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移民

中国历史移民

中国历史移民
中国历史移民

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及其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及其影响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中國歷史上的大移民,中國歷史上的移民城市的文章。东区包括长江下游及淮河流域,以接受黄河流域下游及今山东、河北及河南东部的移民为主。西区包括长江流域上游及汉水流域,以接受今甘肃、陕西、山西及河南西部移民为主。移

从晋怀帝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307—453年),南迁移民的高潮有四次。

第一次:永嘉初,今河北(以下提到的省名均系今名)、山东、山西、河南以及江苏、安徽二省淮北部分的流民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东晋元帝太兴三年(320年)在建康设置了第一个侨县——怀德县,以安置流民。以后.又陆续设置了徐、兖、幽、冀、青、并、司诸侨州郡县于长江南北。第二次:东晋成帝初(326年后),江淮间大乱.淮南居民以及原来侨居在淮南的北方人纷纷渡长江南迁。

第三次:东晋成帝末(362——365年)及以后一二十年间,中原战乱不断,关中所遭破坏尤其严重,今陕西、甘肃境内的人口南迁汉水流域,一部分进入四川盆地。。

第四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3年)和明帝泰始年间(465—471年),一度由宋武帝收复的中原地区重新失陷,淮北各州也由北魏占领,大量人口渡淮南迁,因而在淮南新设了司、兖、徐、青等侨州及其他一些侨郡县。氐人的战乱还迫使关陇流民南迁汉水流域和四川北部。

这几次移民高潮历时100多年,移民南迁的路线主要有东西二线:

东线:以循邗沟和淮河流域东南向的支流为主,向东南方向迁移,因此处于邗沟南端的今江苏扬州及其长江对岸的今镇江、常州一带成为山东及苏北移民的集合地,河南人也大多向东南迁入安徽,而不是向正南进入湖北。

西线:水路是循汉水南下,所以沿汉水的南郑(今陕西汉中)和襄阳成为移民重要的集散地。陆路则取金牛道(南栈道)进入四川。

按今地划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移民的来源,山东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本省和安徽的淮北部分也是移民来源之一。

第二位是安徽。其境内的移民来自北方,以河南为最大部分,其次为河北、山东、山西。本省淮北的移民也占相当大的比

例,少部分来自江苏北部。侨郡县大多散处于江淮之间,江南仅在今芜湖附近。

湖北境内长江上游今江陵、松滋一带的移民主要来自山西、陕西、河南,少量来自安徽和江苏的淮河流域。长江下游今武昌、黄梅一带的移民大多来自河南,也有一些安徽淮北的移民。但湖北接受移民的主要地区还是汉水流域,上自今郧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钟祥,而以襄阳为中心。来自陕西的移民数量最多,其次是河南、甘肃,再次为河北、山西、安徽、四川。

江西、湖南二省距中原已远,移民到达的较少,仅在北部一小部分设置了几个侨县。

河南南部淮河流域也设有若干侨县,主要安置本省北部流民,其中也有少数来自陕西、甘肃及本省南部邻区。

陕西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安置的移民几乎都是来自甘肃、四川和本省北部。

山东今黄河以东南地区因一度为南朝宋所有,所以也曾设置侨州郡县,接纳的移民以河北的为主,其余为河南北部及山西移民。

总而言之,移民迁入地可以分为东西二区:东区包括长江下游及淮河流域,以接受黄河流域下游及今山东、河北及河南东部的移民为主。西区包括长江流域上游及汉水流域,以接受今甘肃、陕西、山西及河南西部移民为主。移民总数在700万。

二、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安史乱后中原汉族的南迁

李白《永王东巡歌》诗云:“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分布广大南方地区。南迁路线主要有东、中、西二路。

东路自华北平原进人淮南、江南,尔后主要经皖南、浙西金衢盆地进入江西。再分二支,一支南下岭南;一支翻越武夷山进入福建。东路以当时全国交通命脉大运河为主干,兼用汴河、泗水等河流,构成一条宽阔的西北—东南向的水运交通带,将华北平原与淮南、江南连接起来,并向南延伸到江西、福建等地。大批难民涌向淮南、江南、江西,不依赖运河是难以想象的。

中路自关中和华北平原西部进入今南阳、襄阳一带,尔后南下,穿过湖北南部和湖南全境,进入岭南。此路北面分别连接首部长安和东都洛阳。从洛阳沿伏牛山东麓南行,道路较

为平坦,到南阳或襄阳后,即可乘船沿汉水南下。从长安到荆襄,先走陆路,越过商山后即可顺流南下襄阳。

西路自关中越秦岭进入汉中地区和四川盆地,需经褒斜道、子午道等栈道。这些道路崎岖难行,但因与长安近在咫尺,一旦都城危急,统治者仍不得不率领文武百官、平民百姓踏上艰难的旅途。

此次南迁历时一个半世纪,直到北宋初年,人数不可考,但完成了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

三、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靖康乱后的南迁

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持续—个半世纪,其中规模较大、人数较集中的迁移大致有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靖康元年至绍兴十一年(1126—1141年)。靖康以后北方人民南迁以本阶段人数最多,短短十余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十一年,宋金和约达成,和约规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迁的浪潮始告消退。

第二阶段,绍兴三十一年至隆兴二年(1161—1164年)。金主完颜亮破坏宋金和约,大举南侵。

第三阶段,开禧二年至嘉定元年(1206一1208年)。

第四阶段,嘉定十年至十七年(1217一1224年)。嘉定七年(金贞佑二年),因受蒙古军队威胁,金朝自中都(今北京)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市),并于十年大举攻宋。南宋则发檄招喻金朝军民。嘉定十七年,金向宋求和,派官至光州声明更不南下。

第五阶段,绍定四年至端平元年(1231一1234年)。

第六阶段,端平二年至景定元年(1235—1260年)。

第七阶段,德佑二年至宋亡(1276——1279年)。

此次南迁路线与安史乱后中原汉族的南迁路线相同,南迁大约500万。

南宋内部的移民:

(一)是江西路、两浙路福建路迁入淮南东、西路。

(二)是福建外迁潮州、梅州,广东西部沿海、海南岛沿海、广西沿海,以及澎湖和温州。

(三)是江西西移湖南,其次北移湖北鄂东山区和江汉平原边缘及安徽宿松。

(四)是江西东南及福建西南汀州客家南迁广东东部梅州。

安徽:1)淮河区凤阳府,来自江南,山西,宿州怀远以西及寿州霍丘来自山东。

2)皖江南北安庆池州,来自江西(瓦屑坝),滁州来自东南。

江苏:苏北来自安徽江西(自称苏州阊门)

湖北:江汉平原三分之二来自南昌府。鄂东鄂北来自饶州南昌。

湖南:湘北来自江西,湘南主要是军籍来自浙皖苏鲁(以南京为中心的南直隶),湘中业自湖南;湘西土著居多,移入多军事移民。

四川:来自湖北红安、麻城居多。

山西:迁入河北、河北、山东。

云贵:驻留士兵多江苏安徽上海,自称南京杨柳巷。

明初大移民是是典型的政府行为,强迫人民迁徙。1367年开始,从太湖流域、山西北部及河北真定、广东珠江流域、山东等地迁民移入凤阳地区,总数约50万,移民总数约点总人口80。苏北扬州、淮安二府在洪武年间接受了来自苏州、徽州和江西的移民约57万。此外,将在南京(现在上海江

苏安徽)的军士迁往云贵戍边约数十万;迁山西人于河北、豫北;迁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等州和北平、山东、河南等地;迁江西人口至湖广,迁湖广人入四川,迁北平、山后(河北太行山北端、军都山迤北地区)民散居北边诸卫以为军籍等等。明初移民规模宏大,长江流域达700万,华北地区490万,东北和西南边疆也有150万,合计达1340万。洪武年间7000万,移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9。

清代移民多是人民自动迁往他乡,分三种情况:

一是向海外移民。迁出地临海的广东福建,以去台湾和东南亚各岛为最多。从18世纪中叶开始至嘉庆十六年(1811)迁台的汉民超过200万。1840年以后,移居海外更多,从1850到19世纪末,仅广东台山就移居海外20万。从1840年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以华工形式迁移出国的可能有1000万左右。

二是向山区进发。流民问题永乐时即出现,到宣德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自明中期始,大量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农民迁入荆襄山区,后又深入秦岭、大巴山。东南地区无田农民多向闽、浙和皖南山区进发,湖南流民流入湘西山区,闽粤流民甚至迁入赣南山区。

三是向边区迁徙。从长城口,或从天津、登州过海潜入辽东半岛以至松花江流域,晋鲁豫冀四省均有,以冀鲁为多,称“闯关东”。1878年(光绪四年)清政府取消移民禁令后,向东北移民形成高潮。辛亥革命后势头不减,九·一八事变后,仍有大量冀鲁人民进入东北地区。据统计,1911-1931年间定居于东北的关内移民为555万,1932-1941年为198万,1942-1945年又有388万华北劳工及家属被掳掠至东北,其中一部分返回原籍,总计1912-945年从关内流向关外的移民为991万。此外,冀晋人多由古北口、张家口、独石口、喜峰口等处进入草原,称“跑口外”,晋陕去归化和河套一带,陇东农民则多入银川平原。陕甘人进入新疆不少。光绪平定阿古柏进入新疆的湘军,就在哈密和巴里坤等地屯田,屯丁中凡是娶有妻室愿留在新疆的,均借给牛具籽种,指拨土地令其承垦,故有一部分湖南人由此留在新疆。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长沙,与陈友谅旧部和元王朝残余势力血战四年,最后才于1368年(洪武元年)确立明王朝在长沙的统治。这场连年战祸,使长沙许多地方渺无人烟。于是,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长沙地区(湖北和湖南,当时二省是一个省份,称之为湖广省),并允许“插标占地”,奏响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因明朝崇祯年间张献忠农民起义,在德阳地区作战频繁。康

熙十六年,清军为消灭义军,滥杀无辜,人口殆尽,一片荒芜。清廷下诏,江西、湖南、湖北众多居民被迫迁居。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一)湖广填四川:川北以陕西为主,川东以湖广为主,四川盆地西部以广东人为主。陕南以两湖为主。

(二)江西棚民与客家人:赣南山区来自福建汀州和广东;赣西北类似但形成“南客北湖”局面;赣东北,以福建与本省南丰为主,另有徽州人,直到浙西浙南。

(三)湘东边界:福建广东客家人移去。

(四)浙南、金衢盆地、浙西,福建江西移入。

(五)广东广西:客家人西迁。

(六)开发台湾与云贵,移民西北,闯关东与走西口。(七)“迁海令”迫返迁:清统治者颁布“迁海令”,赣南客家人迫于清廷压力而返迁其祖居地陕南。按“迁海令”的规定,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各省,划地为界,令居民限时迁出。“初立界去海二十里,犹以为近也,再缩二十里,犹以为近也,又再缩十里,凡三迁而界始定。”

从清朝乾隆年间,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不分先后,几乎是同时开展。闯关东以山东和河北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以河南和安徽人为主,目的地是新疆及河西走廊一带;下南洋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这三次大移民是民间的自发组织,不是官方有目的组织的。相反,一开始官方政府还是强烈反对的。关东(即山海关以东)本来是清政府的龙兴之地,不许汉人居住,怕破坏了龙脉。所以,山东河北的农民们就想方设法一闯而过,也就有了“闯关东”之说。

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的移民发源地

1、湖北麻城孝感:麻城地处鄂东边缘,接近大别山。孝感乡在麻城西北,更加偏僻,是难民避乱的理想场所,因而元末明初有不少江西、安徽、湖南等地流民迁入,其中大部份又转迁四川。孝感县在元朝时与麻城县同时存在。孝感属德安府,麻城属黄州府。明初麻城辖四乡:太平、仙居、亭川、孝感。

2、苏州阊门:明初,张士诚占据苏州,朱元璋久攻不下,因而在消灭了张士诚的政权后,对当地居民采取强制迁移的报复性措施,历史上称为“洪武赶散”或“奉旨迁徙”。这就是苏州阊门人被迁到苏北的原因。

3、南雄府珠玑巷:南宋末年,宫中苏妃因被打入冷宫而逃到岭南南雄府珠玑巷始兴郡保昌县牛田坊,后来因皇室追查,当地的33姓人(没有史姓)被迫南迁。

4、山东枣林庄: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在家乡设了一个跨越淮河两岸的凤阳府(治今凤阳县),凤阳府辖境虽然很大,但因长期战乱、灾荒、瘟疫的三重打击,人口十分稀少,至洪武十一年(1378)人口还不到13万。为了弥补人口的不足,明政府下令从苏、松、嘉、湖、杭五府和山东、山西及江南移民。而山东济南、兖州,特别是兖州移民至凤阳西部之民的后代,多称祖上为枣林庄。枣林庄在现在山东滋阳县城北谷城乡南部黄土平原,安邱府村民委员会驻地,这里清朝康熙年间才称作“枣林庄”。

5、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是我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句流传数百年的民谣,在华北老一代人中尽人皆知,随着华北人口外迁,“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又扩散到全国各地。

6、小云南:在今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天津、北京等省市,不少自清代至民国时期迁自山东的居民都称祖籍为“小云南”,就连山东即墨市和青岛市以外地区的居民亦称原籍为“小云南”。数百年来,小云南之名流传甚广,

然而此名正史不见经传,口碑流传却广为人知。小云南在山东半岛地区的即墨。

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迁移主要与经济发展相联系。概括地说,人口迁移可分成三类:

1、50、60年代从沿海地区、特别是从沿海城市向西部地区的人口迁移,如三线建设企业内迁、支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等;

2、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劳动力流动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运动;

3、以及因工程建设项目而形成的工程移民。

与通常的人口迁移不同,工程移民是非志愿移民(involuntaryresettlement)。这类移民是由于水库、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而造成的。以水库建设为例,50、60年代建设的新安江水库、三门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均产生了数十万的移民,目前在建的三峡工程动迁人口达百万之众。

据估计,建国后我国因工程建设而形成的非志愿移民总数在4000万人以上。因此非志愿移民已对我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结构重构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与地名

到过美国的人都会看到很多本来在欧洲的地名,特别是英国的地名。只是不少已在原来的地名前加上了一个“新”字,才显得稍有区别。如大名鼎鼎的纽约,照意译就是新约克,而约克正是英国的地名。美国东北部称为新英格兰,自然就是取自老的英格兰了。而新奥尔良,是来源于法国的奥尔良。还有一些地名连新也没有加,直接就用了原来的地名。类似的情况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比比皆是,原因就在于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是移民社会,早期的移民来自欧洲,又以英国为主,移民们在迁入地定居后,

很自然地用上了故乡的地名。

其实这是人类的共同特点,并非只有欧美人如此。中国历史上的移民相当频繁,规模巨大,因此这类现象广泛存在,至少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了。

一、地名显示的先民踪迹

早期的移民就有了用原来居住区的地名来命名新迁入地的习惯,或者固定使用某些地名。如商人将自己的都城称为“亳”,所以在他们一次次的迁移后,便留下了好几个称为亳的地名。楚人的都城称为“郢”,所以同样随着他们的迁

移而搬家。我们还可以发现,在某些地区历史上曾有过不少含有同样发音的地名,有的一直保留到今天。最明显的例子是在江南,至今还有很多带“于”、“余”、“馀”、“虞”、“庚”、“姑”的地名。尽管后人根据所用的汉字作出了各种解释,其实这些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只是汉人在记录这些地名时根据读音采用了不同的汉字。这些地名是随着越人的迁移而产生或扩散的,所以它们的分布范围可以肯定是古越人的分布范围的一部分。类似的例子还可以找到,如长江中游有不少带“宜”、“彝”的地名,山东半岛曾有过不少带“不(音fu)”的地名,都是早期民族迁移和分布的结果。

二、非汉语地名之谜

边疆民族迁入中原地区,境外民族迁入中国,往往也带来了自己的地名。由于这些民族大多还没有文字,文化水准不高,当时各民族语言间的翻译还不发达,汉人在记录这些地名时一般都采用近似的音译。在找不到对应的常用字的情况下,不得不使用一些十分冷僻、或者新造的字。

西汉中后期有不少边疆或境外民族内迁,翻开《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在西汉西北地区的地图中就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地名,如姑臧、休屠、删丹、骊jiān@①、屋兰、媪围、奢延、肤施、龟兹、郁郅、敦煌、窳浑等等。还有不少字是专用于地名的,此外没有任何意义(为了避免植字的麻烦,这里没有抄上这些字,读者有兴趣可以自

己去看)。这些地名在汉语中没有什么意义,有人望文生义作出解释,其实却是风马牛不相及。如东汉的应邵将“敦煌”二字解释为“敦,大也。煌,众也。”使这个地名的意思变成了又大又多,但是什么东西又大又多呢?为什么当时要用这两个字来命名呢?应劭却没有说清,他大概自己也不明白。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认为,敦煌可能都是货罗(吐火罗,Tokhara的译音)。由于在汉族迁入以前,敦煌和祁连山一带曾经是月氏族的聚居区,留下这样一个地名并为匈奴族沿用是完全可能的,汉人迁入后只是用汉字音译而已。还有些地名就是一些部族的族名,如休屠是匈奴族的一支,龟兹是今新疆库车一带的西域古族。

不过由于当时的音译并不严格,加上年代久远,我们今天在复原有关民族或部族时必须十分谨慎。如西汉的骊jiān@①县故治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南,由于“骊jiān@①”二字与汉代对罗马帝国(大秦)的译名黎轩、黎@①jiān、犁jiān@①、骊jiān@①等相近或相同,所以唐朝的颜师古开始就以为这是得名于大秦。近代一些西方学者又曲解了《汉书·陈汤传》的一段话,找到了陈汤在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之战后曾将罗马战俘带回汉朝的所谓证据。前几年国内一些人又当作“新发现”加以宣扬,把骊jiān@①就是“罗马城”的说法吹得神乎其神。其实,《汉书·匈奴传》中还记载了一种更大的可能性:昭

帝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匈奴犁wū@②王等率四千余骑兵在今甘肃永昌一带入侵,被汉军打败,犁wū@②王被杀,三千多人被俘杀。立了战功的部族首领义渠王被封为犁wū@②王,很可能拥有这些匈奴俘虏,并被就地安置,专门设立一县,犁wū@②以后被写为骊jiān@①。尽管这种可能也没有找到确切证据,但至少不能轻易将骊jiān@①与罗马帝国联系起来。

三、特殊的地名大搬家:侨州郡县

在发生了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之后,在移民集中的政权或地区内,往往会以移民原籍的地名来命名移民的定居地,造成地名搬家。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名搬家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以后。从公元4世纪初开始的200多年间,大批北方人迁入南方,主要定居在今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省内。东晋和南朝为移民设置了侨州、郡、县,即为移民保留原居住地的政区,寄治在迁入地,并且设官施政,侨州、郡、县管辖的民户大多是原政区的移民或其后裔。这样,原来在北方的十多个州、上百个郡和几百个县的名称移到了南方,或相应向南、向东移动了。如本在洛阳的司州设到了淮河以南,原在今山东的兰陵郡设在今苏南,西北的雍州、梁州、秦州新设在汉中盆地和汉江中游。一些侨郡、县设立的时间长了,就从所在地划得了一块实土,成了实际行政区划,但使用的仍是原来的地名。

但是这些北方地名在南方并没有保存下来,从隋朝以后基本都消失了。这是因为东晋时北方有十六国政权并存,南朝与北朝对峙,北方政权大多保留着原来的地名,很多政区的名称双方都有。隋朝继承了北朝,也沿用了北朝的政区名,当它灭了南方政权后,自然不会改变自己的政区名称,只会将南方同名的政区撤销或改名。因此,凡是北方有的县以上地名都被取消了,侨州郡县形成的地名基本

成了历史陈迹。

此后又发生过几次规模更大的移民,如北宋靖康开始的南迁,明朝初年的大移民,人数更多,涉及的范围更广,却没有出现类似的地名大搬家,这是因为很多情况不同了,东晋时南方经济文化还不发达,南方人政治地位很低,东晋政权的基础是北方移民,其中多高门大族,又是聚族而迁,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凌驾于土著之上,自然不是土著地方官所能治理,所以通过侨州郡县的设置,既便于对移民的治理,又能满足他们保持原籍姓望的要求。而南宋时南方的经济文化已不在北方之下,南方人的政治欲望已相当强烈,南迁的中央政权只能依靠南方人才能维持,而且南方的中心地区人口已相当稠密,不可能为移民划出实土政区。而明初的移民主要由官方组织,迁入地虽然人烟稀少,原来的政区却还都存在,所以很少为移民新设置县级政区。加上移民中除了被朝廷强迫迁移的少数富

户、降人和有罪的官吏外,一般都是底层贫民,因而即使同一地区的移民迁入了同一地区,也不可能因此而改变迁入地的县级地名。但自发命名的县以下地名,尤其是乡、村名还是相当普遍,如今北京附近还保留着很多山西地名或由山西地名派生出来的地名,就是当时大批山西移民迁

入后的产物。

由此可见,英国人和欧洲人能将大批地名搬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并保留下来,也是有其特殊条件的:移民居统治地位,掌握着对地名命名的全权;当地或地广人稀,或是新开发区,原有地名有限;土著居民数量既少又毫无地位,对地名的确定或改变没有发言权;这些殖民地与母国先后脱离,成为另一国家。

移民对地名的影响还有很多,如由于移民的迁入,使当地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形成了新的聚落;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出现新的县级或县级以上政区;在移民占多数的地区,原有地名会出现变化,或者采用了移民方言的发音,甚至为移民带来的地名所取代;如此等等,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很多。移民史研究为地名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而地名研究也为移民史研究弥补了文献资料的空白,两者完全可以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责编/汤书明]

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革右加干@②原字江去工加于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章节答案葛剑雄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 复旦大学葛剑雄 2018年最新版答案 1.1中国人口的來源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是指()。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 ?B、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 ?C、外地人口死亡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D、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多选题】历史上,()曾迁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或今天中国范围。?A、回鹘 ?B、高丽 ?C、契丹 ?D、昭武九姓 我的答案:ABCD得分:25.0分

【多选题】根据记载,中国古代的人曾迁往()。 ?A、日本 ?B、东南亚 ?C、欧洲 ?D、美洲 我的答案:ABCD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根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孙、月支等南迁。()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2人口与户口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中国历代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情况是()。 ?A、实际人口大于户籍人口 ?B、户籍人口大于实际人口 ?C、实际人口和户籍人口相当 ?D、实际人口长期是户籍人口的两倍 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

【判断题】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对户籍登记的影响最大。()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1.3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中国历史年表及皇帝年号

中国历史年表 夏(前2070-前1600) 商[前期(迁殷前)(前1600-前1300)后期(迁殷后)(前1300-前1046) 周1.西周(前1046-前771) 2.东周(前770-前221)包括春秋(前770-前476)和战国(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6)楚汉争霸(前206-前202) 汉(前202-公元220):1.西汉(前202-公元8) 2.新(8-23)和更始帝(23-25) 3.东汉(25-220)三国(220-280)1.魏(220-265)2.蜀汉(221-263)3.吴(222-280) 晋(265-420)1. 西晋(265-316)2.东晋(317-420) 南北朝(420-509) 1.南朝:1)宋(420-479)2)齐(479-502)3)梁(502-557)4)陈(557-589) 2.北朝:1)北魏(386-534)2)东魏(534-550)3)北齐(550-577) 隋(581-618)隋建国于581年,589年灭陈,完成统一。 唐(618-907) 五代十国(907-979)1.五代1)后梁(907-923)2)后唐(923-936)3)后晋(936-946)4)后汉(947-950)5)后周(951-960) 2.十国1)吴(902-937)2)南唐(937-975)3)吴越(907-978)4)楚(907-951)5)闽(909-943)6)南汉(991-971)7)前蜀(903-925)8)后蜀(934-980)9)南平(924-963)10)北汉(951-979)宋(968-1279)1.北宋(960-1127)2.南宋(1127-1279) 辽(907-1125)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夏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金(1115-1234) 元(1206-1368)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称帝,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明(1368-1644) 清(1616-1911)努尔哈赤于1616年,定国号为金(历史上称后金)1636年改为清,1644年入关。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

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宗圣地

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宗圣地 中国历代移民和姓氏迁徙,大都发生于社会激烈动荡的历史时期,因而呈现出时间相对集中,数量相当巨大,流向较为明确,地域相对固定等明显特征。尤其是明清以来,由于版图扩大,幅员增加,以及战争频繁等多种原因,政府多次组织大规模官方移民,形成了八大著名的移民出发地和集散点,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报本溯源的朝宗圣地。 一、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一脍炙人口的民间俗语,极其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山西洪洞大槐树,在我国移民史

上的重要地位和炎黄子孙对洪洞大槐树的眷恋之情。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量达80万以上。移民姓氏,几乎涵括了北方常见的一百多个姓氏。 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官方组织的强制性移民。每次移民都发给川资、路引,并在安置地根据人口,发给土地、种子、耕牛、农具,并免除三至五年的钱、粮、税收,是历代移民中最为成功的范例。 洪洞大槐树移民,多来自太原、平阳、泽、潞、辽、沁及汾州、代州等府州各县。移民流向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而后辗转迁徙,播向神州大地。使洪洞大槐树成为中国历史上移民次数最多、规模最大、辐射地域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移民点之一,也是炎黄子孙最为眷恋的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 二、苏州阊门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中国历代帝王年数及分支对照表 从已知的公历年计算分支的年份:年数减3,余数除以10为天干,余数除以12为地支 根据已知日期计算主干和分支日期的公式为 g = 4C+[C/4]+5Y+[Y/4]+[3 *(M+1)/5]+D-3Z = 8C+[C/4]+5Y+[Y/4]+[3 *(M+1)/5]+D+7+I 其中奇数月份i=0,偶数月份i=6,C为世纪1月和2月是根据前一年的13个月和14个月计算的。[]表示四舍五入g除以10的余数是天极,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清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部支持日期,清宣彤元年,1909年,清德宗年,载湉光绪年,1875年,义海年,清穆宗载年,1862年,淳同治元年,清文怡咸丰元年,1911年,清宣宁道光元年(1821年),清仁宗元年(公元1796年),清元年(公元1736年),清雍正帝元年(公元1723年),清叶璇元年(公元16年)62年(公元1644年),仁贤生于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沈嘉年(公元256年)+ 年(公元1621年),明太祖元年(公元1628年),崇祯元年(公元1621年),明朝太仓元年,朱常洛、光宗、16XXXX、庚申、明神宗、朱翊钧、万历、1573年,明朝的贵由、穆宗、朱载垕、隆庆、1567年,明朝的丁卯、师宗、朱厚熜在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明朝的朱厚昭正德元年(公元1506

年),明朝的朱由堂弘治元年(公元1506年),公元1488年,朱见深成化元年,明宪宗于公元1898年,公元1466年,徐兵年,朱祁镇天顺年,明英宗年,丁丑年,朱祁钰景泰年,明代宗年,武庚年,朱祁镇郑桐年,明英宗年,1436年,明朝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明朝仁宗朱高炽弘熙年(1425年),伊势年(1425年),明朝成祖年(1403年),朱迪永乐年(1368年),文健元年(1399年),贵妃年(1368年),公元年的乌审年元 年的皇帝年数、公元日期、干部供养日期、元、、陀帖木儿,到公元1340年的、元、、陀帖木儿,到公元1335年的元元年、元元年、元元年、元元年、年、陀玛特木尔年、元元年、1333年元宁宗年,林逸之班年,顺三年,任申年,元朝年,屠铁木年,元朝年,顺元年,1330年武庚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元年、明太祖元年,清元元年宗海山铁木尔达德元年宗海山,贞元元年铁木尔渊,贞元元年忽必烈 南宋, 皇帝年号:元年,许,宋端宗元年,赵昌景延元年,宋公宗元年,赵显德祐元年,宋度宗赵琪元年,贤淳元年,宋理宗昭丁运景宋理宗昭云开清远年,宋理宗昭鲍云祐元年,宋理宗昭云淳祐元年,宋立宗昭云嘉熙元年,宋立宗昭云段平元年,西夏一元化主赵濉天兴元年,西夏一元化主赵濉邢凯元年,西夏一元化主宋理宗赵云少定,西夏末

古今地名对照表

古今地名对照表 二画 七星关——①今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上,传为诸葛亮祭旗处。②即望星关,今四川茂汶西南。七盘关——在今四川广元东北与陕西宁强间的七盘岭上。 七闽——指今福建。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数民族地区。 八闽——宋分福建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故后以八闽为福建的别称。 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西。 八百媳妇——在今缅甸掸邦东部。 九江——①今九江市。②明清府名,治德化(今九扛)。⑧秦汉郡。秦治寿春(今寿县),辖今豫皖淮南、鄂东一部分及江西省。汉辖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区。魏为淮南郡。 九原——秦郡,治九原(今包头西),辖后套及伊克昭盟北部地。秦末为匈奴所占。 三畫 三川——秦郡,韩始置,秦治雒阳(今洛阳市东北),辖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伊、洛水流域等地。汉改河南郡。 三户——①古楚地,今河南淅川西北。②古渡口,今河北磁县西南古漳水上。 三关——宋与契丹分界的三关指淤口关(今河北霸县东)、益津关(今霸县)、瓦桥关(今雄县),一说无淤口关,为草桥关(今高阳东)。 三元里——在广州市北。 三受降城——唐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筑,均在河套的黄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头西,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三佛齐——即室利佛逝国,7—13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古国。 于阗——西域古国,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唐军镇名,在今和田西南。 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 下邳——①古县名。秦在今江苏睢宁西北。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明废。②古郡名。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下相——古县名,今江苏宿迁西南,北齐废。 下蔡——今安徽风台。春秋时名州来。秦置县,明废。 下港——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万丹一带的古国。十六世纪时国势很盛。 大宁卫——明初置,治今内蒙古宁城西,辖今河北长城以北、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地。旋改北平行都司。永乐仍称大宁卫,移治保定。 大名府——五代后汉置,治今河北大名东。明移今大名。 大兴城——隋于汉长安城东南筑新城,名大兴城,在今西安城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即唐长安城。 大都——元世祖在金中都城东北筑新城,北至今北京德胜门、安定门外土城旧址,南至东西长安街,东西界即今内城原城墙。 大梁——古魏都,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当时黄河离城很远,今开封以北的封丘、延津、原阳等县均在南岸。 大仪镇——今江苏仪征东北,韩世忠破金兵处。 大非川一一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说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唐薛仁贵等在此为吐蕃所败。 大金川——大金川即大渡河上游,在川西北。清土司治所在今四川金川。改土归流后属美诺厅。1936年置靖化县,1953年改大金县,1960年改金川县。 大沫崮——山名,今山东费县西南。 大泽乡—一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最新满分答案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章节测试答案 2018.10网页不好保存?阅读不方便? 移步微信公众号超星助手享受更好的阅读体验。 中国人口的來源 1 【单选题】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是指(D)。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 B、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 C、外地人口死亡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D、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2 【多选题】根据记载,中国古代的人曾迁往(ABCD)。 A、日本 B、东南亚 C、欧洲 D、美洲 3 【多选题】历史上,(ABCD)曾迁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或今天中国范围。 A、回鹘 B、高丽 C、契丹 D、昭武九姓 4 【判断题】关于中国人口来源的基本观点,“外来说”一派认为今天的世界人口来源于南美洲。(×) 5 【判断题】根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孙、月支等南迁。(×) 人口与户口 1 【单选题】中国历代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情况是(A)。 A、实际人口大于户籍人口 B、户籍人口大于实际人口 C、实际人口和户籍人口相当 D、实际人口长期是户籍人口的两倍 2 【多选题】在中国历史时期,调查户口主要是为了(ABC)。 A、兵役 B、徭役 C、征收赋税

D、划分土地 3 【判断题】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 4 【判断题】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对户籍登记的影响最大。(×) 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1 【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C)。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2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ACD)。 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C、低增长率 D、高死亡率 3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出现“两高一低”的原因是(ABCD)。 A、初婚年龄早,有偶率低 B、赋役制度 C、核心家庭规模不大 D、战争和自然灾害 4 【判断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之一是比较平稳,没有大起大落出现。(×) “两高一低”的原因 1 【单选题】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役(B),秦国战胜赵国,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而告终。 A、邯郸之战 B、长平之战 C、伊阙之战 D、破赵之战 2 【多选题】建安七子中,因瘟疫而亡的是(BCD)。 A、孔融 B、陈琳 C、徐干 D、刘祯

中国年号干支公元纪年对照表

中国历史年号·干支与公元纪年对照表(从公元元年起) 汉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二十二年丙午46 二十三年丁未47 二十四年戊申48 二十五年己酉49 二十六年庚戌50 二十七年辛亥51 二十八年壬子52 二十九年癸丑53 三十年甲寅54 三十一年乙卯55 三十二年丙辰56 中元元年丙辰56 二年丁巳57 永平元年戊午58 二年己未59 三年庚申60 四年辛酉61 五年壬戌62 六年癸亥63 七年甲子64 八年乙丑65 九年丙寅66 十年丁卯67 十一年戊辰68 十二年己巳69 十三年庚午70 十四年辛未71 十五年壬申72 十六年癸酉73 十七年甲戌74 十八年乙亥75 建初元年丙子76 二年丁丑77 三年戊寅78 四年己卯79 五年庚辰80 六年辛巳81 七年壬午82 八年癸未83 九年甲申84 元和元年甲申84 二年乙酉85 三年丙戌86 四年丁亥87 章和元年丁亥87 二年戊子88 永元元年己丑89 二年庚寅90 三年辛卯91 四年壬辰92 五年癸巳93 六年甲午94 七年乙未95 八年丙申96 九年丁酉97 十年戊戌98 十一年己亥99 十二年庚子100 十三年辛丑101 十四年壬寅102 十五年癸卯103 十六年甲辰104 十七年乙巳105 元兴元年乙巳105 延平元年丙午106 永初元年丁未107 二年戊申108 三年己酉109 四年庚戌110 五年辛亥111 六年壬子112 七年癸丑113 元初元年甲寅114 二年乙卯115 三年丙辰116 四年丁巳117 五年戊午118 六年己未119 七年庚申120 永宁元年庚申120 二年辛酉121 建光元年辛酉121 二年壬戌122 延光元年壬戌122 二年癸亥123 三年甲子124 四年乙丑125 永建元年丙寅126 二年丁卯127 三年戊辰128 四年己巳129 五年庚午130 六年辛未131 七年壬申132 阳嘉元年壬申132 二年癸酉133 三年甲戌134 四年乙亥135 永和元年丙子136 二年丁丑137 三年戊寅138 四年己卯139 五年庚辰140 六年辛巳141 汉安元年壬午142 二年癸未143 三年甲申144 建康元年甲申144 永嘉元年乙酉145 本初元年丙戌146 建和元年丁亥147 二年戊子148 三年己丑149 和平元年庚寅150 元嘉元年辛卯151 二年壬辰152 三年癸巳153 永兴元年癸巳153 二年甲午154 永寿元年乙未155 二年丙申156 三年丁酉157 四年戊戌158 延熹元年戊戌158 二年己亥159 三年庚子160 四年辛丑161 五年壬寅162 六年癸卯163 七年甲辰164 八年乙巳165 九年丙午166 十年丁未167 永康元年丁未167 建宁元年戊申168 二年己酉169 三年庚戌170 四年辛亥171 五年壬子172 熹平元年壬子172 二年癸丑173 三年甲寅174 四年乙卯175 五年丙辰176 六年丁巳177 七年戊午178 光和元年戊午178 二年己未179 三年庚申180 四年辛酉181 元始元年辛酉 1 二年壬戌 2 三年癸亥 3 四年甲子 4 五年乙丑 5 居摄元年丙寅 6 二年丁卯7 三年戊辰8 初始元年戊辰8 新始建国元年己巳9 二年庚午10 三年辛未11 四年壬申12 五年癸酉13 天凤元年甲戌14 二年乙亥15 三年丙子16 四年丁丑17 五年戊寅18 六年己卯19 地皇元年庚辰20 二年辛巳21 三年壬午22 四年癸未23 更始元年癸未23 二年甲申24 三年乙酉25 东汉建武元年乙酉25 二年丙戌26 三年丁亥27 四年戊子28 五年己丑29 六年庚寅30 七年辛卯31 八年壬辰32 九年癸巳33 十年甲午34 十一年乙未35 十二年丙申36 十三年丁酉37 十四年戊戌38 十五年己亥39 十六年庚子40 十七年辛丑41 十八年壬寅42 十九年癸卯43 二十年甲辰44 二十一年乙巳45

古今地名对照表

古今地名对照表 1 都城谱系:先秦 涿鹿黄帝建都之地。今属河北省。 穷桑古少昊氏建都地。在鲁北,今山东曲阜附近。 帝丘颛顼建都地。该地在今河南濮阳市。 亳①帝喾建都地。其建都之地在亳(今河南偃师县境)。②商代都城之一至仲丁时迁都于隞(今河南郑州附近),后又有盘庚、武丁行都于亳。原居亳地之人在周初已人居三处,而皆以“亳”名地,故有“三亳”之称(此据郑玄及孔颖达说;另有唐张守节等以为在今河面商丘的南亳、今山东曹县有北亳、河南偃师为西亳,皆为汤所迁,称“三亳”)。周代此地称尸氏。汉代于此置尸乡,属河郡偃师县。其地遗有大沟,后世称尸乡沟。 平阳①帝尧建都地。今河北唐县境。②帝舜建都地。③夏禹建都地。④周代韩国都城。⑤周代秦国之都。 唐①唐尧的国都。②夏商时期唐国之都。③周代唐国之都。 蒲坂一作蒲坂。虞舜建都地。《帝王世纪》载:“舜所都,或言蒲孤。” 陶虞舜之都。 阳翟①夏禹的国都。②周代韩国都城。 阳城夏禹之都。在今河南登封县告成镇附近,当因临近古阳城山(今告成东北之东岭山)而得名。此外,禹都阳城之地望所在,尚有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市境)、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境)、泽州阳城(今山西晋城县境)、唐城(今山西翼城县境)等说,似均不如颖川阳城(登封)说证据充足。 安邑①夏禹之都。即今山西夏县禹王镇附近,古称“故夏虚”。②周代魏国都城。地在今山西夏县禹王镇附近。 观或称灌、斟灌。在今河南范县境。 斟灌或作斗灌。夏代斟灌国之都。在今山东寿光县东北。 斟鄩①亦作斟寻、鄩。夏代禹之后裔斟寻氏之都。在今河南巩县西南。②或作斗寻。 夏代斟寻国之都。在今山东潍坊市西南。 鉏夏代后羿之都。 穷石夏代后羿之都。在今山西南部,当临近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境)。 原夏代都城之一。①在今河南济源县境。②周代原国之都。在今河南济源县境。 老王夏代都城之一。在今河南沁阳县境,与原(今河南济源县境)相近。 老丘夏代都城之一。今河南开封市境有“老邱城”,或以为即夏都老丘之所在。亦有人以为“老丘”当为“老王”之误,“老王”即“野王”。在今河南沁阳县境。 西河夏代都城之。地在今山西河津县境,临于西河。 顾①夏时顾国之都。在今河南范县东南。②战国时期中山国之都。在今河北定州市境。 缗夏代有缗氏之都。在今山东金乡县东北。其君为少昊氏后裔。 扈夏代有扈氏之都。在今陕西户县北。 豕韦亦称韦。古豕韦国之都。在今河南滑县东南。豕韦为彭姓国,祝融的后裔,夏帝少康时始受封。 仍有仍氏(亦作有戎氏、有?氏)之都。该地临近于夏都西河(今山西河泽县境)。 亦有学者以为仍地当在今山东济宁东南。 邾古邾国之都。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南。邾为曹姓国,颛顼的后裔,后改称邹。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夏商周秦汉(西汉,东汉)晋(西晋,东晋)北朝( 前秦,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南朝(宋,齐,梁,陈和后梁)隋唐五代十国宋(北宋,南宋)先后与辽、金,西夏并存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商约公元16世纪-约公元前1066 周西周约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 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汉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 东汉 25-220 三国魏 220-265 蜀 221-263 吴 222-280 西晋 265-316 东晋十六国东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 420-479 齐 479-502 梁 502-557 陈 557-589 北朝北魏 386-534 东魏 534-550 北齐 550-577 西魏 535-557 北周 557-581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十国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1-960 十国 902-979

宋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辽 907-1125 西夏 1032-1227 金 1115-1234 元 1279-1368 明 1368-1644 清 1644-1911 中华民国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民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 槐 芒 泄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一)王德宏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根据迁移地域的不同,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分为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两大类。国内人口迁移划分为先秦、秦至元、明清、近代4 个时期。国际迁移则经历了古代移民、近代移民两个阶段,方式上又有自由移民和强迫移民的差异。 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中国移民运动的发展波澜壮阔,历史上无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我国今天的人口分布有很大影响,并促进了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及经济文化交流。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经济、政治、军事、自然、宗教等因素造成的。根据迁移的地域可划分为国内迁移、国际迁移两大类。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情况颇为复杂。国内人口迁移的流向、规模、距离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征。随着活动范围的逐步扩展,还有部分人口移居国外,所谓“海水到处有华侨”,现在世界各地分布着3000 多万华侨,经历了古代移民和近代移民两个阶段,方式上也有自由移民、强迫移民的不同。 一、中国历史上的国内人口迁移 1 、先秦时期的人口迁移 黄帝为诸夏部落群结成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他自己的氏族———有熊氏,兴起于关中平原中部的岐水流域上,逐步发展,东迁到嵩山之外,一度定居在新郑一带,与活动在大野泽(鲁西的沼泽地带) 周围的蚩尤氏发生了涿鹿之阿的大战。结果以蚩尤为首的夷族部落联盟失败了,诸夏部落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商、周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除活跃着以农业为主的华夏族外,还分布着以游牧、渔猎为主的戎狄和夷族。商人建国前后,在这里曾进行过十几次迁移。从成汤灭夏至盘庚迁殷,商朝前期有成汤前的8 迁和成汤后的5 迁,迁徙地都在黄河下游。 夏末,不之孙公刘为躲避夏桀,带领全氏族成员迁居到豳(今陕西邑县) 。“彻田为粮”,即治理田亩,种植粮食。“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生产有了剩余①。 西周初期“封藩建卫”,建立了71 个属国,其中以鲁、卫、晋、齐、燕等诸侯国为最重要。西周灭商后,很多分封之地存在着强大的敌对势力。如:封周王的舅舅姜氏师尚父(姜尚、太公望) 统治原薄姑的土地和人民,包括山东半岛地区,定都营丘(今山东临淄) 。太公就国,其初颇为不顺,通过对东夷的不断兼并,齐国才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成为东方大国。可见,那时的分封是以集团性迁移为基础的。人口迁移大多具有一定的规模。 春秋期间,各少数民族深入华夏族区域,而华夏族又散居到各少数民族区域,形成犬牙交错的杂居局面,打破了原来各族间的地域界限。由于军事、政治等因素,造成各民族频繁迁徙。如戎狄有往东、往东南迁徙之趋势,甚至在东周附近的伊川也能见到戎人。除自然流动外,还有强制迁移,晋惠公迁姜戎于晋“南鄙之田”,齐悼公“迁莱于”。各族杂居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北方民族游牧技术,南方冶铸青铜、制造漆器技术,以及东方种植的戎菽(大豆的一种) 等,也都传播到中原地区。 战国时期,大约有2000 万人口,分布在北起阴山和辽河下游、辽东半岛,东至于海,南到南岭山脉,西抵今陕西北部、甘肃洮河、四川盆地和湖南西部这样辽阔的土地上②。 2 、秦至元的人口迁移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都咸阳。“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估计总人口在70 万以上。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 年) 派大将蒙恬率30 万大军向河套(即所谓“河南地”) 征伐。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 年) 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后,设置34 个县,重设九原郡。为了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秦始皇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 年) 迁3 万户居民到河北、榆中(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 ,垦田生产,开拓边疆。当时称这里为“新秦”。这次大规模的移民,在经济上、军事上均有重要意义。以后又有不少匈奴人迁移到中原,同秦人及其他各族人民一起生活。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年) ,秦始皇又派军队征服了南方的百越,在那里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次年,又迁徙50 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③。 西汉初年,为了“实关中”,刘邦由关东向关中移民,总数不下30 万人。西汉时期,随着对匈奴战争的节节胜利,汉武帝向西北边疆移民达70 余万。 建武二十四年(48 年) ,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刘秀接受了南匈奴的归附,令其入居云中,不久又徙居西河郡美稷县。南单于还分置诸部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等缘边8 郡,协助东汉防御北匈奴的侵扰。使原先撤消的缘边郡县得以恢复,内迁的民众复返故居。后来北匈奴的一部分西迁,越过中亚细亚移往欧洲。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人口陆续向内地迁徙。魏晋时,内迁活动更加频繁,主要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旧史上称为“五胡”。晋武帝时,塞外匈奴、“杂胡”又源源入塞,达20 余万之多,分布于今晋、陕、甘三省境内。魏晋时期,鲜卑族秃发一支数万人迁到雍、凉二州间,乞伏一支迁到甘肃的陇西一带。随匈奴入塞的羯族,聚居

中国古代史中一些人名地名等字的正确读音

中国古代史中一些人名地名等字的正确读音 在历史教学中,许多同学因为对中国古代史上的人名和地名等不能正确读音,往往闹出很多历史笑话。因此教师在讲述历史知识时,应首先将字读正确。以下就是对易读错的人名和地名的举例,以飨读者。 1、会稽(ɡuì jī) 2、岑参 (c?n shēn) 3、炮烙(páo lu?)之刑 4、大月氏 (r?u zhī) 5、女娲 (wā) 6、樊於期(fán yú jī) 7、苻(pú)坚 8、龟兹 (qiū cí) 9、可汗 (ka hán ) 10、吐蕃(bō) 11、帝喾 (kù) 12、万俟勰(m? qí xi?) 13、赤嵌(kàn )城 14、褒姒 (bāo sì) 15、范蠡 (lǐ) 16、焚(f?n)书坑儒(rú) 17、呼韩邪单于 (y? chán yú ) 18、金兀术 (wù zhú) 19、祖逖 (tì) 20、老聃(dān ) 21、汨(mì)罗江 22、淳(chún )于越 23、临洮(lín táo ) 24、鸭绿(lù)江 25、芒砀山 (mánɡ dànɡ) 26、缇萦 (tí yínɡ) 27、于阗 (tián ) 28、张骞 (qiān ) 29、谯(qiáo )县 30、应玚(yīnɡ yánɡ) 31、阮瑀(ruǎn yǔ) 32、拓跋珪(tu? báɡuī) 33、元昊(hào ) 34、郯(tán )城 35、暹(xiān )罗 36、蕲(qí)县 37、虞姬 (yú jī) 38、范滂 (pānɡ ) 39、鄯善(shàn shàn ) 40、蔡邕(yōnɡ) 41、许攸(yōu ) 42、刘歆(xīn ) 42、邗(hán )沟 43、范缜 (zhěn ) 44、鄄(juàn )城 45、郓( yùn )城 46、鲜卑 (xiān bēi ) 47、樵(qiáo )夫 48、大汶(wan)口 49、燧(suì)人氏 50、蚩尤 (chī y?u ) 51、有扈(hù)氏 52、亳 (b?) 53、镐(hào)京 54、夏桀 (ji?) 55、商纣 (zh?u ) 56、共(ɡōnɡ)伯和 57、藁(ɡǎo)城 58、蟠(pán)龙 59、郢(yǐnɡ) 60、李悝(kuī) 61、阖闾(h? lǘ) 63、公子虔(qián) 64、大宛(yuān) 65、邯郸(hán dān) 66、虢(ɡu?)国 67、弈(yì)秋 68、阿房(ē pánɡ)宫 69、骊(lí)山 70、胡亥(hài ) 71、垓(ɡāi )下 72、刘濞(bì) 73、主父偃(yǎn) 74、菑(zī)川 75、齐桓( huán)公 76、李膺(yīnɡ) 77、陂(bēi)塘 78、冒顿(m? dú) 79、阏氏(yān zhī) 80、王嫱(qiánɡ) 81、胡笳(jiā) 82、周髀(bì)算经 83、王粲 (càn) 84、迦毗(jiā pí)罗卫 85、蹴鞠(cù jū) 86、曹丕(pī) 87、刘禅(chán) 88、齐王冏(jiǒnɡ) 89、长沙王乂(yì) 90、河间王颙(y?nɡ) 91、遒(qiú)县 92、司马懿(yì) 93、疆埸(yì) 94、洧 (wěi) 水 95、钟繇(y?u)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朝代│ 起讫 │都城│ 今地┃ ┠────┼────────┼───┼────┨ ┃夏 │约前22世纪末至约│安邑 │山西夏县┃ ┃ │前21世纪初—约前├───┼────┨ ┃ │17世纪初 │阳翟 │河南禹县┃ ┠────┼────────┼───┼────┨ ┃ │约前17世纪 │亳 │河南商丘┃ ┃商 │-前11世纪├───┼────┨ ┃ │ │殷 │河南安阳┃ ┠─┬──┼────────┼───┼────┨ ┃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镐京 │陕西西安┃ ┃周├──┼────────┼───┼────┨ ┃ │东周│前770-前256 │洛邑 │河南洛阳┃ ┠─┴──┼────────┼───┼────┨ ┃秦 │前221-前206 │咸阳 │陕西咸阳┃ ┠─┬──┼────────┼───┼────┨ ┃ │西汉│前206-公元25 │长安 │陕西西安┃ ┃汉├──┼────────┼───┼────┨ ┃ │东汉│ 25-220 │洛阳 │河南洛阳┃ ┠─┼──┼────────┼───┼────┨ ┃三│魏 │ 220-265 │洛阳 │河南洛阳┃ ┃├──┼────────┼───┼────┨ ┃ │蜀汉│ 221-263 │成都 │四川成都┃ ┃国├──┼────────┼───┼────┨ ┃ │吴 │ 222-280 │建业 │江苏南京┃ ┠─┼──┼────────┼───┼────┨ ┃ │西晋│ 265-317 │洛阳 │河南洛阳┃ ┃晋├──┼────────┼───┼────┨ ┃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 ┃十六国 │ 304-439 │ - │ -┃ ┠─┬──┼────────┼───┼────┨ ┃南│宋 │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八大盛世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八大盛世 中国历史上的八大盛世: 殷商盛世(约公元前1290年—1150年) 从商朝都城稳定在殷开始,到祖甲去世后结束,持续时间大约为140年,这一盛世时期的主要君王有:盘庚、武丁、祖庚、祖甲。这一时期的盛世内容主要是盘庚中兴、武丁之治。 西周盛世(公元前1042年—911年) 从平定三监之乱开始,到周穆王去世结束,持续时间为132年,这一盛世时期的主要君王有: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这一时期的盛世内容主要是成康之治、穆王之治。 西汉盛世(公元前180—33年) 从平定诸吕之乱开始,到汉元帝去世结束,持续时间为148年,这一盛世时期的主要君主有: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宣帝。这一时期的盛世内容主要是文景之治、汉武大一统、昭宣中兴。 东汉盛世(公元35年—125年) 从削平群雄开始,到汉安帝去世结束,持续时间约为90年,这一盛世时期的主要君主有: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这一时期的盛世内容主要是光武中兴、明章之治。 前唐盛世(公元627年—755年) 从结束内部继位纷争开始,到安史之乱爆发结束,持续时间为129年,这一盛世时期的主要君主有: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这一时期的盛世内容主要是贞观之治、永徽之治、贞观遗风、开元之治。 北宋盛世(公元970年—1100年) 从基本平定南方开始,到宋徽宗继位结束,持续时间约为130年,这一盛世时期的主要君主有: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神宗。这一时期的盛世内容主要是咸平之治、仁宗之治、熙丰变法。 前明盛世(1380年—1505年) 从国内基本安定开始,到刘瑾等阉党用事结束,持续时间约为125年,这一盛世时期的主要君主有: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孝宗。这一时期的盛世内容主要是洪武之治、永乐之治、仁宣之治、弘治中兴。 前清盛世(1682年—1796年) 从平定三藩之乱开始,到白莲教大起义爆发结束,持续时间约为115年,这一盛世时期的主要君主有:清圣祖、清世宗、清高宗。这一时期的盛世内容主要是康熙之治、雍正革新、乾隆之治。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奇数月i=0,偶数月i=6,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 ]表示取整。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清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清溥仪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己酉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乙亥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壬戌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辛亥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辛巳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丙辰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丙辰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癸卯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壬寅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甲申年 明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年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辛酉年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庚申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癸酉年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丁卯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壬午年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丙寅年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戊申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公元1466年丙戌年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丁丑年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庚午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丙辰年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丙午年 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乙巳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癸未年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己卯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戊申年 元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至正元年公元1340年庚辰年

中国地名的古代名称

中国地名的古代名称 北京:蓟、渔阳、涿郡、范阳、幽州、中都、大都、北平、北京 沈阳:盛京、奉天 洛阳:洛邑、洛阳、东都 开封:大梁、东京、汴州、开封 南京:石头城、建业、建康、金陵、集庆、应天、南京、江宁、天京 银川:兴庆、银川 西安:镐、长安、西都、西京、西安 杭州:钱塘、临安、杭州 九江:浔阳、江州、九江 南昌:豫章、洪州、隆兴、南昌 吉安:庐陵、吉州、吉安 宜春:袁州、宜春 赣州:虔州、赣州 合肥:庐州、合肥 扬州:广陵、维扬、淮扬、扬州 咸阳:渭城 北京(蓟,幽州) 南京(吴,建康,建业,金陵,石头城,采石矶) 太原(并州) 武汉(江夏) 广州(南海) 开封(大梁,汴梁) 成都(蜀) 重庆(巴) 邯郸(大名府) 大同(云州) 荆州(郢) 淄博(临淄) 延安(凤翔) 吴忠(灵州) 银川(兴庆) 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江左: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东晋、宋、齐、梁、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 江右:即今江西。清魏禧《日录·杂说》:“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何也?曰: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也有学者认为,江西位于江南地区西部,江右一称应该来自传统中国“东为左,西为右”的文化观念。南北朝时,当时人习惯以江右称呼西晋(统治地域主要在长江北面),也可指江北。以江左指代东晋(统治地域主要在长江南面),也可指江南。汉中:古汉中,即今陕西省汉中市,二千余年未易其名,未移其地,位处汉水中上游。汉中城南门

外就是汉水,“汉”的本意就是:银河! 三秦:楚汉战争时,项羽大封诸侯。其中将刘邦封汉王,辖陕南及巴、蜀之地。为防刘邦势力扩张,牵制刘邦,他又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其实当年三秦之地不包括陕南,只是后来人们理解的“三秦”观念变化,即将陕北、关中、陕南合称“三秦”。 三吴:三国吴韦昭有《三吴郡国志》,其书久佚,所指“三吴”不徉。从《二国志》、《晋书》中有关记载看来,当从《水经注》的吴郡、吴兴、吴会为三吴,《通典》、《元和郡县志》的吴郡、吴兴、丹阳为三吴,二说比较符合原意。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以吴郡、吴兴、义兴为三吴。按义兴始置于晋,则三国时不应已有三吴之称。至于宋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以苏、常、湖三州为三吴,明周祁《名义考》以苏州为东吴、润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那更是后起之说。——《辞海》 1.地名。晋指吴兴、吴郡、会稽。 2.地名。唐指吴兴、吴郡、丹阳。 3.地名。宋指苏州、常州、湖州。 4.泛指长江下游一带。 河北---直隶 江苏+安徽-----江南 北京---燕京 洛阳---洛邑 西安---长安 开封---汴梁 南京---江宁 扬州---广陵 武汉---夏口 合肥---庐州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

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1【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C)。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2【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ACD。 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C、低增长率 D、高死亡率 3【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出现“两高一低”的原因是(ABCD)。 A、初婚年龄早,有偶率低 B、赋役制度 C、核心家庭规模不大 D、战争和自然灾害 “两高一低”的原因 1 【单选题】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役(B),秦国战胜赵国,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而告终。 A、邯郸之战

B、长平之战 C、伊阙之战 D、破赵之战 2【多选题】建安七子中,因瘟疫而亡的是( BCD)。 A、孔融 B、陈琳 C、徐干 D、刘祯 “大起大落”的真相 1 【单选题】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移发生在(C)。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民国 2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统计的人口数量第一次突破1亿是在(C)。 A、公元初 B、盛唐 C、北宋后期 D、十七世纪初 3【多选题】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落”的时期是(v)。

A、东汉末年到三国 B、东晋到西晋期间 C、乾隆统治期间 D、唐末到五代 1【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些因素曾在历史时期导致中国人口增长的不平衡?(ABCD) A、地理环境差异 B、阶层差异 C、生产方式的不同 D、文化宗教差异 2【判断题】中国历史时期,统治阶级、特权阶层的人口增长明显高于平均。(V) 3【判断题】中国历史上,阶层的不平衡造成社会供养比的失调,只有通过战争、战乱彻底打碎旧体系,赢得新朝廷,社会才能获得供养较合理的短暂时期。(V) 两次人口转变及原因 1 【单选题】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口转变为(D)。 A、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B、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C、低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D、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

实用文档 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 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正式创立年号,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公元前113汉武帝此次创举深刻的影响了以后近两千余年的中国历史纪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元方式。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新君即位一般都会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明朝以前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2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皇帝年号也有多个。到了明清两朝,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的做法,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洪宪”的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所承认,而认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公元纪年。 、刘恒为太宗(孝西汉【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刘邦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光武、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景帝刘启上庙号)帝刘秀上庙号)】武帝刘彻 年年—前建元:前140135 年134年—前129 元光:前年128年—前123 元朔:前年122年—前117 元狩:前年116年—前111 元鼎:前年年—前105 元封:前110 年年—前101 太初:前104 年年—前97 天汉:前100 93年年—前太始:前96 89年征和:前92年—前 87年后元:前88年—前 昭帝刘弗陵 80年七月始元:前86年—前 年80元凤:前年八月—前75 年74年—前74 元平:前废帝刘贺: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刘贺被拥立为帝,天。在位仅27 年年—前74 前74 ,汉武帝和卫子夫之长子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汉武帝曾孙宣帝刘询: 70年73 本始:前年—前 66年地节:前69年—前 年65元康:前年—前62 年年—前5861 神爵:前 54年57 五凤:前年—前年53甘露:前年—前50 49年49 黄龙:前年—前元帝刘奭年年—前初元:前 4844 实用文档 永光:前43年—前39年 建昭:前38年—前34年 竟宁:前33年—前33年 成帝刘骜 建始:前32年—前29年 河平:前28年—前25年 阳朔:前24年—前21年 鸿嘉:前20年—前17年 永始:前16年—前13年 元延:前12年—前9年 绥和:前8年—前7年 哀帝刘欣 建平:前6年—前3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