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奶牛白线病及常见修蹄护蹄措施

奶牛白线病及常见修蹄护蹄措施

奶牛白线病及常见修蹄护蹄措施
奶牛白线病及常见修蹄护蹄措施

齐长明中国农大动物医学院教授

白线病

白线是蹄底和蹄壁交界处的一种软角质。大家治疗蹄病应该注意,蹄底的角质和蹄壁的角质都是比较坚硬的,尤其是蹄壁的角质非常坚硬,但是他们交界的地方,非常薄弱。所谓的白线部就是软角质,很多疾病都是这出问题,最后草、泥沙、粪便都从这儿进去,越塞越把牛蹄壁和蹄底分开,有的时候甚至一直侵害到蹄真皮,这叫白线异物。下面这个病例叫白线分裂,简称白线裂,健康的白线没有分离。白线裂表现的是后面接近蹄中部和蹄肿的时候白线整个分开了。这也是环境不良形成的,白线不断扩大,造成蹄壁分离。白线发病引起的另外一种病,叫白线脓肿,这个比较常见。典型的白线脓肿有两种情况,一种牛是纯白色的脓,还有一种没有脓,里边是黑水,有蛋白质的腐败臭。白线脓肿治疗时一定要把白线病变周围的角质削薄,否则不爱长。治疗时比较容易,一定要把蹄子表面的脏物清除干净,这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清蹄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任务,要把它做得很干净,得下工夫,得像给好的其他组织做手术一样去准备给这蹄子做手术,要不断的刷洗,甚至趾间隙用东西勒,把脏东西完全去掉,然后用消毒液侵泡5分钟,应该是严格的要求。否则的话这种感染的蹄病治疗的效果很差。因为本身就污染很严重。

(1)浅小的白线裂,仔细清除裂隙内的脏物后,将周围角质削薄即可。

(2)发生白线脓肿时,不要在裂口处挖深洞,应牺牲部分蹄底或蹄壁的角质,使裂口扩开呈倒漏斗形,以便于深部的渗出物和脓汁排出。

图1 白线异物,一石子嵌入白线处

图2 白线裂,裂开的白线内填塞的脏物使裂缝不断扩大

图3 白线脓肿

修蹄的方法

修蹄是指利用各种修蹄工具对牛蹄进行切削修整,以恢复其蹄形及功能的一种外科手术方法。修蹄可分为预防性修蹄、诱导性修蹄和功能性修蹄。

修蹄方法

(1)用蹄钳将蹄前壁剪至正常的长度,前蹄为7.5cm,后蹄为8.0cm。

(2)削除蹄壁上突出的角质。

(3)削除内、外侧指(趾)轴侧壁过度生长的角质,使指(趾)间隙光滑、平整。

(4)削除蹄底多余及不规则的角质,重建蹄底的负重面。

(5)削除蹄踵松散、糜烂及磨灭不良的角质。

治疗蹄病的常见药物

蹄钳、电动修蹄夹,还有传统的(助栏)保定架,这些修蹄工具大家可能都见过,也知道怎么用,因为大家现在使用的工具基本都是这种电动工具,因此修蹄工具在这儿我就不详说了。下面我着重谈一下药物,最常用的治疗蹄病的药物。刚才我曾经说过一种病例变化,蹄壳角蛋白降解,最后直到变性坏死的一个病例过程。因此,治疗蹄病一个总的原则就是防腐,把防腐做好,蹄子的角质健康了,蹄病愈合的可能性也大了,发生新蹄病可能性就小了。

松馏油

在临床上防腐最好的药物是松馏油,由松树煅烧蒸馏而得到的天然的松树的油脂。松馏油是一种天然的、非常好的防腐剂。它有个最大的优点不溶于水,意味着你给病变部用上以后,外边的水,进不去,不溶于水。从另一个角度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防水,既防腐又防水,还防蝇,松馏油涂到蹄子上,有驱蝇作用,这个是用于蹄部的一种比较好的药物。

魏氏流膏

下面介绍一种遇到化脓、感染情况的首选药物——魏氏流膏。魏氏流膏是治疗蹄部化脓疮的首选药物,魏氏流膏没有成品卖,都是自己配置,配置这种魏氏流膏有三种药物,蓖麻油,松馏油和碘仿。用松馏油、蓖麻油和碘仿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在一起,配成魏氏流膏。

高锰酸钾粉

第三种药物就是很多兽医都用的纯的高锰酸钾粉。松节油掺上高锰酸钾易冒黄烟自燃,可以用来灼烧一些增生或病变的组织。另外高锰酸钾是强氧化剂,所以用于蹄部缝隙缺氧的地方,可以防止厌氧菌的感染,但是配制成高锰酸钾溶液也可以处理厌氧性病灶,比如梭菌性病灶、坏死性乳房炎病变。

过氧化氢

双氧水也就是过氧化氢,它的用途有两个,一是处理化脓疮时,能够和一些腐败的组织起反应,产生大量的泡沫,能够把坏死的组织从正常组织上浮脱下来,使化脓灶净化。另外就是给缺氧的奶牛静脉输入,用于呼吸高度困难奶牛紧急抢救。这种药物以前也没有商品,就是碘仿和乙醚配置在一起,用于蹄部浅道的灌注,浅道就是又深又窄又细的一种孔道。蹄部经常有这种病变,尤其是感染性蹄病,比如说蹄变,实际上蹄冠部有的时候裂开,裂开以后真皮小叶和角质小叶就会分开,最后蹄壳可以脱离,如果保持角小叶和真皮小叶之间没有液体,这个蹄壳不会脱落。所以碘仿是一个非常好的药物,就像这些个缝隙里面灌注。但是乙醚是麻醉剂,操作的时候需要注意。还有就是它容易燃烧,千万不要遇见明火,遇见明火会燃烧。这也是这种药物为什么不容易配置的原因,因为挥发性很强,封瓶子口的时候不能用明火,用明火封瓶子口就会燃烧,所以不能做成安瓶,只能做成小玻璃瓶带塞子,但是塞子一定要封的比较严密,防止挥发。这个药物治疗蹄病非常好,用上以后,原来非常潮湿的病变,一分会就会变得非常干燥,因为它把大量的水汽,都通过挥发给带走了。而且里面的碘仿会不断分离出碘离子来呈现杀菌作用。这种药作用时间比较长,比较缓慢,所以不能频繁用药,频繁的用药就是浪费,不频繁的用药,意味着可减轻劳动量,尤其是处理蹄病,这是非常繁重的劳动。要能够三天处理一次,或者五天处理一次,这个劳动量就减轻了,所以要逐渐的缓慢的不断的释放出碘离子,这个药物非常好的,但是配置比较困难,为了使用方便,可以做成20毫升、50毫升小瓶装的,同时现用现配。因为不现用现配,事先配出来就挥发了。它这个挥发的程度,比酒精快10倍,另外一种防腐消肿作用药物就是鱼石脂,也是黑颜色的,它有拔脓的作用,但是在兽医临床用于蹄缺点太多,因为它可以无限制溶于水,跟水做任何比例的配合、混合,所以不太适用,尤其夏季,冬季还是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常见的护蹄措施

硫酸铜溶液喷蹄或蹄浴

用硫酸铜溶液喷蹄或蹄浴时浓度一般用到4%,我们曾经做过四个不同的浓度梯度(4%、6%、8%、10%)来进行蹄子表面的喷洒,在喷洒前后一段时间分别取样,看它能不能把蹄子表面的细菌给杀掉。结果证明4和10%的浓度,如果从杀菌和消毒的方面考虑,没有任何区别,当然10%比4%浓度要高,渗透压要高,他对蹄壳的脱水作用一定要比4%强,但是杀菌的能力是一样的。

生石灰蹄浴

生石灰蹄浴大家要重视,在挤奶的通道撒生石灰是非常经济、实用的一种办法,它可以杀灭一切蹄壳表面的细菌,而且能够使蹄壳变得很干,很坚硬,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当然挤奶通道不能露天,因为生石灰怕水,一旦下雨就会变成熟石灰,没有很大的吸湿和灭菌作用。

运动场要经常消毒

运动场的清理是一项不太艰巨,但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工作,很多运动场上,砖瓦石块等东西较多,尤其到了冬天,冻化的丘陵似的,奶牛走上去小心翼翼。“你不让奶牛舒服,奶牛永远不会让你舒服。”,我觉得这话非常有哲理。如果忽视奶牛的健康,不让它舒服,让它遭罪,它永远让你着急,它也不会让你舒服。

(本文根据齐长明老师在荷斯坦卫星大讲堂的讲课整理,未经专家本人审核)

肢蹄病总结

肢蹄病 1奶牛肢蹄病概述 1.1肢蹄病的概念 奶牛的四肢病和蹄病统称为肢蹄病,发病率较高。肢蹄病常常表现慢性经过,不致死亡,但如果诊治不及时,可造成残废。该病会对奶牛产生不良后果,影响泌乳牛的泌乳量和利用年限,影响种公牛的精液数量和质量。 1.2肢蹄病的种类 肢部疾病:腕、附关节发炎囊肿。 蹄部疾病:蹄冠、球部炎性红肿、蜂窝织炎、组织增生、蹄底溃疡腐烂等; 蹄角质变形:延伸蹄、剪状蹄、翻卷蹄和翘尖蹄等; 骨营养不良:蹄角质粉化,指(趾)骨变形和骨折等。 [1]张晶,单安山.奶牛肢蹄病及其防治[J].动物医学,2004,21(2):51-52. 1.3肢蹄病的发病特点 ①奶牛肢蹄病一般情况下多发生于舍饲和多雨的夏季,且随着胎次的增加与产奶量的提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②现研究已经证明,奶牛的肢蹄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特别与父系关系密切。 ③后肢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前肢。 ④变型蹄较正常蹄更易发生蹄病。 ⑤南方地区肢蹄病发病度率高于北方。 [2]常建华,卢岩等. 奶牛肢蹄病的发生与预防[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2):93-95. 1.4肢蹄病常见症状 奶牛肢蹄病最主要的症状是跛行,站立姿势不正。急性肢蹄病:局部红肿热痛、姿势改变、产乳量下降;慢性肢蹄病:跛行、消瘦、产乳量少甚至无乳、繁殖障碍、起卧困难;有的出现全身症状:心跳加快,体温升至39℃~40℃,严重时患牛卧地不起。 2引起奶牛肢蹄病的原因 2.1营养因素 (1)日粮中钙、磷不足或钙磷比例失调。当机体钙磷比例下降时,奶牛为了维持泌乳和血液中钙磷正常含量的需要,就会动用骨骼中储存的钙磷,导致奶牛骨质疏松、蹄部角质软化和蹄形态的改变,而发生肢蹄病。 (2)血液中铜和锌水平的降低,可引起含铜和锌的酶活性减弱,使赖氨酸残基上的氧化脱氨基作用受阻,损伤骨胶原多肽链的交叉结合,降低骨胶原的稳定性和强度,以致骨骼异常变形和骨质疏松。 (3)日粮中缺乏维生素A、D、E。维生素A、D不足或不平衡,使机体抵抗力下降、骨质疏松而诱发肢蹄病。维生素E具有维持细胞完整和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若奶牛缺乏维生素E能导致奶牛跛行。 [3]朱玉平. 引发奶牛肢蹄病的主要原因及防治[J].今日畜牧兽医,2006,(8):16-17.

奶牛常见肢蹄病及其防治

奶牛常见肢蹄病及其防治 [日期:2011-03-26]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奶牛常见肢蹄病及其防治 李林 奶牛肢蹄病是奶牛四肢及蹄部疾病的总称,是目前国内外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它是仅次于乳房炎和繁殖系统疾病引起奶牛被迫淘汰的第三大最普遍的原因。但由于该病多呈慢性经过,不致死亡,常被忽视。肢蹄是奶牛重要的支柱器官,肢蹄健康是奶牛高产、健壮的保证。肢蹄病对奶牛产生严重不良后果,不仅影响奶牛的产奶量,而且会造成高的淘汰率,使替补的费用大副增加。因抗病性状遗传力很低,环境管理和营养调控技术将是降低肢蹄病的主要途径。 一、常见奶牛肢蹄病种类及其症状 1常见奶牛肢蹄病种类 肢部疾病:腕、附关节发炎囊肿。蹄部疾病:蹄冠、球部炎性红肿、蜂窝织炎、组织增生、蹄底溃疡腐烂等;蹄角质变形:延伸蹄、剪状蹄、翻卷蹄和翘尖蹄等;骨营养不良:蹄角质粉化,指(趾)骨变形和骨折等。 2一些常见的蹄病临床特点和治疗 1、蹄叶炎:这是发生在包围趾骨的真皮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65%的蹄病直接或间接地与蹄叶炎有关。研究表明大多数奶牛的跛行是由蹄叶炎引起的,当然并不是全部。蹄炎可分为三个阶段: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在所有三个阶段,奶牛通常都有特定的姿势以减轻疼痛。患蹄病的奶牛通常后背拱起来,如后肢比正常情况更朝前放置,说明疼痛在脚趾,如比正常更朝后,说明疼痛在蹄踵。奶牛如起卧困难或走路笨拙,则很可能是由于蹄炎或其他蹄病所致[1]。 在急性阶段(最初10天),牛蹄会发热,蹄底软化,一周以后,临床症状包括其白线变黄呈粘稠状,蹄内真皮组织血管阻塞,且由于接近蹄壁和缺少可活动性,肿胀会引起很大的疼痛,牛蹄变热,冠状带之上脉博次数增加,家畜呼吸次数和体温都增加。 在亚急性阶段(第10-45天期间),壁外及冠状带周围出血,最显著的变化是蹄壁与蹄底分离,可以看到趾很长及蹄踵分枝。从内部可以看到趾骨刺向下面。 在慢性阶段,(45天以后)蹄底开始凹陷,且蹄底与蹄踵区分不明显,趾朝上。蹄壁外层可看到横的纹路(小沟)趾骨刺向蹄底,进一步与蹄壁分离,由于趾骨的转动,使得奶牛感到很不舒服。

奶牛肢蹄病的症状是什么奶牛肢蹄病怎么防治

奶牛肢蹄病的症状是什么奶牛肢蹄病怎么防 治? 肢蹄病是奶牛常见疾病之一,使奶牛发情持续时间减少、首次配种受精率降低等,使奶牛的淘汰率升高,进而导致很大的经济损失。奶牛肢蹄病的症状是什么?奶牛肢蹄病怎么防治?快来看看吧! 奶牛肢蹄病的症状是什么? 奶牛肢蹄病以跗关节磨损及炎症肿胀、白线裂、蹄叉炎、蹄叶炎、蹄底溃疡、腐蹄病为主。 前肢肢蹄病主要集中在蹄叉炎及蹄底溃疡,后肢以跗关节磨损及炎性肿胀、蹄叉炎、蹄底溃疡居多,患病蹄部真皮和角质层发生化脓性病理变化,病牛蹄部真皮坏死与化脓、角质溶解,站立姿势不正,导致跛行等运动功能障碍。 患牛常卧于地面,患肢负重不起或各肢交替负重,以一肢或多肢跛行、跪地及剧烈疼痛为特征。

急性病例表现为奶牛肢蹄局部热痛,患肢不敢负重,强行运动步态强拘、弓背,叩诊或钳压敏感、疼痛,患牛常卧于地面,卧地后患病肢蹄外伸,常呈侧卧姿势,严重时则出现全身症状,体温升高,呼吸加快,采食减少,泌乳量下降; 慢性病牛的全身症状轻微,病牛不愿站立和运动,常喜躺卧,运动时出现跛行症状。 奶牛肢蹄病怎么防治? 奶牛肢蹄病应以预防为主,采取多种措施。如散养奶牛,应设置尽可能大的运动场,增加奶牛运动;保持牛舍、运动场地面干燥卫生;科学配制饲料;定期修剪牛蹄,为牛蹄药浴等。 局部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蹄部外用药物疗法、蹄浴疗法、手术疗法和局部注射用药疗法。蹄部外用药物治疗时,对患病蹄部进行清洗和消毒,切除指(趾)间坏死组织,使用抗菌药物。如用硫酸铜和磺胺1:4的混合物,或含土霉素2.5%的甘油水溶液涂抹患病蹄部,打上蹄绷带,每天2次,连用5天,并将病牛转至干燥圈舍饲养。 处于急性期的病牛采用普鲁卡因封闭疗法,或采用镇痛及抗炎药物治疗,如用阿司匹林、乙酰丙嗪等镇静止痛药物消肿止痛。为了减少炎性渗出,缓解疼痛,

奶牛肢蹄病总结

奶牛肢蹄病 奶牛肢蹄病是奶牛四肢和蹄部疾病的总称,是危害奶牛生产的三大疾病之一,是影响奶牛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 一、临床症状 患病蹄部红肿、热痛,站立姿势不正,导致跛行等运动功能障碍。患牛常卧于地面,严重者出现全身症状,体温升高,呼吸加快,采食减少,泌乳量下降。慢性病牛的全身症状轻微,有的仅表现为食欲不振,产奶量下降,病牛不愿站立和运动,常喜躺卧,运动时出现跛行症状。 二、发病因素 引发奶牛肢蹄病的主要因素有5个方面,即营养、遗传、环境、管理和疾病。 1、营养因素 ①一般牛体内钙磷比例为1.5-2∶1,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或缺乏时,奶牛就会动用骨骼中储存的钙磷,导致奶牛骨质疏松、蹄部角质软化和蹄形态的改变,而发生肢蹄病。 ②奶牛体内维生素A、D不足或不平衡,使机体抵抗力下降、骨质疏松而诱发肢蹄病。日粮结构不合理,高蛋白质的日粮结构或粗纤维摄入不足,可引发肢蹄病。 2、遗传因素 奶牛的遗传性状直接决定它们对肢蹄病的易感程度。奶牛肢蹄病的遗传系数为0.6,与生产性能呈高度正相关,蹄变形引起的蹄病与种公牛有关。其中3-4岁奶牛发病率高。 3、环境因素 ①牛舍环境卫生状况较差是引起肢蹄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牛圈堆积厚层牛粪,再加上饮水池经常有水溢出,粪便和污水浸染,氨对蹄壁的腐蚀作用,可降低蹄壁的屏障作用,使牛蹄角质软化,受到粪尿的侵蚀,角质生长发育不良,且脆弱,极易引起趾间腐烂、蹄底腐烂等蹄病。 ②湿热的环境条件对肢蹄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奶牛的肢蹄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使蹄更易变软,很易损伤,易受病原菌感染发炎。同时高温高湿气候使奶牛的采食量显著下降,营养摄取过低,出现能量负平衡,体质逐渐下降,机体抵抗力减弱,影响牛蹄角质的正常生长,使肢蹄病大增。 ③冰凉的水泥和结冰地面,也可增加患肢蹄病机会。 4、管理因素 ①日常对牛蹄洗刷、药浴护蹄和季节性计划修蹄工作重视不够,使蹄病大量发生 ②修削蹄不当也易引起感染化脓。 ③干奶期过于肥胖,饲养密度过大,饲槽过低,运动场面积过小,奶牛运动不足,易引发肢蹄病。 ④日粮结构不合理或不同泌乳期的奶牛使用同一饲料配方日粮,这也是引发肢蹄病的重要因素。 产后疾病如产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酮病等引起奶牛体质差,易发生继发性肢蹄病;变形蹄引起蹄负担过重和蹄壁支撑力不足,出现皮下炎症和溃疡而发生急、慢性蹄叶炎;血液内毒素的存在促使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易导致蹄叶炎发生;病牛血浆中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Ⅴ、Ⅶ、Ⅹ及纤维蛋白含量的增加,易造成微血栓的形成,特别是在机体的末梢部位,导致末梢器官部分血循障碍,造成蹄角质部角化不全,从而引起变形蹄。 三、预防措施 1、定期对奶牛的蹄部进行药浴。每1-2个月应对奶牛的蹄部进行一次药浴。方法是:在奶牛舍的出入口处设一消毒池,池内放入配制好的消毒液,药液的深度以淹没奶牛的蹄部为宜,让奶牛在出入牛舍时自行消毒。也可每月用4%的硫酸铜溶液对奶牛的蹄部进行1-2次喷洒消毒,让药液浸透整个蹄部。每年的4-10 月为较佳药浴时间。 2、每年应对奶牛进行修蹄。在每年的春季,要对奶牛的叉蹄、裂蹄等进行修整,以防造成蹄伤。 3、定期添加硫酸锌药物。定期在奶牛的日粮中添加0.01%-0.02%的硫酸锌,每次持续1个月以上,每年进行5次,可使奶牛的肢蹄病发病率降低40%。同时,应保证钙、磷等微量元素的充足供应。 4、定期做好奶牛场的环境消毒工作。及时清理奶牛粪便及污水,保持奶牛场地的干燥清洁,每月对环境消毒2次,杀灭致病菌。

奶牛修蹄操作规程与常见错误

奶牛修蹄操作规程与常见错误 肢蹄病作为奶牛四大类常见病之一,严重影响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及牛场的经 济效益。据报道,奶牛肢蹄病发病率为 5.6%~40% ,其中88%~99% 发生于 蹄部,证明蹄病较肢病更为常见。奶牛蹄病 84%发生于后蹄,其中85%见于 后蹄外侧趾。因此,蹄病的控制是奶牛肢蹄健康控制的重中之重。 修蹄是奶牛场矫正蹄形、治疗蹄病的常用方法之一。但修蹄的操作规程在不 同的牛场差异很大,且有部分不正确的做法反而会加重跛行。 本文简要介绍常规 修蹄规程,通过修蹄重建两指/趾的负重平衡,继而减轻底球结合部受力,降低 发生蹄底溃疡的风险。下面的内容介绍了修蹄的主要步骤, 但修蹄的过程中要根 据实践经验和牛蹄的具体状况进行相应的修整。健康牛和跛行牛均可按下述步骤 修蹄,确保蹄形正常和重建负重。根据牛蹄的状况,可将修蹄步骤分为预防性修 蹄和治疗性修蹄。 、修蹄方法 矫正蹄长。正常状态下,后肢内侧趾从蹄冠带至蹄尖长约 7.5cm (约人手 四指宽,或一支普通香烟的长度)(参见图 1,图2 )。 如不能确定,修剪时允许蹄长稍长,但不能修剪地过短。 将蹄尖处的角质修剪过多,可能引起严重的继发症一一如造成真皮损伤导致 出血或奶牛不适; 修整蹄底,使蹄底角质厚度至约5mm 厚。修整位置主要集中在靠近蹄尖的 位置,蹄踵处不修整。 修整后,蹄壁与蹄底间可见清晰的白线部。修整顺序参见图 3,图4。 1. 第一步:确定后肢内侧趾长度。 2. 第二步:修整后肢内侧趾蹄底。 或为确保蹄形美观,将蹄尖处蹄底修剪地过薄。

如果内侧趾趾尖处的角质修剪不到位者, 蹄长过长,可能会修剪蹄踵处角质。 绝大多数牛的内侧趾蹄踵无需修整,如需要修整,对应的外侧趾也应作出相 应修整。 重复第一步和第二步修剪外侧趾(参见图 5,图6,图7) 将内外侧趾蹄长修剪一致,然后从趾尖至蹄踵方向将蹄底厚度修整一致。 如蹄踵处角质过厚,可适度削薄。一般情况下,蹄踵无需修整,修整后的蹄 底位于同一平面。 图8. 平衡蹄踵,使蹄底位于同一平面 3. 4. 第三步:平衡蹄踵(参见图8 )。 修整后将内外侧趾蹄底找平,避免蹄底有凸起的角质。 图5.修剪外侧趾蹄尖 图6.修整外侧趾蹄底 图7.修整外侧趾蹄底

奶牛酮病的诊断及预防

奶牛酮病的诊断及预防 临床特征 酮病症状常在母牛产犊(延长母牛的产犊时间将会影响牛奶产量后几天至几星期出现,包括食欲缺乏,便秘,粪便上覆有黏液。精神沉郁,凝视,体重显著下降,产奶量也降低,乳汁易形成泡沫,类似初乳状。有与呼吸、排尿相同的酮气味,加热更明显。病牛迅速消瘦。病牛呈拱背姿势。大多数病牛嗜睡,少数病牛可发生狂躁和激动,但还能饮水,表现为转圈、摇摆、舐嚼和吼叫,感觉过敏,强迫运动及头执拗。这些症状间断地多次发生,每次持续1小时。往往呈现低糖血症、酮血症、酮尿症和酮乳症。尿呈浅黄色、水样,易形成泡沫。 诊断 对于临床上比较典型的酮病病例,可根据其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及特有的酮体气味作出初步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可用快速简易定性法检测尿、乳中有无酮体存在。其方法是取硫酸铵100 g、无水碳酸钠100 g和亚硝基铁氰化钠3 g,研细成粉末,混匀;然后取粉末0.2 g放于载玻片上,加尿液或乳汁2~3滴,加水做对照,出现紫红色者为酮体反应阳性,不出现红色者为阴性反应。 牛酮病的实验室诊断,血液酮体简称血酮,指血液中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BHBA)之和。奶牛血糖含量在500 mg/L以下,血酮升高到200 mg/L以上及出现临床症状可诊断为临床型奶牛酮病,血酮在100 mg/L~200 mg/L为亚临床酮病,60 mg/L~100 mg/L为可疑酮病。 鉴别诊断 由于子宫炎、乳房炎、创伤性网胃炎、皱胃变位等引起食欲下降时,血酮水平亦可增高,注意鉴别诊断。 临床病理检查 血糖水平由正常的50毫克/100毫升下降到20~40毫克/100毫升。由于其他疾病继发的酮病,血糖水平在40毫克/100毫升以上,并往往在正常值以上。血酮水平由正常的10毫克/100毫升以下,升高至10~100毫克/100毫升,而继发性酮病虽亦增高,但很少高于50毫克/100毫升。尿酮定量试验,由于尿浓度变动范围很大,测定结果可能不满意。正常母牛,尿酮可高至70毫克/100毫升,尽管通常低于10毫克/100毫升。奶中丙酮水平很少产生变动,由正常3毫克/100毫升到有病母牛平均40毫克/100毫升,糖元水平低,葡萄糖耐量曲线正常。

奶牛白线病及常见修蹄护蹄措施

齐长明中国农大动物医学院教授 白线病 白线是蹄底和蹄壁交界处的一种软角质。大家治疗蹄病应该注意,蹄底的角质和蹄壁的角质都是比较坚硬的,尤其是蹄壁的角质非常坚硬,但是他们交界的地方,非常薄弱。所谓的白线部就是软角质,很多疾病都是这出问题,最后草、泥沙、粪便都从这儿进去,越塞越把牛蹄壁和蹄底分开,有的时候甚至一直侵害到蹄真皮,这叫白线异物。下面这个病例叫白线分裂,简称白线裂,健康的白线没有分离。白线裂表现的是后面接近蹄中部和蹄肿的时候白线整个分开了。这也是环境不良形成的,白线不断扩大,造成蹄壁分离。白线发病引起的另外一种病,叫白线脓肿,这个比较常见。典型的白线脓肿有两种情况,一种牛是纯白色的脓,还有一种没有脓,里边是黑水,有蛋白质的腐败臭。白线脓肿治疗时一定要把白线病变周围的角质削薄,否则不爱长。治疗时比较容易,一定要把蹄子表面的脏物清除干净,这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清蹄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任务,要把它做得很干净,得下工夫,得像给好的其他组织做手术一样去准备给这蹄子做手术,要不断的刷洗,甚至趾间隙用东西勒,把脏东西完全去掉,然后用消毒液侵泡5分钟,应该是严格的要求。否则的话这种感染的蹄病治疗的效果很差。因为本身就污染很严重。 (1)浅小的白线裂,仔细清除裂隙内的脏物后,将周围角质削薄即可。 (2)发生白线脓肿时,不要在裂口处挖深洞,应牺牲部分蹄底或蹄壁的角质,使裂口扩开呈倒漏斗形,以便于深部的渗出物和脓汁排出。

图1 白线异物,一石子嵌入白线处 图2 白线裂,裂开的白线内填塞的脏物使裂缝不断扩大

图3 白线脓肿 修蹄的方法 修蹄是指利用各种修蹄工具对牛蹄进行切削修整,以恢复其蹄形及功能的一种外科手术方法。修蹄可分为预防性修蹄、诱导性修蹄和功能性修蹄。 修蹄方法 (1)用蹄钳将蹄前壁剪至正常的长度,前蹄为7.5cm,后蹄为8.0cm。 (2)削除蹄壁上突出的角质。 (3)削除内、外侧指(趾)轴侧壁过度生长的角质,使指(趾)间隙光滑、平整。 (4)削除蹄底多余及不规则的角质,重建蹄底的负重面。 (5)削除蹄踵松散、糜烂及磨灭不良的角质。 治疗蹄病的常见药物 蹄钳、电动修蹄夹,还有传统的(助栏)保定架,这些修蹄工具大家可能都见过,也知道怎么用,因为大家现在使用的工具基本都是这种电动工具,因此修蹄工具在这儿我就不详说了。下面我着重谈一下药物,最常用的治疗蹄病的药物。刚才我曾经说过一种病例变化,蹄壳角蛋白降解,最后直到变性坏死的一个病例过程。因此,治疗蹄病一个总的原则就是防腐,把防腐做好,蹄子的角质健康了,蹄病愈合的可能性也大了,发生新蹄病可能性就小了。 松馏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