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治疗小儿腹痛

中医治疗小儿腹痛

中医治疗小儿腹痛
中医治疗小儿腹痛

中医治疗小儿腹痛

腹痛是小儿常见症状之一,是指胃脘以下脐之周围及小腹疼痛为主要的病证。腹痛的范围很广,是许多内外科疾病均可见的症状。婴儿不会诉说腹病。只会啼哭,较大儿童虽能诉述疼痛,但往往不能正确表达腹痛部位,因此如在小孩诉说腹痛或表现为突然啼哭,时作时缓,弯腰捧腹,双眉紧蹙时,最好能就近诊治,以免贻误病情。中医认为,腹痛多为感受寒邪,乳食积滞,脏气虚冷,或气滞血瘀为发病因素,病机一般为气滞不通,不通则痛,痛久则生瘀。腹痛的性质,暴痛者多实,久痛者多虚;剧痛而拒按者多实,隐痛而喜按者多虚;食后痛甚者多实,得食痛减者多虚;热敷痛甚者多实,得热痛减者多虚;痛时走窜而无定处者力气滞,痛如针刺而固定不移者为血瘀。中医一般指无外科急腹症指征的小儿腹痛。中医辩证治疗本病多以感受寒邪,伤食,或者脏腑虚寒为重要病因。因此,治法多以温散寒邪、消食导滞、温中补虚或者活血法瘀等为主,使气机宣通,血脉流畅,则“通则不痛”而达到止痛目的。1.腹部中寒。主证:腹部疼痛,阵阵发作,得温则舒,面色苍白,额冷汗出,或食生冷而引起呕吐,腹泻,小便清利,舌淡质,苔薄白,脉沉弦或紧。治法:温中祛寒,行气止痛。方药:养脏散加减。木香6 克,丁香5 克,沉香5 克,当归6 克,川芎5 克,肉桂3 克,白芍10 克,藿香6 克(后下),甘草5 克。方解:木香,丁香,沉香,藿香为芳香散寒之品,调理气机;当归,川芍温通血脉;肉桂温中散寒,使寒邪得温则散,气血运行;白芍舒缓拘急。加减:如呕吐加法夏8 克,和胃降逆止呕;挟滞加炒谷芽15 克,陈皮3克开胃,醒脾。2.乳食积滞。主证: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口气酸臭不思饮食,大便酸臭或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呕吐,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红,苔厚腻,脉弦滑,指纹紫滞。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方药:保和丸合香砂平胃散。苍术6 克,陈皮3 克,厚朴5 克,砂仁3 克,香附6 克,枳实6 克,山植6 克,神曲5 克,麦芽10 克,白芍8 克,甘草3 克。方解:苍术、陈皮、砂仁、香附、枳壳理气行滞,山植、神曲、麦芽消食化积,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加减:大便不通,泻下痛减,加槟榔8 克、莱菔子10 克攻下食积;食滞发热、烦躁不安、口渴饮水、便秘可去苍术、砂仁加大黄5 克(后下),玄明粉10 克以清热通腑,荡涤肠胃积滞。3.脏腑虚冷。主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按喜温,得食痛减,面色■白,精神疲倦,四肢清冷,胃纳减,食后腹胀,大便烂,舌淡苔白。治法:温中补虚,止痛。方药:小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桂枝5 克,白芍10 克,党参10 克,白术10 克,北芪10 克,大枣4 枚,炙甘草5 克,生姜2 片。方解:桂枝温经和营;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大枣,党参,白术甘温补中;生姜温中法寒。全方有温中补虚、散寒止痛作用。加减:气不足可加黄芪12 克以补气;血不足可加当归5 克以养血;呕吐加丁香5 克、吴茱萸5 克以温中降逆。4.气滞血瘀型。主证:院腹胀闷,痛拒按,痛如针刺,痛有定处,面色晦暗,舌紫暗,有瘀点。治法:理气行滞,散瘀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肉桂3 克,干姜2 克,小茴香5 克,蒲黄6 克,五灵脂6 克,赤芍6 克,川芎6 克、当归6 克,元胡6 克,没药6 克。方解:肉桂、干姜、小茴香温经通脉;蒲黄、五灵脂、赤芍、川芎、当归活血散瘀;元胡、没药理气活血、软坚止痛。全方有理气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加减:气滞胀痛加川楝子10 克,乌药6 克理气止痛;如触及包块,加三棱8 克,莪术8 克,穿山甲15 克以散瘀化症。

查看更多关于呕吐小儿腹痛腹部食积的相关内容。【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小儿腹痛正确处理方法

小儿腹痛时的正确处理方法“肚子痛”是孩子的常见病症,3~7岁的孩子,有哪些常见的腹痛疾病呢? 小儿腹痛是儿科常见病症,但是由于引起腹痛的原因较多,家长在送孩子就诊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千万不要随意给孩子使用止痛药,否则就会掩盖发病时的症状,影响医生对病情的观察,以致延误诊断和治疗。如果孩子出现下面这些常见的腹痛症状,家长应该及时做好相应的处理,并且尽快送孩子去医院就诊。 蛔虫病腹痛特点当环境改变或孩子发烧、腹泻、饥饿以及吃刺激性食物时突然腹痛,孩子哭叫打滚、屈体弯腰、出冷汗、面色苍白,腹痛以肚脐周围最为严重。常伴有呕吐,甚至可吐出蛔虫。有时腹痛能自行缓解甚至消失,孩子则显得疲惫,等完全恢复后又可以照常玩耍。每次疼痛发作数分钟,这种疼痛可能隔天发作,也可能每天发作数次。 腹痛原因蛔虫的幼虫在小肠发育为成虫后,对小肠有毒性作用和机械刺激作用,使人发生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当成虫的数目多达数十条或数百条时,虫体可以互相扭结成团,引起肠梗阻。且蛔虫有钻孔习性,常钻入阑尾、胆道引起阑尾炎和胆道蛔虫症,从而出现腹痛。 如何应对近年来有许多对症的新药,疗效很高,且副作用很少,如左旋咪唑、甲苯咪唑、四咪唑等,患蛔虫病的孩子,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这类药物治疗。 特别提醒蛔虫病在我国流行相当广泛,农村高于城市,儿童多于成人,其感染率可达85%以上。所以应该以预防为主: 蔬菜要洗净煮熟,瓜果要洗净去皮,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给孩子勤剪指甲也很重要,因为指甲下面的污垢中常含有许多蛔虫卵。急性阑尾炎 腹痛特点开始时孩子感觉胃疼或肚脐周围疼,数小时后才转为右下腹部疼痛。用手按小儿右下腹时会加剧孩子的哭闹,孩子还常伴有恶心及呕吐等症状,然后出现发烧,体温可升高达39℃左右。 腹痛一般不太剧烈,但孩子常常蜷曲着右腿卧床或弯着腰走路,如果孩子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疼痛的话,他的哭闹也与平时不一样,会蜷缩着身体,并且出冷汗。哭闹如果超过3小时以上,家长应怀疑是否有患阑尾炎的可能。 伴随症状小儿各年龄均可以得急性阑尾炎,而且比较常见。除了腹痛,还会伴有以下症状: 1、恶心、呕吐:大多数孩子伴有呕吐,呕吐物多为未消化的食物。 2、发烧:大多数患儿在腹痛出现后不久开始发烧,也有表现为哭闹与发烧同时出现。

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8 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4 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年)。 (1)患儿可有外感风邪、乳食不节或不洁、情志不畅等病史或诱因。 (2)临床表现:疼痛部位: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脐周及右下腹为主;疼痛性质:隐痛、钝痛、胀痛、刺痛、掣痛;疼痛特点: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发作后自行缓解;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伴发热、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啼哭不宁等。 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 版,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年)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1)多见于7 岁以下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 (2)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史。 (3)典型症状: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腹痛可在任何部位,以脐周或右下腹最常见,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无固定位置,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偶可在右下腹扪及具有压痛的小结节样肿物。 (4)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5)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多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最长直径)≥10 m或短轴(最短直径)≥5 mm 纵横比>2),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者。较重者可见腹腔积液。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4 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年)。 (1 )腹部中寒证:腹部疼痛,拘急疼痛,得温则舒,遇寒痛甚,痛处喜暖,面色苍白,痛甚者额冷汗出,唇色紫黯,肢冷不温,或兼吐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指纹红。 (2)乳食积滞证:脘腹胀满,按之痛甚,嗳腐吞酸,不思乳食,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有呕吐,吐物酸馊,大便秽臭,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红、苔厚

腹痛的辨证论治

腹痛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虚实腹痛拘急冷痛,疼痛暴作,痛无间断,腹部胀满,肠鸣切痛,遇冷痛剧,得热则痛减者,为寒痛;腹痛灼热,时轻时重,腹胀便秘,得凉痛减者,为热痛;痛势绵绵,喜揉喜按,时缓时急,痛而无形,饥则痛增,得食痛减者,为虚痛;痛势急剧,痛时拒按,痛而有形,疼痛持续不减,得食则甚者,为实痛。 2、辨在气在,血腹痛胀满,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撑作痛,得暖气矢气则胀痛减轻者,为气滞痛;腹部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入夜尤甚者,为血瘀痛。 3、辨急缓突然发病,腹痛较剧,伴随症状明显,因外邪入侵,饮食所伤而致者,属急性腹痛;发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绵绵,痛势不甚,多由内伤情志,脏腑虚弱,气血不足所致者,属慢性腹痛。 4、辨部位诊断腹痛,辨其发生在哪一位置往往不难,辨证时主要应明确与脏腑的关系。大腹疼痛,多为脾胃、大小肠受病;胁腹、少腹疼痛,多为厥阴肝经及大肠受病;小腹疼痛,多为肾、膀胱病变;绕脐疼痛,多属虫病。 二、治疗原则 腹痛的治疗以“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腹痛以“通”为治疗大法,系据腹痛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病理生理而制定的。肠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肠腑病变而用通利,因势利导,使邪有出路,腑气得通,腹痛自止。但通常所说的治疗腹痛的通法,属广义的“通”,并非单指攻下通利,而是在辨明寒热虚实而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适当辅以理气、活血、通阳等疏导之法,标本兼治。如《景岳全书·心腹痛》曰:“凡治心腹痛证,古云痛随利减,又曰通则不痛,此以闭结坚实者为言。若腹无坚满,痛无结聚,则此说不可用也。其有因虚而作痛者,则此说更如冰炭。”《医学真传·腹痛》谓:“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凋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三、分证论治 寒邪内阻 症状:腹痛急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自可,苔薄白,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方中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若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为寒气上逆者,用附于粳米汤温中降逆;若腹中冷痛,周身疼痛,内外皆寒者,用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若少腹拘急冷痛,寒滞肝脉者,用暖肝煎暖肝散寒;若腹痛拘急,大便不通,寒实积聚者,用大黄附子汤以泻寒积;若脐中痛不可忍,喜温喜按者,为肾阳不足,寒邪内侵,用通脉四逆汤温通肾阳。 湿热积滞 症状:腹部胀痛,痞满拒按,得热痛增,遇冷则减,胸闷不舒,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身热自汗,小便短赤,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讲述

中医内科学教案 讲授课程:中医内科学 授课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 授课年级:授课教师:

病历一: 一患者三年来有胃痛史,经常服用某老中医中药而缓解。某晨患者感腹痛,自服“十香肚痛散”一支,痛稍缓解,旋即疼痛,下午二时疼痛加剧,请老医生出诊,诊后认为是“胃肠积火、腑气不通(患者二天未大便)”,用调胃承气汤加味,一剂药后疼痛加剧。其家人请老医生复诊,答曰:需二、三剂才能见效,不用焦急。当夜十一时,病人汗出淋漓,腹痛翻滚,急往某医院外科急诊,诊为“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经剖腹见:胃内容物、药液漏入腹腔,穿孔处在十二指肠球部。经抢救转危为安,40天后痊愈出院。 2、腹痛与胃痛及其它内科病症中出现的腹痛症状相鉴别。 (1)腹痛与胃痛:部位、兼症、联系 (2)腹痛与痢疾: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3)腹痛与霍乱:吐泻交作。 (4)腹痛与积聚:腹中包块。 (5)腹痛与鼓胀:外形胀大,脉络显露。 四、腹痛的辨证及治疗要点。 1、辨证要点: (1)辨腹痛性质: ①辨虚实 ②辨寒热 ③辨气滞 ④辨血瘀 ⑤辨伤食痛 (2)辨腹痛部位(大腹、脐腹、胁腹、少腹、小腹) 2、治疗要点 (1)“通”则不痛: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如何理解“通”法: 《医学真传》说:“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2)审证求因,辨证用药:明辨寒热虚实。 (3)标本兼治:通非通下,不可单纯泻下,辅以理气通导之品;不可过用香燥,中病即止;虚痛宜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4)久痛入络:加辛温活血剂。 五、分证论治 讲授方法:结合临床讲解。 讲授内容: (1)寒邪内阻 主症:腹痛急迫、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更甚。 兼次症: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舌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高良姜、干姜:温中散寒; 乌药、香附、陈皮、紫苏:理气止痛。 临床应用: 寒气上逆,腹中雷鸣切痛,呕吐者,以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 内外皆寒,腹中冷痛,身体疼痛者,以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 寒滞肝脉,少腹拘急冷痛者,以暖肝煎暖肝散寒;10min 25min

孩子肚子疼常见的原因

孩子肚子疼常见的原因有肠痉挛、蛔虫、痢疾、肠套叠、阑尾炎等 在外科,有些器质性病变可引起肚子疼,如阑尾炎、肠梗炎、坏死性小肠。一般来说,这些炎症不仅引起肚子疼,还会引起发烧、呕吐。用手按孩子肚子,孩子感觉很疼。 孩子跑得过快、腹部受凉、大便干结等都可引起肚子疼 对于病理性的肚子疼,如肠痉挛、感冒发烧引起肚子疼并伴有上吐下泻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 从年龄判断,一岁以内的孩子肚子疼多半是肠套叠,三岁左右的孩子肠痉挛的可能性比较大,学龄前儿童肚子疼多是由蛔虫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 孩子肚子疼得厉害,这时不能揉肚子,肚子疼的不能动,多为急性炎症,如阑尾炎、胆囊炎等;肚子疼呈绞痛样,多为蛔虫症、尿路结石等;撕裂性肚子疼,常见于内脏穿孔,如胃和胆囊穿孔。 疼痛位于中上腹的多见于胃病;右上腹疼痛多见于肝、胆疾病;中下腹疼痛多为肠道疾病;整体腹疼痛多为脏器病变穿孔或出血;脐周疼痛多为小肠疾病;右下腹疼痛多为阑尾炎。 驱虫药不能乱吃,一年在秋冬交替时吃一次即可,驱虫药对人体有一定副作用 打虫药不能乱吃,要先化验大便看看是否有虫卵,因为打虫药业是有毒性的药物,如果没有虫卵就别吃,可是你已经给宝宝吃了,下次要问清楚。 宝宝肚子疼切忌随意用药 一般来说,孩子肚子疼常见的原因有肠痉挛、蛔虫、痢疾、肠套叠、阑尾炎等,多数孩子的肚子疼是由于喂养不当或精神因素导致的。孩子肚子疼的病因复杂,一般要进行综合判断才能确诊。父母如果了解了孩子肚子疼的原因,再面对孩子肚子疼时就不至于手忙脚乱了,甚至自己就

能处理了。 5岁的杨杨告诉妈妈:“今天在幼儿园肚子又疼了。”杨杨妈很纳闷:是不是孩子肚里有虫了?她给杨杨吃了驱虫药,谁知孩子还是肚子疼。到医院检查也没查出什么毛病,也许是孩子跑得太快引起的吧,杨杨妈安慰自己,但还是有一丝不安: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孩子肚子疼? 几乎所有孩子都肚子疼过。一般来说,孩子肚子疼常见的原因有肠痉挛、蛔虫、痢疾、肠套叠、阑尾炎等,多数孩子的肚子疼是由于喂养不当或精神因素导致的。孩子肚子疼的病因复杂,一般要进行综合判断才能确诊。父母如果了解了孩子肚子疼的原因,再面对孩子肚子疼时就不至于手忙脚乱了,甚至自己就能处理了。 孩子肚子疼病因有缓急 孩子肚子疼,病因有内科的也有外科的。在外科,有些器质性病变可引起肚子疼,如阑尾炎、肠梗炎、坏死性小肠。一般来说,这些炎症不仅引起肚子疼,还会引起发烧、呕吐。用手按孩子肚子,孩子感觉很疼。 许多内科疾病也会引起孩子肚子疼,杨建丽告诉记者,孩子跑得过快、腹部受凉、大便干结等都可引起肚子疼。这种情况,家长不需惊慌,做好日常叮嘱和护理即可。对于病理性的肚子疼,如肠痉挛、感冒发烧引起肚子疼并伴有上吐下泻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 “有些皮肤病也会引起孩子腹痛,譬如过敏性紫癜腹型。”杨建丽说,“还有一些小孩是因为不想上学或饭菜不合口,也会说肚子疼。”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脸色、表情,如果孩子肚子疼是心理因素造成的,要巧妙应对,甚至可以请教幼儿心理专家。 孩子肚子疼都有啥原因 从年龄判断,一岁以内的孩子肚子疼多半是肠套叠,三岁左右的孩子肠痉挛的可能性比较大,学龄前儿童肚子疼多是由蛔虫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 孩子肚子疼得不能动,多为急性炎症,如阑尾炎、胆囊炎等;肚子疼呈绞痛样,多为蛔虫症、尿路结石等;撕裂性肚子疼,常见于内脏穿孔,如胃和胆囊穿孔。

小儿腹痛中医辨证分型与呼气氢试验相关性研究

小儿腹痛中医辨证分型与呼气氢试验相关性研究 作者:郑军,田书瑞, 丁丹丹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痛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分布规律及其与呼气氢试验检测结果的关系,了解小儿腹痛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及乳糖不耐受情况。方法对经中医辨证为腹痛的患儿进行呼气氢检测,并对各证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乳糖不耐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小儿腹痛中医各证型的发病率以脾胃虚弱型最高(43%)。呼气氢试验检测结果表明脾虚气滞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发病率最高。脾胃虚弱型乳糖不耐受发病率最高。结论随着脾胃虚弱型轻、中、重的变化,乳糖不耐受发病率增高,程度加重,呈正相关。 【关键词】小儿腹痛; 中医辨证分型; 呼气氢试验 小儿腹痛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小儿腹痛以功能性胃肠病居多,占90%以上[1],以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脾虚气滞型为主的3个证型。目前有关中医证型与呼气氢试验(乳糖不耐受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关系的研究甚少,我们选择了小儿腹痛为研究对象,以呼气氢试验作为指标来进一步研究探讨其与中医证型间的关系。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528例4~14岁患儿均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门诊,男性318例,女性210例。 1.2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2,3]根据1996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医量化诊断标准》症状诊断标准;中医小儿腹痛诊断标准[4]根据1993年由李乾构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中医胃肠病学》诊断标准,分为脾胃虚弱型: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胃纳不佳,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脾胃湿热型:腹部胀痛,腹满,大便不爽,食欲减退,烦躁不安,口渴不欲饮,手足心热,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脾虚气滞型:脘腹疼痛,喜温喜按,疲乏,嗳气返酸,胸闷,喜太息,大便不畅。舌淡,苔薄自,脉沉细;其他型:症状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不能用以上3型解释者。 1.3 腹痛诊断标准根据2006年《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小儿疼痛的评估证型诊断;将症状分为轻症(﹢)腹胀痛,能静卧或活动自如,无需安慰;中症(﹢﹢)腹胀痛,或时时发作,能忍。持续30 min可自行缓解;重症(﹢﹢﹢)腹胀痛剧,痛时俯仰不安,紧张呻吟,或发作频繁,持续1 h以上。 1.4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辨证标准者。②年龄4~16岁腹痛每周至少发作1次,间歇或持续发作,没有可用以解释这些症状的炎症性、器质性、代谢性疾病的依据;③受试者近1个月内未曾应用抗生素及灌肠术;④患儿在检查前一日未进食奶制品、豆类、麦面食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晚餐后至次晨不再进食。 2 观察方法 采用陕西时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SC-2000A型测定仪测定。待呼气氢测定仪稳定后开始,让患儿尽最大力气把一口气体吹入带活瓣之贮气袋内,用50 ml空针迅速抽取30 ml气体注入呼气氢检测仪内进行检测。纪录检测结果,连测3次。口服20%乳糖溶液[2 g/(kg·次),最大量50 g],每30 min测定1次呼气氢浓度,90 min后结束。 2.1 观察指标呼气氢测定:诊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早晨空腹测呼气氢值>1.8 mg/m3呈高基线表现,可认为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乳糖不耐受:首先检测空腹呼气氢,然后口服20%乳糖液2 g/(kg·次),呼气氢值1.8~2.2 mg/m3为轻度乳糖吸收不良;2.2~5.4 mg/m3为中度,≥5.4 mg/m3为重度。 2.2 统计学方法记录患儿临床症状中医辨证分型及六次呼气氢实验数据。把收集到的症状及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进行初步整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并对有关联的资料作相关性分析。 3 结果 3.1 可行性分析4组中医证型患儿年龄、性别比较,(总比较P<0.05,组内比较P<0.008),各组总体比较和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意义,具有可比性。 3.2 临床观察

脾胃病科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脾胃病科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华中医药学会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属于中医“腹痛病”的范畴。 2.西医诊断 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诊断标准”。 功能性腹痛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所有条件: (1)持续或近乎持续的腹痛; (2)疼痛与生理事件(如进食、排便或月经)无关或仅偶尔有关; (3)日常活动能力部分丧失; (4)疼痛并非伪装(如诈病); (5)症状不满足其他能解释疼痛的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标准。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肝郁气滞证:腹痛时轻时重,痛引两胁,胀满窜痛,后重窘迫,

症状与情绪明显相关,得嗳气矢气则舒。舌质淡红,脉弦。 2.脾胃湿热证:腹部胀满疼痛,胸闷不舒,口苦,烦渴不欲饮,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爽,或色黄而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肝郁脾虚证:腹部或胁肋胀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食少纳呆,或便溏不爽,肠鸣失气。舌淡红,苔白或腻,脉弦或细。 4.中虚脏寒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饥饿劳累后加重,喜热恶冷,痛时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纳食不佳,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白芍、炙甘草、郁金、元胡等。 中成药:金佛止痛丸、四磨汤口服液、沉香舒气丸、木香顺气丸等。 2.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推荐方药:连朴饮加减。厚朴、川连、石菖蒲、法半夏、香豉(炒)、焦山栀、芦根、郁金、元胡等。

针灸推拿之推拿手法:小儿腹痛中医推拿疗法

腹痛是小儿常见的证候,可见于多种疾病,涉及范围较广,由于小儿病情变化多端,对疼痛表达能力差,而且部分病例有进一步演变为急腹症的可能,所以一定要认真辨证,属急腹症的患儿宜马上接受手术治疗。 病因病机 1.感受寒邪 护理不当、腹部受凉、饮食当风、过食生冷→寒邪搏结肠间,中阳受遏(寒主收引,寒凝不散)→气机凝涩,经脉不通(不通则痛)→腹痛。 2.乳食积滞 乳食不节(暴饮暴食,恣食肥甘),饮食不洁→损伤脾胃,升降失和,气机阻遏,郁而不通→食积而痛。 3.脾胃虚寒 素体阳虚,久病体弱,脾胃虚弱,脾阳不振→中焦虚寒,水谷失运→寒湿滞留,气机不畅,或气血不足,脏腑失养→腹痛。 4.虫积气滞 虫体扰动于胃肠中→气机受阻→气滞腹痛。 5.脾胃蕴热 暑热外侵,内邪(寒邪,食积等)郁久化热,恣食辛辣厚味→中焦湿热交阻,气机不和,传导失职→腑气不通→腹痛。 6.气滞血瘀 跌仆创伤,腹部手术之后,恐惧惊吓→腹内经络受损,气血逆乱→气血经脉失调→肠腑气滞血瘀→腹痛。 中医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调和脏腑,畅通气血,缓急止痛。 2.手法处方:推脾经,掐揉一窝风,运内八卦,摩腹,拿肚角,分腹阴阳。 3.方义:推脾经,摩腹,分腹阴阳——调理脾胃,和中止痛。运内八卦——理气调中,并能起到调和及加强其他手法的作用。拿肚角,掐揉一窝风——缓急止痛。

4.加减治疗 ⑴寒实痛:加揉外劳宫,推三关,推脾经用补法以温中散寒,助阳止痛。 ⑵伤食痛:加揉板门,清大肠,揉中脘,揉天枢以消食导滞,理气助运,和中止痛。 ⑶虚寒痛:加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脐,按揉足三里,推脾经用补法以温补脾肾,助阳散寒,益气止痛。 ⑷虫积痛:加揉外劳宫,推三关,揉脐以温中安蛔,缓急止痛,蛔遇寒易扰动不安,遇温则静。 ⑸热痛:加清大肠,退六腑,推下七节骨,推脾经用调法以清泻胃肠实热积滞,调通中焦气机升降。 ⑹气滞血瘀:加平肝经,清心经,按弦走搓摩,推脾经用调法以行气活血,通络解郁,以通止痛。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 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小儿腹痛的诊断

小儿腹痛的诊断 小儿腹痛应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全面分析,必要时辅以实验室检查或其他检查,尽快作出早期、正确的诊断。 (一)病史 1.年龄不同年龄小儿的腹痛,其好发疾病亦各异。如肠痉挛多见于3个月以下的幼婴,常由于喂养不当或吞咽空气过多所致。肠套叠、嵌顿性疝以及肠道感染多见于两岁内小儿,急性阑尾炎、肠道寄生虫病则相对少见。胃肠道感染、肠寄生虫病、肠系膜淋巴结炎、胆道蛔虫病、大叶性肺炎、腹型癫痫,过敏性紫癜等以年长儿为多见。 2.腹痛发生的急缓起病急缓对鉴别诊断往往具有重要意义。发病急骤或阵发性加剧者常为外科性疾病,如急性阑尾炎、绞窄性肠梗阻、胃肠道穿孔、肠套叠及腹股沟疝嵌顿等。发病缓慢而疼痛持续者常为内科性疾病,如肠蛔虫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炎及病毒性肝炎等,但要注意有时慢性腹痛和急性腹痛的病因可以相同,这是因为疾病在不同阶段其性质发生变化所致,如溃疡病原属慢性腹痛,在合并穿孔时即为急腹症。故对原有慢性腹痛者,如腹痛转为持续性或突然剧痛,应注意急腹症的可能。 3.腹痛的性质腹痛可为阵发性疼痛、持续性疼痛或轻度隐痛。阵发性疼痛或绞痛有梗阻性疾病,若局部喜按或热敷后腹痛减轻者,常为胃、肠、胆管等空腔脏器的痉挛;持续腹痛加剧多见于胃肠穿孔;持续性钝痛,改变体位时加剧、拒按,常为腹腔脏器炎症、包膜牵张,

肿瘤以及腹膜脏层受到刺激所致。隐痛多见于消化性溃疡。放射性疼痛为一个局部病灶通过神经或邻近器官而波及其他部位的疼痛如大叶性肺炎引起同侧上腹部疼痛。腹痛伴排粪或排尿困难,可能为粪块堵塞或尿路感染、结石。总之,腹部器质性病变的疼痛特点为:①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剧;②局部压痛明显;③有腹肌紧张;④肠鸣音异常。 4.腹痛的部位一般腹痛的部位与病变的部位相一致。如右上腹痛常见胆道蛔虫症、病毒性肝炎以及同侧的胸膜病变或大叶性肺炎。剑下疼痛见于消化性溃疡。右下腹痛以阑尾炎及肠系膜淋巴结炎等可能性最大。左下腹痛要想到便秘或菌痢的可能性。脐部疼痛以肠蛔虫症及急性肠炎为多见。全腹剧烈疼痛,伴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者,多提示原发性腹膜炎。沿输尿管部位的绞痛,伴腰痛者,应多考虑尿路结石的可能。但有的疾病,起病时的疾病部位可能与病变部位不同,如阑尾炎最早可在脐周、中上腹痛,6-12小时后转移局限于右下腹痛。 5.伴随症状应注意腹痛与发热的关系。先发热,后腹痛多为内科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常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反之先腹痛,后发热多为外科疾病,如急性阑尾炎、继发性腹膜炎等。更应注意腹痛与伴随症状属于哪个系统:如腹痛伴发热,咳嗽则为呼吸系统疾病;伴恶心,呕吐、腹泻,便血或呕血等多为胃肠道疾病;伴尿频、尿痛,血尿或脓尿者,多为泌尿道疾患,但阑尾脓肿、髂窝脓肿也见有泌尿道刺激症状或里急后重等肠壁刺激症状,须注意鉴别,

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急性腹痛 急性腹痛(acute abdominalgia)是指起病急骤,以胃脘部以下,耻骨以上的围发生的疼痛而言。 本篇所讨论的腹痛主要是科围的急性腹痛,同时也将外科、妇科急腹症列出以利于鉴别。 常见病因 “腹中乃脏腑之郛郭”。由于脾胃、肝、胆、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均居其中,手足三阴、足阳明、足少阳经及冲、任、带三脉亦循行腹部,因此腹痛的成因很复杂,既可因腹脏器的病变引起,又可为腹外疾患所致。 (一)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胃扩、急性胃扭转、急性胃潴留、胃痉挛、急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急性胰腺炎等。 (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急性肾盂肾炎、肾石病、肾下垂、急性盆腔炎、异位妊娠、卵巢囊肿扭转、卵巢破裂、痛经等。 (三)分泌及代障碍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腹型嗜铬细胞瘤、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低血糖症、血卟啉病、高脂血症。 (四)神经系统疾病:腹型癫痫、腹壁神经痛,神经官能性腹痛。 (五)中毒性疾病:如铅中毒、砷中毒、汞中毒、食物中毒等。 (六)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伤寒、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阿米巴痢疾等。 (七)腹外脏器疾病:胸部疾病,如细菌性肺炎、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

中医学认为,急性腹痛常因气、血、寒、热、湿、食、虫等因素引起脏腑气机升降失和,经络血脉阻滞,即所谓“不通则痛”。 临床思维 由于引起急性腹痛的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因此,在短时间,准确地寻找病因,迅速地确诊甚为必要。科的急性腹痛多以消化系统疾病所致,但必须注意与外科、妇科的急腹症相鉴别。为了确诊必须详尽地了解病史、起病诱因、发病方式,然后再根据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规律及伴随症状,作出综合分析。先考虑常见病,后考虑少见病,对某些难以确诊的疾病,尚须借助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X线、B型超声波以及CT等。 (一)辨腹痛的部位:一般最先出现疼痛或疼痛最明显的位置多为病变部位。如剑突下疼痛多为急性胃肠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穿孔、急性胃扩;中上腹疼痛应考虑急性胰腺炎;右上腹痛常见胆石绞痛、急性胆囊炎;腰部疼痛常见肾及输尿管结石、急性肾盂肾炎,下腹疼痛常见急性盆腔炎、异位妊娠、痛经;左下腹疼痛常见于急性菌痢;右下腹疼痛多为急性阑尾炎;如果腹痛部位呈弥漫性或部位不定则应考虑急性机械性肠梗阻、急性穿孔、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性坏死性肠炎等。 (二)辨腹痛的性质:如持续性绞痛常提示空腔脏器发生痉挛或出现阻塞性、扭转性病变、反复间歇发作亦是其特征之一,如肾绞痛,胆绞痛,胃肠痉挛;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常见于炎症与梗阻同时并有,如胆石症并发胆囊炎;刀割样剧痛常见于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阵发性钻顶样疼痛多为胆道蛔虫症;持续性钝痛多表示炎症性、出血性或郁血性病变,如大叶性肺炎导致的腹痛、急性肝脓肿等。 (三)辨腹痛的程度:腹痛的程度在一般情况下可反映出疾病的种类和病

小儿腹痛的病因分析

小儿腹痛的病因分析 【论文关键词】小儿;腹痛;病因;诊断 【论文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腹痛病因,帮助诊断。方法:对520例儿科住院腹痛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腹痛病因多种多样,儿内科疾病477例,占91.7%,其中的腹内疾病315例,占60.6%,腹外疾病162例(其中呼吸系统97例,心血管系统7例,变态反应性疾病23例,泌尿系统11例,神经系统1例,内分泌系统2例,血液系统9例,其他12例)占31.2%,儿外科疾病43例,占8.3%。结论:小儿腹痛病因多种多样,诊断需结合病史、全面体检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只有综合分析才能了解腹痛病因,及时正确作出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520例小儿腹痛均为我院2004年1月~2006年1月儿科住院患儿。男280例,女240例,男∶女为1.17∶1。患儿年龄2~14岁,平均(7.5±2)岁,其中2~4岁77例,占14.8%,4~6岁178例,占34.2%,6~14岁265例,占51%。急性起病484例,占93.1%,缓慢起病36例,占6.9%。阵发性腹痛315例,占60.6%,

持续性腹痛或轻度腹部隐痛205例,占39.4%。脐周部位疼痛392例,占75.4%,其余部位疼痛128例,占24.6%。伴发热症状304例,占58.5%,不伴发热216例,占41.5%。腹部有阳性体征的212例,占40.8%,腹部无阳性体征的308例,占59.2%。腹部B超示正常的470例,占90.4%,腹部B超示异常的50例,占9.6%。

1.2 方法:所有病例均详细询问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均进行血常规、大便常规、小便常规分析,选择性做大便隐血、大便查虫卵、腹部B超、胃镜、病理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心电图、胸片、胸透、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腹腔穿刺、空气灌肠及脑电图等检查。 2 结果 在小儿腹痛520例中,内科疾病共477例,占91.7%。(1)腹内疾病315例,占60.6%,其中胃炎116例,腹泻8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46例,肠蛔虫病20例,肠痉挛42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5例,其他6例。(2)腹外疾病共162例,占31.2%。①呼吸系统疾病97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58例,肺炎33例,胸膜炎1例,腮腺炎5例;②心血管系统疾病7例,其中心衰3例,心肌炎4例;③变态反应性疾病23例,其中过敏性紫癜10例,荨麻疹8例,哮喘5例;④泌尿系统疾病11例,其中尿路感染5例,肾炎4例,肾病综合征2例;⑤神经系统疾病1例是腹型癫痫;⑥内分泌系统疾病2例为低血糖;

腹痛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腹痛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腹痛的基本病机是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属于寒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或伴有便秘,得凉痛减属于热痛。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伴胸胁不舒,腹胀,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为气滞痛。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经常夜间加剧,伴面色晦暗者为血瘀痛。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属于伤食痛。 胁腹、两侧少腹痛多属肝经病证,为足厥阴、足少阳经脉所主。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证,为足太阴、足阳明经脉所主。脐腹疼痛多为大小肠病证,为手阳明、手太阳经脉所主。脐以下小腹痛多属肾、膀胱、胞宫病证,为足少阴、足太阳经脉及冲、任、带脉所主。 寒邪内阻 证候主症: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证机概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常用药:高良姜、干姜、紫苏、乌药、香附、陈皮。 加减:1.寒气上逆致腹中切痛雷鸣,胸胁逆满呕吐者,用附子粳米汤(制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温中降逆。2.腹中冷痛,身体疼痛,内外皆寒者,用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3.寒实积聚,腹痛拘急,大便不通者,用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温泻寒积。4.夏日感受寒湿,伴见恶心呕吐,胸闷,纳呆,身重,倦怠,舌苔白腻者,可酌加藿香、苍术、厚朴、蔻仁、半夏,以温中散寒,化湿运脾。还可辨证选用附子理中丸、乌梅丸等。 湿热壅滞 证候主症: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代表方:大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加减:1.燥热不甚,湿热偏重,大便不爽者,可去芒硝,加栀子、黄芩等。2.痛引两胁,可加郁金、柴胡。3.腹痛剧烈,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者,改用大柴胡汤(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柴胡大枣生姜)表里双解。

胃脘痛中医治疗(精编资料)

---------------------------------------------------------------最新资料推荐------------------------------------------------------ 胃脘痛中医治疗(精编资料)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脘痛。 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医学正传》说: 古方九种心痛。 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 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黄帝内经》曾指出: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通俗解释: 胃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所以常常会被人们忽视。 实际上引起胃痛的疾病很多,有一些还是非常严重的疾病。 发病原因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弱等。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 1 / 7

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总之,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原因有两类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 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导致胃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工作过度紧张、食无定时、吃饱后马上工作或做运动、饮酒过多、吃辣过度、经常进食难消化的食物等。 胃痛可能有若干因素,但大多数是由胃酸反流引起的。 也就是原本待在胃内的液体逆流入食道。 这些消化液中含有氢氯酸(盐酸),这是工业上用来清洁金属的腐蚀性物质。 尽管胃有保护膜,以免受胃酸侵蚀,然而.食道却缺乏此保护层。 因此,当胃酸逆流人食道时,会引起灼热,有时严重到你以为是心脏病发作。 引起胃痛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大吃大喝,但这并不是唯一原因。 有些人并未暴饮暴食,但也患胃痛。 其实,胃痉挛就和食物没有一点关系,它绝大多数起因于精神原因,生气、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引起胃绞痛。 胃部是我们体内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在正常状态下,它应该是不停蠕动,将食道送下来的食物绞碎。

妇人腹痛中医治疗、总结及评估

妇人腹痛中医治疗、总结及评估 妇女不在行经、妊娠及产后期间发生小腹或少腹疼痛,甚则痛连腰骶者,称为“妇人腹痛”,亦称“妇人腹中痛”。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盆腔炎、子宫颈炎、子宫肥大症及盆腔淤血症等引起的腹痛。 主要机理为冲任虚衰,胞脉失养,“不荣则痛”,及冲任阻滞,胞脉失畅,“不通则痛”。 急性盆腔炎绝大部分由阴道和宫颈的细菌经生殖道黏膜或淋巴系统上行感染引起,少数是由邻近脏器炎症(如阑尾炎)蔓延及血液传播引起。 是指发生于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输卵管、卵巢、子宫旁组织、盆腔腹膜等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 凡有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脓性或脓血性白带;月经期患者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伴有发热、头痛,膀胱直肠刺激症状排尿困难、尿急、尿频和里急后重、排便困难,严重者出现腹膜炎表现:腹胀、下腹部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妇科检查阴道可有充血,宫颈举痛,宫颈口可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子宫略大有压痛,一侧或两侧附件增厚,压痛明显,扪及块状物;宫骶韧带增粗、触痛;若有脓肿形成且位置较低时,可扪及穹隆有肿块且有波动感等症状者,同时伴有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 (2)血液培养,官颈管分泌物和后穹隆穿刺液涂片找到淋球菌可确诊。 (3)后穹隆穿刺抽出脓液有助于盆腔炎诊断。

(4)B超可发现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积脓。 诊断若具备以下条件即可,即下腹压痛、附件压痛和宫颈举痛或摇摆痛。下列附加条件可增加诊断的特异性,包括体温>38℃、血WBC>10×10的9次方/L、C反应蛋白升高,宫颈分泌物涂片或培养见淋球菌或沙眼衣原体阳性、后穹隆穿刺抽出脓液、双合诊或B超发现盆腔脓肿或炎性包块。 1.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半卧位,使脓液积聚于子宫直肠陷窝。 (2)高热采用物理降温,腹胀需行胃肠减压。 (3)避免不必要的妇科检查以免炎症扩散。 2.中医中药治疗 ⑴中药口服 ⑵中药灌肠 ⑶腹部烤电 活血化瘀、疏风散寒、消肿止痛 ⑷中药灌肠 清热利湿,化瘀止痛,散寒除湿, 3.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感染药物,由于急性盆腔炎常为需氧菌、厌氧菌及衣原体等的混合感染,故常需联合应用抗菌药。当病情控制、炎症局限后可以考虑手术清创。 阿克苏市中医院

中医内科学资料—腹痛

中医内科学——腹痛 细目一:概述 一、腹痛的概念及源流 1.腹痛的概念 腹痛是指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腹痛的源流 《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并认为腹痛由寒、热邪气客于胃肠引起。《金匮要略》对腹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诸病源候论》始将腹痛独立辨证,对其病因、证候进行详细表述,“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由腑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金元时期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并在治疗原则上提出“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清代王清任指出对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 二、腹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 三、腹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腹痛常见于西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血管病变、腹型癫痫、腹型过敏性紫癜、血紫质病、泌尿系结石、内疝、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疾病。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腹痛发生的常见内因与外因 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阳虚。外因:外感时邪。 二、腹痛病机寒热虚实的内涵 腹痛寒热虚实病机:寒邪凝滞,阳气不运;湿热内结,气机阻滞;食滞中焦,升降失司;肝气横逆,气滞血瘀为实。中阳不足,气血亏虚,内失温养,不荣则痛为虚。 三、腹痛的基本病机及其转化 基本病机为腹中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四者往往相互错杂。病理演变:急性暴痛,治不及时,或治不得当,气血逆乱,可致厥脱之证;若湿热蕴结肠胃,蛔虫内扰,或术后气滞血瘀,可造成腑气不通,腹痛拒按之阳明腑实证;气滞血瘀日久,可变生积聚。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腹痛的诊断要点 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其疼痛性质各

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样本

小儿腹痛(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中医诊疗方案 ( ) 一、诊断 ( 一)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儿科学》( 新世纪第4版, 马融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 1) 患儿可有外感风邪、乳食不节或不洁、情志不畅等病史或诱因。 ( 2) 临床表现: 疼痛部位: 可发生在任何部位, 但以脐周及右下腹为主; 疼痛性质: 隐痛、钝痛、胀痛、刺痛、掣痛; 疼痛特点: 时作时止、时轻时重, 重复发作、发作后自行缓解; 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发热、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啼哭不宁等。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第8版, 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 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 1) 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 好发于冬春季节。 ( 2) 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史。 ( 3) 典型症状: 发热、腹痛、呕吐, 有时伴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腹痛可在任何部位, 以脐周或右下腹最常见, 腹痛性质不固定, 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 无固定位置, 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偶可在右下腹扪及具有压痛的小结节样肿物。 ( 4)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 5)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 提示多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 长轴( 最长直径) ≥10 mm或短轴( 最短直径) ≥5 mm, 纵横比>2) , 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者。较重者可见腹腔积液。 ( 二) 证候诊断 参照《中医儿科学》( 新世纪第4版, 马融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 1) 腹部中寒证: 腹部疼痛, 拘急疼痛, 得温则舒, 遇寒痛甚, 痛处喜暖, 面色苍白, 痛甚者额冷汗出, 唇色紫黯, 肢冷不温, 或兼吐泻, 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滑, 脉沉弦紧, 指纹红。 ( 2) 乳食积滞证: 脘腹胀满, 按之痛甚, 嗳腐吞酸, 不思乳食, 腹痛欲泻, 泻后痛减, 或有呕吐, 吐物酸馊, 大便秽臭, 夜卧不安, 时时啼哭, 舌红、苔厚腻, 指纹紫滞。 ( 3) 胃肠积热证: 腹痛胀满, 疼痛拒按, 或伴发热, 大便秘结, 烦躁口渴, 手足心热, 口唇舌红, 舌苔黄燥, 脉滑数或沉实, 指纹紫滞。

腹痛中医诊疗

腹痛中医诊疗 发表时间:2012-02-06T09:00:19.5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9期供稿作者:明敬宇[导读] 治法:滋阴生津,润络止痛。 明敬宇(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红十字医院 152000)【中图分类号】R26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9-0396-02 【摘要】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的病证。目的讨论中医诊疗腹痛。方法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腹痛多由病邪阻滞中焦,不通则痛。流通脏腑气机,如寒湿内阻可用温通;湿热壅滞,饮食停积,多用通下;气滞、血瘀常用辛通。病邪得除,气机调畅,通则腹不再痛。但通之之法毕竟属于攻削,只可暂试,不可久用,以防药过病所而伤正也。对腹痛虚证当扶正养元,调整阴阳,对虚寒证可补益脾胃阳气,或补肾阳以暖土;对阴虚证当滋阴养营。阴平阳秘,气血调和,则腹痛自愈。 【关键词】中医诊疗腹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的病证。腹内有肝、胆、胰、胃、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并为手足三阴经、足少阳经、足阳明经、冲脉、任脉、带脉等经脉循行之处。因此,腹为人体气血运行之要衢,凡有关脏腑、经脉受到外部侵袭,或内有所伤,以致气血运行受阻,均可产生腹痛。诊断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的症状。疼痛性质有绞痛、刺痛、灼痛、钝痛、胀痛、隐痛等。病证鉴别 1.胃脘痛胃脘痛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而腹痛为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胃脘痛常伴有嗳气、泛酸、纳差、得食痛减或得食痛增等症状,腹痛则少有这些症状。 2.痢疾痢疾腹痛以里急后重、下痢赤白黏液脓血便为主症,而腹痛则无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大便常规检验有助鉴别。 3.霍乱霍乱起病较急,猝然发作,上吐下泻,腹痛或不痛;腹痛一般起病较缓,无上吐下泻、吐泻交作症状。从发病情况、病史,结合实验检查,不难鉴别。 4.胁痛情志不遂,肝气克脾的腹痛,有时疼痛可连及两胁,但胁痛以胁肋部疼痛为主,常有肝胆病史,二者在病史、病位、兼症方面有所区别。 (一)辨证要点 对腹痛应从发病诱因、疼痛部位、疼痛性质、持续时间、缓解方式、伴随症状等方面进行辨证。 1.辨寒热寒为阴邪,性主收引,疼痛挛急,得温则舒,舌质淡,苔白,脉沉或紧,属寒证腹痛;热为阳邪,其性炎热,腹部灼痛,口渴喜冷饮,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脉数,属热证腹痛。 2.辨虚实新病体壮,痛势紧迫,按之不减,食后更甚,多为实证,常见于感受寒热暑湿、伤食、肝郁、气滞、血瘀等证候者。久病体弱,腹痛隐隐,食后痛减,腹痛喜按,按之痛减,舌淡,脉细,多属虚证。 3.辨气血初痛在气,腹部胀痛,痛无定处,得矢气则舒,常见于肝气郁结,脾胃气滞之症。久痛入络,络脉凝滞,症见腹部刺痛,固定不移,或有包块,舌紫、脉涩等血瘀表现。 4.辨脏腑腹居中焦,内有肝、胆、脾、胰、胃、大小肠、膀胱等脏腑,以上脏腑病变皆可发生腹痛。如右上腹疼痛多为肝气郁结,出现上腹部疼痛伴嗳气、呕吐等症多属胃气不和;脐腹疼痛隐隐多属脾阳不振;一般右上腹疼痛牵及两胁,多属肝胆经病证;小腹痛及脐周痛多属脾胃、大小肠、肾、膀胱等病变。 (二)常见证候 1.寒湿证腹痛暴急,得温则减,遇寒更甚,口和不渴,小便清利,舌淡,苔白腻,脉象沉紧。 2.湿热证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3.气滞证腹痛且胀,攻窜不定,嗳气或矢气后则舒,苔薄,脉弦。 4.食积证腹满胀痛拒按,嗳腐吞酸,呕吐宿食,大便秘结或泄泻,泻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实。 5.血瘀证腹部刺痛,痛有定处,或腹部可扪及包块,舌质紫黯,脉涩。 6.虚寒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饥饿、劳累后痛甚,得食痛减,大便溏薄,神疲畏寒,舌淡苔白,脉沉细。 7.阴虚证腹部隐隐灼痛,渴欲引饮,心烦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数。拟定治疗原则 1.流通气机腹痛多由病邪阻滞中焦,不通则痛。流通脏腑气机,如寒湿内阻可用温通;湿热壅滞,饮食停积,多用通下;气滞、血瘀常用辛通。病邪得除,气机调畅,通则腹不再痛。但通之之法毕竟属于攻削,只可暂试,不可久用,以防药过病所而伤正也。 2.调整阴阳对腹痛虚证当扶正养元,调整阴阳,对虚寒证可补益脾胃阳气,或补肾阳以暖土;对阴虚证当滋阴养营。阴平阳秘,气血调和,则腹痛自愈。分证论治 1.寒湿证 治法:芳香化湿,散寒止痛。本证为外邪由表入里,或外邪直中,中焦气机阻滞而痛。病性属实,应“实则泻之”,以祛邪为治则;“寒者热之”,外湿当芳化之,此外,就病机与症状的关系言标本,则寒湿中阻之病机为本,疼痛之症状为标,标本俱急,宜兼顾治之。故而以芳香化湿、散寒止痛为法;脾为湿土,主运化,外湿最易影响脾之健运,反之,脾失健运,外湿更易侵犯,故治湿总不离健脾。 2.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