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化教育概论 第一章

信息化教育概论 第一章

信息化教育概论 第一章
信息化教育概论 第一章

一、授课题目

第1章信息化教育概述

二、教学时间安排

12课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1.说明下列名词、概念的含义:信息化教育、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现代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教育资源、教育过程和教育方式;

2.比较信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的异同;

3.阐述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4.阐述信息化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5.了解中国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阶段;

6.阐述信息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

四、教学重点、难点

信息化教育、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的异同。

五、教学方法手段

讲授法

六、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1章信息化教育概述

一、信息时代引发的教育变革

(一)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信息时代的最显著特征

知识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适应变化与创新是信息时代的生命线

合作/协作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生存与发展方式

科学范型走向非决定论

(二)教育观念的变革

1.走向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教育价值观

确立以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发展的观念,改变以往片面强调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树立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

2.走向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结构的人才观

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1)从3R素养走向3T素养

3R——读(reading)、写(writing)、算(arithmetic)

3T——技术运用(technology)、团队协作(teaming)、迁移能力transference)

(2)掌握基于计算机的技术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电子邮件、视频制作设备、数据库软件、因特网等。

(3)具备相应的生存与发展技能

美国有学者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时代所需求的七大基本技能,如下表:

信息时代的基本生存技能

3.走向以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观

目前,世界教育质量评价观念的变革特点: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

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三)学习方式的变革

1.创新性学习

信息时代的学习要求从传统的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

2.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元认知能力,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主体性和参与性两方面。

3.个性化学习

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显著特征。个性化发展有赖于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是学习者充分发展的前提,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习者的差异和实现教师指导的针对性的教学理念。个性化学习在信息时代之所以是必要和可能的,一是信息时代所构建的学习化社会,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了“按需所求,量体裁衣”式的学习计划,并且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二是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客观上的这种差异,决定了不同的学生所需的时间及所需的帮助不同。

4. 基于技术的学习

信息时代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模式。这些学习工具和学习模式不但突破了传统学习的封闭性,使学习走向开放性,而且其本身就是学习者在信息时代所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

(四)师生角色的转变

1.信息时代的教育迫切要求教师角色的变化

回眸近10年的发展,在信息技术和相关教学理论的引动下,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教师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向学生的导师、意义建构的促进者等多种角色转变。

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向多种角色转变:

做学生的导师、意义建构的促进者、信息咨询者、团队协作者、课程开发者、学术顾问、研究者、学习者

2.信息时代的学习对传统的学习者的角色提出了转变的要求:

主动的学习者、建构的学习者、协作的学习者、意图的学习者、交流的学习者、情境的学习者、反思的学习者

二、信息化教育的概念

(一)信息化教育的定义和特征

1. 信息化教育的定义

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1)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

现代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三个发展,即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

终身教育观——教育是个人终身持续不断的过程,应该将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时间分散在整个一生,并且要使教育和劳动、学习和工作相互交替进行。

双主体教育观——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两个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创新教育观——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三个方面。

情商为主教育观——情商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在教育教学上,只有从智商转到既重视智商,更重视情商上来,并大力提升年轻一代的情商,才能取得教育教学上的成功,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新人。

四大支柱教育观——教育要适应未来世界的发展,必须围绕4种基本学习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4种基本学习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现代教育理论

4种学习理论

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4种教学理论

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基本精神

革除传统教育的6个弊端(忘了学生;忘了能力的培养;忽视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忽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上课与谋生不搭界;教学上的注入灌输死记硬背法)。

实现教学法上的4个重心转移和4个最佳结合(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力求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从以知识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能力为重心,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最佳结合;从以传统教学媒体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现代教学媒体为重心,力求做到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的最佳结合;从以接受学习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发现学习为重心,力求做到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最佳结合。

(2)现代信息技术

教育中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有:

现代媒体技术: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也就是现代教育媒体,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

现代媒传技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也就是媒传教学法,是一智能形态的技术。

教学系统设计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也就是教学设计,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智能形态的技术。

(3)开发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包括教育信息、教育媒体、教育人员、教育环境等。在住处化教育中,需要积极开发、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最主要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资源和现代教材资源,即硬件环境建设和软件资源开发。

(4)优化教育过程

优化教育过程就是使教育过程各组成要素:两个主体、要做的事情、做的方法、做的结果。也就是说,教育者和学习者,以及教育任务、内容手段、方法、效果等,及其相互关系,都处在良好的状态,做到整体优化。

(5)信息素养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信息能力主要是8种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效益、信息协作和信息免疫能力。

(6)教育方式

信息化教育是属于现代教育范畴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不只是一种新的教育工具,一种新的教育方法,一种新的教育内容传递形态,或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而是所有这些的综合,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2.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内涵

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用三种技术(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做两件事情(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实现一个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本质:新的教育方式

人—机—人,人机协作,人为主、机为辅

融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于一体。

3.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五化三性

(1)五化

教育信息显示多媒化、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教育信

息传输网络化、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

(2)三性

开放性、非线性、交互性

(二)信息化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1.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功能

基本功能是优化教育教学,使教育教学工作力求做到高效能、低消耗,以较

小的代价,得到较大的收获。

“优化”不等于“理想化”。任何优化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对优化。无条

件的、绝对的优化是不存在的。

优化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最大效果;二是最少时间。

2.信息化教育的作用

(1)提高教育质量

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看能否促进学生的三个发展:全面发展、全体

发展、个性发展。

信息化教育能在促进学生装的“三个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实信息化教

育,能更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强大动力。

(2)提高教学效率

对教师来说,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完成比原先更多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来

说,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学到比原先更多的东西。

信息化教育,通过Internet 和校园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呈现

和传递大量的所需信息,节省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住处化教育能为学生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使学

生综合利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从而取得较佳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3)扩大教育规模

实施信息化教育,利用广播电视、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向学校、家庭、

社会传播教育课程,凡是有电视或计算机的地方都可以成为课堂。一个教师能同

时教成千上万的学生,大大节省了师资、校舍和设备,扩大了教育的规模。信息

教育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信息化教

育能扩大教育规模,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

(4)促进教育改革

现代教育 思想和理论

在教育的手段方面,信息化教育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进教育领域,使教育

手段实现了多媒化;在教育方法方面,现代媒传教学法的应用,使教育方法实现

了多样化,并为学生彩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教育模式方面,

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改变了原有教育过程的结构,形成了多种人—机—人教育新

模式,也使个别化学习和交互式远距离教学成为可能;在教育观念方面,信息化

教育的出现,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并在它的支持下,促进了现代教育观、

现代教学观、现代学校观、现代人才观等的形成。信息化教育的实施,在教育上

引发的是一场全面、深入的历史性变革。

(三)信息化教育与相关概念

1.信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是同一件事情——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在

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称谓。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过程;信息

化教育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后的表现形态。

A .

B 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整合,整合过程中,出现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的现象,这就是教育信息化。

整合的结果,A 、B 融为一体,这就是信息化教育。

2.信息化教育与电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是电化教育发展新阶段使用的名称。

电化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是前

发展阶段,使用的名称是电化教育或视听教育,视听教育就是电化教育,两个名

称同一个意思,可以相互换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是后发展阶段,使

用的名称是电化教育或信息化教育。也可以说,视听教育是工业时代的电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是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

3.信息化教育与教育技术

信息化教育与教育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主要是: A B A B 信息技术 教 育 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教育

AB

(1)“教育技术(Education Technology)”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引进的;“信息化教育”一词,是21世纪初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开展、网络教育的兴起,在我国出现的。

(2)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信息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作用下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般的学习过程;是与信息化教育资源自然地交织在一起的那些学习资源,而不一切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3)信息化教育要求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媒传教学法,必须进行教学系统设计;而教育技术没有这个要求。

(4)信息化教育要求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而教育技术则没有这个要求。

4.信息化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也是一个国产概念。我国自引进“教育技术”的概念后,按照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教育技术“94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其内涵与我国这一领域的实践有一定差异,因此,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以符合我国的实际。

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三者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相同。可以互相换用。

5.信息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化教育是指信息科学与技术(不仅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教育从字面上看只提到信息技术,忽略了信息科学。而没有信息科学的指导,就不可能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所以,对于这两个概念,用信息化教育比用信息技术教育更加精确。

信息化教育需要在信息科学和教育科学的指导下进行,但是,在信息化教育中起直接指导作用的,不是单纯的信息科学或教育科学的理论、技术、方法,而是两者结合后产生的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三、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1993年9月,美国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其主题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信息化教育概念的随之兴起。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瓜,许多国家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信息化教育浪潮。

(一)国外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1.实施国家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

美国的信息化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1996年,美国提出了“教育技术行动”。

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盟发布了一个题为《信息社会中的学习:欧洲教育创议行动规划(1996—1998)》。欧盟各国先后制订了各自的学校信息化发展计划。

2.全方位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综观世界各国中小学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情况,可以看到如下几个特点:

(1)从国家政策上高度重视,并且号召全民重视/参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

(2)重新调整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突出把信息素养作为21世纪必备的人才素质。

(3)重新设置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把信息技术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

(4)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建新型学习环境为中心展开研究和推进工作。

(5)加大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6)重视教育资源的建设。

(7)把信息技术教育素养纳入正规的教师教育计划之外,为塑新型的教师素质做不懈的努力。

3.加速全社会网络远程教育发展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一个热点。

美国的远程教育主要表现:一是实现了以视频会议系统为主的实时远程教育,二是实现了以Internet为主的自主式远程教育。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远程教育的国家,近年来,他们充分发挥网络远程教育的优势,把传统的开放大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1. 从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

20世纪20年代新的视听技术伴随着新的教育思想理论进入教育领域,引发了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的变化,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产生了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视听教育阶段和信息化教育阶段。

电化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

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信息化教育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期正式起步,进入新世纪后得到了迅速发展,下面从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基础教育信息化、现代远程教育等三个方面,来考察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发展状况:

(1)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21世纪伊始,我国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内容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逐渐具体的过程。从国际教育信息化的经验来看,国家把教育信息化当作一种政府行为,并且与时俱进地做出了相关的正确决策,是一个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保障之一。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中央广播电视

大学的创办(1979)为标志。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从运用网络

远程教育开始的。我国目前的网络远程教育可分为大学和中学两层次。

(一)信息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多方面的。

第一层次,是学与教理论与传播理论。 第二层次,是人文社会科学

和自 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理论。 科 这是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1.四种学习理论

(1)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 )

基本观点:

a.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是反应概率的变化。其公式:S-R-S 。

b.反应有两种 ,即应答性反应(由刺激引发的反应)和操作性反应(有机

体发出的反应)。

c.学习应是小步子、自定步调、积极反应、及时强化的。强化是学习成功的A---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理论 B---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理论

关键。

特点: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重视外显行为的研究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J. Piaget)

基本观点:

a.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而获得的。

b.学习从属于发展。儿童学习到些什么,取决于他的发展水平。新的教育方法应尽一切努力,按照儿童的心理结构和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将要教的材料以适合不册年龄儿童的形式进行教学。

c.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比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

特点:强调智能的培养;重视认知发展因素(例如,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过程)。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罗杰斯(Carl.R. Rogers)

基本观点:

a.学习是丰满人性的形成,它的根本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

b.人生来就有学习的动力,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学习,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c.有效的学习在于使学习具有个人意义。一个人只会有意义地学习他认为与增强自我有关的事情,信息对学习者是否具有个人意义,是信息保持的决定因素。

d.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应受到尊重。只有当学生受到尊重时,他们才能更好地朝向自我实现。

e.情感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现代教育的悲剧之一,就是认为惟有认知学习是重要的。

f.意义学习主要包括4个要素: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g.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习。

特点:强调个性的培养;重视情感问题的研究。

(4)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罗伯特. 加涅(Robert. M. Gagne)

基本观点:

a.“学习是指人的心理倾向和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要能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结于生产过程”。

b.引起学习的条件有两种:内部条件,即学生在开始学习某一任务时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外部条件,即学习的环境。内部条件是基础,外部条件也是不可缺少的,这两类条件是互相作用的。

c.学习可分为由简至繁的8个层次: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链索(指一连串刺激—反应联结)、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每一层次的学习,都是以前一层次的学习为前提。

d.学习结果,也就是教学目标,分为5类: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住处动作技能、态度。教学就是在使学生习得这5种能力。

e.信息加工模式(图示)是最典型的学习模式。

f.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提供最充分的指导。

特点:强调多元智能的培养;重视学习两类条件的研究。

2.四种教学理论

(1)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

基本观点:

a.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应把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目标。

b.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应把教学目标确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

(2)布鲁纳(J. Bruner)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基本观点:

a.学习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

b.任何学科都能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c.要学习好,必须采取发现法。

(3)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基本观点:

a.应该把教学看成一个系统,用系统观点、方法来考察教学。

b.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合力,对教学应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全面评价。

c.教学最优化,就是在现有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的效果。

(4)加德纳(H.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

基本观点:

a.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亦即存在多元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迹沟通智能、自我认识能力和自然观察智能。

b.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文化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c.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

d.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发行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e.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具有上述8种智能,只是其组合的方式和发挥的程度不同。

f.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都可能获得某方面的专长。

3.四种传播理论

(1)贝罗(D. K. Berlo) 的传播过程4要素理论

基本观点:传播过程包括4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受者。传播的效果,不是由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所决定,而是由4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SMCR模型(如图示)。

(2)罗密佐斯基(A. J. Romisjowski)的双向传播理论

基本观点:传播过程是一种双向的过程,传者和受者都是传播的主体。受者不仅接受信息,而且对信息做出积极的反应(如图示)。

(3)宣伟伯(W. Sehramm)的传播效果理论

基本观点:教育传播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理:

共同经验原理、抽象层次原理、重复作用原理、信息来源原理、最小代价原理

(4)罗杰斯(Errett M. Rogers)的创新推广理论

基本观点:

a.创新推广是指一项新事物通过特定的传播通道,逐渐为某些特定社群成员所了解与采用的过程。一项新事物出现后,总是有一批人会率先采用,而后才逐渐散布给更多的人使用。

b.创新事物具有5个基本特征: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

c.创新推广过程包括5个阶段:获知(Knowledge)、说服(Persuasion)、决策(Decision)、实施(Implementation)、确认(Confirmation) 。

d.担负创新推广的人士,是变革代表(Change Agents),他们是一种职业人士,通常比其试图影响的个人有着更好的教育背景和社会背景。

(二)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理论

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理论,主要是三种理论:现代教育媒体理论、现代媒传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

七、思考题及作业

一、选择题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引发了教育观念、学习方式等的变革,下列不属于新型的学习方式有()

A.自主学习

B.维持性学习

C.基于技术的学习

D.个性化学习

2. 信息化教育中包括的教育资源主要有()

A.教育环境

B.教育媒体

C.教育人员

D.教育信息

3. 信息化教育是建立在多种理论基础之上的,现代教育理论也对其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下列属于信息化教育的理论基础但并非现代教育理论范畴的有

()

A.Beho的SMCR模型理论

B.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C.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

D.Sehramm的传播效果理论

E.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F.Bruner的发现教学理论

4.下列属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过程中经典学说的是:()

A.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B.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发射学说

C.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

D.桑代克的尝试与错误学说

5.以皮亚杰为代表人物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不包括:()

A.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更为重要

B.学习从属于发展

C.学习是丰满人性的形成

D.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括的四大基本要素有:()

A.意义建构

B.情境

C.协作

D.会话交流

二、判断题

1.我国电化教育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教育技术阶段和信息化教育阶段。

()

2.信息化教育与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名称不同,但实质都是强调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重心,强调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

3.信息化教育即信息技术教育的简称。()

4.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三大范畴是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潜件建设。()

三、简答题

1.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信息化教育教传统教育方式,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信息能力主要指哪些能力?

4.信息化教育过程与一般教育过程增添了哪三个因素,各自有什么特点?

四、论述题

1.在“长春2004—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AECT著名教育技术学专家巴巴拉·西尔斯介绍了AECT关于教育技术领域研究中的新界定: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请将此定义与AECT’94定义从概念名称、定义性质、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工作目标、具体任务以及存在的局限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2.描述H·Garder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阅读美国学者托马斯·R·霍尔的《成为一所多元智能学校》,就如何创建一所多元智能型学校发表你的见解。

八、主要参考资料

1.祝智庭主编. 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黎加厚主编. 教育技术教程.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祝智庭,钟志贤主编.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南国农,李运林主编.电化教育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桑新民,张倩苇. 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九、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了信息化教育、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的异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效果良好。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基础(含研究方法)》2020年考研专业课复试大纲

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复试) (科目:教育技术学基础) 本科目复试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学导论”和“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两部分。 一、考查目标 (一)教育技术学导论 1.考生对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 2.考生对信息技术支持的教与学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 3.考生对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方面有关方针、近期政策及其影响的熟悉程度; 4.考生对教育信息技术新领域、新发展、新动态的熟悉情况。 (二)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1.考生对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及常用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 2.考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从实践问题中选择有价值的、新颖的、可行的研究方法,运用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与常用方法分析、解决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3.考生对教育技术学研究设计、数据分析与处理过程、途径与常用工具软件的掌握情况。 二、考查范围 (一)教育技术学导论 1.教育技术概述 教育技术的本质、教育技术定义与内涵; 教育技术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范畴;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与媒体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信息科学理论等)。 2.信息技术支持的教与学 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实践与应用; 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法与过程。 3.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特征及其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领域最新政策文件。 4.教育信息技术新领域、新发展、新动态 网络与在线教育、创客与STEAN教育、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云技术等前沿发展与动态; 教育信息技术前沿发展对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二)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1.教育技术学研究概述 教育研究的概念与内涵;

第一章 信息系统概论

第一章 1、试述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特征 ①经济全球化 ②信息化 ③改革和创新 2、信息系统在现代组织中的地位、作用与面临的挑战 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类具有代表性的信息系统,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对与组织活动有关的信息进行系统、综合管理,以支持组织的各级管理决策与相关的业务活动。近二十年来,国内和国际市场环境剧变,主要商品的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房市场。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剧烈市场竞争的强烈冲击下,社会的经济运作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正在发生根本的变革。信息与知识已经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战略资源,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信息系统不单是用来支持组织的日常管理与作业的工具,而且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大变革时代,信息系统还是促进组织变革、进行制度创新与知识创新的战略举措。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社会对信息系统的期望程度与依赖程度提高了;另一方面,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断增加,系统建设、维护与信息管理的任务更加繁重。由于信息系统建设的复杂性以及管理环境与技术环境的不断变化,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与应变能力常常成为系统建设的瓶颈问题。信息系统建设的理论与方法仍然跟不上信息化实现的需要。因此,必须及时总结信息系统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系统建设中,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采用已经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技术,不断探索新的方法途径。 3、现代社会组织的信息战略 ①开拓市场争取顾客 早期的信息系统规模较小,以支持企业的内部活动,如生产、财务、人事、办公事务等为主。近20年来,随着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来拖市场,争取顾客成为信息系统支持企业战略的主要方面之一。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应以支持企业市场战略为主要宗旨。 ②信息管理集中化、信息系统集成化 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企业组织向扁平化、分散化、网络化方向以发挥基层经营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形成竞争优势,有需要整个企业的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因而组织活动分散,信息管理集中成为企业信息战略的组成部分,实现一个组织的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③信息系统跨越组织和地域 竞争越是激烈,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是重要,市场竞争最终体现在供应链、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多个企业根据新的市场机会建立动态联盟(虚拟企业),已取得竞争优势。 信息系统已经跨越企业的边界,虚拟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合作商务中的信息管理是当前信息建设的新课题。 4、信息系统和管理活动融合的四个方面 ①事务处理 当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刚刚进入管理领域时,也是首先作为计算机工具使用的。 人们用它来进行工资、会计、统计方面的计算工作,部分代替人们的手工劳动。计算机的使用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采用的是单用户或批处理方式。随着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笔记 13404班 严泽川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 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入 17 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在 17 世纪后半期和 18 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 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 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 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 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一、17 世纪初的欧洲各国 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英国、丹麦、瑞典和德意志的部分诸侯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较快,且新教势力比较强大。西班牙、波兰、奥地利及其他德意志诸侯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天主教国家。 1 英国 海外扩张,工商业较为繁荣,对外贸易扩展。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力。新教已确立国教地位。均势政策是介入欧陆事务的基本战略。17 世纪上半期无暇顾及欧陆事务,对“三十年战争”影响少。为维持欧洲均势及其在大陆的权益,在同欧陆国家交往时,保持独立姿态。 2 法国 受宗教改革影响大。南方新教贵族集团同北方天主教贵族集团的教派冲突与战争。亨利四世(1589-1610)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敕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加强国家统一,平定地方大领主的反叛。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关系上,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1610 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贵族分裂活动重起,宗教战争再度爆发。黎塞留沿袭亨利四世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

完整版信息化教育概论笔记

信息化教育概论总结整理 第一章 1.信息化教育的含义: 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2.信息化教育与教育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为: (1)“教育技术(education technology)”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引进的;“信息化教育”一词,是21世纪初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开展、网 络教育的兴起,在我国出现的。 (2)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料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信息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作用下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般的学习过程;是与信息化教育资源自然地交织在一起的那些学习资源,而不是一切学习资料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 (3)信息化教育要求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必须进行教学系统设计;而教育技术没有这个要求。 (4)信息化教育要求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而教育技术则没有这个要求。 3.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大致可归纳为五化三性: (1)五化 ①教育信息显示多媒化。 ②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 ③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 ④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 ⑤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 (2)三性 ①开放性。他能超越时空,使教育向所有需要和愿意学习的人开放,并实现资源共享。 ②非线性。他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都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条框,在电子课本和网上教材中,知识间的连接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发散性的、板块的,可以有多种组合和检索方式,他是一个因人施教的系统,照顾着每一个学习者的需求。 ③交互性。他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 4.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阶段: 20世纪80~90年代,是信息化教育萌芽起步阶段,也可以说是从视听教育到 信息化教育的过渡阶段。 1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盜系统在教育中是信息化教育迅速发展阖段。20世纪后期以后,育的主褁标志。的应用时信息化╙信息化教育的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5. 第一层次,最里层,最直接层次,是学与教理论和传播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件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 第八讲维也纳体系的衰落与“欧洲体系”的全球扩张 经过1848年欧洲革命和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欧洲协调体制的裂痕愈大。至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欧洲的均势被打破,维也纳体系终于解体。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和通讯手段的革新,把世界日益联结为一个整;欧洲先进国家产业结构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型,制造了世界范围内的分工体系,“中心—边缘”结构逐步建立起来。在用工业革命的成果武装起来的西方列强侵略扩张中,穆斯林世界衰落了,东亚封贡体系解体了,欧洲霸权时代降临了。值得我们注意和深思的是,在欧洲,两个欧洲侧翼国家——海上霸主英国和陆上强国俄国是侵略扩张的先锋,英俄两国争霸也是19世纪中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旋律之一。在北美,年轻的美利坚共和国在自己独立不久就敢于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对抗欧洲势力;在东亚,古老而庞大的“中央帝国”衰落了,边缘地区的岛国日本却借机而起,通过明治维新跃进列强的行列。美国和日本的加入,对欧洲的霸权提出了挑战,也扩大了欧洲国家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激烈反抗,对西方的抵制和造反开始兴起。 1.克里米亚战争与欧洲国际关系新格局 维也纳体系确立后,沙皇俄国利用其战略优势,加快了对日趋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占和瓜分的步伐,以实现其控制黑海海峡,实现几代沙皇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南下地中海。在近东有着巨大政治经济利益的英法两国,不能坐视俄国在近东建立霸权。双方争夺近东霸权的矛盾和斗争导致了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历史上又称“东方战争”)。参战的双方分别是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和撒丁王国。 战争的导火线是争夺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1853年11月30日,俄国舰队在锡诺普港全歼了土耳其舰队。1854年1月,英法舰队进驻黑海保护土耳其。2月6日,俄国宣布与英法断绝外交关系。2月27日,英法向俄国下最后通牒,要求俄国退出所占领的两公国,俄国对此不加理睬。3月12日,英法与土耳其结盟并于3月28日对俄宣战。此时,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正在寻求时机把奥地利势力驱逐出意大利。他看到如果与英法结成同盟,将会给意大利的统一带来希

艺术概论考研复习笔记完整版

艺术概论考研复习笔记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二章 第三章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第四章“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第五章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第六章 第七章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第八章(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第九章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十章(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第十一章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第十二章2)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第十三章2、社会意识形态 第十四章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第十五章3)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1、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2、它们反过来有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信息化教育概论第一章

、授课题目 第1 章信息化教育概述 、教学时间安排 12 课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1. 说明下列名词、概念的含义:信息化教育、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现代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教育资源、教育过程和教育方式; 2. 比较信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的异同; 3. 阐述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4. 阐述信息化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5. 了解中国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阶段; 6. 阐述信息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 四、教学重点、难点信息化教育、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的异同。 五、教学方法手段 讲授法 六、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1 章信息化教育概述 一、信息时代引发的教育变革 (一)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信息时代的最显著特征知识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适应变化与创新是信息时代的生命线合作/ 协作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生存与发展方式科学范型走向非决定论 (二)教育观念的变革 1. 走向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教育价值观 确立以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发展的观念,改变以往片面强调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树立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 2. 走向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结构的人才观 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1 )从3R素养走向3T素养 3R ----- 读(reading )、写(writing)、算(arithmetic)

3T ----- 技术运用(tech no logy )、团队协作(teami ng )、迁移能力transferenee ) (2 )掌握基于计算机的技术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电子邮件、视频制作设备、数据库软件、因 特网等。 (3)具备相应的生存与发展技能 美国有学者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时代所需求的七大基本技能,如 下表: 3. 走向以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观 目前,世界教育质量评价观念的变革特点: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三)学习方式的变革 1. 创新性学习 信息时代的学习要求从传统的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

北大国际关系史考研-《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方连庆,北大版)两本书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辅导班-《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 《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方连庆,北大版)两本书 第一编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1945—1949) 第一章盟国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 一.美苏在东欧问题上的不同 二.西方与苏联的裂痕 三.德国赔款问题与德国问题的产生:柏林事件的发生 第二章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及其对西欧的控制 一.美国的独一无二地位 二.西欧战后的羸弱 三.马歇尔计划的产生 四.北约的产生与西欧联合的初步浮现 第三章苏联成为世界大国及其同东欧和南斯拉夫的关系 一.苏联的大国实力 二.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 三.情报局事件与苏南关系的破产 四.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第四章亚洲各国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胜利 第五章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二.新中国成立对亚洲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三.美国对华遏制战略 第二编五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50—1959) 第六章美国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其在亚洲的侵略扩张活动一.敌视中国政策的体现 二.美国支持印度支那地区战争 三.美台防御条约 四.多米诺骨牌理论

第七章西欧联合趋势的发展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一.舒曼计划与煤钢共同体 二.罗马条约与共同体的成立 三.联合的欧洲与法德和解 四.联合欧洲的意义 第八章苏联对外政策的新变化 一.斯大林死后的苏联变化 二.赫鲁晓夫推动对美缓和 三.三和路线的提出 第九章亚非会议和亚非国家反帝斗争的高涨 万隆会议与亚非民族革命 第三编六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60—1969) 第十章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的成因与国际政治机理 第十一章西欧、日本对外政策的调整实力增强后的欧日更加自主,仍依附于美国第十二章苏联恶化中苏关系和加强对东欧的控制 一.中苏关系恶化的成因 二.波匈事件 三.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四.勃列日涅夫主义 第十三章第三世界的兴起 第四编七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70—1979) 第十四章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 一,美苏缓和的成因 二、美苏缓和的意义和影响 三、美苏缓和中的持续斗争 第十五章西欧联合趋势的加强和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 第十六章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新局面 第十七章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中美和解与建交高潮 第五编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80—1989)

(完整版)信息化教育概论重点

信息化教育概论 第一章 1信息时代引发教育观念的变革?P3-5 a.促成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教育价值观:确立以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发展的观念,改变以往片面强调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树立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 b.促成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结构的人才观:成才的标准时多元的,个性化的,人人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个学生都存在不同发展程度的多种智能。教育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设条件,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生动和谐的发展。它由传统的3r(读写算)转变为现代的3t(技术运用,合作与迁移)。 c.形成以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观:特点有如下①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②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③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④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⑤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2新型学习方式?P5-6 a.创新性学习 b.自主学习 c.个性化学习 d.基于技术的学习 3师生角色的转变?P7-9 a.教师角色:学生的导师,意义建构的促进者,信息咨询者,团队协作者,课程开发者,研究者和学习者; b.学生角色:主动的学习者,协作的学习者,交流的学习者。 4信息化教育的定义?P9 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或: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用3种技术(现代媒传技术,现代媒体技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做2件事情(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实现一个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5信息化教育的特征?P12 ①五化 a.教育信息显示多媒体化 b.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 c.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 d.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 e.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 ②三性 a.开放性 b.非线性 c.交互性 6信息化教育的功能和作用?P14-16

教育信息化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信息化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教育信息化也是对教师能力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广大教师只有抓住教育信息化的机遇,迅速更新观念、掌握新技术,完备专业技能,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开始应用到教学当中,形成了新型的教育方式,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培训、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教育信息产业化、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建设。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是如何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各种信息通讯技术,随着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对其概念的理解也逐渐从技术维度转向了个体、观念、组织管理和制度等方面。 教育信息化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而出现的。从一开始“教育信息化”无论从概念上还是内涵上来说,都与信息通讯技术保持着紧密的关系。1993年,在NII报告中就专门列出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目标:通过信息网络来实现按需教育、远程课堂,将提供最好的教师和教材,以及虚拟的实验环境、以虚拟图书馆、虚拟博物馆、电子报刊、网上游戏、视频点播、交互式电视等将提供学习化社区和方便的生活。随后,受此影响,其它国家也先后制订了类似的教育信息化计划。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内容被单独列为第十九章,可见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知识点梳理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知识点梳理 《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 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的形成 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 第四节北方大战 第五节十八世纪争夺欧洲和殖民地霸权的斗争 第二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围绕美国独立战争的国际斗争 第二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对外侵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四节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三章维也纳反动体系和东方问题 第一节维也纳会议 第二节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第三节神圣同盟干涉拉美国各国的企图和门罗宣言 第四节东方问题 第四章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到普法战争时期的欧美国际关系 第一节一八四八——一八四九年欧洲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二节克里米亚战争与巴黎和约 第三节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国际斗争 第四节意大利的统一 第五节德意志的统一与普法战争 第五章一八七O年以前欧洲国家对亚非的侵略和亚非各国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第一节英国吞并印度和印度人民的反抗 第二节荷兰侵占印尼和印尼人民的反抗 第三节资本主义列强奴役中国的开始和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

第四节列强侵略日本和日本国际地位的变化 第五节列强在非洲的侵略活动 第二编近代国际关系(一八七一——九一八年) 第一章一八七一年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局势 第二节近东问题和柏林会议 第三节三国同盟的形成 第四节德国联盟体系的完成和法俄同盟的订立 第二章十九世纪七十——九十年代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 第一节英俄在中亚的争夺 第二节列强对中国和东南亚的侵略 第三节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第三章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第一节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 第二节美西战争和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 第三节英布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 第四节义和团运动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干涉 第五节英日同盟和日俄战争 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的形成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 第四节北方大战 第五节十八世纪争夺欧洲和殖民地霸权的斗争 第二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围绕美国独立战争的国际斗争 第二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对外侵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四节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史》(近代卷)笔记 一.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 1.起因:神圣罗马帝国与德意志诸侯意欲削弱对方力量,借新教与天主教之争而发起战争 2. 导火线:斐迪南二世任波西米亚国王,遭民众反对。布拉格议会中的新教徒代表将国家派来的官员抛出窗外(史称“抛出窗外事件”),次日发动布拉格起义。 3. 过程:(1)波西米亚—巴拉丁阶段(1618~1624年) 波西米亚和巴拉丁联军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作战。斐迪南二世联合天主教联盟和西班牙击败联军,波西米亚成为奥地利的一个省,西班牙占领巴拉丁。 (2)丹麦战争阶段(1625~1629年) 英国、荷兰、丹麦为了打击斐迪南二世结成同盟,由丹麦派兵德意志北部,被皇帝击败。斐迪南二世控制北部德意志。皇帝颁布归还教产敕令,规定新教诸侯将1552年之前夺取的土地归还天主教诸侯。 (3)瑞典战争阶段(1630~1635年) 瑞典为在波罗的海争霸,入侵德意志北部,取得法国和德意志新

教诸侯支持。战争初期,瑞典作战顺利,占领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以及慕尼黑。但在吕岑战役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斯二世阵亡,瑞典军队逐步退至波罗的海沿岸。斐迪南二世与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缔结《布拉格和约》,同意不在该地区实施《教产归还敕令》。斐迪南二世再次获胜。 (4)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年) 法国与瑞典、荷兰结盟对斐迪南二世宣战,斐迪南二世得到西班牙、巴伐利亚、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的支持。法国在战争初期战绩一般,但瑞典占领了北部和中部德意志。1637年,斐迪南二世去世,其子费迪南三世即位,在军事上败给瑞典。西班牙因国内反西班牙革命以及对法作战的失利,丧失了在欧洲的军事优势。费迪南三世被迫求和。 4. 结果: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瑞典占有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维斯马以及不莱梅和维尔登,控制奥得河、易北河以及威悉河口 (2)法国获得阿尔萨斯 (3)重申教随国定原则 (4)承认德意志各邦诸侯享有内政外交自主权

(完整版)信息化教育概论总结整理

第一章 1.名词解释: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aect94定义) 2.了解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 3.阐述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4.阐述信息化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5.了解世界教育技术的发展 6.了解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7.阐述信息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四种学习理论,四种教学理论,四种传播理论)8.阐述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四种学习理论补充) 第二章 1.名词解释;信息、媒体、教学媒体2.了解教学媒体发展的四个阶段(教育史上的四次革命) 3.了解教学媒体的分类 4.了解教学媒体的符号理论 5.了解教学媒体编制的效果原理 第三章 了解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含义及应用步骤 第四章 1.名词解释:教学设计 2.掌握教学过程设计的分类3.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要素分析 4.教学评价量规的设计(补充) 5.了解Webquest教案设计 6.英特尔未来教育教案设计 第五章 1.掌握信息化教育硬件环境的几种分类方 法 2.了解典型的信息化教育硬件环境基本情 况 第六章 1.了解录音教学软件的设计 2.了解电视教学软件的设计 3.掌握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类型 4.掌握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及评 价方法 5.了解网络课件的特点与类型 6.掌握教育网站的开发、管理、维护与评 价方法 7.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补充) 第七章 1.名词解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素养、课件、积 件(学习对象)、课程包、blog(补充) 2.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及原则 3.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 式 4.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资源 5.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 第八章 1.名词解释:现代远程教育、混合学习 2.了解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现代 远程教育的发展 3.了解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建设 4.了解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服务体系 5.掌握现代远程教育的常用教学模式 6.掌握混合学习的分类 第九章 1.名词解释:实验研究、行动研究、质的 研究、叙事研究 2.掌握信息化教育研究的对象(aect94定 义,aect2005新定义) 3.掌握信息化教育研究课题设计的基本原 则 第十章 1.名词解释:信息化教育管理 2.描述信息化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 3.分析在信息化教育管理过程中如何体现 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一章信息化教育概论 1.信息化教育的含义: 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教育信息化,即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 教育技术(AECT94、05定义) 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AECT05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理论道德的实践。2.信息化教育与教育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为: (1)“教育技术(education technology)”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引进的;“信息化教育”一词,是21世纪初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开展、网络教育的兴起,在我国出现的。 (2)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料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信息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作用下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般的学习过程;是与信息化教育资源自然地交织在一起的那些学习资源,而不是一切学习资料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 (3)信息化教育要求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必须进行教学系统设计;而教育技术没有这个要求。 (4)信息化教育要求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而教育技术则没有这个要求。 3.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大致可归纳为“五化三性”)、功能和作用 (1)特征之五化:①教育信息显示多媒化。②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③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④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⑤教育信息管理智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考研复习笔记-国关院国际关系史考研重点和资料

育明教育2014年各高校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基础班视频课程+全套真题、笔记等全套资料+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1680~3000元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考研攻略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考研笔记 第一编近代国际关系(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 第一章17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 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三十年战争前的欧洲形势 ①法国经济得到发展,发展海外贸易,为对付西班牙的反法政策,法国和新教国家英、荷以及德国新教诸侯结成反哈布斯堡同盟 ②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击败,海上力量受到削弱,尼德兰等省份的独立,使其在政治经济上受到打击 ③英国资本主义相当发达,积极干预欧洲大陆政治。三十年战争期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④荷兰站在法国一遍,反对天主教同盟国家;瑞典与德国北部诸侯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所以也站在法国一边;俄国忙于对波兰的战争,无意干预三十年战争。 时间:1618年—1648年 导火线:哈布斯王室压迫捷克新教徒,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激起了捷克人民起义。 参战对象:一方以法国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在宗教改革中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另一方则以神圣罗马皇帝为首,包括了奥地利,西班牙以及在宗教改革中失去了疆土与削弱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 矛盾对象:天主教徒与新教徒,捷克人和日耳曼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德意志诸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A内容:①、欧洲大陆的疆界变更法国,瑞典和德意志的新教诸侯得到了大片领土。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并肯定了它早先取得的三个主教区---梅斯,土耳其和凡尔登归它所有。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②、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各诸侯有独立的外交权,从政治上分裂了帝国。 ③、瑞士和荷兰的独立获得缔约国的承认。 ④、卡尔文教派可享受与路德教派同样的权利;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占的人数相等。 法国获得了大量领土,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了基础,瑞典成为北欧强国,德意志经济受到

201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心得分享,考研笔记,复试真题

1/9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d84920676.html, 1 201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指导 育明教育,创始于2006年,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投资创办,并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和硕士加盟,是一个最具权威的全国范围内的考研考博辅导机构。更多详情可联系育明教育孙老师。中外政治制度(地区国别研究) 政治学原理: 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中外政治制度: 1、唐晓等:《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修订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2、徐育苗:《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杨光斌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公共外交 政治学原理: 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2、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3、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2/9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d84920676.html, 2 4、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国际关系史与中国外交: 1、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现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战后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张历历:《当代中国外交简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 6、牛军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1949-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7、有关当前国际时事和中国外交的报刊和论著 这里所指的捷径并不是“速成班”、“点金法”,而 是合理步骤,让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相信现在还有很多同学仍然没有确定自己的目标专业院校,一直抱着等等看或者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态度,就这么在摸索中复习着。虽然,我们也是在学习,在进步,但是这种指向性不明确针对性不准确的复习,肯定会消耗掉我们的一些精力和时间。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信息化教育概述

第一章信息化教育概述 学习目标: 1、名词解释: 信息化教育:在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得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得一种新得教育方式。 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 ①现代教育思想。对信息化教育影响较大,较直接得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就是6 种现代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终身教育观、双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情商为主教育观、四大支柱教育观。 ②现代教育理论。对信息化教育影响较大、较直接得现代教育理论主要就是4 种学习理论与4种教学理论。 4种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折中主义学习理论(罗伯特、加涅) 4种教学理论:赞可夫得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得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巴班斯基得教学最优化理论、加德纳得多元智能理论。 现代信息技术:技术,就就是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得手段与方法得体系,可分为物化形态得(硬技术)与智能形态得(软技术)两类。在教育中应用得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有三种:①现代媒体技术②现代媒传技术③教学系统设计技术 信息素养:本质就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得一种基本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生得信息素养特别就是信息能力,就是信息化教育得重要目标。信息素养包括信息

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信息能力主要有8种: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效益、信息协作与信息免疫能力。 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就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教育资源包括教育信息、教育媒体、教育人员、教育环境等。在信息化教育中,需要积极开发、充分利用得教育资源,最主要得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资源与现代教学资源。 教育过程:教育过程就是教师根据教育目得、任务与学生身心发展得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得、有计划地掌握系统得文化科学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与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得过程。 教育方式:为了满足受教育者所要达到得目得,所采取得教育方法,如:学校教育、远程教育、函授教育、夜校教育、成人高考、自考等。 2、 比较信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 技术技术教育得异同。 ① 信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就是同一件事情---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得整合在不同发展阶段得不同称谓。教育信息化就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得过程;信息化教育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后得表现形态。 ② 信息化教育与电化教育

2016南大国际关系619国际关系历史与理论真题

一.名词解释: (5分*10题) 1.七年战争 2.法绍达事件 3. 热那亚会议 4. 戴维营协定 5.美澳新安全条约 6.罗伯特·吉尔平 7.多元主义 8.国际关系批判理论 9. 《二十年危机(1919-1939)》 10.人道主义干涉 二.论述: (25分*4题) 1.从19世纪的国际事件出发,试分析维也纳体系为何能维持欧洲的基本和平。 2.结合70年代国际形势的变化探讨美国、苏联、中国的对外战略与意图 3. 从结构与行为体关系角度出发分析新自由主义、新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区别。 4.从集体安全理论与均势理论出发探讨大国关系的重要性。 ps:95%的精确度。 名解顺序方面可能有个别颠倒,论述少数字眼可能不太精确,但内容没差。好运。 二. 名词解释:1、美西战争 2、布雷顿森林会议3、2-6备忘录 4、舒曼计划5、国际新秩序 6、国际社会理论7、尼布尔 8、软权力9、领导长周期理论 10、多边主义 大题:1、德国联盟体系的完成及其影响 2、战后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同盟体系及其影响

3、世界体系论 4、世界秩序新论 我能记起来的就这些了。大题目记得不是很清楚了。 世界史 名词解释(80) 古埃及象形文字汉莫拉比法典梭伦改革亚里士多德 庄园制度固定柴明达尔制度美国的文官条例(1883)2C计划 简答题(80) 1. 法兰西第二帝国 2. 新边疆政策 问答题(140) 1. 说说自由民权运动的历史作用 2. 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各大国谋求欧洲集体安全的措施和后果。 国际关系史(分值我没注意看,四个大题大概意思就是这样) 名词解析 希波战争玫瑰战争马嘉理事件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门罗宣言十四点原则纳赛尔《洛伽诺公约》 大题 1. 以奥斯曼帝国为中心分析当时的国际关系 2. 分析英法绥靖政策和美国中立政策的原因 3. 分析地理大发现与现代国际关系产生的关系

(完整word版)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考研复习

★1. SL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s the process by which a language other than the mother tongue is learnt in a natural setting or in a classroom. ★2. Acquisition vs. Learning (Krashen1982) Acquisition refers to the learning of a language unconsciously under natural settings where learners pay attention only to the meanings or contents rather than forms or grammars. Learning refers to the learning of a language consciously under educational settings where learners mainly pay attention to forms or grammars. 3. Factors affecting SLA Social factors (external factors) Learner factors (internal factors) Social factors (external factors) Social context Language policy and the attitude of the public sector; Social demand With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 it is widely accepted among educators and national leaders that proficiency in another language is an indispensable quality of educated people Learner factors (internal factors) Motivation ,Age ,Learning strategy 4.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 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 is a general theory of learning (i.e. it applies to all kinds of learning, not just language learning). It views learning as the formation of habits. The association of a particular response with a particular stimulus constituted a habit. It is formed when a particular stimulus became regularly linked with a particular response. When applied to SLA,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regarded as a process of habit formatio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