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婚嫁礼俗

婚嫁礼俗

婚嫁礼俗
婚嫁礼俗

婚嫁礼俗

闲而无事,多有乡愁,特将我们仇湖这一带婚嫁礼俗多年来怎样逐步演变的,撰文而共飨之。

访亲

一般情况下男方先到女方家访亲。访亲的目的就是了解双方的基本情况。客气的人家准备茶食,茶食分细茶和粗茶。细茶就是糖果(京枣、雪枣、麻饼、云片糕等)。粗茶就是馒头、米糕等点心。如果同意可以尝一点,但不能大吃,更不能当饭吃。如果不同意,一般的不尝,推说肚子不饿,嘴的不渴。被访者一般要包喜钱,如果同意可以收下,如果不同意坚决不收。

送缘(圆)茶

访亲后如果不同意就告诉媒人两孩八字不符,五行相克,属相不和。如属鸡的和属狗的是鸡犬不宁,属蛇的和属马的是蛇盘马脚等等。男方比女方如果大六岁,叫“六重”。如果双方同意就称两孩八字相配,五行相生。在媒人的斡旋下,就可以送缘(圆)茶。送缘(圆)茶是表示可以订亲,相当于意向性协议。男方到女方家送一定数量的礼金和礼物。礼物中桂圆和茶是必须送的,双方小范围内办顿酒席,双方可以走动,结为亲家。

结贴儿

送缘(圆)茶后,就考虑结贴儿。结贴儿就是男女双方孩子出生的年、月、日、时辰写在贴儿上,贴儿就是订亲的证书,男女双方的八字也就成了。相当于签订了正式合同。结贴儿男女双方要大办酒席,

邀请亲朋好友,等于向社会公布两家成了亲,两孩订了婚。男方送女方的订婚礼金和礼物是经媒人协商过的,数额一般都是可观的,有的女方订亲就要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现在有的在订亲前就必须在城市里有房子、有轿车,否则就订不了亲。

做大节(也叫押节)

订婚后,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和春节男方都必须要到女方家做大节,也叫押节。如果儿子不在家,父亲或兄弟都可以代替去,如果不去,表示婚姻就出问题了,另一方就要找媒人问清楚,出了什么问题。

做端午节时必须要有粽子,做中秋节时必须要有月饼和藕。

通话

结婚一个月前男方必须和媒人一块儿到女方家通话。通知女方在什么时间内结婚。通话的目的,一是让女方知道,提前做好嫁姑娘的准备。二是要避开姑娘来月经的期间,俗话说:“红人拜堂,家破人亡”。三是要挑一个吉利的日子,结婚的时间,大多数是男方确定大体时间,女方确定具体时间。四是基本商订好结婚的相关事宜,尤其是女方索要的礼金。

结婚

铺房: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把女方的嫁妆运回来,并铺理好新娘房,以免正日忙乱。再穷的女方子桶(马桶)是必须陪的。意思是姑娘到男方家传宗接代的,再一层意思是不陪子桶,姑娘到男方家屁股都无处蹲。其它的嫁妆别人都可以搬动,唯独子桶是新娘倌必须搬的,其

他人不可以代替。也有的人家正日嫁妆和新娘子一块儿乘船或乘车来的。

暖铺(仄铺):正日前一天夜里新郎必须请一位年轻的男性来同睡。意思是新床必须两人睡,暖一暖铺,仄一仄床,一般请的是姐夫或妹夫,其它年轻的亲戚也可以。

暖轿:男方正日前一天晚上要有暖轿酒,就是请媒人、抬轿子的或撑轿船的,现在是开轿车的驾驶员以及亲戚朋友。注意的是暖轿酒媒人为最大,坐的席口是最大座,因为新娘子进了房,媒人撩过墙,过了这天晚上媒人的作用就不大了。人馋揽媒做,狗馋舔磨膛,过了这天晚上招待媒人次数也就不多了。过去的媒人主要是想吃(做个媒人十八桌半),现在有的媒人拿佣金。

如果老舅爹来了,最好不要和媒人坐同桌,因为老舅爹也要坐大位。

究竟桌位哪儿最大?要看在什么房屋,什么房间,什么桌子,什么位子。一般情况下,堂屋最大,堂屋里明间最大。桌子大小要看灶在哪个方位,如灶在东面,明间西北的桌子最大。然后是东北的桌子,靠门口的桌子最小。桌位最大的是西面北侧的位置。具体大小顺序是①西面北;②西面南;③东面北;④东面南;⑤北面西;⑥北面东;

⑦南面东;⑧南面西。其它桌次以此类推。如果是“摆朝席”。明间中间的桌子,桌缝是东西方向(与敬祖宗祭祀一样),其它桌子缝是南北方面,“朝席”是最大的桌子。坐北朝南的桌位最大。俗话说:“老舅爹请咯朝南坐”,意思就是最大的桌位请老舅爹坐。现在没有

摆“朝席”的,老舅爹也难得朝南坐。

如果是鼎桌(圆桌),最里面的桌子最大,面朝门口的桌位最大。如果在饭馆,靠主持台或舞台中间的第一桌为最大,面朝台子的桌位为最大。

另外要注意的是宴席上不要上蛋类的菜,以免说瘫话。更不要上豆制品等菜类,如百叶、团粉、豆腐干儿这些丧事的菜,要上的是糕、粽、团、圆这些喜宴点心。

讲究的人家办喜事盘子要成双上菜,盘子要成双撤。

晾嫁:姑娘出嫁前三天就要睡在铺上不起来,正日前一天,女方要请晾嫁酒,要把亲戚请来陪嫁娘子。女方亲戚在这以前要分别请嫁娘子,晾嫁期间嫁娘子要少吃少喝,保养身体,防止生病。因为在出嫁的途中不得解手,尤其是路途远的更要注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家有个邻居的姑娘出嫁,坐的是花轿。途中要解大手,花轿中途是不可停下来的(停一次,新娘子嫁一次)。新娘子没有办法,只好解在随身带的手帕里,放在轿角落处。成了当时的笑料。

迎亲:里下河地区五、六十年前迎亲的工具,有的用花轿,但最多的还是轿船。轿船上贴上红双喜和红对联。凡是有洞眼的地方都用红纸贴起来。撑轿船的必须是双人双篙。迎亲人数成单,回来人数成双。船到女方河口,放爆竹,通知女方接船。轿到门前三分气,没气也得装气。第一次女方故意不接,则再放爆竹,连放三次,女方放爆竹也就接了。人上岸后,双篙必须整整齐齐放在河边。迎亲的人到门前,进不了屋,嫁娘的弟妹们关好门,留下一条缝,要“开门封”。

新郎第一次“开门封”不上足,嫁娘的弟弟妹妹们就高喊“涨”。“开门封”涨到一定数量后,还是开门的。现在一般情况下“开门封”多少事前就商量好的。

进门后,送的礼物叫“开面”。其中必须有一条用几尺红布裹着的蒲席或竹席,名曰“还伢娘席子”。这红布将来可以做小儿的毛衫儿。

中饭吃过后,嫁娘子还睡在被窝里,男方就到门前放爆竹,吹鼓手就卖力吹奏,这叫“催妆”。一般要催三次,嫁娘才起身打扮。起身时要做两件事:一是嫁娘子必须请人用缝衣线把脸上的汗毛扯掉,称为“开脸”,也有的称为“扯脸”。二是把额前的“刘海儿”,俗称“姑儿”用梳子梳到头顶上去,把长发在脑后梳一发髻,谓曰“上头”。表示从少女到少妇(额前的“刘海”是姑娘的标志)。嫁娘子换上红衣、红鞋上轿,这时嫁娘身上带一本老皇历,叫“三官经”,路上可避邪。细心的母亲做两块手帕大小的红、绿布放在嫁娘子身上,以备同房时用。嫁娘子上轿时必须搭哥哥的鞋子走上一段路,由哥哥或弟弟驮上轿,娘家人并用条帚把轿角刷一刷,用湿布把轿脚抹一抹,防止把娘家的泥土带走。

上轿后,妈妈和女儿都要哭一哭,否则生的孩子是哑巴。人坐在轿子里,脚放在米匾里,不能移动,否则移动几次嫁几次。

新娘子上轿船后,轿船要在娘家河口绕上一圈,名曰“打朝”。回去的轿船不要走老路,如果只一条河,回去时走另一侧。每遇到一座桥都要放鞭炮,答谢桥神放行。

轿到男方门前用贴了红纸的箩筛,用沾油的红纸捻点上火,在箩筛外面对着轿四角照照,表示驱邪,这箩筛用后挂在新房门前一个月。

现在的新娘子戴上墨镜,下轿后撑着阳伞,以示避邪。

新娘子进门前还有一个接宝的程序。姑娘上轿时,嫁家给一定的钱握在姑娘的手上叫“押宝”。新娘子来到男方门前时,左手上握着娘家的钱不进去。这时婆婆应给媳妇的右手塞上等额或超额的钱。给少了,媳妇就不动步,这叫“接宝”。进门槛时,新娘子用脚狠狠地踢门槛,表示今后不怕男方人。进了门要跨火盆,表示今后日子红红火火。然后是三拜堂。此时前面桌子上放一只斗,斗内插一杆秤。可避邪和富裕。拜堂时到进房前,新娘子盖着红盖头,也得闭着眼睛,否则看到什么卖什么。进房后,吃一次果子茶。男方让人拿着果子在新娘嘴边擦一下,不让她吃,以免嘴凶。娘家人有时偷一个果子让她吃。有的新娘子抢着喝新郎的茶,意思是今后嘴快,男人欺不到她。

人们争着看新娘子,意思是看了新娘子眼睛好,姑娘媳妇们抢着擦新娘子的粉、雪花膏,意思是擦了后面皮白。但新娘子裹了红布的镜子任何人不得照。

新娘子进房后,要请一个十来岁的男孩用手或竹竿将新娘房窗户上贴的红纸撕破。撕的方法是先戳个洞,由下而上撕成条状挂下来。寓意新娘子将来生儿子。

闹洞房:首先闹的是公公和婆婆。有的预先给公公准备好扒灰耙。用红绸布做成带子斜背在公公身上,用硬纸做成仿宋的官帽,戴在公公的头上,用新娘子的粉、雪花膏、口红涂在公公的脸上,有的甚至

加上锅灰和油彩将公公打扮成扒灰佬儿。扒灰奶奶要戴一副一边有镜片、一边没有镜片的墨镜,表示今后一只眼睛睁,一只眼睛闭。公公手里提着锣,领着奶奶在家里、院子里或到左邻右舍附近“游街”。扒灰公公手里敲着锣,嘴里喊着:“我是×××扒灰公公。儿子不肯,跟他算成本。媳妇不肯,要耐心等。老东西不肯,请她滚”。

有的将苹果吊起来,让新娘子和新郎踮起脚尖来啃苹果。苹果是圆的不容易啃到。刚啃到时,苹果被操作者提起来,新娘子和新郎倌就亲个嘴。有的甚至要求公公和新娘子啃苹果。

现在农村一般不搞这些恶作剧,大都到饭店搞一些仪式。大多数礼仪公司很文明,但有的礼仪主持人一次又一次让新郎和新娘子亲嘴接吻。有的甚至要公公和新娘子拥抱。更有甚者要公公跪在新娘子的脚下。

送房:送房一定要在夜11点钟前。因夜11点钟后就是第二天的日子。炮仗放了后,就不得闹新房。但也有的小伙子躲在新娘房的窗户下偷听小俩口的房中窃窃私语。

送房时喜娘(我们这个地方叫“搀妈”)要说一些“鸽子”。铺上男方睡的那一头,要丢一些硬币和红枣、花生、桂圆、豆子四物,表示富裕和早生贵子,而且将新娘子枕头放在男方这一头,意思是俩人睡一头。有的事先叫小男孩在新郎倌那头解小便,新郎倌只好与新娘子睡一头。

睡觉时,同时脱衣,便把各人的鞋放在高处,以免夜间穿错。新娘子当夜不能在马桶里大小便,因为子桶(马桶)里填满了炒米、万

年青、柏树枝、桂圆、花生等物。但在马桶内另放一只小马桶(俗称马儿),称为马胆。现在是小塑料桶。

第二天新娘子仍坐床,两人在房内吃饭,第三天早晨就分朝了。让新娘子认识夫家的长幼和亲友。俗话说:“三朝里的媳妇,月子里的孩儿”。意思是在朝里就要给媳妇立规矩。在月子里就要调教好孩子。

分朝后,新娘子要到厕所倒马桶,尽管没有用,还是要做个样子叫“传子”。在朝里新娘子必须坐在马桶上给新郎倌缝一条短裤,以显示新娘子的女红,也寓意“裤”就是富。三朝后马桶就可以用了,有句歇后语:“新娘子的马子——三日新”,说的就是新娘子的马子只有在朝里三天是新的。

分朝后,新娘子还必须到厨房用火叉搅一搅灶膛。到泔水缸搅一搅泔水,以显示厨艺,今后持家务。

回门:第六天夫妻双方才到女方去回门(也有分朝即去的)。两人走在路上中间不得插人。当天必须日落前回来。这个月必须二人夜夜睡在一起,这叫“不空房”。也有一个月才回门的。

现在很省事。新娘子带回来后,所有仪式加快完毕,就打发二人回门,称之为“一天圆”。

男方在回门后,要进行一次请朝会亲的仪式。也有回门时就跟女方家说好,不再来“请朝”了,女方家就派新娘子兄弟等同辈的亲戚到男方家“做朝”,用包袱将新娘子在家时的旧衣服带去。以前长辈是不去“做朝”的,尤其是母亲,一直到新娘子“坐月子”,母亲才

会去,带着糖罐和猪油坛去。

现在也不谈“请朝”,“做朝”。正日的晚上双方的亲戚都到男方家或饭店,这叫会亲。

婚后一个月,新娘子叫毛脚新娘子,不得到别人家去,一个月后,夫妻再回一次娘家称为“复门”。

男方的亲戚可在这一个月内宴请新娘子,叫“请新娘子”。

交生日:女儿嫁到夫家后,女方的家长要到男方去,并带去礼物,这叫“交生日”。

送夏:结婚的第一年,娘家给女儿送些夏布、扇子等夏天的用物,这叫“送夏”。

俗话说:“养个女儿要还四十五年的债”。

现在婚嫁礼节太简单了。男女双方大多数是自谈为主,不要媒人,甚至父母参谋的权利都没有。谈不上送圆茶、结贴儿、订亲、做节等形式。拿了结婚证,商量日子后,女方中午设宴,男方晚上设宴。有的请个证婚人,有的连证婚人都没有。放了鞭炮,新娘子入了洞房,一切都结束了。

婚礼最大的变化是交通工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轿子或轿船。

七、八十年代是自行车和轿船。九十年代到二OOO年是摩托车或轿船。现在一律是轿车,而且要名牌的。

宴席招待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富的人家是六碗八碟,穷的人家煮点萝卜饭,炒几个小菜而已。现在宴席一般放在宾馆里,少的40-50桌,多的100多桌。餐标少的1000多元,多的四、五千元,

甚至上万的。

彩礼、嫁妆因时代不同而不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男方拿不出女方要求的彩礼,采取抢亲的办法。具体的办法是男方找几个年轻力壮的人,发现姑娘一个人在家或人少时,首先扯断姑娘的裤带子,背起姑娘就跑,抢到家后立即同房,女方赶到后熟米已煮成熟饭,生了孩子后再回娘家。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彩礼要的是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嫁妆是16条腿:三门橱、五斗橱、梳桌、灯柜。

现在的三大件是钻戒、轿车、楼房(是城市里的商品房或别墅)。

婚嫁礼节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变迁,但婚嫁礼节的文化还是很厚重的,还必须要传承的。

民间嫁娶风俗

民间嫁娶风俗 1、解放前,男女青年的婚姻一般都禀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请人排八字、算命占卜等,带有强烈的封建色彩。但一些婚嫁习俗仍沿袭了下来,并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 旧时,乡间男女一般在20岁左右开始择偶,央人作伐。男女青年和双方家庭一经同意,即择日订亲。男方托介绍人送礼金或饰服作聘礼至女方,叫“押日”,并宴请至亲好友,“老沙”一带称“小婚”,亦即订婚,双方婚事才算确定。结婚,男方须备彩礼,选日子,由介绍人去女方商定完婚日期,男女双方到政府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男方办喜酒,新郎由介绍人陪同上岳家迎娶,然后回家恭候新娘,妇方随之“起妆”。妆奁多为家具、被褥、家用电器等。新娘于下午盛装出嫁,告别父母亲人,在介绍人前导和同村几个少女陪同下乘坐自行车或汽车于华灯初上时至夫家。男方在门口放爆竹欢迎。婚礼开始,入席宴饮,新娘参见公婆及长辈。宴后,亲朋参观新房,说笑取乐,称“闹新房”。婚后三日,新妇偕夫回娘家谢亲,俗叫“回门”,当天返回。满月后,回娘家探亲。“老沙”还有“会亲”旧习,即男方于婚后数日,邀请新妇的长辈及兄弟姐妹等亲属来家聚宴,作为来往走动的开始。 随着新风尚的逐渐兴起,旧时的习俗日渐淡化,男女青年自找对象,或托人介绍,经自由恋爱,双方同意,并征询父母意见后,即可商谈婚事。一般由男方送礼下聘,约定婚期。婚期通常选在“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等节日。婚前,备新房,添置家具,领取结婚证。

婚日,男女方都以香烟、糖果款待来客,办几桌酒筵欢宴亲戚朋友,以示喜庆。婚事简朴、热闹,少数旅行结婚的,就更简便。但乡间不少地方在筹办婚事时仍保留着“押日”“回门”“会亲”等风俗。2、新中国成立前,新乡有早婚习俗,男子婚龄一般在15至20岁,女子婚龄一般在15至18岁。男女婚姻须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嫁娶过程中有许多繁文缛礼。 议婚:初议婚,家长先托媒人,经媒人往来通话,了解对方属相,按阴阳学的迷信说法看双方属相的冲合。犯冲的属相有鸡与狗、龙与虎等,最合的属相为龙与兔,称之为“龙缠兔辈辈富”。女方年龄可大于男方二三岁,但不可大一岁,民间说法:“妻大两,黄金长”,“妻大三,做高官”,“女大一,没饭吃”。 相亲:在相互探问对方家境后,进行相亲。双方约定相亲日期,女方由媒人导引,与陪相人一同前往,到男方或媒人指定的地点同男方见面,媒人当面介绍双方情况。看相后,男方给女方见面礼。如双方均满意,为初定婚约。 定亲:择吉日,男方父母商定结婚日期,并报知亲友。 套新:女双方的新被褥和新枕头须由子女双全和夫妇双全的妇女缝制。缝制前先由婆婆抓三把棉花铺开,然后,抓一些花生、红枣、核桃撒在上面,由缝制者缝入被褥中,意为“早生贵子”。 压箱:女方在出嫁的前一天,由新娘的嫂子或姐姐将新娘的嫁衣装进箱子后,在嫁衣上面放压箱钱。新娘到婆家后,婆婆要在此箱内放钱,且多于压箱钱数。出嫁前一日或当日早晨,由女方或弟将娘家

汉族的民风民俗

汉族的民风民俗 时间:2016-07-21 09:24:20 | 作者:迟召辉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日叫做“春节”。 中国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做“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团聚的时候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吉祥的话。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的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习俗。汉族对茶的配制也是多样的。例如:有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的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例。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一、三书六礼 1)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2)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 礼)时用。 3)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4)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 “提亲”。 5)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 “合八字”。 6)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 或“小定”。 7)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 称“过大礼”。 8)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9)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10)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臵。 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红包。 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 二、新娘礼服 1)颜色: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 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2)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值得说明的是,翟衣 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

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其上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表达了民间对权贵的仰慕,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讲究的就是个“红”字。 3)头饰: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 4)红头盖:新娘子在婚礼当天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 洁。婚礼后由新郎亲手揭开。 三、中国的婚纱历史 我国婚纱礼服行业起步比较晚,国人真正开始接触白色婚纱还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此之前一直秉承红色凤冠霞帔的传统将近3 000年之久。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婚纱变成了婚礼服饰的代名词。但凡是读童话书长大的女孩,谁不曾幻想自己就是童话故事里的公主,穿着华美的礼服与王子翩翩起舞,然后以一个完美的婚礼作为整个童话的美丽结尾。而婚纱实现了女孩们儿时那最美丽的公主梦。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还没有形成婚纱的消费观念,社会的意识滞后,以至于当时青年人对婚纱的强烈渴望以及追逐新时尚的美好愿望不能被完全满足。最早期的中国婚纱礼服样式死板,且可选择性狭窄,人们只能遥望电视里的明星、上流社会的名媛淑女阶层。到后来,通过婚纱礼服企业以及设计师等诸方的共同努力,婚纱的款式风格越来越多样化。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消费者在对婚纱的选购上存在着盲目性,选择的往往都不是适合自己的款式。2001年之前,结婚的新人大多数还是选择租赁婚纱礼服,而订制购买礼服尚未在中国形成气候。据统计,2005年中国有1000万对新人喜结连理,而其中至少有60%的新娘选择穿白色婚纱礼服举行典礼。我们来想象一下,600万个穿婚纱的新娘,那景象将是多么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设计 (思想品德第八册)王惠娟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知道一些尊重民族风俗的故事。 (2)、懂得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 2、行为目标 (1)、能自觉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2)、从小学会尊重人。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风俗习惯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 小学《思想品德》第八册第一单元第3课《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2、教学重点 通过讲毛泽东的一则小故事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是一种美德。 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教学难点 学生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太少,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民族的一些特色。 三、教学对象分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习惯。我们生活的地方大多是汉族人,对其他民族的风俗了解甚少。作为中国人,应当多了解一些这样的知识。现在,人口流动非常大,我们接触的人也越来越多,只有了解一些他人的生活习惯,才有利于我们的交往。学生正是缺少这方面的知识,所以需要他们自己找资料来了解,也需要教师在课上有目的的介绍。多媒体以大容量、段时间的优越性在这堂课上成为了较好的帮手。通过看图、听故事、交流资料、做练习题等形式,使学生获取了知识,懂得了道理,明确了行为。 四、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依据教材特点及本单元训练项目和学生的状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师生、生生间的活动。 1、情境教学法 采用有趣的“小灵通”动画课件,进行导入,一步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指导行为,明白道理。将呆板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多种练习明白道理,指导行为 通过连线、辨析、交流搜集的资料等方式来了解一些知识,明白其中的道理,指导学生今后的行为。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各民族风俗习惯的资料,课内教师利用媒体补充知识,课后给学生提供一些网站名字,让学生再去查找,并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多样化的信息。 五、教学媒体设计 以虚拟的小灵通为本课的人物线索,由小灵通带大家游新疆;由小灵通讲课文故事;由小灵通和大家玩游戏;由小灵通出答卷考大家。旨在以活动的方式学习课文,在趣中学文,在趣中增长知识、在趣中指导行为。教师是一位导游,只在关键处点明方向,指导行为。

广州婚嫁习俗

广州婚嫁习俗 虽然我地都是时尚新人,但是到左结婚的时候,就吾再系同lg两个人既事啦,爸爸妈妈老爷奶奶一辈,好多都仍然相信属于我地广州的一些婚礼礼仪、习俗、顾忌,吾好话我地迷信,有好多习俗虽然比较繁琐,但是为左比所有我地身边既人一个美好既回忆,麻烦就麻烦D啦! 三书六礼 《三书六礼》是中国传统婚俗的基本。所谓《六礼》则是娶妻必须办妥的六项手续。每段婚姻均须完成这六个步骤,才算得到正式承认。 《三书》[聘书]:男女双方在订婚时男家交予女家的书柬,用作确定婚约。[礼书]:男家在过大礼时女家的书信,详细列明过大礼时的物品和数量。[迎书]:迎亲当日,男家送给女家的书柬。这三书是整个婚礼程序中男女互相致敬的书柬。 《六礼》 [纳采]是古时婚礼之首。男方属意女方便会请媒人做媒[提亲]。 [问名]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会将女方的出生年、月、日(即年庚八字)交给媒人,媒人会将准新娘的八字、姓名、籍贯及三代资料等写在红纸上(称为“庚贴”)交给男家以占卜吉凶,目的在于防止近亲婚姻,以及占卜其婚姻是否适宜,亦即*夹八字*。 [纳吉]又称[过文定]。男家会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推算双方是否互相配合,以决定这婚事是否吉利。如果男女双方年庚八字无相冲相克,便可带备薄礼到女家,奉上聘书,告知女家议婚可以进行并商量订亲条件。所以以前算命先生对婚事掌有最大的权柄,亲事成与不成全凭他的一句话,有人称这种仪式叫[小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是三书六礼中保留下来较完整,同时也较受重视的传统礼节,此举代表了男方对女方的爱护与尊敬,亦显示着财势。这种习俗延至现在仍是婚嫁礼仪中最为重要的。过大礼一般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进行,男女双方家长洽商妥了婚事的一切条件,男家会依照议定的条件送聘礼(俗称定礼或茶礼)到女家,当日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她们必须是全福之人,即是既有丈夫、儿女,而公婆、父母皆在)会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大批礼品到女方家中。点收大礼的工作一定要由女家长辈代办。男家备礼金和多种礼物送到女家,作为订亲仪式。通常过礼应用的有礼饼、礼金、礼品等,数量均用偶数,即取成双成对之意。除送赠聘礼外,男方亦会先择取两、三个吉日,于过大礼当日请女家决定大婚之期。男家聘礼送到后,男家的女宾会打开礼盒挑选几件金饰为新娘戴上,边说吉祥话,之后大家互相祝贺道喜,过大礼的仪式便算完成。 [请期] 亦即[择日],男家请算命先生择定良辰吉日,找个迎娶的好日子,以求婚事顺利,二人和顺。当吉期择定后,再通知女家为女儿出嫁作好准备,便是请期。 [搬嫁妆]收到大礼后,女家最迟需于大婚前一天把嫁妆送到男家。嫁妆是女家身份与财势的象征。以往,广东人喜用樟木拢送嫁妆,取其坚固耐用之意。送嫁妆可分为「送妆」与「迎妆」。「送妆」是女家将嫁妆往男家送,除了抬妆的人外,女家会请几位亲友跟随照料,人数愈多代表女方家底愈厚。嫁妆抬到男家后,男家会请亲朋友好出来迎接,这叫「迎妆」。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以痰盂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银包皮带有腰缠万顷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有丰衣足食之意(碗内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72套衣服)。 [安床]婚礼前数天的吉日,由好命婆将新床在有利于新人的吉位安床,然后铺上龙凤被,并撒上红绿豆、莲子、红枣、桂圆、核桃等喜果。安床后新人便不可睡新床,孕妇、带孝者及有月事之女性更不可入内。此外,安床后,要让小孩跳床,并吃喜果,古称[压床],有开

为什么要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我们怎样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为什么要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我们怎样尊重民 族风俗习惯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为什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我们怎样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所谓尊重,就是承认民族平等,承认并尊重各民族在风俗习惯方面的自主权。因为,民在风俗习惯方面的平等地位和自主权利,是民族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一个具体体现。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要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的干部群众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不能以自己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同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 实践证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还是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质上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对民族风俗习惯的侵犯,就意味着对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的践踏。 二是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因此,任何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容易刺激以致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三是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来表现的。许多民族往往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中一贯主张和坚持的原则,并且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新中国成立后,在历次宪法中都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里所说的“保持”,“改革”,是对尊重民族风俗习惯这一原则的两方面的概述和具体阐述,也就是说,尊重中包含着保持和改革。一方面强调,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只有它自己有权去决定保持还是改革,谁也没有权利去干涉和破话;另一方面又清楚地看到,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而要宣传群众,帮助群众摒弃有害的风俗习惯,使群众摆脱这些有害的东西。 为了保障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受侵犯,在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一条中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国家民委多次下发《关于慎重对待少数民在风俗习惯问题的通知》、《关于宣传报道和文艺创作要正确对待少数民在风俗习惯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切实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少数民族在某些重大节日给予放假的规定。国家商业部门注意安排风俗习惯有关的特需用品的生产与供应。民政部门也颁发了有关规定,要求各地方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此外,党和政府运用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少数民族发扬光大本民族传统美德和良好风尚。或通过报刊书画、影视广播等渠道大力宣传;或资助各种有益的节庆活动;或在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有针对性地以民族传统形式进行活动。这样,既提高了民

中国婚嫁民俗

中国婚嫁民俗 婚礼 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传统中式婚服(明制)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所谓婚嫁 婚嫁文化是人类得以健康文明进行繁衍生息的一种礼仪,风俗,制度,禁忌等一系列相关理念思想、行为、追求的总称。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婚嫁形式和内容。它们是展示人类文明程度重要参考。是各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中国婚礼 可分为三个阶段﹕ 礼,即「订婚」, 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後礼, 是,即「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 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古代婚礼的六道仪式 【纳采】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亲,表达与对方缔结婚姻的请求。纳采要带礼物【问名】请媒人交换男女双方姓名、生辰、籍贯、三代的名号与官职。也就是互相通报“年庚八字”。 【纳吉】纳取吉利之意。这些活动叫“合婚“,近代所称“批八字“,也就是近代的“订婚”。 【纳征】征也称为“纳成”,就是男方向女方家里送彩纳礼。只有此项仪式完成后男方才可娶女方,所以,中国传统婚姻被称之“买卖婚姻” 【请期】请期就是男方选择结婚的吉日良辰,由媒人告知女家,征求意见,相当于近代的“下日子”、“送日子”。 【亲迎】就是迎娶,这是婚姻的最后一道程序。 中国传统婚礼 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 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 1. 三书

古代婚嫁礼仪.doc

古代婚嫁礼仪 婚礼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和其他习俗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古代的婚姻中间有许多繁琐的程序,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绝不马虎。下面我就为带大家整理了关于古代婚嫁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古代婚嫁礼仪 婚礼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和其他习俗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古代的婚姻中间有许多繁琐的程序,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绝不马虎,目的只有二个:一是使婚姻得到社会的确认,二是为新婚夫妇清除邪恶,祈求美满幸福的生活。 三书六礼 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周。"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三书"的作用应是古人为保障婚姻所立的有效文字记录,但"三书"并非周制昏礼。 聘书: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徵﹝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是指: 纳采: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问名: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纳吉: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征:呈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称为纳征。 请期:是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今称"择日"。 亲迎:婚礼之日,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 古代婚嫁流程 古代男女的婚嫁过程一般包含以下七个步骤: 一、说媒 在古代,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喜结连理。有一句俗语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传统的婚姻中,媒人在男女婚嫁中起重要作用,"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媒人可以主动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美。 二、批八字与推生肖 古人十分讲究婚配,若男家要娶媳妇,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然后便交给算命先生推算,看与儿子合不合,俗称"夹吾夹"。如果女命克夫或与儿子的八字相冲,两家便不能结成姻亲了。也可以将写有女子生辰

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

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本人为大家推荐的是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春节篇。欢迎阅读。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

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 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 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 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 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 传统婚俗之过礼篇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 过礼”的第一步合八字,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

潮汕婚嫁风俗

潮汕婚嫁习俗==最为传统的婚嫁习俗 潮汕婚俗大抵效古六礼:潮俗称纳采为“提亲”,问名呼为“合婚”或“合八字”,纳吉称为“定亲”或“(扌克)定”,纳征呼为“送聘”、“行聘”,请期呼为“择日”、“择吉”,亲迎呼为“迎亲”。 提亲 提亲,亦称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 合八字 合八字(合婚),旧俗的合婚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帖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做“三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帖。换了庚帖再各自请人合婚,确认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如果相克,婚事只好告吹。 当代人崇尚自由恋爱,虽然青年男女早已摆脱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习俗,交换庚帖这一旧俗也已被废弃,但不少人还保留“合八字”这一环节。 定亲 合“八字”择吉后,就进入了定亲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也称“(扌克)定”。礼物通常是金耳环、金戒指、金项链等金银首饰,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订婚的信物。女方要有回礼。男女双方都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告知亲事已定。 送聘

定亲后便行聘礼。行聘,亦称送聘。过去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者则是槟榔、鸡酒而已。潮汕人把槟榔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这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礼物。 当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实物必备四式以上:白糖、面条、大吉(潮汕柑)、金银首饰、衣服布料、饼食等,但不能为奇数,务必偶数。现金也称为聘金,分一份、二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数的。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礼,即把聘礼中的饼食部分退还,并回赠鸳鸯蕉、桔、猪心等。鸳鸯蕉即并生的香蕉,象征百年偕老,也有招财进宝的意思;桔谐音“吉”,象征大吉;猪心(一半留在女方)象征同心。双方这时还要用对方礼物中的饼食郑重其事地分赠给亲朋邻里,报告结婚喜事,亲朋邻里也要回赠礼物表示祝贺。送给新娘礼物,这叫“送花粉”。 择日 择日。行聘礼后,男方就要选择结婚的日期,并转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么时候剪裁结婚礼服,什么时候“挽面”(开脸,即用线绞去脸上的汗毛),什么时辰沐浴,什么时辰迎娶等。潮汕人所选择的时辰大多在深夜里,潮俗保持深夜迎亲的婚俗,实是远古的遗风。在古时候,婚礼总是以昏为期,因此迎亲一定要在黄昏之后,甚至深夜。 迎亲 迎亲,这是新郎到女方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旧俗迎亲有两种:一种是新郎迎亲,另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当代大多是新郎自己迎亲。在迎亲前前后后整个过程中,女方男方各自要举行一些习俗活动,包括以下几方面: 洗花水 临嫁前,新娘要用仙草、石榴花等十二种花草泡水沐浴,浴后穿上“五裾齐”的上衣,也称

仙桃婚嫁风俗

仙桃婚嫁风俗 在仙桃最流行最有影响力的民俗,首推与人的生命历程息息相关的人生仪礼中的婚嫁习俗。 (1)婚嫁仪礼 1、陪十姊妹: 结婚当天,在男方迎亲队伍来之前,新娘出嫁要“ 哭团圆” 又叫“ 陪十姊妹” ,这是一种是哭嫁形式。新娘子的父母邀请近亲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在新娘的闺房围席而坐,吃新娘在家的最后一顿饭,席上一律是红碗红筷。首先由新娘哭“ 十摆” ,新娘哭“ 一摆” ,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 十收” ,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动即告结束。其实现在嫁女多过于喜庆,很少有真哭“十摆”“十收”的,但形式仍在。 2、迎亲: 婚嫁仪式中最热闹的当属迎亲。男方迎亲队伍中,放鞭炮的在前面开路,结亲的队伍就向新郎家相反的方向走了,因为回男方家是不能走同一条路的,一定要绕个圈,意在接的新姑娘不是“半转”(傻瓜的意思)。离男方家还有近两里路的时候,“送亲”的就得停下了,接着由公公开始背媳妇了(按照仙桃民俗,“叔”字辈的亲戚都要背新娘,这些背新娘的人称为“扒灰佬”,扒灰佬有“正宗”和“水货”之分。正宗是指新郎的父亲即公公,水货是指其他叔字辈的亲戚。并且当日公公婆婆都要“化妆”,公公脖子上挂火剪,表示要“下得厨房”,婆婆挂上两个醋瓶子表示“吃醋”。) 公公这时候在众人的嬉闹下面红耳赤的被亲戚按在了车门口,新娘的脚是不能着地的,公公就得蹲在车门口,背上媳妇后,在众人的牵引下就开始吹吹打打往家里走了,鞭炮声、锣鼓声、嬉闹声,声声入耳,很是热闹。除了亲戚朋友外,围观的乡亲也很多,很久没见到这样的婚礼场面了,能跑得动的都出来了,一百多号人浩浩荡荡往新郎家走去。3、宴席: 仙桃过去和现在,家逢男婚女嫁的喜事,都要操办婚宴,接“知宾”先生帮助安排客人入席,这是知宾的职责。知宾一般由知晓宾客礼仪的“明白人”担任,他依据亲朋关系、辈份高低、年纪大小、桌面的摆法,开席时,安排宾客“对号”入座。嫡亲舅、姑、姨父坐上席席首位,其他表亲、同辈朋友则按其长幼座序陪主宾入席。

陕北婚嫁礼俗(1)

婚嫁礼俗 媒人 媒人在传统的婚姻中确实发挥过很大的作用,古语云:“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这足以说明旧时代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够结成连理。媒人有的自己“主动揽活”,有的则是“受人之托”。 在农村说成一桩媒事,媒人可以得到不少的钱和物。专以说媒为生的人,在说媒前就向男女双方说定了酬金;不以说媒为生的,也可以得到男女双方可观的烟、酒、肉食、衣料布匹等酬谢。酬谢时,有的媒人还说上几句风趣的话:好吃媒人爱说媒,两家里跑了几十回,青山跑成白路了,一双鞋底磨透了,大功小功成就了,媒人的寒言寒语也挨够了。 相亲 旧时的女子,大门不能出,二门不能迈,身处深闺,世人难睹芳容。经媒人说合,双方才能会面,这种会面俗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要双方父母通过媒人商定,确定时间地方后通知男女双方,到时男方要带最亲近的人一起来当参谋的角色。如果地方选在男方的家里,那就是相亲看家一起进行了,作为主角的男女二人都应尽力收拾打扮的得体漂亮,以获取对方的亲睐。如果女方被男方父母留下款待,这一般说明他已经得到了女方父母及女方的认可。若女方不肯上座吃饭就告辞出门,说明这门婚事即将告吹,男方当然不可

费力强留。女方父母通过察看男方家庭情况,欣然接受邀请,或者将奉上的香茶一饮而尽,则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的。 现在的社会也进步了,婚姻也自由化了,所以相亲的方式也是简单灵活多了,很多恋爱婚姻都不要媒人了。 迎亲 陕北迎亲人员讲究“迎单”“回双”,就是男方迎亲人数必须为单数,加女方送亲人数须双数,迎亲人员出发前,都要喝红豆米汤,米代表“金”、豆代表“玉”,视为“金玉良缘”。 迎送亲人员讲究的是姑不迎、姨不送、妗子迎的“黑枣棍”、嫂子迎的浑身俊,迎亲队伍主要成员是房头和媒人,不可缺的是拉驴娃娃(必须是男娃)。迎亲人员要从洞房出发,女前男后排成队,鸣炮鼓乐后方可出外,走时要给新娘带上“离母”糕、“谢母”被、压岁钱、彩礼钱、红裤带、红头绳以备拴鱼之用,大红袄以备新娘换妆之用。迎亲女士陪着新娘之母给新娘在炕头上完成“围儿女”礼节。新人出闺房,鼓乐要鸣号,一路还要贴红纸纸。迎亲回来后,亲朋好友要耍热闹,撤着新娘和新郎还有哥嫂等相互背媳妇,进新房后,新郎新娘用梳子完成结发礼、压炕边、压箱底、等礼节。

山西现在嫁娶习俗

山西现在嫁娶习俗 篇一:山西婚礼习俗 山西民俗之婚礼习俗 董美美﹡ 摘要:山西的结婚习俗介绍,以及古今的结婚习俗的变迁。结婚习俗形成的历史渊源,它的每一个步骤象征的美好意义。 关键词:山西婚礼习俗 现代意义上的婚礼,也就是今天青年男女们所举行的婚礼,一般是指结婚典礼,也就是结婚当日所举行的仪式、程序、方式。古代意义上的婚礼则是指包括结婚仪式在内的,从议婚到订婚,直至结婚的全部过程的礼仪程序,无论是古代和现代,结婚当日的典礼无疑是婚礼最重要的内容。现在,随着社会的变化,婚礼的许多作用已被正式的社会组织,法律机构的注册登记所取代。在传统社会,婚礼的作用如同现代社会领取结婚证,以取得法律和社会的承认是一样的。 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传统中,婚礼的真正意义在于“别男女”。《大戴礼记·盛世篇》日:“凡淫乱生于男女无别,夫妻无义,婚礼享聘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妻之道也,故有淫乱之欲,则饰婚礼享聘也。”在儒家看来,家庭的基础在于夫妇,而夫妻关系的确立在于婚礼。婚礼即然是人伦之本,风教之始,所以必然要有庄重而严格的程序,严其男女之别,而后才可以使夫妻关系有一个稳固的基础。

正因为婚礼担负着如此重任,所以历代对于婚礼都十分重视,有载于典籍、行于民间的所谓六礼,这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程序分明,极为隆重。但由于时间的流逝和各地民情不同,六礼所规定的基本程序虽然人们都还遵守着,但完全意义上的六礼已在民间逐渐变得不完整了。即便是在山西这样一块不大的范围内,六礼的具体风俗在各地都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差异,人们把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到了结婚当天的仪式上,其余的程序渐趋淡化。 一、交杯酒与结发夫妻 “合卺”这个词对于现代人而言是陌生的。然而,新郎与新娘的“交杯酒”却是每一个结过婚或参加过婚礼的人非常熟悉的。“合卺”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内共饮合欢酒。卺是飘之意,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用以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后代相卺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来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自此已结永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正如《礼记》所载:“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宋代以后,合卺之礼演变为新婚夫妻共饮交杯酒。《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新人“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饮讫,掷盏并花冠子干床下,盏一仰一合,谷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这个仪式的象征意义是意味深长的。 用彩绸或彩纸把两个酒杯联接起来,男女相互换名,各饮一杯,象征此后夫妻便连成一体,合体为一。当然很多情况下,“惟新妇羞涩,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楚雄开发区永安小学蔡丽媛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2、知道一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3、愿意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 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和邻居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 要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 教学过程] 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大中国》 请同学们跟着唱,想想这首歌唱的是什么? 2、谁来说一说你是哪个民族的?我们班的同学大部分是汉族,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 3、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谁能举例说一说? 二、学习课文,进行明理 1、(出示傣族小朋友图片,贴在黑板上。)傣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有什么讲究? 2、周总理是怎样尊重傣族人民风俗习惯的?(出示课文插图投影片。) 3、警卫员为什么要用伞为周总理挡水? 4、总理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补充事例,提高认识 1、你们还知道哪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2、我们来听听发生在38号楼里的故事。 3、从《周总理参加泼水节》和《在38号楼里》的故事中,我们认识到尊重其他

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有什么好处? 四、结合练习,指导行动 1、说一说: ①同学们,你们生活的周围有其他民族的小朋友吗? ②现在,老师请几位同学把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给大家。 ③听了他们的风俗习惯,你觉得该怎样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呢? 2、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们怎样做才是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呢?请看小品表演。 3、配乐诗朗诵《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

河北婚丧嫁娶风俗大全

河北婚丧嫁娶风俗大全 篇一:中国婚丧嫁娶习俗 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女家设小宴招待。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八道,饭菜八道。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向同辈人再开宴席

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第三日送回。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接亲与送亲男女双方的家人不参加,除少数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数是盛装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开一条缝的红纸伞步行在前,接送的伴郎、伴娘及抬着嫁妆的长队紧随其后。一般是新娘于中午出娘家门,傍晚六七点钟进夫家门,吉时不到,不得进门。新郎家的亲人在新娘进门要外出回避,新娘进屋后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与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门去娘家住。婚期之后,新郎再去请新娘回来, 开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门就长达一两个月时间,谓之”坐家”,实际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残存余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讳打雷变天,因此婚期多在秋冬举行。贵州少数民族婚俗藏族的婚礼习俗回族的婚礼习俗满族的婚礼习俗满族青年男女相爱后,婚前有一个“相看”的程序,即男方母亲到女方家观看姑娘的容貌,寻问年龄,并考察姑娘家的有关情况等。如果各方面满意,男方母亲就送一份礼物给女方家,婚事就算确定了。结婚前几天,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彩

中国婚丧嫁娶习俗

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女家设小宴招待。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八道,饭菜八道。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向同辈人再开宴席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第三日送回。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接亲与送亲男女双方的家人不参加,除少数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数是盛装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开一条缝的红纸伞步行在前,接送的伴郎、伴娘及抬着嫁妆的长队紧随其后。一般是新娘于中午出娘家门,傍晚六七点钟进夫家门,吉时不到,不得进门。新郎家的亲人在新娘进门要外出回避,新娘进屋后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与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门去娘家住。婚期之后,新郎再去请新娘回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