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调查》成功的原因

《新闻调查》成功的原因

《新闻调查》成功的原因
《新闻调查》成功的原因

《新闻调查》栏目成功原因初探

摘要:《新闻调查》并不仅仅是《焦点访谈》在时间上和内容上的扩充,它以不断变化、深入的新闻定位,恪守媒介的“价值中立”并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在我国现有的新闻体制下为中国电视调查类节目争取了强有力的话语空间,为中国电视调查性节目走向深度报道提供了广阔的借鉴和思考的空间。

关键词:深度报道调查性深度报道解析性深度报道新闻

随着当代世界信息的迅速传播,不同地区以及事件变得越来越透明和密切。如今,我们不仅关注身边发生的事件,同时通过新闻媒介,也可以随时关注国家、乃至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件。但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淹没在各种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和信息,而很难真实的直面很多事件的真实面目,加之转述时的细节缺失,记录者或多或少的主观断言,很多事件的真实面貌极有可能发生扭曲和偏离。在这种情况下深度调查性报道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媒体的重视,密苏里新闻学院在其撰写的《新闻写作教程》中指出:“调查性报道是一种更为详细、更带分析性、更要花时间的报道,因而它有别于日常的大多数报道,调查性报道的目的在于揭露被隐藏起来的情况。①”作为深度调查性节目在中国的典范——《新闻调查》在其开播的十余年来,一直用电视新闻实践见证着这一理论,它以其独特、深入、公正的新闻视角和节目形式,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诠释着中国新闻媒介传播领域对价值和理想的不懈追求,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一、《新闻调查》节目背景和渊源

《新闻调查》开播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此时正处于我国的社会转型期,当时社会日益关注深度报道,但国内深度报道性节目以解析性深度报道为主,其典型代表为央视的《焦点新闻》,整个节目时长13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难以及时关注我国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热点事件,同时对于挖掘复杂事件盘根错节的关系来说也相对较短,因此,除了解析性深度报道外,还应该开播调查性深度报道。在上述情况下,1996年5月17日,时长45分钟的《新闻调查》正式开播。栏目的定位是:“容量更大,更有深度,更为客观、系统、权威。”放弃主题性调查和新闻主战场事件性调查后.《新闻调查》提出“探寻事实真相”的口号——整个调查由媒体独立完成,以记者调查为主要方式,突出对新闻事件背后内

幕的调查。

《新闻调查》并不仅仅是《焦点访谈》在时间上和内容上的扩充,与《焦点访谈》相比,无论是其报道环节,叙述方式以及调查形式上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中一档的深度报道节目,《新闻调查》至今已经先后完成了近600期电视节目的制作,先后有200多人加盟,十多年来选取报道的各类新闻事件也非常广泛。②它以不断变化、深入的新闻定位,恪守媒介的“价值中立”并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在我国现有的新闻体制下为中国电视调查类节目争取了强有力的话语空间,为中国电视调查性节目走向深度报道提供了广阔的借鉴和思考的空间。二、《新闻调查》节目自身主要特点

作为央视收视率第一的深度报道类节目,《新闻调查》除具有调查性深度报道节目的一般特点外,即时刻关注最新时事,透析事物发展过程以及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外,还具有其独到的特点:其记录和展示的是记者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入事实本身,一步步获取真相,而不是报道一个事物单纯的发生、发展过程。另外《新闻调查》还从调查事实出发,通过栏目的调查选题、现场采访、制作编排等多个方面构成节目自身特点:

1、从调查问题的角度上看,所有进行调查的人物和事件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争议。

③在《新闻调查》中,不同的内容能够引起观众不同的情感与态度——对不幸者的同情、对不人道与不民主的愤慨、对偏见的警觉、对观念与传统的反思等等。所以选题大多关注题材的曲折性、显著性、异常性和题材本身所带来的人情味。

2、节目所记录和呈现的是新闻调查栏目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深入事件本身,揭露真相的过程,而不是单纯报道一个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

与其他深度报道节目采用的方式不同的是(如《焦点》常用蒙太奇和特技手法):《新闻调查》主要采用的却是因果式线性调查法④——强调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必须有新的独家发现,揭示未曾揭示的事实真相。其总体感觉贴近现场,是货真价实的“现场报道”。摄像镜头始终关注新闻现场,从头到尾都在做“侦探”的工作。

3、对于参与调查的记者而言,他既是调查的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节目的构成元素。

作为栏目外化标志与品牌形象,树立的是一个具有公正、严谨、实事求是精神的调查行为实施者和表现者的形象。比如《新闻调查》2009年12月5号的《手机网络的色情秘密》中,记者通过现场与犯罪人层层递进的谈话、步步追问的方式,揭开了手机网络色情网站的经营方式及销售途径。这种记者在现场独立的调查、发现、取证行为构成了《新闻调查》独特的采访魅力。

4、节目的制作使用环环相扣的严密逻辑,以疑问、悬念开头,通过各种表现方式将观众的疑问逐步深化,扣人心弦。

比如,2009年12月19日的《成都——叫停奥数的背后》就是通过记者的设疑将调查引向深入,使之发人深省——是什么导致众多家长带着孩子上奥数?因为奥数是小学升初中上名校的敲门砖?成都叫停奥数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奥数热的直接原因——择校,其背后的远因是什么?通过一层层悬念的叙事方式,引导观众把思考的目光投向更前沿,伴随疑问的逐步深入最终揭示事物的本质。

三《新闻调查》栏目成功之处

目前,随着新闻体制的改革和新闻理念的更新,电视深度报道节目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枝繁叶茂。全国涌现了诸如上海卫视《新闻透视》,《热线传呼》等各种调查性深度报道节目,但作为电视调查性深度报道节目的老大哥——《新闻调查》一直不断改革栏目管理和运作机制,近年来这一历史的老栏目更释放出新的活力,在近年来的新浪网观众最喜爱栏目年度评选中,《调查》在全国所有栏目中排名第二,在新闻类栏目高居榜首。

(一)节目内容制作更加精彩

1、更多更生动的叙事方式。

(1)悬念的设计。

《南丹矿难》(首播于2001年12月8日)的开篇就是一组极具震撼力的画面:水中模糊不清的矿工尸体、高速运动的阴影中的矿车、狭窄巷道里晃动的人影、遇难者家属的哭泣等⑤。吸引着观众怀揣极大的解谜心态牢牢跟住现场记者。

(2)纪实对比。

2009年8月15的《网瘾之戒》中,报道一开始就记录了山东临沂网戒中心的各种传说,随后又记录了网络上众多被治疗少年反对的声音,从报道一开始就对这些声音进行了对比,从而引出这样的疑问:山东临沂网戒到底是被众多媒体所报道的奇迹呢还是网络上众多被治疗少年所称的不人道、不科学的电击?叙事着力表现被治疗孩童和主治医生杨永信对治疗过程截然不同的说法,直至所有证据都显示:所谓的行为矫正治疗其实只是采用电击的手段使孩子产生恐惧而不得不顺从。

(3)打造完整的证据链。

针对前述出现的证据单一、诸多假象、结论错误等情况,报道采用打造完整证据链的方式严谨论证,得出合理结论。2004年6月23日的《涂岭的拆迁》中,记者来到村、镇、区三级政府一一核实,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开发商看中地皮——政府没经公示等必要程序下发拆迁通知——省市审批手续未经批准——拆迁开始——钉子户出现——谈判未果——开发商自行与拆迁户商谈补偿款——冲突致人死亡。

2、记者遵循新闻公正原则,注意给予对立双方平等的话语权。

在2009年3月21《以求是之名》中,围绕“贺海波是否剽窃数据”和“李连达院士应负什么责任”等悬念,柴静就每一个需要解答的问题,采访了各执一词的对立双方,不挑、不激、不搅和矛盾,在冷静的层层盘问下弄清每一个细节,最后得出剽窃属实、院士放任自流的结论。这种调查方式犹如法庭辩论,双方的精彩博弈显露于公众领域,使节目最后得出的结论极具说服力。 3、更多更鲜活的细节展现。

2009年8月15日的《网瘾之戒》中,在整个节目的最后,柴静对正在接受治疗的孩子以及家长双方分别进行了提问,问题涉及到家庭暴力,过度溺爱,孩子感

觉孤独以及在家庭关系中是否受到伤害等方面,让人惊奇的是大多数家长和孩子对这些问题的都进行了肯定回答,现场一双双举起的手似乎给我们对于孩子网瘾的形成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正是这些人性化的细节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在情感共鸣中加深了对事件的理解和对人物的体会。也“正是对关键细节的发掘和放大,使观众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变得活跃,使叙事变得丰满。”⑨ 4、评论更加鲜明犀利。在2009年8月1号的《上海倒楼事件》中,柴静话语犀利,步步为营,将被调查者问的张口结舌,在整个节目的最后,一首《我们俱畏》的诗歌将整个节目推向了高潮,同时也对整个倒楼事件予以了最为深刻,犀利的评论:我们畏惧花毕生的积蓄买一栋楼,会在一夜之间倒下。

我们畏惧倒下之后才发现,竞有开发商是如此无知。我们畏惧这样的无知,

居然没有得到有效地监管。

我们畏惧有些人不经过充分的竞争,就可以拿到资源。

我们畏惧无知、轻慢、危险、错误。因为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的生活。我们之所以关心这栋楼,

不光是关心它离奇倒下的方式,更应关心真相的完全公开,

责任的彻底追究和对事件的深刻反思。只有这样,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才能对技术、科学和制度心存敬畏。

我们才能够期待,一个安然无忧的未来。

(二)更强有力的选题策划

—个节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前期策划。对于选题是否具有独家性、资料信息是否准确、方案是否可行,这些因素的判断贯穿着从发现新闻线索、调研并确定能否进行采访、新闻事实成立并进行采访准备、收集归整有关资料,一直到编制访问提纲的始终。《新闻调查》在选题上主要有五个特点: 1、选择有影响力的事件。

从观众的心理认知角度来讲,与公众利益相关的、贴近公众生活的选题,会更容易产生传播效应。因此《新闻调查》在选题上强调那些与公众利益有重大关系、公众十分关注且具有一定时效的事件与现象。如2010年3月13日的《谁为农民工维权》、2009年7月2日的《拷问食品安全问题》等节目的选题都是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并受到普遍关注的事件。 2、选择信息量较大的事件。

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公众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公众总是希望能从—个节目中了解更多的信息。对于一个电视深度报道来说。不仅需要信息传播者提供可“读”的信息,更需要经过信息传播者“解读”信息。如果这个事件或现象蕴涵重大隐情、有公众必须填补的知识空白,真相大白后有可能使观众或恍然大悟,或猛然警醒,或深刻反思。《新闻调查》在卢沟桥事变67年之际推出的《幸存者证言》,整期节目以一位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的证言为切入口,谈到日本对从前在华暴行的否认,又谈到部分日本律师帮助幸存者打官司,对历史有着清醒的认识。这期节目从多方面、多角度让观众了解这一历史事件以及当前日本社会不同的态度。

3、选择故事性较强的事件。

节目的故事性较强能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理,能吸引受众。好的电视节目应引起观众的注意而不是漠视,不同的内容能够引起观众不同的情感与态度——对不幸者的同情、对不人道与不民主的愤慨、对偏见的警觉以及对观念与传统的反思等等。所以选题必须关注题材的社会性、曲折性、影响性、代表性。2008年10月18日的《农民工律师》、2008年7月5日的《汶川:重建的选择》等节目就是看到题目就可以立刻抓住受众注意力的选题。

4、选择有命运感的素材。

选择有命运感的素材主要是考虑到吸引观众。《新闻调查》强调对事件的挖掘展示的同时,强调无论多么重大的题材,重视事件的意义及其进程,关注其涉及的人物,如果说“卖点”的话,这些人物的智慧、欲望、情感、奋斗、处境、与他人的关系是最大的“卖点”,是牵动观众不可或缺的元素。2008年2月23号《善事为何没有善终》、2008年11月29日的《台商30年》等选题就关注了主人公的命运,吸引观众看下去。

5、选择独家的素材。

独家性不仅仅是独家视角,还要有独家的消息来源。《新闻调查》从记者的视角去探寻事实真相,不光调查已成为新闻的事件,还主动出击,发现有价值的题材。(三)主持人以及记者独特的个人魅力

《新闻调查》是一档通过记者自身直面问题并在采访以及调查过程中初步揭示事物真相以及引导人们进行思考的调查性深度报道节目,因此,在节目中出镜记者充当了代言人的角色,担负着较为艰巨的任务——既是质疑者、交流者,见证者、验证者,又要和当事各方进行全面的、直接的交流,引领观众“亲历”调查全程。记者(主持人)个人魅力对整个节目品质起着深远的影响。 1、“质疑”风格代表——王志

《新闻调查》栏目前期的代表人物——王志就以善于“质疑”的主持风格被观众所认可,他在采访调查过程中提问冷静、不动声色但步步为营,所提问题往往直抵矛盾要害,一对酒窝即使带有笑意,也让人担心里面隐藏着更深的“阴谋”。王志通过质疑将一些不利于嘉宾的反面信息以及人们对其普遍所持有的“怀疑”或者“不解”,甚至是对其轻微的攻击向当事人(嘉宾)提出,嘉宾必然会做出回应并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观众对嘉宾的理解或者谅解。“质疑”贯穿王志采访的始终,尤其是当人物面对选择、冲突和矛盾时,王志总是很直白、很明确地和盘托出自己的疑虑。正如王志自己所言:“质疑是揭示真相的捷径”,面对王志关于动机、利益、价值等方面的种种疑问,一些泛泛而谈的、冠冕堂皇的话就不能应付了,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采访对象都不得不或多或少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换一个方式问,这些话也许就不会说。还采访对象个“真”,给观众一个“真”。这正是质疑的刀量所在。在一次对眼科大夫的采访中,新闻采访提纲上的问题大概是20多个,但是在采访一个半小时,王志提出的问题却有88个,就是在这一连串的问题背后逐渐使观众对事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使采访者有了表白自己的欲望。 2、以“情”动人的代表——柴静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一向崇尚“理性、平衡、深人”的精神,是一档具有男性特点的节目。作为记者型女主持人的柴静确通过其委婉、含蓄的女性语言与节目很好的结合起来,不仅富有表现力,而且能调动采访对象的情感和情绪,使新闻事实得到更富人情味的展示,譬如在2009年5月20日的《清明杨柳坪》中柴静与小文超的对话:

柴静:超哥我看看,长高了没?长高了,到我这儿了,到我这儿了都。你这回家放假几天啊?文超:三天。

柴静:房子重新修了一下是吧。

文超的妈妈在地震中遇难以后,是这只猫陪伴他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柴静:我刚来那天,它还什么都不会吃呢,那天好多人说它肯定活不下来。文超:是。柴静:你也这么想吗?

文超:有时这样想,但我尽最大的努力。

柴静:为什么呀?文超:它也是条命。

柴静:因为你不说临走的时候,我记得你跟我说把它给婆婆了吗。文超:我婆婆说过了一夜它不知跑哪去了。

柴静:猫自己走了?你希望那个猫留下来陪你呢,还是说它跟别的猫走?文超:它跟别的猫走。

柴静:为什么呀?那你不是少个伙伴吗?文超:它们有它们自己的伙伴。柴静:你是觉得那样它更快乐?文超:是的

观众看到这里,内心无不为孩子善良,美好的心愿而深深震撼。柴静曾说:“新闻的一面是刚性,它可以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锐利;而新闻的另一面,情感的,内在的,心灵的部分,则应该是柔性,也可以越来越饱满。这本身一点都不冲突。如果两端都充分发展,那么整个调查对我而言就是最美好的,现在的我就沉浸在这美好里。”

作为《新闻调查》优秀的主持人代表——柴静就以真实的情感,用最和谐、最流畅、最具感染力的电视语言,刺激观众的视听觉感官,激发他们的情感,凝聚人心,弘扬主旋律,用自己的个人魅力为节目划上一抹亮色。四、结语

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把握媒体、政治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共生关系,将真实的事件还原给观众是对新闻价值和新闻理想的追求,通过对《新闻调查》栏目特点以及成功原因的探讨,我们发现无论是生动的叙事方式,还是其独特的选题视角都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新闻调查》的成功来自于其在报道中注重事实的态度:即挖掘新闻事实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强调观念的深度和理论的深度。作家麦天枢曾说过:“事实的新鲜感永远高于观念的新鲜感。”⑧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所提及到的更加精彩的节目内容制作,更强有力的选题策划以及主持人以及记者独特的个人魅力无疑构成了《新闻调查》栏目成功

的主要原因,但节目的自身特点(记录和展示的是记者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入事实本身,一步步获取真相,而不是报道一个事物单纯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对报道坚持真实的态度也将成为调查性深度报道成功的不二法门。

致谢

论文的写作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在论文成稿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林平乔老师。论文从选题、调研、构思大纲到写作完成,无不渗透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此,谨向多年来无论从学业、工作还是生活等方面都给与我极大帮助的林平乔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

同时要感谢我的家人为我付出无私的关爱、支持和理解,让我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的写作当中!

再次感谢所有关心、爱护、帮助我的老师、同事和同学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