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基础提纲

管理学基础提纲

管理学基础提纲
管理学基础提纲

管理学基础提纲

一、单项选择

1、这是一个网络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四个环节构成;它在管理各职能中占有重要地位,就是管理的(决策职能)。

2、企业要正常运转,必须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对各生产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使各要素间能够均衡配置,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这里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是管理的(协调)职能。

3、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成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4、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公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

5、科学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理论之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6、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7、管理科学学派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方法,来源于(军队)。

8、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效益活动实行全局性管理,就是(战略管理)的核心。

9、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出版了一本享誉世界之作,引起世界管理界的轰动,这就是(《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生产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11、按照计划内容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目标、策略、政策等多种。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以指导并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定就是(政策),它指明了组织的方向和范围。

12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通过市场中“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13、戴维斯等学者指出,企业目标可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次要目标。其中(主要目标)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顾客的目标。

14、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

企业目标的(权变性)原则。

15、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

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

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

目标的(层次性)。

16、企业目标的内容和重点是随着外

界环境、企业经营思想、自身优势的

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企业目标的

(变动性)。

17、目标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科

学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有效

统一)。

18、传统的目标设定过程是由企业的

最高管理者完成的,现代管理学提倡

(参与制目标设定法),企业员工参

与企业目标的设立。

19、目标管理思想诞生于美国,但最

早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

的国家是(日本)。

20、(70年代)以后,在我国一些企

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

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

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

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21、美国对70个目标管理计划的实

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出结论:若高

层管理者对目标管理高度重视,并亲

身参与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生产率

的平均改进程度可达到56%;否则,

生产率仅提高(6%)。

22、定量预测是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

资料,运用数学模型对事物未来的发

展趋势做出定量、具体的描述。它需

要有充分、有效的(数据资料)。

23如果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未来趋

势做出描述,例如对五年后技术变革

方向进行预测,通常采用(定性预

测)。

24.在进行产品价格决策时,需要做

的是(短期预测)。

25、例外决策,具有极大偶然性、随

机性,又无先例可循且具有大量不确

定性的决策活动,其方法和步骤也是

难以程序化、标准化,不能重复使用

的。这类决策属于(非程序化决策)。

26、业务决策,如任务的日常安排、

常用物资有订货与采购等诸如此类

的决策性属于(程序化决策)。

27、假如各种可行方案的条件大部分

是已知的,且每个方案执行后可能出

现几种结果的概率已知,那么,这种

决策属于(风险型)决策。

28、某公司生产某产品的固定成本为

100万,单位产品可变成本为700元,

单位产品售价为900元。其盈亏平衡

点的产量为(5000件)。

29、某企业计划开发新产品,有三种

设计方案可供选择。有关资料如下:

30

31

32

案C)

33

成功。

34

35

交流)

36

即:所谓的“理想行政组织。”韦伯

主要依据(权威关系)来描述他的理

想的组织模式。

37从企业组织结构的含义可以得出:

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权责利关系

的划分)。

38、责任、权力、利益三者之间不可

分割,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

的。这就是组织工作中的(责权利相

结合)原则。

39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

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经研究

发现,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通常

以(4--8)人较为合适。

40、管理者授权时,必须向被授权人

明确所授事项的任务目标及权责范

围,亦即授权的(明确责任)。

41、为了充分运用管理者的专业知识

和技能,有利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和经

营,常常采用(按产品划分)。

42、行为科学个别差异原则告诉我

们,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

只有处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

才能干得最好。因此,要根据每个人

的能力大小而安排合适的岗位。这就

是人员配备的(量才使用)原则。

43、在选聘管理人员的时候,安排被

选者担任某个临时性的“代理”职务,

以防止彼得现象的发生。这就是(临

时职务)的培训方法。领导理论即(管

理系统理论)。

45、领导者只决定目标、任务的方向,

对部属在完成任务各个阶段上的日

常不加干预。这种领导方式被称作

“效果管理”。它属于(分权型)领

导。

46、领导者与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明

确化分,工作人员在职权范围内有自

主权。这种领导方式属于(均权型)

领导。

47、领导者要科学的用人,需要先识

人,即发现人所具有的潜在能力。科

学用人的艺术主要表现在(知人善

任、量才适用、用人不疑)等方面。

48、当领导者面对一个非处理不可的

事情时,不去直接处理,而是先搁一

搁,去处理其它问题。这种调适人际

关系的方法就是(转移法)。

49、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

在对职工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

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

而受到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

(80%--90%)。

50、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划

分为五层次。他认为,一般的人者是

按照这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一层一

层地去追求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

足。这个是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判断并改错

1、组织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它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目标、结构和关系。部门

2、从教材给“管理”所下的定义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的对象就是组织及其各种资源。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3、现代企业管理学认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核心是计划。决策

4、组织的效率,是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经济效益大小。有效性

5、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杰出代表,他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被誉为“一般管理理论之父”。经济管理理论之父

6、在《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他最早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因此被称之“组织理论之父”。他就是法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韦伯。德国

7、梅奥认为,在共同的工业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必然发生联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人的组织”。

非正式组织

8、“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在于,“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

9、经验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并传授管理学问题,被称为经验教学。案例教学

10、西蒙是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将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性决策,他的研究重点是非程序性决策。

11、企业战略管理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业务流程上保证

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企业流程再造

12、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是因为他们的智慧不同。心智模式不同

13、它是一份用数字表示预测结果的报表,被称为“数字化的”规划,它就是预测。预算

14、企业目标为企业决策指明了方向,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企业实际绩效的标准。

15、箸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企业目标惟一有效的定义就是创造利润。创造顾客

16、目标管理把科学技术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两种管理思想统一起来,

是对管理学重要贡献。工作

17、目标管理强调成果,实行“效益

至上”。能力至上

18、麦格雷戈在德鲁克目标管理概念

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业绩评价方

法,提出下属人员承担为企业设置短

期目标的责任,并同其上司一起检查

这些目标的责任。自已

19、强调短期目标容易产生企业的短

期行为,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要强调企业的中长期目标。要将短期

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相结合

20、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上世纪50

年代中期出版了《管理革命》一书,

提出目标管理思想,他强调。影响企

业健康发展的所有方面都必须建立

目标。管理实践

21、目标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必须进

行控制。有力的领导控制是实现目标

动态控制的关键。积极的自我控制与

有力的领导控制

22、在实践中,日本结合企业管理的

特点,将目标管理理论赋予人性化的

个性,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日本化

23、对企业销售收入及其变化趋势的

预测就是销售预测。市场

24、依靠人的知识和经验,对事物变

化发展的趋势做出定性的描述,这就

是经济预测。它往往用于对事物远期

前景的预测。定性预测

25、任何决策都是针对未来行动的,

是为了解决现在面临的、待解决的新

问题以及将来会出现的问题,所以决

策是行动的基础。这就是决策的超前

必特征。

26、决策所做的若干个备选方案应是

可行的,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方案切实

可行。这就是决策的科学性特征。

可行性

27、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或策略决

策,它是指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做

出的带有局部性的具体决策。它主要

由企业高层领导制定。中层领导

28、经常重复发生,能按原已规定的

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的决策,

就是确定型决策。程序化

29、就事关企业兴衰成败、带有全局

性、长远性的大政方针所作决策,如

企业方针、目标与计划等,都属于高

层决策。战略

30、由于企业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

中,决策者不可能对与决策相关的信

息全部掌握,也不可能对未来的外部

环境及内容条件准确预测。因此,决

策者不可能做出“最优化”的决策,

亦即产生了决策的相对最优化原则。

满意原则

31、决策者在作决策时,应正确处理

组织内部各个单元之间、组织与社

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在

充分考虑局部利益的基础上,把提高

整体效用放在首位,实现决策方案的

整体满意。这就是决策的综合效益原

则。整体效用原则

32、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在分工

合作基础上构成的人的集合,就是管

理学意义上的组织,如某企业、某

协会。一般意义

33、各级职务和岗位应当按等级来组

织,每个下级应当接受上级的控制和

监督。这就是韦伯的理想组织模式的

基本特征之一:职权等级。

34、从企业组织结构的定义中可以看

出,组织结构的本质是责权利关系的

划分。职工的分工合作关系

35、企业中存在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

组织。在正式组织中,其成员之间存

在着必然的协作关系,以完成企业目

标这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保持

着形式上的协作关系

36、非正式组织是在共同的工作中,

由于工作关系、兴趣爱好、血缘关系

等原因自发产生的,具有生产协作关

系的团体。共同情感

37、英国管理学家厄威克曾比较系统

地归纳了古典管理学家泰罗、法约

尔、韦伯等人的观点,提出了十五条

组织原则。八条组织

38、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等人在继

承古典管理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了健

全组织工作的八项基本原则。十五项

39、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

模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

说,当组织规模一定是管理幅度与管

理层次成正比关系。成反比

40、影响组织集权与分权程度的因素

很多。从组织成长的不同方式来看,

如果组织是靠其内部积累由小到大

逐级发展起来的,则分权程度较高。

集权

41、组织规模的大小,也是影响集权

与分权的因素之一。规模越大,管理

层次和管理部门越多,为了提高管理

效率,集权程度就应高些;相反亦然。

分权程度

42、一个组织选聘管理人员是采用内

源渠道还是外源渠道,要视具体情况

而定。一般而言,高层主管一般采用

外源渠道。

43、让管理人员依次分别担任同一层

次不同职务或不同层次相应的职务。

该方法能全面培养管理者能力,就是

管理人员培训方法中的职务培训。职

务轮换

44、权变理论亦称随机制宜理论,强

调领导无固定模式,领导效果因领导

者、被领导者和工作环境的不同而不

同。

45、组成领导班子的成员应该具有合

理的知识结构,即由不同的知识水平

的人,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而成。一

般而言,职能部门的领导者和中层、

基层领导者应具有较多的管理知识

和经验。专业知识

46、小批量生产的产品具有差异化的

特点,常常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设计

和生产,对企业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

高,技术权力要求分散,适于采用分

权式组织形式。

47、大批量生产的企业生产专业化程

度较高,产品品种少,主要进行标准

化生产,对职工技术要求相对较低,

适于采用分权式组织形式。集权式

48、按领导权力控制的程度,可将领

导方式分为集权型领导、分权型领导

和授权型领导。均权型

49、控制,是组织在动态变化的环境

中,为了确保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而

进行的检查、监督、纠正偏差等管理

活动的工程。它是一种动态的、适时

的信息处理过程。反馈过程

50、企业要顺利运转,必须根据经营

目标,对各生产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全

面调度,是个要素间能够均衡配置,

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这里的

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就是组织,它需

要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来执行。协调

三、问答

1、简述管理的性质?

答:1、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

性和社会属性,首先,管理是生产社

会化引起的,因此具有同生产力和社

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其

次,管理又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一

种“监督劳动”,具有同社会制度相

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

性。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

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要用科

学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管理的艺术性。艺术性强调的是

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

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

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

和诀窍。

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

容?(案例)

答:一、制订科学的作业方法(1)

首先,从执行同一种工作的工人的工

作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的动作,用秒表

测量并记录完成每一个动作所消耗

的时间,经分析确定标准的作业方

法。(2)实行作业所需的各种工具和

作业环境的标准化。(3)再次,根据

标准的作业方法和每个动作的标准

时间,确定工人一天必须完成的标准

的工作量。

二、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通过科学作业方法对经过科学选择的工人进行训练,使他们按照作业标准进行工作,以改变过去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的方法。

三、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按照作业标准和时间订额,规定不同的工资率。

四、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把计划职能从工人的工作中分离出来,由专业的计划部门去做,专门进行标准化的研究,制订标准,下达任务;工人则从事执行职能,即按照计划部门制订的操作方法和指令,使用标准化的工具,从事作业生产。

五、实行职能工长制。将整个管理工作划分为许多较小的管理职能,使所有的管理人员尽量分担较少的管理职能,如有可能一个工长只承担一项管理职能。

六、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处理一般事务的权限下放给下级管理人员,自己只保留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

3、现代管理理论包括那些只要学派?(管理丛林理论的主要内容?)(案例)

答:一、管理过程学派,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人员的职能联系起来。认为,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组织,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共同的。

二、经验学派,其特点是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学问题该方法称为案例教学。

三、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它是一个由目标和价值,结构,技术,社会心理,管理等五个分系统组成的系统。

四、决策管理学派,决策管理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美国人西蒙提出的)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管理人员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

五、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主张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计划决策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求出最佳方案。实现企业目标。经营管理是管理科学在管理中的运用。信息情报系统就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向管理者提供信息情报的系统。

六、权变理论学派,该学派认为,由于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组织的管理

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也不存在普

遍适用的理论,任何理论和方法都不

见得绝对有效,也不见得绝对无效,

采用哪种理论和方法,要视组织的实

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

4、企业文化理论?

答: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

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

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企业

文化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呈观

念形态的价值观、理想和信仰等。

二、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

是把企业精神和物质文化二者联系

起来,使企业文化制度化,规范化的

行为准则。三、物质文化:它是企

业文化的外围层,是呈物质形态的产

品设计,产品质量,厂容厂貌,员工

服饰等,它是企业文化外在形象的具

体体现。

功能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对企

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导向作用;

对企业员工具有凝聚和激励作用;对

员工行为具有约束和辐射作用。

5、企业流程再造理论?

答:企业再造(又称业务流程重组)

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

起来的企业管理的又一新理论。

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提高企

业竞争力,从业务流程上保证企业能

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

的服务提供给企业客户。

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就是以先进

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

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

地减少对产品增值无实质作用的环

节和过程,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和业

务流程,使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

生质的变化。

6、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答:⑴现实性原则;目标的确立要

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

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

确定,既要保证其科学性,又要保证

其可行性。⑵关键性原则;企业必须

保证其将有关大局的决定经营成果

的关键内容作为目标主体。⑶定量化

原则;组织目标要实现由上到下的逐

级量化,使其具有可测度性。⑷协调

性原则;各层次目标之间,同一层次

目标之间要协调,保证分目标实现的

同时,企业总体目标必然实现。⑸权

变原则;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

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

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宗旨。

7、目标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答:1、目标管理运用系统论的思

想,通过目标体系进行管理;2、充

分发挥每一个职工的最大能力,实行

最佳的自我控制。3、强调成果,实

行能力至上。

8、决策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⑴满意原则;就是能够满足合

理目标要求的决策。⑵层次原则;决

策在企业内部分级进行,是企业业务

活动的客观要求。⑶集体和个人相结

合的原则;⑷整体盗用的原则。

9、领导者的影响力表现在哪些方

面?(简述领导者的权力?)

答:领导者的影响力由法定权力和

自身影响力两个方面构成。

法定权力是组织赋予领导者的

岗位权力,它以服从为前提,具有明

显的强制性。法定权包括:决策权、

组织权、指挥权、人事权和奖惩权。

自身影响力是领导以自身的威

信影响或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

为的力量。自身影响力不具有法定性

质,它取决于领导者本人的素质和修

养,无法由组织“赋予”。权成领导

者影响力的因素包括:品德,学识,

能力和情感等。

10、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简

述美国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案例)

答:第一层次的需要是生理上的需

要。这是为维持人类自身生命的基本

需要。

第二层次的需要是安全的需要,

这是有关人类避免危险的需要。

第三层次是友爱和归属的需要。

当生理及安全得到相当的满足,友爱

和归属方面的需要便占据主要地位。

第四层次的需要是尊重的需要,

人们一但满足了他们的归属需要,他

们就会产生尊重的需要,即自尊和受

到别人的尊重。

第五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

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

认为,一般的人都是按照这个层次从

低级到高级,一层一层地去追求并使

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

11、有效的激励方法有哪些?

答:⑴物质激励;在物质鼓励中,

最突出的就是金钱。

⑵精神激励;企业常用的精神激励

方法有:目标激励法,环境激励法,

领导行为激励法,榜样典型激励法以

及奖励惩罚激励法等。

⑶职工参与管理;让职工参与管

理,既对个人产生激励,又为组织目

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⑷工作丰富化;就是使工作具有挑

战性且富有意义。

12、有效控制的基本原则?

答:⑴目标明确原则;控制活动是

一种管理活动过程,具有很强的目的

性。也就是说,控制工作必须围绕既

定的目标开展。

⑵重点原则;控制不仅要注意偏

差,而且要注意不同偏差的重要程

度,我们不可能控制工作中所有的项

目,有效的控制只能针对关键项目。

⑶及时性原则;高效率的控制系

统,能迅速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纠偏

措施。

⑷灵活性原则;它要求制定多种应

付变化的方案和留有一定的后备力

量,并采用多种灵活的控制方式和方

法来达到控制的目的。

⑸经济性原则;控制是一项需要投

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活动,

耗费较大。行使控制职能的时候,必

须考虑控制的经济性。

13、协调的含义?协调应坚持的基本

原则?

答:协调,就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

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

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

现。

协调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有:

⑴目标一致原则;协调的目的是

使组织成员充分理解组织的目标和

任务,并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

致,从而促进组织总目标的实现。

⑵效率原则;协调的目的是通过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部门之间,

个体与个体之间更好地分工,合作,

每个人都能满腔热忱,信心十足地去

工作,从而提高组织效率。

⑶责任明确原则;明确责任就是

规定各部门,各岗位在完成组织总目

标方面所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职责

范围。还要明确互相协作的责任,提

倡互相支援,积极配合。

⑷加强沟通原则;沟通是协作的

杠杆,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

之间的信息沟通越有效,彼此之间的

理解,支持就越容易建立;反之,沟

通效果越差,组织协调性也将越底。

14、协调组织冲突的对策?(组织冲

突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答:通常,解决组织冲突的对策有

以下几种方法:

⑴回避;即让冲突双方暂时从冲突

中退出或抑制冲突。当冲突微不足道

时,或当冲突双方情绪非常激动时,

可以采取让双方暂时回避的方法来

解决冲突。

⑵强制解决;既管理者利用职权强

行解决冲突。

⑶妥协;要求冲突各方都做出一定

的让步,使问题得到解决。

⑷树立更高目标;当其中一方靠自

己的能力不能完成目标时,冲突双方

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基础 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中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职能的基本内涵 1、计划职能---预测未来并制订行动方案。 2、组织职能---建立组织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 3、领导职能---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4、控制职能---保证组织中进行的一切活动符合预先制订的计划。 管理者的概念 管理者是在组织中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带领其他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人。 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联络者角色和领导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听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和传播者角色 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处理混乱的角色、谈判者角色和资源分配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 1、概念技能---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2、人际技能---与人共事、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3、技术技能---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时所需运用的技术、方法和程序的知识及 其熟练程度。 管理者的层次 高层管理者---负责战略的制定与组织实施 中层管理者---直接负责或协助管理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层管理者---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三种不同技能的要求各不相同。管理者的层次越高,对概念技能的要求也越高;越是基层管理者,越需要掌握与业务有关的技术技能,而对概念技能的要求也越少。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早期典型的管理思想 p14 1.劳动分工的观点 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 2.经济人观点 斯密认为,所有的经济现象都是具有利已主义的“经济人”的活动所产生的。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pdf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 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 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 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 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 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 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 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 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 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 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 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 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 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 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 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 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doc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管理学基础》是广播电视大学工商管理类专科各专业方向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的必修课,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信息管理方向的必修课,以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 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由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数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之上的独立的应用科学,以它为基础派生的课程为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课程,诸如市场营销学、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管理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学基础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设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出贡献。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2、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3、11常的面授辅导应若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

《管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管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知识及能力要点考试要求程度 情境1 认知管理 前导知识 管理的定义S 管理的必然性L 管理的重要性L 子情境1.1 认知管理工作 管理者S 管理对象L 管理职能L 子情境1.2 认知管理理论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S 科学管理理论Y 一般管理理论Y 行政组织理论Y 人际关系理论Y 现代管理理论L 情境2 组建创业公司 前导知识 公司的定义S 公司的特征S 公司的分类S 有限责任公司L 股份有限公司L 子情境2.1 公司设立 公司设立定义L 公司设立要件S 公司设立程序Y 子情境2.2 公司运作 公司运作概念L 办理税务登记S 设置顶层组织结构Y 人员招聘Y 公司形象设计Y 情境3 制订公司经营计划

前导知识 计划的定义L 计划的类型S 计划工作的内容S 计划工作原理Y 子情境3.1 分析经营环境 经营环境内容Y 经营环境分析H 子情境3.2 制定公司经营目标 目标和目标体系S 目标的制定Y 目标管理N 子情境3.3 抉择公司经营方案 决策的定义和重要性L 决策的类型S 决策的程序Y 定性决策方法H 定量决策方法H 情境4 架构公司组织结构 前导知识 组织工作的涵义L 组织工作原理Y 子情境4.1 设置公司职能部门 部门设置S 人员配置Y 子情境4.2 划分公司管理层次 管理幅度Y 管理层次Y 集权与分权H 子情境4.3 设计公司结构形式 公司结构的涵义L 公司结构形式Y 情境5 领导公司员工 前导知识 领导工作涵义L 领导工作原理S

人性假设与领导方式L 领导理论Y 子情境5.1 指挥公司员工 指挥的基础L 指挥及其内容S 指挥的方式S 领导艺术H 子情境5.2 激励公司员工 激励及其实质L 激励过程L 员工激励与强化N 子情境5.3 沟通公司员工 沟通及其过程L 沟通的类型S 领导沟通的作用L 领导沟通的原则L 领导沟通的障碍Y 领导演讲与倾听H 情境6 控制公司活动及资源 前导知识 控制工作的涵义L 控制工作的原理Y 子情境6.1 控制公司质量 质量控制及其重要性L 质量控制类型S 质量控制要领Y 质量控制方法H 子情境6.2 控制公司成本 成本控制及其重要性L 成本控制过程S 成本控制方法H 子情境6.3 控制公司员工 员工控制的实质及其重要性L 绩效及特性L 绩效考核及内容Y 绩效考核程序Y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管理学基础是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 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由于管理学研究的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是一 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般方法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数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之上的独立的应用科学,以它为基础派生的课程为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课程,诸如市场营销学、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管理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学基础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做出贡献。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 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2.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 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3.日常的面授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过程中,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要求。

管理学基础复习要点.docx

《管理学基础》辅导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含义 木教材将管理定义为: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儿层意思: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 3.管理的口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在于捉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4.管理的对象是纟fl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二、管理的性质 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1.竹理的二垂性 管理的二重性理论认为,管理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主产相联系的自然屈性; 另一方而,乂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木的客观规律,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3.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冇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三、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就是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教材认为,管理的职能应包括下述儿个方血: 1.计划。计划是事先对耒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它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2.组织。组织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主要内容是:设置组织部门;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等等。 3.领导。领导职能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中。组织的高层、中层和基层领导都担负着领导职能。 4.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 四、管理者的分类 每个管理者都处于不同的管理岗位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类。 1.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作为一名管理者,不论处于组织的哪一层次,其履行的管理职能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儿个方面,只是履行职能的重点和程度不同。另外,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管理工作的内涵也不完全相同。 2.按管理者所处的活动领域可以分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管理者和其他部门管理 者。 五、管理者角色 加拿大学者亨利?明茨伯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人类,即人际关系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请参见下表: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㈠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㈡论述信息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及主要内容 ㈢信息组织的基本思想方法有哪些?网络信息组织的技术方法极其特征是什么? 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㈤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第一题: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答:1、中国信息化的现状: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十分重视信息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早在1984 年 9 月,提出的“开发信息资源, 服务四化建设”,就把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业的发展同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联系在了一起。从八十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以来, 10 年左右时间里, 全国已形成以中央、省、地、县( 市) 各级计划部门信息中心为骨干的信息专业队伍。连同各行业、部门的信息机构已构成较完整的信息体系。1993 年, 以“三金”工程的提出和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的成立为主要标志, 中国进入了第二次信息化的高潮。由于政府的重视,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 在信息通信设施方面全国新增长途光缆干线 8 万余公里, 新增局间电话 5600多万线, 电话主线用户超过4400万。公用数字数据网已联通约 1000个县市, 公用分组交换网已覆盖2000多个县市和乡镇。卫星通信方面新建了12 座地球站, 形成由 20个城市组成的卫星通信网。至 1995 年底全国已有近千座广播电台、约 700 座电视台和 700 余座有线电视台, 其中有线电视用户已近 4000万。不仅如此, 各种高新通信技术已普遍使用,异步传输模式也开始试验。在信息处理设施方面国内计算机拥有量已超过 300 万台( 套) 。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源于近些年的高额投入。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 不仅传统的信息媒体有了很大发展, 如报纸已有 1000 种、杂志已近7000种, 年出版图书已逾 10 万种。而且电子化信息资源开发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据国家计委、科委和国家信息中心去年的联合调查, 国内有一定规模可以上网服务的数据库已达1038个。在信息服务业方面, 据各方面的资料分析, 国内现有信息服务企业约 1 万家, 从业人数约 20 余万人。与 10 年前相比有了几倍至 10几倍的增长。在网络建设上, 近些年各部门、各地区的局域网以及纵向的广域专业网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去年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国内已有电子化信息服务网络 104个。可以说, 中国信息化进程近几年确实取得了跳跃式发展。 2、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尽管中国信息业近年来有了较长足的进展, 但毕竟仍是起

《管理科学基础》考研大纲

《管理科学基础》考研大纲 一.基本要求 1掌握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网络计划、存储模型、对策与决策、多目标决策(包括目标规划)、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等重要而成熟的模型,包括模型条 件、结构特点、基本方法步骤及应用范围等; 2掌握以上模型的基本原理,领会管理科学方法在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思路; 3理解模型中有关的经济释义,认识模型在经营管理决策中作为提高决策水平的方法和工具的作用。 二.基本内容 1.线性规划与单纯形法 线性规划模型、图解法、解的基本概念、单纯形法的方法步骤与思路、各类问题的求解特点与处理方法。 2.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 对偶问题、对偶关系、对偶的基本性质与对偶理论、对偶规划与对偶单纯形法、影子价格及应用、灵敏度分析与参数线性规划。 3.目标规划 目标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与特点;目标规划问题建模;目标规划模型图解法;目标规划的应用。 4.整数规划 一般整数规划的数学模型及特点;—规划的建模;—规划的隐枚举法;分枝定界法的原理;分配(指派)问题模型与匈牙利法。 5.非线性规划 无约束问题:基本概念、一维搜索、无约束极值问题的解法; 约束极值问题:基本概念、最优性条件及二次规划,可行方向法和制约函数法。 6.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数学模型的特点、分类及最优化定理;动态规划问题建模;离散确定性动态规划模型的求解;一般数学规划模型的动态规划解法。 7.网络规划技术 网络图及其绘制原则、时间参数计算及关键路线确定、网络优化分析、计划评审技术。 8.存储论 存储论的基本概念、三个确定性存储模型分析及其求解。 9.对策论 对策模型的基本要素、对策分类,矩阵对策的数学模型、混合策略、基本定理、优超原则。 10.决策论 决策分类、决策模型、不确定决策的基本准则、风险决策、序列决策(决策树)。11.多目标决策 基本概念、化多为少方法(主要目标法、线性加权法、平均和加权法、理想点法)。.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 了解总偏差平方和、误差平方和、效应平方和的概念,及误差平方和效应平方和的统计特性;理解回归分析的意义;理解并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概念;掌握回归模型中参数的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李华伟 审核人:王宏兰 编撰日期:2008-9-1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在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中属于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其一,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管理知识,认识管理的作用,激发从事管理工作的兴趣;其二,通过方法的教授和对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管理实践问题。最终使学生养成自觉地按照管理的原理、方法处理日常事务的习惯。 本课程的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管理方法的领会和应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能运用管理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准确地掌握历史上各种不同的管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特点;系统地了解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做好各项管理工作的各项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掌握计划、决策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中常用的方法;系统了解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对其的管理内容。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管理系统 教学内容:管理与管理系统、理解管理者的分类及素质要求、了解管理对象的构成要素及其组织形态分类、掌握影响管理环境的因素、了解管理方法的分类,掌握管理机制的构成与作用机理。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管理的含义与实质,理解管理学的性质与特点。明确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及其内涵。清楚管理者的分类,能区分谁是管理者,理解管理者的素质培养,了解管理系统构成及其要素。清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管理机制含义,内容和一般的管理方法,掌握管理环境的分类。 重点掌握:管理的概念与内涵,管理的职能及其内容,管理系统的构成及其内容。 一般掌握:管理者的分类,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体系。 难点:管理的概念与内涵的清晰、明确认识,管理系统的全面掌握和应用。第二章管理思想 教学内容:管理理论与思想的演进、现代管理原理、组织文化。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管理理论与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有代表性的重点理论;理解和掌握现代管理原理与原则;掌握组织文化的功能与组织文化的建设。 重点掌握:掌握“人本管理”、“组织再造”、“学习型组织”等现代管理思想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 D )的重要性。 A.组织B.预测C.预防D.计划 2.当管理者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时,他行使的是( D )的角色。 A.发言人B.组织联络者C.领导者D.精神领袖 3.现代管理中,需要激发的冲突是( A )。 A.建设性冲突B.破坏性冲突C.日常冲 突D.利益性冲突 4. 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就是( C )。 A.企业精神B.企业价值观C.企业文化D.企业形象 5.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划期限也应该( B )。 A.更长 B.更短 C.适中 D.不确定 6.有些组织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说,( D )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A.利润目标B.短期目标C.中期目标D.长期目标 7. 管理方格理论提出了五种最具代表性的领导类型,其中,( C)又称俱乐部式领导者,这种领导方式对业绩关心少,对人关心多,努力营造一种人人放松的环境。 A.1-1型B.9-1型C.1-9 型D.5-5型 8.对各种商品的规格、销量、价格的变动趋势等进行的预测就是( B )。 A.产品预测 B.市场预测 C.财务预测 D.技术预测 9.若企业要改变经营方向、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就需要对该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 A )。 A.长期预测 B.中期预测 C.短期预测 D.年度预测 10.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 A ),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活动结合起来。 A.管理系统B.评估工具C.指标体系D.激励手段 11. 有关领导者向其下属部门或个人下达命令或指示的权力是( C )。 A.决策权 B.组织权 C.指挥权 D.人事权 12.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成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 B )。 A. 《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B.《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C.《科学管理理论》 D.《科学管理原理》 13. 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强调的是( A )。 A. 管理的实践性 B.管理的复杂性 C.管理的科学性 D. 两重性 14.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 C )。 A.科学技术B.加强人的管理C.提高劳动生产率D.增强责任感 15.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管理学家是( D )。 A.乔治·梅奥B.弗雷德里克·泰罗C.亨利·法约尔D.马克斯·韦伯

信息管理学基础习题,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特征及分类,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掌握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化的层次、阶段 3.信息管理的内容任务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 【重要概念】 信息知识负熵语法信息语用信息语义信息信息流社会信息化 信息社会GII “三金”工程信息管理文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 【简答】 1、如何理解通讯领域信息的含义? 2、简述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 3、简述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4、试分述信息管理四个典型阶段。 【本章知识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二章信息交流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掌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的栈交流,了解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交流概念、信息交流行为 2.信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要素 3.信息交流传播的模式和特征 4.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过程,信息栈和栈交流 5.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6.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交流的条件要素 2.栈交流 3.信息守恒原理、信息扩散原理 4.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简答】 1、简述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信息交流与认识过程。 3、信息交流有哪些条件和要素。 4、怎样理解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以及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5、简述S、R、T信息守恒的含义。 6、了解信息扩散原理的内容。 7、简述两种信息变异的形式和原因。 【本章知识点】

河海大学2011年882管理学基础真题

河海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卷 科目代码:882 科目名称:管理学基础满分:150 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学习型组织 2、绩效评估 3、双因素理论 4、杠杆控制 5、授权 二、简单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1、简述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2、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人们对“管理”一次解释不同。有的人认为“管理就是你不管下属就不理”,有人则认为“管理就是先理(梳理),然后才能管”,请谈谈你对这两种理解以及管理的看法。 3、“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一熟语最确切体现了管理学的什么理论?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4、关于组织冲突的观点有哪些?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如何实施冲突管理? 5、在处理所谓外部引进人才——“空降兵”与内部培养人才——“子弟兵”的关系上,有许多组织倾向给引进人才更多的关注,主要是给予更多的薪金和福利待遇,结果在无形之中挫伤了内部培养人才的信心,分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个“空降”的领导者应如何建立起有效的权利基础? 三、案例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王总经理认为最有效的驱使部下就是灵气感动,因此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如果在会议上对哪个干部疾言厉色呵斥过,事后便会私下给予和风细雨的抚慰,对这一点从不疏忽。每位干部的婚丧嫁娶也从不缺席,大病小病时更能看到他的身影,享受他的宽慰。因此,对于总经理的粗暴、轻率以及明显片面偏激,部下都如同孩子面对自己专制的家长那般生气、无奈而又不减亲情。 王总经理对公司的控制,全靠自己事必躬亲,严加监督。当他去国外“看看外国人是怎样管理企业”时,在家主持工作的副总经理正坐在会议室里翻着签到薄,苦恼的说“王总走后的第一个例会,就有三分之一的干部没到!现在规定,从下次例会起,不请假,没有出差又不到会的,每人罚10元钱!”副总只能自己找一个小小的台阶来下。虽然王总可以对公司任何一名干部训斥、撤免,而身为副总,最重要的任务只是维持良好的干部关系。 对于这种情况,王总经理十分清楚,他说:“有好几个经理好像是我的影子,别人一看到他们上班了,就知道我回来了。我还听说副总布置工作,总是被当面顶回。副总执行的是谁的决策?逆脉就是这样支持我的工作?今后对于不听招呼的干部,副总也可以当场撤免——我给他这个权利。” 问题:根据案例,分析王总经理的管理方式,并评价其中的利弊。 2、1955年4月18日,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会议主席,印度尼西亚总理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讲话强调会议的责任是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做出坚实贡献。各国代表的发言大多都谴责殖民主义和歧视种族主义,但是由于美国的挑拨,伊拉克代表团团长贾马里却污蔑共产主义是“新殖民主义”,菲律宾代表团团长罗慕洛也声称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

电大期末考试《管理学基础》期末重点复习资料(拼音排版打印版)

2017最新电大开放教育《管理学基础》课程 期末重点复习资料(拼音打印版)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答案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择。) 1、(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 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 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目标管理制度。 2、(工作质量)控制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对经营管 理生产技术工作进行的水平控制。 3、(亨利·明茨伯)提出协调方式经历了相互调整方式、直接监督方 式、标准化方式三个阶段。 4、(头脑风暴法)决策方法也叫思维共振法、畅谈会法。 5、一个管理人员的职能是“计划、安排和实施各种不同的生产过 程”,这是(塞缪尔·纽曼在1935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观点。 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强调(计划)的重要性。 7、“管理的十四项原则”是由(亨利。法约尔)提出来的。 8、“三个和尚”的故事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主要揭示了下列各项管理职能中(协调)的重要性。 9、“一个组织的成败,与其所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数有关”,这是 (成就需要)理论的观点。 10、“战略”一词原意是指指挥军队的(科学,艺术)。 11、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 出版了一本享誉世界之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 事务》,下列选项中(系统思考,改变心智模式,超越自我,建 立共同愿景)是其主要内容。 12、1993年,海默和钱皮合著了《企业再造工程》一书,该书总 结了过去几十年来世界成功企业的经验,提出了应变市场变化 的新方法,即(企业流程再造)。 13、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些西方国家产生了科学管理,形成了 各有特色的古典管理理论,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14、M型结构又称为多部门结构,亦即(事业部制结构)。 15、按预测时间范围长短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 长期预测三种。一般地,预测时间范围越短,预测质量越高; 反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越低。因此,在进行产品价格决策时, 需要做的是(短期预测)。 16、按预测属性的不同,可将预测划分为(定性预测,定量预测)。 17、按照沟通方式不同,沟通可以划分为(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非语言方式沟通和电子媒介沟通)等类型。 18、按照控制对象的范围,可以将控制分为(全面控制,局部控制) 等类型。 19、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沟通 方式是(正式沟通)。 20、比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马斯洛 提出的五种需要中,属于保健因素的是:(生理、安全和部分归 属的需要)。 21、波特—劳勒模式是以(期望理论)为基础引申出一个实际上更 为完善的激励模式。 22、不属于克服沟通障碍的组织行动有(使用反馈技巧)。23、处理冲突策略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解决问题)。 24、传统的目标设定过程是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完成的,现代管理 学提倡(参与制目标设定法),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目标的设立。25、从企业组织结构的含义可以得出: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权责 利关系的划分) 26、从组织需要的角度为其配备适当的人,这些人应该是(有知识 的人,有能力的人,对组织忠诚的人)。 27、戴维斯等学者指出,企业目标可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次 要目标。其中,(主要目标)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顾客的 目标。 28、单位产品的总成本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29、当领导者面对一个非处理不可的事情时,不去直接处理,而是 先搁一搁,去处理其他问题,这种调适人际关系的方法就是(转移法)。 30、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 划期限也应该(更短)。 31、当一个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产生挫折感,受挫折后的防范 措施一般有(积极进取的措施,消极防范的措施)。 32、当预测者能够得到足够的准确数据资料时,采用(定量预测) 是可取的方法。 33、当组织的外部环境变化不大时,企业组织结构可以体现较强的 (刚性) 34、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本世纪早期提出了理想的组织模 式,即:所谓的“理想行政组织”。这里,他主要依据(权威关系)来描述他的理想的组织模式。 35、定量预测是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运用数学模型对事物未 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定量、具体的描述。它需要有充分、有效的 (数据资料)做支持。 36、定性决策方法是决策者根据所掌握的信息,通过对事物运动规 律的分析,进行决策的方法。主要的定性方法有:(特尔菲法,头脑风暴法,哥顿法)。 37、对各种商品的规格、销量、价格的变动趋势等进行的预测就是 (市场预测)。 38、对供应商的评价,(协同能力)主要涉及的是供应商响应买房需 求变化的能力。 39、对管理人员的贡献考评包括(达标绩效评价,管理绩效评价)。 40、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就是宏观 环境,它主要包括(技术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 会文化环境)。 41、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效益活动进行全局性管理,就是(B.战 略管理)的核心。 42、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掌握良好的(概念技能)是最为重要的。 43、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描述领导者行 为的两个维度:(关怀维度,定规维度)。 44、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成 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 一般管理》) 45、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是《工 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他被誉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46、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预算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刚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第一节信息得含义 【本章考点】 1、信息、全信息、社会信息得概念(2010年名词解释) 2、信息得特征 3、社会信息化得含义及层次 4、信息管理得内容及任务 5、信息管理得沿革发展 【本章重难点】 1、社会信息化 2、信息管理得目标与任务 3、信息管理得发展阶段及基本特征 【知识点详细讲解】 一、信息概念得发展 1、消息层面得信息 早期,人们对信息得理解就是很肤浅得,仅停留在字面上,把信息瞧做就是消息得同义语。这种认识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李中曾吟出了“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得名句。诗中得“信息”就就是指音信、消息。在西文中“信息”(information)与“消息”(message)两个词汇在许多场合也就是相互通用得。 2、通信领域得信息概念 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得就是在通信领域。 (1)哈特莱得开创研究 1928年,哈特莱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得方式,并用选择得自由度来计量这种信息得大小。 (2)申农得负熵理论 1948年,通信专家申农以概率论为工具,阐明了通信中得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计算信源信息量与信道容量得方法与一般公式,得到一组表示信息传递重要关系得编码定理,即负熵理论,把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得东西。 (3)维纳得控制理论 1950年,控制论得奠基人维纳则把信息瞧做广义通信得内容,把人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得过程瞧做就是一种广义得通信过程,即泛指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机器与自然物、人与自然物之间得信息传递与交换。维纳同样也把信息解释为负熵。 3、经济科学得信息概念 不确定性与信息之间关系得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就受到许多经济学家得关注。这些关于信息得理解也在不断影响着其她领域得研究,例如有关风险定性得减少(信息得获取)与成本、收益联系起来,取得了突出成果。 4、信息得生物科学概念 英国生物学家W、阿思比把信息定义为“变异度”,她认为,任何一个集合包含得元素得数目以2为底得对数就就是该集合得变异度。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植物界得信号交换,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瞧做就是信息得传递。例如生物体内得核酸分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与核糖核酸RNA)就就是通过自我复制,把遗传信息一代代传下去,这就就是一种重要得信息传递。 5、科技工作得信息概念 科技信息工作中信息被瞧做经验、知识与资料。诸如:“信息就是作为存贮、传递与转换得对象得知识”,“信息就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着得一切符号系列化得知识”,“信息就是决策、规划、行动所需要得经验、知识与智慧”,“信息就是组织好得、能传递得资料”等等都就是有代表性得信息定义。 6、哲学中得信息概念

721《公共管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中南大学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公共管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由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委员会于2013年6月18日通过。 I.考试性质 公共管理基础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公共管理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公共管理学的视角、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时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公共管理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II.考查目标 公共管理基础考试涵盖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和公共部门经济学等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比例结构 政治学原理约33 % 管理学原理约33 % 公共部门经济学约34 %

Ⅳ.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约20% 简答题约30% 案例分析题约25% 论述题约25% Ⅴ.考查内容 一、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 1.政治的含义 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的定义。 2.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 政治的起源和发展;政治的社会地位。 (二)政治学 1.政治学的涵义和内容构成 政治学的含义;政治学的内容构成。 2.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3.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 二、政治关系 (一)利益与政治 1.利益的含义 利益的形成和本质;利益的内在矛盾 2.利益关系 利益关系的含义;共同利益;利益矛盾。 3.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们和作用 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二)政治权力 1.政治权力的含义 政治权力的本质;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政治权力的特性。 2.政治权力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 政治权力类型;政治权力关系。

《管理学基础》考试复习要点(重要资料)

《管理学基础》期末复习要点 提醒:一是熟悉理解以下内容;二是考前要关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上有没有重要复习资料或重点题目提示;三是关注复习指导小册子上的大批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含义(内涵) 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个概念包含四层意思: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3.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在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二、管理的性质 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理论认为,管理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3.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三、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就是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教材认为,管理的职能包括四个方面: 1.计划。计划是事先对未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它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2.组织。组织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主要内容是:设置组织部门;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等等。 3.领导。领导职能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中。组织的高层、中层和基层领导都担负着领导职能。 4.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 四、管理者的分类 每个管理者都处于不同的管理岗位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类。 1.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作为一名管理者,不论处于组织的哪一层次,其履行的管理职能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几个方面,只是履行职能的重点和程度不同。另外,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管理工作的内涵也不完全相同。 2.按管理者所处的活动领域可以分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管理者和其他部门管理者。 五、管理者角色 加拿大学者明茨伯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 管理者在行使各种管理职能、扮演三类管理角色时,必须具备以下三类技能。 1.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者尤为重要。 2.人际技能又称人际关系技能,是指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包括联络、处理和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激励组织内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正确地指导和指挥组织成员开展工作的能力。人际技能对中层管理者尤为重要。 3.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很强的概念技能为管理者识别问题的存在、制定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选择最好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提供了便利。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尤为重要。 七、管理的组织外部环境 组织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的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因素。它又分为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两部分。 1.宏观环境:又称社会大环境,指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全球化环境。 2.产业环境:又称具体环境或中观环境,指与特定组织直接发生联系的环境因素。包括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政府管理部门、新闻传媒等。 八、环境的不确定性及对环境的管理 1.环境的不确定性 这是指组织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一般来说,组织规模越大,则组织环境的复杂性越强。各种环境因素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和演进。 依据环境的不确定性,可以将组织环境划分为四种类型:简单稳定的环境、复杂稳定的环境、简单动态的环境和复杂动态的环境。 2.环境的管理 第一步,列出对组织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的数目和相对强度。第二步,对第一步列出的因素的变化进行分析,确定它们是为组织创造了机遇还是带来了威胁。第三步,拟定一个计划,说明自己打算如何利用环境因素创造的机遇或者化解其带来的威胁,并确定为达到这个目的所需要使用的资源。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自科学管理产生以后,管理理论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管理理论。比如,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等。 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1.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之父)。他的代表作有:《计件工资制度》、《科学管理原理》等。泰罗主张用科学管理方法代替经验方法,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促进了当时工厂管理的普遍改革。 指导思想: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实行重大的精神变革。(1)泰罗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的管理。 主要内容:开发科学的作业方法;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2.一般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法约尔。法约尔在泰罗理论的基础上,充实和明确了管理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经营有六项不同的活动,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项。 法约尔第一次对管理的一般职能做了明确的划分,第一次对管理要素进行了分析,使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因此,他被称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非常重视管理原则的系统化,探求确立企业良好的工作秩序的管理原则,提炼出十四项原则。 他的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被誉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3.行政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韦伯。他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代表作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由于韦伯是最早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的人,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二、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1.梅奥及霍桑实验 梅奥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他对古典管理理论做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由于这项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工厂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试验--谈话研究--观察试验。 梅奥等人通过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2.人际关系学说 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主要内容是: (1)职工是“社会人”。(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人际关系学说的出现,开辟了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纠正了古典管理理论忽视人的因素的不足。同时,人际关系学说也为以后的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行为科学理论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已经公认的行为科学的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等。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为了避免同广义的行为科学相混淆,出现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专指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目前组织行为学从它研究的对象和涉及的范围来看,可分成三个层次,即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二战后,科技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管理思想得到丰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学派。这些理论和学派相互影响和联系,形成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美国管理学家孔茨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61年12月《管理杂志》上发表《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各派主要内容: 1.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约法尔。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人员的职能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无论什么性质的组织,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共同的,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