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铁杵磨针的故事

铁杵磨针的故事

铁杵磨针的故事

铁杵磨针的故事

铁杵磨针的故事:李白是唐代大诗人,但小的时候,很贪玩,不爱学习。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成才,就把他送到学堂去读书,可是,那些经史、诸子百家的书深奥难懂,李白学起来感到十分吃力,就更加不愿意学了,有的时候还偷偷跑出学堂去玩。

有一天,李白没有上学,偷偷溜到一条小河边去玩。忽然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蹲在小河边的一块磨石旁,一下一下地磨着一根铁棍。

李白好奇地来到这位老奶奶身边,问道:“老大娘,您在干什么?”

“我在磨针。”老奶奶没有抬头,她一边磨一边回答。

“磨针!用这么粗的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这不是在开玩笑吗?该到什么时候才磨得成啊!”李白脱口而出,而老奶奶这时,抬起头,停下手,亲切地对李白说:“孩子,铁棒虽粗,可挡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难道铁棒就不能磨成针吗。”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很感动,从中也受到了启发。心想:“是呀,做事只要有恒心,不怕困难,天天坚持做,什么事都能够做好。读书不也是一样吗。”李白转身跑回学堂。|幼儿故事|

从此以后,他刻苦读书用功学习,历代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他见到就读,终于成为一名流芳千古的伟大诗人。

小古文100注释

铁杵磨针是一个成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是褒义词。本文出自《方舆胜览》,说的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顺,弃学途中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对自己的触动很大,终于发奋读书,最终学有大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出自这个故事,这句话也成为激励后人持之以恒求学的名言警句。 【注释】 1眉州:古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 2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3成:完成。 4去:离开。 5逢:碰上。 6媪(ǎo):年老的妇人。 7方:正在。 8铁杵(chǔ):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9欲:想要 10感:被感动 11还:回去 12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 13卒业:完成学业。 14今:现 15氏:姓…的人。

16太白感其意:李白被她的言行感动了。 【翻译】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文学常识】 李白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汉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诗作。后有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型李白;《胭脂扣》等多多部小说作者李碧华原名李白。

道边李苦 【注释】 ⑴尝:曾经。 ⑵诸:众,各。 ⑶游:游玩,玩耍 ⑷子:指果实。 ⑸折枝:把树枝压弯了。折,弯曲。 ⑹竞:争逐,争着。 ⑺走:跑。 ⑻之,它,这里指李子。 ⑼唯:只,仅。 ⑽信然:确实这样。 ⑾.曰:说。 王戎:晋朝人 【翻译】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上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很多小朋友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树长在路边却有很多李子,那一定是苦的(李子)。”摘下来(一尝),才相信的确是这样的。 《道旁李苦》的道理: 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认真观察,认真思考,认真分析。 如果李子不苦,则人们都会抢着去吃。

小学低年级诵读美文

小学低年级诵读美文 春笋 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小池塘 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 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 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映出一个五彩的世界。 夕阳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已是绝叹。可我过去总想,如果夕阳真的无限好,又何必在乎将近黄昏呢?将近黄昏又有什么不好?但当我凝望秋的夕阳时,感觉发生了变化。秋的夕阳让人感觉很遥远,完全没有日出时的那份蓬勃,只有义无反顾走向黑暗的悲壮。当秋的夕阳全都褪去光芒后,它用满腔的火红告别今天,幽静而毅然地走向明天。它不仅留下一天的温暖与明亮,还留下了满天绚烂的彩霞,让人们留恋,让人们向往……

草原的早晨 “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一只只羊儿涌进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跨上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 蓝天 被雨水洗过的天空,蓝得透亮,蓝得清澈,蓝得自然,就像那浩瀚无垠的大海,闪烁着神秘的光。空中的云,时而被风扯得丝丝缕缕,撒得满天都是,宛如碧蓝的海面上那一只只海鸥,那一点点风帆;时而又被风堆得密密层层,仿佛陡如斧削的山崖上那一只只振翅欲飞的大鹏。在这和平的蓝天下,快乐自由的孩子们,在嬉戏,在成长,那欢乐的笑声一直飘到天上…… 夜月 秋天里有一个最让人高兴,也最让人伤心的节日──中秋节。当圆圆的月儿升起时,象征着团圆的夜晚,让团圆的人们欢欣,让孤单的人更觉寂寞。但假若你撇开团圆或孤单,平心静气地赏月,就会有另一种感觉:夜是如此的辽阔,天像一道优美的弧形轨道一直滑向远方。明亮的月,清新飘逸、孤影婆姿,像一块银白色的巨璧,天然无雕饰地嵌在沉着深灰的苍穹中,和谐美妙;又如微风拂过新发的嫩柳一般,轻柔、温顺;又似淡雅的花瓣飘零在水上一般,自在、满足。

《铁杵磨针》教学设计

《铁杵磨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⒊理解部分文言字词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的精致与典雅。 教学重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诵读方式,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新 ⒈李白诗歌,比赛诵读。 同学们,大诗人李白的诗,大家背了不少吧,你最喜欢哪一首,背给大家听一听。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李白有着的小古文,请看课题。 (PPT出示:17、铁杵磨针) ⒉揭示课题,理解铁杵。 ⑴读一读 指名读,读后评议。 (读得很正确,很流利,可是中间无停无顿。跟老师来读——铁杵/磨针,这样来读,有什么感觉对,有了节奏,感觉很有味道,别人听了,会认为你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⑵猜一猜 看看部首,“杵”可能是什么意思那么“铁杵”呢 (理解汉字,要看偏旁部首,看“杵”字,是木字旁,就要猜这个字与木有关,“杵”是什么呢是木头,是木棒对,是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那么“铁杵”呢 ⑶看一看 请看图片,这就是铁杵,一头粗一头细的圆铁棒,要把它磨成一根针,不容易啊。文中写了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我们来看课文。 二、初读文本 ⒈出示文本,标好停顿。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ǎo)/方/磨铁杵,问之,曰(yuē):“欲作针。”白/笑其拙(zhuō)。老妪(yù)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还(huán)/卒(zú)业。 ⒉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⒊教师引领,慢慢诵读。 (重点指导读好下面两句话: 相同语句,不同断句。 在/眉州象耳山下 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⒋标出停顿,自由朗读。 ⒌同位互读,互帮互辅。 三、检查自读 ⒈读读词语,重点正音。 ⑴示词语,指名朗读下面词语: 磨针溪眉州弃去yù zhuō huán zú chǔǎo yù欲作针笑其拙还卒业 铁杵老媪老妪 ⑵教师领读,读出节奏,读得连贯。 ⑶学生齐读,读得整齐,读得响亮。 ⒉看看部首,猜猜字义。 老媪老妪 (看“媪”“妪”的部首,跟“女”有关,联系前面的“老”,可以想到“老媪”“老妪”指的就是老奶奶或老婆婆。 ⒊指名朗读,纠正断句。 (指名朗读全文,重点纠正断句。) ⒋学生齐诵,诵得整齐。 五、细读感悟 ⒈观察字形,说说“曰”字。 ⑴找一找,“曰”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读一读带有“曰”字的语句。

铁杵磨针的故事

铁杵磨针的故事 文,弃去,(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还卒业,曰。 铁杵磨针太白感其意,未成:磨针溪。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 他路过一条小溪:欲作针。 铁杵磨针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过小溪。 媪自言姓武,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老妇人说。 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磨针溪,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在眉州象耳山下。 今溪旁有武氏岩: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译文,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 那老妇人自称姓武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 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 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 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

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 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那老妇人自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你好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成功,就放弃了,在一条小溪边遇见一位老婆婆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很奇异便问她:老婆婆,你在做什么?老婆婆回答:我要把铁杵磨成针。

如何进行低年级学生朗读指导

如何进行低年级学生朗读指导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因而,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形象思维、提高作文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低年级的孩子热情活泼,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我在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视朗读这一环节,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是怎样指导学生朗读的几点体会: 一、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范读 朗读训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训练学生朗读,教师的示范朗读是十分重要的。富有表现力的朗读,能以其声、情来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起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他们都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作为语文教师基本技能之一的范读,不仅仅是简单的照本宣读,更应是一种“美读”,把作者的感情在学生感知全文时表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使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对作品内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情感强烈流动,能入情、入境、会心,初步感知课文。如范读《我们成功了》时,朗读中,我用饱含激情语言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们的面前……当然,不能让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出发,使学生在真正感受文章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活动,那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有的文章句子较长,较难读也较难理解。在朗读指导上经常听到老师这样问:“这个句子比较长、比较难理解,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同学们会说“语速太快”、“声音太轻”、“人物坚强个性没读出来”……如果这时老师根据学生要求,来次声情并茂的范读,效果肯定十分理想。有着教师“手把手”的引导,学生会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朗读气氛十分活跃。那些难理解的句子在学生的模仿过程中便迎刃而解。可见,指导学生朗读,教师示范不容忽视。 二、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进行指导

铁杵磨针铁杵磨针的故事

铁杵磨针-铁杵磨针的故事 【各位读友,本文仅供参考,望各位读者知悉,如若喜欢或者需要本文,可点击下载下载本文,谢谢!】祝人家工作顺利】 文,弃去,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还卒业,曰。铁杵磨针”太白感其意,未成:磨针溪。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他路过一条小溪:欲作针。铁杵磨针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在眉州的象耳山下。过小溪。媪自言姓武,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老妇人说。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 磨针溪,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在眉州象耳山下。今溪旁有武氏岩: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译文,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 艰铁棒。那老妇人自称姓武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的训练(论文)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的训练 作者:郭秦岭发布者:郭秦岭日期:2010-04-12 11:31:25 点击量:832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学生对文本认知和文本理解、感悟的重要体现形式。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训练,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对朗读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崔峦老师在“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若干问题的问答(一)”一文中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最要紧的不是读出感情,而是把字、句读正确。所谓读正确,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不仅是生字的字音,还包括轻声、儿化和变调;要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读字句;还要读出句中、句间以及自然段之间的停顿。上述每一项要求,都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达到。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读出适当的语气。 有些低年级教师在朗读训练不能够真正落实,如:1、教师分析讲解提问多,学生读书时间少。教师往往把一篇课文问得支离破碎,讲的头头是道,教师的“辛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挤掉了学生思维的时间。2、朗读训练学生陪衬多,学生参与读书少。有的课堂上,朗读训练只是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环节服务,一两个学生读正确了,读流利了,读的有语气了,就进行下一个环节,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朗读的情况。3、教师对低年级朗读的要求不明确。表现在对“读正确”概念不清,教材中出现的轻声、儿化和变调落实不好,朗读的层次性不强,看不到训练的过程。4、教师朗读认识到位,朗读指导方法少。课堂上,朗读指导的方法单调,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朗读效果也不好。 如何落实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训练呢? 一、要有充分的读书时间。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琅琅上口,对课文内容的要求只是了解。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要求,不拔高,对课文内容不做过多地讲解、分析,真正潜下心来带领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直到读正确为止。 二、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听别人读三遍不如自己动口读一遍。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朗读中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自读、同桌互读、座位前后四人结成小组轮流读、齐读等。对于重点句子、重点段落要反复读。 三、要体现朗读训练的层次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具体到一课书,学生也要经历一个逐步读熟、读懂的过程。 朗读课文,一年级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训练下,能够借助汉语拼音读正确,读流利。做到不唱读、不丢字、不添字、不读天书。二年级学生要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气,读好长句间的停顿,不读破句,读好句间、自然段间的停顿。以后随着年级的升高,朗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朗读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具体到一课书的朗读,也应体现出层次性:首先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正确课文,其次是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在要求读流利,课堂上要看出学生朗读水平有低到高的

9个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中国传统小故事1: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

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中国传统小故事2: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铁杵磨针的故事_900字

铁杵磨针的故事_900字 古时候,在眉州象耳山下有一条叫磨针溪的小河。历史上传说李白小时候就在那象耳山中读书学习,每天课间就到磨针溪边玩耍。 李白小时候比较顽皮,当老师上课时,他常常三心二意,不认真听讲。有一次,李白读书时,听到窗外鸟儿唱着动听的歌儿,便放下书本,跑出去逗鸟玩儿。这时,有一只雪白的兔子从身边跑过,他又去追兔子。他不知不觉地追到了磨针溪边,兔子没有捉着,他又看见一些大鲤鱼在水中嬉戏,他又去捉鲤鱼了……最后,李白不仅什么也没有捉到,而且连学业也没有成果。李白觉得自己学习没有用,于是,一天他趁老师外出,偷偷的收拾好东西,离开了象耳山学堂。一路上,他看见像翠玉一样的树干上冒出了崭新的绿色,丝丝缕缕的柳条随风飘荡着,蜜蜂、蝴蝶在五颜六色的花丛中翩翩起舞。嫩绿的小草也探出了头。他边走边欣赏着美景,经过磨针溪时,遇到了一位年迈的老奶奶。只见那老奶奶拿着一根大铁棒在一块大石头上来回摩擦,留下了一道道深深地痕迹。“老奶奶,您在干啥?”李白走上前去好奇地问。老奶奶回答:“没看见我在磨铁棒吗?家里没有针了,用铁棒磨成跟针一样粗细,不就可以当针用了吗?”李白说:“那可要磨到什么时候呀?”“年轻人,虽然我也不知道什么时

候能磨成,但是只要坚持,总会有一天能磨成的。”老奶奶说。李白听后愣住了,心想:是呀,只要认真、用心干某件事情,哪有完成不了的呀。于是,李白将自己的故事告诉了老奶奶,老奶奶也鼓励他知错改错。他刚想回象耳山向老师道歉,但是又感觉没有脸去见老师,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从此,李白就夜以继日的发奋读书,终于得到了毕业证书。有一天,李白突然想起在小溪边磨铁棒的老奶奶,特别想知道她是不是还在那磨铁棒。于是就来到了老奶奶磨铁棒的地方,但是就看不到老奶奶的踪迹。李白只好四处寻找,发现了一个小草屋,他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就是那位磨铁棒的老奶奶,只见她身上穿着华丽的衣服,上面锈满了美丽的花纹。“老奶奶你还认识我吗?我就是那个怕学习艰苦的年轻人。现在我的学习有了成果,得到了毕业证书。”李白说。“是你呀!你的老师肯定很着急,你赶快去告诉他这个好消息呀。”老奶奶对李白说。李白又问:“老奶奶,您的铁棒磨成针了吗?”“当然磨成了,我这漂亮的衣服就是用这根针缝出来的。”老奶奶指着身上的衣服愉快地说。李白闻听,转身向山上学堂奔去。李白回到了象耳山把毕业证书给了老师,老师看后也开心地笑了。 要不是老奶奶“铁杵磨针”的故事教育了幼小的李白,可能就没有后来的大诗人李白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铁杵磨针的老奶奶,就把旁边的小溪叫做磨针溪,而因为老奶奶自

对小学低段音乐教学朗读歌词的思考

对小学低段音乐教学朗读歌词的思考 歌词是指一首歌曲中的文词部分,和旋律相辅相成,合之称为歌曲。歌词与歌曲,绝大多数都能互相配合,成为同时涉及文学和音乐的艺术作品。由于歌词大多数都是押韵的,因此亦属韵文,是一种文学体裁,歌曲是歌词与音乐的结合,是音乐的基础,所以一首歌曲好不好听,歌词是很重要的。每一首歌词都是歌曲内容的具体表现,有丰富的情感积累。在课堂教学中,要先让学生认真地朗读几遍歌词,让他们彻底理解歌词的意思,这首歌才教得有意义,才是真正完成了教学目标。 一、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熟悉歌词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年纪小,识字量少,难免歌词里会有些字不认识。所以在学歌曲之前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带领学生多读多认,让他们把生字学会,并能把歌词熟练地朗读出来,不会影响然后的演唱。 例如,在人音版一年级上册第二课里,有一首《其多列》,歌词有三段,1.其多列,其多列,上山坡去拣竹叶,带上长刀砍竹筒,其多列,其多列。2.其多列,其多列,大路旁的小树叶,随风吹动随风扬,其多列,其多列。3.其多列,其多列,彩色书包背身上,高高兴兴上学去,其多列,其多列。这是一首云南哈尼族民歌,歌名《其多列》是哈尼语快快来的意思。这首歌歌词很多,速度又很快,而且里面有很多比较难的字,有坡,拣,砍,筒,随等,教师一定要认真地教学生认识这些生字,反复带读歌词,让学生熟悉歌词,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学生会读这些歌词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教学。人音版一年级上册里,第七大课里的《快乐的小笛子》是一首俄罗斯儿歌,整整两大段歌词,也有很多较难的字,像嘟,划,翅膀等。这首歌的难点是歌词多、节奏快,学生很难掌握。教师必须耐心地带读歌词,让学生熟悉歌词,多朗读歌词,解决了歌词问题,才能更好地演唱。 二、提高学生的朗读韵律感,熟悉节奏 在朗读前,教师最好先带领学生们读几遍,可以根据节奏有感情地朗读,为接下去的演唱做好铺垫。例如,人音版一年级上册第六课《小蜻蜓》,歌词是:小蜻蜓是益虫,飞到西来飞到东,不吃粮食不吃菜,是个捕蚊的小英雄。這首歌歌词比较简单,但速度却特别慢,学生唱不了这么慢。所以在朗读歌词时,速度就要放得比较慢。有些字在读的时候还需要拖音,像第一句,小蜻蜓是益虫,虽然只有短短六个字,但在朗读节奏上就必须跟着音乐节奏一样,小一蜻蜓是一益虫。在读的时候就把握好这种节奏感,等学生在演唱的时候,节奏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还有歌曲里有很多休止符,在朗读的时候就要和学生讲清楚,碰上休止符就停,闭上嘴巴,休息一会儿。如人音版一年级上册第三课里,有一首歌名是《同唱一首歌》,谱子里有四个四分休止符,等于整首曲子就需要停顿四次。教师在朗读的时候就让学生认真听清楚,教师每次都在哪个字读完后停了一会儿。歌词:小冬木,小卓玛(停),小古力,小莲花(停),从小同唱一首歌,亲爱的祖国(停)像呀(停)像妈妈。让学生按这个节奏多读几遍歌词,演唱时碰到休止符,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知道要停顿一会儿了。 三、提高学生的感情表达能力,熟悉歌曲

铁杵磨针的成语故事

铁杵磨针的成语故事 本文是关于铁杵磨针的成语故事,感谢您的阅读! 【成语】: 铁杵磨针 【拼音】: [tiěchǔmózhēn] 【解释】: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出处】: 明朝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举例造句】: 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 【成语典故】: 唐朝有一个著名的大诗人叫李白,在他小的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为此,他的母亲没少训斥他。 有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闲逛着,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大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很奇怪地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每天的学习都特别用功。后来,他博览群书,勤奋苦读,终于有了一番成就。他二十多岁起,为了增长见识,到各地游历。他不仅到过长安、洛阳、金陵、江都许多大城,还到过洞庭、庐山、会稽等许多名山胜地。由于他见识广博,加上才智过人,因此,他在诗歌写作上有了杰出的成就。后世的人们因为他在诗歌方面的杰出成就,都称他为“诗仙”。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小古文100-篇+注音+注释(上册——第四组)

小古文100-篇+注音+注释(上册——第四组)

第d ì 四s ì 组z ǔ 读d ú 书sh ū 要y ào 得d é 法f ǎ 14、 读d ú 书sh ū 飞f ēi 禽q ín 走z ǒu 兽sh òu , 饥j ī 知zh ī 食sh í,渴k ě 能n én ɡ 饮y ǐn ,又y òu 能n én ɡ 营y ín ɡ 巢ch áo 穴xu é 为w éi 休xi ū 息x ī 之zh ī 所su ǒ。其q í 异y ì 者zh ě,能n én ɡ 为w éi 人r én 言y án 。惟w éi 不b ù 知zh ī 读d ú 书sh ū,故ɡù 终zh ōn ɡ 不b ù 如r ú 人r én 。人r én 不b ù 读d ú 书sh ū,则z é 于y ú 禽q ín 兽sh òu 何h é 异y ì ? 译文: 飞鸟走兽这类动物,饿了知道去吃,渴了就会去喝,还能自己建造巢穴作为自己休息的场所。其中更灵异的,还能按照人的指示去行动,只是因为不知道读书 ,所以一直不如人。人如果不读书,那么和禽类兽类有什么分别?

15、读d ú 书sh ū 有y ǒu 三s ān 到d ào 读d ú 书sh ū 须x ū 有y ǒu 三s ān 到d ào :心x īn 到d ào 、眼y ǎn 到d ào 、口k ǒu 到d ào 。心x īn 不b ù 在z ài 此c ǐ,则z é 眼y ǎn 看k àn 不b ù 仔z ǎi 细x ì,心x īn 眼y ǎn 既j ì 不b ù 专zhu ān 一y ì,却qu è 只zh ǐ 漫m àn 浪l àn ɡ 诵s òn ɡ 读d ú,决ju é 不b ù 能n én ɡ 记j ì,记j ì 也y ě 不b ù 能n én ɡ 久ji ǔ 也y ě。三s ān 到d ào 之zh ī 中zh ōn ɡ,心x īn 到d ào 最zu ì 急j í。心x īn 既j ì 到d ào 矣y ǐ,眼y ǎn 口k ǒu 岂q ǐ 有y ǒu 不b ù 到d ào 者zh ě 乎h ū ?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注释: 1. 心不在此。此:这里。 2.决:一定 3.心到最急。急:迫切、重要。

铁杵磨针铁杵磨针的故事

铁杵磨针-铁杵磨针的故事 文,弃去,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还卒业,曰。铁杵磨针”太白感其意,未成:磨针溪。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他路过一条小溪:“欲作针。铁杵磨针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在眉州的象耳山下。过小溪。媪自言姓武,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老妇人说。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 磨针溪,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在眉州象耳山下。今溪旁有武氏岩:“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译文,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

根铁棒。那老妇人自称姓武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你好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成功,就放弃了,在一条小溪边遇见一位老婆婆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很奇异便问她:“老婆婆,你在做什么?”老婆婆回答:“我要把铁杵磨成针。”李白问:“能成功吗?”老婆婆回答:“只要功夫深!”李白听了很惭愧,回去努力读书终于完成了毕业。老婆婆姓武,在岩石边,有武氏岩。 《铁杵磨针》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恒心,有意志就能把事情做完!

小学低年级朗读指导

小学低年级朗读指导 东城区邓庄乡长村小学徐新会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知识的积累、情感的激发、及理解力和记忆力的增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它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因此,从小学低年级起就要重视朗读教学,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朗读训练是个难点。从字词句入手,指导学生清晰、响亮、准确地朗读课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应进一步让他们反复朗读,让差生个别读,重点辅导,使其读熟,读得流利。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因为朗读既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正确认识朗读教学呢?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孩子的朗读水平呢?以下浅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当前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现状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识字写字、写作、口头交际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然而,现在语文教学的实

际情况却不尽人意:教师上课为了赶进度,以析代读,学生忙于听、记,结果,教师讲得多了,学生读得少了。学生成了“注水鸭子”。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学生基本上能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是,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和用感情地朗读,所以会出现唱读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低年级尤为常见。因此,重视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制订训练计划,提高范读水平 1.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制订朗读训练计划。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的朗读要求,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订详细的朗读训练计划。首先,要把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熟练订为朗读教学的目标。其次,要理解和尊重文本的人文情感,安排好朗读教学的手段、形式,确定好朗读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时间安排等要素。第三,对重点句段的不同语气、速度、轻重音、语调等指标要心中有数。 2. 亲自“下水”练习,提高自身朗读水平。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范读是对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语言文字功底和对文本再创造能力的综合检验。教师的每一次范读,都是一次提高朗读水平的好机会。教师要牢牢抓住指导学生朗读的最佳时机,即兴范读。要把所有的朗读要求融于声情并茂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之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对朗读的内容产生共

原来,愚公移山铁杵磨针都是佛经里的故事

原来,愚公移山、铁杵磨针都是佛经里的故事 一个藏族人,一个汉族人,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很多不同,但是当大家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好好谈上一番后,你会发现两个民族的思想其实是共通的。1300多年来,外表彪悍强壮的藏族人,一直被佛教思想深深影响着,道德伦理、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标准,都是以佛教思想作为依据,而这里其实还有少许儒家思想的融入。 唐代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和亲,都带着一批内地的学者,促进了藏地的经济、文化、农业、技术等发展。而随着汉藏民族一千多年的不断融合,佛教思想已经渗透到人民生活的许多层面。现在的很多词汇,比如善良、慈悲、福德、智慧、刹那、世界、缘分、平等、觉悟、因果、宗旨、不可思议、皆大欢喜、现身说法等等都是从佛经里来的。佛教影响着内地文化发展及各民族融合两千年,不少人却根本不知道这些,尤其是经历文革之后,很多老一辈对佛法的了解,已经非常有限了。 在内地,文革以后出生的人们,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不断开放及发展,对佛教有更多接触与理解的机会,但大多人也只是一知半解,中间似乎有个断层,无法系统全面的承接那些遗憾岁月中失去的部分。后来,人们发现,从一些家族的传承上,道德、家训、家风等方面,佛文化其实就蕴含在其中,

有渗透、延续和发展。 佛教文化已经和百姓的生活融合得很深,世俗社会的道德标准,很多都在以佛教的观点为依据。比如热爱做慈善,对别人要慈悲,做人要心存善念,“人在做,天在看”,“因果业力,真实不虚”等等。人们听过的“愚公移山”,“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些其实也是佛经里的故事。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这句话很多人以为是佛陀所言,其实是陈毅元帅在1965年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说的,一个开国元帅能够讲这样的话,表明他对因果有很深的领悟。陈毅元帅信奉马克思主义,思维言行中却还准确表达着因果观念,这也证明了佛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谐相融与根深蒂固的。 韶山毛氏的祖先不仅有人亲建庵寺,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更是虔诚信佛,他曾让幼年的毛泽东拜“石观音”为“干娘”,她自己也坚持吃“观音斋”,定期带着毛泽东去庵寺中拜佛。少年时代,生活在环境幽雅、寺庙林立的韶山冲,年龄稍长,他还到这些庵寺中向僧尼借佛教经书阅读研习。毛主席在1936 年与埃德加·斯诺谈话时说过:“我父亲毛顺生早年和中年都不信神,可是我母亲信佛却很虔诚。她向自己的孩子灌输宗教信仰,我们都因为父亲不信佛而感到伤心。”少年时经常随母亲一起拜佛,这对他一生也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里面就有佛教大慈大悲、无私奉献的

小古文训练

读书须有疑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选自《训学斋规》 译文:书刚开始读的时候,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但读着读着,慢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读到一半时,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再往下读,疑问就会慢慢被解决。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所遇的问题都被解决了,这才能称得上是学习。读书不会产生疑问的人,需要教给他独立思考的方法,使之头脑里“有疑”;学会了“有疑”,就要想办法去钻研,千方百计去解决疑问,到这里才是真正的进步。 1.朗读句子,给每个分句各作一次停顿,划上“/”。 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疑渐渐释.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A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 B 曰:“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还卒业。——选自《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笑老妇人太愚钝了。老妇人说:“只要功夫到了没有什么做不了的。”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1.补出文中A、B两处省略的内容。 未成.弃去.逢.老媪 方.磨铁杵问之.欲.作针 白笑其拙.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3.“铁杵磨针”的故事后成为一句俗语:。 4. 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5. 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武夷山市岚谷中心小学:彭小英 一、课题的提出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语文课标对低年级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种种原因使得目前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朗读能力较低,唱读现象仍然存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读不连贯,特别是长句;第二、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地唱读;第三、容易读错字,或添字、漏字;第四、诗歌、儿歌容易读成快板;第五、齐读中跟着人家节奏读,造成严重拖音;第六、有畏难情绪,不喜欢朗读;第七、朗读时缺乏感情。 所以,开展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刻不容缓。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从对文本的初读,读准、读通、读流利这些朗读的基本要求,到有感情朗读,达到以情发声,以声传情,才是真正的"情动于衷而发与言".其研究成果,对小学生的语感培养以致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及推广价值。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2.许多名家有关朗读的论述。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三、研究的内容 1、以语文课堂为实践基地,探索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https://www.doczj.com/doc/d78001587.html,)形成一套更加科学、有效的课堂朗读指导方法,使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学好语文。 2、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掌握较成熟的朗读指导技巧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3、制定一套有效朗读的评价体系。

(完整版)小古文一百篇及注音

小古文一百篇(1-10) 1.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rǔ前行,吾后行。 2.乡村 乡间农家,竹篱lí茅máo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zhū,中夹桃李, 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shèn捷j ié。 3.芦花 水滨bīn多芦lú荻dí。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4.荷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gěng直立。荷叶形圆。 茎jīng横泥中,其名曰藕ǒu。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5.菊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yì。其瓣bàn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zhě、或红,种类繁fán多。性耐寒,严霜既jì降,百花零落,惟wéi菊独盛。 6.雨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7.雪 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mí漫màn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mù归林。夜半,北风起,大雪飞。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dùn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8.日月星 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9.日时 一日有夜,分为十二时。子丑寅yín卯mǎo,辰已午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q u亥hài,是也。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夜半为子,日中为午。午前曰上午,午后曰下午。

10.猫捕鱼 缸中有金鱼,一猫伏fú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zhuì水中,急跃起,全身皆j iē湿。 小古文一百篇(11-20) 11.猫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sǒng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zhú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12. 龟兔竞走 龟与兔竞走,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 13. 五官争功 口与鼻争高下。口曰y uē:“我谈古今是非,而何能居上我?” 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biàn。” 眼谓鼻曰:我近鉴jiàn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又谓眉曰:“尔有何功上我?” 眉曰:“我虽无用,亦yì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若无眉,何面目?” 14. 读书 飞禽qín走兽, 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cháo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 15. 读书有三到 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