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软件缺陷报告

软件缺陷报告

软件缺陷报告
软件缺陷报告

软件缺陷报告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缺陷报告

软件缺陷管理流程

软件缺陷管理办法 1. 目的 本文档定义了软件缺陷管理流程和相关规则,确保软件缺陷管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以保证项目研发质量。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部门项目研发过程的缺陷管理,对各阶段的缺陷管理过程进行指导和规范。 3. 定义 3.1 术语 缺陷(Defect):存在于软件之中偏差,可被激活,以静态形式存在于软件内部。 Bug:缺陷一种表现形态,系统或程序存在的任何一种破坏正常运转能力的问题。 3.2 缺陷定义 (1)软件未达到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功能; (2)软件出现了需求规格说明书指明不会出现的错误; (3)软件功能超出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范围; (4)软件未达到需求规格说明书未指出但应达到的目标; (5)测试工程师认为软件难以理解、不易使用、运行速度慢,或者最终用户认为不好。 4. 缺陷生命周期 4.1 缺陷生命周期图 4.2 缺陷状态说明

5. 缺陷处理过程 5.1 正常处理过程 (1)创建问题 在测试管理系统中,所有用户都可以创建新问题,包括需求问题和软件缺陷等。创建问题时,需要描述清楚,并选择正确的选项,详细请参考5.4和5.5。(2)指派问题 创建问题时,创建者通常要指派给该项目开发负责人,再由其指派任务,或直接指派给相应模块的开发工程师。 如果指派人是错误的,或者需要他人确认或帮助,则可以重新指派给合适的工程师,写上相关备注。 (3)确认问题 通常开发工程师收到新问题后,需要分析和确认此问题是否为Bug。如果是Bug,则选择“确认状态”;如果认为非Bug,则注明原因并指派回创建者。 当创建者收到确认指派时,需要进行及时确认。如果同意为非bug,则及时关闭它;如果不同意,则需要注明理由并指派回相关工程师。 如果问题确认指派次数大于6次时,需要进入“争议处理”流程,详细请参考5.2。 (4)解决问题 此为开发工程师的主要职责,包括Bug的复现、修改和修改验证。 开发工程师需要及时对确认状态Bug进行分析和解决,并自己验证通过,则操作为解决状态,解决方案规则请参考5.4中解决方案定义部分,在缺陷管理系统中解决方案选择相应的选项,解决后系统将自动指派回给创建者。 如果Bug无法解决或修改影响比较大,可申请进入“延期解决”流程,请参考5.2中延期处理部分。

软件测试缺陷报告

测软件名称XX测试缺陷报告书

目录 1引言 (3) 1.1编写目的 (3) 1.2背景 (3) 1.3定义 (3) 1.4参考资料 (3) 2测试环境 (4) 2.1硬件环境 (4) 2.2软件环境 (4) 3冒烟测试 (4) 3.1被测软件 (4) 3.2测试策略 (4) 3.3执行步骤 (4) 3.4测试用例执行情况 (4) 3.4.1 管理员 (4) 3.4.2 匿名用户......................................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3 教师用户......................................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4 学生用户(待补充)............................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5 交叉功能测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结果分析和结论 (9) 4功能测试...................................................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被测软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测试策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执行步骤.............................................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测试用例执行情况(自行补充).........................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1 管理员........................................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2 匿名用户......................................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3 教师用户......................................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4 学生用户......................................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5 交叉功能测试.................................. 错误!未定义书签。 4.5结果分析和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软件缺陷管理制度

软件缺陷管理制度 软件项目测试组 文档编号: 编写人:编写日期:2018年3月20日 审核人:审核日期: 审批人:审批日期: 1

修订历史记录 日期版本说明作者 1

目录 软件缺陷管理制度 (1) 修订历史记录 (1) 目录 (1) 第1章总则 (1) 第2章职责 (1) 第3章缺陷类型 (1) 3.1 文档缺陷 (1) 3.2 设计缺陷 (2) 3.3 配置缺陷 (2) 3.4 界面交互缺陷 (2) 3.5 数据校验缺陷 (3) 3.6 查询统计缺陷 (3) 3.7 功能缺陷 (3) 3.8 性能缺陷 (3) 3.9 安全性缺陷 (4) 第4章缺陷管理流程 (4) 4.1 新增(提交) (4) 4.2 定位 (4) 4.4 解决 (4) 4.5 否决 (4) 4.6 推迟处理 (4) 4.7 回归验证 (5) 4.8 再打开 (5) 4.9 关闭 (5) 第5章缺陷记录 (5) 5.1编号 (5) 5.2项目 (5) 5.3发布版本 (5) 5.4 功能模块 (5) 5.5 缺陷描述 (5) 5.6 重现步骤 (5) 5.7严重程度 (6) 5.8 优先级 (6) 5.9 状态 (6) 5.10 负责人 (6) 5.11 处理意见 (7) 1

5.12 处理记录(解决的办法) (7) 第6章附录 (7) 2

第1章总则 为了加强部门管理工作,建立规范的缺陷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水平,根据公司和部门的 有关规定,制定缺陷管理制度。 本缺陷管理制度适用于工程技术部。各测试,研发人员应当依据本制度的规定,规范工 作,保证软件质量。 软件缺陷又被叫做Bug。所谓软件缺陷,即为软件中存在的某种破坏正常运行能力的问 题、错误,或者隐藏的功能缺陷。缺陷的存在会导致软件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满足用户的 需要。IEEE729-1983对缺陷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从产品内部看,缺陷是软件产品开发或维护 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毛病等各种问题;从产品外部看,缺陷是系统所需要实现的某种功能的 失效或违背。 软件缺陷的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包括:缺陷提交、明确指明缺陷类型、缺陷修复、缺 陷回归验证。 第2章职责 项目人员应对各阶段测试发现的缺陷进行跟踪管理,以保证各级缺陷的修复率达到一定 标准。包含内容如下: 2.1测试人员在提供的缺陷模板中新建或重新打开缺陷。 2.2测试人员提交的缺陷将反馈给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安排开发人员修复缺陷。 2.3开发人员修复缺陷后,记录处理时间及处理结果,并将文档及时反馈给测试人员验 证。 2.4测试人员验证缺陷后,记录验证时间及验证结果,并提交给项目负责人。 第3章缺陷类型 缺陷类型是指根据缺陷的自然属性划分的缺陷种类。共分为九类,包括:文档缺陷、设 计缺陷、配置缺陷、界面交互缺陷、数据校验缺陷、查询统计缺陷、功能缺陷、性能缺陷、 安全性缺陷。 3.1 文档缺陷 文档缺陷是指软件相关文档不满足其完整性、正确性、一致性、易理解性、易浏览性的要求。 1

软件缺陷管理制度

软件缺陷管理制度 软件项目测试组

修订历史记录

目录 软件缺陷管理制度 (1) 修订历史记录 (1) 目录 (1) 第1章总则 (1) 第2章职责 (1) 第3章缺陷类型 (1) 3.1 文档缺陷 (1) 3.2 设计缺陷 (2) 3.3 配置缺陷 (2) 3.4 界面交互缺陷 (2) 3.5 数据校验缺陷 (3) 3.6 查询统计缺陷 (3) 3.7 功能缺陷 (3) 3.8 性能缺陷 (3) 3.9 安全性缺陷 (4) 第4章缺陷管理流程 (4) 4.1 新增(提交) (4) 4.2 定位 (4) 4.4 解决 (4) 4.5 否决 (4) 4.6 推迟处理 (4) 4.7 回归验证 (5) 4.8 再打开 (5) 4.9 关闭 (5) 第5章缺陷记录 (5) 5.1 编号 (5) 5.2 项目 (5) 5.3 发布版本 (5) 5.4 功能模块 (5) 5.5 缺陷描述 (5) 5.6 重现步骤 (5) 5.7 严重程度 (6) 5.8 优先级 (6) 5.9 状态 (6) 5.10 负责人 (6) 5.11 处理意见 (7) 5.12 处理记录(解决的办法) (7) 第6章附录 (7)

第1章总则 为了加强部门管理工作,建立规范的缺陷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水平,根据公司和部门的有关规定,制定缺陷管理制度。 本缺陷管理制度适用于工程技术部。各测试,研发人员应当依据本制度的规定,规范工作,保证软件质量。 软件缺陷又被叫做Bug。所谓软件缺陷,即为软件中存在的某种破坏正常运行能力的问题、错误,或者隐藏的功能缺陷。缺陷的存在会导致软件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IEEE729-1983对缺陷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从产品内部看,缺陷是软件产品开发或维护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毛病等各种问题;从产品外部看,缺陷是系统所需要实现的某种功能的失效或违背。 软件缺陷的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包括:缺陷提交、明确指明缺陷类型、缺陷修复、缺陷回归验证。 第2章职责 项目人员应对各阶段测试发现的缺陷进行跟踪管理,以保证各级缺陷的修复率达到一定标准。包含内容如下: 2.1测试人员在提供的缺陷模板中新建或重新打开缺陷。 2.2测试人员提交的缺陷将反馈给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安排开发人员修复缺 陷。 2.3开发人员修复缺陷后,记录处理时间及处理结果,并将文档及时反馈给测试人 员验证。 2.4测试人员验证缺陷后,记录验证时间及验证结果,并提交给项目负责人。 第3章缺陷类型 缺陷类型是指根据缺陷的自然属性划分的缺陷种类。共分为九类,包括:文档缺陷、设计缺陷、配置缺陷、界面交互缺陷、数据校验缺陷、查询统计缺陷、功能缺陷、性能缺陷、安全性缺陷。 3.1 文档缺陷 文档缺陷是指软件相关文档不满足其完整性、正确性、一致性、易理解性、易浏览性的要求。满足以下一或多种情况:

软件缺陷的管理流程

软件缺陷管理流程 目录 1 、BUG管理流程 (1) 2 、报告缺陷注意事项 (2) 3 、需要注意的地方 (3) 4 、Bug的严重级别 (3) 1、BUG管理流程

2、报告缺陷注意事项 1.测试人员提交新缺陷时,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最清晰的描述出BUG的出处、操作步骤、现象、(建议),并尽量截图; 2.测试人员在精简语句的同时,应该再仔细检查BUG描述是否会产生误解的地方。测试人 员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模糊的,会产生歧义的、主观的词语。目标是使用能够表述事实、清楚的,不会产生争执的词语; 3 不要使用感叹号或其它表现个人感情色彩的词语或符号; 4. 不要使用含糊的词语(例如,好像,似乎)来描述发现的现象;

5. 当BUG指派给你,在下一个版本发布之后,第一时间跟踪BUG的修复情况。3、需要注意的地方 当你发现一个BUG时,请考虑如下问题: 1. 同一软件中的相似功能是否有相同的问题? 2. 其他的浏览器是否有相同的问题? 3. 其他的软硬件配置是否有相同的问题? 4. 其他的区域是否有相同的问题? 5. 以前的版本是否有相同的问题? 4、Bug的严重级别 目前,BUG严重级别分为:严重缺陷、较严重缺陷、一般性缺陷、建议性缺陷。 一、严重缺陷主要包括: 1、由于程序所引起的死机,非法退出; 2、死循环; 3、数据库发生死锁; 4、因错误操作导致的程序中断; 5、功能错误; 6、与数据库连接错误; 7、程序错误; 8、程序接口错误。 二、较严重缺陷 1操作界面错误(包括数据窗口内列名定义、含义是否一致); 2、打印内容、格式错误; 3、简单的输入限制未放在前台进行控制; 4、删除操作未给出提示; 5、数据库表中有过多的空字段。

软件测试缺陷(Bug)写作注意点

软件测试缺陷(Bug)写作注意点 提供准确、完整、简洁、一致的缺陷报告是体现软件测试的专业性、高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遗憾的是,一些缺陷报告经常包含过少或过多信息,而且组织混乱,难以理解。由此导致缺陷被退回,从而延误及时修正,最坏的情况是由于没有清楚地说明缺陷的影响,开发人员忽略了这些缺陷,使这些缺陷随软件版本一起发布出去。 因此,软件测试工程师必须认识到书写软件缺陷报告是测试执行过程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要理解缺陷报告读者的期望,遵照缺陷报告的写作准则,书写内容完备的软件缺陷报告。本文将阐述软件测试缺陷报告的读者,描述软件缺陷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各部分的书写要求,指出某些常见错误和实用改进方法,最后总结了缺陷报告的写作要点。 1. 缺陷报告的读者对象 在书写软件缺陷报告之前,需要明白谁是缺陷报告的读者对象,知道读者最希望从缺陷报告中获得什么信息。通常,缺陷报告的直接读者是软件开发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除此之外,来自市场和技术支持等部门的人也可能需要查看缺陷情况。每个阅读缺陷报告的人都需要理解缺陷针对的产品和使用的技术。另外,他们不是软件测试人员,可能对于具体软件测试的细节了解不多。 概括起来,缺陷报告的读者最希望获得的信息包括: ?易于搜索软件测试报告的缺陷; ?报告的软件缺陷进行了必要的隔离,报告的缺陷信息更具体、准确; ?软件开发人员希望获得缺陷的本质特征和复现步骤; ?市场和技术支持等部门希望获得缺陷类型分布以及对市场和用户的影响程度。 软件测试人员的任务之一就是需要针对读者的上述要求,书写良好的软件缺陷报告。 2. 缺陷报告的写作准则 书写清晰、完整的缺陷报告是对保证缺陷正确处理的最佳手段。它也减少了工程师以及其它质量保证人员的后续工作。 为了书写更优良的缺陷报告,需要遵守“5C”准则: ?Correct(准确):每个组成部分的描述准确,不会引起误解; ?Clear(清晰):每个组成部分的描述清晰,易于理解; ?Concise(简洁):只包含必不可少的信息,不包括任何多余的内容; ?Complete(完整):包含复现该缺陷的完整步骤和其他本质信息; ?Consistent(一致):按照一致的格式书写全部缺陷报告。 3. 缺陷报告的组织结构 尽管不同的软件测试项目对于缺陷报告的具体组成部分不尽相同,但是基本组织结构都是大同小异的。一个完整的软件缺陷报告通常由下列几部分组成: ?缺陷的标题; ?缺陷的基本信息;

软件测试缺陷报告

1 简介 1.1编写目的 本测试报告为信息管理09-1科技项目的测试报告,目的在于总结测试阶段的测试以及分析测试结果,描述系统是否符合ATKJ-用户需求说明书。预期参考人员包括用户、测试人员、开发人员、项目管理者、质量管理人员和需要阅读本报告的高层经理。TestAge 中国软件测试时代!T/d5s P Al 1.2项目背景 本产品是为信息管理09-1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外贸企业管理系统。本产品依据EasyTrade 基础模型研发,形成一个完善的以业务管理系统为核心,以基础信息、系统维护支持的外贸企业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是对该公司生产销售过程,财务过程实现信息化管理。 1.3系统简介 1.4术语和缩写词 无 1.5参考资料 1、信息管理09-1科技项目需求与设计、 2、信息管理09-1科技项目测试计划、 3、信息管理09-1科技项目测试用例、 4、信息管理09-1科技项目缺陷报告单、系统测试报告 5、公司CMMI体系文件《TS002_测试报告》 2 测试概要 2.1测试用例设计 本次测试用例设计主要采用黑盒测试方法,功能模块及集成测试采用的具体方法有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划分、正交分解、因果图分析和错误猜测。在系统测试时依据业务流程采用回归测试。 2.2测试环境与配置 测试服务器配置: 服务器地址:10.0.0.39 操作系统:Windows XP Professional SP2 CPU: Intel(R) Pentium(R)4 CPU 3.00HZ 硬盘可用空间:74GB 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 8.00.2039 应用服务器:EasyTrade服务器 测试对象:EasyTradeS3.exe 缺陷工具:Mercury Interactive TD8.0 SP2 2.3测试方法(和工具) 主要是黑盒测试,测试的重点集中在业务流程、数据提取和各功能模块间的接口。其中单元测试由开发人员直接完成;功能模块采用黑盒测试的常用方法;集成测试模块采用非渐增式测试,偏重系统的接口和数据提取方面;系统测试主要体现在业务流程的测试,主要采用回归测试 3 测试结果及缺陷分析

软件缺陷管理

软件缺陷管理

————————————————————————————————作者:————————————————————————————————日期:

软件缺陷管理 1.什么是缺陷管理 世间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历程,任何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从一开始创建它的过程中,产品缺陷就会逐惭产生,并可能缺陷数量越来越多,若在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不建立缺陷检测制度,对已发现的缺陷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最终可能导致产品无法具有相应的使用功能,产品生命周期就会提前结束,产品的生产是失败的.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产品缺陷管理制度,针对具体的产品生产特征制定相应的缺陷检测、缺陷签定、缺陷处理、缺陷验收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不断的避免或纠正产品缺陷,使终使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处于可控状态。 2.缺陷管理的过程及方法 2.1缺陷的检测:由检测人员在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照本行业的质量要求及检测手段随时对产品的全部或某项设计功能进行检查,如果不能达到设计要求(可能要求在某一范围内可认为是合格的),则认定这一环节存在缺陷,缺陷生命周期开始。 2.2 缺陷的签定:对部份产品的缺陷,由于检测人员还不能确定缺陷的全部相关信息,这时就应该组织缺陷的签定,通过采用专家评审、使用先进技术手段或设备等,得到缺陷的全部信息,为缺陷处理提供原始数据。 2.3缺陷的处理:生产人员从测试人员处得到缺陷信息后,就应根据缺陷所列内容结合产品的生产过程,检查缺陷可能出现在哪一个环节,应作如何改正,避免类似缺陷再度出现。已出现测试人员提出的缺陷的产品可否采用一定的方法可予纠正,并落实这些处理措施到生产过程中。 2.4缺陷的验收:生产人员将测试人员提现的缺陷处理完毕后,又反馈信息给测试人员,报告缺陷的处理情况,并请缺陷复测。测试人员根据以前的缺陷记录信息,对该缺陷再进行一次测试,如果测试结果在设计偏差范围内,则可认为该缺陷处理完毕,同时删除本产品的主条缺陷记录,该项缺陷的生命周期到此结束。若还不能达到设计偏差范围内,则将当前检测的信息形成新的缺陷记录提供给生产人员要求处理。 3.软件缺陷管理 软件测试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对软件缺陷生命周期进行管理。软件缺陷生命周期控制方法是在软件缺陷生命周期内设置几种状态,测试员、程序员、管理者从每一个缺陷产生开始,通过对这几种状态的控制和转换,管理缺陷的整个生命历程,直至它走入终结状态。 缺陷生命状态的定义: 每一个软件缺陷都规定了6个生命状态:Open、Working、Verify、Cancel、Close、Defer,它们的基本定义是: Open态---缺陷初试状态,测试员报告一个缺陷,缺陷生命周期开始; Working态---缺陷修改状态,程序员接收缺陷,正在修改中; Verify态---缺陷验证状态,程序员修改完毕,等待测试员验证; Close态---缺陷关闭状态,测试员确认缺陷被改正,将缺陷关闭; Cancel态---缺陷删除状态,测试员确认不是缺陷,将缺陷置为删除状态(不做物理删除); Defer态---缺陷延期状态,管理者确认缺陷需要延期修改或追踪,将缺陷 置为延期状态;

软件缺陷管理制度

软件缺陷管理制度 XX软件有限公司 软件项目测试组

修订历史记录

目录 软件缺陷管理制度 (1) 修订历史记录 (1) 目录 (1) 第1章总则 (1) 第2章缺陷提交 (1) 第3章缺陷分析定位 (1) 第4章缺陷修复 (2) 第5章缺陷回归验证 (2) 第6章缺陷管理 (2) 第7章缺陷类型 (3) 第8章缺陷严重程度 (5) 第9章缺陷优先级 (5) 第10章缺陷状态 (6) 第11章附录 (6)

第1章总则 为了加强部门管理工作,建立规范的缺陷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水平,根据公司和部门的有关规定,制定缺陷管理制度。 本缺陷管理制度适用于研发二部。各测试,研发人员应当依据本制度的规定,规范工作,保证软件质量。 软件缺陷又被叫做Bug。所谓软件缺陷,即为软件中存在的某种破坏正常运行能力的问题、错误,或者隐藏的功能缺陷。缺陷的存在会导致软件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IEEE729-1983对缺陷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从产品内部看,缺陷是软件产品开发或维护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毛病等各种问题;从产品外部看,缺陷是系统所需要实现的某种功能的失效或违背。 软件缺陷的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包括:缺陷提交、明确指明缺陷类型、缺陷修复、缺陷回归验证。 第2章缺陷提交 缺陷提交阶段需要提交缺陷报告,缺陷报告必须详细描述缺陷内容。缺陷描述的内容包含缺陷操作步骤,实际结果和期望结果,明确指明缺陷类型,缺陷严重程度,缺陷优先级,缺陷状态,以及软件版本,提交人,提交日期等信息。 第3章缺陷分析定位 缺陷分析定位阶段需要根据缺陷报告的内容对缺陷进行分析和定位。缺陷分析和定位是相关人员根据缺陷报告中对缺陷的详细描述查找重现缺陷,确定缺陷产生的原因,明确缺陷所处的位置,以便修改缺陷。

软件缺陷管理规范

软件缺陷管理规范 (ISO9001:2015) 1.目的 本文档定义了软件缺陷管理流程和相关规则,确保软件缺陷管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以保证项目研发质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部门项目研发过程的缺陷管理,对各阶段的缺陷管理过程进行指导和规范。 3.定义 3.1 术语 缺陷(Defect):存在于软件之中偏差,可被激活,以静态形式存在于软件内部。Bug:缺陷一种表现形态,系统或程序存在的任何一种破坏正常运转能力的问题。 3.2 缺陷定义 (1)软件未达到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功能; (2)软件出现了需求规格说明书指明不会出现的错误; (3)软件功能超出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范围; (4)软件未达到需求规格说明书未指出但应达到的目标; (5)测试工程师认为软件难以理解、不易使用、运行速度慢,或者最终用户认为不好。

4.缺陷生命周期4.1 缺陷生命周期图 4.2 缺陷状态说明

5. 缺陷处理过程 5.1 正常处理过程 (1)创建问题 在测试管理系统中,所有用户都可以创建新问题,包括需求问题和软件缺陷等。创建问题时,需要描述清楚,并选择正确的选项,详细请参考5.4和5.5。(2)指派问题 创建问题时,创建者通常要指派给该项目开发负责人,再由其指派任务,或直接指派给相应模块的开发工程师。 如果指派人是错误的,或者需要他人确认或帮助,则可以重新指派给合适的工程师,写上相关备注。 (3)确认问题 通常开发工程师收到新问题后,需要分析和确认此问题是否为Bug。如果是Bug,则选择“确认状态”;如果认为非Bug,则注明原因并指派回创建者。 当创建者收到确认指派时,需要进行及时确认。如果同意为非bug,则及时关闭它;如果不同意,则需要注明理由并指派回相关工程师。 如果问题确认指派次数大于6次时,需要进入“争议处理”流程,详细请参考5.2。 (4)解决问题 此为开发工程师的主要职责,包括Bug的复现、修改和修改验证。

软件测试总结

一、软件测试流程 整体流程:测试需求分析,测试计划编写,测试用例编写,测试执行,缺陷记录,回归测试,判断测试结束,测试报告提交。 测试流程依次如下: 1.需求:阅读需求,理解需求,与客户、开发、架构多方交流,深入了解需求。--testing team。一般而言, 需求分析包括软件功能需求分析、测试环境需求分析等 2.测试计划: 根据需求估算测试所需资源(人力、设备等)、所需时间、功能点划分、如何合理分配安排资 源等。---testing leader or testing manager。测试目的、测试环境、测试方法、测试用例、测试工具 3.用例设计:根据测试计划、任务分配、功能点划分,设计合理的测试用例。---testing leader, senior tester 4.执行测试:根据测试用例的详细步骤,执行测试用例。--every tester(主要是初级测试人员) 5.执行结果记录和bug记录:对每个case记录测试的结果,有bug的在测试管理工具中编写bug记录。--every tester(主要是初级测试人员) 6.defect tracking(缺陷跟踪):追踪leader分配给你追踪的bug.直到 bug fixed。--every tester 7.测试报告:通过不断测试、追踪,直到被测软件达到测试需求要求,并没有重大bug. 8.用户体验、软件发布等…… 总结:项目立项后,开始写测试计划,根据需求编写测试需求,根据测试需求编写测试用例,根据测试用例执行测试,把没用通过的测试用例写成测试缺陷报告,进行回归测试,直到测试的结束编写测试总结,这每个步骤都需要审核通过。 二、软件测试方法 1、黑盒测试 概念:完全不考虑程序或软件的内部逻辑结构和处理过程的情况下,根据需求分析编写并执行测试用例,在程序或软件的界面上进行测试。 主要目的:(1)是否有不正确的或者遗漏的功能。(2)能都正确输入和输出结果。(3)是否有数据结构错误或外部信息访问错误。(4)性能上是否满足要求。(5)是否有初始化或终止行错误。 优点:(1)即使程序发生变化,之前的测试用例依然可以使用;(2)测试用例和软件开发可以同时进行,加快了测试和开发的速度。 局限性:(1)难以查找问题的原因和位置;(2)黑盒测试的依据是需求分析,所以无法发现需求分析上的错误。 测试方法: (1)等价类划分 包括有效等价类(符合需求规格说明)和无效等价类(违反需求规格说明)。 a)确定输入取值范围:可以确定一个有效等价类和两个无效等价类 b)确定输入某个值:可以确定一个有效等价类和两个无效等价类

缺陷管理工具jira从入门到精通

缺陷管理工具j i r a从入门 到精通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JIRA入门到精通 ——hjjlearning,2008.06.27第一章、JIRA介绍 跟踪并管理在项目开发和维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缺陷,新特性,任务,改进等)是项目管理很重要的任务,但是很少有团队能做的很好。JIRA作为一个专业的问题跟踪系统可以帮助您把缺陷管理起来,让跟踪和管理在项目中发现的问题变得简单,而且充分利用JIRA的灵活配置和扩展性,可以将JIRA作为一个项目管理系统或者IT支持系统。 JIRA特性 1、管理缺陷,新特性,任务,改进或者其他任何问题 2、人性化使用的用户界面 3、灵活的工作流定制 4、全文搜索和强大的过滤器 5、企业级的权限和安全控制 6、非常灵活的邮件通知配置 7、可以创建子任务 8、方便的扩展及与其他系统集成:包括email、LDAP和源码控制工具等

9、丰富的插件库 10、项目类别和组件/模块管理 11、可以在几乎所有硬件,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平台运行 JIRA角色: JIRA作为一个缺陷跟踪管理系统,可以被企业管理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开发人员,分析人员,测试人员和其他人员所广泛使用。 1、管理人员: 根据JIRA系统提供的数据,更加准确地了解项目的开发质量和状态,以及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 2、项目管理者 可以针对登记进JIRA系统中问题,进行评估,分配缺陷;还可以通过JIRA系统的统计报告了解项目进展情况以及团队的工作量,工作效率等信息。 3、开发人员 在JIRA系统中查看分配给自己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填写处理情况并提交工作量记录。 4、测试人员

软件测试管理办法

软件测试管理办法(试行) 1. 职责划分 1.1测试组长 1.参与软件需求设计的评审及项目可行性分析,风险预估,测试资源的申请; 2.编制软件测试计划、软件测试用例,定期进行维护更新; 3.根据测试组的冒烟测试结果判定是否接受该测试版本;如果达到测试标准则进入测试; 4.实施软件测试并对测试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对软件质量进行控制; 5.参与搭建测试环境; 6.编写测试脚本; 7.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和合作。 1.2软件测试工程师 1.按照测试计划进行测试用例的执行,维护; 2.测试记录的整理,提交、验证、关闭缺陷; 3.跟踪缺陷退回的问题,必须有详细的原因分析我们才可以进行缺陷退回缺陷的否决; 4.完成性能与压力测试。 1.3质量保证QA组 1.对测试过程进行质量监督; 2.保证项目按照正常的计划执行; 3.并进行阶段性的质量评估。 2. 作业流程 详细规定了测试组在整个项目中各个阶段的职责及相关测试输出文档:

3. 测试类型和策略 按照目前的产品类型和规模,需要执行的测试类型及策略如下:

4. 缺陷级别定义 5. 缺陷管理流程 1.缺陷描述中要包括详细、准确的操作步骤、预期结果、实际结果、测试环境。 2.缺陷提交时在“实际结果”栏目中填写测试数据、执行结果内容,尽量将缺陷的界面截图作为附件上传至 对应的记录。 3.“否决缺陷”、“暂缓处理”此两类缺陷要求在缺陷“注释”中注明否决原因或后续处理方案。 4.对“紧急”级别的缺陷,测试人员应进行随时地检查并验证,及时修改对应缺陷的状态。 5.缺陷跟踪遵循:谁发现谁跟踪;开发管理组进行确认、分配缺陷;开发人员及时修改缺陷或反馈意见。 6.开发管理组人员在自己无法及时分配缺陷的情况下要提前找到代理人员完成该工作,避免缺陷在此环节滞 留。 7.开发人员必须对缺陷进行及时修改,缺陷提交后,24小时内必须进行处理。如果开发人员没有及时修改缺 陷,则将缺陷严重程度的等级升级(低级->中级,中级->高级,高级->紧急)。 8.如果缺陷经开发人员多次修改(修改次数>2次),测试验证后仍存在问题,则将缺陷的严重程度的等级升级 (低级->中级,中级->高级,高级->紧急)。 9.开发人员必须随时查看QC中的缺陷状态变化信息,每天最低查看次数不得少于5次。

软件测试报告三篇

软件测试报告三篇 篇一:软件测试报告 摘要:本文是CounterV1.0系统测试报告,对CounterV1.0的测试用例设计、测试执行、Counter各特性质量进行总结 缩略语清单: 缩略语英文全名中文解释 第一章节:概述 CounterV1.0是TProject项目的开发和测试对象,CounterV1.0没有商用的需求,仅提供给培训学员,作为完成系统测试计划、策略和系统测试用例的依据。该工具用单线程实现,可以根据用户的选择分别统计源文件中的总代码行数、空行数、注释行数和非空非注释行数。

本报告是对CounterV1.0版本系统测试活动的总结,整个活动进行 了较全面的系统测试,测试内容包括: 文件合法性判断功能 统计代码行功能 统计空行功能 统计注释行功能 统计总行功能 综合统计功能 还针对Counter的1M文件统计的性能进行了性能测试,以及GUI界 面的测试。 整个系统测试过程及活动安排依据《CounterV1.0系统测试计划》、《CounterV1.0系统测试方案》、《CounterV1.0系统测试用例》。 第二章节:测试时间、地点及人员 版本名称测试时间测试人员测试地点起始时间结束时间 CounterV1.0

第三章节:环境描述 硬件环境软件环境 名称版本号名称型号大小个 数 CPU 操作 系统 内存应用 软件 硬盘数据 库

第四章节:总结和评价 4.1测试过程统计 4.1.1用例数统计 模块规模(KLOC) 用例数用例数/KLOC% 参数检查 统计代码 统计注释行 统计空行 统计总行 GUI界面 合计 4.1.2 用例对需求的覆盖度 需求id 用例数 SRS-COUNTER-001 SRS-COUNTER-002 SRS-COUNTER-003 SRS-COUNTER-004

软件缺陷管理制度

软件缺陷管理制度 编制 审核 批准 发布日期

1.目的 为了加强部门管理工作,建立规范的缺陷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水平,根据公司和部门的有关规定,制定缺陷管理制度。 2.适用范围 本缺陷管理制度适用于软件部。各开发、测试人员应当依据本制度的规定,规范工作,保证软件质量。 3.术语 软件缺陷:又称Bug,即软件中存在的某种破坏正常运行能力的问题、错误,或者隐藏的功能缺陷。缺陷的存在会导致软件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 4.职责 4.1软件部负责制定、维护本缺陷管理过程。 4.2质量部负责审核及发布本管理过程。 4.3开发组长/经理 每天对Bug进行分配,标注处理意见,给定优先级。问题分配时,应尽可能将咨询类、理解错误类等问题处理掉,而不是留给开发人员。有可能是需求的问题,分配给需求人员。定期对Bug库分析,找出常出错的模块,进行代码审查 4.4开发人员 分析Bug,写出问题原因,修改Bug;实行Bug优先原则,严重程3-High类以上(包含)bug5个或5个以上,停止新功能的开发。 4.5需求人员 解释需求,给出处理意见,将Bug库中的建议整理成需求文档。评审确定后列入开发计划。 4.6测试人员 不参与问题的优先级的定位,只用Bug级别反映Bug的严重程度。验证Bug是否已被解决 4.7测试组长/经理 审核测试人员提交的Bug。定期对Bug库进行分析,描绘出曲线图等,报告现状、预测趋势。在测试总结报告中给出意见。

5.1缺陷管理流程图 5.2缺陷状态 指缺陷通过一个跟踪修复过程的进展情况。包括New、Open、Reopen、Fixed、Closed及Rejected等New 为测试人员新问题提交所标志的状态。 Open 为任务分配人(开发组长/经理)对该问题准备进行修改并对该问题分配修改人员所标志的状态。Bug解决中的状态,由任务分配人改变。对没有进入此状态的Bug,程序员不用管。 Reopen 为测试人员对修改问题进行验证后没有通过所标志的状态;或者已经修改正确的问题,又重新出现错误。由测试人员改变。 Fixed 为开发人员修改问题后所标志的状态,修改后还未测试。 Closed 为测试人员对修改问题进行验证后通过所标志的状态。由测试人员改变。 Rejected 开发人员认为不是Bug、描述不清、重复、不能复现、不采纳所提意见建议、或虽然是个错误但还没到非改不可的地步故可忽略不计、或者测试人员提错,从而拒绝的问题。由Bug分配人或者开发人员来设置。

软件缺陷管理制度

软件缺陷管理规定 1 目的 缺陷是产品与规定要求不相符的部分。软件缺陷是开发、评审、测试和使用的过程中,发现的软件产品与用户需求,设计要求不符的部分,这些部分造成使用不方便或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 软件缺陷的同义词有:bug,issue,defect,问题等,这里通称为缺陷。 缺陷会存在于软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可以是软件代码的问题、系统文档(开发文档和测试文档等)存在的问题,或者是用户的帮助文档和使用指南方面的问题等。 本文规定了软件缺陷登记跟踪处理的完整过程规范。 2 范围 适用于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 不限于测试过程发现的缺陷。评审,用户使用等过程中发现的缺陷都是应当按照本流程进行登记跟踪管理。 3 职责 3.1 测试工程师:在这里主要是指发现和报告缺陷的测试人员。在一般流程中,他需要对这个缺陷后续相关的状态负责:包括相关人员对这个缺陷相关信息的询问回答,以及验证测试。 3.2 开发工程师:这里主要指对这个缺陷进行研究和修改的开发人员。同时,他需要对修改后的缺陷在提交测试人员正式测试验证之前需要进行验证测试。 3.3 其他参与人:主要有项目负责人、测试经理、用户等组成。他们对缺陷进行优先级划分,负责人进行确认并调解争议。 3.4 配置管理员:负责缺陷库的创建和权限管理,并监督指导缺陷库的定制。

4 缺陷管理流程 缺陷管理流程图,下图描述缺陷管理的工作程序,缺陷的生命周期状态。 4.1 登记 缺陷发现后,由测试人员登记到缺陷库。具体项目也可以允许用户向缺陷库提交缺陷。 缺陷登记后,提交前可以反复编辑,补充缺陷记录的信息。

测试人员必须保证登记的缺陷信息可以被处置负责人员理解,具体要求参见5.10 登记后的缺陷状态是“新”。 4.2 提交 测试人员确认缺陷已经表述清楚,可以提交缺陷。 提交后的缺陷状态是“已提交” 缺陷提交前必须分配一个具体的开发人员负责,如果测试人员不确定谁负责,可以把缺陷分配给测试经理或项目负责人,再由他们重新分配负责人。 4.3 处置 开发人员确认缺陷是自己负责后,开始着手处理,并修改缺陷的状态为“打开”,表示缺陷正在处理中。 已经打开的缺陷也可以修改负责人。 4.4 解决 问题解决后,填写解决处置记录,写明造成缺陷的原因和解决方案,改变缺陷状态为“已解决”。 处置记录必须符合5.12 规定的要求。 4.5 验证 测试人员对“已解决”状态的缺陷进行重新测试,测试步骤应当按照登记的

软件缺陷的分类与管理

软件缺陷的分类与管理 通常大家发现软件缺陷时会对软件缺陷进行分类,可分类的方式只有一种,就是严重极别,难道没有其它的分法吗。比如我们碰到下面这种情况,测试人员发现有一种功能是必需加入进去的,这时他与程序员说,程序员说没有时间或是不必要,这时这种情况则会形成两者的扯皮,最终的结果也就不了了知了,这样会戳伤了测试人员的积极性,下次他们再也不会尽心的考虑产品的问题,只要可以运行就可以了。其实这种情况是可以解决的,下面我会提到一个新的软件缺陷分类概念,从而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在软件缺陷中不仅仅只是严重极别,更多的则是功能没有做到。说到这里也许大家都理解了,就是需求没有考虑到,可需求不会一次就很完美的,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来不断的完善。那么怎样才能让测试人员提出的好的建议得到有效的执行?这就是我下面想说的。在软件缺陷中还有一种分法,跟据缺陷内容来分,主要分为需求Bug与程序Bug,对于这种分法的好处就是明确了Bug处理的责任人。对于程序Bug我们都知道是由相关开发人员进行处理。下面主要讨论一下需求Bug,需求Bug从名称上来就知道是要交由需求人员进行处理,可怎么处理,怎样在处理的过程中有效的让这些创意得到体现。现在我们都有Bug管理系统,这时我们的测试人员将需求Bug不是提交给程序员,而是提交给需求分析人员,由他们进行处理,不过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对需求Bug的定位,如果这个Bug在软件需求说明书中明确提到了,这时就不可能定位它为需求Bug,它是必需让程序员实现的,称为软件功能缺陷,提交由程序员进行处理。但如果需求说明书没有明确提到的,我们则可以定位为需求Bug,处理的流程如图。

软件测试质量分析报告

软件测试质量分析报告

1编写目的 为了发现程序的错误和缺陷,通过测试,检查该程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发现其中的缺陷,确保程序可以正确执行。质量控制是为了保证每一件工作产品都满足对它的需求而应用于整个开发周期中的一系列审查、评审和测试,质量控制在创建工作产品的过程中包含一个反馈循环,通过对质量的反馈,使得我们能够在得到的工作产品不能满足其规约时调整开发过程。所有工作产品都应该具有定义好的和可度量的规约,这样就可以将每个过程的产品与这一规约进行比较。质量保证由管理层的审计和报告构成,目标是为管理层提供获知产品质量信息所需的数据,从而获得产品质量是否符合预定目标的认识和信心。 2 测试项目及说明 测试对象为一段计算基本运算加减乘除的代码,通过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方法来检测该程序的缺陷。软件质量保证是为了保证软件系统或软件产品满足用户要求的质量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其目的是生产高质量的软件。在软件质量方面必须强调三个要点:软件必须满足用户规定的要求,与用户需求不一致的软件,就无质量可言。软件应遵循软件标准所定义的一系列开发标准,不遵循这些标准的软件,其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软件还应满足某些隐含的要求,例如希望有良好的可理解性、可维护性等,而这些隐含的要求可能未被写在用户规定的需求中,满足它的显性需求而不满足其隐含需求,那么该软件的质量是令人怀疑的。

4:测试工具及方法 (1)单元测试 测试工具:Eclipse Eclipse简介: Eclipse 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基于Java的可扩展开发平台。就其本身而言,它只是一个框架和一组服务,用于通过插件组件构建开发环境。幸运的是,Eclipse 附带了一个标准的插件集,包括Java开发工具(Java Development Kit,JDK)。 虽然大多数用户很乐于将Eclipse 当作Java 集成开发环境(IDE)来使用,但Eclipse 的目标却不仅限于此。Eclipse 还包括插件开发环境(Plug-i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PDE),这个组件主要针对希望扩展Eclipse 的软件开发人员,因为它允许他们构建与Eclipse 环境无缝集成的工具。由于Eclipse 中的每样东西都是插件,对于给Eclipse 提供插件,以及给用户提供一致和统一的集成开发环境而言,所有工具开发人员都具有同等的发挥场所。这种平等和一致性并不仅限于Java 开发工具。尽管Eclipse 是使用Java 语言开发的,但它的用途并不限于Java 语言;例如,支持诸如C/C++ 和COBOL 等编程语言的插件已经可用,或预计将会推出。Eclipse 框架还可用来作为与软件开发无关的其他应用程序类型的基础,比如内容管理系统。 测试方法:白盒测试 白盒测试简介:

软件质量管理与控制范文

第8章 软件质量管理与控制 第一章 8.1 目的 软件质量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分析质量要素和质量目标,制定合适的质量计划,整合技术评审、软件测试、质量保证、缺陷(或问题)跟踪等手段,保证软件开发质量。 第二章 8.2 关键活动与流程 软件质量管理的流程如图8-1所示,关键活动是“制定质量计划”、“技术评审”、“软件测试”、“质量保证”、“缺陷跟踪和问题跟踪”。 图8-1中,在技术评审、软件测试和质量保证活动中发现的缺陷和问题,都采用缺陷跟踪工具和问题跟踪工具来管理。 质量人员 测试人员 图8-1 软件质量管理的流程 该流程的主要工作成果见表8-1。 表8-1 软件质量管理流程的主要工作成果 8.2.1 制定质量计划 质量计划是软件质量管理的行动纲领,通常由项目经理和质量人员共同协商制定质量计划。 如果机构有独立的质量人员,那么由质量人员起草《质量计划》,递交给项目经理和质量经理审批。如果机构没有独立的质量人员,那么项目经理兼任质量人员和质量经理的角色。 表8-2为《质量计划》的参考格式。

表8-2 质量计划 第三章 8.2.2 技术评审 技术评审的目的是通过同行专家对工作成果的评审进行讨论,尽早地发现工作成果中的缺陷,并帮助开发人员及时消除缺陷,从而有效地提高产品的质量。 技术评审的主要好处有: ☆通过消除工作成果的缺陷而提高产品的质量。 ☆技术评审可以在任何开发阶段执行,不必等到软件可以运行之际,越早消除缺陷就越能降低开发成本。 ☆开发人员能够及时地得到同行专家的帮助和指导,无疑会加深对工作成果的理解,更好地预防缺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开发生产率。 理论上讲,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产品的所有工作成果都应当接受技术评审。现实中,为了节约时间,允许人们有选择地对工作成果进行技术评审。在制定质量计划的时候,应该确定技术评审计划。 技术评审是团体活动,一般地,机构没有专职的技术评审人员,当需要技术评审的时候临时组织人员就可以了。质量人员应当参与重要的技术评审会议,这样既监督了技术评审,又加深对工作成果的了解。 技术评审的一般流程如图8-2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