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小学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必备小抄

2011小学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必备小抄

2011小学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必备小抄
2011小学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必备小抄

1

2011最新 小抄版教师资格证 小学教育学辅导资

第一章 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 教育:广义的是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是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校教育: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1)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3)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得总和。 4、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分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三种典型的学制类型。

5、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与国际交流。

6、什么叫“义务教育”?什么叫小学教育?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重、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7. 简述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1 )普及性。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必须保证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达到基本的教育要求;二是要求教育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并平等对待。(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

一个人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也是接受中等教育的基础。从国家来讲·小学教育是国家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础。(3)强制性。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

8、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一)、古代教育(1)原始形态的教育 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的。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2)古代学校教育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二)、现代教育(1)现代学校教育;特征: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2)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特征: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9、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术现代化

10、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贡献。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

影响。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代教育家的杰出代表。苏格拉底以其教学法——“产婆术”流放后世;柏拉图以其《理想国》惠及后人;亚里士多德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11.简述近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贡献。

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对立学科提出来,并与其他学科并列。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他于1632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该书论述了有关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因而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依据。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他对教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2)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3)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4)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 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尔》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因而教育应该是自然的,即在自然的怀抱里,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运用自然的方法,培养自然人。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都得到发展,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2、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诞生及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以及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代以来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教育学方面的专著,但他们对教育都非常关心,有许多精辟的教育论述,指导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文革”以后陆续出版了一些不同版本的教育学著作。 13、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4、简述当代教育发展的特点。

(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2)教育理

论异彩纷呈(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15.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有哪些?其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是什么?

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影响广泛,并对教育实践产生重大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主要有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美国教育布鲁纳在其代表作《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理论.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其代表作《教学与发展》中,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育原则.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等著作中,曾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由于他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的.他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第二章

1、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1)教育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A 、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B 、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规

格和教育的结构C、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A、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北京、基础和条件B、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数量足够、质量较高、搭配合理的人才队伍C、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成果教育与政治的关系:(1)政治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A、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及相关内容B、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C、政治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2)教育对政治发展的促进作用A、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B、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C、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能生影响。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A、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B、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C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D、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A、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B、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C、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D、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2、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者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3、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1)身心发展的顺序

性;要求教育工作者

要循序渐进地做好

教育工作。(2)身心发

展的阶段性:决定了

教育工作必须根据

不同年龄阶段的特

点分阶段进行。在教

育教学的要求、教育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

选择上,不能搞“一

刀切”,与此同时,

还应看到各个年龄

阶段又是相互联系

的,要注意各个阶段

的衔接和过渡。(3)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

性;教育教学工作要

抓住关键期,以求在

最短的时间内取得

最佳的效果。(4)身心

发展的互补性;要求

教育工作者首先要

树立信心,相信每一

个学生,其次要掌握

科学的教育方法。发

现学生优势,激发学

生自我发展的信心

和自觉性。(5)身心发

展的个别差异性。要

求教育工作者充分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

个别差异,做到因材

施教,使每一个学生

都能各得其所的获

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4、影响人的身心发

展的因素主要有哪

些?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

因素,主要有遗传因

素、环境和学校教

育。

5、什么叫遗传素

质?简述遗传素质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

的作用。

遗传是上一代将种

系特征传递给下一

代的过程。通过遗传

而获得的上一代的

解剖生理特点,包括

机体的构造、形态、

感官和神经类型的

特征等,叫做遗传素

质。(1)遗传素质是人

的发展的生物前提,

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可能;(2)遗传素质的

差异是造成个别

差异的原因之一;(3)

遗传素质的成熟制

约着个体身心发展

的水平及阶段;(4)

遗传素质仅为人的

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而不能决定人的发

展,遗传决定论的观

点是错误的。

6、什么是环境?简

述环境在人的心发

展中的作用。

所谓环境,是指围绕

人们周围并对人的

生存和生活发生作

用的因素,主要包括

物质环境和精神环

境两个反方面。(1)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

发展可能性变成现

实。(2)遗传决定人

的身心发展方向、水

平、速度和个别差

异。(3)环境的决定

作用是通过人的内

部因素实现的。

7、试分析学校教育

在人的发展中的作

用?及其表现。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

展中起主导作用,体

现在:(1)学校教育对

个体发展作出社会

性规范;(2)学校教育

具有加速个体发展

的特殊功能;(3) 学

校教育对个体发展

的影响具有即时和

延时的价值;(4)学校

具有开发个体特殊

才能和发展个性的

功能。

8、为什么说学校教

育在人的身心发展

中起主导作用?

第一,学校教育是由

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

过受过专门训练的

教师来进行的。第

三,学校教育能有效

地控制和协调影响

学生发展的各种因

素。

9、什么是人的身心

发展?人的身心发

展包括哪些方面?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

何?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

个体从出生到死亡

的变化过程。这个变

化既有连续的、渐进

的量的变化,又有质

的飞跃;这个过程不

是简单的增长和单

纯的量变,而是从低

级到高级、从量变到

质变、从旧的质到新

的质的不断变化的

过程。人的身心发展

包括身体的发展和

心理的发展两个方

面。身体的发展包括

肌体的发育和体质

的增强两部分。心理

的发展包括认知和

意向两方面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两

个方面是相辅相成

的。身体发展是心理

发展的物质基础。脑

室心理的器官,心理

是脑的机能,心理的

发展不仅寓于身体

发展之中,而且随着

身体的发展而发展。

同样,认识、情感、

意志和性格等心理

过程和特征,也总是

制约着身体的正常

发展。因此,教育促

进人的身心发展,必

须是促进人的身心

和谐发展。

10、关于人的身心发

展有哪些典型观

点?

(1)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是英国的

高尔登和美国的霍

尔,基本观点:人的

发展是由人的本能

决定的,后天的环境

和教育只起加速或

延缓的作用。(2)环

境决定论:代表人物

是美国的化生,基本

观点:人的发展由后

天的环境决定的。

(3)二因素论:代

表人物是美国的吴

伟士和德国的施太

伦,基本观点:人的

发展是由遗传和环

境共同决定的。

11、试述童年期儿童

心理发展的主要特

征。

(1)观察。小学生

的观察常注意一些

感到好奇的、新鲜的

东西,而忽略主要的

东西。教师应引导儿

童从知觉事物表面

特征发展到知觉事

物的本质特征。(2)

注意。小学生的有意

注意不断发展,但无

意注意仍起着作用。

(3)记忆。儿童年

龄越小,识记具体的

知识、事件、人物、

对象、事实要比识记

抽象的定义、解释、

描写等好一些,并且

记得巩固些。94)思

维。小学生的思维正

处于具体形象思维

向抽象逻辑思维过

渡阶段。

12、试述童年期儿童

学习的特征。

(1)低年级难以深

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低年级小学生对学

习的价值不甚了解,

对学习和游戏也难

以分得很清楚。(2)

学习的动机是希望

得到老师的称赞、父

母的夸奖。(3)学习

兴趣与习惯。低年级

学生对学习过程的

形式感兴趣,而对学

习内容和结果的兴

趣相对较弱。(4)对

学习结果的重视随

年龄而增强。随着年

龄的增长,儿童逐渐

重视学习的结果。

13、试分析小学教育

促进儿童发展的特

殊任务。

(1)小学教育的总

任务。小学教育是基

础教育,既是各级各

类学校教育的基础,

也是个体身心健康

发展的基础。所以,

小学教育的根本任

务就是打好基础,即

要求学好语文、数

学,打好读、写、算

的基础;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使小学生初

步学会运用自己的

手和脑,运用自己的

智慧与体力,为全面

发展奠定基础,为全

民族文化素质的提

高打下基础。(2)小

学教育的具体任务。

根据童年期儿童的

身心发展水平,引导

他们进行系统学习,

但不应过度疲劳和

过度紧张;培养小学

生有目的、有顺序地

进行观察,引导儿童

从知觉事物表面特

征发展到知觉事物

的本质特征;使小学

生了解学习在人的

一生中的重大价值,

培养小学生对学习

的兴趣,并形成良好

的学习习惯;培养小

学生初步的分辨是

非的能力,逐步发展

儿童对道德的理解

能力,能对社会上的

各种现象进行初步

的分析与思考,逐步

学会科学地看待社

会和人生问题。

第三章

1、简述我国教育目

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教育目

的一经确立就成为

人们行动的方向。它

不仅为受教育者指

明了发展方向,也为

教育工作者指明了

工作方向和奋斗目

标。

(2)激励作用。目的反

映人的需要和动机,

目的一旦被人们认

识和接受,不仅能指

导整个实践活动过

程,而且能够激励人

们为实现共同的目

标而努力。

(3)评价作用。教育目

的是衡量和评价教

育实施效果的根本

依据和标准。

2、制定教育目的的

依据是什么?

(1)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背景;

(2)学生身心发展的

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

想。

3、你如何理解教育

目的的社会制约

性?

(1)不同的社会发展

阶段有不同的教育

目的,(2)不同的社会

制度有不同的教育

目的;(3)不同同家的

文化背景使教育培

养的人各具特色。

4、我国确立教育目

的的理论基础是什

么?主要观点是什

么?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

础是马克思主义关

于人的全面发展学

说。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的学

说的基本思想,主要

2

包括以下内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

人的片面发展相对

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

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

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

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

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

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唯一方法。

5、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

的表述的演变。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同志在最高

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

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

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提出的第一个教育

方针。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

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

针是教育为无产阶

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78年,人大会议通过的宪法中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

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

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

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

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

养各级各类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

应该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和社会主义事业,具

有为国家富强和人

民富裕而艰苦奋斗

的奉献精神,都应该

不断追求新知,具有

实事求是、独立思

考、勇于创造的科学

精神”。1995年,《中

华人们共和国教育

法》规定:“教育必

须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服务,必须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培

养德、智、体等方面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和

接班人。”2002年,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坚持教育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为人民服务,与

生产劳动和社会实

践相结合,培养德智

体美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

6、什么是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和教育方

针?他们之间的关

系如何?

教育目的:使国家队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

为什么样的人的总

的要求,他规定各级

各类教育培养人的

总的质量规格和标

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

的的具体化,他是结

合教育目的、社会要

求和受教育者的特

点制定的各级各类

教育或专业的培养

要求。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

据政治、经济和文化

的要求,为实现教育

目的所规定的教育

工作总方向。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

家教育总的要求,而

培养培养目标则是

各级各类教育的具

体要求,二者的联系

在于,培养目标是教

育目的的具体化;教

学目标与教育目的

的关系是具体与抽

象的关系,二者彼此

相关,但相互不能取

代;教育方正包含教

育目的,但二者的角

度不同,教育方针主

要从政策的角度规

定教育目的及其实

现,而教育目的主要

从学书的层面来表

达教育的理想。

7、关于确立教育目

的依据的两种对立

观点是什么?主要

代表人物是谁?基

本观点是什么?

确立教育的目的依

据的两种对立观点:

一是个体本位论,代

表人物中国的有孟

子,西方有卢梭和裵

斯泰洛齐,他们主张

教育目的应当根据

人的本性之需要来

确定,教育的根本目

的在于使人的本性

的到最完善的发展;

二是社会本位论,代

表人物有中国的荀

子,西方的柏拉图和

康德,他们主张教育

目的应当根据社会

的要求来确定,教育

的根本目的在于使

受教育者掌握社会

的知识和规范,从而

使个体社会化,并为

社会服务。

8、我国现阶段教育

目的的基本精神是

什么?

(1)教育为社会主

义建设事业服务(2)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教育目的的实

现途径是教育与生

产和社会实践相结

合。

9、试述全面发展教

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全面发展的教育有

德育、智育、美育、

体育、劳动技术教育

构成。各育既有相对

独立性,又相互促

进,相互制约,相互

渗透,依存于一个有

机整体之中,共同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德

育在全面发展教育

中起着灵魂与统帅

作用;智育在全面发

展教育中起着前提

和支持作用;体育在

全面发展教育中起

着基础作用;劳动技

术教育可以综合德

育、智育、美育和体

育的作用。

10、述创新教育及其

在素质教育的基本

内涵。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

育的核心,他是教育

对知识经济向人才

培养提出挑战的回

应。他是旨在激发学

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新能力不仅

是一种智力特征,更

是一种人格特征,是

一种精神状态;(2)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

素质教育区别于应

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3)重视创新能力

的培养也是现代教

育与传统教育的根

本区别所在。

11、如何正确理解素

质教育?实施素质

教育应避免那些误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

育法》规定的国家教

育方针,着眼于受教

育者的态度、能力,

及社会长远发展的

要求,以面向全体学

生、全面提高学生素

质为根本宗旨,以注

重培养受教育者促

进他们在德智体等

方面生动、活泼、主

动地发展为基本特

征的教育。实施素质

教育应避免的误区:

(一)素质教育就是

不要尖子生(二)素

质教育就使要学生

什么都学,什么都学

好(三)素质教育就

是不要学生刻苦学

习,“减负”就是不

给或少给学生留课

后作业(四)素质教

育就是要使教师成

为学生的合作者、帮

助者和服务者(五)

素质教育就是多开

展课外活动,多上文

体课(六)素质教育

就使不要考试,特别

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七)素质教育会影响

升学率

12、如何实施素质教

育。

(1)提高认识,更新观

念(2)树立素质教

育观念(3)建立素

质教育的保护机制。

A 充分发挥政府作

用。B 加大教育督导

力度 C 提高教育评

价的科学性 D 加强

各级各类教育之间

的沟通和衔接。(4)

建立素质教育的运

行机制 A 改革内部

管理体制 B 提高校

长和教师的素质 C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

教学过程。

13、我国小学教育的

培养目标是什么?

具有爱祖国、爱人

民.爱劳动、爱科学、

爱社会主义的思想

感情,初步了解辩证

唯物主义、历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观点,初

步具有为人民服务

和集体主义的思想、

具有守信、勤奋、自

立.合作、乐观.进

取等良好的品德和

个性品质,遵纪守

法、养成文明礼貌的

行为习惯、具有分辩

是非和自我教育的

能力.掌握必要的

文化科学技术知识

和基本技能,具有一

定的宣传能力,动手

操作能力,以及运用

科学知识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初步

具有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掌握一些简

单的科学方法。初

步掌握锻炼身体的

基础知识和正确方

法,养成讲究卫生的

习惯,具有健康的体

魄,具有初步的审美

能力形成健康的志

趣和爱好。学会

生活自理和参加力

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初步掌握一些生产

萤动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了解一些

择业的常识、具有正

确的劳动态度和良

好的劳动习惯.

第四章

1、简述教师职业的

性质.

{I}教师职业是一种

专门化职业,教师是

专业人员.(2 )

教师职业是促进个

体社会花的职业,教

师是教育者、

2.教师是如何个体

的社会化的?

(1)搞好教学工

作.(2)做好思想

品德教育工

作.{3 }全面关

心学生的健康.

3.简述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

化的传播者,在社会

的发展和人类的延

续中起桥梁与纽带

作用.{2 }教师是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塑造年轻一代的

品格中起(3)教师

是人的潜能的开发

者,对个体发展起促

进作用.

4.教师的一般角色有

哪些?教师在新课

程条件下有哪些角

色?

教师的一般角色是

(1)传递者、(2)授业、

解惑者,(3 )榜样.(4)

管理者.(5)朋友.

在新课程中,教师

除了担任一般角色

外,还增加了新的

角色。(1)学生

学习的促进者.(2)

教育教学的研究

者.(3)课堂资源的建

设者和开发者.

5.简述教师劳动的特

点.

(1)复杂性和创造

性.(2)示范

性.(3)系统姓.

6.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忠诚于人民的

教育事业. A 依

法执教.B 爱岗敬

业,廉洁从教.

(2)热爱学生.A 全

面关心学生。B 尊重

和信任学生.C 严格

要求学生.D 理解和

宽容学生.E 解放放

和飞学生.

(3)具有团结协作的

精神.A 善于与同事

合作.B 善于与家长

和社会合作.

(4)以身作则,为

人师表. A 以身作

则 B 言行一致。

3

7.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素养?

(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2)精深的专业知识.(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53.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素养? (1)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2)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3)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6)较高的教育机智.(7)教育科研能力.

8.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个性素养?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诸如热情、有责任心,传递友善、耐心周到、有幽默、善于交际、乐于助人、合群合作、公平客观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9 .实现教师专业化条件有哪些?

(1)国家和政府队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A 加强教师教育 B 制定法律法规 C 提倡经济保障.

(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而做的主观努力. A 加强理论学习.B加强教育科学研究.C不断反思 D 加强实践锻炼。

10 试分析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第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的学习有别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表现为学生学习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也表现为学生的学习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通过学习接受并传递人类的文化知识和智慧、并在传承中实现

自我.

第二,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学习.学生的学

习是在教师指导下

进行的,这是学生与

从事学习活动的其

他社会成员的区别

之一。第三、学

生所参加的是一种

规范化的学习.学生

的学习是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的.是由一定的教育

制度以及学校的各

项规章制度规定了

的活动.

11.试分析学生的本

质属性.

(1)学生是具有发

展潜能和发展需要

的人. A 学生是

人.第一,学生是具

有能动性的个体.第

二,学生是具有思想

感情的个体.第三,

学生具有独特的创

造性. B 学生是具

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发展的需要的人.第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

人.第二,学生具有

发展的可能性与可

塑性。第三,学生是

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2)学生既是教育

的对象、也是自我教

育和发展的主体.

12.作为社会权利主

体,青少年儿童主要

享有哪些合法权利?

我国学生的权利主

要是由哪些文件确

定的? 我国作为

《儿童权利公约》的

缔约国之一,在履行

《公约》的同时、也

通过《宪法》、《婚姻

法》、《教育法》,《义

务教育法》.《未成年

人保护法》等一系列

有关法律、法规和政

策,对青少年享有的

权利作出了规定、概

括起来未成年学生

享有的主要权利有:

(1)受教育权,包括规

定年限教育权.学习

权和公正评价

权.(2)人身

权.国家除了对未成

年学生的人身权进

行一般保护外,还对

中小学生的身心健

康权、人身由由权、

人格尊严权、隐私

权、名誉权。荣誉权

等进行特殊保护.并

要求教师.学校、家

庭、社会尽到特殊的

保护责任.

13 《儿童权利公约》

的基本原则有哪

些?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尊重儿童尊严原

则.尊重儿童观点与

意见原则、无歧视原

则.

14 .为保障学生的人

身权,学校和教师应

履行的职责是什么?

(1)为保护学生身心

健康权,学校不得使

未成年学生在危及

人身安全、健康的校

舍和其他教育教学

设施中活动.(2)

严禁任何组织和个

人向未成年人出售、

出租或者以其他方

式传播淫秽、暴力、

凶杀、恐怖等毒害未

成年的图书、报刊、

音像制品。(3)

教师不得以任何理

由随意对学生进行

搜查,不得对学生关

禁闭.(4 )教职

员应当尊重未成年

人的人格尊严,不得

对未成年学生和儿

童实施体罚、变相体

罚或者其他侮辱人

格尊严的行

为.(5)任何

组织和个人不得披

露未成年人的个人

隐私.(6)国家依法

保护未成年人的智

力成果和荣誉权不

受侵犯.

15 .学生作为法律的

主体主要应尽哪些

方面的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

尊敬师长、养成良好

的思想品德和行为

习惯:努力学习,完

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

尊敬师长,养成良好

的思想品德和行为

习惯:努力学习、完

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遵守所在学校或其

他教育机构的管理

制度.

16.试分析独生子女

的心理特点?

独生子女由于生活

环境和地位的特殊,

其心理状态和行为

必然有其独特性.具

体分析有如下一些

特点:(1)娇气

和任性,由于家里只

有一个孩子,家长也

有精力去疼爱孩子

怕孩子不高兴、怕

孩子受委屈,结果

对孩子百依百顺,什

么事都由着孩子性

子去做,时间一久,

孩子就变得娇气和

任性了.(2)独

尊心态。由于独生

子女受众人的疼爱

和服务易产生惟我

独尊的心理状

态。(3)自私行为。

多数独生子女缺

少和同龄人共同生

活的经历、也就缺

少友爱廉让的精神,

其多数有自私自利

行为。(4)忌妒心

理.独尊和自私的心

理状态的延伸,就是

独生子女的嫉妒心

理表现特别突

出.(5)依赖心理.由

于独生子女受到过

度的呵护,必然产生

很强的依赖心

理.(6)逆反心

理.娇宠惯了的孩子

难以接受家长说

“不’,会很容易形

成有意违反家长意

愿的逆反心理.家长

应根据自己孩子心

理行为特点,给予正

确的调适,使孩子身

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17.试分析教师中心

论和儿童中心论.

(1)教师中心论.这

种观点的典型代表

是赫尔巴特.他认为

学生的成长完全仰

仗教师教育教学活

动的指导,教师在教

育教学过程中起主

宰作用.

(2)儿童中心论.这

种观点的典型代表

是杜威.他认为,教

育的目的是促进儿

童的成长.所以教育

要从学生的兴趣和

需要出发,整个教

育过程都要围绕着

儿童转.这两种观点

部有矢偏颇.教师中

心论仅仅看到了老

师的主导作用.但忽

视了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在教学实践

中,很容易使教育活

动脱离学生的实际、

难以达到预期的效

果。儿童中心论则过

分夸大了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忽视了学

生是教育的对象

这一基本事实,结果

导致教育质量向

下降.我们认为.教

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辩证统一的,既要重

视教师的主导作

用.又要重视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

18.试述教师与学生

的关系?

(1)教学上的教授关

系.1、从教育内容

的角度说,教师是传

授者,学生是接受

者.2、学生主

体性的形成既是教

育的目的,也是教育

成功的条件3、对学

生的指导、引导的目

的是促进学生的自

主发展

(2)、人格上的平等

关系1、学生作为一

个独立的社会个体

在人格上与教师是

平等的2、真正民主

的师生关系是一种

朋友似的有好与帮

助的关系

(3)、社会道德上的

相互促进关系1、师

生关系从本质上讲

是一种人-人的关

系2、教师对学生的

影响下仅体现在知

识和智力上,而且体

现在人格上。

第五章

1、课程的类型有哪

些?

按课程的设计形式,

可分为学科课程和

活动课程。按学生选

择课程的自主性可

分为必修课和选修

课。根据课程的任

务,可分为基础型课

程、拓展型课程和研

究型课程。根据课程

的制定者分国家课

程、地方课程和学校

课程。

2、什么是课程标

准?课程标准包括

哪些内容?

即学科课程标准,是

国家制定的基础教

育课程的基本规范

和质量要求,是课程

计划中每门学科以

纲要的形式编写的、

有关学科教学内容

的指导性文件。它体

现了国家对不同阶

段的学生在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等方面应达到的基

本要求,规定学科的

性质、目标、内容框

架,提出指导性的教

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包括前言、课程目

标、内容便准、实施

建议和附录

3、什么是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

据以进行教学活动

的材料,包括教科

书、讲义、教授提纲、

参考书、活动指导书

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是教材

的主体部分。

4、样理解和执行课

程标准?

第一认真研究和把

握课程标准。第二严

格执行课程标准。第

三一课程标准作为

自己检查教学质量

的依据。第四全面系

统的理解课程标准

5、课程计划对小学

教师的要求有哪

些?

第一认真学习和熟

悉课程计划,了解小

学教学和其他活动

的全面安排和要求。

第二了解自己任教

学科开始的年级、顺

序教学时数,了解自

己任教学科在整个

课程计划中的地位

与作用。第三了解自

己任教学科于其他

学科之间的联系与

衔接。

6、什么是教科书?

教科书的作用有哪

4

些?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他一准群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的阐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连行学习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等提供了基本材料;(3)教科书是教师根据课程计划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教学任务的依据;(4)教科书是教师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基本途径。

7、教师是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

第一认真转眼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以及各偏科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叫课时的框架、脉络、知识、技能体系,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也要对其正确的理解和大体掌握。第二透彻理解教科书中的每个章节的内容,备课时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来设计教学过程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难点和重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第三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等,都应重视。第四由于最新的科学成果尚未在教科书中及时得到反映,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基础知识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知识。第五综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

本地区的乡土材料。

第六知道学生充分

运用好教科书。注意

培养学生阅读教科

书的能力方法和习

惯,防止学生把教科

书都在一边,单纯地

记笔记,抄笔记的倾

8、小学阶段课程的

性质是什么?

(1)普及性。课程应

适应儿童发展的不

同需要,针对绝大多

数学生。(2)基础性。

课程内容和要求

应该是基础的、有

课程门类要齐全,各

门课程的课时比重

要恰当。(3)发展性。

课程设置应有利于

学生自主、多样、持

续的发展。(4)可接受

性。小学教育的课程

要充分考虑小学生

的认知特点.要符合

学生的年龄特征。

9、什么是课程计

划?课程计划的构

成要素有哪些?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

置的整体规划,他对

学校的教学生产劳

动课外活动等做出

全面安排具体规定

学校应设置的学科、

学科开始的顺序及

课时分配,并对学期

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构成要素: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学科顺

序课时分配学

年编制周学时安

10、我国小学课程改

革的发展趋势是什

么?

(1)加强综合性,突

出课程的整体教育

功能;(2)加强实践

性,突出学生自主

性、探索性学习;(3)

加强弹性,体现课程

的适应性。

11、什么是课程?简

述其内涵。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

之分。广义的是指学

生在校期间所学内

容的总和及进程安

排。狭义的是指学校

开设的教学科目的

综合以及它们之间

的开设顺序和时间

比例关系。其内涵包

括:(1)课程是指学

校中所要进行的德、

智、体、美等全部教

育内容的总和。(2)

课程不仅包括各门

学科、课内教学,也

包括课外活动、家庭

作业和社会实践等

活动。(3)课程不仅

规定了各门学科的

目的、内容及要求,

而且规定了各门学

科设置的顺序和课

时分配、学年编制和

学周安排。

12、制约课程的主要

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

社会发展的要求与

提供的可能。(2)一

定时代人类文化及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

征、知识、能力基础

及其可接受性。

12、简述课程理论发

展情况。

(一)课程理论的萌

芽。我国最早使用课

程一词的是朱熹,西

方课程一词最早出

现在英国教育学校

斯宾塞著作《什么知

识最有价值》(二)

课程理论的产生与

发展。美国学者博比

特对系统课程理论

的诞生和发展做出

了杰出贡献,1918年

他出版了教育史上

第一本课程理论专

著,标志课程作为专

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从而为课程理论的

研究奠定了基础。奠

定了现代课程领域

的范围可研究取向,

提出了研究课程的

“活动分析法”,提

倡通过对人类社会

活动的分析来发现

社会所需要的知识、

技能、能力和态度

等,并以次作为课程

设置的基础。泰勒对

课程理论发展起过

重大的作用,1949年

出版《课程与教学的

基本原理》被认为现

代课程理论的奠基

之作,是现代课程研

究领域最有影响的

构架。(三)现代课

程理论。比较有影响

的是学科中心课程

理论、学生中心课程

理论和社会改造课

程理论。学科中心课

程理论主张,课程的

基本内容应是人类

文化中最具学术性

的知识,课程的设置

原则是学科知识自

身的逻辑体系。主要

代表人物是美国学

者布鲁纳和课程论

专家施瓦布等。学生

中心课程理论主张

以学生的兴趣和爱

好、动机和需要为基

础来编制课程,具体

又分三个流派,以卢

梭为代表的自然主

义课程论,以杜威为

代表的儿童经验主

义课程论,以罗杰斯

为代表的人本主义

课程论。社会改造课

程理论主张把课程

的重点刚在显示社

会问题‘社会改造和

社会活动计划及学

生关心的社会问题

上,应围绕重大社会

问题来组织课程内

容。主要代表人物有

美国学者布莱梅尔

得和巴西弗莱雷等。

13、广义的课程资源

和狭义的课程资源

的区别是什么?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

指形成课程的直接

要素来源;广义的课

程资源包括形成课

程课程的直接要素

来源和实施课程的

必要而直觉的条件。

前者作用于课程,并

且能够成为课程的

素材或来源,如知

识、金恩格、经验、

活动方式与方法、情

感态度和价值等方

面的要素,因而这类

要素也较素材性课

程资源;后者是直接

决定课程实施范围

和水平的人力、物力

和财力、时间、场地、

媒介、设备和环境

等,因而这类要素也

叫条件性课程资源。

现实中的许多课程

资源往往既包含着

课程的要素来源,也

包含着课程实施的

条件,如图书馆、博

物馆、实验室、互联

网等。

14、怎样利用和开发

课程资源?

(1)进行社会调查

(2)审查学生活动。

(3)开发实施条件

(4)研究学生情况

(5)鉴别校外资源

(6)建立资源数据

库。除此之外,课程

资源的开发还要根

据各地各学校的实

际情况,广开思路,

发掘校内外、课内外

的更有针对性的资

源,从而更好地发挥

他们的作用。

15、谈谈对我国当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目标的理解。

(1)改变课程过于

注重知识传授的倾

向,强调形成积极主

动的学习态度是获

得基础知识与基本

技能的过程同时成

为学会学习和形成

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

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科目过多和缺乏整

合的现状,整体设置

九年一贯的课程门

类和课时比例,并设

置综合课程,以适应

不同地区和学生发

展的需求,体现课程

结构的均衡性、综合

性和选择性。(3)改

变课程内容“难、繁、

偏、旧”和过于注重

书本知识的现状,加

强课程内容和学生

生活以及现代社会

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经验,精选终身

学习必备的基础知

识和技能。(4)改变

课程实施过于强调

接受学习、死记硬

背、机械训练的现

状,倡导学生主动参

与、乐于探究、勤于

动手,培养学生搜集

和处理消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以及交流与合

作的能力。(5)改变

课程评价过分强调

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

发展、教师提高和改

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

过于集中的状况,实

行国家、地方、学校

三级课程光里,怎强

课程对地方、学校及

学生的适应性。

16、什么是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他包括

哪几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是在教师引导下,学

生自主进行的综合

性学习活动,是基于

学生的经验、密切联

系学生自身生活和

社会实际,体现对知

识的综合应用的实

践课程。义务教育阶

段的综合实践活动

包括制定性内容和

非指定性内容两部

分。制定性内容包括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

务与社会实践、劳动

与技术教育、信息技

术、教育四大领域。

非指定性内容是由

各地区和学校根据

自己的实际情况确

定内容。

17、新课程的主要理

论基础是什么?

主要理论基础是建

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和多元智能理论

18、试述我国小学课

程设置的要求。

(1)应坚持的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

统一;实现教育目的

和学校培养目标为

最终目的;适应小学

儿童身心发展的特

点;注意课程的衔接

性;保持课程的适时

性(2)义务教育课

程计划达到的教育

目标。按照国家对义

务教育的要求,小学

和初中对儿童、少年

实施全面的基础教

育,使他们在德、

智、体诸方面生动活

泼地主动地发展。规

定各学科的基本要

求、各种活动的主要

任务和基本要求,还

设置了“地方课程安

排”为适应城乡经济

文化发展和学生自

5

身发展的不同情况,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需要设置教学科目,调整时间。

19 试分析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得整体教育功能(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第六章

1、什么是教学?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与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另外,教学除了是智育的实施途径外,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3、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1)教学担负着传递人类认识成果,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使命;(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4、小学教学的任务

有哪些?

(1)引导学生掌握科

学文化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2)发展

学生智力,培养学生

的能力;(3)发展

学生体力,提高学生

的健康水平;(4)培

养小学生高尚的审

美情趣.养成良好的

思想品德,形成科学

的世界观基础和良

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5、什么教学过程?

历史上关于教学过

程的观点有哪些?

教学过程是

教师根据一定社会

的要求和学生渗析

发展的特点,指导学

生有目的、有计划地

掌握系统的科学文

化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同时身心获得

一定的发展,形成一

定的思想品德的过

程。观点:公元前6

世纪,孔子概括为

“学”、“思”、“行”

的统一过程,这是最

早关于思想。(2)思

孟学派进一步提

出“博学之、审问

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的学习过程

理论。(3)古罗马的昆

体良在《论演说家的

教育》中,提出了“横

仿.理论,练习”的

学习过程理论。(4)

夸美纽斯提出,学生

的学习过程,应先去

运用他们的感觉,然

后去记忆,然后去运

用理解.最后才去运

用判断(5)赫尔巴

特第一个试图按照

心理活动的规律来

分析教学过程.提出

了“四阶段说”。他

的学生席勒提出了。

“五簖殷说阶段”。(6)

杜威的“五段教学

法”。

6、如何认识教学过

程的本质。

对于如何认识教学

过程的本质,理论界

有不同的看法。在我

国,长期通行的看法

是把教学过程看作

是一中特殊的认知

活动,是实现学生身

心发展的过程。其主

要观点为:(1)教学

过程是一种认知过

程。马克思认为,人

类的活动包括两中

基本类型,即实践活

动和认知活动;教学

活动是教师与学生

的统一,但这两种活

动却有着不同的性

质。教师的活动属于

变革和改造客体的

实践活动的范畴,学

生的学习活动属于

认知活动的范畴;学

生的认知活动是教

学中最主要的活动。

(2)教学过程是一

种特殊的认知过

程。)教学过程本质

上是一种认知过程,

但有不同与人类一

般的认知过程,而有

着自己的特殊性。表

现在:间接性、引导

性、简捷性和交往

性。

7、试分析教学过程

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

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①学生以学习间接

经验为主;②学习间

接经验要以直接经

验为基础。(2)掌握知

识与发展智力相统

一的规律。①掌握知

识是发展智力的基

础;②智力发展是掌

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

智力具有相互转化

的内在机制。(3).掌

握知识与提高思想

品德相统一的规律。

@学生思想的提高以

知识为基础;②学生

思想的提高义推动

他们积极地学习知

识;③在教学中要防

止两种偏向。(4)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

学生的主动性相结

合的规律。①承认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处

手组织者的地位,充

分发挥教师的,主导

作用;②承认学生作

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参与

教学的主体能动

性;③建立合作、友

爱、民主平等的师生

交往关系。

8、简述教学过程的

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起学

生学习的一种内部

动力。(2)领会知识。

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环节。(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5)

检查知识。

9、我国小学常用的

教学原则有哪些?

各自的含义与使用

要求是什么?

(1)直观性原则。是指

在教学中要通过学

生观察所学事物或

教师语言的形象描

述,引导学生形成所

学事物、过程的清晰

印象,丰富他们的感

性知识,从而使他们

能够正确了、理解书

本知识和发展认识

能力。基本要求:正

确选择直观教具和

现代化教学手段;直

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是指

教学在教师要承认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注意调动他们的学

习主动性,引导他们

独立思考、积极探

索、生动活泼地学

习,自觉地掌握科学

知识和提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基本要求:调动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动手,培养其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

力;发扬民主。(3)

巩固原则。是指教学

要引导学生在理解

的基础上牢固的掌

握知识和技能,长久

地保持在记忆中,能

根据需要迅速再现

出来,以利于知识技

能的运用。基本要

求:在理解的基础上

巩固;重视组织各种

复习;在扩充改组和

运用知识中积极巩

固。(4)循序渐进原

则。是指教学要按学

科的逻辑系统和学

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进行,使学生系统

地掌握基础知识、基

本机能,形成严密的

逻辑思维能力。基本

要求:按教材的系统

性进行教学;注意主

要矛盾,解决好重点

与难点的教学;有浅

入深,有易到难,有

简到繁。(5)因材施教

原则。是指教师要从

学生的实际情况、个

体差异出发,有的放

矢地进行有差别教

学,使每个学生都能

扬长避短,获得最佳

发展。基本要求:针

对学生的特点进行

有区别的教学;采取

有效措施使有才能

的学生得到充分的

发展。(6)理论联系

实际原则。是指教学

要以学习基础知识

为主导,从理论与实

践的联系上去理解

知识,注意运用知识

去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达到学懂会

用、血衣只用学以致

用。基本要求:书本

知识的教学要注意

联系实际;重视培养

学生运用知识的能

力;正确处理知识教

学与机能训练的关

系;补充必要的乡土

教材。

10、什么是教学原

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

定的教学目的,反映

教学过程的规律而

制定的对教学工作

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11、什么是教学方

法?选择和运用教

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有哪些?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

学生为了完成预定

的教学任务而采用

的教的方法和学的

方法的统一。(1)教

学目的和任务的要

求;(2)课程性质和教

材特点;(3)学生年龄

特征;(4)教学时间、

设备、条件;(5)教师

业务水平、实际经验

及个性特点。

12、我国小学常用的

教学方法有哪些?

运用这些方法的基

本要求是什么?

(1)讲授法。是教

师通过口头语言系

统连贯地向学生传

授知识的方法。基本

要求:讲授的内容要

有科学性、系统性、

思想性;注意启发;

讲究语言艺术。(2)

谈话法。是教师按一

定的教学要求向学

生提出问题,要求学

生回答,并通过问答

的形式来引导学生

获取或巩固知识的

方法。基本要求:要

准备好问题和谈话

计划;提出的问题要

明确,能引起思维兴

奋既有挑战性、启发

性又有难度要因人

而异。(3)讨论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

导下为解决某个问

题而进行探讨、辩明

是非真伪以获取知

识的方法。基本要

求:讨论的问题要有

吸引力;要善于在讨

论中对学生启发引

导;作好讨论小结。

(4)演示法。教师

通过实物、直观教

具,进行师范性实验

或采取现代化视听

手段等,指导学生获

得知识或巩固知识

的方法。作好演示前

的准备;要使学生明

白演示的目的、要求

与过程,主动、积极、

自觉地投入观察与

思考;通过演示,使

所有的学生都能清

楚、准确地感知演示

对象,并引导他们在

感知过程中进行综

合分析。(5)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

下运用知识去完成

一定的操作,并形成

机能技巧的方法。基

本要求:使学生明白

练习的目的与要求,

掌握练习的原理与

方法;精选练习材

料,适当分配分量、

次数和时间,练习的

方式要多样化,循序

渐进,逐步提高;严

格要求。

13、什么是教学组织

形式?较有影响的

教学组织形式有哪

些?简述各自的优

缺点。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

6

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结构形式,即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间、空间关系上的组合形式。影响较大的有:(1)个别教学制。优点: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教学内容、进度适合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但,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有限,教学速度慢,效率低。(2)班级授课制。优点:教学效率高,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发挥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3)分组教学制。优点: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培养。但,很难科学的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有副作用高水平学生骄傲,普通组、低水平组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4)设计教学法与道尔顿制。优点: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而且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14、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其优缺点是什么?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优点:(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教学和达到一定;(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3)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4)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5、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和特殊形式是什么?班级授课制的辅助

形式:现场教学和个

别教学。班级授课制

的特殊形式是复式

教学。

16、教学工作的基本

环节有哪些?每个

环节的基本要求是

什么?

(一)备课。钻研教

材;了解学生;设计

教学法。(二)上课。

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目的明确;内容正

确;方法得当;表达

清晰;气氛热烈。

(三)课外作业的布

置和批改。作业的内

容要符合课程标准

和教科书的要求;作

业的分量要适中,难

易要适度;布置作业

要向学生提出明确

的要求,并规定完成

的时间。(四)课外

辅导。从实际出发,

具体分析,做到因材

施教;目的明确,采

用启发式,充分调动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

性,使学生成为学生

学习的主人教师注

意态度,师生平等相

处,共同讨论,使学

生有问题可问;加强

思想教育和学习方

法的指导,提高辅导

效果。

17、什么是学生学业

成绩评价?学生学

业成绩评价有哪些

基本方法和方式?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是教学工作的一个

重要环节。是指以国

家的教育教学目标

为依据,运用恰当

的、有效的工具和途

径,系统地收集学生

在个门学科教学和

自学的影响下认知

行为上的变化信息

和证据,并对学生的

知识和能力水平进

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基本方法有:观察

法、测验法调查法、

自我评价法。方式

有:考查、考试、考

查与考试的结果。

第七章

1、什么是德育?简

述德育的构成?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

之分。广义的德育泛

指所有有目的、有计

划地对社会成员在

政治、思想与道德等

方面施加影响的活

动,包括社会道德、

社区道德、学校道德

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

按照一定的社会或

阶级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有系统的对

受教育这是家思想、

政治和道德等方面

的影响,并通过受教

育者积极的认识、体

验与践行,使其形成

一定社会与阶级所

需要的品德的教育

活动。还有一种更狭

义的理解就是专指

道德教育,不包括思

想教育、政治教育、

法制教育和心理教

育。构成:有道德教

育、政治教育、思想

教育、法制教育和心

理健康教育。

2、德育的特点有哪

些?

历史性,社会性和相

对独立性。

3、简述小学德育的

意义。

(1)小学德育是实

现我国教育目的的

基础和保障:(2)小学

德育是儿童健康成

长的条件和保证;

(3)小学德育是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奠基工程和未来保

证。

4、简述小学德育的

任务。

(1)培养儿童正确

的政治方向,初步形

成科学的世界观和

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2)培养儿童的民

族精神,形成正确的

理想与信念;(3)培

养儿童良好的行为

习惯;(4)培养学生

的自我教育能力。

5、简述小学德育的

内容。

热爱祖国的教育;热

爱中国共产党的教

育;热爱人民的教

育;热爱集体的教

育;热爱劳动、艰苦

奋斗的教育;努力学

习、热爱科学的教

育;文明礼貌、遵守

纪律的教育;民主与

法制观念的启蒙教

育;良好的意志、品

格教育;辨证唯物主

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6、什么是德育过

程?德育过程与学

生思想品德形成过

程的关系如何?

德育过程是教育

者按照一定的要求

和受教育者的品德

形成规律,对受教育

者有目的地施加教

育影响,并引导受教

育者进行自我教育,

从而促进其品德发

展的过程。德育过程

从根本上说就是个

以社会化与社会规

范化的统一的过程。

关系:互相联系又互

相区别。从联系来

看,德育只有遵循受

教育者的品德形成

与发展规律,才能有

效地促进受教育者

的品德形成与发展;

二期少年的品德形

成与发展也离不开

德育因素的影响。从

区别上来说,德育过

程是一种教育过程,

是教育者有目的、有

计划、系统地对青少

年品德进行培养和

发展的过程。教育者

根据社会发展对人

们在政治、思想、道

德等方面所提出的

要求,并以据青少年

自身的特点,以适当

的方式调动青少年

的主观能动性,从而

将相应的社会规范

转化为青少年的品

德,不断提高他们的

道德水平。

7、小学德育过程有

什么规律

(1)德育过程是一个

促进儿童知、情、意、

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

促使儿童品德结构

不断建构完善的过

程;(3)德育过程是一

个多种因素互动、反

复且长期的逐步提

高的过程;(4)德育过

程是一个儿童自我

教育能力逐步提高

的过程。

8、什么是德育原

则?我国中学德育

的主要原则有哪

些?各自的含义和

要求是什么?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

育目的、德育目标和

德育过程的规律提

出的指导德育工作

的基本要求。

主要原则及其各自

的含义和要求:(一)

导向性原则。他是指

进行德育时要有一

定的理想性和方向

性,以指导学生向

正确的方向发展。要

求:1坚持正确的政

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

须符合新时期的方

针政策和总任务的

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

想性和向实行结合

起来。(二)疏导原

则。是指进行德育是

循循善诱,以理服

人,从而提高学生认

识入手,调动学生的

主动性使他们积极

向上。要求;1讲明道

理,疏导思想2因势

利导,循循善诱3以

表扬激励为主,坚持

正面教育.(三)尊重学

生与严格要求学生

相结合原则,它是指

进行德育是要把对

学生个人的尊重和

信赖于对他们的思

想和行为的严格要

求结合起来,使教育

者对学生的影响与

要求易于转化为学

生的品德。要求:1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

生。2教育者对学生

提出的要求,要做到

合理正确、明确具体

和严宽适度。3教育

者对学生提出的要

求,要认真执行,坚

定不移的贯彻到底,

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的一致性

与连贯性原则,使指

进行德育是应当有

目的、有计划地把来

自各方面对学生的

教育影响加以组织、

调节,使其相互配

合,协调一致,前后

连贯的进行,以保障

学生的品德能按教

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要求:(1)要统一学

校内部各方面的教

育力量(2)要统一

社会各方面的教育

影响(3)对学生进

行德育要有计划有

系统地进行,做好衔

接工作必须耐心细

致,以确保对学生的

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五)因材施教原

则,它是指进行德育

是要从学生的思想

认识和品德发展的

实际出发,根据他们

的年龄特征和个性

差异进行不同的教

育,使每个学生的品

德都能得到更好的

发展。要求:(1)深

入了解学生的个性

特点和内心世界(2)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

育(3)根据学生的

年龄特征有计划地

进行教育。

9、什么是德育的途

径?小学德育的途

径有哪些?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

育的实施渠道或形

式。(1)思想品德课与

其他学科教学;(2)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

动;(3)劳动和社会

实践;(4)少先队活

动;(5)班主任工作。

10、什么是德育方

法?小学德育的主

要方法有哪些?各自

的要求是什么?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

德育目的,在德育过

程中采用的教育者

和受教育者相互作

用的活动方式的总

称。(1)说服教育法。

语言说服要求:要有

针对性;注意学生的

接受能力;引导总

结。事实说服要求:

明确目的,制定计

划;做好充分准备;

加强指导;做好总结

工作。(2)榜样示范

法。要使学生了解榜

样人物的先进事迹,

优秀品质及其成因;

指导学生明确学习

榜样什么,怎样学

7

习;狠抓落实。(3)实际锻炼法。目的明确,计划周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以学为主,加强指导;持之以恒,及时总结。(4)情感陶冶法。加强修养;创建良好环境;引导学生。(5)评比竟赛法。要建立良好的评比竞赛氛围和环境;在日常的生活和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评比竞赛。(6)奖励与惩罚法。提高奖惩关系的认识;目的明确,具体有度;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

11 试分析当前我国小学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小学生了结世界,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同时,某些腐朽的生活方式对中学生的影响也不能低估。

其次,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思想和新观念正在丰富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一些腐朽和没落的现象出现的也不少,也给小学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再次,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小学生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但是有害的信息也通过网罗传播,腐蚀了小学生的心灵

12 简述当前我国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1)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能得到落实。

(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3)德育内容与学

生的思想实际生活

实际和发展需要相

脱节。

(4)知与行分离,

重视道德知识的灌

输。轻视实践教育和

道德行为的养成。

(5)形式主义和

简单化盛行,缺乏吸

引力和感染力。

13 试分析当前我国

小学德育改革的主

要趋势

第一,落实德育工作

在素质教育中的首

要位置,必须把德育

工作放在素质教育

的首要位置。第二,

确立符合小学生思

想品德发展实际的

德育目标,第三,坚

持贴近实际,贴近生

活,贴近学生。改进

德育内容。第四,积

极改进小学思想品

德教学方法和形式

多用生动典型的实

例,多用输导的方

法。增强德育的吸引

力和感染力。第五,

坚持知与行相统一,

积极探索教学和学

生参加社会实践。第

六,要因地制宜积极

开展各种丰富多彩

的富于趣味性的课

外文化活动,丰富课

外活动。

第八章

1.简述课外活动的

特点。

(1)学生参加课外活

动的自愿选择性:课

外活动是学生根

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愿选择、自愿参加

的活动。(2)课外活动

内容和形式的灵活

多样性:其内容一般

不受课程计划、课程

标准的限制.组织形

式亦十分灵活,讲究

实效。(3)学生在课

外活动组织上的自

主性:课外活动大多

是学生在教师和

有羌方面的指导和

帮助下独立自主开

展的,学生是课外活

动的主体。

2.简述课外活动的

作用。

(1)充实学生的生活,

扩大学生活动领域,

密切学生与社会的

联系;(2)激发学生的

兴趣爱好,发展学

生的特长;(3)培养学

生的自主能力、探索

意识和创造才能。

3.根据课外活动的

性质可将课外活动

分为哪些类型?

根据课外活动的性

质,可将课外活动分

为以下几类:(1)科技

活动:是学习现代科

学技术知识,进行各

种科技实践性作业

的活动。(2)学科活

动:是一种学科性

的课外学习和研究

活动,一般按学科分

别组织活动。(3)文学

艺术活动:是以培养

学生的兴趣爱好和

发展他们鉴赏美、表

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为主要目的活动。(4)

体育活动:是以发展

学生健康体魄及体

育文化修养为目标

的活动。(5)社会活

动:是让学生走出学

校接触社会,了解社

会生活、经济建设实

际状况的教育活动。

(6)传统的节假日活

动。

4.课外活动中的群

众性活动主要包括

哪些形式。

群众性课外活动是

组织多数或全体学

生参加的一种带有

普及性质的活动,主

要包括:报告和讲

座;各种集会;各种

比赛;参观、访问、

调查、旅行;社会公

益活动等。

5.简述课外小组活

动的特点组织

(1)小组活动的特点

是小型分散,便于开

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能满足学生不同的

兴趣、爱好,使学生

得到更多的学习和

锻炼的机会。(2)小组

活动的组织:人数一

般以10~20人为宜;

成员主要为对该项

活动有兴趣的学生;

要制订活动计划,有

固定的活动日和活

动时间,有辅导员的

具体指导,有严格的

纪律制度;小组活动

的成绩可以通过汇

报、展览等形式展示

出来,以巩固成果和

推动活动的发展。

6.简述开展好课外

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性和计划性;(2)活动

内容和组织形式要

丰富多彩,富有吸引

力;(3)充分发挥学生

的积极主动性和创

造精神。

7.组织课外活动对

教教师有哪些方面

的要求。

(1)教师至少要在某

一方面具有特长和

兴趣爱好,最好能有

使学生叹服的“绝

招”;(2)教师要对自

己指导的活动领域

有足够的、超出于学

生的了解,这样才能

发挥咨询、指导的作

用;(3)教师要注意调

整与学生的关系,在

课外活动中,师生间

的关系更具平等、合

作、相互尊重的特

点;(4)课外活动要求

教师有比课堂教学

更强的组织能力;(5)

教师要注意收集有

关资料和认真记录、

总结自己所指导的

课外活动,不断提高

活动质量。

8.简述小学课外活

动计划的制定与实

(1)小学课外活动计

划的制订:要考虑小

学课外活动的一般

规律与特点、上级机

关有关的指示建议

和本校的实际情况。

确定的目标要有实

现的可能,活动内容

要具体,采取的措施

要有针对性和可行

性。(2)小学课外活动

计划的实施:①做好

计划实施的发动工

作。②加强计划实施

中的检查与指导。③

搞好计划实施的总

结工作。

第九

1、小学班主任的任

务和职责是什么?

任务:(1)对学生进行

品德教育;(2)教育学

生努力学习。要教育

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教会学生如何听课、

如何记忆、如何复

习、如何思考,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从

而提高学习结果;

(3)指导学生课外、校

外生活和活动。小学

生课外活动较多,班

主任都应予关心和

指导;(4)管理班集

体,指导少先队工

作。班主任要有意识

地通过各种途径、运

用各种方法,对班级

内部与外部的各种

关系和各种因素进

行规划和控制;(5)

协调各任课教师的

工作。

2.简述班主任的作

用。

(1)班主任是班级工

作的组织者、领导者

和教育者;(2)班主任

是校长、教导主任的

有力助手;(3)班主

任是各任课老师的

协调者;(4)班主任是

学校、家庭、社会的

沟通者。

3、什么是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

任务是什么?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

织者、领导者和教育

者,是学校办学思想

的贯彻者,是学校中

全面负责一个班生

的思想、学习、生活

等工作的教师。

93.小学班主任的常

规工作主要包括哪

些方面?

(1)了解学生;(2)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4)

个别教育;(5)班会活

动;(6)协调各种教育

影响;(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计划

与总结。

4、何谓操行评定?班

主任如何对学生进

行操行评定?

(1)操行评定,是班

主任以教育目的为

指导思想以“学生守

则”为基本依据,对

学生一个学期内在

学习、劳动、生活、

品行等方面的表现

所作出的小结与评

价。(2)操行评定的

一般步骤:①学生

自评;②小组评议;

③班主任评价;④信

息反馈。

5.简述先进生的心

理特点和教育要求。

(1)先进生一般有如

下心理特点:自尊好

强,充满自信,强

烈的荣誉感,较强的

超群愿望与竞争意

识。(2)对先进生的教

育:①严格要求,防

止自满;②不断激

励,弥补挫折;③消

除嫉妒,公平竞争;

①发挥优势,全班进

步。

6.简述后进生的心

理特点和教育要求。

(1)后进生一般具有

如下心理特征:①不

适度的自尊心;②学

习动机不强;③意志

力薄弱。(2)对后进

生的教育:①关心爱

护后进生,尊重他们

的人格;②培养和激

发学习动机,善于利

用后进生的“闪光

点”。

7.何谓主题班会?主

题班会的形式主要

有哪些?

(1)主题班会是班主

任依据教育目标,指

导学生围绕一定

主题,由学生自己主

持、组织进行的班会

活动。(2)主题班会的

形式有:①主题报告

会;②主题汇报会;

③主题讨论会;④科

技小制作成果展

评会;⑤主题竞赛;

⑥主题晚会。

8.班主任如何组织

主题班会?

(1)确定主题:主题

是班会的中一心。主

题的确定应有针

对性,要注意以小见

大,要有新意。(2)

精心准备:这是开好

8

班会的关键。班主任要注意做好学生的思想发动工作,并做好班会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准备工作。(3)具体实施:在班会进行过程中,班主任要发挥主导作用;鼓励主持人临场发挥;要善于处理意外事件。(4)效果深化:班会结束后,班主任要及时研究反馈信息.了解班会的作用与效果,并总结经验教训,为下次班会提供借鉴。9.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和教育作用。

(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①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机构;③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①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10、班主任何统一科任教师的影响?(1)向科任教师介绍学生的情况;(2)有计划地听课,共同研究教学方法;(3)协调科任教师布置作业、测验和自学辅导;(4)组织科任教师参加班集体奋斗目标的研讨、制定;(5)树立科任教师的威信;

(6)加强科任教师问的团结;(7)争取科任教师参加班上的各种课外活动。11.对学生进性操行评定的目的是什么?

(1)帮助儿童肯定优点,找出缺点,鼓励儿童上进;(2)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以便家长配合。共同教育儿童;(3)有利于班主任总结工作经验.找出问题,改进工作:12.班主任的学期工作计划主要包括哪些方面?(1)基本情况:这部分

应言简意赅.统率全

局,包括学生的基本

情况,班主任对班级

基本情况的分析,

班级工作的指导思

想、主要任务和基本

要求等;(2)班级工作

的内容、要求和措

施:这部分是整个计

划的中心、主干,包

括明确班级工作的

各项内容,明确规定

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方法完成这些内容;

(3)本学期主要活动

与安排:这部分是把

计划中的工作和活

动.按月、周加以落

实,以便有序地完成

工作计划。

13、简述班集体的作

用。

(1)形成学生的集

体意识。在班级体

中,学生感受到集体

对他们的关心与尊

重,体会到能从集体

中获得知识、友谊和

实现他们的某种愿

望;(2)培养学生的

社会交往与适应能

力。班集体是学生活

动的场所,通过集体

活动和学生间的交

往,积累集体生活经

验,学会交往与合作

及对环境的适应;

(3)培养学生的自

我教育能力。每个学

生在集体中都有一

定的权利和义务,都

能找到适合自己的

角色与活动。

14、班主任对学生的

指导包括哪些方

面?应如何进行指

导?

学习指导:(1)指导

学生掌握科学的学

习方法。包括学会预

习、学会听课学会复

习、学会做作业。(2)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

的学习习惯。提高对

学习习惯的认识;循

序渐进,持之以恒;

反复训练及时强化。

(3)指导学生提高

学习效率。要科学同

脑;遵循学习规律;

制定学习计划。

生活指导:(1)对学

生进行利益常规教

育(2)指导学生日

常教育(3)指导学

生搞好生理卫生(4)

指导学生遵纪守法

(5)对学生进行劳

动教育

15、班主任应如何协

调学校教育与家庭

教育的关系?

(1)搞好家访。是

班主任了解学生家

庭具体情况协调学

校与家庭的教育步

调。(2)开好家长会

(3)搞好通讯联络

16、班主任家访应注

意的问题是什么?

(1)明确家访目的

(2)确立坦诚、平

等、合作的态度(3)

要经常、全面地开展

(4)家访时应让学

生在场(5)争取科

任老师的参与和支

持。

17、班主任了解和研

究学生对基本要求

是什么?

基本要求:要做一个

细致而敏锐的观察

者;要做一个持之以

恒的研究者;要全

面、经常、科学的了

解和研究学生。调查

第十章

1、教师进行教育科

学研究的意义是什

么?

(1)、教育科学研究

是促进教师专业成

长和发展的有效途

径(2)、教育科学研

究是深化教育改革

的重要前提(3).教

育科学研究是繁荣

教育科学、构建具有

中国特色的教育科

学理论体系的实践

基础

2、教育科学研究有

哪些类型和特征?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

型:(1)、根据研究

的目的,可以将教育

科学研究划分为基

础性研究、应用性研

究和综合性研究(2)

根据研究的功能,可

以将教育科学研究

划分为发展性研究、

评价性研究和预测

性研究

(3)根据研究对象

是“质”还是“量”,

可以将教育科学研

究划分为定性研究

和定量研究教育科

学研究的特征:(1)

研究范围的广泛性

(2)研究主体的多

元性(3)研究方法

的多样性(4)研究

方式的人文性

(5)研究论证的复

杂性(6)研究成果

的可验型和可传播

3、教育科学研究应

遵循的原则有哪

些?各条原则的基

本含义是什么?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研

究者对待客观事实

要采取实事求是的

态度,既不能歪曲事

实,也不能主观臆

测;不能先有结论,

再找资料加以印证。

(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研

究者不仅要将研究

对象放在有组织的

—系统中进行考察,

而且要运用系统的

方法,从系统的不同

层次、不同侧面来分

析研究对象与各系

统、各要素的关系。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原则。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原则要求研

究者密切结合我国

教育实践中的实际

问题,为了实践开展

研究,通过实践检验

理论,通过实践发展

理论。(四)教育性原

则教育性原则要求

研究者从研究的目

标、内容到方法,都

必须符合我国教育

方针和教育目的

的要求,符合学生身

心发展的规律,具有

教育意义,有利于学

生的身心发展。

4、教育科学研究的

基本环节有哪些?

教育科学研究过程

包括研究的构思与

设计、研究的组织与

实施、研究成果的分

析与表述三个大的

环节。

5、研究文献收集的

方法有哪些?

研究文献收集的方

法。收集研究文献主

要有两种方法:一是

检索工具查找法,

即利用目录卡片、目

录索引、文摘、计算

机等检索工具查找

文献资料;二是参考

文献查找法,即根据

作者文章和书后听

列的参考文献目录

去追踪查找有关文

献。

6、什么是研究假

设?基本类型有哪

些?

研究假设是指研究

者根据一定的科学

知识和新的科学事

实,对所研究的问题

的规律或原

因作出的推测性论

断和假定性解释。

7、一个好的研究假

设的基本标准有哪

些?

一般来说,一个好的

研究假设需要符合

以下几个标准:第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

应有一定理论依据,

或者以一定的事实、

经验为前提,而不

是毫无根据的臆测

和猜想;第二,研究

假设一般应对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变量

间的关系作出推测

判断;第三:研究假

设应该表述清楚,简

单明了;第四,研究

假设必须是可以检

验的

8、研究方案的内容

包括哪些?

不同的研究方案在

结构上有所区别,但

一般都包括以下主

要内容:研究题目、

选题依据、研究目

的、研究内容、预计

的突破、研究思路和

方法、研究步骤和进

度、研究预期成果及

使用范围、研究的工

作基础和条件保障、

经费概算等

9、怎样设计研究方

案?

(1)确定研究类型

和方法。

研究者要根据研究

目的和课题内容的

性质,确定研究的类

(2)选择研究对象。

为了揭示教育现象

与过程的发展规律,

选取的研究对象必

须具有典型意义。

(3)分析研究变量。

在设计研究方案时,

研究者必须依据研

究目的,详细列出研

究所涉及的所有变

量,分析其中的关系

状态,确定和选择研

究过程中需要关注

的变量。

(4)形成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是研究的

实施蓝图和工作计

划,要对研究的各项

主要工作进行合理

的安排。

10、搜集研究数据资

料的方法有哪些?

而是根据研究方案

所要研究的具体问

题,有目的地收集有

关研究对象的事实

材料。要按照研究设

计规定的内容、项

目、时间、地点和记

录方式等,全面、客

观和规范地收集资

料,并及时整理。

11、研究成果表述的

主要形式有哪些?

每一种形式的基本

内容有哪些?

(1)调查报告调查

报告是研究成果常

用的表现形式。一般

由题目、前言、正文、

总结及附录五部分

组成(2)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整个研

究的全面总结,其基

本框架包括题目、千

言、方法、结论、讨

论等部分。(3)学术

论文学术论文是指

对教育领域的某个

问题,通过某种方法

进行科学的探索和

思考而写成的以论

述为主的文章,是研

究成果的文字表述。

规范性学术论文的

框架结构,一般包括

标题、内容摘要、关

键词、引言、正文、

结论与讨论、引文注

释与参考文献等几

个部分。

12、教育科学研究的

方法有哪些?各自

9

的含义、实施步骤、主要优缺点和局限性是什么?

(一)观察法的含义: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的设计和实施,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制定观察计划,明确观察目的和内容,确定观察方式、观察设备和记录手段;②根据观察目均和人力、经费,确定观察对象的范围和数量;③通过检索资料、专家访谈等方式,搜集有关观察对象的文献资料,了解观察对象;④当需要多个观察人员时,对他们进行培训,使其了解观察的目的和重点,明确观察方式,熟悉观察设备和记录方法;⑤实施观察计划,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面而系统的观察,并做好记录;⑥整理和分析观察记录,得出结论。优点是:可以在自然条件下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不妨碍被观察者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正常发展;可以直接向被观察者了解情况,获得许多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可以对同一个观察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研究。缺点是:难以控制可能影响观察对象的外部因素,观察到的现象可能带有偶然性;不能判断因果关系问题,只能研究外在行为;观察研究往往取样较小,观察的资料不易系统化,普遍性程度不高;观察结果容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二)调查法的含义: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

第一手资料进行整

理和分析,从而揭示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寻求解决实际问题

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①根据研究课题的

性质、目的、任务,

确定调查的对象

地点,选择适当的调

查类型和调查方式

②拟定调查盐划;③

做好调查厶星接训

和调查资料、器材等

的准备工作;④进行

试探性调查,并根据

需要修改调查提纲

和方案;⑤编制调查

表格、问卷初访谈提

刚.;制测验题目;

⑥实施调查,运用各

种方式了解情况,占

有资料;⑦整理调查

资料,分析调查结

果,得出调查结

论.优点:可以掌握

有关课题的第一手

资料和数据,又可能

深入了解教育的实

际情况。缺点:难以

证明某种教育现象

的因果关系,而且同

一时间收集到的各

种实时数据,有时难

以分辨发生时间的

先后。(三)、实验法

的含义:是研究者按

照研究目的,合理地

控制或创设一定的

条件,人为地影响研

究对象,从而验证假

设.探讨条件和教育

现象之间的因果关

系的研究方法。试验

法的实施一般包括:

①实验的准备阶段

②实验的实施阶段

③实验结果的总结

评价阶段优点:对因

果关系的预见性、推

理模式的完整性、对

教育活动的主动干

预等。缺点:变量

控制造成环境失真,

试验可因能引起负

效应,实验研究的范

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对实验样本的条件

要求过高等。(四)、

个案法的含义:是指

研究者在自然条件

下,对特殊或典型的

案例进行全面、深入

的调查和分析,来认

识该案例的现状或

发展变化的研究方

法。一般包括以下几

个步骤:①确定个案

研究的对象;②对个

案进行深入的调查,

搜集有说服力的数

据资料;③整理和分

析数据资料,寻找个

案发展或出现某些

特征、行为的主要原

因④制定改进、调

整、指导个案对象发

展的方案;⑤通过追

踪研究验证措施的

有效性;

⑥撰写个案研究报

告。优点:可以对特

定对象的典型特征

进行深入、全面、持

续的研究,通过个案

的特殊性反映出其

他甚至整体上的某

些特征或规律;个案

研究对象少,研究规

模小,也不需要在一

段时间内完成,很适

合中小学教师使用;

个案研究一般都是

在没有控制的自然

状态进行的,不影响

正常的教育教学秩

序;个案研究可以结

合教育教学实践进

行,教师可以用于进

行教育行动研究。缺

点:由于个案研究的

对象数量较少,其代

表性受到一定程度

的影响;个案研究一

般只能解释研究对

象的类型特征,分析

方法难以标准化,容

易作出主观的判断;

个案研究中的追踪

研究需要较长时间,

需要研究的对象的

长期合作,即便是部

分研究对象的流失,

也会给研究带来一

定的影响。(五)历

史法的含义:是指研

究者通过搜集某种

教育现象发生、发

展、和演变的历史事

实,加以系统可观的

分析研究,从而揭示

发展规律的一种研

究方法。一般来说,

其基本步骤:①分

析研究课题的性质、

所要达到的目标以

及有关的资料条件;

②搜集和鉴别史料;

③对史料进行分析

研究,形成结论。

优点:通过历史研

究,可以从教育现象

的历史演变中把握

教育的本质和发展

规律,有助于认识现

代教育的实质,指导

教育改革实践,预测

未来教育的发展方

向。历史法的局限性

是:适用范围较小,

只适用于对过去的

教育实践活动和教

育思想的研究;各类

史料既浩如烟海又

鱼龙混杂,对其进行

搜集和鉴别均需要

研究者具有坚韧不

拔、客观求实的严谨

作风和特定的技能

技巧,还要克服语言

文字方面的障碍。

(六)比较法的含

义:是根据一定的标

准,对不同国家(或

地区)的教育制度、

教育理论或教育实

践进行比较研究,找

出各国教育的特殊

规律和普遍规律的

研究方法。其基本的

步骤是:①选择研究

主题;②界定研究问

题;③选择研究样

本;④搜集分析资料

⑤分析形成背景;⑥

分类并列资料;⑦进

行比较分析;⑧得出

结论。优点:使用面

较广,可以用于研究

所有的教育问题;通

过比较研究,更易于

把握教育想象的本

质和规律。缺点:比

较法对研究者的语

言、经费、资料等方

面的条件要求较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

教育之间既有一定

的可比性:也有不可

比的地方,难以进行

全面的比较;对教育

现象的特征易与把

握,而其背后的政

治、经济、文化因素

的影响则难以把握,

容易使比较表面化。

13写研究成果的步

骤和要求。

研究报告或论文的

写作,从构思到完

成,一般包括以下几

个步骤:第一,确定

研究报告或论文的

题目;第二,确定研

究报告或论文的类

型;第三,拟定写作

提纲:第四,写作初

稿;第五,修改定稿。

研究成果的撰写,

应该注意以下几个

问题:第一,标题与

内容的一致性。既不

能大题小做,

也不能小题大做。第

二,注意观点和材料

的一致性。选择典

型、真实、准确、新

颖、生动的,

材料运用严密的逻

辑论证,引出正确的

结论。第三、正确处

理借鉴吸收他人研

究成果与自己

独立思考的关系,在

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借鉴吸收,尽量体现

出创新性。第四,语

言文字精练

简洁,表达准确完

整。第五,条理清楚,

结构严谨。

14、论述教育科学研

究和教育实践的关

系。

教师的教育科学研

究是教育科学发展

的不可或缺的重要

力量。更为重要的

是,教师既是教育实

践的主体,又是教育

研究的主体。教师在

教育实践中发现问

题和研究问题,

并把研究的成果落

实到特定的教育教

学情境之中,解决实

际问题,可以为构建

具有中国特色的教

育科学理论体系奠

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15、研究课题的主要

来源。

研究课题的来源:教

育科学研究课题来

源十分广泛,概括起

来,主要有:教育教

学实践中的问题,对

已有教育理论的质

疑,对教育文献信息

的分析,教育科学研

究规划等。

16、简述研究文献搜

集的原则。

收集教育科学的研

究文献时,应该注意

遵循以下原则:第

一,在时间上应当从

现在到过去,即采用

倒查法,先查最近的

文献,后查过去的文

献。第二,在范围和

数量上应该有所限

制,收集学术性强、

影响大、质量高的文

献。第三,从资料的

性质看,应该注意

收集第一手资料。第

四,从资料的代表性

看,应该注意收集代

表不同观点的研究

文献。第五,从资料

的领域看,不但要收

集与自己的研究课

题、领域直接相关的

资料,而且还要收集

一些跨学科、跨领域

的有关资料

10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2013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心。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 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 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库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1分,40题,共计40 分) )。D A.注意定向阶段; B.获得和保持阶段; C.练习和强化阶段; D.记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学习过程阶段的是(录 阶段 2、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B A.实现素质教育;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加强理论教学;D.注重实践教学 3、文化素质教育不是为了()。B A.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B.强化专业教育;C.提高审美情趣; D.提高人文素养 4、关于如何改变人文教育的落后状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 B.开设人文学科 方面的课程; C.使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支配地位; D.在专业教育中补充人文教育的内容 5、主张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是()。C A.个人本位论;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社会本位论;D.政治统帅论 6、“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的()。A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高校培养目标; D.教育工作原则 7、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人际关系、校风、学风、班风是一种()。B 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 C.核心课程;D.活动课程 &教案常规项目的主体部分是()。D A.教学目的;B.重点难点;C.导入新课;D.讲授新课 9、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 A.郝钦斯;B.阿德勒;C.布鲁纳;D.贝格尔 10、主张课程内容应该围绕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来选择,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核心课程的课程理论是()。B A.永恒主义课程观; B. 改造主义课程观; C.科学主义课程观; D.结构主义课程观 11、教案编写的主体部分是()。C A.确定重点难点; B.选择教学方法; C.设计教学过程; D.教学反思 12、关于案例教学的优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D A.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B.扩大学生的实际知识; C.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D.利于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 13、在我国最早提倡“学分制”的是()。C A.蒋梦麟;B.竺可桢;C.蔡元培;D.胡适 14、关于课堂教学的优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C A.提高教学效率; B.增强教学的计划性; C.因材施教; D.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 15、学校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B.上课;C.考试;D.毕业论文(设计) 16、非课程性教学环节是()。C A.课堂讲授;B.习题课;C.军事训练;D.实验课 17、高等院校立足本校、服务本校而对院校自身进行的研究属于()。B A.质的研究; B .院校研究;C .行动研究; D .叙事研究 18、最早确立并实践服务职能的是()。D A ?柏林大学; B ?哥廷根大学;C ?哈勒大学; D ?威斯康星大学 19、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叙述,错误的是()。A A .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B .是"流"与“源”的关系; C .是教师的职责要求; D .是有机的统一体 20、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意义不包括()。C A.实现高校的价值回归;B.有利于引领社会反思; C.有利于教师潜心学术,为学术而学术; D.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21、最早提出以“学术自由”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举办高等学校的人是()。B A .苏格拉底; B .费希特; C .洪堡; D .范海斯 D.股权激励法 22、高校人事管理中一般不会采用()。D A.待遇激励法; B.事业激励法;C.情感激励法; 23、在高校战略评估中,主要采用()。A A.自我评估;B.社会评估; 24、高校中实施的学生和教师国际交流项目体现了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C A.法治化;B .终身化;C .国际化;D .民主化 25、不属于我国北宋时期“天下四大书院”的教学特色的是()。C A.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B .自由讲学;C .教师强调讲授法; D .自由听讲 26、若某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0%以上,则该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处于()。D A.精英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B .精英与大众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C .大众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D .普及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27、在未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应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是()。D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题库(附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3、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4、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5、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6、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7、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8、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9、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11、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试题集

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试题集 单选 1.a)一个国家的政体与高等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它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教育体制。 b)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教育体制。 2.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的教育家是杜威。 3.高等教育结构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的决定性要素是经济因素。 4.a)从高校课程的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b)从选课形式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 c)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将课程划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 d)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划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 e)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将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后者利用有关学校组织、校园文化、社会过程和师生相互作用等方面给学生以价值上、规范上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5.我国学位授予的权力机构是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6.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是京师同文馆。 7.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务处。 8.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其中技术结构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9.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0.日本的国立、公立大学在招生时实行的是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制度。 11.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构成,体现着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 12.提倡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 13.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具有一定创造性、先进性和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称为应用性成果。 14.以良好的行为来启发、激励学生进步的方法是榜样教育法。 15.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始于威斯康星大学、康奈尔大学。 16.我国处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时,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平等优先,兼顾效率。 17.美国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是世界上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 18.我国高校教师职务的名称是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 19.与注入式教学相对立的是启发式教学。 20.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主要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21.高等学校发展科学的职能确立于柏林大学。 22.在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有类无教”的教育平等思想的教育家是孔子。 23.我国的学位级别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24.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社会实践。 25.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 26.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 27.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主要体现为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整合。 28.高校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因事设岗。 29.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是民主问题。 30.权力分散型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典型国家是美国。 31.具有不同办学条件、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校间的比例关系,称为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 32.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这体现了高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 分,共40分) 1.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 )。 A. 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 杜威和赫尔巴特 C. 赫尔巴特和杜威 D. 夸美纽斯和杜威 2.“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可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哪本教育名著?(A ) A. 《爱弥儿》 B. 《教育漫话》 C. 《普通教育学》 D. 《人的教育》 3. 中小学智育的根本任务是(B)。 A. 传授知识 B. 发展学生的智力 C. 形成技能 D. 培养个性 4. 强调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的典型表现形式是(B )。 A. 综合课程

B. 活动课程 C. 学科课程 D. 潜在课程 5. ( C)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年龄。 A. 初中 B. 婴儿 C. 小学 D. 幼儿园 6. 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C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7. 决定教师劳动创造性的是( C )。 A. 劳动任务 B. 工作性质 C. 劳动对象的特点 D. 劳动手段的特殊性 8. 个人活动包括( D )。 A. 体育竞赛 B. 学科小组 C. 科普讲座

D. 写日记 9.依据课外活动的机能可将课外活动分为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和(C )。 A. 探究性活动 B. 发现性活动 C. 训练性活动 D. 社会性活动 10.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A)。 A. 讲授法 B. 谈话法 C. 讨论法 D. 演示法 11. 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A )。 A. 孔子 B. 墨翟 C. 董仲舒 D. 朱熹 12. 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 )。 A. 是同时的 B. 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 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2017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资料

2017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资料

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七艺”即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加上“智者派”规定的文法和修辞学。 “寺庙学校”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一种学校形式。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和探讨学问并重。 “雅典大学”雅典大学是希腊最古老和最具影响力的大学,它是当时新成立的希腊国的第一所大学,当时包括修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哲学学校“吕克昂”以及斯多葛派创立的学校和伊壁鸠鲁派创立的学校。中世纪大学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立的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是一个有组织、有聘任、有俸禄制度的学术研究中心。 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份。先秦时候孔子兴办私学,可说是书院教育之雏形;而汉唐时候的精舍,可说是书院的前身;到北宋时候,书院教育才正式确立。书院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她是由民间学者创办,没有政府的认可与资助,与官办高等学府在许多方面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任务: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教育科学中的技术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来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三、论述题 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7) 1)规模化。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三阶段论”) 2)中心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4)国际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 6)终生化。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P27) 一、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二、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三、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1)多学科研究法(2)文献研究法(3)案例分析法 (4)反思批判法(5)体悟总结法 3、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索? 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活动一样,要关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 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高等教育学形成学科,也只有40余年的时间。国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略)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一、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价值:即高等教育与其服务对象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 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的能力的总称。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对社会起作用的,向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以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即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指高等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可分为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和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即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人的社会化,社会选择价值、促进社会流动的价值。 二、简答题 1、教育与高等教育 (一)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据有关研究,有28种之多; (二)从人性视角认识教育的本质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pdf版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高等教育概念 高等教育概念应从两方面进行界定: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其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 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1. 在四科当中文科是基础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 2. 高等教育的概念可界定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这种本质联系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包括四个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关系是,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级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存在本质的联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作为外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二高等教育通过内部的知识传递、积累和创造、技术成果的发明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 2.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三)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1. 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2. 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要素构成科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途径,正是借助于教育,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文化与教育的这种联系一方面放映了文化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又通过其特定的文化功能阀作用与社会。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 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 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 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维斯康星思想明确的得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生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第三,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在高校的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在高校的重要职能3)社会服务是现在高校职能的延伸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包括以下三点。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 3.实施的途径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高等教育学·浙江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

高等教育学 一、单选题(每题1分,40题,共计40分) 1、若某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0%以上,则该国处于C A. 精英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B.大众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C.普及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D.精英与大众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4、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B A.保存文化 ; B.维持和创新文化; C.创新文化; D.传递文化 5、与“赠地学院”的出现有关的院校职能是B A. 科研; B.社会服务; C.教学; D.知识创新 6、高校最基本的一项职能是C A. 科研; B.社会服务; C.教学; D.知识创新 7、与柏林大学的诞生有关的院校职能是A A. 科研; B.社会服务; C.教学; D.知识创新 8、在未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应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是D A. 高校; B.政府和高校; C.政府; D.市场 9、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最低学历应是B A.专科; B.本科; C.硕士; D.博士 10、哪种能力具有加速器或催化剂的功能,合理使用可以收到1+1>2的功效D A.沟通能力; B.教学能力; C.研究能力; D.组织管理能力 11、大学教师的首要职责是A A.教书育人; B科学研究; C.服务社会; D.引领社会 12、根据教学关注阶段论的观点,年轻教师初上讲台一般关注的是A A.自我表现; B.学科内容; C.学生反应; D.物理环境 13、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是B A.终身学习; B.教研结合和创新实践; C.提升专业知识; D.反思经验 14、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本质就是解决B A、教师的尊重与被尊重的矛盾; B、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 C、师生之间的平等与不平等的矛盾; D、师生之间的民主与不民主的矛盾 15、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为一个怎样的过程?C A、自然发展的过程; B、被动发展的过程; C、自主建构的过程; D、被动生成的过程 16、关于学习过程的阶段,下列哪一个说法是错误的?D A、注意定向阶段; B、获得和保持阶段; C、练习和强化阶段; D、记录阶段 17、下列哪个方面是影响学习的主体因素?D A、学习目标; B、学习任务; C、学习材料; D、兴趣 18、主张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D A、行为主义学习论; 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D、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9、主张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是C A、个人本位论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社会本位论 D、政治统帅论 20、下列对于高校培养目标性质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B A. 高校培养目标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 B. 高校培养目标具有抽象性与统一性 C. 高校培养目标具有稳定性与动态性 D. 高校培养目标具有具体性与多样性 21、“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的A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高校培养目标 D、教育工作原则 22、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一般认为是D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

1. 揭示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的( C ) A.研究范围B.研究对象C.研究任务D.研究课题 2.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这是教育学哪一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A ) A.萌芽阶段B.独立形态阶段C.发展多样化阶段D.理论深化阶段3.无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了人类社会教育的( B ) A.永恒性B.目的性C.生产性D.阶级性 4.为了扩大教育对象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而采用了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的 社会是( D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5.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D ) A.遗传B.环境C.教育D.社会实践 6.推动和制约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因素是( A )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政治思想 D.文学艺术 7.为我国正确的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奠定了理论基础的是马克思主义 的( B ) A.阶级斗争理论B.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科学社会主义D.辨证唯物主义 8.义务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具有( C ) A.全面性B.全体性C.强制性D.基础性 9.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从小学至高中作为必修课程的是( B ) A.分科课程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C.选修课程 D.隐性课程 10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 )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D.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 11.我国学校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 C ) A.人别教学制B.道尔顿制C.班级上课制D.分组教学制 12.人们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是( A ) A.道德任何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3.学生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以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是( D ) A.班集体B.正式群体C.非正式群体D.参照群体

湖北省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考试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教学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集合,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原因和依据,是由教育自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 书院:我国古代特有的高教机构,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 中世纪大学:欧洲封建社会(5世纪到17世纪)的大学,具有行会性、自制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雏形阶段的标志。 赠地学院:1862年国会通过“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历史上称之为“赠地学院”。 院系调整:以苏联模式为蓝本,始于1952年秋。改造文理工医农学科齐全的综合大学为文理综合大学,设置其它科类的单科和多科学院,且以单科学院为主。 大众化: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民主化:一是涉及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另一含义体现在高等教育管理上。 终身化:终身教育。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在世界范围得到认可并传入我国。 国际化: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即高等教育所应有的国际意识、国际交流、国际合作和国际理解。 教育目的:它是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对整个教育过程起着导向和控制的作用,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上皆有重大意义。 高级专门人才:是一种复合型的概念,具有多层含义,应作全面的理解。高级专门人才具有全面性、专业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全面性是基础,专业性是在全面性的基础上的定向发展,创造性的培养渗透于全面性、专业性之中,同时,又是全面性、专业性的最高表现。 开放大学: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英国,随成人教育兴盛、教育广播电视兴起和教育民主化运动三种趋势聚合演化而成的。 教育适应性:教育适应性指主动的创造性的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本位:主张根据国家利益与社会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是以教育的社会价值为取向的。 个人本位:主张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是以教育的个人价值为取向的。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 层次结构:反映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与社会结构所决定的。 科类结构:指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和层次结构不同,它是一种横向结构,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社会分工状况决定的。 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可分为公里和私立两种形式;根据授课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全日制、半日制、业余制高等教育;根据授课凡是的不同,可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夜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过、考试、管理干部学院等。 能及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见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三个能及:1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人才为主的专科院校。 地区结构:指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 高校在各地的数量等不状况,不同形式的高校分布,不同登 记高校的分布,不同搞专业点的分布等则构成高等教育的整 体布局。 高等学校定位:指高校确定自身的位置。 院校研究:把现代管理科学和高等教学研究成果应用于 高等学校管理,旨在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一门学科和一个实 践领域。 教学: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 习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人为的可以控制 的系统。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与发展统一实现的过程,或者说, 是在学生认识基础上的发展过程。其本质为教学条件下学生 认识与发展的过程。 课程:即“教学内容和进程体系”,是空间(内容)与时 间(进程)的统一。 显性课程:是经过组织的教学内容,是有目的有计划实 施的课程,目前在教学计划中所安排的课程即是这种课程。 隐性课程:包含学生在计划的教学内容之外,通过课外 活动,校园文化,人际关系等各种渠道所获得的知识、经验、 情感、态度等。 课程结构:指课程设置各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组合方 式,其涵义:一是课程设置的门类,二是各门课程间质的关 系与量的关系,三是组合方式。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 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 自学法:是学习者通过独立学习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 自学能力:指独立地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 计算机辅助教学:以计算机为主要教学媒介,利用计算 机帮助或代替教师执行部分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 和技能训练。 多媒体终身体教学系统:通常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 础上,为开展网络多媒体教学所提供的控制系统。 学生评教: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估。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指体系化的高等教育管理组织制度, 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 分。 终身教育:教育从一次性的过程转变为一个持续不断的 过程,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需要。在培养学生时,不仅要服 务于学生的谋职和胜任现有工作,更要着眼于他们一生更好 的生存和发展,重视其终身受用的素质培养及其构成,使之 充分融入21世纪的全球知识社会。它是高等教育在时间上 的拓展。 教学评估:广义指对影响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的评估。 狭义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教师的教进行系统检 测,并评定其价值及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 教学: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 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人为的可以控制的系统。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突出“现代” 二字是为了更多地注意探索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课 题,吸收现在科技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是教育技术更具有 时代的特色。 问题研究:围绕着具体问题展开,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最终能全部或部分解决问题就是问题研究。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 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 CIPP模式:美国的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教育评价模式。 包括北京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4个方面。 学习产出:指学生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参与和他们在大 学里取得的收获之间的关系,专注的重点是学生对学校资源 的利用情况和他们从大学经验里得到的收获,侧重于学生发 展只是、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变化。 二、简答题 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理论? 答:1、高教实践需要高教理论的指导。掌握教育规律, 用以指导教育实践,不断将教育实践推向前进。2、是大学 教师专业化的需要。必须掌握教育规律,具有教育理论与教 学技能方面的修养。 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 答:高等教育在于其他类型的教育进行比较中所表现出 来的特殊性。①高等教育的高级性;②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③高等教育的学术性;④高等教育的公益性;⑤高等教育的 主体性。 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答: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②推进科学技术发展;③服 务社会发展需要。 简述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 答:教育目的即是对教育条件下人的发展的预期结果的 规定。教育目标是由多种发展要素,多种发展层次所构成的 具有可检验性的指标体系。共同点都是对学生发展预期结果 的规定;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对学生发展终极结果的原则规 定,教育目标则是根据国家总的教育目的,在培养时间与学 生发展状态上作出的具体规定。 简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答: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及其基本属性的发展和完善。 在现有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 系是既相一致又相矛盾,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日趋走向 统一。1、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一致性。在人类进化与 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其一,两者互为存 在的条件。其二,两者互为发展的条件。其三,两者是在互 动中发展的。其四,使每个个体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是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这是认识两者一致性的根本出发点和 归宿。2、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矛盾性。等社会历史条 件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时,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就 会产生矛盾。这种矛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机会的矛 盾,二是发展取向上的矛盾。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矛盾, 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二是社会制度的制约,三是传统观念的束缚。 教育方针的内容:一是规定了教育的服务方向,即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明 确规定了培养人的素质要求,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有着丰富 的内涵:首先,观念的现代化。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 状况出发,乐意从两个方面提出这个问题,其一,继承和发 扬经典大学理念,包括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统 一、教授治校等。其二,要认真研究20实际下半叶以来世 界范围内产生的新的高等教育理论和思潮,包括大众化、多 样化、终身化、私营化、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等等,从中吸 取营养,从国情出发,为我所用。其次,至此的现代化。最 后,观念和制度的现代化最终要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尸 体的现代化。 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两个 主体地位:一是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 校的一切工作首先是为学生服务的,要把学生培养成受社会 欢迎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当前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德 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切实解决好贫困生生活、学习问题,做 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二是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办 学的主体。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要尊重 教师关心教师。教师也要为人师表,注重师德修养,以高尚 情操教师育人。高等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不断满 足人民群众享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培养符合社会和劳动市场 需要的各类人才。 如何保持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高等教育的 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规模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高 等教育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现在要注意保持 高等教育合理的层次、类型、科类、地区分布和形式结构, 避免盲目升格、攀比,合理定位,办出特色,不搞“大而全”、 “小而全”,加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大力扶持民办高等 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各安其位,优势互补,共同努力,实 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 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伟大人物。只 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位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张贡献力量, 同时,在此过程中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联系?成人教育大部 分都属于高等教育。20C50年代我国就根据自身的社会发展 需要建立了自己的成人教育体系。现在的任务实,要使终身 教育观念成为构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和制度,特别实发展高 等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高等教育自身作为通向终身教育的 桥梁,要为学习化神会的形成做出特殊的贡献,特别是在时 间、地点、学习方式等方面想学生提供自主、灵活及多样的 选择。教育终身化对社会降级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有相当高 的要求,就我国目前发展水平而言,高等教育的终身化还只 是一种努力方向,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完成思想观念上的变 革,并以此作为奋斗目标。 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答:(1)经济因素;(2)文化传统因素;(3)科学技术 因素;(4)教育因素;(5)区域因素 如何认识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同点和不同 点?共同点:1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都以马列主义关于人 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知道,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和管理人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施行教育; 2培养目 标的共同性:都是培养全面性、专业性、创造性相统一的高 级专门人才;3管理上的共同性:都遵循政策宏观调控和高 校自主办学相结合的原则;4衡量教育质量有一个共同标 准:具备合格的高中毕业文化水平以后,接受一定的大学文 化教育,达到一定的综合素质要求和专业业务规格。不同点: 1教育类型上的区别:普高教育主要是学习、科教育,高职 教育主要是职业岗位教育。2培养目标上的区别:我国综合 性大学和普通理工科院校培养理论型、应用型、设计型人才。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艺型、操作型、具有大学文化程度 的高级技术人才。3专业及课程设置上的区别:普高将课程 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强调扎实宽厚,知识面 广。高职的课程设计按照岗位、职业所需的能力为核心来展 开,强调能力培养。4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普高以课堂为 主,也有实验,目的是更好的账务理论只是,着眼于理论知 识的传授。高职教育则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与训练结 合,教学与实践的比重往往达到1:1。5办学体制上的区别: 高职教育更强调办学的开放性,体制上更加灵活,强调社会 参与人才培养。6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区别:高职强调专人教 师与兼职教师的结合,要求教师努力想双师型方向大战,业 务上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技能。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优化如何体现? 答:普通高校的发展要合理规划层次结构,不同类型的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办出特 色。1本科教育重点在提高质量和效益方面。2研究生教育 继续贯彻按需培养的原则,既要加强基础学科,增设新学科, 也要多培养应用学科的研究生。3专科教育以培养各类实用 人才为主,重点发展应用学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在动手 能力的培养。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优化:(存在的问题:1适应新产业 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想契合的新型学科和应用学科发展不 足。2出现了学科专业新的失调,进而造成人才结构性过 剩。)优化:1.优先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 等高薪技术类本科专业。2.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 合的应用性专业。3.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 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新机制。4.提倡部分高等学 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书本资料总结《教育学》和《心理学》汇总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教育学》和《心理学》 1、定义: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 4、英才教育毛入学率<15% 大众化教育15%-50% 普及化教育>50% 5、在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概念为: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等中级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7、从高等教育的性质上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 8、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9、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P5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0、20世纪80年代,哈佛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六大类,文学与艺术、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道德思考、外国文化,意在培养出有教养的美国人。 11、我国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传统与官学的设立便是把教育视为一种政治工具的具体表现。 1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一是通过改善教育对象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结构,来提高其从事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的能力,二是通过知识与知识应用,推动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高速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13、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P10 14、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12 (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2)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