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政治思想史 期末复习题

西方政治思想史 期末复习题

西方政治思想史   期末复习题
西方政治思想史   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

第二章第一节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

一、古希腊政治思想产生的前提;1政治实践:政治权力的形成、国家的产生;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实践为政治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合适的土壤。2思维水平:对世界的把握方式从宗教、神话发展到哲学,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以理性的方式来把握世界。

二、希腊政治思想的萌芽:在《荷马史诗》中使用了“狄凯”(正义)和“忒弥斯”(习俗、法律)的概念。在赫西俄德的长诗《神谱》和《工作与时日》(《田功农时》)中有女神狄凯(正义)和女神欧诺弥亚(良好的法制),她们是宙斯的两个女儿。正义是古希腊人对政治社会生活进行价值判断的基本标准。就是说,人的政治和社会行为必须特合正义的要求,同时,正义也能为正义的人们带来巨大的福祉。在希腊文明的早期,人们倾向于认为遵从传统和习惯便是正义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美德。

三、早期立法家的政治思想:公元前8-6世纪,希腊多数城邦进行了改革,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各城邦最初的政治制度。改革家们针对社会政治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对其立法活动进行解释,这可以说就是他们的政治思想,只是不够系统而已。斯巴达的来库古借助德尔斐神谕进行改革,颁布了“瑞特拉”(公约),创建了斯巴达政治制度。来库古在斯巴达人内部创建了“平等者公社”,具有两个特征:平等;集体主义。P15雅典的梭伦改革,他的政治思想突出的是中庸原则,他说:“自由不可太多,强迫也不应过分”。人民所得的应适可而止,有财有势的也不应蒙受不当的损失,“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使“强权和正义结合在一起”。梭伦的所谓正义,就是使各等级依其财力来分配政治权力。

四、早期自然哲学家的政治思想:1)自然的秩序和法则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和范本,为社会秩序确立了“逻格斯”法则:天地万物“是一个统一体”,受到宇宙法则,即普遍的理性或逻格斯的支配。因此,人类社会也应受到这种普遍法则,也就是逻格斯的支配。也就是说,逻格斯是人类立法的最高准则和最后理据。自然法的前身。2)和谐观念: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世界的本源,整个世界都有数的比例关系,适当的数的比例关系构成和谐。自然是和谐的,人类社会同样也是和谐的。

第二节城邦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特点

一、城邦概况:数量:几百。六七百。典型城邦的领土:50-100平方公里;典型城邦的公民人数:625-1250典型城邦的总人口:一般为几千;身份:公民、无公民权的自由人(包括女性和外邦人)、奴隶;政治生活的参与者:成年男性公民

二、城邦制度:城邦是公民的自治团体。城邦政体多样化:君主制(僭主制);贵族制(寡头制);共和制(平民制)。一个城邦在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政体。

僭主:不是通过继承或选举而是通过暴力建立起来的个人统治。

斯巴达政制:最早为王制,经过一系列改革,建立了贵族制。(1)元老院是最高的权力机关,由30名(包括2位国王)60岁以上的斯巴达贵族组成,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也是最高的审判机构;(2)两个国王,对外享有军事执行权,对内有主持宗教祭祀、决定临时津贴之权,并有一定的司法权;(3)公民大会,由年满30岁的全体斯巴达男子组成,有形式上的表决权;(3)监察官5人,一年一任,有监督国王、长老和公民之权。

雅典政制:在历史上经历了王制、贵族制、僭主制和民主制四种政体。(1)提修斯及之前为王制;(2)提修斯改革及随后的改革,在雅典建立了贵族制:执政官、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执政官任期届满可进入贵族会议,贵族会议执掌、保护法律,管理最大多数和最重要的国事,公民大会无实际权力;(3)公元前632年,贵族青年基伦建立僭主政治的图谋失败;(4)梭伦(前630-560)改革,提高公民大会的权力,建立四百人大公,为公民大会准备议程,预审将由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改革在政治上为雅典的民主政体奠定了基础;(5)前560年,庇希特拉图建立僭主统治,进行经济、文化改革;(6)前509年,克里斯提尼进行民主改革,建立了民主政体:建立五百人会议,由10个地区部落各选50人共500人组成,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关,即议事会,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产生,任期一年。五百人会议按10个地区部落分为10组,每一组共50人在一年的十分之一时间里“执政”,负责处理城邦日常事务,为公民大会准备提案,并有预审权,也负责召集和主持公民大会。(7)伯里克利(前495-前429)宪政改革后,雅典的民主更为彻底。

三、政治思想的特点: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观;P21(2)理性的政治思考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柏拉图的演绎法;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法、比较法、从起源认识本质法、城邦要素分析法(3)特定的研究主题和范围:①主题:城邦政体;

②范围:公民内部的关系(4)公民的政治视角

第三节智者与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一、智者的政治思想:智者:公元前5-4世纪,雅典等地的一批以教授演讲的论辩术为业的思想家。因其在辩论方法上滥用逻辑方法,使论证成为了不顾常识的任意推导,因而有诡辩派之称。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与以往的哲学家不同,他们讨论的中心已集中到人类社会的政治伦理方面来,“人”成为他们研究的中心。智者的著名代表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论题。认为判决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益。智者的政治思想:关于政治问题讨论中心:自然与法律的关系。1) 自然高于法律2) 激进平等主义

二、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1)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2)专家治国论:治理国家的人应当是懂得治国艺术的人,应当是由掌握政治知识的人来治理国家;判断真理要靠知识,而不能靠多数;公民必须维护国家法律的威严,法律如契约,遵守法律就是遵守契约,破坏法律就是破坏契约;反对僭主政治和豪富专政,主张贵族政体和贤人政治;强调城邦应注重教育。

狄凯是正义女神,是人们的行为准则,而忒弥斯一词源于惩罚女神,表示惯例和习惯法。英雄们把正义理解为习惯法的绝对基础和准则,而习惯法则是正义的具体体现。

古希腊主张自然政治观,即认为政治秩序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形成的。古希腊思想家相信,政治世界与整个世界的其他部分一样存在着某种本质与规律,这种规律在古希腊被称为“自然”,它可以通过理性的探索为人们所了解和理解。政治思想的任务,就是让人们服从理性,亦即服从“自然的”规律与法则的支配。所谓理性,就是指人的逻辑推理能力。

理性主义:如果将理性上升为主义,就是,唯有人的逻辑推理能力才能认识真理。也就是说,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或者说,理性是绝对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四节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柏拉图(427—347BC)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富有才华。青年的柏拉图有过从政的热情,但政局的混乱和苏格拉底之死,让柏拉图对雅典十分失望。政局: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前404);雅典战败,在雅典建立了“三十僭主”寡头统治(前403结束);不久民主制恢复,但黄金时代过去。苏格拉底之死:前399前,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判处死刑。游历地中海沿岸各地,一

生致力于理想国家的建立,主要思想体现在《理想国》(《国家篇》)中。《理想国》共有10卷,是他设计的哲学家治国的纲要。全书以对话体写成,对话的主人是“苏格拉底”,讨论了理想城邦生活的诸多问题。晚年对自己的治国主张进行了修订,体现在《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中。

一、城邦理念论(哲学基础)

柏拉图的理念论应用于政治领域就是城邦理念,而政治学的任务就是对城邦理念的认识和把握。城邦理念是现实城邦的原形,也是真正完善的城邦。城邦理念不存于现实之中,但现实的城邦是对城邦理念的模仿。人们看到的是现实中形形色色的城邦,而哲学家所要认识的则是理想的城邦(城邦理念)。如果现实中的城邦离开城邦理念越遥远,其政治便越腐败、越堕落。人们只有通过了解城邦的理念,并且使现实的城邦尽可能地接近于它,人们的生活才有可能达到永福的佳境。

1)什么是理想的城邦?实现或体现了最高善的城邦。(伦理基础)2)怎样的城邦是实现了最高善的城邦?合乎正义的城邦。3)什么是合符正义的城邦?达到了和谐的城邦。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从探讨什么是个人正义开始,转到对城邦正义的探讨。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口说,正义不是欠债还钱,也不是强者的利益,“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恰如其分的报答。”而正义的城邦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城邦,是贯穿着整体主义精神、或者达到了和谐的城邦。4)怎样才能实现城邦的和谐?三等级各尽其职。他从城邦的起源论证了三等级分工的必要性,社会分工是国家产生的基础,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分工互助,就达到了和谐,国家就实现了正义。城邦理念←体现了最高善的城邦←合符正义的城邦←达到了和谐的城邦←三等级各尽其职的城邦

二、社会分工论(正义城邦论)

1. 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人生的目的是追求至善,单个人无法独立地获得善生,而城邦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建立城邦是必要的。城邦内的人在天赋才能上千差万别,只有进行必要的分工,每个人发挥自己的特长,互相服务,才能满足城邦公民多方面的需要。

2. 社会分工的产生:柏拉图认为,社会需要产生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国家建立的基础。人们基本的特质需求,产生了生产者等级,包括农民、牧民、工匠、商人等;城邦间的战争需要武士,产生了护国者等级;公共权力需要人执掌,国家需要人管理,因此产生了统治者等级。

3. 社会分工的原则:国家的职能:生产、保卫、统治。三种价值与社会等级。1)生产者:提供物质性财富。经济,第三等级2)护卫者:军人战士。军事,第二等级。职责:①保卫城邦,让城邦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②决定等级人选,如果护卫者的后裔变低劣了,就把他降到生产者等级,如果生产等级的子孙天赋优秀,就应该把他提升为护卫者。3)统治者:精选并加以精心训练而成哲学家。政治,第一等级。三个等级的关系:区分明确,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不能僭越——城邦的正义。

4. 社会分工的合理性论证:(1) 从个人灵魂划分来进行论证,个人灵魂与城邦精神具有要素上的同构性。个人灵魂三要素:理性、激情(意志)、欲望。人的三个部分协调,理智起领导作用,各干各的事情,就会产生正义的行为。社会的三阶层代表了人灵魂的三个方面,统治者代表理性,卫国者代表激情(意志),劳动者代表了欲望。(2)以传统四美德进行论证:希腊传统,一个人的美德包括四个方面: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与灵魂的三个方面相对应,在行为中表现为三种德性:智慧、勇敢、节制。统治者以理性统治国家,美德体现为智慧,只有哲学家才是智慧的最高代表;卫国者以意志保卫国家,美德表现为勇敢;生产者从事粗鄙的生产活动,美德表现为节制。而正义蕴含于三德之中。一个有德性的人应该以智慧统帅激情,控制欲望。同样地,在各个等级的关系中,治国者领导军人,统治着生产者。(3)借用神话来论证:城邦的所有成员都是一土所生,相互之间亲如兄弟,但是,上天在铸造他们时,在有些人身上掺入了黄金,因而这些人是最高贵的,是统治者;在有些人身上掺人了白银,他们次之,是辅助者即军人;在另外一些人身上掺入了铜铁,他们便成为生产者。

三、哲学王治国论

根据柏拉图设计的社会结构,哲学家应居于等级结构的最顶端,垄断城邦的全部政治权利,其它两个等级则排斥在城邦政治权力之外。哲学王是这个理想城邦最完备、最崇高的统治者。

1. 为什么要让哲学家管理国家?(1)从品德来看,哲学家能够使城邦公民保持良好的品德。他认为现存的政体一个比一个坏,要改造政治要从改造人的品性开始。推崇贤人政治。(2)从知识来看,哲学家能够认识城邦理念。

2. 选取和培养哲学王:优生、优育:由国家养育,同专职的保姆负责。操练:放到许多环境中操练,注意观察他们能否胜任学习最高的理念,即善的理念。

3. 哲学王改造国家的措施(1)统一意志,哲学家改造城邦就象画家拿起画板一样,得把它擦干净,再按自己的意愿作画;(2)推行专制主义的教育制度,主要是对护国者进行教育,思想、音乐、体育等;(3)明确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4)“共产”、“共妻”的社会制度。

正义城邦实行“共产制”:第一、第二等级不得有私产,也不许经商,生活由第三等级供养,实行共餐制度;第三等级可以有私产,可以经商,但得供养第一、二等级。有权力者无私产,有私产者无权力。在第一、二等级中实行“共妻”制:在同辈中无近亲关系的男女有性的自由;生子是妇女的天职;小孩不知其父,也不知其母,都是国家的,由国家管理和教育,妇女、父童公有。

四、政体论

1. 《理想国》中的政体分类(1) 划分标准:执政者的人数,政体的内在精神和原则。(2)种类:a.非现实的理想政体,哲学家执政的贤哲政体——智慧;b. 现实中的政体分类:荣誉、寡头、平民、僭主,一个比一个坏。(3)政体的人格化分析。公民的习惯倾向、品性决定着政体的精神和原则。政体有其内在精神,内在精神决定政体类型:智慧—贤人政体(理想);荣誉—荣誉政体:以争强好胜和贪图荣誉为特点,如斯巴达;财富—寡头政体: 以财产的多少分配政治权力;自由—平民政体:官员通过抽签决定;专制—僭主政体:为所欲为。(4)政体向堕落方向嬗变:贤哲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贤哲政体(从理论上讲,非适当婚配、血统混杂而失去其纯洁性而堕落)。在荣誉政体下,富有的人违法乱纪,形成一种风气,美德不受尊重重,爱荣誉的人变成了爱钱财的人;

在寡头政体下,由于富人挥霍无度,败坏家产,产生大批无产者,仇视富人,产生党争,甚至革命,如果成功,建立民主制;在民主政体下,自由走到极端,相互争斗的一方选出一个头目,僭主政体就这样产生了。(5)激烈批判平民政体和僭主政体。

2. 《政治家篇》中的政体分类:(1)划分标准:统治者人数的多少,好坏。(2)种类:一人统治的:王制、僭主制;少数人统治的:贵族制、寡头制;多数人统治的:共和(民主)制、平民制。

五、第二等好的理想国

在《法律篇》中,制度设计作出了修正,思想变化的原因:(1)承认理想国中的设计是一种理论模型,无法实现。(2)三次西西里的

冒险失败,哲学王思想破灭。(3)雅典民主制的恢复与政治稳定,重估民主、法治的价值。(4)斯巴达军事社会的荣誉政体的危机。主要观点上的变化:(1)强调法律的作用,主张法治——从现实角度上。(2)主张实行混合政体和有限的民主。(3)从对经济与社会改革的极端主义向温和改良的回头。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有系统政治学著作传世的思想家,他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对未来乌托邦世界的构想。柏拉图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并不是教条主义者,能够面对现实。他对理想世界的构建方案以及政体分类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前384-332)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是西方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吕克昂”学园。亚里士多德学派——逍遥派。政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城邦体制衰败。

有关政治学方面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修辞学》、《雅典政制》和《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讨论了伦理学与政治学的关系,对政治学基本问题的概要说明。《修辞学》讨论修辞学与政治学的关系,讨论政治心理学。《雅典政制》讲述雅典城邦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亚里士多德对158个希腊城邦进行调查、分析的一部分。《政治学》是他的政治学代表作。因其系统性、现实性和合理性而成为政治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开山之作。

1.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1)研究对象:人和城邦“至善”(2)学科地位:最具权威的科学

亚里士多德把探究有关人的行为活动的知识归为“实践的知识(科学)”,主要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学术界现在称之为实践哲学。亚氏的实践哲学与自然哲学、第一哲学一样都具有目的论的特点,但实践哲学中的目的尤其与人相关。亚氏把目的与善联系在一起,用来解释宇宙万物。人的目的有多种多样,有首要的目的与从属目的之分。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行为或事物追求的终极目的是最高的“善”。而首要的善、首要的目的属于最权威的技艺,也就是占主宰地位的(最首要的)技艺。亚氏把这种最高的技艺归于政治学。政治学的目的就包括了其他科学的目的,所以,政治学的目的对于人必然是善的。更为重要的是,城邦的善高于个人的善,政治学更加关乎城邦的善,因而政治学成了最高、最有权威的知识。国家、城邦高于个人,政治学在实践哲学中居最高地位。但这决不意味着亚氏贬低伦理学,因为亚氏不仅要人们知道国家的城邦的善高于个人的善,而且要人们懂得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实现国家的城邦的善要从实现个人的善做起。亚氏要人们注意,不要脱离政治学来讨论伦理学,要从政治学的背景、视界讨论伦理学;反过来说,他所说的政治学不是剔除伦理学,而是包含有伦理学的意义的。

2.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将政治的关注点从思辩转向现实。柏拉图的玄想与演绎,亚里士多德的历史与经验(2)方法: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历史的、经验性研究;分析、溯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政治学》中比较研究的步骤:第一,确定一个具有理论意义的对象,或者说建构一个问题;第二,收集与对象或问题相关的实际资料;第三,提出一定的分析标准对资料进行分类处理和客观分析;第四,将分析结果与初始问题连结对照,得出一般性的解释性归纳结论。

二、亚氏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中庸之道。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所谓的正义也就是中道。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必须根据正确的法则去行事”。在亚氏看来,所谓正确的法则就是“中道”;“过度”与“不及”都是不对的,因为“过度与不及,均足以败坏德行”。何谓中道?亚氏认为,中道可从两方面来看:就事物本身而言是指两端点之间的中点,如6是10与2之间的中点,这个中点是一个,而且对所有人是一样的;相对于我们人来说,中道是指既非过度又非不足的适中点,由于是相对于人的,所以这个中点就不是一个,而且并不是对所有人都一样的。所以,技艺大师都要避免过度和不足,寻求和选取“中道”——当然不是对象自身的而是相对于我们人而言的。好的技艺成果既不能增加一点,也不能减少一点,过度和不足都会破坏技艺成果的优点。伦理德性和技艺一样,也要瞄准“中道”,因为伦理德性关涉感受和行为,其中存在有过度、不足和中道,过度和不足造成失败,中道获得成功,得到赞扬。成功和被赞扬是德性的两个品格,过度和不足是恶的品格,中道才是德性。从德性的本质和定义来说,伦理德性就是中道。例如:恐惧和自恃的中道是勇敢;快乐和痛苦的适度是节制;金钱的取与舍的适度是乐施,过度与不及是挥霍与吝啬;关于荣誉和耻辱,其适度是适当的自豪,其过度,可以叫做虚荣,不及则可叫做卑贱;等等。

比较儒家的中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二程遗书》卷七)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第6章)

三、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

1.从伦理学角度论证城邦存在的以及城邦政治生活的必要性,认为城邦建立的动力来自人类向善的需要。他指出,城邦不只为生存而存在,它本质上是为优良生活而存在。否则的话,奴隶可建立城邦,野兽也有自己的城邦,然而,从古至今没有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城邦存在,因为奴隶和野兽没有自由意志,它们不可能组成那种旨在谋求真正幸福的公民团体——城邦。人有道德心,如果人类有心向善,则人就是最优秀的动物;如果不讲道德,则可能堕落成最卑劣的动物。人类因为追求至善生活而产生了城邦。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起源理论带有很强的伦理色彩,认为城邦是人们追求至善的结果。或者说,人性趋善的需要促使城邦的产生。

2. 运用溯源法,即历史的方法,描述城邦的起源过程:第一阶段,家庭:房子、妻子、奴隶以及耕牛构成。第二阶段,村坊:一定数量的家庭团结起来的更高级的组织。第三阶段,城邦:当多个村坊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以及为了生活得更美好结合成一个完全的共同体,大到足以自足或接近自足时,城邦产生了。

3. 城邦的本质与目的:城邦:为了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城邦本质:由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城邦目的:实现一种至高的且包含最广的善。就是使公民过一种有道德、有德性的生活。也就是人格在城邦中得到完善。亚里士多德认为,除非人类受到城邦和它的法律范围内的养育和统治,否则理智和道德的德性由于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而不可能成为完全的道德性动物。每个隔离的人不可能获得自足,城邦整体主义。

4. 城邦的基本要素:公民。“公民”:凡有权参加司法事务和治权机构的人们。也就是说,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城邦。比较:在现代社会中,国籍是确定公民身份的基本条件。

四、政体论1.政体的含义:(1)政体“就是对城邦中的各种官职——尤其是拥有最高权力的官职的某种制度或安排”。“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以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也由以订立城邦及其全体分子所企求的目的。”最高政权的组织方式权力分配方式。(2)公民实现善的生活的一种规范。伦理含义 2.政体的职能:他将政体分成三个部分,议事机构、行政机构、审判(司法)机构,这三个要素

是构成—切政体的基础.是三种机能而非三种权力机关。3.政体分类:分类标准:(1)政府的宗旨,根据是为统治者自身谋利还是为城邦谋利,分为正常政体和变态政体;(2)按掌握城邦最高权力的人数分为一个人统治、少数人统治与多数人统治三种.将两种标准结合在一起,形成六种政体: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说明:多数富人的统治并不是民主制,少数穷人的统治也不是寡头制。民主政体与寡头政体的实质性区别在于贫富:寡头政体是富人的统治,他们一般都是少数;民主政体是穷人的统治,他们一般都居于多数。4.政体比较与政体变态的原因:优劣的标准:近中庸者佳,远中庸者劣。亚里士多德认为:(1)一般来说,正常政体优于变态政体;(2)僭主政体为劣中之劣,寡头政体比僭主政体略优一点,平民政体为劣中之优者,因为个人、少数人的智慧总比不上多数人,而且个人权力容易导致腐败。平民政体(民主制)是“自由而贫穷—同时又为多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赞同温和的民主制。(3)因此,从理论上讲,最好的政体是由中产阶级掌权的共和政体。中产阶级人数众多,既不象穷人那样希图他人钱财,又不致于财产太多而引起穷人觊觎。政体变态的原因是人的天性自利。

5.现实可行的政体:1)从现实政体的分类来讲,单独的最好政体是本来意义上的贵族制。但现存的政体只有寡头制和民主制,因为现实中最重要最普遍的群体是少数富人和多数穷人。2)现实中的理想类型:将这两种政体各种良好要素结合的假定模式。因此,主张“混合政体”,将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结合起来,既考虑多数,又考虑才德。

五、理想城邦论:1.规模:中等适度。2.主张一种温和的整体主义,实行有限制的私有制,“私有公用”。3.在政体方面,主张以中产阶级为基础,实行混合政体。4.在城邦治理上,强调法律的作用。“法治”的含义:一,存在良好的法律。二,良法得到普遍的服从。法治的优越性:1)法律由多数人制定,体现多数人的智慧。2)由多数人制定的体现了没有个人情感偏私的“中道的权衡”,是正义和理智的体现。3)法治就是理智的统治、神的统治4)由多数人共同设定的规则是为多数人服务,因而不容易产生只为少数人谋利的腐败现象5)基于上述原因,法律总是在全体成员中容易得到遵守,得到真正的实施。

六、对西方政治思想的贡献:1. 政治学学科的开创者;2. 为民主和法治辩护;3. 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

第二章希腊化时期与古代罗马政治思想

第一节社会背景与政治思想特点

一、社会背景:1、城邦时代结束2、帝国时代来临3、种族与文化交融4、政治由强权维系

二、思想特点:1、个人与国家疏远2、关注点由公共转向个人3、个人主义萌发4、精神层面的自由与平等5、世界主义思潮兴起第二节斯多葛学派的政治思想

一、学派简介: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是芝诺(约前336-前264),约在前294年创立自己的学园,因他讲学的地方是一个用绘画装饰起来的、一侧为墙一侧为柱列的有屋顶的柱廊,希腊人称这种建筑为斯多葛,他的学派也被称为斯多葛学派。芝诺认为,当人按世界理性(逻格斯)来行动时,就能达到幸福,幸福就是美德。美德就是顺应自然,服从命运。

二、自然法思想: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源于其自然哲学。在他们看来,“逻格斯”、“理性”、或“神”是宇宙秩序的创造者,渗透和弥漫于宇宙万物之中,将万物都置于其不可抗拒的力量之下。宇宙是一个绝对的统一整体;而人是这个绝对统一整体中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小宇宙。每个人的灵魂也分享了作为宇宙灵魂的“圣火”,他的理性是宇宙普遍理性的一部分,他的本性也是宇宙本性在人身上的分有或体现。因此,人也必然受那种弥漫于宇宙之中的普遍法则的支配,构成自然秩序中和谐的一部分。这个支配宇宙和人的“理性”就是自然法。它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P50他们认为,人不仅是特定城邦或国家的成员,还是整个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个人类是以自然法为纽带的共同体,服从普遍的自然法就是对人的最高要求。斯多葛派奠定了在西方思想史上的自然法传统。

三、人的精神自由思想:因为人分享了自然的理性,因此人要按自然法生活。人的理性与自然的理性是一致的,服从自然就是服从自己的本性。作为自然物的人,受利害关系,即自然规律的支配,没有道德的判断和选择;而作为理性的人,则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就在于认识和服从必然的命运。这是一种个人自身的、内在的精神自由、道德自由,与境遇无关。

四、人人平等思想:源于他们的世界主义思想。他们认为,人是这个整体世界的一部分,是有理性的动物的大同社会的成员。这种社会是大同的国家,其中只有一种法津、一种权利,即天赋的法津、天赋的人权,因为只有一种宇宙理性。因此,所有的人都有关系,都是兄弟,都是同一父亲的儿女,他们服从同一种法律,是同一国家的公民,甚至敌人也应当得到我们的帮助和宽恕。

第三节波利比阿和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一、波里比阿(前208-前126)政治思想:从历史角度考察政治问题的第一人,著有《历史》。中心问题:罗马人为什么打败了希腊人,他们为什么能成功?视角与结论:成功的原因应到政治制度中去寻找。“一切事务成败的首要原因是国家制度的形式。国家制度是所有设想和行动计划的源泉,也是其得以实现的保证。”他最后找出了罗马强大的原因:罗马政治制度优越,具体表现在罗马实行的是一种混合政体。

1)政体循环论:君主制——僭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暴民制。暴民制度以后,政体的循环又回到了君主政体。单一政体的缺陷是不稳定。它们形成为一个闭合的圆圈,循环不已。原因:人性的两面。天性支配的动物性——心灵或推理能力。人性自私与权力膨胀——理性的、超越这种竞争的、力图建立一种更好的、更和谐的社会秩序的愿望。2)混合政体理论:所谓混合政体,就是将三种正义政体、即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特点集中在一起,使各种政治要素调整为和谐、平衡状态的一种政体。罗马共和制:两名执政官——君主政体;元老院——贵族政体;百人队大会——民主政体。三者分合作、制衡,实为一种分权理论,他阐发了国家权力制衡的原则,成为西方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原则。

二、西塞罗(前106-前43)的政治思想:罗马共和国晚期人物,作为中期斯多葛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将希腊哲学、包括自然法学说介绍到罗马;对罗马的共和制从理论上进行了总结。1)国家产生于人类的契约:第一个以政治哲学家的身份对罗马国家的实质进行探讨。认为:国家是人类约定的产物,它是“人民的事业”,是人民的共同结合体,这种结合是建立在有关法律和权利的共同协定的基础之上的。2)肯定混合政体:重复了波利比阿的政体循环思想,主张“政体平衡”。3)自然法是最高的理性:西塞罗提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法,一种是自然法,一种是人定的成文法,前者是后者的渊源,后者应当以前者为依据。自然法、客观律(自然、社会)、神、命运4)人类自然平等:人是理性的动物,人和上帝一样都具有理性。理性是人类共同具有的特征,人类就应当是平等的,至少在法律面前应当是平等的。

第四节罗马法学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

罗马最早的法律是习惯法,这是一种不明确的法律,对习惯法的解释权操在贵族手中。经过平民反复的斗争,最终于公元前450年颁

《十二铜表法》。这是最古的罗马成文法。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到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7年,罗马公民享有公民法的特权,公民法占统治地位,但万民法也随之兴起。公民法。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也就是说,罗马公民即使在被征服地区,仍享有公民法的权利。“万民法”。是指各族共有的法律。从前27年至公元3世纪,公民权范围扩大。意大利人在公元前1世纪起义后就已获得公民权。公元212年,罗马皇帝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除奴隶外,自由民都取得了公民地位。对自由民来说产生了私人的平等,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罗马法学发展起来了。在帝国前期,罗马涌现了一批法学家,他们获得了公开解释法律的权利,各种学派相互竞争。他们以自然法为理论依据,将罗马的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在法的分类方面,罗马法是西方最早、最完整的司法体系;分为市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

罗马法学对政治思想的影响:1)首次提出了“权利”概念。含义:法律、正义、义务。是个人私利概念的第一个正式表达。中世纪罗马法:将权利概念从私法领域引入到公法领域。近代:从权利发展出人权概念。2)引进和发展了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为万民法确立了法学基础。3)罗马法学为政治学提供了一种权利思维方式。古希腊的公民通过参与城邦政治活动获得人格完善,侧重于政治事务的参与;而罗马的公民在争取政治权力的同时,获得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受保护的权利:人身保护;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和尊重。

第五节罗马基督教政治思想

一、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

一)追求天国与来世的价值取向:天国的属灵性。目光转向来世。二)贬低世俗权威的思想取向:“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疏离政治现实、贬低国家权威;三)形成了关于人的新概念:人的独特之处。属灵上的平等,在上帝面前的平等。

二、奥古斯丁的双城论

一)奥古斯丁(公元354-430)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早年生活放荡。信奉摩尼教。公元386年皈依基督教。游子回头。后作教师、神父,升任北非希波主教。著作:《忏悔录》、《上帝之城》、《驳学园派》、《独语录》、《论自由意志》、《论真宗教》、《论三位一体》等等。从神学角度进行研究,从人与上帝的关系考察人、国家和政治等问题,政治哲学融于神学体系之中。

二)政治思想:1. 人的罪、永罚与拯救;解释社会不公平现象。P652. 双城论:(1)世界上的人分属于两座城,即“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双城的产生根源于天使的反叛,直接原因是始祖堕落。(2)两座城的根本区别在于以两种爱为基础:爱上帝的阵营构成“上帝之城”,只爱自己、不爱上帝的阵营构成“地上之城”。二者的斗争就构成了人类的历史。全世界的人都不会脱离两座城,“上帝之城”的人选择属灵的生活,“地上之城”的人选择肉欲的生活。(灵肉二元对立)(3)两座城在现实社会中是混合在一起的:“上帝之城”由注定得救的基督徒组成,他们驾信上帝,具有“虔诚、敬畏、悔悔、勤劳和禁欲”等美德,其余的人则构成“地上之城”,到末日审判的时候,两座城才彻底分开。(4)两座城在地上的代表:“上帝之城”不等同于教会,但可以由教会来代表;“地上之城”不等同于世俗的国家,但可以由世俗的国家来代表。人在教会里不一定得救,但不在教会里注定不能得救。作为“地上之城”代表的国家必须从属于作为“上帝之城”代表的教会。3. 国家论(1)贬低国家:国家是人的创造,不能实现真正的正义;国家是人对人的统治,是人贪欲的结果;国家违背了人与人的平等原则;道德和正义都来自上帝,国家是不洁的人世间的俗物。(2)国家存在的有限合法性:提供物质条件;建立了秩序。

第三章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5-10世纪的西欧社会及政治观念

一、5-10世纪的西欧社会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社会发展阶段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些蛮族国家,历史出现了一次大倒退。5至10世纪的西欧社会,经济凋敝,政治无序,文化衰落。1、思想上,教义按封建尺度修整,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

2、经济上,教会拥有欧洲1╱3的土地,教皇是最大封建主;8世纪末,查理曼承认地位和特权,开始征什一税

3、政治上, 教会有自己的政权、法律与审判机构

4、组织上,按照封建等级制建立森严的教阶制度,教会成为以教皇为中心,遍布欧洲的国际组织。

二、日尔曼人的传统:1、以私人效忠为基础的人身依附2、民主传统3、尊崇法律及法下王权观念

三、政治思想的特点:1、依附于基督教神学而存在2、国家地位降低3、关注点由公共权力转向私人契约4、政治理论的荒原

第二节教权与王权斗争中的政治思想

一、中世纪西欧政教关系的发展:1、王权压制教权2、教权与王权分离与并立。基督教在罗马帝国获得合法地位后,教会受制于罗马皇帝。中世纪早期,国王控制着教会与修道院事务。克吕尼运动(10世纪)使教会逐渐摆脱世俗王权的控制,推动了教会改革,11-12世纪教皇革命,建立起了与世俗王权权力相当的教权。这样,在西欧形成了二元权力体系。二元权力体系(11-14世纪):社会权力体系分为教权与王权,各有其特定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国家负责臣民的世俗物质生活,以强制力实现社会安定,制止犯罪,达到人们的世俗幸福;教会负责精神和宗教生活,指导信徒的灵性生活。二者交叉重合,欲控制对方,现实的平衡,14世纪后王权开始强大。二、教权派政治思想:中世纪西欧形成了独特的政权与教权二元化的权力体系,政教之争是中古西欧政治史上极重要的内容。在政教冲突中,教权派为论证自己权力的合法性,创造了一系列理论。1.格拉修斯原则:格拉修斯是公元492-496年在位的罗马教皇,公元494年,他写信给东罗马皇帝阿拉塔修斯说:皇帝陛下:这个世界首先由两种权力统治着,牧师神圣的权威和皇帝的权力。两者中牧师的责任更重些,因为在末日审判时,他们要就国王的命运向上帝作出交代。确立了格拉修斯原则,主要内容有:(1)主教的权力和皇帝的权力相互分开,各司其职。(2)两种权力是相互平行的,每一个在各自领域都是最高的。(3)两种权力又不是完全分离的,因为它们是同一共同体中的两个权力体系,每一方都需要另一方。(4)两种权力虽然在各自领域都是最高的,但两者并不是平等的,精神权力在价值上更高些。2.君权神授理论:君权神授理论是指国王的权力来自至高无上的存在或上帝。教皇大格里高利认为:统治者无论如何行为,都是上帝的代表。……好的统治者是上帝对好的民族的奖赏,而邪恶的统治者是上帝对邪恶的民族的惩罚。无论统治者好坏,他都应当得到尊重,因其权威来自上帝。3.教权至上论:教皇尼古拉一世(858-867在位)最早提出了教权至上理论。他主张教会独立,国家不得干预教会事务。皇帝在精神方面需要教皇,但教皇除了在属世的事务方面之外,是不需要皇帝的。他引用伪造的文件《伪伊西多尔教令集》、《君士坦丁赠礼》。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在位)于1075年拟定《教皇敕令》27条,系统地阐述了教权至上的理论,发展了教会高于国家的原则。他声称:教会高于国家,教皇至高无上,教会永不犯错。格里高利七世说:罗马天主教是耶稣的第一个门徒被得创立的,教皇是彼得的继承人,是教会的最高首脑,其权力直接来自上帝。因此,教皇不仅在教会内部事务上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且其地位也超过了任何世俗国王和皇帝。教会从未犯错误,也将永远不会犯错误。掌管罗马教会最高权力的教皇也是至高无上的和神圣的,他对一切人拥有审判权,而不受任何人的审判。英诺森三世(1198-1216在位)主张教会是完整

的社会,基督掌管世界,不受世俗权力的干扰。教皇是这个完整社会的牧师,是上帝创造的万物的主宰和普世的牧师。坚持说基督交给彼得的不仅是教会,而且是整个世界。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年在位)于1302年发布“一圣通谕”,规定教会权力高于一切世俗权力。他的理论根据是“两剑论”,所谓两剑即精神权力之剑与世俗权力之剑。他提出,耶稣把这两把剑都交给了教会,一把供它使用,一把为它使用。他们说:“主啊,请看!这里有两把刀。”耶稣说:“够了。”(路22:38)

第三节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

一、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生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著有《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二、信仰与理性: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基础,论证宇宙的秩序和上帝的存在:他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形式”和“质料”结合而成,但形式又分两类:一为“物质形式”,二为“纯粹形式”。“物质形式”不能与个别事物相分离,而“纯粹形式”是全然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上帝、天使以及人的灵魂,都属纯粹形式,其中人的灵魂属于最低级纯粹形式,因为它还在某种程度上与质料即肉体相联系,而上帝是绝对的、最高级的纯粹形式。宇宙的秩序,就是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循序发展的过程,其原动力,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一推动力”,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就是上帝。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被称为“实在论”哲学,因为他认为“纯粹形式”,即“一般”或者“共相”是实在的,上帝作为“纯粹形式”,即“绝对共相”,也是实在的;而个别事物,即殊相却并不实在,只是共相的某种表现而已。他的这种哲学为天主教会全盘接受,成为正统的天主教哲学。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人是理性的动物,有过良善的道德生活的欲求和倾向,理性所欲求的最高目的是达到普遍的、最高的善。人的理性是上帝的创造物,人的道德活动不过是上帝刻印在人心上的自然命令和自然律。他把人的道德活动的根本动因归结为上帝的理性,而道德活动的终极目标所要达到的最高的善,也就是上帝。理性引导人们认识上帝的存在,而只有靠上帝的启示和光照,人才能认识上帝的本质。要达到最高的善,只能靠对上帝的信仰和爱。调和信仰与理性,但信仰仍高于理性。

三、国家学说:1. 国家的起源:1)国家是人的理性的产物,理性来自于上帝,因此国家是上帝的产物。2)人天然是社会和政治的动物,要比其它动物过更多的社会生活,人有过良善生活的需要,因此产生了国家。2. 国家的目的:过一种有德行的生活。道德生活的三个条件:社会团结一致;社会以行善为目的;丰裕的物质条件。为了过合群的生活,需要有管理群体的政治权力:需要指导;照顾公共幸福;社会控制力量。3. 政体思想: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理论,支持君主制。他认为,权力掌握在越少人手上越好。但他主张一种混合政体,民众应该有参选的资格,主张一种受贵族制约的选举君主制。4.教权与君权的关系:宗教的权力和世俗的权力都来源于上帝。在灵魂拯救方面应该先服从宗教的权力,在世俗方面的事物应该先服从世俗的权力,但总的来说是要求世俗服从宗教。教权可以过问某些世俗事物,教皇的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都是至高无上的。

四、法律思想:1. 法的含义:人们据以从事某一活动以及避免从事另一活动的某种规则或者说尺度。2. 法的本质:受理性支配的意

永恒法

和过和德性的生活。人法:统治者颁布的法律。神法:即教会法,上帝赋予人类的法律。永恒法是最高的法,是一切法的来源,自然与人法要服从永恒法,人法要服从自然法,人法要接受神法的指导。托马斯的自然法原则:自然法是指适合于全人类,不受特定历史条件制约的人类所共有的权利或正义体系,它先于国家而存在,是社会得以维系的人类正当行为的原则。国家立法机关所制订的成文法及国家权力应是自然法的体现和实现自然法的保障。斯多葛学派确立了自然为人立法的原则,自然法也是罗马万民法的立法基础。基督教认为,自然法不是一个自存体系,而是上帝创造的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借着它,上帝使所有有理性的人类意识到什么时候是对,什么是错。在阿奎那看来,人具有理性,而人的理性来自于上帝,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上帝永恒的理性,因此人类行为能够自然地倾向于正义并具有目的性。由此确立了他的自然法三原则: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对生命的保护以及避免遭受伤害,繁衍后代的本能—对两性关系的维持及对后代的照顾,人的自我发展本能—对真理的认识及对社会生活的参与,人法要接受神法的指导:1)理性能力有缺陷,不能让人达到天国;2)人类判断不可靠,需要以神法为标准;3)法律是外在的,缺少内心的动力;4)人法不能惩罚并禁止一切恶行。

第四章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16世纪西欧社会背景

一、民族国家的兴起:新航道的开辟与新大陆的发现,促进欧洲商贸的空前发展。1、生产力和大市场的发展,受到传统封建格局的阻碍;反封建与反教会具有统一性;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借助王权来促进民族国家统一。2、16世纪,西欧大多数国家建立起了君主制。西班牙的强大。3、如何确立民族国家在政治和道德上的地位,成为政治思想家面临的一个任务。

二、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发端于14世纪的意大利。中世纪意大利的文化优势。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16世纪达到鼎盛。1、社会思潮:人文主义。2、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道德堕落。

三、宗教改革运动:1、文艺复兴在个人信仰自由的引申2、德国宗教改革、日内瓦宗教改革、英国宗教改革。3、倡导教俗界限分明,教会势力削弱,国王地位上升4、教会民主化,国王成为教会领袖。思想解放,人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需求信仰根据,而不必通过教会。

四、政治思想的特点:1、政治思想开始摆脱神学束缚,具有世俗性2、由神学政治观转向权力政治观,权力代替道德与神意成为国家和法律的基础3、政治思考以人为原点,以理性为依据,以发展个性、倡导进取精神的个人主义为伦理基础4、现代意义国家观念产生;国家被解释为人需要的产物5、维护君主制度,注重治国之道,是当时政治思想的共同选择和重要内容

第二节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一、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佛罗伦萨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哲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1498年任职佛罗伦萨共和国。1511年,教皇军队攻陷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重新控制佛罗伦萨。1513年,马基雅惟利被投入监狱。释放后,隐居乡间,从事写作。1527年,美第奇家族统治被推翻,他在共和国谋职失败。P96-97

政治活动及现实对他思想的影响:(1)在任职佛罗伦萨时,看到雇佣军军纪松弛,极力主张建立本国的国民军。军队对统治的意义(2)

普遍的社会风气堕落。道德不能让国家振兴的启示。(3)教皇的儿子博吉亚,有好的政治品德,死于非命。实力政治的启示。

著作:《君主论》、《李维<罗马史>的最初十年》、《战争的艺术》、《关于日耳曼国家的报告》、《论李维》、《佛罗伦萨史》,剧本《曼佗罗花》是当今意大利文学经典之一,《克丽齐娅》政治思考的出发点是国家的统一:(1)指责教会造成意大利分裂(2)国家需要统一:“因为国家的安宁取决于(政治上的)决断,所以一切有关正义与非正义、人道与残酷、荣誉与羞耻的考虑都必须统统为其让道。必须放开其他一切的考虑,惟一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保证国家的生存和自由?”(3)国家统一需要强权:“确立某种秩序的惟一的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4)不能以道德作为评判政治的标准:“君主为着使自己的臣民团结一致和同心同德,对于残酷这个恶名就不应有所介意,因为除了极少数的事例之外,他比起那些由于过分仁慈、坐视发生混乱、凶杀、劫掠随之而起的人说来,是仁慈得多了,因为后者总是使整个社会受到损害,而君主执行刑罚不过损害个别人罢了。”探讨问题的方式:从神学思考转向实际政治思考,渗透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政治科学化,回到亚里士多德传统。

二、权力政治观:1. 人性本恶:关于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当你对他们有好处的时候,他们是整个儿属于你的。……当需要还很遥远的时候,他们表示愿意为你流血,奉献自己的财产、性命和自己的子女,可是到了这种需要即将来临的时候,他们就背弃你了。—《君主论》性恶的根源:情欲:为了满足情欲追求:财富与权力。以恶治恶:“所以,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现在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假如人们全都是善良的话,这条箴言就不合适了。但是因为人们是恶劣的,而且对你并不是守信不渝的,因此你也同样地无需对他们守信。”2. 国家和政体的产生:人性之恶和人的需要而产生了国家,国家是人创造的一种保障安全、维持和平的工具。因此,国家和政体的目的是确保国家和统治者利益的至高无上和完整。3. 政治的根本问题:统治权。依靠军队和法律,以强大的实力为后盾,用铁的手腕来加强统治。

三、共和理想和君主专制:1. 政体思想:类型划分;政体循环论;主张混合政体;肯定了共和制的优越性,但他认为不适合于当时的意大利,意大利只能实行君主制。2.君主制是挽救意大利的临时措施,权宜之计,但不是最好的政体,国家统一后,应实行共和制。(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之后才建立共和)

四、君主统治术:1. 让人畏惧是最可靠的统治术,比让人爱戴更可靠:2. 政治不受道德约束:政治高于道德,应当从政治的角度看待个人道德,政治斗争不能束缚于道德,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摒弃道德,政治是目的,道德是手段,只要目的适当,可以不择手段。3. 效法狐狸与狮子:君主学会同时扮演狮子和狐狸两种角色,就是既要凶猛,又要狡猾,也就是善于采取权力和欺骗相结合的方法。与韩非子政治思想的比较:第一,人性论。韩非子: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二柄》)第二,政治与道德关系:韩非子:君臣、父子、地主与雇工也都是利益关系。从人都是为了“利”的观点出发,他根本反对用仁、义等说教来治国,而主张通过赏、罚两种手段。第三,统治术。马基雅维利:效法狐狸与狮子;韩非子:法、术、势。政治学中的人性预设。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因为人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能行不忍人之政。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舍牛,孟子认为“是心足以王矣”

第三节布丹的政治思想

一、布丹(1530—1596),法国政治思想家,近代西方主权学说的创始人。发表过《国家论六卷》、《简便历史研究之方法》等著作。《国家论六卷》系统地提出了作者的国家理论、主权理论、政体理论以及地理环境决定民族性格等重要理论,为作者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成为西方近代政治学理论的莫基之作。背景:胡格诺战争;王权受到威胁。产生了各种反暴君的思想P114-117。布丹关注的问题:国家为什么必须存在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威?以及与此相关问题:它的产生?它的运作?目的:为国家独立的、超越于一切世俗与宗教限制的权力提供理论上的论证,建立绝对的王权理论。研究方法:历史的;比较的

二、国家理论:1、国家的起源:家庭扩大而成国家。2、国家的要素:家庭;共同财产;主权;合法。3、国家目的:保护家庭的私产、人身安全;保护人对利益的合法追求。4、公民观:家长在家庭中有绝对权威,家长走出家庭就成为了公民;公民是“受别人的最高权力限制的一个自由人”;公民的核心作用是承担义务;公民服从主权者;公民不平等。

三、主权理论:1、国家权力的基本特征是主权。家庭、部落、社团和城市等都可能拥有各种宗教的、法律的甚或习俗方面的权力, 但国家作为一个权力系统则必须由主权概念来加以表达。2、主权的定义:超乎于公民与臣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对公民和臣民进行统治。3、掌握主权的人称为主权者。4、主权的特征:第一,永恒性:不受时间以及主权者的任期限制。(与生俱来的,不是被授予的)第二,绝对性:(1)至高无上:主权高于其它任何政治权力;(2)不受限制:空间上超越任何限制,时间上不受此前时代的限制;(3)不可分割;(4)不可转让。5、主权的内容:(1)立法权(2)宣战和缔约权(3)官职任免权(4)司法裁判权(5)赦免权(6)有关忠节、服从的权力(7)货币铸造权(8)度量衡(9)课税权6、主权的受限:(1)主权受神法和自然法的限制(不受法律限制);(2)财产权与主权性质不同,主权者不得侵犯财产权,没有公民的充分同意不能征税;(3)主权者要遵守契约或协议。

布丹完整地论述了近代的“主权”概念,把主权看作国家的本质特征,成为西方对国家认识的一个里程碑。摆脱了传统社会将国家看作是道德共同体或法律共同体的思想,而直接将国家同权力及其运用联系起来。

四、政体理论:1、以主权的归属和主权的行使为标准,区分了国家形式和政府形式。主权的归属决定了国家的形式,而主权的组织方式则决定了政府的形式,前者是国家的本质,而后者则是国家的管理形式。国家类型与政府形式可以交错:民主政体可以是君主制;君主政体可以是民主制或贵族制。2、认为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体:(1)民主政体是最坏的一种政体;(2)贵族政体容易发生党派纷争和争权夺势;(3)君主政体是实现真正统一和不可分割的国家权力的惟一形式。

古代向近代转变的关键性人物:国家起源说既传承了古代政治思想家关于国家产生的基本思想,又具备了契约论的某些因素;主权思想既保留了古代国家的某些认识,又体现了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政体思想是第一次区分了国家的类型和形式,具有深刻的影响;含有某些宪政与限权的因素,已经开始具备近代的特征;没有摆脱时代的限制,保留了君主专制的因素。

第四节空想社会主义P9416、17世纪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初步显露,人们对平等社会的渴望,人文主义兴盛。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莫尔,代表作《乌托邦》;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代表作《太阳城》;德国的安德利亚,代表作《基督城》。

一、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1478—1535)在1516年莫尔发表了《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既有利又有趣的金书》,简称《乌托邦》。本意是“没有的地方”或“好地方”。该书模仿柏拉图《理想国》的对话体裁,以文学游记的形式揭露了现代社会的种种罪恶,并展示了美好社会的蓝图。《乌托邦》分两部。在第一部里,莫尔借拉斐尔之口主要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统治阶级的专权残暴、厚颜无耻,以及广大下层群众的悲惨处境予以辛辣的嘲讽和深刻的揭露。第二部分描述乌托邦的社会制度。系统地规划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在政治方面,实行民主政治制度,让普通的公民能够广泛地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在乌托邦中,城市政府是元老院,另外还设有民众大会。民众大会和元老院决定一切重大事务。乌托邦的各级行政官员均由民主选举产生,不称职的可以撤换。他们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没有任何特权和官僚习气,同人民群众在经济和政治上完全平等。在经济方面:公有制;共同劳动;按需分配。在科学文化方面,乌托邦人注重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在社会生活的方面,乌托邦人采取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盛行的是一种平等,互助、融洽、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男女平等。在宗教方面,乌托邦人采取了很明智的宽容态度,信仰自由。在对外关系方面,乌托邦人对外部世界所持的是和平友好的态度,但在必要的时候也不会拒绝、甚至会去发动战争。此外,莫尔在这部分还对乌托邦的人口、教育、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婚嫁习俗、语言文字、医药生,乃至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了描述。

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杜会:康帕内拉(1568—1639)意大利人,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家。1602年在狱中写成传世著作《太阳城》,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经济制度:康帕内拉提出的总的解决方案就是消除私有制,一切财富和产品皆为公共财产,实现公有制。政治制度:太阳城实行共和政体,搞政教合一。最高领导称为太阳,由35岁以上的人担任、终身任职。康帕内拉也主张民主制度的原则。糟粕:实行公妻制,迷信占星术等。

西方的乌托邦:乌托邦的含义:理想的社会;将某种理想的东西付诸行动的尝试。西方文化的“乌托邦”传统:(1)柏拉图的理想国。(2)希伯来人的太平盛世(3)基督教的新天新地: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中国的大同之世: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第五章17世纪西欧大陆政治思想

第一节社会背景

一、资本主义发展与动荡并存:1、资本主义经济纵深发展,全球化。2、多数国家建立了专制政体,王权加强,逐渐成为现代国家。3、宗教矛盾突出。4.因海上争夺,期望国际秩序和平稳定

二、科学与哲学显著发展:1、自然科学发展(天文学、物理与数学)2、新哲学出现(培根与笛卡尔),理性的时代。理性是人类应用的概念及推理的特有认识方式和能力,理性科学的方法或是归纳的,或是演绎的。

三、政治思想世俗化:1、摆脱神权政治观,建立起权利政治观。权利政治观主张人天生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人们为了维护这种个人的权利,才组成政治社会,建立公共权力和政治秩序。政治社会与公共权力的目的就是维护和促进个人的权利。2、政治思想中理性主义兴起。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理性的方法,即从人的经验和理性出发,而不是从神学和信仰的权威出发;在分析方法上采用几何学的逻辑分析方法:从某种被假定的前提出发,通过逻辑推论而得出包括秩序、权利、义务、平等与自由等一系列政治范畴,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一些严密的理论体系;理性成为自然法的来源和基础。P122-123。3、契约论流行:17-18世纪流行的用于解释国家与法律起源的政治哲学理论;代表人物有格老秀斯、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等人;逻辑结构:自然状态→自然状态的缺陷→订立契约、成立国家→在国家状态下个人与政府的关系;具有鲜明的世俗化特征。

第二节格老秀斯的政治思想

一、胡果?格老秀斯(1583-1645),荷兰人。代表作:《论海上自由》(1609年);《战争与和平法》(1625年)。近代国际法的奠基人,近代自然法理论的创始人之一。P123-124

理性主义的论证方法:近代最早将几何学的演绎方法引入法学与政治学的思想家,开创了法学和政治学的“论证体系”时代。理性主义的论证方法:从不证自理的公理出发,推导出一系列结论。近代国际法的奠基人:第一次把国际关系问题引入政治学说,把主权国家看作国际法的主体,完全改变了古代罗马把个人权利和契约关系为基础的万民法概念,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主权学说的发展者:国家主权不仅在国内最高,而且对外具有独立意义。近代自然法理论创始人,最早提出了自然权利。

二、自然法学说;1.国内法: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的法律。国际法:国与国之间共同制定的法律或达成的协议。自然法的渊源为人类的理性,实在法的渊源于人类的共同意志。自然法永恒不变,实在法因时因地不断变化。实在法具有强制力,以武力为后盾。

2.自然法的定义:自然法是高于并指导政治社会的国家和法律的人类理性。

3. 自然法的渊源:(1)渊源于人类理性: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为了维持社会的存在,需要一种基本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法则,随着社会由低向高发展,这种法则就上升为法律;人类能对未来做出合理的判断,对风险做出有效的控制,能创造出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2)来自于上帝的意志,因为人类的理性来自上帝的启示。(过渡性)

4.自然法的客观性:自然法永恒不变且带有普遍的和不可变易的特性,指示人类的社会性行为,引导着正义之路。这种普适性与永恒性即使是上帝亦不能动摇。

5.自然法的基本原则:不侵犯他人之物;归还他人之物及其收益;履行诺言;赔偿因过错而造成的损害;对违反法律的人施加应有的惩罚。

6.自然权利与自然法的一致性.自然权利也必须从人的社会性这个前提加以理解,是维持社会存在的方式。自然权利有三个方面:自由、守信和对私人财产的尊重。由义务转化为权利。但他仍然强调共同的道德标准是人类社会的结合力,并没有发展出天赋人权思想。

三、国家与主权学说:1.国家产生于契约:在自然状态下,没有财产之分,人人平等自由,人们按自然法生活。由于人的恶意与无知,自然法常常受到侵犯,需要强有力的社会组织来保障。人类在理性的驱使下,互相达成协议,订立契约,成立国家。人们通过放弃自然状态下的全部或部分自然权利,把他们交给集体,主权继而由这个集体来掌握,国家或政治体由此而产生,人类开始生活在有国家和法律的社会中。在订立契约的过程中,人们全部放弃自己的权利,建立君主制。人民无反抗国家或政府的权利,国家通过立法的方式保护人们的自然权利不受侵害,保证每一个人以正当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2. 国家的主要特征:掌握主权。主权是至高无上且独立的,它不受包括法律或个人在内的任何因素的干涉。主权包括颁布法律,执行法律,任命公职人员,征收捐税,决定战争与和平,

缔结条约的权力。因此,主权具有内、外两个层面,他强调了国家主权的对外独立意义。3. 否定人民主权:为了维护秩序,国家有权制止人们滥用天赋权利;人们无反抗国家或政府的权利,只有当君主出卖国家利益时才可以反抗。第一,人民不能随意改变政府形式,人们相互订立契约,把权力交给君主,君主并非契约的一方;第二,主权是主权者的一种私利;第三,君主并非纯为人民福利而存在。P128

四、国际法的原则:1.背景: 16、17世纪欧洲的战争,特别是三十年战争(1618-1648),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性。为限制战争以及因战争带来的破坏,急需一套新的行为准则来规范主权国家间的国际关系。格老秀斯著有《战争与和平法》,提倡在国家间贯彻一种普遍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以约束国家行为, 调节国家间的关系, 并坚持国家必须接受这些法律的约束。他自信能建立起这样的规范,因为人类的理性有这样的要求。2.国际法的定义: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相互交际的法律”,是维护各个国家的共同利益的法律,它的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正如“一国的法律,目的在于谋求一国的利益,所以国与国之间,也必然有其法律,其所谋取的非任何国家的利益,而是各国共同的利益。这种法,称之为国际法”。国际法存在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万民法从国内拓展到国际舞台。3.国际法的目的在于寻求和平,尽力减少战争。1)主权国家有战争权,但战争必须是正义的;2)非受害国有义务帮助受害国,参与战争;3)在特殊情况下,主权受限;(4)国家有中立权,但对受害提供帮助是正义的。4.必须遵循的国际法原则:坚持宣战的原则,反对不宣而战的狡猾行为;坚持战争中的人道主义原则,反对杀害妇女、儿童等非参战人员,反对杀害放下武器的战斗人员;坚持公海自由通行的原则,任何国家和个人阻止非武装船只在公海上自由通过都是国际法准则所不允许的。此外,还要坚持遵循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代表安全的原则。

第三节斯宾诺莎的政治思想

二、自然权利观:1、“自我保存”是人之共性。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演绎,得出一系列结论。2、理性是人性基础3、理性指引人们保护自然权利: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轻

三、社会契约论:1、自然状态:人拥有完全的自由,不受任何宗教与法律的限制。2、社会契约:由于人的“自我保存”原则,导致的结果是大鱼吃小鱼,但人在经验和理性的中得知,人与人之间具有相互依存性,如果希望能充分享有自然所赋予他们的自由,那么就必须联合起来,而实现这种联合的途径就是通过社会契约建立国家。3、国家状态:人们通过社会契约,把判断善恶和实施惩罚的权利交给国家;国家以人们订立契约时转让的权利为基础建立统治权;国家权力要强有力,借助恐惧来统治社会;人们在社会中一方面遵守法律约束,服从政府,另一方面要维护自己的愿望与权利。4、政体问题:赞美民主制,但现实不可行;否定君主制;倡导贵族共和制。

四、思想自由权:1.部分权利让度:让度给国家的是判断善恶与实施惩罚的权利,保留了财产权、信仰自由与思想自由权。2.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政府的目的是加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天赋之权,无拘无束地运用理智。3.信仰自由:决定信仰是自己的私权,国家应该立下一个规则。关于宗教,只管事务,不管思想。解释法律这样的公权属于国家。在信仰问题上,统治者的干涉只能带来危害。4.思想自由:如果人心和舌头一样容易控制,国王就可以安然在自己的宝座上。实际上就是说人心是不可预测和控制的。思想自由是和政治制度相关的,如果一个政府总是想着控制人心,那么这个政府是暴戾的政府。允许人们自由思考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人的天性就是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人们,如果这种自由被政府剥夺,就太严酷了。5、在行动上要守法:但言论自由有一个限度,因为它会对政府带来危害。信仰和思想是自由的,言论和行动是要守法的。

第四节普芬道夫的政治思想

一、德国人1632-1694,《法理学基础》、《自然法和万民法》、自然义务理论、“两个契约”理论、相对主权理论

二、政治思想:(一)自然法思想:1、自然法的产生:自然法是人类理性的产物。在人类产生之时,他们并没有任何对于外部事物和对其自身的知识,但是,上帝赋予人们以认知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从对自然界的观察中以及对自身的思考中逐步获得了关于什么样的行为才与人的自然本性相符的知识。人类理性中最根本的一点是对于人的社会性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出现必然使人改变其只对自己的事情关心的状态,并且寻求维护社会存在的方法。普芬道夫指出,人们所找到的就是自然法。它是人类根据自身的理性,在不需要任何超自然的力量的帮助的情况下,对于自然和其自身的状态进行思考的结果.2.人性的两面性:人具有自私、自爱的本性和恶意、伤害他人的倾向,同时又具有寻求自我保护的本能和由此产生的与同类联合过安宁生活的强烈愿望。3、自然法的两个基本原则:让每个人尽其所能去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任何人都不能扰乱社会。4、自然法与自然义务相统一:自然权利与自然义务相统一。反对霍布斯关于自然状态绝对自由的观点,认为人对社会生活的动机使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具有一种自然义务。5、自然法不仅是人类行为的准则,而且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其约束力来自于道德力量,而成文法的本质是制裁。

(二)社会契约论:1、自然状态:自然状态下的人有理性,按自然法的要求行事,不是霍布斯所说的战争状态,而是一种和平状态。2、建立国家的必要:虽然人有理性,但只有哲学家和真正的基督徒才能时时按理性而行,大多数人受感情驱使而不能理解自然法的意义,人们追求私利的行为让自然状态不能忍受,为摆脱这种窘境,于是订立契约,成立国家。3、双层契约论:第一,人们订立契约,建立政治社会即国家;第二,关于政府的契约。后者包括两个方面,即(1)立约者选择政府形式;(2)确立统治与服从的关系。4、主权理论:主权是最高的权力;主权受限;主权的范围由契约来确定。其理论具有开明君主制的特征。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予以更换或废除,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第六章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

第一节社会背景与政治思想特点

一、英国的宪政传统: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习惯法,“王在法下”,贤人会议。诺曼征服后的封建制,王权与各种势力。“咨议会”。1215年“大宪章”,王权再度受限。13世纪中叶,建立了等级议会。“除了经过同一阶级的人的合法审判,或是依照本国的普通法,任何自由人不得被逮捕、监禁、强占、剥夺法律保障、充军或其它损害。”宪章内还包括“禁买卖司法权﹑禁止随意占领他人土地﹑决策时须征询贵族意见﹐若违反宪意﹐贵族有权推翻国王”等条款。16世纪基督教神学家胡克:君主是公共权力的承担者,是一种职位。而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最高意志。君权的权力只是国家整体的一部分,国家的各种权力,包括君权必须服从法律。君主必须依法行为。16世纪法学家柯克:大宪法章的至上地位;分工;限权。P141

二、17世纪英国革命:(一)革命过程与权利法案: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血腥玛利”→伊丽莎白一世→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

→(克伦威尔)→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玛丽与威廉教派:天主教—国教—清教(长老派、独立派)

(二)各派的政治主张:1.保皇派: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说。菲尔默的父权制政治思想。2.长老派:要求废除主教制,建立由长老会议管理宗教事务的教会,只服从不违反清教教规和国会制定的法律的君主。3.独立派:教会独立,个人与上帝交通,政治上主张共和。P144-145约翰?弥尔顿:政府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的自由;论证了共和国的合理性,共和制是实现自由的最好的政府形式。P154-155哈林顿:两个原理:国家建筑在所有权之上的;人的灵魂受理智和情欲支配。国家建立的两种原则:“财产均势”(财产集中形式决定政体形式); 理性原则。4.平等派:代表人物利尔本,平等派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由平等派领导人起草的各种小册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647年的《人民公约》。主张有:1)人民主权;2)扩大选举权;3)平等要求及其他主张5.掘地派:代表人物是温斯坦莱,1652年出版的《自由法》是代表作。(1)真正的自由(2)真正的共和制: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2)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3)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5)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6)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为防卫起见,得酌量情形,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置备武器.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9)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10)不应要求过多的保释金,亦不应强课过分之罚款,更不应滥施残酷非常之刑罚.

三、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的特点:1、财产权问题是出发点和归宿2、国王与议会关系是中心内容3、限制王权、君主立宪是核心主题第二节霍布斯的政治思想

一、1588-1679,近代政治学的系统阐发者,“现代人之父”,唯物主义者,《论公民》,《利维坦》

关于《利维坦》:霍布斯的政治学名著,1651年出版。利维坦是《圣经》中记载的一种巨大水生怪物,陆地上的生灵没有一种能像它那样无所畏惧;它高大而骄傲,藐视一切,是当仁不让的水族之王。霍布斯借此指称人间的国家,论证君权至上,但并非神授。《利维坦》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人类”第二部分“论国家”第三部分“论基督教体系的国家”第四部分“论黑暗的王国”。

二、国家的起源与本质:人性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自我保存。由于人的自私本性,人人只顾自己的保全,只顾自己的利益,因而,当人们同时想占有某物而不能共有或分享时,则必然成为仇敌。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下,人类具有同等的自然权利,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是自由的,每个人运用自己的权利以保全自己的本性,即具有保全生命的自由。但由于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彼此争夺结果是,自然状态成为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自然法则:自然状态这种人人自危的战争状态有违人类自我保全的原则,所以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条款,即“自然法则”,共10条。其第一法则是:寻求和平、信守和平,只有在不能得到和平时,才有用战争来保卫自身生存的自然权利。从这条自然法则出发,又引发出第二条自然法则:每个人都应当放弃自己的力量和权力。社会契约:但是,只要自然状态继续存在,人的理性就无法有效地制约激情,“自然法则”就不能有效地得到实施。因此,需要一种外在力量的约束,以确保和平及实施自然法。因为只要每个人都保有凭自己意愿做任何事情的权利,所有的人就永远处在战争状态之中。但是如果别人都不像他那样放弃自己的权利,那么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剥夺自己的权利,因为那样就等于自取灭亡(没有人必须如此),而不是选择和平。这就是福音书上那条戒律“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别人”,也就是那条适用于一切人的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人们就缔结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其全部权力转让给一个人或由一些人组成的议会,把众人的意志变成一个人的意志。也就是说,指定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会议担当起他们的人格,集合在一个人格里的人群就是国家,承担着这个人格的人,叫做元首,拥有主权。伟大的“利维坦”就这样诞生了。

国家在霍布斯那里,权力是被“授予”的。国家作为所有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强制性权力”,它的合法性并非来自别处,而恰恰是来自“授权人”本身,国家的权力是“被授予的”,国家根据授权行事其实是根据所有具有这种权力的人的委托或准许而行事。总之,国家是一种强制性权力,但它又是一种公共性权力,它产生于人类和平与自我保护的需要。

国家的本质: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叫做国家,国家的本质就是主权者,“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每人都对它的行为授权,以便使它能按其认为有利于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体的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

三、主权学说与政体理论:主权至上而范围广泛,P151。主权者至高无上,对臣民执有生杀大权,而人民则只能对主权者表示绝对的服从,不能有任何抵抗。因为:(1)在缔结契约时,人们把自己的一切权利转让给一个人格——国家,而主权者即国家元首不是订立契约的一方,因此他不受契约也不受法律的制约,是集全部权力于一身的人。(2)已经按约建立国家的人,必须受信约束缚而承认主权者的行为与裁断;一个君主的臣民,不得到君主允许便不能抛弃君主政体而返回到乌合之众的混乱状态,也不能将自己的人格从主权者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或另一个集体上。主权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主权者不能将其权力的任何部分授予或转让给他人。主权是一个总体,不可分割,因为权分则国分,“国分则国将不国”。因此,他反对分权。政体理论:分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认为君主制是所有国家类型中最佳的。在大多数情形下,当公私利益冲突的时候,他就会先顾个人利益,因为人们的情感力量一般来说比理智更为强大。从这一点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说:公私利益结合得最紧密的地方,公共利益所得到的推进也最大。在君主国家中,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是一回事。……然而在民主政体或贵族政体中,公众的繁荣对于贪污腐化或具有野心者的私人幸运者来说,所能给予的东西往往不如奸诈的建议、欺骗的行为或内战所给予的那样多。君主可以随便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听取任何人的咨议,因之便可以不论阶级和品位听取其所考虑的事物的专家的意见,而且他可以想在行动以前多久听取就多久听取,要多保密就多保密。但当一个主权议会需要听取意见时,除开自始就有权的人以外其他人不得进入。这些人大多数都精于谋财而拙于求知,发表意见时往往长篇大论,这种议论可以而且一般也的确鼓舞了人们行动,却不能加以支配。情感之火只能使理性目眩,而不能使之眼明。同时议会由于本身人数众多,也不可能有任何时间与地点秘密地听取意见。君主的决断除人性本身朝三暮四的情形以外,不会有其他前后不一的地方。但在议会中则除人性之外还有人数所产生的矛盾。因为主张决议一旦通过后就应当继续保持的少数人由于安全、疏忽或私事缠身等没有到会时,或是持反对意见的几个人老是出席时,就会使昨天做出的一切结论今天又被推翻了。

四、人民的自由与主权者的义务:人民的自由(1)臣民有自我保存的自然权利。(2)在法律末加规定的一切行为中,去做自己的理性认为最有利于自己的事情的自由。主权者义务:(1)保卫人民的安全;(2)服从自然法。具体义务:(1)保护好自己的权力;(2)确定和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权;(3)依据法律和平等原则统治

第三节洛克的政治思想

一、洛克(1632-1704),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早期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著作:《论宗教宽容》(1689);《政府论》上下(1689,

1690)篇;《人类理解论》。阐述了政教分离和信仰自由的原则,提出了法治、分权的政治制度设计,对美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始祖”。哲学基础:经验论。人性是决定社会政治问题的基本因素。对人类的研究既要观察人的行为,还要了解人的认识能力。认为人的心灵就像一块白板,知识来源于经验。研究方法:归纳和演绎。

二、对政治思想的清理和总结:批判保皇派的君权神授和父权论;倡导政教分离;系统阐释信仰自由;反思霍布斯绝对主义的君主专制

三、政府的起源和目的:1.自然状态:洛克对人性持乐观态度,自然状态不是“永久的战争状态”,而是“和平、善意和互相的帮助的状态”。人们自由而平等。自由:“人类原来所处的自然状态,那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他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而毋需得到任何人的许可或听命于任何人的意志。因为根据自然,没有人享有高于别人的地位或对别人享有管辖权。”平等:“在这种状态中,一切权力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力。极为明显,同种和同等的人们既毫无差别地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关系,除非他们全体的主宰以某种方式昭示他的意志,将一人置于另一人之上,并以明确的委任赋予他以不容怀疑的统辖权和主权。”受自然法支配:“在这状态中,虽然人具有处理他的人身或财产的无限自由,但是他并没有毁灭自身或他所占有的任何生物的自由,除非有一种比单纯地保存它来得更高贵的用处要求将它毁灭。自然状态有一种为人人所应遵守的自然法对它起着支配作用;而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人人享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生命权、自由权和私有财产权。1、生命权:人的生命并非为人自己所创造,而是得之于上帝,所以一方面个人自己没有权利处置,另一方面别人也同样无权加以处置。此外,生命权不仅仅指生存权,它在一定程度上还包括对人身的支配权。2、自由权最为根本:自由在任何情况下都意味着人们除法律之外不受任何限制的权利,不论在自然状态之下还是在国家之中,都是如此。3、财产权:洛克最先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他认为,大自然是上帝平等地赋予每一个人的,但要把这平等地属于每一个人的东西的一部分据为已有,那就必须付出自己的劳动。同时,这种权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相互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占有必须以同时也允许别人占有为前提。2、社会契约论:自然状态的缺陷:虽然在自然状态下的人们都拥有完整的自然权利,但自然状态也有缺陷。第一,人们所享受的自然权利没有稳定的保障,常常面临着受他人侵犯的危险。第二,是自然权利一旦被侵犯,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案件中成为适用自然法的法官(司法权)。人都有超越理性的激情,这种自己当自己法官的做法显然有违自然公正原则。因此,自然状态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便和不公正。建立国家的必要:人们为了克服自然状态下的这些不便而需要建立国家。也就是说,建立国家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状态下偶尔出现的不稳定,是为了建立某种公正的稳定的执行自然法的机构,从而使自然法的原则得到完美的现实。换言之,人们所以建立政府是为了获得比在自然状态下更多的东西而不是相反。契约过程:由于自然状态有缺陷,最终会导致人们的自然权利得不到保障,于是有理性的人们便以同意或默许的方式让渡部分权利,缔结契约,组成政治社会。人们在订立契约时,让渡给国家的只是自然法所给予的那种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即裁判权。被授予权力的人也是契约的参加者,受到契约内容的制约,按照社会全体人员的委托行使他们的权力。3.有限政府:人们在订立契约时让渡的只是保护自己的权利,至于生命、自由、私有财产权等自然权利,不但没有转让,而应受到国家的保护;执政者也是签约的一方,因而必须忠实地履行契约,保障人们的自然权利,按大多数人的意志行事。如果执政者违背了社会契约,侵犯或者不能保障人们的自然权利,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志时,人们就可以反抗他,推翻他的统治。

四、法治:从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下的两种自由出发,格克论证了法律的存在与自由的共容。“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这是因为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立法权的四个原则:目的原则:为人民谋福利。方式原则:正式公布经常有效的法律,而不是发布临时性的命令。财产原则:未经人民或其代表同意,国家决不应该对人民财产课税。归属原则:立法机关的权力只来自人民的一种委托权力。

五、分权: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立法权是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力量以保障这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执行权是负责执行被制定的和继续有效的法律的权力;对外权是负责决定战争与和平、联合与联盟以及同国外进行一切事务的权力。立法权与执行权应分开行使。就执行权与对外权的关系来看,洛克认为两者可以联合在一起。

★总结:洛克认为,自然状态不是“永久的战争状态”,而是“和平、善意和互相的帮助的状态”。在自然状态中,人们按自然法行事,自由而平等,享有同等的自然权利,即生命权、自由权和私有财产权。但自然状态也有缺陷,为了终止自然状态中存在的混乱与无序,人们于是订立契约,成立国家。人们在订立契约时,让渡给政治国家的不过是实施自然法的权利(司法权),即保护人们自然权利的权利。至于生命、自由、私有财产权等自然权利,不但没有转让,而更应受到国家的保护;执政者也是签约的一方,必须忠实地履行契约,按大多数人的意志行事。如果执政者违背了社会契约,侵犯或者不能保障人们的自然权利,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志时,人们就可以反抗他,推翻他的统治。因此,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们为了安全而转让的部分权利。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限制。政府必须守法。

★注意点:第一,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们为了安全而转让的部分权利,其基础在于人们的同意。“同意”学说,不是一次同意,还是不断地同意。第二,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限制。以权利制约权力。第三,政府必须守法。

★洛克清理了霍布斯等人君主专制的理论,改进了霍布斯的自然法和契约论,并在此基础上以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的方式论证了自由、法治、分权等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据以建立的基本原则,对后来西方自由主义传统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洛克的思想通过孟德斯坞等人传到法国、美国等国家,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789年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代表认为,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以便本宣言可以经常呈现在社会各个成员之前,使他们不断地想到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以便立法权的决议和行政权的决定能随时和整个政治机构的目标两相比较,从而能更加受到他们的尊重;以便公民们今后以简单而无可争辩的原则为根据的那些要求能确保宪法与全体幸福之维护。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思考题: 霍布斯与洛克社会契约论的比较:相同点:时代背景、国家起源、自然法、自然权利等.不同点:自然状态、社会契约、主权学说、政体理论、政府目的、法治观念、分权主张、革命权问题、哲学立场等

第七章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

第一节18世纪的法国社会

一、社会政治状况: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艺术成就。

欧洲大陆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路易十四:朕即国家;路易十五:After me, the flood 公开的不平等。贵族和僧侣构成了第一等级、第二等级,占法国人口不到二十分之一,却占有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在政治上,占据了政府、军队、教会中一切重要的位置。封建势力顽固地坚持着等级秩序,一直处于封闭之中,将第三等级完全排斥在国家权力以及教会之外。

二、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发生于17世纪后期英国的自然神论,并很快传到北欧大多数国家,并对美洲产生了重要影响。启蒙运动的最高表现是在18世纪的法国。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废除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抨击天主教教义,鼓吹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思想,推祟近代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提倡进步、教化大众。就政治思想来看,对平等问题的关注和要求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一个最基本特征。以伏尔泰为先驱的思想家们揭开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序幕。抨击封建制度和教会。以自由、所有制及平等为公正社会的秩序原则。主张个人自由。主张开明专制。

伏尔泰名言:“粉碎一切卑鄙无耻的东西。”上帝是什么?“就是第一个傻子遇到第一个骗子。”“如果上帝不存在,也应该创造出来。”“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卢梭因《爱弥尔》受到法国当局的迫害,伏尔泰为他辩护)

在伏尔泰之后,以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马赫等人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突破了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局限性,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的权力应受到法律的限制。唯物主义者。启蒙运动还造就了一批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抨击政治上的不平等、私有制等现象,为人们描绘了理想社会的蓝图。

第二节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

一、孟德斯鸠(1689-1755),出生于波尔多城附近的一个贵族家庭。孟德斯鸠早年所作的《波斯人信札》为其赢得了声望。两个波斯人游历欧洲,特别是法国期间,与波斯国内人的通信,以及两个人不在一起时相互间的通信,还有他们与少数侨居国外的波斯人和外交官的通信。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游记与政论相结合的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哲理小说。该书以书信的形式,借两个波斯人之口,对当时的法国社会作了细致的观察和出色的批判。1734年写作《罗马盛衰原因论》,借评述罗马来抨击现实社会。孟德斯鸠认为,古罗马的兴起和衰亡是由它的政治制度的优劣和居民风俗的善恶决定的。人民的参与,罗马兴起;专制,罗马衰亡。1748年发表学术巨著《论法的精神》,成为其一生学术研究的代表作。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运用历史的方法和文化学的方法,论证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自由和民主制度,在西方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他提出的分权制衡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对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产生过重要影响。

二、法的精神:(一)法是什么?首先,法是广义的法,是一种必然关系。“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他们的法。”其次,法源自理性,表现为理性。“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每个国家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应该只是把这种人类理性适用于个别的情况。”最后,法遵循规律,是规律的反映。“如果人们能够在这个世界之外再想象另一个世界的话,那么这个另外的世界也必有固定不易的规律,否则就不免于毁灭。”(二)法的精神:由于法总是表现为国家之法,因此法就会与国家的:(1)自然状态(如气候、土地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2)国家的制度架构(如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的程度)、(3)居民的人文传统(如居民的宗教、性格、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4)法的自身体系(如法律与法律、法律渊源、立法者的目的以及赖以建立的事物的秩序)发生各式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是“法的精神”。

(三)地理环境决定论:在这众多的关系中,有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法律史上,从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角度来探索法的精神,孟德斯鸠是第一人。孟德斯鸠非常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作用,甚至认为这种作用具有决定性。(1)地理环境决定政治制度。他认为:在拥有广阔平原的亚洲不能不实行专制。“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迅速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能相容的。”“在欧洲,天然的区域划分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里,法治和保国不是格格不入的。”比较:马克思眼中的东方专制主义:在马克思看来,东方亚细亚社会一开初就体现为专制主义政治。根本原因是由其所有制特点造成的,确切地说,是它的土地公有制决定了它的政治形式只能是以王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2)地理环境决定民族性格。孟德斯鸠认为,炎热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使人们懦弱而不能维持自己的自由;相反,贫瘠的土地和寒冷的气候能磨炼人的意志和性格,使人勇敢、坚强而一心捍卫自由。(3)法律与地域或气候密切相关。人的性格、嗜好、心理、生理特点的形成与人所处的环境或气候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不同环境的居民有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立法者的责任就是在认真研究分析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法律,使其精华得到发扬光大,糟粕得到抑制或摒弃。因此,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以及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地理环境影响政治法律制度的建立,影响法律的运作和实施,影响法律的权威和功能,影响人们遵法、守法的文化传统、文化心态和文化心理结构。

三、政体理论:在影响法律的各种因素中,孟德斯鸠重视政体和政体原则。每种政体都由两个概念加以界定,即政体的性质和政体的原则。“政体的性质是构成政体的东西,而政体的原则是使政体行动的东西。一个是政体本身的构造,一个是使政体运动的人类感情。”政体分类:共和政体: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由单独一个人执政,不过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专制政体: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根据是由全体人民还是一部分人掌权将共和政体分为:民主共和政体和贵族共和政体。“共和国的全体人民握有最高权力时,就是民主政治。共和国的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时,就是贵族政治。”政体性质:确定政体性质的标准有两个因素:第一,最高权力掌握在多少人手中;第二,行使这种最高权力的方式是什么。同是由一个人掌权的政体,在君主政体下,掌握最高权力的这个人是按照既定的法律治理国家的,而在专制政体下他可以不凭借法律,不按规章行事。民主制:选举官员;选举议会;缺点是多数公民不够官员的资质。贵族制:通过参议会处理事务。君主制:政制巩固,法律明智。专制政体:罪恶的政体。政体原则:使政体运动的人类感情:民主制的原则是品德。贵族制的原则是节制。君主制的原则是荣誉。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正常政体腐化的原因:民主制:追求权力和财富的极端平等。贵族制:专横、不守法律。君主制:专制。

四、分权学说: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基于他的政治自由思想,政治自由是孟德斯鸠政治思想的主要目标。孟德斯鸠认为,自由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哲学的自由,一种是政治的自由。哲学的自由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可以行使自己的意志;而政治自由又分为两个方面,即与政制相关联的自由和与公民相关联的自由。与政制相关联的自由:孟德斯鸠认为,政治自由就是要有安全的保障,体现为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因此,必须有政府,在政府的保护下,公民免除惧怕心理。与公民相关联的自由:孟德斯鸠强调的是守法。自由是做法律不限制的事情,当人们能够做法律限制的事情的时候,自由就不会存在。“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件,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

为其他人也同样会有这样的权利”。孟德斯鸠认为,政治自由的获得只有在国家的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因此,政府权力必须分散。“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包含了两个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权,将政府的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与司法三个组成部分;第二部分是制衡,他认为,三种政府权力之间应该彼此制约,以达到一种均衡。立法权是制定、修正或废止法律的权力,它又可以分为创制权和反对权。前者指制定和修改法令的权力,后者指取消法律的权力。他认为,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立法权应该归人民集体享有,但是,人民直接参加立法活动会有诸多不便,他建议采取代议制。行政权是执行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的权力,它既包括领导军队、维护公共安全等对内权力,同时也包括宣战、媾和、派遣或接受使节、防御侵略竿对外权力。为了提高国家处理事务的效率,孟德斯鸠主张行政权应掌握在国王手中。司法权是裁决私入纷争、惩罚犯罪的权力,主要涉及到审判、调节纠纷等权力。司法权由法院行使,其成员选自人民,存续期视需要而定。司法权依据法律被动地行使,只有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才能行使司法权,奉行“不告不理”的原则。孟德斯鸠认为,被告人与法官处于平等的地位,他甚至可以依据法律选择法官。为保证政治自由,孟德斯鸠认为,三项权力应该分开行使、不能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手中,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同时取得了三种权力,那么,一切便都完了。以权力制约权力:三种权力的划分并不是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核心内容,他对西方政治思想做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还提出了权力相互牵制、相互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重要思想。(1)立法机关内部的制衡:贵族院(世袭)、平民院(选举)。(2)行政机关可以对立法机关行使否决权。(3)立法机关监督行政机关执行情况,并有权对其违法行为提出弹劾。(4)司法机关对于立法和行政机关的行为享有违宪监督权。

意义:三权分立的目的就是要限制国王的无限权力。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参加政权的愿望。三权分立学说对美国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及后世资产阶级各国的政治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权力受限的必要性: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所有拥有权力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不足以依赖”,他也指出:人不是天使。因此,政府本身必须受到监督。“人若是天使”,则政府就是多余的了!

阿克顿定律: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阿克顿(1834—1902 )说:“权力会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会产生腐败。”

制约机制必须有效:1787年5月,美国各州(当时为13个)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同年9月15日制宪会议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美国宪法按行政、立法、司法分立的原则确立了美国的政府机构。

一、自由的涵义:自由,按其本义来说,指的是没有阻碍的状态。自由人就是在其力量和智慧所能够办到的事情中,可以不受阻碍地做他所愿意做的事情的人。基督教认为,上帝是自由的,人有上帝的形像,因此人像上帝一样也有自由意志。也就是说,上帝造人时把自由意志赋予了人类,但另一方面,人又不能滥用自己的自由意志。亚当和夏娃滥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偷吃禁果,犯下了大罪,成为罪恶的奴仆,失去了自由。重获自由的方法是信仰耶稣。在基督内,摆脱了罪的辖制,享有基督内的自由.因此,基督教的自由观是指在基督内的自由,即对上帝的崇拜和对邻舍的爱。在国家状态下,自由意味着,在法律未加限制的一切行为中,人们有权利去做自己的理性认为最有利于自己的事情。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密尔的《论自由》认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益,个人(成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的利益时,个人才应接受社会的强制性惩罚。因此,绝对的自由是神明的特性,人只能享受有条件的自由。

二、自由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特征:自由主义是现代西方主流的思想和价值。“自由主义”这个词出现在19世纪,但作为一种基本的政治信念和政治运动,则以17世纪的英国革命为起点,洛克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的始祖。17-19世纪末是自由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称为古典的自由主义,全面阐述了自由主义的基本原理。1,阶级属性:资产阶级。2、基础价值观:个人主义,人是目的,而不能成为手段;天赋的个人权利,权利有多大,自由就有多大。3、理论建构的起点:性恶论。4、政治制度设计:限制公权力的滥用(有限政府、分权制衡、法治)。5、经济方面:主张自由的市场经济。《国富论》、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主要特征:(1)强调个人作为权利主体先于任何国家、共同体或社会的存在; (2)支持财产权及其必然的经济结果——自由市场经济; (3)主张建立有限的宪政政府以保障个人权利免受他人及政府自身扩张的侵犯。以维护个人自由为核心,寻求国家的起源、政治治理的基本原则、相应的制度安排,构成了自由主义相对完整的逻辑结构和内容体系。对自由的认知以权利为基础。自由主义主张自由应该是普遍的、每个人都平等拥有的。

三、自由主义的先驱:西塞罗:人类自然平等。基督教:原罪说(人人原罪平等;摆脱罪的奴仆,追求自由;政府是人类恶的结果);政教分离(凯撒、上帝;中世纪二元权力结构);因信称义(个人主义)霍布斯:理论方法上的预备(提出了如何确定个人与整体、个人自由与政府权力之间的关系);国家权力是被人“授予”的;臣民有自我保存的自然权利;在法律未加规定的一切行为中,去做自己的理性认为最有利于自己的事情的自由。他从个人自由的前提出发,得出了服从的结论。但有理论方法上的贡献。近代自由主义的鼻祖洛克:国家的职能是防止对个人自由的侵犯,以及对已经出现的侵犯自由的行为进行惩罚;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来源是被统治者的持续同意;通过同意学说,洛克不仅完全排除了霍布斯理论中以个人理性选择导致专制统治的任何可能,而且还开创了关于政治权威合法性的自由主义理论传统。激进自由主义者卢梭:进入国家状态后仍然要保持在自由状态下的自由;自由是一种道德的和自主的状态;人的自由和政治权力应该是统一的;积极的自由。人的自由和政治权力应该是统一的,政治权力在本质上应是人们实现自我治理的工具,而不是限制、干涉个人自由的异己的力量,人的自由能力应该体现为公共权力,人的自主能力越强,国家获得的权力就应该越大。经济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主张在经济领域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起作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每个人都在力图运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它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与利益。但是,在他这样做的同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并不是他本意追求的东西。这样,由于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地促进了社会的利益,其效果比他自己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能产生的效果还大。

四、19世纪古代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背景:暴风骤雨的法国大革命;革命之后动荡不安的政局(“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各种思想流派纷纷登场(正统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实证主义)。

主要理论任务:雅各宾派的失败标志着启蒙时期激进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终结。放弃启蒙时期自由理论的革命倾向,又捍卫自由主义传统,成为19世纪自由主义者的主要理论任务。

理论方法的修正:理性狂妄的危险;契约观念的不真实性;提出了功利原则。

功利主义:18-19世纪在英国和法国兴起的一种伦理学说,英国的政治思想家边沁和密尔将其用于解释社会政治现象,成为他们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功利主义是把趋乐避苦视为人的行为的惟一动机,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评价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主张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都应以增进人和社会的幸福,减少人和社会的不幸。功利主义是对自然权利观这种有革命倾向的理论的修正,它的提出标志着西方政治理论的关注点开始了发生变化。因此,到19世纪时,西方政治思想的中心问题由强调政府的合法性基础转为对政府运作的合理性的关注。

一、孔斯坦(又译为贡斯当,1767-1830),法国文学家和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受英国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政治思想体现在4卷本的《立宪政治教程》(1816-1820)一书。P246孔斯坦一生始终不渝地坚持自由的信念,维护自由原则。自由是他的最高信仰,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的自由主义思想是在对卢梭学说的不断评注与反思中表现出来的。

对卢梭的矛盾心态:一方面认为人民主权的原则,即普遍意志高于任何特殊意志的原则是不容质疑的;但另一方面又从法国大革命的实践中认识到,人民主权的原则也有可能被误用来论证某种前所未有的暴政。他警告,如果没有精确的定义,人民主权理论的胜利可能成为人民的灾难。

二、对自由的新诠释:把自由分为政治自由和个人自由。政治自由即公民参与政权的行为,包括制订法律、选举公职人员、参加审判等;个人自由是指个人的思想、言论、财产、经营、贸易等自由。认为古代共和国的公民虽然在政治上享有自由,但他们在私人生活方面却没有自由。认为现在的自由已不是要求参加行使政权,或者像卢梭所主张的把政权掌握在人民手中,而是个人对国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既然自由是个人的独立性,那么自由的关键在于政权范围问题。不论是民主的政府还是少数人控制的政府,主权都不是无限制的。主权在本质上必须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个人的独立与存在。如果主权是无限制的,政治统治就会成为专制统治,个人自由就毫无保障。并针对卢梭的人民主权说,认为人民主权所涉及的仅仅是政治权力的归属及其行使方式,而决不在任何意义上使政府能够合法地享有更大的权力.

三、五权分立:为充分保障个人自由,他在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权分立的学说。五权:君权(以国家元首为代表的中立权力,高于其它四种权力的特殊权力,协调其它四权);行政权(各部大臣行使,对议会负责);经常代表权(上院);公共意见权(下院,享有立法权,有高额财产与文化修养的规定);审判权(司法权)

一、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1805-1859),19世纪法国著名政治思想家,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代表作:《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出版上卷,5年后出版下卷。上卷的两个部分分别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分析美国民主的现状;下卷四个部分阐述其政治哲学思想和政治社会学思想。民主思想是托克维尔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他对民主问题的阐述,并不是着重于对民主理论的抽象、讨论和探讨,而是从社会的实际出发,通过比较法国社会和美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展开的。关于民主发展前景的政治远见;比较研究的方法。

二、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法国大革命的原因作了深入的考察,对孕育大革命的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贵族制度必然衰落,民主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民主运动已经成为一场不可抗拒的革命。社会急需一门新的政治科学,即民主的理论,总结和探索民主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时代赋予思想家的重大责任。认为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对民主加以引导,促进民主的发展。因为民主制度的建立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思想、民情和道德方面的的相应变化。在法国大革命时,法国的统治阶级没有主动寻求驾驭革命的方法,使民主遭受社会弊端的摧残,无法成长起来。美国的民主原则能够自由成长。

三、民主与平等、自由的关系:仅管他没有对民主做出严格的定义,但他认为,民主与平等密切相关,不仅民主以平等为基础,而且民主本身也意味着平等,是一种平等的社会状态。他还指出,在民主国家,理想的境地是自由与平等的和谐统一。

一、耶利米?边沁(1748—1832),英国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英国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和领袖,以功利主义哲学的创立者、动物权利的宣扬者及自然权利的反对者而闻名于世,还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1823年创立了《威斯敏特评论报》,宣扬激进的改革主张,为19世纪上半叶英国法律和议会改革做出了贡献。著述:《政府片论》、《利息辩护》、《赏罚原则》、《司法证据原理》等。

二、功利原则:总体思路:社会公利是个人私利的总和,如果个人私利扩大了,整个社会的公利就会扩大。国家、法律要根据功利原则,调整个人与社会的行为,二者得到协调,个人与社会就会共同实现利益最大化,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功利:带来快乐(或幸福、利益、好处、善良)、防止痛苦(或危害、邪恶、不幸福等)的事物特性。功利原则:无论个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都要增进当事人的幸福,减少当事人的不幸。具体操作:立法者要根据功利主义原则,对于每一项立法可能带来的幸福与痛苦进行正负相抵的计算,最后以此作为立法的依据。计算方法P281评估:(1)具有自由主义性质;(2)幸福与痛苦在评估上的难度;(3)原子主义的社会观;(4)有剥夺个人自由的危险。

三、政府理论:否定自然法的存在;认为按社会契约建立国家是一种虚构;国家产生或政治社会的形成源于人们服从的习惯;政府出于公众利益而存在;政府制订和完善法律,以增进全民的幸福;政府活动和立法的目的具体化为生存、富裕、安全与平等四个方面的目标;政府的惩恶是为了增进全社会更大的福利;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限制。

四、对现存制度的批判和改革主张:对政府的服从与批判。主张废除上议院,实行一院制。主张法律改革。

一、密尔(1806-1873),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逻辑学家,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著名代表。著述:《论自由》、《关于国会改革的意见》、《代议制政府》、《功利主义》等。

二、对边沁功利思想的发展:(1)快乐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还有质的不同;(2)人应限制自己的无限企求,必要时为了他人和社会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因此密尔的功利原则具有利他主义性质;(3)功利原则的实现不仅需要外在的制裁,更在于内心的自觉,因为人类有一种一体生活的情感和欲望。

三、自由思想:密尔倾向于个人自由,他的自由理论的中心任务是希望为捍卫个人自由、防止政府干涉寻找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标准。一方面,人必须生活在社会之中,服从某种权力才能维护社会的存在和福利,但另一方面个人的自由又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动力,因此必须合理划分个人与社会的权力界限,即群己权限。密尔将人的社会生活分为个人和公共两个领域:在私人领域内,个人是绝对自由的,可以按照自己所理解的方式追求自己认为最好的利益,能够对之进行限制的惟一理由是不能侵害别人的利益;同样,公共权力也只能在涉及公共事务的领域内行使,不能干涉正当的个人生活。政府本身就是有限的,在任何情况下,它都不能侵犯理应由个人保留的那些自由权利。密尔自由主义思想的注意点:(1)自由的内涵应该更多的包括社会自由而不仅仅指政治自由、经济自由;为了保障个人自由,既要防御官府暴虐,又要防御社会暴虐,即由习俗、多数的舆论、得势的意见所造成的暴虐。他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的必要性、个性自由的意义以及反对政府干涉的理由。(2)个人自由不是绝对的,当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或社会利益造成有害影

响时,对之进行干涉就有必要;在有些问题上社会对个人自由进行限制是合理的。个人与社会的协调。(3)政治权力是一种具有某种积极价值的工具,可以扩大个人的自由机会,增强个人实现自由的能力。

四、代议制政府理论和主张:检验政府好坏的标准:(1)“社会利益的总和”,好的政府是能促进人民本身的美德和智慧的政府;(2)政府机器本身具有良好的构造。最好的政府形式是主权或作为最后手段的最高支配权力属于社会整个集体的那种政府,在较大的国度则是代议制政府,因为这种政府形式能够有利于提供良好的管理,又能促进较好和较高形式的民族性格的发展。采取代议制的社会必须具备相当的条件,条件不够成熟的地方,不适合于采用代议制形式。代议制本身的缺陷及补救办法。主张扩大选举权,特别是妇女要有选举权。选举资格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受过教育的人才应有选举权,领取救济金者、破产者、长期不交税者则取消选举权。才智高的人享有两票以上的选举权。19世纪英国的政治思想具有鲜明的主题。自由主义者对个人自由和国家作用进行了论述。功利主义为自由主义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保证“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成为国家的目的。保守主义则从传统、秩序的视角审视自由的基础、民主和暴力革命。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其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在民主体制下,人民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尽管世界各民主政体间存在细微差异,但民主政府有着区别于其他政府形式的特定原则和运作方式。民主是由全体公民—直接或通过他们自由选出的代表—行使权力和公民责任的政府。民主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方式;它是自由的体制化表现。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所有民主国家都在尊重多数人意愿的同时,极力保护个人与少数群体的基本权利。民主国家注意不使中央政府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政府权力分散到地区和地方,地方政府必须最大程度地对人民敞开和对他们的要求做出反应。

第八章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

第一节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的特点

一、美国的建立:1607年,伦敦公司从英王获“特许状”,在北美詹姆士河口建立了詹姆士城,奠定了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的基础。到18世纪中叶,十三个殖民地:马萨诸塞;新罕布什尔;罗得岛;康涅狄格;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特拉华;马里兰;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佐治亚。所有制的多样性:大土地所有制、小农所有制、奴隶制(1)共同对付英国政府;(2)美利坚民族;(3)统一市场

“五月花公约”:1620年9月,“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在海上飘流了三个多月,11月到达美洲马塞萨诸萨州的普利茅斯。他们签署了“五月花公约”,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政治性文件。1775年,列克星敦枪声。1776年,《独立宣言》。1777年11月19日,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例》,1781年开始正式生效。但邦联的中枢机构只有一个议会:有宣战和媾和,派遣对外使节,掌管邮政,调整各州关系等权力,没有征税权。各州享有征税、征兵和发行纸币的权力。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法会议,除罗德岛州之外的12个州55名代表参加。争议的问题:(一)中央行政机构问题;(二)立法机构问题;(三)黑奴问题。1787年9月,39位代表签字。联邦宪法按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了联邦政府;1789年3月,宪法生效;1789年,华盛顿被选为第一任美国总统。

二、美国政治思想的特点:具有务实性,欧洲现成的政治理论被借用来为美国的政治实践服务。论证美国独立和建立联邦共和国是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的主题。人人机会均等的追求幸福的权利成为自然权利的重要内容。建立权力平衡的联邦政府是完善的政治目标。第二节潘恩的政治思想

一、托马斯?潘恩(1737-1809):英裔美国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革命家、激进民主主义者。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撰写了广为流传的小册子《常识》,鼓舞了北美民众的独立情绪,被视为美国开国元勋之一。后来受到法国大革命影响,撰写了《人的权利》,成为启蒙运动的指导作品之一。1776年1月10日,在北美人民反英斗争过程中,托马斯潘恩出版了小册子《常识》。他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抨击了英国政府的恶行和建制原则,主张北美脱离英国建立独立的国家,实行共和政体。对北美独立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关于美国独立的论证:人有生存、自由、财产、追求幸福和反抗压迫的自然权利;自然状态—社会—政府;君主制给人类带来灾难。P206-207

三、政体思想:政体划分:根据政府产生的根源,将政府分为三类,基于迷信受僧侣控制的政府,基于权力的征服者的政府,基于社会共同利益和共同权利的理性政府。反对君主制。主张建立代议制共和政府,政府法定,权力有限,宪法由人民制订。共和制的原则主要有三个,即“公利”、“公正”、“代议”。

四、人权理论:天赋权利:人在生存方面具有的权利。公民权利:人作为社会一分子所具有的权利。二者的区别与联系,P210

第三节杰斐逊的政治思想

一、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启蒙思想家,美国民主传统的缔造者。在英国和北美殖民地矛盾尖锐后,积极组织群众,投入抗英斗争,成为弗吉尼亚州革命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独立战争胜利后,任驻法公使、美国国务卿、副总统等职。从1800—1809年,连任两届美国总统。执政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为美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化作出了重大贡献。托马斯?杰斐逊受第二届大陆会议的委托,起草《独立宣言》,经富兰克林等人润色。大陆会议进行了长时间激烈的辩论,作出重大修改,于1776年7月4日批准。《宣言》以自然权利理论为依据,鞭挞了以英国为首的殖民统治者,表达了北美人民独立的决心。

二、自然权利理论:人有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自然权利;政府的权力是被统治者所授予的,是用来保护人民的自然权利的,一旦政府成为剥夺人民自然权利的机构,人民就有权推翻政府,建立新的政府;英国政府成为了暴政,因此北美人民应该独立。集中体现在《独立宣言》中。1787年的美国宪法没有对个人权利的规定,有些州在批准新宪法的同时,提出了对宪法进行修订的要求,主要是增加个人权利的规定。美国国会于1789年9月25日通过了10条宪法修正案,于1791年12月15日得到当时9个州批准开始生效。这10条修正案通称“权利法案”。主要内容:国会不得制定剥夺公民的言论、出版、和平集会和请愿等自由的法律;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非法的搜查或扣押;非依法律的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自由、生命或财产,以及司法程序上的一些民主权利等。以后又陆续补充了16条宪法修正案,有关公民权利方面的主要有:南北战争后生效的废除奴隶制,保障黑人权利的第13-15条修正案;1920年生效的美国妇女享有选举权的第19条修正案;1964年生效的关于选举时取消人头税限制的第24条修正案;1971年生效的关于降低公民选举年龄的第26条修正案等。

三、民主自治思想:杰斐逊坚持了卢梭的民主原则,又吸收了洛克的代议制思想,主张在美国建立代议制民主共和制。为保证人民自治和防止暴政,他提出了以下原则:(1)限制政府中行政和司法的权力;(2)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层层分权制度;(3)人民参政原则:普选权、“人民监督”、少数服从多数、消除过份的贫富差距。

第四节汉密尔顿的政治思想

一、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57-1804),美国建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政治活动家,1787年宪法的主要起草者,联邦党的创始人。当北美大陆同英国矛盾尖锐时,开始连续发表小册子,逐渐崭露头角。独立战争开始后他投笔从戎,成为华盛顿的随从参谋。战争结束后,担任联邦政府的财政部长,创建了联邦党,成为该党领袖。1804年7月,他在与共和党人伯尔的决斗中受重伤,第二天即死去。汉密尔顿主张按照英国的榜样,在美国建立一个以富人和特权者为基础,与英国政治传统相承的君主立宪制度。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汉密尔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对宪法的贡献还体现在制宪会议后他为通过新宪法而做的宣传上。1787年制宪会议制订了美国宪法,规定需经13个州中9个以上的州批准,宪法方能生效。为了尽快让宪法生效,汉密尔顿、麦迪逊和杰伊一起,以“普布利乌斯”的笔名在纽约的报刊上发表了85篇论文,对宪法的性质、作用以及宪法所依据的权力制衡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后由汉密尔顿编成《联邦党人文集》,这是解释美国宪法的权威性著作。《联邦党人文集》成为美国宪政理论的经典,甚至具有解释宪法的效力。被誉为美国“宪法之父”。

二、性恶论和精英论:认为热衷战争,乐于破坏是人民群众的本性。富人和血统高贵的人富于理性和善于决断。

三、分权与制衡思想:立法、行政与司法三种权力分开来行使,三种权力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从而起到防止暴政的作用。主张限制立法机关的权力。行政权力上实行集权。

附一:美国联邦政府结构(一)立法机构:组成:参议院,众议院。参议院由每州出两名参议员组成,参议员任期六年,每逢双数年便举行选举,改选参议员的三分之一。主席由副总统担任。众议院由各州按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不足一个选区人口的小州也得有一名众议员。众议员任期两年。共435人。议案经委员会审议或修正、通过后,分别提交参议院或众议院全院大会讨论。国会的权力和职责:控制联邦税收和开支、造币以及对其他国家宣战;编写、辩论和通过法律草案,财政法案只能由众议院提出;监督政府行政部门。受限:(1)来自行政方面的,国会通过的法案须送交总统签署,总统有权否决;(2)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法律违宪。(二)行政机构:组成:总统、副总统、内阁、各部。总统: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的产生:由各州直接选举产生。总统每届任期四年,连选可连任一次。在总统死亡、辞职或丧失能力的情况下,由副总统接替总统的职务。总统的权力和职责:(1)立法方面:立法否决权;立法倡议权;有权召集国会特别会议。(2)行政方面:全权负责。(3)司法方面:提名任命联邦法官;赦免权。

总统权力的受限:1)来自立法系统:国会可以拒绝通过总统想要的法案,或者拒绝批准总统提名的任命;联邦预算、宣战和条约必须由国会通过;可以推翻总统对国会法案的否决;动用弹劾权把总统拉下;定期以发表国情咨文,向国会汇报等。(2)来自司法系统:能宣布行政令不符合宪法;在总统弹劾聆讯期间,首席大法官充任参议院主席。

(三)司法机构:美国法院系统:联邦法院和各州法院系统。联邦系统法院包括:联邦最高法院、联邦上诉法院、联邦地方法院、特别法院。最高法院:美国最高一级法院,是联邦宪法特别设立的唯一法院,由一位首席大法官和8位大法官组成。任期终身制。最高法院的权力和职责:宪法解释权;可以宣布联邦和各州的法律违宪;对涉及大使、公使、领事、及州当事人之案件有初审权;处理下级法院所审理案件的上诉裁决权,无论初审和终审,最高法院的判决都是最终判决;法官在任期间,国会不能削减法官薪水;首席大法官主持弹劾审讯。最高法院的权力受限:(1)来自行政系统: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提名;总统有权赦免已定罪的罪犯。(2)来自立法系统:法官由总统提名后,由参议院批准任命;弹劾法官。

附二:美国的两党政治:早期的共和派和联邦派,1817年后,联邦党消失。共和党内部分裂,1824年,老派共和党人改称“民主共和党”,在1828年正式称“民主党”。青年共和党人后来改称“国民共和党”,于1836年改称为“辉格党”(1856年结束),与民主党抗衡。1854年成立共和党,与民主党对立。

问答题

试述柏拉图政体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说明他是如何批判民主制的,他的批评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答:⑴主要内容:①哲学家统治,也称贤人政治,其内在原则或标准是智慧。他认为只是高于法律,最好的统治不是法制,而是由有知识的人统治。②政体分类思想,按统治者人数的多少把政体分为三类即:一个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和多数人统治。这三种政体又有好坏之分,一人统治可分为王制和僭主制,少数人统治可分为贵族制和寡头制,多数人统治可分为共和制平民制。③政体嬗变思想,当一种政体下统治者和公民的品格和心灵发生变化后,政体就会发生相应的嬗变。这种嬗变指向堕落的方向,其具体路线是贤人政体-荣誉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

⑵批判民主制:在民主政体下,人们崇尚自由平等。自由是放纵的,人们为所欲为,不能忍受任何的约束,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平等被不加区别的给与一切人,不论其是否应该享受平等,平等走向极端,极端的平等带来极端的奴役,在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下,独裁者攫取了权力,凭借暴力建立专制统治,民主政体必然演变为僭主政体

⑶对西方分权制衡学说具有重要意义。

柏拉图正义理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在柏拉图《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首先探讨个人的正义开始,继而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描绘了城邦的基本结构和城邦生活。在柏拉图那里,所谓正义的城邦即理想国贯穿着整体主义精神。它追求城邦整体的和谐、统一和强盛,为此它要求个人完全消融于社会整体中,无条件地为城邦服务,为城邦献身。这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整体主义思想传统的源头。城邦的正义集中体现在社会分工上,社会分工是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动力,也是理想国社会政治结构的突出特征。柏拉图的理想国贯彻了严格的社会分工原则。国家应该有“统治”、“保卫”和“生产”三种职能,相应地,国家也应该分为三个等级,即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等级。柏拉图认为只要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国家就实现了正义。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是后来一系列理想国中的第一个,这种政治学说中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乌托邦主义的传统。

4、简评柏拉图的《理想国》。

《理想国》是柏拉图早年政治思想的代表作。是他为即将衰亡的奴隶制国家构设的一种理想国度。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分工合作、各求所需、各尽所能的原则是其立国的基础。劳动是人们的第一需要,柏拉图称它为“正义的城邦”。[2]他把这个国家的个人依其天性分为三个等级分明的阶级:统治者、军人、劳动者,人们都必须严格履行其天赋的职能,绝不可相互替代。全社会统治阶级中实行“共产”制度,使他们以国家利益为至上利益,过一种简朴的禁欲主义生活。因为理想国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因而整个国家里不应有“我的”和“非我的”之分。并且要确立哲学家对国家的最高统治,即“哲学王”。因为他们拥有最高的知识,具有洞悉事物的本原,把握至善的能力。当然哲学王治理国家是不需要法律的。在哲学王的知识统治下,整个

国家呈现出一种划多为一的特点,实行共产公妻共子制,没有了家庭和私有制,消除了法律的权威性,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和分工制。教育是治国的第一要务,通过教育使不同等级的人们各得其所,各安其位。总之,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以哲学王为最高统治者,等级森严,冷酷无情的独裁的人治国家,他把维护奴隶主利益的狭隘主张夸大为维护整个城邦利益的普遍原他所谓的理想国也只能成为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

莫尔的乌托邦和柏拉图的理想国的的异同点?

都主张财产公有,妇女解放,但他们对财产的态度截然不同。柏拉图是禁欲主义态度,莫尔却持乐观主义态度。

柏拉图主张共产主义制度的原因在于实现最高的善,完全是出于道德的考虑;莫尔出于经济问题,以改变当时社会贫富不均的实际状况。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统治者都是有闲阶级,科学、艺术使他们的专利,而乌托邦中任何人都必须劳动;柏拉图主张在高贵阶级中实现共产主义,莫尔主张在全社会实现共产主义。

都主张妇女解放,男女同工同酬,但柏拉图提倡公妻制度,莫尔要求严守一夫一妻制。

马基雅维利权力政治观的结构如何?

1、对经验教训的重视:不注重书本重实际,从人们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出发研究政治问题,是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出发点。“谁打算预知未来,就必须研究过去。

2、性恶论:一旦有了适宜的机会,人心就会自然堕落。

3、国家观:国家的形成:人们为了更好的保卫自己而联合起来,从自己的队伍里选举最有力最勇敢的人担任领袖服从他的领导,于是颁布了反对欺凌弱者的法律,确定了刑法,产生了国家。财产因素在国家中起到重要作用。他将财产看作国家生活的重要内容,认为国家应保障每个人自由的使用财产,保障每个人的安全。

国家的根本问题——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是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核心。权力就是使人畏惧的实力或者暴力。维护国家统治的基础,一个是法律,一个是军队。主张君主应该用法律来治理,并且需要训练一支自由市民组成的义务军队。马基雅维利强调君主要重视战争的艺术,将一切注意力和心思用在这方面。战争的成败将决定君主全部事业的成败。意义:马基雅维利的国家观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马基雅维利从人的经验出发,丢弃了人天生是一个政治动物的命题,将国家建立在人性和人的行为的基础上。他提出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以强有力的法律与军队作为权力的构成要素。他在近代最早将政治的目标与道德区分开来,从此权力便成为国家一切相关机构、职能及法律体系的基础

试述马基雅维利权力政治观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这个理论观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和理论意义

答:⑴主要内容:①主张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是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核心。权力就是使人畏惧的实力或暴力,一个民族应该有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力,而不是屈服于专制政权的统治②维护国家统治的基础,一个是法律,一个是军队。他重视法律的作用,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律来治理。人民只有在法律的约束下,才会变得坚定、精明、文雅。然而人是贪婪的,欲望是无穷的,法律有时也无能为力,因此法律必须以武力为后盾。比起为封建领主服务的雇佣军队和外国援军,他主张国家急需训练一支由自由市民组成的义务军队,装备精良、纪律严明、忠于国家。⑵理论基础:人性恶论,他认为,人类最初和动物一样,是分散活动的,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类最基本的愿望。权力和财富有限,人们的欲望无穷。因此人与人在争斗中彼此关系是虚假伪善的,人的行为是反复无常忘恩负义的。

⑶研究方法:不重书本重实际,从人们历史和现实经验出发研究政治问题。

⑷理论特点:①丢弃人天生是一个政治动物的问题,将国家建立在人性和人的行为的基础上;②割断政治学说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认为政治有自己的道德评价标准;③把严谨的科学精神带进政治学说领域;④把政治学说建立在权力基础上,开创从世俗角度探讨政治问题的先河。

试述霍布斯与洛克社会契约论的异同,并指出社会契约论的历史意义。

答:⑴相同点:霍布斯与洛克社会契约论的产生都是自然状态下没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来裁决人们之间的纠纷,又缺少一个公共裁判者和公共权力来保证裁决得意执行。于是,人们为了克服自然状态的欠缺,彼此共同约定:大家放弃自己的权力,交给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议会,按照社会全体成员或他们授权的代表所同意的规定行使。

⑵不同点:①、霍布斯为人民订立契约时应交出他们的全部权利,权力,而洛克认为自由权财产权都是订立时不可放弃不可转让的权力。②、洛克认为人们交出的权利只是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而不是任意伤害他人的权利,而霍布斯要求人们交出的实际上是人们运用一切手段惩罚伤害他人的权利,权力,从而实现自我的保存。③、洛克认为被授予权力的人也是契约的参加者,必须受契约内容的限制,按照社和全体成员的委托行使他们的权力,而霍布斯认为主权者没有参加契约,因而不受契约的约束,她的权力和权利是至高无上不受限制的。

⑶历史意义:①、奠定了欧洲自由主义的基本模式-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个人自由与民选政府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个人自由与国王专制统治的关系②、奠定了欧洲古典主义的传统和基础:个人自由与权利是根本的,政府必须为维护人们的自由和权利而存在③、确立了人民主权论:人民委托认可的政府才是合法的政府,人民服从政府是有条件的,人民是政府权力的最高和最终所有者,是制约政府权力的主导性力量

霍布斯、洛克思想的异同点?

相同点(1)洛克与霍布斯思想的相同点在于都主张社会契约立国。(2)洛克与霍布斯都是以自然状态作为理论的逻辑起点。

(3)霍布斯与洛克作为同一个阶级的代言人,都为资产阶级的合法性进行辩护。,他们深刻揭露了“君权神授”对人民的欺骗性。

不同点(1)洛克和霍布斯社会契约论的区别①霍布斯认为人们订立契约时转让的是全部权利,洛克认为不仅保全自己生命的权利,而且自由和财产权利都是人们在订立契约时不可放弃、不可转让的权利;②洛克认为人们交出的权利只是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而不是任意伤害他人的权利;③洛克认为被授予权力的人也是契约的参加者,必须受契约内容的限制,按照社会全体成员的委托行使他们的权力。(2)关于国家政体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解:霍布认为主权是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他认为君主政体最好,因为君主政体最能避免“内乱”。洛克极力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他指出,在君主专制政体中,君主只是用心血来潮或毫无约束的意志代替法律,而没有任何准绳和规定约束君主的行为。

(3)关于自然状态的不同理解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而洛克的自然状态则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是一种混乱无序的战争状态,而洛克的自然状态是一种和平有序的和谐状态。

(4)关于自然权利理论的不同理解

霍布斯认为自我保全是人们的最高自然权利,是人性的最高原则,自然权利是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洛克则认为人的自然权利本质上有三种,即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这些权利是不可转让和不可侵犯的。在三种权利中自由权是最本质的,是其他权利的基础。霍布斯关注的是生命权,而洛克关注的是自由权。

(5)关于政府建立的目的的不同理解

霍布斯认为,政府建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身,相反,政府实际上对于社会具有某种确定的义务。洛克认为政府的目的是保护人们的生命、自由、财产,人们基于自己的同意转让的只是一部分权利,而不能转让天赋的生命、自由、财产权利,而且这些权利也不允许剥夺

霍布斯与洛克的差异:首先是它们对自然状态的不同理解,从根本上说是他们对人性和社会为自由提供的可能性具有不同的理解。在洛克看来,人性与社会为人的自由提供了相当大的存在空间的话,那么霍布斯的看法则与之相反,认为在乌政府的社会中泰中人性的自由发挥最终只能彻底毁灭自由。其次是与霍布斯相比,洛克对政府权力设置了严格得多的限制。正是因为这些限制,霍布斯的利维坦可能制定的对个人自由产生较大约束的法律,以及可能采取的对个人自由造成明显威胁的行为,在洛克的国家中根本不可能出现。霍布斯与洛克的差异是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差异的根源

霍布斯的主权学说有何特点?他是如何从主权理论出发论证其专制主张的?

霍布斯发挥了布丹的主权理论,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本质,指出了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性质。

他认为主权者的权力不受任何个人、团体的权利限制,也不受法律的限制。主权者对臣民握有生死大权,人民只能对主权者表示绝对服从,不能有任何抵抗。他否认法律对主权者的限制,反对分权的主张,推崇君主制。当霍布斯将这一理论应用到政体理论中时,他转向了集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权于一身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了使国家权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霍布斯否认法治,更反对分权,这使得霍布斯提出的个人的权利很难得以保障。就霍布斯理论体系来看,这种主权理论与专制主义构成了霍布斯的另一面,它使得霍布斯在国家本质和国家形式两个方面上自相矛盾。

霍布斯是如何描述国家的起源的

霍布斯是以人性论为基础,从自然状态出发,以社会契约论解释国家起源的.

(1)人性论.霍布斯认为,人都有一种利己的本性,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则.(2)自然状态.霍布斯假设,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生活在一个人人平等自由的自然状态.由于利己的本性,自然状态是"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3)自然法.在自然状态中,人们通过自然法的规诫作为行动的指南.其中,力求和平是第一自然法,它包括"寻求和平,信守和平"和"利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来保卫我们自己"两部分内容,是理性的戒条或一般规则.

(4)社会契约论.人们只服从理性即自然法的训诫,并不能避免战争状态以及相互侵害.为了自我保存,人们只能建立这样的权力,就是大家把在自然状态下全部绝对的权利和权力,委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后者通过多数的意见把大家的意志转化为一个意志,从而形成一个大家必须绝对服从,能够代表大家的统一人格,这就是国家.霍布斯契约论的特点是:人民订立契约时交出的是他们的全部权力和权利;主权者没有参加契约,因而不受契约的约束,它的权力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不受限制的.霍布斯以社会契约论的方式论证了国家的产生过程,以自然法的方式论证了个人权利的合理性,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观的基础.

霍布斯为主权者规定了哪些义务?

1)主权者必须保护好主权。因为权力是主权者履行其义务的工具,没有权力就不可能对人民的安全实行有效的保护。因此,君主一定要保持主权的完整,如果将其中任何一种让渡给别人或加以放弃,都是和他的义务相违背的。

2)教育人民。为了让人民了解他们的基本权利的根据与理由,主权者有义务教育人民。主权者有义务教导人民遵守秩序,服从主权者,学习正义之德等内容。

3)根据良好的法律和平等的原则进行统治。这一义务要求主权者应该制定良好的法律,既为人民利益所需,又清晰明确。君主要符合自然法,依据法律来治理人。另外,人民的安全要求具有主权的个人或议会对所有等级的人应该平等施法,公平征税。

4)确定和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权。人民的一切财产、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属于主权者,主权者有义务以法律的形式对人民的财产权加以确定和保护。霍布斯强调,主权者只有在作为国家公共利益的代表时,才对人民的财产具有最高所有权,主权者如果作为私人利益的代表,就对人民的土地、财产不具有任何权利。主权者如果为了私利而侵害人民的财产,那么人民就可以到法院,像对待一个普通的臣民一样对主权者提出诉讼。

分析洛克的自然权利思想的基本思想。

洛克创造性地运用了霍布斯的自然权利理论,进一步将人的自然权利充实为财产权、自由权、生命权并阐释了法治和公权理论,奠定了近代西方自然权利理论的基础。

1)洛克的自然权利理论是建立在自然状态的基础之上的。在这种自然状态下,人们是平等的。一切权力和管理权都是相互的,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力。在平等之上,人们形成了人类互爱,并建立了人们相互之间应有的种种义务,并引申出正义和仁爱的重要准则。

2)洛克认为,人们在还没有进入人类社会之前就享有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这些权利是在自然状态中人们保有的,根据自然法而来的。在这些权利当中,财产权是自然权利中最基本的权利。其他权利都以财产权为基础,生命的权利,即安全,不过是保障个人的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而自由权不过是每个人都有任意处置自己全部财产之权。因此,论证财产权成为洛克自然权利理论的一个核心。

3)洛克以劳动起源论来论证私有财产的合理性。洛克认为,财产权的产生实际上就是从共有的东西中取出一部分并使它脱离自然所安置的状态,正是劳动使得从共有的东西中取出一部分成为财产权成为佥这一规则本身就是一种自然法。

4)洛克明确地指出,政府的目的就在于保护人们的财产。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授以权利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社会一切成员的财产,限制社会各部分和各成员的权力并调节他们之间的统

辖权。因此,即使是最高权力,如果不是经过本人同意,也不能取去任何人的财产的任何部分。洛克正是以自然法为论证方式确立了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同时,这一权利也为政府设定了原则和界限,即不得违背保护财产权这一神圣使命,它是民主的限度,也是宪政的一个原则。从洛克的自然权利理论中,可以看到从古代西方思想中传承下来的自由主义的基本要素: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这些价值观念及其制度架构构成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孟德斯鸠分权与制衡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进步性是什么?

答:基本内容:①孟德斯鸠将权力划分为三种,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②立法权力制定临时或永久的权力,并且修正或废止已制定的法律。立法权代表国家的一般意志。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因不方便,人民只是选举代表,实施代议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的意志,应该掌握在国王手中,以便有利于解决国家需要迅速处理的事务。司法权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讼争,交法院行使。③三权之间相互合作制约。对立法权的制约,两院互相行使否决创制权,除征收银钱方面;立法权有权利审查法律的实施情况,但无权钳制行政权,也无权审讯行政者;行政权规定立法机关会议的召集时间和期限,制裁立法机关的越权行为。

历史进步性: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借鉴了光荣革命后英国的体制,主要吸收了洛克的自由、法治与分权学说,批判和排除了霍布斯等人的专制主义主张,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性,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权力的归属还是权力的运用,都具有适中有度、不走极端的特点。简述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

1)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深受英国和罗马共和国历史经验的影响。孟德斯鸠对罗马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深得其共和精神的实质。他认为罗马共和国强盛的原因之一就在于通过将权力分配给人民、元老院和高级官吏避免了权力的滥用。孟德斯鸠早年研究洛克的分权理论,后来又旅居英国多年,实地参观英国议会,听取议员辩论,对英国式的公权制度有一定的了解,孟德斯鸠本人也承认他的分权理论是以英国为原型建立起来的。

2)孟德斯鸠认为,一定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利”。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孟德斯鸠提出了分权学说。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部分即分权,孟德斯鸠将政府的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与司法三个组成部分;第二部分即制衡,他认为,三种政府权力之间应该是彼此制约,以达到一种均衡。3)孟德斯鸠对西方政治思想做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还提出了权力相互牵制、相互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重要思想。4)孟德斯鸠的分权与制衡理论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1789年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即以孟德斯鸠的分权与政治自由的基本理论为蓝本。美国宪法也是以其分权理论为指导原则而制定的,使分权理论第一次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名词解释:

法的精神(孟德斯鸠):一个国家的法律与该国的政体、自然环境、宗教、贸易、风俗习惯、人民的生活方式、制度架构、人文传统的关系,以及法律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总和。

简述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1)在马其雅利、布丹、霍布斯、洛克等人之后,卢梭创造性地将主权学说同“人民”联系起来,把主权学说由“君主主权”发展到了“人民主权”。卢梭以“人民是主权者”为重点,以“主权在民”、“公意”、人民立法、直接民主等理论为核心,对主权学说做了全新的阐释。在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卢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人民主权的学说,对后来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均产生了重要影响。2)卢梭的主权理论是同公意理论联系在一起的。他指出,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公意的本质决定了主权的特征。3)从公意理论出发,卢梭认为,主权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由人民直接行使主权。4)由于公意具有权威性、整体性,因此,人民主权也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即权威性和整体性。5)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确认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近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深刻地影响了后来资产阶级国家宪政制度的发展,然而,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亦存在着很多缺陷,如否认代议制的可能性、否认权力的分立与制衡的重要性、否认对主权的限制性等。

卢棱是如何论证不平等的产生的?

探求社会不平等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基础是卢梭政治思想中最为深刻的部分。通过对人类不平等的发展史的考察,卢棱不仅以辩证的思维描述了人类不平等的发展过程,而且接近正确地评估了私有制、国家、法律等要素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出了更深刻的洞察力和更彻底的批判精神,对后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状态下存在着一种真实的平等,人们即便存在着自然的不平等,但这一不平等的影响几乎为零。人类自我完善的能力使生产不断发展,导致私有制的产生。但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人类却越来越走向不平等。卢梭将这一过程分解为富人和穷人的不平等状态、强者和弱者的不平等状态、主人和奴隶的不平等状态三个阶段。

简述卢梭社会契约论的特征

1、社会秩序或政治社会是建立在约定的基础上的。2人类在自然状态下过着孤独、自在、和平的生活。3、个人的独立的生活变得日益困难,人类如果不改变这种生活方式就会被消灭,因此人们通过契约而共同生活在一起,成立政府。依靠整体力量来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通过社会契约,卢梭希望解决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服从自己本人”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卢梭社会契约论的特征和矛盾。他试图把自己和服从这种对立的东西统一在国家整体中。

社会契约论各家的比较

霍布斯他对人性比较悲观,认为而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无休止地追求个人权利和利益的。这样,人与人之间必然会产生争执,最后导致战争,所以自然状态就陷入“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人与人就象狼一样”。一切陷入混乱之中。因而要指定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会议担当起他们的人格,集合在一个人格里的人群就是国家,承担着这个人格的人,叫做元首,拥有主权。在缔结契约时,人们把自己的一切权利转让给一个人格——国家,而主权者即国家元首就不是订立契约的一方,因此他不受契约也不受法律的制约,是集全部权力于一身的人。

洛克对人性持乐观态度,自然状态也不是“永久的战争状态”,而是“和平、善意和互相的帮助的状态”。虽然在自然状态下的人们都拥有完整的自然权利,但自然状态也有缺陷。为了终止自然状态中存在的混乱与无序,人们应该建立一项政治国家的契约,但人们在签订契约后仍然保留着他们在自然状态中所拥有自然权利,让渡给政治国家的不过是实施自然法的权利(司法权),即保护人们自然权利的权利。人们在订立契约时让渡的只是保护自己的权利,执政者也是签约的一方,因而必须忠实地履行契约,保障人们的自然权利,按大多数人的意志行事。如果执政者违背了社会契约,侵犯或者不能保障人们的自然权利,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志时,人们就可以反

抗他,推翻他的统治。

卢梭在自然状态下的人们只有年龄、体质的不同而存在的自由不平等,而无财产、政治上不平等,他们快乐地、幸福、自由地生活着。由于个人独立生活非常艰难,生存斗争的需要使先前离群索居的个人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而生活在一起,以便人们能够以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在缔结社会契约时在缔结社会契约时,每个人都将自己的全部权利完全转让给集体,又可以从集体那里获得自己所让渡出的同等权利。他虽然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但他更关注个人与整体的同一性,更提倡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对整体的服从。

名词解释

1《社会契约论》1762年法国思想家卢梭发表的政治论著。《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第二卷阐述主权及其权利,第三卷阐述政府及其运作形式,第四卷讨论几种社会组织。《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革命运动和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

2社会契约论这是一种将国家与法律看作是人们通过契约而产生的理论。这种理论在古希腊已有萌芽,并成为暴君可抗论的基础。这一理论将自然法与自然权利思想结合起来,认为国家成立之前人们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中,认识自由平等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是人们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由于自然状态的不安全,理性指引人们彼此订立契约,国家和法律是由于人们在契约中交出的权利和权力而形成的公共权力和公共意志,于是通过契约便得到了国家和法律的本质。

3《新约圣经》在基督教脱离犹太教发展之后,从1世纪末叶起,人们开始把口头流传的有关耶稣及其信徒的言行用文字记载下来,并不断进行删改,直到4世纪时才最后整理定型,这些新的经典被称为《新约圣经》。共27卷,分为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四部分,核心是福音书。福音书是记载耶稣的言行;《使徒行传》记述了从耶稣升天到保罗第一次在罗马被囚期间使徒们在巴勒斯坦及地中海沿岸一带传教的情况;使徒书信共21卷,是保罗致各地教会的书信;《启示录》据说是使徒约翰被放逐到拔摩岛时对所见各种异象的记载。《旧约圣经》与《新约圣经》合在一起统称《圣经》,是基督教的主要经典。

4公意(卢梭):卢梭认为政府的统治意志只能是公意。如果它想使自己具有一种比公意更为活跃的个别意志,就意味着政治体的解体。法律是公意的行为,立法必须保障人民的自由和平等。

5《利维坦》是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出版的一本著作,全名为《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和权力》又译《巨灵论》)。“利维坦”原为《旧约圣经》中记载的一种怪兽,在本书中用来比喻强势的国家。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人类”第二部分“论国家”第三部分“论基督教体系的国家”第四部分“论黑暗的王国”。该书系统阐述了国家学说,探讨了社会的结构,其中的人性论、社会契约论,以及国家的本质和作用等思想在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是西方最著名和有影响力的政治哲学著作之一。

6《政府论》是英国约翰?洛克于1690年出版的政治著作,汇集了洛克的主要政治哲学思想,不仅使洛克成为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且对于后世的现实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集中驳斥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君权神授说和王位世袭论,下篇系统地阐述了公民政府的真正起源、范围、目的。全书出色完成了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辩护的任务,对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7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政治思想家。1469年出生于佛罗伦萨。1498—1512年任佛罗伦萨共和国掌管军事外交的“十人委员会”秘书。1513年由于美第奇家族复辟,被捕。著有代表作《君主论》。《君主论》主要论为君之道,君主应具备哪些本领和条件,应该如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

8孟德斯鸠:法国启蒙思想家。1705年入波尔多大学攻读法律。1716年继承伯父男爵称号,人波尔多高等法院院长。1728年入法兰西科学院。主张三权分立,即将国家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开,使其相互制衡,由此公民的自由才有保证。这一学说成为反封建的理论基础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主要著作有《波斯人的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等。

9哲学王:哲学家治国是柏氏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富有特色。他把哲学家置于社会等级结构的顶端,垄断全部权力,他的改造现实国家和实现理想国家的希望也正寄托于此,把这当作挽救城邦危机的根本措施,因为他认为人性是政治的基础,人品性的堕落是政治败坏的根源,所以要改良政治就必须从人性入手,而只有掌握绝对知识即理念的哲学家才能承担这一使命。所谓哲学王,即通过哲学家执政把高超智慧、真实知识、完善德行和绝对权力结合起来,通过哲学家把绝对正义和国家至善贯彻到现实城邦。

10自然状态: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霍布斯假设了一个自然状态,他认为在国家成立以前,人类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中。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具有同等的自然权利,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每个人又都是自由的,但人们趋利避害的利己本性,这种自由又平等的状态就充满了战争。因此,人们通过自然法的规诫作为行动指南,走出战争状态,成立国家。

洛克以自然状态为逻辑起点,分析了自然状态的缺陷,形成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个人自然权力制约国家权力的自由主义理论。同样,卢梭也是以自然状态为逻辑起点,描述了自然状态的图景以及向文明社会运动的过程,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民主主义思想。

11约翰?洛克:是英国的哲学家。在知识论上,洛克与乔治?贝克莱、大卫?休谟三人被列为英国经验主义(pragmatism)的代表人物,但他也在社会契约理论上做出重要贡献。他发展出了一套与托马斯?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不同的理论,主张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并且保障人民拥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时,其统治才有正当性。洛克相信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时,社会契约才会成立,如果缺乏了这种同意,那么人民便有推翻政府的权利。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他的著作也大为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许多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美国开国元勋。他的理论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

12自然权利:出自古希腊哲学的自然法理论。文艺复兴以来,“自然权利”是西方政治和法律思想的一个重要论题。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政府论》中对“自然权利”作了个人界定:“人们……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的关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自然权利在资产阶级语境中是指人的生存平等权、生命权、自由权、幸福权以及财产所有权,它是最基本权利。自然权利是一切生物所固有的,不为人类独有。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权利”被用作思想工具,有力地讨伐不公正,直接促进人类的自我解放。但是对自然权利的解读也陷入片面。

13分权制衡论:洛克首先系统阐述了分权理论,孟德斯鸠则突破性地提出“三权分立”思想。洛克认为国家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立法权高于其他权。这些权力应由不同机关行使,不能集中在君主或政府手中,立法权由民选议会行使,这样就能约束政府权力,以免为害人民。孟德斯鸠指出:国家权力应受到制约,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他把国家权力进一步

复旦MPA政治学考点整理

政治学考点试整理 考点一:古典民主向现代民主的发展进程与差异 一、民主的本意是指人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决策,并轮流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为了确保直接民主,就必须: 1、让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和平等的决策权——人人都直接统治; 2、统治者定期轮换,时间越短越好——群体与个人、立法与执法的轮 换; 3、以随机方式产生统治者——抽签而非投票; 4、定期驱除可能威胁到民主的人——陶片放逐法。 然而,古典民主要求规模小,只能在城邦中实施;统治者对于作为专门技艺的政治有很高要求,而民众或冷漠(不关心政治),或愚昧(缺乏政治能力),甚至有可能出现民众暴政(苏格拉底之死),同时古典民主将妇女、外邦人等均被排除在外,也只是少数人的统治。 二、现代民主是代议民主,即人人都享有平等挑选统治者的权利,选出统治者代表人民统治而不是人民直接统治。因此,代议民主是一种民有和民享的政府,但并不是民治的政府。人民的统治变成了人民同意的统治,进而变为人民同意的被统治。 考点二: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对于自由的不同理解

新自由主义承袭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的个人主义传统,主张“个人拥有权利。”“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侵犯个人基于正义的权利。其代表作是罗尔斯的《正义论》。新自由主义主张个人至上的价值观,个体可能先于自我拥有社会价值。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是后天的、外加的。 社群主义的出现,源自对《正义论》一书的背后自由主义理论的批判。社群主义全然反对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认为自由主义忽略社群意识对个人认同、政治和共同文化传统的重要性,理论建构前后有其限制。社群主义认为,完全独立于社会价值和社会目标的个人自主是不存在的,任何个体人格都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着不同社群的历史和传统。 社群主义以社会本原取代自由主义的个人本原,其所言的自我观是一种社群导向的自我观,主张个人认同及价值观的形成,并非在进入社群前即由个人意志所决定,必须透过个人与其所著根的社群间的对话关系发现之。由于自我构成和自我理解的关系互为交互作用不可分,因此要理解一个人,也必须从其身处社群的生活背景来理解。 (真的很难理解…恳请达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下。) 考点三:从消极自由主义到积极自由主义的脉络(学术要点) 柏林的观点:消极自由即免受他人强制的自由;积极自由即积极完善自我的自由。 消极自由主义即所谓法权自由认为,自由只能是一种法治状态下的自由,政府的作用仅限于通过对暴力的垄断而强制法律实施(守夜人),不应该主动干预社会经济。 可是,消极自由主义有其缺陷:在现实中很难区分冒犯与强制的边界;在理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试卷及答案

xx 年秋季学期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试卷 一、填空。(46分) 2、 报警请拨( ),发生火灾请拨( ),病人急救请拨( ),交通事故请拨( )。 3、新颖的购物方式有( )、( )、( )。购物时,要学会看包装袋,特别要要看( )、( )和( )。每年的3月15日是( )。 5、发现买的东西有问题,我们可以要求( )、( ),仍无法使用的可以要求( ),对不合格商品,我们可以凭发票直接要求( )。 6、我国的老人节是农历的( )月初(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要( )和感谢老人,理解老人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8、如果不慎发生触电,首先应关闭电源( )或拔掉电源( )。救人时,要用( )或( )等不导电的东西拔开电线。 二、判断(20分) 6、社会变化真快,要不断学习新知识。( ) 7、世界上可以,没有动物。( ) 8、生命不用珍惜。( ) 9、没有良好的习惯,对我们没有坏处。( ) 10、病从口入。( ) 三、简答:(34分) 1如何呵护我们的身体? 2火灾自救小常识? 学校 班级 座号 姓名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试卷答案 一、填空; 1.(110),(119),(120),(122)。 2.(网上购物)、(邮购)、(电视购物)。(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使用说明)(消费者权益日)。 3.(修理)(更换)(退货)(退货)。 4.(九)月初(九)(尊重)(心思)。 5、(开关)(插头)(干木棒)或(塑料棒)。 二、判断(20分) 1、(√) 2、(×) 3、(×) 4、(×) 5、(√) 三、简答: 1如何呵护我们的身体? 答:(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2)坚持锻炼身体。(3)保持良好的心态。 2火灾自救小常识? 答:(1)趴在地上匍匐前进或者把湿毛巾捂在嘴上可防止烟呛。(2)把湿毛巾披在身上,可防止烧伤。(3)将鲜艳的衣服或塑料布用棍子挑在窗外,可让人及时发现你。

饭店管理考试试卷&答案

饭店管理概论期末考试试卷 一二三四五六总计 得分评卷人复查人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饭店 2.饭店业务管理 3.顾客期望 4.员工的人生效益 5.无形产品质量 得分评卷人复查人 二、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特色饭店是指按照星级饭店的标准,依托特定地点和文化,运用独特的运营模式建造而 成的饭店。 2.饭店向宾客提供的产品应该是一个满意产品。 3.饭店的根本内涵在于创造效益。 4.饭店服务质量的根本差异在于管理水平的差异。 5.管理者的管理权威主要是组织权威。 6.饭店岗位设置的出发点是按工作量的多少。

7.饭店常常会抽调一些部门的人员临时去支援另一个部门的突击工作,这样会造成工作界 面不清,是组织管理的混乱。 8.饭店中的中下层管理者要安排一定的时间作现场管理,高层管理者则不需要。 9.危机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危机发生前的预防,做到防患于未然。 10.对员工考评的方法主要有业务实绩考评法和综合表现考评法。 得分评卷人复查人 三、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 饭店不管以何种形式和内容经营,最终是要达到经营目标。总括起来说,饭店经营目标有三重效益: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重效益都应该在饭店经营中得到实现并互相平衡。 2. 目前我国较典型的饭店组织结构有4种,请列举其中的3种:______、______、和______ 3. 饭店管理客体是指饭店管理的对象和内容,是构成饭店的各种要素以及它们的______和______。 4. 处理顾客投诉有______原则、______原则、______原则、和______原则这4个原则。 得分评卷人复查人 四、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5分,共25分) 1. 饭店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2.服务质量有哪些特点 3.如何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4.如何理解人本意识 5.饭店管理可利用的资源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综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综述 发表时间:2012-04-05 来源:新华社 花繁枝秀香已馥潮平风正扬帆时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综述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新华社记者隋笑飞)教材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基础性任务,是工程成果转化应用的关键环节,也是工程工作的重中之重——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政治学概论》《社会学概论》《西方经济学》《文学理论》《新闻学概论》《宪法学》……40多种工程重点教材的编写出版,是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由中宣部、教育部等主管单位精心组织实施的,是工程咨询委员会、工程办公室、教材编写课题组深入研讨、反复修改,与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共同打造的学术精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弹指一挥间——八年过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写工作深入推进、成果丰硕,一个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反映各学科领域最新学术进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加强领导矢力推动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的高度,作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2004年1月,中央下发了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组织编写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基础教材,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教材编写工作始终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进行—— 2004年4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决定组织全国最强的学术力量,编写150余种哲学社会科学专业骨干基础教材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其中包括40余种重点骨干课程的专业基础教材,形成反映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成果,体现当今中国学术研究和教材编写最高水平的重点教材体系。 2005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问题,决定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原来的7门必修课调整充实为4门必修课,将新教材编写工作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2007年8月,中央批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编写教材总体规划》,对教材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确立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编写原则和工作机制。 2004年以来,中央召开的每一次全会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求。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 中央领导同志对工程重点教材高度重视,从教材编写提纲到教材书稿的审定、批准,都亲自审改和把关,对教材编写工作给予有力指导。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工程专门设立由30多位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和各学科领域权威人士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对工程成果进行政治和学术把关;工程教材编写工作以课题组形式进行,集中了国内各学科领域,包括老中青各个层次的骨干力量,为完成教材编写任务提供了队伍和人才保证。 许多参与工程教材编写的专家表示,“中央通过实施工程组织编写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重视程度之高、调动力量之多、编写规模之大是很少见的”。他们深深感到,每一本工程教材的编写,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都离不开咨询委员的认真审议和严格把关,离不开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许多一线教师的潜心研究攻关和默默奉献,离不开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大力支持。 机制科学精益求精 质量是工程教材的生命。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好传统,也是人类文明的表现,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是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 2-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凝结了家人多少的(关爱)和(付出)。3.“远水救不了近火,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应该要(和睦相处)。4.每年的(3月15)日是消费者权益日。5.从(出生)、(成长),再到死亡,这是我们生命发展的必然过程。6.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人在65岁以前算(中年人)。 7.我们的(生命)是宝贵的。它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来了。 8.我们挽救他人生命最常见的方式是捐献骨髓和(捐献器官)等。 9.报警请拨-(110);发生火灾请拨-(119);病人急救请拨(120);交通事故请拨-(122)。10.现在,家庭收入的种类越来越多了,除了固定的工作、劳动所得,有些家庭还有别的收入来源,如打工、银行利息和(炒股)等。( 11火灾发生时,除了(自救)和-(救人)-以外,还要正确运用一些(灭火方法)来减缓或防止火势的蔓延从而降低危害的程度。 二、判断下面做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20分(每题2分) 1.即使家里有钱,我们也要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2.丽丽说“用白纸或报纸包食物吃,自己的手不会弄脏,真是简单又方便。”(×) 3.小明和小强总喜欢模仿残疾人的动作,他们觉得很有趣。(×) 4.买了保险就不用注意安全了。(错) 5.有些小朋友喜欢在高压线下面放风筝。(×) 6.奶奶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7.发生火灾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嘴,用湿衣服或者湿毛披在身上以免被烟呛到或被火烧伤。(√)

饭店管理概论期末总复习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饭店管理概论》期末总复习 单项选择题: 1.通过对员工实际操作动作的研究,分析劳动过程、操作技术和工时消耗情况,确定每一劳动过程平均完成的工作量,最后测定出定额指标的方法是()。 A.经验估计法 B. 类推比较法 C. 统计分析法 D. 技术测定法 2.人们评价饭店的服务质量,有时也根据饭店所获得的等级、饭店的规模、饭店所处的环境、工作人员的素质等来推断,应归类于哪一种要素()。 A. 饭店设施质量 B. 饭店服务水平 C. 饭店整体质量 D. 饭店管理质量 3.饭店财务控制指标有一个是表明变现速度的,它是全部流动资产与全部流动负债之比,称为()。 A. 速动比率 B. 流动比率 C. 偿债能力比率 D. 资产周转比率 4.因创建科学管理理论而被尊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 A. 马斯洛 B. 法约尔 C. 泰罗 D. 安索夫 5.饭店计划的类型按管理层次的不同而不同,基层主管人员制定的计划属于( )计划。 A. 战略性 B. 战术性 C. 作业性 D. 战役性 6.现代服务管理强调对基层员工授权,让他们在一定范围内有无须汇报、当场处理问题的权限。这种管理模式属于()。 A.直线--职能制 B.金字塔体制 C.倒金字塔体制 D.扁平式组织机构 7.以“在行业内很小的竞争范围内作出选择”为基础,为某一特定的目标服务的战略是( )。 A. 成本领先战略 B. 差异化战略 C. 无差异化战略 D. 集聚战略 8.饭店根据一定时期计划执行情况,通过定期的调整,依次将计划时期顺延,再确定计划的内容的编制方法是()。 A. PDCA循环法 B. 滚动计划法 C. 综合平衡法 D. 零基预算法 9.企业管理形态依据其对外部环境的反映不同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21-2022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国关学院)经验专业指导新祥旭考研辅导班

2021-2022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国关学院)经验专业指导新祥旭考研辅导班 非常感谢有这次机会向各位报考中国人民大学的莘莘学子们分享自己的备考经验。首先介绍下自己的考研情况,本科二本院校,2020年报考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硕专业,初试总成绩340分左右,专业课123分,复试188.2分,成功上岸。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备考心得。 2.英语。英语我本身成绩并不理想,只有六十几分,所有发言权不大。我的经验是前期多背单词,后期多刷真题,刷真题这点,所有人都在强调,所以是十分重要的,真题一定得刷三遍以上,真题里面涉及的单词什么都需要认真对待。英语一定要做到每天都做做题,后期可以按考试时间去完成一套题。增强做题的流畅度。不要局限于答案的对错,重要的是你认真去做了,并且记住自己的易错点,保证下次不再犯。 3.思想政治理论。政治我也只考了七十几分,发言权不大。我自己的复习方法是前期把精讲精练的知识点过一遍,过完之后就一直再刷肖秀荣的1000题,政治里选择题才是拉开差距的要点,所以一定要多刷选择题。至于后面的大题,我是只背了肖四肖八的大题,主要还是背肖四的大题。还有徐涛有个小册子。是精简版的大题总结,这个也可以拿

来背背。总的来说,政治就是多刷选择题,后期尽力背背肖四。(一)思想政治理论 8-9月徐涛强化班当作下饭视频+看精讲精练划重点+一章1000题 10月刷真题(马原部分)+1000题中错了的地方 11月刷各种模拟题选择题部分+肖8(每天一套、保持手感) 建议肖八大题也看看,今年出了一题肖八的 (二)英语 3-5月:以记单词为主(单词是贯穿整个过程,反复再反复)+黄皮书阅读训练 6月—12月:反复做真题(近十年的即可) 9月—12月:开始背作文+整理英语模板 (三)专业课

四年级品社下册有答案

四年级品社下册有答案 一、填空题。 1、我们看地图时要先看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确定方向,才能确定地图上的某一点的方位;知道比例尺,才能确定两个地点之间的实际距离;了解图例,才能读懂地图上表示的内容。 2、车牌第一个字的意思是省(区)简称。云南简称滇,有彩云之南的意思。我家乡的车牌号为渝H,意思是重庆黔江。 3、我的家乡在重庆市,省级行政中心是重庆,简称是渝,在祖国的西南面,周围相邻的省份是:四川、陕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和贵州省。 5、我国主要有五种地形,即: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和山地。 6、翻开户口本,看看自己的籍贯,我们的籍贯是重庆黔江。老家就是我们祖辈长期居住、生活的地方。我们不一定就是生活在自己的老家。 7、打开地图,我发现祖国像一只雄鸡,重庆的地图像一直飞翔的雄鹰,河南省的地图像一条热带鱼。 8、我国显存的最大古代园林是承德避暑山庄;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赵州桥。 9、我国有两个“天池”分别在新疆和吉林省。包头地名来源于蒙古语“ 包客图” 的谐音,意思是有鹿的地方。北京的胡同名称源自元朝,根据蒙古语“水 井”的意思谐音而来的。俗话说:“ 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无名的胡同如牛毛”。 10、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家乡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我们就是在浓浓的乡音、乡情、乡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我知道家乡的文化有方言、歌舞、手工艺品、民俗活动等。 11、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贵州苗家吊脚楼、福建的客家土楼和江南水乡民居都是有名的老街老屋。 12、“名胜” 不一定全是“古迹”,而“古迹” 大都是“名胜”。(判断) 13、我了解很多地区的独特文化,如唱山歌、赛龙舟、姑娘追、摔跤等。 14、每个人的家乡都有引人入胜的自然风光,令人自豪的文物古迹。让我们就从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历史遗迹来认识我们的家乡吧。我们可以用图片和文字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题.修订版doc

填空题 柏拉图---《理想国》(《国家篇》)、《政治家篇》和《法律篇》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雅典政制》、《家政学》《尼各马科伦理学》、《修辞学》波利比阿----《历史》 西塞罗-------《论国家》(又译作《论共和国》)、《论法律》、《论官吏》 阿奎那-----《反异教大全》《论君主政治》《神学大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诠释》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论提图·李维的前十卷》 布丹---《国家论六卷》 格老秀斯-----《论海上自由》《基督教的实质》《战争与和平法》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霍布斯---《利维坦》《自然法与政治体原理》、《论公民》 洛克---《论宗教宽容》《政府论》《人类理解论》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与《社会契约论》 潘恩----《常识》、《人权论》 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英属美洲权利概观》、《弗吉尼亚笔记》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名词解释 1、自然政治观: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 第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思想家们大体都认为政治秩序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政治秩序是自然的一部分。

第二,作为自然政治观的另一体现就是自然法思想。即人能够通过理性认识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法则)。 第三,为了使归纳古代、中世纪、近代政治观都统一于政治秩序建立的来源,故用自然政治观。 2、基督教神学政治观: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是西方中世纪的基本政治观。 第一,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国家是上帝的产物,教会高于国家,教权高于俗权。 3、权利政治观:权利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主流。 (1)十七、十八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应然”阶段。 这时,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先进思想家们认为,人们应该在理性(也 就是自然法)的指引下,通过协议(也就是契约)重新建立一个能够保 护个人“天赋权利”的外部力量政治体(即国家)。人权的基本内容:生 命、财产、自由、幸福和安全 (2)十九世纪直到二十世纪前期,是“实然”阶段。 一方面居于主流地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已是论证现实的合理性,说明现实政权是“怎样的”(实然)以及现政权应如何运作问题。“秩序”和“安全”已成为主要口号。 另一方面无产阶级要求建立一个更为美好的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甚至要求用暴力推翻现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权。 (3)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新阶段是“实然”向“将然”转变的阶段。 一方面仍以维护和发展现存政权的思想为主。 另一方面,有的派别和思想家,开始揭露并批判现代社会的各种弊端并提出

饭店管理概论期末总复习 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饭店管理概论》期末总复习 单项选择题: 1.通过对员工实际操作动作的研究,分析劳动过程、操作技术和工时消耗情况,确定每一劳动过程平均完成的工作量,最后测定出定额指标的方法是()。 A.经验估计法 B. 类推比较法 C. 统计分析法 D. 技术测定法 2.人们评价饭店的服务质量,有时也根据饭店所获得的等级、饭店的规模、饭店所处的环境、工作人员的素质等来推断,应归类于哪一种要素()。 A. 饭店设施质量 B. 饭店服务水平 C. 饭店整体质量 D. 饭店管理质量 3.饭店财务控制指标有一个是表明变现速度的,它是全部流动资产与全部流动负债之比,称为()。 A. 速动比率 B. 流动比率 C. 偿债能力比率 D. 资产周转比率 4.因创建科学管理理论而被尊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 A. 马斯洛 B. 法约尔 C. 泰罗 D. 安索夫 5.饭店计划的类型按管理层次的不同而不同,基层主管人员制定的计划属于( )计划。 A. 战略性 B. 战术性 C. 作业性 D. 战役性 6.现代服务管理强调对基层员工授权,让他们在一定范围内有无须汇报、当场处理问题的权限。这种管理模式属于()。 A.直线--职能制 B.金字塔体制 C.倒金字塔体制 D.扁平式组织机构 7.以“在行业内很小的竞争范围内作出选择”为基础,为某一特定的目标服务的战略是( )。 A. 成本领先战略 B. 差异化战略 C. 无差异化战略 D. 集聚战略 8.饭店根据一定时期计划执行情况,通过定期的调整,依次将计划时期顺延,再确定计划的内容的编制方法是()。 A. PDCA循环法 B. 滚动计划法 C. 综合平衡法 D. 零基预算法 9.企业管理形态依据其对外部环境的反映不同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各阶段西方政治思想的特点及重要人物(超详细版)

各阶段西方政治思想的特点及重要人物(超详细版) 分类:默认栏目 纵览历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可分为三个不同历史时期: 奴隶制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期 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与此相适应,西方政治思想则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观,以及近代以来的权力政治观。 A. 古代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这个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初步繁荣时期。突出表现在古希腊,它的政治思想一经产生就进入繁荣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是民主共和。政治思想具有自然特征。 B. 封建社会——中世纪 表现为神学特征,政治思想与神学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政治思想完全臣服于神学思想,神学思想统领一切,政治学和其他一切学科都被纳入神学体系,成为神学的婢女。政治思想具有神学特征。 C. 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近代思想发展演变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是前两个时期无法相比的。资本主义时期思想直接影响到当代政治思想。当代政治思想的问题可以溯源到近代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具有权力特征。 各章内容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 影响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古代的西方分为古希腊、古罗马两个时期。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100 多个城邦。古希腊最著名的是雅典城邦,雅典共和国。雅典民主制度最成熟。古罗马是一个国家。 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城邦是政治社会。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民主制度使雅典成为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昭示着整个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空前繁荣。 掌握古代希腊思想特点及主要思想家 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 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城邦是一个有机共同体,个人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个人的价值依存于城邦,个人离开了城邦就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自然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这种整体主义,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这种整体主义意识将个人视为国家的工具,而不是把国家看作个人的工具。 第二,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 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起,政治是人的事务。自然政治观决定人们

人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试卷

人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测试卷 班级:_____姓名:_____成绩:_____ 一填空 1、(植物)、(动物)与人类一样都是生命。我们要(关爱、善待)植物和动物,也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动物、植物与我们人类一样都是(生命),他们与我们朝夕相处,是我们的(朋友)。 3、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凝结了家人多少的(关爱和付出)。 4、从(出生、成长再到死亡),这是我们生命发展的必然过程。对每个人来说,这个过程的长短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很早就离开了人世,有的人却能成为老寿星。 5、事情做错了,可以(改正)重来。我们的生命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来。 6献出(爱心),延续(生命)。 7、生命是(宝贵的),但有些人却不幸患上了(疾病),身体受到(损伤),生命受到(威胁),如果健康人献出一份(爱心),就可以使他们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生命得以(延续)。 8、身体是生命的(载体),爱惜生命就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我们从小(爱惜)它,就能工作的更好,生命存在的时间也就能更长。 9、身要(健),需(锻炼)。良好的(体魄)是锻炼出来的。 10、无论在学校上学还是出门旅游,我们都有可能受到(意外伤害)。11、我们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时候,既要做到(热情大方、懂礼貌),又能保护自己,不(上当受骗)。 12、公共场所是我们游玩、活动、穿行的(公用)空间,这里往往人多物杂,一个小小的无意行为,可能就会引起(危险)。 13、火警电话是(119),报警请拔(110),病人急救请拔(120),交通事故请拔(122)。 14、日常生活离不开(钱)。懂得如何花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

《西方政治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西方政治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西方思想史》课程复习大纲 (2010年2009级) 第一章西方政治学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其重要思想家简介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杰出人物简介: 代表人物有普罗 泰戈拉、安提丰、德谟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 多德、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芝诺、克吕 西波、色诺芬、李维、塔西陀、希罗多德、安提斯泰尼、第 欧根尼、普壁鸠鲁鲁塔克、波利比乌斯,潘尼提乌、波 塞东、卢克莱修、西塞罗、修昔底德、塞内卡、爱比克波利 比乌斯西塞罗泰德、奥勒留、查士丁尼等等。查士丁 尼柏拉图: (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 原名阿里斯托勒斯。柏拉图之名据说是体育老师给他取的, 意思是“宽阔”(指柏拉图强壮的体格)。柏拉图一生著述很多,其最经典的作品是《理想国》、《政治家》和《法律篇》等。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 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 埃及、昔兰尼等地以寻求知识。在四十岁时(约公元前387 年)他结束旅行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 德米创立了自己的学校——阿卡德米学园(Academy),学院 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后世的高 等学术机构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大学的前身。阿卡德米坐落于一处曾为希腊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住所的土地上,因而以此命名。学院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学院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很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据说,柏拉图在学园门口立了块碑:“不懂几何者不准入内”。学院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亚里士多德。经院哲学的兴起:(名词解释,需略作加工改写) 中古时期,在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官方哲学是经院哲学,因其产生于天主教会办的学院(经院)里,故而得名。经院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神学思想,基本任务是以形式逻辑来进一步论证基督教教义和信条使之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更好地为教会的神权政治服务。经院哲学不研究自然和社会现实,轻视经验,反对实践,因而完全脱离实际,极其空洞和烦琐,所以又称烦琐哲学。正是由于经院哲学不研究自然和现世的问题,所以,经院哲学往往误入歧途: “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一个在经院哲学界争论颇为激烈的话题,但毫无现实意义。) 经院哲学经常讨论的另一个话题是“上帝万能”,经院哲学家们不厌其烦地试图对此加以论证。这又引来了另一个反论:“上帝能不能创造一块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有关上帝万能的思辨论题,反映了基督教教义的内在矛盾。) “自然法”思想的传承: 虽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

逻辑框架整理 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 ●第一节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 1、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2、希腊政治思想的萌芽:荷马、赫西俄德 3、早期立法家的政治思想:来库古、梭伦 4、早期自然哲学家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城邦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特点 1、城邦和城邦制度 2、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 ●第三节智者和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1、城邦民主制的繁荣和思想界的变化 2、智者的政治思想 3、苏格拉底的活动和贡献 ●第四节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国家的理念和正义的国家 3、哲学家治国思想 4、政体思想 5、第二等好的理想国 ●第五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 4、政体分类及其变革 5、对理想城邦的设计 6、对西方政治思想的贡献 第二章希腊化时期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 ●第一节这一时期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 1、城邦制度的解体和政治思想的演变 2、种族和文化的融合及世界主义思潮 ●第二节斯多葛派的政治思想 1、斯多葛派的产生和流传 2、自然法思想 3、人的精神自由思想 4、人人平等思想 ●第三节波利比阿和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1、政治学由希腊向罗马的转移 2、波利比阿的政治思想 3、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罗马法学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1、罗马法和罗马法学 2、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对政治哲学的影响 ●第五节罗马基督教政治思想 1、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 2、奥古斯丁的双城论 第三章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 5—10世纪西欧的政治状况和观念 1、5—10世纪西欧社会政治状况 2、罗马传统和日耳曼传统的结合 3、5—10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教权和王权斗争中的政治思想 1、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 2、教权和王权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信仰和理性 3、教会和国家 4、国家的起源和目的 5、政体理论 6、法的性质和分类 ●第四节城市的兴起和反对教会统治的政 治思想 1、城市的兴起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2、但丁的世界帝国论 3、马西略的政治思想 4、市民和农民异端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 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社会状况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1、民族国家的兴起 2、文艺复兴运动 3、宗教改革运动 4、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 ●第二节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权力政治观 3、共和理想和君主专制 4、君主的统治方法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期末测试题及答案四年级下册品社试卷答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期末测试题及 答案四年级下册品社试卷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计25分) 2、车牌的第一个字母是()的简称,湖北的简称或别称是() 3、我们需要的所有物品有的是()、有的是(),还有的是原 料来自(),然后又由()来加工生产。 4、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 5、交通运输不仅要有(),还需要有(),如()、()、()。 6、1903年,美国的()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 7、我们现有的通信方式种类有()、()、()、()。 8、书籍、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被称为()。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由于受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因此,不同的 地区农产品的种类会有所不同。 () 2、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悠久,地区发展比较 平衡。 () 3、工厂就是生产各式各样的工业品的地方,汽车就是一种工业品。 ()

4、由于行业的不断变迁,以及各种行业需求量的不断变化,人们从事的工作也会不断改变。 () 5、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主要选择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已经不起作用了。 () 6、父母可以私拆并阅读孩子的信件。 () 7、汽车的污染主要是噪音污染,其次是尾气污染。 () 8、所有的报纸和杂志都适合我们看。 () 9、羊是农产品,但用羊毛做成的毛衣是工业品() 10、上网电脑容易中毒,所以我们还是不要学电脑。 ()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就是我们祖辈长期居住、生活的地方。 A家乡B老家C故乡 2.()是交通的一大问题。 A尾气污染B空气污染C汽车污染 3.1903年,美国的()兄弟,让第一架动力飞机飞上了蓝天。 A瓦特B莱特C皮特 4古时候的通信方式是()。

酒店管理概论饭店管理概论期末复习总结

饭店管理概论期末复习 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 1、饭店客房计价的方式: 欧式计价:住宿费用 美式计价:住宿费用一日三餐(地处偏远的度假型饭店) 修正美式计价:住宿费用早餐午餐/晚餐(二选一) 欧陆式计价:住宿费用简单早餐 百慕大计价:住宿费用较丰富早餐 2、首先拉开商业饭店时期序幕的国家:美国 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饭店:天津利顺德大饭店 4、我国第一家自行设计、管理的大型中外合作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 5、世界上第一家青年旅馆出现的国家:德国 6、根据饭店管理规范经营、管理饭店并获得管理酬金的管理方式:委托管理 7、一二三星级饭店:有限服务饭店(B&B式);四五星级饭店:完全服务饭店

8、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饭店管理模式:直线职能制 9、服务质量:既可以是消费者对自己所获的满足感的评价,也可以是服务提供者对消费者所获得的满足感的评价。 10、饭店服务质量唯一评委:顾客 11、最早提倡金钥匙服务的爱国人士及引入宾馆:霍英东、广州白天鹅宾馆 12、雅高饭店集团的经济型品牌:宜必思 13、“科学管理之父”:泰罗 14、星级标准规定,饭店开业一年后可申请评定星级,经相应星级评定机构评定后,星级评定标志使用有效期为三年,三年期满后进行重新评定。 15、中国古代饭店的设施: 分类特点 官办 驿站 起源于驿传制度,开始专门接待信使、公差,后来也接 待过往商旅 迎宾馆 古代官方接待外国使者、外民族代表及商客的住宿设施

民办旅店 其产生和发展与商贸活动的兴衰及交通条件密切相关 16、前厅服务质量评价要求:总机、预定、入住登记、结账 17、饭店扩张方式中管理方承担风险的方式:租赁经营 18、总部位于欧洲的饭店集团:洲际饭店集团、希尔顿饭店集团、雅高饭店集团、凯宾斯基酒店 19、中国酒店金钥匙任职资格条件:申请人必须年满21岁,品貌端正,在酒店大堂工作的礼宾部首席礼宾司,具备至少五年酒店从业经验且三年以上从事委托代办服务工作经验并达到一定工作水平,至少掌握一门以上外语,参加过国际金钥匙组织中国区的服务培训。 20、饭店内部招聘 优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持企业政策的连续性,人选更确定,节省费用,减轻了招聘工作的难度。 缺点:影响其他员工的积极性,近亲繁殖,内部招聘流于形式。 22、根据资金来源划分,中国旅游饭店分为三类:独资饭店、合资饭店、外资饭店 23、饭店应该具备的条件: (1)饭店必须以房屋建筑和相关的设施设备为依托 (2)必须具有住宿服务功能

四年级上册品社试题及答案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1、数学课上你最怕做的事情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克服这些困难?请写出行动计划。 答:数学课上,我最怕老师让我上黑板板演。因为我怕出错,被同学笑话。 我的计划是:1、上课认真听讲,知识掌握了,就不怕出错了。 2、主动举手回答问题,锻炼自己的胆量。 3、课下多和同学交流解题方法,多做练习题,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2、近期,你在学习上有什么目标?为更好地完成目标请写下自己的行动计划。 答:我的学习目标是:提高数学成绩。 我的行动计划是:1、坚持每天抽半个小时做数学题。 2、遇到不会的题向别人请教。 3、多和数学成绩好的同学交流学习方法。 3、在语文课上你是怎样练习书写的?为了写得更好你打算怎样做?写写你的提高计划? 答:书写前认真观察老师的范写,注意每个笔画的特点,然后在田字格中练写。 我的提高计划是:1、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2、认真观察字的结构特点和每个笔画特点。 3、每天坚持练字,要持之以恒。 4、最近你为什么事情生过气?下次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样让自己开心起来?请写出你的好办法。答:最近我们班的朗读比赛,我的成绩不好,我很伤心。 让自己开心的好办法是:1、多做自己喜欢的运动,忘掉不开心的事。 2、找我的好朋友聊聊天。 3、画一张开心的笑脸,写下鼓励自己的话和令人高兴的事,做成卡 片随身带着,心情不好时拿出来看一看。 5、你和同学为什么事发生过矛盾?为避免和同学再次发生这样的矛盾,今后和同学相处你会怎么做? 答:矛盾是:同桌不小心把钢笔水溅了我一身,当时我很生气,和他吵了一架。 今后我会这样做:1、经常对自己说“不要紧”,做个宽容、大度的人。 2、多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 3、寻找同学身上的优点拟补自己的不足。 4、及时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对别人造成伤害。 6、当爸爸妈妈为上网的事批评你时,你的心里怎么想?今后你会怎样做?写写你的打算。 答:如果是上网查学习资料,就和爸爸妈妈说清楚,他们会支持的。如果是和学习无关,打游戏一类的,就要虚心听取家长的教诲,认真改正,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拿到好成绩报答爸妈的细心照顾。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1、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哪些事情让你感到快乐?写一写。你怎样为同学送去快乐?写出你的打 算。 答:感到快乐的事:1、体育课上大家一起做游戏。 2、小组一起合作学习。 3、同桌朗读比赛获得一等奖,我们一起分享她成功的喜悦。 我的打算:1、我可以给同学画漫画。 2、我用好听的声音为同学们朗诵课文。 3、六一儿童节上,我要给同学献上我的才艺表演。唱歌、跳舞。 2、回忆一次难忘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以后举行集体活动,你将会怎么做,写一写你的打算? 答:前几天的广播操比赛我们班获得一等奖,我们很难忘。 训练时,我认真听老师指挥,遵守集体秩序,努力练习四面转法,用心做好每一节广播操,争取动作的规范化。

2017届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7-7-2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这段话的主要说明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2.《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于不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A.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 3.罗马人创立的特留份制度,它是指法律规定的遗嘱人不得以遗嘱取消的由特定法定继承人继承的遗产份额。遗嘱人在设立遗嘱时,如果没有给特留份权利人保留法定份额,则其相应部分的处分无效。这表明特留份制度 A:是后来世界各国公法和私法的渊源。B:体现了公民在私法范围內的平等原则。 C:确立了财产无限制私有的法律观念。 D:体现了平民财产继承关系的平均思想。 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朝廷决策机构 C.地位上升但职能基本未变 D.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201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1

现代饭店管理期末考试试卷B卷附答案

第1页,共6页 第2页,共6页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XX 职业学院20XX 年春季期末试题(B 卷) 课程:现代饭店管理 专业:酒店管理 年级:20XX 级 本试卷共 4 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方式 闭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共20分) 1.以下不属于饭店营业部门的是( ) A.前厅部 B.客房部 C.工程部 D. 餐饮部 2.以下不属于饭店职能部门的是( ) A.人事部 B.客房部 C.财务部 D. 安保部 3.( )是饭店的第二大创利部门。 A.前厅部 B.客房部 C.工程部 D. 餐饮部 4.( )是指在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先地位的饭店。 A.市场主导者 B.市场挑战者 C.市场跟随者 D. 市场利基者 5.( )忽略不同顾客的需求差别,寻找出全部目标市场需求的共性,据此以同样的营销组合为该市场服务。 A. 差异化营销策略 B. 无差异营销策略 C.密集性营销策略 D. 市场渗透战略 6.( )是企业通过向顾客提供某种对顾客很有价值、又不易获得的特殊服务,借此实现企业与顾客双向忠诚,相互依赖、长期合作的关系。 A.一级关系营销 B. 二级关系营销 C. 三级关系营销 D. 四级关系营销 7.饭店客房价格仅包括客房住宿费,不包括餐食费用的是( ) A.欧式计价饭店(EP ) B.美式计价饭店(AP ) C.修正美式计价饭店(MAP ) D.欧陆式计价饭店(CP ) 8.( )是一种塑造和传播企业形象为宗旨的经营战略。 A.CI B.CS C.CL D.ES 9.直线制组织结构适用于( ) A. 饭店集团 B.中型饭店 C.大型饭店 D. 小型饭店 10.( )包括执行管理层和作业管理层,是直接面对一线员工进行现场管理的层次。 A.决策管理层 B.职能管理层 C.基础管理层 D.智囊团 单项选择题答案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 共20分) 1.顾客总价值主要由产品价值、服务价值、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构成。 2.饭店的战略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和竞争战略三个层次。 3.“SWOT ”分析法中,通过外部环境分析得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顾客对饭店的共性需求有清洁、舒适、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饭店的管理层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和基层管理层。 6.波士顿分析法中,___________类产品是指市场销售增长率低而相对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___________类产品是指市场销售增长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都较低的产品。 7.4P 营销组合策略包括产品策略、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和促销策略。 8.现代饭店的促销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广告宣传和销售推广等。 9.现代饭店组织设计的原则有精简有效原则、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权责对等原则,分工协调原则。 10. 用A 、B 、C 、D 、E 表示饭店的等级, _____为最高级, _____为最低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5分,共10分) 1.岗位责任制 2.饭店营销调研 四、简答题(每小题 6分,共36分。) 1.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优点和缺点有哪些? 2.顾客满意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