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月考考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202.50 KB
- 文档页数:13
1 2013-2014学年高二地理试卷
2014-3-8
I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40个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出境旅游消费国。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出、入境旅游全面繁荣的原因有
①国土广大,旅游资源丰富 ②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 ③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④人造景观增多 ⑤交通运输快速发展 ⑥旅行社增多
A.①③⑤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⑥ D.②③④⑥
2、我国入境游客中,比重最大的来自港澳台地区,这说明
A.旅游资源的吸引半径有限 B.我国各景区接待能力有限
C.港澳台地区经济最发达 D.港澳台地区与大陆环境差异大
3、读下图,回答M地是著名的游览胜地,P、R、T、Q市中,到该地游览的人数最多的是
A.P市 B.R市 C.T市 D.Q市
洞里萨湖和吴哥窟是柬埔寨著名的旅游胜地。洞里萨湖位于柬埔寨西部,通过洞里萨河同湄公河相连。每年5月至10月,洞里萨湖面积达100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0米;而11月至次年4月,面积不足30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仅1米。洞里萨湖以北的 2 吴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筑、宗教艺术的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据此回答4--6题。
4、洞里萨湖水量变化显著的主要原因是
A.水稻种植业用水量的季节变化 B.季风导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C.台风引起风暴潮导致海水倒灌 D.北部高原夏季冰雪大量消融
5、吴哥窟吸引游客的原因是
A.具有鲜明的季节特点 B.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C.位于经济文化发达区 D.能反映当地现代民俗特征
6、据统计2011年,柬埔寨入境游客中来自亚太地区的占72.7%。形成这种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区域文化差异
C.客源地距离 D.交通通达度
7、下列各组事物,均属于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的是( )
A.杭州西湖、长江三峡、乐山大佛
B.北京故宫、“锦绣中华”、苏州园林
C.鼓浪屿、日月潭、路南石林
D.韶山、敦煌石窟、万里长城
8、下列诗句与所描述地区的连线正确的是( )
A.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漓江
B.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汉江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山
D.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珠江
9、旅游资源的核心是: 3 A.具有经济价值 B.可以开发利用 C.产生社会效益 D.对旅游者有吸引力
10、下列关于旅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旅游可以增加旅游者的生活阅历,提高旅游者的文化素质
B.旅游可以强身健体,提高旅游者的身体素质
C.旅游可以饱览祖国河山,感受历史文化,提高旅游者的道德素质
D.旅游可以引导超前消费,不利于旅游者传统美德的养成
下图是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内“石鸟”的照片。读图,回答11--12题。
11、照片拍摄的时机和位置最可能是( )
A.雾霭茫茫、仰视近观
B.雪后初霁、俯瞰远观
C.天气晴朗、特定角度
D.日落黄昏、登高远眺
12、该景观( )
A.由地壳水平运动而形成 B.反映荒漠自然景观特征
C.形成受冰川侵蚀的影响 D.岩浆岩的特点表现明显
13、江南园林中常用太湖石构景,形成奇峰怪石的山景。这种山景属于( )
A.喀斯特地貌景观 B.水文地理景观图
C.地质地貌景观 D.人文景观
14、下列旅游资源的特征中,哪些是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所共有的( )
①多样性 ②地域性 ③观赏性和吸引性 ④不可移动性 ⑤重复使用性 ⑥可创造性
A.①②⑥ B.①②③④⑤ 4 C.①②③④⑤⑥ D.③④⑥
15、据中央电视台报道,阳朔农村老太太徐秀珍,年近60岁,会说英、德、法等近10种外语,被外国游客亲切地称为“月亮妈妈”。此事反映出旅游活动的作用是( )
A.满足人类需求 B.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
C.旅游业带动农业的发展 D.扩大文化交流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催熟了北京的国际旅游市场,据此完成16--17题。
16、来北京观看奥运会的国际游客,以下列哪些地区为主( )
A.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B.西欧地区
C.拉美地区 D.南亚地区
17、奥运期间,许多国外游客喜欢以“鸟巢”国家主体育馆为背景拍照留念,说明( )
A.“鸟巢”国家体育馆已成为旅游活动的客体
B.“鸟巢”国家主体育馆已成为奥运旅游活动的主体
C.奥运场馆与北京故宫体现的文化含义相同
D.国家游泳馆“水立方”没有“鸟巢”国家体育馆的功能
18、有关旅游活动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旅游活动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
B.古代旅游仅局限在个体需求,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
C.近代旅游也仅局限在个体需求
D.现代旅游是大众需求,处于初级产业化阶段
19、澳大利亚大堡礁的最佳游览方式是
①沿岸徒步行走 ②乘坐透明游船 ③潜水 ④乘坐公交汽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现代旅游的最主要目的是( ) 5 A.科学研究 B.探亲访友 C.猎奇探险 D.娱乐消遣
21、“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指的是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中旅游资源的
A.市场距离 B.游览价值
C.地区接待能力 D.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22、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种类型的依据是( )
A.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 B.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
C.旅游资源的规模大小 D.旅游资源的历史价值
位于山西省中部略偏南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是中国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的中国县城的原型,它是由完整的城墙和街巷、店铺、民居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据此完成23--24题。
23、作为旅游资源,平遥古城对吸引旅游者起到了重要作用的特点是( )
A.可创造性 B.长存性 C.非凡性 D.多样性
24、作为旅游资源,平遥古城有多方面的价值,其中它对吸引旅游者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 )
A.经济价值 B.美学价值 C.历史文化价值 D.科学价值
25、黄河壶口瀑布可以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但每年到此旅游的人并不多,最重要的原因是( )
A.游览价值不高 B.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差
C.地区接待能力小 D.旅游环境承载量有限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赞黄山“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据此完成26--27题。 6
26、黄山风景秀丽,“黄山四绝”闻名于世。读图①黄山风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黄山地处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地区,降水丰富,植被茂密,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比较显著
B.由于海拔较高,空气湿度大,经常出现云海缥缈、烟雾朦胧的壮美景观
C.黄山是一座花岗岩断块山,节理发育明显,造就了地貌多姿多彩的形象美
D.黄山自古成云海,但只有夏、秋两季才能观察到
27、黄山石有“一石皆可名一物”的说法,读图②猴子观海,试分析欲欣赏此奇景应( )
A.特定观赏点发挥想象 B.特定时机,移情观景
C.抓住景观特色近观 D.充分领悟山、石、云、松的和谐
据报道,到目前为止,已有美国、俄罗斯、新西兰及澳大利亚等南极旅游大国和智利、阿根廷、日本等开展了南极旅游项目。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表示正在筹划到南极旅游的项目开发。回答28--29题:
28、南极旅游的兴起,表明( )
A.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B.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C.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 D.旅游目的的娱乐性
29、南极旅游的兴起,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人们求知、探秘和搜奇欲望的增长
C.交通工具的发展 D.促使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友谊
30、下列关于现代旅游六要素的地位,叙述正确的是( ) 7 A.“游”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
B.“食”和“宿”是增加旅游收入的惟一途径
C.“购”是旅游活动的核心
D.旅游景区的吸引力是“娱”和“购”兴旺的基础
31、、旅游业的经济作用有 ( )
A.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B.有了旅游业的发展才有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
C.有利于国家间、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D.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酒店、餐饮、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读云南省某地示意图,回答32--35题:
32、在云南西双版纳林海中的傣家村落,建筑形式是当地高脚式竹楼,这表明
A.竹楼这种文化事物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小
B.竹楼的材料和结构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
C.竹楼记录了当地人的意识形态
D.竹楼反映了早期社会制度
33、图中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是
A.石林 B.湖泊 C.雪山 D.竹楼
34、图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共同特点是
A.多样性、非凡性 B.季节性、地域性 8 C.可创造性、长存性 D.可变异性、可移动性
35、图中的景观中没有
A.地质地貌景观 B.水文地理景观
C.生物景观 D.气象气候景观
36、巴黎的古建筑多沿塞纳河两岸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交通运输便利,利于获得建筑材料②沿河建设古建筑,欣赏价值高③使人文景观临河分布达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④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交通运输主要是水运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37、庐山在1100米高度平台处建了一个小镇后,每年夏季有大量游客避暑,说明( )
A.基础设施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
B.客源市场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
C.资源价值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
D.地理位置与交通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
38、关于旅游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景观都是旅游资源
B.人文景观都具有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C.文物古迹在建造之初就具备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D.有吸引力,能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风景名胜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具有美学价值。我们应懂得如何欣赏旅游景观的美。据此回答39--40题。
3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反映了旅游景观的 ( )
A.形象美 B.色彩美 C.动态美 D.听觉美
40、桂林山水的观赏,应( )
A.乘船游览 B.适当距离仰观 C.登高远望 D.置身其中仰观