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官僚制的利与弊

浅析官僚制的利与弊

浅析官僚制的利与弊
浅析官僚制的利与弊

浅析官僚制的弊端及解决方案

***

(*******)

摘要:官僚制是马克斯韦伯等人提出的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但是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不可避免地与民主产生持久性的冲突,造成形式主义以及造成了行政效率的低下。从而希望通过建立一个无缝隙政府,时刻满足民众的合理需求以及创新政府组织功能以构建更加层级化、规范化的组织体系来解决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官僚制;官僚组织;无缝隙政府

0 引言

关于什么是官僚制,实际上也没有一致的定义。马克斯韦伯描述的官僚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在其固定的和官方的权限范围方面具有理论原则,这种理论原则一般是以法规形式来加以规定的;第二,机关等级制与各种按等级赋予权力的原则,意味着一种牢固而有秩序的上下级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存在着一种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关系;第三,现代机关的管理工作是以书面文件为基础的;第四,办公室管理,通常都假定是经过了彻底而且熟练的培训的。第五,当公共机关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时候,公务活动要求官员有充分的工作能力,而对于他必须有严格规定的在办公室工作的时间这一事实是不予考虑的;第六,办公室管理要遵循一般规律,并且这些规律是可以学会的。

1 官僚制的弊端

第一,官僚制不可避免地与民主产生持久性的冲突,并且造成形式主义。马克斯韦伯认为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权威:第一种是"合理合法的权威”。指的是依法任命,并赋予行政命令的权力,对这种权力的服从是依法建立的一套等级制度,这是对确认职务和职务的权力的服从。第二种是传统的权威。它是以古老的、传统的、不可侵犯的和执行这种权力的人的地位的正统性为依据。第三种权力是人格魅力型的权力,被马克斯韦伯称为“卡里斯玛”权威。这种权力是建立在对个人的崇拜和迷信的基础上。显然官僚制属于第一种。每一位官员除了最上层的官员能使他们做特定的任务外,其他人没有任何权力。从而他们互利共赢,维持自己的权威。这种固定的程序很容易导致僵化和形式主义。官员们的公事程序繁琐拖拖拉拉的现象非常普遍,可是它们还是要继续坚持形式化的程序。与民主产生冲突是因为官员们关心自身私利多于广大民众的利益。举个例子,高尔夫球场建设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中,地方政府通过巧立名目、以租代征、罚款等博弈方式来进行招商引资,卖地生财,使得开发商和地方政府互利共赢,而由于现行官员考核存在着政治锦标赛,他们为了达到衡量政绩的主要指标——经济发展,而选择忽视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官员们的这种利益取向不可避免地与大众的民主取向产生了矛盾。

第二,官僚制造成了行政效率的低下。官僚组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具有庞大的规模;第二、全职成员及其经济保障;第三,基于“功绩”基础上的人事雇佣、提升和留职。由于强调专业分工,随着新的问题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行政部门被制造出来,专业隔离造成了部门之间难以沟通,更不可能合作,部门重叠的现象很严重。这无疑会使官僚制组织成为机构膨胀、人浮于事、缺乏生机与活力的封闭组织。一个官僚组织,它的平衡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相对稳定的恶性循环上,在非人格化和集权化的氛围中得到了发展。一方面,由于官

僚制组织是以层级节制式的组织形式来维护组织的权威性,以组织的规模和等级来体现官僚制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可以从西方选举制度来看。在西方,譬如美国,总统需要赢得选举才能任职,而官僚只要凭借其专业技能就能得到政府的终身任职。总统是需要定期地进行选举从而决定连任或者下台,然而政府机构的官员们,他们只对机构上级负责,这就使得政府膨胀成为可能。就像我国的公务员,它的职位有长久的保障,这使得他们能够专心工作,并能够在稳定的职业工作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并得以把积累起来的经验再运用到工作中去。但是在实际中官员的权力已渗透到行政领域的各个方面,他们常常因其保守立场和保护自己的特殊利益而抵制比较激进的行政改革,以各种理由借口反对或者拖延他们所不喜欢的政策的贯彻执行。这势必会导致效率的下降。

2 解决方案

第一,建立一个无缝隙政府,时刻满足民众的合理需求。不过我觉得做到这一点有一些难度。一个无缝隙的政府是以满足顾客无缝隙的需要为目标的一种组织变革。它是以民众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使政府的每一项资源投入、人员活动、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提供等,都能够真正而有效地符合民众的需求,民众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方得到服务,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而避免官员们的自利,从而使得民主的观念深入官僚们的心中。

第二,创新政府组织功能以构建更加层级化、规范化的组织体系。针对行政机构设置随意性大,层级过多,人员臃肿,职能划分过细且交叉重复,导致效率低下的弊端,我认为应该根据各个部门机构所涉及的领域与范围的大小,以及他们所管理的层级,幅度之间的关系等,合理透明公正地安排它们的职能,以保证行政命令执行的统一性和信息传递的通畅。同时在公务员的选拔、录用和晋升中,要选拔具有独特见解和创造力的人才,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不畏权威,从而保证在政策的改革上不会互相推诿,导致政策的难以实施与改善。其实,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新公共管理的一些经验,现在是个全球信息技术化的时代,不妨推进电子政府的建设,以减少繁冗的管理层级,促进组织精简,增强官僚组织的活力与创新力。

3结束语

该文阐述了官僚制的两个弊端以及相对应的两个解决方案,希望我国的官僚组织能够改善现状,使官僚制更加合理与科学化。

4 致谢

感谢***老师的审稿,辛苦了。

浅析考试的利与弊

教育学论文 浅析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正确看待现行的教育考试 朱玉娟10121910227 2015/1/8

浅析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正确看待现行的教育考试 摘要: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现行的教育考试的作用受到了很大的争议,甚至有人都讨论到了考试的去留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将从考试的作用,考试与其它教育评价方式的关系以及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展开讨论,简单谈谈素质教育背景下应如何正确看待现行的教育考试制度。 关键词: 教育考试素质教育 考试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没有考试,教学过程是不完整的,但是就现在的教育来看,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大家都恨不得取消掉所有的考试。因为考试给学生、老师甚至是学校产生了很多压力,而且就很多实例来看,考试选拔出来的“顶尖人才”其实并不“顶尖”。 公元6世纪产生于我国隋朝的科举制度,据考证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它是中国封建皇朝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在这之前都是通过官员推荐来选拔人才的,所以这个时候出现考试,无疑是所有有志之士的福音,考试比起推荐制度要公平许多。所以考试的产生相对于推荐制度是一种进步。但是自从科举制度产生后,考试的梦魇一直都围绕着中国的广大学子。现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与之前的应试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那么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待考试,笔者将在这里做一个粗浅的分析。 1. 考试的作用 上面说过,我国的考试是从选拔人才相对不怎么公平的推荐制度中进化而来的,所以考试产生的目的就是选拔人才。就此来看考试是必要的,因为就目前为止,全球所有国家都没有探索出一个比考试更加适合的选拔人才的方法,考试仍然是教育的必须环节。然而, 现行的教育考试在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与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差距,导致社会各界出现“考试是应试教育的根源”、“素质教育就是要减少考试频次”、“教育考试与素质教育互不相容”、甚至出现考试“存废”之争。解析社会对教育考试的曲解,理清教育考试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关键是重新审视功能问题。 考试是一定组织中的考试主体根据考试目的的需要, 选择运用有关资料, 对

浅析当代中国税收

浅析当代中国税收 作者:伍梁京 引言: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工具,也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分配手段,税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维持在百分之90以上,但是基于中国特定的政治法律环境,作为财产的再次分配呈现出诸多不公平的现象,凸显政府企业个人的三方博弈,在此浅析一下中国当代各大税种的现状和问题。一:增值税理应取消 增值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增值税收与缴纳之间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增值税起源于法国,当时法国财政收入流转税依赖营业税不仅课税面狭窄而且存在重复增税的问题,导致无法形成有效的财政收入并且偷漏税严重,因此在税改的基础上引入了增值税的概念,增值税本质上属于财产税间接税,转嫁性强,征收与否一直是学术界的一大争议课题。我国从1979年在部分城市试点增值税,93年实行增值税全面改革,采纳消费性增值税,由于增值税是对产品增值额增税,消费性增值税允许扣除生产资料和用于成产经营的固定资产所含税款,也就是说这类增值税课税对象不包括生产资料部分,仅限于当期生产销售的所有消费品。谈到上述两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下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增值税成为第一大税种,比例维持在60%上下,作为国家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重要来源【增值税在分税制改革实行共享税,中央享受75%,地方享受25%】,但是随着入世以来中国企业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其他税种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对财政收入的贡献逐年增加,况且除了税收以外,国家财政收入的其他来源,如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有偿使用收入、罚没收入等。因此,对于转嫁税本应作为附加调节税却成为我国第一大税种,本身的不合理性再加之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行为更添加了不光色彩,严重损伤了消费者的利益,作为弱势群体的一方,以及在全球金融危机余波未散,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局面下不得不提出取消增值税的这个构想,再次我从几个方面论证我的大胆构想。第一,增值税真正的缴纳者?众所周知,增值税是基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及进口货物单位和个人征收的流转税,纳税人主要是从事生产销售活动的企业,企业是纳税人,由于普遍我们消费者的税收意识不强,我们总以为增值税是企业缴纳的,跟我们消费者无关,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前文所述,增值税具有转嫁性,也就是企业将税负以成本的方式转嫁给我们消费者,我们是真正的纳税人,换句话说是一个终端产品的增值的一部分收益归企业,另一部分税收在分配的形式归国家,承担税负的就是我们消费者,前文所述我们采纳的是消费性增值税,对于企业经营的生产性资料是允许抵扣的,所以企业几乎没有增值税的负担。增值税的普遍性和广泛性是我们个人税负的最大负担,而非个人所得税,下文我将探讨个税的问题。第二,发票真的是维护消费者权益吗?我想一个小学生都知道买东西索取发票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不开发票就会导致商家或者企业偷逃税款,可索取发票了真的可以维护我们

辩论网络的利与弊英文版

辩论网络的利与弊英文版 今天推荐给大家的是辩论网络的利与弊英文版,欢迎大家一起前来浏览阅读。 The internet--a double-edged sword The internet was born in America and soon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 Now days we even can't live with out it. It is so important in morden business, and it widely effect every respect of our lives. Although it provides us a more effective life style, it also brings us so many problems. So it is a double-edged sword in mordern life. The positive respect The internet is a big electronical net in which there are so many messages from every where of the world. We live in a message explosion times, we only need to sit in front of a computer or any other network terminal, to konw the latest things or to check any thing you don't know. The human civilization never combind like today. The internet also help us save a lot of time. The message was transfered so fast and so vivid that we don't have to walk out or have a face to face meet to resolve some business. Thus we save time and money wast on road. We can make friends via internet. So many couples begine their relationship in internet. It is a better way for morden youngers to find friends. Negative respect

大学生考证的利与弊

大学生考证的利与弊 大学生可以考很多证书,比如教师资格证、英语等级证书,乱八七糟的。 考这些证书的利与弊 Certificate craze on campus 最佳答案 : Certificates Craze on Campus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a certificate craze spreading among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y prioritize their need for certificates which will be useful in persuit of good jobs after their graduation. So far as I am concerned, certificates are important to college students in that the certificates, to some extents, do motivate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study hard because one could never get enough certificates and the attitude of “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 certainly contributes to the fulfillment of their college study. The tendency also reflects the fact that the college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college studen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job-oriented. This is not a bad thing, it shows that students are beginning to realize their obligations to perfect themselves and in addition, they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正确对待网络网络的利与弊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列举上网得反面例子,认识到网络得不良影响。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多角度广泛地交流与讨论“上网利与弊”,养成良好得上网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遵守文明公约,养成文明上网得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围绕话题积极思考并从多角度畅所欲言。 教学难点:分析、整理与归纳各种观点,学会上网,养成良好得上网习惯。 三、教学方法: 演示法:将收集到得相关资料以资料呈现出来,为交流与讨论奠定基础。 对话法:仿效央视“焦点访谈”得形式,通过主持(教师)、观众(学生)之间得口头交流自然而然地引出相关话题,并使学生在宽松融洽得气氛中畅所欲言。 讨论法:集中围绕话题进行讨论或辨论,从而培养学生得口头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 四、教学背景: 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教育也在发生重大变革,自网络诞生以来,一个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得事实就是,网络正以非同寻常、超乎想象得速度渗透到人们得学习、工作与娱乐乃至生活得方方面面。作为一种改变人类历史与生存方式得新生事物,其“双刃剑”得作用就是明显得。在虚拟得网络世界里,信息滚滚而来,永不枯竭而又丰富多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得网民群体中,中小学生占了很大得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面对不可阻挡得中小学生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与规范,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得重要问题。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个学生收集“上网利与弊”得相关资料,能够结合自己谈谈对上网利与弊得瞧法。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上网利弊得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出主题 主持:当您坐在电脑前您第一件事就是做什么? 观众:上网 主持;同学们上网最喜欢做什么? 观众:聊天、瞧新闻、发电子邮件、查找资料等。 主持:上网对我们青少年有何影响呢? (二)、开展讨论调查 观众A: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得渠道。多媒体制作得阅读资料,还可以借助生动得动画,美妙得音乐,提高了青少年得阅读兴趣。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得阅读方式,即从文本阅读转向超文本得阅读,从单纯得阅读文字转向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 观众B:提供了求知学习得新渠道。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得情况下,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得广阔校园,我们如果学习中有问题可以通过网络与其她同学、老师讨论解决。 观众C: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上网使青少年得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她们全球意识得形成。同样,又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她们与各式各样得人交流得能力。 观众D:提供休闲娱乐得场所。上网聊聊天、玩一些游戏,可以把一天比较紧张得大脑放轻松一下。玩游戏,对于熟悉计算机,了解新技术以及对她将来得发展都很有意义。 主持:同学生都谈得很好,那么上网难道就没有负面影响了吗,展示一些青少年上网成瘾后精神异常得图片。 观众A:过多得上网对人们得健康与社交不利。卡耐基与她得同事对一些实验对象在开始使用互联网及之后得一两年进行了人格评估,发现:人们花在网上得时间越多,与亲人得沟通越少,实际生活中得朋友就越少,同时感到孤独与沮丧。 观众B:将大量时间用于网上聊天,游戏等方面,没有时间用于学习,与朋友交往,甚至连睡觉得时间都没有,就会逃课,熬通宵,成绩

分税制对地方财政经济的深远影响

分税制对地方财政经济的深远影响 国务院决定从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改革现行地方财或包干体制,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这是我国财政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中央与地方利益的一次大调整。分税制实施后,地方的财源结构,收支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地方经济发展、财政平衡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如何发展地方经济,确保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努力实现地方财政平衡,是摆在各级地方财政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和研究。 一、分税制改革的基本经济政策意图及其走势 (一)、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这次分税制改革是以分税、分征、分管、中央集中增量为主要特征,其要点可以想概括为:(1)实行分税制与税制改革同步进行,税制改革的要点是:一是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并建立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二是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流转税制度。三是开征房地产增值税、证券交易税、遗产与赠与税,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等。(2)在税制改革的基础上把税收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并分别建立国税局和地方税务局进行征收o (3)采用基数法,即以1993年收入实绩为基数,确定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基数,保证地方现有既得财力不受影响。并明确,今后要逐年增如中央财政收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同时,按增量逐年增加补助给地方 (即按消费税和增值税增长比例1:0.3作为增量划拨给地方,中央得70%,地方得30%),逐步建立转移支付制度。 (4)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各自所承担的支出范围,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 (二)分税制改革方案的基本经济政策意图。今年出台的分现制方案尽管受某些因素的制约而带有一定的过渡性特点,但总体来看,其经济政策导向是极为正确和鲜明的,这里主要包括: 1、引导地方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兼顾速度、结构和效益,特别是注重提高经济质量和企业效益,目的是把我国经济发展尽快地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重速度、轻效益的痼疾为何久治不愈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行政考核机制的驱使,使得地方党政领导自然地优先选择外延扩张型经济发展模式。二是利益机制的驱使。原体制下,地方财政超包全留,因而,许多行业尽管税大利小,甚至亏损,但由于税大,以税补亏尚有很多财政利益可得,所以仍要千方百计地加快发展。正因为上述两种机制共同起作用,就使得以提商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长期以来难以实施。今年出台实施的分税制方案,把直接依托于经济外延增长的增值税作为共享税,按75%的比例大头划给中央;把对部分行业征收的消费税全部划为中央税。一方面,给地方谋求加快经济发展保留一定的财政利益激励,对地方督促和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给予了极大的财政利益诱导;另一

浅谈科举考试对当今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

浅谈科举考试对当今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 我看了侯力教授主讲的人文社科类巡讲视频后对其中的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深有感触。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土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延续了1300年。在这1300中,科举制度不断完善,作弊与反作弊现象层出不穷。在科举的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国学文化的发展,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科举取士保证了官员的质量,它适合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已成为其进行统治的一种有力工具。它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地推动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同时,它又是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制度。科举的历史变迁,以及在此过程中现出的优劣,对当今世界人才选拔制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带给我们一种新的启示——选拔人才要公正,教育要创新并适应社会。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得失,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注意。存在千年的科举制的最终衰亡,为当今中国人才的选拔,为深化和逐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的公开而公平的官吏选拔制度。在当今社会,选拔人才也需要公平、公正、公开。在国家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制度中,尤其应该借鉴过去科举考试制度“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公开张榜”的原则。 第二、科举后期昧于世界发展的大势,对自身所处国内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一无所知。仍把防弊和强化思想控制作为完善科举制的主要甚至全部任务。这一教训昭示我们:人才选拔制度建设不应仅仅追求程序和方式的客观与公正,还应保证所有程序和方式的设计都要始终围绕既定目标的实现来进行,达到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而所定目标又必须务实和符合时代潮流。 第三、科举虽然都是文、武并设,但一直是“文强武弱”,有限的武举人才 难以得到及时任用。因此在当今的教育和人才选拔需文理兼备,又要使人们丰富的知识和身体的健康相和谐。 第四、科举制度有其自身的缺陷,尤其是单凭文化考试而不通过试用即为官实践,来考核其到底能否胜任其职,就直接加以任用,甚至委以重任,是不可取的。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与古代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的今天,就更不能简单地照搬科举制度的模式。而要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第五、科举制度保证了官员的质量,避免了大多数选官制度所具有的流弊——世袭官员熟悉政务,但作为既得利益机群,拒绝一切变化;上级选官容易滋生腐败;民选官算是好主意,但不能保证被推举者的质量。所以,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选择用考试选拔行政官。促进了当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同时也告诉我们当代的教育和人才选拔制度也是需要不断改革的,从而使之不断完善。 第六、唐代科举考试须经地方州县审核身份并初试合格的乡贡(审核身份是为了杜绝工商等“杂色”,也就是贱民)。这说明唐朝是选拔人才还是不太公平的,没有面向所有的社会群体,科举制度是不断完善不断公平的,这说明当代的考试也会不断完善,我们不能操之过急,需要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第七、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当代大学生扩招是有历史根据的,因此学校扩招有助于普及文化,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学校适当扩招我认为是很合理的。 第八、清朝在科举制度方面禁锢了思想,所以我们当今的考试和人才选拔应该以创新与解放思想为目标,以利于人才的成长,选拔真正的人才。 第九、科举对今天的人才选拔制度的意义更在于选拔真正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才,使有

标准化考试的利弊分析与改革建议

标准化考试的利弊分析及改革建议 标准化考试的利弊分析及改革建议 (作者骆秦俐)标准化考试是一种按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具有统一的标准、并对误差作严格控制的考试。考试需要做到试题编制的标准化、考试实施的标准化、阅卷评分的标准化以及分数转换的标准化。 电脑的广泛应用,为标准化考试提供了技术保证。20世纪40年代初在美国就出现了这种新的考试形式。我国现在的升学考试试卷还没有完全标准化,而是采用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相结合的形式,虽然已把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分开、单独印刷了,但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例仍然比较大。所以我国现在的升学考试还不是真正意义下的标准化考试,还是处在过渡和实验阶段。 为什么要采用标准化试题 标准化考试追求的目标,是将数学方法、概率统计等方法用于考试研究,以建立科学的教育测量学,从根本上提高考试的质量。所以采用标准化试题是实现标准化考试的关键环节。 标准化试题的明显优点有: 1、试题覆盖面大。这样有利于全面考察考生对课程要求所掌握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抑制押题的作用; 2、可以用电脑阅卷。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阅卷速度,而且可以杜绝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造成的差错,确保评卷的公平和质量; 3、有利于试题库的建设。标准化考试试题编制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开放型的、分散型的、经常性的。这样,对每道试题都可以经过测

试、统计,科学地评价出试题的质量,保证每次考试试题质量的相对稳定。 我国为什么没完全采用标准化试题标准化试题虽然有一些优点,但其固有的弊端也是很难克服的。标准试题只注意答案的结果,不问为什么,把注意力 1/4页 完全集中在识别信息的能力上,而不考虑得出信息的能力。学生答题时只需选择"对"与"错",无需推理或说明,因此也就不能表现出答题人的创造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种考查不利于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客观性试题越多,离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初衷越远。所以,我国没有完全使用标准化试题,而是采用主观性试题同客观性试题相结合的形式,用主观性试题弥补客观性试题的弱点。 但即使这样,大家还是有些担心,升学考试的客观性试题占有很大比重,会不会影响新一轮课程改革? 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其中一个明显亮点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特别提出在评价过程中,要多注重过程性评价,并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这当然是一种极为合理的去向,应当坚持下去~而标准化考试则只要求学生回答结果的"对"与"错",不问过程和原因,从这个角度看标准化考试不正好与新课改的亮点相悖嘛~人们对标准化考试的这种担心不是空巢来凤,确实是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我们决不可以小视这种相悖所带

浅析我国分税制改革下中央与地方财政间的平衡关系

浅析我国分税制改革对地方财政的影响 ——经济0901 魏光继关键词:分税制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税源差异联系 引语: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正蓬勃发展。“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思想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在实行市场经济之后,我国借鉴西方发达国 家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特殊的国情,制定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制度。然 而,一个制度的制定到实施并然存在曲折性,受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经济环境等诸 多方面的影响。那么,本文就将针对我国的分税制改革展开讨论。 正文: 一:分税制的定义 首先介绍一下分税制的定义: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一种财政 管理体制。实行分税制,要求按照税种实现“三分”:即分权、分税、分管。所以,分 税制实质上就是为了有效的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通过划 分税权,将税收按照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有时还有共享税)两大税类进行管理而 形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的真正涵义在于中央与地方财政自收自支、自求平衡。当今世界上,实行 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一般都实行了分税制。至于实行什么模式的 分税制,则取决于三个因素,即政治历史、经济体制、以及各自遵循的经济理论。我 国正在推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分税制,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尚不够彻底和完善,但是, 把过去实行的财政大包干管理体制改为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不仅初步理顺了国家与 地方的关系,而且调整了国家与纳税人的关系。 国际上的分税制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以分权为主的分税制,这种类型以德国、 原南斯拉夫为代表。另一种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分税制。这种类型以美国、日本为 代表。两者各具特色。而我国现行的分税制又有何不同呢? 1994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央的“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战略部署指导下 进入新阶段,财税体制改革充当改革的先锋,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 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建起了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管理制 度,并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收机构分别征管;在核定地方收支数额的基础上,实行 了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返还和转转移支付制度等。成功地实现了在中央政府与 地方政府之间税种、税权、税管的划分,实行了财政“分灶吃饭”。 其特点主要是: 第一,按照税源大小划分税权,税源分散、收入零星、涉及面广的税种一般划归 地方税,税源大而集中的税种一般划为中央税。一般来说,不可能把大税种划为 地方税。但由于地方税不仅对法人(公司、企业)征收,而且更多的是对个人征收,所以, 税源分散在千千万万个纳税人手中;又由于地方税征收范围面小,税源不厚,所以收 入零星;由于地方税税种小而多,所以涉及面广,几乎涉及到所有单位和个人。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问题及建议

财政学论文系别数学与统计学院专业名称金融学 班级学号5121233 学生姓名刘星兰 指导教师刘喆 2015年1月5日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问题及建议 财政体制作为确定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制度,是政府制定和实施财 政政策的重要体制依托,并对政府职能的有效行使和政府运作效率有着深刻影 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伴随着各个历史阶段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 财政体制经历了多次改革,总体的改革取向是由集权逐步走向分权#在建国初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施的是高度集权的“统收统支”财政体制。从第一个五 年计划开始,逐步过渡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政体制。改革开放后,为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分级包干”财政体制。从 1994 年 1月 1日起,中央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 体制改革。从 1994年运行至今,分税制财政体制显现出良好的经济与政策效应,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形势 的变化,既有财政体制也显现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一、1994 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及之后的调整与规范 1994年分税制改革通过以事权划分为基础界定中央与地方的支出范围, 按税种的归属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范围,分设国税与地税机构,建立中央对 地方的税收返还制度以及实行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等措施妥善处理原体制补助 与上解事项,初步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级财政体制。1994年以后,中央依据体制运行状况和宏观调控的需要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格局、建立健全转移支付制度以及规范省以下财政体制等方面对分税制财政体制进行 了多次调整与规范。 1、1994年后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的主要调整与变动 (1) 提高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分享比例 (2) 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 (3) 建立中央和地方的出口退税共同负担机制 (4) 成品油税费改革 (5) 其他中央与地方政府间收入划分的调整 2、1994 年后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与完 善 (1) 税收返还制度的发展与规范 (2)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3) 1994年后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改革与规范

浅议科举制度废除的利与弊

浅议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及得失 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选官制度,为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发挥过重大作用。但是到了近代,科举制度因为西方文明的影响以及自身的日趋保守最终未能逃脱被废除的命运。科举制度的废除对清政府的命运、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关于科举制废除的得失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科举制度原因得失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了1298年。在科举制近1300年的发展历程中,其考试程序不断完善,考试内容的侧重点也在不断变化。 自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取士始,科举制度的考试程序自此不断完善。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将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武则天时首创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开取武将的武举科。宋朝进一步改良了科举制,提升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提升了科举取士的人数和地位,将考试分为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三级。元朝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明清时,正式由国家举行的科考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科举考试内容也呈现不断变化的趋势。从隋朝到清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因时代背景和各朝代发展主题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唐代的考试内容既有选拔数学和法律人才的明算科和明法科,也有考经学和文学的明经科和进士科;明清的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也曾在1902 年到1904 年间以中西政治经济内政外交知识为主要内容;而太平天国曾以《旧约》、《新约》和《天王诏书》等为主要考试内容。 虽然千百年来科举考试的程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有一点是始终不变,这就是科举制的实质是一种开放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千百年来,科举制度既为下层人民向上层社会流动提供了渠道,又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提供了支柱式的支撑。 一、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背景及原因 1840 年以后,中国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伴随着船坚炮利的冲击和欧美风雨的强劲到来,科举制在西学东渐大潮中也受到空前的挑战。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屡遭割地赔款,中国人不懂外语,不懂国际法,在谈判中经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对于机器、大炮、坚船,靠八股选拔出的那些人更是门外汉了。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求变的要求日趋强烈。为了能适应时势的需要,科举在这个时候也被迫进行改造,最终被无情的废除。科举制的废除是时代发展的结果,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梳理和总结,笔者认为科举制度被废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有关当代考试制度利弊的一己之见

有关当代考试制度利弊的一己之见 在中国,考试是寒窗苦读十几载少年唯一的出路,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通过考试制度来选拔人才是否可取?究竟当代考试制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都值得我们深思。 纵观中国这么念来的教育制度,我认为考试制度是弊大于利!首先,我不否认考试制度曾经的贡献,可是到今天,我们必须考虑到,它还适用于现今的社会吗?素质教育因为当今考试制度的牵制而成为纸上谈兵。 考试制度有好处,公平。标准化的答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平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但它是不全面的,并不能准确衡量一个人的才能,甚至它连公平衡量一个人的成绩都不能做到!一场考试的偶然性非常大,以一场考试的成败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显然不是公平的。在物理中有一句话叫做“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少误差”。而这一点在我们的考试制度中体现了吗?实行考试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而由于考试制度,考试成绩与升学,工作,高薪及各种荣誉称号的获得密切关联,导致人们把追求高分数作为目标,从而忽视了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为最基本的目的。学生适应了考试制度却无法适应社会!而与此同时另一些在某领域有很高成就的人才却因为不适应这一制度而铸成遗珠之憾!考试制度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它就不能为社会选拔适合的人才。 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的人才。可我们必须看到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统一考试,使学生不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能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不能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和个性雏型。没有特长、没有个性、没有差异,整天看的一本书就是教材,整天做的一件事就是听课,整天想的一件事就是考试。多元化的人才可以在流水线上加工完成吗?答案是不能!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据社科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教育蓝皮书对2005年中国教育满意度的调查表明,36%的中学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心情紧张、疲惫、厌烦、焦虑。中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的比例不到50%。由于高考竞争激烈,80%以上的学生产生了“失败者”的心态。 所以我认为考试制度的改革为当务之急!这样才有利于社会更好的发展!

浅谈分税制改革与土地财权

浅谈分税制改革与土地财权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挽救了当时垂危的中央财政,改变了“弱中央”的状态,是一场具有深刻意义的改革,搭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制度框架。 “必须看到,该体制为种种条件所制约,带有过渡色彩,留下不少问题。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问题趋于明朗化,对地方财政运转的不良影响日渐突出。”贾康教授这样说。我们也可以看到,分税制渐渐显出它的力不从心,甚至是某些弊端。比如对地方财政运转的不良影响,比如转移支付制度的不规范和随之而来的乡镇财政困窘,比如在当前过多的政府层级下地方与中央之间事权与财权的博弈……而1998 年住房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城镇住房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住房价格持续上涨,中国城镇房价的持续快速上涨成为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对其解释也很多,包括房地产业结构,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政府垄断土地供给等,但究其根本原因,那就是1994 年分税制改革带来的财政集权效应。 1994 年的分税制改革将“财权上移、事权留置”,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如中央财政收入占预算内财政收入的比例从1993年的2210%上升到了2004年的5419%,而地方财政收入占预算内财政收入的比例则相应下降,由1993年的7810%下降到了2004年的4511%。与此相对应的是,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格局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1994年以后地政府财政支出占预算内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维持在改革前的70%左右,而中央政府财政支出比重则仍稳定在30%左右。表明分税制改革后财政收入在更多地集中于中央政府的同时,财政支出负担却仍然留给了地方政府。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下放给地方政府的一些财政支出项目,如社会保险支 出(包括退休养老金、失业救济、困难补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的规模日益增大。在其他国家,社会保障和救济几乎总是由中央政府提供,教育和医疗是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责任,而不是基层的政府超负荷负担。 地方政府为了缓解财政困难而产生了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以各种方式推高房价,增加建筑业税和房地产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地方政府相对中央政府

关于网络的利与弊作文范文

关于网络的利与弊作文范文 我相信大家都知道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剑。那么大家知道关于网络的利与弊作文要怎么写吗?下面就是xx分享的网络的利与弊作文范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互联网已实实在在地介入人们的生活。互联网作用十分明显,它的作用必将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带来影响。广大青年认为: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具有信息传递最快、信息最多、信息种类最全的优点。有大量资料显示,先进国家的中小学生正在利用互联网搜索资料,进行创造性、探索性学习,这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 在互联网上也是一种很危险的行为。计算机里的游戏之所以对青少年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计算机游戏虚幻的真实性。计算机游戏大多是以历史上某个国家或以武侠小说为蓝本,形成一个虚拟的社会,从而产生某种虚幻的真实,使参与者置身其中,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由于计算机虚幻的真实性,常常使中小学生把游戏中的角色搬到现实生活中来;他们虽然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但他们的思维却仍停留在游戏角色上。 上网可以给我们成长带来益处。可以开扩我们知识视野,增加我们认识世界和掌握知识的渠道。网上的新闻信息、

娱乐信息等都对我们有所好处,我们上网后,获得信息的途径不在单一,上网还可艺术展个性,开发潜能传统中学生的背景狂妄不羁,往往会受到许多打击。一个有才华的少年从此詔华已去。而在网络世界中,我们的个性能得到适度伸展。有益于我们身心发展。网络还使我们与他人交流渠道更宽广,方式更自由。在网上,我们可以得到同学善意批评,从而便于我们与他人交流更加宽广,交流方式更加自由。 同学们,只要我们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计算机会使我们一个对学习成提高的好帮手。 所谓“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有前人的努力,发明出各式各样的产品,我们才有便利的生活。现在的科技很发达,每个人几乎人手一支手机,我想,最伟大的发明应该就是网络了! 网络,可以让你跟远方的人取得联系;网络,有助于增加知识、提供生活资讯、广交朋友、排除寂寞、打发时间;网络,人际关系可获得改善。但网络同时有它的好处与坏处。网络,真实姓名、年龄、外表皆可隐藏。有些人会遗弃现实,转于投向虚拟世界,对他们而言,虚拟世界比真实世界更真实。在逃离现实的时候,不知不觉会发展出不当的网络使用,就好像上了瘾一样,欧美国家称这些人为网络狂。 网际网络世界丰富的内涵可使个人从单调的生活中解放出来,让人能依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发展各自的潜能与兴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习题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习题 一、单选题 1.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中载:武帝元光元年,初行孝廉之举,不是举孝与廉各一人.而是各郡国各举一人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据此可知 A.汉代的选官制度逐渐完备B.孝、廉是不同的选官依据 C.儒学独尊局面的完全形成D.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2.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A.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B.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C.都把才德作为选官标准D.都始终把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3.有学者指出:东汉士大夫风习为后世所推美。然分析其常见的美德高行,不外乎是让爵(父有高爵兄让弟袭)推财(兄弟分财推多取少)借交报仇(友有仇怨许身代报)清节(一介不取推财与人)等。与上述士人作为联系最为密切的社会现象是 A.佛道盛行B.察举选官C.儒学正统D.刺史监察 4.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A.造成了国家户籍制度的混乱B.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 C.使政府脱离了对门阀的依赖D.瓦解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 5.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有学者称:“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角逐取代儒家贵族政治的过程,是极权国家权威对宗法权威、“法术势”对温情主义占优势的结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察举制是儒家性善论与宗法伦理的体现B.科举考试的内容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 C.察举制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D.科举制忽略实用性学问和创新意识 6.唐代出现了一个“士族中央化”的过程,即世家大族的成员离开其籍贯族源地,迁往京畿地区,对其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国家统一和实行科举制B.唐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C.关中经济的开发和发展D.政治权力为世家大族垄断 A.寒门子弟不受政府重视B.科举制受到现实制约 C.社会阶层流动更为频繁D.并未真正实行科举制 8.唐代的取士原则事实上兼顾着士人的平日才学与科场表现,有时主考官还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由此可见,唐代科举 A.沿用九品中正制B.录取限制较为苛刻C.考试程序趋向公正D.存留察举制痕迹 9.唐宪宗以后,尽管具有或实或虚的旧族高门背景的宰相有所增加,但依靠门荫出身的宰相人数急剧减少,高官子弟凭借门荫而致高位的状况已成过去。这说明 A.贵族失去进入上层统治机构的资格B.以才学为标准的选官原则进一步贯彻 C.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完成D.科举选官制度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拥护 10.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与科场,曾赋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这表明唐朝科举制度 A.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B.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念 C.强化了士阶层崇儒入世的观念D.维护了人才的公平选拔

开卷答题利大于弊的辩论词

“政史开卷真是害死人了,孩子根本就不看书,就等着开卷抄书了。”这是一位家长在了解了孩子的政治史成绩之后,忧虑而愤慨的话。据我方了解,持有这种观点的学生和家长不在少数,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省从2001年起就开始实行历史开卷考试,至今已经7年了。采用开卷形式无非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政史的眼光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达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开卷有益”。然而现在的人们对开卷考试有几大误区。现在我方就带领大家走出政史开卷考试的误区。 误区1、态度上:反正是开卷,到时翻书不就可以了吗? 首先,中考没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查阅课本。政史同场考试,两张试卷同时分发,2个小时的时间,平均每科1个小时。历史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还有安徽历史,仅仅教材就有7本(不包括其它资料)。针对面广量大、知识点多的试题,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只是依赖在考场上翻书,那么,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而有效率的答题,难度很大,更别说检查了。 其次,不是打开书就可以找到答案的。既然是开卷,命题者理应会把考察的重点放在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等能力上,而不是摘抄一些呆板的知识点。比如,2006年的中考题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在什么时候?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书上并没有直接的答案可以找到,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一知识点,并了解汉朝与欧洲的往来才能正确答题。 因此,中考开卷并不是简单一味的抄书,而是建立在对课本熟读熟记基础上的灵活运用和拓展。 误区2、方法上:只记忆不理解或是只理解不记忆。 我经常遇见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学生,问他日本明治维新,他回答中国戊戌变法,问他秦始皇,他回答汉武帝,可是他除了张冠李戴外,其他说的都对。究其原因,他是只知道埋头背书却忽略了对内容的理解。这是学习中万万不可取的,不仅浪费时间考不到高分,而且还养成了错误的学习习惯。所以,识记的基础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才能事半功倍! 而有的同学认为开卷就是考能力,所以上课最重要。他们上课认真听讲,用心做笔记,可是,回家后却把历史书丢在一旁,忽略了课下的消化复习巩固。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对知识产生遗忘,考试时也无法准确的在课本和笔记中找到答案,也就考不到高分了。所以说,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何谈能力?因此,只有注重掌握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才能达到“温故而知新”和触类旁通的目的。 由此可见,以上两种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把听讲、识记、练习相结合才是妙方。 所以,我方认为:开卷考试利大于弊,因为开卷考试可以让学生不必吧时间花在垃圾而又必须走过场的课本上。

浅谈中国税制改革

浅谈中国税制改革 姓名:任远班级:经济1221 专业:经济学学号:120112006 摘要:税制改革是通过税制设计和税制结构的边际改变来增进社会福利的过程。税制改革可能有很多形式,既有税率、纳税档次、起征点或免征额的升降和税基的变化,又有新税种的出台和旧税种的废弃,还有税种搭配组合的变化。本文将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年来的税制改革进行分析,以解析出中国税制改革的方向。 引言:“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税收无处不在,通俗说,就是当一个人还在妈妈肚子里一直到入土为安的那一刻,税收始终与之相伴一生。稅收制度自最早的西周“市场税收”源起,经过2000多年的不断演变发展,依然延续至今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国家社会发展和人员的进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税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论税收制度的改革与否其最终的用途都是一个重头戏,国家如何运用税收收上来的钱才是民众所看重的。所以如何让税收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的和谐的发展提供一个环境,如何让税收为经济主体的公平有序竞争提供一个稳定的氛围,如何促进社会的公平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层面的优化与改革是我国税收制度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正文: 1.新中国税收制度的建立 1949年建国初期,我国各地税收制度很不统一。在一些老解放区,仍沿用革命根据地时期各自制定的征税制度。在新解放区,为了及时开展城市税收工作,按照“暂时沿用旧税法,部分废除,在征收中逐步整理”的原则,除了将旧政权不合理的苛捐杂税以及为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服务的征税规定加以废除外,一般暂时沿用旧税法。因此,当时全国各地实行的税种不统一,同一税种的税率差别也非常大。如面粉税,东北为8%,华东为25%;卷烟税,华东为40%,华北为10%,东北为60%;烟叶在华北不征税,而华东、中南都要征税。至于各地区的完税凭证和管理方法更是五花八门,很不一致。这种情况与全国统一的新形势很不适应。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召开了首届全国税务会议,讨论研究统一全国税政,建立新税制和加强税务工作。会议根据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有关财政税收的规定精神,制定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于1950年1月由政务院发布施行。《全国税政实施要则》明确了统一全国税收的要求,规定了全国统一的税收体系和税收立法权限,提出了加强税收工作的制度措施。与此同时,政务院还公布了货物税、工商业税等主要税种的暂行条例和《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暂行组织规程》。这标志着我国新的社会主义税收制度迅速建立起来。 随着新的税收制度的建立和贯彻执行,城市工商税收收入也开始迅速增长。1950年上半年就达到了与公粮收入相等的地步,完全改变了以往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农村公粮收入的局面。1950年6月,针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调整了工商税收,简化合并了一部分税种、税目,调整了部分税率,改进了征收方法,并在调整的基础上修正了货物税、工商业税等主要税种的暂行条例,同时由财政部公布了这些暂行条例的施行细则,从而使我国新的工商税收制度逐步趋于完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