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人犯罪调查报告

老年人犯罪调查报告

老年人犯罪调查报告
老年人犯罪调查报告

老年人犯罪调查报告

这些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经济文化的显著发展,科技及医疗水平的巨大进步,加上计划生育国策的有效实施,使得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强。到20世纪末,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3亿,约占总人口的10%。近几年,一种不和谐的社会现象——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对老年人身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犯罪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犯罪屡有发生,且在一定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这些农村老年人在人生的暮年堕落成社会的罪人,既严重危害了社会,同时也给家庭、子女及被害人的心灵留下了阴影。从人口比例来看,我国老年人犯罪率并不高,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化速度快,老年人犯罪的绝对数仍不容小觑,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这对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要犯罪特点

据统计,2001年至2003年10月,忻州市两级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5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194人,占批捕总人数5195的4%。2001年批准逮捕农村50周岁以上的犯罪嫌疑人66人,占全年批捕总人数的3.4%;2002年批捕77人,占全年批捕总人数的4.11%;2003年1月至10月共批捕51人,占批捕总人数的3.69%。年龄在50至60岁之间的犯罪嫌疑人占绝大多数,共142人,占总数的73%,平均年龄为55.97岁,年龄最大的为80岁。犯罪所涉及的罪名近30种,主要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及侵犯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等类型。

1、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涉及罪名主要集中在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及拐卖妇女儿童罪等类型。2001年以来批捕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中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14人,拐卖妇女儿童罪7人。一些修养较差、缺乏道德观念的子女看到父母亲不能给家庭带来收入和其他好处,有可能用恶劣的态度对待老年人,致使老年人走向歧途。

2、农村老年人性犯罪不容小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客观上刺激了老年人生理需要的多极化、深度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对性和物质的需要方面。罪犯多是丧偶、离异、孤寂之人,他们大多家庭居住单门独户,与人交往较少,或子女成家立业远

离自己,或老伴去世、离异,故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人格障碍,而其独来独往又为实施性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

3、涉及的罪名发生变化。农村老年人犯罪,尤其体力不济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往往不是自己亲自实施,而是假借他人的行为实施。常常教唆或帮助有责任能力的人实施。

4、妨害公务罪、寻衅滋事罪等扰乱公共秩序犯罪不容忽视。2001年以来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涉及妨害公务罪的9人,寻衅滋事罪4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1人。包庇罪与窝藏罪也占有相当比重。

5、犯罪发生的地域分布不平衡。经济较贫困地区犯罪数量相对较多。

二、犯罪主要原因

一是农村现有经济环境的影响。忻州市目前大多数农村仍然处于较贫困状况,农村经济不发达,一些老年人为生活所迫实施盗窃、诈骗等犯罪活动。

二是农村特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的宗族观念较深,亲属关系错综复杂,往往“一家有难,八方相助”,个别群众出于某种原因,自发或煽动周围不明真相的农村群众,对国家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的一些正当执法行为加以干扰阻碍,甚至仗着人多势众,做出过激的行为。

三是农村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所致。老年人精神与身体衰退,感官功能降低,反应迟钝,自控力差,使其人格心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固执、偏狭、幼稚、易被激怒,在遇到挫折或受到刺激时往往就失去已经形成的成年人的那种克制和理智,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变得像儿童一样任性、冲动起来。这种情绪回归现象常常使老年人在产生人际冲突时牢骚满腹,缺乏宽容、通融态度,不能恰当解决所遇到的纠纷,很容易因为小事而激起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出现攻击性的语言和行为,从而走向犯罪。

四是一些农村老年人由于缺乏亲情关爱,心理和生理上的孤独寂寞,引发畸形心理问题而导致性犯罪行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有

了提高,很多人的性需求和性能力并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丧失殆尽,同样需要性生活。但是,农村老年人性需求的客观存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我国传统文化氛围下,许多在性方面有需求的老年男性,不敢、不情愿也不好意思通过正常的交友或是婚姻的途径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只能苦苦压抑,日积月累便会逐步形成极度饥渴的性心理,从而导致老年男性犯罪案件。

五是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低下,法制意识淡薄所致。由于历来普法的重点一直是放在青少年,忽视了对老年人的法制教育,特别是偏远的农村更是老年人普法的盲区。当今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不仅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对老年人也会产生各种刺激。农村基层组织的福利设施不完善,老年人物质生活没有保障。随着年龄增大,逐步丧失劳动能力,大多缺少儿女的照顾,基层组织对老年人的帮助不到位,贫穷致使其走上了犯罪道路。

三、预防对策

我国现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犯罪增多不容忽视,关爱农村老年人,让他们有一个幸福晚年,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犯罪的重视和研究,从而为预防和减少农村老年人犯罪提供具有较高价值的理论指导。预防和减少农村老年人犯罪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一是社会预防与家庭预防相结合,重视构筑农村老年人犯罪预防体系。一方面动员全社会关心尊重老人,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要在保证老年人生活基本保障的基础上,重视老年人生理健康和心理卫生,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体系,及时就医。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家庭是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子女应当继承和弘扬尊老的美德,重视对老人生活上的照顾和感情上的慰藉,尊重老人的人格,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让他们幸福地安享晚年。

二是惩治与维权相结合。在我们的司法工作中应严格落实《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依法维护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慎重对待、妥善处理农村老年人犯罪案件。力求做到:一方面,通过惩治老年人犯罪,维护最广大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惩治中把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贯彻始终。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弱势人群维权体

系,对被不捕、不诉、宣告缓刑的老年人要落实帮教措施,做好对老年人犯罪的综合治理工作,妥善安置刑满释放的老年犯,有效地遏制老年人犯罪和再犯罪。

三是舆论导向和加强文娱生活相结合。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心理要求的复杂特点,一方面,社会应该给他们树立健康的舆论导向,正视、理解老年人的心理、生理需求,排除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社会积极为农村老年人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大力开展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给他们提供合理、合法、健康的娱乐、健身、学习场所,使其获得身心愉悦,不再孤独自闭,远离腐朽思想毒害,以避免老年人误入歧途。

总之,我们要把老龄工作视为社会主义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都重视起来,努力创造一个适合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条件与环境,激发老年人为社会服务的意愿,引导老年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使老年人安度晚年。这样老年人问题就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的。

参考文献:

赖文.老年人犯罪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程东宁.老年人犯罪能不能网开一面[J].人民法院报,2003(4)

费平金进.当前老年人犯罪增长应以重视[J].

易明刚.老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报,2002,3, 1 (57-58)

吴宗宪.老年男性的犯罪心理[J].政法论坛,1992(3)

陈丽平.关爱老人就是关爱自己[N].法制日报,2003(5)

郭金亮丁桂枝.论我国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J].求索,2003(4)

赵秉志.犯罪主体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 1989

侯玉波.人格与社会心理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 2000,9,5 (719- 724)

赵俊康.中国大陆农村老年保障问题[J].

陈永革李缨.老年人犯罪的英法问题刍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报,2003,12(12)

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高铭暄.刑法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老年人犯罪特点、原因与对策(一)

老年人犯罪特点、原因与对策(一) 关键词:老年人/犯罪特征/思想教育/尊老风尚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条件的大力改善,人的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犯罪问题已变得越来越突出,呈现出不同的犯罪特点。从犯罪手段看,老年人犯罪往往采取非暴力手段,表现出智能性、间接性、隐蔽性;从犯罪类型看,男性多属猥亵、强奸、流氓犯罪、诱骗、放火、盗窃、侵占、窝赃、赌博、伪造、投毒、诈骗等,女性老年人犯罪则以盗窃居于首位。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离退休前后的心理失衡,对新的生活环境及家庭关系的不适应,人格自身显示的敏感多疑、情绪不稳、以自我为中心等。针对如上老年人犯罪的特点与原因,应建立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老年人维权工作体系和网络;加强对老年人进行思想教育,教育他们保持晚节;积极安排他们进行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动员全社会关心尊重老人,不使他们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同时对老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应列为犯罪学研究的重要新课题之一。按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都属于老年型人口结构的国家,并称其为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早在1995年我国已达到了老龄化社会。我国现有12亿多人口,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9100多万,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20世纪末,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3亿,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0%以上,而且还正在以年平均3.2%的较高速度增长。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2亿,到2050年将超过4亿。因此,早在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要注意人口迅速老龄化的趋势,及时采取正确的政策”。同时在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成为我国社会的重要课题,各地区、各部门都应该关心老年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在全国老龄工作会议中也曾指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急剧变化,是一个直接影响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要充分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早研究相应的对策,避免在将来出现被动局面。” 人口老龄化使社会出现新的特点,也给社会带来种种问题,其中包括老年人犯罪问题。一般说来,在整个社会的犯罪中,老年人犯罪的比例是很低的,在整个老年人口中,犯罪的比率也是很低的。可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老年人犯罪问题也会变得越来越突出。日本每年一册的《犯罪白皮书》在谈到日本犯罪的两个特点时,其中之一就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老龄者犯罪增加,在老年人犯罪中,初犯的比例很高,这说明,老年人犯罪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因此,对老年人犯罪进行探讨和研究实属必要。从世界范围看,使用德语的地方从20世纪开始,以埃克斯纳的《犯罪学》中关于老年人犯罪的论述为起点,已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以美国、英国为中心的使用英语的地方,对老年人犯罪问题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20世纪中期,日本人开始深入研究老年人犯罪问题。受德国等国的影响,我国台湾地区已对老年人犯罪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当前,我国大陆对老年人犯罪的研究较少。但是,老年人犯罪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仍占有一定的数量。因此,研究老年人犯罪特点及其预防,对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老年人犯罪的概念 所谓老年人犯罪,概括起来说,就是指60岁以上的人所实施的犯罪。这是一种以年龄为标准对老年人犯罪所下的定义,即为老年人规定一个起点年龄,达到这个起点年龄的人即为老年人,尽管年龄标准具有个体差异,不能反映每个人进入老年期的时间,但它整齐划一,便于掌握,因而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德国著名犯罪学家施奈德、凯泽、阿尔布莱希特等人对老年人犯罪所下的定义都是:老年人犯罪是指年满60周岁及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的总和1](P245)。 最早从年龄结构研究出发定义老年人的是瑞典学者桑德巴,他把老年人的起点年龄定为50岁。如今,各国老年人的起点年龄并不完全一样,挪威、瑞典等国规定67岁以上才算老年。

关于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关于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留守老人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心酸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如下是给大家整理的关于空巢老人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一、调查长安区空巢老人的目的 (1)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空巢老人的问题更是值得人们关注。他们有的没有儿女,孤苦无依;有的想念自己的子女,却可能远隔天涯或因工作忙碌没有在身旁;他们渴望沟通交流,却找不到能够诉说的对象;他们希望能够融入社会,然而他们能做的越来越少。空巢老人孤独、寂寞,生活中有许多困难与不便,需要获得精神上的慰藉,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关爱。 (2)通过此次对长安区周边社区空巢老人的走访调查,能使我们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我们对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认识与关注,提高我们自身尊老爱老的意识,更好的为我们身边的空巢老人献出爱心。 二、关于调查长安区空巢老人的背景及意义 (一)调查长安区空巢老人的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生育水平持续下降和老年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不断延长,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也日趋明显,我国老年空巢家庭数量也呈上升之势。所谓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可以预料,空巢家庭将逐步在我国城市地区成为主要的家庭形式之一。因此,我们需要了解长安区空巢老人的生活基本状况,分析影响长安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提高的因素,进而实现长安区的进一步和谐构建。 (二)关爱长安区空巢老人的意义 关爱空巢老人,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社会、家庭和每个公民的应尽责任;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社会、家庭和每个公民的应尽责任。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空巢老人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更要起到带头作用,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一份力量。

空巢老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空巢老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1 2020年4月19日

大学生社会实践: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活动主题: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一、引言 1、调查背景 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现象特别引人关注。了解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帮扶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经验做法,研究探讨对策办法,加强城镇空巢家庭艰巨老年人的帮扶工作,给上级党委研究老龄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2、调查目的 透析空巢老人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3、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 二、正文 (一)空巢老人生活现状 2 2020年4月19日

经过问卷调查,我们对空巢老人问题进行了数据统计,下面分析。 据市统计局城调队统计,城市居民家庭中空巢老人家庭已占到54.0%。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正成为一个需要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今年,天津市老龄办组织开展了对空巢老人家庭的生活状况和养老需求的抽样调查,昨天,调查报告正式发布。老人们经过填写调查问卷,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经济状况、健康医疗情况、住房情况、生活照料情况、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养老意愿和需求等等,同时也表示了自己的心声。 32.4%的空巢老人独自居住;87.1%的空巢老人有退休金;1.8%的空巢老人生活不能自理; 以上的数据来自天津市老龄办最新发布的《天津市空巢老人家庭生活状况和养老需求调查报告》。此次调查涉及了有关空巢老人生活的诸多方面,从具体的数字能够了解她们的真实需求。 1、居住方式 独自一人居住的有389人,占32.4%;老夫妇俩共同居住的有811人,占67.6%。女性空巢老人中独居的比例远高于男性。 3 2020年4月19日

关于青少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 定稿

关于青少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人_邳立军___ 年级_10秋____ 专业_法专___ 分校__宝坻分校__ 指导教师_陈楠__

关于青少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 一、前言部分 近年来,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据统计全球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比例最高,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如今,青少年犯罪已被国际社会列为世界第三大公害。青少年犯罪除了无业人员及城市周边地区人员居多,父母离异、畸型家庭子女犯罪的多,结伙犯罪的多,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多,侵犯财产的案件多,还有一些网络犯罪、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犯罪等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以及与之相伴生的失业、教育产业化、贫富差别悬殊等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加剧。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调查人邳立军 调查时间 2012年7月20日——2012年8月4日 调查地点:宝坻区司法局 调查方法:采访 二、事实部分 当前,青少年犯罪在年龄、类型、手段、方式上呈现一些新特点。一是犯罪年龄低龄化。据统计,某地区1998年以来14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41.7%,其中刚刚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14岁孩子竟占13.5%。二是犯罪类型多元化。青少年犯罪类型越来越多,主要有盗窃、抢劫、伤害、敲诈。此外,杀人、强奸、绑架等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三是犯罪手段成人化。十几岁的孩子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后伪造现场,一些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被频频使用,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了明显的成人化、智能化

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报告

有关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报告

序言 在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的今天,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仅仅是衣食无忧就表示老年人获得了高质量的生活么?事实上,老人希望得到更多尊严,拥有阳光心情,过上富足的晚年,在家庭中更受重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理念的多重影响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日趋加重,很多家庭甚至面临需要单独赡养四个老人的问题。因此,老年人的赡养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引起了多方关注。 我国衡量老年人生活幸福的标准通常是:有基本的物质保障,没有疾病或伤残。这只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要求,与幸福无关。如果老龄化是人生的一个积极经历,老人就应该有继续获得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权利。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概念,这是一个以提高老年生活质量为目的、最大程度地向老年人提供健康、参与和保障机会的过程。其中,老人的经济收入、心理健康和家庭各方面对积极老龄化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生活状态处在特定时期,了解老年人生活的现状,积极解决他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深入调查,了解老年人的生活,针对各个方面做出深入分析,从而得出一系列结论,为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 关键字:老龄化生活质量物质保障老年生活

目录 一调查方案 (4) (一)调查背景 (4) (二)调查范围和对象 (5) (三)调查内容 (5) (四)调查方案 (5) 1. 前期准备 (5) 2. 调查方法 (6) 3.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6) 4. 调查结果和对策 (6) 5. 调查小组成员 (6) 二调查分析 (7) (一)被调查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7) (二)被调查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11) (三)被调查者的物质生活保障 (13) (四)被调查者的日常生活情况 (17) 三调查结果 (23) 四调查总结 (24)

老年人犯罪的研究

第27卷第3期2012年5月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X I ADMINISTRATIVE C ADRE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 W Vol 1271No 13May 12012 [收稿日期]2012-03-01 *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老年人犯罪刑事责任问题研究6吉教科文合字2011第 460号之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震(1979-),男,辽宁抚顺人,法学博士,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刑法学与犯罪学。 184507406@https://www.doczj.com/doc/d76215015.html, 1 Pollak.O.1941:T he Cr iminality of Old Age.Psychiatry Dig est.3:213.转引自Belinda M cCar thy and Robert Langwor -thy:Older O ffenders:P erspectives in Criminolog y and Criminal Justice,Pr aeger Publishers,1988,p15. o Butler,R.N.and I.L.L ew is:Ageing and M ental Health(3rd editio n).T oronto:T he C.V.M osby CO.转引自E.A.F attah V.F.Sacco :Crime and V ictimization of the Elderly,Spr ing er -Verlag N ew Yor k I nc,1989,p2. ? Shichor ,D.and S.K obrin:Criminal Behavior Among the Elder ly,T he G ero ntolog ist.18(2):213-218.转引自E.A.F attah V.F.Sacco :Crime and V ictimization of the Elderly,Spr ing er -Verlag N ew Yor k I nc,1989,p3. 老年人犯罪的概念与主体分类研究 * 王 震 (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 [摘 要]老年人犯罪是我国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所要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对老年人犯罪的一些基础性的问题,目前的研究仍然比较匮乏。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老年人犯罪的概念的进一步澄清和对老年犯罪人的分类的研究也就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老年人犯罪;老年人犯罪概念;老年犯罪人的分类 [中图分类号]DF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628(2012)03-0035-05 一、关于老年人犯罪概念的各种观点 老年人犯罪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提出要对其进行研究的时间很早。早在1899年在布达佩斯召开的一次犯罪学会议上,就已经有人对老年人犯罪进行了讨论1,这也是有据可查的对老年人犯罪较早进行关注的一次研究。只是直到上个世纪,老年人犯罪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才激起了更多的人对它进行研究的兴趣。 老年人犯罪的概念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将老年人犯罪定义为:一定年龄以上的人所进行的犯罪行为。所以,现存的各种观点的分歧也主要集中于如何确定这个年龄的界限。德国著名犯罪学家施奈德将老人犯罪定义为:人们把所有60岁或60岁以上的老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统称为广义上的老人犯罪。狭义的老人犯罪是指由于人的身体、心理、社会生活等方面处于 老年化的过程而引发的犯罪行为。[1] 这里的广义和狭义的区分,一个着眼于行为主体,一个着眼于 行为特征。狭义的老年人犯罪所包含的范围较小,它把老年人所实施的并非由于老年化过程而引发 的犯罪行为排除在外。[2] 我们的讨论都是集中于这里广义上的老人犯罪。而这里的施奈德的观点也受到了其他一些德国的犯罪学家如凯泽、阿尔布 莱希特的认可。 [3] 日本的关于老年人犯罪的概念和德国有所类似,但是也不尽相同。他们将其称为高龄者犯罪。大谷实认为:在犯罪统计上,将60岁以上的人的犯罪称为高龄者犯罪。[4] 而在另外一本日本的刑事政策学的专著中认为:高龄者通常较多是指65岁以上者,但根据5犯罪白皮书6统计上的条件,指60岁以上者。[5] 这里提出了65岁或60岁两个界限标准。 英美学者对这个问题也有涉猎。但是也有许多分歧。如巴特勒(Butler)和莱维斯(Lew is)认为65岁在描述一些例如诸如健康、精神状况以及心理和生理的忍耐力或创造力方面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它是出于某种目的所做的强制性的划 分。o另外一些学者认为65岁的界限过高,对于研究老年人犯罪行为来说55岁是更好的截断点(cut -off point)。?当然,还有人认为这个年龄界限从统计个人逮捕数量的角度还应当更低一些,可以将

农村老年人性侵害犯罪的调查报告?

农村老年人性侵害犯罪的调查报告 作者:任瑞红 来源:《法制博览》2014年第10期 作者简介:任瑞红(1980-),女,河南鄢陵人,法律本科,研究方向:刑法。王东丽林萍 河南省鄢陵县人民检察院,河南鄢陵461200 【摘要】本文以Y地区基层检察院为样本,通过对该地区近年来农村老年人性侵害犯罪案件的情况分析,期望对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性侵案件频发;原因分析;对策 近年来,农村老年人性侵害犯罪案件频发,在社会上产生了及其恶劣的影响。此类犯罪严重恶化了治安形势,扰乱了社会和谐稳定,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为深入探究农村老年人犯罪案件的成因,近期我们对2010年以来Y地区基层检察院办理的农村老年人性侵害犯罪案件进行了专项调研分析,以期对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有所帮助。 一、受案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我们传承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将老年人作为尊敬的长辈,他们也常因年老体衰被社会作为弱势群体看待,但却忽略了这一群体也会侵害社会,尤其是老年人性犯罪问题更是一个犯罪预防的盲点。 2010年至今,Y地区基层检察院共受理公安机关移送审查逮捕的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犯罪案件32件38人,其中性侵害犯罪案件达9件9人(包括强奸案件8件8人,强制猥亵儿童案件1件1人),占案件受理数的28%,并且有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1件1人,2011年1件1人,2012年2件2人,2013年5件5人。逐年上升的农村老人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令人担忧,也应引起我们对农村老年人性犯罪案件多发问题的关注。 二、该类型案件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分析上述9起农村老年人性侵害犯罪案件可以看出,该类型犯罪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从犯罪主体看,农村老年人性侵害者文化程度较低,多为文盲或半文盲,法律意识淡薄,生活上缺少约束,其中丧偶、离异、单独生活者居多。他们大多单门独户,与人较少交往,或与子女分家单独生活,或老伴去世、离异,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而其独来独往又为实施性侵害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2010年以来,该院受理的9起农村老年人性侵犯案件中有6人为文盲或半文盲,占受案总数的67%;有4人认为只要女孩愿意就不算强奸,占受案数的

关注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关注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 2012年2月1号至2012年2月10号 二.调查地点 马蹄垭村 三.调查内容 空巢老人问题 四.摘要对象 空巢老人 五.关键词 空巢老人现状问题解决方案 六.主要内容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可以了解到,自2001 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未来20年,老龄人口的年均增 长速度将超过3%;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 水平将超过30%以上。现目前,空巢老人这一群体正在疯狂的增长,空巢老 人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缺少家庭和社会的关心。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空巢老人问题在农村进行了 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空巢老人在生活、心理等方 面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空巢老人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打工挣钱,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老年 群体,即为空巢老人。调查显示,本地的空巢老人中有大部分处于65周岁以上。子女外出打工后,与空巢老人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子女的角 色要求,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空巢老人“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 现偏差。

此次的木家沟之行我们了解了很多,我们所接触的二十位老人,其中有两位老 人性格开朗,但是当我们提到他们孩子多久回来一次,他们大多都显得很沮丧,有的甚至流泪了,空巢老人是极度的渴望亲情的。 此次调查我们主要关注了空巢老人一天的生活,在这一天里,到多数老人 都养成了很早起床的习惯,而且部分空巢老人还得照顾自己的孙子或者外孙子 女等,而他们这一天还在奔波劳累,在调查中显示,几乎所有的空巢老人没有 养老保险,基本的生活费用由自己的子女提供,而部分的空巢老人的孩子不孝 顺或者本来挣得钱很少,对于空巢老人的照顾就不够。而在外打工挣钱的儿女 也很少打电话回家问候在家的老年人,这一部分老年人大都承受很大的心理, 他们一般都会觉得自己老了,对于家人就是负担,很多失去老伴的老人甚至终 日孤独。 图表分析: 空巢老人年龄分布人数 60-65 66-70 71-75 76-80 80以上

关于青少年上网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青少年上网情况的调查报告 1、调查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网络的触角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毋庸置疑,网络作为信息的载体,它给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带来了巨大的飞跃。“网络”已成了当今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衣衫快捷的窗户。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的中学生一族。对网络更是情有独钟,一“网”情深。然而“网络”在展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的同时,也打开了一个无限巨大的“垃圾场”的大门,对身心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可谓“一半是馅饼,一半是陷阱”。 2、调查方法: (1)问卷方法(调查范围:周围小区居民) (2)各种书刊资料收集 (3)网上查询(社会上的其他人士对于上网的认识) (4)组员讨论研究 (5)材料整理与编辑 3、调查研究: (1)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是15—17岁的青少年。调查发现经常上网的是男同学,几乎每天上网,偶尔上网的和从未上过网的女生居多。上网费用的来源多数人是节省的饭钱。大多的人在网吧上网。家长对学生上网的态度是少有约束。很少正确使用。上网的目的部分聊天,大多是玩游戏。

上网对自己学习有帮助的占少量。谈到对网络的看法,认为内容既有健康。也有不健康内容的占一半。所里据熟悉网站的名称都市游戏和歌曲网站。 (2)青少年上网的原因: 第一,少年进入青春期后,成人意识强烈,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大人了,什么事都可以自己处理,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但事实往往相反,他们经常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娇宠惯了,一点小小的挫折可能就会令他们无法接受,具体表现为,情绪波动比较大、控制情绪能力不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受挫折后情绪不稳定,使得这些孩子不自觉地去寻找一个能充分满足自己的世界,网络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这一条件。在网络世界里,他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他可以完全逃避现实,他的情绪可以得到充分的宣泄。 第二,家庭关系紧张,无法与父母进行很好的沟通是青少年选择网络的又一主要原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在确立人生观、世界观最关键的时期尤其需要来自父母的正确指导。很多父母更习惯于那种“家长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忽视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造成了青少年偏要和跟父母对着干的局面——你们不让我打游戏,我偏要这么做。 第三,学习成绩差,自暴自弃。大多数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的孩子,学习成绩都比较差,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往往会选择网络来满足自己。

老年人犯罪心理

老年人犯罪的犯罪心理浅析院系:政法学院法学系 学号:1022408013 姓名:郭云素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加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寿命不断延长,我国社会提前进入老龄化。老龄化社会到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现象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的结果,同时也给社会带来种种问题,其中就包括老年人犯罪问题,老年人因其年龄、心理以及社会地位的特殊性使得我们必须加紧对老年人犯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文通过对老年人犯罪心理的浅析希望能对老年人犯罪问题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老年人犯罪心理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3亿,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0.41%,其中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依照人口年龄结构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老年人口还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预期到2015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两亿,约占总人口的14%。随着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社会家庭的环境对老年人的身心及自身诸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犯罪在社会犯罪占有的比重和数量也有增长的趋势。 一、老年人犯罪的概念 所谓老年人是指生物上的人体结构和生理上的衰老,受生物学规律和周围环境的制约与机体生长成熟这一序列同步,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老化,具有时空上的不可逆转性,但是由于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个人自身的生长条件和天生机体发育的差异,判断老年人的标准也有所不同,根据人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和角色作用,可分别从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来衡量。1982年在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将老年年龄的界限定义为60岁,我国若以退休年龄为界限的话,则男性60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已基本步入老年人的行列。1996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把我国老年人的起点年龄定为60周岁,这一标准便于正确的估量老年人口变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更适合我国现有的国情。 老年人犯罪概括起来说,是指60岁以上的人所实施的犯罪,这是一种以年龄为标准对老年人犯罪下的定义。老年人犯罪的概念可作狭义和广义的区分,广义的老年人犯罪指老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狭义的老年人犯罪指由于身体、心理、社会生活等方面处于老年化的过程中而引发的犯罪行为,前者着眼于行为主体,后者着眼于行为特征,狭义的老年人犯罪所包含的范围较小,它把老年人实施的并非由于老年化过程而引发的犯罪行为排除在外。 二、老年人犯罪的特点 老年人犯罪与未成年人犯罪的不同之处在于老年人犯罪没有因为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反而呈下降趋势,然而老年人犯罪也有其他特殊的现象、特点和犯罪原因,很值得注意。

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调研 ——以xx村为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现在在农村仅凭耕种所得收入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正常的生 活需要,其中,大多数年轻人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纷纷选择背井离乡去城市打拼。因而,留守老人这个特殊群体不断扩大,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本次调研主要以走访、查阅文献、入户调查等方法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几条建议。 关键词:留守老人、农村、现状、对策 一、留守老人概念的界定 目前相关的各权威部门并没有对留守老人给出其明确的定义。 一部分学者从老人年龄角度考虑,例如王学芳在《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支持网络结构探析》一文中,则认为留守老人是子女长期外出流动时留守在户籍地村的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指出了留守老人的年龄限制。 也有一部分学者从子女外出原因及外出时间角度考虑,例如陈浩(2007《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一文中的界定: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农民工在进城时把父母留在了农村,催生了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的群体。我们把这种由于农村人口迁移引起的特殊现象所构成的老人群体称为农村留守老人群体。 还有学者从子女及子女配偶是否在老人身边的角度考虑,例如:王乐军《济宁市农村留守老人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的研究对象为济宁各县市农村留守老人,其农村留守老人的确定标准为:常住农村的老人,年龄大于等于60周岁;其子女及子女配偶因外出工作均常年不在本村居住者。突出子女及子女配偶都不在老人身边。 因此,本文对留守老人的概念做了一个具体的定义:留守老人是指那些因子女长期离开户籍地的60周岁以上或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二、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 (一)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由于子女们外出打工,老人们在生活上缺人照顾,精神生活单调,很是孤独。很多年迈的老人必须自给自足,但是他们已经年迈,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子女外出后,电话称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二)生活来源缺乏应有的保障 大部分的留守老人基本没有经济来源,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比如通过种植庄稼,像小麦,花生,油菜,还有种菜等再拿到菜市场上卖所得,收入来源单一。在走访中,我发现,一般老人都是用柴火来做饭,每年的秋天,他们就会上山砍柴以备过冬。就拿我的奶奶举例,她一年四季始终住在一座可能被年轻人叫做“破烂房”的地方,一个人生火做饭,一个人生活,这在人们看来会是相当可怜和孤独的。而且,她是没有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就算有,也只是很微小的福利。因此,在农村地区,留守老人的生活保障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应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 (三)生活照料问题 子女对父母的生活照料需以空间距离的接近为基础,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两代人的分离,因此子女的乡城迁移客观上减少了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安全和医疗等方面得到的照料,使留守老人普遍处于家庭照料不足的困境。另外,家庭代际关系的失衡、尊老敬老养老关系的淡化,加剧了留守老人的艰难处境。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当今,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越来越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为了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有详尽的了解,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认真的调查。最近,笔者对XX年**区人民法院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调研,希望能为**区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政策提供基础资料。 一、犯罪概况和特点 XX年,**区人民法院共计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88件,未成年人犯罪人数130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全院审结案件数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以下特点: 从犯罪类型看,种类呈现多元化 未成年人犯罪涉及刑法四大类10个罪名。抢劫案件32件,盗窃案件23件,敲诈勒索案件6件,诈骗案件1件,故意伤害案件15件,强奸案件2件,寻衅滋事案件13件,聚众斗殴案件2件,交通肇事案件1件,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1件。 从犯罪形式看,共同犯罪较多 未成年人共同作案的犯罪案件43件,占全部案件的%。未成年共同犯罪案件中多数是偶合性的共同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人之间往往是邻居、同学、朋友的关系,相互感染,在人多势众的心理影响下,相互纠合在一起实行犯罪;少数是

结伙共同犯罪,不少未成年人,在他人的纠集下,结成团伙,连续作案,流窜作案,犯罪目的明确,暴力倾向明显。 从犯罪手段看,成人化特征明显 未成年人有意识地模仿媒体上的犯罪方法现象较多,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时手段老练,作案后毁灭证据,伪造现场。有的未成年人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和电子设备作为作案工具,犯罪手段现代化。 从身份性别看,男性居多,在校生数量较大 130个未成年犯罪人中,女性仅6人,在校生31人。男性犯罪人中,闲散人员较多。在校生多为职业中学和民办学校的学生。 从犯罪年龄看,低龄化趋势明显 130个未成年犯罪人中,14至16周岁的占到18人,且有数个犯罪人刚满14周岁。 从犯罪结果看,社会危害严重 15件故意伤害案件中,致人死亡的案件为3件。抢劫犯罪案件中,将被害人殴打致伤的案件较多,且不少人实施了多次抢劫行为。 二、犯罪原因分析 未成人本身的原因 未成人认知能力低,受暗示性强,情绪不稳定,易受情景感染。缺乏独立评价能力,行为方式具有模仿性,未成年

老年人生活情况调研报告(1)

老年人生活情况调研报告(1)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惠老政策,为各级党政提供决策参考,台儿庄区老龄办自5月11起,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工作。此次调查采取入户走访、以问卷式抽样方式进行。调查以本区户籍城镇、村居60岁以上人口为对象,选取了3个镇180户老年人家庭进行,针对老年人的家庭状况、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状况、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状况等问题进行调查,全面了解当前我区老年人基本生活情况和老年人社会养老保障与社会需求,了解涉及老年人切身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区老龄办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性别比例、年龄层次、知识结构、收入水平,生活状况、居住地域等因素,确保调查的客观性、科学性和代表性。通过调查,掌握了我区老年人口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集中反映出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 一、基本情况 农村老年人抽样调查情况:从问卷情况看,抽样的120位老年人中有6位是退休工人,114位是农民,多数老年人人均有承包地2亩左右,在60-69岁的抽样人群中,有60%是老年人自己耕作,40%是子女帮助耕种或转包;在70岁以上抽样人群中,只有少数身体好的自己耕种,绝大多数由子女耕种。多数老人经常给子女料理家务或照看孩子。

从文化程度看,90%老年人是文盲或半文盲,极少数是小学文化,平时不看书不看报,有选择性地看电视节目,以传统休闲娱乐节目为主,平时打打扑克、闲聊家长里短,基本不参加健身和文娱活动。 60%的老人与配偶同居,30%独居,10%与子女在一起生活,住的多数是自己的旧房,面积20—30平方米。去年个人全部收入60%在1001—元之间;30%在501—1000元之间,5%在500元以下;5%在5001—7000元之间,上级每年补助101—300元,每人每月大致开支51—100元,对物价上涨多数紧张,少数平静。没有社会养老保险金。50%老人子女经济状况较好,40%子女经济状况有困难,10%子女十分困难;50%老年人生活没问题没存款,10%老人达到温饱有困难、无欠债;15%有欠债,无法达到温饱;5%较富裕,有存款。欠债主要原因是无收入或收入太少、因病,其次意外事故、盖房、娶儿媳妇等。对自己目前的经济状况50%老人认为还算可以;生活水平一般,40%老人认为不满意;生活水平较低,5%基本满意;生活水平很差,5%很不满意。 农村老人身体健康状况普遍很差,70%老人患运动系统病症、心脑血管疾病、气管炎、肺部疾病,25%老人患眼疾,有听力障碍,5%老人患其他神经疾病。自己干不了的事情80%老人靠家庭成员照顾,多数老人认为不孝子女有,但很少,具体不孝原因说不清楚,一般认为还是道德品行问题。

《刑法修正案(八)》关于老年人犯罪从宽制度的规定

《刑法修正案(八)》关于老年人犯罪从宽制度的规定 一、出台背景 (一)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需要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党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新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它对于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宽”与“严”两种手段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做到统筹兼顾,协调运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的“相济”,要求在从严惩处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也要注意从宽处理的一面,要求对不同的犯罪和犯罪分子区别对待,综合运用宽和严两种手段。这一基本的刑事政策,不仅要贯穿于刑事司法和刑罚执行的全过程,而且要贯穿于刑事立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刑法中从宽处理的规定,以充分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老年被告人应当成为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原则上从 宽的适用对象。老年人由于机体衰老及脑功能的衰退,各项生理功能及躯体状况减退,反应事物能力差,活动能力迟钝,使得他们认识、判断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渐下降。老年

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与一般成年人相比,会有所减弱,有的甚至是严重减弱。因此,法律对老年人犯罪应当规定与未成年人相似的宽宥。将老年人纳入刑法关于特殊群体从宽制度范围,是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刑事立法环节的体现,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二)贯彻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政策的需要 “保留死刑,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是党和国家一贯的刑事政策。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要求坚持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等刑法基本原则,以最严格的标准和最审慎的态度。适用死刑这一最严厉的刑罚,确保死刑只适用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而老年犯罪人的智力和控制力明显下降,人身危险性也有所降低,一般来说再次实施严重犯罪的可能性较小,对这类群体适用死刑的意义不是很大。司法实践中,对高龄老年人适用死刑往往也会引起较大的社会争议。如2002年6月,湖南省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故意杀人的88岁老人韦某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该案在当时备受关注,不少人提出批评意见。世界上某些保留死刑的国家(如蒙古)在其法律中明确规定对达到一定年龄的老年人不适用死刑。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在1989年5月24日及1996年7月23日通过的决议中,就倡导和要求成员国应在刑法中规定可判处和执行死刑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调查报告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调查报告 2010-07-06 09:58:36| 分类:新闻数据|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未成年人犯罪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到千万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已成为当今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有效地减少、控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认真研究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成因,揭示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此,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对我院近3年来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一)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在刑事犯罪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我县2003年判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7件17人,2004年为19件22人,2005年截止到8月1日19件40人,分别占历年判处各类刑 事案件的4.5%、9.4%、12%。 (二)犯罪“低龄化”日趋明显。通过对2003年至2005年犯罪未成年人的年龄调查发现,2003年14—16周岁犯罪人数占未成年人犯罪的20%,2004年占30%,2005年占未成年人犯罪的50%。 (三)作案手段成人化、暴力化,作案手段残忍,造成的后果严重。如2003年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中, 有2起故意伤害致死,一起重伤。 (四)作案“团伙化”。在以往审理的未成年犯罪中,共同犯罪案件不断增多,犯罪的低龄化,使一个人显得身单力薄,要想完成“犯意”,他们必须集结更多的同伙,才能达到犯罪的目的。团伙表现的比较松散、 随意,没有明显的分工,大多为临时起意。 (五)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较为固定。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于财产暴力犯罪。涉及的具体罪名有抢劫罪、盗窃罪、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拐骗儿童罪、诈骗罪、交通肇事罪。财产型犯罪每年都在50%以上,而财产型犯罪90%为抢劫犯罪,抢劫对象一般也较为特定,即抢劫的对象多为未成年人,且绝大部分为学生,地点选择在学校周边地带或者直接进入学校院内、宿舍内抢劫。 (六)未成年犯家庭背景普遍较为复杂。单亲家庭、再组合家庭占有一定比例,父母常年在外的家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近几年审理的我县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有7层以上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由祖父母、外祖 父母照顾生活的较多。 (七)未成年犯的文化程度普通偏低,法制观念淡薄。近几年审理未成年犯90%以上是小学文化或初中辍学,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清楚的认识,有的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犯罪。 (八)未成年犯有上网经历的人越来越多。据调查,2003年以来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90%以上的未成年被告人有上网经历,而且还有不少人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 (九)未成年犯大多缺乏管教,有结交社会不良青年的经历。 (十)未成年犯绝大部分为男性。2003年以来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只有一名是女性。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成因 (一)未成年人的自身原因。14—18周岁的未成年人正处在心理、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生理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具有思想认识模糊,敏感好奇,富于幻想,喜欢模仿等特点,而他们的认识都只是建立在他们浅显而单纯的阅历基础上,他们辩别是非和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较差,同时

农村空巢老人社会调查报告

农村空巢老人社会调査报告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下面有整理的农村空巢老人社会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空巢老人】★★★ 精神空虚大丁?物质匮乏 很多空巢老人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也许不缺吃不缺穿,但是每夭都觉得无所事事, 要么在家静静守着空荡荡的房子,要么在养老院里等待吃饭的时间。 在西江南路居委,已独居生活了13年的黄伯昌老人跟其他空巢老人一样,无法与儿女共享夭伦之乐,只有闲时与社区工作人员开开玩笑逗逗乐,才是他一夭最开心的事情。 住在清宁坊的梁秀霞说,自己今年七十七岁了,退休也己二十七年了,本來可观的退休金足以支撑日常的生活,但是儿子下岗,儿媳妇乂身患重病,昂贵的治疗费用致使家里生计困难,后來儿子不得不外出打工,二十年來口己独口生活。半常打扫口己门前的街道和摘晒鸡蛋花是唯一的乐趣。随后,记者走进梁秀霞的家,粗糙的水泥地,破旧的瓦片屋顶,窄小的客厅里摆放着掉了漆的破旧的桌椅,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只有瓶瓶罐罐摆放得整整齐齐。 我认为,我国教育应当提高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合机制”,让毕业生能够学到公司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我国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想出对策。当然作为大学生口己也应该宽泛的发展自己的见识。 城西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像梁秀霞这样的空巢老人,很少跟周围的老人聊夭, 即使城区有亲戚也很少走动,因为他们一个人生活惯了,没有什么事,不愿意去麻烦“别人”。 【生活依靠】★★★ 热心乡邻及时相帮 由于没有电话,梁秀霞基本上联系不了自己的儿子,“有什么特别的事,只能去邻居家里'借打'。”梁秀霞说,附近的街坊人都很友善,半常?有什么事情,也是邻里互相帮助。 邻里的帮助也许是空巢老人解决一些困难最快捷最有效的办法了。城西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我们的上班时间,许多事情居委会可以帮老人家解决,但是晚上或者周末就很难了,而且老人的病痛发作大多在夜晚,邻里间及时的帮助是最有效的办法。”

青少年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青少年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青少年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虽然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惩罚和处置,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100名犯罪中就有约10名是14-18岁的未成年人,这显然说明青少年犯罪已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且人数逐年上升。青少年犯罪问题不仅关系到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和福祉,关系每个家庭的幸福美满更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更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和谐社会的构建。虽说,我国目前已颁布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类型更加多样,且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新特点,面对这一现实,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因此,了解这西塞山地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对该地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将会有重大意义。 二、现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政府等部门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所采取相关措施的逐步推进,黄石市西塞山地区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状况已有所好转,治安也相对稳定。但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通过采取实地走访、抽样调查等方式,笔者发现,该地区在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上扔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认真分析其现状,对提出可行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措施具有重大影响。本次调查共涉及样本153份,作废10份,有效问卷143份,地域分布在西塞山地区;性别结构是男4

7.55%,女5 45%;年龄结构是18岁以下39人,18至25岁49人,26至35岁20人,36岁以上58人;文化结构是本科以上13人,高中及中专56人,初中60人,小学一下16人。通过对以上样本调查观点的汇总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较为严峻表一: 现今,虽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表一中我们能够看出西塞山地区的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较为突出。其中经常发生达到了 10.49%,偶尔发生高达71%以上,从未发生只占到了不足20%的比例。该地区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应该对这一问题重视起来,采取可行的措施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要真正做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将其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比例之内,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较长的一段时间。 (二)、犯罪类型多样化表二: 由表二可以看出现今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类型呈多样化,例如盗窃、抢劫、聚众斗殴、敲诈勒索、吸毒贩毒等。其中发生最为频繁的是盗窃、聚众斗殴以及敲诈勒索,这与青少年本身作案时具有盲目性以及其心智尚不成熟有关。盗窃、抢劫、敲诈勒索所占的比例较高,这表明青少年犯罪许多都与金钱有关。有的青少年经常上网、抽烟都需要钱,但他们没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家长们又不会给他们太多的钱,日常花销的不节制、缺钱的现实情况是致使他们盗窃、抢劫,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诱因。青少年大多数都年轻气盛,有哥们义气又容易冲动,一件小事因为不冷静就会将事情闹大,因此聚众斗殴的事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