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奶牛酮病治疗案例及分析

奶牛酮病治疗案例及分析

奶牛酮病治疗案例及分析

奶牛酮病治疗案例及分析

【案例】某年4月2口病牛产犊,4月13日奶量已达45千克,4月13日起该牛食欲不振,特别是拒食精饲料,偏食垫草的异嗜现象,产奶量降至35千克,牛奶呈酒精阳性奶。本队兽医按前胃弛缓治疗十多天,病情仍无好转,特求诊。

(1)临床症状:体温38.4℃,呼吸22次/分钟,脉搏68次/分钟。营养中下等。肋骨显露,被毛蓬乱、无光泽,鼻镜干燥,精神萎靡不振。听诊瘤胃蠕动音废绝,粪便干燥、呈“花卷状”,被覆少量黏液。尿酮体检查阳性(+++)。临床诊断为消耗型酮病。

(2)临床治疗:10%葡萄糖500毫升、50%葡萄糖1升、2.5%维生素b30毫升,0.5%氢化可的松100毫升,混合静注。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连续治疗3日。病畜4月26日已出现反刍现象,听诊瘤胃蠕动音恢复。

【分析】消耗型奶牛酮病与前胃弛缓同样具有前胃机能障碍综合症候群,容易误诊为前胃弛缓。当采取促进瘤胃蠕动,防腐止酵,改善瘤胃内环境,防止脱水和自体中毒的治疗措施后仍小显效,则应及时调整诊断思路。消耗型奶牛酮病也有其自身临床特征,如消瘦速度快、呼出气体带有酮味等,结合流行病学和饲养管理情况,不难诊断。

奶牛酮病诊疗失误的原因

【诊断失误】酮病主要与前胃弛缓和生产瘫痪相鉴别。前胃弛缓呼出气无酮味,尿、乳检查无大量酮体。生产瘫痪多发于产后13天,体

1

胺碘酮与洋地黄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比较

胺碘酮与洋地黄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比较 发表时间:2013-08-16T11:37:47.6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9期供稿作者:王敏 [导读] 通过上述表1可知,实验组患者显著有效37例(86.05%),有效5例(11.63%),无效仅1例(2.32%); 王敏(大连辽渔医院 116113)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9-0158-02 【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与洋地黄两种药物在临床治疗心房纤颤的效果,为今后心房纤颤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在我院门诊就诊后由门诊医师收住入院的心房纤颤患者共86例,将86例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采用胺碘酮治疗的43例患者设置为实验组,其余患者用洋地黄治疗设置为对照组,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显著有效37例(86.05%),有效5例(11.63%),无效仅1例(2.32%);对照组患者显著有效为29例(67.44%),有效7例(16.28%),无效7例(16.28%)。结论胺碘酮与洋地黄两者在治疗心房纤颤时前者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关键词】胺碘酮洋地黄心房纤颤疗效 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即便在正常人群中偶尔也会出现短时间的心房纤颤。一般来说,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心房纤颤发病的几率也随之增高[1]。发病的主要原因有冠心病、高血压以及各种心脏器质性疾病等,都可引发心房纤颤。临床治疗心房纤颤主要有胺碘酮及洋地黄类药物,本次研究主要旨在讨论两者对心房纤颤的效果,现将实验整理总结,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均选自从2007年2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就诊后由门诊医生收住入院的86例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35例,年龄最小仅为32岁,最大为74岁,平均年龄是(56.4±4.8)岁,按照病因分高血压性心脏病有18例(20.93%),风湿性心脏病23例(26.74%),冠心病26例(30.23%),扩张型心肌病15例(17.44%),甲状腺功能亢进4例(4.65%)。所有患者入院后经过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心房纤颤,且均无药物过敏史,无家族遗传病等。将8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均无差别,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者选择胺碘酮治疗,每次静脉注射300mg1200mg,对于静注后没有转为窦性心律患者可口服胺碘酮继续治疗,每次口服剂量为0.2g-0.4g,每天3次。43例患者在用药一周后均改为口服胺碘酮,剂量改为每次0.2g,每天2次,在口服治疗2周以后,再将剂量改为0.2g,并每天服用一次;对照组患者选择洋地黄治疗,每次静脉注射西地兰0.2mg~0.4mg,每天一次,对于静注后没有转为窦性心律患者可口服地高辛继续治疗,每次口服剂量为0.125mg-0.25mg,每天1次,服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果发现有毒性反应,需立即通知医生并停止给药,继续观察若病情严重及时抢救。 1.3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显著有效标准:心房纤颤转为稳定窦性心律,或者是持续心房纤颤转为阵发性心房纤颤,偶有发作;有效标准:心室率降低,持续性心房纤颤转为阵发性心房纤颤;无效标准:房颤未转为窦性心律,心室率降低不明显,持续性心房纤颤也没有转为阵发性心房纤颤。 1.4统计处理 实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取得数据分析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心房纤颤治疗效果对比,具体数据整理制成表格,见表1。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心房纤颤治疗效果对比 组别例数显著有效有效无效 实验组 43 37(86.05%)* 5(11.63%)* 1(2.32%)* 对照组 43 29(67.44%) 7(16.28%) 7(16.28%) 注: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越来越多,临床上因心房纤颤来就诊的患者人数处在较高的水平,并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40岁以下心房纤颤患者也不断增加[2]。由于心房纤颤患者通常伴有较为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变,心脏排出量明显降低,经常感觉到心悸[3],乏力及气短等一些临床表现,所以对心房纤颤患者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临床上治疗心房纤颤主要选用的药物有洋地黄和胺碘酮两种,对于治疗心房纤颤效果都有不错的疗效,但是两者作用机制不同,洋地黄主要是降低心房纤颤患者房室结以及房室束传导速度[4],而胺碘酮则是通过有效的抑制窦房结传导来减慢心率,从而将心房纤颤转为正常窦性心律。通过上述表1可知,实验组患者显著有效37例(86.05%),有效5例(11.63%),无效仅1例(2.32%);对照组患者显著有效为29例(67.44%),有效7例(16.28%),无效7例(16.28%),可见实验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临床有研究表明,胺碘酮在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5],因此在治疗心房纤颤患者时胺碘酮成为首选药物之一,为改善患者心肌功能作出较大贡献。 综上所述,胺碘酮和洋地黄药物对于治疗心房纤颤效果均良好,但胺碘酮效果更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因此在临床值得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谢干平.胺碘酮与洋地黄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比较[J].内科,2011,06(3):220-222. [2]胺碘酮与洋地黄治疗快速型房颤疗效比较[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10):1213-1214. [3]杨春,杨艳萍.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纤颤86例的疗效评价[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7):1338-1339,1342.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 范暄迪 奶牛酮病是高产奶牛在泌乳初期,因为能量出现负平衡,而导致的一种以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酮体升高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酮病的主要特点是高酮血症和高游离脂肪酸血症,血糖低于正常值、消化功能出现紊乱,乳产量降低,有的还会出现神经症状,最典型的症状是呼出的气体、乳汁和尿液中有闻起来像烂苹果的酮臭味,高产牛多于低产牛。酮病通常还会诱发其他疾病,如真胃变位、生产瘫痪、胎衣不下等,酮病与奶牛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下降有很大关系。 1 产犊后能量出现负平衡 奶牛在产犊后的泌乳高峰通常出现在第4~6周,但需要在产犊后8~10周才能恢复之前的食欲和采食量,泌乳需要消耗能量很大,产后10周以内奶牛食欲往往不好,摄取的能量和葡萄糖满足不了泌乳所需,而葡萄糖是机体合成乳糖以及乳蛋白的主要原材料,加之缺乏生糖,能量赤字,为满足机体所需能量,高产的奶牛就需要不断消耗体内的肝糖原、体蛋白、脂蛋白,释放出足够的能量供机体所用,长期能量负平衡导致体内代谢紊乱,蓄积大量酮体,诱发酮病。 2 产犊前肥胖过度 由于饲养管理不当等因素,奶牛生产之前因食欲好而采食大量饲料,导致过于肥胖,大量的脂肪聚集,干扰了体内糖的正常代谢。干奶期的能量供应水平高于正常值,或者干奶期时间太长等因素都严重影响了产后奶牛采食量恢复正常,采食量的减少势必导致机体生糖的缺乏,机体能量出现负平衡,产生超过正常值的酮体就会导致发病。很多国内的奶牛场饲养不规范,习惯于把干乳牛和泌乳牛放在同一群中混合饲养,饲料的饲喂就无法分别开来,导致干乳牛在产前采食过多的精料,造成肥胖,这也是近些年一些国内奶牛场酮病高发的原因。 奶牛处在泌乳期时,身体所需大量能量,而当奶牛采食量满足不了泌乳所需时,能量就会产生负平衡,而为满足能量所需,奶牛只能降解自身的体脂和蛋白质,在此过程中,大量产生的乙酸、丁酸(酮体)就会使奶牛发生酮病。生产之前母牛过度肥胖,是诱发酮

3.1奶牛酮病

第一节奶牛酮病(Ketosis in Dairy Cows)一,- MA&A, Tn, !LIP rYJAHu ' 1 n, IM-71Wx-, .r`+-, 1fJUR17EtAM, Y'Y'19'rm, i5'F-M FA, I'74W ALV AK.,一_ 产生增多。一、-一州_卜‘ 根据有无明显的III床症状可将奶牛酮病分为临床酮病和亚临床酮病。健康牛血清中的酮体含量一般在汽交如俪ol/L- (100mg / L)以下,Ir床酮病母牛血.清中的酮体含景在17.2^-34.4mmol/L (100-200mg / L)之间,而临床酮病母牛血i青 中的酮体含量般都在34.4mmol/L (200mg / L)以上。 本病最早于1849年由Lander所描述,曾用名有乳牛的醋酮血症(acetonemia)、母牛热(cow fever), '漫热(slow fever),’ 产后消化不良和低糖血性酮病等。一百多年来,奶牛酮病已在世界许多国家流行,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在我国, 随着奶牛业的发展,尤其是奶产量的提高,奶牛酮病尤其是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己引起国内兽医学者一 的普遍关注。在高产牛群中,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2%-2O Y o,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 10%-30%。据调查,南京地区某奶牛群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高达34 Y。亚临床酮病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一但由于会 引起母牛泌乳量下降,乳质量降低,体重减轻,生殖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发病率增高,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病多发生于产犊后的第一个泌乳月内,尤其在产后3周内。各胎龄母牛均可发病,但以3-6胎母牛发病最多, 第一次产犊的青年母牛也常见发生。产乳量高的母牛、产乳量高的品种发病较多。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赔都可发一 生,冬春发病较多。一_ 有些母牛有反复发生酮病的病史,这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也可能与牛的消化能力和代谢熊力较差有轰详墉报 道,更赛牛容易发生酮病。一产- 一病因 酮病病因涉及的因素很广,且较为复杂,主要与一阿烟素有关。一卜_一r_- 1.乳牛高产。在母牛产犊后的4-6周已出现泌乳高峰,但其食欲恢复和采食量的高峰约在产犊后8-功周。}州 此在产犊后10周内食欲较斧,能量和葡萄糖的来源本来就不能满足泌乳消耗的需要,假如母牛产乳量高,势必如剧这 种不平衡。研究表明,根据母牛摄食碳水化合物及从泌乳中排出乳糖的情况,每天适合的产奶量为:2kg。假如每天产 奶 34kg,则全部血液中葡萄糖都将被乳腺所摄取。·头泌乳母牛,每天可排出乳糖1225g,而两个单糖(葡萄糖加半乳 糖)分子通过氧桥相连才缩合成一个双糖(乳糖)。所以高产乳牛群酮病的发病率高。 2.日粮中营养不平衡和供给不足。饲料供应过少,品质低劣,饲料单一,日粮不平衡,或者精料过多,粗饲料不 界,而且精料属于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饲料,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引起能量

手术过程中应用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疗效观察

手术过程中应用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疗 效观察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围手术期;心房纤颤;胺碘酮;复律;疗效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多见于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它不仅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导致心力衰竭,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围手术期发生房颤,可使手术的安全性降低,增加手术的风险及术后的并发症。近年来笔者应用胺碘酮治疗围手术期心房纤颤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2000年1月~2008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34例围手术期发生心房纤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50 a~71 a,平均(56±7.2) a;外伤清创缝合术2例、骨折手术复位术4例、胃大部切除术4例、结肠肿瘤切除术1例、食道癌根治术5例、膈肌修补术2例、直肠癌根治术1例、阑尾切除术6例、子宫肌瘤摘除术1例、前列腺汽化电切术5例、颅内肿瘤切除术2例、颅内血肿清除术1例。经体格检查、心电图、心电监测确定为心

房纤颤。排除重度心力衰竭、严重低钾血症、甲状腺功能异常、房室传导阻滞、严重肝、肾、肺疾病者。手术前查肝功能、甲状腺功能、肺功能均正常。 1.2 方法在针对原发病治疗的同时,首先静脉注射胺碘酮150 mg,30 min注射完。然后用胺碘酮450 mg静脉滴注。2 h后若不能复律,则再次静脉注射胺碘酮150 mg。复律后维持静脉滴注,第1个24 h总量不超过1500 mg,随后的维持剂量为450 mg·d1。若患者可以进食,也可同时口服胺碘酮0.6 g·d1;3 d后改为0.4 g·d1;第7 d开始0.2 g·d1长期应用,以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1.3 评定标准显效:持续性房颤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或变为偶有发作的阵发房颤;有效:持续性房颤转为阵发性房颤;无效:达不到显效或有效标准者。患者心房纤颤的转复在多参数监护仪的监测下进行,同时测量血压(mmHg)、心率、氧分压(%),治疗前后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治疗后显效25例(7 3.5%,95%可信区间63%~85%),有效5例(1 4.7%),无效4例(11.8%),总有效率88.2%(95%可信区间77%~93%)。心电图显示Q T间期有不同程度延长,但减量后能逐渐恢复。用药期间2例表1 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氧分压比较诉食欲不振,1例心电图示心动过缓,但不影响治疗。 2.2 胺碘酮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氧分压的比较,见表1。

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

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诊断与防治 1发病原因奶牛酮病以及脂肪肝等能量代谢性疾病,它们共同的发病基础是能量负平衡,能量负平衡的发生是由于奶牛产前、产后耗能与从饲料中获能之间的不平衡所致。 1.1 原发性酮病主要发生于妊娠后期及泌乳初期。 1.1.1妊娠后期由于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自身维持需要,奶牛需要摄入大量的营养,如果饲料中能量供给不足,则就会出现能量负平衡。 1.1.2泌乳初期是由于奶牛产后体质尚未恢复,食欲不好,奶牛摄入的营养物质不多,但此时泌乳量却快速地增长,营养摄入无法满足高泌乳量的需求,使奶牛处于能量负平衡的状态 1.2继发性酮病任何引起食欲降低或者消化吸收障碍的疾病都可以引起酮病。最常见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如真胃变位、创伤性网胃炎等, 其它的如生产瘫痪、子宫炎、乳房炎等病引起食欲降低,也可引发本病。 1.3食源性酮病是由饲料的某些成分所引起的酮病,主要见于青贮饲料,青贮饲料中含有很高的挥发性脂肪酸,包括丙酸、丁酸等,丙酸是生糖先质,而丁酸是生酮先质,如果丁酸的含量太高,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从而生成过多的酮体,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丁酸盐含量过高导致青贮饲料的适口性差,进而引起奶牛采食量减少,引发酮病。 1.4其它原因一些特殊元素,如钻、碘、磷等的缺乏,也可能引发本病也有报道说妊娠后期由于缺乏运动而引起奶牛分娩时的过度肥胖,也可增加酮病的发病率。 2、症状: 轻型经过的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奶产量下降、食欲轻度减少、进行性消瘦是它们的特点,相当消瘦时,产奶量明显下降,病程可持续1?2个月。酮病一般可分为消化型、神经型和瘫痪型(麻痹型)三型,三型中以消化型多见,发生率高,轻型经过只需加强饲养管理, 调

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

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诊断与防治 1 发病原因奶牛酮病以及脂肪肝等能量代谢性疾病,它们共同的发 病基础是能量负平衡,能量负平衡的发生是由于奶牛产前、产后耗能与从饲料中获能之间的不平衡所致。 1.1 原发性酮病主要发生于妊娠后期及泌乳初期。 1.1.1妊娠后期由于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自身维持需要,奶牛需要摄入大量的营养,如果饲料中能量供给不足,则就会出现能量负平衡。1.1.2泌乳初期是由于奶牛产后体质尚未恢复,食欲不好,奶牛摄入的营养物质不多,但此时泌乳量却快速地增长,营养摄入无法满足高泌乳量的需求,使奶牛处于能量负平衡的状态 1.2 继发性酮病任何引起食欲降低或者消化吸收障碍的疾病都可以引起酮病。最常见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如真胃变位、创伤性网胃炎等,其它的如生产瘫痪、子宫炎、乳房炎等病引起食欲降低,也可引发本病。 1.3 食源性酮病是由饲料的某些成分所引起的酮病,主要见于青贮 饲料,青贮饲料中含有很高的挥发性脂肪酸,包括丙酸、丁酸等,丙酸是生糖先质,而丁酸是生酮先质,如果丁酸的含量太高,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从而生成过多的酮体,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丁酸盐含量过高导致青贮饲料的适口性差,进而引起奶牛采食量减少,引发酮病。1.4 其它原因一些特殊元素,如钴、碘、磷等的缺乏,也可能引发本病也有报道说妊娠后期由于缺乏运动而引起奶牛分娩时的过度肥胖,也可增加酮病的发病率。 2、症状: 轻型经过的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奶产量下降、食欲轻度减少、进行性消瘦是它们的特点,相当消瘦时,产奶量明显下降,病程可持续1~2个月。酮病一般可分为消化型、神经型和瘫痪型(麻痹型)三型,三型中以消化型多见,发生率高,轻型经过只需加强饲养管理,

奶牛酮病

三例奶牛酮病的诊断与治疗 李宏喜 (清水县畜牧技术推广站清水 741400) 摘要:奶牛酮病是兽医临床上遇到的常见疾病之一,对奶牛养殖业的影响巨大。2011年在 清水县永清镇兽医站诊疗过程中,遇到三例发病奶牛,表现出低血糖症、高酮血症、高酮 尿症和高酮乳症等主要特征,根据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奶牛酮病。然后对发病奶牛采集血 液、乳液和尿液,分别采用酮粉法和试纸法对其进行酮体检测,检查结果呈阳性。同时又 对奶牛的血糖进行生化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于是确诊为奶牛酮病。 根据诊断结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三例病牛经过3~4天的用药后都逐渐康复,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奶牛酮病诊断治疗 奶牛酮病是因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功能失调性疾病,为多发生于高产奶牛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1]。一百多年来,奶牛酮病在世界许多国家流行,严重影响了奶牛业的快速发展。在我国,随着奶牛业的发展,奶牛酮病尤其是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2%~20%,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10%~30%[2]。本病多发生于产犊后的第一个泌乳月内,尤其在产后3周内,但以3~6胎的母牛发病最多;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冬春季节发病较多。根据临床症状,一般可分为消瘦型、神经型和瘫痪型,以低血糖症、高酮血症、高酮尿症和高酮乳症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迅速消瘦;便秘,产奶量下降,乳汁易形成泡沫,严重的病例排出的乳、尿液和呼出的气体中都有酮体气味,尿液呈现浅黄色,加热酮体气味更加明显;病牛呈拱背姿势,表现轻度腹痛,凝视;大多数病牛嗜睡,少数出现狂躁,表现为转圈,摇摆,无目的的狂叫,向前冲撞;治愈的奶牛下次分娩可再次发病,而且常常伴发子宫内膜炎、前胃弛缓、生产瘫痪等,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材料 1.1.1病例1 清水永清镇奶牛养殖基地2011年3月15日024号牛在产后3周发病,6岁,体重520Kg,日产奶28Kg。饲养员诉说母牛精神沉郁,食欲减少, 反刍停止,凝视,步态蹒跚,粪便干燥带有黏液且臭味大,呼出气体有酮体气味。

应用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的护理措施及体会

应用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的护理措施及体会 发表时间:2015-05-04T15:22:27.0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5期供稿作者:王伟 [导读] 观察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总结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患者的护理体会。 王伟(大连市友谊医院辽宁大连 116001) 【摘要】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总结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收集了75例心房纤颤患者给予胺碘酮转律治疗,首剂静脉注射150mg/20ml 15~20分钟内注射完毕,再以300mg/50ml1以1.0~1.5mg/min静脉维持泵入,24小时不超过1200mg,同时口服维持用药。结果:75例af患者中,有63例转为窦性心律,总有效率达84.2%,12例无效,均为慢性af持续1年以上者,复律后能维持窦性心律6个月以上者为70例,有效率达93.3%,降低心室率的有效率为100%,5例因症状好转未坚持服药而复发,以同样的方法再次给药仍有效,心律转复成功最快者为6小时,共有12例,约占16.6%,均为af发生在5天以内,最慢为12天,共有7例,约占9.4%,均为慢性af 2年以上。用药期间,部分患者心电图有不同程度的Q-T间期延长,但在正常范围之内,无需停药,6例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对症处理后上述症状消失,全组未出现窦性停搏、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甲功异常、角膜微粒沉着、肺纤维化、无症状肝酶高、心功能不全加重等严重副作用。结论: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转复疗效好,安全,副作用小,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加强护理,准确用药和严密监测是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疗效的保证。 【关键词】胺碘酮心房纤颤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5-0251-02 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兼有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可阻滞心脏多种离子通道,能通过抑制复极过程,降低房室传导速度,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而阻滞折返激动的形成,其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的作用呈频率依赖性,是目前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之一。心房纤颤(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也可见于正常人,更多见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各种心血管疾病均可引起房颤,表现为心慌、气短、头晕、乏力等症状,重者还可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甚至血栓栓塞,在急性发作时常伴有快速心室率,易引起或加重心功能不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因此对af的治疗和护理尤为重要,现将我院应用胺碘酮治疗75例af患者的护理措施和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75例af病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例,年龄45~75岁,其中男50例,女25例,分别是阵发性或新近出现的af 44例,慢性af伴快速心室率31例,其中基础疾病为冠心病的4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的14例,风心病的10例,原发性心肌病的5例,其中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10例,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确诊为af,全部病例在应用胺碘酮治疗前均排除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异常及碘过敏病史等。 1.2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在监护病房进行,均同时进行病因治疗及转复前后的抗凝治疗,并且严密观察血压、心电图的变化,建立静脉通道后,先以胺碘酮150mg/20ml以60ml/h速度泵入,15~20min内注入,再以滴速为1.0~1.2mg/min的速度泵入,24小时总量不超过1200mg,应用24小时后停止静脉用药,同时口服胺碘酮200mg,每日三次,7天后改为200mg每日二次,15天后改为200mg每日一次,维持2~4个月,如七天内未能转为窦性心律,则不应该继续应用胺碘酮,所有患者均于停服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3~5天后开始服用胺碘酮,并且在服药前均测量心电图以备对照。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密切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治疗前均描记12导联心电图至少一次,测量P~R间期、Q~T间期、QRS波群,治疗过程中至少测量两次心电图,并给予持续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治疗后每周至少测量两次心电图,一月后每周复查2~3次心电图,观察四个月以上者做肝功能及甲状腺功能检测。 2.结果 75例af患者中,有63例转为窦性心律,总有效率达84.2%,12例无效,均为慢性af持续1年以上者,复律后能维持窦性心律6个月以上者为70例,有效率达93.3%,降低心室率的有效率为100%,5例因症状好转未坚持服药而复发,以同样的方法再次给药仍有效,心律转复成功最快者为6小时,共有12例,约占16.6%,均为af发生在5天以内,最慢为12天,共有7例,约占9.4%,均为慢性af 2年以上。用药期间,部分患者心电图有不同程度的Q-T间期延长,但在正常范围之内,无需停药,6例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对症处理后上述症状消失,全组未出现窦性停搏、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甲功异常、角膜微粒沉着、肺纤维化、无症状肝酶高、心功能不全加重等严重副作用。 3.护理措施 3.1 转复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 大多数心房纤颤患者有心悸、头晕、疲乏、黑朦等表现,并且部分患者有心力衰竭、栓塞病史,多有各种恐慌、焦虑、烦躁等症状,因此在房颤患者的治疗上,护士应关心安慰患者,耐心做好解释,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和药物的治疗效果,以及在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积极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使其能够以良好的心态接受并配合治疗。 3.1.2用药前准备 用药前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持续心电监护,血压监测,查心电图、电解质、心肌酶、肝肾功能、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备好急救药品及除颤器,以备抢救时急用。 3.2.转复过程中的护理 3.2.1 一般情况护理: 转复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意识、呼吸、脉搏等,并注意有无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出现上述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协

奶牛酮病的诊断及预防

奶牛酮病的诊断及预防 临床特征 酮病症状常在母牛产犊(延长母牛的产犊时间将会影响牛奶产量后几天至几星期出现,包括食欲缺乏,便秘,粪便上覆有黏液。精神沉郁,凝视,体重显著下降,产奶量也降低,乳汁易形成泡沫,类似初乳状。有与呼吸、排尿相同的酮气味,加热更明显。病牛迅速消瘦。病牛呈拱背姿势。大多数病牛嗜睡,少数病牛可发生狂躁和激动,但还能饮水,表现为转圈、摇摆、舐嚼和吼叫,感觉过敏,强迫运动及头执拗。这些症状间断地多次发生,每次持续1小时。往往呈现低糖血症、酮血症、酮尿症和酮乳症。尿呈浅黄色、水样,易形成泡沫。 诊断 对于临床上比较典型的酮病病例,可根据其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及特有的酮体气味作出初步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可用快速简易定性法检测尿、乳中有无酮体存在。其方法是取硫酸铵100 g、无水碳酸钠100 g和亚硝基铁氰化钠3 g,研细成粉末,混匀;然后取粉末0.2 g放于载玻片上,加尿液或乳汁2~3滴,加水做对照,出现紫红色者为酮体反应阳性,不出现红色者为阴性反应。 牛酮病的实验室诊断,血液酮体简称血酮,指血液中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BHBA)之和。奶牛血糖含量在500 mg/L以下,血酮升高到200 mg/L以上及出现临床症状可诊断为临床型奶牛酮病,血酮在100 mg/L~200 mg/L为亚临床酮病,60 mg/L~100 mg/L为可疑酮病。 鉴别诊断 由于子宫炎、乳房炎、创伤性网胃炎、皱胃变位等引起食欲下降时,血酮水平亦可增高,注意鉴别诊断。 临床病理检查 血糖水平由正常的50毫克/100毫升下降到20~40毫克/100毫升。由于其他疾病继发的酮病,血糖水平在40毫克/100毫升以上,并往往在正常值以上。血酮水平由正常的10毫克/100毫升以下,升高至10~100毫克/100毫升,而继发性酮病虽亦增高,但很少高于50毫克/100毫升。尿酮定量试验,由于尿浓度变动范围很大,测定结果可能不满意。正常母牛,尿酮可高至70毫克/100毫升,尽管通常低于10毫克/100毫升。奶中丙酮水平很少产生变动,由正常3毫克/100毫升到有病母牛平均40毫克/100毫升,糖元水平低,葡萄糖耐量曲线正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