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录片《人间世》的意识形态理论分析

纪录片《人间世》的意识形态理论分析

纪录片《人间世》的意识形态理论分析
纪录片《人间世》的意识形态理论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81090391.html,

纪录片《人间世》的意识形态理论分析

作者:周学林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0期

摘要:这篇文章将十集的系列片看成一个表意完整的影像意义系统,运用媒介文本分析

中的意识形态理论来解读隐藏在作品自然性外表下的社会成规与范式,通过探索作品的运作及构建方式,揭示作品是在意识形态影响下对医生救死扶伤形象的重塑,以达到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目的。纪录片创作者对意识形态的表达,是通过一套规则来实现的,即导演通过对叙事结构和对记录素材的选择和组织编排以及对人、事、物的符号化处理,达到重构医生形象,缓解医患关系的目的。

关键词:文本分析话语意识形态

一、绪论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导致的医患冲突甚至暴力伤医事件逐年增加。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成为中国当下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人间世》就是以此为社会背景作出来的。本文以《人间世》为研究对象,将十集的系列片看成一个表意完整的影像意义系统,运用媒介文本分析中的意识形态理论来解读隐藏在作品自然性外表下的社会成规与范式,通过探索作品的运作及构建方式,揭示作品是在意识形态影响下对医生救死扶伤形象的重塑,以达到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目的。本片创作者对意识形态的表达,是通过一套规则来实现的,即导演通过对叙事结构和对记录素材的选择和组织编排以及对人、事、物的符号化处理,达到重构医生形象,缓解医患关系的目的。

二、意识形态的表达路径

1、拍摄角度分析

在医院这个矛盾集中的公共空间,纪录片以第一人称为拍摄视角,将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结合起来,把现代社会中的医患关系问题转换成了大众对“医学是科学”的观念认同问题与大众对医生身份的刻板印象问题。从而为当前医患关系紧张找到了看似合理的原因并向受众传达纪录片背后隐藏的价值观——医学是科学,科学即有边界;科学就会有失败,而且失败是常态,这一观念的提出,将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已经忽略的某个问题摆在台面上,给大众做科普。但是仔细推敲导演的叙事逻辑就会发现,这种对医患关系紧张原因的单一解读,单一答案,与现实中复杂的医患矛盾完全不符,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不是受众缺乏常识造成的,是社会环境、文化生态、经济改革、政治制度等多种原因相互交织造就的特定社会时期的特定问题。导演对制度性和结构性问题在医患矛盾中所起的根本性作用避而不谈,将社会问题简单化处理,使得记录片中建构的真实与现实世界的真实异常迥异,这是因为在意识形态指导下,本片的目的是缓解医患关系而不是记录社会。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 刘少杰 意识形态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深层问题。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我国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快速发展,无论是人们的经济条件还是生活水平,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是,在思想意识领域,很多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去思考,尤其是在意识形态上,我们面临着思想意识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挑战,怎样体现中国意识形态的现代化;保障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安全性,甚至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这些都是当前迫切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 今天,我主要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这个背景,和大家一起探讨中国现在的意识形态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我们现在确实处在思想意识多元化的一个时代,要了解中国当前意识形态多元分化的状况,我们就要首先对意识形态的形式、发展、变化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所以,我首先讲解一下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发展和变化。其次讲一讲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意识形态分化,以及中国当前意识形态分化的突出表现。 我们首先来看意识形态的本质形式及其发展变化。意识形态的本质,对于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应该是比较清楚的。比如党校开设的一些课程――哲学、党史,这些都是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都是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对意识形态有新的解读。因为意识形态也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来,社会制度的变化对意识形态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今天的意识形态,同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所理解的意识形态已经不一样了,我们应该以新的眼光来看待当前的意识形态,无论是主流意识形态还是非主流意识形态。那么,什么是意识形态呢?概括来讲,意识形态的核心问题就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是非判断的一种评价。它是人这个主体对事物现象给出的一种评价,比如原则和立场,它同一般性、客观性的认识相比是不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包含了对事物评价的思想观念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但是,哲学和传统的理论一般都把意识形态归结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思想观念。即,如果没有理论化,没有被系统化,这样的思想观念不是意识形态。也就是原来我们在传统的哲学、经济学、法学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这样的一种形式中所讲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又不是这样简单。我们知道,意识形态的本质,就它的基本形式来看,哲学、传统的经济学,包括科学社会主义,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新、选)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科技信息化的发展,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蔓延,各种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和思想观点不断滋生,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 (一)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西方强势经济实力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在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强大的威胁。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和价值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和认同,同时也导致了我国很多人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盲目崇拜,并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动摇。而我们在面对经济实力不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面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显得很苍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发展,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对社会主义阵营保持强大的优势,这将无疑会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信念。 2、网络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挑战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途径不断增多,而且内容多种多样,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淡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教育。而网络具有的全球性、虚拟性、互动性、自由性、快捷性和开放性等特性,使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导向产生了巨大的难度。目前,我国80%的网上信息是美国提供的,90%以上是英语,我国的信息输出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量的0.05%。因此,网络的发展其实是为西方的思想渗透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内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和发展,社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蔡建平献给朋友们 人类心理世界与文化世界的事物统称为“意识”。 某人相对稳定的“情感、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称作该人的“个人意识形态”。某人群的主流“情感、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称作该人群的“社会意识形态”。某国家占据主流地位的“情感、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称作该国家的“国家意识形态”。 由于各个国家与社会的“文化历史、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体系”不同,因此,封建国家与社会具有“封建意识形态”,资本国家与社会具有“资本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应当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哲人曰:新的不来,旧的不去。 例如,复印机、喷墨打印机与激光打印机来了,铅字排版打印机失去了先进性与优越性,自然就会退去。 同理,构建先进的优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硬件与软件,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当务之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果没有先进性与优越性,那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以,“社会主义建

设者与接班人”应当合一,而不是对立的“官与民”。 人人都想生活得更好一些,都不愿意做“人下人”,都不愿意被压迫被剥削。然而,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美好国家与社会,需要配套的意识形态维系。因此,构建没有“人上人”的社会与国家意识形态,自然就会成为人类的共同愿望。 人类是群居动物,太古时代就形成了“原始社会”。有“社会”就有“社会情感”。“社会情感”与“个人情感”统一于“人类意识”。因此,古今中外各个社会皆有“社会情感”元素可以吸取。 例如,五千年前的伏羲时代,中华大地出现了提倡民族团结的龙文化,这就是优秀的“社会情感文化”。 又如,两千年前,中华文化巨人老子先生创作《道德经》提倡“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有静;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等优秀的“国家情感文化”。 由上可知:在中国构建优秀的“国家与社会情感”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关键在于人们是否珍惜。 人们的“意识形态”还与人们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古今中外皆有主观唯心思维方式、客观唯物思维方式、以及宏观唯真思维方式等思维方式。主观唯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 马克思经典选读 授课学期 2010 学年至 2011 学年 第 2 学期 学院 外国语学院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学 号 2010010565 姓名 张 芳 任课教师 王秋梅 交稿日期 2011年6月26日 成绩 评阅教师签名 日 期 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摘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经历了不断形成和发展的曲折历程。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初步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

1.引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要求。(朱兆中,2008)。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经历了更新与重构的曲折历程,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几代党中央集体,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实践相结合,形成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和功能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他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在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由四个方面组成:(1)马克思主义是其核心和主导;(2)改革开放以来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新思想、新观点;(3)反映未来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若干思想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共产主义观念的部分呈现;(4)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结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社会主义的法律思想、社会主义道德等等。(尚兴娥:199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理论上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探索了在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加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在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也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是不断前进创新的,与时俱进的。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 意识形态具有政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指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巩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让公众坚信社会主义的政治优越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秩序有导向和巩固的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经济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推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并且指导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规范和风俗习惯 )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他们都是首先维护个人的利益,再到实现社会利益的增值。因此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层出不穷,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得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文化功能在整个特色社会主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包容和协调社会的各种力量,使全社会的成员能够团结一致,形成一个统一思想,凝聚民族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分析

19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分析 □ 文 / 黄世虎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我们要实现传播的有效性,必须提高意识形态传播主体的素质,客观分析传播对象思想实际,有效控制意识形态传播过程。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热门话题。学者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然而,大多数研究成果停留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重要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理论创新的论述上,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何深入人心,并得到人民群众的实质认同的研究甚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虽为科学的意识形态,但如果不能得到群众的认同,不为被群众有效地接受和掌握,就无法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问题,也应成为探讨意识形态建设重要课题之一。为此,笔者试图运用传播学知识,从技术层面探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问题。 提高传播主体素质,增强传播主体的工作效能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党政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信息传播的主体,他们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引导作用。作为传播主体的意识形态的宣传人员,他们 的自身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虽然影响意识形态宣传者传播效能的主体性因素是多样的,但从它们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意识形态宣传者的自身形象、传播技能以及信息意识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几个因素。 (一)主体形象。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意识形态宣传者所传播的思想信息能否被传播对象所接受,往往与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有关,如个人品质、人格魅力、权威影响等。一般来说,具有良好个人形象的宣传者所传播的思想信息比较容易被社会大众加以接纳和认可,这是因为社会大众由于将其对宣传者的人格信任投射到其所传播的内容上。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意识形态宣传者的传播效果不仅与其自身的形象有关,而且还与社会大众对其所在的组织形象的评价有关。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党部分同志的腐败行为破坏了党组织的形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众对我们党所宣传的意识形态内容的认同。因此,要提 高社会意识形态传播效果,必须在提高意识形态宣传者自身的形象的同时,还要不断塑造我们党政部门良好的组织形象。 (二)传播技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不是一个简单将意识形态内容通过多种媒体加以传达就能实现预期效果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形态传播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动。意识形态宣传者能否掌握这项传播技能,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我们这里所讲传播技能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中,用传播学的语言说,就是确定概念的技能、选择传播通道的技能、编码的技能、吸引教育对象的技能等等。简单地说,主要表现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内容的实质和精髓的能力、将意识形态的原初语言转化为能被民众所有接受的语言能力、恰当选择传播载体的能力等。在实践中,并非每个意识形态宣传者都能掌握和使用这些传播技能。因此,加强意识形态宣传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意识形态传播技能,是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现象剖析

收稿日期:2009-01-16 作者简介:1.钟君(1979-),男,山东昌乐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郑承 军(1969-),男,重庆人,北京语言大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第42卷 第3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 V o.l 42 N o .3 J OURNAL OF Z H E NG Z HOU UN IVERS I TY M ay 2009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0现象剖析 钟 君1 郑承军 2 (1.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2.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存在/污名化0现象。该现象具有深刻而复杂的历史背景,根源于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曲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悬空化现象和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诋毁。要有效避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污名化0现象就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批判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理直气壮地宣传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 中图分类号:D 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9)03-0028-04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使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了复杂的态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毫不动摇地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曲解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内涵,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赋予/意识形态0一词贬义色彩,使意识形态/污名化0的现象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0的历史背景 首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客观现状使一部分人的社会主义信念产生动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一定的怀疑。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上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趁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恶毒地攻击,严重诋毁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其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单质化和历史扁平化消解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伴随着全球市场的日益形成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各国的同质性越来越大,世界单质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长期共存,历史扁平化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条件下,看似/中立0的全球主义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再次,以市场化为趋向的社会改革也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当前,我们正在致力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倡导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然而,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有的人把利益导向作为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 腐朽思想滋生泛滥,致使一部分人歪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吹取消公有制,主张实行全面私有化的市场经济。 最后,多元化的社会构成也消解着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社会分层和社会利益日趋多元,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总之,种种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人们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这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元化指导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0的基本表现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0现象的重要表现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公然诋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马克思主义过时论0、淡化主 流意识形态的倾向可以说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好注脚。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0和/马克思主义边缘化0,公开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当前一部分所谓/公共知识分子0诋毁、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伎俩。/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者0为达到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常常采取以下方式:曲解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思想(如邓小平的不争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杀鸡取卵、断章取义;错误判断当前中国社会形态与社会性质;故意放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把马克思的个别过时的论断和观点置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当前在知识分子队伍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仍有相当的市场。某些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甚至在课堂内外公开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经过时,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解决不了当前中国的实际问题,主张用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一些所谓/公共知识分子0等公开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

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

·现代管理2012/8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科学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大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在有阶级的社会就是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自觉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体系。但是,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都不可能只有一种纯粹的形式。这是因为,一定的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性质也不同。然而,任何国家或社会,其内部总是或有不同的阶级、阶层,或有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或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其外部总是要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影响。因而,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不可能只有一种意识形态。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尽管可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各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不是平起平坐的,而总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 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即主流意识形态。这是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精神支柱和文化条件,它引导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有多少种所有制、有多少个阶级,就有多少种反映其利益的意识形态。因此,意识形态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多样的。在当代中国,事实

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摘要〕从“意识形态”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转换,体现出列宁在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在中国尚处于转型期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价值理想弱化、政治信仰缺失、多元文化并存导致鱼龙混杂等诸多现实问题。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在全社会X围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方法,使马克思主义为普通民众所接受;将新媒体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阵地。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5)03-0060-03 长期以来,意识形态问题就是一个全球关注的焦点,当下,学术界又兴起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热潮,意识形态革命论、意识形态批判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在我国尚处于转型期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我们应正视

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特拉西提出来的。特拉西所讲的“意识形态”即创建研究观念的方法的科学,“目的是建设一门基础性的哲学理论,即‘观念学’”〔1 〕(P30 )。然而,特拉西的“观念学”只是提出了意识形态概念。真正使“意识形态”概念发生实质变化的是马克思。1841年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使用了德语的“意识形态”,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明确“意识形态”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并从生活实践出发去阐释意识形态的来源、作用等问题,认为意识形态的本源及其存在方式就是真实的现实生活,由此确立了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地位,从而创建了意识形态的哲学意义。从社会科学角度讲,意识形态就是对既有社会秩序的一种世界观的反映,它既包含政治变迁的历史,也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看法。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其实就是阶级社会中特殊 利益者假借共同利益而在观念世界的必然反映,本质上是编造幻想、歪曲现实关系。因此,在其著述中“意识形态”实际上是一个否定和批判的概念。之后,列宁承继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明确赋予意识形态肯定的内涵从而改变了其“否定和批判”的性质。在列宁看来,一定的意识形态总会代表一

2020意识形态工作计划

精选范文及其他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20意识形态工作计划 根据党中央及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部署要求,为进一步落实全县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根据《***县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方案》要求,特制定此工作计划。 一、总体要求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关乎地方和谐稳定。教育系统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处于重要领域和前沿阵地,关乎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乎学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全镇各校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与发展教育事业紧密结合,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一把手”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直接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全面提升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二、重点任务 (一)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工作原则。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推进和落实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整治规矩,严守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辨析思想文化领域的突出问题,作出工作安排,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维护

意识形态安全。 (二)壮大积极、健康主流思想文化。一是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回头看”活动,加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宣传教育,组织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二是扎实抓好教职工理论学习,每年集中学习不少于20次,其中对意识形态工作相关内容的学习每年不少于5次。 (三)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管理。一是着力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控制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增强网络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二是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文明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强化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通过网络弘扬正能量、主旋律,培育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三是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问责机制,建立网上重要情况通报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四)加强课堂教育教学管理。一是建立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和管理体系,划定课堂教学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和红线,严格执行教师教学考核、教学过程督导机制,落实思想政治课的重点建设地位。二是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平台等网络课堂管理,严格意识形态审查。对政治、历史等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学科专业教学要严把政治关。 (五)加强各类社团管理。加强活动监管,加强对学校社团的管理,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强化学生社团活动的思想政治导向。 三、具体要求 (一)高度重视,落细落实责任。学校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管阵地、把导向、强队伍,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对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大事件亲自处置。

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张 雷 声 【内容提要】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多种意识形态成分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是不容否认的。加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正确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马克 思主义的关系,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贯彻“双百”方针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主流意识形态 作者张雷声(1954-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20世纪末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出现的震惊世界的苏东剧变事件,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意识形态“多元化”,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再是指导思想,反社会主义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苏东剧变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意识形态领域,不讲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不讲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的。在我国现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正确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贯彻“双百”方针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体系,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及观点所构成,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服务,成为其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精辟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①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载体,起着扩大政治认同、进行政治整合、规范政治行为、增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促进政治稳定的作用。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研究》(07BKS038)的阶段性成果。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37·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八章加入WT0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建和传承的物质精神成果。作为历史上存在过的观念体系和知识体系,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均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加入WrO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它既是资本扩张与增值的经济过程,又是思想文化激荡·与碰撞的政治过程。作为经济和政治过程的统一,经济全球化在产生经济整合的同时衍生出文化冲突,在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的同时引发民族及地区间的摩擦。加入W10势必加剧这些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握机会,迎接挑战,在批判、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文化与意识形态文化是人类为厂满足自己的欲求和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方式、能力和结果,文化既表现为有形的物质存在,又表现为内在的精神状态。为了物质上的满足,针对自然界,人类创造了物质文化;为了精神上的满足,针对人类自身,人类创造了精神文化。由于文化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通常对文化作出较为狭义的解释,而特指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分为知识型文化和心理型文化两大类。知识型文化往往以相对稳定的形态表现在人们面前,它包括教育、科学、哲学、史学、语言、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心理型文化则潜在地蕴涵于人们的风俗习惯之中,它包括民族精神、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等。概而言之,精神文化主要指人类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之上,通过教育、科学、哲学、史学、语言、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心理定式和行为准则。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生存方式,如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亦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就精神文化的现象而言,其内在蕴涵和外在形式极其复杂,它是社会因素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一种文化的形成均涉及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和经济等各种要素,这些要素对文化特性的形成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都不是惟一的。虽然“经济与文化其他方面的关系要比地理环境与文化的相互关系更为密切,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生活的每个·特征都由经济状态所决定。我们看不到经济力量如何决定艺术风:格、礼仪和特殊的宗教信仰的形式。相反,我们看到的是经济和文化相互作用、互为因果”①。文化呈现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它是特定社会和特定时代的产物。文化拥有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它是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都必须直视的历史遗产。我们每一代人都面临着一定的、不容选择的文化环境,同时,我们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继承下来的文化加以改造,抛弃过时的理念,注人新的内容。有鉴于此,众多历史交织的同一社会里,先前文化的某些特征总会以各种方式存在于后续的文化现象中,民族国家的历史越是悠久,民族文化的积淀就越是深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文化是固化的过去,凝聚着古代思想理论之精华,体现着全部历史活动之表征。文化传统则是动态的现实,并不代表传统文化的全部,而是经过选择和积淀的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本身,它是人为实现自身价值和满足自身需要,对所获成果的一种强调,体现出人主体性所特有的能动与创造。作为人特殊劳动过程的一种结果,文化传统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交织之中,得到了重新筛选和沿传。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创造性的历史活动,文化传统不断获新的生命与活力,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力量与生机。因此,一定的文化总是历史的、时代的、民族的,由民族群体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创造,由民族成员在共同的历史传承中保持、完善和弘扬。它植根于民族群体的土壤,反映民族群体的本质,折射民族群体的特征,维系着民族群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独立性、稳定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经济政治利益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作为意识形态一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意识形态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是千百年来历史上形成的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伦理思想、心理情感、风俗习惯、交往方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分析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分析 作者:张歆 来源:《办公室业务·上半月》2018年第06期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以及功能,并从建设出发点分析了文本体系与语言体系构建模式。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人民生产生活中的日常结合模式,帮助推进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中的落实,带动社会向更积极健康的层面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建设;意识形态;精神文明 一、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功能 (一)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由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同时也反映着当代社会的发展现状,新时代背景下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主要是以思想为统领所开展的精神建设,从党员干部以及人民群众共同的意识形态出发,进行全社会的精神思想建设。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仅仅依靠政策上的改革与调整很难应对这一艰巨挑战,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也至关重要,关系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线是否能够更高效地落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关系到全社会的共同发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中需要调整的部分,是政策落实以及全民素质提升的关键基本点,掌握这一出发点并加强调整,未来发展才能进入到更稳定的环境中,实现管理计划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结合。调整好意识形态建设的开展路线,未来社会发展才能进入飞跃阶段,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创造更稳定的环境。 (二)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把握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向,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各项发展政策才能得到更好的落实。十九大会议中强调要始终坚持党中央领导核心下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十九大会议主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我们基层团队在学习会议精神中,更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调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应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资源,在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意识形态的积极影响力,从而配合建设计划落实在意识形态的建设方向上不断调整,从而深入基层全面开展建设计划。社会不断前进发展中,意识形态建设关系到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方向,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建设过程中受社会发展动态影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想要提升这一发展建设目标,更应该不断前行,优化改革当前的发展规划,为未来深入开展的各项改革建设计划创造适合的环境。社会意识形态建设要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出发,了解现存发展问题的根源,调整未来发展建设方向,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二、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文本与语言体系构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尹怀斌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意识形态是以价值观为导向和核心的,不同的意识形态相互区别的本质在于其价值观的不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以其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念的有序存在。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和国家形成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的主导性价值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创造条件,在这样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必须正确认识西方发达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我国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这一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体现出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一致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一、意识形态以价值观为导向和核心 意识形态是十分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意识形态概念因其复杂性而具有完全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内涵,在不同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的阶级、阶层、集团或共同体等利益主体会形成对意识形态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这是由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存在的现实所决定的。尽管问题十分复杂,但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关系是一切意识形态理论所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 “意识形态”一词应在两个层面上界定其含义一是知识层面,它由“意识”

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研判分析情况报告(参考样本)

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研判分析情况报告 A单位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严格按照中央、省委、州委、市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突出抓工作责任主体、加强制度建设、找准工作载体,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深入化。现将2017年以来工作情况分析如下: 一、总体态势 通过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和人才保障,探索新机制、培育新载体,推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有力、常抓不懈、多方发力、持续深入。 (一)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常抓常管。抓干部队伍意识形态工作,选优配强领导班子至关重要。坚持严格执行好干部标准,真正把坚定政治立场、坚守理想信念、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及时按照程序配齐配强乡镇(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形成有人抓有人管、持续抓持续管的良好态势。 (二)党员干部队伍教育经常化。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组织生活规范年”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章党规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不断加强日常化、经常性的学习教育,从严从实着力完 - 1 -

善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新领域新区域党员教育深入化。今年以来,结合城市化进程加快、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快速推进的实际,按照“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的理念,在城区积极探索推行城市基层党建,加强城市小区、移民安置小区、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建设,把建好新小区、新园区、新商圈、新安置点党组织作为重要载体和抓手,第一时间占领工作阵地,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顺利向新领域新区域延伸推进。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党员队伍流动性较大,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需要创新;二是部分新领域新区域的新建党组织,领导和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有待提升。 三、研判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基层党员通过外出务工、经营、移民搬迁等多种方式呈现较大范围的流动,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难以实现全覆盖,一些流出的党员不主动找组织、不愿意亮身份,存在管理教育确实的风险。 (二)一些新建党组织被动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积极性高,但由于接触意识形态工作等时间较短,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积极创新党员管理教育方式。探索借助网络平台、新兴媒体等,打破时空和区域限制,加强党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新形势下的意识 - 2 -

近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综述_余一凡

理论与现代化 THEORY AND MODERNIZATION 2012-03 Mar ,2012 2012年第2期NO.2,2012 长期以来,意识形态研究是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中十分活跃的领域,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又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当前学术界,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的考察,又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念的探讨;既有对历史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注,又有对当前全球化、网络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探索。这些研究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不同的理论层面,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向纵深发展。 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还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的概念,但是,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立场和原则性规定都是由他们确立的。尤其是马克思,作为意识形态学术史上的标志性人物,正是由于他的理论,意识形态才引起世界范围内如此广泛的关 注,他的意识形态思想,一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焦点。国外学者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注,也主要集中在这方面。 (一)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论争 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界定,是探讨其意识形态思想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对此,俞吾金等提出:“总起来看,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理解为否定性的概念,可以说是抓住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根本 倾向。”[1] 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意识形态”在马克思那 里是一个贬义的概念,其根本特征是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P.C.罗兹也坚持类似观点,他在 《意识形态概念和马克思的理论》中指出,“马克思已经把意识形态理解为‘虚假的意识’,也理解为‘形 而上学’ 和‘宗教’的整个‘上层建筑’。”[1](130) 杨生平等持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中性说,即相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是一个描述性概念,认为马克思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NKZXYY1123;南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内青年 项目 “建党九十年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NKQ1017。作者简介:余一凡(1982-),男,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讲师,博士。邮编:300071 赵冶(1987-),女,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邮编:300071 近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余一凡 赵冶 摘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近 年来,学术界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对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总体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某些基本问题仍有继续探讨的空间:学术界还缺乏对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的清晰界定,缺少对关键问题和基础性问题的深度思考。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综述;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2-0120-08 120

意识形态领域调研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意识形态领域调研报告 篇一:20XX年度个人意识形态报告 20XX年度个人意识形态报告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本质上是不同核心价值体系的较量。习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一指示中肯而剀切。医院领导干部同样有责任抓住管好意识形态工作。 做意识形态工作,重要的是宣扬党的科学理论,使广大医务工作者了解并接受。今年来,通过有效的意识形态工作,使医院职工进一步形成共同的信仰,使意志更专注于党确定的奋斗目标,调动职工为医院共同目标而奋斗的积极性。抓意识形态工作,要注意防止纠正意识形态工作仅仅是上层的事、与基层关系不大的观念。医院领导班子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来看问题,把意识形态当作政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来开展,要纳入医院班子重要议事日程,时刻关注各种社会思

潮的变化,经常研究问题,做到统一部署,坚持齐抓共管。同时,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任务来筹划安排,经常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向干部职工介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情况,重点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增强医院职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能力。 意识形态上保持清醒的头脑,重要的是加强干部职工理论武装。集中学习宣传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干部职工思想,占领干部职工思想阵地,增强干部职工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组织干部职工一起讨论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在讨论中解疑释惑,澄清传闻,抵制谣言,帮助干部职工正确认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不被别有用心的人花言巧语所迷惑和欺骗。紧紧抓住根本,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让干部职工紧紧团结在医院建设的周围,为实现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奋斗。 篇二: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问卷调查 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问卷调查 1.你信仰马克思主义吗? (A)不信仰(b)没体会信不信仰(c)有点信仰(D)信仰 2.您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态度? (A)不怎么关心,什么制度都无所谓(b)坚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