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

18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工业革命促使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

的阶段,不但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学

(见德国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

了一系列重大发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时间较长的过

程,经历了“根本观点的产生”和“理论体系的确立”这样两个阶段。二者在自然科学基础的厚度、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自然科学及自然哲学的研究深度、相关理论观点的广度和精度、理论本身的逻辑性和体系化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正视这一点,对我们准确把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哲学界对此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

成于19世纪40年代;二是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两种观点,虽各不无道理,但又无不失之片面。而我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于19世纪中叶,其时间跨度较长,先后经历了

“根本观点的产生”和“理论体系的确立”这样两个阶段。所谓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以下两种含义:首先,它是一种“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关于自然界整体的最科学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它以自然科学的事实为基础,唯物而又辩证地反映了自然界的本来面目,从而和人类历史上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各种自然观有着根本的区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分别将其称为“新的自然观”、“真正合理的自然观”、排除了“一切片面性的历史的自然观”等等。

这不仅是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的一大研究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很多学者认为,自然辩证法其中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诞生的,因为恩格斯的有关思想和主要论文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但是,任何一项重大的发现与发明,不管它是在何时开始被研究的,也不管是在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才为社会所公认,都必须以该成果的公开发表为标志。因此,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所有手稿,包括其中最完整的论文都没有资格充当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代表作。而我认为,足以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的就是恩格斯于1877年公开发表的《欧根-杜林先生在哲学中实行的变革》,即大家所熟知的《反杜林论》哲学篇。《反杜林论》是否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的标志”这种资格,一方面取决于它的内容,即它是否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就是创立者--恩格斯本人是否赋予它这个权利。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任何物质形态

都处于不停顿的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进化和退化、前进运动和后退运动、向上分支和向下分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19世纪统计物理学说明,个别热分子服从于动力学规律,而大量分

子所组成的系统则表现一种或然性行为,服从于统计规律。到20世纪, 量子力学描写了微观客体的行为,它在本质上也是统计理论。而且可以认

为,量子力学的这种统计特征来自单个粒子的行为方式,来自这些粒子运

动的随机性。这样,偶然性就成为任何运动的本质属性,成为必然性所不可缺少的伴侣。现代生物学也证明,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不仅基因变异是随机的,而且自然选择也不完全是定向的,因而进化的方向包含着偶然因

素。根据一些生物学家的看法,在分子水平上的进化方向甚至不受自然选择的影

响。也完全是随机的。这一切表明,自然界不是某种有目的的预

定计划的展现,而是新的可能性的不断涌现,从而不断开辟着新的发展方向,并决定了自然界经历着真正的历史。

在19世纪,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一次揭示了物理运动的不可逆性,表明孤立系统的增熵是一个退化过程。20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判明,自然事

物在本质上都是开放系统,都不断地同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形成减熵的进化过程。因此,自然界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物质系统都是在大量偶然的随机因素中发展着,这个发展过程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偶然性减少的进化过程,在另外的条件下则表现为必然性减少的退化过程。这样,自然界总是经历着进化和退化相统一的真正发展的历史,也是一些事物瓦解、另一些事物涌现的真正历史。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恩格斯认为转化的规律(不是循环的规律),不仅运动形式的转化,而且包括随之而来的物质形态的转化规律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正像人类社会历史上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一样,在自然

界中,运动形式决定物质形态,任何一

种物质形态都有一种主要的决定其本质的运动形式;当主要的运动形式发生转化时,物质形态也发生相应地变化;当旧有的运动形式中产生出新的运动形式时,一种新的物质形态也随之从旧的物质形态中分化出来整个银河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运动形式不断转化,物质形态不断分化的演化史。对于整个宇宙来说,这个规律也是适用的。各种运动形式的不断转化决定着各种物质形态的不断分化和依次更替,这就是自然界演化的一般和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自然辩证法概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自然辩证法概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摘要: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使我们在哲学层面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为在哲学自然观和生态科学发展的过程中, 产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历史的必然。并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对其自然观进行了多维度的 阐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维度 1、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意义上的自然界,进而把社会及其发展过程看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强调了社会实践意义上的自然界的重要性。“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1]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出发,认为有主观意识和目的的人所参加的社会历史活动并没有遮盖住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社会及其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样就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变革。 2、科学的辨证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基础上论证了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形成是在劳动中完成的,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与人对社会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生产。”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对立和统一与人和人的关系密切。在阶级社会,自然异化的深刻原因要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去寻找。马克思说“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式决定的,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这正是因为自然界几乎还没有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 [3]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号召人们要真正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改革。” 3、人文关怀的可持续发展的视野。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资产阶级社会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庞大惊人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人们纷纷为工业文明的成就而赞叹。生态环境问题被暂时地掩盖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现实出发预见到未来发展的趋势,充分显示了前瞻性的意识和远程的眼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讲稿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自然界是客观的、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 1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自然界是先于人存在的自然界,它是建立在人的时间基础上的,是人们依据实践基础所认识的自然界。 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1)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转化 (2)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有机界僵硬系统 (3)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彼此并列的历史和前后相继的历史 3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从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出发,去发现其中的联系,而且这些联系已经发现就要尽可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1实践性 自然界不是思辨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通过工业形成的自然界;即使先于人类存在,也实在人类的实践基础上被人们所认识2历史性 自然界不仅具有空间上扩张的历史,而且具有时间上生成的历史;自然界生成的历史是人类生成的历史和自然界对人的生成的历史,是人类史和自然史相统一的历史3辩证性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物质统一性,又承认其运动变化和循环发展,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既承认自然界的天然的先在性又承认其人工的现实性,实现了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既承认人类生成自身的历史又承认其创造自然界的历史,实现了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统一…… 4批判性 否定了“神创论”和“上帝第一推动说”,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批判力杜林的自然观、毕希纳的庸俗唯物论、孔德的实证论哲学、社会达尔文主义、宇宙热寂说以及歪曲劳动的本质并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等……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 1古希腊哲学 2德国古典哲学 (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1星云假说和地质“渐变论” 2人工合成尿素和元素周期律 3电磁场理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1.题目: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摘要:自然辨证法中马克思主义自然辨证法,通过对东西方自然观的分析以及东西方自然观形成的基础,最后从本专业方面分析了自然观的应用 关键词:自然观主客二分古代自然观机械 1. 什么是自然观 所谓“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者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形态。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2. 西方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由于发生了物理学的革命,自然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现代科学自然发展阶段。这场革命起源于19世纪末的经典物理学危机。所谓主客二分学说,是指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的二分对立的学说,在西方思想界,主客二分学说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古希腊哲学中,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笛卡尔开创了“主客二分”式的哲学主导原则,缔造了一个新的完全不同于古希腊的哲学体系。在笛卡尔看来, 有两种实体: 一种是灵魂或

心灵、精神、自我(这些概念在他那里是同义词) , 其本质是能思维而无广延;另一种是物质实体,包括人的躯体,其本质是有广延而不能思维。这两种实体不仅本质不同,而且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这样,笛卡尔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对立起来,西方哲学的二元论思想从此发端。 当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被一分为二时,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必然产生一个问题, 即主体怎么能够走进客体, 认识客体?精神怎么能够把握或认识那本质上是非精神的自然? 弗兰西斯·培根极力鼓吹发展自然科学。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而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 而且几乎是一样的”,鼓动人们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建立人对自然的统治。在康德的哲学中, 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被视为一种立法关系:“人为自然立法”,“自然的最高立法必须存在于我们心中, 即存在于我们的理智中, 我们不必借助经验从自然中去寻找自然的普遍规律, 而是相反, 我们必须根据自然的普遍规律从存在于我们感性和理智中的经验可能条件里去寻找自然”。他认为人对外部自然界的关系是自主的、能动的,尽管唯物主义论者认为意识是无法决定物质的。黑格尔则以无比乐观的笔调写道:“自然对人无论施展和动用怎样的力量——寒冷、凶猛的野兽、火、水,人总会找到对付这些力量的手段,并且是从自然界本身获得这些手段, 利用自然界来对付自然界本身”。费尔巴哈将神学溶化在人学之中,在他看来,人类可以征服一切东西,能够得到人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 论文题目: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学院理学院 专业物理

学号 姓名+++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摘要:自然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的哲学概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自然观的变化不断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观的形成。本文从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科技发展史出发,比较两者的异同,说明两个文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揭示自然观和科学技术间的关系,论证人类认识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文章最后指明认识到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辩证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科学技术西方文明东方文明辩证关系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其中,科技对自然观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下面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及科技发展史来探讨其辩证关系。 一、中国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史 1、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蒙昧之初,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都是从很直观的自然现象出发,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万物是由五行组成的,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五行学说解

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起源,阴阳学家认为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世间万物。这种观点带有浓郁的思辨性质,讨论的是世界的本源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辨解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的是辨证统一。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由起初的认为天定胜人,对自然界的恐惧和绝对服从,到后来尊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产生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与其说是结果还不如说是原因。然而这种思维也潜移默化中限定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长于整体性思维、重直觉和顿悟, 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联想、类比, 然后用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进行归纳、总结, 说理往往带有玄虚、混沌色彩, 缺少严密推理的逻辑过程, 有时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对事物发展的深层原因追究甚少。因此,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一体、万物有情的自然观, 不但化解了人与自然的争斗, 也阻碍了传统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使我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科学技术一直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化、系统化科学。 2、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整体上有三个阶段:初期为春秋战国到南北朝;全盛时期从隋唐到两宋;到元明清时开始衰落。其中,天文学从商代就开始有记载,数学中计算工具的发明,医学体现在大量的医药著作,四大发明,水利水系,都代表了各个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正如李约瑟所言: 在公元3 世纪和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高峰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大约是公元前700 年到公元前200 年前后的五个世纪。周王朝的衰落,导致了大一统的专制制度的崩溃。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纷纷改革内政,有力地推动了科学与文明的发展。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军事家、纵横家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春秋时期的各大学术流派大都拒绝拜倒在宗教迷信的鬼神之下,因此这段时间的中国始终是政教分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享有思想和职业上的自由与平等对待。随着魏晋时期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却很快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时间进入大约13世纪时,中国出现了一股对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影响最为严重的哲学思潮——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不仅抛弃了古典哲学中对自然界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而且阉割了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的人文精神。从此中国社会进入一种思想禁锢保守、等级制度森严的专制社会。在社会上也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从事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人成了只是会一点“雕虫小技”的小人。天文学、数学和医学家们在社会地位、生活待遇上和“科举出身、八股取仕”的进士们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代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A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追随者们几代人共同来完成的理论形态。B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的看法”(自然观),是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包括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完善的。 C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古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它具有直观性、辩证性、思辨性的特点,是古人对自然界及本身的一种不成熟的局限性的认识。D第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具有实证性和局限性的特点。 E它们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并对自然界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前人的成果之上批判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到16-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再到19世纪的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2.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自然观与医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自然观与医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在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教学中,自然观部分,根据医学生实际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中西医体系形成、发展、结合关系,进而文化层面分析了中西医体系差异原因。 一、古代朴素唯自然观与医学体系的形成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指古代埃及、希腊、罗马、中国等文明古国对自然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医学体系发展 十五世纪下叶到十八世纪末,在西方逐渐形成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这种自然观与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从机械力学的观点出发,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都看成机器。它在哲学上是错误的,但在实际自然研究中却具有积极意义的。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把人看成机器,从而促进解剖学以及生理学、病理学的大发展,形成近代西方实验医学理论体系。 至此,中西医体系的不同一目了然,不仅在量上,而且在质上和发展阶段上,都完全不同了。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中西医汇通、结合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医学大量传入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方法沟通中西医。他们或者以西医解剖、生理印证中医古典医理;或者以中医的有关论述印证西医有

关知识;形成中西医汇通学派。中西医汇通的结果是“汇而未通”。 建国以后,毛泽东提出要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医”。在这种政治口号下,我国医学界、学术界提出医学中,并开始了中西医结合的实践。结果也是“结而未合”。 中西医“汇而未通”、“结而未合”的历史是需要做出更深层次的理性反思的。但从临床实践上讲,二者各有所长、取长补短,相互结合,大势所趋;从理论上讲,真理是一元的,对同一人体认识结果也不应该是两个,中西医结合是必然的。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研究生作业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上课老师:胡广丽 姓名:朱涛 学号:2012020180 学院:能源学院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姓名:朱涛学号:2012020180 任课老师:胡广丽 摘要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1]。要了解自然观首先要了解自然观的历史与发展。本文依次讲述了了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指出各阶段自然观的特点及意义。只有理清自然观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对其进行全面深刻地剖析,才能揭示其本质,从而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发展观。 关键词:自然观;宗教神学;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对自然界的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受到和生产力相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在这两个因素之中,生产力因素是最基本的,因为对自然界的认识要通过科学来实现,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2]。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自然观也不同 一、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初尝试,是想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神秘主义来对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做出解释[3]。我们把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统称为古代科学技术,与之相适应的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古代朴素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幅自然界的总图景。但它也有历史局限:它在直观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自然现象进行笼统的、粗糙的哲学概括。表现出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等历史局限性。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古代自然观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勾画了自然界的总画面。它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这些基本观点在本质上是正确的。具体地说,古代自然观对自然界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力求简单;第二,认为万物的本原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物质;第三,整体直观性;第四,富于想象;第五,深信和谐;第六,相信守恒;第七,合乎常识[4]。 古代自然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概括起来,第一,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第二,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总的观点的问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环境保护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环境保护 【摘要】现如今,“绿色生活”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各种环保技术也在高速发展。然而与此相对的却是现实中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08 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台湾 88 风灾,西南干旱,舟曲泥石流,俄罗斯大火持续肆虐、巴基斯坦持续强降雨、中欧多国暴雨成灾、阿根廷寒流冰冻……在这些自然灾害的背后多多少少都有着人类行为的影子,让我们在用低碳平息地球的不满的同时,也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论述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一、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的历史沿革 目前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论著和论文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这些论著和论文在讨论认识论、实践论、生产关系等问题时都毫无例外地会从各个角度和层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国外论著中,对中国学界影响较大的有早期的普列汉诺夫、斯大林、布哈林,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海德格尔、施密特、岩佐茂和贝拉米·福斯特等;我国学者肖前、李秀林、陈先达、陶德麟、黄楠森、吴晓明、俞吾金、张一兵等从本体论认识论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理论的评价和发展;许多学者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地理环境理论,焦凤贵等对地理环境是否属于社会存在进行了讨论,陶富源、郁越祖等就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社会制度、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历史发展进程起何种作用有什么影响作了探讨,王荫庭、安延明等着重分析了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的特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学说的贡献等问题。在世纪之交,由于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受社会广泛的关注,反映在研究领域是马克思的自然理论、环境理论重新受到学界的重视,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生态主义、女性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等思潮结合,不仅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和人化自然等传统论域中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而且还开辟了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 础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2016年 4 月 5 日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摘要: 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孤立、静止、一成不变的,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形而上学自然观中的缺陷,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自然科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并最终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科学;基础 1.引言 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形而上学自然观中的缺陷,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自然科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他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它是一种“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关于自然界整体的最科学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它以自然科学的事实为基础,唯物而又辩证地反映了自然界的本来面目,从而和人类历史上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各种自然观有着根本的区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分别将其称为“新的自然观”、“真正合理的自然观”、排除了“一切片面性的历史的自然观”等等。其次,它是一种关于自然界的科学的哲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它以自然界的整体为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以揭示自然界的本质、结构、形态、过程和规律为自己独特的理论任务,以近代自然科学的充分发展为自己坚固的科学基础,以众多独特的概念、范畴和规律为自己的理论内容。这就使其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组成部分密切联系的同时,又与它们具有明显的不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典作家们又将其称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认识体系”和马克思及恩格斯的“自然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以上两种含义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辩证统一。其区别在于,二者的理论化程度高低不等。第一种含

生态自然观

三、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一)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 (2)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北生”,“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3)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全球性。它是以生态视角,代表地球人类(包括后代人)的利益,研究全球生态或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观。 (2)批判性。它从生态视角或人类的视角,反思和批判人类的理念和行为及其后果,强调人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生命共同体。 (3)和谐性。它强调科学技术与自然界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二)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1. 古代生态自然观思想。 (1)古希腊阿那克西曼德等主张人来源于自然界,亚里士多德主张人和具他有机体共存于自然界系统中。 (2)中国古代贤哲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论语》《荀子》和《吕

氏存秋》等典籍都提出了“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界要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2.近代生态自然观思想。 (1) 斯宾诺莎等主张人来源于自然界,卢梭指出了人类征服自然界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后果。 (2)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与自然界相和谐;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三)生态自然观的基础 1.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1) 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和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2) 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作用、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 2.生态自然观的技术基础。(1) 生态技术是包括环保技术在内的一类“持续技术’的总称,它被用于对风能、太阳能、地热和水资服的,刚用和对发物的再利用以及造林、治沙、滴灌等。(2)生物技术不仅包括传统生物技术,还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冶金技术(细菌浸矿)、环境生物技术(生物降解)等现代生物技术。 (3)生态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对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生态自然观的作用 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 有助于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1)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它们旨在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内外联动问题和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它们彼此“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2)生态自然观强调人和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有助于人们“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浅谈自然观形成与发展

浅谈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信息工程学院 160304270213 归振翔

浅谈自然观形成与发展 自然观是人对自然认知的总和,也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看法。人们在想自然是什么?人们常常是从经验科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多从物理生物化学的层面来解释自然。人类在不同文明阶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对“自然是什么”问题的解决。然而自然观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源、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现行的哲学和哲学史出版物,把自然观简单的划分为“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1]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非常有限,人们的智力水平也不是很高,所以人们的认识能力也比较低。因此,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些变化既不理解,又无能为力。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思想上的种种迷茫,往往用虚幻的想象去填补当时经验和知识所无法回答的空白,就出现了许多神话传说。因此,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人类所持的自然观都寓于神话或原始宗教之中。神话是远古人类对世界的起源、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初步理解,它以故事和传说的方式世代相传。在西方有《神普》和《荷马史诗》等,在中国则有《山海经》和《淮南子》等。神话或原始宗教的自然观,主张存在着超凡世界,即现实的自然界与超自然的世界的划分。任何神话和原始宗教都主张,既存在着一个包括人和社会的现实的客观自然界,又存在一个各种神和鬼魂居住的超自然世界。相信自然界存在着秩序,而且这种秩序是超自然“实体”干预的结果。在神话和原始宗教那里,自然界不是处于变幻莫测的混沌状态,而是被划分为一些明确的区域,划分为一些行动的范围。其中,每一区域和范围都由一个专门的神来统辖,从而显得井然有序,主张人能够凭借精神力量去调节和控制自然力。这是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核心观念,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祈祷、赞颂、占卜、祭祀、图腾崇拜等复杂的仪式活动,来达到人与神灵的沟通,并借助神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人的力量就在于人与超自然神力恰当联系和合作,人类通过服从自然力的方式达到控制和调节自然的目的。 生活中就处处存在着自然观。在我国苏轼作为宋代多能多产、才华横溢的作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他的自然观思想可以看作是对老庄思想的一种传承与

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摘要:随着生产的发展、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难题日益凸显,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困境。因而在当今社会,培养成熟的生态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生态文明思想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自然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辩证统一、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背景 全球变暖,沙尘暴频发,越来越多的雾霾天气等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由于过去人类过度追求表面的、眼前的繁荣与扩张,从而导致孕育和支撑其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遭到严峻破环。人类与环境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过渡的索取终于遭到了环境的报复,敲响了人类社会“增长极限”的警钟,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人类意识到我们与环境“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后,生态文明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化建设成为了全球人类的共同呼声。生态文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选择,走生态文明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生态文化建设成为创建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萌芽 马克思对自然的浓厚兴趣最早产生于中学时代。马克思在中学时期的自然思想成为了之后他在自然观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理论上铺垫。他曾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到:“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超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它范围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一一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参考答案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一)定义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学科。 (二)主要内容 四个方面,即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总之,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三)相关解释 世界有三大组成部分,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顾名思义,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哲学学科。 科学的灵魂是发现,对自然界研究和认识的理论成果,表现为自然科学或狭义的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发明,在科学发现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技术。因此,自然辩证法也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事实上,自然科学与自然界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而一致性和差异性,都与人类的认识能力密切相关。因此,自然辩证法也研究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研究自然界辩证运动的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服务。因此,阐述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是《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归宿。 (四)具体而言 第一,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哲学系统具有层次性:第一层次是总体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层次是三大并列的哲学——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社会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哲学(辩证思维逻辑)。自然辩证法处于自然科学与总体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介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第二,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第三,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辩证法相近的学科有科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等,它们具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定位,但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 (五)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它不研究自然界某一层次或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因此它具有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般方法,它不研究人类认识自然界的特殊方法,因此它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性质,而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属于哲学层次。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及其发展规律,因此它具有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性质。 自然辩证法即科学性质: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机械学院内燃机六班 2014201045 汤琛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的永恒主题。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成为全球的焦点。严峻的生态环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马克思的自然观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和一些新发展,并论述了其对于解决中国生态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问题 一、自然、自然观的含义 自然概念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自然界是指整个宇宙,大至宏观星系,小至微观粒子。包括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又包括非人类生物界和人类生物界两个子系统。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不过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和延续。“马克思主义更重视狭义的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人类物质生产中的要素。”糙种狭义的自然界范围小于广义的自然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深入,其范围会由小变大,程度会由深变浅。只有作为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关、被人打上人的印记的自然界,才在这种讨论中具有意义。同样,可持续发展、保持生态平衡,首先就是要恢复被人直接和间接破坏了的生态平衡,并且力争不再造成新的危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将这种狭义理解的自然观称为人化自然,而可持续发展涉及的自然也正是这种人化自然。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其中主要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的构成,自然界的生成与演变等等,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是贯穿于自然观中的一根主线。不同的人会根据各自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不同的自然观。一个完整的自然观应该涵盖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自然界的存在状态,内部构造和演化规律进行科学语意上的描述。二是对自然观发展演进规律进行哲学语意上的描述,即如何从自然界的角度去理解人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自然界。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发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的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及其人类的总观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一切旧自然观的局限性,从实践的角度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相分离、相对立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外部自然界为实践所中介’的含义是人通过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使外部自然界与人统一在一起。”’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实践的中介作用在于:它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历史、个体与类发生联系的现实途径。正是通过实践(生产和交换)才使人超越自身,达到与社会、历史以及日益走向整体化的人类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人不是离群索居,而是生存于现实的社会历史关系之中。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以实践为媒介,人与自然紧密联系。一方面,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实践。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它的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从而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

辩证法自然观的演变及启示

自然观的演变及启示 摘要: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 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 关键字:自然观、演变、启示 1、引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等部分。在以系列讲座形式学习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自然观的演变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起源与产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对自然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自然观的演变过程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在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一、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它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认为人要适应它。在此阶段许多自然现象还不能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论和对自然、图腾、灵魂、祖先的崇拜及巫术的发展。 二、古代朴素自然观。其本质是对万物本原研究的探讨。最早对“自然”作哲学思考的是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学家。他们思考的问题是: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他们一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单一的物质性本原构成,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找出这个本原是什么。泰勒斯认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定”,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米利都学派通过对流行的宗教观念的改造,在事实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批判地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客观的、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物质在其永恒的循环中是按照规律运动的”;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1、自然界是现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自然界是先于人存在的自然界,它是建立在人的实践基础上的,是人们依据实践基础所认识的自然界;自然界是“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它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历史性属性,是人类史与自然史相统一的自然界。 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1)各种“按照一定的规律互相转化的物质运动形式”,“甚至可以在实验室中和在工业中实现这种转化”;物质运动在转化过程中,它的“运动的量是不变的”,既不会增多,也不会消失;物质运动都遵循着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2)有机物可以从无机物中被制造出来,它们遵守共同的化学定律;有机体都是从细胞的繁殖和分化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动植物的物种之间可以相互融合,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有机界的僵硬系统”。(3)自然界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彼此并列的历史”和“前后相继的历史”;它“是生成着和消逝着”以及循环着,“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3、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主张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从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出发”,“从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出发”去发现其中的联系,“而且这些联系一经发现,就要尽可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它主张“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转移”,反对孤立地看待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它反对无条件地使用不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非此即彼”的认识方法,主张“除了‘非此即彼!’,又在恰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这样的辩证思维方法是唯一在最高程度上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它“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