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经典例题讲解(3套)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经典例题讲解(3套)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经典例题讲解(3套)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经典例题讲解(3套)

平行四边形经典例题(附带详细答案)

1.如图,E F 、是平行四边形ABCD 对角线AC 上两点,BE DF ∥,求证:AF CE =.

【答案】证明:平行四边形ABCD 中,AD BC ∥,AD BC =, ACB CAD ∴∠=∠. 又BE DF ∥,

BEC DFA ∴∠=∠, BEC DFA ∴△≌△,

∴CE AF =

2.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CD ,∠B=∠D ,,

求四边形ABCD 的周长. 【答案】

解法一: ∵

∴ 又∵ ∴

∴∥即得是平行四边形 ∴

∴四边形的周长 解法二:

3 ,6==AB BC AB CD ∥?=∠+∠180C B B D ∠=∠?=∠+∠180D C AD BC ABCD 36AB CD BC AD ====,ABCD 183262=?+?=A

D C

B

D

C

A

B

E

F

连接

∵ ∴ 又∵ ∴≌

∴四边形的周长 解法三:

连接

∵ ∴ 又∵ ∴

∴∥即是平行四边形 ∴

∴四边形的周长

3.(在四边形ABCD 中,∠D =60°,∠B 比∠A 大20°,∠C 是∠A 的2倍,

求∠A ,∠B ,∠C 的大小. 【关键词】多边形的内角和

【答案】设x A =∠(度),则20+=∠x B ,x C 2=∠.

根据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得,360602)20(=++++x x x . 解得,70=x .

AC AB CD ∥DCA BAC ∠=∠B D AC CA ∠=∠=,ABC △CDA △36AB CD BC AD ====,ABCD 183262=?+?=BD AB CD ∥CDB ABD ∠=∠ABC CDA ∠=∠ADB CBD ∠=∠AD BC ABCD 36AB CD BC AD ====,ABCD 183262=?+?=A

D C

B

A

D C

B

∴?=∠70A ,?=∠90B ,?=∠140C .

4.(如图,E F ,是四边形A B C D 的对角线AC 上两点,AF CE DF BE DF BE ==,,∥. 求证:(1)AFD CEB △≌△. (2)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

【答案】证明:(1)DF BE ∥,DFE BEF ∴∠=∠.180AFD DFE ∠+∠=°,

180CEB BEF ∠+∠=°,AFD CEB ∴∠=∠.又

A F C E D F ==,,

AFD CEB ∴△≌△(SAS).

(2)由(1)知A F D C E B △≌△

,DAC BCA AD BC ∴∠=∠=,,AD BC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如图,在边长为5的正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是BC 、DC 边上的点,且AE EF ⊥,2BE =. (1)求EC ∶CF 的值;

(2)延长EF 交正方形外角平分线CP P 于点,试判断AE EP 与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在图的AB 边上是否存在一点M ,使得四边形DMEP 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给予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A

B

D

E

F

C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答案】解:(1)

AE EF ⊥

2390∴∠+∠=°

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

90B C ∴∠=∠=° 1390∴∠+∠=°

12∠=∠

90DAM ABE DA AB ∠=∠==°, DAM ABE ∴△≌△

DM AE ∴= AE EP = DM PE ∴=

∴四边形DMEP 是平行四边形.

解法②:在AB 边上存在一点M ,使四边形DMEP 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在AB 边上取一点M ,使AM BE =,连接ME 、MD 、DP .

90AD BA DAM ABE =∠=∠=,° Rt Rt DAM ABE ∴△≌△ 14DM AE ∴=∠=∠, 1590∠+∠=° 4590∴∠+∠=°

AE DM ∴⊥ AE EP ⊥ DM EP ∴⊥

A D

C

B

E

B

C

E D

A F P F

∴四边形DMEP 为平行四边形

6.已知二次函数2y ax bx c =++(0a ≠)的图象经过点(10)A ,,(20)B ,,(02)C -,,直线x m =(2m >)与x 轴交于点D .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在直线x m =(2m >)上有一点E (点E 在第四象限),使得E D B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A O C 、、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求E 点坐标(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

(3)在(2)成立的条件下,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F ,使得四边形ABEF 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求出m 的值及四边形ABEF 的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关键词】二次函数、相似三角形、运动变化、抛物线

解:(1)根据题意,得04202.a b c a b c c ++=??

++=??=-?

B C

E D

A F

P

5

4

1

M

解得132a b c =-==-,,.

232y x x ∴=-+-.

(2)当EDB AOC △∽△时, 得

AO CO ED BD =或AO CO

BD ED

=, ∵122AO CO BD m ===-,,,

AO CO ED BD =时,得12

2

ED m =-, ∴2

2

m ED -=,

∵点E 在第四象限,∴122m E m -??

??

?,.

AO CO BD ED =时,得12

2m ED

=-,∴24ED m =-, ∵点E 在第四象限,∴2(42)E m m -,.

(3)假设抛物线上存在一点F ,使得四边形ABEF 为平行四边形,则

1EF AB ==,点F 的横坐标为1m -,

当点1E 的坐标为22m m -?? ???,时,点1F 的坐标为212m m -??- ???

,,

∵点1F 在抛物线的图象上, ∴

22(1)3(1)22

m

m m -=--+--, ∴2211140m m -+=, ∴(27)(2)0m m --=,

∴7

22

m m ==,(舍去),

∴15324F ??- ???

,,

∴33144

ABEF

S

=?

=. 当点2E 的坐标为(42)m m -,时,点2F 的坐标为(142)m m --,, ∵点2F 在抛物线的图象上, ∴242(1)3(1)2m m m -=--+--, ∴27100m m -+=,

∴(2)(5)0m m --=,∴2m =(舍去),5m =, ∴2(46)F -,, ∴166ABEF

S

=?=.

注:各题的其它解法或证法可参照该评分标准给分. 7.已知:如图在

ABCD 中,过对角线BD 的中点O 作直线EF 分别交DA 的延

长线、AB 、DC 、BC 的延长线于点E 、M 、N 、F 。

(1)观察图形并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________≌△____________,请加

以证明;

(2)在(1)中你所找出的一对全等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可由另一个三角形

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

【关键词】四边形、全等三角形、变换 (1)DOE BOF ①△≌△;

证明:∵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D BC ∥

∴EDO FBO E F ∠=∠∠=∠,

E

B

M

O

D N

F

C

A E

B M O

D N

F C

A

又∵OD OB =

∴()DOE BOF AAS △≌△

BOM DON ②△≌△

证明:∵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B CD ∥

∴MBO NDO BMO DNO ∠=∠∠=∠, 又∵BO DO =

∴()BOM DON AAS △≌△

ABD CDB ③△≌△;

证明:∵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D CB AB CD ==,

又∵BD DB =

∴()ABD CDB SSS △≌△

(2)绕点O 旋转180°后得到或以点O 为中心作对称变换得到. 8分

8.在所给的9×9方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按要求画平行四边形,使它的四个顶点以及对角线交点都在方格的顶点上.

(1)在图甲中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它的周长是整数;(2)在图乙中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它的周长不是整数.(注:图甲、图乙在答题纸上)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 【答案】解:(1)

(2)

10.(2009年中山)在ABCD 中,10AB =,AD m =,60D ∠=°,

以AB 为直径作O ⊙,

(1)求圆心O 到CD 的距离(用含m 的代数式来表示); (2)当m 取何值时,CD 与O ⊙相切.

【关键词】利用平行四边形证明线段相等

【答案】(1)分别过A O ,两点作AE CD OF CD ⊥⊥,,垂足分别为点E ,点F ,

AE OF OF ∴∥,就是圆心O 到CD 的距离.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B CD AE OF ∴∴=∥,.

在Rt ADE △中,60sin sin 60AE AE

D D AD AD

∠=∠==°,

,°, AE AE OF AE m ====,,, 圆心到CD 的距离PF .

(2)3

2

OF m =

, AB 为O ⊙的直径,且10AB =,

∴当5OF =时,CD 与O ⊙相切于F 点,

5m ==

,,

∴当m =

时,CD 与O ⊙相切. 11.如图:点A.D.B.E 在同一直线上,AD =BE ,AC =DF ,AC ∥DF ,请从图中找出一个与∠E 相等的角,并加以证明.(不再添加其他的字母与线段)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答案】解法1:图中∠CBA =∠E

证明:∵AD =BE

∴AD +DB =BE +DB 即AB =DE ∵AC ∥DF ∴∠A =∠FDE 又∵AC =DF

∴△ABC ≌△DEF

∴∠CBA =∠E

解法2:图中∠FCB =∠E

A

F

E

D C

B A F

E

D C

B

证明:∵AC =DF ,AC ∥DF

∴四边形ADFC 是平行四边形 ∴CF ∥AD ,CF =AD

∵AD =BE ∴CF =BE ,CF ∥BE ∴四边形BEFC 是平行四边形 ∴∠FCB =∠E

12.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6cm AD =,4cm CD =,10cm BC BD ==,点P 由B 出发沿BD 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 ;同时,线段EF 由DC 出发沿DA 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 ,交BD 于Q ,连接PE .若设运动时间为t (s )(05t <<).解答下列问题: (1)当t 为何值时,PE AB ∥?

(2)设PEQ △的面积为y (cm 2),求y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2

25

PEQ BCD S S =△△?若存在,求出此时t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4)连接PF ,在上述运动过程中,五边形PFCDE 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说明理由.

【关键词】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相似三角形判定和性质、平行四边形有关的计算 【答案】

F

F

解:(1)∵PE AB ∥ ∴

DE DP

DA DB

=. 而10DE t DP t ==-,,

10610t t -=, ∴154t =.

∴当15

(s)4

t PE AB =,∥.

(2)∵EF 平行且等于CD , ∴四边形CDEF 是平行四边形. ∴DEQ C DQE BDC ∠=∠∠=∠,. ∵10BC BD ==,

∴DEQ C DQE BDC ∠=∠=∠=∠. ∴DEQ BCD △∽△.

DE EQ

BC CD =. 104

t EQ =. ∴2

5

EQ t =.

过B 作BM CD ⊥,交CD 于M ,过P 作PN EF ⊥,交EF 于N .

BM === ∵ED DQ BP t ===, ∴102PQ t =-. 又PNQ BMD △∽△,

PQ PN

BD BM

=, 102

10t -=,

15t PN ?=-??

2

112

1

2255

PEQ

t

S

EQ PN t

?

==??-=+

?

?

.(3)

11

4

22

BCD

S

CD BM

==??

=

2

25

PEQ BCD

S S

=

△△

则有2

2

25

=?,

解得

12

14

t t

==

,.

(4)在PDE

△和FBP

△中,

10

DE BP t

PD BF t PDE FBP

PDE FBP

==?

?

==-?

?

?

∠=∠?

,△≌△

PDE

PFCDE PFCD

S S S

=+

五边形四边形

FBP PFCD

S S

=+

△四边形

BCD

S

==

∴在运动过程中,五边形PFCDE的面积不变.

经典例题(附带答案2)

例1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是它邻角的3倍,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各是多少度?

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可以求出四个内角的度数.

解设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为x,则它的邻角的度数为3x,根据题意,得,解得,∴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45°,135°,45°,135°.

例2 已知:如图,的周长为60cm,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的周长比的周长多8cm,求这个平行四边形各边的长.

分析由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可知平行四边形周长的一半=30cm,又由的周长比的周长多8cm,可知cm,由此两式,可求得各边的长.

解∵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

,∴

答:这个平行四边形各边长分别为19cm,11cm,19cm,11cm.

说明:学习本题可以得出两个结论:(1)平行四边形两邻边之和等于平行四边形周长的一半.(2)平行四边形被对角线分成四个小三角形,相邻两个三角形周长之差等于邻边之差.

例 3 已知:如图,在中,交于点O,过O点作EF交AB、CD于E、F,那么OE、OF是否相等,说明理由.

分析观察图形,,从而可说明

证明在中,交于O,∴

,∴,

∴,∴

例4 已知:如图,点E在矩形ABCD的边BC上,且,垂足为F。求证:

分析观察图形,与都是直角三角形,且锐角

,斜边,因此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在这个图形中,若连结AE,则与全等,因此可以确定图中许多有用的相等关系。

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

,∴,

又,∴。∴

例5 O是ABCD对角线的交点,的周长为59,,,则________,若与的周长之差为15,则______,ABCD 的周长=______.

解答:ABCD中,,.

∴的周长

∴.

在ABCD中,. ∴

的周长-的周长

∴ABCD的周长

说明: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题关键是将与的周长的差转化为两条线段的差.

例6 已知:如图,ABCD的周长是,由钝角顶点D向AB,BC引两条高DE,DF,且,. 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解答:设.

∵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

又∵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36,∴①

∵,

∴②

解由①,②组成的方程组,得.

∴.

说明: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面积公式,解题关键是把几何问题转化为方程组的问题.

经典例题(附带详细答案3)

例1 (2006年·河北)如图1,平行四边形ABCD中,AD=5,AB=3,AE 平分∠BAD交BC边于点E,则线段BE、EC的长度分别是()。

A、2和3

B、3和2

C、4和1

D、1和4

解析:因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故AD//BC,AD=BC。所以∠DAE=∠BEA。又AE平分∠BAD,故∠BAE=∠DAE=∠BEA。所以AB=BE=3,CE=5-3=2。故选B。

例2(2006年·枣庄市)如图2,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和BD 相交于点O,如果AC=12,BD=10,AB=m,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

A、10

B、2

C、1

D、5

解析:因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故AO=CO,DO=BO,又AC=12,BD=10,则AO=6,BO=5。故6-5

例3(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如图3,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BC和AD上的点,并且BE=DF。

求证:CDF

?。

ABE?

?

证明:因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故AB=CD,∠B=∠D。又BE=DF,所以△ABE≌△CDF(SAS)。

点评:平行四边形具有以下性质: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④对角线互相平分。

二、考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例4 (2006年·攀枝花市)如图4,AD=BC,要使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还需补充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

解析:可选择AD//BC,AB=CD,∠A+∠B=80°,∠C+∠D=180°等条件中的一个。此题是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所添的条件灵活多样,主要考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例5 如图5,四边形ABCD中,AB//DC、E是BC的中点,AE、D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连接AC、BF。四边形ABFC是什么四边形?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因AB//DC,故∠CFA=∠BAF。又E是BC的中点,故CE=BE。又∠CEF=∠BEA,则△CEF≌△BEA。则EF=EA。故四边形ABFC是平行四边形。

点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有很多: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④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⑤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证明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及图形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判定方法。

三、考查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

例6 如图6,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F在BD上,且BF=DE。

(1)写出图中所有你认为全等的三角形;

(2)延长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G,延长CF交DA的延长线于点H(请补全图形),并证明四边形AGCH是平行四边形。

解析:(1)图中全等的三角形有△ABE≌△CDF,△AED≌△CFB,△ABD ≌△CDB。

(2)补全后的图形如图7所示。

因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故AB//CD,AB=CD,∠ABD=∠CDB。又BF=DE,故BF+FE=DE+FE,即BE=DF。所以△ABE≌△CDF,故∠AEB=∠DFD,HC//AG。又HA//CG,故四边形AGCH是平行四边形。

点评:平行四边形是一种重要的四边形,中考中与之相关的试题较多。此题综合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全等三角形等知识。(1)要先找出图中所有的三角形,然后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

初中数学的基础13种应用题型讲解

初中数学的基础13种应用题型讲解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考试题型大全 1、工程问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将等量关系从情景中剥离出来,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方程或方程组,从而解决问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解题思路) (1)审——审题: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本题含义的相等关系(找出等量关系). (2)设——设出未知数:根据提问,巧设未知数. (3)列——列出方程:设出未知数后,表示出有关的含字母的式子,然后利用已找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解方程:解所列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答——检验,写答案:检验所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否是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检验后写出答案.(注意带上单位) 【典例探究】 例1 将一批数据输入电脑,甲独做需要50分钟完成,乙独做需要30分钟完成,现在甲独做30分钟,剩下的部分由甲、乙合做,问甲、乙两人合做的时间是多少? 解析:首先设甲乙合作的时间是x分钟,根据题意可得等量关系:甲工作(30+x)分钟的工作量+乙工作x分钟的工作量=1,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解方程即可.设甲乙合作的时间是x分钟,由题意得:

【方法突破】 工程问题是典型的a=bc型数量关系,可以知二求一,三个基本量及其关系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工作总量往往在题目条件中并不会直接给出,我们可以设工作总量为单位1。 2、比赛计分问题 【典例探究】 例1某企业对应聘人员进行英语考试,试题由50道选择题组成,评分标准规定:每道题的答案选对得3分,不选得0分,选错倒扣1分。已知某人有5道题未作,得了103分,则这个人选错了道题。 解:设这个人选对了x道题目,则选错了(45-x)道题,于是 3x-(45-x)=103 4x=148 解得x=37 则45-x=8

高中数学集合典型例题

-- -- 集 合 1.集合概念 元素:互异性、无序性、确定性 2.集合运算 全集U:如U =R 交集:}{B x A x x B A ∈∈=且 并集:}{B x A x x B A ∈∈=?或 补集:}{A x U x x A C U ?∈=且 3.集合关系 空集A ?φ 子集B A ?:任意B x A x ∈?∈ B A B B A B A A B A ??=??= 注:数形结合---文氏图(即韦恩图、Ve nn 图)、数轴 典型例题 1. 集合(){}0,=+=y x y x A ,(){}2,=-=y x y x B ,则=B A 2. 已知集合{}R x x y y P ∈+-==,22,{}R x x y x Q ∈+-==,2,那么Q P 等于 3. 设(){}R b b x b x x A ∈=++++=,0122,求A 中所有元素之和. 4. 已知集合{}24,3,22++=a a A ,{}a a a B --+=2,24,7,02,且{}7,3=B A ,求a 的值. 5. 已知(){}011=+-=x m x A ,{}0322=--=x x x B ,若B A ?,则m 的值为 6. 已知{}121-≤≤+=m x m x A ,{}52≤≤-=x x B ,若B A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7. 设全集{}32,3,22-+=a a S ,{}2,12-=a A ,{}5=A C S ,求a 的值. 8. 若{}Z n n x x A ∈==,2,{}Z n n x x B ∈-==,22,试问B A ,是否相等. 9. 已知(){}a x y y x M +==,,(){}2,22=+=y x y x N ,求使得φ=N M 成立的实数a 的取值范围. 10. 设集合{}R x x x x A ∈=+=,042,(){}R x R a a x a x x B ∈∈=-+++=,,011222,若A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11. 设R U =,集合{}R x a ax x x A ∈=+-+=,03442,(){}R x a x a x x B ∈=+--=,0122,{}R x a ax x x C ∈=-+=,0222,若C B A ,,中至少一个不是空集,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12. 设集合(){}01,2=--=x y y x A ,(){} 05224,2=+-+=y x x y x B ,(){==y y x C ,}b kx +,是否存在N b k ∈,,使得()φ=C B A ?若存在,请求出b k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初中数学教学疑难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疑难问题 问题一:关于计算器的使用 数学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运算能力的培养。但在七上就开始学习了计算器的使用,很多同学对有理数的运算和后面的实数的运算就都使用计算器来进行,这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学生有的连简单的加减乘除都使用计算器,但是实数的很多运算不使用计算器,又得不出答案,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计算器,什么情况下不准使用计算器呢?这一点老师很难把握。计算器的使用给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在七上就使用计算器,是不是学生手头的运算能力有小学的水平就可以了?(潘树峰提供) 问题二:关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因此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引入课堂。但是,有些内容过于简单,不需要合作学习学生也能回答,书本把它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那么合作学习还有必要吗?还有合作学习跟小组讨论有什么区别呢?另外,在“小组学习”中还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有些学生就是不配合,合作讨论时乘机讲话,提不出什么问题,解决不了问题,形式上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讨论很热闹,但实际上课堂中缺乏有效的交往和互动。教师该如何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呢?教师对活动如何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及时引导呢?在汇报讨论结果时,优秀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往往代替了组内其他同学的意见,而那些性格内向、胆子较小或学习落后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少,这样会造成两极分化。还有在合作的时间上也很难把握,有的问题展开讨论需要很长时间,草草收场,达不到所需要的效果,时间过长又怕影响上课内容与任务完不成,那么该怎样来控制合作讨论的时间呢?(潘树峰提供) 问题三:课本例题怎么用? 课本例题一般没有思路分析过程,解题步骤也是比较精练的,需要教师作进一步的剖析,所以我会让学生自己先阅读,同时把题目抄到黑板上,再进行深入分析。但遗憾的是我发现,有很多学生并没有认真听我的思路分析并回答我的提问,而是有口无心的照搬照读课本,甚至答非所问。还有些学生因为能看懂,索性不听。所以难以达到《数学教学建议》中提到例题教学要求。(关注过程,促进内化: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分析题意寻求解体题思路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潘树峰提供) 问题四:如何解决教学内容增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

必用平行四边形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平行四边形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一、知识点讲解:.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54321)邻角互补()对角线互相平分;()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 3. 矩形的性质: 因为四边形ABCD 是矩形??? ? ??.3; 2;1)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有通性)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 (4)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 4矩形的判定: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 (3)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4)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两对角线相交成60°时得等边三角形。 5. 菱形的性质: 因为ABCD 是菱形??? ? ??.321角)对角线垂直且平分对()四个边都相等; (有通性;)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 6. 菱形的判定: ?? ? ?? +边形)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四个边都相等(一组邻边等)平行四边形(321?四边形ABCD 是菱形. 菱形中有一个角等于60°时,较短对角线等于边长; 菱形中,若较短对角线等于边长,则有等边三角形; 菱形中,两对角线把菱形分成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是菱形的边,两直角边分别是两对角线的一半。 菱形的面积等于两对角线长积的一半。 A B D O C A B D O C A D B C A D B C O C D B A O C D B A O

C D A B A B C D O 7.正方形的性质: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 ??.321分对角)对角线相等垂直且平(角都是直角; )四个边都相等,四个(有通性;)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 8. 正方形的判定: ???? ? ? ? ?? ++++++对角线互相垂直矩形)(一组邻边等 矩形)(对角线相等)菱形(一个直角)菱形(一个直角一组邻边等)平行四边形(5432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9. 三角形中位线 (1)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10. 直角三角形特殊性质 (1)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30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射影定理,勾股定理,面积不变定理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知识点 学生记住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例题讲解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例题讲解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科学,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讲都在一种共同的感觉就是枯燥,主要体现在讲起来很枯燥,他不像文科那样,可以在教学中穿插很多丰富的文学知识,让人感到津津有味。又特别是我们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上,我们在教学新课时主要就是在讲例题,而书上的例题,分析、解题过程都是给我们编排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稍不注意我们的讲解就是照本宣科,教学起来就让人感学平淡无味,没有任何的新颖感。在本文中,我将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就如何提高例题讲解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讲解出学生的需求 出示例题后,我们既不能原原本本的读教材,也不能只沿着自己的思路在讲解,一个个条件分析,直至得出结果。这种讲解看似讲得很流畅,毫无节外生枝,未丝毫浪费时间,但学生听得很乏味,往往会出现会做的地方不想听,想听的地方没听到。 例题的讲解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让学生看到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并让他们找到到达“那一村的方法。所以,在讲解例题前,要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此后教师应对学生解题情况作相应的了解,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同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欢乐。 例1.两个反比例函数和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如图所示,点P在的

图象上,PC⊥x轴于点C,交图象于点A,PD⊥y轴于点D,交图象于点B,当点P在的图象上运动时,以下结论: ①△ODB与△OCA的面积相等; ②四边形PAOB的面积不会发生变化;③PA与PB始终相等; ④当点A是PC的中点时,点B一定是PD的中点. 其中一定正确的是(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上,少填或错填不给分). 本题学生的困惑是:P点是一动点,随着P点的移动矩形OCPD、△BOD、△AOC的形状发生变化,如何寻求面积之间关系 讲解这道题,教师可设置下列问题作铺垫: ①过反比例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向X轴、Y轴作垂线与X轴、Y 轴围成矩形的面积变化情况? 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求法?如何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转化成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者通过不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讲透题目的本质 例题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它集知识性、典型性、探索性于一身,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范例。例题的讲解,不能就题讲题,要充分挖掘这道习题的功能,通过讲解例题,讲清这种类型题目的本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有所收获体会到成功感时,教师要及时把握培养学生

(完整版)集合练习题及答案-经典

集合期末复习题12.26 姓名 班级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下列四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 ) A 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学生 B 著名的艺术家 C 一切很大的书 D 倒数等于它自身的实数 2、集合{a ,b ,c }的真子集共有 个 ( ) A 7 B 8 C 9 D 10 3、若{1,2}?A ?{1,2,3,4,5}则满足条件的集合A 的个数是 ( ) A. 6 B. 7 C. 8 D. 9 4、若U={1,2,3,4},M={1,2},N={2,3},则C U (M ∪N )= ( ) A . {1,2,3} B. {2} C. {1,3,4} D. {4} 5、方程组 1 1x y x y +=-=-的解集是 ( ) A .{x=0,y=1} B. {0,1} C. {(0,1)} D. {(x,y)|x=0或y=1} 6、以下六个关系式:{}00∈,{}0??,Q ?3.0, N ∈0, {}{},,a b b a ? , {}2 |20,x x x Z -=∈是空集中,错误的个数是 ( ) A 4 B 3 C 2 D 1 7、点的集合M ={(x,y)|xy≥0}是指 ( ) A.第一象限内的点集 B.第三象限内的点集 C. 第一、第三象限内的点集 D. 不在第二、第四象限内的点集 8、设集合A=}{ 12x x <<,B=}{ x x a <,若A ?B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 2a a ≥ B }{1a a ≤ C }{1a a ≥ D }{ 2a a ≤ 9、 满足条件M U }{1=}{1,2,3的集合M 的个数是 ( ) A 1 B 2 C 3 D 4 10、集合{}|2,P x x k k Z ==∈,{}|21,Q x x k k Z ==+∈, {}|41,R x x k k Z ==+∈,且,a P b Q ∈∈,则有 ( ) A a b P +∈ B a b Q +∈ C a b R +∈ D a b +不属于P 、Q 、R 中的任意一个 二、填空题 11、若}4,3,2,2{-=A ,},|{2A t t x x B ∈==,用列举法表示B 12、集合A={x| x 2+x-6=0}, B={x| ax+1=0}, 若B ?A ,则a=__________ 13、设全集U={} 22,3,23a a +-,A={}2,b ,C U A={}5,则a = ,b = 。 14、集合{}33|>-<=x x x A 或,{}41|><=x x x B 或,A B ?=____________. 15、已知集合A={x|20x x m ++=}, 若A ∩R=?,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16、50名学生做的物理、化学两种实验,已知物理实验做得正确得有40人, 化学实验做得正确得有31人,两种实验都做错得有4人,则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 人.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调查分析方案

初中数学教案问题调查报告 ——从学案设计中体会教案 国际中学于晶 我校在进行生命化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各备课组也提出了要有自己小课题的要求,当时我们备课组主要着眼点是研究如何利用学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当时采用这一课题的思路是希望以“学案导学”来带动教师的教案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方式的改变这样的一种教改思路。学案主要呈现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中所要完成的教案内容,这也是依照生命化课堂三分之一教案模式的标准去落实的。随着活动的开展,我们的教案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走入每位老师的课堂,审视每位老师的学案设计,各有各的特点,但凸现的问题也是整个教案层面上普遍存在的现象。下面我就以一篇学案开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仁商榷。 课堂诊断《一次函数图象》 ——课堂中的问题设置的思考 一、自主探究 自学课本P104页—105页做一做以上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函数图像的定义:(在书上找出来> 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 2、所列表格中x的值是任意取的吗?y的值是如何得到的,表 格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3、描点:是以作为点的坐标 4、连线得到的函数图象有什么特点? 评:这里的解决方式是让学生自己看书,进行自主学习,把答案写在工作单中,然后由学生口答所写答案,我想学生照书机

械的记下来会在脑子里留下多深的痕迹呢?另外他写下来说出来他就会了吗? 二、学以致用: 1、运用所学步骤作出一次函数y=-x+1的图象。 <1) <2) <3) 2、在所作的图象上取几个点,找出 它们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并验证 它们是否都满足关系式y=-x+1? 评:绘制图像时采用了电脑屏幕演示画法, 与黑板演示画法PK,我觉得丢了原生态的东 西。 3、思考: (1>、满足关系式y=-x+1的x、y所对应的、一次函数y=-x+1的图象上的点、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4>、作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只要找出几个点就可以了?为什么?

平行四边形经典证明题例题讲解

1 / 1 经纬教育 平行四边形证明题 经典例题(附带详细答案) 1.如图,E F 、是平行四边形 ABCD 对角线AC 上两点,BE DF ∥, 求证:AF CE =. 【答案】证明:平行四边形ABCD 中,AD BC ∥,AD BC =, ACB CAD ∴∠=∠. 又BE DF ∥, BEC DFA ∴∠=∠, BEC DFA ∴△≌△, ∴CE AF = 2.如图6,四边形ABCD 中,AB ∥CD ,∠B=∠D , , 求四边形ABCD 的周长. 【答案】20、 解法一: ∵ ∴ 又∵ ∴ ∴∥即得是平行四边形 ∴ ∴四边形的周长 解法二: 3 ,6==AB BC AB CD ∥?=∠+∠180C B B D ∠=∠?=∠+∠180D C AD BC ABCD 36AB CD BC AD ====,ABCD 183262=?+?=D C A B E F A D C B

连接 ∵ ∴ 又∵ ∴≌ ∴ ∴四边形的周长解法三: 连接 ∵ ∴ 又∵ ∴ ∴∥即是平行四边形 ∴ ∴四边形的周长 3.(在四边形ABCD中,∠D=60°,∠B比∠A大20°,∠C是∠A的2倍,求∠A,∠B,∠C 的大小. 【关键词】多边形的内角和 【答案】设x A= ∠(度),则20 + = ∠x B,x C2 = ∠. 根据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得,360 60 2 ) 20 (= + + + +x x x. 解得,70 = x. ∴? = ∠70 A,? = ∠90 B,? = ∠140 C. 4.(如图,E F ,是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两点,AF CE DF BE DF BE == ,,∥. AC AB CD ∥ DCA BAC∠ = ∠ B D A C CA ∠=∠= , ABC △CDA △ 36 AB CD BC AD ==== , ABCD18 3 2 6 2= ? + ? = BD AB CD ∥ CDB ABD∠ = ∠ ABC CDA ∠=∠ ADB CBD∠ = ∠ AD BC ABCD 36 AB CD BC AD ==== , ABCD18 3 2 6 2= ? + ? = A D C B A D C B 1 / 1

旋转相似经典例题知识讲解

旋转与全等、相似中的线段数量关系 基本例题:1、如图,△ABC中,∠C=90°.(1)将△ABC绕点B逆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2)若BC=3,AC=4,点A旋转后的对应点为A′,求A′A的长 变式1,如图Rt△AB'C'是由Rt△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得到的,连接C C'交AB于E, (1)证明:△CA C'∽△BA B' (2)延长C C'交B B'于F,证明:△CA E∽△FBE 变式2,△ABC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得到△DBE,若恰好得到C、E、D三点共线,则AC、BC、CD的数量关系是 变式3,△ABC绕点B逆时针旋转a°得到△DBE,若恰好得到C、E、D三点共线,则AC、

BC、CD的数量关系是 变式4、Rt△ABC中,AC=BC,∠ACB=∠ADB=90°,连接CD,求:AD、CD、BD的数量关系 变式5、Rt△ABC中,AC=kBC,∠ACB=∠ADB=90°,连接CD,探究:AD、CD、BD的数量关系 变式6、如图,在△OAB和△OCD中,∠A<90°,OB=KOD(K>1),∠AOB=∠COD,∠OAB与∠OCD互补,试探索线段AB与CD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变式7.如图AB∥CD,BC∥ED, ∠BCD+∠ACE=180°。 (1)当BC=CD 且∠ACE=90°时如图3探究线段AC和CE之间的数量关系 (2)当BC=CD 时如图2探究线段AC和CE之间的数量关系 (3)当BC=kCD时如图1探究线段AC和CE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含k的式子表示) E B C A D C A D B

80中田凌志老师提供 1如图R t △ABC ,∠ACB=90°,AC=3,BC=4,过点B 作直线MN ∥AC,点P 在直线BC 上,∠EPF=∠CAB ,且两边分别交直线AB 于E ,交直线MN 于F 。如图(1)(2)(3)探究PE 与P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P N M F E C B A _ P _ N _ M _F _E _ C _ B _ A 图1 图2

集合典型例题

集合·典型例题 能力素质 例用符号∈或填空1 ? 1________N , 0________N , -3________N , 0.5N N ,;2 1________Z , 0________Z , -3________Z , 0.5Z Z ,;2 1________Q , 0________Q , -3________Q , 0.5Q Q ,;2 1________R , 0________R , -3________R , 0.5R R ,;2 分析元素在集合内用符号∈,而元素不在集合内时用符号. ? 解∈, ∈,-,,; 1N 0N 3N 0.5N N ???2 1Z 0Z 3Z 0.5Z Z 1Q 0Q 3Q ∈, ∈,-∈,,;∈,∈,-∈,??2 0.5Q Q 1R 0R 3R 0.5R R ∈,; ∈,∈,-∈,∈,; 22?? 说明:要注意符号的规范书写. 例2 (1)用列举法表示不超过10的非负偶数的集合,并用另一种方法表示出来; (2)设集合A ={(x ,y)|x +y =6,x ∈N ,y ∈N},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 ; 分析 (1)中集合含的元素为0、2、4、6、8、10;(2)中集合所含的元素是点(0,6),(1,5),(2,4),(3,3),(4,2),(5,1),(6,0). 解 (1){0,2,4,6,8,10};用描述法表示为{不超过10的非负偶数},或|x|x =2n ,n ∈N ,n <6}. (2)A ={(0,6),(1,5),(2,4),(3,3),(4,2),(5,1),(6,0)}. 说明:注意(2)中集合A 的元素是点的坐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义与命题的知识在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但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学习,还是首次,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由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过渡的重要章节。而作为本章节的第一课时,为学生在本章节中更好的开展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也是第一次,在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可接受程度。另外,上课学校是一所知名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努力应该可以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定义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掌握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将一些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定义的产生过程,感受定义的必要性。同时对命题的含义有初步的体验。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 2.教学难点:命题的结构认识和改写。 四、教法与教具选择 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2.教具选择:多媒体、其他教具。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创设 情境“硬广告”的问题 引导学生参与 课堂交流 使学生感受到为了 进行有效的交流必 须引入定义。 新课 定义 1.定义的含义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 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 语的定义。 定义的核心功能是能清楚地规定 名称和术语的意义。 2.对定义的强化巩固 (1)举出几个数学中的定义; (2)举出其他学科名称的定义。 3.如何定义 观察下列多项式的特征.给以名称,并 作出定义: x2–2x–1 2x2+3x+1 x2–2xy+2y2 4a2–4ab+b2 4.定义的价值 例题:校园中,并不令人在意的教室墙 角,却让我产生了兴趣。 问题1:按我们的生活经验,墙角的线 AO与BO 问题2:如何判断(验证)垂直? 强调定义 的功能。 学生自由发言, 组织学生评价, 捕捉学生反馈 的信息,适时地 引导学生感受 数学定义的严 密性和简洁性 等。 师生交流,老师 引导,强调“次、 项”。 与学生交流,教 师归纳。 教给学生获取知识 的方法和途径,让学 生的学习可持续发 展。 从定义出发来判断, 解决问题.既体现定 义的价值,有可作为 定义到命题的情境 过渡。 从定义出发思考问 题的解决。 引例: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述形式上,哪 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 作出判断? (1)鸟是动物。学生自主完成。 突出语句的判断功 能。 针对学生在命题理A

(完整)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经典例题讲解(3套)

平行四边形经典例题(附带详细答案) 1.如图,E F 、是平行四边形ABCD 对角线AC 上两点,BE DF ∥, 求证:AF CE =. 【答案】证明:平行四边形ABCD 中,AD BC ∥,AD BC =, ACB CAD ∴∠=∠. 又BE DF ∥, BEC DFA ∴∠=∠, BEC DFA ∴△≌△, ∴CE AF = 2.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CD ,∠B=∠D ,, 求四边形ABCD 的周长. 【答案】 解法一: ∵ ∴ 又∵ ∴ ∴∥即得是平行四边形 ∴ ∴四边形的周长 解法二: 3 ,6==AB BC AB CD ∥?=∠+∠180C B B D ∠=∠?=∠+∠180D C AD BC ABCD 36AB CD BC AD ====,ABCD 183262=?+?=A D C B D C A B E F

连接 ∵ ∴ 又∵ ∴≌ ∴ ∴四边形的周长 解法三: 连接 ∵ ∴ 又∵ ∴ ∴∥即是平行四边形 ∴ ∴四边形的周长 3.(在四边形ABCD 中,∠D =60°,∠B 比∠A 大20°,∠C 是∠A 的2倍, 求∠A ,∠B ,∠C 的大小. 【关键词】多边形的内角和 【答案】设x A =∠(度),则20+=∠x B ,x C 2=∠. 根据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得,360602)20(=++++x x x . 解得,70=x . AC AB CD ∥DCA BAC ∠=∠B D AC CA ∠=∠=,ABC △CDA △36AB CD BC AD ====,ABCD 183262=?+?=BD AB CD ∥CDB ABD ∠=∠ABC CDA ∠=∠ADB CBD ∠=∠AD BC ABCD 36AB CD BC AD ====,ABCD 183262=?+?=A D C B A D C B

初中数学经典几何题及答案解析

第 1 页 共 14 页 4e d c 经典难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 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A N F E C D M B

第 2 页 共 14 页 P C G F B Q A D E 经典难题(二)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 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初二) 经典难题(三) 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 求证:CE =CF .(初二) · A D H E M C B O · G A O D B E C Q P N M · O Q P B D E C N M · A A F D E C B

集合经典例题总结

集合经典例题讲解 集合元素的“三性”及其应用 集合的特征是学好集合的基础,是解集合题的关键,它主要指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这些性质为我们提供了解题的依据,特别是元素的互异性,稍有不慎,就易出错. 例1 已知集合A={a ,a +b ,a +2b },B={a ,a q ,a 2q },其中a 0≠,A=B,求q 的值. 例2 设A={x∣2x +(b+2)x+b+1=0,b∈R },求A中所有元素之和. 例3 已知集合=A {2,3,2a +4a +2},B ={0,7,2a +4a -2,2-a },且A I B={3,7},求a 值. 分析: 集合易错题分析 1.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了全集和空集的特殊情况,不要忘记了借助数轴和文氏图进行求解. 2.你会用补集的思想解决有关问题吗? 3.求不等式(方程)的解集,或求定义域(值域)时,你按要求写成集合的形式了吗? 1、忽略φ的存在: 例题1、已知A={x|121m x m +≤≤-},B={x|25x -≤≤},若A ?B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2、分不清四种集合:{}()x y f x =、{}()y y f x =、{},)()x y y f x =(、{}()()x g x f x ≥的区别. 例题2、已知函数()x f y =,[]b a x ,∈,那么集合 ()()[]{}(){}2,,,,=∈=x y x b a x x f y y x I 中元素的个数为…………………………………………………………………………() (A )1(B )0(C )1或0(D )1或2 3、搞不清楚是否能取得边界值: 例题3、A={x|x<-2或x>10},B={x|x<1-m 或x>1+m}且B ?A ,求m 的范围. 例4、已知集合{}R x x y y P ∈+-==,22,{}R x x y x Q ∈+-==,2,那么Q P I 等于() A.(0,2),(1,1)B.{(0,2),(1,1)}C.{1,2}D. {}2≤y y 集合与方程 例1、已知{}φ=∈=+++=+R A R x x p x x A I ,,01)2(2,求实数p 的取值范围。 例2、已知集合(){}(){}20,01,02,2≤≤=+-==+-+=x y x y x B y mx x y x A 和,如果φ≠B A I ,求 实数a 的取值范围。 例3、已知集合()(){} 30)1()1(,,123,2=-+-=??????+=--=y a x a y x B a x y y x A ,若φ=B A I ,求实数a 的值。 集合学习中的错误种种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集合学习中,由于对概念理解不清或考虑问题不全面等,稍不留心就会不知不觉地产生错误,本文归纳集合学习中的种种错误,认期帮助同学们避免此类错误的再次发生. 一、混淆集合中元素的形成 例 集合{}()|0A x y x y =+=,,{}()|2B x y x y =-=,,则A B =I 忽视空集的特殊性 例 已知{}|(1)10A x m x =-+=,{}2|230B x x x =--=,若A B ?,则m 的值为 没有弄清全集的含义

初中数学教学中典型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中典型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课堂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 昆明实验中学杜晓峰 新课改背景下,给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改革”成为现代教育的热门话题。从何处变革怎么变革这是每个教师最关心的。“创新”是变革之魂,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个性化、自主性、探索性、开放性、民主性、实践性、启发性的对于一线的教师而言,换句话说,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针对教师们在贯彻党的新课改教育方针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在一线从教28年的工作心得,本人拟就数学教学中教师们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提提自己的看法。 一、关注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任何有生命力的改革都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不是对旧有经验的全盘否认,而是扬弃的过程。经过对课改的冷思考,教育界从上至下已达成共识:轰轰烈烈的课改,必须坚持“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是教育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的宗旨,即要讲求教学的实效性。 有专家提出,新课程的课堂评价指标是:①能否营造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氛围;②目标是否明确清晰;③师生精神是否饱满;④榜样树立是否有代表性;⑤思路是否宽广。 教材新,教法新,评价指标新,呼唤教师必须更新思想头脑、更新知识体系、更新工作观念。一本教科书一根教鞭传承文明的教学已不符合时代的节拍,知识的

局限性、视野的狭窄让很多教师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既要中看又要中用的好课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后做好冷静的反思。我认为,钻研和解读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具体如下: 1.狠抓备课关,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一看,除了看教科书外,还要研究课标、参看相关教辅资料等,拓宽教学内容的覆盖面,教学中,广闻才能博引,要用新意吸引学生的眼球;二划,在教科书上划出重、难点,对教材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三谈,与同年级教师交谈教法、困惑,实现同伴互助;四记,熟记教学提纲和脉络,杜绝照本宣科教学,杜绝教条主义;五改,在往年备课的基础上修改,层层提高,省时高效。 2.准备好讲授内容。 包括引入材料、例题与习题的精选、知识规律的总结、备用的格言与故事等。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倒数”的概念时是这样设计教学引入的:我国的汉字内涵博大精深,“音”字上下颠倒就变成了“昱”字,“显”字上下颠倒就变成了“晋”字……我们数学课中也有如此有趣的现象,比如3/5,以分数线为界,分数线上下的数字颠倒,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分数5/3,6/7变成7/6等等,像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倒数。这样引入新课,学生对倒数的结构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案例也很有吸引力。 3.组织好讲课的语言。 包括导语、提问用语、每个内容承上启下的过渡语等。 4.准备好教辅工具。 自己制作教具、图片,或借助远教资源、电化教育手段。 5.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听课。

旋转经典题型

01 分点突破 知识点1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1. 图形的是 C 1) 2.(齐齐哈尔屮考)下列汉字或字母既是屮 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知识点2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旋转 (阜新屮考)ri 章末复习 旋转 A. Bl cH D Z (济宁中考)下列图形是中心对称 如图,正方形O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屮,点 A 的坐标为 (2, 0),将正方形OABC 绕点0顺时针旋转45 0得到正方形 标为( ) OA B' C 则点C'的坐 A. ( .2, .2) C. ( . 2, — . 2) B. (— 2, . 2) D. (2 .2, 2 .2) 3. 4. (宁夏中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 A'B'由込ABC绕点P旋转得到,则点P的坐标为 .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中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 4AOB可以看作是AOCD经过若干次图形的变化(平移、轴对称、旋转)得到的, 写出一种由△ OCD得到△ AOB的过程:

知识点 3 6.(天津 屮考)如图, 将厶 ABC 绕 点B 顺时针 旋转60 ° E 恰好落在AB 的延长线上,连 接AD.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C = 5 cm, BC = 12 cm. 将厶ABC 绕点B 顺时针旋转60°得到△ BDE ,连接DC 交AB 于点F,则厶ACF 和厶BDF 的周长之和为 cm. 8?(徐州中考)如图,已知AC 丄BC,垂足为C, AC 二4, BC 二3. 3,将线 段AC 绕 点A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线段AD,连接DC, DB. (1)线段 DC 二 4; (2)求线段DB 的长度. 02 中考题型演练 9. (聊城中考)如图,将AABC 绕点C 顺时针旋转,使点B 落在AB 边上点 B'处,此时,点A 的对应点A'恰好落在BC 的延长线上,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得"DBE,点 C 的对应点 旋转屮的让算问题 4 A. Z ABD 二Z E B. Z CBE 二Z C C. AD II BC D. AD =BC E B

初中数学10大解题方法及典型例题详解

初中数学10大解题方法及典型例题详解 1、配方法 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十分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 例题: 用配方法解方程x2+4x+1=0,经过配方,得到( ) A.(x+2) 2=5 B.(x-2) 2=5 C.(x-2) 2=3 D.(x+2) 2=3 【分析】配方法:若二次项系数为1,则常数项是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若二次项系数不为1,则可先提取二次项系数,将其化为1后再计算。【解】将方程x2+4x+1=0, 移向得:x2+4x=-1, 配方得:x2+4x+4=-1+4, 即(x+2) 2=3; 因此选D。 2、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例题: 若多项式x2+mx-3因式分解的结果为(x-1)(x+3),则m的值为()A.-2 B.2 C.0 D.1 【分析】根据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先将(x-1)(x+3)乘法公式展开,再根据对应项系数相等求出m的值。

【解】∵x2+mx-3因式分解的结果为(x-1)(x+3), 即x2+mx-3=(x-1)(x+3), ∴x2+mx-3=(x-1)(x+3)=x2+2x-3, ∴m=2; 因此选B。 3、换元法 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例题: 已知(x2+y2+1)(x2+y2+3)=8,则x2+y2的值为() A.-5或1 B.1 C.5 D.5或-1 【分析】解题时把x2+y2当成一个整体来考虑,再运用因式分解法就比较简单【解】设x2+y2=t,t≥0,则原方程变形得 (t+1)(t+3)=8,化简得: (t+5)(t-1)=0, 解得:t 1=-5,t 2 =1 又t≥0 ∴t=1 ∴x2+y2的值为只能是1. 因此选B. 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属于R,a≠0)根的判别,△=b2-4ac,不仅用来判定根的性质,而且作为一种解题方法,在代数式变形,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研究函数乃至几何、三角运算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韦达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已知两个数的和与积,求

高一数学集合练习题及答案-经典

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下列四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 ) A 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学生 B 著名的艺术家 C 一切很大的书 D 倒数等于它自身的实数 2、集合{a ,b ,c }的真子集共有 个 ( ) A 7 B 8 C 9 D 10 3、若{1,2}?A ?{1,2,3,4,5}则满足条件的集合A 的个数是 ( ) A. 6 B. 7 C. 8 D. 9 4、若U={1,2,3,4},M={1,2},N={2,3},则C U (M ∪N )= ( ) A . {1,2,3} B. {2} C. {1,3,4} D. {4} 5、方程组 1 1x y x y +=-=- 的解集是 ( ) A .{x=0,y=1} B. {0,1} C. {(0,1)} D. {(x,y)|x=0或y=1} 6、以下六个关系式:{}00∈,{}0??,Q ?3.0, N ∈0, {}{},,a b b a ? , {}2|20,x x x Z -=∈是空集中,错误的个数是 ( ) A 4 B 3 C 2 D 1 7、点的集合M ={(x,y)|xy≥0}是指 ( ) A.第一象限内的点集 B.第三象限内的点集 C. 第一、第三象限内的点集 D. 不在第二、第四象限内的点集 8、设集合A= }{12x x <<,B=}{x x a <,若A ?B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2a a ≥ B }{1a a ≤ C }{1a a ≥ D }{2a a ≤ 9、 满足条件M }{1=}{1,2,3的集合M 的个数是 ( ) A 1 B 2 C 3 D 4 10、集合{}|2,P x x k k Z ==∈,{}|21,Q x x k k Z ==+∈,{}|41,R x x k k Z ==+∈,且,a P b Q ∈∈,则有 ( ) A a b P +∈ B a b Q +∈ C a b R +∈ D a b +不属于P 、Q 、R 中的任意一个 填空题 11、若}4,3,2,2{-=A ,},|{2A t t x x B ∈==,用列举法表示B 12、集合A={x| x 2+x-6=0}, B={x| ax+1=0}, 若B ?A ,则a=__________ 13、设全集U= {}22,3,23a a +-,A={}2,b ,C U A={}5,则a = ,b = 。 14、集合{}33|>-<=x x x A 或,{}41|><=x x x B 或,A B ?=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