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制造业企业出口和生产率的关系

制造业企业出口和生产率的关系

制造业企业出口和生产率的关系
制造业企业出口和生产率的关系

制造业企业出口和生产率的关系

一、引言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都假设企业是同质的,从国家或者产业的层面对代表性企业进行分析,但是随着越来越多微观数据的公开,经济学家发现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往往同时存在于同一行业内部,而且彼此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这一新发现同代表性企业的假设是相背离的。为了更好地解释国际贸易的现实,新新贸易理论放松了企业同质性的假定,将沉没成本和生产率异质性结合起来解释当前国际贸易领域内的新现象和新特征,其最核心的结论是给定对生产的冲击程度,低生产率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资源向高生产率的企业转移,行业生产率水平提高。

根据WTO的数据,中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已经从1999年的5.7%上升到2008年的10.6%,货物贸易出口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的比重也从1999年3.5%上升到2008年的9.3%。同时,出口对GDP 增长的贡献也从20世纪90年代的15%增长到现在的超过30%。在出口规模扩大的同时,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也不断优化,已经形成了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局面,其在中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90%。同时,中国全要素生产率迅速提升,即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其年均增长率也是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至少两倍,而且不论以何

种方法来衡量,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增长都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水平(Brandt et a1.,2008)。因此科学评价出口对中国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为新新贸易理论做出奠基性贡献的当属Melitz(2003),其建立的异质性厂商动态产业内贸易模型是Hopenhayn动态产业模型与Krugman的产业内贸易模型的有机结合。潜在的厂商通过支付沉没成本进入市场,而且所有厂商都面对一个外生不变的行业退出概率。每个厂商的生产率水平由外生的分布函数给定且保持不变。在垄断竞争条件下,生产率水平低于某一临界值(零利润生产点)的厂商将选择退出该行业,生产率超过较高水平临界值(出口生产点)的厂商选择出口并获利。由于出口市场的沉没成本高于国内市场的沉没成本,理论分析的结果说明只有生产率高的厂商会进入出口市场,而生产率低的厂商只为国内市场生产,而且贸易的开展会迫使生产率最低的厂商退出市场。

随后的实证检验大多证实了出口企业拥有较高的生产率,但对于这种生产率优势是否来自出口仍有较大的分歧。Bernard and Jensen(1999)对美国,Clerides等(1998)对墨西哥、哥伦比亚和摩洛哥的研究均不支持出口学习效应。但是De Loeeker(2007)对斯洛维尼亚ozler et a1.(2009)的检验则支持了出口学习效应。针对中国的研究非常

有趣,Kraay(1999)证实出口对新进入出口市场企业的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大;Park et a1.(2010)建议更多地向货币贬值的国家出口会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张礼卿和孙俊新(2010)认为加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企业从出口中获得生产率的增进;李春顶和赵美英(2010)甚至认为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增长是低于非出口企业的。但是已有研究大多局限于一省或一地区,或采用截面数据,样本量较小,所得结论不适于扩展至一国全部行业。鉴于这个问题的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对作为整体的工业企业进行了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本文结构如下,在本部分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第三部分为数据来源及其描述性统计,第四部分为实证结果和经济现实分析,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启示。

三、模型、数据和方法

(一)基本模型

生产率的衡量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劳动生产率指标。当劳动是生产中唯一的要素投入时,劳动生产率是企业生产率的精确衡量,如在古典贸易理论下,否则,就只能是企业生产率的近似。二是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标。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可以分为参数分析和非参数分析。参数分析是指通过估算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将不能由要素投入解释的产出增长归为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其缺点是要求样本量较大,而且模型的设定如果不准确可能会导致估计结果的偏差。

非参数方法不需要设定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可以避免模型设定的偏误,但是却无法识别随机因素的影响。本文样本量巨大,涉及中国工业的全部大类,企业生产率的大小受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果采用非参数分析,必须进行恰当的近似,否则计算可能变得十分复杂。权衡利弊,本文采用参数方法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假设企业的生产服从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方程(1)和方程(2)。为了测量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文章同时采用劳动生产率近似全要素生产率回归方程(2)。

logy it=βo+βi logl it+βk longk it+logA it+ηit(1)

其中logA it=βe Export it+βz Z it+βd D+ωit(2)

由于中国是一个大经济体,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有较大差异,而且企业的异质性都可能对其生产率产生影响,包括出口规模、企业规模和企业类型等。基于此,我们的计量模型包括如下变量:(1)工业增加值(logy),其计算公式为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减去工业中间投入加本年应交增值税,相比工业总产值更能反映特定时期的企业生产状况。正是因为我们采用了工业增加值的概念,所以生产函数中我们仅仅包括了资本和劳动,其他中间投入品不过是原值的复制,并不创造新增加值。(2)劳动投人(logl),指员工人数,我们选取从业人员平均人数,预期符号为正。(3)资本投入(logk),采用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预期符号为正。(4)出口产出比(EX),采用企业出口产值与工

业总产值之比,衡量企业参与出口市场的程度。如果其回归系数是正值,表明企业出口规模的扩大可以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5)出口虚拟变量(export),鉴于国外的经验分析多采用出口虚拟变量衡量企业出口,为了同已有的研究进行对比,文章同时采用出口虚拟变量回归模型。如果企业当年出口产值非负,则企业是出口企业,其值取1,否则取0。同出口产出比一样,出口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可正可负,如果回归系数为正,则表明出口确实促进了企业生产率的增长。(6)外资企业(foreign),如果企业是外资企业其值取1,否则为0。外资企业往往得益于外方投资者带来的先进技术、管理和营销经验,从而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Girma and Gorg,2004),预期符号为正。(7)企业年龄(age),企业年龄的增长可能会促进(因为经验更加丰富)或者阻碍(因为资深员工的工资负担更重或者创新动力下降)企业生产率的进步(Skirbekk,2003),因此其系数符号可正可负。(8)企业销售收入(logs),企业销售收入被已有的文献广泛采用,用来控制企业的规模经济和相对竞争力。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可以获取更多的规模经济效益,从而生产率提高,预期符号为正。(9)国有企业(soe),1表示国有企业,0表示非国有企业。经济利益往往不是国有企业的唯一考虑,因此国有企业通常会表现出更低的生产率,预期符号为负。

(10)劳动生产率(logval),采用工业增加值和员工人数之比。(11)此外还包括三个控制变量,时间(year),采用年份虚拟变量;行业(sector),采用四位编码的行业标准分类GB2002;地理位置(province),采用省份虚拟变量。

(二)数据来源和描述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对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万元)非国有企业2004-2007年的工业统计报表数据库。这些数据由中国国家统计局通过每年的工业企业调查收集而成。每个企业样本提供了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内容和状态定性描述的信息,而且绝大部分企业的资料是连续的。表1列出了样本的主要指标,共有超过100万的观测值,涉及40余万家企业,其中24.8%的观测值参与出口,而且出口占企业产值的比重约为19.3%。文中所有的货币指标均采用《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相应的价格指数转化为实际值。样本的行业分布见表2,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指标见表3。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回归分析法、最小二乘法,目标是检验出口贸易与企业生产率之间相关关系的显著性和方向性。另外,由于不同行业的企业生产率相对值存在差异且行业之间的因素也会影响到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总体检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分行业检验。

四、计量结果及分析

(一)模型估计结果

我们应用Statal0.0软件对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方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4。前两列是回归劳动生产率方程的结果,其中第一列采用出口产出比来衡量企业出口参与程度,第二列采用出口虚拟变量来衡量企业出口参与程度,后两列为回归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果,其中第三列采用出口产出比来衡量企业出口参与程度,第四列采用出口虚拟变量来衡量企业出口参与程度。

从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所有的解释变量的系数都在1%的水平上高度显著且估计符号与我们的预期一致。无论采用何种指标衡量企业的出口,TFP的估计系数与劳动生产率的估计系数的符号是一致的,即出口同企业生产率的增长显著负相关。这是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较极端的发现。

对于企业所有制的差异,外资企业表现出更高的生产率增长,国有企业则表现出较低的生产率增长。这与Koopman.(2008)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他们计算得到中国出口产品中源于外资的增加值可以达到50%,在有些产业(如电子产业)这一比例可以达到80%。国有企业改革以来,国有企业的规模和质量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经济责任始终只是国企的责任之一,提高生产率并不是国企的唯一目标。同时企业销售规模越大,企业生产率增长也越快,这主要有如下原因:一是企业的规模经济能够产生一定的动态收益,有利于企业生产率的增

长;二是销售规模更大的企业具有更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更大的市场份额,这能使企业创新的单位成本减少,同时也具备了承担更大的创新风险的能力。企业年龄的系数有正也有负。这是可以理解的,企业在建厂之初,往往更具创新动力,人力资源的成本也较低,但是生产和市场经验都不足,随着年龄的增长,企业的经验开始积累,但同时所承担的包括职工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资福利的支出也越来越高,由此导致企业年龄估计系数的符号不确定。

总体分析的好处是样本量大,结果更具有一般意义,但是总体样本可能会忽略更多行业间的企业差异和特殊的生产率影响因素,所以结果可能会存在偏差,这样就有必要进行分行业检验。这里暂且不分析产生以上结果的现实原因,待比照分行业检验之后再全面解析。

(二)分行业检验及其结果

表5列示了分行业的估计结果。限于篇幅,这里仅列出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指标的回归结果,采用劳动生产率的结果同此基本一致。从表中可以看出,采用虚拟变量和出口产出比衡量企业参与出口程度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企业的生产率与出口显著负相关对大多数行业是稳健的。

无论是总体检验还是分行业检验都证明企业出口同生产率的增长显著负相关,这在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中是属于较极端的。按照新新贸易理论的理论框架,出口企业必然拥有较高的生产率,尽管随后

的经验分析得到出口对于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不明确,即出口可能没有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但是也较少出现显著负相关的结论①。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计量技术层面的,二是经济现实层面的。就技术层面而言,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模型中确实忽略了一些变量,最重要的是模型没能控制企业的研发投入。企业研发投入是与企业生产率直接相关的变量,但是由于数据库中收集的企业大多数没有提供研发投入的变量,所以模型没能加入该变量。国外大部分文献都证实了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但是中国是否遵循了相关规律仍有待考察(张海洋,2005)。李小平等(2008)发现企业R &D支出显著阻碍了工业企业的全要素增长,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企业R&D投入强度太大,导致投资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是因为大中型工业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而在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R&D投资可能更偏向于在短期内带来收益而非长期回报的“政绩工程”。

就经济现实而言,有文献认为出口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原因在于中国还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公平竞争的市场制度还没有形成,缺乏预算软约束,等等(王海军和张茆,2010)。李春顶和赵美英(2010)提出出口企业具有出口惰性,其在进入国际市场之后,可能就失去了继续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革新的动力,而那些刚刚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一般生产率较高,这同Kraay(1999)的发现是一致的,所以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出口就与生产率增长负相关。笔者不否认市场失灵是原因之一,也认为出口惰性可能存在,但是我们认为更重要的原

因在于中国加工贸易的出口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在中国取得了迅速发展,也曾发挥了其历史性的作用,在中国出口总额中长期占据半壁江山,但是,当中国出口规模急剧扩张,全要素生产率迅速提高之后,加工贸易能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值得商榷(纪春礼、李健,2010)。从总体上看,中国加工贸易的加工环节大都还处于劳动密集型而且技术含量不高的水平上,仅有的部分高技术、深加工产品的出口往往也存在加工过程短、增值率不高的问题,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要素含量的高新技术设备和中间投入品等要素要从国外进口。这些主要依赖劳动力、土地、政策优惠等优势的出口不仅不能提升出口企业从出口中获得的生产率增长,反而会挤占工业企业用于提高生产率的资源,抑制工业企业创新的动力,从而阻碍生产率的增长。

五、结论和政策启示

总结全文,笔者认为中国工业企业的出口没有带来生产率的提高,这同来自多数国家的经验证据存在一定差异。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平,因此按照比较优势的原理,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目前基本上正是按照这种分工格局开展国际贸易的。陈飞翔和吴琅(2006)将贸易模式的开展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低成本、低质量、价格优势阶段;第二阶段是继续价格优势,产品质量提升至良好等级,但缺乏自主核心技术阶段;第三阶段是已形成技术、品牌

优势,高附加值产品为出口价值主体,产品质量优等,理念先进的阶段。而且,他们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变的时期。现行的贸易模式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大量出口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的就业问题。但是,由于传统的劳动技术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带来的生产率的增长有限,而且还会带来高额的贸易盈余,引起“三高一低”的负面效应。因此,加快中国贸易模式的转变应该很有必要。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机之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为发达国家所诟病,但实际上出口又使得出口企业获益非常微薄。如何改变这种现行的贸易模式及其决定原则,现行的贸易政策需要作哪些变动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的研究。

江苏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江苏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摘要] 制造业是江苏经济的主导产业。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实质上是指一国或地区制造业在国际间开展产业国际竞争时所表现出的现实能力和发展潜力。本文从制造业发展规模、制造业区域发展、制造业行业投资、制造业技术研发等方面分析了江苏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简要分析了反映江苏省制造业绝对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和相对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提升江苏省制造业国际就这里的对策。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现状;产业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指标 一、江苏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30个行业。根据在生产中使用的物质形态,制造业可划分为离散制造业和流程制造业。制造业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制造业发展规模扩大,但占生产总值比重降低 近年来江苏省制造业发展迅速,总量规模不断扩大。至2010年末,江苏制造业生产单位数发展到3244136个,从业人员达1608.19万人,资产总额达18101.33亿元,占2010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的43.7%;江苏201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9277.65亿元,比2006年增长74.0% (现价),年均增长14.4%;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由2006年的3168.41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9316.01亿元,年均增长31.3% 。在“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制造业发展迅速,制造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都在43%以上;但是,从表1也发现江苏省制造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呈下降趋势,面临较大的产业竞争压力。 注释①数据来源:根据表1所得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

1.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用机制 与实证分析,周杰琦) 目前学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仍未达成共识,全要素生产率是个内涵和外延模 糊的概念(郑玉歆,1999)。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对于本文后续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研究都尤为重要。荷兰学者Tibergen(1942)将时间因素引入到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开创性提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全要素生产率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最早起源于Solow(1957)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其目前已成为分析经济增长源泉以及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按照Solow 经济增长理论,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种生产投入要素(如资本、劳动投入、 能源、自然资源等)贡献之外的、由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管理创新、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所导致的产出增加。在此意义上,全要素生产率也称为Solow 剩余。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被解释为生产函数的整体移动,而要素投入变化则指要素投入沿着生产函数本身的移动。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全要素生产率被解释是外生的技术进步,因此,技术进步独立于经济体的其他任何变量而产生。有的学者认为,Solow 剩余“测量了我们在经济增长源泉中无法全部解释和分析的因素”,它不仅包含:依赖创新推动的技术进步、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效率提升,还包含了一系列未知的复杂因素,如数据测量误差、模型变量遗漏、模型设定偏误、经济周期波动的干扰等。然而,Jorgerson 和Griliches(1967)却认为,Solow剩余不过是投入要素不恰当测量所造成的结果,如果投入要素被正确测量,Solow 剩余则不复存在。由上可见,即便从索洛剩余的角度来界定全要素生产率,学术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和外延也未能形成一致的认识。这种局面容易导致有关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出现混乱,甚至妨碍该研究领域的深入向前发展。 以中国情况为例,目前,由于概念定义、数据处理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国内外研究对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的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分歧,比如,Young(2003)测算的结果为1.4%,Chow (2002) 测算的结果为2.68%,郭庆旺等(2005)测算的结果为0.891%。不过,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表明中国经济是典型的粗放型增长,因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为了使本文后续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结果与其它研究更具可比性、允许采用多种方法估测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后面的实证结果能够得到清楚的解释,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及其内涵做出更为全面而广泛的解释。笔者分析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刨除了资本、劳动、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要素投入的贡献和作用之外,其它所有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的有机综合体。本文所指的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包括Solow 经济增长理论假定的非体现的、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进步(如创新的管理和组织方法、研究开发投入、创新活动、政策法律等),还包含了与资本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改进紧密联系的体现式的技术进步(如投资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教育进步所引起的劳动者素质提高)。按照体现型技术的理论,技术进步可以体现在要素投入质量上的改进。就资本投入而言,体现型的技术进步意味着,资本设备在设计、质量和功效方面的改善。对劳动投入而言,体现型的技术进步意味着,劳动者教育水平的提高及知识技能的改进。此外,随机因素和数据测量误差也包括在全要素生产率当中。 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源的类别来看,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变化率、技术效率变动率、资源配置效率、规模效率变化等等。技术进步变化率不能完全表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从经济学意义来看,技术进步主要是指新的知识和技能、新生产工艺、新采用的设备或改进的旧设备、研究开发以及新组织管理框架等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进而引起人们劳动生产率、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技术效率变动率也不能完全代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技术效率刻画了生产中现有技术的使用状况,Farrell(1957)首先提出了技术效率的估测方法,Farrell(1957)的技术效率是指在给出一定要素投入下,某企业的实际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18页文档资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 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

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占世界的比重也很低,不仅远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而且远远低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 从表14-2可以看出,按1995年美元不变价进行折算,中国制造业人均增加值虽然从1995年的267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63美元(增幅为73%),但与发达国家2003年人均5710美元相比,仍然相差5247美元,仅为其平均水平的8、11%。即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到2003年中国也还低于拉丁美

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变动及其源泉

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变动及其源泉 ——基于中国2000—2007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据的估算 曲明 摘要:本文对中国2000-2007年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情况进行了全面测算。结果表明,自进入21世纪以来,制造业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很快,这一快速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而非要素投入驱动的。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源自劳动密集型产业自身生产率的进步,并没有从产业结构转换上获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东部沿海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已有所放缓,而后起的中西部地区依赖资本密集型产业则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由此看来,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来实现经济发展的源泉已逐渐耗尽,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产业升级,经济增长

一、导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态势。我们在赞叹这一成就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和了解这种高速经济增长的源泉在哪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为今后更长期的经济增长找到新的动力。本文采用劳动生产率作为切入点来思考我国经济增长的相关问题。之所以选定这样的角度是因为持续的人均产出的增长始终是经济长期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作为人口大国,中国有着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态势对我国的经济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我国曾经是拥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而随着城市工业化的进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现代部门的转移逐渐枯竭,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刘易斯转折点。在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之前,劳动力供给是丰富充足的,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采用多劳动少资本的技术结构是符合其资源情况的。正是如此,我国制造业在近年来依赖充足的劳动力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获得了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并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劳动力资源并不是无限充足的,劳动要素价格也不是永远低廉的。伴随着中国人口的低生育和老龄化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枯竭,如果经济发展继续产生对劳动力的增量需求,就会引起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的上升。为了了解劳动生产率的这种变化,本文利用2000-2007年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微观数据计算近年来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进而分解出其增长源泉,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的经济增长的特点作出客观的判断,进而对今后我国劳动生产率乃至总体经济增长的源泉进行探讨。

2019年电力装备制造业具备国际竞争力word精品文档8页

?在市场前景和政策红利的支持下,国内智能电表的相关企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家:上海安科瑞(300286)和江苏斯菲尔。安科瑞已于今年年初上市,而斯菲尔也已过会,即将登陆创业板。同为智能电表行业的标志性企业,这两家公司的投资价值和市场表现将会如何呢? 智能电表行业的背景或许是投资者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首先需要把握的:随着中国提出建设国家智能电网概念之后,与之直接配套的智能电表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智能电能表是一种新型电能表,相对以往的普通电能表,除具备基本的计量功能外,智能电能表是全电子式电能表,带有硬件时钟和完备的通信接口,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等级以及大存储容量等特点,完全符合中国未来发展“节能环保”的要求。根据规划,中国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将安装2.3亿块智能电表。换句话说,在2012年到2015年,中国每年新安装的智能电表将高达到8000万块。而长期来看,全国需要的智能电表达到了5亿块。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智能电表市场。 斯菲尔:智能电表行业的黄埔军校 斯菲尔电气成立于1998年,在行业中拥有“智能电表业的黄埔军校”的称号。这不仅仅是因为斯菲尔在行业内的时间较长,更是因为很多电表企业也都是从斯菲尔走出去的。事实上,2003年成立的安科瑞的主要高管,原来就就职于斯菲尔。由此可以看出,斯菲尔在这个行业内的资质和经验方面,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也正是因为在行业内的话语权,斯菲尔一直都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之一。从2011年开始,斯菲尔电气开始参与电动机保护装置和无功补偿装置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同时,斯菲尔的产品也顺利通过美国UL认证的工厂审查。美国UL机构是一家旨在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性能的国际安全检测机构,在行业内极具权威,是世界着名的安全认证机构之一。通过美国UL认证,标志着江苏斯菲尔产品在电气安全方面得到了国际权威性认可,为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这是是国内电力仪表行业第一家,到现在为止也是唯一一家通过UL认证的安装式电力仪表产业。 安科瑞:后劲十足的后起之秀 安科瑞的成立时间虽晚于斯菲尔,但是发展速度很快,甚至先于斯菲尔登陆创业板,这给公司未来的发展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从财报数据来看,安科瑞的一些数据甚至要优于斯菲尔。比如在利润率上来看,2009年-2011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为62.05%、63.97%和65.51%,略高于斯菲尔的同期毛利率:58.81%、59.99%和60.53.净利率安科瑞的优势就更明显,2010年和2011年,公司净利率达到了31.35%和26.84%,而斯菲尔为15.35%和15.65%,安科瑞明显占优。 安科瑞明显高于斯菲尔的净利率说明,公司在管理成本的控制上做得非常到位。斯菲尔虽然毛利和安科瑞相差不大,但是较低的净利率说明,在非生产成本的压缩和控制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市场表现:难分伯仲

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

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 1.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1978~2007年——基于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全炯振,2009)使用197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和参数随机前沿函数模型结合起来的SF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指数。本文主要结论是:1978~2007 年期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0.7%,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而不是农业技术效率的改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水平的变化严重背离。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阶段性),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基本上按照由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的顺序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提高农业技术效率水平是中国未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潜在动力。 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物质要素投入贡献之后的“余值”,在这个“余值”中还包括没有识别(或者根本无法识别)的一些引起产量变化因素的作用,所以,只能相对衡量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的程度。 Malmquist指数是用来测度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专门指数,并在规模报酬不变(CRS)的假设下,把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变化(TECH)和技术效率变化(EFFCH),在规模报酬可变(VRS)的假设下,进一步把技术效率变化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CH)和规模效率变化(SECH)。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新考察——对基础数据的修正和两种方法的比较(赵文、程杰,2011)本文使用索罗余值法和T?rnqvist-Theil 指数法,在修正投入和产出数据的基础上,重新考察了1952~2009 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1985~2009 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2%~1.7%,并没有高速增长的特征。总体来看,中国农业增长主要是由投入驱动的,技术进步的贡献较小,这种农业发展方式难以持续。 中国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1992~2007 年省域空间面板数据(王珏等,2010)运用Malmquist 指数方法对中国各地区1992~2007 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建立了空间计量模型对影响中国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理因素、土地利用能力、工业化进程、对外开放和科技水平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影响,而电力利用水平、自然环境、需求因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从总体上看,中国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整体上呈东、中、西依次递减的趋势。具体来讲,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1.4%,远远高于中部地区的-3.3%和西部地区的-6.0%。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基本上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而各地区技术效率则存在着普遍的下降趋势。全国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为

如何用DEAP进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一、软件的具体操作 1.建一个文件夹,里面必须有四个文件(Dblank;deap;deap.000;123.dta)前三个文件在一般下载的DEAP Version 2.1中都有,直接复制过来就可以,第四个文件是一个数据文件,一般先在excel中先输入,再复制到一个记事本下就可以,注意在记事本下的数据只有数据,不包括决策单元的名称和投入、产出的名称,并且一定要先放产出,后是投入。例子具体见123电子表格和123记事本。 2.对命令Dblank文件进行修改,修改后保存为12 3.ins文件 3.打开deap软件,运行123.ins 4,回车后自动会有123.out 注意事项:(1) 123.dta;Dblank;123.ins都用记事本打开; (2)数据文件名和命令文件名一定要一样,如例子中都用123 (3)文件夹中一定要包括deap.000文件,如果没有这个文件,打开deap软件,就会出现一闪就没有了的情况。 二,结果的分析 在文件夹中打开123.out,看如下: 1) firm crste vrste scale 1 0.687 1.000 0.687 drs 2 0.814 1.000 0.814 drs 3 0.319 0.709 0.450 drs 4 1.000 1.000 1.000 - 5 1.000 1.000 1.000 - 6 0.336 0.425 0.791 drs 7 0.642 0.648 0.991 irs 8 0.379 0.381 0.994 irs 9 0.702 0.750 0.936 irs 10 1.000 1.000 1.000 - 11 0.304 0.461 0.659 irs 12 0.352 1.000 0.352 irs 13 1.000 1.000 1.000 - 14 0.594 0.929 0.639 irs 15 0.402 1.000 0.402 irs mean 0.635 0.820 0.781 firm:代表例子中的15的样本 crste:技术效率,也叫综合效率 vrste:纯技术效率 scale:规模效率(drs: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不变;irs:规模报酬递增) crste=vrste×scale 2)

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赵彦云/张明倩 原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5期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03JZD0016) 「作者简介」赵彦云(1957-),男,天津武清人,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北京100872 张明倩(1974-),女,河北保定人,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北京100872 「内容提要」加入WTO 后,我国国民经济中各产业将面临新的竞争形势,正确评价制造业的区域竞争力,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利用1999-2003年我国工业企业数据,对我国制造业产业进行动态基本面分析,研究和评价我国制造业企业区域分布、企业规模状况、技术结构及企业类型。在对我国各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结构的稳定性进行考察后,对处于竞争力不同层次的省份进行了要素结构分析。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竞争力要素/竞争力结构 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竞争力的强弱,是由其主要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的。我国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工业制成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正面临着应对日益开放的国际大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中国区域制造业产业基本面分析 1.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基本指标分析 在提升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战略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产业在从业企业数量上、制造业增加值及出口创汇能力上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制造业企业数量由1999年的134345家增加至2003年的172755家,增幅达28.59%,制造业增加值和出口额稳步上升,分别由1999年的168020万元、109264万元上升至2003年的335771万元、260786万元,分别实现增幅99.84%和138.68%. 2.中国制造业企业区域分布 通过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份)制造业增加值和出口额的考察来反映我国制造业区域分布特点和变动趋势(见表1、表2)。

从劳动生产率看中国近二十年来的工业发展及政策

从劳动生产率看中国近二十年来的工业发展及政 策 中国近二十多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所伴随而来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举世瞩 目的。正如世界银行在《中国2020》中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正从一个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与此同时,中国正从一个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中国在未来二十年左右初步完成上述两个转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先决条件。 一、中国改革时期经济增长的特点及劳动生产率的贡献 综合西方文献所给出的结论,改革时期中国经济增长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是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基本上保持在8%左右。2000年GDP 相 当于1980年的6倍以上,达10000亿现价美元,列世界第六位。按PPP(实际购买力)法计算,则中国2000年GDP约达42000亿美元,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第二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全方位性,从沿海到内地,增长速度都是空前的。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如果把中国的三十个省份作为独立经济体,那么在1978和1995年间,世界上二十个增长最快的经济全部在中国。第三,屮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平均每年的贡献约30% (1978-95)。也就是说每年8%的增长有2. 4%来自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二、西方经济学增长理论的启示 那么西方经济学理论对我们理解中国改革时期经济增长的特点有什么启示呢?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一直试图以西方经济学中的行为模型来指导前指令性经济国家的转型,诸如,以市场为前提的新古典经济学厂商模型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产权理论。尽管这些理论与模型在不同程度上解释了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行为,但它们在转型经济国家的应用确实不是很成功甚至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果,如前苏联。实际上,这些理论在中国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是在近几年的改革实践中),但在改革初期所起的作用往往是潜移默

中国汽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汽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摘要】汽车产业已经越来越成为现阶段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增长点,类似于房地产业有着牵一发动全身的拉动作用。一方面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制造工艺水平,但入世以来随着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中国汽车产业及国际贸易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本论文在前人的探索研究基础上,主要对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建立论述分析框架,并对现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及与国外先进国家进行比较总结。文章目的在于阐述我国目前该产业现状,参考国际上对汽车产业的评价体系研究,对提高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自己的分析举措与建议。文章主要是从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方面产品、企业以及行业三个角度进行实际的分析,进而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水平做出判断,并就提高中国汽车业国际竞争力及贸易水平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国际贸易

Analysis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Automobile industry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 at this stage the economy and major economic growth point, similar to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has led to launch a systemic stimulus. On the one hand we have a high technology content and leve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 but since the WTO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Chinese auto industr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lso faces enormous pressure of market competi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previous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the main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to build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framework and targete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mpared with the advanced countries. This paper aims to set forth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industry in China, the reference to international studies o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evaluation system,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make their own analysis of initiatives and proposals. Mainly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products, companies and industries such as the angle of the actual analysis, and thus the level of Chinese auto industry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status quo to make judgments, and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ese auto industry and raised the level of trade own suggestions. Key words:Automobile industry comparative advantage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ternational trade

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广义的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制造业产值也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目前我国制造业共有30个行业,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在制造业30个产业中,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值排名第一,达到26994.38亿元,占制造业产值的12.4%。总体来看,传统产业仍是中国制造业的主体。首先必须肯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制造业连续高速增长已有十多年,然而在产值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反映出许多问题。下面结合所查找的资料谈谈个人对于我国制造业当前发展现状的看法。 首先,中国“世界第一”的地位是主要依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中国所出口的工业产品,大多都是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制造的商品虽然远销海外,但是产品缺乏科技附加值,大都是一些低端的产品,利润较低,通过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生产过程中成本,以获取价格上的优势。因而产品的竞争力低,往往会因为相互压低价格形成恶性竞争。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赚取低廉的加工费的生产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中国的制造企业必须在发展中寻找新的出路,不断积累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经验,鼓励创新精神,不断增加在科研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摸索出一套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新模式,以适应当今的国内背景和国际环境。 其次,我国制造业的生产能耗过大,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自然资源是制造业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具有有限可利用的特性,即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环境和生态保护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传统的制造业高发展、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造成中国资源严重匮乏,生态急剧恶化。我国是一个工业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相关数据显示,我国GDP只占全世界的5.5%,却消耗了全球石油资源的8%,原煤的40%、粗钢的32%等,能耗强度是日本的5倍,平均是发达国家的1.5倍,若不做出及时的调整将会对我国今后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严重不利的影响。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已经意识到高能耗生产所带来的弊端,国家发改委在“十二五”规 “十三五”单位GDP将下降16.6%,划期间提出单位GDP能耗下降17.3%的要求, 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逐渐转为为集约型,从而实现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再次,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相对落后。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由于中国的制造业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很多制造业工厂仍在沿用老式的传统机床等加工设备,这些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制造业的加工要求。近来来,国家逐渐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大在装备制造业方面的投入,2009年1月1日,中国开始实施的增值税转型就是对国内装备工业的一个很大鼓励,但由于它是一个普适性的政策,不论是高、中、低档的设备,都能够从中

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_黄先海 (1)

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黄先海 摘要:本文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对我国36个产业部门在1992-2003年间的出口竞争力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为服装业等13种产业长期稳定地处于比较优势,化学纤维制造业等9种产业长期处于比较劣势,非金属矿采选业等7种产业的比较优势处于递减的态势,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7种产业的比较优势处于递增的态势。同时对四大要素密集型产业的贸易竞争力也进行了相应地测度。文章对实证结果作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贸易竞争力;比较优势;产业升级 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贸易量日益突出,但产业国际竞争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又称TC指数)对我国36个产业部门和四大要素密集型产业在1992-2003年间的贸易竞争力进行了测度,分析了贸易竞争力动态变化的原因,并相应地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贸易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一、36个产业部门的贸易竞争力测度 贸易竞争力指数(又称TC指数)常用来测度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强弱,其计算公式为: TCi=(Xi-Mi)/(Xi+Mi) 虽然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鼓励出口或限制进口的政策,使得竞争力指数并不能准确反映产品竞争力的实际优劣状况,但是,作为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它可以考察特定时间、特定保护程度下的竞争力或比较优势。 为了深入分析我国各细分产业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变动情况,本文将竞争力指数大于或等于0.8的产品列为具有高比较优势或强竞争力的产品;将竞争力指数介于0.5与0.8之间的产品列为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产品;介于0与0.5之间的产品列为低比较优势产品。同样地,竞争力指数分别位于-1与-0.8之间、-0.8与-0.5之间、-0.5与0之间的产品可认为是高比较劣势、较高比较劣势与低比较劣势产品。 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的统计数据库,依据SITCRev.2分类。其中个别产业在SITCRev.2中无法找到,用SITCRev.3中的数据替代。根据分类找出36个工业产业1992-2003年的进出口值(共5640个数据),计算出相应的TC值,再根据TC值的分布态势,将36个产业贸易竞争力状况分为如下四类: 1.稳定的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煤炭采选业、饮料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食品加工和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其他制造业等13种产业长期稳定地处于比较优势。其中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从1992年到2003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处于0.9和1之间,是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家具制造业的竞争力指数也保持在0.8以上,一直稳定的处于高比较优势状态;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的竞争力指数从1992年的0.58一直上升到2003年的0.7,在较高竞争力的情况下仍然呈递增的态势;饮料制造业从1992年的0.9下降到2003年的0.68,虽然其竞争力已呈现一定的下降 *本文系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论功能性贸易政策》(批准号:03JB790006)的阶段性成果。黄先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310027电子信箱:hxhi@hzcnc.com。

浅析我国汽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摘要 随着我国进入后WTO时代,汽车进口配额取消,汽车及其零部件关税大幅降低,大型跨国汽车集团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国内汽车厂商必须面对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作出总体判断,找出差距和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概述了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并运用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对我国的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测算,由测算结果发现了影响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并参考日本汽车工业发展的模式,对我国应如何提高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汽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Abstract Since we have joined the WTO for 5 years, the quota on import cars has been lifted, and the duties on import cars is getting lighter. Large multilateral market group will no doubt access to the market of our country, hence internal automobile companies have to face unheard-of pressure. It is necessary to an overall judg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our country to find out the disparity and the reasons. To gain the gains, this text has summarized the system of automotive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Ranking. Automotive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ranking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calculated with that, and with the result the text has found out the facts which have pernicious influence to ou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Consulting the experience of Japan, the text gave some advices in the end. 【Key Words】Auto mobiles;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strength

聚焦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您的得分 89/100 答对题数 27/30 答题解析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1 2018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季度增长多少? [ 单选题:4 分] A 5.9% B 6.3% C 6.8% D 7.2% 试题解析

2 2018年1-11月份,我国工业领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 单选题:4 分] A 5.6% B 6.4% C 6.9% D 7.2%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 单选题:4 分] A 国企改革 B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C 市场体制改革 D 金融改革 试题解析

4 2018年1-10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单选题:4 分] A 6.3% B 7.3% C 8.3% D 9.3%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错误 5 2018年1-10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 [ 单选题:4 分] A 10.6% B 11.6% C 12.6% D 13.6%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6 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 [ 单选题:4 分] A 2.12% B 3.12% C 2.89% D 3.89%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 7 2018年,中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7年的第22位上升到()。[ 单选题:4 分] A 第19位 B 第17位 C 第15位 D 第13位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 8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理论分析

一、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论”的提出 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W.鲍莫尔和V.富克斯最早提出了服务业生产率增长滞后的理论观点。 美国经济学家富克斯在解释美国经济中日益重要的服务业就业时,探究了三个设想的主要原因: (1)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结果当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实际人均服务将以大于收入增长率的比率增长。因此,服务不仅消耗了国民收人的越来越大的份额,而且吸纳了国民就业的越来越大的份额。 (2)随着经济增长,经济的专业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原先在公司或家庭内部提供服务转变为从市场上购买服务。服务的提供量可能与以前没有什么两样,但不同的是,这些服务变得市场化了。而且,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还导致了服务的较高质量和较低的平均成本,进而导致对这些服务的需求和生产的增加。 (3)服务业相对于农业或制造业的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说明了国民经济中服务业就业的日益重要性。低于平均水平的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率意味着服务业平均成本高于平均水平。如果服务需求对于上升的价格相对不敏感,那么,随着经济的扩张,总就业中服务业的比重将增加。 富克斯回顾了1929—1965年的史实,得出结论:虽然每一种设想都是有根据的,并且都解释了服务业增长的一部分,但对于美国经济中日益重要的服务业就业的最主要解释,则是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 鲍莫尔则通过构造一个简单的两部门增长模型,说明服务部门生产率增长落后于制成品部门。 无论是鲍莫尔的一般均衡分析,还是富克斯的宏观计量分析都得出了相同的一般性结论:1929—1965年期间美国服务业就业比重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滞后。 上述理论与实证研究实际上隐含着一个“悸论”:一方面,服务业生产率增长滞后;另一方面,如果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应该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既然人力资本密集,又怎么会出现生产率增长滞后的现象呢? “悸论”的出现,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第一,现代服务业的状况与该理论提出时服务业的状况是大相径庭的。现代服务业是一些新兴的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占主导地位,而那时的服务业则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导,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第二,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来看,新兴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紧密,而传统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系松散。可以说,现代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作出了很大贡献。因此,不仅要从服务业本身,而且还应该从与服务业有紧密联系的制造业的角度,去综合评

全要素生产率

第一步:选取测度方法 采用传统的索洛残差法对中国1978年-2013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 )进行测度。 设总量生产函数为C —D 生产函数: βαλt t t t L K Ae Y = 其中,Yt 为实际产出,Lt 为劳动投入,Kt 为资本存量,α、β分别为平均资本产出份额和平均劳动力产出份额。 为求出α、β,在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下(α+β=1)对方程两边取对数 )ln()ln()ln()ln(t t t L K t A Y βαλ+++= (1) 整理得: )/ln()ln()/ln(t t t t L K t A L Y αλ++= (2) 在规模收益不变和中性技术假设下,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 L L K K Y Y A A /)1(///?--?-?=?αα (3) 根据方程(2)估计出α后,代入方程(3)即可求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第二步:样本数据及变量的选取 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所需的真实产出的数据可以通过从国家统计局的官网上获得与生产函数设定中变量 L 相对应的现实数据,国外文献通常使用工作小时数,但我国统计年鉴中没有提供这个指标,故选取历年的就业人员数。另外,注意到指标给出的是年底数,为与 GDP 流量的含义相一致,将前后两年的就业人员数进行算术平均,获得年中的就业数。但资本存量序列需要在统计资料的数据基础上进行估算。经查阅文献可知,现在多采用被OECD 国家所广泛使用的永续盘存法对资本存量进行核算,所以,此处也采用此方法进行资本存量的核算。 其基本公式是: 1)1(/--+=t t t t K P I K δ (4) 其中,I t 是t 期以当期价格计价的投资额,P t 是t 期的价格指数,δ是折旧率。 对K 0 的估算采用国际常用方法:)/(00δ+=g I K 其中,g 是样本期真实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δ为综合折旧率,一般定于5%。 历年投资流量指标的选取:综合经典文献和数据的可获得性两方面因素,此处采用1978-2013年全社会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为投资流量指标。我们只有截止于2004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这样,我们便无法直接把我国2005—2013年间的用当年价格给出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折算成以2000年价格表示的数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