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近似是相对的,差异才是绝对的。全世界的儿童,没有哪两个的面貌是完全相同的,同样也找不到两个心理发展完全相同的孩子。即使是双胞胎,也会因为先天素质的差异以及后天环境和教育等影响,而在发展中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自己的个体特点。既然发展上是有差异的,那教育上就必须注意因材施教。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予,就十分注意因材施教。据说,他的学生冉求和子路曾先后向他请教过同一个问题,即凡事是否应该闻风而动。孔予答阿求说:是的,只要听到了,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但是,在回答子路时却又说:家有父兄,怎么能不先请示父兄就立即行动起来呢?他的学生们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大惑不解,就去问他。他解释说:冉求思想偏于保守,行事畏缩,所以有意激励他;而子路思想偏于激进,行事急躁好胜,所以有意抑制他。

造成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的原因,既有遗传的因素,也有环境和教育的因素,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就遗传因素来说,孩子出生时,就已经有先天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神经兴奋和揶制过程都强,有的孩子则都比较弱;有的孩子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是平衡的,有的则是不平衡的。这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在孩子的行为中会表现出来,形成不同的气质类型。一般可以把孩子的气质类型分为四种;

一是胆汁质的儿童:行动迅速、有力,突发性强,能以高度热情活动,但心境变换剧烈,容易激动,控制自己的能力差。

二是多血质的儿童:生动、灵活,倾向于经常变换印象,对周围事物敏感,反应迅速,但控制力差。

三是粘液质的儿童:迟缓、安静,意愿和情绪稳定,自制力强,但精神状态的外部表现不足,反应显得不够灵活。

四是抑郁质的儿童:情感较深刻、稳定,对不易察觉的小事过分敏感,而对

一般事物反应迟钝,易受伤害。

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和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在儿童的活动过程中,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出差异越来越明显。就全体小学生来说,其心理发展差异,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每个孩子身上都会显露出某一类型的特点或几个类型中的某些特点,但综合其各方面的特点,可以确定他基本上属于哪一类型。

灵活型的儿童:活泼、好动,反应敏捷,但控制自己的能力差,活动不够稳定,喜欢变换活动内容,接触多种多样的东西。例如,这类孩子做作业时,思路敏捷,反应快,完成任务比较迅速,但却不愿意耐心复查。他们不喜欢较长时间埋头学习一门功课,而乐于经常变换学习内容。针对这些特点,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老师要坚持让学生自己检查作业,不要强调速度,而要强调准确性。在学生复习的时候,可以考虑到他爱变换内容的特点,告诫他不要变换得太快。如果学习哪一门学科,都只有三分钟的热情,那就势必什么也学不好。这类孩子容易合群,同谁交往都成,而且常常是主动地去接近别的同学。但缺点是在群体活动中,往往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而不大考虑别人的感受。他们管别人严,管自己松,会招来别人的不满。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不仅要鼓励他们保持善于和同学接近的优点,而且还要教育他们要真诚地和同学交往,学会尊重同学,考虑同学的感受。而不能以我为主,唯我独蜉。

沉稳型的儿童:沉稳、镇静,做事有条不紊,情感反应稳定,控制自己的能力强,但行动有些缓慢、被动,转换不够灵活。我们仍以完成作业为例,这类孩子写作业十分认真、工整,思考问题扎实、深刻,注意力集中、稳定。但反应的敏捷、灵活程度,不如灵活型的孩予,有时爱钻牛角尖。他们在和同学交往中,灵活、主动性较差一些。但是,一旦交上朋友,情感就比较深沉、稳定。他们虽然不像灵活型的孩子那样活跃地到处寻找朋友,主动手搭腔交往,但也不像灵活型的孩子那样爱出风头。针对这类孩子的特点,在完成作业时,除了要求准确性之外,还要鼓励他在快字上下功火,启发他想问题不要太死,就像走路一样,一

条道走不通,就换另一条道去,不要钻死胡同。在交往关系上,除了赞赏他的沉稳、随和外,也要鼓励他加强主动,指导他善于和其他同学相互配合地解决问题。

均衡型的儿童,这类孩子兼备灵活型和沉稳型孩子的某些特征,但又不象他们表现得那样突出。均衡型的孩子,也是活泼、好动的。但一般不失去控制,有一定的自制力,他们做事沉稳,但并不缓慢。在活动中他们转换的灵活性不如灵活型的孩子,稳定性又不如沉稳型的孩子,这是他们的不足之处。做这类孩子的教育工作,一般比较顺利。他们既不会给你执拗,也不会让你感到迟钝、不灵活。但要激发他们高度的学习热情和活力,却也不容易。他们给人以四平八稳的感觉,既少灵活型孩子那么大的热情和冲劲,也少沉稳型孩予那样的深沉、扎实。教师的任务是,既要防止这种均衡的发展被破坏,又要为均衡的发展增添强化剂,使得孩子成为强均衡型。总之,就是要扬长避短。

柔弱型的儿童:他们情感较为稳定、深刻,想象丰富,思考问题细致。但是,智力活动弱而缓慢,行动迟钝,不能经受强刺激。多心,情感易受伤害,缺乏快速适应新环境、处立新问题的能力。例如,他们完成作业的灵活性和敏捷程度,可能不如灵活型的孩子,但作业的结果,却不一定比灵活型的孩子差。他们交友的能力,不一定有灵活型的孩子那么强,但一旦交上朋友,却会比灵活型的孩子更稳定。开始,他们追求同学友谊的强度似乎不如灵活型的孩子,但成为朋友后,他们要求保持友谊的愿望,珍惜友谊的情感,却又比前者强。这类孩子对变化了的环境缺乏快速适应能力,因而教师要十分注意不要轻易地、突然地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比如作息制度、生活节奏等。这类孩子不能经受强刺激,教师在和他们交往时,要注意态度亲切,语调温和,切忌过分严厉。当然,温和不等于不严格,可以根据他们的能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试卷1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试卷1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 1.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分数:2.00)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解析:解析:如果题目强调的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发展期,则为个体身心发展阶段性的反映。而本题强调的是这两个时期的高速发展,故反映的是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2.有机体发展过程中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的时期称为该行为的( ) (分数:2.00) A.关键期或敏感期√ B.行为学习期 C.习得期 D.发展期 解析:解析: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有机体发展过程中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的时期。 3.人的感知运动的发展总是先于抽象思维的发展,这体现了心理发展特点的( ) (分数:2.00) A.连续性与阶段性 B.定向性与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解析:解析: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与顺序性。如感知→运动→情绪→动机→社会能力→抽象思维。 4.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儿童获得语言过程的顺序都具有一致性。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具有( ) (分数:2.00) A.普遍性√ B.阶段性 C.渐进性 D.适合性 解析: 5.以下表述不符合个体心理发展关键期特点的是( ) (分数:2.00) A.某种能力获得的最佳时期 B.错过这个时期,个体难以获得某种发展 C.不可逆转的时期 D.0~3岁的时期√ 解析:解析:个体机能发展的关键期并不都在3岁之前,如4~5岁就是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 6.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可以加速或延缓,但发展的顺序一般不能改变。说明心理发展具有( ) (分数:2.00)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方向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发展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体重的发展比平时要迅速稗多。 发展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 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性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比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上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柯尔柏格的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这些研究结论对于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个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当然,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的选择,所以,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的全过程的意义。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从而为能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出色的人物。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就是不很严重的疾病或磨难也会把他击倒。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性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第一章_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答案

第一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填空题 1. 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遗传素质和环境与教育个人内在动力。 2. 先天遗传因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发展的可能性、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环境使个体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快速性性协调性开放性可塑性。 4.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过渡性动荡性社会性隐蔽性。 5. 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 二、单选题 1.下列体现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观点有(A) A.心理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B.心理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关键期 C.心理发展是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D.心理发展各方面会因人而异。 2.下列体现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观点有( B ) A.心理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B.心理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关键期 C.心理发展是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D.心理发展各方面会因人而异。 3.下列体现心理发展的差异性的观点有(D ) A.心理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B.心理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关键期 C.心理发展是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D.心理发展各方面会因人而异。 4.智力发展的最好时机(B ) A. 学前期 B. 小学C初中 D.高中 5.表情变化如同“晴雨表”的时期是。(B ) A. 学前期 B. 小学C初中 D.高中 6.形成良好的品德时期是(C ) A. 学前期 B. 小学 C 初中 D.高中 8.在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中,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冲突的时期是( C ) A.儿童早期 B.学前期 C.青春期 D.成年期 9.“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创始人是。( D ) A.弗洛伊德 B.华生 C.冯特 D.维果斯基 10.最近发展区是指(D ) A.心理发展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最小可能水平 B.近期个体心理发展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C.个体不依赖外界帮助,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

小学生个体差异(认知差异、性格差异等)与教育

小学生个体差异(认知差异、性格差异等)与教育 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下,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进行差异教学就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什么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形式。 (一)什么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人尽管有着大体相同的心理特点,但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生活环境及受教育的不同,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里带上了个人色彩。所谓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质就是说:学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遗传以及后天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在身心特征上会表现出与他人相异的特点。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两个人不会生活得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然天赋。” (二)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形式 1.学生的智力差异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某个学生聪明,某个学生迟钝;某个学生记忆力好,某个学生记忆力差;某个学生擅长逻辑思维,某个学生擅长形象思维,这些评价和描述都是学生在智力方面的个体差异表现。学生的智力类型差异主要是指学生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方面所表现的差异。 1)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觉类型,有的学生对事物的概括性和整体性强,而分析能力差;有的学生分析能力强,对事物的细节能够清晰地感知,但对事物的整体知觉却差;也有些学生兼有上述两种特点。 (2)记忆类型差异有四种:一是视觉识记效果好,如达.芬奇十几岁就能墨画。二是听觉识记效果好,对音乐有良好的感知能力。三是运动觉识记效果好,即在运动技能记忆方面有良好表现,如邓亚萍对乒乓球的落点位置有超人的记忆能力;四是混合型,只有运用多种表象时才能有好的识记效果。

2015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练习: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2015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练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复习要点】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1、定义: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差异表现 (1)场独立与场依存 提出者:威特金 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2)沉思型与冲动型 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 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 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 ③辐合型与发散型 提出者:吉尔福德(美国) (二)智力差异 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 2、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3、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 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 4、差异表现: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差异表现 (1)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2)性格类型差异(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3、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练习题】 1、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是( ) A、比奈一西蒙量表 B、斯坦福-比奈量表 C、瑞文量表 D、韦克斯勒量表 答案:A 2、人格的核心是(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世界观 答案:C 3、韦氏量表主要包括两个分量表,即( ) A、智力量表与情绪智力量表 B、言语量表与操作量表 C、言语量表与空间知觉量表 D、数理逻辑量表与操作量表 答案:B 4、下列智商最高的人是( ) A、CA=4,MA=5 B、CA=5,MA=6

如何面对学生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如何面对学生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园林三小张艳文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亦如此.我们知道,即使在同一个班级内的学生,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贫富差距和家庭社区的差异、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差异,学生性别差异,学生自己本身个体发展差异等等。但是一直以来,教育部门对基础教育的要求都采取一刀切的标准。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设计、统一的评价标准抹杀了学生在不同才能方面的展示和约束了他们的发展。一刀切的标准也使班级在老师的领导下整体划一的朝着一个方向走。优异的学生没有更大的机会向前迈进,难以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学习困难的学生没有适合其“最近发展区”的活动,在班集体里蹒跚往前挪。日积月累的发展下去,优秀的学生的菱角被磨平,学习困难的学生与大集体更加拉开了距离。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实施差异教学,使不同的学生能够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变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只有认识到主体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才能真正做好“因材施教",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了解学生的差异,是做好因材施教工作的必要前提,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分析研究教材,确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我们面对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基础、不同的学习风格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

特点,正视学生的差异,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教师的职责在于正确地引导,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了解学生是件细致、长期的工作,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必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一个具有独立认知的个体来看待,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科学地设计教学活动。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在教师所设计的各项“任务”活动中,学生能不断地获得语言运用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现成的语言知识点。通过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学会主动思考、主动合作、主动探究,以实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此外,学生间的合作交流、竞争选择、共生共存,让他们在相互帮助中共同提高,这不仅有助于个体优势的发展,也促进了整个群体的丰富与协调发展。教学活动的形式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个别操作、分组互动、全班交流;二是游戏、讨论、竞赛和表演等。 3.据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动态”的评价模式 “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内容的多样化、过程的动态化,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 4.进行互动有效的英语课堂提问。

山香教育心理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概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个体/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 (2)定向性和顺序性; (3)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注意: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中小学阶段在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 1、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岁,小学阶段) 童年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此阶段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表现特点: ①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为基础。 ②自我意识: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对自我开始有了一定的评价。 ③道德:道德概念从直观具体、较肤浅的认识过渡到比较抽象、本质的认识,开始从动

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2、少年期(“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11、12-14、15岁,初中阶段) 少年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表现特点: ①总体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③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④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⑤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⑥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3、青年初期。(学龄晚期,1 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 青年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表现特点: ①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 ②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 ③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④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二)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过程的发展 1、中学生的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 (1)第一次飞跃,6岁左右,传导通路髓鞘化,脑容积接近成人。 (2)第二次飞跃,13-14岁左右,皮层细胞在功能上成熟,形成了联想、概括、抽象思维的物质基础,体现在兴奋与抑制过程的逐步平衡。 中学时期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人体腺体活跃,促进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所以学生易情绪不稳定,神经系统易疲劳。要有针对性地教育,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 2、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1)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 (2)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3、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目的更明确; (2)持久性明显发展; (3)精确性提高; (4)概括性更强。 4、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5、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 (1)初中生情感发展特点: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 哈医大附属逸夫学校陶叶佩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是我从教多年一直坚持的育人原则。由于受到先天遗传、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班级之内的学生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缺点,因势利导,促使其扬长避短。 根据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是教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它历来为教育学家们所重视。早在两千多年前,教育的开山鼻祖孔子就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他对每个学生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长等都了如指掌,并据此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不同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也常有不同的回答。有一次,仲由(即子路)和冉求都问孔子听到道理之后是否就要实行,孔子对子路说:“你有父兄在前,怎么可以听到就去做呢?”而对冉求说:“听到后就应该去做。”公西华见到这种情况有些疑惑,就向孔子请教。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人。”(意思是冉求平日遇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胆大好胜,所以我要压阻他。)孔子的因材施教的主张,是一条宝贵的教育经验。 世界各国一直在探讨个性差异和个别施教的问题。随着教学技术的现代化,尤其是电化教学的开展,一方面教学摆脱了课堂空间的限制,对象在扩大;另一方面在一般教学中如何适应个别差异的问题也更加突出,研究因材施教的问题仍然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处于中等水平,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接受训练,从而达到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的要求,而且有一部分较突出的孩子,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这时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孩子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让他们都做到“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然而,确实有一少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跟不上教学大纲的进度,不能完全有效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为此,在教学中我除了照顾大多数学生以外,还非常重视观察和研究学困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心理原因,并加以校正。 1、学习态度不端正。 形成对学习马马虎虎漠不关心的态度的原因,有的是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长远动机;有的是因为有某种特殊爱好,迷恋着某种活动;有的是兴趣分散,不专心学习;有的是由于学习或生活方面的一时不顺利,改变了对待学习的积极态度。这后一类学生多半由于有强烈荣誉感和自尊心,对学习上的失败特别敏感,由于条件不利,遭遇困难,就常以“不在乎”的表现掩饰自己的失败,久而久之,形成不正确对待学习的习惯。 对于这些学生,应当针对不同原因采取适当措施,帮助他们端正态度。 针对第一种学生,我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目的并树立远大理想;对于因迷恋游戏机、上网等荒废学业的学生则通过积极诱导,把他的特殊爱好与学习结合起来;而对第三种学生我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以学习为中心发展其他兴趣;至于最后一种学生,则需要培养他们对待困难或失败的正确态度,并积极帮助他们迅速摆脱这种不利的情况。 2.缺乏某些良好的性格特点 有的学生成绩不良是由于学习信心的不足或丧失;有的则是没有坚强的意志,如缺乏足够的坚忍性、自制力等。造成学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丧失的客观原因可能是:由于缺课或教师工作的疏忽,使学生对课程中某些知识或技能掌握不完全或不巩固,跟不上班级的共同作业。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对学习丧失信心,并且可能形成自信心不足的稳固的性格特点。另外,成人对学生的态度常常影响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因此家长或教师对学生的学习

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联系中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一:个体差异的类型 个体差异也叫个性差异、个别差异,是指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有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不同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要因人定标,因材施教。近年来,关于个性差异的研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学习风格、内部动机、认知方式等个体差异变量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或行为特点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全面”的差异性,才使得人与人之间各有千秋,千差万别。但另一方面,个体差异又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特别是教育教学情景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只是在部分心理特征上有明显的或根本的差异。认识这些差异主要从六个方面研究。 (一)能力的个体差异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具有多种因素的复杂结构。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多种能力。而这些不同的能力往往又是融为一体的,多种能力的综合称为智能。由于能力是一种外显的、对活动或工作任务具有直接影响的特征,因此被认为是最主要、最明显的个体差异变量。 (二)思维的个体差异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是个体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 思维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即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也就是说,思维的品质就是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三)兴趣的个体差异 兴趣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定向、维持和激励作用,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兴趣往往导致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兴趣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兴趣发展水平上的个体差异、兴趣品质上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稳定性上的个体差异。 (四)性格的个体差异 性格是个人稳定的态度体系和相应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结合,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个体特征。由于它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部分,因而也是最重要的个性差异变量之一。性格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的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及人生全程发展 1.心理发展的感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人生全程发展 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上) 人生全程发展的主要观点:(1)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2)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3)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的可塑性。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童年期(学龄初期) 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四年级(10-11岁)儿童思维开始从

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2.少年期(学龄中期) 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也被成为“心理断乳期”“危险期”。这一时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补充: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过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 3.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对未来充满理想。 (四)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 (1)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注意学生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2)注意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要遵循学习的准备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应了解学生学习准备的具体程度;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校也适应学生的具体实际水平,不应只强调学生要适应学校。

性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79997537.html, 性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作者:李斌聂玉婷侯涛唐波兰加艳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8年第05期 摘要:因材施教的本质在于施教者能够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扬其所长,补其所短,从 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教学。在教育活动中,准确识别学生性格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优良性格和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因材施教;性格差异;准确识别 “因材施教”始于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 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篇》这是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最早记载,宋代理学家程颐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里的“材”,其本质主要指学生性格或个性上的不同,因材施教就是说施教者要根据学生性格的不同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教学。我们知道,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其兴趣爱好各异,接受方式千差万别,学习风格也迥然不同,要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从学生性格入手,准确把握其性格特点,扬其所长,补其所短,使学生获得性格上的成长,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全面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准确识别学生性格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能否准确识别学生之“材”,即准确识别学生性格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准确识别学生的性格,了解学生性格的共性与差异,给予不同性格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才是“因材施教”的本质所在。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由于心理学知识欠缺,往往难以对学生性格进行正确界定,导致“因材施教”趋于肤浅,或流于形式,难以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近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为我们迅速、科学、准确地识别学生性格提供了便捷与可能,数十种性格分析工具可供选择,其中DISC性格分析技术就是一种简单有效、可供广大教师选择的性格分析工具之一。在DISC理论中D代表支配型,I代表影响型,S代表稳健型,C代表完美型。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和行为均由D、I、S、C这四种因子构成,只是不同个体所含四种因子的比例各异,导致个体的性格千差万别。但对于个体来说,四种因子总有一种或两种会成为其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相近的个体其性格特征往往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例如,D型学生大多精力旺盛、信念坚定、胆大热情,I型学生往往心直口快、思维敏捷、活泼热情,S型学生往往沉着冷静、老成持重、天性宽容,C型学生往往勤于钻研、小心谨慎、情感深刻。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其性格相差巨大,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学生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两大方面。 认知发展是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能力的形成与变化相联系的心理发展。 社会性发展涉及人的情感、个性、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的心理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带有规律性的特点: 1、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 2、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方向性和顺序性。 3、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个别差异。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即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是指那些与遗传基因相联系的生物有机体内在的生理成熟。 环境因素是指影响生物有机体的所有的后天的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教育等。形成了四种主要的观点: 1、遗传决定论:认为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遗传素质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的过程。 代表人物:英国高尔顿(, 1822-1911)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2、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忽视遗传素质和儿童年龄特征的作用。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华生曾断言:给我一打健康的,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 3、二因素论:主张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但未能看到两者的辩证关系。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盖塞尔()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4、相互作用论:主张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在影响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任何一种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质都必须依赖另一因素的性质。 (四)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教育作为一种决定性的条件制约着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但需注意,教育只是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但不是惟一的条件。另一方面,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遵循教学的准备性原则。 准备性原则,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况进行新的教学,也称“量力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富有创造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认知发展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 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个体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来实现与环境的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的习题答案.doc

40.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14、15岁~25岁属于(C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4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B ) A.身心变化 B.心理变化 C.心理增长 D.机体变化 42.我国心理学家将11、12岁-14、15岁的年龄时期,称作(B)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学生期 43.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一般在(B) A.2岁 B.4岁 C.4-5岁 D.2-3岁 44.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A) A.2岁 B.4岁 C.4-5岁 D.2-3岁 45.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是(C) A.2岁 B.4岁 C.4-5岁 D.2-3岁 46.第一个提出发展关键期概念的人是(C) A.美国杜威 B.美国桑代克 C.奥地利劳伦兹 D.瑞士皮亚杰 47.少年期是指11、12岁-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A)的特点 A.半成熟、半幼稚 B.半幼稚 C.半成熟 D.一般幼稚、一般成熟 48.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线路图来,认知发展到(C)的儿童能做到这个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9.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A) A.自我中心性 B.客体永久性 C.守恒性 D.可验证性 50.皮亚杰认为11-15岁的儿童进入到哪个阶段(D)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1.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B) A.布鲁纳 B.维果斯基 C.桑代克 D.劳伦兹 52.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A) A.自主性 B.主动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5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12-18岁阶段的危机冲突时(C)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54.(A)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自信、独立性强,善于控制自己 A.民主型 B.放纵型 C.专制型 D.权威型 55.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以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和评价是(B) A.自我意识 B.自我认识 C.自我体验 D.自我监控 56.生理自我在几岁左右基本成熟(C) A.1岁 B.2岁 C.3岁 D.4岁 57.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属于(B)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发散型 58.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强倾向于仔细思考再做出决定,且错误较少,请问他的认知方式是(D)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59.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通常要求成功完成(C)的教学评估项目,才能进入新单元的学习 A.50%-60% B.70%-80% C.80%-90% D.85%-95% 60.智力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的智力的总体水平是(C) A.女优于男 B.男优于女 C.大致相等 D.有种族差异 61.以下表述不符合个体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是( D) A.某种能力获得的最佳时期 B.错过这个时期,个体难以获得某种发展 C.不可逆转的时期 D.0~3岁的时期

小学儿童的性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小学儿童的性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性的结合。可见,性格既是指那些表现在人对事物的一贯态度上的特征,也指那些表现在恒常的行为方式上的特征。例如,一个学生具有诚实的性格特征,那么他就会不论校内校外,不管教师是否在场都表现出忠诚老实、实事求是的特点。虽然性格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但性格并非完全不可改变,尤其是对于处在发展中的小学儿童来说,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使其不良的性格特征得到纠正,良好的性格特征得到培养和发展。 (二)小学儿童的性格差异与教育 虽然人的性格差异在性格的特征、类型和结构等方面都有所表现,但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主要讨论小学儿童在性格的特征和类型上所存在的差异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以及教师对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儿童应该采取的教育措施。 1.小学儿童在性格特征上的差异与教育 小学儿童在性格的特征上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例如,在性格的态度特征方面,有的儿童关心集体、认真、勤奋、爱劳动、有同情心、谦虚、自信、有独立性;有的儿童则自私、懒惰、马虎、鄙视劳动、冷漠、骄傲自大、爱吹牛、自卑、有依赖性。在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面,有的儿童感知时仔细而全面,记忆时速度快而准确,思考问题主动而有逻辑性;有的儿童则是感知粗略,记忆时速度慢而缺乏精确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被动而轻率。在性格的意志特征方面,有的儿童守纪律,有自制能力、坚持性、独立性,勇敢;有的儿童则相反。在性格的情绪特征方面,有的儿童温和、热情、乐观;有的儿童暴躁、冷淡、冲动而悲观等。有研究表明,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习效果存在着相互影响。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助于学业上的成功。如学习者的信心、良好的心境、高水平的志向和积极进取的性格特征都会给学习带来好的影响;反之,消沉、自卑、马虎、依赖等不良性格特征则会导致消极、退缩、羞愧等情绪体验,造成学习上的失败。因此,教师应注意纠正小学儿童性格上的弱点,发扬其性格上的长处,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2.小学儿童在性格类型上的差异与教育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心理学家们尝试根据不同标准对性格进行了多种分类。这里主要讨论与小学儿童的学习有密切联系的一种分类。 (1)竞争型。这类儿童非常看重自己的分数和教师的表扬,他们把学习的结果视为表

[2020年](发展战略)第章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精编

(发展战略)第章心理发展 与个体差异

第2章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 一、简述学生的心理发展 学生的心理发展在这里主要是指其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1.学生的认知发展指学生的认知能力随其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它主要包括注意、记忆及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1)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就是注意。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所谓有意注意就是指有预定目的、且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无预定目的、也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有优劣之分,优劣的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性和注意转移性等注意品质(或称注意的特征)上。所谓注意稳定性是指人能够将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注意的这种品质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注意分配性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注意转移性是指当环境发生变化或个体面临的任务发生变化时,需要注意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 学生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及注意品质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无意注意已相当成熟,一切能引起成人无意注意的对象也能引起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他们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并且常带有很强的情绪色彩。如听的高兴时,小脸上喜形于色,笑逐颜开。引起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无意注意的条件主要是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等外部原因。 到了小学高年级,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成熟及教学任务的不断提高,学生的无意注意从由外界刺激引起逐步向内部兴趣过渡,同时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表现为他们逐步能理解自己的学习责任和社会义务,懂得了自觉、自动的学习。到了中学,有意注意在学习中跃居主导地位,表现为他们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主动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专心致志地完成学习任务。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注意稳定性不断增强,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也在逐渐提高。 小学生由于高级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全,其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他们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被新鲜、奇特、突发的无关刺激吸引,因而容易分心。到了中学,随着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和成熟,自控能力的提高,也由于经常性的学习行为训练,他们注意的稳定性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小学生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及思考问题能力都较差,很难边听、边写、边思考,故在课堂上,表现为注意分配能力很低。到了中学,学生的书写能力不仅达到了自动化程度,而且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了大幅度地提高,能够同时在几种活动上投入与调配注意,表现出灵活的注意分配能力。 学生注意转移快慢的标志是速度。速度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它随着

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1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2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3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3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它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4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美国的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⑴从出生到1岁半⑵从1岁半到3岁⑶从三岁到7岁⑷从7岁到12岁⑸从12岁到18岁⑹从18岁到25岁⑺成人期⑻老年期5学生的认知差异及意义:⑴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及基础知识差异⑵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⑶认知方式差异,有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发散型和辐合型 6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这是由奥地利劳伦兹提出的7初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8维果斯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9皮亚杰认为,守恒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10场独立和场依存最初来自威特金的知觉研究 11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构建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⑴感知运动阶段(0到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外界事物,思维开始萌芽⑵前运算阶段,2岁到7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表面、原始和混乱的,自我中心是这阶段的突出特点⑶具体运算阶段,7岁到11岁,这阶段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但思维还直接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缺乏概括的能力,。这一阶段儿童发展了“去中心化”,即只站在自己角度看问题的自我中心思想逐渐消失⑷形式运算阶段,11岁到成人,这简短的个体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系统,能进行形式命题思维,智力发展趋于成熟。 学习理论 1行为学习理论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⑵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奠基者和捍卫者⑶

(发展战略)第章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

第2章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 一、简述学生的心理发展 学生的心理发展在这里主要是指其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1.学生的认知发展指学生的认知能力随其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它主要包括注意、记忆及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1)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就是注意。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所谓有意注意就是指有预定目的、且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无预定目的、也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有优劣之分,优劣的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性和注意转移性等注意品质(或称注意的特征)上。所谓注意稳定性是指人能够将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注意的这种品质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注意分配性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注意转移性是指当环境发生变化或个体面临的任务发生变化时,需要注意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 学生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及注意品质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无意注意已相当成熟,一切能引起成人无意注意的对象也能引起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他们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并且常带有很强的情绪色彩。如听的高兴时,小脸上喜形于色,笑逐颜开。引起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无意注意的条件主要是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等外部原因。 到了小学高年级,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成熟及教学任务的不断提高,学生的无意注意从由外界刺激引起逐步向内部兴趣过渡,同时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表现为他们逐步能理解自己的学习责任和社会义务,懂得了自觉、自动的学习。到了中学,有意注意在学习中跃居主导地位,表现为他们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主动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