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05-15T15:37:11.80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作者:张玲

[导读] 急诊护理流程的实施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高效率的抢救,也提高了神经细胞活性,优化了抢救过程。

(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目的探究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过程中抢救效率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护理流程,包括:急诊护理流程小组的成立,患者评估及分诊,脑卒中救治单元的建立,转运途中的相关护理。结果观察者患者采用急诊护理流程后,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抢救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者患者的NGF和NTF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急诊护理流程可协调抢救过程中各科室之间的关

系,为患者提供最高效的救治,为溶栓治疗争取了时间,确保了患者得到早期治疗。

关键词急诊护理流程;急性脑梗死;抢救

急性脑梗死是对一类缺血性脑病的统称,多发于老年人,病死率高,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很大程度上威胁着患者的健康。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老龄化的加剧,急性脑梗死患者逐年增多[1]。恢复梗死灶的血液供应,减少梗死面积是治疗的关键,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是溶栓治疗法。在溶栓治疗的实际操作中需要一套规范的,系统的护理流程来辅助治疗[2]。建立合理的急诊护理流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患者诊断,治疗,转运的时间,为溶栓治疗争取了时间,确保了患者得到早期治疗,改善了预后。我院对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制定了急诊护理流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患者临床资料与方法

1.1患者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的资料为:男26例,女19例,年龄47-78岁,平均(59.5±15.3)岁,病程为4-36小时,平均(15.3±4.7)小时。包括21例单灶性脑梗死,14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7例腔隙性脑梗死,3例多灶性脑梗死。观察组患者的资料为:男24例,女21例,年龄46-79岁,平均(57.9±16.1)岁,病程为5-36小时,平均(13.7±5.8)小时。包括22例单灶性脑梗死,16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4例腔隙性脑梗死,3例多灶性脑梗死。

1.1.1纳入标准

符合临床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经过MRI和头颅 CT确诊;均进行溶栓治疗;首次发病时间不超过72小时;

1.1.2排除标准

入院后死亡患者;血管性痴呆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出血者;严重的心、肝、肾并发症。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急诊护理包括抽血化验,心电监护等。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护理流程,具体如下

1.2.1急诊护理流程小组的成立

急诊护理流程小组的组成人员有专科医生,影像科医生,检验科医生,护士长,急诊预检护士,责任护士。对全组成员进行培训,人员之间需要有相互配合的能力,小组成员共同制订护理流程图,在设定的时间、顺序下开展救治工作[3]。

1.2.2患者评估及分诊患者病情评估需要在3分钟内完成,然后分诊至急诊抢救室,开启绿色通道,迅速启动溶栓治疗应急流程,迅速联系各相关科室,确保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

1.2.3脑卒中救治单元的建立为患者溶栓治疗准备病床,准备溶栓药物和心电监护,制定该单元内药物准备规范,剂量换算表等。

1.2.4转运途中的相关护理患者送入抢救室后2min给予心电监护、吸氧,5min内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查生化。护士长负责整个转运过程中的协调工作。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抢救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NTF)的含量。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1.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和X2的方法进行比较,P<0.05时,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抢救时间的比较

观察者患者采用急诊护理流程后,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抢救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果详见表1。

表 1 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抢救时间的比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