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习题课的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习题课的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习题课的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习题课的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习题课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习题教学就是要把教授的历史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用习题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逐一加以解决,实现教学目标,加强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平时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及能力水平有哪些缺陷?这一切肯定要通过习题的训练才能得到反馈,习题的训练不仅可以打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更可以使学生不断感到自己在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上还有这样那样的空白点。

近年来,课堂教学中“新理念”的实施被广泛关注,因此,高中历史习题教学中应该避免传统的一问一答,特别要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研究,最大限度地增强理解能力,提高思维能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高中历史习题教学如何实施新课程理念?笔者从习题教学的准确性、层次性和有序性、人文性和主体性、深透性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新课程改革对习题教学的影响。

一、准确性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竟相迸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背景下的习题教学可以通过组织课堂争论,提高学生的准确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评价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康熙皇帝,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发散思维去思考康熙的所作所为,掌握基础知识。具体在评价这一历史人物时,指导学生从康熙帝对巩固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当时汉族(明朝)发达的农业文明与满族(清朝)游牧文明比较的角度,康熙帝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当时人民利益的角度,所处的时代性及阶级性的角度,康熙帝的人格品质的角度,中原汉族的先进与东北满族落后的角度,康熙帝的一切行为对历史的发展究竟起进步与倒退的角度,放射状,多层面地联想。然后再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史观出发,进行思维,归纳、总结出有独到见解的正确结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解决这一类历史问题的思维方法,即评价历史人物时,要认识到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掌握历史人物的活动、主要事迹、主要思想,然后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和历史分析的方法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既不能拔高,也不能贬低。这样,方法以知识为载体,知识以方法为钥匙,相得益彰,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层次性和有序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体现多样性,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习题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应从感性到理性,有浅入深,有表及里。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层次去分析,才能思路清晰,深刻记忆和理解忆历史问题,才能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和有序地去理解问题。

如讲述“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四个小问题:

(1)经济重心是怎样完成南移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北方经济远胜南方。主要在商周时期和秦汉时期。第二阶段:由南北平衡到重心渐移。主要是在三国两晋南

北朝、隋唐和五代十国时期。第三阶段:重心在南方。主要在辽宋夏金,尤其南宋时,已经完成南移。元明清: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和发展。

(2)南移的过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推行一些有利于农业发展政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南方局部统一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南北自然环境的差别;南迁农民与江南人民一道辛勤劳动,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还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政治中心南移的推动。

(3)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具有什么明显的特征?A、体现了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北方的劳动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B、南移趋势往往是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C、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4)经济重心的南移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这题的设置先从提高学生的识记水平开始,培养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在遵循教材正确的观点的同时,进一步提炼高于教材的新观点。

基础知识是完成其他教学目标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依托,习题教学中注意层次性,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学生不求甚解造成肤浅认识的现象。

三、人文性和主体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新世纪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面对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新理念的思考,课堂教学中“新理念”的实施被广泛关注,历史课也不例外。课堂教学的功能从以本为本转化为以人为本;从授知转化为启智;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化为人的整体的和谐发展。新课程的其中一个理念是倡导建构性的学习——实现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习题教学也就更不能排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讲解习题时,不能一味地给学生对答案,要鼓励学生参与思维,在操作上要积极引导,允许学生对答案进行辩论。只要有新意,教师就应该肯定,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对习题的全面认识,让习题课的教学也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如在复习隋朝历史的时候,对隋炀帝的评价问题,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考虑。历史上一般认为隋炀帝是一位昏庸无道的昏君,几乎一般的同学都对隋炀帝持否定态度。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书中有关隋炀帝的史实加以整理,然后以2003年江苏高考试卷的29题为例“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的许多政略举措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发挥过积极作用。列举这些政略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让学生根据这一习题加以讨论。结果是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和概括,得出了对隋炀帝这样的皇帝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他在灭陈统一南北、开运河、创进士、修弛道、与日本东南亚等国的友好往来、巩固多民族国家,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等方面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本题的实践中,师生互动合作,形成全方位的合作,使课堂气氛处于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这样的习题课堂教学有别于传统的以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有封闭走向开放,不在拘泥于某种固定不变的程式。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应起的作用,由过去主动地将变成“被动”地听,然后用寥寥数语在节骨眼上给予启发、点拨,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的感觉。师生之间的交流、多向合作也使学生感知了知识,同时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发挥了学生思路开阔、敏捷灵活、勇于探索的优势,在思维的撞击中相互启悟,相互开拓,也弥补了其贫乏的历史知识,改变了其传统的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四、深透性

深透性是指引导学生深刻而透彻理解历史,在透彻理解历史的基础上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传授基本历史知识,更要“能把一些思想重新综合为一种完整思想,产生出新的结构和新的思想即是创造思维等能力”(布鲁姆语)。如讲述洋务运动的一课时,我以1999年的高考题为例,“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积极作用,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作用,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

通过分析学生深刻理解了洋务运动,并在教材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体现在进步性方面:(1)洋务运动反映中国人谋求近代化的道路,体现在军事、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洋务思想得以宣传,也为西方政治学说及民主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2)洋务运动具有爱国的性质—出于维护民族利益的要求。(3)洋务运动以商战为主要形式抵制外国侵略。但其消极作用也十分明显:由清朝政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利用控制;经营管理腐败。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选择这题主要是变换角度训练学生,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透彻理解洋务运动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以及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

教师能设计好习题,并有机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听”和“习”结合,教

师的“教”和“查”挂钩,就能活学活用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

全面发展。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善学生学习的方法也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习题课中的问题性教学应用

- 作者:刘喜军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84 更新时间:2006-8-21 -

习题课是巩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课可以暴露出学生在自学时隐含的问题,同时也方便教师对正常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的一些“问题”的遗漏进行弥补。

由于习题课的“特殊性”,往往在授课过程中忽略问题性教学的运用(很难展现教师的才华和表演技巧)。那么问题性教学是否适合于习题课教学呢?实践证明:完全可以!而且效果往往会比讲授新课时运用的更加自然。

(一)、习题课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习题课的授课往往被授课者所忽略而没有形成广泛的的重视,这就给习题课教学滋生了几种不良倾向。一种是在新课教学时运用问题性教学,而在习题课中忽略问题性教学。又回到了“一言堂”又回到了“填鸭式”。教者没有真正领略到问题性教学的理念,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学生在习题课中形成一种期待一种依赖,期待着教师公布标准答案,而逐渐形成一种思维的惰性,不能通过习题体会到真正“理解后的快感”和“融会贯通后的愉悦”,而把习题课演变成“教师念答案,学生抄答案,教师讲答案,学生背答案”的机械运动;其次是教师有时为了维护一下课堂纪律和引起学生的重视时而采取的提问式:学生看完题后,点名叫学生说答案,并让学生说出该答案的理由。然后由教师亲自讲解为什么对或为什么错的理由。其核心还是围绕着教师的讲解;再者还有的教师由于对新课中采用问题性教学不放心,而把习题课当成是新课教学的继续,大讲特讲。有的教师还会在习题课中对学生由于马虎等诸多原因导致的非常简单的错误,大加指责:“这么简单的题,还不会,怎么自学的。”即使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和教材、老师的观点不同)也会扣上上课不认真自学的帽子。

这样做的做法严重的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中完全成为教师权威的被动接受者,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亚里士多德

(二)、习题课中运用问题性教学的必要性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这是毋庸质疑的,那么无论是新课的教学还是习题课的教学中,课堂的主体依然还是学生。教师无论在什么课型中始终应扮演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当参谋,问题性教学的理念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够根据自己与众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感和乐趣。而习题课恰恰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天地。通过习题带出问题,这样做决不是教师为了完成检测目标而设的圈套。以习题带出问题,学生可以迅速的在头脑中显现学过的知识,充分的思考,学生会自觉的再次翻阅教材,自觉地温故而达到知新的效果,这难道不是主体性教育的一种体现和应用吗?习题课应该适合问题性教学模式。

在这里略谈一下问题性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

问题性教学作为一种主题性教学理念,关键在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无论是什么学科什么课型都应该适合这一模式,不存在有的教师想象的那样,甲学科适合乙学科不适合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真正的形成态度的转变,对于现在高中生所开设的所有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其实对所有学生都是具有着强烈的诱惑力的,那么为什么学生会对这些学科产生千差万别的喜恶呢?在学生的成长期间,课堂占据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传统的课堂常常是使他们痛苦和无奈的地方。他们盼望着放学,盼望着假期,就是想逃离课堂,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游戏中去。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课堂的书本教学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相脱离。生活中有语文、政治、历史;生活中有数学、物理、化学。。。。。。随处都可以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加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而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 郑金洲

那么这种结合的纽带就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备课不能单单地备书本上的知识,而在内容上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让学生感到知识贴近他们的生活,让课堂更有亲切感和亲和力,学生在课堂上自然会在每节课上积极主动的探究,主动的学习,因此无论哪一学科都适用问题性教学模式,怎样运用,运用的如何则取决于教师的认识和态度。正如叶澜所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难以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

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在讲授《袁世凯的独裁统治》这一节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大家看我手中的这枚硬币(出示一枚中华民国三年的银圆,上有袁世凯头像,分别让每一位同学观察),大家思考一下:中华民国哪一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三年是公元几年?银圆上的人是谁?为什么不是孙中山而是袁世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不做总结评价,我对学生们说在《袁世凯的独裁统治》这一节里能够找到答案,大家开始自学。在自学中遇到疑难能够主动提问,同学之间的讨论也非常热烈,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学生还把自己手中的“藏品”拿出来和大家共同鉴赏,历史不再沉默,而更加贴近生活,变的活泼生动起来。

三、习题课中运用问题性教学需做的准备工作

第一步,习题设计:要面向全体,难度的设计要有梯度,先易后难,逐渐让学生体会到成功解决问题后的那种愉悦,激发其主动学习,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又要有所重点,带动那些思维活跃的同学步入一个新的思考空间,题量的多少视学生平均做题时间而定,保证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完成,在每套题中都要有一到两道开放创新题型供学生研究讨论。

第二步,学生做题:学生普遍存在不认真审题的习惯,看到一个差不多就选,教师应对学生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态度的教育,指导学生认真读题,在选择题中一定要认真分析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养成遇到问题先查阅教材和资料的习惯,由于高中生一天的时间已经被各科时间挤的很满,单纯的依靠课上时间,全面掌握所学知识点是不现实的,查阅教材不是抄袭,而是让学生更加熟悉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加深理解加深印象,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做题时鼓励学生互相探讨,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教材作对一部分题,通过探讨初步弄明白一些题,实在不理解的向教师询问,教师予以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自己认真思考和勇于提问的精神,这样在做题过程中又解决了一部分人的“难题”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步,批改作业:通过作业的批改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对教材中隐含的知识进行补充。通过对作业的批改可以得出如下事实:有的题甲错了而乙作对了,这样在处理题的时候要让他们各自写出其做题的依据,教师要有评阅记录,便于下一轮的指导,同时批改要有评语,进行学习态度教育。

四、习题课中问题性教学应用模式初探

通过一学期的尝试和探索,对习题课中的问题性教学模式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习题课中教师应围绕着这个原则:对于习题教师应尽量避免直接参与讲解,对于学生全对的题根本不用讲,对于绝大多数同学都不会的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后重点讲,其余的则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己分组讨论解决。学生要说出答题的根据,大家评判,教师补充意见。传统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结论”多由教师强行注入到学生脑海中,使不少学生产生反感,认为“我知非我所想所愿”,从而产生师生间的隐形代沟:讲者辛苦,听者索然。而“协作探究”中,结论是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的,便没了被说教的感觉,由于学生们的心理差异不大,互相便于沟通,巧妙的运用学生自己的思维及表达方式往往会收到意外的良好效果,他们潜移默化地领悟了基本的历史史论观点。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的全方位协作,使课堂气氛始终处在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大家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热烈讨论,激烈争论,使学生在愉悦中感知了新知识。并且,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方法灵活多变,学生在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的驱使下,使其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易疲劳,学习效果良好。

习题课中问题性教学模式:

第一步:总结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原因,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教育。

第二步:教师公布答案(有争议性的问题和存在的问题较多的暂时不公布答案,以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理由参与讨论),学生自我批改。其中教材

上能够找到答案的标明页码,学生看书理解。

第三步:学生自由讨论,探究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讨论,个别辅导,同时了解学生讨论情况,记录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争议较大的问

第四步:组织全班讨论共性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对于争论较大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辩论。教师深化问题,理清知识线索。

第五步:总结本节课学生主动学习情况,提出表扬或批评。如有剩余时间,学生可以结合习题从新阅读教材。

以上是对问题性教学学习的一点体会,很多想法还很幼稚和不成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理解。

习题课中问题性教学案例述评

第一章第五节《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习题课

教学过程(1课时)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出席情况

师:上课

生:(起立)相信自己,永不言败!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二、前言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处理一下第五节习题,从大家答题的情况可以看出大家对本节课掌握的比较理想,我对大家充满信心,其中王震强同学30道

选择题仅仅错了两道。这是与他平时主动学习密不可分的,希望大家向

他学习!错的多的同学也不要气馁,你行的!

三、教师公布习题答案,学生自我批改。其中教材上能够找到答案的标明页

码,学生看书理解。

师:大家要认真检查一下自己做错的题,与正确答案认真比较,找出差距说出自己最初的想法,同时找到哪些是自己读不懂不会做没思路的题,

做好标记,重点思考,同学之间可以讨论。

学生自我更正讨论探究,教师巡视,参与同学之间的讨论,回答个别学生

的个别问题,同时对学生中有共性的问题做好标记。这一过程经历了二十来分钟,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提问,有很多问题是由于自学不够充分仔细导致的,建议学生重新阅读教材,找到相关的知识点。如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的地点,部分同学选的是天京是由于没有注意时间状语“初步建立”的限制,有的选项稍稍点拨学生就能够理解,象这样的题教师放手不讲,个别回答足够。学生之间自由讨论的很热烈。

四、论共性问题

师:自由讨论现在暂停,大家共同讨论一下以下几道题,同时欢迎大家发表你个人非常有创意的看法!

第6题:洪秀全宣称自己是上帝次子,并能依此创立拜上帝教,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拥护其根本原因是()

A劳动人民的愚昧无知 B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

C人民对现实深感失望 D中外民族矛盾激化

生1:我认为应该选A:因为在封建社会中教育被封建贵族垄断,普通的老百姓无法接受文化教育,因此很容易接受一些迷信的鬼神观念,拥护拜上

帝教。

生2:我不同意,因为在当时人们普遍接受的是三纲五常的封建观念,中国的传统根深蒂固,人们不容易接受外来文化。虽然愚昧无知也不会轻易信

奉拜上帝教。中国的老百姓有自己信奉的神象玉皇大帝什么的。因此

选A是不合理的。

师:很好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发言,大家认为谁的说法更充分呢?

生:生2的说法更有说服力!(异口同声)

师:生1同学你再仔细的思考一下,希望你能够找出自己更充分的理由。看来A 选项是不对的。A选项仅仅是接受拜上帝教的一个具体的条件,并不

是最主要的原因,那么谁还有其他的看法呢!

生3:老师,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指的是什么啊?

师:由于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具有落后性、狭隘性、保守性、和自私性等局限性,这是农民阶级固有的特点,有很多同学选择B选项,

但是大家注意题干是问人民信奉和拥护拜上帝教的根本原因,诚然农

民阶级的局限性是导致其拥护洪秀全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根本原

因,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农民在这段时期要抛弃原来的信仰而改信拜

上帝教呢?

生4:是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使人们在现实中找不到解脱痛苦的办法,对现实失望,只有在新的宗

教里寻找出路。

师:大家认为应该选择什么?

生:选择C

师:正确答案为C,生4解释的非常好(大家鼓起热烈的掌声)A、B、D三个选项是导致拥护洪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师:我们大家再来看第18题:

18.太平天国运动时,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A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B民族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D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

师:选A的同学请举手,记录人数,依次类推,板书A--1人 B—0人 C—22人 D—46人(注: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对那些没有

思考的同学进行学习态度教育)

师:选A的同学请你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生5: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爆发的,矛头直接指向清政府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属于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生6:老师,他说的不对,因为当时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呢?而太平天国属于农民阶级。

生5:那资产阶级什么时候产生的?

师:这是我们下几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第二章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太平天国运动刚刚爆发时,中国的资本主

义和资产阶级还没有诞生。因此可以排除A和B。

生:选C,选D(班级中出现了两种意见,组织学生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师:选C的同学,谁能谈谈你的理由?

生7:我认为选C,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和沉重的剥削所导致的阶级矛盾的激化,,同时太平天国运动又是近代

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矛头直指清政府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封

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选C的

同学鼓掌)

生8:应该选D,因为在鸦片战争的影响中我们学过:鸦片战争结束后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

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成为各种社会矛盾

中最主要的矛盾。太平天国运动也属于这个历史阶段。(选D的同学鼓

掌)

(教师对生8的这种积极参与争辩的行为加以鼓励,学生自发的辩论起

来)

生9:还是C对,鸦片战争影响中提到的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大众并不是一回事。

生10:中华民族包括中国人民大众,但人民大众是其的主体部分,总的来说是一回事。

生11:我认为选C,题干问的是太平天国时期,在这一段时间里,最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生12:但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始终是外来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

生1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内部斗争暂时采取了“中立”态度,在这时中外民族矛盾表现的不是很激烈。

生14:照大家这么说,我认为C和D都对,题出错了(众哗然)

师:大家讨论的非常精彩,但题并没有错,究竟选谁呢?(教室顿时沉寂,

同学们再次陷入思考,重新体会同学们刚刚的发言)

生15:老师到底选什么啊?

师:大家刚刚说的都很有道理,也认真的思考了,那么我谈谈我的个人看法,不是标准答案,回去你们可以继续查阅资料,论证你自己的观点。

师: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综观整个近代史,第一对矛盾是社会最主要矛盾,

但是主要矛盾的显现有一定的阶段特征,在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结束之后,激化了本以尖锐的民族矛盾。这样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变成封

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再者同学们从根本原因上《天朝田亩制度》

要推翻的内容上,起义的矛头指向上都反映了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

盾是最主要的,我个人的想法是选C,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同时不

同阶段矛盾的体现是不一样的,太平天国运动时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

的矛盾最主要而到义和团运动时期又体现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

的矛盾最主要。大家再仔细思考一下。刚才同学们表现非常出色。希望

每节课大家都能这样主动思考,敢于质疑。

自我评价: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

课堂教学有相应的规则限定,通常比较枯燥,历史教学尤其如此。所以

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多角度多层面展开一些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

互相合作,互相欣赏,互相辩论,在愉悦中获得知识,用生动活泼的形

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要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不仅如此,还要“授人以渔场”,要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供给学生一个“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宽松环境,送给学生一个“愿学、乐学、会学、

学会”的机会,教师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是学生的倡导者、引

导者、组织者。学生则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者、参与者、提问者、发现

者。

育人为本:高中历史习题教法新探

六安一中王伟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培养兼备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⑴现在,很多专家、学者都强调,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学习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多设疑,让学生提问。而怎样设疑、怎样提问,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没有一条明确的路径可循。高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知识,怎样应用?怎样提问?以前,我们教学生做题,总习惯

高中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高三历史复习课中要打破复习课旧课重讲、题海战术等传统模式,根据学生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模式,为了强化有效教学学,提升课堂效率,我们历史组认为高效复习课堂应分三个模块:1“自主建构”——强调由学生自主建构基础知识体系(25-30分钟),2“主导探究”——由教师对学生实行建构的知识中出现的知识难点、重点实行突破(10分钟左右),3“智能检测”——即多元方式的检测(5-10分钟),为了落实教学效果。其中也能够贯穿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多元展示、问题学习等教学活动。 具体操作如下: (1)检查回顾:用5分钟的时间检查学生对上节课所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这是复习课的首要环节,能起到督促学生课下即时温习、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之后老师针对性的点评,纠正,补充。 (2)复习导入:教师用简洁、新颖的方法,很快的导入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3)考点解读:教师用概括的语言介绍本节课在考试说明上的相关内容,确定所要复习掌握的重点知识与教学目标,提出自学要求,指导自学方法。 (4)点拨复习: A:指导学生的学习:如让学生自读,列出提纲,对知识实行系统化,揭示和总结规律。通过复习使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深刻化,使知识体系进一步条理化,促动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 B:教师讲解:①知识的串讲与渗透,注意知识间的联系,讲要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讲联系、讲规律、讲思路、讲方法,要有针对性,有新意。②把握关键的知识点,要设计好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④重视并合理利用相关信息。 (5)达标检测:教师出示提出一些针对高考的综合性、开放性思考题,提示学生使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水平。练习题要注意基础性、典型性、层次性、综合性。要体现新课程、高考命题改革的精神,要增加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要重视活动的设计与评价。练要规范、准确和熟练,要定量限时。即时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归纳、练习分析两个环节。对学生存有的问题,特别是隐性错误,要注意点拨、矫正,必要时再练习。 (6)板书知识体系 这个环节让学生来做,让学生写出本课的知识体系,找两三个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系统掌握课本知识。应向学生点明,如能准确写出本课知识体系的学生,说明对本课掌握地不错,复习起来会很轻松;若不能准确写出,甚至不能写出的学生,课下老师实行个别性的辅导。 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们历史组做法,有一些还停留在尝试阶段,还是十分粗浅的。教海无涯,学无止境,还望领导和各位老师多多指导。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四大环节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四大环节 2011年07月22日 作者:王世忠 来源:现代教育报 沐浴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历史教学出现了新气象,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不少教师认为教材的变化使得教学无所适从,而笔者认为,无论如何改革,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以及基本能力的考查依然是重头戏。不管教材怎样编写,历史基础知识始终未变。只要翻看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和教材,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握一些教学原则和基本尺度,灵活加以运用,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就会做到游刃有余,轻松驾驭教材,沉着备战高考。根据新课标历史教材的特点,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我觉得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抓好“点、线、面、体”四环节。 环节一:要点到位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在教学中要面面俱到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吃透教材,科学地筛选历史知识,将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主干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要说清讲透,落实到位,不留疑点。以高一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为例,教材中涉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度、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民主共和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等。翻开近几年高考卷,可以看到这些主干知识跃然纸上,始终常考不衰。没有储备足够的基础和主干知识,能力培养便如空中楼阁,如断了线的风筝,决胜高考更是无从谈起。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环节二:主线抓牢 历史教材跨度大、内容多、范围广,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记住并掌握众多的史实并非易事。但是通过认真研究教材我们会发现,历史事件都围绕某一条或几条主要线索展开。只要我们抓住主要线索,“顺藤摸瓜”,就会做到纲举目张,主次分明,轻松掌握。例如,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同时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拯救中华民族的探索史。这三条线索贯穿每一章内容,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始终。再如,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等。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吴永桂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吴永桂 发表时间:2018-12-03T12:00:16.0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05期作者:吴永桂[导读] 吴永桂黔西南州义龙新区德卧中学 5624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173-01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还要尊重学生,中学生不同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基本的道理他们都明白,只是自制力较差,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情感、兴趣、爱好,有敏锐的观察力,具备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给予适时的引导鼓励。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思维很活跃,教师应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和精辟的观点应加以鼓励、概括升华和扩展,注意保护学生积极性和自尊心,这样学生也敢于发问。使课堂气氛始终处于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尊重教师、配合教师,才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并且秩序井然的课堂。 二、提高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 首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导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方面,应使其尽可能丰富多彩,借鉴一些历史中的著名事件和小故事,使学生喜欢上历史课,还应该注重与一些其他教学科目的结合,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历史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可以和语文、地理进行很好地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广泛收集相关契合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良好地调动。 其次,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发挥。一是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影响力和课堂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其主动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引导者,帮助其掌握相关知识点,并总结一些重要的历史规律。如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的评价,一般都会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在军事、农业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进行评论,同时结合影响社会进步的阻碍处进行综合评价。 三、用好图文史料 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史料,图文并茂,处理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不用活史料,只对教材简单重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编者的用意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地比较、概括和解释。因此,要求教师要有较高驾驭能力:一是史料的选择,大部分可来自课本,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自行选择一部分,有机整合;二是问题设置要有梯度,一方面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史料运用得当。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地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良好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合作互动中解决问题, 形成多种思维方式,采取多种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实践证明,小组讨论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自己想想”“组内说说”等学习活动,在观察、思考、研讨交流中,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沟通、争辩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感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设计非常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清晰的板书下来,才能记下来,可以有学生代表到黑板板书,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同时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主体意识得到有效张扬。 五、信息技术手段和课程的有效结合 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是信息化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多媒体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 结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通过教学实践和实地调查,现就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实施策略谈一些认识。 第一、问题。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3)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如此这样,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去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呢确实是个难题。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和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都很难把握。而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4、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是适应新课改的前提 观念的更新是一切创新手段实施的根本。没有新理念、新定位、新角色,只有新课标、新教材、新知识,还是旧课程,没有新成效。为此,应该重点转变三个方面观念:一是转变对新课程的认识,即用新思维、新方法,不能守着旧框框、老套套;二是转变自身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启发者、引

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新课程改革秉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及“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教学重建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案导学,具体阐述了学案设计的原则、课堂教学操作模式及实践后的体会。 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程三维目标重视过程与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结合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我从2006年9月开始进行课题《“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的研究与实践。经过两年的努力,取得较大进展。尤其在学案的编写及通过学案解决如何使“教授化”的教学策略转变为基于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学习化”教学策略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摸索出了设计学案的一些原则。下面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例,阐述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学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上述教学策略的改变。以及实施学案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学案设计原则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探究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增强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导学学案就是使学生在自行的探究过程中,?在积极的思维中,进入思考和创造的王国。?因此,探究性原则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独到的见解。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3.方法化原则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5.层次化原则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

谈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谈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罗锐 摘要:本文针对如何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进行探讨。分析和探究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以改善和提高历史教学水平,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不仅真正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更提升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在社会上得到很好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一、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几年来,学校、教师也都在积极的探索新课程下如何实施高中历史教学。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高考机制还没有明确改变,教学评价体系也没能跟上教学发展的步伐,许多教师还有顾虑,不敢贸然地按新课程要求进行授课。还有就是有些教师还不能真正领会新课程的精神,还停留在新课程的表面层次,停留在形式上。因此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出现了这样的几种情况: (1)“目标高考”型 由于现在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模式仍以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师与学生的主要标准,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教学成绩,为了获得好评,将目标对准高考,力求与高考的要求接轨,这种课堂仍是传统的“满堂灌”。课堂上教师讲解、分析、说明,一人独揽,唯恐讲不到。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是眉飞色舞,而学生在下面则是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参与程度很低,甚至有的课堂就没有学生的参与,只是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结果是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有的只是沉闷无趣、身心疲惫。此种做法相信还普遍存在。 (2)“完成课标”型 一些历史教师机械的理解新课程,只重形式不重内容,为了完成“课程标准”而教学,出现了只有形式而无内容的“作秀课”、“展示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以自己为中心,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上有交流,有探究,但都只停留在课堂问答的层面,且问题的指向性较强,学生没有真正的思考或者说学生也没有机会去思考,因为教师只是想通过提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热闹之外又能给学生多少启发呢?这种情况下,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且停留在教材上的知识层面,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独特理解和独特感悟无从谈起,课堂提问的过程也就成了变相的灌输过程。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这些低效或是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严重的阻碍了学生主体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教学活动不能有效展开,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提高,更使学生对教师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上述教学的低效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那么素质教育就只是一句空话,新课程也将是一场空。因此, 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归宿,提出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课堂实施策略与方法 历史教师备好课的最终目的是上好课,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能指导个体将某一行为指向某一特定的目的,并将这一行为维持一定时间。学习动机在历史学习中是一个很有效能的动力因素,如果能正确了解、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将大大地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历史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动机,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精选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一、眼中有高考 高考是学生考,但离不了老师的引导、指导,所以要让学生考得好,首先老师引得好,“引”的关键是老师时时眼中有高考,事事围绕高考转.我们的做法是: 1.合理安排高考复习时间 为了保证高三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在学期初,我就结合以往高三辅导经验,按市统考要求,拟定了三轮复习计划,力争做到一轮夯实基础,二轮狠抓提高,对于第三轮复习,“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补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逐步提高学生成绩及能力. 2.研究高考收集高考试题 高考结束后,我们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试题,并把它们与前两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分章整理,仔细研究试题特点,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试题.在教学过程中,随进度和教学内容适时调出使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难易程度新颖程度,对高考不再那么恐惧;同时还可排出一些刚考过的考点,减轻复习的负担. 3.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去解读热点,编制热点小专题.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也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它基础的掌握. 4.团队协作备战高考 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更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班级团队.与备课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分工协作备战高考;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多帮助,多留时间给学

生,大家齐心协力奔高考. 二、学、练为高考 为了让学生考好,就要让学生把知识烂熟于心,还要让学生把知识用得得 心应手. 1.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一是要将课本读“薄”,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 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减轻学 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度. 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有针对性地自编试题就非常重要和有用.这类考题考查内容主要是与市 诊断考试以及高考同步,试题形式与高考题相同,检测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在每一次诊断考试前准备多套,集中训练,效果很好. 3.考前强化训练高三的考试有点多,综合的月考、学科的单元考、专题考,似乎一个都不能少.但我认为学科检测在日常应减少一些,以增加学生阅读教材、领悟知识的时间. 三.心中有学生 1.赏识、尊重学生 与直属校比较,我们算是二流的学校;与理科生比较起来,我们的学生绝 大多数是三流学生.整理知识体系、记住该记的知识点、有不错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赏识学生的微小进步,理解学生的一次次的失败,会让学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学习的快乐与兴趣.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师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1

2020年【有效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新探】

有效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新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进步,就需要讲究方法与技巧。历史作为一门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积极的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于课堂教学。本文就有助于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个有效方法进行探析。一、通过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为了使学生每一节课都对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充满了兴趣,教师还需要把握好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那就是有效的进行课堂导入,在导入环节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整个课堂的学生都有效的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奠定基础。当然,想要通过课堂导入环节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知识点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对导入环节进行巧妙的设计。本人在导入环节往往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对课堂上教师将要讲解的知识点充满好奇心,自然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点。通过上文我们不难发现,课堂导入环节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一定要对课堂导入环节引起高度重视。二、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能够有效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就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能够积极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未必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也积极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教师应该对以下几方面引起重视(一)通过多媒体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将多媒体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理解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从知识点的角度出发,通过更多的方法使多媒体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通过多媒体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会结合教学内容,将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视频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将事件发生的场面更加直观的呈现给学生,既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又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二)通过多媒体更好的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是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有趣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借助于多媒体能够将更多有趣的元素更加快速、有效的展示给学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历史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一定要对通过多媒体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起重视。总之,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对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三、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积极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对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点有很大帮助,而且对更好的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也有很大帮助。新时期,学生在历史这门知识点丰富的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再一味的死记硬背,而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知识点繁多、记忆压力大是高中历史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如果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不仅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也难以有效的掌握知识点。反之,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势必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有些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即使能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但是由于在应用知识点的过程中难以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依然难以通过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历史知识点应用的过程中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四、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新时期有效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

新课程条件下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程条件下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内容提要】 普通高中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历史课程必须贯彻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条件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一、教师指点,定向导航 二、提纲导学,落实基础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四、成果展示,交流点拨 五、课堂小结,设问激疑 【正文】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①普通高中的教学活动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应为“平等的研究者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担当着建构者、引导者、合作者、评价者等多元整合的角色。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是探究活动的主体。那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模式组织教学活动: 一、教师指点,定向导航 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的不同,决定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角色有所不同。教师是平等的研究者中的“首席”,有着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把关定向的职责。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所研究内容在历史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介绍相关的知识背景,理清基本线索,提示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这一过程的作用主要在于,为学生自主学习确定方向,清理障碍,找出研究的切入点。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完成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二、提纲导学,落实基础 “普通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高中的课堂教学中,仍不能漠视‘基础性’要求。”②历史课堂教学仍然要把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重要位置。 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有效手段是编制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教师编制导学提纲要特别注意选取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最为密切的基本知识点,通过最易于学生掌握的方式呈现出来。提纲一定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指向明确,切实成为学生迅速掌握基础知识的帮手。 学生自学过程中要针对导学提纲列出的基本知识点主动认知,积极思考。要在掌握、巩固、内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形成综合分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深化认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以学生在提纲引导下自学为主,教师不间断地在教室内巡视,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这一过程,主要是解决传统教学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知识传授问题,但不同的是学生充当了学习的主角,“基础性”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而完成的。学生依据提纲自学的过程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综合素质的过程。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在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这一步骤应是新课程条件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有一定思考价值的,足以让学生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它又是有开放性的成果体现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 【摘要】学习历史是要通过历史教学的活动,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智慧,进而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历史教学应该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将一些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能够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的理念、目标及课程性质等多方面作了明确的方向性的规定。新课程和新课程理念的最终实施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必须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以期达到学生终身“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养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人文素养的一代新人。 1 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第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第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2 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性的典范人物之所以成功,首先起作用的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人格,譬如爱迪生的痴迷忘情,居里夫人的坚忍不拔等。可见源自内心的热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结题报告 茂名市第十七中学西校区(原茂名市实验中学) 课题主持人:廖茂菊 课题组成员:伍尚康、吴国恒、陈欣、梁仁厚、王少帅 钟泽佳、程朝凤、周赛红、钟瑞梅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趋势 2004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在广东等五省区试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状况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果我们深入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皆是,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教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因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和开展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而影响了新课改有效实施的现象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市在本课题研究领域尚欠深入具体,未能根据生源实际情况得到一套可以套用的方法,可操作性较弱,我校在本课题研究更是欠缺。本课题主要针对当时我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效率低下的实际而进行的应用性探索研究,其目的在于从现有的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上,提出一些实践操作措

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王秀英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以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公民为根本目的他们向往与追求真、善、美,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或者说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其中,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坚毅、严谨、求真、求实,怀疑、批判、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能和谐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热爱生命,尊重人格、人权,讲究人性、人道。体会最深的是,一旦接触到教学实际,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一组组关系错综复杂,真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无疑,坦然面对、正确理解、尽快理顺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就成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哪些关系是首先要去理顺的呢? 我通过学习《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历史课程研修标准》,高中历史教学的灵魂在于: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从而大力提升师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是搞好历史课改与教学需要抓住和理解的关键问题,也是广大历史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认识中摆脱迷惘、走出困惑的指路明灯。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人们的操作有可能是充满个性、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但只要是符合我们培养人的根本目的,其行为就应该肯定,否则,就应当反思与改进。 一:领会课程理念,改变旧观念。 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对历史高效课堂的认识

浅谈对历史高效课堂的认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课堂教学应该是多种样式、多种方法,竞争与开放并存。真正的历史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或协调的发展。对教师来说,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对学生来说,高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得到显著提高和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历史高效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实现?以下几个方面是我的几点认识: 一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历史新课程标准是我们历史教学的领路者,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课程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思路,明确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历史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历史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历史教师更应有渊博的专业历史知识,具有扎实的教学基础。这离不开我们历史老师的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史学理论,不断汲取知识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课堂的高效。 二、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会探究其中的奥秘,主动、积极地去探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决定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显得更为重要。我在教学中适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录像、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既有对学生的感官强烈刺激,又有对学生的强烈震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游戏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游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如《繁盛一时的隋朝》中“大运河的开通”一目,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把学生分为五队,分别代表大运河沟通的五大水系,用三张桌子代表大运河的起止点和中心,然后让学生说出桌子和学生分别代表的城市河水系及五队学生之间的四段运河的名称,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精神为之一振,积极思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引用一些短小的历史故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如学习“三国鼎立”时,引用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先后三次去请诸葛亮下山,他的诚挚让人感动;学习科举制时,引用小说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小小故事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

(完整版)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大连第71中学符玲 我校《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大连市西岗区“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与意义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时代,它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果不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基于这样的形势和背景,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指出了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为贯彻《决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教师培训培养等各方面规定作了定性描述,形成了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诸方面的一次大力调整和彻底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其中,教学改革是整个新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贯彻《纲要(试行)》精神,达成课改目标,落实课改理念,体现课程功能(课程体现课改理念)的必然途径。 2002年9月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在神州大地上铺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题旨在改变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发展,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做到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然而,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呆读死记、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反复练习的做法依然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