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好课的四要素

好课的四要素

好课的四要素
好课的四要素

好课的四要素

□余文森林高明

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呢?套用一句美学用语:“一千个学者,有一千个课堂。”然而,探源溯本,我们就会发现好的课堂不是漫无规律、毫无章法的,相反,好的课堂一定是有其内在的规律,蕴含着教育教学的真谛与生命成长的机理。

自由的呼吸。自由是智力生活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如鱼得水,如鸟入林。美好的课堂在于创造一种自由的空气。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气氛”对课堂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心理气氛”形成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成败。罗杰斯还提出两个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条件,即“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显而易见,自由的学习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是一种心灵的舒展。只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才能滋育出健康阳光、蓬勃向上的生命气象。在这样的课堂中,每一个人形体自然、身心自在、心灵自由。自由的课堂意味着,摒弃僵硬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拆除禁锢精神的壁垒,让思想的灵泉盈盈流动,曼舞轻扬。

快乐的旅程。快乐是生命的亮色,也应该是课堂的底色。“生而寡欢无趣,何生之有?学而寡欢无趣,何学之有?”一部《论语》就是一部师生之间其乐融融、其趣浓浓的教育史。没有欢声笑语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没有相视一笑、莫逆于心的体验的学习是一种刻板的训练;没有内在愉悦和身心欣喜的教育是对生命的一种背离。快乐不是简单的课堂的点缀与调节,而是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志与体现。开心,才能“心”开。当一个人开心时,他的心窍就自然而然地打开了,聪明和灵感就汩汩涌流。当然,这种学习快乐不能仅仅停留在浮泛肤浅的感官的快乐,而应是师生共同发现内心的欣悦,感受学习的欣悦。学有所思,为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便学有所乐。所谓的“笃实而生光辉”,因内心的充实、丰盈,从而生发出内在的快乐。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在其著作中无时不刻地呼唤着课堂快乐和快乐课堂。他说:“如果哪儿的学校生活暗淡无光,不是儿童终身难忘的最幸福的时刻,对此,教育学的科学采取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态度是不能容忍的,哪怕聋一个耳朵、瞎一只眼睛也不行。”

智慧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和课堂也是一种灵魂的探险,人生的探讨,心灵的探索。人生有无限可能,因此它辽阔无垠;思想无限丰富,因此它永无边界;知识如恒河沙数,因此它浩淼无际……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问题是永无终了的,心灵是永无止境的,结论性的答案是永无可能的。”于是,课堂注定要成为“智慧”的养育所与集散地。理想的课堂便是智慧的对话,文化的对话,思想的生成。按照法国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的观点,文化对话意味着观点的多元性与多样性;意味着文化交往,意味着信息、思想、观点、理论的多种交流;意味着允许思想、观念和世界观的冲突。这是一种海纳百川、虚怀若谷、兼收并蓄的智慧的交流,是师生与文本间的互动生成;课堂教学是师生与环境之间多方、多边复合的互动交流的生成过程。美好的课堂应该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应该是“山鸣谷应,音韵谐和”,有不齐之齐的美感。不关注师生的互动生成,就是人为地割裂了教与学的血脉关系。这种割裂必然造成教的盲目与茫然,学的困苦与低效。只有师生互动生成才有教学相长,才有教学相乐。生成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也是思想的课堂,文化的课堂!

生命的成长。中国人民大学黄克剑教授认为,教育可以放在三个相互贯通的层面上去理解,即授受知识、启迪智慧、点化和润泽生命。而教育及课堂的最高境界就是点化和润泽生命,教育及课堂的第一使命就在于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寻求与自己精神血脉互通共融的气息,营建属于自己个人的心灵“后花园”,在朝夕的温习与探索中,建构和塑造生命的面貌与人生的价值向度。在关爱中学习关爱,在宽容中学习宽容,在民主中学习民主……在各自千差万别的“生命相遇”中不断地走向“生命相融”,走向“生命相生”,这样的课堂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人园”:和花园有相类似的意义,我们愿意在这里面的人都能各得其所,体现出个人本来之美……

对于好的教师标准,阿莫纳什维利指出:“我有我的尺度,我要按照这个尺度来衡量自己的教育技巧。我每天都提醒自己:如果你的大多数学生都不爱读,你就是个坏教师;如果你的大多数学生都酷爱读,你就是个好教师;如果你班上的所有的孩子都爱读,并且都嗜读成癖,那你不仅是个好教师,而且还是一个好的教育者。”这可以理解为,好的课堂标准包含着四大元素:学会阅读、学习思考、热爱自由、热爱快乐!

立足根本稳扎稳打

------皇姑区课堂教学改革巡展第二季体会

5月16日至5月23日皇姑区教育局开展的“课改进行时”——皇姑区课堂教学改革巡展第二季主题活动分别展开,让全区31所小学的校长、主任们大开眼界。

本次教学巡展分为“课改再聚焦”和“课改进行时”二个版块。虽然在第一季我们已经领略了昆山三校现场口头作文和昆山二校433模式的风采,但这一次两所学校又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昆山三校的“精致课堂”,从“小处”着眼,把教育做到每一个细节,带给学生和教师成长的幸福;昆山二校的“魅力课堂”,挑战突破课改的瓶颈,以学生为主体,打磨出自主、互动的课堂。

童晖小学的“全纳特色”,利用清晨,全校师生站在操场上,和英语老师一起大喊英语,展示英语诗歌。四年八班的英语公开课上,同学们为迪士尼故事书中的经典角色配音,《睡美人》、《狮子王》、《白雪公主》……学生们的配音维妙维肖。这些迪士尼经典童话故事都是小学生耳熟能详的,然而能用英文“原汁原味”地讲述每个故事,并为相应动画片英文配音,却是童晖小学生独有的能力。学校采用12册迪士尼双语故事书为英语校本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12个学期每学期学习一本,使孩子们在感受童话美好的同时,增强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质的飞跃。

泰山小学的“快乐课堂”,以“快乐”做课堂支点,让学生和教师在“体验?对话”的环境中共同提升。

塔湾小学的“灵动215课堂”,灵动体现学生的活泼、善学善思、自信和灵气。

淮河小学的“阳光课堂”,营造童话般美好温暖的世界,放大“阳光课程”的内涵,守住教育的根。

参加本次巡展“课改进行时”的6所学校充分彰显出学校的个性和活力,正在确立“一校一品”。也由此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课改没有固定模式,没有能直接借鉴的经验。各校有各校的优势,比如昆三学校老师少,学生也少,相比我们学校,33名老师,860个学生,我们想达到5个百分百,是不现实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校舍小,老师少,学生以农民工子弟为主体,而且流动性非常大的学校,该怎样发展呢?

上学期我校确立了后茶馆式教学模式,依托学生的力量,把“合作学习”作为研究方向。本学期期初,聘请贺秀宇校长为教学顾问,多次为全体教师和家长做讲座,并深入每个班级,每周二或周四进行听评课、组织研讨。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极大的减轻了任课教师的负担,也极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欣喜之余,我们也希望学习到更多的切合我校实际的改革方式方法,下学期,区里还要组织课改巡展的第三季,希望能有兄弟学校为我们展现更多的课改成果之余,

也能让我们看到改革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鸭绿江人也一定能立足于根本,让课堂教学改革的春风吹满整个校园!

鸭绿江街小学何颖

2014年6月2日

基于四要素教学设计4CID模型初探

基于四要素教学设计4C/ID模型初探 【摘要】本文从四要素教学设计4C/ID模型的基本概念、原理出发,阐述了4C/ID模型的核心要素。4C/ID模型打破了传统学习方式,探讨了基于4C/ID 模型的复杂学习任务架构的优势,对于提高终身学习、创新学习及促进技能方面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复杂学习任务;4C/ID模型;教学设计 0 引言 4C/ID模型是从全新的角度对传统学习的一种分析,4C/ID模型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学习不能适应复杂学习任务的局限性。传统学习是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型,是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简单的学习任务,分别对单个的任务进行学习,而4C/ID模型针对的复杂学习任务,是将知识、技能和态度三者协调整合,从而使学得的知识、技能有效迁移到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 4C/ID模型以训练复杂认知技能为目标,对认知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进行了基于技术的创新性思考。在提倡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社会环境下,利用4C/ID 模型的优越性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协调复杂学习任务,提高整体学习任务的效率。 1 4C/ID模型概述 4C/ID模型是Four-component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的缩写,指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由荷兰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 of the Netherlands)的约伦·范·麦里恩伯尔教授(Jeroen J.G.van Merrienboer)和荷兰土温蒂大学(University of Twente)戴杰克斯特拉(Asnne Dijkstra)教授等主持研发的一种面向复杂学习任务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模型[1]。麦里恩伯尔教授指出复杂技能的学习并不是独立,也不是学习各个不同技能的累加,而是复杂学习的整体大于各个部分之和,多出来的部分就是综合协调各个部分的能力。4C/ID 模型认为学习任务应该被视为一个复杂的整体,学习应该是以整体的方式进行的,而不是分而时习之。 4C/ID模型提供一套具体的、真实的、面向工作实践的整体学习任务,促使学习者在“做”真实的学习任务时,以整体的观念协调综合地运用所学得的知识、态度及其技能,并把它们应用到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2]。 4C/ID模型的理论基础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4C/ID模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这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的思想是一致的。 2 4C/ID模型的要素研究 4C/ID模型的中心任务是复杂技能即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践技能的确定,也就是与学习者实际面对的情境、面临的问题及其案例的结构等有关系。 4C/ID模型根据学习过程中的差异将复杂学习任务中的复杂技能分为非重复性技能和重复性技能两类构成性技能。非重复性技能和重复性技能是相对立的技能。非重复性技能是指在学习任务过程中对于学习者而言是不常使用的、新颖的,并随整体任务难易的变化而变化,需要努力学习才能够在新任务中灵活迁移的技能;重复性技能是指在学习任务过程中对于学习者而言是常规的、反复使用的,并不随整体任务难易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对于非重复性技能的学习,需要向学习者呈现具体的有意义的、真实的整体任务环境,加之辅助信息,用以引导和促进学习者完成认知图示的建构;对于重复性技能的学习,呈

教学目标的四要素和三维度

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和“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这方面,我们研究得还真是很不够。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常常没有自己的思考,往往将教学参考用书上的“教学要求” 一抄了之,“教学目标”的制定便“大功告成”了。如果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不甚了了,教学活动中自然也就没有了“灵魂”,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容易迷失“方向”。 一、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 规范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包含下列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3.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的,课程目标应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具体可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 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 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 验,又叫体验性目标。他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其他目标有重要的促进和优化作用。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的教师认为,这三维的课程目标只是个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多大用处,所以不必堂堂呈现,堂堂落实。 其实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三个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如同一个立方体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样,课程目标也有三个维度: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所以说,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 对于“知识与技能”我们并不陌生,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的“双基”教学,就是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知识与技能”,与过去教学大纲指导下的“知识与技能”没有多大差别。其实在过去的教学中也客观存在。所谓“过程与方法”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

文学四要素与文学本体论

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并不是人们主观随意划定的,总体而言,我们的一个理论前提是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即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不是以成品这种形式存在的而是以活动的方式存在的。 文学本体论指关于文学存在的本源与本质的学说和理论。 (1)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社会生活,可称之为反映论本体论; (2)从文学是作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可称之为表现论本体论; (3)从文学就是文学本身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就是文学的审美特性及作品自身,可看作是文本学或现象学的本体论。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在所有意欲包罗万象的理论中,就艺术作品总的情况而言,有四个要素即包括作品、作家、宇宙、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他们的关系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只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需要找到一个中介,根据其中一个要素,生发出界定、划分和剖析艺术作品的主要范畴,他认为文学作为一个活动总是由其核心是作品,在这四大要素中,始终占据中心地位的,即这个中介就是作品,他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这也反映了作者的批评立场始终就是与阅读文学作品密切相关的,作品与艺术家(也及其作者)的关系也是艾布拉姆斯讨论的重点。 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在《洞穴》中他提出的观点偏向于世界,这个世界既包括现实世界,也包括柏拉图的理论世界,他这种看法认为: 文学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摹仿。他通过一群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洞穴里,由于被锁住而不能走动、回头和环顾左右,在这样的一个洞穴里所发生的一切,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终于完成了他关于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2、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重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13、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的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14、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15、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17、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18、艺术真实性: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19、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教学目标表述的“四要素”

教学目标表述的“四要素”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一环,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与环境的合理组合和运用及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也关系到生物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国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而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而一些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的描述上往往出现了笼统、模糊、大而空。即“行为主体混乱、行为动词不具体、行为条件不明确、行为表现程度不确切”等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一、行为主体 表述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及“培养学生……”等描述,需要改变为“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二、行为动词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传统应用的“了解”“掌握” 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

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而“认出”“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 等词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三、行为条件 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小实验,体验……”等。 四、表现程度 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有效教学四要素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余文森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就其总体而言,课堂教学改革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 向扎实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可以说,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低效问题。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深化变得非常紧迫。本文从课堂教学活动的要素和课堂教学运行的环节两个相结合的维度,来分析和探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理和机制。 第一要素:情境与问题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我们知道,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也就是说,知识本身具有丰富生动的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去思考。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及其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所提供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1]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虽然这种论述并不全面,但的确也反映了学生认知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就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基本上知道了一张饭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一个小学生的手掌面的大小约1平方分米,一个小学生大拇指的指甲面大约为1平方厘米。将面积单位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2]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境”,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情”。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 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 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说。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 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表现说产生于19 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是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提出的,他提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其中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典型: 1、定义: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出的具有显出特征的富有审美能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一般具有以下三点: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三方面:具有独特丰满鲜明的个性;具有巨大深刻的社会概括性;典型人物的个性和社会概括性具有统一性。 3、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典型的概念基本上由西方文论创立,其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类型说;18世纪以后,个性典型观;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代表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鲁迅《孔乙己》《阿Q正传》 马克思主义典型论 (高度的个性化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社会历史内容和揭示社会发展潮流) (时代背景下共同群体的特征)(历史过程中本质的真实) 马克思主义典型论要求:1、充分表现人物的真实个性(细节的真实)2、要求个人的典型与他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表现整个社会的现实和精神状态作家不仅要写出主人公“怎么样”,而且要写出“为什么”,不仅要告诉读者主

(完整)文学概论复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①名词解释②辨析题③简答题④论述题⑤作品分析题 一、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要素:作品、作者、作品、读者 关系: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要素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存在的,而是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 统。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 话语伙伴关系。 二、文学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1、巫术发生说2、宗教发生说3、游戏发生说4、劳动说 发展:(1)社会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条件(2)人的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根据(3)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原因:经济的制约;上层 建筑间的相互作用;本民族文学的纵向继承;各民族文学的横向交流】 三、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标准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并不简单地在于审美属性及语言形式,而在于,第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第二,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 第三;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第四,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四、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概念及其表现 概念: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表现:(1)无功利与功利(2)形象与理性(3)情感与认识【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 五、文学的含义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六、话语蕴藉 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七、文学创造与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 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宗教是建立在虚幻基础上,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的情绪。 八、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文学创造的客体: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 的自然;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 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 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九、艺术构思的概念、心理机制以及构思方式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 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 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心理机制:1、回忆与沉思 2、想象与联想 3、灵感与直觉 4、理智与感情 5、意识与无意识 构思方式:1、综合 2、突出和简化 3、变形与陌生化 十、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十一、情感与“诗意的裁判” (1)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之关系:情感评价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真、善、美。高尚品格与功利取 向就是善的价值追求。文学作品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高尚与否,归 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为价值标准的。只有有了 高尚品格与正确的功利取向的文学作品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2)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示之含义:所谓诚挚的情态,是指文

沟通技巧篇-8-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教案)

沟通技巧篇 8 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教案) 开篇引入主题:武昌火车站“1元”杀人案 认识“暴力沟通”:定义解析,举例 1、考试成绩出来了,父亲找三年级的儿子谈话:怎么才考50分,你的脑子都装了什么。 2、妈妈看到儿子碗里的饭还有很多,说:如果不吃完,就鞭子伺候 3、医院门卫保安对拍照的行人说:“你在干嘛,拍什么照,把手机拿过来删了”。 4、正在拖地的清洁阿姨对走过的同事说:哎哎哎,踩脏了,往那边走。 5、饭堂阿姨对打饭的同事说:吃不完就别打那么多,浪费可耻 6、A同事对B同事说:这个文件你今天一定要做完,我急着用。 7、上级对下级说:你看都没看就来问我,我哪有那么多时间 为什么会出现“暴力沟通”: 道德批判: 1、地铁不让座被骂,用道德批判寒了人心。(让座是美德,不是义务) 2、别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看“扶不扶” 进行比较: 1、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老公 2、你看看小张做事多有效率,再看看你慢吞吞的 回避责任 1、发生这样的事,从头到尾都是你的错 2、发生事故,各部门之间“踢皮球” 3、2011年动车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对掩埋火车头,解析了一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4、不关我的事,我不负责这个的。我不知道,不要问我。 强人所难 1、小学一年级的作业全部让家长批改,老师到底要你是干嘛的 2、人民日报:高铁15元盒饭必须有吗有点强人所难 3、社区QQ通知80岁老人领补贴:强人所难 非暴力沟通理念关键假设: 共同需要:衣、食、住、行、婚配、安全等 爱的能力:爱,是一种能力,和人格的成熟度有关 乐于给予:人之初,性本善。大公无私乐于给予:奉献让社会更有爱 选择是内在的:自己做决定 1)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都知道,这就是他的选取方式。 2)爱迪生创造电灯,失败了n多次,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这就是他的选取意义。 快乐是一种选择、痛苦也是一种选择。人生是一连串的选择。 通向平静:看书;散步;关房里听音乐;每天在日记本上写下最值得感恩、纪念、开心的五件事情。睡觉! 独处.在独处的时候,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不需要与任何人联系,只用来与自己沟通,沟通自己的所

教学设计四要素

教学设计四要素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实施之前,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行的决策,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施工蓝图”。一般认为,教学设计以下列四个要素为主要内涵。 1、教学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教学是学校实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师实行的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让学生在教养、教育、发展几个方面都有所得,日积月累才能达到育人的整体目标。所以,教学设计首先要在育人总体目标的规范下,对每一项教学内容和活动确定所要达成的具体目标,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期望学生在知识、水平、智力、情感、品德、行为等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和归宿。 2、如何组织教材借以达成预期目标? 教材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之一,教材中所反映的知识体系是人类智能活动的最基本的成果。教材不但具有发展学生理解水平的价值,而且还具有促动学生情感、性格、意志等方面发展的价值。一般来说,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有着差别和矛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缩小这种差别,解决面对的矛盾,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还要让学生在解决这个矛盾过程中养成探究和创造的精神。教师只有充分理解和发掘教材蕴含的教养、教育、发展的因素,做到既不脱离教材另搞一套,也不照本宣科,合理组织和表现教材,才能借以达成预期的目标。 3、选择何种认知策略,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掌握教材? 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智能。但是只靠死记硬背获得知识是无助于发展的。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是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教材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教学的认知活动总要受学生理解规律的制约。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理解规律,从教材特点和班级学生认知水平出发,对最适合于当前教学条件的认知策略作出抉择,以组织和引导学生的认知活动,使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使所教的内容转换为学生所能理解、乐意接受的形式,才能发挥学生认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取得预期的效果。 4、如何评价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 任何教学活动总伴随着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即使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施工蓝图”,但实际上教学不可能全凭设计好的“蓝图”实行。因为教学的对象----学生是各具个性特点的学习主体,教学过程常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教学设计时不能不考虑采取适当的评价手段,以便在教学活动中持续获取反馈信息,检查目标的达成度,即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甚至调整原设计的教学过程。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终审稿)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MG129]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填空 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 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的体现在两中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式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含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与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文学四要素与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就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就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就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就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就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说。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就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的基本倾向就是,文学本质上就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就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就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就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就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就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指出“诗就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与西方表现说可以比较的就是中国传统的“诗言志”说与“诗缘情”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比较典型的实用说就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与西方的“寓教于乐”说。“言志”说与“教化”说构成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重要特色。古罗马时期贺拉斯的“寓教于乐”开了西方实用说之先河。)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与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就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客观说实际上就是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首先提出的。)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与再创造。)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文学观念不就是固定的、僵死的、可以永远定于一尊的;时代的变化,包括政治治乱、社会风气、学术倾向等推动着文学的变化;随着文学的变化,文学观念也随之变化。摹仿——表现——变形——装饰这一文学发展趋势,展现了文学自身演变的规律;当然这种演变规律并不就是直线型的,由于受直接的、间接的社会生活变动、斗争与不同社会心理的影响,其发展的路线与形态往往就是极其复杂的,而在同一个时期,几种文学形态与观念并存的局面也就是存在的;但就总趋势而言就是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文学观念的变化还与人的观点的不同及变化有关;不同的社会团体、群体具有不同的观点,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观点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观点的变化都会导致对文学的瞧法发生变化。

什么是教学设计_总结完整版

《什么是教学设计》 总结精选(1): 什么是教学设计?包括哪些主要环节? 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其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资料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取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资料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取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资料包括学习资料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任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或意图、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含板书设计)、自主性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资源链接等。 1、评估需求确定教学目的:测量学习差距、确定完成教学后能够做什么? 2、教学资料分析:学习者学习之前的知识技能分析? 3、学习者分析:学习者个性特征和学习环境分析? 4、编写教学目标:具体陈述学习后能够做什么? 5、开发评价方案:你准备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 6、开发和选取教学材料:你设计各种教学资源和材料为教学做准备? 7、实施与评价:实施你的设计并进行多方面的评价? 8、修改:整理反馈资料和数据,进行修改教学设计 9、总结性评价:对学习者使用效果进行最终评价 教学设计的本质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性的教学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教育家杜威最先提出应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科学,桥梁科学即为教学设计的原意。80年代初,由邬美娜、刘茂森等人引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但那时的教学设计只是 原封不动的将教学设计从国外拿来,介绍给大家的观点和理论也是零星的、支离破碎的,根本谈不上体系,实践几乎没有。经过这些专家20年的努力,此刻教学设计在我国已经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个别成功的实践应用。 但是纵观我国教学设计的理论,我们看到的多数还是国外教学设计的印迹,由此导致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我国的教学实践不适应,表现为:理论反映的是西方教育观念、学习理论、教学

安全事故四要素及措施教学内容

安全万里行,明故而改之 导致安全事故的4 个条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管理的缺陷。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 (1)麻痹侥幸心理,工作蛮干,在“不可能意识”的行为中,发生了安全事故。 (2)不正确佩戴或使用安全防护用品。 (3 )机器在运转时进行检修、调整,清扫等作业。 (4)在有可能发生坠落物、吊装物的地方下冒险通过、停留。 (5 )在作业和危险场所随意走、攀、坐、靠的不规范行为。 (6 )操作和作业,违反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未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如动用明火、进入有限空间、上锁挂牌、化学品使用等。 (7 )违规擅自进入消防重地,如浸出、制氢、氢化、等。 (8)违规使用非专用工具、设备或用手代替工具作业。 (9 )精神疲惫、酒后上班、睡岗、擅自离岗、干与本质工作无关的事,以及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麻痹。 (10 )管理者思想上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法律责任观念不强;在行动上不学习、不贯彻落实公司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尤其 是安全检查、安全教育制度,这是最大的不安全行为二、物的不安全状态:

(1 )机械、电气设备带“病”作业。 (2 )机械、电气等设备在设计上不科学,形成安全隐患。 (3 )防护、保险、警示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4 )物体的固有性质和建造设计使其存在不安全状态。 (5)设备安装不规范、维修保养不标准、使用超期、老化。 三、环境的不安全条件 (1 )社会环境复杂、自然环境恶劣 社会环境复杂:巡线和维抢修作业过程中可能与当地民风民俗、村落特性等各类社会因素产生摩擦,另一方面在发生抢修作业时可能会引发群体事件。 (2 )自然环境恶劣: 1 、照明是视觉感知的必要条件,人和外界的接触有80% 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照明的好坏直接影响视觉对信息的接收质量,因而也和工作质量以及安全状况有密切的关系。据统计,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年的11 、1 2 和1 月这 3 个月中事故发生率较高,原因是这段时期昼短夜长,经常需要人工照明,而我国工业生产中没有充足照明的习惯,现场照明照度值经常偏低,因此容易发生事故。另外据国外最新研究表明,在特定的环境中,事故的多少与亮度成反比关系,事故发生频率较高的作业单元,往往是亮度较低的。随着照度的增加,视疲劳减少,劳动生产率上升。、 生产场所的照明分为3 种:自然照明、人工照明和自然与人工

文学概论部分作业参考答案(1)

《文学概论》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 1、文学活动的构成要素可概括为四个: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2、我国文学理论遗产十分丰富,先秦的《尚书·尧典》里就有诗言志的说法。到魏晋时期出现了第一部文学理论论文,它是魏文帝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则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到唐代则有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到清代则有的金人瑞《六才子书》。还有李渔的《闲情偶寄》。 3、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以及德谟克利特的《宇宙大系统》是开文艺理论研究先河的代表作品。在古罗马则有贺拉斯的《诗艺》。集西方文学理论思想之大成的则是德国的著名哲学家狄尔泰和黑格尔。他们的代表著作是《精神科学序论》和《精神现象学》。 4、文学理论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细分为文学文本、文学媒介、文学语言、文学载体、文学形象和文学写作等几个部分。 二、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代表字母填入题后扩号内) 1、关于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关系,下面那种说法是正确的(B ) A:现实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对象,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文学活动的目的。 B:现实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础,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产物。 C:现实世界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客体,作品是文学活动的目的。 D:现实世界是文学活动的目的,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产物。 2、“诗言志”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用的基本认识,它出自于(B ) A:两汉时期的《诗大序》 B:《尚书·尧典》 C:曹丕的《典论·论文》 D:钟嵘的《诗品》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是(D ) A:曹丕的《典论·论文》 B:陆机的《文赋》 C:严羽的《沧浪诗话》 D:刘勰的《文心雕龙》 4、西方文学理论研究开先河之代表作品是(A ) A: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B:贺拉斯的《诗艺》 C:狄德罗:《论戏剧艺术》 D:康德《判断力批判》 5、西方文学理论思想的集大成者是(C ) A:亚里士多德 B:贺拉斯 C:黑格尔 D:别林斯基 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许多文学理论专家没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这说明文学理论不能指导文学创作。(错误) 理由:文学理论不是关于文学的固定不变的法则,而是文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它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又推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前进。文学创作是最基本的文学实践,它是作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审美体验的形象反映,既包含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又包含着审美创造。所以文学理论专家没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无关。 2、文学理论研究可以指导、影响文学创作活动,但文学创作对文学理论研究却不起什么作用。(错误) 理由:文学方面的研究会促进文学创作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研究,可以避免创作方面的一些弊端。另外,研究的学术性和创作的实用性互为促进,互为联系。二者不是分割的。 四、简答题(含名词解释) 1、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2、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3、文学活动:文学活动即指以文学文本为中心展开的创作、阅读、批评、研究行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