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时期的印美、印苏关系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时期的印美、印苏关系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时期的印美、印苏关系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时期的印美、印苏关系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时期的印美、印苏关系

作者:奉学勤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刊名:

天府新论

英文刊名:TIANFU NEW IDEA

年,卷(期):2007(z1)

参考文献(5条)

1.吴兆礼疏远与接近:冷战期间印美关系评析[期刊论文]-南亚研究 2006(01)

2.翁卡·马瓦印度的国家安全与军事政策 1986

3.赵蔚文印美关系爱恨录 2003

4.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战后国际关系史 2004

5.张力印度总理尼赫鲁 1997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武丽从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看新中国外交[期刊论文]-理论界2007(6)

2.汪婧.WANG Jing中央情报局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评估与美国政府的应策[期刊论文]-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1)

3.苏振兰.Su Zhenlan中苏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的分歧揭密[期刊论文]-党史纵横2007(9)

4.顾保孜为平息边界冲突,周恩来冒险出访印度[期刊论文]-中华传奇·大历史2010(5)

5.郭尚鑫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与美国的反应[期刊论文]-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1)

6.管银凤.GUAN Yinfeng中印边界冲突时期美国南亚安全政策失败原因探究[期刊论文]-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4)

7.汤庆钊印度三军特种部队[期刊论文]-军事史林2004(11)

8.李华1959年中印边界冲突起因及苏联反应探析[期刊论文]-党的文献2002(2)

9.尔豪19世纪的中印货币战争[期刊论文]-金融经济(市场版)2011(3)

10.刘会军.Liu Huijun威慑视角下的中印边界争端研究[期刊论文]-南亚研究2011(3)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de9141614.html,/Periodical_tfxl2007z1008.aspx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 摘要:冷战时期,美苏尽管急剧和激烈对抗,但在多次对抗如第一次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中,双方均未发生人们所担心的直接的、正面的热战。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将争夺焦点转向第三世界,不再触及对方的势力范围,采取的方式也未曾再达到如上述三次危机中那样的激烈和正面直接交锋。从而,使世界在40多年中艰难地维持了持久和平。笔者以为,这正是由于双方在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存在有一个最低的界限,即不发生热战。而这条底线,正是由于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始终在最后时刻坚持了审慎原则。审慎原则是美苏尽管两极对抗,却始终未发生热战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启示,美苏交往中的审慎原则也应该成为任何大国之间尤其是未来中美相处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冷战危机美苏审慎原则 在社会学中,理性原则是指行为体通常倾向于在诸多方案中选择最优的目标或手段的行为选择方式。在经济学中,则强调理性是“经济人”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即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所假定的,市场选择始终遵循着以偏好最大化为目标的明智计算。在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尤其是现实主义理论中,国家通常被假定为是理性的,在无政府状态下,

作为理性行为体的国家,为了自保,通常总是致力于攫取一定的权力。经典现实主义和进攻性现实主义者认为,理性的国家总是要无限制地追求以权力为界定的利益;新现实主义者则认为,国家通常以安全为最终目标,因而并不总是无限制地追求权力,而只是追求达到保障其安全的权力为满足。总之,理性的国家在决策时,通常总是以预期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即最大化实现国家利益为目标。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行为模式基本体现了此种特征,他们在各个时期总是趋向于最大化地攫取权力,削弱对方,在全球各个层面展开争夺和对抗,并使人类长期面临着沦入第三次世界大战灾难的危险。双方几乎利用了除直接热战之外的一切手段进行对抗和争夺。然而,值得思考的是,虽然美苏在诸多时刻走向“战争边缘”,但世界总体上还是保持了40多年的“持久和平”(long peace)。这当作何解释呢?笔者以为,这是由于美苏在冷战时期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理性原则的同时,奉行了另外一种原则即适度、规避风险的理性和克制的原则即审慎原则的结果。 在国际关系理论界,现实主义通常遭人诟病,它被指责只强调权力政治,而缺乏道德关注。但国内有学者在考察了诸多现实主义者的著述后,发现,从古至今的现实主义者大多都有对“审慎”这一政治价值和道德原则的关注,只是长久以来它被人们忽略了。通过对西方自古希腊罗马时代至今的诸多思想家和理论家审慎原则的发掘和解析、总结,作者概括出了审

美印共铸战略愿景

美印共铸战略愿景 1月25日至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印度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访问。奥巴马成为首位出席印度共和国日阅兵庆典的美国总统,同时又是迄今为止唯一在任期内两次访印的美国总统,足见他对印度的重视。而印度总理莫迪去年9月底刚刚访问过华盛顿,在其后四个月里两人在多边外交场合又两次相见,现利用共和国日这一特别机会,再邀奥巴马进行第四次会面,足见他对提升印美关系的急切。此次访问热度很高,两位主人公大秀友谊,全球媒体竞相报道。访问成果丰富,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联合战略愿景》以及《印美友好德里宣言》三个共同文件,并在若干重大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与国庆气氛相融,印度媒体盛赞此访。27日,印度英文第一大报《印度时报》发表题为《新的开端》的社论,称“奥巴马此访清除了障碍,印美关系重又前行”。《联合声明》对莫迪政府上台以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进展做了一个全面梳理,列出了一个详细清单,林林总总共30多项内容。但在笔者看来,观察奥巴马此访, 如果吃透以下三点,其要义便大体把握:一是双方在民用 核能合作方面打破了困扰多年的僵局,两国关系在可预见的未来或将一马平川;二是双方军备合作由单纯贸易转向联合生产和共同研发,美印“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将更加富有实质

性内容;三是双方明确了在亚太和印度洋地区拥有共同战略利益,美印关系针对中国的一面已不再掩饰。民用核能合作几十年来,美印关系始终与核问题紧密相连。在冷战时代,印度的“核抱负”曾是美国的眼中钉。2005年,小布什政府发起与印度签订民用核能合作协定,实质上是对印度拒签《核不扩散条约》(NPT)而拥有核武器的现实予以默认,并动用美国强大的外交资源,迫使“核供应国集团”(NSG)在民用核能合作问题上对印度“例外解禁”。这是美国对一个非“条约盟国”所可能给予的最大政治支持,当然,美同时也期待在高达1500亿美元的印度核电市场获取丰厚的商业回报。然而,印度当时的主要反对党、也就是现在的执政党印度人民党坚决反对与美国达成核交易,在2008年未能阻止国大党政府与美正式签署协定之后,又与左翼政党联手,于2010年在议会通过一个《核(事故)责任法》,规定核电站一旦出事故,若因设备或技术原因,印度国营的运营商可起诉相关供应商,要求予以赔偿。这一法律不仅有违核电站事故通常由运营方承担责任的国际惯例,而且赔偿金额之高甚至可导致供应商破产。美国两家主要核电集团“通用电气”和“西屋电气”都属私营企业,他们无力承担这样的风险。随后几年中,美国政府坚持要求印方修改法律,但当时的印度政府是个脆弱的联合政府,仅能勉强维持生存,确无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对此,美方指称印方违背承诺,甚至有上当受

美印军事合作及其制约因素

美印军事合作及其制约因素 赵青海 2012-12-31 9:40:10 来源:《国际问题研究》(京)2008年5期作者简介:赵青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内容提要:军事合作是美印两国关系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美印战略伙伴关系的逐步确立,双方在军事防务领域的合作进展迅速。但与此同时,制约双方军事合作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这反映了美印战略伙伴关系亦有其局限性。 关键词:美国印度军事合作 一、美印军事关系的新发展 冷战期间,为了遏制苏联的扩张,美国与巴基斯坦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印度为避免卷入东西方阵营的对抗选择了不结盟政策。但在1971年,印度与前苏联建立了具有军事同盟色彩的战略合作关系,在安全利益上与美国发生冲突。在此背景下,尽管冷战时期美国也曾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但这种援助是有限的,不时受各种事件的影响而中止。冷战结束后,美印开始寻求改善双边关系。1995年1月,美国国防部长佩里访印,两国签订了《美印防务关系协议》,规定除了在军品生产和研究上进行合作外,还将进行军职人员和非军职人员的交流。1998年印度进行核试验后,美国对印度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和军事制裁,两国关系跌入谷底。但此后,美国开始重新认识印度在亚洲的地缘战略地位和大国潜力,着手修复与印度的关系。2000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对印度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与印度签署了《印美关系:21世纪展望》这一指导21世纪印美关系的框架性文

件,从而确立了美印“持久的、政治上有建设性、经济上有成果的”新型伙伴关系。同年9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回访美国。美印两国开始在反恐、联合国维和行动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合作。作为回应,美国开始放松对印度的经济制裁,部分恢复了对印武器装备零部件的供应和同印度的军事交往。美印关系开始走出因印度核试验导致的阴影,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布什政府上台后,更加强调同印度进行战略对话的重要性,认为印度是“具有全球性地位的新兴大国”,是维护亚洲安全的关键因素。印度人民党政府也大力拓展与美国的关系。2001年5月1日,布什政府宣布新的导弹防御计划后,国际社会一片谴责之声,印度政府却宣布理解和支持美国的这一决定。“9?11”事件后,印度表示支持美国打击恐怖主义,布什总统于当月解除了因印度核试验而对其实施的经济和军事制裁。此后,印度对美国的反恐战争不仅给予了外交和道义上的支持,而且还在一些实质性问题上和美国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如印度海军为美国军舰通过马六甲海峡、支援在阿富汗的“持久自由行动”提供护航巡逻;若干美国军舰使用印度港口设施停泊、休整。两国关系迅速升温。2004年1月,美印达成“战略伙伴关系后续步骤”,主张在此框架内加强两国在民用核能、空间技术和高科技领域的合作。2005年7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同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联合声明,决定把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推向全球伙伴关系的新阶段。伴随美印关系不断升温,美印两军交流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两军高层互动频繁,军事磋商与合作逐步机制化。进入新世纪后,美印两国国防部长和高级将领交流频繁。仅2007年以来,美海军作战部部长米歇尔?马伦、太平洋战区司令部司令基廷、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相继访问印度。美印在军事领域已建立起多层次对话机制,如副国防部长级防务政策小组,下设防务联合工作小组、联合技术小组、军事合作小组、国防技术安全小组等,这些小

11.12.29 年终特稿 2011年国际格局呈现五大新变化

年终特稿2011年国际格局呈现五大新变化 发布时间:2011-12-29 作者:陈向阳来源:中国网2011年12月24日 中国网讯分析研判国际格局应与时俱进,视野开阔,原因是当今国际格局演变更趋复杂,其大致包括四层含义:首先是指主要大国(含大国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与地位排序(所谓“大国排行榜”);其次是指大国之间复杂互动与合纵连横所形成的关系组合或结构,亦即大国关系;再次是指世界各大地区之间的力量对比,亦即地缘战略格局;第四是指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力量消长,前者以政府为代表,后者则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网络组合等。国际金融危机实乃当代国际关系与国际格局的“分水岭”,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向纵深演进,国际格局“量变”加快,并开始朝“质变”的方向发展。 回顾2011年国际格局,有五大新变化: 其一,“南升北降”,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此消彼长。 “南”指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大国与新兴大国;“北”指发达国家,主要是美欧日三大经济体。2011年,世界经济进一步呈现“双速增长”,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表现“冰火两重天”,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复苏的新“火车头”。双方力量对比此消彼长也反映在全球经济治理秩序的变化之中,七国集团(G7)不断式微,发达与发展中大国“平起平坐”的二十国集团(G20)“行情”看涨。“北方”即发达国家陷入结构性困境,经济低迷难振,问题成堆、积重难返,“南方”即发展中国家稳健增长,尤其是新兴大国蒸蒸日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便是对二者强烈反差的生动写照。其实,以“金砖国家”为首、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复苏的贡献率业已超过发达国家。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IMF指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GDP的总量在去年即已首次超过发达国家。总之,发展中国家纷纷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呈现群体性崛起势头,使发达国家长期主导、发展中国家长期被主导的世界经济旧格局得以改观,发展中国家将实现历史性的反超,进而重塑国际经济新秩序。 其二,“东升西降”,欧美与亚太地区此消彼长。 “东”指亚太,“西”指欧美大西洋区域。亚洲国家抓住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产业结构重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人力、资源、能源等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调整,涌现出以中国、印度、东盟、韩国等的“新增长极”,亚太在全球经济中所占份额显著增大。亚洲尤其是亚太新兴经济体的“扎堆”崛起,致使世界财富重心“东移”,进而引发各大国纷至沓来,纷纷加大对亚太的关注与投入,一时间亚太地区“好不热闹”,二十一世纪极有可能成为“亚太世纪”。与此同时,美国力图将地缘战略重心由“大中东”东移亚太,在2011年显著加大对亚太事务的介入,重点应对中国崛起与东亚区域经济整合,进一步拉抬亚太的“战略行情”。 其三,“新升老降”,“一超”与“多强”、西方大国与新兴大国此消彼长。 “老”指“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以及其他西方老牌强国,“新”指新兴大国,“新升老降”含义有二:一是美国因为野心过大、扩张过度、战线过长、树敌过多、伸手过远,以至于精力分散、顾此失彼、内外交困、霸权削弱,“一超”相对于“多强”的压倒性优势明显减少;二是在“多强”之中,老牌强国如欧盟、日本地位下滑,前者因为深陷主权债务危机而难以自拔,其实质则是欧盟急剧“东扩”与“囫囵吞枣”之后的严重“消化不良”。后者则受到“3?11”特大地震海啸重创,加之日本政局紊乱与执政能力下降。与西方老牌强国普遍受挫受困形成鲜明对照,新兴大国地位上升、影响扩大。在此背景下,冷战后国际力量对比一度“严重失衡”的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均衡化”与“多极化”势头变得更加强劲,美欧日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优势衰减,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群雄并起、国际影响力“超日赛欧追美”。对此,基辛格指美国已不再占据统治地位,“它不能再单独进行政治领导,它只是一个复杂世界的一部分,它必须和新的权力中心共同承担维护世界秩序的责任。”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已然形成了美国、欧盟、中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巴西七大“力量中心”,冷战后出现的“一超多强”格局演变成了“一超六强三层次”,美国仍然独享第一层次,欧、中、俄综合实力属于第二层次,日、印、巴则处于大国之中的第三层次,七大“力量中心”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将是“全球化的多极格局”。 其四,“民升官降”,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此消彼长。 “民”指民间社会与市场主体,尤其是以网络为纽带的“公民社会”与“草根阶层”能量惊人,

探析印美关系的发展及其战略影响

探析印美关系的发展及其战略影响 摘要:近两年,随着印美领导人的互访,印美战略伙伴关系达到了新的高点,其原因是双方各有政治、经济、科技和地缘战略利益的需求考虑。印美关系快速发展,将会对南亚地区、亚洲地区的力量平衡乃至全球战略态势产生影响。由于双方在全球战略格局、地区安全形势、国家安全战略以及与其他大国关系上存在分歧。两国关系的发展也存在一定限度。 关键词:印度美国国家关系现状前景 近年来,印美关系明显升温。20XX年7月,印度总理访美受到高规格礼遇,两国宣布完成“战略伙伴关系后续行动”的规定动作,进入“新型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的时代。20XX年3月,美国总统布什访问印度期间,两国又签署了具有突破性的民用核能源合作协议,标志着印美战略伙伴关系达到了新的高点。如何把握印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轨迹,如何认识印美发展战略关系的深层考虑,如何看待印美关系的战略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 印美关系的发展轨迹 近几年来,印美关系出现了十分引人瞩目的发展。20XX年,克林顿对印度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美国总统在时隔22年之后对印度进行的首次访问,无疑对加强两国关系具有历史性意义。 布什执政以后,印美关系继续加强。美方为加强对印拉拢的力度,对到访的印度官员给予破格接待。印美高级官员一再强调“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和“世界最强的民主国家”之间的“天然盟友关系”。布什连任总统以来,印美关系进一步快速升温。正如时任美国负责南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克里斯蒂娜·罗卡所说,20XX年是“美印双边关系的分水岭”。20XX年3月,国务卿赖斯出访亚洲,将印度作为第一站。她在新德里时公开宣称美国将“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的全球大国”,美国务院发言人和驻印大使也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完全同样的观点。 同年6月,印度国防部长穆克吉访美期间,与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签订了一份引人注目的国防合作文件——印美国防合作新框架》。根据这份文件,美国给予印度一系列“准盟友”的待遇:联合生产先进武器、加强在导弹防御领域的合作,解除对印出口敏感军事技术的禁令。双方同意建立一个国防采购与生产小组,联合进行军事研究、开发、试验以及对海军导航员训练等方面的合作。据报道,该小组将着重探讨双方联合生产F一16和F一18战机问题,而这样的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素材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雅尔塔体系确立于二战后初期,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于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它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它是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局部地区则发动“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 4.苏东剧变仅仅说明的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5.“独联体”是由苏联解体后大多数共和国组成的、多边合作的独立国家联合体,是一种国家之间非常松散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 6.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直接因素是两极格局的瓦解。 7.多极化出现于两极格局形成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解体后,多极化的格局并未形成,而是处于向多极化演进的过程中,目前则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8.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趋于平衡,势均力敌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格局(或称世界格局);而国际局势则是一种政治形势,国际间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导致国际局势的恶化,但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 9.二战以来的美日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战后初期,日本从属于美国;1948年后为伙伴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既有联盟又有摩擦。 1

从_核协议_解读印美战略关系

南亚研究季刊 ?2005年第3期? 从“核协议”解读印美战略关系 张 力3 [内容提要]美国、印度在印总理曼?辛格访美期间达成“印美民用核技术协议”,它实际 上是印美双方涉及核问题和双边战略关系的谈判结果,为近年来印美关系的全面升温作了阶段性诠释,为双边战略关系的未来发展定下积极的基调,也将影响国际核机制的运作方向和地区乃至全球的战略格局。同时,该协议与中国存在着直接或潜在的战略关联。该协议的宣布在印、美国内及国际社会引发强烈的反应,从不同方面提出了许多值得关切的问题。另一方面,作为印美两国政府基本共识和政策意向的体现,核协议在实施之前还存在许多障碍和不确定因素,还有不少内容有待进一步明朗化,需要从战略角度对之进行深入解析。 [关键词]核协议;印度;美国;战略关系 [中图分类号]D83/8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508(2005)03-0043-08 近年来,印度和美国的关系得到实质性改善,两国在战略安全领域内的合作态势更是不断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猜测。印度总理曼?辛格于2005年7月18日抵美进行正式国事访问,成为新近两国关系发展中引人注目的大事。辛格的美国之行倍受礼遇,美、印两国舆论都高度评价这次访问的意义和影响,被认为此次访问是印美关系发生重大转变的象征,将对未来两国关系、尤其是战略层面的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结束访问之前,印美两国领导人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其中概括了《印美民用核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印美核协议)的基本内容,从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拟对该协议的基本内容、各方反应及其意义和实施前景作一初步分析。 一、印美核协议的基本内容 该声明中最引人注意和最具实质意义的内容是印美在民用核领域开展合作达成共识,形成了一项有具体内容的核协议。早在1974年印度进行首次“和平核试爆”后,美国便开始了对印度的高科技制裁。由于印度后来拒绝签署核不扩散条约并在1998年5月进行新一轮核试,美国与国际社会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制裁进一步加码。印美领导人新近取得的这一共识的意义在于,在经过30多年后,美印现已同意恢复两国在民用核能领域内的合作。 在印美首脑会谈结束后宣布的印美联合声明中,称印度是一个“拥有先进核技术的负责任国家”,值得“与其他类似国家得到同样的利益和好处”。美国政府表示将寻求国会的同意,修改现行的美国法律和政策,并将与其友邦和盟国一道调整国际机制,以便能充分与印度开展民用核能合作和贸易,包括但不限于尽快考虑为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的印度塔拉? 34?3张力,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研究员;邮政编码:610064。

中印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中印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斯瓦兰·辛格,刘卫东(译) 2012-8-13 16:08:59 来源:《美国研究》(京)2006年1期第113~119页 【专题名称】中国外交 【作者简介】斯瓦兰·辛格(Swaran Singh):印度新德里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内容提要】中国、美国和印度之间的三边关系近来比较引人注目。冷战期间三方中的两方经常联合起来反对第三方,中印在经历短期的友好以后,也曾相互开战,之后美国因素逐步变得重要。随着国际格局的演变,中国和印度都在积极与美国发展关系,同时中印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改善。当前在恐怖主义的共同威胁和全球化的推动下,过去那种对抗和遏制的模式将不会再现,三个国家将更加紧密地结合。尽管中印关系中的美国因素依然重要,但在现实中其作用正在降低。 【关键词】美国军事与外交战略/美印关系/中美关系/九一一后/中印关系/美国因素 最近美印关系的积极举动引起了中国官员和学术界的注意。这并不奇怪,实际上印度对于不久以前中美之间的接近同样关注。美国因素已经并且会继续成为塑造中印关系中的重要因素,尽管中印关系从来就摆脱不了美国因素的制约,不过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和力量使这种关系更加自主独立。尽管有着诸多局限,然而正在崛起的中国也许已经成为塑造21世纪迅速变化的景象中唯一重要的因素,印度和美国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①

美国政府无疑经常被看作对中国和印度持一种攻击性的政策立场,其言辞甚于政策,而政策所追寻的不是(民主或不扩散的)理想,而是国家利益。②特别是从全球化的新的力量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视角来看,美国的国家利益迫使其逐渐采取友好的态度来对待不断崛起的力量,如中国和印度,美国近来的一些行动可以因此得到解释。因而,印美之间加强了技术和外交合作,美国支持中国在六方会谈中担任领导角色也证明了中美联系的密切程度。这是美国第一次把对全球防扩散的关注寄托在中国领导身上,即使他们目前还没有成功地解决问题。看来这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中国从美国主导的防扩散体系所针对的目标转变为一个伙伴和美国核不扩散旗下的支柱。美印之间的积极举动也几乎肯定会带来一个类似的结构性转变。 此外,最近中印交往模式的巨大变化,对它们各自的对美政策产生了影响。印度和中国都加强了与美国的合作,中国加入了许多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从1993年的《核不扩散条约》,到2005年的核供应者小组(nuclear suppliers group),中国现在尝试加入《导弹技术控制框架》,同时也增加了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贡献。③印度在试图打破南亚模式,与东亚国家广泛接触。在这一阶段,特别有趣的是,在印度和中国双边关系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中国欢迎印度加入没有美国参加的上海合作组织和东亚首脑峰会,印度分别于2005年7月和11月加入。同时从2000年1月中国作为观察员进入环印度洋地区合作组织后,印度也开始逐步接纳中国进入包括南亚地区合作组织在内的南亚论坛,这为中国参加其他的地区活动打开了大门。 这是否意味着中印关系越来越独立于传统的美国因素?还是美国因素近年来变得越来越有力?美国是否对正在崛起的中印越来越友善?或者这意味着在

当前中国的周边形势与周边外交

当前中国的周边形势与周边外交 导语:何谓“中国周边” ? 狭义的理解:与我国陆地领土接壤的邻国所构成的亚太地区。广义的理解:是整个亚洲太平洋地区。 包含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北亚、东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这六块区域统称为中国的“大周边”,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 为什么我们要讲周边形势呢? 因为我国周边有着众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存在的局势动荡对我们中国的安全与发展利益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去关心我们的周边形势,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并支持我国的周边外交方针。 为什么我们要讲周边外交呢? 因为我国的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四个布局”中是“无比重要”。中国外交有“四个布局”之说,即“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周边地区集中了当今世界主要大国美、中、俄、日、印等,周边外交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大国外交”,周边地区绝大部分属于亚洲与大洋洲的发展中国家,“周边外交”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发展中国家外交”,周边地区有各类别区域合作组织周边外交一定程度上也是“多边外交”。由此可见,“周边外交”“浓缩”了“大国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多边外交”,是中国外交“四个布局”的高度统一,故周边对中国外交“无比重要”。 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的多个国家政局动荡不定,动荡既有自身矛盾错综复杂的“内因”,也有大国角逐与干涉的“外因”。周边动荡加剧对中国在安全与发展利益诸多严峻挑战。中国应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不仅为自身崛起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而且对周边的和平稳定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当前周边各方向国家和地区的局势动荡 (一)中亚: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动荡(二)南亚:阿富汗、巴基斯坦政局动荡(三)东南亚:泰国、缅甸、菲律宾(四)东北亚:朝韩两国因“天安号事件”骤然紧张(五)西亚:“两伊”问题 1.中国在制裁伊朗中面临的困境 困境一:从能源方面,中国要伊朗还是要世界? 表面上从中国的能源安全现实利益看,对伊朗进行制裁,无疑也是对中国的制裁,损害中国的商业与战略利益,但事实上未必如此,应透过现象看本质: 首先,世界上所有战略要道、石油运输生命线几乎完全掌握在美军及其盟友手上,中国想摆脱或对抗美国来维护石油进口安全几乎不可能。其次,内贾德政权虽说暂时取得了对反对派穆萨维的胜利,但局势并不稳定。第三,中国同意制裁未必损害现在的中伊关系。中国成为伊朗开拓石油市场的一个绝好目标和最安全出口地。 困境二:从责任方面,中国是追求“一己之私”还是“大国风范” 首先,在制裁伊朗问题上,中国当然不能只追求“一己之利”,这不仅关乎中国的国际形象,而且也关乎这些大国是否具有塑造稳定的冷战后国际安全秩序的意愿与能力。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1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国际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全面理性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特点和趋势,对于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 一、国际安全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首先,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促使各国人民下定决心维持和平,以使后代免除战争的浩劫。其次,核武器的大规模杀伤力和威慑力足以将地球毁灭很多次,因此谁也不愿意因打核战争与地球同归于尽。再次,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使世界各国依存度提高,共同利益的领域扩大,进一步减小了爆发世界性大战的可能性。 二、传统安全领域中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并有新的表现。首先是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尤其是这些热点问题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或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更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和变数。其次是各国的国防开支逐年增长。这种状况意味着各国仍然把军事发展作为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再次,主要核大国进一步加强战略力量,全球核武扩散问题依然严重,这对世界安全构成了极大隐患。 当前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 一、中国的传统安全环境面临挑战。首先表现在亚太及中国周边各国军费开支不断增长。目前,不少亚太国家普遍加大军费投人,加速军事战略调整,提高武器和人员的作战水平。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对中国的安全影响将是不言而喻的。在各国军费开支不断攀升的背后是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深刻的军事调整与变革。其次,中国的周边环境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不可小视。中国与周边多国存在领土与领海争端,但由于这些问题涉及面广,历史与现实问题错综复杂,又有国际势力介入,解决起来难度相当大。另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也给中国带来安全威胁。核武器的垄断已被打破,世界进入到一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时期,这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二、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还须承担来自美国的压力。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政府明显加大了对亚太地区的关注和投人,力图推动美国战略中心向亚太转移。美国在这一地区频频进行军事演习,在强化日韩同盟与美印关系的基础上拓展与泰国、菲律宾等国的同盟关系,努力使双边同盟向三边和多边同盟进行有力延伸。为了推进“重返亚洲战略”,奥巴马政府还全面参与亚太事务,积极加人《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高调介人中国南海问题,对中国的领土问题指手画脚,试图遏制中国日益强大的影响力,维持其在亚太地区的优势和领导力。目前,美国在中国周边加紧构筑针对遏制中国的“C”型军事包围圈,美军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基地密度已比冷战时期针对苏联的还要密集。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下中国应对策略: 一、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和资源,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软实力建设。和平、发展与合作是历史潮流,我们必须顺应潮流,紧紧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战略机遇期,加速和平崛起的进程。只有自身实力强大了,才能更有效地保证本国的安全,维护世界的和平。从国际上来看,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必将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应该以这次金融危机为契机,努力推动国际金融监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附解析

易混易错点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错因归纳: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掌握不准确。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 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 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1945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 4.(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过程,表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过程,表格 篇一: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格及史实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 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

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 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结束: 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3.列举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作打击法西斯的史 实 (1)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2)美英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 (3)苏、美、英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 (4)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 篇二: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格及史实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70年代的美苏关系

⑶ 70年代的美苏关系 战后苏联军事力量迅速向美国逼近,对美国独霸世界的企图发出挑战。苏联从赫鲁晓夫开始有了与美国争霸的欲望,但迫于实力不济,只得采取迂回战术,在不触及美国重大利益的前提下插足到不属于西方势力范围的新独立国家,进行和平渗透。而到了70年代,苏联的力量上升到足以和美国一争高低的程度,美苏争霸的态势形成。 ①美国的战略收缩 冷战以及两场局部性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使美国元气大伤,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由1948年的54.6%下降到1970年的37.8%,黄金外汇储备由1950年的49.6%降为1970年的15.5%。随着日本和西欧经济的迅速上升,美国失去了“金元帝国”的地位,从60年代到70年代初,发生了10次美元危机,迫使美国不得不停止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汇率,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宣告解体。不仅如此,美国还饱受逐年加剧的通货膨胀之苦。 面对不利形势,1969年初上台的理查德?尼克松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宣布了美国对亚洲的新政策。他说:“我们正在拟订一项使美国能在太平洋地区继续成为一个强国而又不搞家长关系的政策。”这就是美国决心从亚洲收缩的新政策,人们称之为尼克松主义。1969年11月3日,尼克松在全国电视广播讲话中明确阐述了“尼克松主义”三原则,即:㈠美国将恪守其一切条约义务;㈡如果某一核大国威胁美国某盟国的自由,或威胁某一美国认为其存在对美国以及整个地区的安全都至关重要的国家的自由,美国将提供援助;㈢如果涉及的是其他类型的侵略,美国将在接到请求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但不派出人力。“尼克松主义”的中心目标是对付苏联。根据基辛格的解释,美国的对苏政策是一个“连环套”,即同苏联扩大经济和文化交往,在政治关系方面搞“缓和”,通过谈判签订一系列的条约和协定,形成一个“广泛的建设性关系网”套住苏联。 “水门事件”后,福特出任美国总统。福特在两年零五个月的任期里基本承袭了尼克松的战略收缩方针,只是在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大举向第三世界出击时才有了一些强硬的表示。1977年1月,卡特就任美国第39任总统,他也主张同苏联搞缓和。1977年8月,美国报纸透露出来的《第十号总统备忘录》内容称,一旦苏联入侵西欧,西方军队应放弃西德三分之一的领土。这反映了卡特政府对苏政策是相当软弱的。1978年以后,在苏联越来越大的扩张攻势面前,卡特才出台了具有新内容的政策,提出“人权外交”,以此来改善美国在世界的形象,同时利用人权旗帜支持苏联国内的不同政见者,促使苏联国内的许多犹太人移居国外。 ②苏联的进攻战略和扩张攻势 勃列日涅夫从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总体实力与美国旗鼓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略优于美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战略核力量:到1972年时,苏联拥有洲际导弹1527枚,潜艇发射导弹560枚。美国的洲际导弹为1054枚,潜艇发射导弹656枚。战略核武器的总数苏联为2227件,美国为2155件,苏联在数量上居于优势地位。 2)常规力量方面。苏联是传统的陆上强国,历来重视保持庞大的常规部队。其现役武装部队有440万人,坦克50000辆,战术飞机4600架,水面战舰240艘;而美国现役武装部队为210万人,坦克10500辆,战术飞机4500架,水面战舰172艘。苏联常规力量在数量上明显优于美国。 有了实力作后盾,苏联大胆制定了同美国进行全球争霸的计划:用经济战略作支撑,军事战略为核心,辅之以缓和谋略;以欧洲为战略重点,在中东、非洲展开侧翼迂回,争夺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海洋通道;以打破美国的战略布局为目标,逐步夺取对美国的战略优势。根据计划,苏联在70年代后半期频频向第三世界展开猛烈的扩张攻势。从1971年至1981年的11年间,苏联同10多个国家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同时,苏联还向第三世界国家大量提供军事援助。据

从欧安会看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变化

从欧安会看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变化 上海市七宝中学王丽 1973年7月3日,包括苏联在内的欧洲国家和美国、加拿大共35个国家的外长聚会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了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简称欧安会),这标志着20世纪60、70年代苏联与美国的/缓和0外交发展到了顶峰。面对二战后的冷战格局,早在50年代中叶苏联东欧国家便开始提议召开欧安会,之所以被延开了近20年,主要受当时世界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的影响。因此,探讨和分析欧安会召开的曲折过程和会议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60、70年代美国与苏联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 最早提出召开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建议的是苏联东欧国家。为了从法律上确认战后的欧洲边界,排挤美国在西欧的势力,同时引进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国家首次于1954年11月提出召开欧安会的建议。此后,苏联东欧国家经常公开或私下地向西欧国家提出召开欧安会。1964年12月,苏联通过波兰外长腊帕茨基在第十九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召开全欧安全会议。1967年4月欧洲共产党及工人党的卡罗维发利会议以及1969年3月华约组织布达佩斯会议上都一再提议早日召开欧安会。1969年10月30日,华约国家的布拉格会议上又提出于1970年上半年在赫尔辛基举行全欧和平与安全会议。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起初对苏联、东欧提议召开欧安会反应冷淡,一直没有明确答复。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苏联把美国排除在欧安会之外,美国对此十分不满。1966年的华沙条约声明中就强调:/欧洲国家有能力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条件下解决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0。苏联、东欧试图排挤美国在欧洲的影响,这是美国不能接受的。布热津斯基从地缘政治学和地缘战略学的角度分析说:/苏联执著的愿望是要-超过美国.0,/把它的对手(指美国)引者)从欧亚大陆彻底赶出去01。而美国则把欧洲当作是其地缘政治的重要目标。/正如克里姆林宫领导人必定认为美国在欧亚大陆的存在是他们实现地缘政治目标的主要障碍一样,美国也必然把大洋彼岸的阵地视为美国的防御前线,从而避免从美国本土进行防御0o。美国及其西欧盟国认为,没有美国参加的欧洲安全会议没有意义。 第二,在冷战期间,只出现过缓和的微风,未形成大气候。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执政后,调整苏联的对外政策,试图缓和同西方的关系,曾解决了对奥地利和约问题,举行了苏美两国首脑会晤,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但美苏均未从根本上改变其战略。赫鲁晓夫甚至用制造危机(如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办法试图对西方施加某种压力,因而他的解冻措施并未起到缓和同西方关系的作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于1968年8月入侵捷克斯洛浅克,引起了世界的震惊,美国总统约翰逊对勃列日涅夫直接提出了强烈的警告。 第三,在美国看来,美国若参加欧安会就意味着批准勃列日涅夫主义,因而不愿意参加。勃列日涅夫主义是苏联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后提出的一整套扩张主义理论。诸如/有限主权论0、/社会主义大家庭论0、/利益有关论0、/大国特殊责任论0等等,试图要社会主义大家庭成员听从苏联/家长0的指挥。苏联把东欧/看成是它的天然的统治范围,是对西欧施加政治和军事压力必不可少的跳板0?。1969年底,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公开谴责苏联提议召开欧安会的唯一目的是要求保持莫斯科对东欧的控制,声称决不参加一次具有批准或默许勃列日涅夫主义作用的会议。 二 进入7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对召开欧安会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1972年5月美国与苏联达成了有关召开欧安会的协议。美国赞同并参与召开欧安会是有原因的。 第一,国际局势、世界政治力量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向,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削弱,对外政策需作调整。60年代后期,西欧、日本迅速发展壮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美国的地位相对下降了,又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而难以自拔,美苏力量对比逐渐朝着不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面对国际局势的新变化,美苏在战略上和政策上都作了调整。勃列日涅夫 37

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演变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演变 课程标准: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考试大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搜索:①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②两极格局的影响;③“冷战”的含义及表现 实战高考: 1.(08江苏单科)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2.(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 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3.(2009高考海南单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4.(2010·广东文综22)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基础知识梳理 一、冷战的兴起 知识补充:世界格局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国际关系的总体结构。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 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个超出欧洲范围,具有全球性的国际秩序; 2)、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3)、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1. “冷战”兴起的背景 (1)二战胜利后,美苏失去了同盟的基础; (2)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3)苏联确保东西边界安全,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4)美国将苏联视为称霸的最大障碍; (5)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两国领导人的不信任和猜疑; (6)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冷战”的兴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冷战开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