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谣言研究现状述评

网络谣言研究现状述评

网络谣言研究现状述评
网络谣言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网络谣言研究现状述评

闫晗

内容提要:谣言自古有之,于今尤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日常生活中的谣言开始与网络相结合,并逐步展示出一些新的特点。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而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当前国内网络谣言的研究现状。本文对当前网络谣言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同时分析了学者们所运用的理论和采用的研究方法,宏观上把握我国当前网络谣言研究的大的方向,从而提出我国学者可以继续研究的领域。

关键字:网络谣言述评研究展望

一、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对于谣言的研究较少,在知网上输入关键词“谣言”可查新闻传播类中文信息是435条,其中只有124篇是期刊论文,这其中又有26篇是硕士毕业论文。相对于谣言的研究,网络谣言所受的关注就更少,输入关键词“网络谣言”可查论文37篇,其中新闻与传播类论文有27篇,输入关键词“网络”“谣言”,有新闻传播类论文14篇,输入关键词“互联网”“谣言”,有新闻传播类论文13篇。综合整理这些论文,排除其中重复出现的,共有47篇论文关注网络谣言。对这47篇论文按发表时间分类,03年2篇,04年1篇,05年1篇,06年3篇,07年0篇,08年6篇,09年13篇,10年16篇,11年截止至4月共有6篇论文。我们可以从这些数字中看出,国内对于网络谣言的关注(由于能力有限,未收入台湾地区的论文)从03年开始,呈现曲折上升的一个趋势。从内容方面看,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的研究呈现这样两个特点:

1、研究思路大致相同,大体上都是在探讨网络谣言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传播模式、传播过程与传播动力、危害、控制与网络谣言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国内学者针对这几方面选取其中一二进行研究。

2、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的研究大多以国内重大的危机事件为切入点。

下面我们来分别描述一下学者在网络谣言研究方面的成果,以此透析我国网络谣言研究的现状。

二、关于网络谣言研究成果

(一)网络谣言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的定义多是参考了学者胡钰给谣言下的定义,即“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1)”网络谣言的定义即“在网络这一特定环境下,网络使用实体以特定的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件、事物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2)”谣言分为广义的谣言和狭义的谣言,有些学者对网络谣言的论述采用的是广义上的谣言,即包括流言、传闻和小道消息等表现谣言外延的概念。而更多的学者采用的是狭义上的谣言定义,即将谣言与流言区分开。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我们在探究网络谣言时都应该注意,网络谣言只是强调信息的未经证实性与不确定性,并不能将谣言与假信息画上等号。

(二)网络谣言的特点

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的特点的叙述多且杂,没有一定的系统性。笔者综合了学者的说法对其进行了整理分类

从网络谣言本身来说,其具有1、迷惑性,谣言内容多与公众有关联性是公众较为熟悉但不特别熟知的内容。同时,网络谣言会让公众模糊对其他方面信息的关注,而直接陷入对其内容的强烈情绪反应中,而忽略了事件本身的可靠性。2、“真实性”为了使公众相信谣言是真实的,谣者制造者往往采用新闻报道的手法,在形式上力求“逼真”甚至盗用权威媒体的名义。3、煽动性,网络谣言往往极具煽动性,可以迅速引发公众强烈的情绪反应。(3)

从网络谣言的传播来说,其具有1、传者匿名性,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与多支点,网络谣言经过大量的传播后,其谣言的最初传播者往往无迹可寻。(4)2、传受主客体身份的双重性,在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中,网民往往既是传者又是受者,传受主客体身份具有双重性。(5)3、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具有易发性与重复性。

从网络谣言产生的目的来说,其具有:炒作性、自炒性、攻击性、报复性和宣泄性(6)。

(三)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

白树亮在《网络谣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中对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他认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以网民为参照主体,从主客观两个层面对网络谣言的成因进行总结分析。

从客观方面而言,网络谣言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针对网络谣言事件,权威信息存在缺失、滞后或者模糊。

网络谣言往往是基于一些事件,特别是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当这些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权威信息又没有及时出现,就为网络谣言提供了发展的空间。网络谣言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并不断的扩散变化。

2、网络把关人的缺失

网络作为开放的网状传播系统,传播主体多元,传播路径丰富,但缺少“把关人”。信息可以相对自由的流动,导致网络谣言等不实信息和虚假信息能够广泛传播。

3、传统媒体信任度降低

一些传统媒体一“报喜不报忧”或“少报忧”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极大的影响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公信力。当一些重大的公共事件发生后,传统媒体对谣言进行澄清,一部分受众往往不相信这种澄清,甚至从反面进行理解,进一步加速谣言的扩散。

作为网络谣言主体的网民对网络谣言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主观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民的辨析能力因为网络谣言中的威胁性信息而受到消弱。

网络谣言往往依存于重大的公共事件,例如地震、瘟疫等灾难性事件。这些事件往往与网民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导致相当一部分网民的心理承受能力被削弱。恐慌焦虑等情绪在网民中间蔓延,加之权威性信息的缺失和模糊。必然导致网民对网络谣言等“小道消息”的依赖程度增加,对网络谣言的可信度的辨识能力下降。

2、社会负面情绪的宣泄。

当前我国尚处于转型期,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一些社会群体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情绪。当网络谣言出发了这些人的负面情绪,引发了不满情绪的共鸣时,这些网民往往处于非理性的宣泄状态。事实与否已经不再重要,只是通过谣言的传播来表达自己的社会不满情绪。

3、利己主义的网络谣言传播。

人作为社会动物,往往存在一定的利益动机。一些网民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恶意制造网络谣言,并积极参与到谣言的传播中去,借此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这类谣言的制造者与参与者,尽管数量不多,但往往能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7)

(四)网络谣言的传播流程与传播动力

不同的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谣言,其传播流程不尽相同,简单的来说可以归为两类:普通事件网络谣言与突发事件网络谣言。普通事件网络谣言的传播流程分为了三个阶段,即潜伏期、爆发期和消亡期。

潜伏阶段是指网络谣言从开始出现到大规模传播这个阶段。由于最初接触到谣言的公众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在这一阶段谣言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气势,也没有产生统一的主流意见。

爆发阶段,随着网络谣言引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写博客、BBS跟帖留言、QQ聊天等途径,发表个人意见,参与到讨论中来。当众多的个人意见交织在一起,协调、融合、碰撞之后,就会形成一股压倒气势的“主流意见”。随着“主流意见”不断被传播,被放大,网络谣言至此就会达到顶峰,全面爆发。

消亡期,在经历了潜伏期--爆发期两个个阶段之后,一部分谣言会随着公众注意力的转移而逐渐被遗忘,自然消亡。下图大致展示了普通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谣言的传播流程

(8)

而突发事件的网络谣言传播在爆发期与消亡期之间存在着一个变种期,即潜伏期--爆发期--变种期--消亡期。变种期即随着突发事件自身的发展变化,一些相

关信息会陆续得到证实和披露,于是新的信息内容会被网民自发的添加进网络谣言中去。普通事件网络谣言由于传播方式上的固定性(转帖转发)使得谣言内容不易变形和损耗,可以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可是突发事件的网络谣言,一方面由于突发事件自身的发展和变化,另一方面由于传播的不断增长网上网下交叉传播,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谣言的变种(9)。

大部分学者在论述网络谣言传播的动力时,采用的是克罗斯的“谣言=(事件的)重要性

×(事件的)模糊性/公众的批判能力”克罗斯认为谣言的传播与事情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事情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传播的动力也就越大。而公众的批判能力越强,谣言传播的几率就越小。

(五)网络谣言的危害

网络谣言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激化社会矛盾

2、影响社会群体心理

3、侵蚀社会主流价值观(10)

(六)网络谣言的应对

尽管网络谣言也有积极意义的存在,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谣言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更多的表现出一种负面的影响。因此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的研究最终都落脚在对于谣言的控制上。

关于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巢乃鹏,黄娴在《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中提出了按时间分类的预先控制、过程中控制和滞后控制;按控制手段分类的硬控制与软控制。

(详见右图(11))

再综合其他学者的应对策略,我们对上图进行更详尽更完整的描述。

预前控制在预前控制中,政府应该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发布机制和舆论预警机制

同时政府应该提高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并给予公众知情权的法理支持。

过程中控制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政府首先要通过正规的有公信力的媒介机构发表声明澄清谣言,政府要具体指出谣言的谬误所在,并向公众解释他们相信谣言的深层次的原因,瓦解谣言的价值性功能。

滞后控制同样政府要澄清谣言,另外政府必须深刻透析谣言背后的公众社会心理状态,政府必须意识到谣言本身所反映出的切实的影响民众生活的现实问题,尽快纠正缺陷不足,全力解决。

硬控制之技术 1、在第一时间向各社区网站管理人员发布强调权威信源的消息;2、在主流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发布成系列的新闻专题;3、设置有关事件的专题网站,并且加大发布信息的背景纵深保持信息的高频度更新;4、举行网上记者招待会或举行专家主题聊天; 5、充分利用新闻组、OICQ 和虚拟社区内的在线通

告;6、在重要的或流言极其泛滥的BBS站点首页设置指向权威消息与权威网站的链接。(12)

硬控制之法律健全互联网监管的法律法规,以及加强普法工作。

软控制软控制主要体现在对网民的控制上,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必须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网民的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强化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

2、加强网民的常识教育,提高网民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成熟网民。

3、发挥民间舆论领袖的积极作用。

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应对方面的研究较为完备,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缺乏可操作性。

(七)谣言背后的社会心理根源

深刻透析谣言背后的公众的社会心理有助于网络谣言的控制。笔者对国内学者的研究作了总结,分别从传者和受者两方面来看网络谣言背后网民的心理动因。

传者方面:1、处于焦虑状态的个人为消除不确定性进行的一系列尝试。

2、传播者对社会现实不满从而想要宣泄,或是对其他人进行报复。(13)

3、传播者出于某种经济目的或是为个人利益传播某些谣言。

4、传播者为了获得别人关注和认同而传播某些无根据的谣言。(14)

受者方面:受者会出于同情、从众、窥私、泄愤和投射(15)等心理传播谣言,推动谣言的扩散。又因为在网络谣言的传播中传者受者具有主客体的双重性,所以这些社会心理彼此相通。

三、研究方法概述

尽管学者都是围绕着“网络谣言”这个主题,但是不同的学者研究根据各自选取的角度和各自的条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个案研究、内容分析和文献分析。

1、个案研究法

国内对于网络谣言的研究,大多依据个案,以危机事件为切入点,针对个案中谣言的产生,传播,控制等进行研究。例如03年针对非典型肺炎时期,网络谣言传播的研究;08年针对汶川地震和瓮安事件的研究,09年后针对艾滋女事件的研究。个案研究针对性较强,通过采用归纳的方法得出普适性结论,比较适合国内的网络谣言研究。

2、内容分析法

网络谣言的内容本身就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在《网络谣言传播现象探究》中,学者江晓奕以“李素丽被抓”事件为例,详细的列举和分析了“李素丽被抓”这条帖子发出后,它的跟帖情况,通过网友跟帖的内容分析网友对这条谣言的态度与谣言的进一步传播情况,内容翔实可靠。在《网络谣言传播研究》中,左玮娜借由新浪域名风波事件进行网络谣言研究,她通过对这一风波期间,网上关于新浪域名的跟帖回帖内容的分析探究这一谣言兴起的原因与传播的动力。

3、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是学术研究中较为常用的方法,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的研究很多都是在大量查阅前人关于谣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的特点进行分析。例如,很多学者都是在借鉴前人关于谣言的定义的基础上给网络谣言下定义。

个别学者还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

4、网络谣言的理论

学者在研究网络谣言时运用了一些理论,其中包括克罗斯的谣言传播公式,即“谣言=(事件的)重要性

×(事件的)模糊性/公众的批判能力”,还有认知不协调理论和集合记忆理论。这些理论都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不涉及新闻传播领域,所以本文不对此进行探讨。

五、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1、加大对企业网络谣言方面的研究

企业网络谣言是网络谣言的一个重要类别,其指涉的对象包括个人(公众人物为主)和组织(企业和团体)。笔者认为企业网络谣言可以分为两类:1是企业竞争对手或其他敌对者散布不利于企业的信息,希望收讯者以某种形式抵制特定厂商或团体(16);2是企业发布炒作性谣言以期引起公众对企业的关注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进而扩大经济效益。

以往研究数据表明,企业网络谣言占网络谣言的34.7%,其中31.6%的谣言是第一类谣言(17)。希望收讯者抵制特定厂商或团体的网络谣言给企业造成了直接的伤害,不仅影响产品销售、扰乱企业经营生产活动、损害企业声誉,而且造成企业股票价格下跌、人事变动,甚至引发企业危机。这类网络谣言已呈泛滥之势,但是国内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却寥寥可数,唯一可见的只有09年陈嘉芝与徐寅的《企业网络谣言浅析》。国内学者对于这类谣言问题,多是从公关的角度去研究问题,很少关注网络谣言本身。

企业自身炒作类的网络谣言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情况,国内学者对此还没有研究。笔者认为企业为炒作而散布谣言不应将其归为企业营销的一种手段,对此行为,应抱有批判的态度。

2、辩证的看待问题,关注谣言的积极作用

国内学者对于谣言和网络谣言的研究,从研究之初就是在断定谣言是“有害信息”的基础之上,着眼于谣言的防治。而周裕琼却认为谣言并不一定是洪水猛兽。“谣言对于个人就像是一种精神口香糖,能帮助人们消除焦虑,获得平静;而对于社会来说,谣言允许群体在充分互动的基础上获得群体记忆,结构并重构社会信任,最终推动社会发展。”同时周裕琼认为“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与易得性,也使网民在传播过程中获得更大的自主权,从而更有可能异化谣言(即,更加不信谣言)而不是被谣言同化(即,更加相信谣言)。而经过网络传播环节而变得更加不可信的谣言,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自然要有所削弱。(18)”周裕琼的观点打破了国内谣言与网络谣言研究的惯常思维,为我们研究网络谣言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笔者认为,学者应该用辨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国内网络谣言研究,虽然在2008年进入了一个集中化的阶段,在研究人数与论文数量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其研究角度思路重复,没有什么新的理论成果。我认为国内学者在未来的网络谣言研究过程中,可以不落窠臼、另辟蹊径更多的关注于谣言的积极作用,而不是一味的突出谣言的消极影响。

3、关注全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的新特点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三网融合的到来,社会进入全媒体时代。全媒体从广义上是指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型应用。从狭义上看,即是指立足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媒介运营模式、媒介营销观念等方面的整合(19)。全媒体时代媒介进一步融合,谣言也必将呈现出新的特点。学者可以进一步关注三网融合背景下网络谣言的传播。

4、进行切实有效的谣言防控措施分析

如前文所述,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的防控措施研究多在宏观层面,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例如,近年来,政府在完善法规和出台细则方面做了不少的功夫。颁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

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等,但是2008年初在网上疯传的“艳照门”事件,直接反映出现行的互联网法规的可操作性不高,不法分子可以钻的漏洞很多,网络监管的技术手段跟不上,监管的成本太高。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应该在网络谣言的防控方面进行更加切实有效的分析,提出可行性更高的策略。

注释:

(1)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理论与探索04年第6期第586-589页

(2)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理论与探索04年第6期第586-589页

(3)邓国峰、唐贵伍:网络谣言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研究[J],求索2005.10 第88-90页

(4)陈烨: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4 第12页

(5)陈烨: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4 第15页

(6)夏学銮:网络谣言的变局[J],人民论坛 2009.12 第36-37页

(7)白树亮:网络谣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J],新闻界 2010.8 第

82-83页

(8)江晓奕:网络谣言传播现象探究[J],东南传播 2009年第4期第

71-73页

(9)陈烨: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4 第20-26页

(10)陈佳芝、徐寅:企业网络谣言浅析[J],东南传播 2009年第7期第85-86页

(11)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理论与探索 04年第6期第586-589页

(12)邓国峰、唐贵伍:网络谣言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研究[J],求索 2005.10 第88-90页

(13)周裕琼:谣言一定是洪水猛兽吗?--基于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反思[J],国际新闻界 2009.08 第51-54页

(14)邓国峰、唐贵伍:网络谣言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研究[J],求索 2005.10 第88-90页

(15)黄卫星、康国卿:受众心理视角下的网络谣言生成与治理[J],中州学刊2010.5 第255-258页

(16)陈佳芝、徐寅:企业网络谣言浅析[J],东南传播 2009年第7

期第85-86页

(17)陈佳芝、徐寅:企业网络谣言浅析[J],东南传播 2009年第7

期第85-86页

(18)周裕琼:谣言一定是洪水猛兽吗?--基于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反思[J],国际新闻界 2009.08 第51-54页

(19)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记者 2010.6 第13-16页

参考文献

【1】黄爱萍: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与传播形态初探[EB/OL],紫金网2003.1.1

【2】李金莲:社会突发事件中谣言的网际传播现象透视--“非典型肺炎”事件引发的思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9卷第6期

【3】邓国峰、唐贵伍:网络谣言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研究[J],求索 2005.10

【4】马瑞红:从“瓮安事件”看网络时代的舆论引导[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08.12

【5】唐国东:突发事件中网际谣言传播特点及应对策略[J],兰州学刊 2008年第8期

【6】申艳妮:网络谣言传播研究[J],东南传播 2008年第12期

【7】王丹晖:汶川地震中的网络谣言浅析[J],新闻爱好者 2008.12

【8】柯贵幸、迟毓凯、王波:非常时期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和应对策略[J],社会心理科学 2009年第1期

【9】陈佳芝、徐寅:企业网络谣言浅析[J],东南传播 2009年第7期

【10】夏学銮:网络谣言的变局[J],人民论坛 2009.12

【11】周裕琼:谣言一定是洪水猛兽吗?--基于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反思[J],国际新闻界 2009.08

【12】王恩界,王盈:从一起网络谣言看网民态度的基本特征[J],东南传播2010年第5期

【13】陈烨: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4

【14】陈强、方付建、徐晓林:网络谣言扩散动力及消解--以地震谣言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 2010.11

【15】白树亮:网络谣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J],新闻界2010.8

【16】孙志叶、杨西锋:网络谣言浅析[J],人文论坛

【17】黄卫星、康国卿:受众心理视角下的网络谣言生成与治理[J],中州学刊2010.5

【18】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记者 2010.6

【19】张振亭:试论新闻传播个案研究[J],新闻爱好者 2009.7

【20】左玮娜:网络谣言传播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7

【21】江晓奕:网络谣言传播现象探究[J],东南传播2009年第4期

【23】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理论与探索04年第6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