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生物学 知识点总结

海洋生物学 知识点总结

海洋生物学  知识点总结
海洋生物学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第四节硅藻的分类

一、分类系统:硅藻门(Bacillarophyta)分为:

中心硅藻(Centriae)和羽纹硅纲(Pennatae)

纲的分类特征:以壳面花纹为主

中心硅藻纲的分类特征:以细胞主体为一级特征,

细胞突出物为二级特征;

羽纹硅藻纲的分类特征:以行动胞器为一级特征,

细胞的对称为二级特征。

硅藻门(Bacillarophyta):

中心硅藻纲(Centriae)

(多数浮游、少数底栖):

(1)壳面花纹呈同心的辐射对称

(2)不具有壳缝或假壳缝,不能运动

(3)色素体小而多

羽纹硅藻纲(Pennatae)

(浮游、底栖):

(1)壳面花纹两侧对称,呈羽纹状排列

(2)多具壳缝或假壳缝,可运动

(3)色素体大而少

二、我国沿海常见的种类

(一)中心硅藻纲(Centriae 辐射硅藻纲、圆心硅藻纲):

壳面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花纹一般作辐射状排列。

断面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多角形及扁形等。

无纵沟,不能行动。色素体一般小而多。

生殖方式:间接分裂、小孢子、休眠孢子、复大孢子是直接产生。

大多营浮游生活,大部分是海产,淡水少。

细胞外面常有突起和刺毛。

本纲包括3个目:

1.圆筛藻目(Coscinodiscales)

2.盒形藻目(Biddulphiales)

3.根管藻目(Rhizosoleniales)

1.圆筛藻目(Coscinodiscales):壳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花纹一般由壳面中央向四周辐射排列,包括7个科,这是一类最重要的海洋浮游硅藻,在浮游植物中常占优势。

(1)圆筛藻科(Coscinodiscaceae):

(2)直链藻科(Melosiraceae):

(3)海链藻科(Thalassiosiraceae):

(4)骨条藻科(Skeletonemaceae):

(5)辐杆藻科(Bacteriastraceae):

(6)环毛藻科(Corethronaceae)

(7)细柱藻科(Leptocylindraceae)

1)圆筛藻科

介绍3个常见属。

①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

②漂流藻属(Planktoniella):

③小环藻属(Cyclotella):

①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细胞一般圆盘形,壳面圆形,少数椭圆形,壳面花纹呈六角形孔纹,明显而排列较均匀,有时边缘具小刺。色素体小而多。

②漂流藻属(Planktoniella):

细胞圆盘形,壳环面四周有翼状突

③小环藻属(Cyclotella):

细胞呈圆盘形,壳面花纹分外围和中央区,外围有向中心伸入的肋纹,肋纹有宽有窄,少数呈点条状。

(2)直链藻科(Melosiraceae):

①直链藻属(Melosira):

细胞圆柱形或圆球形,靠壳面连接成念珠状直链。

代表种海水: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2个细胞间有凹纹,

(3)海链藻科(Thalassiosiraceae):

海链藻属(Thalassionema):最常见

细胞圆盘形,以1条胶质线相连成串,有许多小刺.

诺氏海链藻(Thalassionema nordenskioldi):

(4)骨条藻科(Skeletonemaceae):

我国常见2个属,3种。

骨条藻属(Skeletonema)

指管藻属(Dactyliosolen)

娄氏藻属(Lauderia)

①指管藻属(Dactyliosolen)

②骨条藻属(Skeletonema) :细胞呈透镜形,壳缘着生1圈细刺与壳环轴平行,中肋骨条藻. 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细胞呈透镜形或圆柱形,壳面圆而鼓起。

细胞间靠细刺组成长链,刺的数目有8-30条。

③娄氏藻属(Lauderia) 壳面边缘有许多小刺

5)辐杆藻科(Bacteriastraceae):细胞圆柱形,壳面扁平,壳周射出一圈刺毛,和壳环轴平行,

6)辐杆藻属Bacteriastrum:细胞圆柱形,壳面扁平,壳圈射出一圈刺毛和壳环轴平行,(6)环毛藻科Corethronaceae:细胞圆柱状,壳面呈半球形鼓起。上下壳上各有一圈细长的刺,向四周射出,壳环面有不明显的鳞状纹。

①环毛藻属(棘冠藻属Corethron):在上、下壳上各有1圈细长的刺,向四周射出,

(7)细柱藻科(Leptocylindraceae)

①细柱藻属Leptocylindrus:以壳面紧密相接成细长的链状群体,

②几内亚藻属(Guinardia)

2.盒形藻目(Biddulphiales):细胞形似面粉袋,壳面形状多样,有长椭圆形、多角形,以至长形,偶有圆形。细胞各角常有突起,有的还具小刺。

介绍2个科:盒形藻科和角毛藻科、弯角藻科。

(1)盒形藻科(Biddulphiaceae) :绝大多数为海产浮游生物。

盒形藻属(Biddulphia):常见

双尾藻属(Ditylum):常见

三角藻属(Triceratium)

四棘藻属(Attheya)

半管藻属(Hemiaulus)

①盒形藻属(Biddulphia ):

细胞面袋形,壳面椭圆形,两端有突起,突起细长,在突起附近壳面有2根刺毛,壳面有肋纹,

我国沿海的主要代表种类:中华盒形藻(Biddulphia sinensis)

②双尾藻属Ditylum:细胞三角柱形、四角柱形或圆柱形。壳面中央有一粗直中空的长刺,与贯壳轴平行。有的种类在壳面四周有许多小刺,

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壳面中部有许多小刺。

太阳双尾藻(Ditylum sol):壳面中部无小刺。

③三角藻属Triceratium:壳面三角形、四角形至多角形,各个角偶有略高的突起,

(2)弯角藻科:

①弯角藻属Eucampia:在长轴的两面极各有一个突起,呈折扇状或螺旋状。胞间隙大。(3)角毛藻科Chaetoceraceae:细胞短圆形,壳面椭圆形、圆形,从细胞的四隅有2个突起并有长角毛,

角毛藻属(Chaetoceros) :细胞短圆柱形,细胞借角毛与邻胞交接而成链状群体或靠壳面连成群体,

3.根管藻目(Rhizosoleniales):壳环轴伸长呈管状,壳环面延长,具节间带,

根管藻科(Rhizosoleniaceae):根管藻属(Rhizosolenia):细胞两端常有突起,其上有小刺,刺常伸入邻细胞而连成链状群体。间生带呈环形,半环形或鳞片状。

(二)、羽纹硅藻纲(Pennatae):

1.无壳缝目

2.单壳缝目

3.双壳缝目

4.管壳缝目

1.无壳缝目Araphidiales :脆杆藻科Fragilariaceae常见属:

①星杆藻属Asterionella:细胞棒状,两端异形,细胞借助粗的一端相连成螺旋状或星形群体。无纵沟,拟纵沟不明显。

②海毛藻属Thalassiothrix:壳环面针形,两端形状不同,

③海线藻属(Thalassionema):细胞棒状,相连成锯齿链,壳面两端圆形,等大,无纵沟或拟纵沟。

④针杆藻属(Synedraa):

细胞为长线形。壳面中央常有方形或长方形的无纹区。具假壳缝,

⑤脆杆藻属Fragilaria

细胞以壳面相互连成带状群体

平板藻科Tabellariaceae:

⑥楔形藻属Licmophora:群体如扇,用胶质柄附着在藻类或其他物体上。

2.单壳缝目Monoraphidinales:上壳壳缝退化,下壳具有壳缝.

穹杆藻科或曲壳藻科Achnantaceae

①曲壳藻属(Achnanthes)单细胞或连成链,或以胶质柄附在它物上,上壳具假壳缝,

②卵形藻属(Cocconeis):上壳具有拟纵沟,下壳具有纵沟和中节,无节间带和隔片,

3.双壳缝目Biraphidinales :

舟形藻科Naviculaceae

常见属有:

①舟形藻属(Navicula):细胞一般为舟形。

②布纹藻属Gyrosigma :

③曲舟藻属(Navicula)

④羽纹藻属(Pinnularia)

⑤双壁藻属(Diploneis )

桥穹藻科Cymbellaceae

⑥桥穹藻属(ymbella) 新月硅藻

4.管壳缝目Aulonoraphidinales

菱形藻科

①菱形藻属(Nitzschia) 洛氏菱形藻 奇异菱形藻(海水)

双菱藻科

②双菱藻属Surirella

③马鞍藻属Campylodiscus :马鞍形

小结:中心硅藻纲和羽纹硅藻纲的特征

第一章 作业:

排出下列硅藻门常见属的检索表:

圆筛藻属、盒形藻属、根管藻属、角毛藻属、星杆藻属、海线藻属、曲舟藻属、菱形藻属 复习题:

1、写出中心硅藻纲和羽纹硅藻纲常见属的分类位置和主要特征。

2、尝试作检索表区分直链藻属、圆筛藻属、骨条藻属、角毛藻属和盒形藻属。

3、写出硅藻的同化产物。

壳面形状 壳面花纹排列 纵沟及运动能力 色素体 分布 中心纲

圆形、多角形 不规则形 辐射对称 没纵沟,不能运动 小而多 海水多 羽纹

纲 大多舟形或针形 左右对称呈羽纹状排列 极大部分有纵沟,能运动 大而少 淡水多

第二章其它海洋浮游植物

第一节甲藻门Pyrrophyta

二、细胞形态特征

(一)、体制和细胞形态:

多为单细胞生活,少数以群体形式生活。

细胞形态多样,球形、卵形、多角形等。

(二)细胞壁:

1、主要成分: 纤维素。

2、形态结构

横裂藻亚纲:上壳(epitheca)或上甲、上锥部,

下壳(hypotheca)或下甲、下锥部;

具横沟与纵沟,许多板片组成

纵裂甲藻亚纲:种类少,左右两片组成。

(三)鞭毛:活动的甲藻均有2条鞭毛,其构造及运动方式随种类而异。

甲藻的运动为旋转式的前进。

横裂甲藻亚纲:横鞭和纵鞭

(四)色素体:

除了全动营养种类如:变形甲藻、夜光藻和寄生的种类外,

甲藻均有叶绿体

纵裂甲藻的色素体数目少

横裂甲藻类的色素体小而多

色素体:含叶绿素a、c、 -胡萝卜素、棕红色的甲藻素、暗红色的多甲藻素、黄绿色的绿色素等副色素,故色素体多为黄褐色,也有红褐色或蓝绿色的。色素多个,位于细胞的周边,同化产物为淀粉或脂肪。

(五)、细胞核

1个、大而明显。

甲藻是间核生物,

(六)、细胞器

1.液泡(pusule)

2.眼点

3.丝泡(trichocyst)

三、繁殖

细胞分裂——普遍

形成孢囊

仅有少数种类具有有性生殖。

小结:一、概述:

二、细胞形态特征

(一)、体制和细胞形态:

(二)细胞壁:1、主要成分: 纤维素

2、形态结构:上壳、下壳、横沟与纵沟

(三)鞭毛:

(四)色素体:含叶绿素a、c, -胡萝卜素、甲藻素、多甲藻素、绿色素等副色素。同化产物为淀粉或脂肪。

(五)、细胞核:1个、大而明显。甲藻是间核生物

(六)、细胞器:1.液泡,2.眼点,3.丝泡

四甲藻门的分类

(一)、纵裂甲藻亚纲(Desmokontae)

1、纵裂甲藻目(Desmonadales)

2、原甲藻目(Prorocentrales)

原甲藻属(Prorocentrum):细胞呈卵形或略似心形,鞭毛2条,齿状突起,色素体2个。(二)横裂甲藻亚纲(Dinokontae)

细胞表面有一层薄的纤维质膜,或具有多块小板构成的外壳。

壳面有1条纵沟和1条或更多条的横沟。

有纵沟的一面称为腹面,

横沟将细胞分为上壳(或称前体部)和下壳(后体部)。

除极少数例外,横沟都能环绕细胞一周。

大多数种类的横沟常呈螺旋状,

左面的横沟更靠近细胞前端的叫“下旋”或称“左旋”,多为左旋。

右面的横沟是靠近细胞前端的叫“上旋”或称“右旋”。

本亚纲分以下5目:5目中,以多甲藻目最为重要,多甲藻目:能运动的细胞类型

常见

夜光藻属(Noctiluca——常见)

裸甲藻属(Gymnodinium——常见)

多甲藻属(Peridinium——常见)

角藻属(Ceratium——常见)

1、裸甲藻亚目(Gymnodiniineae):细胞裸露(1).裸甲藻科(Gymnodiniaceae):裸甲藻属(Gymnodinium )

蓝色裸甲藻(裸沟虫):纵沟达上锥部的顶端,表膜有纵列条纹。

(2).夜光藻科(Noctilucaceae)夜光藻属(Noctiluca):鞭毛退化,具有1条能动的触手。夜光藻:细胞圆球形,成体横沟不明显,

是发生赤潮的主要种类之一。

2、翅甲藻亚目Dinophysidineae:细胞左右侧扁,横沟靠近细胞前端,上锥部小,下锥部大,纵沟短,邻接横沟与纵沟的各块甲板都有翼状的边翅。甲板上有明显的网状花纹。

翅甲藻属(Dinophysis):有边翅和孔纹

3、多甲藻亚目Peridiniineae

外壳由横沟分成上壳及下壳两部分,具有厚的细胞壁,

板式:横裂甲藻亚纲。

上甲:顶孔板(p),顶板(’),沟前板(’’),前间插板(a)

下甲:沟后板(’’’),底板(’’’’),后间插板(p)。

横沟:3个板片。G1 G2 G3

纵沟:6个板片,左前板la,右前板ra,左鞭毛孔板lf,右鞭毛孔板rf,连接板co,后围板po。

顶板

沟前板

沟后板

(2).膝沟藻科:本属特有一块小的延长的副顶端板,纵沟直达顶部。

(3)角藻科

板式为:4’5’’5’’’2’’’’;缺前、后间插板,

三角角藻(海),长角角藻,单或棱角角藻(海),叉分角藻(海),飞燕角藻(淡)(三)意义

3、药用微藻开发

小球藻,杜氏藻,雨生红球藻

(四)生殖:

营养生殖:细胞分裂,主要的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动孢子、静孢子、似亲孢子。

有性生殖:较普遍。

二、常见种类

团藻目(V olvocales):藻体均有鞭毛能游动,单个细胞或群体。

1、衣藻科(Chlamydomonaceae)

扁藻属(Platymonas)

2、盐藻科Polyblepharidaceae

杜氏藻属(Dunaliella)或盐藻属(Dunaliella):

无细胞壁。

绿球藻目:无鞭毛,不能运动

小球藻属(Chlorella)

卵囊藻属:卵囊藻

第三节金藻门

二、主要特征

2、同化产物:白糖素和脂肪。

3、细胞壁

4、细胞核

7、生殖方式:动孢子和内生孢子

三、常见种类:球等鞭金藻,湛江等鞭金藻

第五节蓝藻门

二、主要特征:无色素体。

三、常见种类

颤藻藻目(Hormogonales):丝状体,明显有极性,多数藻丝外被粘质鞘,藻丝有运动出鞘的能力。

颤藻科:螺旋藻属

第二章复习题

1、详述甲藻细胞壁结构。

2、赤潮发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危害。

3、写出甲藻、绿藻、金藻、蓝藻各2个代表属的分类位置和主要特征。

4、写出甲藻、绿藻、金藻、蓝藻各门的色素成分和同化产物。

1、详述硅藻细胞的形态特征。

2、详述硅藻的繁殖方式及其意义。

3、详述甲藻细胞的形态特征。

4、写出硅藻、甲藻、绿藻、金藻、蓝藻各门的色素成分和同化产物。

5、写出硅藻、甲藻、绿藻、金藻、蓝藻各2个代表属的分类位置和主要特征。

第一章作业:

排出下列硅藻门常见属的检索表:

圆筛藻属、盒形藻属、根管藻属、角毛藻属、星杆藻属、海线藻属、曲舟藻属、菱形藻属复习题:

1、写出中心硅藻纲和羽纹硅藻纲常见属的分类位置和主要特征。

2、尝试作检索表区分直链藻属、圆筛藻属、骨条藻属、角毛藻属和盒形藻属。

3、写出硅藻的同化产物。

第二篇海洋浮游动物

第三章原生动物门

一、原生动物的特征

1.形态上:最原始,最低级,单细胞动物。

具有细胞的基本结构:核,质,膜;

2.结构上:具有类器官,具有外壳和骨针,具有突起物

3.营养方式: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腐生性营养,混合性营养

4.呼吸:5.排泄6.刺激

8.包囊的形成

二、分类

抱球虫属

第二节肉足纲

以伪足作为运动胞器,通常没有坚实的质膜,这类原生动物全是异养性的。

第三节纤毛虫纲

二、分类

(1)全毛目(2)缘毛目①钟虫属②单缩虫属③聚缩虫属④累枝虫属(3)筒壳目①薄铃虫属②拟铃虫属③类铃虫属④网纹虫属⑤游仆虫属⑥棘尾虫属⑦喇叭虫属

1.试述原生动物的运动胞器主要特征。

2.写出原生动物的分类系统。每个目例出一个属,写出其主要特征。

分类:根据运动胞器的类型和细胞核的数目将原生动物分为:2个亚门5个纲

1(6)体表无纤毛----------------------------质走亚门

2(3)无运动细胞器--------------------------孢子虫纲

3(2)有运动细胞器

4(5)运动细胞器为鞭毛----------------------鞭毛虫纲

5(4)运动细胞器为伪足----------------------肉足虫纲

6(1)体表具纤毛----------------------------纤毛亚门

7(8)纤毛终生存在--------------------------纤毛虫纲

8(7)纤毛仅出现在幼体阶段------------------吸管虫纲

3 .为什么说原生动物是最原始又是最复杂的单细胞动物?二者有矛盾吗?

第四章腔肠动物

一、主要特征(B):腔肠动物是一类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1、辐射对称(radial symmerty)或两辐对称: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

2、两胚层——即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由内外两胚层所围成体内的腔(即原肠腔)既有消化作用,又有循环功能,所以叫消化循环腔(gastrovascular cavity) 。

有口,无肛门,食物残渣也从口里吐出来,代谢废物由体壁排入水中。

3、出现简单组织分化:上皮和肌肉组织

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刺胞能分泌毒素,刺胞是腔肠动物最主要的分类依据之一4、具有神经系统——动物界首先出现

它基本上是由二极和多极具有形态上相似突起的神经细胞,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松疏的网,称神经网nerve net 。

5、繁殖行无性出芽生殖或两性生殖。

6、生活史具世代交替

7、具有水螅型与水母型

8、触手:是腔肠动物的一个明显特征,其结构数目、排列、长短随种类而异,是分类依据之一。

二、分布和意义(C)

三、分类概述(C):分为3个纲:

1.水螅水母纲

2.钵水母纲

3.珊瑚纲(底栖)

第二节水螅水母纲

一、形态结构

(一)外部形态

1、伞部:

外伞——上伞部

内伞——内伞部

中间的腔为伞腔

2、缘膜:是伞缘伸向伞腔内的1环薄膜,肌肉发达,运动

3、垂管或口柄:是伞下部中央生出来的下垂部分。

4、触手:一般在伞缘,数目、长短是分类依据,有的基部膨大——触手球。捕食器官。

5、刺囊细胞:分布在触手上,功能是防御和捕食,其形态是分类依据,排列方式:成环排列和不规则排列。

第二节钵水母纲:全部海产

第五节水母类的生活习性(C)

一、对浮游生活的适应:

二、食性:捕食

三、生殖和生活史:

四、共栖、共生、寄生现象

五、发光现象

六、再生现象

七、生态分布:分布广。

八、经济意义

1.有益

(1)渔业对象,如海蜇、黄斑海蜇、叶腕水母等,这种渔业在辽、江浙、闽、粤沿海较发达。

(2)作为药物:海蜇和荸荠混合制成雪羹汤,能降血压。

(3)有些可作为海流指示生物,对探索渔场位置是有帮助的。

2.有害

(1)大量繁殖时会阻塞或破坏渔网,使产量减低

(2)捕食经济鱼、虾、贝类幼体,破坏水产资源。

思考题

1、水母生活史中的世代交替

第五章海洋浮游甲壳动物

第一节

一、主要特征(A):

1、身体分节,身体分化为头、胸、腹3个部分,

2.具有外骨骼

3、具分节的附肢,故名节肢动物;

附肢的类型:

双肢型(biramous)

单肢型(uniramous)两类。

双附肢的基本构造:

B 原肢(protopodite)

Ri内肢(endopodite):分5节

Re外肢(xeopodite):常退化或消失而成为单肢型。

附肢可分为:

(1)触角:一般2对,

小触角(antennule)(A1)——第一触角,

大触角(antenna )(A2)——第二触角,

位于头胸部前端,具感觉功能。

(2)大颚(mandibula)(M):是一对具齿状突起的几丁质板,用于咀嚼,有时具有颚须。3)小颚:2对,

第一小颚(maxillula )(m1 )

第二小颚(maxilla )(m2 )

都是小型,呈叶状,与摄食和呼吸有关。

(4)颚足(maxilliped)(Mp1-3):由胸肢分化而成,1-3对,有触觉及摄食功能。

(5)步足或胸足(pereiopod)(P1-5):5对,常为单肢型,用以爬行和捕食,

(6)游泳足或腹足(pleopod)(Pl1-5):

(7)尾足(uropod)(Up)以上这些附肢,除触角,大、小颚外,并不普遍存在,

在软甲亚纲,一般都有颚足Mp 、胸足P、腹足Pl 、尾足Up之分。

4.消化系统:

消化道:分前(食道、胃)、中(肠)、后肠(直肠);

消化腺:肝胰脏。

5.循环系统:具有心脏、心孔,

循环方式:开管式,

6.呼吸系统:小型种类体表进行气体交换,高等的种类用鳃呼吸

7.排泄器官:绿腺和颚腺

8.神经系统和感官:索式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眼、平衡囊、触角、以及化学感受器等。9.生殖及发育:雌雄异体,

二、分类(C)分为6个亚纲:浮游生活的种类分属4个亚纲

1.鳃足亚纲(如枝角类)

2.介形亚纲(如海萤)

3.桡足亚纲(如哲水蚤)

6.软甲亚纲(常见7目):浮游的种类有

糠虾目(糠虾)

磷虾目(磷虾)

端足目(如虫戎亚目)

十足目(如毛虾、莹虾、对虾、蟹)

1.鳃足亚纲(Branchiopoda)

2.介形亚纲

3.桡足亚纲

4 .软甲亚纲(Malacostraca)

蔓足亚纲(如藤壶、茗荷儿)和鳃尾亚纲的幼体阶段浮游。

第二节枝角类

一、形态构造(A):

1、枝角类的身体短小,左右侧扁,

壳瓣(也称背甲Carapace)透明,呈介壳状

身体不分节。

分为头部:大小因种而异,头部在复眼之前的部分称为额

额向下后方延伸形成鸟喙状突起,称为吻。

躯干部被颈沟分开(头后的的个缺刻)。

躯干部由胸、腹部合成。胸部有附肢,而腹部则无。

在雌性个体躯干部的背面有1个孵卵室或称育室,是孤雌生殖(夏)卵的发育场所,它的大

小和产卵量成正比。

具有壳瓣的多数种类,在腹部背侧有1-4个指状突起,称腹突,它有堵塞育室阻止卵子逸出的作用。

在腹突之后有1小节突,在节突上生出1对尾刚毛。腹部自着生尾刚毛的小节突起直到末端为止,称后腹部,由最末腹节变成,在后腹部末端边缘部分遍生微小肛刺,是鉴定种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大部分种类的躯体完全被包于壳瓣之内。

2.附肢

(1)A1:不发达

(2)A2:位于头部后面,具发达的柄部和分节的内、外肢。内外肢的节数及其刚毛数目种类而异,称为刚毛公式,是鉴定种的特征之一。

外肢的节数及刚毛数

刚毛公式=

内肢的节数及刚毛数

这对发达的触角是枝角类的运动器官。

(3)大额M:

(4)小额m:

(5)躯肢P:腹部没附肢,短小

第二节我国沿海常见的枝角类(B)

一、枝角类的分类系统:

真枝角亚目

(二)常见属的主要特征

1、仙达蚤科(Sididae):

尖头蚤属(Perilya):

鸟喙尖头蚤(Perilya avirostris)

鸟喙尖头蚤:头部小,眼小,额角尖,呈鸟喙状,刚毛公式=2?6/1?4

2、大眼蚤科

(1).僧帽蚤属(Evadne,三角蚤属):三角形,无颈沟

①诺氏僧帽蚤刚毛公式=1?1?4/0?1?1?4,

②肥胖僧帽蚤

(2).大眼蚤属(圆囊蚤)

分类的主要依据:

①背甲的形状和壳纹

②栉的有无

③A2刚毛公式

多型大眼蚤

三、繁殖特点(B):枝角类有两种的生殖方式

孤雌生殖(单性生殖):两个世代相互交替,在海洋浮游

有性生殖甲壳动物比较特殊。

孤雌生殖是枝角类常见的一种生殖方式,当外界条件比较适宜的温暖季节(水温较高、饵料较丰富),一般行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出现的个体为雌体,

所产的卵称为夏卵,又叫非需精卵:卵膜薄,不需受精,它在母体的育室内迅速发育,孵出的幼蚤已和母体基本相似(无变态),并且全是雌的。

遇到条件恶化时,如水温降低(秋后)食料贫乏,进行有性生殖,在种群中出现雄体和有性生殖雌体。

两者交配后,雌所产生的卵称有性生殖卵(冬卵、需精卵)

四、经济意义

1、作为经济水产动物及其幼体的良好饵料:

2、作为水团和海流的指标:

海洋枝角类的分布常受外界环境(如温度、盐度等)的影响,从而可根据枝角类的平面分布来探索水团和海流的变化。

3、对水域的自净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消除悬浮物,增加氧气,从而促进水域自净)

4、作为污染的监测生物

小结

(1)体左右侧扁,分节不明显;

(2)具有两片甲壳,甲壳包被躯部两侧;

(3)头部有显著的复眼,复眼周围带有水晶体;

(4)A2发达,枝角状,双肢型,其刚毛公式因种而异,是主要的游泳器官和分类依据;(5)胸肢4-6对,扁平叶状,摄食器;

(6)一般行孤雌生殖,发育过程没变态。

第三节桡足类(Copepoda)

一、形态结构

(一)一般形态(B):桡足类的体形是多种多样,颜色和大小不一,这和生活环境有关。

1、体形:

浮游种类的躯体呈圆筒形,附肢刚毛较发达,扩大身体面

积,适应浮游生活

底栖种类则扁平、狭长,适于爬行

寄生的种类,常有吸盘,附肢退化

2、体色:多样,具有保护意义——保护色——拟态

3、大小

(二)身体分区、分节

身体分节明显,由11 体节组成。

身体分为:

前体部:宽大

后体部:细小

这二部分之间有一个活动关节,其位置为分类依据之一。

活动关节:

哲水蚤目,第五胸节和第一腹节之间,

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位于第四、第五胸节之间。

1、头部:

5个体节愈合而成

有的种类第一胸节和头部愈合,称为头胸部。

前额:头部的前端部分,形状是分类依据,如:锚状突起,前额截平、前端钝圆,呈三角形。额角:在它的前腹面常有刺状或线状突起,称为额角。

眼:在前额的背面常有1个单眼或1对晶体。

2、胸部:由3-5节组成,末节后侧角的形状是分类依据之一。

3、腹部

最末腹节称肛节或尾节,肛门位于其背面末端。

4、尾叉:尾节的后端有1对分叉,叫尾叉。

(三)附肢(A):11对,包括两种类型:单、双肢型

A1:为单肢型的,细长,分节的附肢,发达。

有明显的雌雄区别:雄性A1具有感觉毛或感觉棒,左右不对称,右触角常特化为执握器,交配用,在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左右A1均特化为执握肢。

A1是桡足类主要游泳器官。

A2:双肢型,位于A1后方,一般由2节基肢、2节内肢和5-7节外肢组成,与摄食有关。摆动——水流——带来食物。

M:是一对口器附肢,位于A2后方的上唇下面,口的两侧,一般为双肢型,基肢2节,基节为几丁质板。面向口的一端是锯齿状,称口缘或咀嚼缘,其上有不同形状、大小、数目的缘齿——形状和构造与食性有关:

滤食性:哲水蚤,呈臼齿状,具硅质冠,用以磨碎硅藻;

捕食性:异肢水蚤,呈犬齿状,不具硅质冠,齿数少。

M1:又称小颚,很小,双肢型,构造复杂,随种类和食性而异,滤食者有较多的刚毛,捕食者则刚毛退化。

M2:又称第一颚足,单肢型,较小,位于M1的后方,是头部的最后1对附肢,由发达的基肢和简单的内肢构成,外肢退化。(M、M1、M2刚毛组成过滤器——帮助滤食)

Mp颚足:也称第二颚足,为胸部第一对附肢,单肢型,基肢2节,较长,各具刚毛,内肢分5节,各具长刚毛,肉食性的Mp特别发达,具强刺。

P胸足:位于胸节的腹部,共5对,第1-4对为游泳器官,都是双肢型,结构基本相似。原肢2节(基节和底节),内外肢各3节,内肢和外肢内缘常有刚毛。

P5构造随种类改变,是鉴定种类的最主要依据,有显著雌雄区别。

(四)内部结构(B)

1.消化系统:消化器官为一条狭长的管道。

口——食道(短)——中肠(胃——肠)——后肠——肛门

2.排泄系统:为一对颚腺,开口于第二小颚基节的内缘,

无节幼虫期的排泄器官为触角腺。

体表和消化道的后段也有一定的排泄作用。

3.循环系统:

哲水蚤目:第二、三胸节的背面有一卵圆形的心脏,

一条大动脉从心脏前端通向头部。

剑、猛水蚤目,没有心脏和血管。

4.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

脑神经节(脑叶)

围食道神经环

腹神经索。

感觉器官:无复眼和额器

5.生殖系统:雌雄异体,生殖腺单个,位于胸部背侧。

雌:卵巢单个,位于头胸部背面中央。

卵巢——1对输卵管,伸向后腹部,与肠平行——生殖孔。生殖孔位于第一腹节(生殖节)的腹面,在生殖孔两侧各有1个纳精囊,有一短管与生殖孔相连。

雄:精巢单个,位置同卵巢。

精巢——1条输精管——短粗的贮精囊——精荚囊——射精管——生殖孔。

复习题:

1、甲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附肢的种类,分类系统。

2、何谓孤雌生殖?叙述枝角类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有什么特点?

3、枝角类第二触角在分类上的意义。

4、写出枝角类分类系统(科),写出主要的分类依据;每科写出两个代表属,写出其主要特征。

5.叙述枝角类腹部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

6.桡足类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桡足类

二、繁殖与发育

1.生殖方式:一般行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只见于猛水蚤目少数种类中。

2、雌雄区别:雄一般较为瘦小,腹部的节数较多,A1常变为执握触角,有的类群(哲水蚤目)雄P5较发达。

3、交配方式:在生殖季节,雄体以A1、P5抓住雌体,把生殖节上的精荚挂在雌体生殖节腹面,精子通过精荚的颈部流入雌体的纳精囊里,带有精荚的雌体能正常受精,受精过程发生在卵细胞从输卵管排出时完成。

4、桡足类的产卵方式:

(1)自由产卵于海水中。

(2)带卵囊:大部分种类为带卵囊的,由输卵管分泌物把卵集聚成大小、形状和位置不同的卵囊。

(3)粘性卵:

5、产卵量:产卵量受内在因子(个体大小或年龄)和外界因子(主要是温度和饵料)的影响。

6、桡足类有休眠和滞育现象:

7、个体发育:

间接发育,具无节幼虫和桡足幼体两个阶段。

无节幼虫:

受精卵在水中孵化成无节幼虫(六肢幼虫),体呈卵圆形,不分节,背腹略扁平,有3对附肢(A1、A2、M),A1单肢型,A2、M双肢型;

身体前端有一暗红色的单眼,无复眼,也无额器。

无节幼虫为6期:前3期吸收卵黄为营养,第4期肛门开口,开始摄食。

各期无节幼虫形态区别在体长、附肢的刚毛数、尾刺的数目等特征。

桡足幼体:

桡足幼体分为5个龄期,雌、雄形态的分化开始于第4龄,

各期桡足幼体形态区分:身体大小、A1节数、颚足的刚毛数、胸节和腹接的数目。

发育过程及其环境的关系:

6次蜕皮5次蜕皮

受精卵无节幼虫桡足幼体成体(不再蜕皮)

桡足类发育的快慢因水域环境条件不同而异。尤其与水温有关,同时也与适口饵料的多寡有关。

发育时期有3个敏感期:

①受精卵无节幼体

②无节幼体3 无节幼体4(肛门开口,开始摄食)

③无节幼体6 桡足幼体

三、食性

桡足类的摄食方式有三种:滤食性、肉食性、杂食性

1.滤食性:大多数哲水蚤是滤食性动物。

主要依据A2、M大颚须、第一小颚外肢不停颤动(速度600-2640次/分),引起身体侧面的涡流,当水流通过第二小颚和颚足的羽状刚毛交织而成的过滤网时,食物颗粒,如单细胞藻类、细菌、原生动物以及有机碎屑等被过滤下来,并由第一小颚内小叶的刚毛的活动而送入口中。

滤食性桡足类的大颚咀嚼缘齿较多,呈臼齿状,并具发达的硅质齿冠,它们有助于磨碎硅藻的硅质细胞壁。

人工培养的种类为滤食性的种类。

2.肉食性(捕食性):捕食性桡足类具有发达的颚足

3.混食性(杂食性)兼有过滤食物颗粒和主动捕食的能力。

小结(桡足类)

1.身体外部形态:由椭圆形的前体部和狭小的后体部组成,分节明显

2.A1发达,单肢型,是桡足类主要游泳器官,在雄体,特化成为执握肢

3.附肢11对,头6对:3对构成口器;胸P5对,均为游泳足。

4.生殖孔开口于第一腹节(生殖节)。

5.雌雄异体,有性生殖,发育过程有变态。

6.摄食方式三种,与口器附肢相适应。

四、分类: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

(二)常见三个目的主要特征

哲水蚤目—前体部比后体部显著宽大;活动关节位于最后胸节和第一腹节之间;A1长一般超过胸部。

剑水蚤目—前体部比后体部显著宽大;活动关节位于4、5胸节之间;A1长一般不超过胸部猛水蚤目—前后体部差别小,体呈蠕虫形;活动关节位于4、5胸节之间;A1长一般不超过头部

1.哲水蚤目双齿许水蚤

2、剑水蚤目——常见4个科;

大眼剑水蚤科,叶剑水蚤科,长腹剑水蚤科,隆剑水蚤科

3.猛水蚤目,小星猛水蚤属

第四节糠虾类

一、形态特征

1、体型:细长,背甲(头胸甲)后端凹陷,没有覆盖整个头胸部,后1-2个胸节裸露在背甲外;背甲薄、软,表面光滑,有额角,有1对具眼柄的复眼,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2、附肢:头部5对

有些种类的尾足分节,其内肢基部内有一平衡囊(内含一块大而圆的平衡石)。

第五节端足类

(虫戎)亚目的端足类才是真正营浮游生活。

一、形态构造

分为头、胸、腹3部分。

头部由头节和第一胸节愈合而成,形态变化很大,有球形、四方形、圆锥形、三角形等,是

分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有的种类头部前端伸长为额角,其伸长程度也是随种类而异的,如棒绒的额角长度约为头部的2倍。

头部复眼发达,无柄,几占了整个头部。

胸部由7(第1-2节愈合)节组成,没有背甲覆盖,有愈合现象。

复习题:

1、桡足类的食性有哪几种类型?桡足类的口器附肢如何与食性相适应。

2.海洋浮游桡足类主要分哪几个目?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详述海洋桡足类的经济意义?

4.糠虾类的主要特征

5.端足类的主要特征

第六节磷虾类(A)

一、形态特征

1、体形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共21节:头6节、胸8节、腹部7节。头胸部完全愈合,外被背甲覆盖;背甲向前伸出额角;

2、附肢

A1 双肢型,具有分为3节粗大的柄部,在第3节前端有两条等长的鞭(相当于内外肢),鞭细长,多分节。

A2 双肢型,有分为3节短粗的柄部,外肢宽大扁平,呈叶状;内肢由柄部(3节)和一条长鞭组成,

在雌性与A1的鞭毛等长;

在雄性比A1的鞭毛更长。

腹肢5对,双肢型,基部粗大,内外肢呈片状,边缘具有羽状毛,游泳的功能。雌性腹足

均用形;雄性第1,2腹足内肢改变为交接器,交接器的形态随种而异,是鉴定种的重要根据之一,和对虾的相似。

鳃:磷虾的鳃为指状足鳃,是胸足基节外侧里出的枝状物。

3、复眼:大,眼柄短。

4、发光器:除了深海磷虾外,其余的磷虾都有发光器。发光器呈球形,中央有发光细胞,光淡蓝色。

有3-10对,其数目随种属而有所不同,位置:眼柄,P2、P7基部,腹部第1-4节的腹甲中央及腹足基部之间。

二、我国沿海常见的种类及经济意义

1、我国沿海常见的种类

(1)深海磷虾科,深海磷虾

磷虾科,磷虾属,太平洋磷虾、南极磷虾

2、经济意义

(1)磷虾是许多经济鱼类、须鲸类、海豹等动物的天然饵料,

(2)可作为海流、水团的指示生物,如小型磷虾、近缘手磷虾和宽额假磷虾曾被用作对马海流进日本海的指示种,长脚拟樱磷虾可作为亚北极水团的指示种。

(3)磷虾具有明显的集群习性,是声散层的主要成员之一,

(4)磷虾可作为直接捕捞对象,供人类食用。如日本捕捞太平洋磷虾的年产量可达2千至1万吨。

第七节樱虾类(A)

一.形态:

1、外形身体侧扁,由20个体节组成,明显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分节明显,最后第7节细长,为尾节。

具有柄的复眼。

在莹虾,眼睛大小和眼柄长短是分类根据之一;

在毛虾,眼睛大小及柄长短有雌雄差异。

雌雄个体在外形上有差异:

莹虾:雄性第6腹节下缘有2个大小不等的小刺;尾节腹面中央有1个大突起。

毛虾:雌性第3腹足底节及其间的腹甲变成为1对下陷的囊,为纳精囊。

2、附肢:

A1单肢型,柄部细长分3节,第1节基部有一个平衡囊,第3节毛虾有明显的雌雄区别——雄性很长,顶端有2条不等的细鞭,短的内鞭特化为抱握器。

A2 双肢型,柄部2节(莹虾愈合),外肢扁平叶状,内肢包括1个短小(分3节)的柄部和1条细长的触鞭。

樱虾亚科毛虾属,尾肢内肢上有若干红点

中国毛虾:尾肢外缘无刺,内肢有一列红点,是中国海特有。

日本毛虾:尾肢内肢一般有一个较大的红色圆点,南海多。

莹虾科莹虾属(Lucifer)身体细长,头部向前延伸

2.经济意义

(1)作为经济鱼类和大型虾类的天然饵料

(2)毛虾可作为直接捕捞对象。

(3)莹虾类有些种类的分布与水团、海流密切相关

第八节介形类

会发光

一、形态构造

1、体形身体不分节,完全被两瓣背甲所覆盖,两壳大小不等,

2、附肢

二、我国沿海常见的种类及经济意义

海洋浮游生物中常见的是壮肢目和尾肢目的种类。

海萤属(Cypridina)复眼1对,着生于眼柄上,侧面观近椭圆形,不透明,因上唇能分泌发光物质(腺体)故称海萤。是发光生物的著名代表,是研究发光生理、生化良好材料。(二)、经济意义

1.介形虫是发光生物的著名代表,是研究发光生理、生化的良好材料。萤光素和萤光酶在水中溶解、混合而发出淡蓝色光。

2.对于石油资源的勘探、地质年代的研究以及海洋古生态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小结:海洋甲壳类

1.鳃足亚纲:枝角目——最主要的特征,刚毛公式

2.介形亚纲:海莹

3.桡足亚纲:主要的特征,三个目的主要特征

4 .软甲亚纲(Malacostraca)

糠虾目(Mysidacea):主要特征

端足目(Amphipoda):主要特征

磷虾目(Euphausiaca):主要特征

十足目(Decapoda):

樱虾科(Sergestidae):樱虾亚科:毛虾(Acetes)

主要特征莹虾亚科:莹虾(Lucifer)

1.何谓孤雌生殖?试述枝角类的生活史

在有性生殖的动物中,母体产生的卵(2n),不经过受精而能单独直接发育成子代的一种生殖方式。形成的个体为雌虫。

2.桡足类的食性有哪几种类型?桡足类的口器附肢如何与食性相适应。

3.海洋浮游桡足类主要分哪几个目?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详述海洋桡足类的经济意义?

5.试述海洋浮游甲壳动物与海水养殖业的关系。

6.甲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第六章海洋浮游软体动物

(C)

第一节概述

腹足动物(Gastropoda)是软体动物门(Mollusca)的一个纲,主要是营底栖生活,仅有后鳃亚纲(Opisthobranchia)的翼足目(Pteropoda)和前鳃亚纲(Prosobranchin)的异足亚目(Heteropoda)及海蜗牛科(Janthinidae)的种类,终生营浮游生活,是海洋浮游生物的一大类群。

适应浮游生活形态变化:腹足变成鳍状,外壳退化或消失,降低比重。

第二节翼足目(Gastropoda )

一、本目的主要特征:腹足背部发育成一对发达、呈翼状的鳍,以适应浮游生活,故名“翼足”,这类动物的内部器官左右不对称,中枢神经系统为直神经,一般眼晴极退化或完全消失,雌雄同体。

二、分类:

(一)、被壳亚目(Thecosomata):

1、主要特征:一般具有一个左旋或伸直的石灰质外壳,或具一透明的软骨质内壳,壳是鉴定被壳翼足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螺旋形外壳可分为两部分:

螺旋部:动物内脏盘曲之处,一般有许多层,壳顶是螺旋部最上的一层,为动物最早的胚壳体螺层:贝壳的最后一层,一般最大,容纳动物的头、足部。

壳口是动物伸出体外的开口处,有的种类具厣,由后足分泌的角质或石灰质组成,它是一种保护器官,当动物缩入壳内时,厣便将壳口盖住。

头不明显

二)裸体亚目(Gymnosomata)

没有外壳、外套膜及外套腔,体呈纺锤形

第三节异足亚目及海蜗牛科

一、异足亚目

(一)主要特征:

头部较发达,位于身体前端,具有触角和眼,身体透明,

足有变异分化,分为前、中、后足3部分,

(二)、分类:肉食性

有3个科在我国沿海都有常见种类:

1.明螺科(Atlantidae)

二、海蜗牛科

壳薄,螺塔呈锥形,光滑或具有微弱的褶纹,壳口卵圆形,有的壳轴末端形成角状,无厣,壳口缘锐利。

海蜗牛属

第七章毛颚动物门

第一节概述

一般特征:

毛颚动物门属于后口动物,与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相似。

后口动物(deuterostome):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原肠胚,其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内外胚层相互紧贴,穿成一孔,形成为动物体的口,以这种方法形成口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

毛颚动物头部两侧各有成排的几丁质钩状颚毛(颚刺),故又称毛颚动物,

第二节毛颚动物的形态特征

一、外部形态

身体细长似箭,有侧鳍和尾鳍。

身体被隔膜分为三部分:

1-头部

2-躯干部

3-尾部

1、头部(head)

(1)头巾:头被一层可以伸缩的表皮称为头巾(hood)包围,位于颈部

头巾具有保护头部和游泳时减低阻力的作用。

(2)颚毛(或颚刺)

颚刺基部稍膨大,并有肌肉附着,顶端尖锐,为捕食器官。

颚刺的形状、数目为分类的依据之一。

(3)小齿:大多数种类在头部前端两侧具有1-2列小齿,

前齿(前列齿anterior teeth )约3-10枚,

后齿(后列齿posterior teeth)较多,有的超过30枚。

齿列的有无、齿的形态及齿数是鉴定种类的依据之一。

小齿也是几丁质结构,有助于抓捕饵料生物。

(4)眼:1对,位于头部背面中央。

(5)纤毛冠(环corona cilliata):为位于头部背面,有的种类可延伸至躯干部,是由数列纤毛细胞形成的环状结构,其位置和形状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根据其位置和形状,可分为三种类型:

甲型:位于头部背面,不向躯部延伸,一般呈卵圆形。如肥胖箭虫。

乙型:自脑(比眼稍前,咽背面)后开始,向躯干部延伸,一般狭长,两侧呈波浪状,如百陶箭虫。

丙型:自眼后开始,向躯干部延伸。如强壮箭虫,或位于躯干部上。

6)触毛斑(sensory spot or toctil body):体表由成堆的许多支持细胞及位于其中的纤毛细胞形成的略呈圆形或椭圆形斑状点,分布于躯干背面。

海洋生物学知识点教案

一、名词解释 1、潮下带:不超过两百米的水层区,海底地形较为平坦,坡度较小,以大陆缘为外界 2、生物沉降:是指由生物活动结果形成的沉积物。它包括由生物遗体或遗物(如粪便)直接形成的沉积物,如硅藻土、贝壳层、鸟粪层、泥炭、煤等;也包括与生物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各种沉积物,如磷块岩,某些石灰岩、石油等。生物沉积物多形成于海洋中 3、海洋雪:在深海中,由有机物所组成的碎屑向雪花一样不断飘落,称作海洋雪。海洋雪主要由有机物碎屑所组成,起源于海洋上部透光层的有机物生产活动。海洋雪的组成包括:已死或将死的动植物(浮游生物)、原生生物(如硅藻)、细菌、粪便颗粒、泥沙和尘土等。 4、大陆边缘沉积:经河流、风、冰川等作用从大陆或临近岛屿携带入海的陆源碎屑 5、珊瑚礁:热带海洋中一些海岸、岛屿、暗礁周围和海滩大量生长造礁石珊瑚为主的骨骼堆积形成的礁体,统称为珊瑚礁。有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类型。 6、真红树植物:是指专一性生长在潮间带的木本植物,它们只能在潮间带环境生长繁殖,在陆地环境不能够繁殖。其特征是胎萌、呼吸根与支柱根、泌盐组织和高渗透压。 7、赤潮: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8、广盐性生物:又称“盐度变化生物”。指能够在海水含盐度变化较大的海水中生活的生物。海岸带及河口区的生物多属于广盐性生物。如某些双壳类及腹足类、介形类、海绵等。如紫菜能在32‰—24‰的盐度中生长。 9、寒流:水温显著低于流经海域的海流。即:自冷水区向暖水区流动的洋流。 10、上升流:海底富含营养盐的高密度海水向海表面涌升的现象。 1、海洋环境:地球上海和洋的总水域,按照海洋环境的区域性可分为河口、海湾、近海、外海和大洋等,按照海洋环境要素可分为海水、沉积物、海洋生物和海面上空大气等。 2、大洋区:远离大陆,深度较大,面积广阔的区域。 3、海洋透光层:是指自然光穿过海水时达到光能衰减至1%的水层深度。它表示光波经过海水时光强所能影响到的水层。在海洋中,光线射达1厘米厚的水层时,光线只占表面能量73%,到达10米深度时,占表面能量18%,到达100米深度时,只有1%左右。光波的长波部分消失较快,短波消失较慢,到100米深处只剩下光波波长为0.3—0.6微米的部分。海洋透光层的分布,对海洋生物种属的分布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4、富营养化:水体中营养盐类和有机物质大量积累,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异常增殖,大量消耗溶解氧使水质恶化的现象。 5、海洋真菌:生活在海洋中的能形成孢子且有真核结构的微生物。大多数栖于某种基物而生活,少数自由生活,因此,真菌在海洋中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寄主的分布。 6、浮游植物: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主要包括蓝藻门、硅藻门、金藻门a、黄藻门、甲藻门、隐藻门、裸藻门和绿藻门,而不包括细菌和其它植物。 7、赤潮:详情见上(7) 8、广盐性生物:见上(8) 9、海洋荒漠化:是指在人为作用下海洋(及沿海地区)生产力的衰退过程,即海洋环境向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海洋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输入海洋的污染物的大幅度增加。 10、海洋哺乳动物:海洋哺乳动物是哺乳类中适于海栖环境的特殊类群,通常被人们称作为海兽。是海洋中胎生哺乳、肺呼吸、恒体温、流线形且前肢特化为鳍状的脊椎动物。我国现有各种海兽39种。都是从陆上返回海洋的,属于次水生生物。属游泳生物。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

⑴.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通过计算式:v =Δc /Δt来理解其概念: ①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消耗的时间(Δt)和反应物浓度的变化(Δc)有关; ②在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数值可以相同,也可以是不同的。但这些数值所表示的都是同一个反应速率。因此,表示反应速率时,必须说明用哪种物质作为标准。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时,其比值一定等于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如:化学反应mA(g) + nB(g) pC(g) + qD(g) 的:v(A)∶v(B)∶v(C)∶v(D) = m∶n∶p∶q ③一般来说,化学反应速率随反应进行而逐渐减慢。因此某一段时间内的化学反应速率,实际是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⑵.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I. 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Ⅱ.条件因素(外因)(也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①. 浓度: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活化分子总数,从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值得注意的是,固态物质和纯液态物质的浓度可视为常数; ②. 压强:对于气体而言,压缩气体体积,可以增大浓度,从而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增大气体压强时,不能改变反应气体的浓度,则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③. 温度: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能提高反应分子的能量,增加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④. 催化剂:使用催化剂能等同地改变可逆反应的正、逆化学反应速率。 ⑤. 其他因素。如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光、不同溶剂、超声波等。 2. 化学平衡: ⑴. 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可逆反应。 ⑵. 化学平衡的概念(略); ⑶. 化学平衡的特征: 动:动态平衡。平衡时v正==v逆≠0 等:v正=v逆 定:条件一定,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一定(不是相等); 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发生移动,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⑷. 化学平衡的标志:(处于化学平衡时): ①、速率标志:v正=v逆≠0; ②、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不再发生变化; ③、反应物的转化率、生成物的产率不再发生变化; ④、反应物反应时破坏的化学键与逆反应得到的反应物形成的化学键种类和数量相同; ⑤、对于气体体积数不同的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体积和压强也不再发生变化。【例1】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2(g) + B2(g) 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C ) A. 单位时间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AB B. 容器内的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C. 单位时间生成2n mol的AB同时生成n mol的B2 D. 单位时间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B2 ⑸.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举例反应mA(g) +nB(g) pC(g) +qD(g) 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的含量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平衡 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平衡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平衡 ④总压强、总体积、总物质的量一定不一定平衡

医用细胞生物学知识点

医用细胞生物学知识点 细胞生物学 (cell biology ):细胞生物学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经历了从显微水平到亚显微和分子水平 的发展过程,成为今天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细胞精细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医学细胞生物学 (medical cell biology):医学细胞生物学以揭示人体各种细胞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 的生 命活动规律为目的,期望能对人体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予以深入阐明,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 供理论依据和策略。 对细胞概念理解的五个角度: ①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②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③ 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 ④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 ⑤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 生物界划分的三个类型:原核细胞、古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p13 表 2-1 生物大分子:是由有机小分子构成的,大约有 3000种,分子量从 10000到 1000000。 核酸 (nucleic acid ) 的基本单位 :核苷酸。 核苷酸:核苷的戊糖羟基与磷酸形成酯键,即成为核苷酸。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p18图 2-8):DNA 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而方向相反的多核苷酸链组成, 即一条链中磷酸二酯键连接的核苷酸方向是 5'→3',另一条是 3'→ 5',两条链围绕着同一个中心轴 以右手方向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基因组: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的单倍体遗传物质称为基因组。 动物细胞内含有的主要 RNA 种类及功能: p20 表 2-3 核酶 (ribozyme ) :核酶是具有酶活性的 RNA 分子。 蛋白质 ( protein )的基本单 位:氨基酸。 肽键:肽键是一个氨基酸分子上的 羧基 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上的 氨基经脱水缩合 而成的化学键。 肽 (peptide) :氨基通过肽键而连接成的化合物称为肽。 蛋白质分子的二级结构: α -螺旋, β-片层。 酶 (enzyme):酶是由生物体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剂作用的蛋白质。 酶的特性:高催化效率,高度专一性,高度不稳定性。 光学显微镜的种类:普通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相差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共聚焦激光扫描显 微镜。 细胞培养:细胞培养是指细胞在体外的培养技术,即无菌条件下,从机体中取出组织或细胞,模拟机 体内正常生理状态下生存的基本条件,让它在培养器皿中继续生存、生长和繁殖的方法。 细胞膜 (cell membrane ):细胞膜是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又称质膜 ( plasma membrane ) 生物膜 ( biomembrane ):目前把 质膜 和细胞内膜系统 总称为生物膜。 细胞膜的组成:主要由脂类、蛋白质和糖类组成 磷脂 (phospholipid)可分为两类:甘油磷脂 由于磷脂分子具有亲水头和疏水 尾,故称为 膜蛋白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膜内在蛋白 蛋白 (lipid anchored protein) 。 细胞外被 ( cell coat ):在大多数真核细胞表面有富含糖类的周缘区,称为细胞外被或糖萼。 细胞外被的基本功能: 保护细胞抵御各种物理、化学性损伤 ,如消化道、呼吸道等上皮细胞的细胞外 被有助于润滑、防止机械损伤,保护黏膜上皮不受消化酶的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20. 21 . 22 . 23 . 24 . 25 . 26. 27. 28. (phosphoglycerides )和鞘磷脂 (sphingomyelin,SM) 。 两亲性分子 或兼性分子 。 intrinsic protein )、膜外在蛋白 (extrinsic

海洋生物学复习题

海洋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初级生产者: 具有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将简单无机物合成高能有机物质的细菌、藻 类或其它绿色植物,处于第一营养级。 2.河口:河流进入海洋的区域,该区域的盐度在淡水与海水之间变化。 3.赤潮:指海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而使藻类等生物大量繁殖,造成水质恶化,水 中缺氧,鱼类大量死亡。 4.溶解潜伏热:1克的冰在同样温度下溶解为1克的水所产生的热量。 5.孤雌生殖:只有雌性个体参与的单性生殖方式。 6.光照层:海洋中的表层,在该水层中的光线能够保持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 7.浮游植物:在海洋中随水漂流的微型植物,个体多小于20微米。 8.牧食食物链:生物链的起点为活的海洋藻类,可以是浮游植物、也可以是大型藻类。 9.共生关系:对共生生物和宿主都有利的关系 10.潮间带:海岸张周围涨潮时的海平面与退潮时海平面之间的地区,称为潮间带,即位于低 潮线与高潮线之间的地区。 11.Salinity:水中总的含盐量称为盐度,以千分比的形式表示。 12.最低含氧带:在水深1000米左右,由于水中动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消耗氧 气的速度与氧气的产生速度相当,而导致溶氧量低的地带。 1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中的各种元素沿着特定的路线运动,由周围环境进入生物体,最 终又回到环境中。其路线包括有生命阶段和由元素的基本化学性质所决定的无生命阶段,共同组成此循环。 14.食物链:能量和营养沿着生态系统中有生命活动的生物群落所经历的路线称为食物链,分 为牧食链和碎屑食物链。 15.寄生:存在于两种生物之间,一方受益,一方受到损害,受到损害的生物为前者提供营养 物质和栖息场所。

化学平衡知识点总结

化学平衡基础知识 三、化学平衡 1、可逆反应 ⑴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用“ ”代替“==”。 ⑵可逆反应中所谓的正反应、逆反应是相对的,一般把向右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向左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⑶在不同条件下能向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不叫可逆反应。如: 2H 2 + O 2 2H 2O ;2H 2O 2H 2↑+ O 2↑ ⑷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在一定条件下只能进行到一定程度后达到平衡状态。 2、化学反应的限度 ⑴化学反应的限度就是研究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 ⑵反应的转化率 反应物的转化率:α=%100 该反应物起始量 反应物的转化量 3、化学平衡 ⑴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叫做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①化学平衡的微观标志(即本质):v 正=v 逆 ②化学平衡的宏观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和体积分数保持不变,即随时间的变化,保持不变。 ③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或正、逆反应同时开始,都能达到化学平衡。 ⑵化学平衡的特征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反应处于平衡态时,化学反应仍在进行,反应并没有停止。 ③等:化学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且都不等于零。④定:化学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一定,体积分数保持一定。对反应物,有一定的转化率,对生成物,有一定的产率。 ⑤变: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平衡,当外界条件变化,原有的化学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平衡发生移动,最终又会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四、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 以可逆反应mA(g) + nB(g) pC(g) + qD(g)为例 1、直接标志 ⑴v正=v逆。 具体可以是:①A、B、C、D中任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生成个数等于反应掉的个数。②单位时间内生成m mol A(或n molB),同时生成p molC(或q molD)。 ⑵各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不再改变。 ⑶各物质的百分含量(物质的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⑷各物质的浓度不再改变。 2、间接标志 ⑴若某一反应物或生成物有颜色,颜色稳定不变。 ⑵当m+n≠p+q时,恒容下总压强不再改变。(m+n=p+q时,总压强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例举反应mA(g)+nB(g) pC(g)+qD(g) 是否平 衡状态 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的量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是 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是 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是 ④总体积、总压强、总物质的量、总浓度一定不一定 正反应速率与逆反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 A,同时生成m mol A,即v正=v 逆 是

医学细胞生物学知识点归纳

线粒体: 1.呼吸链(电子传递链)Respiratory chain一系列能够可逆地接受和释放H+和e-的化学物质所组成的酶体系在线粒体内膜上有序地排列成互相关联的链状。 2.化学渗透假说(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起质子泵的作用,利用高能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将H+泵出内膜外,造成内膜内外的一个H+梯度(严格地讲是离子的电化学梯度),A TP合酶再利用这个电化学梯度来合成A TP。 3.电子载体: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与释放的电子结合并将电子传递下去的物质称为电子载体。参与传递的电子载体有四种∶黄素蛋白、细胞色素、铁硫蛋白和辅酶Q,在这四类电子载体中,除了辅酶Q以外,接受和提供电子的氧化还原中心都是与蛋白相连的辅基。 4.阈值效应:突变所产生的效应取决于该细胞中野生型和突变型线粒体DNA的比例,只有突变型DNA达到一定数量(阈值)才足以引起细胞的功能障碍,这种现象称为阈值效应。 5.导向序列:将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N-端信号称为导向信号,或导向序列,由于这一段序列是氨基酸组成的肽,所以又称为转运肽。 6.信号序列:将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N-端的序列称为信号序列,将组成该序列的肽称为信号肽。 7.共翻译转运: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通过定位信号,一边翻译,一边进入内质网,由于这种转运定位是在蛋白质翻译的同时进行的,故称为共翻译转运。 8.蛋白质分选:在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通过信号肽,经过连续的膜系统转运分选才能到达最终的目的地,这一过程又称为蛋白质分选。 核糖体: 1.原核生物mRNA中与核糖体16S rRNA结合的序列称为SD序列(SD sequence) 。 2.核酶:将具有酶功能的RNA称为核酶。 3.N-端规则(N-end rule): 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寿命特征,称为半衰期(half-life)。研究发现多肽链N-端特异的氨基酸与半衰期相关,称为N-端规则。 4.泛素介导途径:蛋白酶体对蛋白质的降解通过泛素(ubiquitin)介导,故称为泛素降解途径。蛋白酶体对蛋白质的降解作用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对被降解的蛋白质进行标记,由泛素完成;二是蛋白酶解作用,由蛋白酶体催化。 细胞核: 1.核内膜:有特有的蛋白成份(如核纤层蛋白B受体),膜的内表面有一层网络状纤维蛋白质,即核纤层(nuclear lamina),可支持核膜。 核外膜:靠向细胞质的一层,是内质网的一部分,胞质面附有核糖体 核周隙:内、外膜之间有宽20~40nm的腔隙,与粗面内质网腔相通 核孔复合体:内、外膜融合处,物质运输的通道 核纤层:内核膜内表面的纤维网络,支持核膜,并与染色质、核骨架相连。 2.核孔复合体:是细胞核内外膜融合形成的小孔,直径约为70 nm,是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物质交换的通道。 3.核孔蛋白:参与构成核孔的蛋白质,可能在经核孔的主动运输中发挥作用。 核运输受体:参与物质通过核孔的主动运输。 核周蛋白: 是一类与核孔选择性运输有关的蛋白家族,相当于受体蛋白。 5.输入蛋白:核定位信号的受体蛋白, 存在于胞质溶胶中, 可与核定位信号结合, 帮助核蛋白进入细胞核。 输出蛋白:存在于细胞核中识别并与输出信号结合的蛋白质, 帮助核内物质通过核孔复合

2020年中科院南海所海洋生物学考研分享(附参考书)

2020年中科院南海所海洋生物学考研分享(附参考书) 一、本专业报考录取情况介绍 南海所生物海洋生物学专业复试进了27名,录取7名。剩下有18名调剂到了生物工程专业,刷掉2名。海洋生物学专业复试分数线要求英语/政治≧50、业务课≧90、总分≧300。具体录取人数看视每年复试情况而定。 总的来说,南海所是一个相对好考的研究所。招收人数多,复试要求不严,刷人也少。只要过了初试分数线,联系好导师,好好准备一下复试就没有问题。 二、各科(公共课+专业课)复习时间节点、参考书目 专业课可选择较多:微生物学、数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普通生物学,任选2门。我选择的是851微生物学和610分子生物学。 各科参考书介绍: 微生物学参考书为:闵航的微生物学和张利平的微生物学(两本书都要有,相互参考着看);851微生物学的历年真题(近十年)。 分子生物学参考书:朱玉贤的分子生物学第四版:610分子生物学历年真题(近十年)。 英语一参考书:历年真题、背单词书(朱伟恋恋有词)、作文模板总结、冲刺预测卷子(张剑、何凯文的冲刺预测卷子) 政治参考书:政治课本内容总结、肖秀荣系列、冲刺预测卷子、冲刺考试内容预测总结(可参考不同机构的名师的,进行汇总,越全面越好)。 各科复习节点介绍: 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课: 10月份之前一遍一遍的翻看课本,此时应把整本书都当做重点进行全方面了解,不跳过课本上出现的任何知识点,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理解。如果考研准备时间早,在看课本的同时可以重做历年真题,找答案归纳整理。 10月份和11月份是专业课复习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应该对课本有所掌握,也全身心投入到了备考状态。10月份进行自己的背诵笔记整理,依据近10年真题考察的重复知识点以及考试大纲帮助自己找到书本上的复习重点,在一边有重点的看书的同时,一边整理笔记。专业课笔记可以按章节总结,每一章笔记以问答题的形式囊盖课本上的重点考点,又单独设立实验设计专题部分、名词解释专题部分以及当年生物相关的热门部分。11月份就要开始背诵自己整理的背诵笔记了。12月份重新对真题和课本进行一遍梳理。 专业课复习应挑取大块时间,比如上午复习专业课一,下午专业课二。养成习惯,没有其他任务拖延时,此时间表应尽量保持不变。 英语和政治复习介绍: 英语和政治可以跟着线下辅导班或者网课班,尽量报一个班跟着复习。我是推荐新祥旭考研辅导,可以在决定考研的时候就报班,尽量在5月份之前就开始,这两门前期投入早的话,不会在后期拖累专业课的复习时间。 英语可以每天早晨分配半小时到一小时背单词,半小时到一小时背作文,养成习惯不要间断。一般在背诵了10篇左右的作文后,可以按着作文套路总结一个自己适用的万能作文模版。以后在做模拟卷子的时候就尝试用自己总结的作文模板写作文。每天分配一些时间做英语历年真题,一遍遍总结。最后冲刺时期也就是接近考试日期的时候要静下心来,做一些名师的冲刺预测卷子如张剑、何凯

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订稿

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第四章细胞膜和细胞表面 1.组成细胞膜的组要化学成分是什么这些分子是如何排列的 2. 膜脂、膜蛋白、膜糖类。膜脂排列成双分子层,极性头部朝向内外两侧,非极性尾部相对排列位于膜的内部;整合膜蛋白镶嵌于脂质双分子层中,外在膜蛋白主要分布于膜的内表面;膜糖类是分布与细胞膜外表面的一层寡糖侧链。 3.生物膜的两个显着性特征是什么? ①流动性:膜脂和膜蛋白都是可运动的。②不对称性:膜的内外两层的膜脂种类、分布不同;整合膜蛋白不对称镶嵌,外在膜蛋白在内表面;膜糖类分布在外表面。 3.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4. (1)被动运输其转运方向为顺浓度梯度,不消化代谢能。 (2)主动运输需要消化细胞的代谢能,但可以逆浓度梯度转运;包括离子泵和协同运输。①离子泵本身具有ATPase活性,在分解ATP放能的同时实现离子的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协同运输在动物细胞是借助顺浓度转运Na+,即消耗Na+梯度的同时实现溶质的逆浓度转运,是间接地消耗ATP。 5.以钠钾泵为例,简述细胞膜的主动运输过程 ①在胞质侧结合3个钠离子;②水解ATP,本身磷酸化;③构象变化,钠离子转移到胞外侧,释放钠离子;④结合胞外2个钾离子;⑤去磷酸化;⑥构象变化,钾离子转移到胞质侧,释放钾离子。 6.以低密度脂蛋白(LDL)为例,简述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的主要过程

①膜外侧LDL受体与LDL结合;②膜内陷形成有被小凹;③内陷进一步形成有被小泡;④有被小泡脱衣被,与内体融合;⑤内体酸性环境下受体与LDL分离,返回膜上。、 第五章细胞信号传导 1.cAMP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是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主要2条信号转导通路。信号通路的前半段是相同的:G 蛋白偶联受体识别结合胞外信号分子,导致G蛋白三聚体解离,并发生GDP与GTP 交换,游离的Gα-GTP处于活化状态,导致结合并激活效应器蛋白。但两条通路的效应器并不相同,因此通路后半段组成及产生的细胞效应存在差别:(1)cAMP 信号通路:第一个效应器是腺苷酸环化酶(AC),活化后产生第二信使cAMP,进而活化蛋白激酶A(PKA),导致靶蛋白磷酸化及一系列级联反应;(2)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第一个效应器是磷脂酶C(PLC),活化后产生第二信使IP3和DAG,DAG锚定于质膜内侧,IP3扩散至内质网,刺激内质网释放Ca2+,至胞质Ca2+浓度升高,DAG和Ca2+活化蛋白激酶C(PKC),并进一步使底物蛋白磷酸化。 2.试述细胞内Ca2+浓度的调控机制 细胞膜和内质网膜上均有Ca2+泵和Ca2+通道,①Ca2+泵以主动运输方式将胞质中的Ca2+转运至胞外或内质网腔,使静息状态下胞质Ca2+浓度极低(10-7摩尔浓度);②当信号分子与Ca2+通道蛋白特异结合(如内质网上的Ca2+通道蛋白与IP3结合、突触后膜上的Ca2+通道蛋白与乙酰胆碱结合),会引起Ca2+通道瞬间开放,使胞质Ca2+浓度迅速升高,产生细胞效应。 3.总结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组成与基本特征 组成:①配体即胞外信号分子;②受体: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③第二信

走进细胞知识归纳总结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生命系统有九大结构层次:分别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最大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是生物圈、最小的是细胞,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一个病毒不是一个个体,病毒不在生命系统有九大结构层次中。 地球上只有一个生物圈,生物圈本质是生态系统。 细胞: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 器官: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经发育分化并相互结合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系统:能够完成一种或者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的结构叫做系统。 个体:若干个器官和系统协同完成复杂生命活动的单个生物体,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在生命系统有九大结构层次中。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种群是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群落: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分布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它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所有的生物与非生物组成的一个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的总和,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步骤: 1.安放:将显微镜应放在体前偏左,镜筒在前镜臂在后的方向安放好。 2.对光:利用低倍镜、较大光圈(遮光器上调);眼看目镜,同时调节反光镜;使视野变得明亮。 3.放片:观察对象要放在通光孔正中间,将玻片夹好之后再调焦。 4.调焦:先用低倍镜寻找物象,先降镜筒后升高镜筒,降低镜筒时要在侧面观察是否压片,升高镜筒时正对着目镜寻找物象。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心,换用高倍镜观察只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变得清晰。 5.观察:两眼睁开,用左眼观察,用右眼画图。

高考地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重点) 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均匀 案例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 我们可以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由于抬升速度缓慢,所以,经过4000万年,喜马拉雅山才成为世界最高的山脉之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特征的变迁。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上。1930年,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2平方千米的新大陆。 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地壳运动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解释地壳运动、海陆分布及演变的一种学说。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起初,魏格纳看到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上,南、北美洲和非洲、欧洲的边缘相吻合的现象设疑,从而进行系统研究。该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其余部分称为泛大洋。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导致大陆发生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由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潮汐作用,导致大陆向西的运动。在2亿年前的中生代初期,使泛大陆漂浮分开。美洲大陆漂得最快,亚洲、澳大利亚大陆漂得最慢。在美洲大陆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首先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洲大陆间形成印度洋。直到新生代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代世界上海陆分布的轮廓。世界上的山脉也是大陆漂移被挤压褶皱而形成。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陆地向西漂移时留下的残块。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东西向大山脉,是大陆从两极向赤道的挤压结果。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确的大地测量数据证实,目前大陆仍在缓慢地保持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也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的位置,而是经过了位移。但最初的大陆漂移说不能解释泛大陆分裂的古生代褶皱带,不能解释升降运动;因此这一学说在当时并没有被人们接受。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给这一学说以新的解释。

化学平衡知识点总归纳

第1讲 化学反应速率 考点一 化学反应速率 1.表示方法: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或生成物浓度的来表示。 2.数学表达式及单位 v =Δc Δt ,单位为或。 3.规律:同一反应在同一时间内,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可能,但反应速率的数值之比等于这些物质在化学方程式中的之比。 4.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比较方法:由于同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表示时数值可能,所以比较反应的快慢不能只看数值的大小,而要进行一定的转化。 (1)看是否统一,若不统一,换算成相同的单位。 (2)换算成物质表示的速率,再比较数值的大小。 (3)比较化学反应速率与的比值,即对于一般反应aA +bB===cC +dD ,比较v(A)a 与v(B)b ,若v(A)a >v(B) b ,则A 表示的 反应速率比B 的大。 考点二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主要因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外因(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条件) 3.理论解释——有效碰撞理论 (1)活化分子、活化能、有效碰撞 ①活化分子:能够发生的分子。 ②活化能:如图 图中:E 1为,使用催化剂时的活化能为,反应热为。(注:E 2为逆反应的活化能) ③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之间能够引发的碰撞。 (2)活化分子、有效碰撞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气体反应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不参与反应)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恒容 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物质浓度(活化分子浓度)→反应速率。 2.恒压 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物质浓度(活化分子浓度)→反应速率。 考点三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多种,在探究相关规律时,需要控制其他条件,只改变某一个条件,探究这一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变量探究实验因为能够考查学生对于图表的观察、分析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因而在这几年高考试题中有所考查。解答此类试题时,要认真审题,清楚实验目的,弄清要探究的外界条件有哪些。然后分析题给图表,确定一个变化的量,弄清在其他几个量的情况下,这个变化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而总结出规律。然后再确定另一个变量,重新进行相关分析。但在分析相关数据时,要注意题给数据的有效性。 第2讲化学平衡状态 考点一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 1.可逆反应 (1)定义:在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特点 ①二同:a.相同条件下;b.正、逆反应同时进行。 ②一小:反应物与生成物同时存在;任一组分的转化率都(填“大于”或“小于”)100%。 (3)表示:在方程式中用“ ”表示。 2.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与相等,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保持不变的状态。 (2)化学平衡的建立 (3)平衡特点

细胞生物学复习要点整理

春2周细胞膜 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及其特性:膜脂;膜蛋白;膜糖。 2.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脂筏模型。 3.细胞膜的生物学特性:不对称性;流动性(膜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1.脂质体(liposome):当脂质分子被水环境包围时,自发聚集,疏水尾在内, 亲水头在外,出现两种存在形式:球状分子团、形成双分子层,为防止两端尾部与水接触,游离端自动闭合,形成充满液体的球状小泡称为脂质体。 2.细胞外被(cell coat)或糖萼(glycocalyx):质膜中的糖蛋白和糖脂向外表面 延伸出的寡糖链构成的糖类物质。 3.脂筏(lipid raft):膜双层内含有特殊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微区,微区中富含胆 固醇和鞘脂,其中聚集一些的特定种类的膜蛋白。由于鞘脂的脂肪酸尾部比较长,这一区域比膜的其他部分厚,更有秩序且较少流动,称脂筏。 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特征与生理功能? 1)脂类:包括磷脂、胆固醇、糖脂,构成细胞膜主体,与膜流动性有关。 2)蛋白质:可分为内在蛋白和外在蛋白,是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如物质运输、 信号转导等。 3)糖类:包括糖脂和糖蛋白,对细胞有保护作用,在细胞识别起作用。 2.影响膜脂流动性的因素? 1)脂肪酸链的饱和程度(不饱和流动性大)。 2)脂肪酸链的长短(短链流动性大)。 3)胆固醇的双重调节(相变温度以上降低,相变温度以下提高)。 4)卵磷脂和鞘磷脂的比值(比值高的流动性大)。 5)膜蛋白的影响(膜蛋白越多,流动性越差)。 6)极性基团、环境温度、pH、离子强度。 春3、4周细胞内膜系统、囊泡转运 1.细胞内膜系统的概念、组成。 2.粗面内质网功能: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折叠装配;蛋白质的糖基化;蛋白 质的胞内运输。 3.滑面内质网的功能:参与脂质物质的合成运输;参与糖原代谢;参与解毒;参 与储存和调节Ca2+;参与胃酸、胆汁的合成分泌(内质网以葡萄糖-6-磷酸酶为标志酶)。 4.信号肽假说:新生肽链N端有独特序列称为信号肽,细胞基质中存在SRP能 识别并结合信号肽,SRP另一端与核糖体结合,形成复合结构,然后向内质网膜移动,与内质网膜上SRP-R识别结合,并附着于移位子上,然后SRP解离,肽链延伸。当肽链进入内质网腔时,信号肽序列会被内质网腔信号肽酶切除,肽链继续延伸至终止。 5.高尔基体是高度动态、具有极性的细胞器,以糖基转移酶为标志酶,主要功能 有:糖蛋白合成;参与脂质代谢;是大分子转运枢纽;加工成熟蛋白。 6.溶酶体酶的形成:①在内质网中合成、折叠和N-连接糖基化修饰,形成N-连 接的甘露糖糖蛋白,运送至高尔基体;②溶酶体酶蛋白在高尔基体中加工时甘露糖残基磷酸化为甘露糖-6-磷酸(M-6-P),为分选重要信号;③溶酶体酶分选并以出芽方式转运到前溶酶体。 7.溶酶体以酸性磷酸酶为标志酶,主要功能为:细胞内的消化作用;细胞营养功 能;机体防御和保护;激素分泌的调控;个体发生和发育的调控。 8.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又称微体,特点:①内有尿酸氧化酶结晶,称作 类核体;②模内表面界面可见一条称为边缘板的高电子致密度条带状结构。以过氧化物酶为标志酶。主要功能:清除细胞代谢所产生的H2O2及其他毒物; 对细胞氧张力的调节作用;参与脂肪酸等高能分子物质的代谢。 9.三种了解最多的囊泡:①网格蛋白有被囊泡:来源于反面高尔基体网状结构和 细胞膜,介导蛋白质从反面高尔基网状结构向胞内体、溶酶体和细胞膜运输; 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过程中,介导物质从细胞膜向细胞质或从胞内体向从溶酶体运输;②COP Ⅰ有被囊泡:主要产生于高尔基体顺面膜囊,主要负责回收、转运内质网逃逸蛋白返回内质网及高尔基体膜内蛋白的逆向运输;③COP Ⅱ有被囊泡:产生于粗面内质网,主要介导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物质转运。

高中生物必修一 第一章走进细胞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细胞 基础知识 一、从生物圈到细胞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单细胞生物(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2)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3)病毒的生命活动必须在( 活细胞内)才能进行。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八个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系统。 (2)与动物相比,植物(如松树)的结构层次中不具有(系统)。 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细胞学说的建立 (1)最先用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是荷兰的(列文虎克),发现细胞的科学家地英国的罗伯特。虎克 (2)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他们提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2、高倍心显微镜的使用 (1)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正对通光孔。 (3)观察并用(细准焦螺旋)调焦。 3、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 与动植物、真菌的细胞结构相比。细菌、蓝藻的细胞结构具有与真核细胞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为环状的DNA分子,位于无明显界限的区域,这个区域叫(拟核)。 重难点 1、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

2、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统一性 (1) 都具有细胞膜、且膜的成分和结构相似。 (2) 细胞质中都有核糖体。 (3) 细胞核和拟核中都含有DNA 和RNA 两种核酸,且都以DNA 作为遗传物质。 3、常见原核生物及易与之混淆的真核生物 补充: (1) 依据有无细胞结构 病毒(以DNA 为遗传物质,如噬菌体;以RNA 为遗传物质, 如SARS 、HIV ,HIV 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 有细胞结构生物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单细胞生物,如酵母菌、草履虫 如蓝藻、细菌 多细胞生物,如动植物、霉菌 (2)蓝藻的生活方式为光合自养型,没有叶绿体,但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叶绿色和蓝藻素。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2016年清华大学070703海洋生物学考研参考书目、考研经验

2016年清华大学070703海洋生物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生命科学学院 院系所、专业及研究方 向 考试科目备注 070703海洋生物学01海洋生物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46生 物学④903生化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综合 考研复习方案和规划 前几遍专业参考书的复习,一定要耐心仔细梳理参考书的知识点并全面进行把握 1、基础复习阶段 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 2、强化提高阶段 本阶段,考生要对指定参考书进行更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 3、冲刺阶段 总结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做专业课模拟试题。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 注意事项 1、学习任务中所说的“一遍”不一定是指仅看一次书,某些难点多的章节可能要反复看几遍才能彻底理解通过。 2、每本书每章节看完后最好自己能闭上书后列一个提纲,以此回忆内容梗概,也方便以后看着提纲进行提醒式记忆。

3、看进度,卡时间。一定要防止看书太慢,遇到弄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专业咨询师或本校老师。 三、学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了解课本基本内容,对知识体系有初步了解,认真做课后习题,考研题型基本离不开课后题的原型,将课后题做清楚明白,专业课基本就不会成为你的问题。 2、对课本知识进行总结,材料综合相对于其它只考一门专业课的专业来说,知识点比较多,前后章节联系不强,因此需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对课本题型进行分类。 3、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并用红笔标记,着重去理解那些易考而对自己来说比较难懂的知识,尽可能把所有的有问题知识要点都能够及时记录并在之后反复进行理解。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2、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内容整理成为一个个小问题,按照题型来进行归纳总结。笔记应着重将自己不是非常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通过多做题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对题型归类。 (三)真题的使用方法 认真分析历年试题,做好总结,对于考生明确复习方向,确定复习范围和重点,做好应试准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总结真题中高分值题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大题可能会关乎你在初试中是安全通过还是被刷,同时也不能放弃分值较小的题型。基本原则是计算题吃透,选择简答认真总结分类,把握各类型题在各章节的分布,有重点的去复习,分值较多章节着重记忆理解。 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复习和准备,并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既可以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待改进;又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高考化学复习化学平衡常数知识点总结

15-16高考化学复习化学平衡常数知识点总 结 平衡常数一般有浓度平衡常数和压强平衡常数,下面是化学平衡常数知识点总结,请考生及时学习。 1、化学平衡常数 (1)化学平衡常数的化学表达式 (2)化学平衡常数表示的意义 平衡常数数值的大小可以反映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大小,K值越大,反应进行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2、有关化学平衡的基本计算 (1)物质浓度的变化关系 反应物:平衡浓度=起始浓度-转化浓度 生成物:平衡浓度=起始浓度+转化浓度 其中,各物质的转化浓度之比等于它们在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2)反应的转化率():= 100% (3)在密闭容器中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在计算时经常用到阿伏加德罗定律的两个推论: 恒温、恒容时:恒温、恒压时:n1/n2=V1/V2 (4)计算模式 浓度(或物质的量) aA(g)+bB(g) cC(g)+dD(g) 起始m n O O

转化ax bx cx dx 平衡m-ax n-bx cx dx (A)=(ax/m)100% (C)= 100% (3)化学平衡计算的关键是准确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化学平衡的计算步骤,通常是先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列出反应起始时或平衡时有关物质的浓度或物质的量,然后再通过相关的转换,分别求出其他物质的浓度或物质的量和转化率。概括为:建立解题模式、确立平衡状态方程。说明: ①反应起始时,反应物和生成物可能同时存在; ②由于起始浓度是人为控制的,故不同的物质起始浓度不一定是化学计量数比,若反应物起始浓度呈现计量数比,则隐含反应物转化率相等,且平衡时反应物的浓度成计量数比的条件。 ③起始浓度,平衡浓度不一定呈现计量数比,但物质之间是按计量数反应和生成的,故各物质的浓度变化一定成计量数比,这是计算的关键。 化学平衡常数知识点总结分享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高考化学知识点栏目。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导语:细胞学说是施莱登和施旺所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参考。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通讯的方式 (1)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这是多细胞生物普遍采用的通讯方式。 (2)细胞间接触依赖性的通讯,指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质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它细胞。 (3)动物相邻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以及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使细胞间相互沟通,通过交换小分子来实现代谢耦联或电耦联。 细胞分泌化学信号可长距离或短距离发挥作用,其作用方式分为: (1)内分泌,由内分泌细胞分泌信号分子到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体内各个部位,作用于靶细胞。

(2)旁分泌,细胞通过分泌局部化学介质到细胞外液中,经过局部扩散作用于邻近靶细胞。在多细胞生物中调节发育的许多生长因子往往是通过旁分泌起作用的。此外,旁分泌方式对创伤或感染组织刺激细胞增殖以恢复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3)自分泌,细胞对自身分泌的物质产生反应。自分泌信号常存在于病理条件下,如肿细胞合成并释放生长因子刺激自身,导致肿瘤细胞的持续增殖。 (4)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神经信号,当神经元接受刺激后,神经信号以动作电位的形式沿轴突快速传递至神经末梢,电压门控的Ca2+通道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 通过胞外信号介导的细胞通讯步骤 (1)产生信号的细胞合成并释放信号分子。 (2)运送信号分子至靶细胞。 (3)信号分子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导致受体激活。 (4)活化受体启动胞内一种或多种信号转导途径。 (5)引发细胞功能、代谢或发育的改变。 (6)信号的解除并导致细胞反应终止。 核被膜所具有的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