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丰县域经济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草案)

广丰县域经济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草案)

广丰县域经济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草案)
广丰县域经济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草案)

广丰县县域经济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草案)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是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为探索广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发挥在全省范围内先行先试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动广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特制定广丰2011年—2015年县域经济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以富民强县为目标,率先建立充满活力的发展体制机制,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二、总体目标

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建设服务政府,激发全民创业创新活力,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使广丰在全省率先建成创业创新、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实现全县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多,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3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50亿元,力争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加快形成。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差距明显缩小,公共服务基本均衡,逐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通过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政策激励,进一步完善经济管理权限,率先探索形成有利于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主要内容

大力实施以“广丰人”品牌为核心,打造月兔、黑滑石、马家柚、铜钹山旅游、挖掘机为五个拳头品牌的县域经济“1+5”特色品牌战略①,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通过规划引领和体制创新、市场运作和政府推动、自行探索和政策支持,着力在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城乡统筹发展能力,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率先探索,实现突破。

(一)建立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提升全民创业和科技创新水平。

1、建立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的政策激励机制。根据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全民创业和促进就业28项和20项优惠措施,建立健全推动机构,成立全民创业领导小组,设立全民创业工作办公室,具体组织协调落实全民创业工作;完善创业激励机制,设立“创业贡献奖”,奖励全民创业先进个人,努力营造“崇尚创业、尊重创业”的新风尚;大力弘扬广丰人

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塑造“广丰人”品牌,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

2、建立培养创业人才基地。将县委党校、教师进修学校等12家具有培训职能的机构整合为一体,成立县农民学院,作为培训基地,开展各项创业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全民创业能力和水平。实施县乡实用人才工程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工程,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行企业定岗培训模式,根据员工意愿和企业意向,进行双向选择,实行就地培训、就近上岗,将企业作为创业人才培训基地。

3、建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市场导向自主创业、公平准入鼓励创业和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劳动力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办好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全面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村(居)创建活动。

4、建立全民创业“绿色通道”。建立创业资金支持机制,通过劳动部门小额担保贷款、农村合作银行小额担保贷款、县农业银行联户担保农户小额贷款、成立创业风险基金和引导基金等方式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全民创业服务机制,通过“窗口服务”免费办理证照,减免相关税费,为创业者节约创业成本;免费为创业者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等方面的服务,认真做好创业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关系的接续工作,解除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5、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建立科技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县

本级科技投入,支持县域企业拓展产学研联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实施振兴科技“四个三”工程②,即:主攻3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培育3个创新型企业;建设3个省、市级研发平台;组建3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努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强我县综合竞争力。

(二)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6、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布局体系。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坚持“完善老城区、优化工业区、建设新城区”的思路,把县城规划与市场建设、产业集群发展结合起来,对县城主城区进行“北拓、南优、东进、西连”,将县城规划区面积拓展至80平方公里。重点推进下溪片区10多平方公里的建设,打造集行政服务、科教文卫、休闲旅游、现代商贸于一体功能齐全的县城拓展新区,将县城核心区拓展到30多平方公里。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城总体规划“三规融合”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规划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7、建立新型城镇体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构筑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的新型城镇体系。加强洋口、五

都、桐畈、湖丰、东阳、壶峤、铜钹山、毛村等8个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心镇建设,加快集镇和中心村建设,以生态建设为目标,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建设道路硬化、环境优化、民居美化、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管理有序的生态和谐文明村庄,完善城镇功能。

8、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全力推进永丰街道新鸟林街东西片区、芦林街道源溪湖头片区、丰溪街道浪尖山片区、下溪岔路头广场北侧西桥片区、铜钹山垦殖场等区域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建设。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的原则实施棚户区改造,实现农民市民化、功能城市化、管理社区化,从而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9、建立建设用地管理制度。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立足于经济发展需要,高质量、高起点修编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优先保证县城及中心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业园区所需的建设用地,。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积极盘活存量土地,集约项目建设用地,保证投资强度。完善用地审批和收费制度,规范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供地等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

(三)建立产业集聚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

10、建立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精心培育新兴“三大百亿

产业”基地。打造以黑滑石精深加工、应用产品为重点的黑滑石产业基地,至2015年实现产值300亿元,基地面积达10平方公里。打造以锂电池、硅材料开发应用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至2015年实现产值150亿元。打造以集废旧物资收购、贸易、加工、销售、利用为一体的再生资源生态产业基地,建成后年销售额达200亿元以上。

1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大力改造IT电子、食品医药、鞋服、纸业包装等传统产业,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做大月兔集团,继续支持广丰卷烟厂发展,促使传统产业优化结构、提升品位、壮大规模。推广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工业体系,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

12、建立产业承接平台。以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为目标,全力打造省级经济开发区,并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按照企业管理模式经营园区,鼓励支持企业、社会力量投资参与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经营,逐步形成“自谋发展、自求平衡”的滚动发展模式。立足现有产业基础、资源和区位优势,结合沿海产业转移发展趋势,科学规划,精心打造湖丰壶峤、收费站、博山和霞峰4个项目区,形成“一园多区、特色发展”的园区产业格局,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努力使园区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城镇化的重要支撑,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

(四)建立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提升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水平。

13、建立县域特色农业高效示范基地。围绕马家柚、白耳黄鸡、天桂梨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按照农业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的要求,大力推进20万亩马家柚种植基地、五条百里果业带、3万亩天桂梨种植基地、2000万羽白耳黄鸡养殖基地等建设,将广丰打造成全省特色农业高效示范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14、建立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训机制,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专业大户,提高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致富的能力。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为农民服务组织的运作机制和服务体制。改革传统耕作方式,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行农业标准化作业,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15、建立向农村倾斜的投入保障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健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城乡公交、供水、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一体化的建设管理体制,实现公交班车通村率、安全饮用水和农村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全覆盖,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开展

农村“一事一议”与实施财政以奖代补相结合的改革试点,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筹资筹劳新机制。

16、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完善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开展设施农业和畜禽、水产养殖用地视同农业用地的改革试点,促进土地向种养能手、专业大户、龙头企业集中。搭建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建立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制度,促进农村承包土地规范有序流转。

(五)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体制机制,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17、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培育亿元以上商贸零售市场,大力发展特色街区;加快特色市场建设,重点培育推进“挖掘机大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优势,不断做大广丰挖掘机产业,做响广丰挖掘机品牌,将广丰打造成为中国“挖掘机之都”。完善市场监管手段,建立健全市场监管网络,加大市场执法力度,依法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使用权和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规范土地一级市场,活跃房地产二级市场,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18、全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加强旅游交通、游客服务中心、城市旅游功能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旅游。依托铜钹山国家森林公园、十都、西坛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重点培育一个以“享受山水乐趣、探索自然奥妙、休

闲度假养生”为主题的综合旅游区,并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以观光农业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花卉、蔬菜、精品水果、珍禽等农业观光示范园,丰富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的内涵,成为长三角、海西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后花园中的休闲度假胜地。

19、建立快速高效的商贸物流集散基地。加快北环路、迎宾大道、裕丰南大道、铜钹山公路建设和湖丰火车货运站扩建工作进程,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全力构建便捷通畅的农村交通网络和快速通达的区域交通网络,形成通江达海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桥头堡。建设物流配送基地,配套上饶“无水港”建设,构建高效便捷、功能完备、物畅其流、集散有序、布局合理的现代物流网络,使广丰成为赣浙闽三省交界区域商贸物流集散地。

20、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发展机制。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及运行机制,加大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认证等中介服务机构培育力度,引导行业协会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创新行业自律机制。探索开展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政府购买行业协会服务的改革试点,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作用。积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政府、企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制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政策。

21、推进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加强资本运营,组建多功能的政府性资产投资公司,加快形成政府推进、

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新机制。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改革试点。创新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引进股份制金融机构。探索建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制度,探索开展农村住房产权和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制度,开展无形资产质押试点。开展财政支农资金与信贷相结合的改革试点,探索开展中小企业联保贷款改革试点。推进融资担保平台建设,加快设立政策性、商业性、互助性相结合的贷款担保机构,鼓励民间资本组建信用担保机构,支持具备条件的社会法人成立担保机构和开展担保业务,加大对信用担保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

(六)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提升绿色生态建设水平。

22、建立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机制。健全环评和环保准入机制,探索培育专业化、社会化的环境保护监管机构。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探索开展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相结合的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建立合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处臵体系,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完善生活垃圾处理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

23、建立绿色生态建设机制。以建设生态广丰为中心,大力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强化铜钹山国家森林公园、嵩峰六石岩、大南和桐畈龙华山省级森林公园保护建设,巩固和保护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加强封山育林和小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完善农田林网,形成绿色生态屏

障。加强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建设和保护,铜钹山国家森林公园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大中心城区和城镇园林绿化力度,大幅增加城镇绿化面积,提升绿化品位,进一步提升城乡绿化水平。

(七)建立改善民生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民生保障和社会和谐水平。

24、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加快职工全覆盖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城镇职工以外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合二为一的体制改革。

25、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加大对卫生事业投入,重点支持农村卫生、公共卫生、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加快城乡卫生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引进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参与城乡卫生体系建设的新机制。

26、建立城乡公平的教育体制。全面实施教育振兴“四大工程”③,努力培植优质教育资源,初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殊教育快速发展,高中教育内涵发展,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民办教育规范发展的有效机制。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努力形成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制机制。加快推进以广丰中学、农民学院为主教育园区建设,实施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推动教育

民生工程纵深发展,使教育公平更加稳固和普遍。

(八)建立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政府服务和管理水平。

27、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科学民主决策,坚持政务公开,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和听证等制度,实行政府重要行政事项和公共政策社会公示制度。深化机构改革,科学界定部门职能,理顺职权关系,明确和强化责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完善体制机制,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完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服务机制,减少行政许可事项,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制、限时办结制、超时默许责任追究制、服务承诺制,着力营造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优化发展环境。

28、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县行政服务中心、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建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构建全方位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效能监察和执法监察力度,建立投诉举报联席会议制度、明察暗访制度,严肃查处干扰和破坏发展软环境的案件。建立健全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积极探索便民、快速和低成本的政府解决纠纷机制,建立行政裁决、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信访调处等多元化社会纠纷解决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工作机制。

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广丰县域经济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

重大问题,审定专项改革方案,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委。

(二)完善县级行政管理权限。

健全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县域经济发展调控机制,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权、公共服务权、市场监督权等社会管理权限,为试点工作顺利实施提供保障。扩大项目管理权,直接向省投资管理部门申报属国家和省投资主管部门审批的政府投资项目,直接向省有关部门申报投资项目和投资补助的建设项目。建议省直有关部门及时审批试点县上报的各类建设项目,优先安排项目用地,支持试点县加快项目建设。扩大价格管理权,县域内的工业用电价格实行与江西电网同价,城市供水价格、公有住房出售价格、地方道路客运票价、污水及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费、城市卫生管理费等标准自行制定。推行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征地纠纷调处裁决机制,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除按规定上缴上级财政外,其他留给县级用于耕地保护开发。

(三)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

建议省财政等有关部门加大对试点县的资金支持,建立省市对农林水、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机制,逐步健全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全面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界定县乡收支范围,做到财力和事权相匹配,完善财税激励机制,全面实行乡财县代管和村财乡代理等改革,理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

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拓宽县域经济直接融资渠道,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试点县的信贷支持,简化扩大审批权限,建立健全县级信用服务体系,加大对县级信用担保机构的政策扶持。

(四)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广丰县域经济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时间跨度为5年,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11—2012年),为重点突破阶段;第二阶段(2013—2014年),为全面推进阶段;第三阶段(2015年),为完善提高阶段。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要制定分阶段的配套实施意见,明确分阶段的定性、定量目标,确定分阶段的重点改革任务,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协调解决试点工作推进中的问题,扎实推进改革试点工作。

(五)健全机制,合力推进

综合配套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建立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联动推进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并将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列为各级各部门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改革、关心改革、支持改革,加强工作交流,加大宣传力度,合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名词解释:

①县域经济“1+5”特色品牌战略:以“广丰人”品牌为核心,全力培植打造五个拳头品牌——月兔品牌,黑滑石产业品牌,以马家柚、天桂梨、白耳黄鸡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品牌,铜钹山旅游产业品牌,中国挖掘机之都、之城、之乡品牌。

②“四个三”工程:(1)主攻黑滑石深加工、锂电池新能源、马家柚3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2)培育江西中投新能源有限公司、江西同欣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江西广信药业有限公司3个创新型企业。(3)建设黑滑石、锂离子电动电池、硅材料等3个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4)围绕3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组建3个具有广丰优势特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有较大影响力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③教育振兴“四大工程”:教育布局调整工程;标准化示范校建设工程;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学生健康成长工程。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探析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探析 【摘要】随着中国统筹城乡战略的实施,县域经济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但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等问题,应从科学选择发展路径、恰当把握县域自身要素禀赋和深化县级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探析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目前,新的区域经济关系是在区域相互开放、市场一体、产业相联、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开放系统,而县域经济的地域性、特色化,决定了对自然生态的依赖更加直接。因此,在坚持开放和保证生态的基础上发展好县域经济,对整体经济协调发展有积极意义。 一、发展中国县域经济的积极意义 1、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 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中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 3、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中国农村人多地少,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有效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将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中国县域经济的主要困难 1、结构性矛盾导致县域经济运行质量低下 除东部一些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外,目前中国大多数县域经济都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从产业结构看,工业方面,县域优势行业和优势产业不明显,存在明显的结构雷同、规模偏小现象;农业方面,传统种养业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赵子龙12)

岢岚县与神池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的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部分,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本文在对汾西县与蒲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作出分析,运用相关经济系数对比法,对岢岚县和神池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分层比较,剖析两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参考建议。一、岢岚县和神池县基本概况 (一)两县简介 1、岢岚县 岢岚县位于忻州地区西南部, 南与吕梁地区为邻,地处晋西北黄 土高原中部,管涔山西北麓,北依 五寨、河曲,南靠兴县、岚县,东 邻宁武、静乐,西与保德相连。面 积19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71.2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 23.9%。全县辖2镇10乡204个行 政村,8.4万人口,,其中农业人 口68066人,非农业人口14980人是全市的版图大县、人口小县、畜牧大县。

岢岚县是山西省忻州地区辖县。岢岚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部山地以岢岚山主峰荷叶坪为最高,海拔2783米,山上森林茂密,植被良好。西南部为烧炭山,山上牧草繁茂,宜于放牧。西与西北部为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中部沿岚漪河两岸形成带状平川区。全县山地为1140平方公里,丘陵为799平方公里,平原为45平方公里。 岢岚地域辽阔,交通便利,矿藏丰富。全县人均土地11.2亩,在全国2000多个县份中首屈一指;境内三大流域水量丰富,是晋西北少有的富水县。 岢岚交通便捷,公路铁路均通过本县,乘坐铁路客运可达太原,大同,忻州,原平等县市。209国道贯穿本县,路况较好。此外,已建好的忻保高速公路途径岢岚,按计划将在岢岚设3个出口,到时,岢岚的交通将更加便捷,到太原的时间可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209国道途经县境47公里,干线公路店临线纵贯南北55公里。宁(武)岢(岚)铁路由北入境直通县城, 计有31公里。晋西北循环公路横 贯东西82公里。各乡镇均能通行 汽车。 2、神池县 神池县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 踞管涔山北麓,地跨东经111° —112°18′,北纬38°56′—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青阳县丁桥镇金鑫 2011年 6月 根据县委党校 2011年干部任职培训班教学计划安排,通过前段时间赴苏州考察学习所获得经验, 本人认真撰写了此调研报告, 内容主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 。经过改革开放 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寻求 科学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那么,从县域这一层面来看,什么样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什么是有悖科学的发展, 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实际, 我认为, 迄今县域发展过程中背离科学道路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 表现一:“工业至上论” 在产业选择上,不顾自身条件, 违背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 普遍把发展工业作为“立县” 、“兴县” 、“强县”的战略。与城市经济特点不同,我国县一级经济与“三农”密切联系,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生态涵养功能。如果我国 2000多个县都来集中搞工业建设, 那么谁来解决 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目前,县域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若不发展工业, 如何保证农民的增收和地方财政 收入?对于农民增收, 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 但持续增收仍难有保证。由于免除农业税, 工业薄弱的县级财政普遍困难,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公共支出需求的巨大缺口。解决这一难题的总体思路应当是, 在保持县域承担的主体功能的条件下,不断增大上级财政对县域的转移支付规模(“省县直管”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同时,鼓励县域因地制宜,适当发展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加工业及城市配套服务型产业。表现二:“重大轻小、重外轻内”从发展主体上,重视大企业、大项目以及引进外来投资商,而对中小企业、有特色的项目以及县域内本土成长的企业,缺乏应有

2013年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

2013年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

2013年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 目录 一、县域电子商务的战略价值 (7) 二、全国各省市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 (9) 三、全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分为六个梯队 (13) 四、"电子商务百佳县"榜单出炉 (15) 五、县域撑起浙江电子商务半边天 (18) 六、产趣群为县域电子商务奠定坚实基础 (20) 七、县域网购消费増速比城市快13.6个百分点 (24) 八问题与展望 (25) 附录1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方;、去说明 (26) 附录2 : 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县 (29) 附录3 :县域电子商务微案例 (32) 报告作者 (34) 致谢....................................................... 34 图表目录 图表1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指标构成 (9) 图表2全国各省市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 (10) 图表3全国各省市县域网商指数 (11) 2 All Research 阿里研究中心

2013年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 3 Ali Research 阿里研究中心 图表4全国各省市县域网购指数 ....................................... 12 图表5全国县域电子商务六个梯队 ...................................... 13 图表6第一二梯队各项排名 ........................................... 14 图表7全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六个梯队地理分布 ........................... 14 图表8浙江各城市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 ................................ 19 图表9 "电子商务百佳县"特色产业集群举例 (20) > f _1_ 刖言 2010年,阿里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启动"网商发展指 数"研究,并在2010年至2012年间先后发布多份年度、季度网商发展指数报 告,对全国网商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最近四年,中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13年中国电子商 务交易额达到10.67万亿元1 ,进入"十万亿时代”。与之相应的,各界对"电子 商务"的认识不断扩展和深化,先后经历了 "工具' "渠道' "基础设施"等阶 段,并逐步进入"电子商务经济体"新阶段2 。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及时、客观地记录和评价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阿里 研究中心基于近年在网商、网络零售、电子商务服务、电子商务经济体等方面的 研究,广泛征询专家建议,构建形成"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1 工业与信息化部,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整体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元, https://www.doczj.com/doc/d88867372.html,/jrzg/2014-01/11/content_2564458.htm 2 阿里研究中心,《增长极:从新兴市场国家到互联网经济体》,2013年4月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 年“”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和%。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p>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盛全市份额的 %和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和全市10046元的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与全省11:56:33和全市::比

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孝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固财源,地方财政收入极其微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困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中省项目拉动,地方投资比例低,项目统筹能力差。县乡村道路网点少、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颈问题尚未彻底根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块狭窄,人均耕地面积小;城乡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五是贫困面大,城乡群众增收乏术,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建立疫病诊断机构为县域经济服务 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陕西省咸阳市是中国第一帝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来抓,把畜牧业作为该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着力实施“畜牧富民”工程,狠抓畜禽良种繁育、养殖小区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动物疫病防治等工作,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咸阳市畜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奶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第六位,已由传统的农业大市一跃成为畜牧强市,成为农民致富一个新的支撑点。可以说,畜牧业已成为咸阳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近几年,重大动物疫病却给咸阳地区畜牧业造成了巨大危害,尤其近几年发生的禽流感、猪链球菌病和猪蓝耳病,不仅使畜牧业遭受重大冲击,造成养殖者重大的经济损失,直接严重威胁到咸阳地区畜牧业当前和未来的健康发展,而且危及到公共卫生安全,危及人类健康。因此,控制咸阳地区重大疫病刻不容缓,而且必须从战略高度加以反思和解决。近些年动物疫病流行形势复杂,主要表现在单一病原感染少见,大多为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几种传染病在同一养殖场同时发生和流行,使临床表现复杂化。所有这些,都给动物疫病的快速确诊带来了困难,即使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的医生,也常常无法做出明确诊断;而需要通过病原体形态学检查、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代谢产物和毒素的检测、血清学检查,甚至是免疫荧光、免疫酶染色技术等,才可做出确切诊断。另外,咸阳周边地区大多数养殖场、养殖户没有相应的

百强县发展报告

百强县发展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2016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发展报告 摘要:工业强县(市)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有助于培育充满活力、特色化、专业化的县域经济,提升承接城市功能转移和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及其他相关司局的指导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百强县(市)课题组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县域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托制造强国产业基础大数据平台,不断丰富数据来源,创新评价方法,对2016年各县(市)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形成如下研究报告,供决策参考。

根据县域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附件1),课题组得出2016年我国工业百强县(市)竞争力指数和基础条件、运行绩效、发展活力指数及排名变化情况(见附件2)。2016年工业百强县(市)分布于18个省份,其中,山东22个,江苏20个,浙江13个,河南9个,福建7个,辽宁、内蒙古各5个,河北、湖南各4个,湖北、陕西各2个,广东、安徽、山西、江西、宁夏、贵州、新疆各1个(图1)。 图1 2016年工业百强县(市)分布图 一、纵向比较 (一)东部及资源型县(市)上升较快,辽宁下降幅度较大 2016年排名上升的县(市)有57个,上升较快超过15位次的有21个,主要为东部及中西部资源型县(市)。从具体指标来看,东部县(市)上升较快的主因在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创新指标较好,资源型县(市)上升较快的主因在于城镇化率、利润率及人均GDP、人均工业增加值指标占优。2016年排名下降的有28个,下降超过15位次的有12个,主要为东部及东北县(市)。从具体指标来看,下降较快主因在于工业增速、利润率及创新指标较差,尤其是辽宁各县(市)问题突出导致排名降幅较大,平均下降超过30位。此外,昆山、江阴及晋江等六地排名保持不变。

我国县域数量及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分析

我国县域数量及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分析 中国县域数量基本情况分析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54个(其中市辖区897个、县级市361个、县1425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1个、林区1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40381个(其中区公所2个、镇20401个、乡11111个、苏木151个、民族乡1019个、民族苏木1个、街道7696个)。 图表2007-2014年我国乡镇、街道数量变化 单位:个 数据来源:国家民政部 中国县域经济市场发展格局 从百强县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占74席,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均占12席,东北地区仅占2席。其中,东部地区的浙江、山东、江苏三省表现最为抢眼,分别占26席、22席和17席,占据了百强的六成以上。在得分方面,东部地区74个百强县的平均分高于中部、东北、西部地区。 从百强榜排名前十县域的主导产业来看,各县域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纺织、制鞋、轻工食品等已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和主要任务。从百强榜排名前十县域的主导产业来看,各县域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纺织、制鞋、轻工食品等已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东部地区尤其是浙江省百强县域,通过推进“两化融合”、“机器换人”,不断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步伐。各县域也在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扩容增效,积极发展研发设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图表2016年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的发展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发展壮大特色县域经济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人的观念对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先进科学的观念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落后陈旧的观念阻碍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为此,需在六个方面取得突破:⑴要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敏锐地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⑵要破除囿于陈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旧观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为天下先;⑶要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旧观念,树立运用市场经济运作和管理经济的新观念;⑷要破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旧观念,树立依法行政,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竞争规则,信守承诺的新观念;⑸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的市场观念;⑹要树立人力资源越丰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吸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观念,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渴望,以更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引各种人才。创造唯才是举和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和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县域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县域内部看,任何一个地方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从县域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特色不浓、结构趋同,竞争的压力将更大,发展的阻力也更多。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于找准特色。必须依据自身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全面实施经济林果业、畜牧业和种植业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培育税源,多渠道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水平落后,银行、居民资金积累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进行建设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贫困县、山区小县持续发展需要有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供给。 (四)千方百计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增加县域城镇居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xx县位于湘中偏北,地处雪峰山北麓,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1180个村(居委),总人口95万,集山区、库区、贫困区、自然灾难多发区于一体,是国家21世纪扶贫开辟重点县。怎么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进展,是历届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和别断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xx县域经济进展现状 多年以来,我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实施“农业产业化”、“科教兴县”和“可持续进展”战略,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别断提高开放程度,狠抓支柱产业建设、民营企业进展、招商引资、劳务输出等重点工作,使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脚进展。2014年全县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3.91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地点财政收入9325万元,增长4.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3元,增长2.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2亿元,增长7.7%。二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日趋合理,民营经济进展较快,支柱产业逐步形成,经济进展环境别断优化,县域经济呈现良好的进展势头。 1 、积极哺育了支柱产业。我县第九次党代会确定将养殖、竹木、建材矿产、茶叶、绿色食品和药材等六大产业哺育成县域支柱产业。为此,制订了产业进展的中长期规划,逐步建立健全了“以优质资源造优良产品,以优良产品兴优秀企业,以优秀企业带优势产业,使优势产业能优先进展”的工作机制,并按照统一项目布局、统一投资方向,分行业、分区域实施的原则,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别断进展壮大。 2 、大力进展了民营经济。县委、县政府坚持走经济以民营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的县域经济民营化的道路,努力打破别合时宜的条框限制,放手进展民营经济。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民营企业集中,从政策、基础设施、政务服务上打造好民营企业的进展平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进展。到2014年末,全县共进展民营经济经营实体近3万家,其中民营企业3500家,拥有资产总额55亿元,从业人员近9万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有34家,民营工业年产值达11.21亿元,实现利税2929万元,并涌现出富源牧业、建玲竹业等一批新兴骨干企业,民营经济逐渐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3 、别断加强了劳务输出。我县有城乡劳动力48.6万人,剩余劳动力达28万人。为此,县委、县政府将进展劳务输出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了劳务输出规划,简化了外出务工各种手续的办理程序。在充分发挥乡镇劳动治理站有序转移劳动力的并且,还在广州市设立了xx县人民政府驻广州劳务治理站,以广州为中心辐射整个南方劳务市场,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跟踪服务,提供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援助,及时帮助外出民工处理劳资、合同、事故等纠纷。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了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务工致富的能力。经过十余年的进展,全县劳务输出人员常年稳定在15万人左右,占全县剩余劳动力的65%左右,年劳务收入超过5亿元,累计收入达60亿元以上,劳务输出成为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xx 作为一具山区贫困县,xx县域经济进展要紧受以下因素的制约和妨碍: 1 、思想观念降后,进展氛围别浓。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别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县广阔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但一些陈旧降后的观念和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成为妨碍县域经济进展的最大障碍。当前,降后保守的小农经济意识、打算经济时代的行政观念、官本位思想仍大有市场,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别到位,别善于抢抓机遇,别能敢为人先,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行动别多,积极应对市场风险的方法少,想进展、求进展、促进展的氛围别浓。如近两年来为鼓舞进展民营经济,激活民间资本,我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但民间的投资热情仍然较低。更多相关的文章请参考免费公文写作范文

沈丘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沈丘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一、基本县情 沈丘县是周口市的东大门及豫东南与皖西北交往的重要门户和物资集散地,属黄淮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内陆平原农业县,地理位臵优越,交通便利,交通发达,漯阜电气化铁路、宁洛高速公路、沙颍河航运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县辖22个乡镇(办事处),556个行政村,总人口124万人,总面积1080.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万亩,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基础条件较差,制约着经济发展,是我省国家级扶贫开发县份之一。现阶段沈丘县国民经济发展处于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三产经济总量迅速膨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在矿产资源极其贫乏的不利形势下,走出了一条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聚酯网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 二、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全县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达到119.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是“十五”末54.45亿元的2.2倍,年均增长13.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2∶39∶29,调整到2010年的28.5∶41.5∶30,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达到71.5%,产业结构进一

步优化;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到34328万元,比上年增长26.4%,是“十五”末的3.5倍,五年年均增长30.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9.6%,是“十五”末的2.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00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达到4190元,增长15.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8.97亿元,较年初净增10.32亿元。“十一五”时期成为沈丘国民经济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快县"、全国“县级产业集聚区竞争力百强县”等荣誉称号。 (二)特色产业加快转型,质量效益同步增长。以工业突破为抓手,加强园区集聚,优化产业升级,推进全民创业,培植骨干企业,主攻大项目,推动大招商,实现了工业规模、质量效益、产业集群、园区集聚、科技创新五大新突破,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聚酯网业、机械加工、棉纺织造四大支柱产业。2010年底,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2.8亿元,比2009年增长14.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8.4亿元,同比增长23.6%。“十一五”时期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6.4%,占GTP的比重由2005年的25.7%提高到2010年的35.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2%。 产业集聚区建设快速推进,产业集聚区服务功能和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被省工信厅确定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试点,并在2008年被评定为“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2010年底,食品加工业完成总产值76亿元,金丝猴食品股份有限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 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内容简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与“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有所不同的是,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不应再仅仅强调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也不要再继续将重点放在几个大的区域协调方面,而是要具有新的全局观念,可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支持全国的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面。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并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百强县的发展做了详细的透析。随后,报告具体分析了我国重点省、区、市、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有益经验。最后分析了县域经济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财政部、地方统计局、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地方经济发展,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调研报告: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单元,关系到一个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如何科学梳理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抓住“牛鼻子”,找准着力点,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当前必须认真深入思考解决的重大课题。近期,按照省委要求,我们成立专门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十二五”以来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坚持以县域争先进位为统揽,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抓手,打破行政区域,推进板块融合,不断增强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增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全市县域经济呈现出总量壮大、质效提升、贡献扩大、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发展较快。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一年一小步、五年翻一番”的目标,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2017年我市县域生产总值1393.72亿元,较2010年的696.1亿元翻一番,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4.1%,较2010年提高0.8个百分点。各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经

济监测中的位次也普遍前移,全市13县(市区)中有6个县在全省83个县中居前20名,彬县、兴平市、秦都区先后跻身全省“十强县”“五强区”。 实力增强。2017年全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126.7亿元,较2010年增加63.4亿元。各县(市区)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187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29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8 %。各县(市区)财政对民生的投入持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6%。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1%,建设保障性住房20.1万套,搬迁贫困群众15.6万人,稳定脱贫48.5万人,解决了农村266.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势头向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8.5:52.2:29.3调整为2017年的15.3:57.5:27.2。以果菜畜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50余个,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近200个,“马栏红苹果”等50多个知名产品已走出国门,全市农业总产值稳居全省第一。县域工业规模迅速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礼泾三食品工业、彬长旬能化产业、兴平武功装备制造产业、乾县纺织产业以及永寿淳化绿色经济等特色经济板块,呈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良好态势。生态文化旅游业快速成长,2017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50万人次,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71.6亿元。 二、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础仍较薄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与全省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第二届羊城杯司法体制综合配套征文活动

第二届“羊城杯”司法体制综合配套征文活动 获奖论文及优秀组织单位名单 一等奖(排名不分先后,下同) 探究法官与助理裁判文书撰写协作模式的优化路径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陈昶屹韩乔亚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民事案件审判组织转换机制构建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陈琨福利型小额诉讼的渐进式扩张研究——以“诉源分流”为切入点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法院方颖此消彼长:审判权厘定后审判业务机构改革的新进路河南省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肖新征从“个案讨论”到“经验生成”——审判委员会“首要功能”的归位与完善 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高伟 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人民法院石萌 二等奖 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与法院人员分类管理的冲突与衔接——以公平激励理论为突破口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王丽媛谢刚炬

智慧法院建设背景下在线诉讼证据规则的完善——以在线诉讼对民事证据规则的冲击为视角 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张伟江刘容诉讼制度结构视野下管辖权异议权利滥用规制问题研究 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张琳琳 北京互联网法院李文超困境与出路:类案识别的理性建构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宋虹法官惩戒双轨制下职业伦理责任的忽视与补善——从法官违纪违法行为的实证考察出发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王伟放权之后院庭长审判管理角色定位研究 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赵雪雁周晓在先案例的隐性运用及其偏差控制 江苏省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徐军方明航遭遇“寒冬”的小额诉讼程序如何迎来它的“春天”?——以E 州三地法院为实证分析样本 湖北省来凤县人民法院赖婷婷要素式审判:类型化案件审判方式的改革路径和模式选择 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黄振东智慧法院背景下完善电子送达模式构想——基于“移动社交媒介”平台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暨全国百强县案例报告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暨全国百强县案例报告 9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成果发布会:《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暨全国百强县案例报告”在北京举行,会议正式对外发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县域经济课题组完成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以及《“文明之都”张家港案例研究——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转型再塑辉煌》、《“千年商都”即墨案例研究——乘势经济新常态,力拔江北第一县》。中国社会科学院竞争力模拟实验室副主任、报告主编吕风勇和邹琳华等就主要内容进行了汇报。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首先对根据GDP、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目三项指标遴选的全国400强样本县(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年度回顾。指出:2015年,中国经济仍旧延续了深度调整的态势,县域经济增速总体出现更为显著的下滑,更多县域经济体出现更大幅度的负增长,对当地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2015年,400样本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实际增速较2014年回落了2.26个百分点,明显超过全国0.5个百分点的回落幅度。400样本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继续呈现下降趋势,由上年的25.8%下降到24.4%。地区比较表明,2015年中部地区样本县(市)经济增速最快,成功实现对西部地区的超越。同时,中部地区样本县(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增速分别达到12.4%、16.1%和 7.8%,都明显超过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样本县(市)的增速。 报告了基于全国400强样本县(市)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投资潜力评价体系遴选出了2016年度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和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一、竞争力指县域经济对生产要素的吸引能力,同时体现在生产要素数量的集聚和生产质量的提升两个方面。研究发现: 竞争力十强县(市)江浙占其九,江北唯其一花属即墨。综合竞争力排名第1位的是昆山市,第2位的是江阴市,第3位的是张家港市,其余依次是常熟市、义乌市、慈溪市、诸暨市、宜兴市、即墨市和太仓市。百强县(市)前10强中,有9个是长三角地区的县(市),排名第9位的即墨市属于山东省,是进入前10强的唯一地处江北的县(市)。 竞争力百强县(市)遍及20省份,浙苏鲁三省百强县(市)数目分居三甲。竞争力百强县(市)分布20省(市、区),江苏、浙江和山东分别占了百强县(市)26席、20席和20席,与其他省市相比拥有绝对数量优势,其他依次是福建6席,河北4席、河南3席、湖南3席、新疆3席、内蒙古2席、广东2席、贵州2席、天津1席、辽宁1席、吉林1席、上海1席、安徽1席、江西1席、湖北1席、四川1席、陕西1席。在所考察的27个省份中,山西、黑龙江、广西、重庆、云南、青海和宁夏等7个省份无缘百强县(市)。

关于某发展县域经济地几点建议

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或基本单元,是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县域经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广大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根据市政协领导的统一安排,我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情况,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县域既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结合部,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县域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和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经济单元,处于国民经济的中观层次。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县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繁荣农业农村经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低估,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处于强国、强省、强市和为民、安民、富民的第一线,是统筹城乡发展、维系群众生活和巩固基层政权的关键点。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县的必然选择。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动机。发展县域经济既是加速推进农业产

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有力举措,是实现富民强县的最有效、最现实的发展路子,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县域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六大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鲜明地提了出来;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二次会议也提出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2005年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又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再三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会落空。 (四)发展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五)发展县域经济是破解县域经济各种矛盾的必由之路。根据2002年底的统计,全国约有55%的县靠国家财政补贴。全省2002年财政支出分析结果表明,县级支出中90%的比重用于保证行政机关运转和保障事业支出,仍然属于“吃饭财政”。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培植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和实力,是提高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单元,关系到一个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如何科学梳理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抓住“牛鼻子”,找准着力点,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当前必须认真深入思考解决的重大课题。近期,按照省委要求,我们成立专门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十二五”以来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坚持以县域争先进位为统揽,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抓手,打破行政区域,推进板块融合,不断增强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增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全市县域经济呈现出总量壮大、质效提升、贡献扩大、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发展较快。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一年一小步、五年翻一番”的目标,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201X年我市县域生产总值1393.72亿元,较2010年的696.1亿元翻一番,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4.1%,较2010年提高0.8个百分点。各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经济监测中的位次也普遍前移,全市13县(市区)中有6个县在全省83个县中居前20名,XX区先后跻身全省“十强县”“五强区”。

实力增强。201X年全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126.7亿元,较2010年增加63.4亿元。各县(市区)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1X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187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29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8 %。各县(市区)财政对民生的投入持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6%。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1%,建设保障性住房20.1万套,搬迁贫困群众15.6万人,稳定脱贫48.5万人,解决了农村266.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势头向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8.5:52.2:29.3调整为201X年的15.3:57.5:27.2。以果菜畜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50余个,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近200个,“马栏红苹果”等50多个知名产品已走出国门,全市农业总产值稳居全省第一。县域工业规模迅速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食品工业、能化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纺织产业以及绿色经济等特色经济板块,呈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良好态势。生态文化旅游业快速成长,201X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50万人次,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71.6亿元。 二、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础仍较薄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与全省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一是经济基础不牢固。全市多数县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产业结构单一,呈现出“一业或一企”独大的现象,持续稳定发展面临市场风险、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诸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

编者按:山东省邹平县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2000年经济实力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中排名中游偏下。近年来,邹平县立足实际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跨越崛起之路,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稳居山东省第一经济强县。驻郑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邹平县“工业强县、统筹城乡”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供领导参阅。 山东省邹平县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一、基本情况 邹平县隶属山东省滨州市,东接淄博,西邻济南,南依胶济铁路,北濒黄河,辖1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858个行政村,人口73万,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 (一)经济发展情况 邹平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2000年经济实力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中排名中游偏下。近年来,邹平县立足实际,解放思想,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共建共享、跨越崛起之路,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先后超越山东省的寿光、滕州等经济强县(市)稳居山东省第一经济强县。 经过多年跨越发展,邹平县基本建立了以家纺服装、新型材料、食品医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高档用纸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培养壮大了以魏桥集团、西王集团、长星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邹平先后被授予全国

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荣誉称号,2011年,邹平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第15位、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第11位、全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第3位。 (二)城乡统筹发展情况 近年来,邹平县以建设生态园林型现代化鲁西中等城市为目标,坚持城乡一体、区域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实现大变化。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4平方公里,人口39万,基本搭起了中等城市发展框架,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形象大幅提升。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达到62%。加快推进新农村和社区建设,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2个、省级3个,7个镇通过省级环境优美环境审核。2008年获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中国城乡建设范例城市、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邹平县注重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和经济共同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教育投入34.3亿元,新增校舍面积31.8万平方米,幼儿园入园率达到98.36%。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211取暖、“三免惠民”工程,对全县初中、小学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对经济困难学生免除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每年投入400多万元实施农村小学生乘校车补助工程,收益学生近2万人。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县。深化创新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达到了每个镇办有一处规范的卫生院、每3000人左右有一处社区卫生服务站、每500人左右有一处卫生室的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