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摩擦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 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 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 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 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人教版初二物理全册全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 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 )、分米(dm )、 厘米(cm )、毫米(mr ) 微米(卩n ) 纟内米 (nm ) 3-i m = 1000m=100.1m=10m 1dm2 换算关系:1km = -2-3-6-9 m 1nm=10m m 1mm=10m=10m 1卩1cm=103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 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 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 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 、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 S 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h 5 、换算关系:1mi n=60s 1h=60mi n=3600s 6 、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 、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 数时粗心造成 的,是不该发生的, 8 、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 (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 、减小误差的办法: (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3)改进测量方法 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 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 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 作为 测量的值。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 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 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 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 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 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 是能够避免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符号是,测量工具是;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符号是,通常用来测量。 2、基本换算:1m= dm= cm= mm= μm= nm; 1h= min= s。 3、使用刻度尺的规则: (1)“看”:使用前要认清刻度尺的、 和; (2)“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 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放正; (3)“读”:读数时,视线要刻度线,除读出刻 度值外,还要估读到; (4)“记”:记录物体的长度包括和。 4、误差:误差是和之间的差异。减小误差的方法: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和改进测量方法,通常采用的方法减小误差。 5、特殊长度的记忆:大拇指甲的宽度约为1 ,1粒米的宽度约为1 ,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 ,课桌的高度约为75 ,拳头的宽度约为1 。 课外延伸:1、单位换算步骤 步骤:数值不变,乘原单位 与目标单位之间的进率,将原单位 改写为目标单位。 在进行单位换算时,要注意以 下几点: (1)单位之间的换算,不仅 仅是数值参与运算,单位也同时参与运算; (2)换算过程中,只写目标单位,多写单位、不写单位都是错误的; (3)明确原单位与目标单位之间的进率。 可简记为:数不变,单位换,乘进率,进行算。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第2节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改变(关键抓住“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为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结论一般,可见运动和静止是的。 重点突破:(1)参照物被选取后,只要研究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它是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的。 (2)两个物体相对静止的条件:这两个物体必须运动快慢,方向。即(同速同向)。 (3)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描述,解答这类问题,首先必须弄清诗词的含义,再依据所选的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 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6、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知识点总结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_______。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_______米. 课桌的高度约0.75m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km=_______m=103m;1dm=_______m=10-1m;1cm=_______m=10-2米;1mm=0.001m=10-3m;1m=_______μm;1um=_______m1m=_______nm;1nm=_______m 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约为:0.07 m m 、70微米地球的半径:6400 km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_______是否磨损、量程和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物体放置,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______,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_______;(4). 测量结果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单位组成。 5、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 页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6、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 1h= 60 min=_________s. 7、误差:测量值与________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_______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_________而产生。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_________传播。_________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_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_________,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_________。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_________、响度、_________。(1)音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它与发声体的_________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_________,跟发声体的_________、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_________减弱;(2)在_________减弱;(3)在_________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_________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_________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_________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_________性好、_________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_________、_________、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_____,很容易绕过_________,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及复习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 册重点知识点及复习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物理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关系:1 m/s= km/h; 1 km/h= 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工具:、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练一练; 1,为了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小明按图完成了如下实验。 路段距离/c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1) AB40.0 2 __ BC___ ___ AC90.0 3 ___

(1)按照实验过程,请补全数据记录及处理。由上述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__ __(填“越来越快”或“越来越慢”);是在做运动。 (2)该实验的原理是__ _; (3)斜面底部用金属片挡住,其设置的目的是; (4)斜面选择的坡度不能过大,以免,也不能过小,以免。 (5)实验需要用,。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计时,会使所测AC段平均速度偏。 2, 24、一列火车以54km/h的速度通过一座桥用了1.5min。已知火车长 150m。桥长为多少?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 明。振动的物体叫。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 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 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 > > > ,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 人耳比原声晚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 。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常考点

2017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 )、纳米(nm)。1km=1 000m ;1dm=0.1m ;1cm=0.01m ;1mm=0.001m ;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 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 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 t 其中:s ——路程——米(m);t ——时间——秒(s);v ——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或m·s -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 或km·h -1,1m/s =3.6km/h 。v =s t ,变形可得:s =vt ,t =s v 。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 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四 测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 V =S /t 2、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小车 斜面 3、实验时用 刻度尺 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停表 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在用公式 v=s/t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4、 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 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 机械运动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Ⅱ变速运动: 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v2>v>v1 E、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三、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重要知识点整理 第七章 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 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但它变化时 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新初二一定要看看! 无论你是即将踏入八年级刚接触物理的同学,还是初三将要中考的同学,都应该看看!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的单位——衡量万物的标尺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重要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重要 知识点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重要知识点整理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

初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 1mm=1 000μn lμm=1 000nm 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 法;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 lmin=60s 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 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第三章:光 一、光的传播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2018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重要知识点汇总 2018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重要知识点汇总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的单位——衡量万物的标尺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 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d)、厘米(c)、毫米()、微米(μ)、纳米(n)、1=1000;1d=0.1; 换算关系:1c=0.01;1=0.001;1μ=0.000001;1n=0.000000001。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in)。 换算关系:1h=60in1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可以发声 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 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

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 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④有传播的介质 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定义: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汇总大全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汇总大全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4、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1、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是个定值,为9.8N/Kg。 这个定值用g表示,g= 9.8N/Kg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